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传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易经》与天人合一
《易经》与天人合一
XXX 学号 xxx一班
摘要: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与基本内涵,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与《易经》的关系。并从“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方面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活和谐;古代哲学;卦;生活 引言:
《易经》是我国一步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同时,他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1]
然而,《易经》并非只有帝王、术士才能取去研究的,实际上《易经》所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它所阐述的易理不仅适用于统治者和政治、军事家,而且适用于全体人民,它一阴一阳的排列组合,保罗了时空万象,阐释了天人义理,可以说它就是宇宙的真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易经》阐述的是万物的普遍规律,是一本由古老而深邃文化沉淀出来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是专门专注于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的,对于普通的群众而言,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上的事宜。但是,《易经》依然是指导人们美好生活的“引导者”。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必然能使得生活更为舒适和和谐。本文将简单阐述《易经》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并试图将它的理念与日常生活结合,描绘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正文: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历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都不例外。
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帮助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它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易经》中,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而天地引申开来也分别有各自的含义。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又可以代表天地整个自然界,而地则是人类来已存在的家园,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2]
一、何谓“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
合一的存在状态。是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追求天、地、人构成的整体的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二、《易经》中的“天人合一”
下面将简单分析《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以此来分析《易经》中天人合一中天地人中的天与地。
乾为天,包罗万象宇宙无边,虽然运行有序,但高深莫测。乾,元亨利贞,象征着天,而我们就生长在天地之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我们应该要顺天道而行,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融入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从不停息地以求得共同发展。
坤为地,一般认为包容、顺从、忍耐、柔顺是它的主要内涵,但其最大的特点是负载万物。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实际上,地一直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们在地面上
耕种粮食,安居乐业,人类自古就把大地比喻为哺育自己成长的母亲。因此,天、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依靠,因此人要继续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自然也就是与天、地的关系。
三、“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以看成中国传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理想。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涉及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所以“天人合一”思想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将“天人合一”就简单地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坚持辩证的基本方法,既要从宏观方面在整体上把握其丰富的内涵,又要从微观方面对其复杂内容加以具体的科学分析[3]。但至少“天人合一”包含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应服从普遍规律。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
“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是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7]:
“天人合一”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传统。“天人合一”有对天人关系原生状态肯定的意味,人是天的产物 ,肯定自然界先于人的本原地位。中国文化所强调对大自然的回归,进而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即血缘关系,纳入伦理当中,使道德的规约作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文化。“天人合一”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思维的。“对人与自然未分化的合一所进行的整体观使得中国文化有着对整体、群体的认识。”
“天人合一”导引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精神追求。中国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有人是“天”的产物、自然的产物、人能认识自然的意味。《中庸》讲‘天命之谓性’,意即天命内在于人心之中,人把自己内在的德性发扬出来,就是阐明天道的一种方式,人对自然的理解依靠人对自己的本性以及生生不息之源的体证。孕育了“内在超越”这一中国文化最深刻的智慧。
四、总结
《易经》是中国人们对自然宇宙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其中“天人合
一”的思想是一种宇宙的思维模式,他帮助我们在万变的环境中找到本我,找到与环境想适应的那份宁静,怀着这种宁静的心态,我们能够沉着应对各种变乱,这为我们谱写属于我们的和谐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左右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它强调人自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它的意义在于要求解决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的价值,在于深刻的揭示这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影响哲学界,同时也是生态伦理与人伦道德体系的建设的基础,并且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五、参考文献:
[1]祖行.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2]祖行.图解易经——一本终于可以读懂的易经[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6-27 [4] 孙江.东西方哲学传统与科学的自然观[J].法学杂志,2009(01).
