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海西继续教育作业全集
专题一作业
1、什么是问题学生?你认为问题学生可以分为哪几类?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我认为问题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厌学型:主要表现为不听讲、不写作业,有的迷恋网络,有的干脆辍学,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
2、纪律型:这类孩子主要问题是不遵守纪律,严重的小说小动,对集体影响较大。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不大,品德方面也没多大的问题。
3、品德型:这类学生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多是“边缘生”,会打架、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不孝敬父母等恶劣行为。
4、心理障碍型:这些孩子主要是心理方面的问题
5、“好学生”型:在学校一般是公认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这种孩子有时会突然惹出大事,如:早恋、出走,或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2、结合自身教育实践,就问题学生教育的其中一个策略谈谈体会。问题学生的产生是非常复杂的原因的,如家庭、个人、学校、社会等等。在大多数老师的眼中这类学生是令人讨厌的,他们不仅自己不能按要求遵规守纪,完成学习任务,反而会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无疑给班级的正常管理带来难度,本人作为一名十几年的老班主任深有体会,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亲身体会: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方法、策略是班主任管理的核心,是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方法、策略的多样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为班级的正常管理提供了保证。比如说批评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无声的批评、激励式的批评、商讨式的批评等等。鼓励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嘱咐式的鼓励、刺激式的鼓励、无声的鼓励等等。只有真正能用于实际中的方法、策略才是有效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让我十分头疼,他的同桌也是一名问题学生,他俩关系很好,于是我就想了一个方法,每次班会课我都点名表扬他的同桌和他周围的人,就是不表扬他,我能看出来,他有点难过,有点想让我表扬,果然,期中考试他前进了一名,于是,我发给了他一张大大的奖状,五本笔记本,二十本练习本,并且亲自送给他一本书,从那以后,成绩总是在提高,尽管不太明显,还是让我甚感欣慰。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有被肯定的欲望,如果班主任能正确的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对他进行刺激,激起他的斗志,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根据自身教育经历,写一篇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案列。
班上有偷摸行为的学生怎么办?我的做法是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信任,让他们从自卑中走出,进入正常的学生生活。
班上曾有个姓林的孩子,喜欢拿同学的东西,统计下来,一个星期下来,就要有两三次,常有同学的钢笔、圆珠笔、文具盒、书籍、零花钱不翼而飞。有时在他那儿找到丢失的东西,他也拒不承认,硬说别人放他哪儿的。
如何教育他啊,我走访了他的小学老师,了解到他小学里是出了名的“小偷”,怎么教育也没有办法,只得把他一人放在拐角,下课轮流派人监督。
走访他的父母,父母反映孩子小时候聪明可爱,不知道怎么变成这样?问孩子什么时候起有这个毛病的,母亲回忆说5岁时带他去超市购物,发现他口袋鼓鼓的,用手一摸,竟陶出好多糖果,短短几分钟,他竟偷了好多。一气之下他爸爸狠狠打了他几巴掌。后来无意间又发现他偷家里的钱,老师啊,他要什么我们都买,家里什么也不缺。再后来,到爷爷家偷爷爷的东西,到姑姑家偷姑姑的东西,到学校偷同学的东西,还偷老师的东西,老师说我们不管教,他爸爸被他气的有一次把他打的皮开肉绽,然后,又用咸菜卤泼,也没有用啊。六年级时,他也下过决心,甚至用刀把自己的手砍了三刀,发誓再也不偷东西了,可手还没好,就又偷了,唉,这孩子是没救了,老师啊,我们怎么养出怎么一个孩子啊。听着她声泪俱下的叙述,看到他们的无奈,我的心头好沉重,要教育好这样一个孩子绝不单独是孩子的个人问题啊。我劝他们不要放弃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教育的不当之处。找出问题出在哪里,才能解决问题。孩子很小5岁没有偷的概念,你们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儿童的这种行为。你们认为家里什么都不缺,就在这个离不开“钱”的消费年代,不给孩子一分钱零花钱。你们更不能以“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施用“棍棒”教育啊。在我的一番劝说下,他们感到了以前有许多做的不对的地方,并要求我给他们良策。
我宽容接纳这个孩子,利用大扫除和集体活动的机会和他交流谈心,不以老眼光看他,一有闪光点就肯定,和其他同学一样给他以理解、尊重和信任。刚开始,他和我很少交流,在一起也是我说的多,他始终心里很戒备。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他终于在一次我与他的长谈中向我敞开了心扉。他小时候拿人家东西是好奇;后来是需要,和家长要了,买的都会按家长意愿去买;再后来,就是破罐子破摔,因为在老师家长同学眼里,我是个小偷,东西没了,都是我。有一次我们老师没了100元一口咬定是我偷的,他打电话给我妈,让我妈领我回家好好管教,我妈去陪了100元给老师,带我回来,我说我没偷。她就哭着要自尽,说我给她丢尽了脸,我问后来呢,后来我拿刀砍了手。老师我恨自己,假如我以前没有偷过人家东西,我也就不会被冤枉了。我再怎么改,也拿不掉这个小偷的坏名声了,我流着泪把这个受伤的孩子楼在怀里。抹着他的泪眼跟他说:老师相信你是个好孩子。
后来我让父母好好和孩子沟通,并承认自己有的地方做的不对,诚恳向孩子道歉。我还到他家和他的父母一起和他制订了个人消费计划,家长给一定的零花钱,建立记帐簿,每周按时汇报消费情况,养成合理支出学会节约和勤俭的良好习惯。这孩子后来不但彻底改掉了坏习惯,六年级时还被同学们评为三好学生。
专题二作业
一、你认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 我认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真挚的爱心与宽阔的胸怀对孩子关爱和包容;关爱孩子的成长,包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过失。
2、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渊博的学识;
3、公平公正待人,对优、差生具有同样的关爱和信心;
4、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不仅是课堂教学,班主任管理,你和学生接触时间的长短,还有学生非常在乎老师对作业的批改。
5、有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意识与理念并自然而然地付诸实践;发自内心地和学生平等相处,不是任何老师都做得到的。它需要你对学生的了解和热爱。
二、作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1、师德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
2、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是指在国家学校教育制度所限定的学制系统内,取得不同级别科类教师资格的教师,在履行相应职务时所应具备的学科门类知识和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3、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正常状态的思维、观察、记忆、注意等智力因素和意志、兴趣、情感、性格、气质等非智力因素的状态。
4、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一个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审美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5、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是教师道德品质、学识才能、为人处世、心理品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格特征,是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
三、编写一个发生在你课堂教学当中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案例。包括案例陈述、案例分析、案例点评。
案例陈述
我班中有一名12岁的男生。看似比较懂事,内向,平常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发现和注意。
四、五年级时曾有几次因各种原因背着书包要回家不想读书了。在未教他之前,本人就对此人有了初步的了解,脾气大,容易做出格行为。本学期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该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次是将家长给他上交给老师的晚托班费“弄丢 ”了,死活不承认是自己用作它途了。另一次是因生日家长未买蛋糕而向任课老师发脾气。平常喜欢说谎,自然地将所有的错误与不对归结到他人身上,而自己却无错可改。
