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4 17:1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

第一篇: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

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迫使企业的产品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节奏加快,从产品策划﹑设计开发到投放市场的时间不断地缩短。因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质量和成本,而且还要求设计与投产周期缩短﹑市场响应速度加快。传统的产品设计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研究新的产品开发管理模式。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一门涉及人力﹑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的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的创新的工程学科,为实现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管理目标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现代工业工程是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是现代工业工程最显着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发展趋势表现在兼收并蓄高新技术理论,注重敏捷﹑柔性﹑精益﹑并行制造系统的集成开发与应用。

1、动态联盟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模式

敏捷制造是通过虚拟公司,又称为动态联盟实现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两家以上的独立机构为了抓住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各个成员在充分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联结起来的虚拟结构的公司,联盟成员发挥各自的核心专长,以求获得共同的收益。一旦完成既定的任务,该公司可自行解散。通过虚拟公司的运作,可以迅速有效地集成必要的资源,对市场变化灵活快速地进行反应。通过向外寻求合作伙伴,企业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自身关键技术的研究,关注自身优势的核心技术。采用虚拟组织的模式进行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可以把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的各部分研究内容,如在设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的某些技术性很强的专业系统﹑辅助性系统或零部件等的设计及生产,分别交由不同企业或机构来完成,或一个企业把项目中全部内容完整地外包给伙伴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是高等院校﹑企业﹑独立的研究组织等,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虚拟组织模式进行产品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联盟合作机构已有的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减少大量的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工作,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设计的敏捷性。

动态联盟在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中的计划与控制方式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也不同。虚拟开发的计划与控制不但要考虑本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更应考虑联盟企业之间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决策,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各类资源应进行相应协调与整合,并根据产品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动态地调整本工作进程,实现异地的开发﹑协调﹑控制。

2、精益化设计

精益生产的基本原理就是:不断改进﹑消除对资源的浪费﹑协同工作和沟通。精益生产方式的设计技术也体现这一思想。

精益设计的领导方式是采用“主查”制,项目小组负责人的任务是进行新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直到投产,他有权借调各部门的人员组成设计组和直接控制完成计划所需的资源。小组成员来自公司的各个部门,各人发挥其特长,便于沟通,集体合作完成任务,由主查对其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定。精益设计采用同步开发的方式,即西方流行的并行工程的基本做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时间上的浪费。

成本规划和质量功能展开也是精益设计的重要部分。成本规划是一种产品开发体制,即在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将成本限定在目标内,然后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实施新产品设计和老产品的更新,同时在设计﹑试制和生产准备阶段,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达到目标成本。质量功能展开的思想是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客户需求来驱动的。它是一种把用户或市场的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零部件特征﹑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等多层次演绎的分析方法。

3、并行工程协调机制的应用

并行工程是集成﹑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并行工程的工作方式是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开发小组,一起并行协同工作,对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等上下游各方面进行同时考虑和并行交叉设计,及时地交流信息,使各种问题尽早暴露,并共同加以解决。这样就使产品开发时间大大缩短,同时新产品质量和成本都得到改善。

在并行工程模式中,产品的创新不仅要考虑产品功能本身,还要考虑到产品的制造和装配难易﹑生产成本高低和生产周期的长短。也就是说,产品设计部门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目标,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产品质量﹑制造成本﹑进度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要求。这就要打破设计﹑工艺﹑销售﹑经营和生产部门的界限,借助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实现知识﹑信息和数据共享。而在虚拟组织情况下,并行工作的范围将从本企业扩大到整个联盟组织。

4、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逐步应用了CAD﹑CAPP﹑CAM﹑PD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并且系统的集成性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产品信息,为企业实施并行工程提供必要一个计算机协同支持环境,为在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新产品设计奠定了基础。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迫使企业面对全球化的大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使企业间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宽,可以充分利用和吸收不同地区及国家企业﹑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建立虚拟敏捷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有效实现是基于面向企业对外联网络(Internet)和内联网络(Intranet)的集成,形成超越空间约束的分散网络设计开发系统进行动态联盟组织的设计及制造活动,支持企业实现异地协同设计成为虚拟组织产品设计。由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试制由核心或盟主企业和合作企业分别完成,跨地域的联合设计将成为主要设计方式。因此,在产品及技术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的存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用户﹑企业﹑大专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二.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特殊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重组、优化或再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的所有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工程化过程。企业信息化,并非是企业传统流程的计算机化。专家研究发现,传统企业信息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未能触及传统管理模式,即未能应用工业工程的技术与方法对各种业务流程加以分析和改造,对企业各种资源未曾优化和合理配置而导致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一发现使得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成为主导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理论和技术。1.BPR的科学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BPR是在打破原有部门界限,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或具体任务重新组合;(2)BPR不是通过渐进改良提高管理效率,而是一场改变传统工业流程的飞跃式革命;(3)BPR是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反省,进行彻底改造和再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量化,直接面对顾客、面对市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4)信息技术不是将原有业务处理自动化,而是新流程的数字化与培增器。2.SCM与ERP促进CIMS形成

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正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工业工程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科学概念。这一理论把企业界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作为一个整体链,把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系统以及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等单位都集成到一个链条中,于是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

所谓供应链管理,其核心是使企业生产过程的内外部实现“横向一体化集成,形成一条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条”。在这条链上,节点的相邻企业形成供求关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和共同受益,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ERP强调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将供应商、制造商、协作商、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都纳入管理资源的整体系统之中,使业务流程更加紧密集成,对市场反应更加灵敏、快捷,柔性化程度大为提高,风险与成本大大降低。ERP的出现不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和概念,而已成为与供应链管理体制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软件系统,因此ERP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供应链管理和ERP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间的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使原来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已由企业内的集成,扩展到企业外的集成,于是出现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因此,SCM与ERP促进了现代CIMS的形成与发展。3.CPC拓展PDM概念 在工业工程集成思想的指导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CAD/CAE/CAPP/CAM的高度集成。此外,为了对产品设计数据、图形和图纸进行有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在CAD/CAM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起了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系统。PDM系统是以产品为核心切入企业信息化领域的新技术。它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相关过程集成在一起,使产品的数据、图形及图纸信息能被全部用户按要求方便、快捷地存取与共享,大大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环节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现在PDM已拓展了原来的概念,提出了协同产品商务(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CPC)新概念。CPC系统力求以Internet技术为核心,将围绕着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与营销、设计、工艺、采购、制造、装配、销售、售后服务等)的所有信息集成起来,以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环境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业务流程再造完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基础数据环境建设。我们把反映企业人、财、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各种数据统一起来,称之为基础数据环境。企业信息化必不可少地要对大量的生产、技术和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这些基础数据包罗万象,十分庞杂,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关键要规范化、数据化、标准化。有人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管理、数据三者的相对重要性说成是“三分技术、七分实施、十二分数据”。因此没有规范化的数据管理就没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今天,全球大约有39%的大公司、60%的小公司正在部署实施ERP系统,财富1000家企业中有70%已经在制造、财务、人力资源

和其他主要领域中实施了ERP的核心应用模块。企业信息化项目上的巨大投资在可能给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ERP实施失败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已屡见不鲜。导致企业信息化失败的原因何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企业高层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和实施计划、企业人员对信息系统应用的抵触、缺乏技术支持来解决信息系统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未能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从实施的实践看,在短时间内难以建成企业信息化所要求的基础数据环境,或提供的数据规范化与准确性差,得到的决策信息无法应用也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未能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ERP这样复杂的系统,数据输入时的误差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环节后就有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偏差,从而导致生产计划、物流调度乃至经营决策上的失误。虽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的数据,但输入的数据准确程度越高,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结果的可靠性也就越高,从而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如何将企业的各种原始数据准确、及时地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1)数据的规范化。即无沦遵循的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都必须要有统—的标准编制数据。数据的规范化是信息集成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信息沟通的顺畅,必须至少在企业范围内实现数据标准的统一。

(2)数据的准确性。它是指输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要准确,数据的准确性越高越好。企业应在详尽掌握各项资料的基础上给出准确的数据。否则,输入计算机的是垃圾,计算机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准确性并非原封不动地使用企业现有数据,还要对现有数据进行处理,检查数据的合理性。

(3)数据的完整性,它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指软件系统输入的数据应满足系统运行所要求的各项参数,不能遗漏。

