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附件三:
第十一届“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 《“识别-扰动”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杂合小肽合成与作用初探》 《基于倾转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 《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浙江工商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苏州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扬州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湖南商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
《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与功能整理》
《正负电子对撞机上ttZ产生过程的单圈QCD和电弱修正》 《一种新型的钯催化乙二酸酯酸钾脱羧偶联反应》 《稀土光磁功能配合物研究》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基于荧光蛋白标签的“夹心法”重组蛋白生产分离纯化系统》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气凝胶高效隔热复合材料》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广东省荔枝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基于16家荔枝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
《水稻抗纹枯病主效QTL-qSB-9的位置、效应及作用方式》 《连续本体法PMMA树脂聚合工艺》 《智能扣合式骨外固定监测系统》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
《丘陵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射洪县的调查》
《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 《广域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
《同源重组是甲型流感病毒进化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探索--基于长沙市失地农民安置经验的思考》
《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生产技能培训需求意愿及制约因素分析--基于宁波511个种养农户的调查》
《火力发电厂节能增效评价及管理优化系统》 《量子系统局域可分辨性研究》
《基于头面部动作检测的算法研究与控制软件--一款助残软件的实现》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一类一维混沌映射的拓扑条件》
《FPGA位流解析及逆向工程》
《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断裂与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上海郊区的调查》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
《决定经常账户合意水平的系统动态学观点--基于中国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检》
《纸质人像照片及票据加密技术》
《基于增强现实的广场庆典互动式创意设计系统》 《基于火箭发射的折叠式无人机》 《新型多用途反恐防暴机器人》
《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 《盲人自主学习系统》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第十一届“挑战杯”华北电力大学获奖名单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新型烟气液湘脱汞吸收剂的研发
构建灾后一线干部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研究 实弹射击远程遥控标靶机器人
火电厂电除尘器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方案的研究
震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三等奖
第十二届“挑战杯”特等奖获奖名单
1.北京大学
《前沿抗氧化应激医学治疗手段的探索 —— 活体特异性有机过氧化物生传 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2.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
3.北京航空天大学 《云台可三轴精确定向的无人直升机系统》
4.重庆大学 《冲击我国城市化进程瓶颈的一项变革 —— 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调 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调 查》
5.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西藏无电区农牧民用对策研究 —— 基于对拉孜县新能源利用的 实证分析》
6.华东师范大学 《绿色高效纳米碳基膜电容脱盐装置》
7.华南理工大学
《 基于对新型细胞或组织恒温灌流实验系统的研制》
8.江苏大学 《TNFα Tumstatin54-132/IL-24 基因修饰的间质干细胞抗肿瘤研究》
9.南京航空天大学 《高速磁悬浮开关阻电机》
10.南京师范大学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 新时期大学生 新时期大学生 “从军热 ”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11.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射剂中热原专用超滤膜及在线检测仪》 《 12.清华大学
《恶劣环境视频增强算法研究及硬件实现》
13.山西大学
《农民利益是如何被损害的 —— 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失衡》
14.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
15.上海交通大学
《AEVIOUAEVIOU AEVIOUAEVIOU蜂窝式中文滑行输入法》 16.上海交通大学 《利用结构可控的蛾翅鳞片制备微型光子器件研究》
17.四川大学
《特大自然灾害下救及后重建中人文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研究 —— 以“汶川大地震 ”为例 的个案分析》 的个案分析》
18.苏州大学
《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机器人》
19.苏州大学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演与创新 —— 以苏州市上林村为个 以苏州市上林村为个 案》
20.同济大学
《水质安全新卫士:一种用于毒性检测的多通道微生物传感器》
21.温州医学院
《自动化弥散斑验光仪的研制》 《自动化弥散斑验光仪的研制》 《自动化弥散斑验光仪的研制》
22.武汉理工大学
《钼酸锰 /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筑与超电容器性能研究》
23.厦门大学
《新型的荧光 Ag-S簇合物》
24.厦门大学
《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 —— 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 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 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 本》
25.浙江大学
《告别孤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 基于全国 7省***7个样本 的实证调查》
26.浙江工商大学
《基于 GDP GDP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实证研究 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实证研究 —— 以浙江省为例》 以浙江省为例》
27.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 《一种新型的芳基腈类合成方法及其导向的医药化学品绿色生 产路线》
28.中南大学
《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探索 —— 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 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
29.中央民族大学 《多民族地区宗教和谐发展研究 —— 以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为例》 30.香港中文大学
《川震重建-故土新楼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第一示范点:马鞍桥村 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
《细胞的温床 ——基于对新型细胞或组织恒温灌流实验系统的研制》
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名单
北京大学 包含平面硒原子层的稀土硒化物及硒氧化物二维纳米晶:RESe2与
特等奖
北京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常州大学 东南大学
江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河南工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大学 RE4O4Se3的液相合成与性质研究
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优化排产软件 多光照环境下的第一人称手部检测
建设工程表见代理纠纷的审判方法和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全国230件案例的实证分析
可用于油水分离和水净化处理的双层TiO2基网膜 交互式声光显示屏
磁控多级孔纳米缓释骨修夊材料的研制与性质探究
封闭管制还是开放协商: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探--以吉林省白山市吊水壶村为例
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接新方法及焊具设计--适用于高速列车用国际先进焊接方法
一种全新的金催化喹啉类化合物选择氢化反应 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 采用高效无线供能的胃肠道新型钳位式微机器人诊查系统 核子分离能公式的改进及GK关系新特征的发现与解释 基于稀疏正则化的多特征多源图像融合方法及其系统实现 优化酶表达与定位对细菌脂肪酸合成促进的研究 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
中国慢性病防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探索——基于南京九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与朊务实践
干细胞基因治疗的新型非病毒载体—DNA-多糖纳米粒的研究 化工污泥基填料重金属稳定化研究 基于无源涡流调控高效强化换热技术的冷却系统 复杂电磁信号的快速记录与回放系统
便携式光学表面三维形貌在线检测仪
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对南京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的探索——以苏州市湖桥村为例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发展路径
产业转移粘性是如何产生?——基于泛长三角地区百家企业的调查研究 信用共同体“贷”动小微企业创富梦——江西省探索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调查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政策考量--基于粮食主产区百村调研 利益调整与制度变革:让新居民平等融入社区--对温州新居民社区融合的调查分析
旋转组合式上落梁顶推装置
中国非正规小微企业生存性与合法性研究——基于广东省8个集群1240家企业的案例调研
新型高效低水损管道混合器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第二篇:第十届到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获奖作品
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特等奖获奖作品
学校名称 作品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 《多通道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超高速开关磁阻电机》
江苏大学 《通用型分体式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研制及产业化》 华南理工大学 《沟槽式微热管毛细芯高速旋压犁削复合成形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便携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卫星通信地球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转折期有孔虫的灭绝过程》
天津中医药大学 《现代针灸铜人--经穴学学习及针刺安全性训练系统》
复旦大学 《“绿色环保”的DNA提取试剂盒制备方法——无创伤便捷的痕量及稀有DNA样品的新型硅胶提取法》
江苏大学《家蚕重大病毒BmNPV orf35基因的缺失和拯救》 中山大学 《中国南海赤魟尾刺中新型肿瘤抑制基因Ipl的研究》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运用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阵列快速定量尿液中4种微量蛋白的应用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废旧锂离子电池再资源化工艺及装置研发》 复旦大学 《金属布线的桌面加工技术》
北京大学 《新型OLED蓝光材料的探索——新型稠环芳烃合成方法的开拓》 南开大学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转型期金融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滩区生态调查与研究》 东南大学《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 同济大学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 《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北京大学 《诉讼之外的选择——大学生权利救济的进路分析》 东北大学 《辽宁省高等教育顾客(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及调查报告》
广州大学 《城市治安综合治理的路径选择——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 特等奖获奖名单
清华大学 《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μ》
《“识别-扰动”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杂合小肽合成与作用初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倾转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 《人民币指数期货期权定价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浙江工商大学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小型倾转旋翼飞行器》 苏州大学 《丝织物原位纳米生态染色与功能整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正负电子对撞机上ttZ产生过程的单圈QCD和电弱修正》 《一种新型的钯催化乙二酸酯酸钾脱羧偶特等奖联反应》 南开大学 《稀土光磁功能配合物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复旦大学
《基于荧光蛋白标签的“夹心法”重组蛋白生产分离纯化系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气凝胶高效隔热复合材料》 中国人民大学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河南工业大学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长效保障机制研究--基于粮食核心生产区(河南)的调查》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荔枝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基于16家荔枝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 扬州大学
《水稻抗纹枯病主效QTL-qSB-9的位置、效应及作用方式》 长春工业大学 《连续本体法PMMA树脂聚合工艺》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智能扣合式骨外固定监测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丘陵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射洪县的调查》 中山大学
《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
第十二届“挑战杯”特等奖作品名单(31件,含港澳参赛作品1件)北京大学
《前沿抗氧化应激医学治疗手段的探索——活体特异性有机过氧化物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云台可三轴精确定向的无人直升机系统》 重庆大学 《冲击我国城市化进程瓶颈的一项变革——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调查》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西藏无电区农牧民用电对策研究——基于对拉孜县新能源利用的实证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 《绿色高效纳米碳基膜电容脱盐装置》
华南理工大学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细胞的温床——基于对新型细胞或组织恒温灌流实验系统的研制》
江苏大学 《TNFα-Tumstatin54-132/IL-24基因修饰的间质干细胞抗肿瘤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速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
南京师范大学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射剂中热原专用超滤膜及在线检测仪》 清华大学 《恶劣环境视频增强算法研究及硬件实现》
山西大学 《农民利益是如何被损害的——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失衡》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
上海交通大学 《AEVIOU蜂窝式中文滑行输入法》
上海交通大学 《利用结构可控的蛾翅鳞片制备微型光子器件的研究》四川大学 《特大自然灾害下救灾及灾后重建中人文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的个案分析》 苏州大学 《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动机器人》苏州大学《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演进与创新——以苏州市上林村为个案》
同济大学 《水质安全新卫士:一种用于水质毒性检测的多通道微生物传感器》
温州医学院 《自动化弥散斑验光仪的研制》
武汉理工大学 《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厦门大学 《新型的荧光Ag-S簇合物》
厦门大学 《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
浙江大学 《告别孤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基于全国7省5547个样本的实证调查》
浙江工商大学 《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新型的2-芳基腈类合成方法及其导向的医药化学品绿色化生产路线》
中南大学 《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发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与探索——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多民族地区宗教和谐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为例》
香港中文大学《川震重建-故土新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第一示范点: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作品 北京理工大学
《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优化排产软件》 清华大学
《多光照环境下的第一人称手部检测》
《建设工程表见代理纠纷的审判方法和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全国230件案例的实证分析》
《可用于油水分离和水净化处理的双层TiO2基网膜》 燕山大学
《蓝宝石光纤探针持气率测井仪》
吉林大学
《磁控多级孔纳米缓释骨修复材料的研制与性质探究》
《封闭管制还是开放协商: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吉林省白山市吊水壶村为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
《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接新方法及焊具设计--适用于高速列车用国际先进焊接方法》 复旦大学
《一种全新的金催化喹啉类化合物选择氢化反应》 上海大学
《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采用高效无线供能的胃肠道新型钳位式微机器人诊查系统》
《核子分离能公式的改进及GK关系新特征的发现与解释》
《基于稀疏正则化的多特征多源图像融合方法及其系统实现》
《优化酶表达与定位对细菌脂肪酸合成促进的研究》 常州大学 《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 东南大学
《中国慢性病防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探索——基于南京九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与服务实践》 江苏大学
《干细胞基因治疗的新型非病毒载体—DNA-多糖纳米粒的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复杂电磁信号的快速记录与回放系统》
《基于无源涡流调控高效强化换热技术的冷却系统》 南京理工大学
《便携式光学表面三维形貌在线检测仪》 南京师范大学
《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对南京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 苏州大学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的探索——以苏州市湖桥村为例》 温州医科大学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浙江大学
《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发展路径》 江西师范大学
《信用共同体“贷”动小微企业创富梦——江西省探索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调查报告》 河南工业大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政策考量--基于粮食主产区百村调研》
武汉理工大学 《旋转组合式不落梁顶推装置》 中山大学
《中国非正规小微企业生存性与合法性研究——基于广东省8个集群1240家企业的案例调研》
重庆大学 《新型高效低水损管道混合器》
第三篇:挑战杯 哲学社科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
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
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通过对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三大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规律,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介绍: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1)站在楚文化的视角,追溯了汉绣的历史线索。立足于文化变迁现象,站在整个文化圈的范围内挖掘汉绣的历史渊源。对于现实风貌的考察,主要从生产组织、从业人员、市场状况、社会环境展开,力求介绍现状的同时,引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2)从文化的层面思考汉绣,认为主要存在“二元并存”现象。汉绣的二元并存主要是“雅”、“俗”,“汉”、“苏”的并存,“雅”与“俗”表现在艺术风貌、选题、材质、工艺方面等方面,主要是一种历史的原因;“汉”与“苏”表现在市场方面,主要是地域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所致。(3)讨论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先是肯定了汉绣作为工艺美术的良好经济属性。然后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地域性”与“时代性” 的核心问题。解析汉绣遗产与地域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传播方式,即实物传播、表演传播、媒介传播,提出传播的策略要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形成传播层次的多元化、要形成传播周期的有效化、要形成传播内涵的地域化、要形成传播内容的品质化,目的为更好的通过刺绣载体有效的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形象并建设文化产业。最后提出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必由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开阔视野,将工艺文化放到大文化的范围内展开研究,进行汉绣文化的创新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以把握汉绣绣品的形式美和地域性问题;结合纺织服装学,以提供汉绣物质基础(包括纺织科技基础)和文化基础;结合经济管理学,加强汉绣文化产业运作的理论对策;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提供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结合企业市场运作,以提供绣品交易循环及文化传播基础,并实现汉绣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2 通过社会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专家访谈,融合提炼观点,依据理论、方法正确,具有科学性。目前重视“俗文化”,忽视“雅文化”,课题结合姊妹绣种研究,重新考察,展开文化差异研究,提出汉绣“二元并存”现象,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途径,具有先进性。从文化变迁追溯汉绣历史变迁,区别于工艺美术视角判断;思考 “二元并存” 现象,区别 “俗文化”;考虑非遗多学科性,提出传承发展途径,具有独特性。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价值:(1)有助于认识汉绣真实面貌。“世俗性”成为汉绣发展的重要瓶颈。(2)有助于推动汉绣文化产业培养。重新认识汉绣,展示汉绣魅力,必然将汉绣培养为文化产业。现实意义:(1)有助于指导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地域性传统文化,蕴含着荆楚地域文化,在弘扬地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有助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和途径探索对传承发展汉绣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作品摘要: 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雅”与“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奖情况: [1].作品获得第八届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2011.6;成果的鉴定及评价意见: [1].湖北省文化厅.见附加材料;[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见附加材料;[3]湖北省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见附加材料;[4].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见附加材料;[5].荆州市文化局.见附加材料;论文发表: [1].比较视角下汉绣生态环境刍议[C].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 2011.2;[2].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 2009.6;[3].浅谈汉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纺织经济,2009.4;[4].解析慢设计及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纺织科技进展, 2010.2; [5].论汴绣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纺织科技进展, 2009.3; [6].现代汴绣绣品的变迁[J].四川丝绸,2008.4; [7].论汴绣发展的文化对策[C].服饰新视界.2009.1; 项目情况: [1].项目参与:构建湖北中东部地区刺绣文化产业带的研究(编号09YJA76003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2009.12批准.在研;[2].项目参与:武汉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汉绣为例(编号09061).武汉市社 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2009.7批准.已完成;[3].项目负责人:汉绣的市场优化(编号002).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项目.2008.12批准.已完成;媒体相关情况: [1].(通讯员).武汉举办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纺织报[2010年6月25日];[2].(通讯员).千年汉绣,故乡仅存百余传人.楚天都市报[2010年6月7日B09版];[3].(通讯员).汉绣时装如梦似幻.长江日报[2010年1月8日27版];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正明.楚文化史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3次印; [3].彭浩.楚人的纺织与服饰[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湖北省群艺馆.湖北民间美术探源[M].湖北美术出版社,1987; [5].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M].群言出版社,2004.12; [6].刘征.汉绣与吴氏家族[J].湖北档案,2007(10); [7].方李莉.传统手工的现代价值[J].中华手工,2004(01); [8].胡平.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J].装饰, 1999(06); [9].邱红.探寻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汉绣”[J].装饰,2006.12; [10].叶云,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11].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J].纺织科技进展,2009.6; [12].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丝绸,2010.4; [13] 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1;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亲临实践;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集体组织;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中国刺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名绣及少数民族代表绣种,湖北地区刺绣的研究相对较少。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1984年的《武汉手工业精英集》对汉绣近代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介绍针法着色构图方面的基本情况;湖北省群众艺术馆1987年的《湖北民间美术探源》对汉绣的根源进行追溯,并从艺术构思,针法技巧,应用范围,美学思想方面作了研究。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邱红在《探寻即将消逝的民间艺术—汉绣》中,从汉绣的发展历史、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民俗传承功能,对“汉绣”传统的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以期引起人们对“汉绣”中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的关注,促进地域性民间文化研究;以上研究都是基于汉绣本身的世俗文化的研究。其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作用,但并不利于汉绣的市场化。2007年中南民族大学叶依子和叶云在《汉绣流考》中通过对汉绣的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流变考查,分析了汉绣的艺术特征,揭示汉绣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研究在汉绣历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理论价值。2008年叶云 和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论述了汉绣在众望所归中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汉绣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仍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传统工艺“以艺养艺”的优化发展, 是保护与传承汉绣的可行性策略;以上研究也是基于汉绣世俗文化的研究,在考察现状和发展汉绣方面,迈出了步伐。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叶云等《汉绣的娩出与发展》研究了汉绣在荆州、汉口、洪湖发展的近代历史;武汉纺织大学郑高杰在《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中介绍了汉绣绣品现状,分析了绣品的市场价值;结合汉绣文化背景和市场历程,论述了其细分市场和目标定位,以及绣品的优化调整;汉绣的研究开始从保护的理论研究转变到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2010年武汉纺织大学冯泽民等《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中介绍了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围绕文化内涵分析,揭示了汉绣手工技艺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了思考;该研究虽然基于汉绣世俗文化,但是开始思考汉绣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综上所述,汉绣历史文化与审美的研究多,社会考察与传承发展及文化产业少;世俗文化是主流,雅文化是端倪。
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一份来自淮河沿岸六个癌症高
发村水污染治理现实紧迫性的调研报告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作品依托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历时近5年,针对淮河沿岸六个典型癌症高发村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调查,探寻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过程中的困境,揭示沿岸癌症村村民的生活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治理建议与改善方法。
详细介绍:
九八年的“零点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淮河的污染状况,同时新闻媒体频繁报道了淮河沿岸居民癌症高发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并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水质与癌症病发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减少村民患病率应当从何处入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淮河水质?带着这些问题,“今日淮河”学生调研团,以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实践行动,对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地区开展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此份调查报告主要关注淮河流域水污染与沿岸癌症高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探究癌症村形成的原因,并由此反映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寻求治理措施。近5年的调查时间里,基本上证实了癌症高发病率与淮河水污染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水污染问题。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开展对淮河流域水质现状、淮河治理措施等方面的宣传活动,发起“情系淮河,关注民生”的万人签名活动,并与淮河卫士共建5个净水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民生、治理淮河。在综合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民众宣传淮河水质及沿岸民生状况,力求引起人们的关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淮队伍中来,尽快使沿岸居民摆脱癌症苦海。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亲赴淮河流域对河南沈丘县为主的癌症高发村进行调研,寻求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和沿岸人民生存现状。由癌症问题入手关注沿岸民生,进而倡导社会关注水污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患病村民的生活。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201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淮河水利问题搬上日程。该作品与时俱进,由理论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结果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数据均由淮河流域相关政府及相关环保组织提供,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而实地调查结果则是暑期实践团历经四年,在取得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案例具备真实性。以往的调查只是宏观上考察了淮河水质的几年的变化,但该作品的研究视角则侧重于水质与癌症死亡之间的关联,更具新颖性。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淮河沿岸癌症高发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结合理论数据与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用敏锐的视角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污染的相关性,为“环境与疾病”的课题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地例证。并由此反映出淮河流域水质现状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提出合理性建议。号召将“可持续”的观念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作品摘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淮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然而近年,淮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村民常年饮用受污染的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频发且死亡率逐年攀升,这些疾病高发的村落分布在淮河沿岸,俨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癌症村”。2011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明要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对淮河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想法。为探究淮河沿岸居民病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2007年,我们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淮河沿岸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对淮河沿岸多个癌症村进行实地勘察、走访,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了淮河水质问题上来。2009年8月“今日淮河”调研团再次出发,以河南省沈丘县为重点调研对象,对沿淮水质污染现状、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政府政策和相关措施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综合四年多时间的资料积累、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沿岸癌症病发率与淮河水质确实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要解决癌症村的病发问题,重点是要做好淮河水域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这要求政府、企业、民众从物质、技术、人力等各方面给予治淮工作全力支持。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7年调研团荣获全国“千乡万村科普环保行动”优秀小分队 2007年调研团获“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 2009年“淮河污染区地表饮用水的生物净化与村民救助”项目获康师傅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金奖 2010年12月 获学校“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1年6月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 参考文献: [1]丁宗凯,等.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环境保护科学.(J)2007.33(6):97-99.[2]国务委员宋健谈淮河水污染防治:还淮河碧水清风.[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公报.(J)2005(7):26-30.[4]胡巍巍.近年来淮河干流区水质变化及原因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1(1):74-77.[5]李云生,王东,张晶.淮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M)[6]刘军.淮河水污染治理政策执行评估:环境研究与监测.(J)2008.21(2):40-43.[7] 李冬燕.淮河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科技信息.(J)2007(35):520.[8]王官勇,戴仕宝.近50年来淮河流 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1):75-78 [9]王科,苟克宁.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26(2):165-168.向东,凌江,黄小增.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环境保护.(J)2005(6):55-56.[10]闫云侠,李柏年.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水利发展研究.(J)2005(3):17-19.调查方式:
调研团在前期依托文献调查法,之后进行实地考察。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与县政府、环保局开展座谈会。有选择的进行个案分析,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水质监测。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淮河流域污染问题,但是将淮河污染与癌症村形成联系在一起分析的却比较少见。《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一文从淮河流域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生态下的淮河水污染治理探究》从污染源的探寻、淮河污染的恶果、责无旁贷的应对措施、前景展望等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淮河污染治理》分为淮河污染治理历史、淮河水污染治理难点、污染治理意见三个问题进行介绍。2011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定。文件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实施大江大河特别是淮河、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河水治理。以文件形式加大了对以淮河为主要对象的河流污染的关注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基本还局限于对淮河流域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淮河流域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明显不够。而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所掌握的研究数据因为检测断面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又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提出的治理方案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淮河污染问题与民生亟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2005年7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淮河流域水污染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正式启动。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着眼于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病发率和淮河污染的相关性而且亲自走访癌症村获取一手资料的情况。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金融危机来袭,使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本作品选择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自我价值;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旺盛而高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能为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
