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通论与国际经济危机[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20:1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业通论与国际经济危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业通论与国际经济危机》。

第一篇:就业通论与国际经济危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回归与金融危机

不论是福是祸,带来危险的始终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29—1933 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大萧条”,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也不能为摆脱萧条提供“有效的”对策。凯恩斯就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如何摆脱危机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并于1936 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这一伟大著作中,凯恩斯摒弃了市场机制自动恢复经济均衡的学说主张,提出政府应主动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减少失业、克服萧条的新理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2007年4月,以美国“次贷”市场崩盘为标志的金融危机爆发,很多学者将此次危机和“大萧条”相提并论,带动了对于《通论》的新思考。

一、《通论》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

《通论》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充分暴露出来的实际情况,如失业严重、产品相对过剩、消费萎缩等等,并提出了缓解这些矛盾的对策。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就业水平取决于总需求,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引起生产缩减,企业主解雇工人,造成失业。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下降”以及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消费会伴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速会不断放缓,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下降是因为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从而使得资本家失去了投资的动力,造成投资需求不足。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可以根据该贴现率将资产未来收益折为现值,使现值等于该资产当前价格。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未来良好的前景使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投资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利润率下降;二是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利润率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对未来失去信心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会更强烈,更愿意持币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会进一步受到压缩,从而经济危机爆发。三个心理因素当中,凯恩斯指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作用最为重要,危机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此。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边际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通论》指出,投资变动会对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即增加投资,收入和产出会成倍放大,减少投资,收入和产出会加速萎缩),因而政府启动的初始投资,会以乘数方式推动国民收入更快地增长。

二、《通论》对传统理论革命

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传统经济学所强调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不具有普适性。《通论》在危机理论、货币理论、工资理论、通胀理论等几个方面均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所以,《通论》一部革命性的著作。

(一)在危机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变化将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从而实现市场自动出清。而《通论》批驳了这一观点。凯恩斯指出由于三个心理因素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市场无法自动出清,经济循环被打破,失业出现,严重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如果仅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先的就业水平。对此,马克思也有精彩的阐述,他从分配角度入手,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而工人收入低,无力进行更多消费,造成经济循环难以为继,资本家不能完成惊险的一跃(消费者不购买商品),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两者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指出传统理论关于经济均衡的结果是不会自动出现的,危机总会伴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二)在货币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若储蓄相对于投资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再次均衡。在《通论》中,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人们因“流动性偏好”持有货币的需求和货币的供应(由央行决定),即货币的供求决定了利率水平。同传统货币理论相比,凯恩斯创新之处在于提出持有货币的“投机动机”,即人们持有一定货币希望在合适时机购买债券等生息资产。此外,凯恩斯还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如果经济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收益率很低,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而且此时债券价格处于最高状态,人们出于投机动机会大量持有货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三)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力的供求,如果对劳动力的需求低于劳动力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状态之所以不能够持续,甚至不能出现,传统理论认为是由于工资具有 “刚性”。《通论》中,凯恩斯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劳动力毕竟不是一般消费品。而且,降低工资对于“救治”失业有一定帮助,但很可能会导致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危机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在通胀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物价水平同货币供应量有一定关系,但货币供应量增加并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如果经济运行处于满负荷状态,即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水平,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但如果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货币供应量增加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甚至不发生影响。

三、金融危机与《通论》的回归

2007年4月,美国“次贷”市场受到房地产市场下滑的拖累而大幅下挫,大量金融机构包括很多华尔街知名的投资银行由于持有次级债券而陷入了困境,对于很多人来说,“次贷”市场的问题很可能只是一次金融游戏,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但不会影响到大多数人的生活。但实际上2007年10月1日,道琼斯指数重挫,股市陷入长期低迷,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快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学者认为这将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出手救助部分金融机构,并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

些行为完全遵循《通论》的经济思想,也因为美国政府的及时行动,“大萧条”时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经济逐步有了复苏的迹象。由此可以发现《通论》的理论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解决问题的钥匙可能就在其中。

