汉代文学1笔记[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7:3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代文学1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代文学1笔记》。

第一篇:汉代文学1笔记

汉 代 文 学

主讲 于浴贤 教授

秦(前221——前207)都咸阳

西汉(前206——8)都长安(前汉)王莽新朝(9——25)

东汉(25——220)都洛阳(后汉)

历史学家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秦建立了专制主义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秦王朝在文化领域中推行专制主义统治,“焚书坑儒”,摧毁历史文化。秦代成为一个文学的荒原。

秦代几乎没有文学可言,唯一作家是李斯。值得称道的是李斯和他的《谏逐客书》。

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两汉四百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光辉阶段。其时,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汉武帝时代,汉帝国进入了鼎盛阶段。

“汉唐盛世”之说

与汉帝国统一强盛的社会形势相适应,汉代表现出一种大一统的文化精神。文化大一统精神在文学上表现为雄视一切,包容一切的开阔视野和胸襟,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1、文化思想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

2、文学上,产生了汉赋这样巨制鸿篇、追求宏丽美的文学样式。

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

3、史学上,出现了《史记》这部记载了三千多年人类发展史的巨著。

• 司马迁写作《史记》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古往今 来,天上人间,万事万物,均予以包容观照和再现。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

在儒学经学的作用下,文人普遍具有积极进取精神,怀有强烈的立功扬名思想。因汉代文学都贯串着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建功立业理想的实现,有待于圣主贤臣的遇合。

最令他们感动和痛心的就是“遇”与“不遇”问题,这一问题成了汉代文学重要的主题。

庄忌《哀时命》、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三、对现实的批判与赞颂的迭更

汉初: • 文人关心社会、关心现实,文学作品更多表现为对历史兴衰的批判与反思,对现实社会政弊端的揭露,表现了对现实的清醒关注。

贾谊《过秦论》《大政》《陈政事疏》 晁错的《论贵粟疏》 司马相如《哀二世赋》 汉代中叶:

文学从对现实的批判转移到对现实的颂扬。“润色鸿业”,成了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汉大赋成了这种使命的主要承担者。

东汉:

批判现实的文学再度出现,表现了很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昌言》 崔寔《大政》

四、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汉代文学的发展道路:批判——颂扬——批判

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独立——依附——再独立。

文人经历了屈从依附之后,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五、从浪漫到现实

汉代“制承秦制,文尚楚风”。

西汉一代国力强盛,人们满怀浪漫豪情;又汉代去楚不远,文化风气深受楚风影响。东汉文风就从浪漫精神转向现实,浪漫色彩减弱了,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

第一章 汉代散文的繁荣

一、汉代政论散文:

1、西汉:

陆贾:《新语》12篇

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晁错:《论贵粟疏》 《言兵事书》 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桓宽:《盐铁论》

贾谊: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人。他的散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晁错:是比贾谊稍后的又一位汉初政论散文家。立论深刻,逻辑严密,文风质朴质实恳切,说服力强

2、东汉: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

二、汉代书信体散文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谏吴王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三、汉代历史散文: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赵晔《吴越春秋》、袁康《越绝书》

思考与练习:

1、《谏逐客书》是如何力谏秦王逐客的?

2、《过秦论》是如何指陈秦之过?

3、试比较《谏逐客书》 和《过秦论》二文论述手法的异同。

4、阅读分析晁错《论贵粟疏》的论述技巧。

《谏逐客书》论述特点:

第一段:谈古,历叙秦四位先君任用客卿振兴秦国的历史事实,论述了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以历史为证:“客何负于秦”!正反论述)

第二段: 论今,当今的国君在色乐珠玉等物质享受上不排外,而在人才问题则一味排外,必将不利于统一天下的大业。

(由物及人,对比论证: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论述广泛接纳人才的意义和排斥人才的危害;从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论述逐客之过。

(以山海洪量为喻,说明君主应具有宽广的胸怀;以五帝三王的事迹为例,说明广纳人才才能天下无敌;指明逐客的危害。)

李斯《谏逐客书》论述特点

文章善于铺陈排比,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述,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到社会,从日常生活到社会政治,譬喻引申,正反论述,逐层深入,具有极强的论辩性和说服力。形成纵横捭阖,雄辩恣肆的风格。

《谏逐客书》与《过秦论》论证手法之异同 相同点:

1、二文都从秦几位先君开创基业谈起,以史为证。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3、铺陈渲染,纵横捭阖,雄辩恣肆。不同点

1、《谏》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进而逐层深入,环环紧扣,论证有力。以正反对比,反复论证。

《过》逐层论述,步步蓄势,水到渠成,以史出论,篇末点题。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强弱兴衰的反衬对比中,立论有据,观点富有说服力。

2、《谏》谈古论今,从历史到当代,从社会政治到日常生活,进一步到自然现象,从多角度、多侧面展开论证。

《过》紧紧抓住秦国兴衰的历史过程,逐层深入,分析对比,以雄辩的历史事实说理论证。

晁错《论贵粟疏》

一段:论述发展生产,积蓄粮食的重要性。

1、谈古,以古圣先王为例,正面说明积蓄粮食的重要性。

古代圣王贤君重视发展生产,积蓄粮食,使百姓免受饥寒之苦。

2、论今,指出当代对农业生产的不重视和积蓄不足的危害。

民贫—奸邪生—不地著——社会动荡——失去民心

二段:分析粮食的重要性和农夫之苦,如此现状不利于引导人们重视农业,重视粮食。

对比说明粮食的重要:

金银珠玉之无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却有百万之价。粟米布帛之大用: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对比说明农夫之苦:农夫之苦 商贾之利

三段:提出重视农业生产,增加积蓄的具体措施:以粟为赏罚。

艺术特色:

1、采取逐层论述,步步深入的手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善于采用正反的例子,通过强有力的对比说明问题。

3、大量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分析问题,阐明观点,形成雄辩之势。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

1、生活时代:

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浪漫精神的时代

大将军卫青 飞将军李广 张骞

2、家世与家庭:一个世传史官之家

先祖为周代史官 父亲司马谈为汉武帝太史令 “桐叶封弟” “崔杼弑君”

3、青年、中年时期的漫游(20-48岁)