详细介绍: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本项目选择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揭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的分析,发现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素,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为有利;在对中美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后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作用,建议通过“找典型”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2.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3.大力倡导和促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金融危机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此问题的佳径,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本调查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因素,揭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为高校与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报告从大学生选择创业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个人、高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又据此揭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中美创业教育对比分析,经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采集了大量一手数据资料及案例。选取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分析相结合、大学毕业生实际创业与在校大学生创业学习分析相结合两种视角进行研究。得出以下有新意的结论,并得到查新结果的支持: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应另辟蹊径,创业型就业是种很好的选择,但由于主客观种种原因,创业大学生人数不多,成效也不尽人意,近年来中央日益重视创业问题,对创业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报告通过研究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以期促进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缓解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分析创业成效影响因素,提高创业成功率;并帮助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作品摘要: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佳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迫在眉睫。作品的主要内容有: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分析,发现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素;中美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建议通过“找 典型”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2.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3.大力倡导和促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本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拟发表论文:《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因素分析》,正在投稿审阅中; 拟发表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正在投稿审阅中。参考文献: 1.吴启运,张红,2008,《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实证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11期 2.孔伟,曹秀丽,牟岚,2008,《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因素分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期 3.余瑞玲,2007,《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4.田洪伟,2007,《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期 5.张志华,2007,《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成功(教育)7期 6.汪翕萍,2004,《大学生创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邓彦斌,2004,《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实务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 8.张帆, 张帏,2003,《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人才8期 9.《大学生创业五条备战原则》,中国减速机网 ,2004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研究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道路。但是,大学生创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找出和解析影响创业成效的因素,加快发展和完善创业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成为亟待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国外创业与创业教育研究为世界瞩目,成果丰硕(1)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创业型就业” 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通过1965年-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结构的分析,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就业机会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并且几乎全都是由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创造的”。10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推动力一直在向创业型和革新型企业转移。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创业,希望事业上成功。(2)世界大学教育正面临着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 1998年,世界教育大会提 出,大学教育应由“就业型教育”向“创业型教育”转变。研究显示,近几年来,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热潮,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将创业教育导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而且将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国内创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研究情况(1)国内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 大学生的创业是综合能力运用的过程,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是思想解放、文化程度较高,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等;劣势是资金缺乏、管理经验不足等。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创业教育如何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对此类创业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实际调查和实证分析欠缺。(2)我国大学借鉴美国经验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 从中国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项目、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以及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来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整体规划上是与美国相似的,导致不同创业教育现状的原因就是各种项目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接纳程度上的差别。中国的创业教育才起步,大型创业教育项目都还处于试点阶段,亟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入。最终,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将会深刻地影响大学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
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的调研报告
——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户分析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近年来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低收入人群绝对数量大,其幸福与否直接影响幸福社会的建设。为此,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者入户调查所得数据,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公共服务设施享有等方面,通过构建测定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分析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现状。同时,利用不同的专业知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详细介绍:
近几年的两会上幸福感成为热门词汇,各级政府提出幸福的口号。政府对幸福感的重视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关注民生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突显出来,其中低收入人群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因此,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本作品基于有关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1184份有效问卷,运用社会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了低收入人群在居住、交通通勤、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满意度,构建了幸福感的评价体系,得出以下结论:低收入人群幸福感不高,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其中住房价格高,居住环境差,就业不充分薪酬低,医疗体系不完善,中学教育滞后是制约低收入人群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创新政府保障性用房供应方式,加快旧城居住环境综合改善;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快轨道佳通和无缝换乘系统建设;合理布局城市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城市精神文明度。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随着民生工程的推进,幸福感在10、11年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热点词汇。各级政府纷纷将提高居民幸福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而低收入 人群幸福感将直接影响全社会的幸福程度。本作品主要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武汉市低收入人群聚居街道进行了问卷调查,建立科学的幸福感指标体系,使幸福感的衡量与比较成为可能。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次的调研,引起更多有识之士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的关注,更好的解决低收入人群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获取1184份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切实反映其生活状况。同时,为定量分析低收入人群幸福感,调研组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对低收入人群在居住、就业、交通通勤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幸福感进行测定,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另外,调研组针对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当前对低收入人群研究方面不全的不足,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弥补定量研究体系的缺乏。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充分了解当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幸福感现状以及幸福感改善意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的相关机构制定政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的幸福感。同时,本次调查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为有关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品摘要: 本作品基于武汉市1184户低收入人群入户调查所得数据,考察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生活幸福感现状。主报告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研究的基本界定,介绍了该课题的缘起、调研对象、调研目的与意义以及调研方法。第二部分从居住、交通通勤、就业、享有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对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有关城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感基本现状及改善意愿。第三部分,通过将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合理量化,科学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幸福感指标评价体系,计算出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指数,得出当前限制武汉市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提高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通过与其他城市相关数据的对比,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幸福感的可行建议。第四部分对上文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总,总结了近年各级政府解决低收入问题的措施及成效,分析了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幸福感不高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提高武汉市低收入人群整体生活幸福感的建议。结束语回顾了整个调研过程,提出了一些期望并对下一步研究作出规划。此外,作品分报告中详细全面的介绍了有关幸福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幸福感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以及居住、交通、就业、公共服务四方面与幸福感关系,作为对主报告的补充。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6月获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6): 575-576.[2] 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2002,(5): 57-60.[3] 黄亚平.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周运清.中国城镇居民住房居住质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信卫平.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6] 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 ED Diener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vol 55,NO1:34-43.[8] Costa P T,McCrac R R.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on Subji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38(4):668-678.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 当前国外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处于实证性研究阶段,其研究重点是测量幸福感,探讨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方法。当前测量幸福感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
1、直接询问结合测评量表法 Gurin、Veroff(1991)的直接询问被试是否感到快乐;Cantrir(1993)采取“自我安置等级法”:让被试自己确立最好和最坏的生活标准,然后评定自己目前生活状况所处的位置;
2、情感实验推测法 心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主要是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有关。基于心理健康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认为幸福的人首先应拥有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则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方面。因此精神疾病诊量表被应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中。
二、国内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概况 我国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并且沿用了国外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心理健康层面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如老人、大学生和少儿群体。与健康有关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主要利用已有的生活质量量表编制了适合中国的生活质量量表。陆洛(1998)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D),其包括自尊的满足、家庭与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金钱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对生活的乐天知命、活得比旁人好、自我的控制和理想的实现、短暂的快乐、对健康的需求9 个方面内容。
三、现有相关研究的趋势与不足 纵观国内外有关主观幸福感,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显示出:从描述到解释;从外在因素到内在因素到二者结合;测量方法多样化;研究本土化以及研究跨文化等五个趋势。同时,相关研究特别是我国国内研究在下列方面仍存在着不足:
1、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量是应用国外的理论和研究工具,并没有完整地揭示我国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
2、相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数并没有特定化的研究对象,使得得出的相关结论相当空泛并不能具体为提高某一类人群的幸福感提供详尽有效的方法。
3、今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中国化值得重视,结合我国情况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主观幸福感理论,编制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工具,在研究中体现我国文化的特殊性。
“落霞”与“孤鹜”齐飞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传世绝句,句中孤弱的老鹜与壮阔的落霞齐飞在长江之上,遨游于天际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暮江秋色图。行文中“落霞”或比城区之建设,“孤鹜”或比“城中村”之发展,“齐飞”即是“城乡一体化”。借此绝句,展现城区与“城中村”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愿景。
详细介绍: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中村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目前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日趋成熟,但多是立足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鲜有从城乡规划方向的探讨。本作品结合实地调研得到的一手资料,运用PEST分析法,从城乡规划的角度,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了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作品运用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发展了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内容包括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调查报告、学术论文、调查问卷、访谈问卷以及相应的规划改造设计方案,成果由地域性到普遍性明显,可运用性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深入剖析宜昌市“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方案,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提出参考意见。基本思路:本调查报告以宜昌市三个典型的城中村为例,采用调研、访谈、走访、问卷、文献等方法找出宜昌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试图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机理,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建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1 研读论文70余篇,充实理论基础; 2 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 3 科学分析,探究核心问题 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的处理与分析,并对宜昌市“城中村”问题进行PEST分析。先进性: 1 采用两步调研法进行实地调研; 2 针对典型的城中村设计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规划方案。独特之处: 从城乡规划角度进行剖析城中村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城中村问题全国鲜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在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约与协调作用,并通过对我国成功改造的城中村的相关案例与宜昌市城中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城市空间协调与发展的规划改造意见,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作品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土地利用日益紧张。而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山地城市——宜昌市,合理地规划改造城中村既是“十二五”规划精神的体现,更是宜昌市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需。本调查报告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以宜昌市三个典型城中村为研究对象,在相关调研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探析城乡规划与城中村改造相关问题之间各因素的相互制 约与协调作用, 将城中村建设管理体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进而提出解决宜昌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以此促进宜昌市城乡一体化,创造和谐美好的宜昌城市家园。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论文情况: 2010年11月10日在国资委主管国家级期刊《城市建设》上发表论文两篇:《宜昌市城中村问题浅析》《浅谈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的协调策略》。获奖情况: 2010年10月28日在团省委举办的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和“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10年10月28日作品《“落霞”与“孤鹜”齐飞》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调查报告类一等奖;论文《浅析新农村规划的制约因素》被评为第二届湖北高校“新农村 新希望”主题实践征文活动论文类三等奖。参考文献: [1] 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 孟陶然.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11).[3] 朱金坤.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杭州通讯, 2006,(05).[4] 吴建中.浅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措施[J].山西建筑, 2007,(15).[5] 莫艳清.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6] 《东山村2009工作总结》[J].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城市边缘地带 德国地理学家舒伯特•路易斯在1936年最早提出“城乡结合部”这一概念。由于城市与周边乡村在地域上相毗邻,因此,城市中生产要素的向外扩散,就是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扩散,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地域单元——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地带”。2)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开始的对不良住宅区地改造,随后扩展至对城市其他功能地区地改造,并将其重点落在城市中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转换的地区。3)城市蔓延 城市蔓延产生于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自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面对城市蔓延问题,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 要在传统的分区土地利用制度框架之外,派生出州之间,州及州以下次区域成长管理及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等制度安排来解决城市蔓延问题。4)都市村庄 都市村庄的概念于80年代末期在英国正式被都市村庄小组(UVG)创立。它提到的都市形式为:中等密度发展;混杂的用途分区制度;便利的公共交通。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严格的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中村改造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按照王永华在《我国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一文中的分法,将我国对城中村问题研究现状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初步涉及阶段 这一时期城中村现象刚刚萌芽,问题不是特别突出,但少数学者还是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发现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群特殊的群体——亦工亦农群体,并总结出这类群体的工农身份双重性,劳动性质季节性和生活地点流动性等特点。2)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初步认知阶段 这一时期伴随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得我国城市土地市场逐步形成,城市通过征地快速向外围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被包围在城市之中,引起了一些学者关注。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百花争鸣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加快速,城中村现象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投身到城中村和城中村问题的研究中来。各种各样的学术理论被提了出来,真可谓是百花争鸣。
公益牵手创业的探索—— 一种新型社会组织:
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社会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社会企业是以社会公益为目标,运用商业手段提供可盈利服务,以实现公益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型公益组织。近年来民生问题愈加突出,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公益组织发展面临困境,社会企业应运而生。作品从创业者、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调查,并从社会、政策、个体三个维度探究其影响因素,发现社会企业无成熟运营模式,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作品立意新,视角独特,有前瞻性,可为社会企业和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详细介绍: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又称公益创业型(或社会创业型)企业,是一种以公益性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运用商业化手段提供具有一定盈利性的社会服务,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体现社会创新理念的新型社会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对传统非营利组织的资助经费逐年减少,而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发达国家逐渐兴起了一股社会企业的浪潮。近十年中国也开始萌生出一批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社会服务的新型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或准社会企业)。本作品从社会企业从业者、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新的角度对社会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并从社会、政策和个体三个维度探究其发展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当前国内社会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不足;最不利因素是缺乏成熟运营模式等新结论。本作品立意新颖,视角独特,力求探究当前公益领域的新现象和新规律,具有前瞻性,对社会企业和相关决策部门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引起公众对社会企业的关注、调动其公益参与意识,提高社会企业的公信力;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借鉴,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公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实施了本项调查。作品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社会企业的基本情况、公益目标与经营成效、资金来源及用途,总结其创立与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接着从社会、政策、个体三个维度探究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并针对性地为社会企业及相关决策部门提出建议。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 ①调查范围广泛,客观性强:调查涉及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社会企业;②研究方法科学: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相结合并运用频率统计、交互分析等方法先进性: ①选题具有前瞻性: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尤其实证研究十分匮乏;②结论有新意:社会企业无成熟运营模式,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独特之处:从创业者、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调查,并从社会、政策和个体三个维度探究其影响因素,分析视角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揭示当前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和社会企业提供参考借鉴 2.通过对社会企业的调查分析,引起更多人关注和支持社会企业,扩大社会企业的影响力 3.推进社会企业的研究进程,为公益创业教育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4.引导公益创业实践更好更快发展,推动公益事业不断进步,进而促进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 作品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诸如残障、老龄化、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拉大等许多社会问题显现出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促进新型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社会企业应运而生。社会企业是将商业模式应用到公益事业的新型社会组织,以社会使命为目标,以商业运营为手段,创新高效解决社会问题。为促进公众对社会企业 的关注,调动公众公益参与意识;给社会企业提供参考资料和经验借鉴,进而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同时为政府促进社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依据,我们实施了本项调查。本作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社会企业融资困难,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公益创业人才缺乏;公益创业教育与培训总体发展落后、机会少、水平低的结论。同时,从社会、政策、个体三个维度分析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社会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主要有社会需求强烈、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缺乏资金等资源,公众认识不足;注册难,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支持不足;公益创业者个人素质不高,创业团队不够优秀,缺乏创新的运营模式是重要不利因素。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求是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美]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吴士宏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 [英]查尔斯.里德比特,《社会企业家的崛起》,环球协力社编译,2006年9月,北京,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3] [孟]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 [4] 蔡凌萍《新的企业模式——社会企业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3月 [5] 林海,彭劲松,严中华《广东省社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0年09期 [6] 王漫天,任荣明,《公益创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6卷 调查方式: 问卷、人员介绍、个别交谈、图片和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对社会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创业过程模型、环境等方面,总体来说多为理论上的概念性分析,实证分析欠缺。
(一)关于社会企业的概念研究 Peredo和McLean(2006)将社会创业分为社会性和创业性两个方面;Dees(1998)则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社会创业:社会创业是一项持续产生社会价值的事;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达到社会目的;持续的创新、适应和学习过程;不受当前资源稀缺限制的大胆行动。南开大学王仕鑫、廖云贵(2004)认为社会创业者具有以下基本内涵:肩负社会使命,以创造和维护社会价值为驱动因素;识别和不懈追求能够服务于社会使命的机会;进行持续创新、不断适应和学习;行为不受当前 所掌握资源的限制;体现对所服务人群或社区以及资源提供者高度负责的态度。
(二)社会创业过程模型研究 Dees等(2002)认为,社会创业是一个包括过渡、变革和稳定三个阶段的过程,由此提出了社会创业三阶段过程模型; Sharir和Lerner(2006)开发了一个社会创业过程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认为,新创社会事业一般要经历机会识别、发现、探索与开发等阶段,社会创业者个人、组织、环境和流程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创业过程。韩雪等(2009)认为影响公益创业的因素有: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外部经济和技术支持、国家的政策法规支持、公众认可度、新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和投入、志愿者的加入与受助者的参与、公益企业家的带动作用等。
(三)公益创业环境研究公益创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支撑,有利的环境条件是一个非常的重要因素。Sharir和Lerner(2006)清晰地勾勒了社会创业成功的八个关键因素:(1)社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2)献身社会创业的精神;(3)资本积累基础;(4)公众接受创业理念的程度;(5)创业团队的构成,包括志愿者和雇员的比例;(6)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长期合作关系;(7)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服务能力;(8)社会创业者的管理经验。其中,社会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和献身社会创业的精神是社会创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李志辉,黄少建(2007)在香港、西班牙、英国社会企业的比较中指出了六个影响公益创业的关键性因素:(1)法律和行政环境;(2)特定架构以管理社会企业;(3)融资问题;(4)业务支持;(5)公众对社会企业认识;(6)业务支持。
‘
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
查与反思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详细介绍: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规划,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负面影响,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 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张家界市桑植县、衡阳市衡南县和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三门峡市卢氏县等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其中包括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教育行政管理者卷,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89.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为有关撤点并校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在探究促进教育的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改革的效益,更好的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 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对数据分析处理,围绕撤点并校的效益性和公平性,建立理论模型。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并就撤点并校所引发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的科学性在于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调研地区撤点并校实施情况和撤并的现状,通过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先进性在于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学术前沿,并以公平和效益为分析视点,建立理论模型,揭示如何公平与效益的关系。独特之处是课题组的同学均来自农村地区,在成长过程和求学经历中,见证了撤点并校的发展,对撤点并校有切身感受。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有利于深化对教育公平性的认识,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向着兼顾公平和效益的方向发展。现实指导意义 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注和加强城镇弱势群体义务教育,促进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相关问题的科学解决,在此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能提高教育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作品摘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 规模广泛展开。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造成“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 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对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建立理论模型,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剖析和反思,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10月份被确定为学校第四期“质量工程”重点课题,已获重点资助。获学校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同时晋级省级决赛。2011年5月参加第九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被组委会授予省级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2] 孙霄兵、孟庆瑜,《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 范丽平、李祥云,《国外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研究综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4]《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八年之痛》[N],南方网(广州),2009-04-02.[5] 万明钢,《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名义—我国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隐忧》[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0期.[6] 杨兰,《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回顾与反思》[J],《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7] 杨东平,教育蓝皮书《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2月.[8] 斯琴,《呼和浩特市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现状调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2月.[9] 郭清扬,《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8年4月 [10] 廖英丽,《美国中小学合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截至2009年,在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撤点并校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为主题的论文共计约687篇,其中博士论文约2篇,硕士论文约60篇,期刊论文约625篇。其中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郭清扬博士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办学分散的问题,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普九”过程中,许多地方为了尽快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实行了“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的办学策略,更加剧了学校布局的不合理。鉴此,上世纪90年代末,各地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合理布局是否得以实现。”经过调查分析,他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合理布局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就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得到了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 斯琴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撤点并校的现状进行分析,她认为:“撤点并校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带来一些附加问题。其优点为:大力推动了呼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实现规模办学,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缺点为: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加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学校在资产处理上存在巨大浪费现象;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农村学校寄宿制不完善;农民负担加重;服务半径太大,部分学生出现晚上学、辍学等现象;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一些农村出现文化空白和劳动缺失现象等。” 米海燕认为:“经过撤点并校,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交流合作增多,英语学习得到质的发展。” 吉芸认为:“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对本地实际情况的了解,实行“一刀切”的合并方式,引发了诸如学生上学难、班级规模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后、农民负担加重等一系列的难题。这些难题不解决,不但会影响“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效果,甚至还会导致农村教育水平的下降,出现历史的倒退。”根据她的研究,认为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当下我国的“撤点并校”与美国在20世纪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思考和研究我国农村学校合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完善我们的农村学校合并之路。”