第二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的管理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兵家注重战略,这些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
儒家也称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管理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和谐,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提升企业管理人品质修养的文化内核。代表人物如被誉为一代儒商的香港企业家李嘉诚,便是以儒家思想管理企业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成功。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人和谐相处。道家思想的精华理念,可以做为企业管理者成功管理团队、打造高素质高效率团队的法宝。其最具价值的管理理念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以柔克刚。
法家思想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最早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但由于其思想本质是为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服务,其大部分思想被普遍认为已经落伍、过时。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该学术思想中合理的科学内涵,其中仍有许多精华值得现代企业管理人士借鉴。如它的法治思想,要求企业必须以法制作为管理的基础,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必须要健全,企业管理者要重视法制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规范企业法制化建设,做到管理有“法”;“法不阿贵”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必须秉公执法,不偏不私,即便是最高层管理者也不能享有“法”外特权;“赏誉同轨”的思想要求管理者在运用赏罚、毁誉两种激励机制时要做到目标一致,措施得当,在物质鼓励的同时结合适当的精神鼓励。
兵家思想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是孙子(孙武)及其《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虽是讲的领兵作战,但它却被各个国家的企业家广泛运用在商战之中,原因就是它富含着极其丰富的企业管理和销售的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儒家思想讲的是管理之“道”,兵家思想讲的则是管理之“术”。首先,孙子兵法开篇言“五事”,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地人三才合一,知天知地,还要知人知才,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其次,孙子兵法提出“为将之五德”即“智信仁勇严”,此乃企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智者人附,信者人归,仁者爱人,勇者服人,严者明人,当企业管理者拥有这些素养后,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潜力,实现“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再次,孙子兵法的“奇正相生,出奇制胜”思想,更是企业追求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项重要谋略。企业要想得以长久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必须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
总结
中国渊远流长的数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一定是不成功的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管理思想更值得现代企业的管理者研究并探究其现代意义,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华传统精华文化的根基之上寻求各种文化的交融点,做到中西合壁,科学发展,并以理论结合实际,尽快探索建立起现代企业的“中国管理模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再焕生机,让中华民族企业傲然崛起。
第三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现代养生的理念,阐述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对竞技项目的形成与发展、竞技体育训练极限、竞技体育整体性调控等3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价值,有利于挖掘和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育养生;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讲求神行俱养、天人合一、主客相关和动静结合的运动方法,强调顺其自然的适度运动观念。在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熏陶下,制约了竞技体育对抗性和竞争性的发挥;使得竞技性项目转型于娱乐或表演性特征项目;现代竞技体育在训练技术方面传承了诸多传统体育养生理念。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原则。
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地摸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总结和概括出了一些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体育锻炼,并取得较好的养生效果。
(一)重养神。
清静是我国传统养生中最主要的方法,老子在《道德经》中倡导“清静为天下正”“少私寡欲”,在《养生论》和《黄帝内经》中都强调了心神安宁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从以上古代传统文献中的论述,无不说明心神清净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原动力,只有内心平静,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聒噪,从而守住机体蕴藏的神气,否则会对人体神气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和消耗。同时,人们在平时还要降低嗜欲,减少私心,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在前人静养的基础上,清代养生家曹庭栋提出了“静神”的新含义。“静神”主要是指精神专一,要摒弃一切杂念。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养生家所倡导的静神,是指神用不过、神静不用、神用专一,既脱胎于道家而又高于道家。
(二)通经络。
通经络主要是指要保持人体的经络之气畅通无阻,如果经络不通,就会使得气血不和,从而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在传统体育养生中,练习者要重视保持经络的畅通,以避免灾难疾病的发生。