(一)有效需求不足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人们往往把此次危机的根源归于金融机构的欺诈、忽视风险以及金融监管者的不作为。每次危机爆发后,人们都乐于寻找替罪羊。事实上,金融部门固然难辞其咎,但很难判断此次危机都是金融体系自身惹的祸,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垃圾债券市场的崩盘和储贷协会的破产,上世纪90年代长期资产管理公司的破产,这些危及金融体系的重大时间虽然对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都没有演化成全面的危机。此次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救助以及美联储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有足够的力量将金融体系拉出泥潭,而且部分商业银行,例如,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不仅没有在危机中受到实质性伤害而且借机吞并了美林和贝尔斯通这些遇到麻烦的投资银行,扩大了经营范围。因此,危机绝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从《通论》理论来观察危机,可以发现有效需求不足或者说有效需求陷入瓶颈是危机爆发并持续的根本原因。

《通论》提出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心理因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货币“流动性偏好”,在金融危机中都有所体现。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消费的拉动,美国的消费需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稳步攀升,但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对于大多数日用品的消费已经饱和,人们将多余资金用于金融市场和购买房地产,使得消费支出后继乏力。

当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运行良好时,即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经济将正常运行。2004年-2005年,受到当时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影响,投资者可以获取低成本资金按揭买房,推动住房的价格持续上涨,而住房上涨的价格保证了以房价为基础的“次级”债券在金融市场上畅销,投资气氛浓郁。

在《通论》中,凯恩斯着重强调了资本的边际效率的作用,观察此次危机,房地产价格持续高涨后,资本的边际效率则不断下降,一方面是投资者对未来房价的信心逐渐消退,投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按揭购房合约规定还款利率是逐年上升的,购买了住房的消费者承担不起还款的压力,或者违约由银行将住房收回,或者将住房出售,造成房地产价格的下滑,进一步打击了投资需求,并且使得“次级”债券变成人人趋避的有毒资产,大量财富蒸发,金融体系受到很大影响,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后,信贷萎缩,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增加,人们处于预防动机更愿意保留货币,进一步推动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最终危机爆发。

(二)过低的利率水平可能导致“流动性陷阱”的出现

在《通论》中,凯恩斯强调了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和“流动性陷阱”两个概念。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消费或投资,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受谨慎动机的影响,二是受投机动机的影响。其中,投机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减持货币而增持债券。正因为这样,市场利息率就不应太低,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非常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落入“流动性陷阱”,被人们储存起来,有效需求不会因此而增加,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用增加市场流动性和减税等政策措施来增加有效需求。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之一就是通过购买银行持有的短期国库券向市场投放货币,同时,大量银行和个人持有的货币都在以短期国库券为避风港,美国短期国库券的利率几乎降到零,甚至出现负值,流通中的货币购买短期国库券对于美联储的货币投放起到一定抵消作用。美联储还可以直接借款给银行,存款机构从美联储得到的总借款额直线飙升,2012年5月末,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下降0.16%,再贴现率也大幅下降至0.75%,市场的信贷环境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宽松。首先,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更严,违约可能性高的贷款人被隔绝了;其次,失业率高,人们的谨慎动机增强,保有货币减少消费的心理动机增加,对于信贷的需求减少;第三,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受到危机的冲击,美联储注入的资金往往成了他们的保命钱。由此判断,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通论》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之中。为走出“流动性陷阱”,增加有效需求,美联储采用的办法是不断增加流动性,填平“陷阱”,所以两次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后,一直在谋划是否启动第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

(三)摆脱萧条,走向复苏的出路在于经济循环的顺利完成凯恩斯在《通论》中强调危机往往发生在繁荣后期,由于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投资者预计美国房地产价格会不断上涨),投资增加,经济高涨。当失望来临时(房价下跌),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消费下降,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增加,使投资量骤减,失业上升,萧条到来。

关于如何摆脱危机,《通论》的观点认为由萧条到复苏的恢复一般需要三至五年,具体路径一是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吸引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二是逐渐消化现有存货,使得商品供不应求,而后市场重新启动,形成新的经济循环。但由于市场已经沉寂,要实现经济重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有外力介入(主要是政府的投入),可以缩短萧条的痛苦,提高复苏的速度。起到“引子”作用的宏观政策包括:一是政府增加支出将多余的存货消化,二是通过降低利率,或增加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推动投资增加。

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9月以来,美国政府先后推出了5轮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并持续推行减税政策;美联储连续降息,并且推出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增加市场流动性,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2011年,美国各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0.4%、1.3%、1.8%、3.0%;2012年一季度为同比增长1.9%。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消费者信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美国的复苏,一是目前较大的国债规模压缩了美国财政政策的空间;二是新的技术突破或经济增长点没有出现,无法夯实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2012年1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需要重振制造业,鼓励企业家将制造业工作岗位重新带回美国。根据《通论》的药方,美国的经济向正确的轨道运行,但能否真正走向复苏,关键看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效力以及产业重臵能否保证收入增长,从而顺利完成经济循环。