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大大丰富了他的历史文化知识。

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阨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萧何、曹参、周勃、卢绾、樊哙、周昌、周緤、夏侯婴、张良 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

4、遭李陵之祸(48岁以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 ——《报任安书》

二、《史记》的内容体例: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多年发展的历史。

作者发愤著书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体例: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计130篇

三、《史记》进步的思想内容:

1、以“不虚美、不隐恶”公正不阿的态度,对封建统治这加以揭露和批判,尤其可贵的是敢于把揭露讽刺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2、充分肯定被压迫人民的起义反抗斗争。

《陈涉世家》《项羽本纪》

3、热情歌颂下层人物的优秀品质

《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4、热情歌颂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

四、《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1、善于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即使同一阶层的人物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项羽与刘邦 张良与陈平战国四公子

2、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主要事件加以 描写,突出人物性格。《项羽本纪》: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自刎乌江 《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 《魏公子列传》: 迎夷门监侯赢、窃符救赵,从博徒者游 《李将军列传》: 为上郡太守遭遇强敌,化险为夷;出雁门之战,虎口逃生;

3、善于通过紧张斗争场面描写,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其性格特征。《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鸿门宴》

4、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5、巧妙运用“互见法”(旁见侧出法)既保持人物的统一、完整性,又展示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李将军列传》思考与练习:

1、了解李广的家世;他是怎样获得官职的?

2、李广功勋卓著,有无封侯?

3、李广是怎样死的?

4、《李将军列传》是怎样刻画李广这位一代名将的形象?

《李将军列传》是怎样刻画出李广这位一代名将的形象的?

1、善于选择典型的事件,通过生动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1)为上郡太守时,率百骑追杀匈奴射雕者,遭遇匈奴数千骑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准确判断敌情,果断采取策略,沉着镇定,勇敢机智,富有谋略。(2)虎口逃生——勇敢机智,丰富的作战经验。

(3)射石以为虎,射石没镞——善射,高超的射箭技术。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出右北平之战,以四千骑遭遇匈奴四万骑兵的包围:派李敢驰营、圆阵外向与敌作战、亲射敌裨将、意气自如,益治军——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英勇善战,超人的胆识和军事指挥才能。

(5)李广之死——误军期(统治阶层的腐败)、问罪、不愿对簿公堂、自杀而死:悲剧!

2、善于通过紧张的斗争场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形象。

4、一般性的概括介绍与典型性的事例相结合,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练习与作业:

1、试以《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本纪》为例,分析说明《史记》人物传记刻划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鲁迅先生称《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评述之。

第二篇:文学笔记

十二主神:宙斯(众神之王)波塞冬(海神)哈台斯(冥王)阿波罗(太阳神)雅典娜(智慧女神)阿佛洛狄忒(爱神)赫菲斯托斯(匠神)厄洛斯(丘比特)阿瑞斯(战神)赫尔墨斯(神使)狄奥尼索斯(酒神)

《伊利亚特》(《伊利昂记)的内容:特洛伊战争起因:“不和的金苹果”

国王佩琉斯、海神的女儿忒提斯、不和女神厄里斯、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弗洛狄忒、特洛亚王子帕里斯、斯巴达王后海伦、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

快读《伊利亚特》没有叙述战争的起因和过程,只集中描写了战争的第十个年头中最后几十天发生的事情。希腊联军司令阿伽门农抢了大将阿喀琉斯的女俘,阿喀琉斯一怒之下退出了战斗,致使联军节节败退。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忒洛克罗斯借了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耳杀死。好友的死,激起阿喀琉斯第二次愤怒,他重新参战,杀死了赫克托耳。

细读 情节枢纽 :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

基本精神:歌颂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

人物性格:阿(对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意识、忘我的残忍的战斗精神、天真温厚善良的情感)

《俄狄浦斯王》梗概 忒拜王拉伊俄斯 王后伊俄达卡斯俄狄浦斯 神示--杀父娶母牧养人科任托斯的牧羊人科任托斯国王 神示--杀父娶母出走 老人忒拜城的司芬克斯之难解除灾难 娶前王的妻子十多年后的瘟疫 追查杀死前王的凶手先知 忒瑞西阿斯凶手正是自己(回顾式戏剧)

《美狄亚》美狄亚帮助丈夫伊阿宋获得金羊毛。伊阿宋停妻再娶科任托斯公主,激怒了美狄亚。遂用献毒衣焚杀了公主,并杀死自己和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报复丈夫。乘飞龙逃走。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悲剧命运观:命运由神掌握,不可抗拒;命运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抽象概念,可以反抗;命运在人手里,自己掌握。

但丁《新 生》描述诗人和贝亚特丽齐(善与美的象征)的爱情故事。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表现了温柔的新体诗派的爱情观和艺术观,追求精神爱,充满精神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

《神曲》结构:游历过程构成了“地狱”、“炼狱”(维吉尔)、“天堂”(亚特丽齐)三部曲。每部33篇,“三”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地狱”增加了一篇全书的序幕,全书共100篇,“十”是完全的象征,“一百”是完全中的完全。全书象征手法突出。

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1)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2)以人性反对神性;(3)以人权反对神权;(4)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5)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局限性:利己主义、自由主义、色情主义

《十日谈》的人性层次:内容主要是描写人性,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作品从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阶级性和个性四个层次表现人性。

1、自然性:肯定情欲,歌颂爱情。2.社会性:要求平等,维护尊严。3.阶级性:肯定享受

宣扬利己。4.个性:赞美聪明,歌颂进取。

堂吉诃德人性理解: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都是文艺复兴文学的著名典型。堂吉诃德是乡村贵族,哈姆莱特是皇宫王子。前者喜剧形象,后者悲剧形象。他们都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充满道德感和责任感。堂吉诃德重视行动,他行动太快,没有好好思考。哈姆莱特重视思考,他思考太多,行动延宕。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罗米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1)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2)相爱的过程不同3)

争取爱情的态度不同4)悲剧成因不同5)结局不同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征:(1)拥护王权,歌颂开明君主,抨击腐朽的封建主和宗教势力;(2)崇尚理性,克制情欲;(3)形式、语言应严整、典雅,戏剧应遵循三一律一个情节线索、一个地点、一天。