其中,“决生死”是说人体经脉的功能能否保持正常,是决定人生死的关键。人体中经脉纵横交错,内联五脏六腑,外联皮肤肌肉,人体的各器官、各组织都需要依靠经络来达到内外相通、阴阳交贯。而如果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人体的脏腑功能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处百病”主要表明了经络的顺畅运转对疾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促进疗效。中医认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这也是强调了经络的畅通运行可以改善人体的气血,维持气血的正常补偿,增强人体的抵抗和康复功能;“调虚实”是说人们在患病之后经常用虚症和实症来对病症的性质进行说明。中医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中实症是指病人病邪盛而导致的正气为虚,即正邪在激烈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症候,而虚症则是指病人正气虚衰,机能减退,身体抵抗力低下而表现出来的症候。因此,针对病人不同的病症,要注意采取不一样的手法,从而调整病人的虚实功能,达到治愈病痛的目的。
(三)调气机。
《黄帝内经》中有“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这里所说的气是指气机,就是说人体产生的许多疾病,都与气机运行的紊乱有密切的关系。
气在人体运动中的主要形式就是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只有达到平衡调和,且无偏盛偏衰才能维持人正常的生命。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者,不能为用也。”因此,只有调节好人体的气机升降,才能维持人体各组织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四)顺其自然。
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指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就是说人和天气是相通的,人身上的阳气如果能像天气般清净光明,就能使情绪和平安静,顺应了这个道理,阳气就会充足,就能保护人体。这样,即便有贼风邪气,也无法伤害到人体,这是因为顺应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和次序。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要领。
采用传统体育养生锻炼时要求身体姿态端正、呼吸匀长缓慢,精神意念贯注,主要是指在功法修炼时必须做到调身、调息和调心。有人称其为练功要旨,也有人称为三大要素。调身主要指体育养生者通过正确的练功姿势、动作和形态,形成良好的坐姿、站姿、走姿和卧姿等,从而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肌肉、骨骼等的运转奠定良好的形体基础,促进气血和经络按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利于神气和精神的通窍,调身讲究舒适、自然。调息也称作调整呼吸,调息是指有意识地对呼吸进行调节,使之与意气协调发展,呼吸的停顿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而定,需要选择舒适的练习姿势,使身体和情绪得到充分放松,调气的效果需要长期的坚持,练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要素、原则和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使呼吸趋于深、细、长、匀,达到活泼的境地。调息的目的是通过集中精神地对气息进行循环调节,吐故纳新,获得身体与真气的焕发。调心法是通过精神意识与思维训练来达到练神调心的。古人认为万物生长依靠天地供给能量,而人是万物之灵,有生命、有意识、有精神,而意识精神又受思虑因素所扰,所以应练神调心。练神调心的方法有4种:意想放松法:主动以意识引导身体各部放松,并使思想相对集中,以解除身心紧张状态;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词句、化杂念为正念,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意想数息法:默数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数息和随息两种;排除杂念法: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与干扰,集中注意力。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类别繁多、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纵观传统养生诸法,常以调形、调息、调意分类。然而由于调意常贯于调形、调息之中,故多以调形、调息来分类;其次,还以动、静来进行分类,动静也只是相对而言。以调形为主诸法,形虽动,但意集中。总之传统健身运动诸法是动静结合、身心皆调的整体养生法。以调形为主的运动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以调息为主的有放松功、内养功等。
三、传统养生思想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一)对竞技项目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下,受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在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养生文化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协调、伦理与心理等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重情操、重道德的理想,因此具有中华特色体育养生的思想和身心统一的养生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对抗性特点、运动员素质和发展趋向具有较大的影响。此外,西方竞技性较强的激烈运动项目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和形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传统养生思想的熏陶下,具有显着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遭遇瓶颈,而温和性、娱乐性的非对抗性运动项目往往具有较好的普及程度。在具有竞争和对抗特点的运动项目中,人们也乐于选择更为平和稳重的项目,例如在球类运动项群中,我国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等无身体接触的运动项目上具有较高的造诣,而在对抗性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群上却处于弱势,人们对类似于拳击这种体力对抗性运动项目更是存在较强烈的排斥心理。可见,在传统养生体育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中庸、温和的运动项目的选择偏好已根深蒂固。
另外,中华传统养生思想阻碍了娱乐性体育运动项目向竞技性运动项目的过渡与转化。例如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竞技特征的挖掘潜力,由于伦理道德的养生思想,逐渐磨灭了武术的技击、对抗和竞争的特点,成为弘扬民族武德的标志产物,成为表演性、技巧性和文化性的主流发展趋向,武术对打的本质上存在较大的对抗性,但是传统养生思想主张技巧的表演性。