案例分析 本人认为,该学生从心理成因来讲更多的是偏激心理在作祟。偏激是指人的意见、主张等过火。多存在于青少年中。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的产生源于知识上的极端贫乏,见识上的孤陋寡闻,社交上的自我封闭意识,思维上的主观唯心主义等等。
案例点评
该学生不管从认识,还是从情绪和行为上都与偏激心理的表现相符合,究其偏激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一、家庭因素。由于该学生是独子,他的父母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大伯平常比较关心他的生活,父母最多的是给孩子钱,以此来弥补所谓做父母的责任。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关键要素,缺少了亲人关爱的这一重要情感熏陶,导致学生孤单,生活无目的性,迷恋打游戏机,经常找各种接口向父母要钱。由于父母对他的关心较少,他就将自己的各种不足都归结到父母身上。
二、个人因素。该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判断标准。由于自己的偏激,导致他的人际关系比较差,这一因素更让其在情绪上表现得更为冲动,以至于做出一些莽撞的行为。以偏概全,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做法。
三、他人因素。由于该学生的偏激行为的表现,使其他学生对他退避三舍,同学们认为该生气量特别小,看到别人受表扬就揭短,看到别人挨批评就幸灾乐祸;没有朋友,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所以该学生和同学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距离,孤单与无助促使他偏激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任课老师也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所以不愿更多的“管”他,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使其觉得自己更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促使他用更为偏激的行为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他人因素是其偏激心理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案例分析(案例呈现另附)(1)小学案例: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引导孩子。
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好,却没有那天真可爱的笑容,有的小干部虽然能力很强,工作、学习各方面都很优秀,却总是忧郁寡欢,缺乏童年的欢乐。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形成健全人格,是我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我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下是一例教育案例:
学生吴某,女,12岁,小学六年级,身材瘦弱,说话声音低弱,胆怯。父亲经营小百货商店,高中毕业,继母与父亲共同经营商店生意,中学毕业,父母由于经商经常早出晚归,家里由奶奶(继母的母亲)操持家务,另外有一个弟弟(小姨的孩子),全家五口人,属组合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一般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成绩优秀,整天不开心,即使特别高兴的事也高兴不起来,放学不愿意回家,回家之后进门就吃饭,如果回家早了,就锁在自己房间里看书,吃饭时再出来,感觉家里人都不喜欢她,他不管做什么事家里人都不高兴,在家感觉总是紧张压抑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挨说,不是说错话了就是做错事了,其实有时觉得做得很好,也还是挨说。所以放学就跟同学多玩一会,只有在学校跟老师聊天或跟同学在一起玩时,才有些轻松,觉得有一点高兴,一到家就高兴不起来了。觉得非常痛苦。
从小身体瘦弱,爱生病,六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再婚,父亲再婚后带着她与女方的母亲、妹妹共同生活在一起,继母的母亲、妹妹经常指责她、骂她,后来,小姨结婚有了孩子,奶奶就更不喜欢他了,不但骂她还有时打她,总是说弟弟好她不好,后来,小姨离婚了,奶奶就更疼弟弟了,为了不让爸爸着急,自己尽可能的不说话,尽可能的不让奶奶生气,即使有时心理不高兴受了委屈,也不跟父母说,自己放在心里。父母因为经商,晚上回家较晚,交流很少,偶尔父母在家辅导作业或聊天时觉得挺高兴,母亲不象奶奶和小姨,对自己还可以,但从来没有叫过继母。
自卑、压抑、忧郁是关键的心理问题,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她自卑、压抑、忧郁的性格。她的心理问题是从童年时代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离异对她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母双双爱护,使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害怕失去,所以做事努力,尽可能让别人高兴,害怕做错、说错,但由于大人的经常指责,使得胆怯,忧郁,害怕,没有家庭幸福感,感受不到亲人的爱,对自己失去信心,感觉孤独,缺乏童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由此形成怯懦、自卑、畏缩、抑郁等人格特征。属自我成长问题而导致的情绪困扰。
专题三作业
1、什么是学习障碍?学习障碍表现在什么方面?它有什么危害? 一般从广义上说,学习障碍是指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进程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要求,而且学习方面的困难一般不容易被克服。如果从更具体、专门的角度上说,它是一个通称不同学习异常的名词,其包括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方面知识的获得和使用上出现明显困难,这种异常是个人内在因素所引起的,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至,这种学习障碍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
学习障碍表现为:理解能力特差,一般的内容都听不懂,即使简单的理解也比其他人慢点;记忆能力差,简单的也背不上,课堂上的知识更记不得,即使背上简单的,也很快就忘记;反映慢,对于知识点和问题,不能一下听懂;计算能力差,只能做简单的计算,一般作业是抄别人的。总之,学习障碍的对于学习反映迟钝,但是不等于这个人其他的方面就不行。只是学习没有特长罢了。像这样的学生要根据其自身的兴趣爱好去发展
当孩子有学习障碍的时候,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为什么会有学习障碍的发生呢?主要是和孩子的大脑功能的发展、运用有关。如果孩子脑功能的发展不良,会导致出现视觉缺陷、双侧平衡感与空间位置感差,直接妨碍孩子习能力发展,导致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学业水平低,缺乏自信,对学习丧失信心,这样的情况更会对他们后来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会表现出忧郁、自卑、封闭等个性,不易与周围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也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社会适应。
2、谈谈学习障碍的矫正办法。
(一)摒弃偏见、倾情关注学习障碍学生
我们了解到,教师们普遍地对学习障碍学生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由于教师的种种错误认知、偏见和消极态度深深地刺伤了学习障碍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对学校和教师产生紧张、厌恶、恐惧等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信心。因此,要根治学生的学习障碍,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摈弃偏见。我们应该相信,学习障碍学生并非无药可救,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们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只要教育矫治方法得当,他们完全能够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
其次,应转变教育态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障碍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有关。教师不能借口学生“笨”或“脑子有问题”就推掉教育矫正的责任,而应在遵循“因材施教”以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原则下,履行对包括学习障碍儿童在内的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
