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就拿艺术来说,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道:
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
因此,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人类智慧之花,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你自己”的心灵历程的形象化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本课中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态度。人文主义(humanism)通常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文化的主题。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源起于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他精通并且热心提倡拉丁古典文学,影响了意大利直到西欧各地。拉丁文的普遍通行和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日后人们逐渐认为,人文主义无非是讲授古典文学,但是,更为恰当的提法是,人文主义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人们对拉丁文原始资料发生浓厚兴趣,纷纷寻找古代文献,于是大家去研究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因此原文校勘学和语言学应运而生,遂使人们对亚里士多德著作和《圣经》有了新的看法。许多人士慷慨解囊资助艺术工作,艺术家自觉仿效古典的内容和形式,蔚然成风。人文主义从复古活动中获得启发,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它肯定和注重人、人性,要求在个人文化领域里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它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赞美人的力量,颂扬人的特性和理想,提倡尊重人、发展人的事业。它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它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希望通过知识和教育来消除社会弊端。人文主义者不断努力,要把基督教思想与古代世界的哲学相联系,他们也就播下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种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欧洲各国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是新兴资产阶级谋取自身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尤其是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那末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或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重视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从文艺复兴的历史看,人文应该是重视人的文化。
平时,我们习惯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其实并不准确。
知识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三个大的部分。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的。文学和艺术则主要是讲主观,讲情感,讲感性的。哲学和宗教,应该说主要就是讲人文。而且,这种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大量的渗透在文学和艺术之中,甚至大量的产生于文学和艺术之中,也渗透在社会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往往把文学和艺术,甚至社会科学,看成是人文学科。其实人文精神也渗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之中。这里的关键是,渗透还是不渗透,渗透多少,这就同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渗透,这样的社会科学,甚至这样的文学和艺术,也是没有人文的,至少是缺乏人文的。事实上,文学和艺术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形式和内容。这里的内容,应该是人文的。但是,在有的社会、有的时期,它也可能是缺人文,不人文,甚至是反人文的。哲学总该是人文的了。但是如果哲学只讲方法论,甚至只讲“斗争的哲学”,那它也是不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又比如,医学,以人为对象,本来就始于人文,充满着人文。但是,当人们把它看成一种治疗“技术”的时候,往往反而缺乏人文了。所以,我们常常说,有的人有知识无文化,或者说,有艺术无文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文化指的就是文化中的先进部分、核心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
又回到这个问题上了:说得具体点,什么是人文?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反思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历史进程留下许多空白和断层。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
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只的是先进文化中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
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
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作为现代人文思想,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本观念”,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思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第二,“个人观念”,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在约翰•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第三,“自由观念”,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
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
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教师在自我发展中应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文化知识
三明市三元区教育局徐玉森
知识是力量之源,是培育能力、智慧的沃土。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应当是教师学习、进修永久性任务。
我们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先天不足”:①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时间比发达国家往往少三四年,比如我们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以中师为合格学历,初中以大专为合格学历,高中以本科为合格学历。②我国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学通识性不够。教师教育基本上是单科独进和学科教育为主。而有些发达国家一直实行双主科制,教师的综合能力很强。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都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在基础知识提出了任务。
从事教师职业,需要掌握与增加的知识包括三类:一是本体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术性学科的学习;二是条件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三是实践性知识,它的获得主要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本性知识的通用性和逻辑性都很强,严格的学术性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对于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变得非常地“世故”,满足于已经掌握的基础学科知识,不肯再深入,也不屑于再深入。从好的一面说,这是有“经验”的表现,从不好的一面说,这种世故的感觉会大大阻碍教师自身学术意蕴的提高,会使一个人的经验变得非常地狭隘。实践中有许多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也自感到很难成为“大家”,很难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原因就在这里。
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都属于教育的专业性知识。每个教师都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懂得教育规律,要知道怎样通过教育实践来达到教育目的。以往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在职前阶段,没有将培养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的教育专业课程放在应有的地位;在职后阶段,疲于应付日常的工作,没有将实践环节作为增进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的主要因素。这样,即使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专业理论素养方面也可能显得相当缺乏。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在我们国家的教育领域相当普遍。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
曾经有句非常经典的古语“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我觉得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每个老师来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如果要问我们老师一桶水是什么时候打的,恐怕大家都会说是在大学期间。大学毕业的时候,记的有位老师说过,你将来教什么阶段的学生,你的知识水平就是多高,当时我并不相信。工作以后,自己一直在不断的学习,惟恐自己的知识水平真的和初中的学生一样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越来越忙碌,学习也渐渐的放下了,每当拿过以前看过的一些英语书籍或者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些过去很熟悉的单词竟然想不起来了。心里不禁有些伤感。是的,如果我们每个人,每个从事教育的教师不主动去更新这桶水,它就不会有多大的价值。那么它的新鲜度就更值得怀疑了。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教师知识的“半衰期“更短,更新的频率需要更快,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仅仅一桶水了,而是要我们是不断的活泉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也在工作之余,捧起了自己喜欢的教育理论的书,希望在书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来不断的更新自己。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能要求生命的长度有多长,但是我们可以保持职业的青春。它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不断的进行反思和进取,去开凿一眼活泉水,滋润我们学生的心田。
第二篇: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拓展人类认知新领域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拓展人类认知新领域、开创人类认知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是提高教师的教育质量的强有力的手段和保障,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所以老师要在教育教学中精心设计不断地去启发和锻炼学生这种思维能力。
一、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和特点
创造性思维作为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有着一些自己的特点:如思维的求实性、连贯性、批判性、灵活性、综合性。而这些特点主要存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上: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洋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体现在不同于常规的,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的探索,具有想象丰富,多向思维的特点。
而集中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利用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多种假设和方案,然后逐一排查最终确定正确答案。这种思维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将这些形式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创新性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又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也要贯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物理的创造性思维有以下几点:
1.老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基础
如果教师拘泥于“—支粉笔一本书,口讲不足手势补。”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建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允许学生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为此要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①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模式,我国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讲究知识积累 队拔河甲队胜利为何两队的拉力还一样大。通过设置这样问题情景,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为希望解决的有趣的问题,寓知于乐,以趣激学,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通过看到表象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真正的原因,进而对所学知识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见解。其次,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有目的的恰当的设置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思维,寓教于乐。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讲一下伽利略运用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而推翻亚里斯多德的落体理论的,以及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展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情景;再如卡文迪许为什么设计扭称实验,他的目的是帮助牛顿测出万有引力常量吗?这些故事穿插在教学中既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使枯燥的一节课有意思,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将抽象难懂的物理情景具体化,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总结出物理规律,如在讲解《碰撞》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小球碰撞的各种情况,非常直观、形象,锻炼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总之,创设物理情景必须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基础的事物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物理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可见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老师一定要利用这一点。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一味的通过解物理题目来提升自己的物理成绩,其实他们对物质的结构和物体间的规律并不理解,而且学的很累,比如在讲解电表改装时,我发现不管做多少题目学生对它是都一知半解,特别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基本是忘光了,后来我把学生拉到实验室让他们几人一组进行对电表改装,如果实验成功就要分析成功的理由,如果实验失败就要找到失败的地方,总结经验并自行设计,然后再将他们拉到实验室再做一次。最后我发现学生对这块的知识掌握的很好,而且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仍能记住这块内容。可见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实验室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些又来源于老师的引导,所以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导演,又是顾问,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自主创新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
第三篇:龋齿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龋齿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因此,对龋齿的预防是十分重要的。龋齿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也要从多方面着手。目前,一般认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15岁以下的儿童,应该注意合理的营养。尤其是多吃含有磷、钙、维生素类的食物。例如黄豆和豆类制品、肉骨头汤、小虾干、海带、蛋黄、牛奶、鱼肝油和含有大量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及水果等,这些食物对牙齿的发育、钙化都有很大的好处。
(2)在饮食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的、富有纤维质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较好的磨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3)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发酵。
(4)应用氟化物。氟素可预防龋齿,在科学上已有证明。不论是牙齿表面局部涂布氟化物,还是控制饮水中的含氟量,均有显著的防龋效果。在饮食上,如果能选择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叶、莴苣、白菜、青葱等,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茶内的氟素与牙齿表面有较长时间的接触,并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氟素,这对牙齿可以起到局部涂氟和如同在饮水中加氟的同样抗龋效果。在应用氟素防龋的过程中,要防止氟素过多,尤其在儿童时期更要注意,因为过理的氟素反而会妨碍牙齿的发育,有时还会引起全身氟中毒现象
第四篇:作文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的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
作文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的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
摘 要 作文是作者内心积淀的自然凸现,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须确立“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的主体意识。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凸现写作主体的个性与创造。
关键词 作文 交流感情 取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作文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文者、读文者为学生,即须以学生为本位也。”以学生为本位就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束缚,打开套在学生脖子上的条条枷锁,还其作文的真面目。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的问自己:(1)平时对于学生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2)平时给他们做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3)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实在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另外,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他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以每个人自己头脑创建的经验为基础建构起来的。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及时地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这不仅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也是张扬教师个性的前提。
2作文教学要注重张扬学生个性化
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它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如要求写一种动物,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身边的猫、狗,而是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了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动迟缓的亚洲黑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威风凛凛的东北虎等,学生的兴趣,在声、光、色的传递中,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心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逐渐增强实践中提高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其次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有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3作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寻找作文之源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增强感受能力,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做法。培养学生写作的“诗外”功夫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生活,热爱生活,这样就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能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另一方面则要指导学生去熟悉身边的人物,洞察周围的事物,尤其要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养成感受生活的习惯。这里有个事例,可以给我们以启迪。有位同学每天晚上都先后听到家里人的脚步声,久而久之,就对母亲充沛的精力、祖母细致的作文和父亲顽强的意志有了深切的感受。他在文章中写道:“那‘笃笃笃’的声音,是母亲的脚步声,她走起步来总是那么精神;那‘沙沙沙’的声音,是祖母的脚步声,她每天都睡得很迟,到处检查一遍,把该做的事一一做完才肯休息;那‘咔嚓――咔嚓’的声音,是父亲的脚步声,他虽然腿脚不灵,但从不懈怠。他每天总是最后一个回家,他是那么辛劳,每当我听到他的脚步声,就想到他行走的艰难,因此便油然而生敬意„„”这位同学的观察是多么细致,他的叙述和描写说明:他在观察中的思考和感受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4作文教学注重建立多元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信息的多向性传递教学效果最好。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教学方法不能单调,要综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作文教学。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把读写相结合,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单项练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课堂作文与课外练笔相结合,命题作文与自由作文相结合。如进行口头作文练习时,结合阅读教学,开展课前演讲、故事会、辩论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展示自我个性。再如采用丰富多彩的开放的教学形式时,可选择书信作文、漫画作文、音乐作文、交际作文、写读后感等能够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的多种形式。
总之,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五篇: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
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人与客观事物或现象大致有三种关系:一是科学的认知关系;二是伦理的规范关系;三是审美的表现关系。审美的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自由性。审美的本质即自由。艺术审美以艺术作品为审美对象。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在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全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的极限”。因此审美活动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列情感反应。情感既是做品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作品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