我国的足球运动来源于齐楚年代的“蹴鞠”,是一项广受人们喜爱的娱乐运动项目,曾盛极一时,随着花样、技艺的不断改善和趋于精巧,其对抗特点也逐渐被磨灭。汉朝时期,人们主要通过“蹴鞠”的运动方式提高士兵的身心素质,然而其竞技特征仍旧没得到发扬。古代的“人马合一”对抗体育项目“马球”,在李唐发展时期被大范围地普及,由于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因而广为流传,享有“马球势”的盛史。然而唐朝后期,在“骑兵优于步兵”的观念下,逐渐取代“蹴鞠”,成为锻炼士兵身心素质的主要手段,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逐渐销声匿迹。
(二)对竞技体育训练极限的影响。
竞技体育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注重对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其中包含运动员的耐受力、承受力和爆发力等力量训练,一个运动员的承受极限对整个比赛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现如今运动负荷极限已成为衡量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中可知,我国竞技运动员的极限承受能力较发达国家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竞技技术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原因之外,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承受极限能力认识上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是保守观念的存在阻碍了训练水平的提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存环境下,人们对养生的理解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传统历史环境下,人们对养生的理解主要定义为“健康长寿”,因此尤为重视对健康活动的提倡,一切活动要以健康长寿为中心开展。在道家的传统养生思想下,强调一切顺其自然,即“顺天命”和“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老子和庄子是最具代表的人物,二者注重对生命的延续,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生观上,认为功名不利于生命,提倡“无欲”“复初”.道家的传统文化弘扬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约束人们的道德和行为,同时也提倡了一种顺其自然发展规律的养生原则和方法。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养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体育活动也多以温和、自然和适中的.项目为主,运动承载力的安排也适可而止。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即人体需要不断的运动来获得健康,但却不能超出身体的承受范围,否则只会对身体带来损害,正是在这种传统的养生理念下,运动员无法承受严苛的训练过程,并对调控竞技状态、比赛中的身体接触对抗等训练手段存在排斥心理,认为这种训练手段是对身体健康的摧残和消耗。在社会舆论、心理抵触和传统养生观念的综合影响下,对竞技运动高强度、高负荷训练方法产生逆反的消极情绪,严重制约运动员潜能的挖掘和发展。
(三)对竞技体育整体性调控的影响。
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所涉及的养生观念为竞技体育训练的整体调控提供了积极的主导和指引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神形相关论”.“神”指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精神和心理,“形”指躯体,古代养生观中将“意”作为核心内容,“心”“神”与“意”相通,甚至可以相互转换,“神形相关论”强调身体与精神的整体性,强调二者的和谐统一。这一养生观与现代的体能、心理、智力等素质的结合训练不谋而合二是“人天相关论”.古代重视“天人相应,合于自然”的传统体育养生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关,现代训练理念中愈加重视场外天气、环境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可见“人天相关论”与现代训练的整体调控存在内在的联系。
三是“主客观相关论”.古代强调养生主体对自我身体的保养和调理,养生的关键取决于养生的人对自我的约束,可见,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所包含的主体性、自控性和自我性。在现代体育训练中,运动员的自我监测和调控对训练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现代训练技术中反复强调采用主体自控,结合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外控作用相统一的重要性。可见,传统“主客观相关论”养生观与现代的自控式训练理念如出一辙。
四是“动静相关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本质属性,在阴阳学说和《周易》中提出了动静互涵,练养兼具的理论,因此产生了“动静结合”的传统养生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带动了相关的体育养生方式,例如传统的气功和导引术等,二者将动静和谐统一,产生了较好的体育养生效果。在现代体育训练理念中被广泛吸收和借鉴,例如竞技比赛前的竞技状态调控、心理训练,以及比赛后的恢复性训练和康复性训练等方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思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对人类健康创造的奇迹和贡献。传统体育养生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在文化环境、精神健康和民族认同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质。由此可见,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对现代体育产生的价值和影响,有利于挖掘和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王楠.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3]陈晓莺.武术运动中的传统养生思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吴俊琦,吴俊涛.中医养生和运动养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辽宁中医大学学报,2008(4).[5]刘喜山.我国体育概念演变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8).[6]陈德平,姚春鹏,姚丹.管子养生体育思想研究[J].管子学刊,2011(3).
第四篇:《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什么?
神po
02-22 15:16 94赞