古典主义文学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1)继承 思想上: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手法;艺术形式上:戏剧。

(2)反拨 思想上:呼唤秩序。艺术上:强调规范化。

《浮士德》内容:两场赌赛与五个悲剧(1)天上赌赛 上帝 靡非斯特人类的无限追求最终会走上邪路还是光明大道(2)知识悲剧与书斋赌赛知识无用魔鬼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3)爱情悲剧:浮士德,玛格丽特。(4)政治悲剧:投身官场。(5)美的悲剧:浮士德海伦欧菲良。(6)事业悲剧:围海造堤,领悟到“人需要每天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情不自禁地说:“时间你真美呀,请你停留!”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关系:(1)相互对立(2)靡非斯特推动浮士德前进“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a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b 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浪漫主义基本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包法利夫人》艺术情节:

《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1)象征政治力量(2)象征主人公于连谋取前程的途径(3)象征不同的历史时期(4)象征主人公于连的悲剧结局

19世纪后期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一)未来主义

(二)超现实主义

(三)表现主义(艺术特征):1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不再现客观现实。内心体验-激情-幻象-真实。

2、大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3、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黑色幽默(特色):

1、反英雄。

2、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时空旅行。重复、混乱。

3、科技含量。

4、特有的幽默。

(五)荒诞派戏剧,(六)存在主义文学艺术特色:存在主义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不同,主要是用传统的文学形式来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并不那么晦涩难懂、不可捉摸。

1、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2、把人物放入特定的境遇。

3、富有真实感。

(七)意识流

(八)新小说派

(九)魔幻现实主义。

第三篇:元代文学笔记

第四章 话本小说

一、基本知识

1、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2、话本:就是宋代说话人说话(说书)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宋代的讲史话本主要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

2、宋代小说话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宋代小说话本一般为短篇故事,多表现现实生活,其中爱情和公案题材比较多。作品人物多为下层百姓中的平凡人物,形象鲜明,颇具个性色彩,善于通过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女性形象塑造尤为成功,如《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等。情节安排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基本运用白话,通俗简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3、宋代话本的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明清小说、白话小说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第一章 辽金文学

名词解释 国朝文派

一.金大定、明昌年间,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代表作家有蔡珪、党怀英和王庭筠。他们的创作风格与由宋入金的文人不同,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元好问在《中州集》里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二.蔡珪: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具有北国雄健诗风;党怀英:在诗、文、书法都很擅长,其文平实畅达,不尚虚饰,其诗体物精细,有陶谢之风;王庭筠: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文书画并成卓绝。他作诗以黄庭坚为法,诗律精严生新,却没有险怪生涩之病,很少用典。

国朝文派出现后,标志着金代文学的真正开始。诸宫调

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简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的《诗论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诗论绝句,集中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一.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历评汉魏以下的诗人作品来明辨清浊,故其论诗绝句,按时间顺序分论魏晋南北朝、唐、宋三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树立学习榜样而贬斥伪体。

二.他颂扬魏晋风骨,又特别强调诗歌创作要出自天然,天然,质朴和有英雄气。他比较形象和准确地把握唐代诸家诗歌在风格意境和创作手法方面的特点,褒多于贬。

三.对于宋人的诗歌创作则颇多微辞,认为宋诗之病在于不与古人同而一味求奇。他批评宋诗的沧海横流和翻新出奇,认为以偏离了古诗正体而走到尽头。矛头所指苏、黄后学一味求新求变的“更出奇”,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作江西诗派中人。

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

一.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二.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后写的丧乱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

三.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和七绝成就最为突出。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诗、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第二章 前期元杂剧

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参考答案: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主要特点:

1.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2.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

1.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

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 “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 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

1. 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 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 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2. 在剧情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倒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对汉元帝做了“美化”的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的篇幅表现汉元帝失去王昭君时的悲愁别恨。

3. 艺术上:剧中许多唱词写得声情并茂,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意境优美,音节嘹亮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

试叙《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一.简述《西厢记》在体制上的突破

1.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二.试叙《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其获得艺术上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对张生、莺莺和红娘的性格刻画上。

1. 张生:随是一介,但却能不顾门第的悬殊,十分勇敢地追求相国小姐,一见到意中美人就把功名抛置脑后,执迷不悟,把一场自由恋爱搞得轰轰烈烈。

2. 崔莺莺,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出身名门,可她风情和作派却不象淑女。一方面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另一方面,作为名门的小姐,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

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3. 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夫人反对时,她挺身而出,指责老夫人背义忘恩,又巧妙地将老夫人制服。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三.简述《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以经过提炼的当时民间口语为主,适当地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一中既明白通畅,又清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3. 剧中的唱词本色而富于文采,具有浓郁的诗意,能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感受到主人公离合悲欢的缠绵之情,了解人物的内心秘密,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第三章 关汉卿

简述关汉卿历史剧《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单刀会》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主要艺术特色有:

1.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

2.风格沉雄壮烈,许多唱词写得很大气,具有雄浑苍劲的意境。试叙《救风尘》中赵盼儿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救风尘》是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创作的风月剧。1.赵盼儿是剧中关汉卿的塑造的妓女形象中最具光彩的人物。她虽曾有过从良的念头,但生活中的教训告诉她,一朝沦落、终身蒙尘的妓女,是决不可能有风月场中更好的命运的。到妓院里来的男人都只是把妓女当作寻欢作乐的玩物,指望他们做诚心肠的丈夫,无异于白日做梦。

2.一开始,就劝宋引章,别相形周舍的甜言蜜语。街道宋引章的求救信后,她巧做安排,先是用风月手段勾引周舍,发誓要嫁给他,让周舍休了宋引章,然后有翻脸不认人,玩弄周舍于股掌之上,显示出她对姐妹的侠骨柔肠,和对付无赖阴恶之徒的大智大勇。

试叙关汉卿风月爱情剧中的女性形象

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擅长写女性题材,在他现存的十八种杂剧作品里,“旦本”戏多达十二种。有《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等。

1.这三种都以妓女为主角,专为风尘女子写照传神。风尘女子是相对良家妇女而言的。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被视为尤物的风尘女子享有一定的自由,然而却是以她们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为代价。她们具有婉转的歌喉、曼妙的舞姿、敏捷的才思,以及动人的姿色和顾盼生姿的眼波,但在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她们作为玩物的命运。