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根源、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手段、以及后续的经济走势看,《通论》的理论对于经济的影响无时不在。保罗.克鲁格曼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提出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为萧条经济学基础的《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

政策观点针对今天的危机仍在发生重要作用。因此,《通论》的回归不仅带有历史的必然,更有突出现实意义。

第二篇: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课程

【背景】

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呼唤趋同的会计环境:我国于2007年执行了与国际实质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正迅速得到全球各地的认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力争在2011年前允许美国跨国企业使用IFRSs。对国内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和进出口企业而言,更加清楚地认识新会计准则(CAS)与国际准则(IFRS)之间的异同,无疑将更加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降低融资成本,赢得竞争。

同时,“世界已经改变,并且还在继续改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不断更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财政部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不时的做出一些修正,例如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6年11月发布IFRS8《经营分部》取代IAS14《分部报告》,财政部由此在2009年5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3号征求意见稿》中结合国情相应调整。这种调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我们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课程内容,在对论理精髓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培训经验,把最新理念传递给您,助您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企业的前列。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和内容;

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比较分析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 介绍两者差异的原因以便在实务工作总具有前瞻性  深谙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转换的操作实务。

一、中国新会计准则(CAS)的变化实质 1.规则导项VS.原则导项

2.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模式的过渡 3.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

 基本准则

 具体38项会计准则及运用指南 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  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介绍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成立及发展

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IFRS,IAS,IFRIC,SIC)及特点 3.全球运用状况及发展趋势介绍

三、基本准则的区别

1.会计和报表公布期限 2.会计账簿和会计记录 3.报表语种 4.记帐本位币

四、具体准则的比较 1.非流动有形资产

 不动产、场房和设备(成本模式VS.重估价模式) 不动产、场房和设备---折旧(实际情况选择VS.组成部分折旧法) 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处理VS.成本模式VS.公允价值模式)2.无形资产

 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费用VS.研究费用化、开发资本化) 无形资产---摊销

3.投资

一般要求(权益法VS.成本法, 企业合并形成的投资VS.非企业合并形成的投资,金融资产) 股权投资差额(商誉)(摊销VS.不摊销)4.负债

 可转换债券---发行人(归为负债VS.归为负债与权益) 员工退休福利(预提,在员工提供服务的期间确认费用)5.收入

 收入确认的一般原则

 短期投资现金股利收入(冲减投资成本VS.确认收入)6.其他损益项目

 借款费用(资本化VS.费用化) 政府补助(收付实现制VS.权责发生制) 所得税(应付税款法VS.纳税影响会计法VS.资产负债表债务法)7.其他

 非货币性交易(不区分同类及非同类资产交换VS.区分同类资产交换和不同类资产交换, 成本模式VS.公允价值模式) 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VS.计入收益表) 基于股权的支付(表外披露VS.费用)

第三篇: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期末论文

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10国贸3班103010311 胡慧娟

摘要: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而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与交易营销相比,关系营销是市场营销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变。但关系营销的应用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成本。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者各有适用条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演化和兼容。

关键字:价值链;实施战略;市场营销;策略

进入21世纪,市场营销学理论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营销学中的“关系”范式的出现。“关系”范式以关系营销(或关系性交易)理论为代表,在市场营销学理论界掀起一场革命,对市场营销持“关系”观点的学者对交易导向的营销理论进行了批判,被称为“营销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前者以产品为中心,采用4P【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营销),Promotion(促销)组合】营销组合为手段,着眼于单次交易活动收益的最大化;后者以长期关系为导向,采取关系方法

(Relationshipapproach),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和双方关系中的交互作用,以构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

一、关系营销理论的提出和营销范式从交易向关系转变

在关系营销出现以前营销理论以交易或者交换为研究的中心,早期重点研究营销渠道的效率,其后消费者行为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其中以4P营销组合作为主要手段。

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是两种对立的营销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以交易为导向的营销认为,市场是由同质性的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至少在同一个细分市场是如此),关系营销则认为市场并不是由大批无关紧要的个体顾客组成。每个顾客是需求和欲望、购买能力差异很大的个体,对企业来说,每个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市场营销学的“20/80”理论,即企业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顾客说明,卖方不应对每个顾客都同等对待,应将有价值的关键客户和其他客户区别对待。