(4)数据的及时性。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应及时输入反映当前状态的各项数据,如随着客户订单的变化,生产计划也应做及时的调整,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充货源。

(5)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准确和完整并不能保证数据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或其他不合理的地方,如同—种物料只能有一个物料编码。

2、工业工程在基础数据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就进入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的信息化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营造上述基础数据环境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

首先,从广义上讲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合理性的含义。比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的ERP,其基础数据环境主要包括物料与产品信息、能力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具体有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提前期、工艺路线、库存设置、供应商与客户信息等。在录入这些数据之前,应先运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如工作研究、物流与设施布置、激励原则等对输人数据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其次,在数据的准确性上,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主要利用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合理安排作业,制定出该项工作的标准时间。如果没有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则很难保证准确性。很多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具有较大的主观判断性,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因此,基础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准确、及时的保证。

对于一个想要成功实施ERP达到A级的企业,对基础数据环境的要求是:物料清单准确度应大于98%,库存记录和工艺路线准确度应大于95%,其余项目准确度的平均值应大于90%。

这里举一家知名家电企业运行ERP的实例。该企业1999~2000年上马ERP后,生产极不正常。ERP的运行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由于经常性的停线,造成计划达成率低;二是由于ERP的数据维护程序、人员、频率等实施细节跟不上,造成ERP与实际生产脱节。比如:某天,生产科下达了在1号线生产空调1000台的作业计划,但是在向现场搬运物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一种物料——蜗壳发生短缺。这时要么联系物料供应商直接将蜗壳送到生产现场,要么在车间现场寻找是否有该型号蜗壳结余的存货。从物料发生短缺这一情况来看,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是考虑到该型号蜗壳的库存量能够保证1000台产品的装配任务。因此追其原因是由于物料库存的信息数据不准确而造成的;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直接联系供应商或在生产现场寻找结余的物料又可以进一步看出该企业在“现场定置管理”、“现场目视管理”、“多工厂管理”、“供应商管理”、“检验科外检程序”、“仓库管理”、“物流管理”、“信息与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问题。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都是工业工程的应用不到位造成的。

标签:企业信息化 基础数据

4、工业工程的分析与评价技术在BPR中的应用初探

经典工业工程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针对生产过程的研究,它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是经典工业工程建立初期主要的一种技术。在推进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取的作用。随着工业工程的发展,工作研究的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已经不仅仅只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还扩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业务流程再造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的,通过对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是进行流程描述、流程诊断分析和流程优化阶段的主要工具之一。应用于BPR的工作研究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技术。对整个生产过程或一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2)作业分析技术。对同一工作地上的工作进行分析。(3)各种图表。用于记录某项业务或管理流程的现状。(4)“5W1H”提问技术。用于发现流程中的问题。(5)“ECRS”四大原则。用以改进流程的现行方法。

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是由粗到细,由总体到局部的过程。先进行程序分析,将多余的、重复的工序或流程取消,甚至合并,使整个业务过程合理化;然后再进行作业分析,使工作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程序分析是按工作或作业的程序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所进行的全面分析或全过程分析。分析有无多余或重复的作业,程序是否合理、等待时间是否过长,进一步改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使系统结构得以优化。程序分析的重点是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宏观问题,这与业务流程再造的诊断与分析的目的一致。分析的工具是流程图。在业务流程再造的现有业务流程的描述阶段,绘制流程图是认识现有业务的有效手段之一。绘制流程图的方法很多,例如,工业工程的流程程序图、计算机的IDEF0图等。运用工业工程的流程程序图的方法绘制流程图,能够更直观地观察现有业务的流向,容易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程序分析和作业分析的思想已经广泛应用于业务流程再造中,工业工程的流程图绘制方法也在BPR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诊断分析阶段,工业工程的“5W1H”提问技术就是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运用“5W1H”提问技术对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进行分析,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合理的流程环节,为以后的流程再造或优化作准备。

在业务流程重新设计阶段,结合分析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环节进行改进。在这个阶段中,工业工程的“ECRS”原则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运用此原则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对于不合理的环节进行合并、删除、重组、简化,以期达到优化流程的目的。当然,在运用ECRS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他的管理思想,如并行工程、信息化等,但是这个原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5、信息技术在BPR中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这些方法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信息技术在BPR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开发、制造等各方面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的通常做法是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或改进现有的工作方式,而BPR则强调,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旧方式,做一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一个全新的目标。否则的话,信息技术的误用反而会导致强化已经落伍的旧模式、旧方法。

信息技术的真正威力不在于能够改进旧过程,而在于能够借助其力量摈弃旧规则,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即能够进行“重构”。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其下属某工厂所进行的BPR为例、由于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威力,该工厂及其零部件供应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该工厂,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设置了与零部件供应商共享的关于生产计划和生产实绩的数据库,供应商可以不用等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订货通知而自己随时扫描数据库提供的信息,由此判断什么时候需要送什么样的零部件,保证按时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送货。由于从该网络也可以了解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下个月的生产计划,零部件供应商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及早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信息技术使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和其零部件供应商像一个公司似地运行,两者的管理费用、库存费用都大为降低。而且,对供应商的敌对性的警戒这一从古至今的不成文规律也完全打破了。

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企业原有工作模式中不合理的旧规则,也是BPR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旧规则之一:信息一次只能在一个场所利用。而利用数据库共享,可以做到同时在若干个场所利用。旧规则之一:复杂工作只有专家才能够胜任。而利用专家系统,一般人也可以做这样的工作。某大型化工公司,因产品较复杂,只有优秀的、有经验的业务人员才能向顾客解释清楚产品的特性、构成等技术问题,从而获得销售机会。而设置了有关产品各种特性的专家系统以后,一般人也完全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又如,旧规则之一:决策由管理者做出。而利用决策支持工具,决策可以成为每个人工作的一部分,等等。此外,利用无线通信、双向通信系统、自动定位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还可以打破其他许多旧的工作方式以至企业运营模式。二.敏捷制造

历史前进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的浪潮汹涌而来。在这一浪潮中,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更给制造业改变生产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美国想凭借他们的这一优势重新夺回80年代被日本、德国等国的企业所夺去的在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设想诞生了。

具体而言,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拟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是由美国国防部根据国会要其拟定一个较长时期的制造技术规划的指令,而委托里海大学的亚科卡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美国国防部为该计划投入了500万美元,亚科卡研究所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邀请了国防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建立了以13家大公司为核心的,有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组,并由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IBM、德州仪器公司、AT&T、摩托罗拉等15家著名的大公司和美国国防部代表共20人组成了核心队伍,长期在亚科卡研究所工作。该研究花费了7500多个人时,研究了美国工业界近期的400多篇优秀报告,于1991年提出了一种在工业先进国家已崭露头角的新的生产模式。这是一种直接面向用户的不断变更的个性化需求、完全按定单生产的可重新编程、重新组合、连续更换的新的、信息密集的制造系统。这种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变更有敏捷的响应能力。并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使用户满意。生产系统的敏捷性是通过技术、管理和人这三种资源集成为一个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实现的。敏捷制造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1)以强大的信息交换能力为基础的虚拟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成为经营实体的主要组织形式。

(2)模块化的插件式、兼容式的组织机构和生产设施使得企业在组织和技术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以根据需求的变更进行重新组合。

(3)以紧密合作为特征的供应者、生产者与买主之间的联合网络。

(4)销售信息和用户使用信息可通过信息网络直接反馈到生产决策过程中去。(5)并行工程和多功能项目组是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式与组织形式。

(6)有知识的人是敏捷制造系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该系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并且强调不断对人进行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三.计算机集成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的研究与应用成了生产领域的热门课题。CIM的目标是要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到管理的基于计算机的集成,即集这些职能于统一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导致生产活动从技术到组织管理的重大变革。

此外,分形工厂(fractal factory)、仿生制造系统(biological manufacturing system,BMS)、自主分布制造系统(autonomous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system,AOMS)等新的理论的产生也进一步扩大了工业工程的应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手段。一.新世纪工业工程的发展状况

