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时间:2019-05-12 21:01: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第一篇: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 5000余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治国谋略和兵法韬略的演变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兵家战略的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理论。对这些珍贵的管理思想进行正确的剖析和反思,对于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形成我国管理科学的民族特色,都是及其重要的。

古代的政论家、兵法家、文学家等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光耀古今的著作,其中,《老子》中“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的后发制人思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避实击虚的应变策略以及三十六计的具体谋略,“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人事哲学„„这些充满着对立转化思想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仅成为治国、治军的锐利武器,也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成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经营哲学、激励方法、干部标准、厂风厂纪的思想宝库。

然而,与现代西方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名著当要数三国演义了,“陈述百年,概括万事”的《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而且还艺术地展示和弘扬了三国时期的管理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管理思想宝库的内容。这里我们仅从其中的人才人事、决策谋略、法纪法度的思想分析与挖掘中,探求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管理理论,并力求寻找与现代管理运作相符合的思维方式。

一、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政事者,民命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在东汉末年群雄蜂起的战乱年代,诸侯要想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之外,更要善于利用和挖掘珍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一点,对于三国中具有远见卓识的各路诸侯来说,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在战争的空隙里,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四方之士,纳八荒之才,笼将士之心。纵观《三国》全书,三国时代贤明霸主表现出来的求才若渴的进步的人才人事观,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求才不惜屈驾,唯才是征。吴侯孙策,为求名士张昭等,亲自备礼下榻造访;皇叔刘备为求孔明,顶风冒雪三顾茅庐。曹操也从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名句,显示他迫切的求才望,官渡之战中,他赤脚迎许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二,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一点,在曹魏一系中尤为明显。曹操用人,强调唯才是用,不拘品行,不咎既往。在他的人才库里,有亡命之徒,也有淫乱之辈。甚至连为袁绍作檄文,大骂曹操的陈琳,最后也为他所用。

第三,用人不论资辈,唯才是用。魏蜀吴三国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 久而久之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魏强调唯才是用, 蜀强调德才兼备, 吴国用人一概不论资辈。赤壁之战, 年仅二十九岁的周瑜, 被孙权推上了吴军都督的宝座, 夷陵抗蜀, 孙权又启用了“ 年幼望轻, 恐诸公不服” 的陆逊担任全军统帅。这些都是唯才是用的表现。

第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国演义》中的贤君明相, 不但能慧眼用人, 知人善任, 而且在用人决策方面更强调“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官度之战中, 曹操在袁绍营中, 缴获了许多部属通敌的信件。当时, 有人建议, 把这些通敌分

子全部处死, 但曹操不但没有这样做, 反而急令把所有的信件烧了。“ 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 , 曹操用人不疑到如此,连一贯尊刘反曹的罗贯中, 也赞扬起来了。

第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三国时期, 不管是贤君明相还是义士,重学意识都很炽很浓。一方面, 他们很注重自己的培养和提高, 刘备重学, 以“ 师礼事孔明” 曹操重学, 有名作佳篇传后世孙权重学, 凭劝吕蒙读书之事见精神关羽重学, 千里走单骑犹挑灯夜读, 庞统重学,军务再忙仍挂剑诵《孙》、《吴》。

二、德刑并用,赏罚分明

“ 治世尚教化, 乱世重刑法” , 兵法旨要告诉我们战争成败的关键是在于“ 道、天、地、将、法” 五因素, 在这五大因素中, “ 道” 是根本, “ 将” 是基础,“ 法” 是保证。正确地运用法治, 不但能充分树立管调者的崇高威信, 而且能保证本系统必要的管理秩序, 减少本系统内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缩短行为目标的实现过程。在法治方面, 《三国演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范例。

曹操二十岁的时候, “ 举孝廉, 为郎,除洛阳北都尉, 初到任, 县四门各设五色捧十余条, 有犯禁一者, 不避豪杰, 皆棒责之。灵帝所喜小黄门赛硕的叔父, 提刀夜行, 操巡夜拿住, 就棒责之, 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环宇。” 年纪轻轻才二十岁, 官职不大才洛阳北都尉, 官龄不长才初到任, 但是曹操却“ 威名颇震环宇” , 把社会秩序搞得井井有条, 使内外莫敢犯禁。为什么, 就在于曹操能依法治犯禁者, 他那五色棒, 连皇帝老子近臣的叔父也敢打, 还愁什么社会治安搞不好, 还愁什么不能树威“ 杀贵大, 杀大可以树威赏贵小, 赏小足以树信” , 法治就是要敢于碰硬, 动真格的。