2.交易营销认为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主动性不同,即存在“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买卖双方是各自独立的因素,市场营销就是卖方的单方行为,卖方用产品、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手段刺激顾客购买。关系营销认为市场并不都是由“积极的卖方”和“消极的买方”组成,具有特定需求的买方也存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的过程,双方是“互动的关系”。

3.交易营销的交易活动是由具体的单个交易事件组成,各个交易活动之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关系营销认为供求双方的交易是连续过程,大量的交易都是重

共5页,第1页

1复进行的,前一次的交易往往对以后的交易活动产生作用。如果顾客有一次满意的购买体验,也就是在购买中得到超过预期的价值,那么,他就会把这种体验带到下次的交易活动中去。一次购买行为只是双方关系序列中的一部分。

4.交易营销的产品概念主要是指产品的实体价值,而关系营销认为产品的价值既包括实体价值,也包括附在实体产品之上的服务,如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产品、从与供应商接触过程中得到的愉快感和咨询服务等。

5.交易营销完全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供应商与顾客都是完全的理性“经济人”,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关系营销以“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认为顾客在交易中不但要得到经济价值,而且还追求经济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顾客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关系以互惠为基础并存在“利他主义”倾向,关系的维护因素是信任与承诺,因此交易是处于市场价格机制与科层组织的行政指令之间的“关系范式”发挥作用。

6.交易营销的价值来源于产品交易活动完成后价值在供应商、消费者、分销商等在价值链上的分配,而关系性交易注重新价值的创造。关系营销认为,客户购买产品并不单纯依据价格的高低,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可保证稳定供货、低的失败概率、弹性的生产容量等。企业在与顾客、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相互的合作关系过程中,由于资源相互依赖、共同开发、信息共享、组织学习等因素,与交易营销相比,关系营销带来更高的价值创造。

从关系的角度看待营销是人类商业活动的本源回归,关系营销是对市场营销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将传统交易营销学研究的视角从关注一次性的交易转向保留顾客;从有限地满足顾客期望转向高度的顾客服务;营销的目的从获取短期利润转向与各方建立和谐的关系,大大扩展了市场营销学研究的视野。

二、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的演化与兼容性

营销采取关系导向还是交易导向关键在于双方的意愿,而不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在双方关系意愿匹配达到平衡的基础上,才可能发展关系性交易。如果考察为什么供应商或客户会采取交易或者关系导向,则取决于双方各自希望从交易中得到什么,以及对交易方的了解程度,即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交易导向的影响。更多的情况下,企业营销中往往同时使用关系营销与交易营销导向,而不应说取其一而否定另一种方法。可得出以下结论:

1.关系或交易动机决定于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表现在:从客户方面看,不同的客户营销导向不同,同一客户在不同情况下营销导向也不同,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建立关系,有些则缺乏关系的意愿。从供应商方面看,对有的客户希望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而对有的客户则不希望建立关系。从产品和服务的性质看,有些适宜关系导向,而另一些则适宜于交易导向。如当产品定制化、差异性时,往往希望选择特定供应商以满足特殊需要;当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时,则缺乏关系交易的动机。

2.营销手段的应用应使短期收益与长期利益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均衡。无论关系营销还是交易营销,其实施都要分析一定时期内的收益与成本,及时进行评估和决策。关系营销重长期收益,而交易营销立足于即时经济收益。

3.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与顾客的距离缩短,双方的沟通更加便利。关系营销的核心之一是双方关系过程中的互动,即通过直接接触与沟通实现价值,而交易营销主要是通过分销渠道与顾客间接沟通。在买卖双方的关系中,双

方直接接触的距离越近,建立关系的愿望就越迫切。在通过分销渠道间接面对大量消费者时,厂商主要是通过加强品牌宣传来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使双方的沟通与接触更加直接、频繁、快捷。

4.关系性营销方法与4P营销组合可以演化与并存。在关系营销的三个层次中,其中第一层次的关系营销与4P营销组合近似,是界于两种方法之间的混合方法。在交易营销中,产品的差异化满足顾客特定需求,需求满足导致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又引致重复购买,重复购买意味着双方有可能建立长期关系。因此,可以说产品的差异化是交易营销向关系营销转化的动因之一;从企业的品牌看,消费者对特定品牌的忠诚也一定程度体现了关系营销的理念;从关系本身看,关系不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关系既可以是紧密的伙伴关系,也可以是松散的客户关系,其深度决定于双方的需要。