起飞在大学校园:你准备好了吗?--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以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为依据,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
详细介绍: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能够有效预测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对其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新生的个人主动性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30 本研究具有以下理论贡献:首先,研究证明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在大学校园情境中同样具有预测力,扩大了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其次,和以往多将新生作为被动个体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将新生作为积极的个体,着重考察新生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来增进适应,从而增强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机制;再者,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整体环境或者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本研究则提供了从组织层面出发来研究新生适应的全新视角。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富有以下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首先,研究充分揭示了在我国高校情境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与其入学适应性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内在机制,为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再者,研究还从新生入学适应模型和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我国大学校园实际和国内外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助力新生起飞的系统建议。作品摘要: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对其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育类特等奖 作品获北京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系列赛事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探索性研究部分即将发表:李宜轩, 陈琨, 姚翔 & 王奕.(2011).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研究——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的校园探索.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已通过.参考文献: 核心参考文献:: [1] Ashford, S.J.& Black J.S.(1996).Proactivi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the role of desire for contro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 199-214.[2] Bauer, T.N., Bodner, T., Erdogan, B., Truxillo, D.M.& Trucker, J.S.(2007).Newcomer adjustment during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ethod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 707-721.[3] Feldman, D.C.(1981).The mutipl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 309-318.[4] Fisher, C.D.(1986).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4, 101-145.[5] Saks, A.M.& Ashforth, B.E.(1997).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as a prologue for the futur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1, 234-279.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书报刊物。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已逐渐成为研究与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帮助新一代大学新生克服“新生综合征”,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顺利起飞,毕业后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不仅是各所高校的工作重点,更是高等教育业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期冀所在。以往对该领域的研究明显地囿于三大问题:其一,将新生适应笼统地看作一个变量或单独抽出一个维度加以考量,缺乏对影响新生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的内在机制的细致探究,难以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例如,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学业成就正相关(Chemers & Garcia, 2001);角色适应性好的大学新生心理更健康(司秀玲, 2008)。以上研究仅关注新生适应的某个特殊维度,缺乏对新生适应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其二,将新生入学教育看作是一个高校单向地作用于新生、使后者社会化的过程,忽视了新生个人的主动性、新生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导致新生入学教育普遍反馈效果不佳。例如,有研究仅从高校维度出发,来探索最佳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贾咏梅, 2006)。其三,仅注重考察年龄阶段不同导致的变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而较少研究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对大学新生发展产生的影响(Aldwin, Yancura & Boeninger, 2010),从而难以说明大学在新生适应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相对而言,工业组织关于新成员适应的研究更加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在工业组织心理学中,已经开发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衡量适应水平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了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Bauer, Bodner, Erdogan, Truxillo & Trucker, 2007)。并且,该领域的研究还十分注重组织这一特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适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鉴于此,本研究首次将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引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着力探究新生适应的内在机制,关注新生个人主动性对适应水平的影响,以期实现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有的放矢。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深层探析
--基于湖北省26所高校的调查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小类:教育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作品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基本思路,对网络政治信息、大学生的特点及政治心理内涵进行了科学把握,并选取湖北省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为样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网络载体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
详细介绍:
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政治心理关乎政治稳定、政治合法性问题。网络时代下,大学生群体基于自身的特殊性,其政治心理更易受到网络中各种政治信息的影响,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正面临着“价值空转”的难题。但目前,从网络视角分析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还鲜有论及。本作品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基本思路,对网络政治信息、大学生的特点及政治心理内涵进行了科学把握,并选取湖北省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为样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网络载体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本作品视角新颖、方法科学、样本齐全、内容翔实、对策得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颖性、前瞻性、现实性和应用价值。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心理状况及其基本原因,求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的实践难题,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资料和建议。思路:本调研报告循着理论演绎—现象描述—问题分析—方案形成的思路展开。选取湖北省26所高校为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较为全面地把握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对策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视角新颖、方法科学、样本齐全、内容翔实、对策得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颖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以往对政治心理的研究,或是从纯理论层面来探讨;或是结合大学生的政治观来探讨,将政治心理与大学生结合起来分析的少之又少,本调查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具体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情和政治意志层次来分析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政治心理具有创新性,同时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来探求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现状,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三个层面揭示出当前大学生政治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与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的相关性建议。其次,本作品对把握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动态变化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同时积极响应中央16号文件及2010年7月份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作了具体的探索和尝试。
作品摘要: 网络中的政治信息复杂难辨、良莠不齐,且极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不稳定阶段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思想冲击。而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叛逆性等特点,使其极易不自觉地受到来自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对大学生自身的政治心理的塑造和形成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都会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为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作用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途径,本团队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对网络时代下湖北省26所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了定
性与定量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总体上比较理性,具备相对全面准确的政治认知、积极向上的政治情感和坚定合理的政治意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够,同时,政治认知中事实认知呈现片面性,价值认知呈现不稳定性;部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领导人的批评与认同并存、热爱中夹杂着淡漠;大学生总体政治意志相对很强,但具有偏向性且从众程度比较严重。在数据调查及访谈显示的现状基础上作了深入的原因分析,从大学生群体自身、校园环境、网络载体环境及社会整体环境等角度,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空转”、优化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相关措施。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调研团队获2010年湖北省大中专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2、获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
3、获2011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大学校内竞赛一等奖
4、本报告主体内容发表在湖北大学《政教人》思想交流性报刊上。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6
2、中发[2004]1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刘波亚: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政治观的影响,《贵族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4、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凡奇,李静,王力尘:《网络政治动员方式与途径的控索和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6、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7、徐云峰:《网络伦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8、朱永新,袁振国:《政治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90.10
9、刘松阳,刘锋:《政治心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10、陈阳:《全球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布兰特•斯考克罗夫特:《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conversations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新华出版社 2009
12、徐大建:《人生美德: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之理论思考陶国富》,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13、郝英杰 马海红 赵治: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务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2月下
1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全文)
http:// visit on 2010-07-16
1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查+观察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综观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还鲜有论及,这一课题应属全新的课题。但学界对政治心理、特定时代的大学生的群体特征、网络政治环境等,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由于视角相对宏观,而使得内容显得比较宽泛。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大陆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关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而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主要是对西方政治心理学著作的翻译。最具代表性的是,胡杰于1987年将威廉•斯通的《政治心理学》一书翻译成中文,国人首次对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90年代初,虽然关于政治心理学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开始展开,但却只是停留在对西方政治心理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和介绍。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政治心理学实质意义上的研究工作,关于特定群体的政治心理的探究也是从90年代开始的。从整体上说,这些研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着重分析了所研究群体的政治心理的特征、作用、特点等。如张国清的《青年政治心理探索》,着重阐述了青年政治心理学的作用、特点及青年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政治行为等。21世纪以来,结合时代背景对政治心理学进行的研究逐渐出现,并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如王晓燕的《成长中的政治人:角色社会化与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和重点突显,分别对政治观、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人格的等进行研究,出现了一些较有思想深度的学术成果,具体论文有刘江等人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一起解决》,张树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等。但是,这些研究的历史都还比较短暂,而且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通过文献研究、社会实践的方法对大学生政治心理进行微观分析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至于以大学生的身份研究大学生自身群体的成果则更是少之又少了。有学者从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如秦贇等的《论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但相关文章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层面,而对于具体的政治心理研究不多。只有张健的《论网络政治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等,从政治心理的政治观这一方向做了有关探索,但其研究仍不成系统。从这些方面看,本作品应该是具有一定开拓性意义的,但同时所提出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城市拆迁背景下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来自河北省邢台市顺德
南路拆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哲学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这篇调查报告以河北省邢台市顺德南路拆迁情况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如何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角度出发,分析了在拆迁过程中出现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相关经验,提出对策,对如何在拆迁工作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进行了探究。
详细介绍:
这篇调查报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介绍顺德南路拆迁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党群关系和谐的积极因素。第二个部分总结出在拆迁中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突出表现,分别为党群互不信任、党群矛盾复杂化以及党群沟通的不畅通,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个部分指出拆迁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意义与对策。之所以要注重在拆迁中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人民利益所在,党的形象所依,社会稳定所需,并从拆迁工作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间段提出相关对策。最后指出和谐拆迁的真谛,在于是否真正得到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而要得到广大拆迁户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充分地发动他们、依靠他们和尊重他们。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撰写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指出在拆迁工作中存在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应该注意。二是找出拆迁中党群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三是提出解决党群关系不和谐的措施,为解决相似问题提供借鉴与启示。本作品的基本思路是从河北省邢台市顺德路南延工程的调查开始写,从掌握的实际情况跟材料中总结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原因进而找出积极有效的对策。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地的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体现资料的真实性。二是作者在调查与写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本作品的先进性在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同时在分析此问题时把先进的和谐社会理论同调研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本作品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选取案例的特殊,从个性中寻求共性;其次就是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特殊,这个作品从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探索拆迁问题,视角新颖独特。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指出了拆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根据拆迁工作的不同阶段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看到隐藏拆迁问题中被拆迁人与政府冲突的背后是以构建和谐党群关系为实质的。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是为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与群众的关系方面,对党建理论发展、党的相关政策、路线、方针的制定提供经验。作品摘要: 拆迁是近几年社会热门话题,在拆迁改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党群关系不和谐,矛盾激化乃至引起冲突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虽然各地拆迁情况各有其特点,但是个性中蕴藏着共性。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顺德南路拆迁情况为例,从如何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调研地拆迁中存在的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积极因素,指出了在拆迁过程中出现党群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相关经验,这是因为在迁拆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根据拆迁工作的阶段及任务的不同提出一些对策,对如何在拆迁工作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进行了探究。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38 论文《在拆迁工作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发表于《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季刊)第五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四届广西民族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一等奖 第五届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论文大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政府《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基本目标》
2、邢台市桥东区政府《拆迁估价标准及说明》
3、邢台市桥东区政府《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
4、《邢台市拘留所解除拘留证明书》邢市拘字(2010)189号
5、国办法(2004)46号文件《关于控制拆迁规范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
6、国土资源部第11号令《招拍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
7、邢台市桥东区政府《关于顺德路贯通工程涉拆居民的安置意见》 调查方式:
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拆迁问题如今成为政府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尤其是2009年以来,拆迁条例的修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学科归类上说,对于拆迁问题不同的研究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从其研究的视角而言又可以将拆迁问题分为两大类:即静态的制度分析与动态的互动分析。
一、研究视觉的不同 第一,结构分析角度。这属于静态分析,关注的是征地拆迁问题背后的制度性因素。比如政府滥用征地权、征用补偿范围窄、补偿标准低、征地程序不民主等。主要可以归为三个问题的研究:⑴土地产权缺陷与不完整补偿问题。比如沈关宝,王慧博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等。⑵征地拆迁与公共利益界定问题。比如彭小兵的《城市拆迁的制度性问题及政策设计》。⑶征地拆迁具体制度问题。例如雷綯的《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和杜国明,杨建广的《我国征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第二,互动分析角度,可以具体体现在两个个方面:⑴博弈论分析,就是一种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竞争主体关系的理论。比如冯玉军的《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我国当前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⑵社会行为分析,即对征地拆迁的过程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范式。比如施芸卿的《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二、研究领域的不同 第一,社会学,多设计社会保障跟社会工作两个方面。如《从社会学视角析拆迁户利益集团的形成困境》、《弱者反抗的逻辑——对拆迁过程的社会学反思》等。第二,政治学,多涉及政府行为、官员腐败以及制度完善问题。《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利益平衡与政府责任》、《论城市房屋拆迁中政府角色的偏离与纠正》等。第三,法学,这方面的文章及著作是最多的,大到法律的完善小到条例的修改,涉及买非常广。例如《房屋拆迁的法理浅析》、《从行政法角度看我国的房屋拆迁》等。第四,经济学,39 主要针对企业、税收问题较多。比如《动拆迁企业的成本控制分析》、《政策性搬迁处置收入的会计与税收处置》等。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进行研究。本作品是利用政治学科中的中共党史学知识进行研究,从在拆迁中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视角出发把拆迁这个社会问题同党的和谐社会理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独特新颖,别有一番创意。
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发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
与探索——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管理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大学赴湖南永兴县社会调研服务团连续4年对永兴县的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开展长期调研、管理提升与科技帮扶:2007年建议其分散的冶炼企业进驻工业园区集中处理“三废”;2008年深入产业中进行科技攻关服务;2009年撰写20余万字的规划报告;2010年为其产业建立了现代化分析检测中心及科技服务平台,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社会反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详细介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十九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有色金属循环产业以循环经济为导向,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湖南省永兴县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稀贵金属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化基地”,以金属回收再生为主的循环类企业是我国循环产业的一大特色。永兴县以“无矿开采”、“变废为宝”的资源再生模式,连续多年创造了白银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四分之一的成绩。**大学拥有世界上学科体系完备、整体水平一流的有色金属学科群,在国内有色金属研究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了解永兴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考察政府部门引导情况,自2007年起就组建了“**大学赴永兴社会实践调研服务团”。团队成员在资源循环利用专家、博士生导师郭学益教授的带领下,四年来,本团队成员先后深入永兴县七个乡镇及百余家有色金属循环企业进行调研和科技服务,并为地方政府产业规划出谋划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本调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本团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持,方向 41 对,效果好,所提建议很有针对性。”,并建议将此经验向全国高校进行推广。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作品以永兴县作为200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循环经济试点县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永兴企业目前及将来在管理及生产创新上遇到的问题及需求,进一步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针对性建议与措施。思路:
1、客观描述永兴县的发展现状,提出基本假设,制定调查问卷;
2、与政府各部门、企业主个别访谈,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将对数据的分析结论作为参照系,与基本假设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作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有色金属冶金、资源循环理论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前期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实地调研;报告已经获得权威专家与学者的充分认可。先进性:本团队紧密联系实际,依托**大学在有色金属领域的学科优势,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意见,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独特之处:永兴县特色产业反映了我国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发展现状;本作品从全国有色金属再生循环产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发现与解决问题。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42 实际应用价值:该社会调查团队自2007年就开始了调查研究与技术帮扶工作。2007年建议集中处理工业“三废”;2008年进行科技攻关服务;2009年撰写了20余万字的规划报告;2010年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现实意义:湖南作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如何实现在有色金属领域工业化进程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经验与发展模式对湖南全省乃至全国很多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作品摘要: 有色金属循环产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是在“零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产业,通过综合回收利用全国各地及部分发达国家的“三废”,提炼了大量的金属。然而在实际的产业发展中永兴县同样存在一系列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主要包括经济难题、技术难题、环境难题和管理难题。针对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成效、经验、困境和不足,对永兴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经济层面应加大政策扶持,拓宽资金融合渠道,扩大税收优惠,减轻产业税收负担;其次,在技术层面应建立检测中心,提高分析检测水平,发展生产技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第三,在环境层面应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干预,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第四,在管理层面应加快行业整合,形成金属产业链条,规范企业管理,多方激励科技人才。我们将持续探索我校高层次人才科技服务团与永兴县的长效沟通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我校在有色金属学科领域的科技优势,将赴永兴的社会实践常态化。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本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学赴永兴社会实践调研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持,方向对,效果好,所提建议很有针对性。” ①2010年9月3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②第209期教育部简报,③2009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④2009年8月18日新华社,⑤2009年11月27日新华社,⑥2009年8月24日中国教育报,⑦2010年1月 2日中国教育报,⑧2009年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等都针对本团队做了相应报道;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业翔、湖南省“两型办”副主任陈晓红教授及长江学者李建华教授、李劼教授的肯定和推荐;第九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大学第七届“升华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参考文献:
1、基于团队4年深入永兴多家有色金属循环类企业调研与科技服务过程中所发现问题及分析检测表格与企业调查表格内容归纳总结。报告中数据
来自国家发布及永兴县县政府办公室及各部门提供的资料。
2、相关参考文献: [1] 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8):10.[2] 王维平.循环经济利益比责任更重要[N].中国经营报.2003,03,14.[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一2000.科学出版社.2000:125.[4] David Pearce and Kerry Turner.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J].Harvester Wheatsheaf,1990:35-41.[5] 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 冯之浚.循环经济的范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8).[7] 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5.(2).[8] 张凯.经济转型期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J].环境保护.2004.3.调查方式: 专题报告;企业走访;调查问卷;企业主及技术人员座谈交流;企业现场实践指导;图片;照片;相关影视资料;赠送相关书籍资料等方式。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循环经济理论概述:循环经济理论肇始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于1969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凯利•图纳提出,循环经济理论的价值在于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梳理:循环经济理论自1969年提出之后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实践层面尝试在本国改革并逐步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形态。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链中,有色金属产业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在行业中推广循环经济对减少资源消耗,推广低碳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的区位理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成员,向联合国提交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一方面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和否定,另一方面也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设计。毋庸置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于本课题即永兴县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价值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演进: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当前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与主要特点存在着不同见解。全国人大资源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冯之浚教授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社科院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教授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技术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列提出,并将循环经济分为技术和经济两个层面。原山东省环保局局长张凯教授认为循环经济的特点是物质要素流动形式就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特征,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2、县域经济研究动态:自从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后,学术界和各级行政领导从
不同的行业、视角,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尤其是对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分析。如王盛章、赵桂等针对中国县域经济的概念、特点、产业结构、运行规律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县域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战略。傅横杰等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上提出了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
“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调研报告
--金融危机下我国煤炭企业的管理创新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管理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调研项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煤炭行业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时,如何创新管理模式开辟新的发展之路的问题。该项目主要以铁法煤业集团小青煤矿推行的“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为调研对象,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中,通过具体的实务操作实例揭示企业如何实现“小成本”和结合科学发展观从“大人本”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阐释新时期管理模式的创新,构成了此次调研项目的两大亮点。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这种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推广价值和深远的经济效益。
详细介绍:
该项目通过研究我国煤炭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种种挑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强调了“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其中,“大人本”旨在以人为本,要求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小成本”则旨在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此次调研主要以铁法煤业集团小青矿推行的“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查找资料、访谈和做问卷的方式对小青矿实施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探索。首先,我们详细的分析了“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对其“1”个基础体系(SPC人本精细管理体系)和“2”种运作方式(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有了细致全面的理解。接着,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们对“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深层的理解认识并分析总结了该管理模式在“成本”和“人本”上的明显优势。与此同时,根据小青矿实施该管理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果,我们又进一步的提出了“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推广价值、适用对象和推广方式,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在实施该种管理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经过分析总结,我们认为这种“大人本小成本”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具有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国际金融风暴持续肆虐,无疑给我国煤炭行业带来极大冲击。铁煤集团小青矿通过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有效面对了这次挑战。本文撰写目的是将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优良做法总结归纳,阐述其向同行企业推广的价值。行文基本思路以调研分析为起点,以“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为核心,进而论述了该管理模式的推广价值、适用对象、推广方式,以及煤炭企业在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选题新颖,紧跟学术前沿。目前,国内外对于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对该理论的研究,可探索的空间大。
