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通论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4 19:1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学通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学通论读后感》。

第一篇:管理学通论读后感

读《管理学通论》有感

辩论赛上经常讨论一个话题“企业是依靠管理者还是依靠底层工人”,当然了,答案不会偏向哪一方,对于资本家来说,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那就最好不过了,管理纳入企业板块在情理之中了。

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协调,因其工作内容的多样性,环境,过程的复杂性,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们的欲望无限性与人们所拥有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管理的功能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多的更高的目标。并且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在于能否实现效益和效率的共同追求。

管理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他在一个组织中是扮演从事管理工作,履行四大职能的一个角色,他们拥有直接下属,负责指挥下属开展各项工作。这样,组织的存在是由于个人力量的薄弱,组织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实现个人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并在分工中发挥个人特长。在协助中形成集体力量。由数据验证,在管理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履行四大职能中的每一项时间分布是迥异的,一般,高层次的管理者们用在组织,计划中的时间会多一点,而中层管理者时间花在组织,领导上,基层主要是领导。不合格的管理者不按如此分布,必然会导致组织工作的不协调。

管理者对员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或“目标导向,自我管理”的管理方式。但各有其理由。管理思想是人们对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总和。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各项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融会贯通各种管理思想,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西方的发展进程来说,在非工业化时期并没有创业正式的管理思想体系或专门进行管理规律研究需求,主要以教会,政府,军队,家庭为管理手段。但新兴的工厂制度提出的管理问题不同于传统组织所碰到的管理问题。早期研究管理理论的人物代表有很多,第一位是罗伯特 欧文,他注重企业人力资源,以及企业人道主义。第二位是亚当 斯密,分工理论和“经济人”观点的提出人,第三位是查尔斯 巴贝奇,他是科学管理思想和定量管理思想的先驱者。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系统的管理开始萌芽。从经验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思想,行动管理思想,再到定量管理思想,最后权变管理思想。通过中西方的对比,发现我国古代还是比较注意人类心理和行为,并且运筹,决策,也毫不逊色。

管理理论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新的管理思想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是企业再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进入二十一世纪,竞争加剧,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将引起管理规则的重构,知识管理的兴起和网络组织的诞生。

第二篇:管理学通论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管理:是对一定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计划:指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包括确定组织活动目标,以及对目标实施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安排。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并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组织: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实现,而对组织系统的设计,以及对分工协作关系进行合理安排。领导: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所拥有的影响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内各部门、各环节能按计划开展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过程。决策:在内外环境条件的约束下,对于一定时期内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优选的一系列管理职能活动。

激励:通过对员工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特定行为的过程。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简言之,即信息交流。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

正强化: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以促使员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和加强这些行为的激励方式。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所对应的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16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简答题:

1、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答:

1、问题发现;

2、问题确认;

3、建立议程;

4、确立目标;

5、信息搜集

6、拟定备选方案;

7、备选方案评估;

7、行动方案选择

2、什么是组织文化?其作用?

答:组织文化:是特定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特定价值、信念情感、态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作用:

1、组织文化使组织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2、组织文化可以形成组织的凝聚力;

3、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有约束作用;评价性、自然性、个体性

4、组织文化可以使组织调整和强化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交流和相互作用关系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什么?

答:(1)主管人员及其下属的素质和能力。在主管人员与其下属的素质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些。(2)工作的性质。凡是要求相互经常保持联系的工作,管理幅度就小一些。(3)工作的类别。如果管理的工作相同或类似,其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否则,就应小一些。(4)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倾向性。如果管理者倾向于对下属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下属也需要的话,管理幅度就应小些;否则,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5)组织沟通的状况。如果组织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迅速、准确,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一些。(6)组织环境和组织自身的变化速度。如果环境和组织自身都比较稳定,则管理幅度就可以大些;

反之,管理幅度就应小些。

4、.组织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

1、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原则;

2、整体协调的原则;“配合性设计”

3、突出重点的原则;

4、因事设职的原则;

5、权责结合的原则;