三、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售后服务方面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聚合体。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企业的价值链及其进行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该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以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

价值链可以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这里的技术和采购都是广义的,既可以包括生产性技术,也包括非生产性的开发管理;采购管理既包括生产原材料,也包括其他资源投入的管理。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但是一个环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则与其在价值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

四、价值链与企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

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认识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

虽然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环节在各行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例如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拥有全球跨行业营销的范围经济效应。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么,当两个行业的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时,跨国公司就将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核心能力扩散到另一个相关行业,使得范围经济效应转化为范围经济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行业的营销沟通活动中获得的先进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资就能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

当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营销时,范围经济优势又可以同时转移到新进入的国际市场。根据该国的特定市场环境,跨国公司有计划地选择相关行业的产品相继导人,在市场研究、促销技巧和共同渠道等方面形成范围经济效应,尤其是促销行为的协同效应对树立跨国公司在当地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由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分析可以知道,企业的价值活动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

相应来说,如果对于某一产品的营销占关键地位的是上游环节,取决于产品技术和大规模生产,其竞争性质很可能表现为“全球市场”型的全方位的立体竞争,因此,企业跨国经营如果主要靠上游环节的优势,则可以采取“全球性”的营销策略。而国际市场的某些消费需求的同质化趋势也支持这一策略。

虽然各国市场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但各国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却表现出趋同性。各国消费者都在从其他社会吸取他们认为是好的东西,从精神到物质产品,一种新消费现象——跨越文化界定的消费趋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来源于教育,来源于知识的传递,教育导致更高水平的技术成就,同时也会消除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另外,传媒,特别是电视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对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大公司来说,这样一种消费趋势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也是他们日日夜夜在努力促进的。需求的同质化,可以使厂商的库存、采购及生产成本都大为减少,而更增加他们的竞争力。开创名牌,并促使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去追逐名牌,这些企业就可以得到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可观的利润。

跨国公司一旦认识到国文化交叉而产生的某些共性,就可以设计全球通用产品,用同样的广告制作知识变更说明文字,以跨国公司的盛名和信誉,以自己的渠道,向世界各个市场推进。“跨国公司产品”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且是一种能满足人们精神和感观需求的价值复合体,一种文化感受。

与此相反的是下游环节的经济活动。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各种经营活动(如广告宣传、渠道策略、促销手段等)都与消费者特性紧密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所在市场当地的供求情况、风俗文化为转移。如果对于某一产品的营销来

说,下游环节的优势占主导地位,则该行业的竞争性质很可能是“多国市场”型的相互独立的局部竞争模式。凭借下游环节优势跨国竞争的企业,其竞争战略往往带有鲜明的局部性、地区性色彩,在本地成功的策略未必能给其他市场带来成功。在这方面,世界两大日用消费品巨头英国联合利华和美国宝洁公司都有过类似的教训。

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吃了不少苦头,总结了不少教训:不要把中国当作单一的市场,各地区间在收入、风俗、政策、商业存在很大差异。全国统一的战略难以实施,要学会思考,因地制宜。是否进入一个市场,战略基石不能寄放在政策和跟政府关系上,尽可能跟上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论你的产业模式在别处多么成功。

参考文献:

[1]陈曦.在价值链上跳舞[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2]陈小洲,王灵敏.现在企业市场营销[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王雪丽.国际市场营销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4]吴率.市场营销管理[M].程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5]张涛,王亚军.现代供应链管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论文

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论文

一、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集团包括员工、顾客、供货商以及所在地区和相关行业等创造价值。如果把“企业”这个“黑匣子”打开,我们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或者称之为“增值活动”,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售后服务方面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聚合体。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企业的价值链及其进行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该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以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

价值链可以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如材料供应、成品开发、生产运行、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这些活动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这里的技术和采购都是广义的,既可以包括生产性技术,也包括非生产性的开发管理,例如,决策技术、信息技术、计划技术;采购管理既包括生产原材料,也包括其他资源投入的管理,例如,聘请有关咨询公司为企业进行广告策划、市场预测、法律咨询、信息系统设计和长期战略计划等。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比方说,如果多花一点成本采购高质量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减少工序,少出次品,缩短加工时间。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但是一个环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则与其在价值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产品实体在价值链各环节的流转程序,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经济活动的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成败优劣主要取决于顾客特点。

