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1: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第一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通论》读后感

本书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由于本书,凯恩斯不但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而且还被置身于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他也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本书出版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世界通用的名词。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

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以美国为主导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发表了《通论》,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并被当时的美国总图罗斯福所接受,史称“罗斯福新政”,通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渡过了这次的经济大萧条。

凯恩斯认为,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而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就业、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充分就业的难以实现就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家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生产;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必然供过于求,企业家必然增加商品存货或者降价促销,这就导致利润下降和减少工人以缩减成本。我们在高中历史课本中也曾了解到,大萧条时美国资本家把新鲜的牛奶倒入河里,也不用于销售——这就是生产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当出现经济萧条情况时,最重要的是促进就业,增加有效需求,而这些凯恩斯认为应该由政府干预。

而本书则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来说,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此外,凯恩斯认为,虽然贸易顺差对于提高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好处,但各国应当尽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不应该过分依赖贸易顺差。这一点与中国的 情况非常相似,中国主要是依靠贸易顺差,在国际上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并经常被其他国家反倾销,这对我国是十分不利的。我们也应该提高就业与收入,拉动消费,促进有效需求。因为各国追逐出口顺差的结果,势必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使大家都遭受损失。

凯恩斯也批评了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有两个最大的弊端:一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二是造成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但他依然认为私有财产制度对于保持经济的效率和个人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是万事以盈利为先,不考虑公众利益,如果政府加以干涉的话,会有引导的作用。不过这个程度很微妙,不干涉不行,干涉的太过了也会影响市场的发展,这个度十分难把握,而且方法也很难选择。

旧的资产社会提倡自由主义经济,而经济大萧条时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为大家带来的新的光明。我认为,这个主张是十分有用的,因为是它帮助美国度过了萧条时期,带来了经济的复苏。哪怕在现在,我认为也是有价值的,像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这么多华尔街的公司倒闭,包括雷曼公司。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借贷体系出了问题,资本家利益熏心,把钱借给无法保证信用的人,所以当其中一条链锁出现断裂,整个体系就面临崩溃。如果政府加以干预的话,要求贷款人的条件更加苛刻,这样的话链锁就不会这么容易断裂。

凯恩斯还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这三大心理变量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所决定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往往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从而使经济运行长长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伴随着大量的、持续的非自愿失业。

除了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还提出了四个理论:乘数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物价理论、工资理论。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不断发展的凯恩斯经济学,不仅使资本主义世界获得好处,也使中国这样的社会注意国家从中受益。在马克思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的,认为对市场的适当引导和干预都是适当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很大一部分都与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十分符合,因为都是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不过我认为中国的政府干涉市场过多,反而阻止了市场经济自由的发展,还没有强大起来已被政府扼杀,导致市场的不平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美国实行政府干预市场,是美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出现了问题政府才进行干预,而中国的市场才刚一开放,政府就出手干涉,未免过早,应该先放养一段时间为好。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阅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可以从中学习到对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同时也对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为下学期的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第二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第三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介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怕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也许是因为我的专业知识还没有学到位,而且伟大的本书作者凯恩斯当时本意是写给他的同行们即当时的经济学家们的,所以,难懂也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吧。带着这本书很难懂的观念,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读了译者导读这一部分,译者剖析了此书难以读懂的多种原因,其中一点译者说到由于凯恩斯当时名声很旺,他认为自己的著作肯定会被人们所阅读,从这一点我可以看出,凯恩斯也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这也很符合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的。

其实我对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的作者凯恩斯的了解并不算是很深,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我也没有记忆究竟是从高中还是初中,但是,真正的对他有了了解,是在接触了“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开始的。自大一开始上这门课程,便了解到他是最有影响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很多理论都对现代的西方经济学产生重大的影相。之后,在接着学到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又涉及到了他的理论观点,像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然后,老师又介绍我们阅读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他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他在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把他的这本书的重要性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更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和达尔文、爱因斯坦、佛洛伊德都同属宏伟层次的创新性的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他为西方经济学带来的贡献,是到现在还在还一直存在并且将会更深远的。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中,对于当时西方人们所害怕的1929年爆发的危机,人们担心它会再度到来,因此他们采取了危机是暂时和削减工资的解决办法。而当时的凯恩斯就是旨在通过本书反对当时的传统学者们所信奉的就业理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付危机的态度。削减工资在书里收到凯恩斯的反复争论。他从投资乘数原理开始论述,对贸易差额与国民经济盛衰的关系进一步地做出了论述。书中,与他自己过去的立场不同,他一反过去的立场,开始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保护政策若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他认为一个部门的新增投资会使该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在连锁反应下,引起其他相关的部门的收入增加和引起其他相关部门对新投资的追加从而获得新收入,继而引起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是最初那笔投资的若干倍。他极力支持、主张贸易顺差,并提出应该尽力扩大出口,同时保护关税和鼓励“购买英国货物”来达到限制进口的政策。他的之一理论被后来的经济学者论证并发展成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就本书而言,凯恩斯在该书中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届被广泛地运用和传播,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研究、运用。