6、规范标准化和制度化原则

5、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答: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1932),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该实验导致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

6.简述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答: 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是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但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以割地交织在一起的。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7、内部提升的优势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优点:(1)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弊端:(1)可能会导致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2)可能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8、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 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

9、简述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答:首先,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其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再次,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企业客观的社会存在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和外部环境进行有效的沟通。

10、外部招聘的优势和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优势:(1)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2)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局限性:(1)外聘者对组织缺乏深入了解(2)组织对外聘者缺乏深入了解。(3)外聘行为对内部员工积极性造成打击。

11、管理包括哪些职能?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管理职能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七种。

相互关系:(1)信息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管理者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问题),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12、为什么说创新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答:创新对于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首先是因为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获取经济增长的源泉。其次,创新是组织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再次,创新是组织摆脱发展危机的途径。

13、什么沟通?个体间沟通,团队沟通,组织间沟通对组织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一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组织中的个体间沟通对组织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组织中的人的管理。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日益成为企业经营流程中专有知识的载体,成为产生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能力源泉。员工之间的交流及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组织的知识在内部传递的表现。

团队沟通对组织的意义在于,在高度竞争的全球环境中,组织应用群体或团队解决复杂问题。当团队活动复杂而且难度大时,所有成员都应该在一种分权的结构中共享信息,以便解决问题。团队需要在各个方向上自由沟通。应该鼓励团队成员彼此间讨论问题,员工的大量时间应该投放在信息加工。但是,执行常规任务的团队沟通可以是集权式的,在处理信息上的时间不宜太多。组织间沟通,简单地说就是组织之间如何加强有利于实现各自组织目标的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试图控制伴随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增加的各种知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企业必须走向合作,选择合作的竞争战略。

14、请比较分析双因素理论的优点、缺点?

答: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但是,其理论也有欠完善之处,像研究方法本身、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标准这些方面,赫兹伯格这一理论都存在不足。另外,赫兹伯格讨论的是员工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

15、简述人际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答:

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16、内部招聘管理人员的优缺性?

答:内部招聘管理人员的优点:(1)管理者对组织情况较为熟悉,了解与适应的过程大大缩短,上任后能很快进行角色。(2)选任时间较为充裕,对备选对象可以进行长期考察,全面了解,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3)利于鼓舞土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4)手续简单,费用低。

内部招聘管理人员的缺陷:(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给公平、合理、科学的管理带来困难。(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的制约。

17、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

答:(1)经济效益原则。组织人员配备计划的拟定要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要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2)任人唯贤原则。在人事选聘方面,从实际需要出发,大公无私,实事求是地发现人才,爱护人才,重视和使用确有真才实学的人。(3)因事择人原则。员工的选聘应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4)量才适用原则。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合适的岗位。5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18、领导者科学用人的艺术?

答:领导者要科学的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珍有的潜在能力。欲要善任,先要知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的艺术。也就是用人用其德才,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亲疏的局限。同时要用人所长,避人所短。(2)量才适用的艺术。要帮助职工找到自己最佳的工作位置。(3)用人不疑的艺术。对委以重任的员工,应当放手使用,合理授权,使他能够全面担负起责任。

19、目标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答:(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自我控制”。(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第三篇:治安管理学通论完整版

治安管理的概念;是治安行政管理的简称,是指国家治安行政机关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以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依法组织的公开行政管理活动。

治安管理概念理解:1.治安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治安行政管理机关

2.治安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3.治安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依法公开管理

4.治安管理的实质是国家行政管理

治安管理的性质: 1.治安管理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一个重要手段 2.治安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治安管理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

治安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主体的武装性。2管理内容的广泛性。3管理活动的群众性 4管理措施的特殊强制性

5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

治安管理的范围;按管理业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户政管理,公共治安秩序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

按从事行业的不同可分为,一般治安行政管理和专门治安管理(1铁路治安管理,林业治安管理,民航治安管理,港航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的职能;社会控制职能,秩序维护职能,危险处置职能,权益保护职能,发展保障职能。

