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时间:2019-05-14 17:0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一篇: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 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是法家产生的社会基础,也是法家思想的实践来源。可以说,成文法运动造就了法家学派,同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也促成了成文法运动的发展。其理论内容丰富,但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法治学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时至今日, 我们选择了一条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 该思想虽历经近代化的砥砺和扬弃,但它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仍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法家思想的精髓为我们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参考,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大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关键词 法治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现代价值

目 录

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Ⅰ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Ⅱ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Ⅲ

一、法家法治思想概述.....................................................1

(一)法家法治思想起源...................................................1

(二)法家学派...........................................................1

二、法家法治思想的现在价值...............................................2(一)现代法治思想的本质和特点............................................2

1、现代法治与民主相连................................................3

2、现在法治罪行均衡..................................................3

3、现代法治保障权....................................................3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4

(二)法治思想对现代法制建设影响和启示...............................4

1、法治思想对我国当代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启示............................4

2、法家思想对我国当代法律体系的影响和启示............................5

3、法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借鉴作用........6(1)、以法治国,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6(2)、执法必严,促进法律公平公正.....................................6(3)、法要布之于众,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7 结语.....................................................................7 参考文献.................................................................8

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法家法治思想概述

(一)法治思想起源

法家的“法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儒家是塑造中华法律思想史的两股最强大的力量。对于人们来说,法家是一个比较熟悉的概念,人们对他并不陌生。

关于法家的起源,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的。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一个简要的说明:“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理制。《易》曰‘先王以明罚 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任爱,专任刑罚,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就是说,法家这一流派的产生,大致是从古时定案的官员之间兴起,即有信与赏,也不苟于罚,并且将它用来辅佐礼制,这是它的长处。如果有刻薄而不通礼制的人在这一学派之中,那就不讲仁爱,只用刑罚,甚至于不讲任何情面忍心加害于最亲的人。《玉篇·玉部》说“理,治狱官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理”字时说“理,治狱官也。”并指出治狱之官在夏代时叫做大理,周代被称作大司寇。以此看来,法家是从周代的大司寇演变而来的,虽然现如今不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法家与理官之间的演变关系,但是春秋时期理官的出现确实为法家学说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及其动荡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法家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历史性进步。这一时期中,新兴地主阶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他们利用各种政权的力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封建制度,并且对不利于封建制度发展的因素进行创新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逐渐积攒起一套完整的政治法律理论,这些理论经过长期的实践之后不断完善、不断充实,因此法家思想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运用法律手段达到建立强大政权的目的。并且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与秦国“富国强兵”的要求相结合,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先后两次变法,并且这两次变法都是以法律法令为基本手段,不仅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进行了改革,还把各项措施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加强,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之后的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但到了汉代,统治者们看到只用法家思想并没有使秦王朝得到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于是,汉武帝改变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结合起来揉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

法家一直反对儒家的礼法,而重视法律。他们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贵族阶级垄断经济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受到新兴的地主阶级所反对,新兴的地主阶段要求承认土地私有,并且授予官职需要按功劳和才能。这种主张是是比较正确和公平的。儒家的礼法一味的维护落后的贵族世袭特权,是不公平不正确的。

法家尤其注重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慎到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曾经做了一个浅显的比喻。他在《慎子》中写道:“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很多人看到一个兔子在跑,便追了上去。但是集市上还有很多兔子,这些人却视而不见。这并不是这些人不想要得到集市上的兔子,而是因为这些兔子已经有主了,不能在去争夺它了,不然就违法了,就要受到责罚。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儒家那套克己复古的保守思想,主张改革。他们认为事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历史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一切的制度和相关的法律也不是一层不变的,都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复古。在这方面,商鞅便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韩非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时移而治不易者乱”的主张。

二、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虽然我们今天追求的法治和二千多年前的“法治”不能同日而语,但是重温法家的法治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同样会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一)现代法治思想的本质及特点

法家“法治”主张用“严刑酷罚”来统治社会,而现代法治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借鉴法家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具有特定的全新的内涵。现代法治与民主紧密相联,目的在于保障权利,在罪与刑,法与德方面二者也有其独特的本质特点。