踩《周易》乃三圣所遗文化宝典,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活水源头。它的核心价值,乃在启迪国人睿智,振奋民族精神,阐发大同理想,培育独立人格。秉此宏旨,深研精思,显微阐幽,于三圣作《易》之深切意蕴可望有超迈前贤的新领悟。首先,从哲学思想着眼,《周易》可谓富有辩证思维的“宇宙代数学”。其太极思维方法,天人统一理论,保合太和思想,精深而高明,是先哲留给后世的宝贵哲学遗产。有此哲学利器,激发国人驾雷鞭霆、吞吐六合的豪迈气概,予中华民族以长流不竭的智慧源呆。一部易学史,毫不夸张地说,堪称中华民族智慧发展史。《周易》为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典教材,造就中华民族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面前,能够高屋建瓴地总结过去,准确无误地策划当今,雄伟豪迈地开拓未来。五千年文明史足以证明,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以易学哲学作指导,弥纶天地,经纬万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驾御中华巨艋,冲破重重险滩,绕过层层暗礁,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开拓进取,创造辉煌文明。我泱泱中华,饱经沧桑而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文明作出卓越贡献。其次,回顾五千年文明史,《周易》思想的恒久魅力,在于它凝结了中华民族永放光辉的民族精神。国有国魂,军有军魂。中华民族之魂,展现于《周易》所总结的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顺天应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中华大地经受无数暴风骤雨而能保持一统江山;数十个兄弟民族,数十种思想流派,诸种宗教团体,能长期共存,同舟共济;亿万炎黄子孙能团结一致,共建爱国爱家、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永葆精诚团结的民族凝聚力,无不得力于这种悠久博大的民族精神。环顾世界,任何民族若无团结和睦、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砧上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屡经苦难与挫折,而能艰苦卓绝,愈挫愈奋。陶铸了千百个屈原、岳飞、文天祥、黄继光、焦裕禄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大风大浪面前,如中流砥柱,永不动摇;为了人民的事业,国家的前途,生死关头,脸不变色心不跳,甘洒热血写春秋;为国家民族建立彪炳功勋,为子孙万代树立光辉榜样。再次,《周易》不止是中华文化之奇葩,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之瑰宝,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影响。它所阐述的“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广为世界瞩目。这一理想首先诱导人们建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通人和的和谐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亲如一家,共享太平。《周易》教导人们,立足神州,胸怀天下,努力促成“天下和平”、“万国咸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大同局面。一个民族有此“天下一家”的豪迈气概,同缺乏这种气概,大不相同。心胸狭隘的民族,必然昏昏噩噩,自私自利,以邻为壑,恃一时之强,横行霸道,总在日思夜想如何掠夺别国资源,奴役弱小民族,结果是四面树敌,失道寡助,终究落得四面楚歌的悲惨结局。我中华民族,将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结合,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推己及人,与邻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果是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甘与受苦受难的民族,共图解放,共享和平。最后,《周易》的重大思想教益,尤在于引导人们培育“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独立人格,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易传》明确指出:先哲作《易》旨在“以此洗心”,故人称《周易》为“洗心经”。它诱导人们“崇德广业”,“遏恶扬善”,少私寡欲,远离个人或小圈子的盘算,时时事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当政通人和的承平时期,能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当承平日久,弊端丛生,积重难返之日,能奋起改革社会,“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铁肩担道义,兴利除弊,拯救社稷;或者独善其身,“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宁可“遁世无闷”,而不与世浮沉。当外侮侵凌,国难临头之际,则抱负“多难兴邦”的宏愿,挺身而出,“致命遂志”,内除国贼,外抗强敌,救民于水火,舍命保社稷。《周易》阐发的这种励志精神,激励了历代志士仁人,商鞅、王安石、王夫之、黄宗羲、林则徐、谭嗣同等,都是光辉典范。正如易学家熊十力先生所说,无数铁骨铮铮的志士,国家民族危难当头,敢想敢说,敢作敢为,“百兽踯躅,而独作狮子吼”。《周易》思想,博大精深,核心价值,有待深人研究,发扬光大。举其精髓,不外启迪中华民族探赜索隐、极深研几的哲学智慧,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阐扬天下为公、万国咸宁的大同理想,培养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干言万语,旨在激发炎黄子孙的豪迈气概与开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炎黄子孙的当今历史使命,正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重振国学,复兴儒学,弘扬易学,光大祖国传统文化,中西融合,古今贯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8评论雷火神
02-25 10:09 32赞
踩《周易》,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了解人的本质,了解了人与天地宇宙关系的奥妙,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人天地宇宙万象与灵源的全息系统模式,这是中华智慧之源。西方的文化到今天还无法了解人的本质,西方的人至今他的还在想建立宇宙统一理论,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建立。而中华古老的智慧早已应用了几千年。西方的分科学,他呈现了这次大爆炸的状态,他们无法全面的了解宇宙的实相,他们很多的分科学不断证伪再证伪,先进再先进,但是就是无法究竟,而《易》教授中国人以一统万象万法,万法悉归一源,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一一法都能归于本源,归源就能究竟。中医的这种思维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儒家用之。中医用之。道家用之。兵家用之。释家也用之。所以中华文化的各大体系,他都能究竟实相,数千年中,中国人一直在应用,他不需要先进再先进,也不需要证伪,但他却是超级的先进,他就是真理的存在。如果我们把中华文化与现代的西方科学进行沟通,就会发现。,西方文化是要研究的许多事物,中华文化中都有完美的答案。换句话说,用中华的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帮助西方的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迅速获得完美的答案。我们一直在学搬运西方的文化,很少有人想到,中华文化中这种大智慧的方法,它能够作用于西方的科学、哲学、宗教文化体系,如果我们能够理智与中华的智慧如此应用,就能大创造,就能突破不断扮演、搬运、山寨西方文化的不能大创造的被动局面。10评论道可道非常道A
02-26 00:18 5赞