2.在这三出正面描写妓女生活的剧作中,作者真实地展示了风尘女子争取从良的曲折过程,写出了她们在与不幸命运抗争时的,无知沉沦如宋引章急于嫁给一个公子哥,想立个妇名;大智大勇如赵盼儿救姐妹侠骨柔肠,斗无赖大智大勇;软弱动摇如谢天香嫁到钱府为妾,任人摆布,只是自叹自己的命不好;心高气傲如杜蕊娘较早意识到自己将老死风尘的悲惨命运,于是历经千辛想从良,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剧中塑造的性格各异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堪称风尘女子的知音。

试叙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品格与反抗精神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剧本反映的内容和人物遭遇,是以元代贪官污吏徇徇私枉法、制造冤假错案的社会现实为根据的,属于社会公案剧。

1. 这是一出描写好人蒙冤受难的苦情戏。剧中的窦娥具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品格。如窦娥在严刑拷打之下仍不屈服,当听到要拷打婆婆时,才屈招投毒一事是自己所为。宁愿让自己受冤也不愿看婆婆遭受皮肉之苦。

2. 剧中的窦娥同时也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如“叱天骂地”之举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是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制度的怀疑和批判。“三桩誓愿”的应验,表明天地也为其冤情所感动。最后窦娥的冤魂化作复仇的鬼魂出场,也是其刚烈性格的表现。

第四章 后期元杂剧及其它

试论《倩女离魂》的剧情结构和艺术感染力

《倩女离魂》元代后期杂剧家郑光祖描写才子佳人缠绵情爱旦角戏的代表作。1.“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时的大胆与执着,写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伦理束缚而追求婚姻的真性情。

2.另一方面则可通过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折腾得死去活来。

3.这样就把当时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试叙钟嗣成《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即《录鬼薄》的贡献)

元代后期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薄》一书,记录了元代戏曲作家152人,剧目名称四百四十余中,保存了元代戏曲的许多第一手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作者将元代重要的散曲和杂剧作家分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和“方今才人”两大类进行介绍,按时间顺序记述他们的简历和剧目,在为剧作家立传的过程中,反映出元杂剧创作的基本历史面貌。

二.《录鬼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许多元杂剧作家由于有此书著录,才为后人所知,真正成为“不死之鬼。”如:

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尚仲闲、高文秀等。2.“方今才人”,包括宫天挺、郑光祖、雎景臣等。3.“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

名词解释:散曲

1.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2.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简述关汉卿散曲作品的本色风格

就直白真率而言,关汉卿的散曲显得更为本色。1. 如他著名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以生动活泼的比喻,写书会才人的品行才华,具有民间曲词那种辛辣恣肆和诙谐滑稽的风格。

2. 但他写得最多的是男女欢爱的题材,而且不避俚俗,写得很真露,带有较浓的市井情趣。

简述马致远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的优美意境 马致远是前期散曲创作里的大家,其作品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

1.《秋思》用意象迭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渲染出天涯游子愁肠寸断的感触,似蕴含着无端的悲凉和无尽的思绪。

2.景中含情,蕴藉隽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景致衬托出“断肠人”的无尽思绪。深得唐人绝句写景之妙,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潼关怀古》为例试叙张养浩散曲的艺术特色

元代后期散曲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对宦海**和世态炎凉已看透,醉心于自然美景中,创作了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他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有:

1.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如《潼关怀古》中“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他的散曲创作较注重立意和构思,意境风格近于诗,而于声调格律不太重视。3.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是张养浩散曲创作的特点,如《潼关怀古》中一开始便写气势雄浑、苍凉沉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概括出千古兴亡的结局。

4.张养浩作为元散曲豪放派大家,以这篇怀古曲作为体现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第六章 元代的诗文

名词解释:铁崖体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

1. 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2. 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 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 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具有瑰丽奇崛的风格。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与南戏

名词解释 宋元话本 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1.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2.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这些题材内容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3.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南戏

1.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宋以来的民间小戏,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伎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又叫“永嘉杂剧”,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2.南戏的体制结构灵活自由,曲牌的运用比较随便;表演时不拘一格,有独唱、有对唱,还有轮唱和合唱,各类角色都能歌唱;剧本的开头,有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梗概的开场戏,称为“副本开场”。

3.《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剧本中最早的一种。试论《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1.《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入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

2.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

3.蔡伯喈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并不全在于他是否忠孝,还在于他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以及他对求取功名的忏悔。这不仅反映了读书人身上的软弱和动摇,也反映出士人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双重人格。剧作家对读书应举人的灵魂问是拷问是很深刻的,反映出那个时代士人的悲剧性格和复杂心态。

诗论《琵琶记》的戏剧结构和词采特色

《琵琶记》是元代作家高明创作的南戏,它的问世标志着南戏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熟,《琵琶记》又有“南曲之祖”的说法。

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3.《琵琶记》的曲词也很出色,作者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如在目前,能根据剧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处境,写出不同风格的唱词来。如牛小姐的唱词文雅华丽,赵五娘唱词凄婉质朴,纯是本色语。

《琵琶记》有什么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这就是此剧长演不衰的内在原因。

5、《琵琶记》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一条是赵五娘,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显得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作品的格律也比较讲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笔记

《狂人日记》鲁迅(1881~1936)1.作者:家中读书,父科场案,父亲的病。2.求学3.日本

留学,国民思想,弃医从文,结婚,办利物译书。4.杭、绍、京任职任教,苦闷。5.北京任职任教、五四新文化先驱、支持学生运动。6.厦门、广州一年。7.上海最后十年,领导左翼文化。杂文—文明批评、社会批评。

2.文本指向:(1)“五四”文化主题,科学、民主。(2)

双关、象征、文本结构。

3.文本意蕴:(1)揭露家族文化礼教制度的弊害。(2)

中国当时愚昧:、残忍、无爱的“食人性”。(3)科学、怀疑的精神,“五四”精神。(4)进化论的思想

4.小说对文本思想及文本形式的双重结构:候补、做官

—狂人/反封建战士。文言文—白话文。表现了鲁迅对启蒙、张扬同时的疑虑。

5.学术上:(1)象征、双关、暗示/把狂人心理与反封建

战士融合起来。(2)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山。(3)对果戈理(俄)、尼采(德)的借鉴。