治安管理的任务;1预防发现和控制违法犯罪活动。2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故,处置治安事件。3协助其他行政管理 4救助危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治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治安管理领域的特殊现象和特有矛盾,也就是治安管理关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特有矛盾,以及治安管理的行为、方法、过程和程序等特殊现象。

治安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技术性。

治安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治安管理的基本理论 2.治安管理的依据 3.治安管理的行为与方法 4.治安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治安管理依法管理的基本要求;1主体合法 2内容合法 3程序合法。

治安管理的基本原理;1人本原理 2系统原理 3动态原理。

治安管理的基本原则;1服从服务原则 2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原则

3专门机关管理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4预防为主,保障安全的原则。5严格管理和文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7公开管理和秘密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治安管理的基本思想:1.犯罪与社会一体化 2.权利与义务一体化 3.警务与社会一体化 4.警察与公众一体化 治安管理主体概念:指在治安管理关系中依法享有治安管理职权,履行治安管理职能,主动实施治安管理活动的组织和人员

治安管理机构的原则:1.治安管理任务需要的原则 2.精干、高效的原则 3.依法设置的原则

治安管理基层组织:1.公安派出所 2.治安拘留所 3.治安巡警队

社会治安力量:治安保卫委员会

保安服务公司

治安管理客体概念:指被治安管理法律法规规范的、由组织及其人员实施治安管理的对象

治安管理客体的对象:1.人(普通民众

相关业务人员

特定人员)2.地(场所

行业

地域)3.物(违禁物品

危险物品

重要公共物品和设施)4.事(治安案件 一般刑事案件 治安事件 治安事故 其他由治安管理部门管理的事)

社会治安问题的特征:1.社会治安问题的客观实在性 2.社会治安问题的社会现象性 3.社会治安问题的行为性 4.社会治安问题的个体反抗性 5.社会治安问题的不断运动性 6.社会治安问题的可防控性

影响治安秩序的政治因素:1.国内阶级矛盾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2.国际上敌对势力的煽动和影响 3.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的客观存在 4.行政管理的机制问题 5.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

从微观看经济因素对治安秩序的影响:1.经济发展与就业不相适应,影响社会治安秩序 2.经济发展与教育投资不相适应,影响社会治安秩序 3.社会管理措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给违法犯罪提供了赖以活动的有利条件

意思因素对治安秩序的影响:1.社会思潮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2.文化宣传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3.宗教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4.道德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5.民俗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人口因素与治安秩序的关系:1.人口性别与治安秩序的关系 2.人口年龄与治安秩序的关系 3.受教育程度及社会水平与治安秩序的关系 4.人口数量和密度与治安秩序的关系 5.职业与治安秩序的关系 6.人口流动状况与治安秩序的关系

地理因素对治安秩序的影响:1.不同地域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2.建筑布局和居住环境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3.季节和气候对治安秩序的影响

治安管理的工作导向:1.顾客导向 2.任务导向 3.绩效导向 4.治本导向 5.服务导向

治安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 2广泛性 3规律性 4可防控性

治安秩序的基本特征;客观性 必然性 重复有效性

研究治安秩序规律的意义;1正确分析判断治安形势 2为科学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3把握治安管理的主动权

治安管理的手段的概念;是治安管理机关为实现治安管理决策目标,达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而依法对治安管理客体实行管理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治安管理的手段的特点;强制性

预防性

多样性 互补性

治安管理手段种类: 1.法律手段(治安管理处罚

治安强制措施)2.行政手段(行政指令

行政审批

行政监督检查)3.教育手段(普通教育

特殊教育)4.经济手段(治安承包责任制和安全保卫责任制

社会保安活动

突出治安问题的经济制裁

对治安积极分子的奖励

地方公安某些业务实行收费制度)5.科技手段(信息通讯技术

安全检查和安全防范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警用器材技术)6.公安专业常用手段

实施治安管理手段的要求;1依法 2及时 3准确 4适度

盘查是指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为发现和确认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对可能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嫌疑人员进行仔细盘问和认真检查的法律活动。

