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永康 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
《简笔与繁笔》课堂实录
执教:四川师范大学 刘永康
师:同学们,我曾是中学语文老师,已经23年没有给中学生上过课了,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我和在座的同学们是相见不相识,你们很小,我很老,但是有句俗话叫做“老还小”,希望你们把我当作你们的朋友。
生:好!
师:同学们在作文里常常用到简笔,例如在公园看到有蝴蝶、有燕子、老鹰,回来写观察日记怎么写的呢?“蝴蝶在飞,燕子在飞,老鹰也在飞”,这样的简笔可谓简矣,但是淡而无味,因为他没有把老鹰、蝴蝶、燕子在飞的空间位置姿态描绘出来,如果写成“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燕子在柳条中往来穿梭,老鹰在天空中诋毁盘旋”,这就好了。同学们在作文里面也常常用到繁笔,比如说,写开学典礼,一起笔就是“听了校长慷慨激昂的、动人心弦的、感人肺腑的、发人深省的报告以后,大家都摩拳擦掌的、争先恐后的、跃跃欲试的、你追我赶地投入了学习雷锋的热潮”,这样的繁笔确实繁,确实烦死人。因为它是堆砌辞藻,烦冗拖沓。还有的繁笔是,一味盘旋兜圈子,结果是钉子钉在马腿上,离题万里。那么作文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简笔和繁笔呢?又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笔与繁笔呢?这个问题应该去哪里找答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篇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简笔与繁笔》。(板书标题“简笔与繁笔”)师:那么作文需要怎样的简笔与繁笔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这篇课文的第一段,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端,把简笔与繁笔妙用的关键词语勾画默读出来,现在请大家马上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一分钟后)
师:好了,我们看完第一自然段,那么大家说,我们需要的“简笔”,(展示课件),应该是什么样的“简笔”?言简意赅还是言见意少?
生:言简意赅!
师:是凝练厚重还是平淡单薄? 生:凝练厚重!师:言简意赅、凝练厚重。言简意赅的“赅”就是完备的意思。言简意赅的意思就是语言虽然简洁,但意思完备。凝练厚重,凝练不只是精炼,还包括内容紧凑!厚重是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需要的简笔就是这样的,言简意赅、凝练厚重,这种的简笔表现在文学大师的文章里面又表现在什么地方?用课文的关键词语回答。
生:惜墨如金。
师:对了,惜墨如金。数字乃一字传神。(展示课件)墨,大家都知道,墨水,这里指代的是文字,惜墨如金就是说,珍惜文字就像珍惜金子一样,我们需要的简笔就是这样的,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总之要收到以少胜多、以约总博,驭万里于尺幅(板书),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简笔,那么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繁笔”呢?描摹物态。大家说。
生:穷形尽相。师:刻画心理是什么? 生:细致入微。
师:好了,我们对繁笔的要求是两点。如果你是描摹物态,那么就要穷形尽相,如果你是刻画心理,那就要细致入微。穷形尽相,这个四字短语出自陆机的《文赋》,原话是“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板书),虽,虽然,“方”和“圆”是同义语,也就是一个词“方圆”,方圆就是规矩形式,“离”和“遁”是同义语,都是逃离、脱离的意思,那么“离方”和“遁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写文章不拘一格,虽然要突破一定的形式,但是,“期穷形而尽相”,“尽”当务必讲,“形”和“相”是同义语——形象,“穷”和“尽”也是同义语,“穷形尽相”就是穷尽形象,穷尽形象就是说描绘得十分细腻,形容得十分生动。这就是我们对繁笔的要求,要描摹物态穷形尽相、刻画心理,细致入微。(展示课件)那么,何以见得文学大师们的简笔是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何以见得文学大师们的繁笔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我们以书为证!
对了,它表现在文学大师们的文章里面如何不同。就好像我们画国画、画水墨画,把墨泼在宣纸上,以笔来点洒,也是用浓墨重彩来渲染它。那么何以见得大师们的简笔是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何以见得文学大师们的繁笔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展示课件)我们以书为证,现在请大家默读 2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把说明简笔与繁笔妙用的事例找出来。开始看书。
师:(再次提醒学生)仔细地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把说明简笔与繁笔妙用的事例找出来。
(两分半钟)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默读了课文的第二段、第三段,那么请大家说,说明简笔的妙用用了几个例子啊?
生:两个。师:哪两个?
生: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师:对了,用了两个例子,景阳冈上的武松打虎,景阳冈上的山神庙作“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的险境。第二个例子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那“雪下得正紧”的“紧”字,一个紧字。那么说明繁笔的妙用又用了哪些例子?大家说。
生: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师:对了,首先还是用到了《水浒传》中的“鲁提辖路见不平一声吼,当出手时就出手,三圈打死镇关西”,第二个例子是鲁迅先生的《社戏》里面的“我”,等名角盖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态。(展示课件)好了,请大家注意,周先慎先生在说明简笔妙用时候,用的第二个例子,那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那雪下得正紧”的一个“紧”字,这个紧字很普通啊,很不起眼啊,但是课文里面怎么说的?金圣叹怎么怎么赞扬他?
生:齐读,富有神韵
师: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怎么赞扬它? 生:富有神韵。
师:什么叫神韵?神韵就是风格流韵,这个词高度含蓄,那么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紧字,用到这个地方,金圣叹会赞扬它,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会赞扬它一个紧字富有神韵,周先慎先生会把它作为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一字传神的典范,要了解这个紧字的分量,你们课文里面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吗?
生:没有。
师:那么《水浒传》大家都熟悉的,我们在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读过原著,有的看了连环画吧,至少有的看过电视剧的吧,那么,这个紧字,境界全出,富有神韵,就是高度含蓄的意思,我们来体会一下,怎么体会呀?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整个故事情节,是要联系林冲由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来体会这个紧字,然后请大家思考,以及前后左右在思考的基础上,议论议论。现在就开始„„
(生讨论,师提醒讨论热烈)
谁来体会一下,品一品。为什么说它境界全出,富有神韵?它高度含蓄,究竟什么意思,谁来说?发扬奥林匹克的精神,重在参与,说错了没关系。刘老师经常也会错。好,这位同学,我们掌声鼓励。(掌声)
生:我觉得这个“紧”字,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它。一方面是,雪下得很大;另一方面是联系林冲的背景,从他的内心来分析,表示林冲的内心有一种急迫的感觉。
师:好。其他的哪位同学有没有补充的?他说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写实;另一个方面把心情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物心情很紧迫。那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它的看法?