踩天机不可泄露!不要从现有书店里的《易》书、《周易》来了解《易》!那些书大部分都是讲卦艾、卜算的,只能让人越看越感觉《易》是一部玄学、卜卦、甚至说是迷信的书。要真正了解《易》从何而来,才能弄清楚《易》的核心思想、价值,才能感受到《易》的伟大、科学、惊叹中国古圣是至今为止,最早最正确认识世界、宇宙并最彻底归纳出宇宙最底层的规律、本质的人!至今无人能超越!世上所有正确的学说都涵盖在《易》之下。不论是哲学、宗教、医、文学、数学、逻辑学、军事„„,均不例外!要真正了解《易》,就要从《易》书之外去了解。要看远古史书中有关人们进行观天、察地、测人的活动记载和研究成果的记载中了解。比例《春秋》、《左传》、《南淮子·天文》、《史记·律学》、《史记·天文》等等记载,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古圣是如何发现《易》的。全部都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一点没有虚妄臆想的东西。没“那些现代“易书”上讲的什么:伏羲“观象画卦”那种主观臆想的成分,我们现代这些‘易经’,八九成是不良分子歪曲中国文化的罪证,及那些不懂而误传的人造成!从古圣严谨的科学考察活动及成果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易》的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四兽”不是迷信,它的实体是什么?看到“大衍五十”的记载,我们知道地球之数49,而太阳之数‘1’的真实涵义。从而知道“地球经纬度”原来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0'度经线在河南丰台。从这些记载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有阴阳、五行,及数的来源为什么是具体的,而至今西方人搞的抽象、逻辑,都是错误、有害的、反人类的,等等。天机不可泄露!学《易》,还得从《易》外学,只因“身在此山不识真面目”评论剑客浪心2017
02-22 20:22 15赞
踩古人解释易经的易字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容易。所谓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这个意思,最初的易经连字都没有,就是简单的符号,也就是所谓天书。但现在那么多的易经研究文章全部加起来估计一整个图书馆也装不下,说来说去还是在描述一个字都没有的简单图案所讲的道理。这其实就是大道至简。第二是变易。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恒定不变化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后来的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在讲变化。任何一个卦象就代表一种事物,发展无非好与坏,进与退,因此就这样倍增变化下去。但说到底是变化。好比现在科学说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道理。然而第三的含义是不易。也就是不变。为何自相矛盾?实际上变化是现象,不变是本质规律。这个本质规律就是易经要说的道理。归纳总结说来易经的核心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存在,也就是所谓阴阳。因为两面性的存在引申出各种变化发展趋势,不同方面的趋势也就会引起产生新的事物状态。这样引申展开研究描述是易经去讲述的内容,但变化的根本其实还是阴阳两面性的此消彼长一加一减这样的本质规律。挺类似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吧,其实就是一回事。2评论单易名号轩
02-24 23:14 6赞
踩《周易》被道家奉为三玄之冠(三玄指《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是以占筮为形式、以研究阴阳变易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清代学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周易》的内容无所不包。即便在世界文化史上,《周易》也据有一席之地,它与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被誉为世界文化四大元典。个人理解,易经是一本阐述“道”的典籍,是一种哲学思想,一本集合多家之言提炼精华的凝练体。易经所传递的思想分为三层:1,阐述实物的本源。事物均有阴阳,均有正反。阴阳一体,正反相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生养。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阳极而衰,阴极生阳。事物的本源是平衡。2,阐述对变化的认识,用64卦提现变化的方法论。每一卦都是一种变化规律,也是在解释平衡的重要和实际应用。3,简单,容易。《易经》在讲清楚了平衡是本源后,用64卦给出了发展变化,作用变化的方法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简单,容易。易经第一卦“乾卦”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一种把自己变得简单,容易的一种方式。1评论陈旭东o
02-25 17:28 0赞
踩为了让前边的回答更丰满,引用一篇旧文章作为补充:《系辞陈说》8.037、谁断了中华文明的道统(1)剥去尘封,打开的是血淋淋的肮脏史。解剖刀切入的那一刻,手颤抖、心滴血,那份苦痛伴着酸涩,无以言表,后来的每一次回放,都是撕裂感的刷新,就像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我们有多么丑陋,我们有多么卑鄙。我们是有罪的,我们需要清洗。“观象设卦”,第八章前半段的核心,归纳起来就是这简单的四个字。但就是这么四个字,斩断了中华文明的道统。对这四个字,我们很可能耳熟能详,很可能喜闻乐见,很可能安之若素,很可能赞不绝口。这都不是我们的错,因为我们被洗脑了,我们被那些所谓的“政治家”精心布局,操控了几千年。“观象设卦”,严格地说,就是一个阴谋家制造出来的“段子”。这个段子的主角来头大,都是“圣人”级别的,伏羲、周文王、再加上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并称“三圣”。压得读者不能思考,更遑论疑问的空间。当然这是后来事,在《系辞》的时候,这个“段子”尚处于初生阶段,还不可能有这样的生命力,没有这么强大。像所有的造假者的开场一样,最初的手段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借圣人之口,说天下的基本规律,是用模仿“物象”的办法表达出来的。而这个表达的载体,就是“卦象”。然后滔滔不绝地学舌,什么“卦象”里边存在“动爻”,由此导致了“卦象”的演化。什么圣人为便于了解这种演化,在“动爻”的地方注上“辞”,就叫“爻”,这个“爻”实际上指的是“爻辞”。什么学会了看“爻辞”,也等于就学会了解卦,等等等等。十句话里边,九句都货真价实,只有那关键的一句假话,不声不响地隐蔽在其间。以上这些解释,并没有违背《系辞》的一些名词的本义,但却是故意用正确的细节来打掩护,以实现误导读者的目的。因为其前提本末倒置,弄反了“物象”与“卦象”的关系。本来“卦象”通过借用数位的方法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模拟“物象”,以实现预测的功能;但是在骗子的嘴里,却反过来说是通过模拟“物象”才产生了“卦象”,就完全说反了,颠倒黑白。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这段话不可能是“古之遗言”,不是传授《系辞》的“古人”的原话。这样一来,第七章是“子曰”,第八章的后半段也是“子曰”,唯有这个第八章的前半段孤悬其间,恰恰不是“子曰”,就绝非偶然。一方面,这段话与前后的“子曰”均没有丝毫的内在联系。上一单元的“子曰”在总结前七章的内容,而第八章后半段全部讲卦例。二者与第八章前半段所说的东西,既没有内容上的关联,也没有递进、过渡、转折等语义上的牵连或者逻辑上的相关。另一方面,前面的“子曰”与后面的“子曰”,前呼后拥,客观上将第八章的前半段与《系辞》的原文做了分隔。这是经典的真假混杂、真里含假的布局。后边还会一再出现。按事情的走向来评价,造假者的骗术是成功的。评论行者三瘋