第三,应真诚关怀学习障碍学生。由于学习障碍学生是有多种“特殊需求”的教育对象,教师对他们应比对正常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对他们尽量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偏见;多几分耐心,少几分焦躁。教师应经常性地与这些学生展开真诚、深人的思想和情感沟通,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深切关爱,消除师生隔阂,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不同类型和程度,采取科学有效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教师优先关注学习障碍学生并其为提供一个平等、有利的外部学习环境是矫治学习障碍的前提。那么,针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差异,制定科学、可行的个别化教育矫正方案,实施形式多样的教育训练,则是帮助学生摆脱学习障碍的根本。
1制定科学可行的教育辅导方案。
(1)为增强教育辅导的针对性,详细了解和记录学习障碍儿童的动态资料,把他们各种资料整理为一套齐全、真实的成长档案。
(2)确定合理可行的辅导目标。针对辅导对象的障碍现状,确定其学习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所定目标成为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和经过努力一定能够达到的水平和要求。为增强目标的可操作J胜,所确定的辅导目标一定应有阶段目标和具体的辅导措施。
(3)根据学习障碍学生的障碍类型、程度及接受能力等,确定适合学生的教育指导任务和内容,明确教育指导要点,在考虑教育指导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同时,安排具体明确的辅导措施与方法。
(4)注重对教育辅导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在做好辅导过程记录的基础上,每一次辅导结束后,根据所定目标,对辅导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针对辅导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与完盖
2.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切实开展矫正性训练。
(1)针对拼音和书写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由于这两种障碍均与视觉运动障碍有关,因此,要矫正它们,必须借助视觉训练,完善其视觉运动机能。(2)针对计算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可结合小学计算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障碍,进行位数逐渐增加的加减乘除运算训练。有研究者报告,他们曾按此要求对学习障碍学生逐步进行乘法练习,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3)针对阅读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针对学生的阅读障碍特点,除了可借鉴视觉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扫视和追踪能力外,还需加强阅读训练指导。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先要求他们用手指着文字逐行朗读课文,以减少其朗读中的漏字、添字、跨行等现象发生的频率。
(4)针对交往障碍的矫正性训练措施。应根据小学生的交往障碍特点,为其提供交往策略和技巧的具体指导,给予模仿练习的机会,并采用行为塑造的强化方法,使其改变以前的交往方式,培养出新的认知反应和交往模式,并提高其对交往行为结果的预测能力。
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老师应当首先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应当善于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方案,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学习障碍并不是生理疾病,而是能力“疾病”。这种疾病不可怕,重要在于能去认识,同时针对这一“疾病”用耐心和爱心去对待,不要让这些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同时通过一些多做手工,进行各类球类锻炼,以及多接触大自然等,让孩子打好各种能力的基础,从而从“脑”的方面打开学习能力的基础。
3、结合自身教育实践,谈谈你是如何面对学习有困的学生? 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第二,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我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
专题四作业
1、作为中小学教师,你认为你的压力主要来自那些方面?如何缓解这些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下列四个方面:
A、学生难教:现代学生的特点:独生子女,户外活动与学生安全,知识学习与心理发展,自私、自我中心,怕挨批评,不爱听批评,教师往往生怕一句话伤害了孩子。
B、家长难处 :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放任,不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期望过高。
C、学校难待:工作环境条件差,检查、评比过多,难以应付,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过多,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残酷竞争,人际关系复杂。
D、教师难当:工作量增加,工时过长,身心得不到休息,生存空间受威胁,付出的心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收入减少,知识增长太快,持续进修,期望过高,觉得自己失败(欠成就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心无力,职业倦怠
其他压力:生存压力,房子,医疗,物价;家庭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性别压力:女性的角色„„
2、你希望学校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心理环境?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同时教师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力量,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教育。理解教师的地位,包括其权利义务,了解国家教师制度,也就是教师资格制度、职务制度和聘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基础,希望学校能给我们教师工作的肯定、物质的奖励、精神的鼓励,来满足我们心理环境的需要,从而以减轻众多的压力如:升学考试、工作负担、角色职责、工作聘任、职业声望、学历职称、学生家长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
1.教师的权利和地位必须充分享有,当教师权利受到侵害时,学校应该要求确认和保护其权利。
2.教师按教育要求满工作量完成学年教学任务时,学校应该发还其所有绩效工资,不得已任何名义扣除其所得。
3.教师应该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4.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5.学校必须允许教师在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的对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
6.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认为的前提下,从事科研、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
7.教师有权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并就学生的特长、就业、上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
8.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学习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
9.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方法,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10.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使更多的教师参加和接受其他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从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把职业压力转化成工作动力?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帮助教师找出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
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信心与勇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释放压力,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增强社交适应能力,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品味生活。一个人工作压力越大就更应该培养更多的爱好与兴趣,比如听音乐、收集邮票、郊游、游泳、看电影等等,通过欣赏艺术,拥抱大自然使自己的抑郁心情变得“豁然开朗”。