1.现代法治与民主相连

何为法治?简单的说就是依法办事,依法治国。就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而且还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法规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现代意义的法治就是在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守旧的地主阶级,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长久斗争中产生,它的目的主要还是在于维护斗争的胜利成果,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近代,欧美各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都制定了宪法和各种法律,这些法律的作用主要用来限制王权,限制政府的权利,保障公民的权利,把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通过法律形式加以规定,通过法律来明确社会各个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规定:国家的权利属于全体中国人民,所有的国家机构都要依法行政。人民主权、法治原则、权利约束是我国宪法的最基本原则,也是世界多个国家的宪法原则。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法治和民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2.现代法治罪刑均衡

法家注重“重刑”,而当代世界各国大多都规定了罪行均衡原则。犯了多大的最,就承受相应的惩罚,法院要做的就是按罪量刑,做到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行均衡原则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公平、公正性。现代法治在罪行均衡原则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轻刑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非犯罪化。即一些对社会没有多大危害的行为就不再视为犯罪;另一方面就是轻刑罚化,。即有意使某些危害不大的犯罪的定性降低,缓和刑事制裁体系。

3.现代法治保障权

现代法治要限制、规范政府权力,保障、发展公民权利。权利是由权力产生,权力会受到权力的约束,也要服务于权利。如果说法治的运转是一个轴,那么权力和权力就是轴心。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随着法治的发展,权利也跟着发展,得到了保障,而权力则越来越受到制约和规范。宪法的基本精神和现代法治建设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发展权利,约束权力。这也应该成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由于很多原因,我们国家在实现现代法治的过程中选择了“政府推进型”这种方式,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一直主导着各种依法治理活动,权力过大,对权力的规范和监督不够。而又对公民规定了较多的义务,权利给予较少。所以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把保障和发展权利作为根本使命,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规范。必须摒弃封建社会

哪种利用法律来治民、防民的法治观念,牢牢树立权利需要得到保障发展、权利要制约规范的法治观念。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家的“法治”,主张“以法为本”。主张“不务德而务法”,认为只能“以力服人”,法律是“禁暴”、“止乱”的工具,法律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统治方法,“禁暴止乱”不能依靠德行来感化,而只能使用暴力。虽然现代法治积极主张依法治国,但是它却十分重视道德的作用,普遍认为德治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一直都被现代法治而重视,现代法治普遍认为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社会的规范,法律和道德不能互相替代,他们都会在不同的社会领悟产生相应的作用。所以现代法治在主张法治的同时,也不反对德治,宣扬法德兼治。法家重法治,儒家重德治,都有合理的方面,可以供现代法治借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家轻视德,儒家轻法的思想是我们应该批判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坚持德治和法治的和谐发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影响和启示

1.法治思想对我国当前政治体制的影响及启示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我国借鉴了法家的法治思想,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因此建立法治政府尤其重要。建立法治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科学行政,这是进行政治制度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的有效途径。首先,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中包括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容。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政治体制包含了行政体制的法治内容,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其次,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政权问题。行政体制作为国家结构形式中重要的管理形式,直接构成国家政权的主要部分,如何从主要以行政手段到以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管理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属于政治体制的范畴,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无法离开政治体制而孤立存在。事实上,党的多次代表大会的报告,都是把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来加以阐释的。

2.法家思想对我国当前法律体系的影响及启示 (1)“法与时移”, 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

法家主张“法与时移”, 法律必须适应当时的时代发展,因此法家在当时把礼治变为了法治。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如今相处的时代背景已经完全不同于当时法家所处的环境,时代一直在不断变化。所以,立法作为现代法制第一个环节,也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废除,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更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法律从数量上来看,已经比较全面,比建国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这些法律法规的施行,极大的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保障了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如滥用行政权;与市场经济主体有关的法律制度也不完善,如工商法、物权法、债权法等民商法律制度。因此,我国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体系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2)“上法不上贤”, 执法必严, 维护司法公正。

法家认为,要严格的实行法治,就必须排除掉儒家所主张的那些仁义道德。邓析是 法家的前期代表,他主张事断于法,统治者如果不能做到依法治国,那么最后必然引起社会**,故曰“上法而不上贤”。“法不阿贵, 绳不挠曲” “刑无等级”一直都是法家所强调的观点。虽然大秦王朝灭亡后,法治沦为了暴政的标志,但是我们还是应当学习法家崇法的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进程中,要严格做到执法必严、维护司法公正,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如果司法不能做到严格公平,法律制度则形同虚设。建设一个法制社会,需要全体社会人员道德水准的提高,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和道德的司法人员,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能否严格执法的关键。以立法角度来讲,我国是以建立一整套完整权利本位的司法体系为目的,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的代表就是司法机关,如果司法机关,司法人员不能做到依法办事,不能让违法行为得到相应的责任,甚至还侵犯人民群众的权益,就不能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秩序。(3)惩处犯罪就要借鉴法家所倡导的重刑思想。