1、大变革时代的工业工程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消费者的价值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呈现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出现一个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做出灵活、快捷的响应,及时地掌握顾客的需求,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企业的重要使命。同时全球经济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制造业不仅要注意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要注意整个供应链的组织与管理和产品的售后服务。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引发了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感,“变革”将是时代的主旋律。美国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Peters)用“无结构时代”来描述未来竞争的态势,而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创造自己多轨道思维、善于积聚变革能量的人,企业需要通过持续创新和不断改革来调整素质,灵捷应变。

全球性的激烈竞争,使得市场变化太快,以致企业的自我调整变化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这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问题。

与此同时,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速度,将更为迅速,规模更为宏大。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传播将以空间的速度、几乎无时空阻隔地迅速扩散,而且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力推动,由基础研究向应用开发的转移愈来愈迅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结合愈加紧密。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走向复杂和综合集成,这是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由静态到动态、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确定到不确定、由线性到非线性的新的科学思维模式和认知走向。科学技术发展将更加社会化和国际化,科学技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融合成一体。展望未来,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将更加深刻、更加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日常生产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并改变社会的生产、流通,乃至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

工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领域,必须在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未来生命科学、脑和认知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全球经济与社会科学等重大发展都会对工业工程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代技术变革过程既能创造巨额财富,往往也需要大量投资,为此有必要加强技术变革的科学管理,以提高技术变革的效率和效益。技术变革管理首先要能预先认识到潜在的变革,其次要善于选择变革的项目和过程,第三要注意实现变革的有效性。技术变革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并行工程、逆向工程、灵捷制造等方法,其出发点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而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重组过程,提倡社会性的相互学习,鼓励合作与竞争并存,通过技术变革管理,力求提高技术变革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工程

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对这种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方式将是不断地快速开发出新的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搜索和发掘消费者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制造业要敏锐地适应知识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并充分考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因素而开发新产品的概念与设计,最终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新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当代企业生产的市场需求导向,导致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幅度缩短,产品的高额利润期也相应缩短,某种产品市场的存在也是有时限的。企业只有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市场、去开发市场,增强竞争实力,才能争取主动,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差是导致市场适应能力差和国际竞争力差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时起时落,甚至大起大落,其原因就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太差,很多企业不能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现有的许多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甚至整条生产线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企业往往只追求引进技术和设备,而忽视对市场的认真研究,又不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本身的自主开发能力,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产品滞销,导致花费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闲置,巨额贷款无力偿还,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国外经验证明,快速产品创新要求实现制造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和“刚性”的制造系统已难以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同样传统的多层递阶结构的管理模式也缺乏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而从企业间的关系来看,只注重竞争和垄断,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先进制造模式面临的重大变革有:(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2)从多层递阶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3)从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

(4)以按功能计划的固定职能组织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团队组织转变;(5)从质量第一的竞争策略向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策略转变;(6)从单纯注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策略转变。

针对我国国情和制造业国际竞争环境,采取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致力于将分散的制造资源有效集成,形成核心优势,实现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飞跃。

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人、技术、组织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制造业对市场变化适应机制的研究,当前已经出现的顾客化大量生产、市场导向式生产、分散网络化制造等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理论研究,如虚拟公司的组织特征、委托—代理关系、社会、法律地位、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的管理研究,如柔性战略研究、企业重组、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合作与竞争、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产品质量保证与售后服务体系、产品定价系统、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等。

3、制造业的曙光将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

面临21世纪,制造业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中国制造业由“工业的心脏”转向“夕阳工业”,又向“21世纪战略产业”转化,经历了坎坷的变化历程。由于先进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快速成型技术等。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大量生产模式所固有的刚性,不能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而面临的困境。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涌现出“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灵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先进生产模式。1)世纪末的重大组织创新

实行了近百年的宝塔式多层结构,演变为扁平式网络结构,由重视控制功能转向加强信息沟通功能。出现了“虚拟公司”(victual company)、“虚拟研究开发中心”、“分散网络化制造”等。

2)管理创新是兴国之道

推行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组织变革,必须相应地改革管理方法,树立崭新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必须建立灵活、快捷的应变机制和应变能力。不仅要适应变化,而且要善于利用变化,甚至主动制造变化来创造竞争优势。

虚拟企业的核心:灵活快捷地响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和能力,制造资源的有效、灵捷集成,特别是人、技术与组织的有效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工程不仅是在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灵捷制造、MPR-Ⅱ、ERP等等。近年来在服务性行业、运输行业也得到广泛应用,如金融工程、logistic、supply chain等方面的应用,更是把制造厂、供应商、销售商、银行和用户联结成一个网络,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等通讯网络,以及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当代全球竞争的热点已由硬资源(物质资源)转向软资源——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争夺的焦点不仅是占有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面临21世纪,强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将使制造业能够灵活、快捷地适应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灵魂,通过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使工业工程学科更加充实,更加完善,更加普及。随着制造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的展现,工业工程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必将出现重大突破和飞跃发展。

2、现代制造环境下的效率工程 1)现代制造环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者需求日趋主题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行为更具有选择性,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另一方面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制造商着眼于全球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开始着力于实力与信誉基础上的合作和协作。

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少品种、大批量制造模式的竞争力日益衰退。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迫使企业突破大批量生产模式,寻求生产管理技术与制造模式的创新,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为企业追求多品种、动态适应市场变化的制造模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诞生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虚拟制造系统、全球制造系统、同步制造等先进制造系统,并且呈现制造全球化、敏捷化、网络化、虚拟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也促使企业先进管理技术的诞生,如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机器的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现代制造业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以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为宗旨,满足顾客已有的和潜在的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引导市场,从而赢得竞争,获取最大利润。2)现代制造环境对制造系统的影响

制造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企业制造系统的组织、生产方式等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的形成;组织从多层递阶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组织的柔性增强。

(2)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变:以Internet/Intra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且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的作用无所不在,无可比拟,对信息的依赖性强;机器设备电子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

(3)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由传统的顺序的工作方式转变为集成的、并行的、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工作方式;制造呈现网络化、虚拟化;人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发展为对机器的设计、监控、维护等;人与人之间沟通渠道和方式变得多样化。3)现代制造环境下的效率问题 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效率成为了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重要因素。国内外许多企业的成功就取决于效率。例如,海尔成功经验表明“效率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法宝”。

过去以大批量少品种为特征的制造模式强调稳态环境下企业生产过程的效率,包括具体流程的运行效率、员工的体能效率以及工具、机器的利用效率。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对整个制造业和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方面使制造模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使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激烈,又不可预测,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低价格、个性化的产品。客户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从最初的产品规划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乃至最终的售后服务无不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所以,在现代制造环境下,效率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制造模式以客户的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实现T(Time)、Q(Quality)、C(Cost)、S(Service)、E(Environment)的全面优化,它强调的是系统的效率观,企业运作效率不只单纯表现为体能效率,还表现为信息效率、员工的智力效率、组织效率等。

综上所述,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系统的运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为了提高制造系统从研发、生产、市场、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率,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必须依照环境的变化,重新界定、考虑制造系统效率问题。现代制造环境下应重点研究的效率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系统的效率。在信息时代,企业纷纷引进或自行开发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因此,研究信息系统的效率以及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效率对于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人的效率。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人的柔性是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人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劳动工具等发生了变化,人的效率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传统制造环境下人的体力效率,而主要是指人的智力效率、认知效率、决策效率、合作及协调效率等。

(3)组织效率。这里的组织效率包括企业间的组织效率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其中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主要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运行效率,企业间的组织效率主要是指他们之间的协调、合作效率。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是提高企业间组织效率的基础。

(4)服务效率。在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的目标锁定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上。如何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效率是研究现代制造环境下效率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效率一直是工业工程领域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随着现代制造环境的改变,效率的内涵和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现代工业工程研究的重点也应该从传统的效率问题转变到新的效率问题上。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工作研究方法的信息化

工作研究的两大内容是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在进行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时,首先要应用各种图表来记录工作现场的情况,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在信息时代,工作研究本身也存在信息化的问题。

工作研究包括许多图表工具,如梗概程序图、流程程序图、人机作业图、工作抽样、MOD分析等,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分析和改进。但传统上这些图表都是通过手工绘制来完成的,不仅速度较慢且容易出错。

