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第二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通论》读后感
本书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由于本书,凯恩斯不但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而且还被置身于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他也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本书出版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世界通用的名词。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
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以美国为主导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发表了《通论》,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并被当时的美国总图罗斯福所接受,史称“罗斯福新政”,通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渡过了这次的经济大萧条。
凯恩斯认为,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而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就业、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充分就业的难以实现就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家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生产;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必然供过于求,企业家必然增加商品存货或者降价促销,这就导致利润下降和减少工人以缩减成本。我们在高中历史课本中也曾了解到,大萧条时美国资本家把新鲜的牛奶倒入河里,也不用于销售——这就是生产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当出现经济萧条情况时,最重要的是促进就业,增加有效需求,而这些凯恩斯认为应该由政府干预。
而本书则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来说,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此外,凯恩斯认为,虽然贸易顺差对于提高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好处,但各国应当尽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不应该过分依赖贸易顺差。这一点与中国的 情况非常相似,中国主要是依靠贸易顺差,在国际上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并经常被其他国家反倾销,这对我国是十分不利的。我们也应该提高就业与收入,拉动消费,促进有效需求。因为各国追逐出口顺差的结果,势必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使大家都遭受损失。
凯恩斯也批评了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有两个最大的弊端:一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二是造成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但他依然认为私有财产制度对于保持经济的效率和个人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是万事以盈利为先,不考虑公众利益,如果政府加以干涉的话,会有引导的作用。不过这个程度很微妙,不干涉不行,干涉的太过了也会影响市场的发展,这个度十分难把握,而且方法也很难选择。
旧的资产社会提倡自由主义经济,而经济大萧条时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为大家带来的新的光明。我认为,这个主张是十分有用的,因为是它帮助美国度过了萧条时期,带来了经济的复苏。哪怕在现在,我认为也是有价值的,像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这么多华尔街的公司倒闭,包括雷曼公司。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借贷体系出了问题,资本家利益熏心,把钱借给无法保证信用的人,所以当其中一条链锁出现断裂,整个体系就面临崩溃。如果政府加以干预的话,要求贷款人的条件更加苛刻,这样的话链锁就不会这么容易断裂。
凯恩斯还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这三大心理变量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所决定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往往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从而使经济运行长长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伴随着大量的、持续的非自愿失业。
除了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还提出了四个理论:乘数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物价理论、工资理论。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不断发展的凯恩斯经济学,不仅使资本主义世界获得好处,也使中国这样的社会注意国家从中受益。在马克思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的,认为对市场的适当引导和干预都是适当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很大一部分都与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十分符合,因为都是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不过我认为中国的政府干涉市场过多,反而阻止了市场经济自由的发展,还没有强大起来已被政府扼杀,导致市场的不平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美国实行政府干预市场,是美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出现了问题政府才进行干预,而中国的市场才刚一开放,政府就出手干涉,未免过早,应该先放养一段时间为好。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阅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可以从中学习到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同时也对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为下学期的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第三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介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怕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也许是因为我的专业知识还没有学到位,而且伟大的本书作者凯恩斯当时本意是写给他的同行们即当时的经济学家们的,所以,难懂也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吧。带着这本书很难懂的观念,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读了译者导读这一部分,译者剖析了此书难以读懂的多种原因,其中一点译者说到由于凯恩斯当时名声很旺,他认为自己的著作肯定会被人们所阅读,从这一点我可以看出,凯恩斯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这也很符合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的。
其实我对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的作者凯恩斯的了解并不算是很深,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我也没有记忆究竟是从高中还是初中,但是,真正的对他有了了解,是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开始的。自大一开始上这门课程,便了解到他是最有影响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很多理论都对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产生重大的影相。之后,在接着学到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又涉及到了他的理论观点,像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然后,老师又介绍我们阅读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他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他在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他的这本书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更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和达尔文、爱因斯坦、佛洛伊德都同属宏伟层次的创新性的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他为西方经济学带来的贡献,是到现在还在还一直存在并且将会更深远的。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对于当时西方人们所害怕的1929年爆发的危机,人们担心它会再度到来,因此他们采取了危机是暂时和削减工资的解决办法。而当时的凯恩斯就是旨在通过本书反对当时的传统学者们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付危机的态度。削减工资在书里收到凯恩斯的反复争论。他从投资乘数原理开始论述,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进一步地做出了论述。书中,与他自己过去的立场不同,他一反过去的立场,开始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保护政策若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会使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连锁反应下,引起其他相关的部门的收入增加和引起其他相关部门对新投资的追加从而获得新收入,继而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是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他极力支持、主张贸易顺差,并提出应该尽力扩大出口,同时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来达到限制进口的政策。他的之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者论证并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就本书而言,凯恩斯在该书中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届被广泛地运用和传播,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研究、运用。