总之,职业倦怠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为了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都应该关注、研究这个现象,找出解决的策略,促进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专题五作业
1.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适应不良: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2.职业心理问题: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教师的职业观念问题包括: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
3.人际交往问题: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6.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身上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高。
目前教师教学要求的职业压力性突出表现在教师被社会、家长和学生卷进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迄今无法改变这一局面。面对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学生及其家长日益觉醒的权利诉求,教师教学的强度和难度不断增大,由此带给教师种种有形、无形的沉重压力,成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大压力事件。
2、日常工作负荷重。
教师的工作相当繁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不仅工作量多、学科繁杂、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而且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特别是担任班主任的老师,经常需要早出晚归,工作超负荷,这使得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应激不断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易发生身心障碍或身心疾病。
3、心理安全感不足。
当前教师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不相适应的事实,导致教师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这种劳动价值与劳动所获相背离的现状构成困扰教师的最现实的压力源。
2.谈谈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各校纷纷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目标,然而他们在竭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很难想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开朗活泼的学生。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境,又怎么能帮助学生去获得快乐?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运用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根据有关教师不良适应的研究显示,教师心理适应困难比例较一般人群要高。因此,正视教师心理健康成为了一项关系着国家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从事本身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时,表现出力求完美的态度。教师的工作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师个人专业水平的提升,影响办学质量。有效激励能够提升教师的工作成就动机。本文试从工作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两方面阐述提升教师工作成就动机的途径。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从事本身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工作时,表现出力求完美的态度。成就动机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成就动机,往往也会具有自尊、自信等特点。在这种成就动机的驱使下,教师个体能够维持一定的成就行为的强度,以更好地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自身的潜能将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则自卑,焦虑,敌对,偏执,难以和人相处,自我发展将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待遇的提高,部分教师的工作成就动机下降,自身专业发展停滞不前。一些教师萌生了不思进取的惰性,步入了职业“高原”期。一些教师工作中屡屡受挫,付出的劳动与回报在短期内又无法真正体现,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从而一蹶不振,滑入了职业倦怠的泥潭。
教师的工作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影响着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对教师个体而言,成就动机水平直接影响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甚至影响个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所以,教师工作成就动机的提升,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教师工作的技能多样性、任务丰富性、回馈性、任务完整性和稳定性、自主性等特性对于提升教师的工作成就动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教书育人工作有何意义?你学校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意义: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与失去身体健康一样,不健康的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从事以物为劳动对象的职业工人、农民等人的心理失常,会带来其物质产品等经济损失。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生、教师等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他人的健康和生活。特别是教师,他们工作的对象不是某
一、两个学生,而是学生的群体,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2、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心理健康的教师善于理解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从而有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国力。
3、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顾问的榜样。教师健康的心理在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与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直接相关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常见到一些患者有神经症的教师,情绪变化无常,在上课时不敢看学生的面孔,容易烦燥。这样的教师往往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即使达不到神经症的程度,但教师的表现出的非常严格的态度,或者固执已见等性格问题,是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好一名合格的教师的重要条件。
4、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他们常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除了要应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负担外,还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的人际关系,以及高负荷的脑力活动等。所以,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现实,不但影响到教学工作,还必须影响教师自身是否能够健康地生活。