预防犯罪离不开贯彻群众路线。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法家重刑治国的主张,既要看到其中的消极因素,又要看到其中含有的某些合理因素。不能因重刑主义总体特征的概括和否定,而抛弃了法家重刑治国思想中含有的某些合理因素。法家认为,要减少犯罪现象,就需要预防犯罪,而预防犯罪就需要对犯罪动机这个环节进来强有力的法律干预,通过法律干预来阻断犯罪后面的几个环节发生,最后才能没有犯罪。说到底,消灭畏忌是消灭犯罪动机的关键,这也是消除犯罪动机的心里基础。因此,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并强化人民对犯罪的畏忌感,而重刑则是强化畏忌感最有效的方法。重刑主义在法家看来,不仅指重罪重罚,还包括轻罪重罚和小过严惩。法家之所以主张重刑

主义,不仅是为了惩罚犯罪,更多的还是通过重刑的震慑,来预防犯罪,从而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家的重刑主义对暴力的作用过于强化夸大,利用高压的手段来管辖民众,法律过多的依靠暴力,已经背离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对法的正当性缺乏关注,背离了法律是对暴力的否定和合理安排人际关系的宗旨,这也让法律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真正价值的伦理道德基础,失去了法律应该得到民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伦理基础。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广泛发动群众,利用群众的聪明智慧发现犯罪,惩治犯罪和预防犯罪。法律要掌握群众,不掌握群众的法律是空洞的,失去意义的,维护社会的稳定也只是纸上谈兵。

3.法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借鉴作用

党是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先秦法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法治理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其法治思想的措施,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今天实行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以法治国,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法家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法作为一种客观尺度,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只有依法办事,才能最大限度的整齐民心,从而使整个国家得到长治久安。现代法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性,任何人和团体都必须遵守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实现依法治国,就必须先有法,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治。因此,必须建议一套完整齐全的法律体系,让法律具有崇高的权威。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并通过的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已有300 多种, 同时国务院也相应制定了数百件法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也通过了数千件地方性法规.因此, 我国未来法制发展应当在完善法律多样性的基础上, 把重点放在民法和行政法的深化和扩展上, 力争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完善的、符合民意的法律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 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2)执法必严,促进法律公平公正

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法律公平的思想, 这也是古人对法律性质的根本认识。法家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厉行法治, 必须排除仁义、道德。刑罚适用时要实现奉法齐一, 不能因人而异, 主张刑一人而与天下共之, 这样国家才可以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以个人一时的意志和好恶来毁坏国家的法律, 而是应该依据律例来处理犯罪行为。保证刑当其罪, 维护法律的稳定, 最终实现法律公平。前期法家代表邓析就曾明确主张事断于法, 他认为, 如果有法不依, 而依私情断案, 引起的社会**将不亚于无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中, 执法必严、维护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如果没有严格、公正的司法作保证, 法律制度则会形同虚设。(3)法要布之于众, 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法家强调, 法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 一旦制定, 就要以成文的形式出现, 布之于众, 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为了充分的发挥法律的作用,先秦法家还主张积极在百姓中宣传法律,让老百姓明白法律以及触犯法律的所要承担的后果。这样做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能够让这些体现统治阶级的法律能够得到推行,才能更好的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公民的法律意识, 特别是整个民族的法律意识的整体状况, 对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 我们仍然应该把普法、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 广大领导干部应该带头懂法、守法、护法。然而, 现实情况却很不尽如人意, 一些领导干部中普遍存在官贵民贱、权大于法等思想, 以至常常以人废法, 以权压法, 以权抗法, 漠视以至践踏老百姓的权利现象。如果长此以往, 那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 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已是当务之急。做好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进行法制教育的重点,要让干部们起好带头作用;执法人员只有知法才能更好的执法;使青少年从小就懂法,才能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我国古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智慧的结晶,她诞生在封建专制的母体中,因为缺少民主、自由等的理念的滋润,注定了他悲剧般的历史使命,只能夭折在封建社会而无法发育成为现代的“法治”,必将为近现代的法治,即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法治思想所取代,但也是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仍有许多可借鉴的精华,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与古代法治思想的比较中寻找不同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模式,进一步把握现代法治的真谛,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大业。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性地前进和增长,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变化和转型都要从历史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的足迹中去探索未来,是我们今人和后人应反复探讨和力加实践的。