可继续盘问的情形1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2有现场作案嫌疑的 3有作嫌疑身份不明的 4携带的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

盘问的基本原则;1坚持有的放矢原则 2坚持公开身份原则 3坚持高度警惕的原则 4坚持先盘后查的原则 5坚持妥善处理的原则。

盘问的步骤1盘问(a讲礼貌,开口尊称

b先问身份,再查事情 c注意倾听,发现破绽 d抓住事实,穷追不舍 e分开进行,各个击破。)

2检查(a做到人物分离 b注意安全防范 c检查要按一定程序进行 d检查要细微,彻底。e检查要注意文明。)

3处理(a立刻放行 b继续盘问 c批评教育 d治安处罚 e行政约束 f实施抓捕)巡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巡回观察周围情况,发现纠正和处理各种治安问题,对社会面进行动态控制的一种勤务方式。

巡逻的作用;1预防违法犯罪行为,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增强公众安全感。3提供服务,促进警民关系。4协助其他行政工作 5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6可以锻炼培养警员。

巡逻的内容;1.出巡 2.观察 3.判断 4.处理 5.报告

巡逻的方式:1.驱车巡逻与徒步巡逻相结合 2.普通巡逻与重点巡逻相结合 3.常规巡逻与动机巡逻相结合

巡逻的勤务支援;1现场保护 2追捕逃犯 3集会,游行,示威警戒 4交通事故先期处理。

堵卡的实施:1.根据案情合理规划设置关卡,形成区域性时空控制网 2.坚守岗位,高度临战 3.公密结合,把住关口 4.统一指挥,密切协同 5.多方设法,近战制敌

公共复杂场所管理是指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部门依照有关的治安管理法规,对公共复杂场所进行的审批,组织,监督,检查,指导。处理等活动的总称。

交通中转场所的治安管理秩序管理;1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2加强对旅客的宣传教育。3维护秩序,严密控制。4集中力量,抓住突出问题进行整顿。

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秩序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制。2控制人员容量,核定售票定额,合理安排场次。3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入场,加强重点部位安全管理。

4娱乐场所的建筑结构和设施要符合安全要求

5及时制止影响秩序的行为

6强调在娱乐场所所活动内容的限制。

特种行业的范围:1.旅馆业 2.印刷业 3.印章刻制业 4.旧货业

特种行业的特点;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2从业人员容易被腐蚀,共同进行违法活动。3潜藏大量不安全因素,极易引发治安灾害事故。

特种行业管理方法;1强化后续动态监管措施,防止出现管理真空。2依靠行业领导和行业职工搞好管理。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强化监督职能。4沟通掌握信息,及时查处违法犯罪行为。5交流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典型。6建立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

当前社会丑恶现象:卖淫嫖娼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

私种吸食贩运毒品

聚众赌博

封建迷信活动

拐卖妇女、儿童

查禁封建迷信行为的措施:1.对群众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 2.取缔迷信职业的迷信活动 3.劝阻和制止群众性的迷信活动 4.查禁收缴封建迷信品

危险物品的特性;1利害两重性 2潜在的破坏性 3很强的隐蔽性。

危险物品管理的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依法对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销售。运输,使用等环节进行的一系列治安行政管理活动。

危险物品的管理范围;1枪支弹药 2管制刀具 3民用爆炸物品 4放射性物品 5剧毒化学品

危险物品管理工作的意义;1加强危险物品管理工作,有利于保障合法生产,经营,使用危险物品,促进经济建设发展。2加强危险物品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防止治安灾害事故,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加强危险物品管理工作,有利于积极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公安机关危险物品管理职责:1.办理审批发证,登记注册手续 2.监督、检查、指导 3.审查、考核和培训工作人员 4.收缴散失在社会上的危险物品 5.查处事故 6.进行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

