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分析小说的环境
分析小说的环境
第一课时概括环境的特点
一.考点解读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对环境题目的考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这节我们先讲一下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
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概括环境特点也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常见题型,但在答题时我们要是要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常见设问方式】
(1)概括某某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2)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请概括分析。(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三、概括环境特点的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 即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第二步,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第三步,多角度,综合考虑细分析
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用术语,恰当概括理答案
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多为自然环境)或名词(多为社会环境)概括环境的特点。
第二课时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考点解读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命题的重心一般有三种: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从环境本身描写的内容来看:
①表现地域风光,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2)从对人物的作用来看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3)从对情节的作用来看: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4)从对主题的作用来看: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注意】
环境描写出现的不同位置所体现的主要作用: 1.开头:给全篇“定调”(感情基调或叙述基调);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感染读者。2.情节发展中:推动情节发展。3.人物出场前:导引其出场。4.人物描写中:揭示人物性格。5.全篇主背景:作为一种象征。
三、常见设问方式
(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2)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小说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四,解题思路
(一)审题干,明要求
一是注意题干关于“景物描写”,“社会生活”的提问中“意图”“作用”“特点”类的词语,二是注意题干指出的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句段。
(二)找角度,作分析。1,自然环境作用:
第一步: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第二步:明确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2.社会环境作用:
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主要思维角度:(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五,答题模版 自然环境作用: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社会环境作用:
模式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式二: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模式三: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三课时环境描写的方法
一、考点解读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析某某段。(3)某某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
二、方法归纳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1)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描写手法:运用模仿的方法,尽可能如实地描画,真切地再现描写对象的各种外在性状,如声音,颜色,形态等;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追求形象化;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结合起来,使所绘景物具体,生动。
(2)社会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点面结合:“面”指场景的整体,包括场景中所有的人,事,物;“点”指场景的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人或物。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对比映衬:通过场景内的动,静,冷,热,急,缓,人与人的不同特质,或者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言行的比较,收到突出个性,彰显感情的作用。
简笔勾勒: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人物本身,不做精细描写,而是用简明的笔墨,勾画特征性的语言,动作,突出人物的个性。
精笔细描: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以烘托人物的精神气质,或是对人物做精雕细刻,以鲜明地展示其形象,使整个场景为之生辉。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第四步:运用模板,规范作答
小说中环境这一考点,单独命题的情况很少,一般是概括特点并阐释作用,或明确描写技巧并点明作用,所以为了答案的全面,可以三方面都兼顾。
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环境
小说环境描写
● 复习目标
1.了解小说环境描写分类及作用
2.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一景三考——特点、技巧和作用。
● 设计思想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 教学资源
《小说环境描写》教学PPT
●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把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34567-
第三篇: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之小说情节
第一课时
概括小说情节
【题文】
情节概括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常考查的有这几种类型:情节梳理型、情节手法型、情节作用型。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到贯穿小说的线索或叙述主体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常见设问方式】
(1)请围绕主人公XXX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3)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4)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5)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6)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方法归纳】
解答情节梳理型题目的一般步骤: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梳理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第一步,根据小说特点,选定概括方法
(一)结构概括法
(1)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2)明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梳理概括情节。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
(二)场面概括法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线索概括法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第二步: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一)完整叙述的参考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参考模板
故事较复杂、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常用模式:某人做某事。
第二课时赏析小说情节手法--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题文】
情节叙述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结构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一、考点解读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二.叙述手法
(一)知识积累 1.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三)、答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 是哪种叙述手法。
(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②结合文本所用此情节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 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三、结构手法
(一)熟悉常见的“情节结构手法” 1.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2.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3.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7.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8.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9.抑扬,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二)设问方式: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中某个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3)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
(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何作用?(5)小说采用×××方法开头,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一般答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 是哪种结构手法。
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结构手法。②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第三课时小说情节的作用
【题文】
情节作用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三、方法归纳
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如《古渡头》一文结尾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第二步: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5从”思维考虑作用点,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常用答题模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第四篇:2015江苏高考小说环境描写专题复习
题型二 环境描写分析题
——境由心生,妙笔生花