书中,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就是在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大概保持不变的期间中,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树枝会保持相同比例变化,三者中的任何之一的变
化可以表示出另外两者的变化。而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终原因是想借此书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投资所影响的,消费取决于消费倾向,而投资则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来决定。最后,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市场价格决定,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所要表达的最终意思是:国民收入(或者说是就业量)最终是由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投资的预期收益、市场价格、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来决定的。换而言之,危机和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会经常出现的,而充分就业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仅仅只是偶然存在的情况。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要就该结论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政策帮助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首先,凯恩斯对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进行了相关的讲述,从有效需求原理出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最终的目标。一个国家要达到和平、安定、发展的状态,必须要先解决就业的问题,只有在人们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安稳地发展,走向世界。如果我们的顾家动荡不安,像先前阿富汗和伊朗等的国家那样,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连生命都会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每个人每天想着的事情就是如何求生,生存就是人民当时所最迫切需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便不会主动想到要生产、要就业,经济不会向前发展,最终的充分就业便不会达到。在此书中,凯恩斯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事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状态,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经常存在的,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是由于总需求的不足而导致的,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就业增加,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而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速度不如收入增加快,由此经常引起需求的不足。因此,给出我们一个道理,要扩大就业量,就必须要增加社会投资用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就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方面,充分的就业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就业一词,对我而言肯定不陌生,因为一年后的我,也即将要面临就业的问题。有人说“毕业等于失业”,现在我想来,也未尝没有道理。我认为,于我而言,我那时候的那种“失业”,可以说是“非自愿性失业”。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个可以耐苦耐劳的人,对于工作,我不会过于挑剔,只要求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好。我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所以我不会特意去挑剔工作的缺点。可是,尽管如此,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毕业之后是否就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失业,对于一个人自身而言,是一种压力,对于他的家庭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如此的重担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过多的就业,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萎缩不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危害程度极高。因此,尽管看得不太懂,但是就就业理论而言,我本人也是相当的认同凯恩斯的观点的。
然后,对于消费倾向方面的看法,凯恩斯认为,消费物的需求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而投资物的需求则是由“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共同决定的。为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理论,即: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它是凯恩斯就业理论方面的支柱。凯恩斯认为,随着 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人们用于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而用于消费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少。凯恩斯的这一观点的例子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很好找的,现代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增高,可
是,出于人的人性来讲,一般人都是多虑、谨慎和贪婪的,所以,人们无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以后着想、打算着,必定会对挣得的钱进行投资增值或是储存起来以防日后的需要用到钱的突发事情的发生。现在,人们一般拥有自己的存款、积蓄,不管是老人还是强壮的中年人,都会为自己储蓄点钱来过日子,这不是潮流,而是出于本性。在生活安定的时候,人们首先的是储蓄起一部分,然后才会选择去娱乐自我,这也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认同的观点。当储蓄增多而又及时转化为投资的时候,就会出现“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导致失业的形成。凯恩斯认为的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其实就是:当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生产物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呈现递减的趋势,加上存在着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的因素影响,就更加加大可聚集需求量和先是消费量之间的裂痕。这里的资本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用这个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现,该现值就刚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这也就是资本家预期所想要得到的利润率。如果按照“经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的建议,唯一可以解决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方法就是要降低利息率,可
是如果实行如此的方法,就会碰上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的问题。灵活偏好规律就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其主要原因主要由于人们有货币在手,可以灵活运用。人们偏好货币,一是出于交易目的,需要满足日常生活,二是由于预防目的,留着货币来应付意外开,三是由于投机目的,想从市场中获利。所以,利息率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果利息率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了,所以,利息率不可能太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需求会受到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的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会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要: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和实现充分就业。
