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论上的根本区别1
马院0901 熊婷婷 2009102010148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论上的根本区别
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出发点问题。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费尔巴哈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马克思则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感性的人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能成为其人,就决不能把人同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而必需把人当作现实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立足于现实;考察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是对现实的人做具体的、历史的综合分析。而费尔巴哈则是从某些特殊或个别人的主观意识中找出永恒不变的普遍模式,把它当作人的本质或普遍的“人性”。在费尔巴哈看来,现实的人不是人,只有观念的人才是人。
其次,关于人的本质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的本质怎样,人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的。当然,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并不等于说人的本质只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人的本质是作为现实的人存在的根据,这种根据存在于人的现实关系之中。而人的现实关系是人与世界全面的关系,既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的根本属性在于社会性,并不排斥人的自然属性。人凭借具有社会特点的劳动改造自然,使自然界人化,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客体。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恰恰是人的社会性的关系,体现着人的社会本质。而费尔巴哈则是以自然的人为基础去解释人的一切问题,不是把人理解为处于具体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而是把人理解为只具有生物本能的、自然的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社会而是自然。
最后,关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问题。费尔巴哈,片面地、孤立地看待人的自然属性,它导致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本能论”、“生命冲动论”和非理性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泛滥,一度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所利用。马克思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相统一的观点,指出现实的人的自然本性是已经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纯粹作为自然生命的人不是现实的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用人的抽象自然属性代替人的社会特质来看待人的本质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违背事实的,而且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它实质上是为反社会、反文明、反科学的行为辩护的谬论。
总之,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是现实的、具体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并将人的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机结合起来。费尔巴哈则从感性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生物特性决定的,并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截然分开。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费尔巴哈哲学体系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独特的形态。费尔巴哈,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学家,不仅抨击了唯心主义,还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研究费尔巴哈哲学时,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也不会成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完全接收者,他们摆脱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后,也批判地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正如他们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以一样,他们也分析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的内核”。
一、对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分析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恩格斯认为,“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了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德国古典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并认为“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摘自《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认为,“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就揭露出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形而上学性。
“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以及十四和十五世纪的巨大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被人看到。”“这样一来,”恩格斯认为,“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分析出德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第三个缺点——不彻底性。
恩格斯从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并表示出这是同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客观的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发展过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且也客观地表达出这也是同时期不可避免的非历史的观点。联合文化领域扩大发展和技术的巨大进步,恩格斯指出德国的古典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费尔巴哈与宗教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吸收的“基本的内核”,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批判上。在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比较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不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在《宗教的本质》中,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列宁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摘要中摘录了下列一段费尔巴哈说明自然、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话:“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