“三小企业”民用爆炸物品的管理: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服务站实行爆炸物品购买、运输、储存、保管、使用五统一,并根据“三小企业”实际需要,落实按时将爆炸物品送往“三小企业”,落实监爆及将剩余爆炸物品收回,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

公安机关对烟花爆竹管理的职责:1.负责烟花爆竹运输通行证发放和烟花爆竹运输线路确定 2.管理烟花爆竹禁放工作 3.查处非法生产、买卖、储存、运输邮寄烟花爆竹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4.实施烟花爆竹厂点四邻安全距离等公共安全管理

治安管理处罚的概念;是指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违法治安管理行为人所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治安管理处罚的特征:1.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主体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专门机关—公安机关 2.治安管理处罚对象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 3.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依据是治安管理法律、法规 4.治安管理处罚的性质是属于行政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与刑罚的区别:1.性质和适用对象不同 2.制裁的严厉程度不同 3.依据的法律和行驶处罚权的机关不同

治安管理处罚的原则;1教育与处罚结合的原则 2治安违法行为与处罚法定原则。3处罚与行为相适应的原则。4出发公开公正原则。5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原则。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特征:1.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 2.违反治安管理法律规范 3.应受治安管理处罚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的区别:1.情节轻重不同 2.数额大小不同 3.实施方法不同 4.行为心理不同 5.行为主体不同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1警告 2罚款 3行政拘留 4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5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治安调解;是指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和损毁他人财务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给予治安处罚,而是采取在公安机关的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互相商量,自愿达成解决争议协议的一种处理方法。

治安调解的条件:1.必须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务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必须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且情节轻微的 3.纠纷双方当事人同一调解

治安行政强制措施概念:指治安行政管理机关为实现行政目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特定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财物或者行为实施法定强制方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治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特征;1强制性 2限权性 3临时性 4非制裁性 5实力性

治安行政强制措施的使用原则;1合法性原则 2比例原则 3人权保障原则 4说服教育和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其他治安行政强制措施:1.强制传唤2.强制治疗3.强制带离现场4.行政约束5.收缴6.治安检查

行政约束的对象:1.精神病发作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他人人身安全精神病人2.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对他人的安全有威胁的醉酒的人3.意图自杀者4.迷失老人、儿童或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5.因受伤、疾病、饥饿或寒冷而处于无助状态的人

收缴和没收的区别:前者是强制措施,后者是行政处罚

治安行政强制措施遵偱的程序;1事前需履行批准手续 2执法主体须符合法定人数 3要表明身份 4要说明理由 5要进行告知 6要听取意见 7要回避 8对财产实施强制时要履行相关手续。9要制作现场笔录 10要遵循一定时限。

治安案件管辖是指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时在事务,地域和层级等方面的分工。

治安案件管辖类别:1.地域管辖 2.指定管辖 3.转移管辖 4.专门管辖 5.移送管辖

治安证据;是指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由公安机关收集或者当事人,证人,鉴定人等提供的,用来证明治安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

治安证据的种类;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4证人证言 5被害人的陈述 6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

7鉴定,检测结论 8勘验,检查笔录。

第四篇:通论读后感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一、通论——颠覆古典理论思想旅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了解了凯恩斯其人,读完其《通论》之后,这句话一直徘徊在脑海中。凯恩斯出生于剑桥的书香门第,过人的天赋和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让他成为一个腹中有笔墨、胸中有抱负之人。他拥有一个灵光的头脑,在学校一直比同龄人表现得更为出色;他多才多艺,参加辩论,被选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参加剧团表演;他拥有一个独特的成长路径,先是学习数学,之后为政府工作,再到剑桥教书育人、研究深造,专攻经济学。

正是这些所有的特质使得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更是有常人难得的政治抱负之人,富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气魄。也正是有这样的抱负,使得他颠覆了古典理论任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希望从政府的视角上对经济作出积极的应变,来改善普天下人的生活。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可以很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