因此,工作研究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个效率优化的问题。在现代信息社会,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改造工作研究的各种分析技术,以提高它们的应用效率,并方便工作研究人员的使用。改造工作研究分析工具的途径之一是开发“工作研究信息系统”,这可以通过借助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来实现。开发的“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录入与修改。在图形化的用户界面下,工作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把现场所搜集的各种数据直接录入到工作研究系统中,并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2)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分析计算、统计和图表化显示。工作研究系统可以根据输入的数据自动得到分析结果,并能直观的显示出来,辅助研究人员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以找到更好的改进方法和制定更准确的时间标准。

(3)数据存储与查询。已录入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持久的保存在系统内,工作研究人员可以随时调出查看以往案例,从而更高效的进行工作分析。另外,用户也可以根据系统内的这些数据快速掌握工作的方法和时间标准。工作研究的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电子表格式的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它主要是将各种工作研究用的分析工具进行电子化转换,如转换为EXCEL表格形式后就能较为方便地完成各种分析计算。

(2)工作研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软件开发工具可以开发出应用灵活且功能全面的工作研究MIS系统,它具备数据录入、分析计算、模拟决策、统计图表、案例库与标准资料、影像数据处理与传输接口等各项功能,可以全面支持工作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

(3)嵌入式的工作研究信息系统。这是一种灵活定制的小型化软件系统装置,其作用有二:一是方便携带和安装;二是针对具体工作研究的分析工具,其功能更强大、更实用。工作研究人员借助“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将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工作分析效率。在网络化环境下,他们甚至不用到现场就能远程得对操作人员、机器设备、搬运路线、工艺流程和生产系统等进行分析诊断。工作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模式来完成研究工作:(1)通过网络实时地传输现场录像或录像文件。

(2)对图像剪辑分析和人工整理后得到分析研究所需数据。(3)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完成分析计算,给出处理结果。(4)工作研究给出诊断结论,提出改进意见。

此外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实时地远程监督指导操作人员的工作方法,监控生产系统的工作状态、负荷以及运作效率。

工作研究方法的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方法改进。如何实施这种方法改进,对工业工程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新的领域。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推进这项工作:

(1)研究工作研究分析工具的规范信息化表示方法,工作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体系和开发技术,现场数据的录入、转换与科学计算,工作研究对象的智能诊断,工作研究对象的仿真分析等关键技术,以实现工作研究方法的信息化。

(2)进行工作研究的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培训,转变工作研究人员的传统研究方式,以提高工作成效、提供更多更好的咨询服务。

(3)工作研究适用面极广,若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将能以低投入、高增长的方式极大的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4)将“工作研究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有机结合,使企业从各个层面上都能全面地审视其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率的持续不断的改进。

二.现代工业工程面临的挑战

工业工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工程特征。工业工程的特点是5个“M”的优化,即对由机器系统(Machines)、物流系统(Materials)、人力资源系统(Manpower)、资金系统(Money)和人组成的系统(Man-system)进行优化。它是一个解决整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的工程科学,它的发展,与工程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为适应大批大量生产提高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需要,许多工业工程的关键领域,诸如人因工程、工作研究、运筹学、质量控制等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形态转入多品种、中小批量方式,对生产的柔性与敏捷性产生强烈的需求,诸如准时制生产(JI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相继诞生。进入21世纪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转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问题,创新成为关键需求,对工业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以G.Salvendy教授等人的研究为基础,从制造系统、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工程三大领域探讨现代工业工程面临的新挑战。

1、制造系统领域

(1)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导致产生完全不同于传统制造的“制造”,这使得我们需要研究和发展新的方法去设计和规划制造设施,优化生产计划与控制,保障制造质量。在纳米制造领域有着与传统制造完全不同的需求,需要新的方法,这对工业工程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

(2)设施规划。设施规划工程是在进行设施的布局优化时总是假设设施有着特定的、固定的几何形状,而这些假设对新设计的设施并不总是对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系统能够实现设施大小、形状和布局优化的交互规划过程,而一些设施的异型形状,会使得我们产生完全不同的优化结果,这些都需要工业工程进一步研究。(3)制造车间的规模优化。对于完成特定功能的制造车间而言,合适的大小规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优化的大小规模取决于制造车间内部设施的相互关系和车间物流与信息流的特性。

(4)制造信息化。信息技术给制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制造模式的改变,新的信息支持工具的发明和推广,为制造系统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机会,如协同设计和制造、数码制造等。

2、信息技术领域

信息技术对整个工业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工业工程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信息系统的易用性。研究和开发传统和自动的测试系统来辨识各种软件界面的易用性,为每一个软件提供一个易用指数将为改善软件系统已用性提供方向,也为用户购买软件提供易用性的指导。因为软件系统已经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它的易用性评价在信息时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对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易用性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仅计算机的软件界面有易用性问题,而且一些电子仪器和设备也有易用性问题,如用于移动通信的手机,在嘈杂的环境下难以进行通信,就有可能发展面向特定人(即手机拥有者)的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过滤环境噪声,实现嘈杂环境下通话。此外,信息系统的易用性还是一个与语言、习俗等文化要素密切相关的问题,不同民族会对易用性产生不同的要求。

(2)面向决策的信息优化。如果我们提供给用户太多的信息,即使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判断和决策。有着更多的选项,就意味着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更加充分的决策,有时甚至意味着犯错的可能性更大。通过提供经过优化的数量和充分的信息,可使决策时间和决策错误最小化。

(3)软件工厂。如果将制造系统优化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大规模软件生产中,将会发展出软件工厂的概念。我们将软件开发环节分成多个步骤,用类似于生产线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软件开发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从而确保软件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4)面向零售的顾客定位系统。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帮助顾客在一个不熟悉的购物环境中迅速地找到产品和服务,这就是面向零售的顾客定位系统。今天市场(不论是超市还是集贸市场甚至整个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顾客有时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寻找产品和服务,而顾客定位系统通过与中央数据库的连接,为顾客提供实时的有关产品价格和位置的信息。(5)面向电子商务的客户关系管理。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系统投入运行,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规划指导来建立这样一个网上商店,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进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就不能保证客户再次回到我们的网上商店购物,也就不能达到我们设想的盈利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探索哪些因素能最大化与客户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客户和网上商店的良好联系。

(6)基于因特网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使组织有效地获取组织中知识,增加组织的学习能力。比如当—个资深员工离职,如果没有知识管理系统,他的工作知识就会随着他的离职而丢失。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增加特点的网络系统,来系统化地收集组织中的这类知识,从而增加组织的学习能力。

3、现代物流工程领域

物流工程是工业工程中最主要的领域,运筹学及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工程的基础。(1)现代环境特征下的生产组织结构。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个性化、不同企业间在合作前提下的竞争以及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共享构成了现在环境特征,适应这些特征的生产组织结构及其企业间的协作机制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2)面向电子商务的仓库选址。在传统的零售店选址理论中,商店必须在几何上接近最终客户,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我们需要仓库的成本最小化,使运送到最终客户的速度最大化,因此需要工业工程界发展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面向电子商务的仓库位置选择和有效的货物补充方案。

(3)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全球化市场竞争推动了虚拟企业的不断兴起,使得原有企业间供应、生产和销售的联系发生本质的变化,互联网成为跨地域虚拟企业实现的有力工具。基于网络的企业动态联盟,协同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物流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4)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市场和生产的全球化导致了物流和供应链的全球化。要求企业间比以往更加需要紧密的协作,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并使全球供应链上具备高水平的协调能力。

(5)多种物流的相互融合。过去划分较为细致的连锁式零售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生产物流以及特种物流(如军用物资供应、奥运突发性物流等)相互融合,并在部分需求状况下集成。三.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1、认知工作设计

现代制造环境中,由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在制造系统中的体力劳动已大大减少,人的作用正从直接参与加工操作逐渐演化为对机器、设备等的监督、控制、维护等。制造系统中人的工作性质的变化,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决策过程。因此,随着工作环境及人们工作性质的变化,工作研究的重点应该从体力工作研究逐步转移到工作设计的认知方面,充分考虑认知性任务的需要和工人的认知特性。人类的认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筛选、译码、存储、提取和应用过程。所谓认知工作设计是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在工作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认知特性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下面主要从一般信息的组织设计以及人——计算机交互中软、硬件的设计等方面,粗略地介绍有关认知工作的设计。1)信息的组织设计

随着机器及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工人的工作主要转向对其进行监控。因此,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必然要接收大量不同的信息(如速度、温度、压力等),并要求能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判断、反馈。为了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充分考虑操作者或使用者的认知特性,选择容易被认知的信息组织方式。在进行信息设计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信息的种类,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