混乱之际, 蜀国也非常注重法治。刘备自领益州牧后, 首先即令军师诸葛亮拟定国条。诸葛亮根据当时蜀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 八务”、“ 七戒” , “ 六恐”、“ 五惧” , “ 刑法颇重” , 自此之后, “ 军民安堵” , 巴蜀的社会秩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治安问题解决了, 人民也能安居乐业。诸葛亮在蜀二十年, 依法奖罚官吏多人, 失街亭, 他挥泪斩了马傻, 又自贬三级, 这些无不在巴蜀人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为促进社会安定, 军心稳定, 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演义》表现出了明确的法治思想。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赏罚分明, 不畏权贵, 严于律己, 并注重国条律令建设。“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这是当代中国的法制原则。然而, 知法者犯法, 执法者违法, 违法者逃法的现象也时有可见。借鉴三国时的贤君明相在治国、治军方面的切实执法的胆魄相手段。严明法纪,严格法度, 刑重法严, 相信, 必能去暴安民, 社会治安一定会根本好转。

三、谋而后动,目光长远

从诸葛亮对刘备所作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分析,到为完成刘备“中兴汉室”统一大业的战略分 析、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的全过程,足以看出“隆中对”不仅具有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策划案例之一。

公元207年(建安12年),奔波流离半生的刘备暂栖新野,在痛定思痛的 反省中,认识到欲要谋求发展、夺取天下,就必须有贤能之士的辅佐。于是,他遍访贤能,虚心求教。在名士徐庶的 推荐下,三顾茅庐,向诸葛亮求教“成就霸业、中兴汉室”的大计。在刘备诚心所至之下,诸葛亮献出了“隆中对” 的分析决策。其中既包含了对当时国家总体形势和战争形势的分析,也包含了对刘

备自身处境、资源能力和各竞争对 手的分析,以及刘备应该争取的长、中、短期战略目标与实施计划。同时,在了解各种优势与劣势和利弊关系的前提 下,诸葛亮提出了制定可行战略和如何实施这些长短期战略步骤的决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从火烧博望坡开始,采取孙刘联盟战略,抵御曹军,赤壁大胜;接着是数年的节节胜利,取荆州,平益州,取汉中,使刘备占据荆、益之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实现了刘备“统一天下”的中期目标。

从“隆中对”决策与其战略制定与 实施过程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战略思想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有着同工异曲和不谋而合的现实意义。诸葛亮根据刘备的事业方向为他确定了长远规划,以及长短期目标。刘备要做的事是中兴汉室,成就霸业,统一天下。诸葛亮认为,要确定这样的长远规划,完成这样的大目标,其指导方针应该是“人和”,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 孙权占地利,刘备可占人和。因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诸葛亮在对刘备“统一天下”进行的内外 形势和资源分析中认为,“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地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因为,“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 暗弱,民殷国府,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君。”但是,虽然刘备出生于帝王之家,但却只有关羽、张飞等少数 将领,兵士更是势弱,并且至今尚无一立足之地。在实施这一战略目标时,建议刘备应该是先取荆州为家,后取 西川建立基业。然后,保住根据地,发奋图强,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 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

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卓越智慧和才能。军事战争与商业战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军事战争讲究谋略策划,运筹帷幄,知己知彼,天时地利,战机利用,赏罚分明;商业战争则强调计划决策,环境分析,战略定位,战略实施,制度 保障与激励措施。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思想、管理艺术在现当代企业管理中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虽然《三国演义》是以军事管理思想为表现形式的且又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但它却具有着系统的和科学的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因而,它就更加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意义。从商业战场出发,企业管理像军事战略管理一样,同样都需要进行认真规划和谋略。在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如今的市场已经确确实实地充满了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实例在商战中举不胜举。来自于我国自己的战略管理思想,具有着同宗同文化的历史渊源、古今之亲缘性和实际的可行性,因而更有利于我国企业或组织进行更有效的战略管理。

