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20:1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通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财政12-1 魏泽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前半叶世界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创始者,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在凯恩斯在世的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一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于资本主义各国内外矛盾的不断加深和尖锐化,在这不太长的年代里,爆发了七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经理了两次世界大战。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就是在这个多事的、动荡不定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是凯恩斯生前最后的也是最出名、最有影响的代表作。《通论》的问世,被西方经济学家们视为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凯恩斯革命》一书中写道:“简单古典体系与凯恩斯简单模型之不相容清楚地表明革命意味着什么。”那么,《通论》一书究竟提出了什么观点,使得其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巨大的矛盾,从而对传统经济学产生了强大的冲突呢?

一、理论前提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它所假定的情况,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的极限点,也不符合我们实际生活在其中的经济社会的现实。例如,其就业理论的假设前提是:①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②当劳动的就业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而《通论》强调“通”字,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二、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着重于个量分析,主要考察个体经济的运行和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而《通论》则着重于总量分析,创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为国家干预和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对付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刺激长期经济增长,有助于揭示经济波动的决定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商业循环中最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的对策。

三、经济危机理论

在经济危机理论上,新古典经济学派奉行“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按照“萨伊定律”,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供给同需求总是趋于一致,不可能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而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理论。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能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萧条。因此资本家在投资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

四、政策方面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自发调节可以合理地、充分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一般均衡和经济和谐,因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的任何干预。

而凯恩斯认为,完全任凭市场自发调节,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必然产生失业。因此,政府应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来辅助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主要是需求管理,提高有效需求以与总供给相适应,实行有调节的资本主义、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凯恩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上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将凯恩斯主义与现代经济局面相比较,从而产生更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理论。

第二篇:就业利息货币通论 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它于1936年出版,旨在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它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提倡政府干预经济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引起了一场经济学理论的革命,被誉为“凯恩斯革命”。因此,有人把凯恩斯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关于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我以前在高中政治历史课本上就略有接触。尤其是高二选修的《经济学常识》一书,其第二单元系统讲述了“凯恩斯革命”。我对凯恩斯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采取财政赤字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的思想记忆尤为深刻。因为08年我参加高考时,凯恩斯边际效率递减的理论考了一道大题目。今年在《西方经济学原著选读》课中,老师又着重介绍了《通论》这本书,这更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以及想要读一读的欲望。很可惜,我在图书馆并没有搜到这本书,不得不说有点小遗憾。还好,我在网上搜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我阅读的是199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学术丛书》系列由徐毓坍翻译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说实话,这本书我着重看了出版说明、引论和消费倾向三部分,中间的和最后的基本没看。一来由于高中课程的学习,我对凯恩斯的中心思想已基本了解;二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数学推理知识,由于大学政教专业不学高等数学,因此,像这种充满数学推理和逻辑性很强的书籍对我来说就十分晦涩,很难读下去。下面,我就我读过的部分谈谈我对本书的看法。

(一)内容概要 本书共六编24章。

第1章《正名》中,作者阐释了名为“通论”的原因:在于说明经典学派的假设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具普遍性,从而阐释其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之外建立的一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体系。

第2章《经典学派之前提》中,凯恩斯在逐条反驳新古典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

1、工资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

2、在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这些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第3章《有效需求原则》是整个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所谓有效需求,是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相交得到的,而这种“有效需求”才意味着充分就业。由于需求分为消费和投资,但投资并不会使总需求自动达到“有效需求”,甚至越富有的社会这种偏差越大,这就使得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能实现成为常态。

第4~7章(略)。第8章《消费倾向:

(一)客观因素》中,凯恩斯分析了工资单位、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差额,资本价值的以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对将来收入的期望等因素,最终总结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产量和就业量。凯恩斯特别指出: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不断减小,即其导数小于0。在这个假设下,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量增加而增加。但投资中,真正影响就业的是“净投资”而非折旧,作者特别引用了英美两国大萧条时期的投资数据,显示萧条期间折旧投资变动不大,而新投资大幅下降。

第9章《消费倾向:

(二)主观因素》中,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谨慎、愿望、算计、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等都会影响消费,不过他认为这些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很小。

第10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高中学过,基本结论了解,论证过程没仔细看。第11章到最后就是略看了。主要讲的就是资本边际效率、利率通论、流动性偏好以及货币工资与物价等知识,中心思想就是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因素,这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造成企业减产、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由于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而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解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并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因此,《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三大著作。

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不同程度地为西方国家所奉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应该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根本目的仍然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

(四)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很多人认为,利用政府财政开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凯恩斯主义,这其实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误解。相反,凯恩斯认为政府财政开支只有在美国和英国这样的资本品积累很大、资本的边际效率很低的国家里,才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凯恩斯主义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另外关于中国的消费状况,我想说几句。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还处于中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较为突出,人们普遍对未来收入预期持悲观态度。加之,传统“勤俭持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人的消费倾向普遍较低。人们有了钱,并不是用于投资,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当前的GDP仍然是依靠出口,这更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的依附性,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拉动国内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本国的内需。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就必需要动用凯恩斯所说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本国的消费呢?