三、结语

法家思想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深入、全面认识法家法治思想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不断学习历史,总结历史,才能以史为鉴,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吴亚辉,赵菊.《法家的“法治”思想辨析》 [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8-60.[2] 梁利.《法家的法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2:79-82.[3]黄卓龄.《解读法家法治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8,2:100-101.[4]杨焱婷,陈富怡.《论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现代借鉴意义》[J].前沿,2005,7:148-150.[5]苏风格.《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24.[6]吴建军.《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浅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8:32-34.[7]慎到.《慎子》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版

[9]詹允云.《民主与法治:一个硬币的两面》 科海故事博览,2011,5 [10]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第二篇:论“仁者爱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仁者爱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而根据孔子所言,此“仁”之基本含义便是“爱人”。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可分为孝悌、忠恕与惠民三个大的方面,又在后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下,拓展到爱物以至于人与宇宙天地的和谐相处。对于当今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的社会现状,“仁者爱人”思想仍富有价值,可作为调节如今社会关系的一条解决之道。

关键词:

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

论语

孔子

一、“仁者爱人”思想简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其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几乎包含了一切美好的德行。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

次,其中许多来自孔门弟子的“问仁”。在答弟子问时,孔子针对不同对象,对“仁”做出了多种解释,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仁”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中最为直接与深刻的,还是在“樊迟问仁”时孔子所回答的“爱人”。

孔子以“爱人”释仁,是以其“天生百物人为贵”的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的,就应该得到关爱。孔子不相信外缘拯救,故寄望于人类自身,即所谓“仁者,人也。”在孔子之前,因为“人”的概念不完整,这种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思考就无法生成。据统计,在发现仁字甲骨文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中,十四座大墓的杀殉人数就达三千九百人左右,既表现出商代统治阶层的残忍和贪婪,也说明“仁”字在当时虽已产生,却尚不具有“爱人”的内涵与观念。孔子拈出这一古字,并赋予其全新的人文精神,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而其人与人之间相爱的关系又是具体通过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来得到确证的。血缘关系表现为“孝悌”,人际关系表现为“忠恕”,落实到百姓中表现为“惠民”。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概括孔子的“仁爱”:其一是孝悌之爱,其二是忠恕之爱,其三是惠民之爱。

“孝悌之爱”,是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从爱亲人、爱父母开始,但是又不只局限在亲人之内,而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忠恕之爱”,则体现为忠与恕两个相对的方面,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后者则是与人交往时将心比心,两者都表现出一种推己及人的尽己之心。“惠民之爱”,是对于下层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切,孔子曾对以人的形状做木偶或陶俑来殉葬的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判,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各诸侯国虽然不再用人来殉葬,而是用人偶殉葬,这仍是对人的不尊重,人不能任意地被殉葬陪葬。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对“仁”的心性基础作了一定阐发。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仁,人心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仁爱之心,仁爱之情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和本质属性。不但如此,孟子还将“仁”的关系范围扩大,突破人与人的关系而拓展到人以外的存在。这就是他著名的“亲亲仁民爱物”的主张。

以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仁爱”思想。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宋代的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程颢更将“仁”作了如下定义:“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由此可见,由孔子建立的仁爱思想,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拓展到人与宇宙天地的关系,从而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宣扬着“爱”的理念,弘扬对待一切皆应保持着尊重、平等、宽容、善待以及和平的精神。

二、“仁者爱人”思想的现代价值

信仰与理性的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亲爱、人与社会、自然、宇宙缺乏和谐共处之道,以及近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都是受到当今社会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将研究和弘扬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作为一条解决之道。

孔子宣扬其“仁爱”思想,旨在安百姓、安天下,说明“仁者爱人”思想是以人为本的,这恰好可以对治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弊病。“仁者爱人”思想包含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上的人格与尊严的平等,把他人视为和自己一样的人去看待,即“忠恕”,是儒家道德伦理在社会上的应用,这也恰恰可以对治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危机问题。此外,“仁爱”的最高境界,即万物一体的宇宙博爱精神,还是医治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宇宙”关系危机的一剂良药。