生:我觉得林冲的心情不应该紧迫吧。应该是比较着急,还有矛盾的心情。师:你看到这里着急么? 生:着急。
师:也着急。这样写的效果哦,让读者都着急起来了。写得很好,还有么? 生2:和那个同学一样,也是写实。师:这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没有关系? 生2:暂时没想到。
师:好没关系。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你说。
生3:为下文林冲铺垫,渲染气氛。
师:好的,这位同学的看法基本正确。一个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另一个是为故事情节和伏笔做铺垫。这两个方面就是生命境界的内涵。那么雪下得正紧,这个“紧”字,既是指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猛,越来越恨,越来越不松劲;又 4 是指故事情节发展很吃紧,它暗示在一场大风雪的背后,迫害林冲的阴谋活动正在进行的紧,使读者不得不为林冲当时的处境感到心紧!这因为雪下得下,草料场才怎么样,坍塌!正因为草料场坍塌,林冲才会到山神庙避风雪;正为林冲到山神庙去避风雪,才有机会从陆域和福安的口中得知,高俅要制他死地而后快的狠毒。怒火中烧演出了一场报仇雪恨的闹剧,终于在风雪中上了梁山。因此,一个紧字是在叙事,最后是势不可挡薄而出,所以一个紧字境界全出,一个紧字富有神韵;一个紧字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真是当之无愧!好了,我们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这样的简笔啊,言语言语不多,道理深,犹如食言味精生葱熟酸,这么一点但是味道却是十分的鲜美。我们需要的繁笔就是这样的繁笔,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这样的繁笔语言虽多,但不嫌啰嗦,犹如珍珠宝玉越多越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庄子在《骈武》篇中,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凫颈 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 凫颈 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这是什么意思呢?凫,是野鸭子。颈,腿。“凫颈虽短”就是野鸭子 的腿虽短,但是你嫌他短怎么样?加它一截。“续之则优”就应该这么短,凭什么去加?“鹤颈虽长,断之则悲”鹤,白鹤。颈,腿。大家都知道白鹤的腿怎么样?长!本来就应该这样长,如果你嫌它这么长,砍它一截,怎么样?“断之则悲”什么意思?有哲理哦。它说的是事物讲究自然的和谐,不可随意的增一,也不可随意的减一。如果我们使用简笔,你认为文字少就随便加一点,这样就会像凫颈一样“续之则忧”如果我们使用繁笔,你认为文字长,就随便砍它一点,这像什么?就像鹤颈一样“断之则悲”,事物讲究自然的和谐,不随意增减。于是我们对待简笔和繁笔应该抱什么态度,请大家再回过头看第一自然段。关键词语,既然简笔有简笔的妙用,繁笔有繁笔的好处,我们待简笔和繁笔应抱什么样的态度。生: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好,大家注意到了这句话。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个宜字它的意义,实际上我们记住了,宜字无外乎两个意义我们都接触过。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初中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一段,我们一起来背一下。从“宫中府中”背!
生:宫中府中,具为一体,制法章否,不宜异同
师:还要背下去,若有。。。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终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师:宫中府中,具为一体,制法章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终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板书:不宜异同,宜付有司,不宜偏私)这段话里面一口气出现三个“宜”字,当什么讲?应该讲。好,这是宜字的第一个意义。宜字还有一个意义是我们应该熟悉的大家回顾一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叫什么? 生:因地制宜
师:对了,有一个同学谈到了“因地制宜”。对把?因地制宜出自《春秋。和柳传》里面原话是“
因地制宜。。。。
” 因地制宜,这个宜当什么讲?适当、恰当,因地制宜就是在不同的地方采用适当的、恰当的措施方法,对了,“宜”我们平常一个当“应该”讲,一个当“适当”讲。我们回答“各得其宜”这个“宜”就是两种意义的哪种?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好的。各得其宜,就是简笔与繁笔要各自得到适合他们的用处,各尽其秒,简笔与繁笔要各自发挥他们的妙处,现在,我们已经弄清楚了,如果以前我们以前弄不清楚,我们现在就要搞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简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繁笔?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对了,写文章,有时要用这样的简笔,有时要用这样的繁笔,就是这样的繁笔。但用简笔的时候,该简就简,不要烦而不简,该用繁笔的时候,该繁则繁,你却简而不繁。这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对了,又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够做到恰当的时候使用简笔与繁笔,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展示课件)
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笔与繁笔,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里边有一个标准问题,还有一个手段问题。请大家在看书的时候注意,要合理地使用简笔与繁笔,手段和标准是什么?请把说明手段和标准的词语勾画出来。(一分钟)
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要合理地使用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其中的标准,课文里面提出了什么样的标准? 生:在特定环境。。。。
师:对了,提出了一个标准,“无可削、不得减”(展示课件),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 卷七》中的《荣裁片》,原话是“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大家都知道,刘勰是南朝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心雕龙》总结了我们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带规律的东西,到现今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的文章做到了无可削、不得减,足知文辞的演绎挤干了水分,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提炼呢?
生: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师:有的同学说,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还有什么? 生:并不全在字斟句酌。
师:还有的说,并不全在字斟句酌,手段就是提炼。怎么提炼,课文中讲了两个方面。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展示课件)好了,要做到无可削、不得减,怎么提炼,哪两个方面?
师生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一个提炼字句,一个提炼生活。好了,强大家注意,注意课文里面的这句话,在字斟句酌的前面有几个什么字?
生:也并不全在。。。。
师:下笔时的字斟句酌也并不全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周先慎先生要在提炼的功夫,字斟句酌的前面要加上“有不全在”这几个字?意图是什么?请大家前后左右思考讨论。
(生小声讨论)思考的基础上争议就应该出来了。动静要结合,该静要静,该动要动。
师:好了,哪一位同学有看法的,请自动站起来说。怎么要在字斟句酌的前面加上“又并不全在”这几个字?这个题有一定的难度哦!好,这位同学你说。生1: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并不需要太多的功夫去认真思索。
师:好,不需要加太多的功夫去思索,这就是说要加“并不全在”的原因。对吧。好,请坐,这位同学,你说。
生2:我觉得他这样写会使语言非常的周密谨慎,他如果全是下笔的时候,后面举的这个例子,都是来自生活,会推翻他这个,我觉得他这样写会使他的句子显得非常周密、谨慎。
师:周密!好,周密表现在哪里?这个话摆在字斟句酌前面,它管到几句话?它否定了字斟句酌没有?(生2:没有)既没有肯定它,也没有完全否定它,(生2:他也没有肯定他),也就是没有完全肯定,还兼顾了后面的,对吧,肯定什么?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对了,在字斟句酌前面加上“并不全在”这几个字,既肯定了字斟句酌的重要性,又否定了字斟句酌的唯一性。从而强调了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的必要性!因为平常提到谈到提炼的功夫,往往只想到了什么?只想到字斟句酌,而最容易忽略的是什么?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而文章是来干什么的?是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当然是该使用简笔,还是该使用繁笔,完全要从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需要出发。因此,它在字斟句酌的前面加上“并不全在”,既肯定了字斟句酌的重要性,又否定了字斟句酌的唯一性。从而强调了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的必要性!同学们。书要读得精细呀!不要在皮面上跑。要透过字里行间,把语言背后隐含的信息捕捉出来。要把语言符号象征的情感意趣把握住,好了,通过以上的阅读思考研究,我们已经很清楚,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笔,需要什么样的繁笔,对简笔与繁笔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标准是什么,手段是什么。请大家共同来阅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倾向。。。”预备,起!生:齐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好了,这一段,这两个自然段,主要是联系实际,来批评繁简不当的弊端,使文章更加有的放矢,矢能中的。
通过以上的阅读和思考,老师的讲解,大家明白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简笔与繁笔,怎样合理地使用简笔与繁笔,现在我们的研究由内容转为形式了。首先你们说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是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生齐答:议论文
师齐答:现在我们回到这个板书提纲(展示课件)。“破落”“紧”这两个例子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生齐答:简笔
师:说明简笔的特征的,简笔的特征是什么? 生齐答: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
师:“拳打镇关西”和“等名角出场”这两个例子又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生齐答:繁笔的
师:繁笔的特点是什么?
生齐答: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师:那么简笔的妙用和繁笔的好处最终归结到什么? 生齐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繁,是不是也是瞄准什么? 生齐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师:好了,请大家说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谁来说?