(2)信息的显示模式,主要有视、听、触、味、嗅五种。根据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最频繁的是视和听两种方式。在嘈杂的环境下,要表达的信息长而复杂时,一般采用听的方式;而当要表达的信息短而简单,或表示警告时,一般采用看的方式。

(3)信息的维度选择。例如,当使用声音作为信息显示模式时,其维度可以包括音量、音调、变音等;当使用光作为信息显示模式时,其维度可以包括亮度、颜色以及脉动的频率等。(4)信息的表示形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如红色一般表示危险或停止。

(5)信息的一致性原则,即基于人们的认知习惯,同一性质的信息其表示方法应该一致。例如:黄色表示警告,在系统中一般就采用黄色统一表示警告的意思。2)人——计算机交互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信息处理时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因此,基于认知特性的人与计算机交互的设计也变得尤其重要。人——计算机交互设计主要包括交互中硬件及软件的设计。

人机交互硬件设计主要有键盘、鼠标、显示屏等的设计。键盘设计中,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对键进行了合理的分布;在键的大小以及键之间的距离方面,考虑了与人手指大小的匹配,以便提高速度和减少错误;考虑到人们工作的合理性和舒适性,键盘与水平面也成一定的角度。另外,根据人们工作性质的不同,也可以设计功能不同的键盘。鼠标的出现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不少的方便,并且根据人们手的使用习惯设计特定的功能。显示屏是现代计算机最主要的输出设备,其大小一般根据人们注意力集中的视觉范围和舒适程度决定;根据个人的需要,可以自我调整与显示屏的距离。

根据需要,除了键盘、鼠标外,人们还发明了触屏、操纵杆等比较快速的设备。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本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人们试图研究“能听、能说、能理解人类语言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够用自然语言与人类进行交互。

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方面,软件开发者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用户的特性,软件界面以人类认知为设计准则,并力求简单化,努力提高软件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以上只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认知工作的设计。随着环境的变化,人在系统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人的认知特性,对于人在系统中的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认知工作的设计还应该提高到工作设计的宏观层次上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提高系统的效率。

工业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的发展应该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各领域重要性的增强,工业工程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工作设计研究是工业工程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作设计中应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人类的认知特性,是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建设工程监理理论和发展趋势

建设工程监理理论和发展趋势

一、建设工程监理的理论基础

1988年我国建立建设工程监理之初圡明确界定,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是专业化、社会化的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学,所依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自建设项目管理学。建设项目管理学,又称工程项目管理学,它是以组织论、控制论和管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建设工程项目和建筑市场的特点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研究的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总目标的有效控制,包括费用(投资)目标、时间(工期)目标和质量目标的控制。我国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就是以建设项目管理学的理论为指导编写的,并尽可能及时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学的最新发展,例如,本书就新增了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和建设工程组织管理新型模式的内容。因此,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角度看,建设工程与国外通称的建设项目管理 是一致的,这也是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很容易为国外同行理解和接受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提出建设工程监理制构想时,还充人考虑了FIDIC合同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接受世界银行贷款的建设工程普遍采用了FIDIC合同条件中对工程师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的要求及其对承建单位严格、细致的监督和检查宝瓶座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中也吸收了对工程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独立、公正的要求以保证在维护建设单位利益的同时不损害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强调了对承建单位施工过程和施工工序的监督、检查和验收。

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又批导实践。作为监理工程师应当了解建设工程监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和掌握有关的FIDIC合同条件。本书特意新增了第七章,旨在引导监理人员对监理理论的关注

第三篇:现代工业工程论文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校名名

现代工业工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现代工业工程的历史与未来

要:工业工程;回顾;展望

者:

级:

时间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目录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第一章 绪论

1.1工业工程是什么?

工业工程(简称IE)是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及要素进行系统优化配置,并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专门化综合技术。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对国家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对于我国产业界和学术界来说,工业工程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由于它的内容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之整体效益,所以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工业化变革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四小龙及泰国等地方,都有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同时相对地IE技术在这种环境下亦得到迅速的成长。1.2 工业工程做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解答起来也不十分的困难,举例来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刷牙,可是,你知道怎样刷牙才是正确的吗?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就好像现场,工人每天都在现场工作,但他们实际上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每天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去做。所以还是需要工业工程人员为他们制定标准操作,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要求他们按照制定的标准来做。

这个时候,技术人员可能要说话了,因为我们最懂得技术,怎么保护牙齿,怎么刷牙我们知道呀。这一点我们工业工程的承认,但是问题是,仅仅你们知道,刷牙的科学方法早就有,可是人们现在还是不知道!还是需要我们将这些方法推广下去,让每个人都按照这种方法去做。但是工业工程也不能脱离了技术和现场的任何一方,其实是二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正所谓技术与管理相结合。所以,应该这样说,技术是在讲自然规律,而管理则更多的是涉及社会规律,所以,工业工程所做的其实就是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结合,实现技术的合理化应用。

1.3 工业工程怎么做?

工业工程推行困难的原因很多,但是概括起来阻力来源可能会有两大类情况:

第一种情况,支持却不了解工业工程的人。这样的人对于工业工程的使命和目的是了解的,也是赞同的,但是却不了解工业工程该怎么去推行,什么时候能取得效果,甚至一些刚进入工业工程领域的人也会倾向于这一类。他们往往对工业工程期望过高或是操之过急,总想很快的看到很大的改善效果,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好像病人去治病,医生总要去对病人的健康状况有个认真的了解,然后才可以对症下药,但为了赢得他们的支持,经常性的将阶段的改善效果show给他们看,也是不错的一种方法。

第二种情况,就是不支持工业工程的人。他们对工业工程的推行是从开始就抵触的,这种抵触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对工业工程不了解,觉得没什么用处,反而还碍事;第二,能够理解工业工程,但是工业工程的改善活动触及到了他们的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其实第一中人对工业工程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尤其是在看到改善效果之后,他们极有可能转向支持工业工程,所以对这样的人,就要不急不躁,并尽量争取他们的配合,以他们的所希望的方式来呈现改善的效果,以改善成果来换取他们的信任;而第二种人就比较难对付了,因为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他们可能不仅不支持,甚至会反对。所以,在推行的时候,一定不可操之过急,就好像去治疗一个危重病人,就算你有再好的特效药,也不要指望他很快就会痊愈,总要有个缓慢的适应性的过程,逐步让他们接收改善。其实工业工程更多的时候做的是制定标准的工作,担负着标准使用者和标准作用者两方面的压力,标准过高,标准作用者会不满,标准过低,标准使用者不接受,所以,就会把工业工程夹在中间,工业工程的难处就在这里,它需要协调双方面的利益,通过最后制定标准来为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双方的争端画上一个句号。所以在制定标准的初期,应该会有所偏颇,具体偏向哪一方,就该看哪方力量弱了,所谓柿子专拣软的捏,表面上看起来,工业工程师好势力啊,居然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还偏向,其实不然,这时候的标准表面上看起来不利于弱者,但实际是支持弱者的,因为标准一旦得到强者的承认,就会成为弱者的依据,强者不再有机会对弱者进行进一步的挑衅,因为有标准,而且他们已经承认,这是第一步,即让双方都承认标准,并养成一种依照标准来行事的习惯。以后的工作就是不断的修改标准,并最终达到较为满意的程度,标准的修改应尽量与利益受损者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不能因为是正确的就强制推行。总之,工业工程者本身一定要努力,在制定标准时做到维护大局,不偏不倚,在执行时,做到有步骤,有层次,稳步推进,才能使工业工程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以后工业工程更大的改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 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研究的范围、手段也日益扩大和综合,学科体系亦日趋完善。中国工业工程理论的研究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分层次、分地域、分类型地进行,它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发挥巨大的作用。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第二章 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

工业工程是从“劳动专业化分工”和“科学管理”逐步演化而来的。1776年,亚当•史密斯在《原富》中提出“劳动专业化分工”概念,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力量。上个世纪之初美国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概念,对工业工程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认为是工业工程的开端,因此,他也被称作“工业工程之父”。而“工业工程”一词的正式使用并作为一门工程学科进行研究,是1901年由葛恩开始的,此后,工业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2.1萌发期:从产业革命到19世纪末