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健康的心理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条件和基础。时代在发展,人们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却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学校里一名教师,常常面对各种各样学生的心理困惑,也就常常感到自己知识与能力的欠缺。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过去百思不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通过培训,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要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要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要善于调控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要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学校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培训工作。向老师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及方法,并要求班主任和老师在自己班内尝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扩大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二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团体辅导。针对不同年级、年龄段学生开设不同心理活动辅导课(或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二是心理咨询。优化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创造宽松和谐的咨询氛围。每周定期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做好档案积累和跟踪研究。在咨询室外设立心理咨询信箱,解答学生疑惑。
三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篇:海西教育作业2
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再出发的起点
新课程标准的最大亮点,就是在核心素养体系下明确了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以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业质量标准、教材、教学、考试的总纲。
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目前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来看,国家核心素养大致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类。每一类素养中又包含了4项二级指标:“社会参与”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包括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那么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有什么关联呢?核心素养因信息时代而起,纵观各大国际组织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面对21世纪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感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之激烈,从而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入思考需要什么样素养的人才能与之相适应。以此为出发点建立的核心素养体系,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素养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的具体命名不尽相同。比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媒体素养、技术素养等。但其核心内涵并无大的区别,都是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品质,而绝不仅仅是具体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
有了核心素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如果没有好的实施载体,那么核心素养不过是高高在上的几句口号而已。从理论上来说,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落实。但毫无疑问,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途径。正因如此,核心素养被普遍看作课程设计的DNA。打个比方,核心素养可以看作三维目标的升级版,它决定着课程的目标。而从对应关系来说,核心素养和课程通常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将由多门课程共同承担。比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将不再是信息技术课程独自的责任,而将是多门课程联手培养。当然,核心素养与课程的“联姻”也面临诸多挑战,落实在课程中,素养将如何教、如何考,教师能否顺利转变自身的课程观、评价观,都必须由实践来回答。但无论如何,以能力、品格为中心的核心素养体系逐渐取代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这艘航船再出发的起点,您准备好了吗?
第三篇:继续教育作业
我是一名职高英语老师,平时不太关注普通高考英语试卷,但由于本次继续教育考核我认真阅读了2011年的高考英语试卷(安徽卷)。做完了这张试卷我的感受颇多的,下面就阅读理解部分我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本人觉得2011年的安徽省高考英语试卷中的语言材料,时代气息浓厚,内容新颖,时时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处处渗透着教育功能,回答了当今基础教育所面对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一、友好诚信。记得有这样一篇阅读短文:两位攀岩爱好者,其中一位下肢严重残疾,但两人互相帮助,成功地征服了一座又一座悬崖峭壁。攀岩诚可贵,友谊价更高。我们所呼唤的友谊、真诚,英语试题给了我们有力的回应。
二、环保意识。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就连澳洲的大堡礁也渐渐地变白……这是试卷阅读理解A篇中一张海报的内容,但它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人类生存环境在日益恶化;人类的自然资源有限,不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开采,这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火力发电,大气污染,阅读理解的另一篇文章告诉我们火力发电不是最佳选择,风力发电干净卫生,环保廉价,乃大势所趋。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一流的办学理念应是科学与人文并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与进步。阅读A篇中信息高速公路的简介就丰富了学生的科技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再者,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优秀的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我们的学生要懂得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读过阅读理解D篇关于爱尔兰的历史与今天,你就会全面了解友好善良的爱尔兰民族和底蕴深厚的爱尔兰文学,那优美动听而又古朴典雅的爱尔兰音乐会让你陶醉遐想,此时一个崭新的爱尔兰定会展现在你的面前。
以上是 本人的一些粗略评价,但从这张试卷不难看出,今年的试卷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考查,不仅仅关注对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关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与方法,更关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突显理性精神与人文价值,而这些正是我们的教育追求。
第四篇:继续教育作业
1、什么是句法?小学各学段句法练习的基本形式与要求是怎样的?
句法是研究句子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句法研究的对象是句子。
小学各学段句法练习的基本形式与要求如下:
第一学段:学习运用词语(含简单的关联词语)写话;学习把话写完整、通顺、具体;学写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学段 : 学习修改“用词不当”的病句,练习正确运用词语来表达个人的意思;学习修改“用词重复”“成份残缺(缺少主语或宾语)”“词语搭配不当”“词序颠倒”的病句,懂得表达时要句子完整、词语搭配恰当、意思不重复;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语段,练习运用清晰、简练的语段来表达情意;学习修改“意思重复”“分类不当”“不合逻辑”的病句,练习准确地表达句意。
第三学段 : 进一步学习修改“主语重复”的段落,练习简练、清楚地表达;学习修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的病句,练习准确地表达句意;学习修改存在用词不当、词序颠倒、意思重复、词语不搭配、错字别字、行款不正确、标点错误等综合问题的一段话,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能力。
2、什么是异读词?异读词与多音字(词)有何区别?