书中,凯恩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就是在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大概保持不变的期间中,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树枝会保持相同比例变化,三者中的任何之一的变

化可以表示出另外两者的变化。而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最终原因是想借此书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从而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投资所影响的,消费取决于消费倾向,而投资则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来决定。最后,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市场价格决定,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凯恩斯所要表达的最终意思是:国民收入(或者说是就业量)最终是由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投资的预期收益、市场价格、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来决定的。换而言之,危机和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会经常出现的,而充分就业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仅仅只是偶然存在的情况。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要就该结论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政策帮助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首先,凯恩斯对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进行了相关的讲述,从有效需求原理出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最终的目标。一个国家要达到和平、安定、发展的状态,必须要先解决就业的问题,只有在人们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有可能安稳地发展,走向世界。如果我们的顾家动荡不安,像先前阿富汗和伊朗等的国家那样,政治动荡、民不聊生,连生命都会随时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每个人每天想着的事情就是如何求生,生存就是人民当时所最迫切需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便不会主动想到要生产、要就业,经济不会向前发展,最终的充分就业便不会达到。在此书中,凯恩斯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事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状态,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经常存在的,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是由于总需求的不足而导致的,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就业增加,收入也会随之增加,而当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增加速度不如收入增加快,由此经常引起需求的不足。因此,给出我们一个道理,要扩大就业量,就必须要增加社会投资用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就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方面,充分的就业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就业一词,对我而言肯定不陌生,因为一年后的我,也即将要面临就业的问题。有人说“毕业等于失业”,现在我想来,也未尝没有道理。我认为,于我而言,我那时候的那种“失业”,可以说是“非自愿性失业”。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个可以耐苦耐劳的人,对于工作,我不会过于挑剔,只要求是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好。我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所以我不会特意去挑剔工作的缺点。可是,尽管如此,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毕业之后是否就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失业,对于一个人自身而言,是一种压力,对于他的家庭而言,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如此的重担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过多的就业,会影响国家经济的萎缩不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危害程度极高。因此,尽管看得不太懂,但是就就业理论而言,我本人也是相当的认同凯恩斯的观点的。

然后,对于消费倾向方面的看法,凯恩斯认为,消费物的需求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的,而投资物的需求则是由“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共同决定的。为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理论,即: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它是凯恩斯就业理论方面的支柱。凯恩斯认为,随着 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人们用于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就越来越大,而用于消费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少。凯恩斯的这一观点的例子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很好找的,现代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增高,可

是,出于人的人性来讲,一般人都是多虑、谨慎和贪婪的,所以,人们无每时每刻都在为自己的以后着想、打算着,必定会对挣得的钱进行投资增值或是储存起来以防日后的需要用到钱的突发事情的发生。现在,人们一般拥有自己的存款、积蓄,不管是老人还是强壮的中年人,都会为自己储蓄点钱来过日子,这不是潮流,而是出于本性。在生活安定的时候,人们首先的是储蓄起一部分,然后才会选择去娱乐自我,这也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所认同的观点。当储蓄增多而又及时转化为投资的时候,就会出现“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导致失业的形成。凯恩斯认为的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其实就是:当其他条件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生产物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会呈现递减的趋势,加上存在着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的因素影响,就更加加大可聚集需求量和先是消费量之间的裂痕。这里的资本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用这个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现,该现值就刚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这也就是资本家预期所想要得到的利润率。如果按照“经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的建议,唯一可以解决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的方法就是要降低利息率,可

是如果实行如此的方法,就会碰上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的问题。灵活偏好规律就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其主要原因主要由于人们有货币在手,可以灵活运用。人们偏好货币,一是出于交易目的,需要满足日常生活,二是由于预防目的,留着货币来应付意外开,三是由于投机目的,想从市场中获利。所以,利息率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果利息率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了,所以,利息率不可能太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需求会受到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的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会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凯恩斯得出的结论是要: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和实现充分就业。