2、学科交融性强。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的研究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市场调研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3、具有现实性。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许多企业发展都面临着极大考验。“大人本小成本”的管理创新,为各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提供一条新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就是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把企业的投入产出看作一种由岗位价值连接而成的业务流程,通过精细管理由岗位价值最大化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具体体现:
1、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要求。
2、适应了管理创新的需要。
3、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管理理念不仅是企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创新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性部署。作品摘要: 本文以铁法煤业集团小青煤矿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考察、亲身实践等形式,对小青矿“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以走访交谈、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手段,得出了小青矿实施“1+2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成果;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分析了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式的优势所在;以市场经济理论、47 精细化管理思想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指导,证明了其向同行企业推广的价值和意义;最后,结合小青矿实例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阐述了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的研究,对国有煤矿企业打破传统的、粗放落后的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实现煤矿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荣获第九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特等奖 参考文献: [1]刘成立.价值增值动因:财务、会计、审计共同的逻辑起点[J].财会月刊,2004年02期 [2]周鑫.价值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3期 [3]吕素萍.引入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年8月第4期 [4]王贯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研究与应用[J].企业管理,2008年第4期 [5]王雍君.财务精细化分析与公司管理决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温德诚.精细化管理Ⅱ——执行力升级计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05 [7]汪中求.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04 [8] Ulrich, Dave(1996).Human Resource Champions.The next agenda for adding value and delivering results.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9]Janiak, Adam;Krysiak, Tomasz;Pappis, Costas P.;Voutsinas, Theodore G..A scheduling problem with job values given as a power function of their completion time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Mar2009, Vol.193 Issue 3, p836-848, 13p;DOI: 10.1016/j.ejor.2007.11.006;(AN 34744282)[10] 精确管理回顾http://www.xiexiebang.com/images/jqglhg.pdf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综述 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是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延伸。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但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理论的研究会日趋系统和科学。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外对于精细化管理理论的研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基于精细化思想的岗位价值管理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国内外有关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做一番阐述。
二、精细化管理的源起 精细化管理理
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的精细化生产方式。它改变了丰田,改变了日本,并且正在改变着世界,被称为是21世纪的生产方式。1992年,丹尼尔•T•琼斯(Daniel T.jones)等数十位专家,在对17个国家90多家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发表了名为“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的著名报告。该报告总结了丰田的生产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制造工业的又一次革命。
三、国内外研究水平1996年,James Womack和Daniel Jones的《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一书问世,精益生产方式由经验变成理论。在《精益思想》一书发表前后,精益思想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哲理在各个行业广泛传播和应用。精细化管理进入我国的时间已有20多年,最初的学习模仿是在企业里进行的。现在,其应用范围已经从企业延伸到政府、贸易、金融、煤炭等许多行业领域。2002年,被誉为“细节专家”的汪中求先生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有关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著作——《细节决定成败》。其在市场上形成热销,并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关于细节管理的热烈讨论,许多公司、企业都开始了内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总得来说,精细化管理在中国已经开始起步,但与西方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粗放式管理模式仍是国内企业运作的主流方式。无疑,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管理精细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自我改造过程。而对于煤炭企业来说,由于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开展的精细化管理研究尚不成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但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在该行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仍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是企业成长、成熟的必由之路。
“后三鹿时代”生鲜乳收购站监管模式的新思路
--以西安市“政府-企业-收购站”模式为例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法律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生鲜乳收购站是奶畜养殖与乳品加工的中间环节,对乳品行业整体发展至关重要。为扭转“奶业大跃进”时代这一环节监管缺位的困境,政府在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建立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直接监管模式,但仍显不足。在此基础上,西安市乳品行业正自发形成“政府—企业—收购站”之间接监管模式。此二者相辅相成。本文希望通过对“政府—企业—收购站”之新型监管模式的研究,为完善当前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工作提供建议。
详细介绍:
生鲜乳收购站是奶牛养殖生产的延伸,也是加工、销售的起点,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督管理极其重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地生鲜乳收购站良莠不齐,监管主体不明确,质量安全风险较大。对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不力正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三聚氰胺事件”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又经历了三聚氰胺奶粉的死灰复燃、性早熟奶粉的惑乱人心以及“皮革奶”出现时的万人痛骂。乳品行业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绝不是偶然巧合,更不是发展必然,对于以生鲜乳收购站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才是乳品行业的万恶之源。在目前全国范围内生鲜乳收购站的监管实践中,政府直接监管的模式最为基础,应用也最为广泛。但是政府有限的监管力量与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生鲜乳收购站相较,显然难以保证监管的密度和质量。于此同时,西安市乳品行业内部则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政府—企业—收购站”监管模式。所谓“政府—企业—收购站”模式,是指政府主要负责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准入资格(特别是生鲜乳检测能力)严格把关,从而通过乳制品生产企业对生鲜乳收购站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检测,实现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的目的。本小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西安市这一模式监管成效较为显著。“政府—企业—收购站”这一间接监管模式能否成为破解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困局的“银色子弹”?其能否与政府直接监管模式并驾齐驱,相得益彰?携着这样的愿景,我们 “西行取经”,望以此文探求西安市这一模式的运行状况与推广价值。
作品图片
第四篇:挑战杯 自然科学类 全国特等奖作品
`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微观仿真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 机械与控制
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微观仿真方法。利用VISSIM仿真平台分析5个影响因素对通行能力的敏感性;选取敏感性高的因素来建立修正系数模型,并获得实际通行能力的改进计算公式;将其进行验证,并和现有的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其具有最小的相对误差,从而为环形交叉口规划、设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介绍:
针对目前我国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相对滞后,不能客观评价城市交通系统的情况,本文选取北京市方庄环形交叉口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地调研和调研数据处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重点进行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的修正。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以下工作: 1.完成交通量调查辅助手机软件(android平台)的开发。2.现状调查利用Google earth查找北京市区内的环形交叉口,并通过实地观察和综合比较,本研究小组选取了方庄环形交叉口,并于2010年8月24日——8月26日(周二至周四)对其几何数据、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车辆行程时间和地点车速进行调查,了解方庄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特性,为VISSIM仿真平台的搭建和验证、通行能力模型的建立以及后续的研究内容提供依据。3.VISSIM仿真平台的搭建与校准首先利用部分实测数据搭建仿真平台,后利用剩余数据,以仿真画面、平均相对误差及最大相对误差为评价指标,通过调整四个驾驶行为参数来校准仿真平台。其中,正交试验法的运用,在保证实验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效率。4.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影响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环岛半径等几何方面的因素和交通量等方面的交通因素。选择大车比例、左转比例、右转比例、主支路流量比例和环岛半径作为此次影响因素分析的对象。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利用“每次改变单一因素,仿真计算该条件下的通行能力”的方法,通过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各个因素对通行能力变化的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东、西进口大车比例、左转比例和右转比例以及主支路流量比例对通行能力变化敏感性较高。之后,对拟合曲线之间相关性较高的因素进行合并,简化后续实验。5.修正通行能力理论模型开发在比较各种环形交叉口理论通行能力模型的基础上,选取王炜的双环行车道时通行能力理论模型作为 基本通行能力模型。接着,通过改变上述敏感性较高的4个影响因素,进行了5184次VISSIM仿真实验,利用多元回归法得出通行能力修正系数,并提出修正后的通行能力模型。最后,对修正后的通行能力模型进行验证。6.根据本文的研究思路开发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辅助计算软件。7.着手进行模型的实际运用,其中包括:环形交叉口运行评估和改造建议。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行能力是进行道路交通理论研究的基础参数之一。本项目根据我国环形交叉口环内多车道、机非混行的特点,利用VISSIM仿真平台和统计模型分析五个影响因素对通行能力的敏感性。选取敏感性高的因素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来建立实际通行能力的改进计算公式。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改进模型精度得以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开发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软件,为环形交叉口规划、设计、管理以及进一步的路网交通诱导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考虑了国内典型的环内多车道情况。2.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可重复性、可延续性、弥补观测数据不足的优势,对不同交通条件下车辆进出环进行细致的模拟分析。3.仿真平台参数标定中正交试验的运用,提高了效率,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4.利用经济学中常用的弹性系数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有效跟踪通行能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5.根据研究思路开发用户界面友好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辅助软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针对环形交叉口的实际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大车比例、左转比例、右转比例、主支路流量比例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实际通行能力的改进模型。本研究有助于准确地估算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从而客观地评价城市道路交叉口。此外,本研究对于分析大车禁行、交通诱导等交通管制措施以及分离式专用车道等工程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论文摘要::
随着交通量的迅猛增长,环形交叉口已经成为城市路网的“瓶颈”,因此对其进行在一定服务水平条件下通行能力的研究刻不容缓。鉴于计算机模拟可重复性、可延续性的优势,本文针对国内常见的环内多车道环形交叉口,提出了一种研究其通行能力的微观仿真方法。利用实测数据进行VISSIM仿真平台的搭建和校准;对各进口分别利用“每次改变单一因素,仿真计算该条件下通行能力”并进行曲线拟合、计算弹性系数的方法,分析环道宽度、大车比例、左转比例、右转比例、和主支路流量比例和环道宽度五个影响因素对通行能力的敏感性;选取敏感性高的因素进行参数回归,建立修正系数模型,并获得实际通行能力的改进计算公式;将其进行验证,并和现有的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其具有最小的相对误差。根据模型开发了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辅助软件,有助于便捷准确地估算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此外,对于评价大车禁行、交通诱导等交通管制措施以及分离式专用车道等工程的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为环形交叉口规划、设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获奖情况::
1.第九届“金士宣”杯创新能力竞赛一等奖(校级第一名)2.2011“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自然科学类论文一等奖(校级第一名)3.2011首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自然科学类论文特等奖 4.英文论文已投至(IEEE ITSC 2011)14th International IEEE Annu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鉴定结果::
以上内容属实 参考文献::
检索目录:中文关键词:环形交叉口 通行能力 仿真英文关键词:Roundabout Capacity Simulation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基于四类理论基础:交织理论模型;穿插及间隙——接受理论模型,如Tanner公式;反映环内车流量与入口通行能力关系的回归模型;最后一类是线性规划模型。1.交织理论模型:交织理论认为车辆运行是通过交织行为来完成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为通过交织段的最大通行流量。这种方法的原理为:计算交叉口通行能力时,各交织段交通量将以同比例增加,当某一交织段交通量增加到其通行能 力,认为该交织段已成为环形交叉口的瓶颈,此时的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即为各入口道的交通量之和。2.穿插间隙——接受理论模型:穿插及间隙——接受理论模型以进口车道能进入环形交叉口的最大流量反映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其基本原理为:假定环形交叉口上仅有一条车道,当引道上的车流进入环形交叉口时,它需要与环道上车流进行穿插,只有当环道上的车辆之间的车头时距超过临界间隙时方能进入交叉口;否则,必须等待。3.线性规划模型:考虑到环形交叉口疏导的结果是流出交通量,所以线性规划模型将求解整个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问题转换为多个约束条件下的求极值问题,即求各个出口流量之和的最大值。4.回归模型:反映环形车流量与入口通行能力关系的回归模型是基于大量观测数据进行的回归分析模型。5.综述 交织理论模型算法简单,参数及数据都相对容易测量,可以解决多岔路环形交叉口通过能力的计算。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引道上无因故停留的车辆,几何布局必须满足Wardrop公式使用条件,并且环道内的车辆不享有优先通行权的情况;穿插间隙——接受理论模型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上,考虑了交通特征,有很强的适应性,适于车辆间隙较小、以穿插为主要通过方式的城市环形交叉口;线性规划模型虽然容易操作,但是只考虑了三个约束条件,而实际的交通环境却很复杂,而且约束条件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这样就失去了严谨性和准确性;线性规划模型利用整个环形交叉口的左、右转比例来计算通行能力,忽略了进口的左、右转比例不同对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影响,得出不准确的结果;反映环形车流量与入口通行能力关系的回归模型不需要从理论上进行道路条件以及交通特性条件分析,适应性比较差。不同类型的交叉口回归模型很难统一,如果要使模型具有宽泛的适应性,就必须结合多条道路及多种交通条件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样的试验条件。
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机械与控制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项目首次将旋转不变技术(ESPRIT)与模拟退火算法(SAA)相结合应用于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在线检测。新方法仅需针对短时信号(1.1s),即可达到高频率分辨力,对故障分量的频率、幅值、初相角进行准确估计。适用于负荷波动、噪声等干扰严重情况下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在线检测。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因需长时间采样数据而易受负荷波动等因素影响的缺点。并根据新方法制作了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装置。
详细介绍:
一、论文简介: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不变技术(ESPRIT)与模拟退火算法(SAA)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新方法。首先通过仿真信号验证,指出ESPRIT算法对于短时信号具备高频率分辨力,可以准确计算转子故障特征分量以及其它分量之频率;但对诸频率分量幅值、初相角的计算欠缺准确性、稳定性。随后,引入SAA确定诸频率分量幅值、初相角,效果理想。进而,对一台Y100L-2型3kW异步电动机完成了转子故障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SPRIT与SAA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因仅需处理短时(1.1s)信号即可对故障进行准确、快速检测,而适用于负荷波动、噪声等干扰严重情况。
二、制作装置: 基于新方法制作出了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装置,已受理实用新型专利。检测装置由电流测试钳、信号采集卡和计算机组成。能够快速、灵敏、准确地对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进行在线检测。既体现了新方法在严重干扰情况下良好的故障检测性能,适用于负荷波动、噪声等干扰严重情况,又展示了装置本身优异的检测性能和推广应用前景。
三、创新点:项目首次将现代频谱估计领域中的旋转不变技术(ESPRIT)与优化算法中的模拟退火算法(SAA)相结合应用于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在线检测,这具有显著优势:
1、针对短时信号,亦可达到高频率分辨力;
2、在低信噪比等恶劣情况下,提供无偏谱估计;
3、对故障分量的频率、幅值、初相角进行准确估计。基于以上的特点,本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工程当中,适用于负荷波动、噪声等干扰严重情况下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在线检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支撑材料:
1、论文录用证明两份,其中一篇为中文核心期刊
2、推荐材料 五份:杨奇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其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陈欣(河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机械行业协会会长)裴建杰(高级工程师、河北省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站长)石新春(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实用新型专利受理书一份
4、应用证明一份
5、教育部科技工作站查新证明一份.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寻求一种仅需短时信号,即可在负荷波动、噪声等干扰严重情况下对运行中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进行灵敏、可靠检测的新方法,并制作相应装置。基本思路:提出基于旋转不变技术(ESPRIT)与模拟退火算法(SAA)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新方法。对于短时信号即可准确计算转子故障特征分量之频率、幅值。对一台Y100L-2型3kW异步电动机进行转子故障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切实可行,适用于干扰严重情况。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首次将ESPRIT与SAA相结合应用于异步电机转子故障检测,具有良好的频率分辨力和抗噪性能。相较于传统方法,新方法仅需针对短时信号(1.1s),即可达到高频率分辨力,对故障分量的频率、幅值进行准确估计,适用于干扰严重情况下的故障检测。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已经根据论文中的新方法制作出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装置,该转置仅需处理短时信号(1.1s),即可快速、灵敏、准确地进行故障检测;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只需提取单相定子电流,能够快速、灵敏、准确地进行电机故障检测,既体现了新方法仅需针对短时信号即可达到高频率分辨力的特点,又展示了装置本身优异的检测性能和推广应用前景。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不变技术(ESPRIT,Estimation of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与模拟退火算法(SAA,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新方法。首先以转子故障仿真信号检验ESPRIT性能,结果表明:ESPRIT对于短时信号具备高频率分辨力,可以准确计算转子故障特征分量以及其它分量之频率;但对诸频率分量幅值、初相角的计算欠缺准确性、稳定性。为此,引入SAA确定诸频率分量幅值、初相角,效果理想。进而,对一台Y100L-2型3kW异步电动机完成了转子故障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SPRIT与SAA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因仅需处理短时信号而适用于负荷波动、噪声等干扰严重情况。获奖情况:
1、论文《旋转不变技术及应用》被中文核心期刊(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录用
2、论文《基于改进ESPRIT算法的异步电动机故障在线检测》被《河北农机》录用
3、基于新方法设计制作的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检测装置已受理实用新型专利(201120199735.3)4、2011年6月,在第十二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荣获“特等奖” 鉴定结果: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G03)鉴定为作品的创新点在国内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1]许伯强,李和明,孙丽玲,等.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故障检测新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5):115-119. Xu Boqiang,Li Heming,Sun Liling,et al.A novel detection method for broken rotor bars in induction motors [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4,24(5):115-119(in Chinese). [2]张贤达.现代信号处理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Zhang Xianda.Modern signal processing [M].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2(in Chinese).[3]方芳, 杨士元, 侯新国.基于改进多信号分类法的异步电机转子故障特征分量的提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30):72-76. Fang Fang, Yang Shiyuan, Hou Xinguo.Rotor fault feature extraction of motor faults of induction motor based on a modified MUSIC method [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07,27(30):72-76(in Chinese). [4]章勇高,将有缘,方华松,等.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共模电磁干扰抑制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08,23(6):1-6. Zhang Yonggao,Jiang Youyuan,Fang Huasong,et al.Common mode EMI suppression based on simulate annealing algorithm [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08,23(6):1-6(in Chinese). [5]许伯强,孙丽玲,李和明.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断条数目诊断新判据[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29(6):105-110.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针对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在线检测方法中,最常见的方法为定子电流信号检测。当笼型异步电动机发生转子时,其定子电流(瞬时输出功率)中均会出现相应的故障特征频率分量。因此,为了检测故障特征频率分量进而判断电机故障与否,发展出了一系列基于傅立叶频谱分析技术的转子故障检测方法。下面针对其中两种典型的方法进行介绍: ⑴ 自适应滤波法 自适应滤波法将信号滤波技术与傅立叶频谱分析技术结合,在采集定子电流信号后,首先利用自适应抵消处理方法抵消定子电流中幅值最大的工频分量,再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傅立叶频谱分析,通过对故障特征频率分量的幅值估计实现在线检测电动机转子故障。优点: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频分量频谱泄漏对故障特征频率检测的影响。缺点:仍需要较长数据采样时间以保证足够的频率分辨力,若电机拖动波动负荷时,在采样时段内定子电流波动以及噪声等因素会对故障检测造成影响;需采集定子电压信号,硬件电路复杂,检测装置的安装较为繁琐。⑵ 瞬时输出功率法 瞬时输出功率法是通过对电动机瞬时输出功率(定义为异步电动机定子相电压与相电流瞬时值的乘积)进行傅立叶频谱分析,对其中包含的故障特征频率进行估计后实现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在线检测。优点:避开了定子电流中边频分量的检测,可以更好地突出故障;故障特征信息多、对采样分辨率要求较低。缺点: 需要同时采集定子电流、电压信号,增大硬、软件开销和复杂程度。综上所述,基于傅立叶频谱分析技术的异步电机转子故障检测方法由于受限于频率分辨力(采样频率/采样点数),需连续采集足够时长的电机信号方能保证频率分辨力足够高以切实分辨转子故障特征并判断转子故障与否。而在工程实际中,负荷波动、噪声等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信号采集时间过长往往意味着引入这些干扰而影响傅里叶频谱分析结果,甚至恶化转子故障检测之性能。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即致力于此,这具有学术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地铁列车在站停靠时间的建模及模型应用的研究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机械与控制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本文通过对地铁列车在站停靠时间相关影响因素的观测和分析,建立停靠时间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提出一套预测地铁在站停靠时间的方法,以及探究缩短停靠时间的措施,并通过仿真,证明措施的有效性。
详细介绍:
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地铁在站停靠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最终确定影响停靠时间的因素为:上车人数、下车人数、车厢内拥挤程度、上下乘客的相互干扰影响程度、车门数量、乘车时间段。接着采用类比公交车的方法,对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停靠时间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地铁站实地调查得到的平峰时段和高峰时段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地铁在站停靠时间的最终模型。而后,再次利用实地观察数据,对模型误差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平峰时期模型误差为2%,高峰时段误差为5%。接着项目对模型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地铁在站停靠时间模型,提出一套预测停靠时间的方法,而预测所得时间可为地铁运营时刻表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其次,对模型中一些参数的取值进行调整,并提出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措施,缩短地铁在站停靠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VISSIM对运用改进措施后的地铁停靠情况进行仿真,证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及其效果。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以介绍地铁在站停靠时间模型及其运用为目的,首先对作品的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进行阐述,接着分析地铁在站停靠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地调查,建立最终停靠时间模型。最后利用所建模型对其应用进行研究。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地铁在站停靠时间模型是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两大基础上建立的,它具有科学性。除此之外,在国内外,对地铁的停靠时间研究较少,本项目就利用与公交车相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体现了作品的先进性与独特性。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有两大应用价值:首先,它可以预测地铁的在站停靠时间,从而为列车运营时刻表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其次,通过对模型参数的分析,可提出缩短地铁在站停靠时间的措施。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地铁列车在站停靠时间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列车在站停靠情况的实地调查,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地铁列车在站停靠时间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列车在站停靠时间以及探究缩短列车在站停靠时间的措施,同时利用仿真软件VISSIM对运用改进措施后的地铁列车停靠情况进行仿真,证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获奖情况:
本作品于2009年4月8日被《都市快轨交通》录用,并在近期发表; 2009年4月 本校第七届“金士宣”杯一等奖; 2009年5月 第四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二等奖; 2009年6月 北京市第五届“挑战杯”比赛一等奖。鉴定结果:
作品内容属实,且具有实际运用意义,符合课外学术作品要求。参考文献:
[1] 韩宇,韩宝明,李得伟.地铁站乘客上下车效率因素影响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J].2007 ,10(7):43—46. [2] 彭庆艳,杨东援.公共汽车停靠时间研究.城市公交规划与管理[J].2002 ,1(3):27—29. [3] 吴叶,徐大刚.公交停靠站停靠时间特征分析.交通与运输[J].2007 ,23(12):78—80. [4] 郭四玲,韦艳芳,时伟等.公交车停靠时间的统计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J].2006 ,24(2):5—9. [5] Martinez I, Vitoriano B, Fernandez A, et al.Statistical dwell time model for metro lines.Urban Transport XIII: Urban Transport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21st Century[C].Southampton, United Kingdom: WITPress,2007,223-232.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在“地铁在站在站停靠时间”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但与之相关的内容有所涉及。在国内,对地铁在站停靠时的影响因素有所分析,如韩宇等人撰写的《地铁站乘客上下车效率因素影响分析》,它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设备因素、个人因素对乘客的上、下车情况进行分析,但是未对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除此之外,国内对地铁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铁站的疏散水平评价与乘客进出站的仿真模拟分析,很少涉及到地铁在站停靠时间这一关键点。相反,与地铁有着很多相似性的另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车,对它的在站停靠时间的研究较为多见。国外的情况与国内较为相似,对“地铁在站停靠时间”的研究也不多,在对地铁站的研究中,主要针对地铁的运营管理 组织以及对地铁站的运营仿真,如提出一些提高地铁整体运营效率的方法,加强地铁行车的安全的措施。而对公交车的在站停靠时间研究也有涉及。
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能源化工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随着废水污染日益严重和资源日益短缺,目前治理废水不仅要求“尽量去除各种污染物”逐渐转变为“尽量从废水中回收各种有用之物”。针对上述技术需求,采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溶胶凝胶与磁性分离技术耦合,合成了核壳结构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并通过IR、XRD等方式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吸附容量、选择性因子等吸附性能。研究结果发表在二区期刊Ind.Eng.Chem.Res.杂志上。
详细介绍:
针对目前处理重金属废水主要是尽量去除各种重金属污染物,而不是尽量回收各种重金属的缺陷,本研究拟设计一种具有选择性去除和回收功能的新型材料,为废水中重金属处理提供一种新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溶胶凝胶和表面印迹技术把离子印迹材料的高选择性和Fe3O4的磁分离性能有机结合,成功合成了新型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Cu(II)-MIIP)。红外、热重分析和XRD数据表明离子印迹聚合物成功地接枝到Fe3O4表面。激光粒度仪分析结果表明Cu(II)-MIIP尺寸主要分布在1.0 µm到10.0 µm。Cu(II)-MIIP饱和磁强度值为55.00 emu/g,该饱和磁强度值已经足够用于磁性聚合物的磁性分离。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得出吸附容量为58.20 mg/g,并且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Cu(II)-MIIP对于Zn(II)和Ni(II)的选择性系数分别是49.44和50.38,表现了高的选择性和印迹效果。重复五次后仍然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表明该磁性离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再生能力和稳定性。该磁性离子印迹聚合物与电解技术耦联,有望为重金属废水选择性去除和资源化提供了新途径。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中科院SCI期刊工程技术二区期刊的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杂志上,并且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项,现已通过实审。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针对目前处理重金属废水主要是尽量去除各种重金属污染物,而不是尽量回收各种重金属的缺陷,本研究拟设计一种具有选择性去除和回收功能的新型材料,为废水中重金属处理提供一种新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溶胶凝胶和表面印迹技术把离子印迹材料的高选择性和Fe3O4的磁分离性能完美结合,成功合成了新型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并初步设计基于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废水处理新工艺。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采用的表面离子印迹技术,解决了本体印迹技术离子包埋深、传质阻力大、模板离子洗脱不完全的问题。
2、赋予离子印迹聚合物磁学性能,能够让这种吸附剂在溶液中迅速分离,克服了传统吸附剂离心和过滤繁琐的操作过程。
3、在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同时能够选择性回收重金属,并将其与电解技术耦联,为重金属废水资源化提供了新途径。据知,至今还没有关于在Fe3O4表面合成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报道。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将磁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与电解技术耦合,能够使铜离子转化为铜单质,实现废水中贵重金属离子的资源化。磁性印迹技术不但提供了一种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的新方法,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广义性,不仅能运用于铜离子,也能运用于其他重金属,如Pb2+、Cd2+、Fe3+、Co2+等的分离。既能实现环境生态效益,又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和一定的经济意义。学术论文摘要:
A novel Cu(II)magnetic ion imprinted polymer(MIIP)was prepared via sol-gel method.The maximum sorptions calculated from the Langmuir isotherm are 58.20 and 23.10 mg/g for Cu(II)-MIIP and magnetic non-imprinted polymer(MNIP), respectively.The kinetics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beye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The selectivity coefficients of the Cu(II)-MIIP for Cu(II)in the presence of Zn(II)and Ni(II)are 49.44 and 50.38, respectively.获奖情况::
1、论文《Selective separation of Cu(II)from aqueous solution with a novel Cu(II)surface magnetic ion-imprinted polymer》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Ind.Eng.Chem.Res.2011, 50, 6355–6361).2、《磁性金属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已通过实审,公开号,201010252060.4。
3、于2011年5月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某省赛区获“一等奖”。鉴定结果:无 参考文献:
[1] Andac M, Ozyapı E, Senel S, et al.Ind.Eng.Chem.Res, 2006,45(5):1780-1786.[2] Otero Romaní J, Moreda Piñeiro A, Bermejo-Barrera P, et al.Anal.Chim.Acta, 2008,630(1):1-9.[3] Hoai N T, Yoo D K, Kim D.J.Hazard.Mater, 2010,173(1-3):462-467.[4] Bi X Y, Lau R J, Yang K L.Langmuir, 2007,23(15):8079-8086.[5] Gao B J, An F Q, Zhu Y.Polymer, 2007,48(8):2288-2297.[6] Fang G Z, Tan J, Yan X P.Anal.Chem, 2005,77(6):1734-1739.[7] Wang X B, Ding X B, Zheng Z H.Macromol.Rapid.Comm, 2006,27(14):1180-1184.[8] Birlik E, Ersoz A, Acıkkalp E, et al.J.Hazard.Mater.2007,140(1-2):110-116.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重金属是水和土地中最重要的污染之一,主要是通过一些工业废水排放到水环境中。目前,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主要有壳聚糖、天然无机矿物、功能化的聚合物和碳纳米管等。这些吸附剂具有一些共同的缺点例如选择性差、重复使用性低。因此,急需发展一种具有较高选择性和重复使用能力的新型吸附剂。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对目标分子具有特殊识别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固相萃取、色谱分离、薄膜分离、传感器等。离子印迹聚合物与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相似的原理,它的选择作用是基于配位基的特异性,如离子的配位结构、配位数、价态等。近年来,离子印迹聚合物已经被广泛报道。Andac等用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甲基丙烯酰氯-L-谷氨基酸作为配位单体成功地制备了铝离子印迹聚合物。Otero-Romaní等用2-(二乙基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制备了镍离子印迹聚合物,并且成功地应用于固相萃取技术检测海水中的镍离子。Hoai等用甲基丙烯酸和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多孔型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粒。离子印迹聚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是 通过本体聚合、沉淀聚合和悬浮聚合来实现的,虽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但由于离子被深深包埋在聚合物内部,存在吸附容量低,传质阻力大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表面离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近来,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模板离子能够比较彻底的去除并具有较快的吸附速率。Bi等成功合成了铜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用甘氨酸,甘氨酰替基氨酸和三甘氨酸作为配位基使之功能化,在不同pH值下该铜离子表面印迹聚合物对铜离子表现了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能力。Gao等在硅胶球微粒上制备的离子印迹材料,对模板离子表现了突出的吸附和选择能力。Fang等利用表面印迹技术偶联溶胶-凝胶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离子印迹功能的硅胶吸附剂,这种印迹吸附剂对铅离子的吸附表现出了优良的特性,如较强的耐酸性,以及较高的选择性,在铅离子痕量检测中获得满意的效果。然而,大部分表面离子印迹聚合物都是在二氧化硅球体粒子的表面合成。如果以Fe3O4为载体将离子印迹聚合物修饰在其表面,这种材料不仅具有高的吸附能力,低的传质阻力和磁性分离的特点,而且将以一种既方便又经济的应用方式取代离心和过滤的过程。而据我们所知,至今还没有关于在Fe3O4表面合成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报道。