第二篇:论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进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我国进行现代 化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发展着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当然,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与其相继的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孟子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出发,对孔子的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在遵循孔子思想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其中,他的“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政治管理思想影响深远。1孟子政治管理思想兴起的背景

首先是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问题严重,连年的战争,给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又不断升级。饱受战争之苦的是广大平民,因此,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增长。有的国家发生了平民暴动,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逃亡,社会一派混乱。

其次是政治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个诸侯国先后经过变法改革,已经开始建立起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他们通过相互征战逐渐走向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再次是经济背景。在连年不断的激烈的战争下,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地主阶级中一部分是由原来奴隶贵族转化而来的;另一部分是由军功或工商业者、小生产者上升而来的新阶层。前者对于旧制度在心理上存有依恋,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能够较多地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主张统治者通过教化和德治,来缓和阶级社会矛盾,以此达到国治民安。后者思想激进,倡导变法,提倡耕战政策和法治主义,建立新的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孟子正是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因此他的思想既有旧制度的保守影子,同时又体现着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的一面。

2孟子政治管理思想的特征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在其思想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的分析系统而深入,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并且在我国历史中的各个朝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1从“性善论”出发阐释“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公孙丑上》云:“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也,孟子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推出人性本善,并进而认为这是仁政能够推行的原因。孟子的仁政学说,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孟子·公孙丑上》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此外,孟子认为,只有重 民、爱人、善待他人,才是实践了做人的道理。“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总之,从政治管理的角度看,孟子“性善论”说的提出是独具匠心的,他的 “性善”说的目的不在于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人的类本质中的自然属性,而是把这一理论作为他的社会政治观的逻辑起点,来为他建构“王道仁政”,以为其理想社会大厦服务,也就是说孟子所推崇并终身致力于的“王道仁政”的社会政治思想,与“性善”论具有内在的逻辑推理关系。2.2民本思想—强调“民贵君轻”

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他在《尽心·下》中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著名的论断,显现出孟子提倡国家在进行整治管理时应该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的地位比较重要。在此著作中,他还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意思是说诸侯的珍宝只有三样,即土地,人民,政事。以珠玉为珍宝的人,必定会殃及自身。在这里,孟子从反面强调不关心百姓和政事,最后的结果就是趋于灭亡。孟子民本思想有以下主要内容:一是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下》云:“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以乐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是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下》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三是正道得民心。《离娄·上》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3政治管理的两种制衡因素—“分”与“和” 关于“分”的内容。《孟子》中提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二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也就是说治理天下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又干他们的事情。有官吏的事情,有平民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产品。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的才用,这是让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这里强调的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就必须有执行国家管理和研究国家管理的专门人员,就必须将国家管理工作与其他职业划分开来,实现社会分工,实现管理工作和脑力劳动的专门化,并应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为管理人员提供生活资料。因为没有这样的“分,”,.天下人就会疲于奔命忙乱一团糟,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是要倒退的。

所谓“和”是指处于不同等级和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人要亲和相敬,互相合作。“和睦”是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和”是保障管理活动能够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方法。《孟子》中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其强调适宜的天时,有利的地势,都比不上“人和”。“人和”即是指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组织内部上下齐心,组织外部搞好公共关系。这里尤其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只有达到了“和”,才能保证国家和政权的稳定。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贯彻了将“分”与“和”统一起来,以求得社会整体繁荣的。“分”与“和”作为政治管理中的两种制衡因素,因此,要保持社会整体有序地发展,必须通过“分”与“和”这两种组织方式的有机运作来实现。“分”的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层级结构,“和”的目的在于保障管理系统的有序和稳定。现代社会管理中所谓的“分”与“和”就是分工与合作,在这方面,《孟子》中的“分”与“和”的理论具有极大的超前性。2.4王霸之辩—奉行王道主义