通论,乃贯通而论,既承接古典经济理论之精华,又颠覆古典经济理论之假设,凯恩斯在通论中将其自己的思想和古典经济理论融会贯通结合成一个创时代的凯恩斯主义。

《通论》开篇即概述通论的主要内容,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短短两百多字中,凯恩斯提到“古典派的理论前提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可用,但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可用,它所假定的情况仅仅是可能的均衡点中的一点,而且古典理论所假定的特殊状况恰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不相符,所以如果我们试图应用于现实,那结果会是误导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既承认了古典理论的经典,又推翻了古典理论从而为一个新的理论做出了铺垫。

古典理论是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在斯密提出了自由之手之后,追随其后的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价格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然而,古典理论却有严格苛刻的假设,要求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产品,工资效用等于劳动负效用,劳动的供求均衡是以“实际工资”为基础,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提高组织效率从而减少摩擦性失业,减少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减少自愿失业,提高工资品产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费工资品价格都可以提高就业量。以上是古典理论对就业的唯一的详尽解释。

然而,在就业方面,凯恩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相交得到的,这种“有效需求”才意味着充分就业。而由于需求分为消费、投资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投资并不会使总需求自动达到“有效需求”,甚至越富有的社会这种偏差越大,使得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能实现成为常态,因此自由的手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发挥效率作用,需有另一只手来将偏离常态的经济扶上正轨,使得人们免受经济偏离常态所带来的痛苦。

有时,附庸于传统是因为对传统并无深刻的认识,没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来挑传统的毛病,真正敢于质疑经典的是那些绝对理解和掌握经典的人。虽然,凯恩斯从小受古典理论的熏陶,但这并不阻碍他向传统挑战,真实因为他对古典理论认识得透彻,理解得深刻,才能够列举古典理论之不足,提出具有建设性革命性的一个新的理论。

二、深入挖掘——解构与建构

解构是为了更好地建构。

通论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发现影响就业的因素,沿着这个思路,凯恩斯首先提出了有效需求的观点,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就业水平,至此,开始解构,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这三个方面分析决定有效需求从而决定就业的原因;进而,将流动性偏好分成了交易需求、投机需求、谨慎需求三个方面。在层层解构后,重新搭建起决定就业水平的一个框架,得出货币利息率在确定就业水平方面处于特殊地位。这一解一建,构成了通论的框架。

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凯恩斯将变动因素分解为三个:(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消费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

边际消费倾向。文中从第八章到第十章都围绕着边际消费倾向来分析,首先从客观因素分析了工资单位,收入和净收入见的差额,资本价值的以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对将来收入的期望等因素,最终总结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产量

和就业量。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不断减小,即其导数小于0。在这个假设下,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量增加而增加,投资中真正影响就业的是“净投资”而非折旧。其次,分析了如同七宗罪一样的主管因素:谨慎、愿望、算计、改善、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然而主观因素相对于客观因素来说变化很小,因而在实际分析中,其重要性不如客观因素来得大。人们将所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储蓄,另一部分用于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反映了有效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总支出;边际消费倾向亦能间接影响总支出,这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投资乘数理论。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是: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新增加的一定量的投资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导致收入与就业量数倍的增加,或导致数倍于投资量的GDP。这便是边际消费倾向对有效需求的作用。

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可以简化地理解成贴现率,它是使某项资本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现值等于资本供给价格的一个比率。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如同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一样是逐渐递减的,投资的资本越多,资本边际效率就越小,反之,则资本边际效率就越高。人们会在众多的投资机会中进行选择,将投资从资本边际效率低的领域转移到资本边际效率高的领域,从而使所有的投资达到一个平衡,最终,所有的资本边际效率趋同于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凯恩斯在通论中第十一章首次提出了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既而在十二章中就决定资产之未来收益得因素进行讨论,总结出,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受利率牵动,趋同于利率。投资量之大小,乃定于利率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之关系,有一个当前投资量,即有一个资本之边际效率与之相应,利率的变动牵动着投资量的变动。而投资量的变化又影响着有效需求,因此,由利率变化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的的变化,将会间接导致有效需求的增减。如上便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愿望或动机。人们如果以货币以外的其他形式来持有财富,会带来收益。以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利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或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入等等。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储存货币是出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第一,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支出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为应付日常支出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出于交易动机所需的货币量是收入的函数。第二,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