总之,通过对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儒家文化的价值所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韩星.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J].梧州学院学报,2013(08).3.王恩来.仁者爱人——孔子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界,2009(03).152.4.郭齐勇.仁者爱人:孔夫子的道德伦理思想[J].人文天下,2015(15).5.徐小跃.《论语》:仁者爱人[J].新世纪图书馆,2015(02).6.白宗军.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第三篇: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但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不可避免的有很大消极作用。他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手段,要求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他要求人克制自我,使视听言行符合礼的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他强调“正名”要求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使人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他认为这有利于消除争乱,但狗逼急了会跳墙、兔子逼急了会咬人,总被人压迫总居于别人之下,人民也是会起义的。我很认同李零的看法,他说:“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比如“文革”,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火车,千里迢迢,不是一时半会儿,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换句话说孔夫子的礼并不能消除争乱。总结一下他的消极作用就是极大的限制、摧残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欲望,在严格的社会名分的重压下,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形成了压抑私欲、因

循保守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比如,咱们的邻居老大哥,人家俄国,就是双头鹰、三色旗、彼得大帝、东正教。什么人会出来吆喝,说我不讲道德?没有。什么时候,都有人吆喝道德,特别是缺德的乱世。我们现在不是乱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但飞速发展的是经济,飞速倒退的是道德,孔夫子再次被推到道德丢失的风口浪尖,当然不是要批判而是要再次认真学习。

总的说来我是认同孔子及其仁学思想的,毕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规范,在现在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仁学思想对中国以致世界都很有借鉴意义。很多学者说中国需要一种信仰(不等于宗教),儒家思想很多年占据了这个位置,但近代以来的批判完全动摇了其地位,人人都觉得孔子的思想这有错那有错,但没了孔子,什么“小悦悦事件”层出不穷,重新认识孔子及其现代价值成了很重要的事。

1.孔子倡导和平,孔子学府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有利于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中国的崛起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

2.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孔子的快乐学习理念、师生相互摄养的理念和有教无类的理念都是值得学习的。

3.孔子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有重要意义。

4.“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是这个道德日益败坏的社会非常需要的东西。弘扬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应该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挖掘孔子思想的精髓并加以利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并加以发扬光大。不管社会怎么变怎么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总是适应社会的,就要看我们怎么学习利用发展了。

第四篇:中国传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易经》与天人合一

《易经》与天人合一

XXX 学号 xxx一班

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与基本内涵,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与《易经》的关系。并从“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方面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活和谐;古代哲学;卦;生活 引言:

《易经》是我国一步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同时,他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1]

然而,《易经》并非只有帝王、术士才能取去研究的,实际上《易经》所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它所阐述的易理不仅适用于统治者和政治、军事家,而且适用于全体人民,它一阴一阳的排列组合,保罗了时空万象,阐释了天人义理,可以说它就是宇宙的真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易经》阐述的是万物的普遍规律,是一本由古老而深邃文化沉淀出来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是专门专注于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对于普通的群众而言,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上的事宜。但是,《易经》依然是指导人们美好生活的“引导者”。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然能使得生活更为舒适和和谐。本文将简单阐述《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试图将它的理念与日常生活结合,描绘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正文: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都不例外。

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帮助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它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易经》中,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而天地引申开来也分别有各自的含义。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又可以代表天地整个自然界,而地则是人类来已存在的家园,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2]

一、何谓“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

合一的存在状态。是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追求天、地、人构成的整体的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

下面将简单分析《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以此来分析《易经》中天人合一中天地人中的天与地。

乾为天,包罗万象宇宙无边,虽然运行有序,但高深莫测。乾,元亨利贞,象征着天,而我们就生长在天地之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我们应该要顺天道而行,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融入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从不停息地以求得共同发展。

坤为地,一般认为包容、顺从、忍耐、柔顺是它的主要内涵,但其最大的特点是负载万物。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实际上,地一直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们在地面上

耕种粮食,安居乐业,人类自古就把大地比喻为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因此,天、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因此人要继续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自然也就是与天、地的关系。