不管是生产性还是服务性行业,企业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用上价值链来表示,但是不同的行业价值的具体构成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环节在各行业中的重要性也不同。例如,在农产品行业,由于产品本身相对简单,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一般较少需要广告茗销,对售后服务的要求也不是特别强烈,与之相应,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对企业经营的整体效应的影响相对次要;而在许多工业机械行业以及其他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售后服务往往是竞争成败的关键。

二、价值链与企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说到底,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决定企业经营成败和效益的战略环节可以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也可以是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或者认识管理等等,视不同的行业而异。在高档时装业,这种战略环节一般是设计能力;在卷烟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策略(也就是如何对付各种政府和消费者组织的戒烟努力);在餐饮业,这种战略环节主要是餐馆地点的选择。

虽然如前所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价值链,同一环节在各行业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例如跨国公司则可以通过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关行业中进行扩散和移植,从而提高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国际营销活动中拥有全球跨行业营销的范围经济效应。这种范围经济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最佳广度(范围)地使用通用型要素和资源而获得的。这种通用型要素可以是通用的生产设备、管理经验、营销技能和研究开发能力。由于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能发现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么,当两个行业的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时,跨国公司就将自己在一个行业中的核心能力扩散到另一个相关行业,使得范围经济效应转化为范围经济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在一个行业的营销沟通活动中获得的先进知识、经验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资就能转移到其他相关行业。如美国的菲利浦一莫利斯公司是著名的烟草商,创造了万宝路这样的全球性香烟品牌,该公司进入食品行业后,带入了其卓越的广告、营销推广等营销沟通技巧,使得像米勒啤酒等品牌也迅速成为美国的领先品牌,并走向世界。

当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营销时,范围经济优势又可以同时转移到新进入的国别市场。根据该国的特定市场环境,跨国公司有计划地选择相关行业的产品相继导入,在市场研究、促销技巧和共同渠道等方面形成范围经济效应,尤其是促销行为的协同效应对树立跨国公司在当地的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飞利浦公司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引入其照明、微电子、计算机硬件、家用电器等相关行业的多种产品,并使用相同的广告语“让我们做得更好”,使得公司形象非常鲜明。尽管其多年营运状况不佳,但据调研显示在中国市场上飞利浦公司的知名度要远高于通用电气等强劲的竞争对手。其他如日用消费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在各国市场上都如出一辙地引入家用洗涤剂、消费纸品、个人护理用品和食品保健品,这些都是跨国公司获得范围经济效应的例证。

很显然,要保持企业对某一产品的垄断优势,关键是保持这一产品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的垄断优势,并不需要在所有的价值活动上都保持垄断优势。战略环节要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很多非战略性的活动则完全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承包出去,尽量利用市场以减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对战略环节的垄断可以采取许多形式,既可以是垄断关键原材料,垄断关键人才,也可以是垄断关键销售渠道、关键市场,等等。比如说,在很多靠特殊技能竞争的行业,例如广告业、表演业、体育业,这种垄断优势通常来自于对若干关键人才的垄断;在很多靠产品特色竞争的行业,这种垄断优势往往是来自于对关键技术或原料配方的垄断,例如可口可乐的配方,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的专用调料配方,都是绝密级别的商业秘密。在高科技产品行业,这种垄断优势通常来自于对若干关键生产技术,例如对计算机的芯片生产技术的垄断造就了全球芯片巨头IN-TEL公司。而微软(Microsoft)则在电脑软件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广州宝洁从成立开始就以“世界一流产品,美化您的生活”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树立“宝洁公司,优质产品”的形象。为了维护其优质产品概念,公司动用其在全世界拥有的超过100名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花费其销售额的8%-10%(约5亿到7亿元)的费用进行专门的产品研究,宝洁认为,只有不断开发产品功能,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占领市场。优质产品概念不等同于国家、行业的标准。为了开发一个优质产品概念,宝洁每年花费销售额的1%-3%进行各方面的市场研究,用宝洁的话说,优质产品必须是消费者合同的产品,产品核心功能和外围功能都成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上面这种种建筑在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战略环节上的垄断有时是很容易理解的。相对来说,鲜为人知的是各种建筑在价值链“辅助性增值活动”环节上的垄断优势。下面我们试以国际商用计算器(IBM)在组织结构上的垄断优势来讨论。IBM在世界计算机市场上的优势,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IBM的价值链布局所形成的强大组织体系,这种组织体系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和维修大型商业计算机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就个人电脑的生产而言,IBM是相当落后的;个人电脑的关键生产技术都不在IBM手里。但是,IBM的遍及全球的组织结构和维修服务网络,以及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高质量服务”的信誉却是其他公司难以企及的。尽管IBM并不生产任何个人电脑的关键部件,标有IBM牌号的个人电脑内部所用的原器件都是IBM向其他公司采购来的,但IBM牌个人电脑仍然受到消费者的偏爱,售价高于其他各种质量相同的“杂牌”电脑。这里的原因主要在于,IBM的声誉和覆盖全球的销售、维修、服务的组织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技术复杂产品是极为需要的质量保证。由于这种质量保证是个人电脑产销价值链上的一个战略环节,而IBM在这一环节上占有垄断优势,这就使得并不生产个人电脑的IBM成为在个人电脑行业举足轻重的行业巨头。