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只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三、费尔巴哈与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上开始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他认为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这个概念,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他的批判还有很大的缺点:费尔巴哈没有用批判的武器来制服黑格尔哲学,而是简单地把它抛弃。它没有在这种哲学的神秘主义外壳、唯心主义杂质中看出这个哲学的合理内核,没有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发掘出它的辩证法,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它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把他的方法仅仅看作它对自己体系的证明。
三、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费尔巴哈并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许多俏皮的机智的见解,如自然界并不躲藏起来,它反而自荐于人,以及人有足够的器官去认识外界等来批判不可知论,这种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没能坚持到底,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未能把唯物主义科学地实践到社会历史中去,建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第三篇:穷人与富人的根本区别专题
穷人与富人的区别
一、富人 中产阶级 穷人的区分标准 富人:除了自住住房,其他资产超过100万美金。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BCG)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资产达到百万美元的中国家庭数量在过去5年里翻了一番,达到31万户,成为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报告最后预计,未来5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将会再增长一倍,达到60.9万户。 中产阶级:年收入6万元—50万元之间 穷人:年收入低于6万元
二、为什么要研究穷人与富人的区别? <1>穷人只有正视自己的穷,才能找到摆脱现状的办法《 生活策略》的<人生的第四法则>中 : 不承认现实,就无法改变现状
<2>未来15年我国将面临巨大转变,从四个方面来看:
1、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2、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
信息化
4、我国更广泛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写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最惊人的变化也许是全世界正迅速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现在我们恐怕再也不能谈美国的经济了,因为它同其他国家的经济已经密不可分了。今后也不会再有什么欧洲的经济、日本的经济或第三世界的经济。”
三、穷人与富人到底有多大区别?、富人有此生一定要富有的梦想,骨子里就想挣钱、想成功,有强烈的赚钱意识,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富有。
2、穷人的思考方式是——小富即安
容易满足,不思进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富人的思考方式是——居安思危
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挑战。
3、穷人靠单位,单位的效益如何决定你的生活质量。富人靠自己,并为别人建立单位。
4、穷人被选择,为别人打工。
富人选择别人,为自己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个人创业带动就业
5、穷人的思维方式: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富人的思维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6、穷人总喜欢跟比自己还穷的人在一起。
富人总喜欢跟比自己还富、还强的人在一起。不会花很多时间在穷人身上
7、穷人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特别关注,唯独不关注时间。富人对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忽略,唯独珍惜时间$你对时间不珍惜就代表你的时间没有价值,那么你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没有认真规划过的人生将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
8、穷人是在自己还不富裕的时候就想帮助别人(特别在金钱方面),不分对象,往往掉进无底洞。
9、穷人把有限的金钱去购买时尚的手机、名牌服装、超出自己财力的汽车,以求博得别人的羡慕
财务管理在一生中遵循的第一原则:量入为出
富人把金钱用于投资,再困难也不动用资产和投资(比如产品线等)。
10、穷人创业并不是没遇到赚钱机会,而是遇到困难就放弃了,认为慢,再去寻找别的机会。
富人一旦抓住机遇,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放弃。
1、李勇正心痛花了50元钱,潘石屹却深深吸了两口气,兴奋地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2、李说:“你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来深圳干吗?”潘说:“深圳发展那么快,我肯定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3、潘对李说:“老弟,我们可以出去寻找更好的机会了。”李不舍:“我们就在这里把工程干完吧,一年可以存好几千块呢!”潘说:“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
4、潘兴奋地说:“老弟,报纸上说海南建省,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们一起闯海南吧!”李大吃一惊:“潘哥,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这么多钱吗?”潘笑道:“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
5、李心急如焚:“我们饭都没钱买了,你还看报?看报能赚到钱吗?”潘说:“我们不怕吃苦,还有什么可怕的?万一没钱吃饭,就去卖苦力呗!”
6、潘:”老弟,我想把砖厂承包下来,你干不干?”李连忙摇头:“潘哥,我们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你又要折腾啊!”潘说:“我们来海南不就是寻找机会的吗?承包砖厂就是不错的机会。你不干,我也要干!”李不好意思再拒绝了:“我不投钱,只帮你做事。到时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儿工资;亏了,算我白干。”
7、然而,1990年初,海南经过迅猛的大兴土木后,房地产市场跌入低谷,红砖卖不出去了。坚持两个多月后,潘石屹低价处理了所有砖瓦,勉强付清了员工的工资。这次打击让李勇变得很消沉,他一个劲儿埋怨自己: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为什么要跟着他瞎折腾啊!此时,潘石屹站在砖厂门口和手下员工一一道别,最后一个员工离开后,他泪流满面。晚上,他提了瓶白酒对李勇说:“老弟,我们今晚一醉解千愁,酒醒后重新开始!”那晚潘石屹醉得一塌糊涂,第二天中午才醒来。他看到李勇还在发呆,说:“不要伤心了,经历过,失败过,才能成功……”李勇想,你说得轻巧,这次我可亏了上万元,你亏了好几十万哪!当潘石屹说要再出去闯荡时,李勇摇头说:“我不愿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17年过去了,2007年10月,李勇来到北京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当他听说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时,内心顿时掀起狂澜:如果一直和潘哥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还在工地上卖苦力!他心中涌起一阵冲动,想去找找昔日的潘哥,但犹豫再三,最终没有去。
2008年春节过后,李勇来到广州一家工地打工,他和潘石屹的交情,只能让他在打工之余独自回味了。“以前我觉得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是仔细想想,每当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潘石屹虽然看起来像是在瞎折腾,但每一次的折腾都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最终折腾成了亿万富翁……”
11、穷人很聪明无智慧
富人看起来很傻,但有智慧(大智若愚)
四、我们该如何做?
1、树立这辈子一定要富有、一定要成功的梦想。
所有的成就和财富最初都来源于梦想——拿破仑·希尔
2、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奋发向上的动力
3、靠单位解决生存,靠创业实现富有。
4、不要被人选择,而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去选择别人。
5、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是成为榜样。
6、改变自己的生活圈与成功者、富人交往。
7、利用自己最大的资源——时间,通过自己努力去变成金钱资源,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富管道。
8、在帮助别人时(特别是金钱方面),遵循救济不救穷的原则。 9
10、一旦抓住机遇,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到底,直到成功。
11、不要耍小聪明,要把眼光放长远,为人要正直。《生活领导力》:寻求智慧需要真正的谦卑
五、互动商贸这个生意是否符合以上11条呢?