生1:我觉得中心论点是简笔与繁笔各尽其宜、各尽其妙 师纠正: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生1:嗯,然后两个分论点就是简笔的特点与繁笔的特点,论据就是引用《水浒传》里面的事例来说明简笔要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惜墨如金,繁笔要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用墨如泼。
师:好的,刚才有个同学纠正了你的发音,是言简意gāi不是言简意hāi。对了,论据就是四个例子,大家说我们看它这个论证方法是理论论证还是什么论证? 生齐答:事例论证
师:事例论证,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有什么特点?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通过研究这篇文章事例的特点,大家要发现,发现什么?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后我们才能运用这个原则去读议论文,用这个原则去写议论文。现在我们开始研究,这篇文章事例究竟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你悟出了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现在我们开始探究这个问题。好,怎么探究呢?大家看,说明简笔的妙用用了几个例子? 生齐答:两个
师:成双,说明繁笔的妙用又用了几个例子? 生齐答:两个
师:成对。好了,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说明简笔的妙用和繁笔的妙用都分别用两个例子?我们从中去掉一个行不行?比如说明简笔的妙用用的两个例子,“破落”和“紧”这两种例子我们随便从中去掉一个,行不行?
生齐答:不行 师:为什么?分道理
生2:因为我们都举两个例子,能使文章表达得更全面,使它更具说服力,如果去掉了就不全面了。
师:你这个回答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探索是一步一步的,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是正确的。刘老师也经常是肤浅的,没关系。接着说(把话筒递给另一个同学)。好,你说,为什么是两个例子,去掉一个例子行么? 生3:不行。师:为什么?
生3:如果只用一个例子,那么这个例子就有偶然性,并不严密。
师:这个回答我还不够满意,也许我不正确。我认为这个同学没有答全面,好那个同学说。
生4:如果这么砍掉的,这么说就是作者赞成这个写法,因为他说写繁笔的例子多一些,写简笔的例子少一些,我觉得不平衡,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赞成写繁笔,对简笔持一种否认的态度。师:嗯,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我不同意。(生4坐下)你不忙坐,问题还没有理清。我一定要你把这个问题说出来,怎么办?我告诉她行不行? 生齐说:不行。
师:不行怎么办?我们帮助他一下。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就是“点播”这两个例子,你看一看,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有关系,那就是“惜墨如金”的后面是什么?
生4: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师:好,那么这两个例子和这一句话是什么关系?哪个例子说明数字传神的? 生齐说:破落
师:哪个例子是说明是一字传神的? 生齐说:紧。
师:砍掉“破落”数字传神有没有依据?
生摇头
师:砍掉“紧”字,一字传神有没有着落。生:没有。
师:对了,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读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学会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不要孤立的去看,联系前后。因为作者提出“惜墨如金”作者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破落刚好说明是一字传神的,砍掉它数字传神没有依据。一“紧”字刚好说明数字传神的,砍掉它一字传神就没有着落,就好像我们一个人两只手砍掉一只,那是不健全的。好了,那么说明繁笔的妙用也用了两个例子,为什么也要用两个呢?砍掉其中一个行么?谁来说?你来说。生:我还没有想到。
师:好,那我还是点播一下。你看这两个例子,和前面繁笔的两个特点是什么关系?
生:说明“穷形尽相”的。师:谁是说明“穷形尽相”的? 生:拳打镇关西
师:谁是说明惜字如金的? 生:名角出场。
师:砍掉拳打镇关西。“穷形尽相”有没有?砍掉“名角出场”那么 “惜字如金”能体现出来么? 生:不能。师:能砍掉么?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两个例子都是必要的。好,请坐。仍然说明我们读书要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好了,说明简笔的两个例子不能砍,说明繁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也是不能砍得。不能砍,没关系,但是能不能增加?你说。生2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2:太多了就会显得很拖沓。
师:好的请坐下。这两个例子说明简笔的妙用和繁笔的妙用的例子是必要的,而 11 且也够了,再说下去,行文就显得翻涌拖沓,就好像一件新衣服我们在上面补上一个补丁,有必要么? 生齐说:没有。
师:对,没有。由此,议论文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事例应该是什么?好,你说
生3:首先要说明它的特点,然后用事例来证明它的特点。事例不能砍也不能增。师:做到“不可削,不能减”,那么这样的事例必要么?充足么? 生3:必要充足。
师:对了,请大家记住,我们议论文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使用的事例必须是必要的,而且是充足的,要达到“不可削,不得减”增加也不行,减少也不行。作者的这篇文章的用意符合他自己提出的要求。好了,不能增也不能减,由此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议论文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事例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现在我们继续研究。看!(指向课件)说明简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不能增也不能减,他们颠倒可以么?后面繁笔妙用的两个例子不能增也不能减,那么能不能颠倒顺序?大家想一想。大家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要把道理讲清楚。那个同学来说?
生4:我认为顺序不能颠倒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如果两个事例的顺序颠倒的话,显得作者写的它的论据比较混乱 师:比较混乱,这个话说得很关键,生4也就是说,它前面的论点和后面举的论据应该是相照应的。
师:相照应的,你说的非常好,说明她读书注意到了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你看,为什么“破落”和“紧”这两个例子是不能颠倒的,仍然跟后面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这句话有关。对不对?数字乃一字传神,“数字传神”说在前面,而“破落”是与“数字传神”相对应的,当然应该说在前面;“一字传神”说在后面,而“紧”是与“一字传神”相对应的,也应该放在后面。如果颠倒顺序,论点和论据发生错位,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同样地,“拳打镇关西”,“等名角出场”,因为描摹物态穷形尽相、刻画心理 12 细致入微,描摹物态穷形尽相说在前面的,拳打镇关西是说明穷形尽相,当然要与之对应,说在前面。刻画心理细致入微,“等名角盖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态是用来说明刻画心理细致入微的,当然要放在后面。由此,我们要得出议论文事例论证应用事例的第二项基本原则,大家来概括。事例和论点之间应该怎么样? 生齐答:相互对应
师:对了,是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结论。好,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要遵循的第二项基本原则:观点与事例要丝丝入扣,不能发生错位现象。观点要统帅事例,事例要证明观点。好了,继续探究,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说明简笔和繁笔的妙用,一共是四个例子。请大家看,这四个例子从时代来看,你们看出了什么?“破落”“紧”“拳打镇关西”出自什么? 生齐答:《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古代作品还是现代作品? 生齐答:古代
师:古代的。“等名角盖叫天出场”的焦急心态这个例子出自什么? 生齐答:鲁迅先生的《社戏》
师:它举的例子从时代来看,由古至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谁来说?为什么既要有古代的又要有今天的? 生5:这样比较充分,有顺序性 师:有没有代表性? 生5:有
师:有,对了,请坐下。大家看,它使用的例子既有古代的,又有今天的,那就说明什么?