02-26 08:06 0赞
踩易经的核心思想我觉得是三。因为老子留下道德经里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万物及为天下。同理三也及为天下。而我们也知道易经是老祖宗流传下来告诉我们怎么去认识并了解天下的一本书,所以我认为悟透一个三字基本上明白大半的原理。评论陈旭东o
02-25 16:55 3赞
踩《周易》是周统治者为了扼杀商殷易学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在理论和思想上奠定“帝王一统”的哲学根基,而量身定做的“易”。这个《周易》的特点是主张“易”的起源是“观象设卦”、主张“易”的结构是上下两个八卦“重卦”、主张“易”的解析方法是“爻象”。总之,《周易》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上尊下卑”的“爻位学”。为了推行《周易》的这个核心价值观,周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进行了疯狂的思想专制。评论四一翁
02-25 21:02 2赞
踩《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是揭示了这个世界是如何运动的。马克思的唯物辨证法精髓来源于《易经》,我中学时代课本上称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是“朴素的辨证法”,言下之意它是低级的初级的,有点妄自菲薄了。首先,哲学的发展可能是随着它所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可谁知阴阳学说产生于何年?成熟于战国、汉决不表示它的产生在那个时期,汉离现在很久远,但阴阳的产生发展离现在更久远,怎么就低级了扑素了?其次哲学的发展取决于时代环境,动荡的年代逼人思考,发展了哲学,也就是说就哲学的基础而言现代人不比古人高明。言归正传,《易经》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它对世界起源的认识都是基于物的,先有太极,再生二仪,再生四象,再生八卦,八卦相摩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类世界万物之情状,《易经》就这样阐明了物质世界的形成。其次,《易经》认为物质是运动的,太极生二仪,生就是运动,阴阳二仪的对立统一构成物质的运动发展,《易经》更是用阴阳的变化形象地阐明物质发展的层次,即先发展成老阴、老阳、少阴和少阳四种形式和状态,再发展成乾、兑、离、震、巽、坎、艮和坤八种形式和状态,再发展为六十四卦,所有这些形式和状态都是阴阳这对矛盾对立统一运动造就的。第三,从《易经》爻位的设置看,从初爻到上文设置了物质发展,从低到高、从始到终、从近到远是从初爻至上爻来看。如乾卦,从初爻的“潜龙勿用”到五爻的“飞龙在天”,再到上爻的“亢龙有悔”,即从低到高,从始到终来分析的。第四,从《易经》的动爻看,一卦变成另一卦就是为表示物质运动的一个状态。第五,从十二辟卦看,从复卦到坤卦就是通过阴阳消息来表示物质运动的一个过程。还有第六第七„„,其实,整个《易经》无一处不讲阴阳的变化而产生的运动,它的卦名、卦辞都是在描述物质是如何运动及运动所呈现的状态。评论伏枥的老骥57128762
02-26 11:34 0赞
踩易经是古人用来占卜吉、凶,以便趋吉避凶。以阴、阳为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辩吉凶。“易经”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是研究自然变化,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使人类提前有所防备,以便趋利避害的奇书。个人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对这样的奇书,也就是胡说罢了,见笑了。评论
第五篇:《易经》的平衡思想与现代领导力
《易经》的平衡思想与现代领导力
叶飞
摘要:《易经》在中国思想史上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管理有很好的启迪作用。现代领导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领导力是领导学的关键因素。本文是汲取易经中的平衡思想,结合西方领导学的内容分析和探讨平衡式领导力。
关键词:易经、平衡、领导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人不再盲目崇拜西洋文化和西方价值观,而是国学热生机勃勃的兴起,其中《易经》热也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易经》是中国人智慧的宝藏,是中国传统“五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它是以易学为核心的儒学、经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包含哲理、事理与物理。几千年来,《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思想博大精深,历代研究者各有见解,他们对古经典籍的解析或观点相同或观点不同,但在理解的过程中都可以创造出新的诠释。新的诠释不但具有创新与突破的意义,而且带有辩证的性质。
平衡和谐是《易经》的灵魂。《易经》的理、象、数都秉承平衡的思想、追求平衡的境界。平衡思想蕴含于《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基本原理。《系辞》曰:“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阴阳对立统一是《易经》的基本原理,《易经》认为,整个世界由阴阳两大势力组成,阴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凡是具备一阴一阳的平衡,就能完成其本性。阴性势力和阳性势力在万物演化过程中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阳性势力主宰万物的创始,阴性势力是从属地位,阴阳两种势力平衡并济,相反相成,决定事物的生长化育。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包含了平衡思想,平衡思想是《易经》基本原理的重点体现。平衡思想体现于《易经》的“天地以顺动”。《易经》认为世界是平衡和谐存在且平衡运行的,《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说明天地承顺,宇宙和谐。《彖传》指出:“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大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这说明自然界不仅和谐平衡地存在,而且和谐平衡地运行,就如同日月周转不会偏离轨道,四季更替不会出现差错。平衡思想贯穿于《易经》相关学科中,例如在中医中,理想状态是阴阳平衡,此时人体健康,“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当阴阳失衡或失和,人体就有疾病。中医治病就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再如在传统建筑学中,就以和谐为美,讲究对称、平衡、协调。