《在酒楼上》鲁迅 1.人物:知识者的苦闷、无奈、绝望、悲凉(1)我:无

聊、陌生、内心保留挣扎、反抗。无根漂泊感、孤独。(2)吕纬甫:一事无成、无聊、模模糊糊、敷敷衍衍、自责、渺茫。

2.文本意蕴:指向鲁迅精神心理的深处(1)“五四”追

潮后指使者的苦闷、悲凉、无奈(2)我的形象也暗示了作者的绝望反抗。

《眉间尺》鲁迅 1.新历史小说的独特表达:将现代人、事、话语融于古

代,产生碰撞,互为激发、古今对照、古为今用。(1)教授:言必有据,博考文献(2)去一点自由,随意点染。

2.人物:(1)眉间尺:稚嫩、优柔寡断—勇敢、血性、牺牲—成长中的形象。(2)黑衣人:神秘、诡异、冷峻、果断、智谋、勇敢、牺牲、报仇—一切言行和计谋的目标(复仇者形象)

3.文本意蕴:黑衣人的复仇言行象征先驱者的反抗,向

黑暗势力的复仇,并象征了鲁迅的心理世界—复仇:与鲁迅的心理情感融为一体。

4.“大出殡”解读:对先驱者神圣、正义牺牲的大解构:

看/被看。先驱者的孤独、寂寞。

《沉沦》郁达夫(1896~1945)1.作者: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办“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在上海办文学杂志《奔流》,1930年曾参加左联后退出,抗战后先后在香港、印康尼、新加坡从事文化工作,1945年被日寇杀害于苏门答腊。

2.人物:孤僻、敏感、脆弱、正直、有上进心、爱祖国。

生存/性的双重苦闷。异国他乡、弱国子民、加剧上述的苦闷。反映了“五四”黎明期中国青年苦闷的典型

3.郁达夫自叙传小说风格:以自我为原型做人物创造。

重视自我情感、心理的刻画。受日本“私小说”影响。

《竹林的故事》冯文炳(1901~1996)1.代表作《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 2.文本意蕴:乡村翁温儿女平常平淡的生活及命运。表

现了亲情、乡情的咏叹。对宁静、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文化指向诉求:道:自然朴素。禅:超脱、空。儒:亲情、仁爱。

3.艺术上:散文化小说。人物描写:素描、勾勒的。环

境描写:清淡、点染、水墨式。叙事上:淡化情节时空,错动,片段连缀。语言上:平淡中见涩。

4.京派文学:30年代前期,北京。主要参加的有大学教

学、编辑、记者等。代表人物:废名、沈从文、林徽音、肖乾。强调艺术及道德的“健康与纯正”。从乡村人视角看都市文化。与现实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持距离。

《上海狐步舞》穆时英(1912~1940)1.文本意蕴:都市上层男女情欲的淫乱、生活的腐化,下层民众生存的艰危。都市缤纷色彩下的残酷。

2.艺术上:镜头/场面式的描写与切换,蒙太奇的叙事手

法。从感官、感觉出发、直接表现对象,对象描写的感觉化。细腻的心理刻画,包括非常规心理的展示。内心独白、潜意识、下意识、心理联想。

3.新感觉派:1929~1932年,上海《天轨电车》《现代》。

代表人物:穆时英、施蛰存、刘纳欧。以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人性心理依据。主要写都市男女心理欲望。学习日本新感觉派小说。

《春阳》施蛰存(1905~2003)1.艺术上:细腻、深入人心的心理刻画、包括联想直觉、潜意识、内心独白。

2.作品意蕴:一个被扼杀、扭曲、渐进衰弱的灵魂在春

日的阳光下,本能与理智的挣扎,底层性意识的摇动。

《边城》沈从文(1902~1988)1.文本意蕴:淳朴、善良、敦厚的人性、人情。多彩文

化、悠久传统的民风、民俗。优美、和谐、自然、宜居的山水空间。

2.情感取向:温暖、怀旧的梦与人间的真。但美丽总是

令人忧愁的,老爷爷、天保、翠翠都引向了悲剧。牧歌味乡土小说写人类童年的湘西。民族传统伟大处与都市堕落处的对照。

《断魂枪》老舍(1899~1966)1.人物形象:王三胜:年轻、好胜、功利、浮躁—卖武的人。孙老者:深藏不露、身怀绝技、还要精益求精、访绝技---武痴。沙子龙:一代宗师、身怀绝技、深知国术在现代文明下的窘境、世故---知世事的武师。