三、价值链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由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成分析我们知道,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被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在企业的基本价值活动中,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上游环节经济活动中心是产品,与产品的技术特性紧密相关,其效益高低影响到整个价值链体系。例如,新产品、新工艺一旦开发出来,可以在许多市场许多地区应用,其优势具有普遍意义。

相应来说,如果对于某一产品的营销来说,占关键地位的是上游环节,取决于产品技术和大规模生产,其竞争性质很可能表现为“全球市场”型的全方位的立体竞争,大型商用客机、小汽车、计算机都属于这一类。因此,企业跨国经营如果主要靠的上游环节的优势,则可以采取“全球性”的营销策略。而国际市场的某些消费需求的同质化趋势也支持这一策略。

虽然各国市场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异,但各国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却表现出趋同性。各国消费者都在从其他社会汲取他们人为是好的东西,从精神的到物质的产品,一种新的消费现象——跨越文化界定的消费趋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来源于教育,来源于知识的传递,教育导致更高水平的技术成就,同时也会消除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另外,传媒,特别是电视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因为这些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使人们能够立即分车到世界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壁垒的大大降低,各种层次的国际交流愈来愈多,愈来愈密切,世界正在变小。丹麦、德国、日本、美国的年轻人都是吃汉堡包、穿牛仔裤、弹吉他长大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抱负和愿望都十分相似。

对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大公司来说,这样一种消费趋势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也是他们日日夜夜在努力促进的。需求的同质化,可以使厂商的库存、采购及生产成本都大为减少,而更增加他们的竞争力。开创名牌,并促使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去追逐名牌,这些企业就可以得到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可观的利润。美国一家咨询公司对美国、日本和欧洲14个国家的9万名消费者的调查表明,世界知名度最高的10种名牌商标是:可口可乐、万宝路、IBM、麦当劳、迪斯尼、索尼、柯达、摩托罗拉、吉列和耐克,而这些品牌都是属于顶尖跨国公司的。

跨国公司一旦认识到国文化交叉而产生的某些共性,就可以设计全球通用产品,用同样的广告制作知识变更说明文字,以跨国公司的盛名和信誉,以自己的渠道,向世界各个市

场推进。“跨国公司产品”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而且是一种能满足人们精神和感观需求的价值复合体,一种文化感受。

与此相反的是下游环节的经济活动。下游环节的中心是顾客,各种经营活动(如广告宣传、渠道策略、促销手段等)都与消费者特性紧密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据所在市场当地的供求情况、风俗文化为转移。例如,强有力的销售渠道,脍炙人口、不胫而走的广告语言往往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很难简单地照搬和移植。如果对于某一产品的营销来说,下游环节的优势占主导地位,则该行业的竞争性质很可能是“多国市场”型的相互独立的局部竞争模式。凭借下游环节优势跨国竞争的企业,其竞争战略往往带有鲜明的局部性、地区性色彩,在本地成功的策略未必能给其他市场带来成功。在这方面,世界两大日用消费品巨头英国联合利华和美国宝洁公司都有过类似的教训。

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吃了不少苦头,总结了不少教训:不要把中国当作单一的市场,各地区间在收入、风俗、政策、商业存在很大差异。全国统一的战略难以实施,要学会思考,因地制宜。是否进入一个市场,战略基石不能寄放在政策和跟政府关系上,尽可能跟上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论你的产业模式在别处多么成功。