在普通话里,一个词有不同的读法,这个词就是异读词。异读词大多是双音节词里有一个音节异读,如“琴弦”的“弦”。又如,“教室”的“室”shì和shǐ异读,“处理”的“处”chú和chù异读。异读词与多音字不同,多音字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里有不同读音,如“重”在“重复”里读chónɡ,在“重量”里读zhònɡ,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义。异读词在同一个词里、在意义不变的情况下读音不同,是不必要的。中国政府1956年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专门审订异读词的读音问题。1985年12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是目前规范异读词的法定标准。这个表内容丰富,很有查阅价值。看《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教室”该读jiàoshì,其他带“室”的词该怎么读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明确告诉我们:“室shì(统读)。”审音表作了很好的分类和归纳。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包括哪些?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包括哪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补充: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4、开展综合性学习包括哪几个阶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开展综合性学习包括哪几个阶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包括组织策划、分组活动、交流汇报、总结评价几个阶段。
2、应注意的问题是:(1)、组织策划。首先是根据此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学习目标,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策划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采取哪些方式、步骤,时间怎样安排,用哪些形式来体现学习的成果等等,应在学生群体(全班或小组)中达成共识,形成切实可行的学习活动计划。在这个环节,教师既要有切实有效的指导,也要注意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2)分组活动。教师依据教材要求,落实教实目标;发挥引导、督导作用,使小组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主体是学生,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自流。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全局的把握者,就像是坐在一盘棋面前的下棋者,面对一颗颗棋子,心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学生选择的活动主题、采用的活动方式是否能够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在活动过程是否能够学习搜集有效信息、正确处理信息,学生是否能够自始至终保持热情,都需要教师从旁观察、及时引导。(3)交流汇报。每个组员的活动经历、活动成果需要向小组汇报,形成本组合作成果;小组活动内容、活动成果则需要在全班内交流。教师需要引导每个小组,在向全班汇报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汇报方式、参加形式。交流汇报时要注意,每个小组汇报的都是本组的整体活动成果,而不是某个优秀学生的活动成果。另外,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让全体学生参加,做到人人都能发挥作用,不能让汇报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展示台。(4)总结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展开:一是语文知识、能力层面,二是活动过程、方法层面,三是参与程度和与人合作的态度层面。要根据每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性质、目标与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尽量避免面面俱到,评价繁琐。另外,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求要适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总结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
综合性学习可以体现在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是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语文学习的特征。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活动习得知识,充分发挥自主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升创造力,怡养品格。5.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听” 要专心、仔细。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能听懂教师或同学讲话的大致内容基本意思。第二层次-----能抓得住别人讲话的要点,能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层次-----能听得懂出他人讲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说”要清楚、完整。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说得明白,清楚,正确。
第二层次-----有条理,说的流利,顺畅。
第三层次-----能把话说得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并能简要转述。能做简单的发言。
其最终目标是出口成章。
③.“读”要正确、入情。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读通:读得流利顺畅,不添字,不丢字。
第二层次-----读懂:产生语感,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读出喜怒哀乐。
第三层次-----读好: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④. “写”要规范,条理,有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
第二层次----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想象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第三层次----习作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第五篇:继续教育作业
艺术
1、作业:通过本专题学习,请谈谈如何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感受与欣赏美的能力。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要,一个不会感受美、不会欣赏美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在培养孩子美感的活动中,首先考虑到幼儿的情绪,因为幼儿的美感与情绪有紧密的联系,他们在积极的情绪下就对美的事物产生快感。另外还要考虑到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安排的活动总要和他们的动作相伴随,具有表面性和行动性特点。
在幼儿的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处处都有美的内容,成人可以引导孩子感受美的存在,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欣赏环境美。使幼儿的生活环境整齐、舒适、美观,潜移默化地提高他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力。(2)欣赏大自然的美。成人要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启发和引导幼儿欣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从他们的色彩、形态、声响的变化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还可以用幼儿能理解的艺术语言充分表达其中的美,并教给孩子用艺术语言描写自然景色。(3)欣赏艺术美。它里面也包含了两大点: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如在米罗《哈里昆狂欢节》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面对儿童的这种表现,教师如果选择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儿童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的态度,就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妨碍儿童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音乐有明快激昂的,也有阴郁低沉的,在愉快欣赏的过程中,经过成人给以的指导,孩子会逐渐体会出音乐要表达的感情,这时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对于音乐不光是听一听,还要促使孩子用心灵的耳朵去领会。给孩子看美丽的画册,欣赏名画,也会提高孩子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孩子小时候喜欢看色彩对比强烈的东西,但不能一直给他们看同一类型的艺术品,应该选择高质量的、各种创作方法、各种类型的艺术品给幼儿欣赏,有抽象的,有写实的,有鲜艳的,有暗淡的,逐步发展他们的艺术趣味,但要注意内容健康和幼儿所能够理解接受的。