从古至今的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是历来如此,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可以说从古至今历来如此,这就突出了论点的历史性和规律性。好了,继续思考,继续思考这四个例子,说明简笔的妙用,你看,用的例子,偏偏是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水浒传》,用长文章来说明简笔的妙用,说明繁笔的妙用除了用到长文章以外,偏偏用到了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的短文章的例子,请大家思考一下,用长文章来说明简笔的妙用,用短文章来说明繁笔的妙用,为什么要这样举例啊?为什么说明简笔的妙用用长文章的例子,说明繁笔的妙用用短文章的例子。这又 13 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这个问题有难度哦,答不了没关系,本来就很难,答对了不得了,谁来说?(一女生站起来)好,这位同学知难而进啊,来,你说。生:我认为它说明,简笔的话用这种长文章,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师肯定:形成一种对比,好。)说明即使是在长文章中也可以运用简笔,在短文章也可以运用繁笔,之间也是形成一种对比,让读者也更加体会到简笔与繁笔运用的重要性。师:说明长文章也可以用到简笔,在短文章也可以用到繁笔,她这一点我觉得说得很不错,来,你再说。(指向下一位同学)
生:因为繁笔和简笔它所要的都是“各尽其宜,各尽其妙”而并不是在于文章的长短,所以简笔和繁笔,好处是表达了作者(顿住)
师:你说的话已经接近正确了,我再点拨你一下,请看这个问题和第一自然段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前面有句什么话?(学生翻看)有句什么话?(一生举手)来,这位同学已经发现了,请你说。生:文章的简繁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师:好的,这个问题刚好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的这句话,“文章的繁简又不能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要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这两个同学的回答完全正确。说明简笔的妙用偏偏用长文章的例子,这就说明,不要因为文章长我们就滥用笔墨,说明繁笔的妙用我们偏偏用短文章的例子,这就说明,不要因为文章短我们就脱离表达的需要而追求形式上的简,导致短而空,那么这就刚好照应了第一自然的文章的“文章的繁简又不能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要做到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好了,刚才我们探讨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的第三个特点,从用例的时代来看,有古代的,有今天的,刚才有同学说,有代表性。另外,说明简笔的妙用用长文章的例子,说明繁笔的妙用用短文章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怎么样?(一生回答典型性)好,对了,这个同学说的非常好,典型,是不是啊?于是乎我们要总结出,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的第三项基本原则,什么? 生(齐说):要具有代表性,典型。
师:事例要有代表性,要典型,因为事例论证啊我们从逻辑的角度来讲,它不是演绎而至归纳,是不完全归纳法的简单枚举法,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结论带有或然性,如果事例个别性前提事例不典型没有代表性,他的结论就不具备,他的论点的正确性就不能够显示出来。好了,我们从研究这篇文章的事例论 14 证的特点出发,已经悟出了几项?(生回答“三项”)三项,好了,继续发现,看我们哪位同学能发现,这篇文章的事例还有什么特点,看谁能发现。这篇文章运用事例,还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聚精会神开动脑筋,发现,继续发现,这篇文章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
师:谁发现了?梦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谁发现了“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这个问题也有点难度哦!谁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点一生)请你说。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没关系,我帮助你。你看一下第一个例子,“言简意赅”中的第一个例子,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这句话的后边又有什么话? 生:术语。
师:不对,看书,不要脱离课文驰骋辩才乱跑野马,我们要和文字做深层次的对话。
生: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师:大声一点儿。
生: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师:对了,这个例子后面有这句话,这句话对这个例子是在起什么作用? 生:修饰。师:修饰吗? 生(其他):解释。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生众多答案)有同学说到了,哪位同学说的,你声音很小但是,你大胆的说,你说对了,没有理直气壮。(一生起)生:我说的是点评。
师:有个同学谈到了,点评,对了,请坐下。算是你们发现的,也是说,你看,四个例子之后针对这个例子都有点评。着“破落”二字,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你看这是不是对这个例子的点评啊? 生:对。
师:那雪下得正紧,针对这个紧字就说了一长串,金圣叹说,一个紧字境界全出,15 鲁迅说一个紧字富有神韵,这是不是对这个例子进行点评? 生:是。
师:由此,得出第四个四项基本原则,对事例论证所使用的事例要适当点评,我们写议论文,同学们作文里最大的弊端就是观点加事例,为什么要点评?点评就是理性分析,就是说理的成分,就是演绎,就是体现事例和论点的内在的逻辑关联,我们今后写议论文写事例论证,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怎么样,简单的观点加事例啊,对事例要进行点评。
好了,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研究这篇文章的事例论证,大家已经悟出了议论文使用事例论证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哪四项,我们再来归纳一下。第一项—— 生:事例的列举要充足和必要。师:第二项。
生:观点与所举的事例要一一对应。师:第三点。
生:事例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师:第四项。
生:对事例要有适当的点评。
师:今后我们在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对事例论证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在这之前只完成了一个任务:知。现在我们要再深入一点,由知该到什么? 生:行。
师:行,学以致用。现在我们就来思考几个问题。我首先给大家提供两篇文章,都很短,请你来评判一下,哪篇短而精,哪篇短而空?依据是什么?我们课文里面谈到的简繁得当的标准——什么标准? 生:“无可削,不得减”。
师:“无可削,不得减”。好了,我们首先要掌握好武器。这两篇文章是这样的,第一篇《二郎庙碑记》,给二郎这个人树碑立传,原话是“二郎者,大郎之弟也,三郎之兄也,老郎之子也.”原话的开头我说错了,“劝人莫如劝人行善,劝人行善莫如劝人修庙宇,劝人修庙宇莫如劝人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也,三郎之兄也,老郎之子也.庙前有古树二株,人皆以为树在庙之前,我独以为庙在树之后。庙内有钟、鼓二楼焉,钟声嗡嗡,鼓声咚咚,视为之记”,这是一篇短文,16 二郎庙碑记》。第二篇短文更短,是《庄子 列御寇》的,“朱澎漫学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两篇短文章,我们来判断一下哪篇短而精,哪篇短而空?我们课文提到的,“无可削”、“不得减”,管你使用简笔还是繁笔,当与不当,做到了“无可削”、“不得减”,再长也对!如果没有做到“无可削”、“不得减”,再短也不对,是不是?现在我们哪一位来试试?(巡视 学生)
师:高度的思维啊,动脑,这也是动哦。关键是要把道理讲出来,哪篇短而空,哪篇短而精。哪位同学已经有了想法了啊。有一点难度哈,我们要跳一跳摘到桃子哈,1.<二郎庙碑记> 劝人莫如劝人行善,劝人行善莫如劝人修庙宇,劝人修庙宇莫如劝人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古树二株,人皆以为树在庙之前,我独以为庙在树之后。庙内有钟、鼓二楼焉,钟声嗡嗡,鼓声咚咚,视为之记。
2.《庄子列御寇》:朱澎漫学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师:不要什么什么都很简矣,我就是有意难一难大家。你看语文有没有学头。这个恐怕并不比解一道数学题简单吧。谁来说?来!你来!错了没关系。你认为哪篇短而精,哪篇短而空?你鼓足勇气说,如果说不了的我帮你!生:上篇吧。
师:上篇短而精。为什么?那么上一篇短而精,那么第二篇就是短而空了。能把道理讲通吗?标准是“无可削”“不得减”,想好。生:我认为下一篇吧。
师:好的,你改变自己的看法了哈。这个认识有个过程。别笑!我经常都是有反复的哈,肯定了就会有重复的,她认为第二篇短而精。理由是什么? 生:(小声)
师:第一篇你认为短而空,它的文字可比第二篇多哦,为什么短而空?你说你的道理,想出来了吗?没想出来请坐下继续想哈。没关系。谁想出来了?谁来帮她?你们能帮她最好。你们帮她不了我来帮,谁来帮?,没有人帮她吗?来,你起来 17 说!
生:我认为《二郎庙碑记》短而空,《庄子 列御寇》短而精。师:为什么?
生:因为《二郎庙碑记》中“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他所要阐述的最终目的是想说排行,我觉得这句话没用,完全可以浓缩!师:这个理由大家认为说通了吗?通没有?有的说通了。有没有认为没有通的?我认为没有通。我帮你一下哈。你看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师生齐声)---------《二郎庙碑记》,也就是为二郎树碑立传的,是给二郎树碑立传的文章,通常树碑立传的文章改写些什么? 生(齐声):生平事例。
师:同学回答了,既然为这个人树碑立传,就应该写他的生平事迹。那他的生平事迹该不该写?为什么要给他立传该不该写?对了!然而这些写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该写的一句话都没有写,生平事迹不知道,为什么要给他立碑不知道,而写的二郎的排行,庙前的树、庙内的钟。是不是?如果我们用“无可削”“不得减”的标准来衡量,你说该怎么办?通篇都是废话,全部都该砍掉!