现代领导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领导”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作为实践主体推动着人类社会或组织的发展;“领导”不是少数精英或掌权者的专利,“领导”不仅仅意味着职位和权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责任、一种素质;不再是传统的权力型、英雄型领导观,而是反映领导活动的真正本质和规律,倡导平民化、生态型的领导活动新趋势。领导力是领导学的关键因素。任何人都在影响别人或被别人影响,影响别人的过程叫“领导”,影响别人的能力叫“领导力”,领导是一种过程,而领导力是一种能力。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力是一门艺术,它会完成更多管理科学认为不可能的东西”。领导力大小由领导者的影响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四个方面组成。影响力是领导力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决策力、协调力、控制力的大小。反过来,决策力、协调力,控制力的大小以影响力的大小体现。决策力是领导力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协调力和控制力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决策力。协调力也是平衡力,既可以化解矛盾降低冲突造成的危害,又可以防止独断专行的形成。控制力的目的是防止组织目标与组织活动出现偏差,也即领导力的自我修正机制。领导力是通过以上四个方面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平衡式领导力是汲取中华《易经》的智慧,结合西方领导学的内容,形成中西并融的平衡式领导力。平衡式领导力就是以和衡管理为前提,以和衡管理为基础的领导力。和衡管理是以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统领西方管理的智慧,从中国企业面临的实质问题入手,探索企业管理的道、法、术、器的综合应用。和衡管理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确定了以人和、事中、制衡、活源为主体的企业管理四大要素,构筑成以和中之道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根本问题的管理方略。第一是“人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为什么要和,怎样和,如何构造和谐组织,在成物、成人中成己,促进企业发展。第二是“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事中是指按中庸之道做事,将企业的战略、运营和员工的心行管理,做到无过也无不及,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培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是“制衡”:按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主动发现失衡,并能纠正失衡,重新达到平衡,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第四是“活源”:学习识别、开发、转化、升华企业的各种资源,做到企业万物能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做到平衡式的现代领导力:
(一)关于员工雇佣与民主的平衡:西方国家的泰勒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特点是把企业看作一部大机器,而企业员工是这部大机器中的零部件。它强调雇佣者的绝对服从与步调一致,还强调严格的工作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目前,这种“组织者想,被组织者干”的管理模式早已过时。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瞬间万变的市场环境,在“平衡式领导力”思想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应强调下放权力、发扬民主,而不是把员工当作工具。在现代企业目标管理中,员工既是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又是目标实施的执行者。
(二)关于下属控制与激励的平衡:按照传统的控制管理方式,经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下属的行为,以确保圆满完成公司既定的工作任务。在“平衡式领导力”思想下,管理不仅仅是“控制”,更重要的是“指导与激励”。经理如果能做好控制与激励的平衡工作,就有可能开创企业的新局面,带来更高的管理效率与效益。
(三)关于内部与外部顾客的平衡:过去的管理理论比较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直接目的是强化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如果忽略了“顾客关系的协调管理”,就会失去现代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平衡”,这也就意味着丧失现有的市场。企业内部与外部顾客的平衡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因为,企业的命运在顾客手中,顾客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这是现代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根本法则。
(四)关于公司治理、责任与权利平衡: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原有组织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企业组织内部权力与责任的失衡,严重地制约了企业效率的提高与效益的增长。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形成一个由经营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及外部董事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监督和制衡体系。
(五)目标和发展的平衡:在目标管理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平衡”:一是发展目标或计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平衡,即组织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以及组织在各时段的任务目标的衔接,组织各部门的任务所对应的比例关系等;二是执行计划中的综合平衡,组织要研究组织活动过程中资源供应的平衡,要分析不同环节在不同时间的任务和能力之间的平衡。另外,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标应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修改,以保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平衡。企业在确立自己的经营发展战略时,要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企业的发展战略无论是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都是为了规避风险,获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取超额利润。关键是企业能否根据现有资源和能力做到平衡、稳健发展。
《易经》的基石和精髓在于天和地、阴与阳的平衡,万事万物归根结底都是由于阴阳相互平衡而形成的。平衡思想是《易经》的重要思想之一。如果可以把《易经》的平衡思想和西方的领导学有机结合,为提升管理者的平衡式的现代领导力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闵建蜀.《易经》的领导智慧[M]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2] 陈福滨.《易经》哲学的现代意义[J].周易研究,2013(5).[3] 王乐,张溢木.释“中”“庸”及“中庸”[J].新乡学院学报,2011(6).[4] 朱丽.从《易经》看领导智慧 [J].中外管理,2014(2).[5] 张家麟.易经领导力十二项修炼 http://wenk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