接着,凯恩斯还阐述了他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乘数原理的相关知识。乘数原理即: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总量带来的影响比对投资变动本身的影响要大得多,这种变动一般会是投资变动的倍数之多。一般来说,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使用在消费上的部分越多,那么投资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反映出来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并且总收入的增长也就越快了。成熟时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的大小由消费支出和再支出来决定。正常情况下,就业的增加和投资的增加的方向是一致的,通过乘数的作用,政府的投资对就业的扩大能力就会大大加强。现在,有许多人对凯恩斯的这个乘数理论发出了争议性的声音。有的人认为凯恩斯乘数理论是虚妄的,他忽视了流量与存量的区别,忽视了时间因素,导致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可是在我看来,这个错误是不好说的。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有些时候当政府的支出增加,确实是会增加总需求的。也许那也存在着一些什么原因是经济学家们还没研究出来的,可是,现在我们确实是看到了有这样的情况的存在,我们便不可以下“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错误的”。在凯恩斯的众多理论当中,乘数原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概念而已,而是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间建起一个确实的关系,它是总就业量、总所得和投资量三者之间的一座座桥梁,才可以使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经济政策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并且可以知道经济的实践。总之,它还是一个重要并且正确的理论。

再接着,凯恩斯论述了他的工资与物价理论的相关知识。相对于从前的传统理论认为,充分就业可以依赖于工资率的变动使得就业量发生自动调节,凯恩斯认为,工资的削减会对企业有有利的影响,可货币工资率的全面削减又会影响总需求,使之按比例下降。由于预期成本降低,企业家们会扩大生产,可是又由于需求的减少,生产出去的产品并不会因此而卖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较大的生产量和就业量并不一定会增加收入,而是只有在总需求增加的时候,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成果,所以,用削减工资换去取那点点的小甜头并不是好的经营理念。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改变蕴藏这复杂的关系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凯恩斯的物价理论中就作出了分析。其中主要的思路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不能直接影相物价。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会引起利息率的降低,从而提高了利润率,企业家们便会增加投资,投资物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也会因此而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通过乘数理论作用于消费品,使得消费品的需求也增加,最后,需求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需求增加虽使价格提高,但供给扩大又使价格降低。在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状态时物价不必与货币 同 比例增加。物价理论还包括了:当劳动供给缺乏的时候,就不应再增加货币数量,否则将引起真正的通货膨胀。当非自愿性失业广泛存在的时候,如果不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有效需求,就会形成失业压力,对生产增加形成障碍。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着一个失业大军,所以,增加货币的数量,刺激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提高物价是凯恩斯认为的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方法之一。

最后,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危机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凯恩斯认为经济具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周期的一个环节,有它产生的必然性。未来收益的预期,一部分决定于资本物的丰裕程度,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家的悲观或乐观情绪。繁荣后期的危机的发生,是由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的过于乐观预计而造成的,当失望降临的时候,人们才会对未来的收益突然失去信心,这种落差是很大的。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大幅度降低。对于危机的周期性,凯恩斯认为: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这一来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要以资本物恢复稀少为前提;二来是由于存货的原因。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投资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危机又开始重演。所以,凯恩斯反对用高利息率的措施来遏制投资,他觉认为消灭萧条,永远处于准繁荣状态才是之力商业循环的最终办法。

读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我学到很多关于凯恩斯的经济观点,比以前更深入了,虽然读得不太懂,还特意上网搜寻了一下关于这本书和凯恩斯的相关资料,可是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对凯恩斯的伟大和对他的理论的高度、深度感到无比的敬佩。

第四篇: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它于1936年出版,旨在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提倡政府干预经济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一场经济学理论的革命,被誉为“凯恩斯革命”。因此,有人把凯恩斯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关于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我以前在高中政治历史课本上就略有接触。尤其是高二选修的《经济学常识》一书,其第二单元系统讲述了“凯恩斯革命”。我对凯恩斯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采取财政赤字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思想记忆尤为深刻。因为08年我参加高考时,凯恩斯边际效率递减的理论考了一道大题目。今年在《西方经济学原著选读》课中,老师又着重介绍了《通论》这本书,这更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以及想要读一读的欲望。很可惜,我在图书馆并没有搜到这本书,不得不说有点小遗憾。还好,我在网上搜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我阅读的是199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学术丛书》系列由徐毓坍翻译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说实话,这本书我着重看了出版说明、引论和消费倾向三部分,中间的和最后的基本没看。一来由于高中课程的学习,我对凯恩斯的中心思想已基本了解;二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数学推理知识,由于大学政教专业不学高等数学,因此,像这种充满数学推理和逻辑性很强的书籍对我来说就十分晦涩,很难读下去。下面,我就我读过的部分谈谈我对本书的看法。

(一)内容概要 本书共六编24章。

第1章《正名》中,作者阐释了名为“通论”的原因:在于说明经典学派的假设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具普遍性,从而阐释其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之外建立的一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体系。

第2章《经典学派之前提》中,凯恩斯在逐条反驳新古典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

1、工资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

2、在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这些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第3章《有效需求原则》是整个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所谓有效需求,是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相交得到的,而这种“有效需求”才意味着充分就业。由于需求分为消费和投资,但投资并不会使总需求自动达到“有效需求”,甚至越富有的社会这种偏差越大,这就使得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能实现成为常态。