师:第二篇只有二十四个字,你们认为短而空还是短而精,为什么精,把道理说够。谁来说?我们高中生哪,就是要研究问题探讨。思维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只认为数理化才动脑筋。谁来把这个道理说通。来,你试一试好吗?
师:朱澎漫学龙于支离益,单(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你认为它短而精精在什么地方? 生1:写得比较少。师:朱澎漫向谁学艺? 生(齐):支离益。师:花了好多学费? 生(齐):千金。师:学了多长时间? 生(齐):三年。师:学的效果怎么样?
生(齐):无所用其巧。
师:学的效果是技成还是没技成? 生(齐):没有。
师:“三年技成”!怎么没有成?学会了没有学会? 生(齐):学会了。
师:学会了排上用场了没有? 生(齐):没有!
师:你看就是二十四个字。把谁学艺、向谁学艺、花了多少学费、学了多少时间、学习的成绩怎么样、学习以后排上用场没有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没有一句废话!“无可削”“不得减”。谁能把它“简”下来?
师:好了,第二个问题。请看下面一句制鼓歌诀,在不失原义的前提下,对它删繁就简。
紧紧蒙张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打起一样音。注意哈,删繁就简,前提是不失原义哦。失掉原义可就不行。动手!师:好,谁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一位?好,你说。生1:我写的是,紧蒙皮,密钉钉,晴雨同音。
师:紧蒙皮,密钉钉,晴雨同音。首先,对照原文是不是有删减? 生(齐):是。
师:失原义没有?没有哈,那么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是不是已经达到“无可削”“不得减”了?管你是繁笔也罢,是简笔也罢,该繁你就繁下去,该简你就简下去。前提是“无可削”“不得减”,好,哪位同学的深入能更深入一点?好的,你来。
生2:我写的是“皮紧密钉,晴雨同音。” 师:皮紧、密钉、晴雨、同音。诶,怎么样? 生(齐):好!
师:好!比刚才那位同学的删减又简了一些了!失原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是不是已经做到“无可削”“不得减”了?而且是不是就没有失原义?你看它里面的字,哪些字是可以减的?我们这个歌诀的标题是什么?
师、生:制鼓歌诀。
师:既然是制鼓歌诀,什么可以省?制鼓要不要皮? 生(齐):要!师:皮能不能省? 生:不能。
师:还不能省吗?可以意会了嘛,标题是制鼓歌诀,这个皮字能不能删哪? 师:还不能省吗?标题不是有了制鼓歌诀?还用写出来吗? 可以削,那么削了以后,有缺陷没有?她的问题是有削的“皮”,还有失原意的地方。你说。生1:蒙
师:蒙,对了,假如这样讲“紧蒙、细钉”,既不失原义,又“无可削,不得减”
最后一个问题,课外作业(展示课件),我们作为课外思考。指出下面证明论点的事例是否典型;这个事例有两种叙述,看哪一种繁简得当?
论点:从事科学研究,也要有献出自己生命的准备。事例:
第一种表述: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坚持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这大大触怒了当时的教会。残暴的教会进行了疯狂的迫害,用火活活把他烧死,面对熊熊烈火,布鲁诺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不能够,我不愿意放弃,我没有可以放弃的是我”。他临死前的这几句铿锵有力的遗言,是对残暴的教会有力的打击,曾引起世界的震惊。
第二种表述:布鲁诺不是为了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残忍的教会活活用火烧死的吗?
这道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思考,今天我们到此为止,下课,谢谢大家。
第二篇:简笔与繁笔【复习】
简笔与繁笔
1.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他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2.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3.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即作所说的“言简意赅”
4.繁笔就是写得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
5.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来生活、发诸真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6.本文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
7.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分别论述了运用简笔的妙处。其论述的内容与文中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的句子紧密照应
8.上文举例典型,与观点密切吻合。《水浒传》中两个精炼的佳例证明简笔运用的易创造的艺术效果,以“镇关西”和“社戏”的佳例,证明运用繁笔之妙处与中心论点严丝合缝,选例精当,说服力强与长篇巨著中取繁笔之例论述简笔之妙,从短篇中取繁笔之例,论述繁笔之妙,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9.上文中心论点:繁笔与简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10.《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
一、基础知识
言简意赅【yán jiǎn yì gāi】 汩汩滔滔【 gǔ gǔ tāo tāo】 单薄【dān bó】 迸流【bèng liú】 累赘【léi zhuì】 字斟句酌【zì zhēn jù zhuó】 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 凝练【níng liàn】 描摹【miáo mó】 焦躁【jiāo zào】 繁冗拖沓【fán rǒnɡ tuō tà】 泛滥【fàn làn】 穷形尽相【qióng xíng jìn xiàng】 肆无忌惮【sì wú jì dàn】 杳【yǎo】
洋洋洒洒:比喻写作、讲话非常明快丰富而且连续不断 言简意赅“语言简洁而含义详尽完备 毛骨悚然:使人害怕的样子,骨,指脊梁骨 索然无味:指平淡得少趣味
拖沓累赘:拖沓,指拖拉不爽利。累赘指多余的无用的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细腻生动 迸出:溅射 点染:用很少的文字加以形容 神韵:文学作品的精神韵致
汩汩:水流动的样子。这里形容用的笔墨多,像水一样汩汩地流出
“句有可削…乃知其容”刘勰的这句话说明了繁简的标准。句子有可以删除的,可见文字的稀疏。一个字都不能删减了,才知道文词的严密。含义:用刘勰的话来说明繁简的标准
“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像风刮在水面上会自然而热地出现波纹比喻写文章要自然,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这句话讲的是怎样做到简繁得当的第二个要求。(要发诸真情)
二、文学常识
1.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
2.刘勰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巨著《文心雕龙》 3.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文学运动的先驱
三、阅读理解
第一段:提出简笔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不能仅仅提倡简笔的观点 第一层:文章简繁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
第二层:简笔是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提出简笔与繁笔的标准 第三层: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文学大师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层:提出本文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段:运用水浒中的两个例子(金圣叹和鲁迅)论述简笔用得好,确实可以数字乃至一字传神,使境界全出,富有神韵
第一层:举例,用金圣叹评论 第二层:举例,用鲁迅的称赞
第三段:用水浒中的例子论述穷形尽相,描摹物态的繁笔可以体现人物形象的神韵增加文章感染力 第一层:举例,从正面论述简笔的好处
第二层:举例,从反面设例,证明此处用简笔实在是败笔
第四段:用社戏中的例子论述,简笔在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中能表现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一层:举例 第二层:析理
第五段: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要提炼,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六段:联系现实,阐明写作动机
第一层:现状 第二层:原因 第三层:后果
第七段:指出当前应提倡简练为文
层次:提出中心论点(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论证(为什么)——解决怎样做到问题(怎么样)——交代此文的现实针对性
四.简析题
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文虫出没、人迹罕见的的景象这句话中“便”的词性和作用:副词,表示强调,强调了“破落”二字言简意赅,突出简笔的好处
2.第二段中的内容照应第一段的“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看文学大师的创作…乃至一字传神”
三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有时使繁……不惜” 四 “刻画心理能够细致入微”、“有时使繁……不惜”
3.第四段论述的观点是: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第四段第一句)
4.第四段中有三个“啰嗦”为什么只有第二个“啰嗦”加双引号?不加双引号的“啰嗦”是繁琐、繁复、不简洁的意思。而加双引号的是表示贬词褒用,指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繁笔 5.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繁简得当?要凝练、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6.第五段“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全”字能否去掉,句意有何变化?原句意思是提炼的功夫不是都在字句的推敲上,但并不排除推敲字句。去掉“全”后就变成不需要推敲字句了,这并不符合文章写作的实际情况
7.引用刘勰的话主要为了说明什么?为了说明无论繁简,要用“无可削”“不得减”做标准进而说明写文章需要提炼
8.你认为提炼的功夫在哪些方面?体现在:1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2.下笔时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逐字逐句地推敲