把握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把握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当作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边练边悟(2011·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晚 秋(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有删节)1.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②照应标题(或渲染气氛)。
解析 要考虑此处景物描写与全文的关系及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了秋天的景物,自然想到题目“晚秋”,景物特点是萧瑟的,可以联想到后文瓦萨卡的处境、心情,以及小说渲染的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渲染气氛等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把握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边练边悟(20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有删节)2.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解析 犯人介绍的牢营情况,可以看作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情节的推动或照应、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主题的揭示等三个方面。就本文来看,在情节方面主要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也为后文林冲先招骂后免打埋下伏笔,使故事更有波折;从人物刻画方面来看,则主要是交代了林冲所处的环境,也间接刻画了管营、差拨的丑陋嘴脸;主题方面,则反映了当时牢狱的黑暗,当然,这一点并非本选段的重心所在。
一景三考:特点、技巧和作用
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均有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2010·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
注艺很好。
„„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
(有删节)注 洗碑:刻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现场答案1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在答“特点”时误解题意,“景物描写的特点”重在答“手法”,“景物的特点”是要答出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在答“作用”时忽略了景物描写的其他作用。现场答案2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答案在答“特点”时答“细节描写”是不准确的。虽然文中有“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这样的细节描写,但仅此一处而已,应着眼于整个画线文字作出判断。答“作用”时,只答出它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对情节方面的作用也同样未考虑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解析 解答本题时须仔细审题,题干中包括两部分:一是特点,二是作用。“特点”要结合文本进行概括,文章画线句的景物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没有加入作者的感情、评价,属于白描;回答“作用”时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来作答。这些景物描写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因此可主要从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和小说情节的角度作答。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虽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作用是考查重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1. 如何概括景物特点或寓意
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2. 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5)白描和工笔。3. 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1)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简言之,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
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2)根据位置判定作用
如在开头,往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在中间,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衬托情感,表现心理。在结尾,往往是升华主题,照应开头。
即时巩固(200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魔 盒(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有删节)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析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我们应该注意抓住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修饰语,例如文中“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该结合景物的特点,从整体的氛围、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等角度来分析。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后文第二、三段写自己离家后的感受——沮丧、伤心,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压抑、忧伤的氛围,渲染了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小说环境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1. 审题
(1)审清所给文字的类别: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或者兼而有之,它决定了答题的基本走向。
(2)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3)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2. 答题
(1)既要认真阅读所给文字,更要依据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回答不同的作用。①如果所给景物文字出现在开头,那么其作用主要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感情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加舒缓自然、顺理成章。另外还有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主人公的作用。
②如果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作用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③如果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
④如果景物描写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小说的景物描写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2)所给的景物描写文字一般是集中的、具体的,对于那些散见的景物描写在答题前一定要找足找全,不得遗漏。如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4题探究题“自然景物叙写”包括了“雪”与“腊梅林”两项,如只找出了有关“雪”的文字进行探究,则最多也只能得一半分。(3)掌握答题模式。①环境(景物)的特点
常见的答题模式:a.描写了„„景象,b.渲染了„„气氛,c.呈现出„„格调。②环境描写的手法
常见的答题模式:运用了„„手法,突出了(表现了)„„。③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的答题模式:a.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b.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c.引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题答题很容易模式化、套路化,因而最易答得笼统、空泛。这时,特别强调答题要与文本“这一个”特定内容的分析结合起来。仅仅写“渲染氛围,烘托心情”之类的套话万万不可。
规范训练(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在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见一群人要杀一头老牛,于是在众人的哄笑中把它买了回来。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就定下来叫它福贵。(编者改编)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1.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既包含自然环境描写,也包含社会环境描写。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①“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涵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结构上,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规范训练(201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 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删改)2.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另外,景物描写还有渲染氛围、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环境描写分析题题组训练
一、基础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1. 试分析上面语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出了贾府显赫的社会地位,显示了主人尊贵的社会地位和富贵荣华,表现出贾府确确实实“与别家不同”。
(200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乌 米(俄)阿·马·高尔基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原文第五段)2. 指出该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时,要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再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作细致的分析。
二、核心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车站上空的鹰 谢友勤 第五等火车站的站长,在站台上溜达,大碱滩白雾瘴瘴,没有青草、树木,没有野兔、狐狸、狼,更没有人家。这个小站,地图上没有它的名字,过往旅客不知道它的名字。客运货运,是四等以上车站的活儿。五等站,就是监视过往车辆有无异常。列车呼啸而过后,留下荒凉的大碱滩,剩下风雪山神庙样的小车站。
年后,省卫生防疫站的专家赶到这里,抽取地下水化验后,明确告知,水质含氟量奇高,不能饮用。没有合格水源不允许建立车站。但车站死撑在这儿半个多世纪了。站长刚上任时用大碱滩水洗衣裳,衣裳浑浊得如同麻袋片穿在身上梆硬。用碱地水煮饭大米变成红色高粱米黏稠似血。第一次喝下一碗苦涩的碱水走不出多远便恶心呕吐心肝肠肚肺翻搅,肚子发酵像要爆炸,全身抽搐人仿佛墓碑一般轰然倒掉俗称“百步倒”。
就在站长快扛不住的时候,一个女孩走来。女孩离开大碱滩外的村子,朝车站走来。她听说南边有个火车站,来瞧稀罕景。她没有发现,身后悄悄跟着一只狼。狼和女孩一样,离开自己的领地,从草原闯进大碱滩。一只鹰雕在天上盘旋。北面村子有许多猎户,鹰雕是女孩家的好猎手。此刻,女孩只看见前方苍凉的车站,饿狼只看见前面的活人。鹰雕收拢翅膀,没有风声,连影子都没有落在地上。它看见死神的阴影罩着女主人,它能提前嗅到死亡的气息。鹰雕急了,急剧俯冲,“轰”的一声,炮弹出膛般砸向狼,气流呼啸,把狼冲得飞起来。鹰雕撞在砾石上,翅膀折伤,在地上扑腾。狼踅身一闪,与鹰雕面对面。鹰雕抬起一条枯枝似的腿,把头插进翅膀里,羽毛簌簌发抖。狼龇牙狞笑,飞贼,害怕了?!投降了?!狼扭歪的脸皮僵住,鹰雕擦完喙,佝偻着肩膀,迈开长腿,朝它走来。狼不会站起来,不能像人一样迎上前。狼愣住了,犹豫一下,猛醒似要扭身逃走。鹰雕呼啦啦一纵,扑在狼身上。仰面翻倒的狼,四肢拼命抓挠,一爪子抓住鹰雕眼睛,撕扯着眼皮,鲜血迸溅。鹰雕疼得哇哇叫!狼从鹰雕抽搐的身体下爬出来,仓皇逃窜。女孩扭回头,看见这一幕,惊呆了,扑过去,抱起鹰雕,奔向车站。
站长在站台上,看见女孩脸色煞白,怀里的鹰雕眼睛流血,心里一惊!女孩问:“谁是站长?” “我是。” “厨房在哪儿?” “做啥?”