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谨慎动机产生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这一部分所需的货币主要决定于人们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从整个社会来看,这部分货币量和收入密切相关。因此,出于谨慎动机所需的货币量大致也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购买生利资产例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有利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人们持有货币可以随时抓住有利的投机机会,但是会损失利息。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所损失的利息就较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就大,反之则相反。因此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凯恩斯指出,在任一时刻,人们心中存在着某种“标准”的利率。假如现行利率高于人们心中的标准利率,那么他会预期利率将趋于下降。此时,他将预期债券价格上涨,买入债券。由此可以看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两者反方向变化,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少,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当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也就是说,人们认为此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债券的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会将持有的货币量全部换成债券。反之,在利率极低例如2%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债券未来的价格只会下跌,此时,人们必然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由此,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活动中收购债券所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必然全部被公众作为货币保存在身边,所以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陷阱”,此时,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在利率降低到2%时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依据正是体现在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上。当经济萧条时,政府通过政策的颁发来提高人们的消费或降低利率,从而鼓励人们消费和投资,以促进有效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凯恩斯引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为许多国家带来福音,为全人类留下了一笔无价的财富。

三、新理论的影响——美国与中国

凯恩斯平息了二十世纪初的一场惊涛骇浪。

凯恩斯思想源于英国,却平息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的一场惊涛骇浪。30 年代大危机发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密切关注着大洋彼岸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及其经验。1934 年夏,凯恩斯访问美国,在接受罗斯福总统会见时,进一步强调了政府支出的作用,而罗斯福新政也推动了凯恩斯的理论研究。在罗斯福新

政实施3 年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主义是凯恩斯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加以理论总结的产物。但是反过来凯恩斯主义也为新政所实施的诸多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实际上,在1934 年在凯恩斯访问白宫,亲自向罗斯福介绍了他的经济思想后,凯恩斯主义就成为了指导后期新政的理论基础。罗斯福新政几乎全面实施了凯恩斯政策措施:用赤字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消费,提高消费倾向,举债救济失业,修建大型公共工程,用货币政策调节利率甚至直接前期就已经存在,但是直到1936 年,罗斯福都把财政赤字看成是不光彩的政绩,曾力图消除他。但是随着凯恩斯主义的传入美国,凯恩斯主义对赤字财政的确认,是罗斯福认识到,财政赤字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于是再也不提消除财政赤字的事情。随后新政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后期新政的经济政策确实是以凯恩斯主义为其理论基础的。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大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传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他们对凯恩斯主义做了许多创造性的研究,是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哈佛大学教授汉森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传播者,他在1933―1945 年期间还多次受聘为美国政府各部门顾问,曾对当时罗斯福总统新政进行策划和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二战以后,美国主流经济学仍然是凯恩斯主义,不过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和战前30 年代大危机状态截然不同,各国为了恢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生产能力,大量的资本投资和加速的科技革命,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20年内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如何使意在应对经济萧条状态的凯恩斯主义能适应相对稳定繁荣的经济状态,就成为经济学家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美国,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就是在战后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在扩展凯恩斯主义和融合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而形成的。而且逐渐成为西方正统经济学,并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他们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结合起来。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措施脱胎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即凯恩斯认为当市场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总需求时,就应由国家对需求进行管理或调节,内容为通过财政政策,增加预算支出增加税收来刺激或压制总需求;同时辅之以货币政策,增发或减少货币量以影响利率及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他们在总需求分析方面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总供给分析方面,短期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长期则采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中国与凯恩斯亦有不解之缘。