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美国的惠特尼首先于18世纪中叶提出了“零件互换性”概念,规定了各零件的公差,促进了零件可以互换的性质。这种方式奠定了合理化、专业化、机械化、简单化及标准化的基础,使工业生产能够向着大规模的生产方向发展。

对工业工程先驱者产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C•W•Babbage于1832年发表的《论机器和创造业的经济》一书,该书论述了专业分工、工作方法、机器与工具的使用、成本管理等。他对工业工程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试图制造出一种他称之为“分析计算的机器”——计算机,而一百年后这一理想才得以实现。

随后,美国的普尔为铁路公司等大企业提出了一些诸如组织化、通讯联系和情报资料的管理原则。这些都为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并孕育了工业工程的思想。

2.2奠基期:从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进入“科学管理时代”,也是工业工程发展壮大的重要时代。通过吸收数学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创立了许多工业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统计质量控制、进度图、库存模型、人的激励、组织理论、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方法为工业工程提供了科学基础。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11年泰勒所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该书内容涉及制造工艺过程、劳动组织、专业分工、标准化、工作方法、作业测量、工资激励制度和智能组织等,是代表工业工程发展的经典著作。他把19世纪英美两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关成果加以综合,形成一套整体思想,使一些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试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这些都为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做出卓越贡献的还有美国的吉尔布雷斯夫妇,他们主要从事动作研究和工作流程研究,主张重视每一细微动作,认为极细微动作的不当和成千上万次的重复所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他们把人的动作划分为17个基本要素,这些至今仍然是进行动作分析的标准。他们更加强调工作中人的因素,认为在应用科学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人,并了解其性格的需要,这对后来的行为科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们指出,工业工程区别于其他工程学科的唯一特点,是对工人的价值、作用以及人对工作和环境反应的重视。此外,他们在技能研究、疲劳研究及时间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也对工业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期间,还有一大批技术及管理专家对工业工程的创立与初步完善、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像福特、甘特、法约尔、哈里斯等人所做的工作都属于这一阶段的成果。

19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还根据泰勒的建议,首先单独设立工业工程系。此后美国的许多学校成立了更多的工业工程专业或系,并且出现了专门从事工业工程职业的人。同时又出现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组织,1901年《工业工程与工业文摘》开始出版,1902年《工业工程》杂志出刊。1917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工业工程组织,即工业工程师协会。193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授予从事动作研究的学者巴恩斯第一个工业工程博士学位。这些重大事项都推动着工业工程在社会上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2.3成熟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时期是心理学、社会学、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在工业工程中得到综合运用的重要阶段。1924年休哈特著有《统计质量管理》一书,根据统计学的抽样理论提出一种统计的质量管理方法,即MTM法,并开始在工业生产上运用,以解决质量控制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一段时间,MTM法逐步被普遍采用。工作研究、工作简化、质量控制、人事评价与选择、工厂布置、生产计划、材料管理等都已正式成为工业工程的主要内容。

由于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运筹学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专家们运用运筹学为战役决策提供可行性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工业工程相关原理与运筹学得以结合,为学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基础,使其技术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另外,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也为工业工程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

1948年,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简称AIIE)成立,后来又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并在1954年第一次正式给出了工业工程的定义。从此以后,工业工程便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2.4革新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这一时期也称为工业与系统工程时期或现代工业工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自动化、电子化的进一步发展,人的因素对生产的影响更为明显,人与机器的关系进一步扩展为人与环境的关系。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学科专业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工程对复杂的工业和社会化生产系统进行量化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系统工程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逐步奠定了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之成为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

此阶段工业工程不仅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而且在其他工业化国家如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亚、前苏联等国也获得到了重大发展。同时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开始建立工业工程的教育和应用体制。目前工业工程已被列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十大支柱之一,并且与MBA齐名。第三章 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现代工业工程被认为是工程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一系列的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业工程,完善了工业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特别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等武装了工业工程之后,使其应用范围从微观系统扩展到宏观系统、从工业和制造部门扩大到政府部门和各种组织,在普适性方面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工业工程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概括起来说,未来工业工程的发展,一方面在集柔性化、敏捷化等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上将有长足的进展,例如在虚拟企业、电子商务、全球供应链等方面会面临突破;另一方面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将进一步形成多样化的格局,会不断借鉴和吸收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科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例如,由于复杂性科学的诞生,对工业系统的复杂管理问题也提出了崭新的研究途径。可以预见,这些新兴领域将得到迅速发展,并与传统领域逐渐交叉融合,促进工业工程向更高的水平发展。3.1工业工程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将逐步扩大

工业工程不仅在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逐步扩展到如CIMS、AM、MRPⅡ、ERP等领域,尤其近年来,在服务性行业、运输行业也得到广泛推广,如金融工程、物流、供应链等方面,更是把制造厂、供应商、销售商、银行和用户联结成一个网络,通过Internet等通讯网络以及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甚至在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服务组织中,也逐步形成了一般系统一大系统一超大系统的多层次、全局优化的结构,并日益注重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工程方法来处理问题。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3.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 当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这种快速而精确地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使得工业工程能够借此设计出有效、大型而复杂的管理系统,并能够控制这种系统的运作。由于工业工程与其他工程不同,它的许多原理和方法很难在实物或物理模型上试验,而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设计出工程构造、制造过程的仿真模型,预测不同方案、不同管理策略。

3.3随着工业工程的理论研究不断完善,新兴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

在遗传算法、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研究正在向企业的实际应用方面转移。同时还有一些新兴研究领域也呈活跃势头,如在基于网络的工业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全球供应链、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等的研究与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在金融、旅游、交通等领域的成功应用等。

3.4优化方法更为广泛

除了研究不同学科领域中计算机综合应用技术已形成一种发展趋势外,解决综合性的工程课题,还要求用综合性的技术手段。这也正反映了工业工程本身的特点,而优化方法正是获取这种综合效果的理想手段。当前优化方法的重点之一是研究人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在高效率设施条件下,研究人与机器的最佳配合,解决好人的适应性和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因此,现代工业工程要对所面临的新生产环境的特点和发展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采用新手段、新方法、新工具研究和探讨“优化”问题。3.5注重研究对象的适宜工作模式

现代工业工程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条件下,研究生产系统如何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学科,它强调对象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柔性。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短交货期为特征的先进生产模式发展很快,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这就要求现代工业工程对象系统要按照先进生产模式集成起来。

3.6学科体系日趋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工业工程专业要解决生产系统的优化组合问题,必须要研究生产系统的输入和转换过程,能够最合理地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工业工程专业人员不但应具有较坚实的工科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具备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他们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一般管理专业人员无法替代的。因此,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必然会对推动工业工程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章 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工业工程在其他工业化国家广泛发展和应用的同时,自然也会引起我国相关方面的关注。民国初年留美学生杨铨、马寅初、穆藕初、张廷金、曹云祥、王抚洲等人就已闻知传统的工业工程,实际即为“科学管理”,他们回国后对工业工程均有所介绍。国民党执政后,某些高校便开设了工业管理课程,并派人去美国研习工业工程,也有人获得博士学位。抗战期间,兵工署和航空委员会分别派人去美国学习工业工程与质量控制,回国后在兵工厂应用。1930年6月成立了以实业部长孔祥熙为理事长的“中国工商管理协会”,在1930年11月召开的“全国工商会议”上,“官、产、学、研”各界头面人物,包括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企业家荣宗敬、刘鸿生、范旭东、吴蕴初等产业界人士,也将“科学管理”列为重要的议题,曹云祥还倡议举行“全国管理会议”。可见。推行科学管理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的中国已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并出现了一些这方面的样板企业,如项康元的“康元印刷制罐厂”、王云五的商务印书馆。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东海大学首倡,中原大学、逢甲大学、(新竹)清华大学、台北工业专科学校等相继设立工业工程系。