2.艺术上:评书体。口语,北京方言。《小二黑结婚》赵树理(1906~1970)1.原名赵树礼,从小喜爱民歌民谣,30年代关注左翼文

化,立志做“文摊作家”。

2.人物:二诸葛、三仙姑:有封建、迷信思想残余的老一辈农民。小二黑、小芹:争取婚恋自由的青年一代农民。金旺、兴旺:混进民主政权的恶霸坏分子。3.艺术上:叙事---头绪清楚、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头尾完整、故事生动。人物描写---通过对人物言语、行动、外貌、白描展示性格。语言---提炼的北方农民口语。《金锁记》张爱玲(1920~1996)1.出生于上海,祖父是李鸿章的女婿,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2.人物:曹七巧:对丈夫—视若走肉,既卑视又恨。对季泽---始恋终弃,既爱又恨,难舍。对长白---隐秘的驾驭,溺爱。对长安:阻挠破坏,隐秘的嫉妒。3.文本意蕴:旧中国女性在特别生存环境中破碎人格的惨烈图景 4.艺术上:(传统和现代结合)叙事上—题目设置、角色安排。人物为中心组成环绕结构,兼顾人物一生。场面事件转换用蒙太奇的切换。人物描写---外貌、服饰、对话、场面设置、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环境、气氛:环境的白描、布置、气氛的烘托。意象的设置、象征手法。《一颗遭劫的星》胡适(1891-1962)1.原名,胡洪子,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文化功绩:1)1917.7《文学改良诌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首倡白话文 2)中国现代白话诗创始者,1917.2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 3)《终生大事》是中国最早现代话剧之一 4)另有《中国哲学史大纲》《西洋文学史史》、2.文本意蕴:反对封建专制压迫。求民主、人道 3.艺术上:1.散文化语言,情节叙述意味 2.象征意味 3.清朗爽约的风格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1891-1924)1.江苏江阴人,名复,字半农。最早创作新诗诗论的诗人之一。主要在北京大学任教。诗早有《扬鞭果》 《互釜集》等。2.抒情方式:1.因景生情,情由景牵,情景交融 2.层叠累积,反复回环呼告,加重了情感表达 3.口语与书面语交汇,朗朗上口 3.意蕴:1.表达了异国他乡游子对祖国、故乡的思念 2.表达了无私黎明时期青年对爱情的渴望 《繁心》 《春水》冰心(1900-1999)1.福建长乐人,早年就读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和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班,伸手基督教文化影响 2.父亲为满清海军高官,长年居住海边 3.受到父母珍爱,家庭温馨 4.“五四”时期发表《两个家庄》等问题小说 5.1923年留美发表《寄小读者》等散文 6.1923年同时有《繁心》 《春水》等诗集出版 2.诗歌意蕴:1.母爱 童心 自然美 2.人生 哲理的感悟 3.小诗运动:1.幅制短小,三言两语,重在隽妙 2.多写母爱,童心,自然美及人生感悟 3.受印度泰戈尔《新月》等及日本俳句影响 4.1923年与宗白华《流云》一起,造成诗坛上“小诗”创作的热潮 《凤凰涅槃》郭沫若(1892—1978)1.1913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 2.1919-1920年,出现“诗的创作爆发期”,1921年出版《女神》 3.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创办“创造社” 4.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流往日本,从事古文字 5.抗战爆发后,1942-1943创作《屈原》等历史剧 2.诗作解读:1.序曲——凤凰自焚的时间、地点、环境的肃穆、圣洁,自焚前的种种的准备2.凤歌——对现存空间黑暗、罪恶的控诉、诅咒;对生存空间的质疑 3.凰歌——对个体、生命价值与意义的飘渺,空虚的哀叹4.凤凰更生歌——欢呼凤凰浴火重生后的崭新的生命状态狂欢的表达 3.情感意蕴:1.科学 民主 理性 “五四”怀疑一切的精神 2.个性与生命的自我实现,“大我”的形象 3.破坏与创造的狂飙突进的精神 4.艺术上:1.瑰丽的色彩,磅礴的气势,大胆的夸张,奔腾的节奏,奇特的神话想象——浪漫主义精神2.开新诗的自由体先河(字、行、句、韵均无固定要求)3.结构上的交响曲 《死水》闻一多(1899—1946)1.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俊2.1913年入清华学校,期间参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开始新诗创作 3.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绘画 4.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专教务长,与徐志摩等在《晨报》办“诗镌“专栏,提倡新格律体诗5.1928年与徐志摩办《新月》

2.诗作意蕴:以死水象征丑恶、腐败的北洋军阀统治,表达了愤懑、绝望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爱国的心情

3.艺术上:1.反讽——以美写丑2.象征3.新格律体诗的典范

《再别康桥》徐志摩1.1921年留学美国,并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回国,历

任北大清华教授4.1923年新月社成立,主要发起人,后办《晨报》“诗镌” 5.有诗集《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游集》

2.诗作情感意蕴: 1.母校依恋,旧梦重寻2.以母校代

表的资产阶级文明的价值,理想的失落与伤感

3.抒情方式:1.情感交融,融情于景2.首尾回旋,重

章叠唱3.新格律体诗的“三美

4.新格律体诗: 1.1925年闻一多《诗的格律》提倡新格律

体诗2.对自由体新诗流弊的反叛,流弊即散文分析排列,无诗味的大白话3.对诗的形式提出“三美” “三美”1)绘画美——美丽的词藻,形象2)音乐美——和谐的韵律,节奏3)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弃妇》李金发(1900—1976)1.原名李遇安,广东梅县人1920年开始新诗创作.中国现

代早期象征派代表诗人

2.诗作情感:1.生命的悲凉,孤独2.人生的寂寞,无助3.艺术上:1 打破常规的跳跃的联想 2.个体化,新奇,另类的隐喻与暗示3 通感4象征

《雨巷》戴望舒(1905—1950)1.于施蛰存办《现代》,1932年赴法国、西班牙等国留学 3.1934年回国,办过《新诗》等刊物,4.主要作品有

《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 2.情感意蕴:1.得而复失,渴望不可及的迷茫,空虚、惆

怅、哀伤2.对美好事物的期盼而失落的心理情态 3.大革命失败后时代对青年苦闷的精神状态

3.抒情方式:1.婉转流动,低回摇曳的音节2.象征的意象、意境3.迷离恍惚的梦幻抒情

《手推车》艾青(1910~1996)

1.抒情方式:象征。音画、视听结合、画面/镜头感。整

体的的结构与排列。

2.诗作意蕴:北国人民在日寇铁蹄下苦难的哀歌。表达诗人痛苦、忧伤的情怀。《断章》卞之琳(1910~1999)1.早起归新月派,后转向现代派诗歌,醉心于诗的形式与技巧的试验,他说自己着力于诗的古化和欧化。深

受西欧象征派瓦雪里、艾略特影响,又喜爱李商隐、温庭筠等晚唐诗人。

2.诗作意蕴:常见风景的刹那感悟。主客关系的相对性、人与人、各种事物相联系的宇宙意识。爱情的唯美意境。3.艺术上:连绵推进的画面/镜头造成意境,言简意深,如话却如画。融汇哲学的意思。《预言》何其芳(1912—1977)

1.四川斤县人,30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开始新诗创作

1938年赴延安,以此为界其诗可分为前期《预言》《画梦录》,后期《友歌》3.前期诗文情感细腻,文字绚

丽,十分唯美,后期趋向写实 2.诗作意蕴:1.爱情2.美的憧憬3.灵感(诗与美的灵

感)

3.艺术上:象征 通感 《赞美》穆旦(1918——1977)