在80年代以后,中国逐渐走向改革开放,慢慢地从计划体制重围中走出。然而,这次初涉浅滩让对市场经济毫无经验的中国尝尽了苦头。在80年代到90年代短短几年

间就出现了多次通货膨胀。1985年到1989年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8.8%、6.0%、7.3%、18.5%、17.8%。自1993年物价狂起,到了1994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食品类价格竟比上年同期上涨34.1%,1994年是物价涨幅最高的一年,达21.7%。

然而,对于市场经济毫无经验的中国来说,虽然之前的计划经济中一直是大政府小市场,但在凯恩斯思想领域还是一片空白,遇到通胀这样棘手的难题,中国束手无策。在几次急刹车带来了教训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学着像西方国家一样,通过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政策来进行经济的软着陆,凯恩斯主义逐渐被引进指导国内的经济政策。在调控期间,存款利率一度长涨到 12%左右,五年期以上保值储蓄还可以得到12%左右的保值利息,也就是说长期存款的利率几乎达到25%,存一万元钱,年利息2500元,这种高利率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少见的。

虽然,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并不是依据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来设计的,虽然它更多地适用于西方国家的“富裕社会”,但作为一个指导思想,它弥补了中国在引进市场经济之后宏观调控方法的盲点,影响之巨大,不可置疑。

第五篇: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大,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畅游在书海里。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感受吧。

下面是我觉得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现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人类种族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奇观,原因决不在于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整个地球生物史上,人类是唯一的一个分布范围遍布全球而没有在内部发生种系分化的物种。造成这种奇观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拥有文化。靠着文化,人类能够从赤道分布到南北两个极圈附近,生存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而保持着物种内部的一致性。这是任何一种别的高等生物无法做到的。总之,现代智人种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是个统一的物种。这个物种中的所有成员,在用双足直立行走,具有发达的大脑,能够创造各种文化事物,且能通过有性繁殖而生育出健康的子代等最基本的特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上任何种族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音节语言和全球各地遍布着各种混合的人种类型这两种现象即是明证。这也是我们一贯主张所有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种族和民族上面的讨论更是深刻,我了解到种族作为一种生命科学现象,完全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的结果,其中本来不包含也不应包含任何社会文化意义。

读到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探讨种族和民族的关系问题呢?换言之,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之间又有什么相

干呢?后来我才知道了,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二者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简称族群)与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种族和民族看作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则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学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成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前一种现象远较后一种现象为多。

就说这么多吧,总之,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受益颇丰,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而且把握住了机会阅读了这本书。

下载管理学通论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学通论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班别:经济1123班姓名:苏成炽学号:201211511317 一.作者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

    《德国民法通论》读后感

    《德国民法通论》读后感 贾林娟 036940 要写《德国民法通论》的书评,委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首先,我没有熟读《德国民法典》。当然,我国的民法理论基本上是继受德国法,读书的......

    《写作通论》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通论》阅读感想 (电力天然气管理站 李佳佳) 感谢党支部孙学政书记借我一本与写作有关的书籍,这本书叫《写作通论》是刘锡庆、朱金顺编著。如果写作爱好者能够从网上买一......

    德国民法通论读后感

    《德国民法通论》读后感贾林娟036940要写《德国民法通论》的书评,委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首先,我没有熟读《德国民法典》。当然,我国的民法理论基本上是继受德国法,读书的时候我......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 我读的是第11章《激励》一部分,虽然“领导”这个职务离自己有n光年,但只要做教师就永远是学生的头儿,所以看点激励的管理学,我想还是能派上用场的。 引言讲了......

    管理学读后感

    本科学年论文题 目 读《管理学》有感学院、系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专业名称旅游管理年级2011 级学生姓名邬 鑫 罗 兰指导教师苏 丹2011年10月27日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意......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国本093班20090501118石硕硕这学期,我读了尤利群的《管理学》,写下了我的体会。希望我写的一些感受能够让更多的同学认真地学习《管理学》这门课程,更多的人去......

    管理学读后感(★)

    珠光璀璨,群英辈出 ————对管理学流派的一点心得 图档班 赵嘉文 2012104044纵横古今,东西内外,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管理学流派代表人物,他们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人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