1、树立梦想(第一主题)
2、我们是不是处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成功环境中
3、我们是在创业还在打工
4、我们是选择别人还是被别人选择
5、我们是不是把希望放到自己身上
6、我们是不是与渴望成功、渴望富有的人在一起。
7进行优势互换,建立自己的管道资产。
8、我们是不是在和别人分享机会(一个助人又助己的生意机会)。
9、将有限的金钱用于投资学习
10、互动商贸这个生意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杰夫·耶格说:“当你遇到困难时,如果你不能绕过去,你就爬过去;如果不能爬过去,就从下面挖个洞钻过去,赢家永不放弃。在中国,这个生意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只是刚刚开始;在这个生意中,你只要执着的做下去,你一定会拥有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生活”。
11、这个生意是由自己决定的,不要耍小聪明,把眼光放长远。
第四篇: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他给予了唯心主义以歼灭性的打击,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但他却没有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后来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她说“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亦即从劳动人民所受的社会压迫,统治阶级从各方面对他们所施与的无情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对于资本的盲目力量完全孤立无援中去寻找这一根源。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只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从批判黑格尔开始的。他用自然界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用实在的现实世界来代替黑格尔的世界理性。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这个概念,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黑格尔的“纯粹的存在”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脱离了个别存在的事物而又成为事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他给思辨哲学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程,是一个颠倒的过程。费而巴哈从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理性神秘论又进一步论证了唯心主义与宗教的一致性,他认为:宗教的上帝也是从理性推论出来的,它既然不具有自然的人性和感性的性质,只能是理性所接受的实体,因此,上帝不是别的东西,只能是理性的本质自身。毫无疑问,神学和思辨哲学都是从感性的物质的事物抽象出来的,只有一 点不同,这就是神学中的抽象对象是从抽象而来的,但它仍然被设想成为一种感性实体,所以仍是一种感性的抽象,至于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精神的思想的抽象。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他的批判还有很大的缺点:费尔巴哈没有用批判的武器来制服黑格尔哲学,而是简单地把它抛弃。它没有在这种哲学的神秘主义外壳、唯心主义杂质中看出这个哲学的合理内核,没有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发掘出它的辩证法,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它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把他的方法仅仅看作它对自己体系的证明。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干脆把它抛弃了。但是宣布这个哲学是错误的,还不等于是制服了这一哲学。像这样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视觉不能靠简单的置之不理的办法就可以派出的。应该从黑格尔哲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用批判的方法消灭它的形式,而救出它所获得的新的内容”。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另一个缺点在于,他仅仅局限于说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不懂得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当然,他懂得,在哲学中从古代开始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就进行着斗争,但是他不懂得,在哲学的这个斗争后面隐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哲学中派别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结果。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扬弃了黑格尔哲学,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吸取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完成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三)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费而巴哈认为康德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主张人的知识有一种必然存在的限制。他说:“限制是任意的限制,不是必须存在的界限,而是可以消除的界限”。他人为人的认识的界限是经常不断扩大着的,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东西,我们的后代一定可以认识;个别的人不知道和不能办的事,人们集合起来就会知道、做到的。由于人可以如实地认识事物,所以先世界的规律与思维的规律是一致的。费尔巴哈批判康德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但是费尔巴哈并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许多俏皮的机智的见解,如自然界并不躲藏起来,它反而自荐于人,以及人有足够的器官去认识外界等来批判不可知论,这种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同一性是同一于认识的主体,即统一于一个实在的人。而认识的过程则只能是通过人的思维反映客观的对象,而且认识中客体并不能一次就完全正确地反映在思维之中,因为思维是普遍的,而客观事物则是个别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费而巴哈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认识从感性直观通过修正错误而达到真理,反对直线的一次完成地认识。但是,他没有看到修正认识中的错误的是实践,而不只是借助于直观。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解决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驳倒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当然,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还有诸如自然观、人性论等等部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没能坚持到底,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则完成了费尔巴哈未能完成的任务:在恢复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实践观解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人的本质归结于社会关系,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成为了一切就哲学的终结者。添加评论 | 投诉
浴球 | 2010-01-06 11:21:37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著作名。旧译《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作者:马克思
(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
===[导读]===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档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为什么实践是其灵魂: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
正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着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人名索引===
费尔巴哈,路德维西(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册》1972年版
主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作者: 马克思
资料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写作日期: 184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赏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档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 “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在中国
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党执政而且长期执政
其他党派是参政议政
如果想要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必须首先要加入共产党
这就是最大区别
党员应该有自己的利益吗?
应该有自己的利益,但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利益。利益是驱使人们工作的动力,正确对待利益是党员完成好自己职责,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党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谈利益不现实。能正确对待利益,对自己、对党、对社会、对群众就有益;不能正确对待利益,就会损害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就会损坏党和国家的肌体,更容易损伤自己。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谈谈你的看法?
作为党员个体,利益客观存在。人是社会的人,特别是对大多数普通党员来说,每天都要面对“衣食住行”等具体的生活问题,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在眼前,不可能没有利益。
《党章》规定: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实际上明确认可了共产党员可以获得正当、合法的利益。但是,不要忘了,共产党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先进在何处?优秀在哪里?其中之一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对待利益。
怎样能正确对待利益呢?那就是坚持共产党的利益观和利益原则。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可见,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意愿是判断利益的最高标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点、利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