王霸之争是春秋礼法之争的延续,孟子特别蔑视实行霸道的齐桓公管仲君臣,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天下 “定于一”是一种王道的 “一”,而非霸道的“一”。在孟子看来,齐宣王“辟土地,朝秦楚”的做法,是对内不实行仁政的,必然招致百姓的反对,对外专行霸权,必然引起邻国的反对。孟子主张实行王道,认为实行王道才是平治天下的最好办法。认为实行王道主义的前提是拥有圣贤的君王,君王应当有仁爱之心;王道主义的措施是保民,《梁惠王上》云:“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保民即保护人民,因此要做到安民、养民、教民,以做到君民和谐,社会安定。这里,实行王道是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和为贵”等的思想的内在相一致的。

3孟子政治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内容丰富而极成体系,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他的思想主要是站在君与民的关系的角度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分析,他的上述思想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政府形象的树立也有重要作用。在今天,研究孟子思想可以使这种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获得新的生命力,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时代的价值,使其有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3.1仁德管理的必要性

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是建构在以仁德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仁既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应具有的仁义忠恕的道德,又是指社会运行发展应实施的仁政德治之道。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核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确立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孟子》中“仁政”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过很深的影响,因此至今也应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它要求君主或当政的官员,心甘情愿为人民办事,顺乎民意,先富后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职能受到质疑,一方面,一些政府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缺少仁德的管理思想,同人民群众发生冲突,对社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恶劣影响。另一方面,政府腐败现象严重,对内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因此不能做到廉政建设,给社会的正常的政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这是因为政府内部缺少德治。因此,现今社会应当继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提升政府人员素质,真正建立“君与民”的和谐关系。3.2 重视以人为本—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力量的观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和发扬,它有利于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以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当今大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中共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的一切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和我们党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德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3.3 分工合理,和谐进取

我国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既体现了公平,也体现了效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尊重诉求、和谐相处和共进共生的社会,也体现出分与和的统一。首先,强调在各种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阶层和群众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充分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使得他们能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为社会做贡献;其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因素共同发展,达到和的程度;最后,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从整体上把握,以使社会的成员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3.4反对霸权,促进和平

冷战结束以后,虽然世界和平与发展趋势在进一步增强,战争的力量和危险大大削弱,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某些大国或强国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欺负、压迫和干涉他国内政,妄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和责任。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

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我国的做法也是对孟子王道主义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以“仁政”来实现全世界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的发展,己经将人的自由与解放,摆在了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首要目标的位置。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了新世纪人们不懈追求的崇高境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抵制霸权,是世界上所有具有仁德思想的人们的共同呼声。总之,孟子的政治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仍有现实意义,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作用是根深蒂固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是要以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等为依撑的。

第三篇:读三国演义悟现代管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行政管理专业0912072班级

题目读《三国演义》悟现代管理

姓名刘建华学号091207213指导教师陈宝杰职称讲师

二О一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读三国演义悟现代管理

学号:091207213姓名:刘建华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最爱的一本名著,不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因它包含了丰富的文韬武略、管理思想和管理科学等,具有很好的管理学价值。据了解,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怎样寻找有胜任能力的人担任合适的岗位,怎样打造企业的执行力,是企业家最关注的问题。综合三国中的用人之道,提出了如何识贤、求贤、依贤、任贤。本文将通过分析《三角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使企业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智慧,领略其中的精华,从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 用人 诸葛亮当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迫使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科技创新浪潮在全球涌动,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那么如何更好的对人才进行管理问题也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性问题了。现在的企业很重视人性化管理,为什么要从当时三国的角度来看呢?那是因为三国包括很多谋策和战略方面和用人方面,我觉得它是相当出色,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性,而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去做。

我国加入WTO后,也就标志着我国要加入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地表现在人才。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人才也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能否拥有和保持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事关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却亟待提高。企业用人机制存在“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现象,致使人力资源流动现象非常普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缺乏规模经营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局面。我们应该谦虚地向外国企业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但是,我们更应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中寻找启发,来建立自己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三国演义就是很好资源。《三国演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2.1 三国时期的人才分析