大陆方面,最早出现“工业工程”一词是在(上海)交通大学1921~1922“校历”和“课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程一览”中,是机械工程科(系)工业管理门(专业)四年级下学期(即毕业班)的课程。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年间,不再提及“工业工程”,而使用中国管理工程的主流名称——“系统工程”或“管理科学”。其间,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于60年代领导并开展了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的理论研究,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组织小分队先后到23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化工、电子、冶金、煤炭、石油、电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建材、环境保护、国防工业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国内最早从事工业工程研究与应用工作的团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了工业工程学科的重要性。朱镕基主编的《管理现代化》,首次译介了AIIE.在1954年公布的“工业工程”定义,并总结了工业工程的研究范围。“工业工程”这时才真正进入中国企业。许多外资、合资企业均采用工业工程管理模式,并首先在汽车、钢铁、机械、家电、建材等十几个行业获得显著的应用成果,成为我国实施企业改革和迈向现代化之路的典型表现之一。

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1990年6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研究会在天津成立,同时召开了首次工业工程学术会议。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工程的系统研究和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出现了工业工程的学习和推广热潮。到1999年5月已先后有6次工业工程学术会议召开。1995年10月在上海、1996年10月在重庆、1998年8月在北京,有三次工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另外还组织了学者互访、交流和考察。目前,该领域有团体会员96个,包括院校、科研设计院所、企业、地方或部门的学会等。有10个省市和两个行业部门成立了工业工程研究会,有38所高校设置了工业工程专业并有近万名学生就读,有10所学校培养硕士和博士生。在继续教育和自学考试科目中也设置了工业工程专业。主要的专业性刊物有《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等,还出版了一系列工业工程方面的专著、论文集及科普读物。

中国的工业工程是在现代工业工程大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发展壮大的。目前在我国尽管已经有了如上所说的许多良好开端,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工业工程的实施力度尚小,绝大部分国企和中小型企业对现代工业工程的内涵还缺乏了解。鉴此。对我国实施工业工程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4.1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工程

必须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办事,在更高速度、更高水平上实现快速累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跟踪世界最新潮流,实施战略性原则指导,必将成为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和推广的重要一环。各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创新模式。

4.2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道路

我国企业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也必须体现这种多层次性。要努力推进从外资向内资、从东向西、从沿海向内地快速的阶梯式发展,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必须采取不同的工业工程管理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工业工程管理技术。

4.3实施传统工业工程与现代工业工程相结合、工业工程管理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为工业工程基础工作不扎实,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未经重组和优化,难以给现代工业工程的实施提供合适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平台;同时,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引领着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无疑将对产业管理和工业工程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必须走复合管理模式的道路。

4.4注重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

工业工程理论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同时,工业工程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技术,所以,跟踪世界最新潮流,结合我国国情

【王斌制作•必是经典】

研究工业工程,以指导工业工程在国内各行业中的应用是当务之急。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和实施工业工程的研究正不断深化,为使工业工程理论适应国内工业工程迅猛、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议成立中国工业工程应用协会,以便更好地规划、指导各方面的工业工程应用工作,并组织开展应用成果交流和示范活动。

4.5成立专门的工业工程咨询服务机构,促进高校与企业联手。共同发展工业工程

当前,在高校集中了工业工程理论研究的高级人才,担负着跟踪国际工业工程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为企业培养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等方面的重任。不久,国内将会出现工业工程的应用热潮,针对高校的资源有限,面对数百万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必将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加之企业运行机制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小型企业不可能聘用专职工业工程人员等实际情况,应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专门的工业工程咨询服务机构,由掌握现代工业工程理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学者和专家介入,为需要应用工业工程技术的单位和用户提供咨询、策划、讲座、培训、实施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第五章 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兴业之道,企业成功之术,其发展的趋势必将与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当前。如何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已成为这门学科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使我国的企业适应当代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了解工业工程的历史及其今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做出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深信,21世纪工业工程技术将在我国全面推行,它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并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第四篇:现代工业工程之我见

现代工业工程之我见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将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生产系统及要素进行系统优化配臵,并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评价与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专门化综合技术。在国际上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影响相当广泛的综合性、交叉性、反映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型学科,并且它的内涵与外延仍然在不断发展。它以现代工业化生产为背景,对国家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IE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业革命后,人们开始用新的思考方法来研究提高效率,这就孕育了IE的思想,为IE的诞生和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里。泰勒在机械制造领域发展了这样一个概念:方法设计、时间测定、生产计划安排与控制等都是工程师的职责。吉尔布雷斯夫妇致力于动作研究,设定了十七种基本动作要素以及工作流程分析,他为工作与操作的改进和后来的预定时间标准创造了科学的依据,提供了至今人们仍在使用的思维方法。

第三阶段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第二次大战期间广泛地将当时的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引入IE活动中,从多种学科的角度来考察、分析和改进所研究的系统。此时,工作研究、质量控制、人事评价与选择、工厂布臵、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已成为IE的内容。运筹学的产生为决策者提供在多种方案中进行决策的方法,工业工程师将其应用到工厂管理中,使得IE的技术内容得到大大的丰富与发展。

第四阶段为第二次大战以后,随着自动化、电子化的进一步发展,IE关于人的因素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定量化技术成为IE研究的主导和趋势,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来分析、设计、描述复杂的工业生产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与工程的产生,使得IE工程师们对大规模的经济与社会系统进行分析、实验、多方案对比与决策,以及运行过程的控制与创新。

我国的工业基础是相对薄弱的,特别是制造业的管理基础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但是90年代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的诞生翻开了我国工业工程发展的新篇章。短短的几年内,工业工程在中国是发展迅速的。

现代工业工程被认为是工程学科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一系列的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工业工程,完善了工业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特别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决策理论、控制理论等武装了工业工程之后,使其应用范围从微观系统扩展到宏观系统、从工业和制造部门扩大到政府部门和各种组织,在普适性方面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工业工程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概括起来说,未来工业工程的发展,一方面在集柔性化、敏捷化等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上将有长足的进展,例如在虚拟企业、电子商务、全球供应链等方面会面临突破;另一方面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将进一步形成多样化的格局,会不断借鉴和吸收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科学、运筹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例如,由于复杂性科学的诞生,对工业系统的复杂管理问题也提出了崭新的研究途径。可以预见,这些新兴领域将得到迅速发展,并与传统领域逐渐交叉融合,促进工业工程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一般来说,IE的理念与做法在工厂里推广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阻力的,这可分三点来说:

1、在一些闭塞的家族式企业中,企业主的观念不够开放,不愿公开成本方面的问题,也不愿向IE工程师提供周全的资料,而缺少信息来源,IE师就无从下手解决问题。

2、有些企业比较守旧,在企业运营正常的情况下拒绝改变,因此IE师即无从施展所长。

3、一件新事物要经过学习的过程,人们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而IE应用从起步到应用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个过程比较困难,往往成效不那么显著,所以即使费力一些,也宁可继续使用旧方法。

这种种的阻力多少削弱了IE应用的推广,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制造业未能达到美国、日本等国制造业水平的原因之一。其实从IE应用的推广问题中折射出的是两个普遍的问题:

一是文化问题。文化可以看成是几千年来的历史问题,体现在保守,“安土重迁”的思想,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中国推广新产品,推行改革异常的困难,历史上的历次改革都建立在强势的手段。二是政治问题。我国总是把物价等经济问题锁定从经济角度考察,而最近的动车事故调查报告把原因归于管理层面已属不易了。工业工程师确定了最佳方案改进以后,如果领导层看不到新方案的优势,不愿采纳,最终方案只能搁浅。

为此,我们 必须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办事,在更高速度、更高水平上实现快速累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跟踪世界最新潮流,实施战略性原则指导,必将成为工业工程在我国发展和推广的重要一环。各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创新模式。

要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道路,我国企业发展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工业工程的应用也必须体现这种多层次性。第二,实施传统工业工程与现代工业工程相结合、工业工程管理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管理模式。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同时,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引领着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的进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无疑将对产业管理和工业工程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三,注重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工业工程理论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同时,工业工程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技术,所以,跟踪世界最新潮流,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工业工程,以指导工业工程在国内各行业中的应用是当务之急。

工业工程是兴业之道,企业成功之术,其发展的趋势必将与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当前。如何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已成为这门学科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使我国的企业适应当代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了解工业工程的历史及其今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策略做出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深信,21世纪工业工程技术将在我国全面推行,它的研究与应用将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并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过程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第五篇: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课题

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课题

作者/来源:浙江工业工程在线

加入 时间:2004-8-4 10:26:37 点击数:8501

发展工业工程的技术和管理基础有:信息技术、制造与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工程和服务。为了创造各类组织的全潜力,从中长期看,现代工业工程应该重点研究与开发以下课题: 1)研究与开发未来的制造[2 ,3 ]。