三、“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以看成中国传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理想。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涉及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所以“天人合一”思想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将“天人合一”就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坚持辩证的基本方法,既要从宏观方面在整体上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又要从微观方面对其复杂内容加以具体的科学分析[3]。但至少“天人合一”包含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应服从普遍规律。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是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7]:

“天人合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传统。“天人合一”有对天人关系原生状态肯定的意味,人是天的产物 ,肯定自然界先于人的本原地位。中国文化所强调对大自然的回归,进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血缘关系,纳入伦理当中,使道德的规约作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文化。“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对人与自然未分化的合一所进行的整体观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对整体、群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导引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精神追求。中国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有人是“天”的产物、自然的产物、人能认识自然的意味。《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意即天命内在于人心之中,人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是阐明天道的一种方式,人对自然的理解依靠人对自己的本性以及生生不息之源的体证。孕育了“内在超越”这一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智慧。

四、总结

《易经》是中国人们对自然宇宙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其中“天人合

一”的思想是一种宇宙的思维模式,他帮助我们在万变的环境中找到本我,找到与环境想适应的那份宁静,怀着这种宁静的心态,我们能够沉着应对各种变乱,这为我们谱写属于我们的和谐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左右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它强调人自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它的意义在于要求解决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在于深刻的揭示这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影响哲学界,同时也是生态伦理与人伦道德体系的建设的基础,并且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五、参考文献:

[1]祖行.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祖行.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6-27 [4] 孙江.东西方哲学传统与科学的自然观[J].法学杂志,2009(01).

第五篇:论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进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我国进行现代 化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当然,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与其相继的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孟子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出发,对孔子的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在遵循孔子思想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其中,他的“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政治管理思想影响深远。1孟子政治管理思想兴起的背景

首先是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因此,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暴动,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

其次是政治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个诸侯国先后经过变法改革,已经开始建立起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他们通过相互征战逐渐走向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再次是经济背景。在连年不断的激烈的战争下,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地主阶级中一部分是由原来奴隶贵族转化而来的;另一部分是由军功或工商业者、小生产者上升而来的新阶层。前者对于旧制度在心理上存有依恋,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能够较多地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主张统治者通过教化和德治,来缓和阶级社会矛盾,以此达到国治民安。后者思想激进,倡导变法,提倡耕战政策和法治主义,建立新的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孟子正是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因此他的思想既有旧制度的保守影子,同时又体现着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一面。

2孟子政治管理思想的特征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在其思想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的分析系统而深入,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并且在我国历史中的各个朝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1从“性善论”出发阐释“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公孙丑上》云:“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也,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推出人性本善,并进而认为这是仁政能够推行的原因。孟子的仁政学说,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孟子·公孙丑上》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此外,孟子认为,只有重 民、爱人、善待他人,才是实践了做人的道理。“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总之,从政治管理的角度看,孟子“性善论”说的提出是独具匠心的,他的 “性善”说的目的不在于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人的类本质中的自然属性,而是把这一理论作为他的社会政治观的逻辑起点,来为他建构“王道仁政”,以为其理想社会大厦服务,也就是说孟子所推崇并终身致力于的“王道仁政”的社会政治思想,与“性善”论具有内在的逻辑推理关系。2.2民本思想—强调“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在《尽心·下》中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著名的论断,显现出孟子提倡国家在进行整治管理时应该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的地位比较重要。在此著作中,他还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意思是说诸侯的珍宝只有三样,即土地,人民,政事。以珠玉为珍宝的人,必定会殃及自身。在这里,孟子从反面强调不关心百姓和政事,最后的结果就是趋于灭亡。孟子民本思想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云:“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以乐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是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下》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三是正道得民心。《离娄·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3政治管理的两种制衡因素—“分”与“和” 关于“分”的内容。《孟子》中提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二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说治理天下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又干他们的事情。有官吏的事情,有平民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产品。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的才用,这是让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这里强调的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就必须有执行国家管理和研究国家管理的专门人员,就必须将国家管理工作与其他职业划分开来,实现社会分工,实现管理工作和脑力劳动的专门化,并应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为管理人员提供生活资料。因为没有这样的“分,”,.天下人就会疲于奔命忙乱一团糟,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是要倒退的。