接着,凯恩斯还阐述了他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乘数原理的相关知识。乘数原理即: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比对投资变动本身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变动一般会是投资变动的倍数之多。一般来说,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使用在消费上的部分越多,那么投资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反映出来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并且总收入的增长也就越快了。成熟时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由消费支出和再支出来决定。正常情况下,就业的增加和投资的增加的方向是一致的,通过乘数的作用,政府的投资对就业的扩大能力就会大大加强。现在,有许多人对凯恩斯的这个乘数理论发出了争议性的声音。有的人认为凯恩斯乘数理论是虚妄的,他忽视了流量与存量的区别,忽视了时间因素,导致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可是在我看来,这个错误是不好说的。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有些时候当政府的支出增加,确实是会增加总需求的。也许那也存在着一些什么原因是经济学家们还没研究出来的,可是,现在我们确实是看到了有这样的情况的存在,我们便不可以下“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错误的”。在凯恩斯的众多理论当中,乘数原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概念而已,而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间建起一个确实的关系,它是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三者之间的一座座桥梁,才可以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并且可以知道经济的实践。总之,它还是一个重要并且正确的理论。
再接着,凯恩斯论述了他的工资与物价理论的相关知识。相对于从前的传统理论认为,充分就业可以依赖于工资率的变动使得就业量发生自动调节,凯恩斯认为,工资的削减会对企业有有利的影响,可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企业家们会扩大生产,可是又由于需求的减少,生产出去的产品并不会因此而卖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并不一定会增加收入,而是只有在总需求增加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成果,所以,用削减工资换去取那点点的小甜头并不是好的经营理念。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改变蕴藏这复杂的关系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中就作出了分析。其中主要的思路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相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会引起利息率的降低,从而提高了利润率,企业家们便会增加投资,投资物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会因此而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通过乘数理论作用于消费品,使得消费品的需求也增加,最后,需求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物价理论还包括了:当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的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提高物价是凯恩斯认为的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最后,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危机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凯恩斯认为经济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周期的一个环节,有它产生的必然性。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繁荣后期的危机的发生,是由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的过于乐观预计而造成的,当失望降临的时候,人们才会对未来的收益突然失去信心,这种落差是很大的。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所以,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措施来遏制投资,他觉认为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才是之力商业循环的最终办法。
读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我学到很多关于凯恩斯的经济观点,比以前更深入了,虽然读得不太懂,还特意上网搜寻了一下关于这本书和凯恩斯的相关资料,可是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对凯恩斯的伟大和对他的理论的高度、深度感到无比的敬佩。
第四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
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第五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通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财政12-1 魏泽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前半叶世界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者,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在凯恩斯在世的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一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内外矛盾的不断加深和尖锐化,在这不太长的年代里,爆发了七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理了两次世界大战。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就是在这个多事的、动荡不定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凯恩斯生前最后的也是最出名、最有影响的代表作。《通论》的问世,被西方经济学家们视为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一书中写道:“简单古典体系与凯恩斯简单模型之不相容清楚地表明革命意味着什么。”那么,《通论》一书究竟提出了什么观点,使得其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巨大的矛盾,从而对传统经济学产生了强大的冲突呢?
一、理论前提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的极限点,也不符合我们实际生活在其中的经济社会的现实。例如,其就业理论的假设前提是:①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②当劳动的就业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而《通论》强调“通”字,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二、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着重于个量分析,主要考察个体经济的运行和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通论》则着重于总量分析,创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为国家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对付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长期经济增长,有助于揭示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商业循环中最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的对策。
三、经济危机理论
在经济危机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学派奉行“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按照“萨伊定律”,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供给同需求总是趋于一致,不可能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而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理论。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因此资本家在投资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
四、政策方面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自发调节可以合理地、充分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一般均衡和经济和谐,因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的任何干预。
而凯恩斯认为,完全任凭市场自发调节,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必然产生失业。因此,政府应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来辅助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主要是需求管理,提高有效需求以与总供给相适应,实行有调节的资本主义、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凯恩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上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将凯恩斯主义与现代经济局面相比较,从而产生更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