1.原名查良静,浙江海宁人2.主要作品有《探险》《穆

旦诗集》 《旗》3.“九叶诗人”代表人物 2.抒情特点:1.挚爱之情“溶体化”为对农夫的描写,在描写中表现“主体”的心灵震撼2.诗中的“自我”

不是传统的主客合的,也不是知识者浪漫的扩展和单纯的感伤,是困惑自剖的自我3.痛苦的伟大的意象—农夫 3.九叶诗人:1.1945—1948年,先后《诗创造》 《中国新诗》 2.穆旦、袁司嘉,林运燮,郑敏,杭约赫,陈

敬客,唐祈,辛迪等九位诗人3.着力于诗的现代化,认为“诗=现实+玄学+象征”,是20年代象征派与30

年代现代派的结合4.诗派名称因1981年出版《九叶集》而得名 《灯下漫笔》鲁迅

1.杂文:散文的亚文类,有多种形式,随笔、小说、短评、日记、絮语。其艺术特征:诗+政论,形象+论述。主

要用于社会批评。首倡并形成文体的是鲁迅。2.文本解读:从日常自我和历史引证论述了中国人奴性形成原因,并概括中国封建时代阶级压迫实质。从外国人对中国文明的陶醉,分析奴性文化、社会、政治

等,原因:号召青年反抗。社会文化:历史自大狂、文明的妄自尊全。政治:等级与家族制度。3.表述方法:从日常生活中、眼见为实的事实中抽取真理。从历史引证外国人视角反观。立论高远、见解犀利。《乌篷船》周作人文章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闲适性

《谈“流浪汉”》梁遇春

1.文章特点:文思泉涌、妙想连篇、富于智慧、欧式长句、潇洒明映、流畅自然、真性情流贯全文。

2.文本意蕴:提倡一种自由不拘、强韧个性、自然真诚的生活态度。《钓台的春昼》郁达夫1.文章特点:访胜与抒情相结合。渲染情境中写景,语言文白

熔炼,流畅清隽,古诗穿插,别具情致。《雅舍》梁实秋

文章特点—小品文。夹叙夹议。识见博雅。情趣幽默。日常小题材。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

名词解释的主要类别

一、期刊杂志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概说,是什么性质)1915年创刊于上海(创办时间、地点),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办人、主办人、主编等内容)。“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提倡什么文学观念、思潮、艺术方法等)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闪光的大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答题要素:

1、概说,是什么性质;

2、创办时间、地点

3、提倡什么文学观念、思潮、艺术方法等

4、闪光的大事,发表了什么作家的什么重要的作品

5、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整体评价。

其他如《语丝》杂志

二、重要作品(理论、创作、作品集)《文学的“根”》:韩少功(作者)发表的理论文章,1985年(时间),《作家》杂志,此文认为,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不茂。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主要内容、主张)这篇文章后来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运动的“宣言”。(文学史意义、整体评价)答题要素:

1、作者

2、时间

3、主要内容,如果是创作还要兼及艺术风格

4、文学史上的主要作用,整体评价。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作者)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时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主要内容)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整体评价)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作者)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时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主要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文学史作用、整体评价)

三、文学运动、思潮、流派

先锋文学(非常重要,在03、07年名词解释考过,08年简答题“先锋小说的基本特色”也考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外国现代派作品输入的影响,崛起的小说创作流派,重视文本的“实验”性,尤其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叙事技巧,具有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特点。以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为开端,代表性作家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潘军等。

“鲁迅风”(07年名词解释考过,答案详见教材)

中国新诗派

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 答题要素:

1、时间

2、代表作家和作品

3、主要艺术倾向、艺术特点

4、文学史意义和整体评价

四、文学宣言、创作理念 三突出、“人的文学”

答题要素:

1、时间

2、倡导人、提出者是谁

3、主要内容,在这个理念之下有否文学创作实绩,如果有,举出重要的来

4、文学史上的主要作用,整体评价

五、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答题要素:

1、成立时间

2、地点

3、发起人、召集人、主要成员

4、倡导什么文学理念

5、有哪些重要文学作品

6、在文学史上的作用、意义、贡献、地位的整体评价。

六、文学现象

革命样板戏(99、02、07、08年都考过,详见当代文学史)、孤岛文学(99和04年考过)答题要素

1、现象出现的时间

2、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文学史背景

3、现象的简要经过、过程、包含内容

4、该现象涉及到的作家作品

5、文学史整体评价

简答题的答题:(这一类题目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答案,务必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150—200字)

一般人的记忆,不太可能原原本本的记得教材内容,务必要突出重点,实在记不起来教材上的东西,那就要编,也不能空着。重要的是你要对基本知识概念了如指掌,千万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硬伤,这在考研中是很重要的。不知道的,记忆不准确的不要想当然,可以适当取巧,比如机不清楚具体哪一年,就用某某年代,想不全某一流派有多少作家那么就用一个名字后面加等字。再比如,归纳艺术特点时候,记不得教材上的东西,可以用一些泛化的用到谁身上都可以的特点,语言清新流畅,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思想深刻,富含人生哲理等等……这些话虽然没深度,但是总比空白好!

在答题的时候,首先最重要的是把框架搭建好,一二三四,条理清晰,这对于简答和论述都是一样的,考研的试卷即使是简答也不能三两句就完成,尽量要说的全面,但不必展开每一个要点。

简答与论述的区别。简答题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基础的,比如说问《围城》的讽刺艺术,如果出在简答,那就只要把教材上的一些要点总结归纳成1234条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论述,就要在1下面又具体阐述,结合原作,并且适当的要提出一些教材上没有的观点,可以是期刊上的,也可以是你考的学校的老师的论著,或是学术界公认的,总之要尽量抓住老师眼球,表明你有一定积淀和学术能力,还可以与古今中外同类作品作比较,充实答案的厚度与深度,这样论述题看起来才饱满 例如:简答题

1、主要理论家作家提出的文学观念的主要内容 周作人“人的文学”主张的主要内容?(07年考)

2、某个思潮流派的主要特点、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得失的评价。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基本特点与得失?(07年考)哪些作品?特点,以什么为主要内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追求(史诗追求)。图解政治概念,人物形象单薄,人性深度不够,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太重。先锋小说的基本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09年考)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09年考)

3、某部重要作品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文学史评价。论述题举例:

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有何区别?