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对三种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
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生命科学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神经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其内源性配体在体内参与调节多种生理活动。本项目拟选用人慢性粒性白血病细胞K562,人急性粒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小鼠红白血病细胞MEL来研究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SR48968、SR140333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该类拮抗剂作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未见报道,由于神经激肽受体在某些肿瘤中高表达,而拮抗剂在体内有明确的结合靶点,有可能发展为一类新的抗癌药物。
详细介绍:
速激肽是一种在体内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神经肽,通过与体内的神经激肽受体结合而发挥一系列生理或病理调节作用。神经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目前国际上药物研究常规靶点。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已经从第一代、第二代具有较大副作用且易降解的肽类拮抗剂发展到了第三代具有高亲和性和高选择性的非肽类的化合物。其中的代表是由法国Sanofi-Synthelabo公司合成的SR140333(神经激肽受体1的拮抗剂),SR48968(神经激肽受体2的拮抗剂),该拮抗剂已经进入临床二期的治疗哮喘的研究。目前研究发现神经激肽受体在一些肿瘤组织(如乳腺癌和结肠癌)中的表达发生了明显的上调,而拮抗剂在体内有明确的结合靶点,因此我们设想拮抗剂是否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经文献检索发现目前仅有几篇报道SR140333在乳腺癌和结肠癌细胞的作用,还未发现文献报道SR140333对白血病生长的作用。也未发现关于SR48968对各种肿瘤,包括白血病生长的作用。而白血病又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儿童及35岁以下青年人中的死亡率中占第1位。因此本项目拟重点研究神经激肽受体的第三代拮抗剂SR140333和SR48968对三种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并对其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选用人慢性粒性白血病细胞K562,人急性粒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小鼠红白血病细胞MEL为研究对象,研究SR140333和SR48968对三种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MTT实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SR48968和SR140333对三种白血病细胞均具有剂量 和时间依赖的抑制作用。SR140333对三种白血病的抑制作用强弱有选择性,其抑制效果明显没有SR48968对三种白血病的抑制效果强。通过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实验发现SR48968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有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进行的。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发现,SR48968主要是通过将白血病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0/G1期,同时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来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通过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发现SR48968在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过程中引起了部分蛋白出现了表达水平的上调或下调。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神经激肽受体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后续深入系统的研究将对临床肿瘤的诊治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发新的抗癌药物。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是目前国际上进行药物研究的常规靶点,而在一些肿瘤组织中神经激肽受体的表达明显升高,那么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能否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前期工作发现拮抗剂对白血病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本项目以3种白血病细胞为模型,选用第三代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SR48968 和SR140333,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的抗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项目是原始创新研究,未有文献报道相关抗肿瘤作用。神经激肽受体第三代拮抗剂SR48968对3种白血病细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基础研究方面,可了解神经激肽受体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在实际应用方面可开发为新一代的抗肿瘤新药。蛋白组学研究找到的差异蛋白有可能成为临床肿瘤诊断和治疗中新的、潜在的靶点。结果已申报国家专利2项,见附件。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绝大多数常用化疗药物如:顺铂、5-氟尿嘧啶、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等,虽然有较好疗效却缺乏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因此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不能使病人的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本项目研究重点SR48968为神经激肽受体的第三代选择性拮抗剂,分子量小,有明确的作用靶点,可提高治疗的灵敏度,减轻毒副作用。本实验如果成功,可能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减轻病人的痛苦,更好地达到治疗的目的。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选用人慢性粒性白血病细胞K562,人急性粒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小鼠红白血病细胞MEL为研究对象,研究SR140333和SR48968对三种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通过MTT实验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SR48968和SR140333对三种白血病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SR140333对三种白血病的抑制作用强弱有选择性,且抑制效果明显没有SR48968对三种白血病的抑制效果强。通过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实验 发现SR48968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有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进行的,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发现,SR48968主要是通过将白血病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G0/G1期,同时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来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效果,通过蛋白组学研究技术发现SR48968在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过程中引起了部分蛋白出现了表达水平的上调或下调。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神经激肽受体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后续深入系统的研究将对临床肿瘤的诊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潜在的药物。获奖情况:
1.获2011年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2.2011年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两项。4.发表学术论文一篇。鉴定结果:
拮抗剂SR48968显著抑制三种白血病细胞增殖,且效果强于SR140333。其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蛋白组学分析药物处理前后有一百多个差异蛋白点,需要进行鉴定和功能研究。参考文献:
[1] 郝希山.肿瘤学,201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Singh D, shi DD, Hameed M 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preprotachykinin-I and neurokinin receptors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implications for bone marrow metastasis.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0, 97:388-393.[3] Pennefather JN, Lecci A, Candenas ML, et al.Tachykinins and tachykinin receptors: a growing family.Life Sciences, 2004, 74: 1445-1463.[4] Fukuhara S, Mukai H, Kako K, et al.Further identification of neurokinin receptor types and mechanisms of calcium signaling evoked by neurokinins in the murine neuroblastoma C1300 cell line.J Neurochem, 1996, 67:1282-1292.[5] Pagán B, Isidro AA, Coppola D, et al.Effect of a neurokinin-1 receptor antagonist in a rat model of colitis-associated colon cancer.Anticancer Res, 2010 , 30:3345-3353.[6] Huang WQ, Wang JG, Chen L et al.SR140333 counteracts NK-1 mediated cell proliferat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T47D.J Exp Clin Cancer Res, 2010, 29:55.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项目选用人慢性粒性白血病细胞K562,人急性粒性白血病细胞HL-60和小鼠红白血病细胞MEL 三种白血病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SR48968、SR140333)对白血病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探讨。神经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成员,有三种亚型,分别为神经激肽受体1、2、3,这些受体在体内分布不同。神经激肽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速激肽,目前已鉴定出40多种。由于神经激肽受体的序列已 经明确,加之神经激肽受体的内源性配体速激肽在体内参与了多种生理活性的调节,因此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目前已成为许多制药公司的研究热点。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的研究始于1965年,第一代拮抗剂从改变速激肽氨基酸入手,以右旋氨基酸取代的多肽,但其作用弱,选择性低,且有神经毒性和释放组胺的作用。第二代拮抗剂是在缩短肽链和化学修饰的基础上得到高亲和性、高选择性的短肽和环肽拮抗剂,但其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代谢较快。本项目选择的是第三代的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是由法国Sanofi-Synthelabo公司研制的SR140333(NK1R的拮抗剂)和SR48968(NK2R的拮抗剂)。SR48968是法国Sanofi-Synthelabo公司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研究的抗哮喘药物,同时也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抗抑郁药,但没有文献报道其具有抗肿瘤作用。另外,通过在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09):浙江大学图书馆进行科技查新后得出如下结论(附科技查新报告一份): 1.中文文献中,已见SR48968等神经激肽受体拮抗剂在哮喘治疗中、在气道高反应性作用机制中、对炎症调节、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等研究的文献报道。此外,有关于SR140333 通过阻断NK-1在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系中发挥生长抑制作用的文献报道。2.外文文献中,已见神经激肽受体2的拮抗剂SR48968在小鼠的成神经细胞瘤C1300细胞中对钙离子浓度的调节作用、对炎症调节、对结肠平滑肌反应中作用等研究的文献报道。此外,还见SR140333等其它神经激肽受体的拮抗剂在结肠癌、乳腺癌等肿瘤调节作用的文献报道。3.未见神经激肽受体2的拮抗剂SR48968和神经激肽受体1的拮抗剂SR140333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中外文文献报道。
超材料电磁器件的设计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信息技术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基于坐标变换方法,根据对电磁透明体性能的要求,建立了原空间和变换空间的坐标变换关系,使用解析方法导出了透明体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表达式,仿真了其性能;基于逆数值方法,在不需要知道坐标变换的前提下,设计了任意形状的外斗篷、聚焦器、旋转器等器件,丰富了超材料电磁器件的设计方法;建立了二维超材料平面电磁透镜的LC网络模型,编写了相关核心程序,并通过仿真进行了证实,为设计复杂形状器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介绍:
超材料(Metamaterials)是最近出现的一个新的学术词汇,它是一种介电常数、磁导率可为正、零、负、无穷小或者无穷大的人工材料,它包括左手材料、零电材料、零磁材料以及其它极端电磁参数材料。它具有许多奇异的电磁特性,例如,负折射、完美透镜、逆多普勒效应等。超材料是国内外电磁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热点,如左手材料的发现被《Science》杂志评为十大科学进展(2003年),基于左手材料思想设计的梯度超介质实现电磁波隐形被《Science》杂志评为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06年),著名的杂志《Materials Today》将超材料与半导体一起列为过去50年材料科学研究的十大进展(2008年),《Science》杂志将超材料列为过去十年的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10年)。超材料是电磁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为经典电磁学理论开辟了崭新的研究空间,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及巨大的应用前景对未来通信、雷达、国防、微电子、医学成像等科技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超材料理论和实验研究中,设计超材料电磁器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类:(1)解析方法 解析方法最早是由Pendry和Smith等人提出的,他们首次用这种方法设计了电磁斗篷,自此之后,关于电磁斗篷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种不同形状的电磁斗篷纷纷问世。同时,除电磁斗篷外,基于坐标变换的其它新型电磁器件相继被提出,例如,透明体、聚焦器、超散射体、超吸收体和外斗篷等。最近,我们设计了任意形状的电磁透明体,详细研究了其电磁性能,并探讨了其在天线保护中的应用。用解析法设计电磁器件,必须根据原空间和变换空间的坐标转换关系求出雅克比矩阵,并根据Maxwell方程组的形式不变性原理导出材料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表达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已知原空间和变换空间坐标转换关系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进行求解,并且对于模型边界不能用一个连续函数来表示的复杂电磁器件,则难以获得其材料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因此,探讨新的电磁器件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2)逆数值方法 2009年,胡进等人提出了通过求解拉普拉斯方程来设计电磁器件的逆数值方法,并基于此方法设计了电磁斗篷。最近,我们扩展了该方法,用逆数值方法设计了任意形状的外斗篷、聚焦器、旋转器等多种电磁器件,详细研究了它们的电磁性能,同时探讨了它们的应用前景。与解析方法比较,采用逆数值变换法,不需要提前知道原空间和变换空间坐标转换关系,即可借助于偏微分方程的求解获得超材料电磁器件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分布,极大简化了设计过程。(3)传输线法 2002年,Eleftheriades等人采用传输线实现了左手材料,此后,传输线法被大量使用,例如,Iyer等基于传输线结构研究了电磁聚焦现象,Itoh等提出另一类传输线实现左手材料的方法。最近,我们建立了二维超材料平面电磁透镜的LC网络模型,编写了相关核心程序,与现有基于ADS软件的设计方法比较,该计算方法具有速度快、扩展性强等优点。作品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变换光学的方法,导出了任意形状电磁透明体原空间和变换空间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表达式,并利用COMSOL软件作了全波仿真,证实了所设计电磁器件的性能。(2)基于拉普拉斯方程采用逆数值方法设计了任意形状的外斗篷、聚焦器、旋转器、移相器、超散射、超吸收等电磁器件,证实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通用性。(3)基于传输线理论,建立了二维超材料平面电磁透镜的LC网络模型,编写了程序,进行了仿真,实验工作正在进行。我们相信本论文有助于超材料电磁器件的设计,并促进超材料理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探究超材料电磁器件的设计方法,促进其理论、技术发展,并推广超材料电磁器件的应用是本作品撰写的目的。基本思路是对目前已有的三种超材料电磁器件设计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将解析方法改进用以设计任意形状透明体;将设计电磁斗篷的逆数值方法扩展到多种电磁器件设计中;提出基于传输线的LC网络模型,编写计算程序。发表相关论文,并进行实验验证,掌握核心技术,为超材料电磁器件的设计和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分别采用解析方法、逆数值方法和传输线法设计超材料电磁器件,并在相关国际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了三篇论文,设计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先进性和独特之处在于提出的透明体设计方法适合于任意横截面形状;采用的逆数值方法适用于外斗篷、聚焦器等各种电磁器件;与现有基于ADS软件的设计方法比较,编写的二维超材料LC网络计算程序具有速度快、扩展性强等优点,更适用于计算大型复杂LC网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超材料电磁器件具有许多奇异电磁特性,其设计方法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作品改进了电磁透明体的解析设计方法,使之适用于任意横截面形状;扩展了逆数值方法,设计了外斗篷、聚焦器等电磁器件,完善了电磁器件设计方法;建立了二维超材料LC网络模型,编写了程序,与现有基于ADS软件的设计方法比较,该计算方法具有速度快、扩展性强等优点。本作品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进一步完善仿真方法和实验验证后,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论文摘要:
超材料是一种介电常数、磁导率可为正、零、负、无穷小或者无穷大的人工材料,它具有许多奇异的电磁特性,例如,负折射、完美透镜、逆多普勒效应等,利用超材料设计电磁器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基于变换光学的方法,导出了任意形状电磁透明体原空间和变换空间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表达式,并利用COMSOL软件作了全波仿真,验证了所建立的电磁器件的性能;第二,基于拉普拉斯方程的数值解,采用逆数值方法设计了任意形状的外斗篷、聚焦器、旋转器等,并通过仿真证实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第三,基于传输线理论,建立了二维超材料平面电磁透镜的LC网络模型,并通过仿真进行了证实,实验工作正在进行。我们相信本论文有助于超材料电磁器件的设计,并促进超材料理论和技术的推广应用。获奖情况:
本作品在2011年**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本作品的部分研究内容已整理成英文论文,共3篇论文,发表情况如下:
1、在国际会议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ICSDDP(EI刊源会议论文)上发表,项目成员为第一作者。
2、被2011海峡两岸四地无线电技术研讨会(EI刊源会议论文)收录,项目成员为第一作者。
3、在Applied Physics A(SCI刊源期刊论文)上发表,项目成员为第四作者。鉴定结果:
2011年6月,我们分别请昆明物理研究所苏君红院士和昆明通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杨杰对本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进行评价(详见推荐人信息)。专家认为,本作品具有创新性和推广价值。参考文献:
[1] V.G.Veselago, The electrodynamics of substances with simultaneously negative values of and [J].Sov.Phys.Usp, 1968(10):509-514.[2]J.B.Pendry, D.Schurig, and D.R.Smith.Controll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s [J].Science, Jun.2006(312): 1780-1782.[3]D.Schurig, J.J.Mock, B.J.Justice, S.A.Cummer, J.B.Pendry, and A.F.Starr et al.Metamaterial electromagnetic cloak at microwave frequencies [J].Science, 2006(314):977-980.[4] Jonathan Wood,The top ten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J].materials today, 2008(11):40-45.[5] Huanyang Chen,C.T,Chan and Ping Sheng,Transformation optics and metamaterials[J],nature materials,2010(9):387-396.[6] Nikolay l.Zheludev, The Road Ahead for Metamaterials [J].Science,2010(328):582-583.[7] Dubinov A.E., Mytareva L.A., Invisible cloaking of material bodies using the wave flow method [J].Physics – Uspekhi, 2010(53): 45551.[3]TRAN D A, HUA K A, DO T T.Zigzag: An Efficient Peer-to-peer Scheme for Media Streaming [C].Proceedings of IEEE INFOCOM 2003.San Francisco: IEEE Press, 2003: 12832111.[5]刘亚杰,王晖,郭波.P2P流媒体数据调度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2008,28(4):829-831.[6]Qi Jiayin, Zhang Hongli, Ji Zhenzhou, et al.Analyzing Bittorrent Traffic Across Large Network[C].Cyberworlds, International Conf erence, 2008 :7592764.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P2P流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流媒体服务架构,在近几年内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其技术也是最近几年热门的网络应用技术,有大量的研究机构和研究学者进行研究。其中,数据调度是P2P流媒体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在基于Gossip协议的P2P流媒体模型中,已有一些对P2P数据调度策略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1)Random-Select调度策略是一个相对简单的P2P 数据调度策略,Chiansaw系统便采用此调度策略。这个策略可以在基于DONet的系统中使用,但是其性能不稳定,尤其是在异构的网络环境中。(2)Round-Robin调度策略被用在分层流媒体系统中。根据这种策略,按照比例分配所有请求的数据块到一个邻居节点。如果仅有一个邻居该算法适合用在静态的、同构的环境中。(3)Rarest-First调度策略是一种快速时间响应的启发式算法,它在CoolStreaming/DONet中被提出。该策略与Bit Torrent的下载策略相似。该策略有利于加快数据块在P2P网络中的扩散,促进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整体吞吐量;但由于没有考虑数据块的紧迫度因素,因此会产生较大启动延迟。此外,相关研究人员也针对具体的网络环境及其特征对上述调度策略进行了一些改进和优化,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织羊毛衫花纹设计三维建模及仿真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信息技术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当前纬编针织物三维仿真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单个的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浮线和移圈组织。本文通过对成圈、浮线、集圈和移圈线圈三维模型的综合分析,采用粒子模型及弹簧质点理论和逻辑位理论方法,实现了这几种不同线圈之间的联动效应。并结合VC++和OPENGL混合编程技术,得到了所需要的针织羊毛衫花纹的三维仿真模型。使各种羊毛衫花纹效果的提前预览成为可能,对计算机仿真设计取代小样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详细介绍:
本项目从2010年8月份开始至今,我们组六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针对现阶段国内对纬编针织三维线圈模型的研究普遍存在的结构单
一、变化性不强等问题,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科研攻关,运用逻辑位理论和参数化设计方法,提出了对成圈、集圈、浮线和移圈这几种基本线圈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新思路,实现了各种线圈之间的混合联动。研究并开发出了适用于针织羊毛衫花纹设计的三维仿真系统。具体介绍如下:
1、羊毛衫小样的观测和分析。在羊毛衫小样上机试织前,需要先确定羊毛衫线圈的圈距、圈高,各种基本线圈之间的组合情况和纱线颜色、粗细。羊毛衫小样试织完成后,通过对小样实物进行观测,在草纸上绘出小样各种线圈轨迹的三视图。
2、羊毛衫三维线圈模型的建立。对根据小样在草纸上绘出的线圈轨迹进行数学分析,建立各种线圈在不同情况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建立的各种线圈模型,分析这几种线圈之间组合时的内部关系和力学性能引起的变形,进而得到线圈之间联动的一般规律,建立组合线圈的联动模型。
3、研制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针织羊毛衫三维仿真系统。根据建立的各种线圈的联动模型,在OPENGL三维仿真平台上用程序语言实现这几种线圈的联动效果,完成针织羊毛衫三维仿真系统。并综合考虑针织厂对羊毛衫设计时的可操作性,通过改变圈距和圈高、线条颜色和粗细等相关参数提高三维仿真的逼真度,使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具有较灵活的选择,适用于各种不同花型的羊毛衫设计。
4、根据在针织羊毛衫三维仿真系统中设计的花纹上机试织,对比实物和仿真效果图。在羊毛衫三维仿真系统里对羊毛衫花纹设计进行实际模拟,生成羊毛衫仿真图。并根据设置的 参数在羊毛衫横机上试织,对比分析羊毛衫实物效果和仿真图,通过反复调试各种参数使仿真的羊毛衫效果图与实物具有相同的效果。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目的:研制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针织羊毛衫三维仿真系统,适用于羊毛衫花纹的设计,替代工厂羊毛衫小样的试织,缩短羊毛衫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基本思路:通过对成圈、浮线、集圈和移圈三维线圈模型的分析,结合逻辑位理论和参数化设计方法,来实现这几种不同线圈之间的联动效应。并结合VC++和OPENGL混合编程技术和粒子模型及弹簧质点理论,得到所需要的针织羊毛衫花纹的三维仿真模型。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科学性:将计算机图形学、力学和针织工艺学理论知识有机结合来建立线圈及力学变形三维复合模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对比验证是可行的。
2、先进性:采用粒子模型及弹簧质点理论,结合参数化设计方法,实现各种羊毛衫线圈混合联动,提高了织物仿真度。经相关专家认定,在线圈组合三维仿真效果上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3、独特之处:采用粒子模型及弹簧质点与针织工艺相结合的新构思,建立各种羊毛衫线圈联动模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鉴于针织羊毛衫大批生产之前需要上机试织的现状,通过多次对各种针织羊毛衫小样的实验观测和三维仿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制出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针织羊毛衫三维仿真系统,适用于羊毛衫花纹多样性的设计,可替代工厂羊毛衫小样的试织,缩短羊毛衫的生产周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系统的建模思路同样适用于其它纬编针织物和经编织物的三维仿真,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学术论文摘要:
针对当前纬编针织物三维仿真的研究大多只考虑单一的成圈组织、集圈组织、浮线和移圈组织。通过对成圈、浮线、集圈和移圈线圈三维模型的综合分析,采用逻辑位理论方法,实现了这几种不同线圈之间的混合联动。并结合VC++和OPENGL混合编程技术,得到了所需要的针织羊毛衫花纹的三维仿真模型。为双面纬编复合组织的三维仿真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各种羊毛衫花纹效果的提前预览成为可能,对计算机仿真设计取代小样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获奖情况:
作品获2011年第八届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针织羊毛衫花纹设计三维建模及仿真》2011年8-9月,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针织工业》公开发表;《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Simulation of weft knitted Fabric》2011年4月21日-22日,在第三届三维织物及其应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鉴定结果:
该作品通过综合分析羊毛衫基本线圈的三维模型,实现了各种线圈之间的混合联动,成功地研制出了一套羊毛衫三维仿真系统。可以取代工厂小样的试织,在线圈组合三维仿真效果上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参考文献:
[1] 王元瑾.计算机辅助羊毛衫设计[D].上海:东华大学, 2001.[2] 刘夙,龙海如.纬平针织物的计算机三维模拟[J].纺织学报,2007.[3] 史晓丽,耿兆丰.针织三维效果仿真的研究及实现[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9(3):47-50.[4] 汪育桑,冯勋伟.基于几何模型的纬编提花织物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J].中国纺织大学报, 2000.[5] 张丽哲,蒋高明.经编组织仿真中的线圈偏移[N].纺织学报,2010.[6] K.F.Choi, T.Y.Lo.An Energy Model of Plain Knitted Fabric[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03.[7] Kurbak, A., Plain Knitted Fabric Dimensions(Part I), Textile.Asia, March, 33, 36, 41–44(1998).[8] Savvas G.Vassiliadis.Mechanical simulation of the plain weft knitted fabrics[J].Internatio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9] Arif Kurbak, Ozgur Ekmen.A Geometrical Model for Widthwise Curlings of Plain Knitted fabrics[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08.[10] 蒙冉菊, 方园.NURBS样条曲线纬编针织物线圈结构的建模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24(3).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随着数字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开发和工业设计中,计算机仿真技术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已成为人们研究复杂系统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其成效十分显著。在计算机上实现针织物的仿真关键在于针织物模型的建立。在国外,英国的Chamberlain在1926年首次提出了由圆弧和直线组成的二维线圈模型,pierce在1947年基于 纱线中心轴是直线和圆弧的假设,建立了空心的空间圆柱和圆弧柱的三维线圈模型,此外还有Leaf和Glaskin、Munden、kawabata等的线圈模型。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仿真模型,都是以系统数学建模为基础,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而在仿真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在国内,2000年,史晓丽等人在Pierce 模型的基础上,圈柱用圆柱代替,圈弧用圆弧代替,建立了三维的线圈模型,并通过光照、消隐等方法实现了针织线圈的模拟。汪育桑和冯勋伟通过对构成纬编提花针织物的基本线圈单元进行几何结构分析, 建立几何模型, 开发了一套纬编提花针织物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张克和等人运用有限元法对针织物建模进行系统分析,模拟出了平针、罗纹、双反面组织的三维效果。2007年,蒙冉菊等人运用NURBS 样条曲线进行纬编针织物线圈单元模型的数学建模, 通过实验验证了NURBS 样条曲线线圈单元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使纬编针织物建模结果更为准确合理。龙海如等人在Pierce 线圈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针织物空间几何结构的特点,建立了由几段用参数方程表示的空间圆弧和曲线连接组成三维几何线圈模型。并在OPENGL平台上成功模拟出了纬平针织物的正反面效果。由于羊毛衫花纹的设计不仅仅局限在单个的成圈、集圈、提花和移圈组织,而是这几种线圈之间的相互配合。所以羊毛衫花纹的设计需要建立成圈、集圈、浮线和移圈组织之间的联动模型。在计算机仿真环境中将三维线圈模型参数图像化,将会极大地方便针织羊毛衫的设计与生产,并可替代原有的小样生产,大大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捷反应能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虚拟载波侦听机制对EDCA性能的影响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信息技术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本文基于NAV设置研究虚拟载波侦听机制对EDCA机制性能的影响。研究NAV设置中采用与不采用NAV清除机制时EDCA机制的吞吐性能,讨论NAV设置影响EDCA性能的关键参数,并得出该参数在采用与不采用NAV清除机制以及没有考虑NAV设置影响情形的取值。
详细介绍:
本文分析了虚拟载波侦听机制中NAV设置对EDCA机制性能的影响。由于现有的EDCA机制性能分析模型中并没有考虑虚拟载波侦听机制的负面影响,因此EDCA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文研究虚拟载波侦听机制中NAV设置在采用与不采用NAV清除机制时EDCA机制的吞吐性能,同时在不同AC下与没有考虑NAV设置影响情形的吞吐率进行比较。仿真结果显示NAV设置对EDCA机制的吞吐性能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不采用清除机制的情形。采用清除机制的NAV设置能够减小虚拟载波侦听机制对EDCA性能的负面影响。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现有的EDCA机制性能分析模型仅考虑了EDCA机制本身的性能,并没有考虑到虚拟载波侦听机制的负面影响。本文基于NAV设置研究虚拟载波侦听机制对EDCA机制性能的影响。研究NAV设置中采用与不采用NAV清除机制时EDCA机制吞吐性能,讨论NAV设置影响EDCA性能的关键参数,得出该参数在采用与不采用NAV清除机制及没有考虑NAV设置影响情形的取值;最后在不同访问类别下仿真显示EDCA机制的吞吐性能。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的贡献是分析了虚拟载波侦听机制中NAV设置对EDCA机制性能的影响。由于现有的EDCA机制性能分析模型中并没有考虑虚拟载波侦听机制的负面影响,因此EDCA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差距。本文研究虚拟载波侦听机制中NAV设置在选择与不选择NAV清除机制时EDCA机 32 制的吞吐性能,同时在不同AC下与没有考虑NAV设置影响情形的吞吐率进行比较。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仿真结果显示NAV设置对EDCA机制的吞吐性能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不采用清除机制的情况下,这验证了802.11s mesh网络标准把可选的NAV清除机制改为必选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对研究EDCA实际应用有较大参考价值。学术论文摘要:
研究虚拟载波侦听机制对EDCA机制性能的负面影响。首先指出在RTS/CTS四次握手不能够完成时,虚拟载波侦听机制中网络分配矢量(NAV)会浪费信道资源;然后讨论NAV设置影响EDCA性能的关键参数,并得出该参数在采用与不采用NAV清除机制以及没有考虑NAV设置影响情形的取值;最后在不同访问类别(AC)下仿真显示EDCA机制的吞吐性能。很明显,虚拟载波侦听机制的NAV设置对EDCA吞吐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采有NAV清除机制的性能优于不采用NAV清除机制的性能。获奖情况:
本文已经投稿《计算机应用》,已录用,本文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贵州赛区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IEEE Std 802.11e-2005: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and Physical Layer(PHY)specifications-Amendment 8: Medium Access Control(MAC)Quality of Service Enhancements[S].Nov.11, 2005.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IEEE 802.11e标准定义的EDCA机制(Draft 5.0之前称为EDCF)是在IEEE 802.11标准的DCF机制基础上增加QoS支持。EDCA主要采用了优先级分类策略,指定语音、视频、尽力而为和后台等4种服务类型来对应不同优先级的访问类别(AC)。在一个QSTA内可以同时有4个传送队列(对应4种AC业务和4个随机退避状态机EDCAF[AC])。同时,EDCA还提出了内部虚拟冲突解决方案。EDCA机制的性能研究主要以DCF机制的相关研究为基础。Hui 把Bianchi提出的一种用来计算饱和条件下DCF吞吐率的二维Markov链模型与Cali提出的一种p坚持的Markov链模型和Tay的平均值数学模型(DCF机制的3种主流研究模型)统一起来,提出一种统一的模型对EDCA的吞吐率和时延进行分析,该模型的缺点是每个QSTA内仅考虑了一个AC队列。Xiao在Bianchi和Ziouva模型基础上,通过区分竞争窗口(CW)提出DCF和EDCF基于退避的优先级策略,缺点是没有考虑不同AIFS和内部虚拟冲突。HWANG提出考虑虚拟冲突的EDCA性能分析,不足之处是把AC仅分为高和低两类优先级。Yan在Bianchi的二维Markov链模型基础上,通过构造EDCAF[AC]和简单EDCA模型,从而构造出综合内部虚拟冲突和外部冲突的复杂EDCA模型。经过近5年的研究积累,EDCA
机制的研究步入成熟。但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仍然存在着差距,绝大多数文献并没有考虑虚拟载波侦听(V-CS)机制对EDCA性能的影响。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数理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该项目主要考虑在某种规范场下(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行为(波函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数目的粒子具有一致的行为。这种物质的态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该项目主要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避免繁难的数学,模拟计算凝聚态波函数。得到了波函数之后,再通过分析的方法,提出简单的模型来理解其行为。
详细介绍:
在冷原子系统中,一种等效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可以通过控制原子-激光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这里我们研究了自旋1/2和自旋1的带有Rashba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发现凝聚波函数有不平凡的结构。首先,我们用Bogoliubov变换的方法证明在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传统的凝聚在 态的波函数不稳定。之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我们发现了基态的两个相。在一个相中,系统基态是平面波,而且系统经常分裂为不同的畴,畴壁是一排涡旋;这个相中,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在另一个相中,凝聚态波函数是驻波,且有自旋带结构。两个相之间的相变由波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决定。我们还提供了对这些结果的理论分析,得到相变点。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该论文主要讨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波色系统凝聚态波函数的影响与调制。一个量子系统的哈密顿量决定了这个量子系统的行为,所以基本思路是,写出自旋轨道耦合项,加入哈密顿量中,得到新的哈密顿量。用数值模拟中的虚时演化方法,计算出对应该哈密顿量的波函数。其中为了使计算简单,应用了平均场近似。得到数值模拟之后,再试图建立简单的模型,用分析的方法理解数值模拟的结果。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冷原子物理实验技术的提高使人们能够设计出可以让中性原子感受到的“磁场”。人们一般只知道磁场对费米系统的作用,而这种实验技术使人们能够探索磁场对波色系统的作用。磁场是最简单的阿贝尔场,而自旋轨道耦合是最简单的非阿贝尔场。非阿贝尔场对波色、费米系统的作用都少有研究。目前人们有望通过实验技术在波色系统中实现非阿贝尔场。该论文旨在探讨这一类问题,从理论上给出预言。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论文给出了自旋轨道耦合下波色系统的平均场基态波函数。目前,对于非阿贝尔规范场中物质的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未知的性质等待人们去发掘。这项工作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抓住非阿贝尔场的本质,弱化其他非相关因素,所以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非阿贝尔场对物质场的影响。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学术论文摘要:
在冷原子系统中,一种等效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可以通过控制原子-激光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这里我们研究了自旋1/2和自旋1的带有Rashba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发现凝聚波函数有不平凡的结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我们发现了基态的两个相。在一个相中,系统基态是平面波,而且系统经常分裂为不同的畴,畴壁是一排涡旋;这个相中,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在另一个相中,凝聚态波函数是驻波,且有自旋带结构。两个相之间的相变由波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决定。我们还提供了对这些结果的理论分析,得到相变点。获奖情况:
1.2010年10月15日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发表,该杂志被公认为物理学一级学科国际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已被国际科学文献索引(SCI)权威检索收录,影响因子为 7.180 2.2011年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鉴定结果:
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内外查新结果:本查新项目委托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下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未见有与之相同的研究报道。参考文献:
1、双组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中亚稳态存在条件及其寿命,山西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赵华,梁九卿
2、双阱中弱耦合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有效势及其亚稳态,山西大学,史慧贤
3、Synthetic magnetic fields for ultracold neutral atoms;Lin, YJ(Lin, Y.-J.);Compton, RL(Compton, R.L.);Jimenez-Garcia, K(Jimenez-Garcia, K.);Porto, JV(Porto, J.V.);Spielman, IB(Spielman, I.B.)