第4~7章(略)。第8章《消费倾向:

(一)客观因素》中,凯恩斯分析了工资单位、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差额,资本价值的以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对将来收入的期望等因素,最终总结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产量和就业量。凯恩斯特别指出: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不断减小,即其导数小于0。在这个假设下,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量增加而增加。但投资中,真正影响就业的是“净投资”而非折旧,作者特别引用了英美两国大萧条时期的投资数据,显示萧条期间折旧投资变动不大,而新投资大幅下降。

第9章《消费倾向:

(二)主观因素》中,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谨慎、愿望、算计、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等都会影响消费,不过他认为这些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很小。

第10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高中学过,基本结论了解,论证过程没仔细看。第11章到最后就是略看了。主要讲的就是资本边际效率、利率通论、流动性偏好以及货币工资与物价等知识,中心思想就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因素,这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造成企业减产、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由于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而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解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并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因此,《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三大著作。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不同程度地为西方国家所奉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应该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根本目的仍然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

(四)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很多人认为,利用政府财政开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凯恩斯主义,这其实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误解。相反,凯恩斯认为政府财政开支只有在美国和英国这样的资本品积累很大、资本的边际效率很低的国家里,才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凯恩斯主义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另外关于中国的消费状况,我想说几句。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还处于中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较为突出,人们普遍对未来收入预期持悲观态度。加之,传统“勤俭持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人的消费倾向普遍较低。人们有了钱,并不是用于投资,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当前的GDP仍然是依靠出口,这更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的依附性,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拉动国内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本国的内需。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就必需要动用凯恩斯所说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本国的消费呢?

目前,中国的失业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公共工程的建设似乎有一定道理。这是否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高铁),通过公共工程来吸纳国内多的剩余劳动力呢?我觉得未必如此。其实,中国并不缺乏投资资本。最近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示:中国大陆富豪首列百强,共有115人。俗话说,只有穷人才会把钱存进银行拿利息。是的,而富人则会把手中所持有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投入到新的生产领域中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大量私人资本仍然在寻找高利润的投资目标;只是他们苦于中国并未提供他们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时候,甚至是打压我们的民营经济。我们知道,私营企业可吸纳的劳动力要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得到,因此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我想,如果某些被政府管制的行业(例如电信产业)能够向私人部门开放,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不是朝令夕改,我们的私营企业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解决一大群人的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解决了,必然会带动消费,从而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的发展。

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向市场投发了4万亿人民币。而这4万亿财政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因为我们感受到的是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CPI指数的不断攀升。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积蓄在不断地贬值。而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从2010年10月份到现在,央行已经连续加了四次息,然而加息幅度远远小于CPI上涨幅度。同时,加息带来的是大量热钱的涌入,这无疑给人民币币值以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不得不去怀疑,中国政府利用财政刺激消费的举措。其实,凯恩斯明确指出,“通过持续投资来增加就业量”是不可取的。随着失业问题的减轻,政府应该减少公共工程的投资。遗憾的是,我们的各级政府很难如此行动。我们的公共工程固然能够在目前的危机中吸纳劳动力,但它也能够在经济复苏之后变本加厉地挤出私人投资,从而演变成一种低效率的选择。

弗里德曼曾说过:“适当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与凯恩斯同时代的哈耶克也比喻说:“如果一个人要奔跑向前,那么他的身体不能不前倾。但是记住,前倾过度会跌倒。”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他们同意要通过适当的通货膨胀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适度。去年10月份,就在央行08年以来实行第一次加息举措时,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而从当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 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这超发的将近43万亿的人民币是造成当前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由此,从目前经济状况分析,中国政府为因对金融危机而实行的刺激计划其实是错误的举措,它更违背了凯恩斯财政政策的应有之意。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由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太粗浅,我只用自己所学到的一点点知识对当前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感性的分析。不到之处,还请老师谅解。

第五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

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下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通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财政12-1 魏泽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前半叶世界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

    1_3600925_《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读后感[五篇模版]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说来惭愧,作为统计学院保险专业一名成员,也辅修了金融学,所学也算是经济学的分支,但一年下来对经济学的理论学却是一知半解,实在是汗颜啊!每当和......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五篇范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凯恩斯是20世纪前半期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思想的束缚,反对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提倡......

    《就业、利息与货币理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会计1116王佳玲1203110121 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分别修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课......

    通论读后感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一、通论——颠覆古典理论思想旅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了解了凯恩斯其人,读完其《通论》之后,这句话一直徘徊在脑海中。凯恩斯出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大,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畅游在书海里。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

    通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班别:经济1123班姓名:苏成炽学号:201211511317 一.作者简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

    货币读后感

    《货币》观后感“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 托里安诺她是用作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她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