三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才济济,各显其能,致使三国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光辉的成就,所以对三国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水煮三国》将许多的典故与管理有效结合,笔者从人的方面来进行简单分析,对于管理,“管”的要么是人,要么是物,“理”的目的是优化和理顺,其中,对人的分析非常重要,如果问《三国演义》里的哪个人物最重要,有些说吕布,因为三英战吕不,吕布一个人单挑刘关张三人,实乃英雄,但吕布这个人,好色薄情,先是认贼作父,后又弑父夺色,不是英雄,实乃小人;人说刘备,宽厚仁慈,厚德载物,但刘备这个人,小事优柔,大事武断,平时遇到困难只知放声大哭,关羽被杀后,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伏笔;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为国,但诸葛亮的忠,只是愚忠,明知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却仍然要扶,在其百年之后,蜀国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可悲可叹。那么,谁重要呢?对于《三国演义》里的任何一位人物,由于历史局限性,都是有缺点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分析需要的是结合情景与环境,结合心理与现状,在当今的环境下,管理需要的是既做人,又做事,需要的是既有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战略与细节同行。

2.2 三国时期之人才招聘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里出现人才流动现象,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间表现的特别明显。而早在三国时期,刘备手下五虎将可以誓死效忠刘备,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孙权帐下人才辈出„„为何现代社会人才跳槽现象如此严重而远不如三国人做的好呢?很明显是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三国初期,十八路诸侯并起。一时间,人才涌现。然而与当今类似,唯有目标明确,管理有序,制度严明的企业才能真正留住人。通用总裁韦尔奇说: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做到点这三,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于是诸多诸侯消失于历史的舞台,留下了北魏、东吴、西蜀三大财团。

首先说说曹操的招聘,谋刺董卓未遂,曹操回到老家先发诏,驰报各道,然

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络绎不绝。短时间内引进了乐进、李典、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荀彧众人,在以后曹操的南征北战中,这些人均为曹操卖命苦干,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立下汗马功劳。这里,曹操采用的是公开招聘的方式。而这些人又分别荐了许多大将,如:程昱、郭嘉、满宠、吕虔等人。这真是拔萝卜,不拔不要紧,一拔一大把。一时间,曹操所拥有的人才,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在三国时期排第一。这里,是通过熟人推荐的方式,程昱、郭嘉两人是曹魏五大谋臣之其二,王辅之才自不待言,其余诸将,为曹魏,亦助力迥浅。更不用说,通过熟人关系网推荐的,无论是融入整体,还是忠诚心,效果都是比较好的。

无独有偶,那边孙策登台,引朱治、吕范,携旧将程普、黄盖、韩当,逢旧友周瑜,瑜荐张昭、张纮,再收蒋钦、周泰,至此,东吴财团的人才班底已基本定下了。

到了刘备了-,可就没那么好运了,带着把子兄弟关张二人,今天逃亡到这,明天逃亡到那,好不凄惨。怎么办才好呢,刘备找到了故友司马徽,水镜先生为刘备分析落魄的原因:“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用人之人。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意思就是说张关赵业务能力天下无出其右者,你这个董事长这么凄惨,都是因为少了一个得力的CEO。刘备为了请人才出山,三顾茅庐,上门招聘,这才请出了诸葛孔明。可以说,这次上门招聘已奠定了天下三分的人才底调。

2.3 《三国演义》中的“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在全书的开篇,叙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汉末三分的原因。在对其后的故事描述中,作者始终把“得人才者的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这一基本观点体现于一些重大事件当中,贯穿于三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如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无不体现了得人才者得天下。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面,也在于他们的统治者都有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用人之道,他们都善于发现人才,实用人才。

拥有人才是取得天下的基本条件,因此,三国的领袖为实现统一,都非常重视人才,彼此间对人才的争夺也是相当激烈的,在这方面,曹操表现的尤为突出,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礼遇重用,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各加,比如,见许诸“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厉想方殴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厅来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爱才 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常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霸泪,感动不已。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白己手。竟然绑架了徐母亲,以此来要挟徐庶,可谓不择手段。可见,曹操爱才如命啊。他酷爱人才,尊重人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现在的许多企业老板以深刻的启示。只有你尊重了人才,让他们在你的企业里感觉到了关怀,温暖,那么就不会常出现一些跳槽现象,企业效率也自然会提高上去。虽然,与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相比,《三国演义》中以人为本思想是相当原始的。但是,它对我们今天的人才理论的建设,仍然是有意义的。它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改过程中,在任何时候,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价值,要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研究《三国演义》的人才理论.领略《三国演义》中人才战略的精华,我们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积极借鉴其台理成分,并不断充实和改进,建立我国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三国演义》对现代企业用人启示