4、Spin-orbit 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Stanescu, TD(Stanescu, Tudor D.);Anderson, B(Anderson, Brandon);Galitski, V(Galitski, Victor)
5、Spin-orbit-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Lin, YJ(Lin, Y.-J.);Jimenez-Garcia, K(Jimenez-Garcia, K.);Spielman, IB(Spielman, I.B.)
6、Spin-orbit-coupled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in a tilted optical lattice;Larson, J(Larson, Jonas);Martikainen, JP(Martikainen, Jani-Petri);Collin, A(Collin, Anssi);Sjoqvist, E(Sjoqvist, Erik)
7、Chiral Confinement in Quasirelativistic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Merkl, M(Merkl, M.);Jacob, A(Jacob, A.);Zimmer, FE(Zimmer, F.E.);Ohberg, P(Oehberg, P.);Santos, L(Santos, L.)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冷原子实验技术是自从1995年波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实现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项实验技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人们可以调节凝聚体的多个参数,包括凝聚体所处的场的形状和强度,凝聚体中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该实验技术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实验家们在这个平台上作出了各种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为了配合实验家以及理解实验结果、探索多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理论家也积极探索,一方面对实验工作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对凝聚态物理的理解。国内的相关实验技术起步较晚,近三年间有了较大突破,能够制成质量比较好的凝聚体。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分别在实验、理论上探索。目前,本校高等研究院的冷原子物理理论研究组十分活跃,接近国际顶尖水平。国外的相关研究比国内发达、活跃。实验方面,法国的Dalibard实验组、美国MIT、NIST(国家标准局)等研究组是冷原子实验最好的地方。理论方面,MIT和U Maryland等作出了很多贡献。与该项目直接相关的研究有U Maryland, TL Ho的理论研究和NIST,Spielman的实验研究。2010年高等研究中心举办了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ntum Gases in Synthetic Gauge Fields,期间TL Ho和Spielman与作者们对本项目做了深入交流。本项目的导师在高等研究院做冷原子物理理论的研究,该项工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兴趣,是非阿贝尔规范场下量子气体性质研究的重要结果,为今后的理论、实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全球地震对气候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小类:数理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本文运用HHT(Hilbert Huang Transform,希尔伯特黄变换)原理与算法,对1900-2009年全球大量气候和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全球地震与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并且提出地震影响全球气候的三种可能机制。本文的创新点为:提出全球地震与全球年均气温的负相关性;发现全球年均气温各IMF分量的驱动因子;提出地震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作用机理。
详细介绍:
通过对1900-2009年全球地震波总辐射能与同期全球平均气温的分析表明:地震不活跃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地震活跃时期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气候变暖主要集中于地震分布极少的南北极地区,而降温地区多位于地震带。特别地,对地震、气候等高度非线性数据进行了HHT(Hilbert Huang Transform,希尔伯特黄变换)分析,也证明了地震与气温存在负相关。地震影响全球气温的可能机制是:地震耗散地球内部能量,地震引起地轴倾角变化,地震使临界条件下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全球气候变化模拟应考虑地震对气候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为:首次提出全球地震波辐射能与全球年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负相关性;运用HHT对大量气候和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全球年均气温各IMF分量的驱动因子;提出了地震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作用机理。
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探索全球气候变化新的驱动因素,我们首先收集了近110年来全球气温距平、地震及CO2、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太阳辐射、火山活动数据、大气平流层气溶胶、厄尔尼诺等数据(均为全球尺度),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又对各数据进行HHT分析和EMD分解,计算相关性矩阵,找出气温各IFM分量的驱动因素,最后,通过机理分析探讨地震对气候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提出全球地震波辐射能与全球年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负相关性。
2、运用HHT对大量气候和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并发现全球年均气温各IMF分量的驱动因子。
3、提出了地震影响气候变化的三种作用机理。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近年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由于地球系统的高度非线性和复杂性,地震是否会引起气候变化,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试图寻找近110年来全球温度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探讨地震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希望对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及其相关的科学、环境,能源、和经济等问题提供参考。学术论文摘要:
通过对1900-2009年全球地震波总辐射能与同期全球平均气温的分析表明:地震不活跃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地震活跃时期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气候变暖主要集中于地震分布极少的南北极地区,而降温地区多位于地震带。特别地,对地震、气候等高度非线性非平稳数据进行了HHT(Hilbert Huang Transform,希尔伯特黄变换)分析,也证明了地震与气温存在负相关。地震影响全球气温的可能机制是:地震耗散地球内部能量,地震引起地轴倾角变化,地震使临界条件下的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因此,全球气候变化模拟应考虑地震对气候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为:首次提出全球地震波辐射能与全球年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负相关性;运用HHT对大量气候和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全球年均气温各IMF分量的驱动因子;提出了地震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作用机理。获奖情况:
“挑战杯”2011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省级特等奖 申报成果已投稿至《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申报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投稿稿件见附件1。申报学生相关研究成果如下:(见附件 2-5)
1、通讯作者,Chen J., 申报学生**, Li Z., Ding Z., and Xu Q.,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arthquake(Mw = 9.0, Sendai Port, Honshu, Japan)and Solid Tide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Revised
2、第一作者,申报学生**, Chen J., Li Z., Jiang C., Zhang J., Xu Q., Liu J., Sun P., and Yang X.,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 Tides and Earthquakes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physics.In Publishing
3、通讯作者,Chen J., 申报学生**, Li Z., Jiang C., Zhang J., Xu Q., Guo W., Zhao S., Wang X., Li S., and Ma S., Influence of Tide-Generating Force on Plates with Membrane Stress: Earth, Moon, and Planets.Received
4、第四作者,Pang R., Xu Q., Ding W., and 申报学生**, 2011, Pollen Assemblages of Cultivated Vegetation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Hebei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v.21, p.549-560.鉴定结果:
暂无科技管理部门正式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Shindell D, Rind D, Balachandran N, et al.Solar cycle variability, ozone, and climate [J].Science, 1999, 284(5412): 305-308.[2] Qian W H, Lu B.Periodic oscillations in millennial global-mean temperature and their causes.[J].Chinese Sci Bull, 2010, 55(35): 4052-4057.[3] Hays J D, Imbrie J, Shackleton N J.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 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 [J].Science, 1976, 194(4270): 1121-1132.[4] Huang N E, Wu M-L C, Long S R, et al.A confidence limit for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Hilbert spectral analysis [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03, 459(2037): 2317-2345.[5] Gutenberg B, Richter C F.Magnitude and energy of earthquakes [J].Nature, 1955, 176(4486): 795-795.[6] Huang N E, Wu Z.A review on Hilbert-Huang transform: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geophysical studies [J].Rev Geophys, 2008, 46(2): RG2006.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加剧,全球温度波动性升高。但是全球变暖存在明显的突变和振荡,不同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气候变化趋势如何?变化机制是什么?是科学家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气候变化的机制可分为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两大类。自然驱动气候变化方面,地球轨道变化、太阳辐射、火山喷发、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是影响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地球轨道驱动的气候变
化周期长,为万年尺度,短时期内影响较小。太阳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太阳黑子11年周期性的变化,但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较难解释近100年来不规则、持续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虽可以较好地解释气候突变事件,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持续的时间太短,解释气候变化的周期不理想。火山活动常被认为是全球降温的重要因子,但火山活动无法解释20世纪多次火山活动而没有降温和有降温而没有火山活动的情况。在人类活动影响方面,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可能是导致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中世纪暖期的高温,以及地质历史上冰期低温,CO2浓度变化并未起主要作用。葛全胜等通过比较1900-2009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气温变化曲线,发现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气温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一些时段呈现显著不一致,同时20世纪大气CO2浓度并没有像全球气温那样出现多次年代际的振荡,都对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提出了质疑。总之,气候系统充实着作用、反馈、间接效益、非线性等因素,人们对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参数的认识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此外,低温、干旱、厄尔尼诺与强震存在耦合关系。地震导致地壳裂隙增多,大量土壤气溶胶进入大气,造成低温与降雨。另有研究者认为,地震海啸引起冷海水上升吸收更多CO2,引起全球降温。由于地球系统的高度非线性和复杂性,地震是否会引起气候变化,目前尚无定论。
定积分在精细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来源: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小类:数理
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简介:
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化工等领域中容器内液体取液及存留液体的精确计量问题是化工生产实践管理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运用定积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研究了化工领域中一些典型容器在不同放置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精确求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带碟形、锥体等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及椭圆形筒体容器在立式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二部分给出了带碟形、锥体等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和椭圆形筒体容器在卧式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三部分研究了带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以及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在倾斜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四部分利用MATLAB软件对卧式状态下带无折边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的存留液体体积、卧式状态下带锥体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的存留液体体积、倾斜状态下带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以及倾斜状态下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了数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作品给出的计算方法正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详细介绍: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储存石油化工等原料产品的各种不规则典型容器贮罐是不可缺少的。化工领域中常见的典型容器贮罐主要有带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带碟形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带水平椭圆台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等。由于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这些不规则典型容器贮罐可以是任意放置状态。在容器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准确地知道容器在特定放置状态下某一液位高度下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容器内外放液体体积。同时还需要提高各种不规则典型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计量精度。但是,目前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中,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中,不规则典型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及外放液体体积等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不仅无法达到一些化工生产与管理对精度的要求,同时也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益。由这些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化工领域中不规则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及外放液体体积这些问
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立式状态下凸形封头容器及立式金属罐罐底等容器存留液体体积的研究、对卧式状态下椭圆形封头容器液体体积的研究、对卧式状态下球冠形封头容器液体体积的研究、对卧式状态下水平椭圆台 顶卧罐容积等大量卧式状态下带各种封头的容器内液体体积的研究以及圆筒形筒体容器在倾斜状态下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研究。总结大量现有文献中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对带各类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和带各类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大量研究集中在对立式和卧式状态下常见封头的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计算;对倾斜状态下带常见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和椭圆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很少涉及;所得到的对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各类计算公式,很少进行数值实验,这将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在化工等实际领域中的应用产生较大影响;现有研究成果的精度与实际应用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影响了化工领域中的大量生产管理和物流配送。定积分是数学中十分重要而基础的内容,它利用微元的思想研究大量实际中的精细化问题,包括变力做功、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等。尤其是在计算空间中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方面功能化作用明显。利用定积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 也可以解决工业生产管理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结合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定积分理论在实际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受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及化工等领域中精确取液等实际问题的启发,本文考虑到了带各种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和椭圆形筒体容器分别在立式、卧式状态下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问题,给出了立式、卧式状态下各种容器内液体体积随液面高度变化的数学模型以及各种具体情况下液体在任意高度下容器内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包括立式状态下带球形封头、锥体封头、无折边球形封头、碟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立式状态下带椭球封头、锥体封头、水平椭圆台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卧式状态下带锥体封头、无折边球形封头、抛物面封头、碟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卧式状态下带椭球封头、锥体封头、水平椭圆台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更重要的是本文研究了一般倾斜状态下带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与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本文借助MATLAB软件对卧式状态下带无折边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的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卧式状态下带锥体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的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倾斜状态下带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倾斜状态下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数值实验。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作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定积分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为化工领域中的精确取液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思路:利用定积分对立式、卧式和倾斜状态三种情况下化工领域中常见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随高度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重点研究倾斜状态下带球形封头和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典型
容器各个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MATLAB软件对部分研究结果进行数值实验。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积分的基本理论,解决了不同放置状态下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精确计算问题,重点解决了倾斜状态下带球形封头和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精确计算问题。研究成果不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深入与完善,也克服了已有研究成果放置状态特殊,精度不高等缺点。同时,本作品内容具体,针对性强,对已有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的研究成果为化工等领域中的精确取液等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使得精确取液等生产实践活动具有简易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等优势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及推广价值。由于在诸多行业中均存在对一些不规则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的控制与掌握问题,如火箭发射的液态燃料存储器等。因此,本作品的研究技术在除化工领域以外的其他很多领域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学术论文摘要:
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化工等领域中容器内液体取液及存留液体的精确计量问题是化工生产实践管理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运用定积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研究了化工领域中一些典型容器在不同放置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精确求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带碟形、锥体等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及椭圆形筒体容器在立式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二部分给出了带碟形、锥体等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和椭圆形筒体容器在卧式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三部分研究了带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以及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在倾斜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四部分利用MATLAB软件对卧式状态下带无折边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的存留液体体积、卧式状态下带锥体封头的椭圆形筒体容器的存留液体体积、倾斜状态下带球形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以及倾斜状态下带锥体封头的圆筒形筒体容器内存留液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了数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作品给出的计算方法正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获奖情况:
2009年5月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师范大学预赛一等奖; 2009年6月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特等奖。鉴定结果:
该作品创新性强,其中对带球形封头圆筒形筒体容器的研究结果已在我公司进行了技术实验,普适性高。四川省阆中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小红,庞军峰,孟荣章.段塞捕集器内液体体积的计算[J].油气储运,1999,18(11):16~19.[2]高玲等.常见贮罐位变化的计量电算[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0,6:42~45.[3]刘龙利.卧式圆筒形容器内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6,8:39~40.[4]战景林,王春平.水平椭圆台顶卧罐容积的计算[J].测量与设备,2006,5:30~32.[5] 姜英明.立置凸形封头液位与体积关系[J].石油化工设备,2001,30:57~59.[6] 黄艳.液化气体贮罐充装量与液位高度关系的公式及推导[J].应用技术研究,2001,2:6~8.[7] 李彩英等.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与液位高度函数关系[J].石油化工设备,2001,6(30):25~27.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现代精细化工生产中,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不规则容器取液等精确值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估算的方法进行处理。近年来,许多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0年第6期上,由高玲等人撰写的《常见贮罐位变化的计量电算》中,作者对六种常用贮罐的计量进行了计算式推导,并设计了计量计算程序,可达到工艺要求的计量精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化工设备与管道》2002年第5期上,蒋心亚等人在《各种形状封头的圆筒形卧式容器在不同液面高度时液体体积计算的统一表达式》一文中,利用变面积圆缺的线积分来描述各种形状封头的圆筒形卧式容器不同液面高度时的液体体积。推导出了计算液体体积的统一表达式,并给出了5种常用封头卧式圆筒形容器不同液面高度时液体体积计算实例。在《石油化工设备》2003年第1期上,由李彩英等人撰写的《变形截面容器内液体体积与液位高度关系》中,作者介绍了10种变形截面容器以及各容器内存留液体体积与液位高度的函数关系,利用各种公式可较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内存留液体体积。在《国外金属矿选矿》2006年第8期上,刘龙利在《卧式圆筒形容器内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一文中,对装有液体的卧式圆筒形容器进行了研究,此类容器由中间圆筒部分和两端封头曲面部分组成,作者分别建立了这两部分液体体积随液面高度变化的函数关系的数学模型,从而得出整个容器内液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本作品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定积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给出了化工等领域中一些典型容器在不同状态下存留液体体积的精确求解方法。本作品对现有的技术方法与理论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第五篇:第十三届挑战杯获奖名单
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获奖作品名单
北京(78件)
北京城市学院
三等奖作品
《2013年大学生孝道践行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北京大学
特等奖作品
《包含平面硒原子层的稀土硒化物及硒氧化物二维纳米晶:RESe2与RE4O4Se3的液相合成与性质研究》
一等奖作品
《CVD石墨烯的刚度增强效应》
《激光斜射扫描显微技术》
二等奖作品
《基于有机组分及其来源特征分析我国大气颗粒物陆海长距离传输及其影响》
《微观社会空间内的群际博弈策略--基于人大东门地铁口妇女贩证现象的经验研究》
三等奖作品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基层民主建设与社会福利分配--以成都市邛崃市临邛镇西江村为例》
北京工业大学
二等奖作品
《基于空间连杆机构的蛙泳模拟训练健身器》 三等奖作品
《分子自组装渗透汽化优先透醇膜材料设计及规模化制备》 未入围作品
《音频调频定距离声速测量系统的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等奖作品
《Q 空间上拟共形映照问题》
《进一步推进法学专业实践教育探索的思考》
《细胞机器人》
《新型固定翼直升机复合式飞行器》 二等奖作品
《基于猫下落转体原理的仿生机器人》 三等奖作品
《移动端云计算虚拟三维效果展示》
北京化工大学
三等奖作品
《新型鞋子杀菌除臭器的研制》
北京交通大学
二等奖作品
《智能导航跟随多功能机器人》
北京科技大学
二等奖作品
《从含钛电炉熔分渣制备六钛酸钾纳米晶须的研究》
三等奖作品
《多组分颗粒在振动和旋转激励下分聚行为研究》
《金属粉末凝胶注模成形技术》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纳米细菌纤维素多功能医用敷料的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特等奖作品
《面向军工装备制造业的智能优化排产软件》 一等奖作品
《基于新型铜铟硫纳米晶的白光LED与光转换膜的制备和应用》
《两栖蛙板机器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二等奖作品
《“神行太保”多用途机器人》
《基于TPM的便携式跨平台网络安全云盘》
北京联合大学
二等奖作品
《解决城市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垡头老旧小区为例》 北京林业大学
二等奖作品
《斑翅肩花蝽布丁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评价》
三等奖作品
《内分泌学新发现:垂体调节麝鼠泌香腺分泌性类固醇激素》
未入围作品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中居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某市8个分类达标试点小区的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