所谓“和”是指处于不同等级和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人要亲和相敬,互相合作。“和睦”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和”是保障管理活动能够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方法。《孟子》中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其强调适宜的天时,有利的地势,都比不上“人和”。“人和”即是指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组织内部上下齐心,组织外部搞好公共关系。这里尤其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达到了“和”,才能保证国家和政权的稳定。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贯彻了将“分”与“和”统一起来,以求得社会整体繁荣的。“分”与“和”作为政治管理中的两种制衡因素,因此,要保持社会整体有序地发展,必须通过“分”与“和”这两种组织方式的有机运作来实现。“分”的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层级结构,“和”的目的在于保障管理系统的有序和稳定。现代社会管理中所谓的“分”与“和”就是分工与合作,在这方面,《孟子》中的“分”与“和”的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2.4王霸之辩—奉行王道主义

王霸之争是春秋礼法之争的延续,孟子特别蔑视实行霸道的齐桓公管仲君臣,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天下 “定于一”是一种王道的 “一”,而非霸道的“一”。在孟子看来,齐宣王“辟土地,朝秦楚”的做法,是对内不实行仁政的,必然招致百姓的反对,对外专行霸权,必然引起邻国的反对。孟子主张实行王道,认为实行王道才是平治天下的最好办法。认为实行王道主义的前提是拥有圣贤的君王,君王应当有仁爱之心;王道主义的措施是保民,《梁惠王上》云:“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保民即保护人民,因此要做到安民、养民、教民,以做到君民和谐,社会安定。这里,实行王道是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和为贵”等的思想的内在相一致的。

3孟子政治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内容丰富而极成体系,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他的思想主要是站在君与民的关系的角度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分析,他的上述思想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政府形象的树立也有重要作用。在今天,研究孟子思想可以使这种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获得新的生命力,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使其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3.1仁德管理的必要性

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是建构在以仁德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仁既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应具有的仁义忠恕的道德,又是指社会运行发展应实施的仁政德治之道。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核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确立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孟子》中“仁政”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过很深的影响,因此至今也应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它要求君主或当政的官员,心甘情愿为人民办事,顺乎民意,先富后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职能受到质疑,一方面,一些政府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缺少仁德的管理思想,同人民群众发生冲突,对社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对内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因此不能做到廉政建设,给社会的正常的政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因为政府内部缺少德治。因此,现今社会应当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提升政府人员素质,真正建立“君与民”的和谐关系。3.2 重视以人为本—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扬,它有利于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以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当今大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中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的一切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和我们党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德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3.3 分工合理,和谐进取

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既体现了公平,也体现了效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诉求、和谐相处和共进共生的社会,也体现出分与和的统一。首先,强调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阶层和群众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充分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使得他们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为社会做贡献;其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共同发展,达到和的程度;最后,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从整体上把握,以使社会的成员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3.4反对霸权,促进和平

冷战结束以后,虽然世界和平与发展趋势在进一步增强,战争的力量和危险大大削弱,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某些大国或强国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欺负、压迫和干涉他国内政,妄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和责任。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

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我国的做法也是对孟子王道主义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以“仁政”来实现全世界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己经将人的自由与解放,摆在了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首要目标的位置。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了新世纪人们不懈追求的崇高境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抵制霸权,是世界上所有具有仁德思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总之,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仍有现实意义,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是根深蒂固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是要以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等为依撑的。

下载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现代生成及实践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现代生成及实践方式摘要:激烈的竞争、膨胀的信息、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个体选择等构成现代社会的主要表征,同时也预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5000余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治国谋略和兵法韬略的演变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兵家战略的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理论。对......

    家现代散文

    每逢节假日,总想回老家住上几日,不为别的,就为那份难得的宁静、悠闲。我土生土长在农村,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居住着百十来口人的小山村,三面环山,所以从小与山有着不解的情缘。记得......

    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刍议 杨璞玉滕海滨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

    法治思想5篇

    “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写进十八大报告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浅析“知行合一”的现代价值 【摘要】“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关系的重要论述,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也一直是其后仁人志士修身持家、为人处世的基本道......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选择 例如: 1、世界上第一部《劳工法》出现在哪个国家 英国2、人类思想史上大胆抨击私有制的第一人是谁 托马斯·莫尔3、傅立叶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称为什么和谐制度4、......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修改版)

    社会福利思想期末考试试题(修改版) 一(选择题部分) 1.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剩余型的福利制度和( )的福利制度 ( ) A 残补型 B 制度型 C 服务型 D 功利型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