9.造成当前创作上长的趋向的原因是什么?对生活的提炼即艺术概括存在问题2.艺术手法不够熟练3.语言表达欠洗练
10.作者引用顾炎武和刘勰的话是为了说明:要做到繁简适当,关键之一是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11.根据文意”简笔与繁笔…其妙“(中心论点)的含义:在该用简笔的地方用简笔,并且做到确实有言外之意,在该用繁笔的地方用繁笔,并能做到确实穷形尽相,细致入微,这就叫简笔用的好用得妙 12.第三段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还有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为了论证繁笔的好处,突出运用繁笔所能收到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的强烈的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不作对比,无法突出原文强烈的感染力,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的那痛快淋漓的劲
13.对文章的繁简由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的含义:区别简笔繁笔除了文字的多寡外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14.说说“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一句中的“有时”一词的表达作用:这是一个限制一定范围的状语,表明不是所有的繁笔都有妙处,表明议论文论证逻辑的严密
15.第二段中引用金圣叹的评论作用是印证了一个“坠”字,简则简诶,确能令人毛骨悚然。这是议论文中析理的部分,使事理一致,增加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16.从语言修养的角度出发作者在第五段中引用的文言文起到什么表达作用?体现了作者言简意赅的简笔功夫
17.第一到第四段的文字上的结构特点:总分式,第一段总——第二段分1——第三到第四段分2 18.每段论证方法?第一段 举例、对比 【言简意赅→言简意少】【看文学大师的创作】第二段 引用、举例【金圣叹直接引用】【鲁迅的话间接引用】【武松打虎】【林教头】 第三段 对比、举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若是】 第四段 举例【社戏】 第五段 引用【刘勰、顾炎武】 第六段 举例、对比【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
19.第三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对简笔的论述过渡到对繁笔的论述
20.第四段“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在通常情况下”能否删除?为什么?不能,因为这是限制说话的前提,强调在一般情况下,排除了特殊情况 21.本文在举例论证的运用中颇具匠心试简要分析:书P83 22.“感此,提倡简练为文”“此”是指第一段第一句和第六段第一句
第三篇:简笔与繁笔 赏析
层层启发,就地取材
——刘永康《简笔与繁笔》教学片断品析
品析者:赵多
[教学篇目]周先慎《简笔与繁笔》(沪教版,高三下)
[教学说明]该篇文章的体裁为议论文,时下语文课程中存在着“教议论文难,学议论文苦”的局面。刘永康教授就通过这篇看似索然无味的议论文,以新课改精神注入其中,上出了“新”意,将此文上活,让学生收获颇丰;上出了“心”意,用此文示范,让教师感悟无穷。其教学课时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剖析,二是就地取材,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基本原则。此处主要是针对第二部分进行品评赏析。
[品 析 点]以“文本”体“方法”
[关 键 词]引导、文本、设问
品评赏析:
议论文的教法一直以来在中学语文中,就是一个难题,很多中学教师戏称教议论文是“打攻坚战”,此“雅称”足以看出教师们对议论文的畏惧。由刘永康教授所执教的高中议论文《简笔与繁笔》无疑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教法给广大教师们带来的不仅是如何贴近文本教授议论文,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大家的高度和深度,让学生不拘泥于学文本,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提取了“如何撰写议论文”的四项原则,让学生“学在其中、用在其中、乐在其中。”
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师生共解九连环”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绝不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高谈阔论,hold住全场。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去解答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才能够让整堂课既充满了生机,又覆盖了知识。刘教授的这个教学片断,所用的人称都是以“我们“、“大家看”、这样的“亲切性”词语,让学生觉得很亲切,和教师没有身份的差别,这节课的目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来探究难题的,这让学生在心理上没有负担,一心想的就是如何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加快了整堂课的进程,活跃了整堂课的气氛,打开了学生们的思维。比如:
师:事例论证。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有什么特点?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通过研究这篇文章事例的特点,大家要发现,发现什么?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后我们才能运用这个原则去读议论文,用这个原则去写议论文。
这里,教师的这段话,给学生最大的印象就是“引着学生去探险、学生独自去探险”,教师做的不是“强塞硬灌”。“我们”在发现的过程中,一起去寻找方法,最后学生运用方法在自己的以论文中,这样的好处就是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知识的过程中,共同建立一种“微妙”的感情,让学生更加的信任于教师,并且能够迅速消化吸收共同发现的知识。
二、“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预设一些问题,而在预设问题的同时,也就自动默认了学生该如何回答,这样的“默认状态”实际上是教师自己为了给自己“行方便”而假定的一个问答场景。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回答往往不会令教师满意,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一般教师的反应会有以下两种,一种则是让学生坐下,直接公布正确答案。另一种则是不做任何引导或是无效引导的情况下,不停的抽学生起来回答,以期一个学生突然回答到教师预设的答案,替教师解围。而刘教授在该教学片断中,做到了有理有据的引导学生,在学生未回答全或是未回答正确的基础上,细心的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思维过程,做到了“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学生在这种不罢休的过程中,也迅速重整了思维,调整了思考的角度,最终由学生们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师:我不同意。(生4坐下)你不忙坐,问题还没有理清。我一定要你把这个问题说出来,怎么办?我告诉她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不行怎么办?我们帮助他一下。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就是“点拨”这两个例子,你看一看,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有关系,那就是“惜墨如金”的后面是
什么?
生4: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
师:好,那么这两个例子和这一句话是什么关系?哪个例子说明数字传神的?
生(齐):破落。
师:哪个例子是说明是一字传神的?
生(齐):紧。
师:砍掉“破落”的例子,数字传神有没有依据?
(生摇头)
师:砍掉“紧”字的例子,一字传神有没有着落?
生:没有。
师:对了,问题就在这里。我们读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学会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看,要联系前后。因为作者提出“惜墨如金”,作者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破落”的例子刚好说明数字传神的,砍掉它数字传神没有依据。一“紧”字刚好说明一字传神的,砍掉它一字传神就没有着落。就好像我们一个人两只手砍掉一只,那是不健全的。
从这个师生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从让学生继续思考到教师引导,再到教师总结,刘教授做到了一气呵成,引导的得体、干净、简洁。并且该同学也在刘教授这样的趣味引导中找准了方向。在刘教授总结的同时,不仅是对上述该问题的完整总结,刘教授还以读书的标准为我们提出了读书的方法。“我们读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学会瞻前顾后,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去看,要联系前后。”这也是不经意之间给我们流露出的方法经,看似无意,实则有意。这一点足以看出大家风范。
三、“变腐朽为神奇,以教材教方法”
在中学议论文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以“论点、论据、论证”为三大法宝,认为:只要教准了这三点,议论文的教学就成功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也就是传统的仅以快速准确辨别议论文“三大法宝”的时代已经告别,现今最重要的是以文本带方法。辨识议论文不如写好议论文,怎样来写好议论文呢?很多教师选取了大量课外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辅,学生们往往以教例太陌生或课外读物增加学习负担为理由给教师“唱对台戏”。其实,我们的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就是我们最好的教例,用教材中的例子来教学生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一是,教例熟悉,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二是,在教方法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的咂摸和理解。
生:好了,继续探究,我们再看这篇文章事例论证,还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说明简笔和繁笔的妙用,一共是四个例子。请大家看,这四个例子从时代来看,你们看出了什么?
生:有古有今,从古到今。
师:它举的例子从时代来看,由古至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谁来说?为什么既要有古代的又要有今天的?