3.1 知人善任

对于用人者,知人善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知人善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知人,即了解人才的基本情况。只有对人才的能力、个性、德行等基本情况有清楚的了解.才能用好人。诸葛亮认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不同,情貌不

一。有温良而为诈肯,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1221这些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的考察,足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及才能,他的优点及缺点,从而使川人者心中有数:这样的人是能用或不能用,用他又如何使他扬长避短,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考察。

3.2 奖罚分明

诸葛亮北伐时,因街亭失守,仓促退兵,各路兵将都有败损,惟独赵云所部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物,也无遗弃。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诸葛亮不由赞叹道:“真将军也”!于是“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义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物质上的需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的,给部下以物质奖赏,可以激励他们更多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如此,人还有功名欲,因此,除了物质上的奖赏外,以功名激励部下,也是非常必要的,三国中的领导都非常注意这点。

结束语:《三国演义》在对待人才的态度、选拔人才的思路、任用人才的艺术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的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如果能领略其中的精华,那么对我们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度和方法的建立,如何选拔人才,以及如何任用人才,如何改变我国企业人才流失的状况,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我国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人才资源缺乏以及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以及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中国遇到的水土不服等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国家要进步,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在企业各个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如何开发和利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人课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西方的经验对我们颇有助益,但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经验在我国有更大的适用性。人才兴盛的三国尤其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

【2】 加里·德斯勒.曾湘泉.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1

【3】 庞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企业文化,2005

【4】 魏一飘.三国演义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J].企业管理,2004

第四篇:论“仁者爱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仁者爱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而根据孔子所言,此“仁”之基本含义便是“爱人”。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可分为孝悌、忠恕与惠民三个大的方面,又在后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下,拓展到爱物以至于人与宇宙天地的和谐相处。对于当今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的社会现状,“仁者爱人”思想仍富有价值,可作为调节如今社会关系的一条解决之道。

关键词:

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

论语

孔子

一、“仁者爱人”思想简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其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几乎包含了一切美好的德行。据杨伯峻先生统计,“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9

次,其中许多来自孔门弟子的“问仁”。在答弟子问时,孔子针对不同对象,对“仁”做出了多种解释,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仁”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中最为直接与深刻的,还是在“樊迟问仁”时孔子所回答的“爱人”。

孔子以“爱人”释仁,是以其“天生百物人为贵”的人本思想为基础的。人既然是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的,就应该得到关爱。孔子不相信外缘拯救,故寄望于人类自身,即所谓“仁者,人也。”在孔子之前,因为“人”的概念不完整,这种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思考就无法生成。据统计,在发现仁字甲骨文的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中,十四座大墓的杀殉人数就达三千九百人左右,既表现出商代统治阶层的残忍和贪婪,也说明“仁”字在当时虽已产生,却尚不具有“爱人”的内涵与观念。孔子拈出这一古字,并赋予其全新的人文精神,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卓越的贡献。

孔子的“仁者爱人”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而其人与人之间相爱的关系又是具体通过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来得到确证的。血缘关系表现为“孝悌”,人际关系表现为“忠恕”,落实到百姓中表现为“惠民”。所以,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概括孔子的“仁爱”:其一是孝悌之爱,其二是忠恕之爱,其三是惠民之爱。

“孝悌之爱”,是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从爱亲人、爱父母开始,但是又不只局限在亲人之内,而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忠恕之爱”,则体现为忠与恕两个相对的方面,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后者则是与人交往时将心比心,两者都表现出一种推己及人的尽己之心。“惠民之爱”,是对于下层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切,孔子曾对以人的形状做木偶或陶俑来殉葬的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判,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各诸侯国虽然不再用人来殉葬,而是用人偶殉葬,这仍是对人的不尊重,人不能任意地被殉葬陪葬。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对“仁”的心性基础作了一定阐发。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仁,人心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看来,仁爱之心,仁爱之情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和本质属性。不但如此,孟子还将“仁”的关系范围扩大,突破人与人的关系而拓展到人以外的存在。这就是他著名的“亲亲仁民爱物”的主张。