另外,一段好听的音乐会引出一幅好画,一个好的泥塑会引出一美丽的童话,不要孤立地从事某一种美术活动。
2、考核:案例分析:中二班准备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张老师坐在椅子上逐一叫孩子的名字,叫到名字的小朋友到张老师手中接过一张铅画纸和一盒油画棒,直到所有的孩子都到前面来领好纸张和油画棒后张老师开始讲解示范。请问张老师的教育行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张老师的教育行为导致了幼儿的消极等待现象。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可见在集体活动中要尽量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幼儿来讲幼儿园短短的15至3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是他们建构知识的摇篮,也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
教师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对活动内容的熟悉、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的引导上不把握好,都会产生消极等待带来时间的浪费。活动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活动必须掌握和熟悉的,也是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教师对活动内容的熟悉程度大大的制约着活动开展的进度和时间,如果不熟悉或者教师没有预设,往往导致环节的脱节,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消极等待。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消极等待现象出现是很难避免的,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只要凭借认真钻研的态度、敏锐的随机观察力,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用心去体会幼儿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动机、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水平在行动,知道哪个幼儿需要及时的支援、哪个正需要暗示提醒、哪个将有某中行为发生等,教师心中有数,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控制好有效时间,使幼儿跟随教师在趣味、生动、新颖、形象和紧凑的教学活动中成长,把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科学
1、作业:通过本专题学习,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在工作中如何发展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纲要》中提出:“在活动中教师应更多的培养幼儿对知识主动探究的能力,而不应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教师应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和改进教学,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探究机会,让幼儿真正体会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如在“沉与浮”科学活动中,教师把几盆水放在室内地板上各个地方,让孩子自由地把木块、小石块、纸片、海绵、泡沫、树叶、吹塑玩具等有沉、有浮的各种物体等放入水中,观察、探索、操作,发现哪些是沉,哪些是浮。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橡皮泥,让他们试试怎样使橡皮泥稳稳当当地浮在水面上。幼儿在反复的“玩”中,学会了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借助木头、小石碗、塑料袋使它浮起来。孩子们个个找到了不同的方法,由于提供了丰富的操作原材料,充分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经验,有了收获。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秋天的色彩》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动手采集树叶、收集石子,并允许他们带回。和家长配合,引领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走走、看看、玩玩、想想、听听、说说,不仅使幼儿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幼儿的感知和观察力,还促进了幼儿探索思考。
三、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幼儿喜欢摆弄、好游戏,幼儿游戏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幼儿需要通过探究、实验和操作,亲身经历“研究过程”,才能真正发现和理解事物间的基本关系。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我们在区角中适时投放了多种材料,如:“有趣的磁铁”、“陀螺怎样转起来”、“物体沉浮”、“镜子会反光”、“找空气”等,引发幼儿自主探索、摆弄。
四、在种植和饲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我们在园内开辟了种植园地。根据时令季节种上不同的蔬菜、瓜果等植物,并让幼儿参与简单的种植活动,如:挖小坑、除草、浇水、采摘等。我们还在活动室长廊内设置了自然角。幼儿通过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探究动植物,有更多的新发现,教师更应充分提供幼儿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在科学活动之后,记录信息、表达交流对于巩固幼儿探究成果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帮助幼儿把实验中的现象或探索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文字、图画、符号、照片„„用别人能听懂、看懂的话写下来、画出来,然后,向同伴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2、考核:案例分析:在小班的区角活动中,露露在美工区用树叶拼贴了一张《小金鱼》后拿给王老师看,王老师看了一眼说:“真棒!”,然后转身对着刚从建筑区跑出来的妙妙说:“你怎么出来了,快回去”妙妙说:“老师,我不想玩了!”王老师说:“不行,今天你就玩这个,进去!”妙妙低头走进了建筑区??请问你是如何评价王老师的教育行为?如果你是王老师,你会怎么做?
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幼儿发展的。幼儿发展本身具有复杂性,在不同情景,不同情绪状态,不同的环境下,幼儿的行为往往有较大不同。客观上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幼儿的发展状况。
王老师对露露和妙妙的评价方式是对露露行为总的评价,是一种静态的评价,它只是评价了幼儿的表现幼儿活动的结果,没有提出下一次的希望,缺少对幼儿活动细节的评价,给幼儿的感觉是空洞的,对教育活动的内部印象不深,而且只是获得了知识,没有培养幼儿动手、思维、学习的兴趣,在教育活动中,应将对幼儿的评价作适当的调整不仅对幼儿的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还应使评价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使之成为动态评价,通过评价给予幼儿支持和援助。而王老师对妙妙的行为也没有起到正确引导,孩子不想进区了,老师应正确引导,分析孩子为什么不想进这个区?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发现区域里的快乐与学习,培养孩子坚持的品性;如果孩子真的要换区,老师也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拓展孩子的活动内容。
语言
1、作业:(1)、请谈谈语言领域中倾听与表达包含哪几个目标?
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愿意讲话并能清除的表达;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
(2)、请谈谈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
1、结合情境提醒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2、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轮流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
3、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如不大声喧哗等。
2、考核:案例分析:大二班的佳佳爸爸向幼儿园提意见“你们幼儿园为什么不教孩子写字,学拼音,你们教孩子什么呀?以后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如果你是大二班的老师,你会对佳佳爸爸说什么?