目前,中国的失业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公共工程的建设似乎有一定道理。这是否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高铁),通过公共工程来吸纳国内多的剩余劳动力呢?我觉得未必如此。其实,中国并不缺乏投资资本。最近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示:中国大陆富豪首列百强,共有115人。俗话说,只有穷人才会把钱存进银行拿利息。是的,而富人则会把手中所持有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投入到新的生产领域中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大量私人资本仍然在寻找高利润的投资目标;只是他们苦于中国并未提供他们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时候,甚至是打压我们的民营经济。我们知道,私营企业可吸纳的劳动力要比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得到,因此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我想,如果某些被政府管制的行业(例如电信产业)能够向私人部门开放,如果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政策不是朝令夕改,我们的私营企业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从而解决一大群人的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解决了,必然会带动消费,从而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的发展。

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向市场投发了4万亿人民币。而这4万亿财政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因为我们感受到的是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CPI指数的不断攀升。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辈子的积蓄在不断地贬值。而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从2010年10月份到现在,央行已经连续加了四次息,然而加息幅度远远小于CPI上涨幅度。同时,加息带来的是大量热钱的涌入,这无疑给人民币币值以及我国经济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不得不去怀疑,中国政府利用财政刺激消费的举措。其实,凯恩斯明确指出,“通过持续投资来增加就业量”是不可取的。随着失业问题的减轻,政府应该减少公共工程的投资。遗憾的是,我们的各级政府很难如此行动。我们的公共工程固然能够在目前的危机中吸纳劳动力,但它也能够在经济复苏之后变本加厉地挤出私人投资,从而演变成一种低效率的选择。

弗里德曼曾说过:“适当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与凯恩斯同时代的哈耶克也比喻说:“如果一个人要奔跑向前,那么他的身体不能不前倾。但是记住,前倾过度会跌倒。”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他们同意要通过适当的通货膨胀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适度。去年10月份,就在央行08年以来实行第一次加息举措时,根据官方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而从当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 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这超发的将近43万亿的人民币是造成当前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由此,从目前经济状况分析,中国政府为因对金融危机而实行的刺激计划其实是错误的举措,它更违背了凯恩斯财政政策的应有之意。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由于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太粗浅,我只用自己所学到的一点点知识对当前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直观的、感性的分析。不到之处,还请老师谅解。

第三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

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第四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凯恩斯是20世纪前半期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思想的束缚,反对传统西方经济学中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建立了一套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经济学思想体系,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谱写了新的一页。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部宏观经济学著作中,凯恩斯从学术的角度论证了古典西方经济学所暗含的假设条件很少或者从来没有得到满足,在现实社会中不适用,深入挖掘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各种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策略以及危机的救治方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人们发现现实的经济社会并没有经济学家预想的那样平稳,在以自由竞争为主流的发展中,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地破坏着通向繁荣的道路。从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密西西比股票泡沫到英国的南海公司、美国经济大萧条,一个个惨痛的教训让人反思起资本主义本身。传统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产生原因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是外部原因导致。而凯恩斯则从外因论转向了内因论,从而发展了一项重大突破。他创建了自己的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从经济运行内部找出不稳定的原因,解释“繁荣内部何以蕴含着使其自身趋向毁灭的种子”。

首先,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只在极少数情况,即政府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时才能成立。所以传统贸易理论“各项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已经充分就业”以及价格论“价格变动,价格机制可以自动使供求平衡的理论”就无法立足。针对这一点,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指预期可给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他指出有效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大量的非自愿性失业,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凯恩斯对危机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与马克思的资本的积累过剩理论类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生产过剩,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不同的是,马克思又深入剖析,提出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关于危机引起的失业问题,他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又绝对增加,其结果势必形成相对人口剩余,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而凯恩斯则是站在内部审视资本主义现实。他注意到经济社会的显著弊端,一是它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二是它以无原则、不公平的方式对财富和收入加以分配。为了反驳古典学派的理论,他提出除了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外,还存在一种被迫的失业,即一部分人想找工作却无工可做。他进一步说明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由有效需求决定,后者又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而引起危机的有效需求不足归可以因为三大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因此引起投资需求不足。

此外,凯恩斯通过对收入、储蓄、投资、消费、利息、工资等因素的探究,用经济周期理论具体诠释了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原因。他把经济周期分为高涨、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周期的时间过程和时间长短的规律性,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不仅取决于现有资本品数量的多寡和生产它现在所需要的成本,而且也取决于对资本品将来收益的现行的预期。由于预期的依据捉摸不定,因此会发生突然的剧烈变动。凯恩斯认为,危机的典型的、往往也是决定性的解释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

当经济发展到了高涨期(也就是繁荣阶段)的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将来收益的乐观预期过分强大,这种盲目的预期足以补偿资本品数量的日益充沛、它们的生产成本的上涨以及可能出现的利息率的上升。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有价证券交易所和其他类似的市场)中,购买者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所购买的东西认识的本不是很清楚,而专业的投机者则更加关注预期下次市场心理的变动,而不是对资本资产的将来收益作出合理估计。在这种影响之下,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下,当过度乐观和过度购买的幻想破灭是,市场