以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仁爱”思想。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宋代的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程颢更将“仁”作了如下定义:“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由此可见,由孔子建立的仁爱思想,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拓展到人与宇宙天地的关系,从而在一个广大的范围内宣扬着“爱”的理念,弘扬对待一切皆应保持着尊重、平等、宽容、善待以及和平的精神。

二、“仁者爱人”思想的现代价值

信仰与理性的严重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亲爱、人与社会、自然、宇宙缺乏和谐共处之道,以及近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都是受到当今社会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将研究和弘扬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作为一条解决之道。

孔子宣扬其“仁爱”思想,旨在安百姓、安天下,说明“仁者爱人”思想是以人为本的,这恰好可以对治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弊病。“仁者爱人”思想包含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上的人格与尊严的平等,把他人视为和自己一样的人去看待,即“忠恕”,是儒家道德伦理在社会上的应用,这也恰恰可以对治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危机问题。此外,“仁爱”的最高境界,即万物一体的宇宙博爱精神,还是医治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宇宙”关系危机的一剂良药。

总之,通过对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儒家文化的价值所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下,都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韩星.仁者爱人——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J].梧州学院学报,2013(08).3.王恩来.仁者爱人——孔子的核心价值观[J].理论界,2009(03).152.4.郭齐勇.仁者爱人:孔夫子的道德伦理思想[J].人文天下,2015(15).5.徐小跃.《论语》:仁者爱人[J].新世纪图书馆,2015(02).6.白宗军.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第五篇: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但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不可避免的有很大消极作用。他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手段,要求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他要求人克制自我,使视听言行符合礼的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他强调“正名”要求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使人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他认为这有利于消除争乱,但狗逼急了会跳墙、兔子逼急了会咬人,总被人压迫总居于别人之下,人民也是会起义的。我很认同李零的看法,他说:“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比如“文革”,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火车,千里迢迢,不是一时半会儿,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换句话说孔夫子的礼并不能消除争乱。总结一下他的消极作用就是极大的限制、摧残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欲望,在严格的社会名分的重压下,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形成了压抑私欲、因

循保守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比如,咱们的邻居老大哥,人家俄国,就是双头鹰、三色旗、彼得大帝、东正教。什么人会出来吆喝,说我不讲道德?没有。什么时候,都有人吆喝道德,特别是缺德的乱世。我们现在不是乱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但飞速发展的是经济,飞速倒退的是道德,孔夫子再次被推到道德丢失的风口浪尖,当然不是要批判而是要再次认真学习。

总的说来我是认同孔子及其仁学思想的,毕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规范,在现在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仁学思想对中国以致世界都很有借鉴意义。很多学者说中国需要一种信仰(不等于宗教),儒家思想很多年占据了这个位置,但近代以来的批判完全动摇了其地位,人人都觉得孔子的思想这有错那有错,但没了孔子,什么“小悦悦事件”层出不穷,重新认识孔子及其现代价值成了很重要的事。

1.孔子倡导和平,孔子学府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有利于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中国的崛起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

2.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孔子的快乐学习理念、师生相互摄养的理念和有教无类的理念都是值得学习的。

3.孔子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有重要意义。

4.“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是这个道德日益败坏的社会非常需要的东西。弘扬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应该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挖掘孔子思想的精髓并加以利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并加以发扬光大。不管社会怎么变怎么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总是适应社会的,就要看我们怎么学习利用发展了。

下载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部队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运用

    内 容 提 要 “以人为本”,是贯彻胡主席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体现。人是军队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求军事管理者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把广大官兵放在部......

    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临朐综合高中 潘文贵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走”进教学,重......

    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本站推荐]

    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客观要求。(1)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的体现。人是生产......

    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派, 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是法家产生的......

    高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高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其目标1. 人力资源及其特点通俗地讲,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有时特指那些有正常智力,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

    论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论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向建国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归纳出知识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具体从企业知识库、......

    浅议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中的管理及运用

    浅议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学校中的管理及运用 纳雍县维新镇中心学校 杨成龙摘要: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迎接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政府部门中的运用(推荐五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政府部门中的运用 XXX 21 世纪,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强有力地推动着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变革,人事行政新观念也悄然而生,认为人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