一等奖作品
《“听”懂你那无声的告白:听障学生手语使用状况的调研与分析》
《荧光碳量子点的电化学制备及性质研究》
《转型期乡村混混的生存机制--基于对浙东GM村拆迁改造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作品
《掺杂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中的铁磁涨落》
《基于图像形状与颜色的三维模型检索》
《甜与爱的味觉具身效应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
二等奖作品
《微博全息透视及其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正能量分析--基于新浪微博百万样本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作品
《基于coupon的再制造与升级产品的生产定价问题研究》
未入围作品
《世界主流媒体视域中的中国政治形象构建-—以四国对中共“十八大”报道为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三等奖作品
《便携式心电诊疗设备与远程医疗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
二等奖作品
《基于GMM和L-K的违章停车智能监控系统》 三等奖作品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系统》 未入围作品
《人体运动行为感知平台(Kinematics-Clothing)(简称:体感服,KC)》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三等奖作品
《校园整合型自提点需求及可行性的调研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二等奖作品
《光伏下乡可行性与应用前景的调查与研究》
三等奖作品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县为视角》
未入围作品
《基于太阳能中低温利用技术的集热蓄热系统》
清华大学
特等奖作品
《多光照环境下的第一人称手部检测》
《建设工程表见代理纠纷的审判方法和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全国230件案例的实证分析》
《可用于油水分离和水净化处理的双层TiO2基网膜》
一等奖作品
《民办初中在贫困地区何以相对繁荣地发展——基于河南省兰考县的调研》
《前下视可见光空间五轴模拟系统》
二等奖作品
《V-stroke可变冲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与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二等奖作品
《人口结构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吗?》
首都师范大学
二等奖作品
《游动的生存,不游动的生活--关于北京市海淀区18位流动摊贩生存状态的研究》
三等奖作品
《3D技术在古生物复原中的应用》
未入围作品
《远程语音控制多功能嵌入式智能车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三等奖作品
《Water7图形应用程序开发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农业大学
一等奖作品
《丁酸缓解幼龄动物断奶腹泻的作用和机制》 三等奖作品
《高通量作物穗部自动考种装置》
《一种手推式半机械化牦牛粪便捡拾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二等奖作品
《“失独”余生,不再孤独一生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失独母亲”的生存与发展》
三等奖作品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以社会资本视角进行分析》
《新时期农村早婚青年的行动策略及其形象初探----以福建、天津、浙江的3村为例》
中国人民大学
一等奖作品
《迟暮之年,何处安放?--对失独家庭及其相应社会支持和服务的研究》
《大学生道德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研》
二等奖作品
《莫让债权付东流--浙江网络自行司法拍卖的研究》
《心理契约对规范型营销渠道治理方式影响---基于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调研》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状况调查报告》
三等奖作品
《私营企业工会:方兴未艾与进退维谷--基于辽宁省后英集团调研的思考》
中国政法大学
二等奖作品
《刑事诉讼变更管辖问题研究--基于京、新、苏三地实证调查》
中央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经济开放、出口退税与全要素生产率--以中国入世后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
中央民族大学
三等奖作品
《民间金融创新监管视角下的P2P网贷平台法律规制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舆论危机”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以河南周口平坟事件为例》
未入围作品
《高浓度尾矿充填技术参数研究》
天津(30件)
南开大学
一等奖作品
《新能源交通工具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性研究 ——电动自行车推广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
二等奖作品
《表面等离子激元诱导透明平面超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居民财政幸福感研究--基于民生财政支出结构的视角》
《临床技能教学模拟训练装置》
《新型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三等奖作品
《微孔MOFs材料的组装、磁性和吸附功能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
二等奖作品
《天津低碳城市建设现状调查及与北京、上海、重庆典型城市的比较研究》
三等奖作品
《关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现状的调查--基于群众满意度的视角》
天津大学
二等奖作品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的水管理》 三等奖作品
《超低温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
《基于CompactRIO的自主图书馆存储机器人》
《紧凑型全光纤超连续白光激光光源》
《应用合成生物学手段构建帕金森症药物左旋多巴工程菌》 天津工业大学
二等奖作品
《纳米凝胶防伪技术的研制和开发》
天津科技大学
未入围作品
《挤压雾化高含寡糖膳食纤维技术及成套装置开发》
《兽药氯霉素免疫亲和凝胶检测柱及其制作方法》
天津理工大学
二等奖作品
《智能电容器节电装置》 三等奖作品
《高分子的pH响应性能及其对抗癌药物的控制释放》
《基于菲涅尔透镜的光控三维显示系统》
天津商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现代文明冲击下落后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现状调查--以贵州省水城县南开乡小花苗为例》
天津师范大学
三等奖作品
《天津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研究》
天津医科大学
三等奖作品
《低剂量DEHP和MEHP对睾丸间质细胞类固醇》
《体内评价黄酮衍生物Fla-CN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机制》
未入围作品
《关于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在校权益思想认知影响因素的调查——以在校学生组织为例》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二等奖作品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居机器人》 三等奖作品
《基于LED的智能蔬菜生长柜》 中国民航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北斗二代和ADS-B数据链的空域监视系统》
《基于多重校验算法的动态加密狗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二等奖作品
《“蛛网”地面无人侦察系统》 三等奖作品
《三轮多向遥控玩具车》
河北(53件)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三等奖作品
《廊坊市城市人口幸福指数调查及对策分析》
承德医学院
三等奖作品
《山楂叶总黄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二等奖作品
《关于发展环京津乡村旅游圈的研究——以秦皇岛、保定为例证》
《柔性电路板自动光学检测设备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三等奖作品
《谁来“救助”救助站—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工作困境及出路的探究》
《先进节能建筑材料-新型酚醛保温板的制备》
《蓄电池智能监控系统》
《智能情绪感知与多表情语音对话机器人》
河北北方学院
三等奖作品
《下丘脑垂体神经系统内TFF3高表达促进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愈合》
河北大学
一等奖作品
《青藏高原拟步甲的自然选择与适应进化》
二等奖作品
《超声降解有机污水最佳频率的确定及处理装置的研发》
《河北省中小企业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现状调查研究》
《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增强人NK/iNKT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
三等奖作品
《乏氧选择性茚(1,2-b)喹喔啉-5,10-二氧-11-酮肟衍生物抗肿瘤前药设计、合成与细胞毒性研究》
《宽光谱吸收双波段叠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研究》
河北工程大学
未入围作品
《搜救机器人系统》
河北工业大学
二等奖作品
《具有kinect视觉感知与交互式控制系统的移动助理》
三等奖作品
《面向消防、救援、治安的无盲区三维定位及面向消防、救援、治安的无盲区三维定位》
《颜料自动调配装置》
河北经贸大学
三等奖作品
《正定“文化绿道”及“绿道经济”建设探究》
河北科技大学
三等奖作品
《电动自动起降航拍无人机》
《细菌性软腐病菌CpxP蛋白工程菌株的构建与表达》
《灾后少数民族学生转移就学机制研究--以青海玉树地震灾区转移安置学生异地就学为例》
河北联合大学
三等奖作品
《新型永磁磁浮选机》
河北农业大学
二等奖作品
《食品中苏丹红类染料的多残留免疫检测技术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一等奖作品
《推动中小学职前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课例研修》
三等奖作品
《“国培计划”参与性课程资源库的构建——以生物教师培训为例》
《Smart Traffic》
《关于“高校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新模式构建”的调查研究》
《抗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单链抗体的构建与筛选》
《网络社会中法律功能发挥的现实状况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例》
河北医科大学
二等奖作品
《齐墩果酸共晶的研制及热力学研究》 未入围作品
《以PPARγ为靶点筛选飞机草活性成分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二等奖作品
《西部无电区太阳能应用管理模式创新--基于对青海省久治县太阳能利用的实证研究》
《异地老人医疗报销障碍、损失评估及改进方案--基于京津冀地区调查》
三等奖作品
《废旧陶瓷绝缘子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基于物联云的智能用电用能系统平台的开发》
《绿色高效气相汞氧化剂的研发》
《我国光伏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共享机制构建与模拟效应研究——以保定中国“电谷”为例》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三等奖作品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 未入围作品
《基于财务管理视角对ERP沙盘模拟的研究与创新》
石家庄铁道大学
未入围作品
《高铁接触网补偿装置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燕山大学
特等奖作品
《蓝宝石光纤探针持气率测井仪》
一等奖作品
《基于力柔顺伺服控制技术的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
二等奖作品
《机械增压式发动机新型动力传动装置和喷油量匹配技术研究》
《将青春铭刻在新农村建设的蓝图上--秦皇岛市卢龙县、抚宁县57个村庄综合环境整治规划与实践》
三等奖作品
《新型减摩材料的研制--碳化硅衍生碳的制备、表征及其摩擦性能研究》
《一种在金属材料表面制备具有梯度纳米组织结构的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二等奖作品
《力挽狂澜——独立式电梯快速响应安全防护系统》
《饮水思源—基于帕尔贴效应的空气制水设备》
三等奖作品
《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型调查分析——由“光盘行动”的热议引发的几点思考》
《灾区生命线——带有自适应桩基的模块化应急道路系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未入围作品
《深井类救援多功能气体置换装置》
山西(35件)
长治医学院
未入围作品
《玲珑剔透反光球》
吕梁学院
三等奖作品
《基于核桃青皮色素的染发剂研制》
山西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平顺太行水乡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调查与研究》
未入围作品
《旅游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武乡县为例》
《山西省生鲜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流通优化研究--基于流通环节主体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
山西大同大学
未入围作品
《大同大学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施工场所安全保护装置及系统开发》
山西大学
一等奖作品
《行走在城市边缘的人——太原市棚户区居民收入消费结构调查》
《用于精细农业的CO2浓度测量新技术与装置》
二等奖作品
《夹缝中的第三身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
《破解资源型农村治理困境,路在何方?————基于两个村庄的比较研究》
三等奖作品
《山西省县级人民政府网络信息公开调研报告——基于120个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栏”的数据分析》
未入围作品
《面向微博的观点句抽取系统》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三等奖作品
《关于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调查与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山西民间布艺老虎的旅游开发设计研究》
未入围作品
《公共汽车防雨板的发明与制作》
《以槐花为原料的糕、果冻、饴等系列食品的研制》
山西师范大学
三等奖作品
《山西五角枫天然种群叶片表型多样性研究》
《中小学教师学习自主性的调查研究》
未入围作品
《花粉红枣苦荞复合保健饮料的研制》
太原科技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软合并的协作频谱感知性能分析及优化》
《可吸入颗粒物检测仪》
《起重机的智能定位防摆系统装置研究》
《山西煤矿工人生态意识调查研究》 未入围作品
《声控式自动翻书器》
太原理工大学
二等奖作品
《深度脱除汽油中硫化物用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三等奖作品
《囧途:草根NGO与乡村治道变革——山西永济寨子村农民协会个案研究》
《煤矿采空区高速公路路基健康监测嵌入式多参量无线传感系统》
未入围作品
《基于LabVIEW的地热能和太阳能辅助沼气发酵恒温监控系统设计》
《空间行星轮系人力双向滚转洗衣机》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装置》
忻州师范学院
未入围作品
《光谱法研究根皮苷和根皮素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
中北大学
三等奖作品
《农村孤寡老人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基于山西省忻州市两个镇的实地调查数据》
《智能窗户系统》
未入围作品
《无源无线高温陶瓷微型压力检测系统》
内蒙古(27件)
呼伦贝尔学院
三等奖作品
《关于对餐桌浪费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
内蒙古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满意度探究--以呼和浩特市府兴营村为例》
《内蒙古赤峰市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调查》
内蒙古大学
三等奖作品
《多维度区域经济质量评估模型--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案例研究》
《基于词典、规则的斯拉夫蒙古文词切分系统》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牛原代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矿产资源开采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利益的影响》
《有序介孔材料钴基催化剂的CH4/CO2重整活性及积炭行为研究》 未入围作品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蒙古族文化的传播现状及策略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分布式发电上网绿色建筑》
《水中机器人2D仿真水球斯诺克策略优化》 未入围作品
《金属卟啉配合物固胺超分子识别CO2》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未入围作品
《蒙药有效部位的提取及活性研究》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三等奖作品
《可折叠爬式脚手架》
内蒙古科技大学
二等奖作品
《《春秋》内容的图表化解析》 三等奖作品
《基于体感识别技术的搬运机器人》 未入围作品
《高炉风口三通道观测仪》 内蒙古民族大学
三等奖作品
《齿轮检测仪》 未入围作品
《幽门结扎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逆境胁迫下AtRop1诱导马铃薯H2O2产量的研究》 未入围作品
《百里香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三等奖作品
《大众传媒表达的价值观对于受众影响的调查--以微信对于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为例》
《呼和浩特市打造我国“云谷”的前景与对策探析》
未入围作品
《高速绝热温变测量控制系统》
内蒙古医科大学
三等奖作品
《蒙药金诃子中多糖物质对肺癌A549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未入围作品
《卫拉特蒙医学流派诊治甲状腺病与其传承》
辽宁(63件)
渤海大学
三等奖作品
《接力中国梦,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锦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研》
《辽宁省滨海旅游竞争力评价》
《系统论视角下的锦州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连工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丁二酸酐改性玉米秸秆吸附阳离子翠蓝》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居民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
《新型小容量绿色能源发电系统》
大连海事大学
三等奖作品
《便携式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仪》
《莫让湿地变“失地”:辽宁省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未入围作品
《电磁弹射式船舶主机高压油泵及其脉冲电源的研发》
大连海洋大学
未入围作品
《海珍品采捕机器人》
大连交通大学
三等奖作品
《商用厨房油烟净化及余热利用系统》
大连理工大学
特等奖作品
《交互式声光显示屏》 一等奖作品
《探索科学家的工作时间表》 二等奖作品
《新结构功能石墨烯基整体材料的设计与构筑技术方法》 三等奖作品
《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实验装置》
《利用人工锌指蛋白技术调控放线菌纤维素酶表达》
《污泥菌剂强化修复四溴双酚A污染土壤的研究》
大连民族学院
三等奖作品
《低温水溶液制备纳米氧化锌阵列》
大连医科大学
三等奖作品
《恩替卡韦与JBP485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药代动力学机制》
《糖基因ST6GAL家族在肝癌转移中的作用》
《亚慢性砷暴露对小鼠脑组织TR表达的影响》 东北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生命周期视角下群体性上访中关键性少数的调查研究与仿真分析》 未入围作品
《基于两阶段B-L的投资组合模型在高端理财客户中的应用》
东北大学
二等奖作品
《电磁振动/剪切耦合作用下半固态金属流变轧制成形》
《管道漏磁探伤系统》 三等奖作品
《半自治分布式新能源双向并网智能逆变器》
《脉冲电流对GH4049合金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现代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面向用户服务的智能XML检索系统》
《中国老龄化财政负担的预测研究》
辽宁大学
二等奖作品
《微信对传统通信行业的影响调查报告》
三等奖作品
《保障生存,改善民生——基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尹家乡农村社会保障调查研究》
《关于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几个档案问题的调查研究》
《遗忘的契约——关于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调查的调查报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二等奖作品
《辽宁中小城市房屋空置率调查报告》
《一种高传真推挽扩音机》 三等奖作品
《新型短壁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设备》
《新型矿车拉力智能检测仪》
辽宁工业大学
一等奖作品
《对新兴产业集群的调研分析-----以锦州光伏产业为例》 三等奖作品
《锦州市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
《纳米阵列太阳能电池》
《小型方程式赛车》 未入围作品
《绿色、高效、节能荧光灯》
辽宁何氏医学院
未入围作品
《1.4mm小切口预植入人工晶体的研制与开发》
辽宁科技大学
三等奖作品
《一种底部吹气位置可以转动的钢水包》 未入围作品
《关于鞍山民营企业的调查报告》
辽宁师范大学
三等奖作品
《辽宁省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调查研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三等奖作品
《NOx和Soot同时去除的新型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研究》
《稠油热采井口蒸汽分配计量装置研究》
《气体分馏装置先进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沈阳工程学院
未入围作品
《多段式高效直线抽油机》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三等奖作品
《沈阳市环境状况调研分析》 未入围作品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调查研究》
沈阳化工大学
二等奖作品
《介质阻挡放电与化学氧化耦合技术处理难降解焦化废水》
《离子印迹硅胶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三等奖作品
《基于APIHOOK技术的代码行为诊断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沈阳建筑大学
三等奖作品
《沈阳市公交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改进方案》
《志愿者支教服务事业现况的调查研究》 未入围作品
《沈阳市公交车服务现状的调查研究》
沈阳理工大学
三等奖作品
《大飞机工程用MOSW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微型高精度直流电机运动控制卡》 未入围作品
《废水中重金属镍的新型试纸》
沈阳师范大学
未入围作品
《“红绿”凉茶之争对品牌发展与驰名商标保护的法律思考》
《特色化大学视阈下政府规制限度研究》
吉林(45件)
白城师范学院
三等奖作品
《基于Internet远程可控液体反应装置》
北华大学
一等奖作品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医生桌面图像处理平台》 三等奖作品
《速度自控式管道内检测器》
长春大学
二等奖作品
《一种汽车机械自救装置的发明设计》 三等奖作品
《长春市立体停车场建设研究》 未入围作品
《基于三维会话头像的听障儿童发音康复训练系统》 长春工程学院
未入围作品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宜性评价研究》
长春工业大学
二等奖作品
《区域能源合作稳定性模型与实证研究》
《抑制氩氧精炼过程产生喷溅的控制系统研究》 三等奖作品
《冠心病无创性诊断智能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
《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应用开发》 未入围作品
《智能仿人服务机器人》
长春理工大学
二等奖作品
《智能跟随载物车》
长春师范学院
未入围作品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以吉林省永吉县为例》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三等奖作品
《“运腹通经”法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适宜技术与社区医疗服务推广》
《首批“国医大师”成功要素的调查报告》
东北电力大学
三等奖作品
《正负极交替互换式微藻燃料电池》
东北师范大学
三等奖作品
《pH控制降解/组装{Sb9W21}纳米簇构筑新型钨锑酸盐簇合物》
《含过氧钛多金属氧酸盐纳米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氧化降解SCN-的研究》
《三维氧化镍/硅酸镍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未入围作品
《简易路线制备银@聚苯胺纳米纤维》
《植物抗盐碱生理机制研究》
吉林财经大学
未入围作品
《城市交通的低碳化转型驱动机制》
《非货币财产出资形式再探讨》
吉林大学
特等奖作品
《磁控多级孔纳米缓释骨修复材料的研制与性质探究》
《封闭管制还是开放协商: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吉林省白山市吊水壶村为例》
二等奖作品
《高性能纳米金属氧化物的高效、低成本可控制备》
《激发社会活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探索——基于安图县“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的调研》
《重型车智能可调后防护装置》
三等奖作品
《超细晶构筑引导石墨烯包覆》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三等奖作品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废墟探测机器人》 未入围作品
《聚乙烯醇球珠的制备和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多功能承插式EPS板材切割机》
《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分析》
《智能模拟灭火教学仪》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三等奖作品
《澄清型玉米发酵饮料》
吉林体育学院
一等奖作品
《“Lingkege”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比赛系统》 吉林医药学院
三等奖作品
《干预溶酶体功能对顺铂细胞毒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甘草水提取物对微波辐射致小鼠精子畸变防护作用的研究》
《苦参总黄酮提取及其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化师范学院
三等奖作品
《草莓花瓣诱导突变体培育新品种和集成脱毒技术》
延边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双积分方式的微功耗声光控楼道用LED照明灯的设计》
《吉林省部分地区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未入围作品
《狼巴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其打破休眠方法》
黑龙江(45件)
东北林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七工位便携式快速破障装置》 未入围作品
《便携式过街天桥清雪机》
东北农业大学
一等奖作品
《“取出式”不等速双曲柄传动全自动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优化设计及研制》
二等奖作品
《基于植物工厂化的立体式智能育秧机器人管理平台》
三等奖作品
《基于Android系统的西瓜无损检测算法及软件开发》
东北石油大学
三等奖作品
《地震救援智能小车》
《弘扬大庆精神 传承大庆人十大观念 推动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研究》
《陕南大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效果的调查——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为例》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等奖作品
《点触云安全系统》 二等奖作品
《基于超疏水超亲油材料设计油水分离装置》
《基于水声定位与图像跟踪识别的智能水下无人潜器》 三等奖作品
《层层组装制备GNS/Ni-Al LDH复合物薄膜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智能公交监控调度系统》
《智能巡逻机器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特等奖作品
《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接新方法及焊具设计--适用于高速列车用国际先进焊接方法》
三等奖作品
《哈尔滨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儿童受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哈尔滨市出租车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
《新型记忆合金高效利用废水热能装置》
未入围作品
《一种基于模块设计的仿生水下科考平台》
哈尔滨金融学院
未入围作品
《基于银行个人业务视角探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三等奖作品
《采用新型纳米膨胀隔热涂层材料的超薄轻质防火箱柜》
《分布式地震预警云监测网络系统》
《复杂多相流体流量及组份在线智能测量装置》
《基于双敏感模式的甲烷检测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
《用环氧改性有机硅树脂制备非烘干型耐高温漆》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耐温型可食性油墨的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三等奖作品
《常州市北市河生态修复过程中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高介电常数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
二等奖作品
《miRNA-203调控ASBT基因燃烧脂肪治疗肥胖新机制》
《探究致癌重要分子MTDH 和SND1在胶质瘤中的作用》
三等奖作品
《miR-124对TGF-α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及其在前列腺癌转移中的作用》
未入围作品
《基于3C蛋白酶的生物发光技术检测肠道病毒71型体内感染及其药筛应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Android应用平台开发的农业信息数据监测及控制的智能农业移动中继》
黑龙江大学
未入围作品
《哈尔滨满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探析》
黑龙江东方学院
未入围作品
《多功能智能盲人拐杖助手》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三等奖作品
《基于小颗粒物真空状态转换的通用机器手》
黑龙江科技大学
未入围作品
《球形飞行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二等奖作品
《反溶剂法制备水溶性甘草提取物纳米粉体的研究》
佳木斯大学
三等奖作品
《便携式大功率LED手提灯》 未入围作品
《新型组合式破碎机锤头》
齐齐哈尔大学
三等奖作品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挫折承受力间的中介效应》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贵州与河南两省四县的调查》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三等奖作品
《交换机电源转换装置》
齐齐哈尔医学院
未入围作品
《分时脉冲供电可见光纤光谱仪研制》
上海(70件)
东华大学
二等奖作品
《前沿LED照明技术的探索——新型发光玻璃及其大功率白光LEDs的封装与应用》
《新型STF/UHMWPE软体防护材料》
《新型三维正交结构防弹防刺织物的开发》
三等奖作品
《面料湿态贴体舒适性评价系统》
《网络服务整合后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一种基于纺织业牛仔织物边角料再利用的聚丙烯基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制品开发》
复旦大学
特等奖作品
《一种全新的金催化喹啉类化合物选择氢化反应》
一等奖作品
《医患矛盾对于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基于上海市1143例医学生样本的调查》
《印刷、吸附、催化--印制电路的新型绿色低成本制备工艺》
二等奖作品
《江南六大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旅游目的地利益主体的视角》
三等奖作品
《Love Ears--基于移动终端的纯音气导听阈自测平台》
《关于多典范截面指标为12的一般型三维簇》
华东理工大学
二等奖作品
《iDrug: 基于web自动化药物设计平台》
《水资源极度短缺下公众节水意识与节水行动的研究--基于海河流域的实证探索》
三等奖作品
《动车制动废热回收装置》
《应急状态下群体疏散演练系统》
《原核细菌光控基因表达系统》
未入围作品
《基于物联网的水质监测系统》
华东师范大学
一等奖作品
《都市庄客:城郊“农民农”群体的边际生存与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房惑?房获!——以精算模型为核心的中国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探索》
二等奖作品
《基于近红外单光子探测技术的高精度超远距离激光综合测距系统》
《一种抗氧化的高效低毒树枝状纳米仿生酶的制备与应用》
三等奖作品
《培养当代中国孩子的领导力--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领导力的中国经验探究》