美国婴儿尿布头号生产商,世界知名的市场营销战略之王宝洁公司跨国经营婴儿尿布的 教训同样很有代表性。宝洁公司在80年代把美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婴儿尿布引出国界,进入香港和德国市场。在一般情况下,宝洁公司每进入一个市场都要经过“实地试营销”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这次宝洁公司认为,尿布就是尿布,婴儿尿就是婴儿尿,这种尿布已经在美国销售多年,受到普遍好评,因此,决定跨越试销阶段,直接进入香港和德国市场。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大出乎宝洁公司的意料。香港的消费者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厚,德国的消费者却反映,宝洁公司的尿布太薄,吸水性能不足。同样的布,怎么可能同时太厚又太薄呢?宝洁公司经过详细调查才发现,婴儿一天的平均尿量虽然大体相同,婴儿布的使用习惯在香港和德国却大不相同。香港的消费者把婴儿舒适作为母亲的头等大事,孩子一尿就换尿布,因此,宝洁公司的尿布就显得太厚;而德国的母亲比较制度化,早晨给孩子换块尿布然后到晚上再换一块,于是宝洁公司的尿布就显得太薄

因此,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更注重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为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宝洁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开展消费者追踪并尝试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沟通关系。宝洁公司在中国的市场研究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把消费者意见及时分析、反馈给生产部门,以生产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的产品。

第五篇: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5.3.5关于政府补助披露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披露:补助的种类及金额;记入当期损益的补助金额;本

期返还的补助金额和原因。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披露:对政府补助采用的会计政 策,包括财务报表中列报方法;报表中确认的补助的性质和范围及对企业直接 从中受益的其他形式政府援助的说明;在政府援助已确认的情况下,尚没履行 的附加条件及其他事项。相比之下,国际会计准则在披露方面比我国会计准则 多了一项:即要求披露对政府补助所采用的会计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会计 准则允许对政府补助采用多种报表列报方法。

5.4.2关联交易披露内容比较

所谓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

是否收取价款。从关联方交易的定义上看,我国会计准则与工AS的定义基本相 同。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了关联交易的,应当在财务报表的 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的类型及交易要素(至少包括交易的金额,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未结算应 收项目的坏帐准备金额,定价政策)。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 予以披露,类型相似的关联方交易,在不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正确理解关联 方交易对财务报表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合并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交易 规定,应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以及为理解财务报表所必需的交易类型和交易 要素,为理解财务报表所必需的交易要素通常包括:对交易量的说明,以金额 或以相应比例表示;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

关联方交易中非常重要的是关联交易定价方法,工AS第24号对关联方交易 提出了三种的定价方法:

①确定关联方交易价格,一种方法是不受控制的“可比价格法”。可比价格 是参照非关联方之间在经济上可比的市场中买卖类似商品所采用的价格。在关 联方交易中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如果相关条件与正常交易相同,大多采用“可 比价格法”,这种方法还经常用于确定融资成本。

②另一种方法是“转售价格法”,当商品在关联方之间转移后,商品的接受 方又将商品销售给独立的第三方,从转售价格中扣除毛利,弥补转售者的费用 并使其获得适当利润,从而得出给转售者的转移价格。在确定与转售者的毛利 相适应的价款时,存在判断问题。

③第三种方法是“成本加成法”,在关联方交易中,在供应一方的成本上增 加适当的金额,确定转移价格。

同时,工AS第24号第16条补充说明,有时关联方交易的价格不是通过上述 三种方法确定的,甚至根本不计价格,免费提供管理服务和债务的免息展期。我国会计准则的36号对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没有作详细的说明,这对我国 财务报表的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报表使用者无法取得全 面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其据此作出的分析判断和经济决策。我国的关联方披 露会计准则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对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方式作出详细的说明,定价依据、与非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是否一致以及差异的金额、各种定价政 策定价方法的使用范围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下载就业通论与国际经济危机[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业通论与国际经济危机[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2001.04.17发达的市场经济、成熟的证券市场离不开完善的会计准则,从世界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看,会计准则具有相当的法律效力,它实际上是......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它于1936年出版,旨在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其核心在于如......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通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财政12-1 魏泽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前半叶世界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通论》读后感 本书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介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怕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也......

    新存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内容的比较浅议(最终版)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新颁布的存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范围、确认、计量、批露四个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二者对财务会计信息影响的差异,试图通过以上分析来探求我国存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