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制造的概念被极大地扩展了。1998 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 证实,制造仍然是创造社会财富最基本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动机运行的强大支柱,并把制造定义为:创造、开发、支持和提供产品与服务所要求的流程/ 过程和组织实体。1999 年麻省理工学院MIT 认为制造包括:产品的规划、设计与开发、销售与服务和实现这些职能所运用的技术与流程,以及使技术与人结合的途径。

作为一个产业,当代制造已经扩展为包括:硬件、软件或硬软件的集成,生物技术和某些农业综合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国的工业工程必须积极参与和帮助制造应对以下六大挑战: ①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组织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为此,制造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和并行工程等技术手段与工具。

②快速捕捉、搜集竞争信息,并迅速把它们转换成竞争情报和知识。工业工程必须充分运用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横向对比(benchmarking)与关系学(relationship)等先进方法及其工具。

③快速配置和系统地集成人、技术和资源。发展网络制造和基于互联网与内部网的沟通。

④消除或控制污染,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执行: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最小化,能源利用最小化,对空气和水的污染最小化,使工作与生活环境绿色化四个判据准则。

⑤发展可重组企业(Reconfigurable Enterprise)。

所谓可重组企业是在良好的基础结构(如法律、法规与行政,和有序而高效的金融与市场运作、资源配送及通信网络等社会条件)支持下,根据任务或项目的合作要求可以快速“聚合”(即组成动态联盟/ 合作或虚拟公司),一旦任务完成,就可以快速“解散”的新一代可变组织与管理的企业。

⑥创新和改进了的流(过)程。它是基于基本粒子物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微小型化的材料零部件生成与制造和已经创新改进了的工艺技术方法与流程的。

同时,工业工程应该积极参与应对上述挑战的十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它们是: ①可重组制造系统RMSs(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制造的实践证明,在企业的三个核心竞争要素中,制造系统经常成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新产品开发上市和快速响应市场的商务活动的瓶颈。RMSs 是对传统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建造与运行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它利用系统组元/ 模块组态(布局)的可变性与可更新性实现制造系统的可变性。它将对产品、制造系统及装置硬软件的设计与制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无损耗的处理(Waste2free Processing)。未来的制造过程是能耗与资源消耗最小化的。

③新的物料过程(New Materials Process)。它是建立在革新了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制造方法与流程基础上的。

④制造用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for Manufacturing)。它是利用生物技术实现自动化装配和加工的新一代制造技术。

⑤企业建模与仿真(Enterpris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这一技术主要解决企业系统变换、商务流程和所有制造作业的建模、仿真和系统集成等有效综合的问题。

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它是为正确、高效的各级决策提供全方位关键信息和快速把信息转换成情报与知识的技术。

⑦产品与过程的设计方法(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Methods)。它要求创新系统、产品与流程/ 过程的设计理论、方法和工具,是新一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方法和工具。

⑧增强了的机器-人的接口(Enhanced Machine Human Interfaces)。它是解决机器与人接口问题的新一代人机工程技术,重点解决物理接口设计和增强员工学习能力的问题。

⑨员工的教育与培训(Workfor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它要求建造一种能快速联想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开发不同语言直接沟通的翻译机,实现不同文化、语言员工的合作。

⑩智能合作系统软件(Software for Intelligent Collaboration Systems)。其目的是把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专家通过智能合作软件融合为一体。它包括成组通信协议、制造专用网络协议、分布式企业流程控制方法与标准和共享知识等软件的开发,是利用人的交互动力学模型和全部智能合作软件与接口软件形成的虚拟合作空间。

2)研究、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

信息被理解为是经过处理后可获取人可以接受与理解、有确定涵义的情报的那些原材料。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检测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柱的技术群。信息系统是提供经过处理的信息流和精确数据与信息的网络,其核心功能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保存。工业工程师们应该积极进行信息系统及其软件工具的研究开发,特别是SCM、CRM,XRP(扩展的资源规划),以及电子贸易(e2C)、电子商务(e2B)和知识管理的工程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发挥工业工程方法学的优势,在我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学习型组织、发挥组织全潜力和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施展工业工程师的才华。

3)研究、开发和建立管理系统工程。

1990 年W.Skinner 明确指出:“传统管理失效了”。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新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近7 ~ 8 年来企业界掀起学习应用约束理论(TOC ,Theory of Constraints)的热潮。所谓约束管理,是由E1M1Goldratt 开发的一种管理哲理,它由三个分离而相关的业绩测定、逻辑思考过程和后勤保护工程组成(APICS ,2002)。它不是最优生产技术OPT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根本改进企业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

①企业的目的不再只是“为老板赚钱”,而是“使受益者完全满意(TSS ,total stakeholder satisfaction)”。为了达到TSS ,企业的目标是“将来同现在一样赚钱”,以净利润、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三个指标度量企业业绩,用产销量、库存和运行费用测度企业的运作,以“产销量最大化、库存与运行费用最小化”作为优化企业运作的目标判据。

②约束是阻止(企业)系统按其目标达到更高业绩水平的因素(APICS ,2002)。基于约束的五步法、99/ 1 规则和DBR(鼓/ 缓冲器/ 发信缆)法是寻找和解决系统约束的方法,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找到瓶颈、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③基于约束的管理是按照TOC 原理管理组织和资源的实践(APICS ,2002)。它利用DBR 法、V2A2T 结构分析、关键链等理论管理后勤保障工程;测定每天的业绩改进企业的业绩系统;利用现在现实树、未来现实树、因果审计和云雾图等工具思考与分析问题。80 年代以来的企业实践证明,只有把使顾客完全满足TCS 作为业务工作目标才能实现企业业绩改进。其核心是建立“超过顾客期望”的企业文化,每天用3.4 ×106(6.5σ)测定所有员工和岗位业绩差错,用每五年压缩运行时间10 倍测定效率的提升。同时,工业工程还应该继续利用TOC 理论、DBD(基于决策的设计)等理论在组织的系统管理、发挥人因作用,特别是为建立管理系统工程学做出应有的贡献。4)积极参与服务领域企业的创新与改进。

过去十几年工业工程象其它学科一样不太重视在服务业领域的研究开发。服务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分性、不均匀性和不可存储性等特征同产品的生产活动有显著的区别。对于这一最大的国民经济行业,未来的工业工程不能置之不理,应该积极参与其改进与创新。5)企业员工教育与培训的革新。

现在,事实上它已经成为工业工程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未来要求工业工程在员工教育培训和智能合作系统软件开发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6)流程(过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流程设计与再造是改进工业工程方法、工作/ 作业测定和企业“全组织业绩”的重要方法与工具。它包括:流程设计与再造(PDR)、提问技术与调查表设计、动作经济原则与方法改进,时间研究/ 作业测定,组织系统业绩测量,以及工程决策等方法和对传统工业工程工作研究的创新与改进。

下载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工业工程之我见(定稿)

    工业工程之我见 摘要:工业工程( IE)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它的显著特征。本文介绍了现代工业工程的概念,其发展过程......

    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课题(精选合集)

    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课题 日期:2006-6-10 源自:互联网 网友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 】 发展工业工程的技术和管理基础有:信息技术、制造与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工程和服务。为了创......

    现代工业工程专业词典1大全

    現代工業工程專業詞典 1. ABC Classification--ABC分類法 對於庫存的所有物料,按照全年貨幣價值從大到小排序,然後劃分為三大類,分別稱為A類、B類和C類。A類物料價值最高,受到高......

    现代工业工程热点研究专题研讨(2014)

    现代工业工程热点研究专题研讨: 现代制造与服务: - 可持续发展的制造(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 可重构制造系统及其技术的发展(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服务型制造(Serv......

    谈理论发展趋势论文

    一、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

    道路工程国内外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

    道路工程国内外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就公路运输业而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首先在几个发达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外的道路运输比我国要发达得多,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

    室内设计师经典理论教程(四):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缺陷

    室内设计师经典理论教程(三):设计和要求 第五章 国内外室内设计的发展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

    新世纪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论文

    20世纪是财务管理学从独立走向完善的世纪。从20世纪初期的筹资管理,到二战后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到60年代中期的投资管理,再到70年代的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以及80年代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