《室内无信号源自定位导航技术》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作品
《呐喊与彷徨--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维权意愿影响因素调查》
三等奖作品
《让“沉重的农村”轻起来——对渝、浙、沪工业重金属污染的实地调研》
上海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对我国31省1819村的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
未入围作品
《综艺节目“加盟”模式的胜利--对《中国好声音》加盟模式的调研分析》
上海大学
特等奖作品
《流浪儿童何以“流浪”——对新疆流浪儿童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等奖作品
《水溶性柱[5]芳烃对碱性氨基酸的选择性键合研究》
二等奖作品
《皇冠瓶盖高速在线机器视觉检测》
《区隔与融合:新农村建设中移民新村的社会网络与建构——基于江西省修水县移民新村礼物交换网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作品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钛酸锂制备关键技术开发》
《面向LED照明的新型传热材料开发》
上海电机学院
三等奖作品
《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工程机械车辆导航及远程服务终端》 未入围作品
《高危环境下信息及土壤采集车》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未入围作品
《大学生对品牌认证的翻新产品的消费行为研究——以个人电脑为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二等奖作品
《新型四通双向水体交换式节水楼顶水箱》
上海海事大学
未入围作品
《基于激光雷达的车型自动识别系统》 上海海洋大学
三等奖作品
《水霉病预警防控技术及其配套产品研制》
《大学生道德判断力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上海交通大学
特等奖作品
《采用高效无线供能的胃肠道新型钳位式微机器人诊查系统》
《核子分离能公式的改进及GK关系新特征的发现与解释》
《基于稀疏正则化的多特征多源图像融合方法及其系统实现》
《优化酶表达与定位对细菌脂肪酸合成促进的研究》 二等奖作品
《无模板无有机添加剂制备分散纳米片状铂催化剂》
《阵列布局轻质结构十六旋翼飞行器》
上海金融学院
三等奖作品
《来沪务工人员消费和储蓄倾向的实证分析 ——统计特征、信息研判和政策取向》
上海理工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气密性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控制装置》 未入围作品
《如何“中国式过马路”?--新交规下的上海地区人行横道行人过街问题》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三等奖作品
《胎儿利益保护问题的研究报告--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二等奖作品
《寻找“消失的”声音--现代性视域下上海六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生态观照》
《一种获取高产抗癌药物喜树碱的方法》
三等奖作品
《高显色性LED荧光粉与远程激发白光LED技术研发》
《基于吸附-光催化技术的长效抑菌装置的开发》
《民间艺术的抢救、活化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以民间糖画为研究中心的实践报告》
《网络环境下实体书店生存现状与转型路径研究——基于上海市70家实体书店的调查》
上海体育学院
三等奖作品
《“文化城镇化”视域下的特色民俗文化传承问题及方略研究--以上海地区16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老年人健身方式调查与运动损伤成因分析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三等奖作品
《留住城市的声音--关于沪语使用现状的调查及其传承探究》
上海政法学院
二等奖作品
《关于社区矫正禁止令运作、效果的实证研究--基于对上海各区县的调查分析》
上海中医药大学
二等奖作品
《慢性胃炎中医问诊信息采集及智能评估系统研制》 三等奖作品
《基于信息融合算法的面部穴位定位及其虚拟应用系统》
同济大学
一等奖作品
《大城小梦--基于供需调研分析的上海市公租房建设设计策略》 二等奖作品
《以步行姿态驱动的虚拟现实漫游控制系统》 三等奖作品
《电动汽车的新“跑鞋” —— 新型一体化轮边 电驱动模块》
《水质净化绿色先锋:一种用于重金属高效捕集的生物吸附剂》
《一种基于三维血管数值模型的新型无创性压力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 未入围作品
《点废为金--水热固化城市建筑垃圾为低环境负荷新型建筑材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一等奖作品
《氧化亚铜纳米粒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临床应用潜力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江苏(101件)
常州大学
特等奖作品
《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 二等奖作品
《凹凸棒石/稻壳活性炭高效复合净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三等奖作品
《新型并联运动贴装机器人的研制》
东南大学
特等奖作品
《中国慢性病防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探索——基于南京九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调查与服务实践》
二等奖作品
《“微电子肌电桥”--融合虚拟现实的偏瘫康复训练系统》
《面向空间探测的力觉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
《石墨烯海绵用作油及有机溶剂的高效吸附剂》
三等奖作品
《基于固定翼航模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
未入围作品
《面向短期停车需求的可移动式立体车库》
河海大学
三等奖作品
《水工程服役风险辅助分析系统》
江南大学
一等奖作品
《大分子自组装纳米传感器制备及对家装、食品领域中几种有害物质的检测》
《重要甾体药物中间体三羟基雄甾烯酮的全生物法合成》
二等奖作品
《环境治理中ENGO的作用及发展趋势探讨--基于苏南地区的调研》
《基于酶法修饰的高活性低副作用肝素衍生物的制备》
三等奖作品
《复合环糊精的清洁高效制备》
《石墨烯柔性超级电容器研制》
江苏大学
特等奖作品
《干细胞基因治疗的新型非病毒载体—DNA-多糖纳米粒的研究》
一等奖作品
《轻巧节能型多级离心泵关键技术研究》
二等奖作品
《创建家蚕糖尿病模型评估新研制口服胰岛素制剂的功效》
《轿车电磁制动与摩擦制动集成系统》
《中小企业高端化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广的探索--基于苏州中小企业递归式调查》
三等奖作品
《新型高性能镍基导电浆料的研发》
江苏科技大学
一等奖作品
《七丝旋转电弧气电立焊关键技术及设备》 二等奖作品
《基于云技术的校车安全监管系统》
《可控水翼滑行艇航行姿态自适应控制装置》 三等奖作品
《深水自升式海洋钻井平台升降系统》
《新型脂溶性食品抗氧化剂咖啡酸丙酯的微流控酶促合成》
江苏师范大学
一等奖作品
《基于MEMS三轴加速度技术的地震速报装置》 二等奖作品
《嗜盐菌和耐盐菌的分离及其复合菌剂处理污水效果的研究》
《新型吲哚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及结构修饰》 三等奖作品
《故黄河睢宁段沿线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设计》
《新型透明陶瓷片作为发光体的高效白光LED器件》
金陵科技学院
三等奖作品
《江苏品牌战略研究——基于企业知识产权》
南京财经大学
一等奖作品
《非营利运营,传递社会养老正能量——基于南京市鼓楼区民营养老院发展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三等奖作品
《谁动了我的毕业实习权益?——基于南京市仙林地区高校学生的调研报告》
南京大学
一等奖作品
《城市历史风貌区社区更新矛盾研究--基于南京市南捕厅社区的调查》 二等奖作品
《掌上三维游:把真实景观世界搬进平板电脑》
南京工业大学
特等奖作品
《化工污泥基填料重金属稳定化研究》 一等奖作品
《城市隧道火灾时混合通风模式的研究》 二等奖作品
《含稀土脱硫剂深度吸附净化汽油中微量硫》
《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不对称合成(S)-CHBE的研究》 三等奖作品
《高效紧凑四合一挥发性有机物回收装置》
《暖白光LED用高亮度红色荧光粉及其低成本制备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特等奖作品
《复杂电磁信号的快速记录与回放系统》
《基于无源涡流调控高效强化换热技术的冷却系统》
一等奖作品
《促进发达县域地区新能源利用的有益探索——基于对江苏省昆山市相关部门46家企业58个重点项目的调研分析》
二等奖作品
《三维直线超声电机精密平台》
《碳纳米管工具电极的制备与应用》
三等奖作品
《Anti-ICE飞机结冰数值模拟软件》
南京理工大学
特等奖作品
《便携式光学表面三维形貌在线检测仪》
一等奖作品
《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机构养老现状探析--基于京宁汉穆斯林机构养老的调查》
《多彩室内冷烟火》
二等奖作品
《基于能量回收和最优控制的电梯节能系统》
《基于细菌纤维素负载纳米银全自动便携净水器》 三等奖作品
《“蛇之眼”——高精度视觉追踪红外测温仪》
南京林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矿化垃圾-炉渣-污泥合成高性能聚磷填料》
南京农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不结球白菜核心种质资源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
特等奖作品
《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对南京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
二等奖作品
《“室内导航掌中游”:面向室内地图导航的移动终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透析与反思》
三等奖作品
《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研究--来自江苏的调研报告》
《南京市建筑业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基金预扣模式实效性调查研究》
《用法律温暖无助的心——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二等奖作品
《残疾人托养现状与分析 ——基于江苏省的调查研究》
南京晓庄学院
二等奖作品
《留守幼儿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等奖作品
《PM2.5公众认知及其对政府政策制定的价值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
一等奖作品
《超分子共轭聚合物单组分多色发光及固体照明研究》 二等奖作品
《中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及差异性研究——以江苏地区为例》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一等奖作品
《多技术联合研究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共性炮制解毒机理》
《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31省(市)、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调查》
二等奖作品
《基于体内代谢机制的灯盏乙素苷元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姜黄素调控肝脏大麻素受体与血管生成抗肝纤维化新机制研究》
三等奖作品
《常用中药识别与辨伪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系统》
南通大学
二等奖作品
《基于物联网的嵌入式Web远程监控系统》
苏州大学
特等奖作品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道路的探索——以苏州市湖桥村为例》 一等奖作品
《仿蛇形结肠疾病检测机器人》
《纺织品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绳状染色关键技术》
《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与器件制作》 二等奖作品
《保护迁徙的天使——苏州市流动儿童医疗保险研究》
《图形构件化嵌入式与物联网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苏州科技学院
二等奖作品
《4d过渡金属氧化物SrTcO3薄膜性质的理论研究》
三等奖作品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苏南乡村居民点集聚方式研究——以苏州黎里镇浦南片区为例》
未入围作品
《新型阻燃成炭剂笼状有机硅酸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
未入围作品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盐城工学院
一等奖作品
《全自动快速脱缆装置》
盐城师范学院
二等奖作品
《基于防过充和防热失控技术的动力电池快速充电装置》
三等奖作品
《披星戴月打拼 风雨无阻经营 夜市流动小车大排档摊主生存生活状况调查—以江苏省为例》
扬州大学
一等奖作品
《T-DNA标签法克隆参与控制水稻叶色的OsGUN4基因》
《基于李斯特菌载体的结核病新型疫苗的构建及其保护性免疫应答》
二等奖作品
《废弃胶粉绿色复合化制备磁性及吸波弹性体材料的关键技术》
《农民工继续教育:敢问路在何方?——基于长三角地区3654名农民工的调查》
《重组酵母细胞快速检测猪尿液中雄激素类化合物》
三等奖作品
《全年全天候智能化环境控制多层种植装备》
中国矿业大学
一等奖作品
《城市污水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
《自移式掘进工作面临时支护机器人》 二等奖作品
《基于自吸空气旋流发泡的高效泡沫降尘系统》
《双PWM功率变换器的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
《一种精准密封瓦斯抽采钻孔周边裂隙的技术及装置》 未入围作品
《基于变速-变径流化床的线路板细颗粒分选系统》 中国药科大学
一等奖作品
《“热拔插”基因插座》
浙江(57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等奖作品
《大型数控拉削机床电液伺服同步驱动装置》 三等奖作品
《高效低成本的自呼吸燃料电池堆的研制》
《高性能医用床单自动更换设备》
《基于无线自组网技术的设施养殖监控平台》
杭州师范大学
二等奖作品
《实时交通诱导系统》 三等奖作品
《网络团购业信用乱象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
未入围作品
《农民工的“性乱象”——长三角地区农民工非婚性行为的调查与思考》
嘉兴学院
三等奖作品
《浙江省农民工培训效果实证研究》
丽水学院
三等奖作品
《(2+1)维 Bogoyavlenskii-Schiff 系统的精确解和孤子激发》
宁波大学
一等奖作品
《大调解:探寻社会矛盾纠纷的体系化治理--基于宁波市江东区的实证研究》
《家庭农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基于宁波68个家庭农场的调查分析》
《软壳三疣梭子蟹产品开发的研究》
三等奖作品
《PM2.5的超高效捕集装置》
《冰毒成瘾的防与治--青春期环境和成年期药物干预作用的探究》
《碳纤维加筋排水抗滑桩边坡支护体系》
温州大学
二等奖作品
《“保护式征收”:城镇化土地征收冲突治理模式研究——基于温州“三分三改”政策实践的调查》
《高显色白光LED用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信息的便携式紫菜等级分析仪》
三等奖作品
《称重计件工资智能结算系统》
温州医科大学
特等奖作品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一等奖作品
《非促分裂型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
《双歧杆菌生物毒性法快速筛检食品农药残留试剂盒的研制》 二等奖作品
《基于新型探针检测水中汞离子的纳米生物传感器研制》
《新型非ATP竞争性FGFR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三等奖作品
《新型便携式弱视治疗仪的研发》
浙江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浙江农业跨区域经营模式研究》
浙江大学
特等奖作品
《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发展路径》
一等奖作品
《农村宅基地置换:如何成为一项好政策?——基于J市三镇的调查报告》
二等奖作品
《sox基因在性别决定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基于数字水印的声纹与人脸融合识别算法》
《十字型应变式动态土压力无线实时监测系统》
三等奖作品
《基于细胞传感器的海洋水产品毒性快速分析仪》
浙江工商大学
一等奖作品
《我国涉海司法实践新研究——基于国内首个“海洋之星”模拟审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等奖作品
《“二元融资结构”下区域性民间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基于浙江民营企业的案例分析》
《三方博弈视角下摊贩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以杭州市为例》
《寻求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新突破 ——基于杭州社区“和事佬”协会实践与发展的思考》
三等奖作品
《基于ARM Linux的加油站联网综合数据采集仪》
《绿色农产品手机物联追溯与健康消费体验平台》
浙江工业大学
一等奖作品
《数字化高保真脑神经外科手术训练系统》
《走出雾霾:把汽车插到电网上--杭州市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典型调研》
二等奖作品
《孤独症儿童心智解读能力训练方法的研发与实验》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火灾预警系统》
《生物法降解制药行业典型气态污染物的关键技术研究》
未入围作品
《新型高压大流量2D电液比例方向阀》
浙江海洋学院
二等奖作品
《近海无“渔”的困境与思考——基于舟山渔场杭州湾口鱼类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研究》
浙江理工大学
一等奖作品
《浙江省排污权制度改革调查研究》
二等奖作品
《SiC/TiO2结构与功能仿生型纳米骨骼材料的研制》
《血清中卵巢肿瘤相关miRNA的筛选及其用作早期诊断指标的可行性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
二等奖作品
《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
浙江师范大学
一等奖作品
《中心镇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探索:基于浙江省15个中心镇的实践调查》
二等奖作品
《高效绿色合成抗禽流感药物“达菲”原料的技术研究》
中国计量学院
二等奖作品
《显微流量传感器集成化芯片设计与可视化流量检测》
三等奖作品
《宽光谱光纤水质传感监测系统》
《毛豆机器人》
《虾加工副产品的高值化综合利用》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与回乡意愿研究--基于长三角1327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
《血液透析装置校准仪》
安徽(52件)
安徽大学
二等奖作品
《关于中高年龄段失独家庭再适应问题的调查--基于安徽省四地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作品
《城市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的模式创新——基于“铜陵模式”的调查研究》
《多关节机械臂式远程遥控排爆机器人》
未入围作品
《亳州市中医药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森林火情智能视频监测系统》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
安徽工程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低速无线个域网的监测平台的研发》
《基于可重构模块化交流伺服运动的电火花数控加工系统》 安徽工业大学
特等奖作品
《产业转移粘性是如何产生?——基于泛长三角地区百家企业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作品
《高楼逃生自助缓降器》
《基于传染病防控机制的企业网安全解决方案及其应用》
《具有超声波冶金功能的连铸中间包塞棒》
安徽理工大学
一等奖作品
《分级式可控全长注浆锚杆》 三等奖作品
《多功能煤矿采煤工作面支护模拟测试系统》
《巷道掘进工作面瞬变电磁超前探水监测系统》
《新型水射流粉碎废旧轮胎的装置》
安徽农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稻瘟病菌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抑菌机制初步研究》
《小球藻理化协同诱变选育并提高池塘水体养殖效益的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
二等奖作品
《我国中部地区老年人精神健康调查研究》
《新型架空高压线故障指示器》 三等奖作品
《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黄梅戏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蝇蛹金小蜂的繁殖行为及寄主保存方法研究》 未入围作品
《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基于皖江城市带的实证研究》
《Fe2O3@TiO2 yolk-shell 结构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三等奖作品
《安徽省新型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24个城区的调查》
《植物标本快速定型干燥装置的研制》 安庆师范学院
二等奖作品
《金融生态视角下小微企业民间融资调查报告》 三等奖作品
《长江江豚集中性死亡成因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我国典型区域农业机械使用现状及节能减排对策研究》
《植物挥发物鉴定及其对柳黑毛蚜行为的调控》
巢湖学院
三等奖作品
《叉车培训考核系统》
滁州学院
未入围作品
《1,2,4,5-苯四羧酸稀土金属配合物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以及热稳定性和荧光性能》
阜阳师范学院
未入围作品
《可食性速溶营养调料包》
合肥工业大学
二等奖作品
《多无人机协同应急搜索自主任务规划系统》 三等奖作品
《便携式动力电池测试与评估系统》
《基于增敏型试纸条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超灵敏检测新技术》
《汽车桥壳机械式胀形关键技术》
《新型柔性触觉阵列传感器标定平台》 未入围作品
《数控机床热误差测量控制系统》
合肥师范学院
二等奖作品
《基于自动循迹小车的智能公交系统》
合肥学院
三等奖作品
《“高管家”移动医疗健康服务系统》
未入围作品
《佯装刹车防撞预警系统》
铜陵学院
未入围作品
《多功能单片机开发试验仪》
皖南医学院
三等奖作品
《一种含天然成分提取物的嫩白精华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皖西学院
三等奖作品
《极性D-π-A共轭喹啉类偶氮衍生物的设计、光谱性能及增强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二等奖作品
《澄江古生物群的现代显示在科普中的应用》
《大型强子对撞机上重W规范玻色子对产生过程的精确研究》
《新型铜催化脱羧合成非对称共轭二炔的方法》 三等奖作品
《一种等离子体灭火装置》 未入围作品
《基于云同步的互动答题系统》
《智能高尔夫收球机器人》
福建(40件)
福建工程学院
三等奖作品
《基于锁相环控制的红外监控视频甲丙类无线传输装置》
福建农林大学
一等奖作品
《对褐飞虱有效的新型Bt Cry毒素的定向改造》
二等奖作品
《埃及伊蚊抵御Bt菌株LLP29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其关键基因功能鉴定》
《病毒侵染导致水稻分蘖失控的分子机制》
《氮肥高效利用的水稻根际分子生态学研究》
《消耗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 三等奖作品
《红麻皮保温棉的制备与阻燃性能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二等奖作品
《FGF8对人类牙齿器官发育速率的调控作用》
《闽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其互补性前瞻》
三等奖作品
《“美丽中国”视角下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转型研究--基于福州大学城周边农村的调查》
《构建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以闽江流域为例》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福建医科大学
三等奖作品
《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缺失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报告》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三等奖作品
《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系统重塑的影响》
福州大学
三等奖作品
《房产资本化背景下政策性因素与房价关系的研究--基于VAR和半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抗晃电智能交流接触器》
《在噪声通道连接的量子节点中利用受控相位翻转门有效制备原子GHZ态和W态》
未入围作品
《全自动鱼鳞刮除机》
《无机胶凝炭高效净水器滤芯的研制》
华侨大学
一等奖作品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创举--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调查》 三等奖作品
《基于脑-机交互模式的主动型中风康复系统》
《面向智能手机的安全短消息通信及管理系统》
《实时微光夜视视频增强理论与方法》
集美大学
三等奖作品
《关于厦门市保障性住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未入围作品
《减灾行动--福建省灾害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辅助决策研究》
《无人机目标自动跟踪云台设计》
黎明职业大学
未入围作品
《基于云服务的通用型移动浏览器工具箱》
龙岩学院
三等奖作品
《电脑外设电源自能通插座》
闽江学院
三等奖作品
《新型绿色含氮磷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
闽南师范大学
未入围作品
《陶瓷LED灯具设计》
厦门大学
二等奖作品
《小型化全固态绿光激光器》
《中国民营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新征程——基于二次创业时期“泉州模式”的调查研究》
三等奖作品
《高精度非球面拼接检测转台及算法软件系统的开发》
《社会转型时期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尝试--以厦门市“无讼社区”的实践调查为基础》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基于厦门市思明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新型节油导轮》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三等奖作品
《基于光催化复合材料在印染处理工艺上的改良研究与应用》
《跨国汽车公司在华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未入围作品
《用于电子商务的小型化天线设计》
厦门理工学院
未入围作品
《新媒体时代下的政民互动及其发展对策——基于厦门市的情况调查与思考》
江西(40件)
东华理工大学
三等奖作品
《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的构筑及吸附性能研究》
《基于环境激励的斜拉桥索力识别精度分析》
《铀矿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铀富集植物富集特征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
三等奖作品
《江西省血吸虫病疫区基本繁殖率阈值的研究及其信息系统的建立》
赣南医学院
三等奖作品
《斜脉暗罗、乌药、细基丸、牛蹄豆4种药用植物质量标准建立及活性成分测定》
华东交通大学
三等奖作品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低碳出行方式驳接的调查报告--以南昌市地铁1号线为例》
江西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关于南昌市社区文化建设及居民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基于3G/4G通信的多旋翼无人机》
《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安全控制系统》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调查分析报告—基于6省市1684份问卷的调查》
未入围作品
《关于南昌市公共自行车运营效能调查报告》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未入围作品
《浅谈生态文明教育在江西林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价值》
江西科技学院
三等奖作品
《一站式高温生态脱菌气体净化监控系统》
江西理工大学
三等奖作品
《金属矿山大型溢流型球磨机节能降耗改造研究》 未入围作品
《强化自然通风空调节能系统》
江西师范大学
特等奖作品
《信用共同体“贷”动小微企业创富梦——江西省探索小微企业走出融资困境的调查报告》
二等奖作品
《鄱阳湖流域无序采砂引致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调查研究--以乐安河及吴城镇为例》
三等奖作品
《“金溪现象”:中部县域经济崛起的探索——江西金溪县香料香精产业集群调查》
《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治理中农民行为调查研究》
《让稀土不再哭泣--赣南稀土盗采乱象追踪调查》
《新型油污吸附材料——弹性碳泡沫》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未入围作品
《传统茶叶交易市场电子化 ——南昌茶叶交易市场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与实施》
井冈山大学
三等奖作品
《基于caspase-3途径研究H2S对OGD/R诱导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九江学院
三等奖作品
《槲蕨根际真菌与内生真菌多样性及JJH0017菌株解钾活性的研究》
南昌大学
三等奖作品
《抗炎症蛋白PLI-γ高效分离及克隆表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与满意度——基于四省四地农村的调查分析》
《水生态智能感知终端》
《预结晶层调控活性层制备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研究》
未入围作品
《环保公共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动态反馈分析——以“限塑令”政策为中心的研究》
南昌工程学院
三等奖作品
《江西乐平传统戏台的建筑技艺与构造研究》
《面向生物质发电的新型枝桠切碎机》
《稀土超磁致伸缩惯性冲击式微电机驱动电源》
南昌航空大学
一等奖作品
《新型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性能研究》 二等奖作品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调查报告》 三等奖作品
《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
《非铁磁性材料阵列式磁法检测仪》
《废弃锂离子电池中钴酸锂的高效浸出技术研究》
《高强韧性Y2O3透明陶瓷的低温制备》
南昌理工学院
三等奖作品
《单旋翼(三桨)无人直升机》 山东(63件)
滨州医学院
三等奖作品
《烟台地区不同编制护士离职相关因素的研究》
德州学院
未入围作品
《“节能给力”--多用途智能充电装置》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三等奖作品
《基于静电吸附技术的高空监视爬壁机器人》
《南极微生物GST的基因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
济南大学
一等奖作品
《基于电池的电化学发光便携式传感器设计与制备》
二等奖作品
《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状况与心理矫治工作的调查研究--以山东省Z监狱为例》
三等奖作品
《苝二酰亚胺二聚体环芳化合物的自组装及其半导体性能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用光电鼠标笔》
聊城大学
三等奖作品
《鲁西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聊城市为例》 未入围作品
《一种简便实用的温室大棚电动卷帘机》
鲁东大学
三等奖作品
《磁性Fe3O4@SiO2-SH的制备及富集分析环境水体中汞的研究》 未入围作品
《基于安卓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
青岛大学
二等奖作品
《自杀,一个都太多——对济南、青岛两家医院507名自杀未遂患者的实证调查和干预研究》
三等奖作品
《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功能光栅衍射特性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
二等奖作品
《新型聚合物功能界面的构筑及其应用》
青岛理工大学
一等奖作品
《核桃剪切挤压柔性锤击绒辊分离剥壳取仁关键技术与装备》
三等奖作品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和减量化的立法规制--基于青岛市建筑废弃物利用的法制化调研》
《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困境与出路--以“青岛龙马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例》
未入围作品
《用于380Km/h动车组的全自动智能化联轴节压装系统设计及设备开发》
青岛农业大学
三等奖作品
《食用级多功能纳米复合膜的制作》
曲阜师范大学
二等奖作品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 关于失独现象的调研报告 — —基于山东省12城市的实地调研》
三等奖作品
《“先诊疗,后付费”建设问题研究--基于济宁兖州市的实证分析》
山东财经大学
三等奖作品
《公租房:法律与民生——法社会学视角下基于山东省五市的实证调研》
未入围作品
《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山东大学
一等奖作品
《大气环境污染对乳腺癌影响的研究》 二等奖作品
《阿司匹林和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生物被膜联合作用的探究》 三等奖作品
《地下工程重大突水突泥灾害控制关键技术四维可视化监测系统》
《基于AHRS和GPS的室内外3D无缝定位及摔倒检测系统》
《基于新型TiO2及ZnO纳米结构敏化太阳能电池》
《铝硅合金熔体处理与微细化方法》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三等奖作品
《基于Android平台的三维游戏开发研究--以3D俄罗斯方块为例》
《山东省新入职基层大学生公务员现状研究》
山东建筑大学
未入围作品
《基于TRIZ和AD集成的新型立体车库创新设计与研究》
《远程助老助残辅助取物机器人》
山东交通学院
二等奖作品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未入围作品
《城镇建设拆迁房渣在环境友好型透水路面砖中的 再生利用》
山东科技大学
三等奖作品
《三维化地下管线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未入围作品
《基于变迁指标分解的Petri网保性条件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
三等奖作品
《关于东陈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山东理工大学
二等奖作品
《新型宏动式3D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