价格会以突然和灾难性的巨大力量下降。

正如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事件,当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机构,许多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盲目地一味追逐利润,没有对投资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再加之美联储货币利率政策的变更以及美国负债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背景,次贷危机席卷金融市场,众多大型投行纷纷破产,最终灾难波及全世界。

此外,伴随着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人们对将来的惶恐和不肯定性促使流动性偏好急剧增长——由此导致利息率上升。可以看到,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再加上随之而来的利息率的上升这一事实会促使投资量严重下降。特别是对于促成一次繁荣阶段的新投资重点的那些资本品而言,它们的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作用更大。除了受到交易量增加和投机动机的增长的影响而增加的部分以外,流动性偏好会保持不变,一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开始过大。另外,资本边际效率的严重下降也趋于对消费倾向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种下降会直接引起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下降。对于关注股票交易投资,特别是对那些利用借款来从事经营的人们而言,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下降自然会产生非常消沉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恐慌期。

很快萧条便会到来,到那时社会上普遍商品销售萎缩,生产猛烈下降,工商企业竞相削价抛售商品,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大企业也不得不缩减生产甚至倒闭,失业工人急剧增加。而资本家对未来信心不足,不愿进行投资,资本边际效率难以恢复。由此将引发一系列社会动荡问题,严重浪费社会财富,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通论》在危机的解决方法上也作了深刻的剖析。从宏观上看,国名收入系由消费和投资两个部分组成,因此,前者数值的高低取决于后面两个部分的数值的高低。而消费的数值取决于消费倾向;投资的数量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在这里,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而利息率则由货币数量和流动性偏好决定。因此,必须设法调整消费倾向、预期收益、流动性偏好、供给价格、货币数量这五个关键性因素来掌握经济命脉。由于前四

者较难很好的加以控制,只有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直接掌控,所以,凯恩斯认为必须加强“有形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的力度。另外,他更是凯恩斯提出了投资社会化的主张,即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储蓄量。因此,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客服经济危机,国家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政策。一方面是实行国家举债的财政政策,他认为“消费式的举债支出在得失相抵之后还是可以增加社会的财富”。并且政府通过增减税收和增减预算支出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与社会总供给相均衡,从而使经济既不发生萧条,又不会发生过度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加强监管力度。这一点完全打破了旧思想自由放任、完全市场导向的束缚,提出了垄断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现实,认为垄断统治的加强,将使市场机制受到限制,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从而缓解社会上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实现“可调节的资本主义”。

在这一点上亦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有一定的交集。马克思认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从全社会的角度合理地安排生产和流通活动,有计划地协调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再生产能够进行,以避免经济的剧烈波动和严重的比例失调。可以看出,他们两者都意识到了市场调节的不稳定性,认为必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调节经济。

从个人经济行为的角度,凯恩斯认为财富的增长不取决于富人的节欲,并且受富人节欲的阻碍。他摒弃传统理论的节约原则,鼓励人们扩大消费甚至是奢侈地消费,他曾引用孟迪维尔的“蜜蜂寓言”来说明奢侈对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这一在当时新颖的观点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人如今的提前消费模式也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一思想。

然而,事实证明,凯恩斯的“扩大有效需求”的方针不能根治经济危机,危机情况虽有所缓解,但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频发。有学者称凯恩斯的理论是建立在短期分析基础上的,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这句话也只在短期情况下成立,在长期内决定经济增长的方案是有效率、有理性的经济组织,而这种经济组织与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因而他的方案并未涉及本因。

经济学一直在永不停息地前进,有关资本主义危机的探索依然在继续着。但毫无疑问,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因《通论》而焕然一新。

第五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下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通论》读后感 本书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最近,读了老师介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从阅读的情况来看,我怕很赞同此书的翻译者在译者导读中所说的“此书很难读懂”的观点。也......

    1_3600925_《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读后感[五篇模版]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说来惭愧,作为统计学院保险专业一名成员,也辅修了金融学,所学也算是经济学的分支,但一年下来对经济学的理论学却是一知半解,实在是汗颜啊!每当和......

    《就业、利息与货币理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会计1116王佳玲1203110121 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分别修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课......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古时女子相夫教子时,我想她们应该是快乐的。而今我选择教育行业,选择免费师范生政策,初衷是教书育人让我感到快乐,至少不会感到痛苦。桃李满天下,看着......

    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这是我第二次读《货币战争》,与上次所不同的是,这次我现在豆瓣上浏览了相关的评论,带着他人的见解去读,也许能有更多的收获。读第一遍时,我只感到金融......

    货币论读书笔记

    凯恩斯的货币观 ——读《货币论》有感 查阅凯恩斯的百度百科词条,可以发现,直到上世纪20年代末,凯恩斯依旧信奉自由贸易理论,反对对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的保护主义......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课题:《货币战争》读书笔记《货币战争》读书笔记第一次让我略微领略到金融魅力的,是电影《窃听风云》,但真正引领我逐步走向金融世界,让我建立起对金融世界的框架与对金融世界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