鲁迅:从《狂人日记》到《伤逝》,始终走在潮流前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先进作用;在肯定先进作用的同时,也看到知识分子自身存在重要的思想局限,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易把个人的解放(个人价值)和社会的解放(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

叶绍钧:擅长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知识分子的卑琐形象,丰富了现代小说的人物,作家对这些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灵魂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如《潘先生在难中》。

钱钟书: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群“新儒”的命运,不仅蕴含着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破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样的深刻思想命题,而且还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他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他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境,然而处处有困境,他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人生处处是“围城”,这是方鸿渐等形象所凝结着的人生思考。

□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晚清学者梁启超为了改革诗歌,使其成其为解救社会的工具而提出的鲜明口号。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要求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实践者,他一方面主张用俗话写诗,即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另一方面又主张用新思想、新材料入诗。其诗歌主要反映历史现实内容,主要以反帝卫国,变法图强为主题。诗界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白话文运动有重大影响。

□ 鸳鸯蝴蝶派小说

鸳鸯蝴蝶派又叫“礼拜六派”,是一个文学倾向艺术趣味相近的小说流派。在民国年间在上海等大都市流行的徇世媚俗,以消闲趣味为创作宗旨的小说,创作内容以才子佳人为主,风格哀婉顽艳。它是半殖民地化畸形繁荣的大都市产物。徐枕亚的《玉离魂》最为出名。鸳鸯蝴蝶派小说反映了民国以后沉滞颓靡的社会风貌,在开明与蒙昧杂糅的时代氛围中表现了人们的彷徨、困惑和无奈。

□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该社团便无形解散。

□ 创造社

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病态心理的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1925年以后,创造社进入后期,开始从事无产阶级文学。

□ 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朱湘等。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新诗的“三美”原则。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 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 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它反对新月派和象征派脱离现实的倾向,主张捕捉现实,用大众歌调表现民众的反帝抗日高潮的情绪。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中国诗歌会是诗学主张反映了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但过分强调语言的通俗和描绘生活,造成了诗作的苍白浅露。

□ 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闻一多、徐志摩做了成功的尝试。他们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在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徐志摩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新月派诗人朱湘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 象征诗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王独清、冯乃超。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打破常规逻辑,省略一般的联想过程,以跳跃的思绪引发读者联想。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他们讲究比喻通感,常常运用象征性意象来凸显诗人内心潜藏的主观意识却难以捉摸。李金发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以胡风的文艺理论为依据,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要求受人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他们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不同的诗人又充满个性的特色。

□ “九叶”诗派

是四十年代活跃于诗坛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重要诗歌流派,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以后,才有了“九叶”诗派之称。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远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文学观念和诗歌理想上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追求诗歌的现实主义、象征义和玄学的综合。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代表作有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穆旦的《控诉》《赞美》。

□ 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汪静之的《惠的风》是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写爱情为主的诗集。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表达男女爱情,率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夏衍、冯乃超、阿英、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外国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左联非常注重方法的革新和推动富有革命意味的新现实主义。“左联”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深入发展,以及党对文艺事业上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联系,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飞统一战线。

□ “汉园三诗人”

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汉园集》反应力年轻的大学生经历大革命失败后的悲愤、幻灭、苦闷、彷徨的情绪。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思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 国防戏剧运动

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为配合周扬等人提出的国防文学的口号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国防戏剧”除了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主题外,还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内容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大批作品。

□ 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突出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改造。《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中,实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讲话》所代表的文艺路线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基本线索。

□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 街头诗

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 问题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是“五四”时代启蒙思想的特殊产物,是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冰心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冰心的“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此外“问题小说” 的创作者还有叶圣陶、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等人。

□ 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乡土文学推动现实主义的命运和农民命运相结合,开拓了现代文学的主题和题材领域;推动了外来文学的因素和本土文学的地方色彩相结合。

□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坚持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家追求文学的独立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又反对文学从属于商业。京派小说以表现“乡土中国”为主要内容,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受到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可以描写主观感觉的印象着重分析开掘人物心理和潜意识,人物多具有“二重性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悲观颓废情绪。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初出现的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因《现代》杂志而得名。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强调写纯然的诗,贵族的诗;追求感伤的诗绪和现代的诗艺;有融合了意象浪漫的写实。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代表诗作有《雨巷》。

□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 后期浪漫派

抗战时期以徐讦、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讦的《风潇潇》。

□ “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

下载汉代文学1笔记[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代文学1笔记[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清古代_文学笔记

    明代文学 绪论 一、明前后文学发展特点:明初繁荣、中期低谷、后期变革复苏、跃动 (1明前期文学 ①明初文学繁荣:由于元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宋濂、高启、刘基等文人......

    汉代诗歌

    第四章 汉代诗歌 汉赋和散文是汉代文学的主要样式,诗歌虽然不如汉赋发达,但亦有可观者。汉代的诗歌,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目前收录最全的本子。 汉代诗歌以乐府......

    汉代诗歌

    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  一、汉代骚体诗歌  二、汉乐府  三、五言诗的兴起  四、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汉代骚体诗歌 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

    第四章 汉代诗歌(本站推荐)

    第四章 汉代诗歌 •重点提示: •本章主要掌握汉乐府民歌的源流及其成就。《古诗十九首》的成就。 •重点把握: •、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

    汉代玉器文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课程名称:玉雕与玉器 班号: 10071311 学号:1007130426 姓名:陆高昇成绩:汉代玉器文化 序言 玉器最早是史前人类为了生存或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制作的石制工具。从......

    婚礼流程(汉代)

    汉代婚礼流程 一、 入场 礼者分站新人入场通道两边。 司仪:韶华美眷,卿本佳人。值此新婚,宴请宾朋。云集而至,恭贺结鸾。 吉时已到,请新郎入场。 新郎入场,司仪颂诗,正婚之礼。 赞......

    汉代的学校教育

    汉代的学校教育 (一)官学 ·中央官学 a.太学 a)太学的创立与发展: 汉代太学创立于元朔五年(前124),有董仲舒建议在先,丞相公孙弘秉武帝之旨具体落实。 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即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