生5:这样比较充分,各有代表。
师:对了,请坐下。大家看,它使用的例子既有古代的,又有今天的,那就说明什么?从古至今的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是历来如此,这样来使用简笔与繁笔可以说从古至今历来如此,这就突出了论点的历史性和规律性。
从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们得出:撰写议论文基本法则三——事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运用课本中的例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所举例子的排列顺序。其次,通过排列顺序,让学生去揣摩作者为何要这样编排的理由。最后,通过学生已经快要总结出来的“成果”,教师“如鲠在喉,不得不吐”,总结出了议论文基本法则三。
当然,在刘教授的这个片段教学中,由于篇幅有限,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不能
一一展现,甚感可惜。上述三点方法,权当抛砖引玉。
第四篇:《简笔与繁笔》教案
简笔与繁笔
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提倡简练为文,根据内容需要,用简使繁的道理。
(二)学习运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难点重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阐述简与繁的辩证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并阐释立论的根据。这一段内有三个小的层次;
①层(1~2句)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③层(3~5句)阐释为什么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作者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方面,简有“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之分,后者是缺点,前者却是难得的优点;连同作者所赞同的“文章家”的见解,繁也有“繁冗拖沓”与“以繁胜简”之分,前者虽是缺点,后者也是难得的优点。这一层是中心论点立论的根据,也就是对“单以文字多寡论”“繁简”的武断作法的否定。
③层(6~8句)以文学大师们的创作为例,证明简笔与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能“各尽其妙”。这一层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又领起下文,为下文列举文学大师的创作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具体范例引线。
要读懂第1段,关键是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要理解中心论点的含义,关键是理解其中“繁简”两个词的含义。繁,是繁冗拖沓的意思;简,是简练的意思。其它句出现的“繁”与“简”则是指写文章用笔墨“繁多复杂”与“简练”的意思,要注意区别。
第二层(2~4段)紧承第1段第③小层的概括提示,具体列举《水讲传》与《社戏》既用简笔也用繁笔的例子,说明不管是简笔还是繁笔,只要用得“各得其宜”,就会“各尽其妙”,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5段)指出做到“繁简适当”的方法,即需要提炼,但主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二部分(6~7段)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拖沓累赘”的较普遍的弊病及这种弊病的成因,说明“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问题的必要性。
(二)课文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第二部分,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这是点明了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即写作目的。第一部分所阐明的道理,是达到第二部分指出的写作目的的手段。因为不懂得辩证地分析简笔与繁笔,就不可能作到“言简意赅”,而只能是由“繁冗拖沓”变成“简而淡”。
(三)本文典型材料与观点是怎样密切配合的?
分析:作者为了证明“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从文字的多寡论”的中心论点,辩证地分析了简与繁的两个侧面,从事理方面说明,“单以文字多寡”断定是“繁冗拖沓”还是“简练”是不能成立的。接着概括列举“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用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接下来紧紧扣住论点,—一对应“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两个方面举实例分析。证明“用简之妙”,作者专选百万言的长篇巨著《水游传》中的两个例子,虽在长篇之中,作者照样惜墨如金,只一两个字,便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证明“使繁”之妙,作者先选《水游传》中一例,有意与上文“用简”的两个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同一部长篇巨著,同一作者,用简时惜墨如金,用繁时不厌其详。作者选择的“用繁”的另一个实例也是深有用心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面以“用简”著称,但在内容表达需要时,“甚而至于借重‘ 啰嗦”’。文学大师“用简”与“使繁”的四个实例,有力地说明简与繁都可以成为妙笔,如何以字数论优劣?这就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四)什么叫“简笔”“繁笔”?
分析:“简笔”即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繁笔”,即写得详尽,写得充分。简笔与繁笔主要是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讲的: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简而淡,繁而冗”都不好。
(五)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分析:本段的重心落在“然而”这一转折连词之后。作者认为,文章的简练或繁冗拖沓与否,又不能仅仅只根据所写字数的少或多来衡量评判:字少的,未必都是简练,未必都值得肯定;反之,字多的也未必就是繁冗,未必都应该否定。这就是说,言少的,可以是简练、即言简意赅,也可能是简陋即言简意少;言多的,可能是繁冗拖沓,也可以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再看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大师们亦有时用简,有时用繁。这就更表明绝不可单以文字多寡来论繁简。那么,简笔与繁笔究竟应据什么来判定(也即作者的正面意见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提出,应该是在该用简的地方用简,并且确是富有言外之意的;在宜用繁的地方用繁,并且确是做到了穷形尽相,细致入微的。这些,就正是本段末句的含义。本段的中心,一也即本文第一部分的中心,即由本段第三句和末句综合而成。
(六)本文对简笔与繁笔关系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分析:运用辩证观点进行分析说理举例。
(1)“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这句话一方面肯定了文章繁简与文字多寡有关,但又不能单以文字多寡论。同时又告诉读者并非“言简”一律都好,关键要看“意赅”还是“意少”、。这就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语言不多,充满了辩证法。
(2)“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这句话揭示了生活中事物的辩证法。通过严密的推理,区分了“字面上的简”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与“啰嗦”的严格界限,体现作者在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科学性,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从论点的确定和论据的选择来看,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分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在对比分析中提出论点,明确指出“简笔”与“繁笔”的关系,应当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论证中心论点,列举了(水滩传)中(武松打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和鲁迅《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生动有力地论证了“繁”“简”、“各得其宜”的“宜”,“各尽其妙”的“妙”。这些例子准确可靠,十分典型。说明了只要相“宜”,只要能达其“妙”,用简则“惜墨如金”,使繁则“用墨如泼”。文章又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可信。可见全文立论精辟科学,引论又精当有力,紧扣了中心论点,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论证。
(九)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游传》、《社戏》中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深化内容的作用。
(十)为什么作者在论证观点过程中,先用例证法,后用引证法呢? 分析:例证、引证的先后,体现了作者论述问题的层递性和思维的严密性。论证方法的选择,由文章的内容所决定。使用论证方法的先后,又根据说理层次要求来安排。要阐述繁简“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必须列举生动的实例,才有说服力。以典型的事例开道,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用名人警句,是要说明“繁简”绝非有意而为,而是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只要“来自生活,发话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从论证的需要来看,例证在前,引证在后,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合理性。
教学过程设计(-)速读测试。,1.本文的题目是,作者是,出处是。
2.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
3.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______________。4.什么叫简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5.什么叫繁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6.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有时使繁:__________。简笔与____________繁笔,__________。
7.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写的,这“味觉、视觉、听觉”的感觉者,是。(①鲁智深③镇关西③作者)
8.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
9.本文是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
10.刘勰,字____________,南朝梁代的一家。他的主要著作是____________。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本文对简笔繁笔的辩证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 2.本文选用的事实论证(即事例)有什么特点?