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归根结底,仅仅只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孩子了。从这一点上讲,这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相违背的,因为我们也是爱着孩子的,我们对他们的诸多要求也是为了能使他们能更好地成长。
要想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首先要引导家长来信任我们。那么,在建立信任之前,我们首先要交流,要用心地观察家长的不同需要,在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家长的同时,也要尽量去照顾家长的不同需求。每位幼儿的家长素质水平等的不同,对幼儿园教育在认识、理解的深度、广度等方面就有了明显的悬殊。作为教师,首先应激励家长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深入了解幼儿教育,了解整合课程,紧跟幼教改革步伐不断进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引领家长快速地成长了起来。如聘请幼儿教育、健康、心理、营养等方面的专家或园领导、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就家长关心的问题等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家长会;设置家长园地,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经验等;设置家长借书角,提供合适的书籍供家长借阅;制作家长联系卡(电话联系卡、E-mail)为家长的相互沟通提供方便;向家长介绍较合适的网址或E-mail,以便家长上网查阅。邀个别家长与教师一起备课,有助于家长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方法,掌握教育技巧,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社会
1、作业:请谈谈如何有效帮助刚入园幼儿解决分离焦虑、不愿意入园等问题,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新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依赖于生存的环境。”入园是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当他们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或亲人,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家的温馨能给幼儿带来愉悦,让幼儿能沉浸在爱的包围中,使他们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是活动实施的前提条件。如何尽快消除幼儿的入园分离焦虑,拿什么来“拯救”他们呢?首先我们要探索分析出一些幼儿不适应的原因及有效的方法:
孩子从家里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员,面对新的生活作息时间,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据观察,影响孩子入园适应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环境因素;
2、人际因素;
3、活动方式因素。那么为了引导幼儿克服入园后的种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面对社会,顺利适应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我们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入园前帮助幼儿及家长做好入园准备。入园前,重在让孩子熟悉老师,熟悉幼儿园,产生对幼儿园和老师的喜爱之情,以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让孩子身临其境地参与活动、和老师亲密接触的做游戏、老师家访走进家庭都不失为是个好办法。
(二)在园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可以有以下方式:
1、重视幼儿的来园与离园。
2、提供幼儿喜欢的玩具材料,吸引他们投入有趣的游戏活动。
3、进餐时的组织与培养。
4、午睡时的照顾及习惯的养成。
5、幼儿入厕时间及习惯的培养。无论是接送、进餐、午睡,还是入厕等,这些习惯的养成一定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请家长了解孩子各种正确的作息习惯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周六周日对孩子继续进行培养。
(三)入园后仍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互动活动。孩子、家长、老师是需要密切配合和相互关注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所以,入园后开展的活动不仅要面向孩子还要家园互动,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孩子的喜爱,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总之,幼儿入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要教师细心观察,耐心解读,付出真心,就能和孩子、家长一起度过难关,尽快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共同顺利成长。
2、考核:通过本课程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请结合工作实际举例说明指南对自己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进一步的觉得幼儿教师应积极的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建立新的幼教价值体系;应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时期。教师的教育态度应是关怀的、接纳的、尊重的,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教育方式应是方向性地指点引导,不是指令性的指导教导。应树立大环境观,充分认识到环境的教育功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来实现教育的目的。
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头脑灵活、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品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我们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推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同步,发挥幼儿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时开始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教师还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目前提倡的是一种与幼儿对话的师幼观,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当然这种“蹲下来”的主张并非只是形式上的蹲下来,实际上这要求幼儿教师彻底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而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就要求教师明白视野中的孩子应是一个发展的、完整的、独特的、多元化的生命体,是最终要走向独立的社会人,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所以必须还孩子一个“成为他自己”的精神家园,还孩子一个个性自由的时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累积了大量的知识,以后形成了很多的经验,但是这些知识和经验是不常流的没有条理性的,需要给孩子提供一种逻辑思维以及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抽象概念。抽象概念具有概括性、标准化以及宏观性,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支持这些思维方式有三种:
1、配对——寻找异同;
2、排序——寻找顺序的规律;
3、分类——综合、分解能力。这三种方式就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一种“快乐式”的幼儿教育,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健康
1、作业:(1)、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2)、我们怎样训练幼儿的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
创造条件和机会:
(1)、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或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染给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
(2)、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如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家人择菜叶、做面食等。
(3)、幼儿园在布置娃娃家、商店等活动区时,多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制作活动。
2、考核:案例分析:晚上
8:00,苗苗的妈妈打电话给中二班的张老师,生气地说“你这个老师怎么当的,我女儿小便尿在裤子上,你都没有发现,回到家奶奶看到才给换的。苗苗说在幼儿园里和你说了,但是你没有听到。所以她憋不住,就拉在裤子上了。捂了这么久,孩子都要冻出病!”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怎么对苗苗妈妈说?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可以耐心地听完家长发完牢骚后,真诚地向家长道歉,并和她就家长怎样和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形进行分析与探讨,最后终究是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精诚所至,我相信以教师的诚挚态度,家长最终会接受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良好方式方法。现在幼儿园里老师年轻化,好多老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有的即便是已经做了母亲,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父母的角色,并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尝试着站在家长的角度,我们也就能充分地感受到那种深切的爱,同时也就不难理解家长这样或那样的,有理的或无理的要求了。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更细、更到位,自然才会赢得多数家长的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