3.本文有很多引文,联系学过的议论文,归纳一下,引用名著、名言时应注意哪几点?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了解作者对简笔繁笔的全面的看法,是可以回答好这个问题的。
2.本文是文学短论,选用的事例都出自文学作品,因此只要把握住作家、作品的特点,并从其特点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3.不只是我们学过的议论文有引用,我们同学的说话也常常有引用,把二者综合一下,想一想,是会归纳出几条的。
(四)疑难讨论。
1.“提示”中说本文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是抓住了本文的议论特点的。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在本文中的表现如下:①作者认为,繁与简各可有两种情形。简,既可能“言简意赅”,又可能“言简意少”,提倡简练为之,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繁,有时会“繁冗拖沓”,“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不能笼统地认为繁是“作文病忌”。②写作中“有时用简”,“有时使繁”,用简使繁应“各得其直,各尽其妙”。③繁简是否适当,主要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而不在于是否“有意于繁简”。④除此而外,作者还分析了“写得过长”的原因,在于艺术概括,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有问题,从而“提倡简练为之”。
综上,作者的分析说理全面、系统,避免了绝对化和片面性,所以称他用了辩证的观点。顺便说一句,本文就是“简练为之”的典型,值得学习和借鉴。
2.作者为证明“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列举了两方面的实例作证明。简的实例,都出自百万言之多的长篇,都可用繁笔而用了简笔;繁的实例,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来可以“求简”却使了繁,特别是《社戏》一段,出自一向讲究语言简练的鲁迅,“有意采用繁笔”,“借重啰嗦”。综上,作者引文时只引用最有说服力而又最有代表性的语句,所以我们可以说,作者选用事例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典型”。事例典型既有力于论证,又缩短了篇幅,经济又实惠。
3.引用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引文引语一定得有用,有助于说明或证明自己的观点;②要准确把握原意,不可歪曲和篡改原意;引文或引意应完整,不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③引入文章后,要认真核对,不得有衍、漏、错、别字,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搞错,并要把引文加上引号。引意不要加引号。④重要的引文、引意,都应注明详细出处。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简笔与繁笔),周先慎,《人民日报》1981年2月18日(共9分,各3分)
2.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1分)
3.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繁,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突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10分)
4.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即作者所说的“言简意赅”。(共10分,各5分)
5.繁笔就是写的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共10分,各5分)
6.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
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共12分,各4分)
7.②(8分)
8.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共10分,各5分)9.①“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5分)②“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6分)
10.彦和,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共9分,各3分)【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概述论点 各得其宜 “简”“繁” 不以文字多寡论 明确标准 各尽其妙 以简胜繁 “破落”二字染景 典型事例 言简意赅 “紧”字境界全出 对比证明 以繁胜简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穷形尽相 《社戏》等待小叫天出场 引证论证 句有可削 来自生活 提出见解 字有可减 发诸真情 创作上超长倾向
切中时弊 提倡简练为文 简而淡,繁而冗
(二)关于本文结构的另一种意见: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在概述文章繁简的观点之后,提出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论证“繁简适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论点。
两层:
1.(2、3自然段)举例说明繁简得当,各尽其妙。以《水浒传》为例,分别用《武松打虎》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简笔与繁笔用得好的事例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先说明用笔极为简省,《武松打虎》中作者“写景阳岗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正下得紧”的“紧”字,都是用笔很简,又富有“神韵”,这有力地说明了简笔的好处。同样一部《水讲传》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只写了三拳,却用了繁笔,从味觉、视觉、听觉三方面去竭力铺张形容,使读者不但不厌其繁,反而产生了对鲁智深为民除害,伸张正义行为的同M和赞赏。论据典型有力。
2.(4.5自然段)进一步论证论点,引用名人名言,阐述上。何做到繁简适当。为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作者对简繁问题,又作了一段精辟的论说:“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炼,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这样又使文章的论证深化了一步,读者所得到的是辩证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列举鲁迅《社戏》中“我”焦躁不安地等待名角小叫天出场的例子,精当有力地说明了在特定的情况下运用艺术上的繁笔,有别于啰嗦,起到了难以言传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文章进一步引用了刘恕、顾炎武的论述,从本质上深入说明了要做到繁简适当,必须经过文字的提炼,繁简必须“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从实际情况出发,重议文章繁简得失,是要“提倡简练为文”。
作者有感于当今创作上存在着偏长的趋向,指出写作本文的目的,旨在要“提倡简练为文”。写得过长的作品,其原因是对生活的提炼不够,艺术手法不纯熟和语言表达大洗炼。难怪人们对拖沓累赘的作品,感到吃力、头疼,读大师们的名著,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通过对比、更显得“提倡简练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五篇:《简笔与繁笔》教案
吴昌均
课时:一节课 操作过程:
一、故事导入,设疑激趣
一书生卖鸡,书广告一则:这个精美的笼子里装着一只肥大的公鸡,准备以最低价格出售。可多天无人问津。他的一位朋友帮其撕去广告,仅贴一“售”字,不多时就把鸡卖了。由此故事联想到写文章的问题。设疑:文章的好坏是不是单以文字多寡论?鲁迅刻画祥林嫂运用了大量的重复性的语言,老师却认为妙,而我们学生的练笔中老师却经常认为这罗嗦,那繁冗,是何原因?
二、感受语言,整体把握
1、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这篇文艺短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2)提出中心论点前,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作者分别说明了繁简二者可能具有的两种情况。简,既可以是言简意赅,又可能是言简意少;前者好,后者不好。繁,在篇首说到“繁冗拖沓是作文病忌”,再次补充说明“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写作时既要“有时用简”,也要“有时用繁”,用简使繁都要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通过辨证的论证分析,水到渠成,得出中心论点。](3)提出中心论点后,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在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典型的例证,论证了“简笔与繁笔得宜尽妙”的观点。在第五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引用论证,提示本质,说明繁简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来自生活,发诸真情。第六自然段,作者针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大多数作品“写得过长”的毛病,作者揭示原因后,强调形式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在用简还是使繁这两者中,着重“提倡简练为文”。]
2、令学生各自放声读课文,尽量读出远有的预期和语调。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品味语言。(1)“这诚然上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多寡论。”删去“诚然”和“单”两个词可以吗?
[用“诚然”一词准确,语气委婉,在基本肯定文章家的看法的前提下,含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意味,与全文论述的内容、基调保持一致。删后语气太肯定,内容也与原文不够协调一致;删去“单”字,意思成了承认文字的多寡论决定文章的繁简,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悖。(2)“‘繁’呢,有时自然也有它的妙处。”此句中的“繁”字的引号可以删去吗? [不能。通常说的“繁”,几乎与罗嗦,冗长,拖沓同义。但是这里的“繁”字却有特殊的意义,是指对事物的具体描写,这“繁”是应该的,作者在“繁”字上加引号,表示与一般的“繁”字有所不同,因此引号不能删去。]
2、朗读二——四自然段,品位语言
(1)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水浒传》中的两则例子论证“简笔”之妙,如果用王安石《泊船瓜州》一诗炼字的故事换一例,用一微型小说替换另一例,好不好?
[王安石炼字一例只说明语言锤炼的重要性,诗人用“绿”字换掉原诗中的“过”等字,并不能论证简笔之妙;微型小说篇幅本来就短小,即使用简笔,也没有长篇可以使繁而用简笔有说服力。](2)第四自然段用鲁迅《社戏》中繁笔的例子来论证“繁简之妙”,此例是否有蛇足之嫌?
[作者为证明繁笔用得好,一例取自长文,一例取之短文;一个取自古典文学名著,一例取自现代文学名篇,使例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此段《社戏》的例子,从一个讲究精练的作家有时也采用繁笔,有时会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论证观点,更有论证力量。]
3、朗读第5自然段,品味语言。讨论:第2——4自然段已经比较深入的论证了中心 论点,也能使读者臣服,为何还要写这段话?你以为此段是赘笔吗?
如果说2——4段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此段恰好回答了“怎样做的问题,文章精选了刘勰和顾炎武的评论,深入论证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使论证更严密,例证更丰富。
4、朗读第6——7自然段,品味语言。思考:“背着一块石头在剧场看戏”这个比喻好 在哪里?
[比喻读拖沓累赘的文章那种吃力、头疼的感觉,非常生动、形象。]
四、指导朗读,习得语感 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
五、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1、令学生背第一自然段,力求能背诵全文。
2、检查背诵落实情况。
(拙教案发表在《学语文》2000年第5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