女孩撂下鹰雕,冲进站房。站长跟进去。女孩四处撒目,朝站长比画,说:“盆。” 站长问:“做什么?”
女孩一跺脚:“啊唷!水,水。”
站长带她穿过休息室,火炕上,摆着站长的行李卷。走进厨房,女孩抄起黄铜脸盆,舀满水,摘下条毛巾,“噔噔噔”跑出去。女孩投湿毛巾,哭着,跟鹰雕说话。鹰雕温驯地低下头。女孩给鹰雕洗羽毛,洗腿把子,洗爪上的泥垢。女孩又换盆水,给鹰雕洗脸。鹰雕淡金色的眼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眼皮翻裂,渗着血。女孩用湿毛巾擦血,鹰雕猛地弹直身体,羽毛钢针般炸开,疼得“嘎呀嘎呀”叫,“轰”地飞起来。鹰雕没头没脑地在空中踅绕,翻腾,像人一样痛苦地叫着!
站长恍然大悟,说:“啊呀,这是碱水。”
女孩朝站长叫嚷:“混账!你咋不给我好水?”举起脸盆,朝站长砸去。
女孩这才知道,这一带没有好水。打这以后,女孩就用骆驼给车站驮水。车站上的人,喝了远村的好水后,神清气爽。一个地方的水,就是那个地方人的血脉、筋骨和精气神儿呀!
你看,女孩牵着骆驼,又来了。北边地平线上,红盈盈落日里,驼头高昂,驼颐弯曲,驼腹两侧水箱墨黑。女孩走出红日,红日探头探脑。一只鹰雕悠然扇动翅膀,为她送行。一轮美丽如歌的红日,一峰雄壮的骆驼,一只威风凛凛的鹰雕,一个漂亮的女孩,将天地装饰得灿烂辉煌!
(有改动)3. 文中开头和结尾都有景物描写,请分析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突出第五等火车站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②衬托站长忠于职守、甘于寂寞的美好品质。(2)结尾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①和文章开头所写的小站的荒凉景象构成对比,突出了女孩给小站带来的巨大变化;②衬托女孩美好的形象,升华了主题,赞美了女孩的奉献 精神。
三、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期 待 师 陀
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了。徐立刚是我少时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
我站在他们家门前想敲门。好几回我伸出手又缩回来,忍不住去看街上。云霞的反光更淡下去;猪仍旧在寻觅食物;孩子早已跑过;卖煤油的木鱼声越来越急,越响越远。街上没有人了。
“砰!砰!”我终于敲门,随后,一阵更深的静寂。门闩响着,门呻吟着开了。步履艰难的两位老人出现在门前。
“哦,马叔敖真的是你吗?”两位老人同时喊。“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你怎么不先捎个信来。”我没有方法说明他们多快活。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鸡被惊吓得满院子跑,他们也顾不得管了。
我们全坐下来。
“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你这些年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游疑不定地转动着,随即加上一句。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
“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他的老伴,从他的神色上,又很容易看出他在向她乞求。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又不是你一个人认得字。”
“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在绝望中,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徐大爷,徐大爷也老得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他更老了。他的眼睛也就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他脸上生了根,可是比他的老伴徐大娘更瘦,更干枯,更惨淡;衣服是破旧的,要不是徐大娘催逼,穿上后决不会想到换的;纽扣——自然是早晨忘记了,上面的两颗没有扣上。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做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地吸着烟。烟早就灭了,可是他并没有注意。
徐大娘可不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一会儿,徐大娘回到网凳上,手里拿个布包,一个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包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她说,一面把布包打开。
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有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很容易看出好几年来她都谨慎地保存着,郑重地锁在柜子里,每遇见识字的她就拿出来,它们曾经被无数的手摸过,无数次被打开过。
“你看这一封,”她从其中拣出一封顶龌龊的,“他怎么说?”
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一封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虽然我很不情愿,也只得存着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心情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慢慢地读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这些信的内容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只要看信封上的记号她就准知道里面说什么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很可能,这些字在她听来一遍比一遍新鲜。
于是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
“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写了这封信,教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最后的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这简直就是一封„„,哎„„
“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一千个好不如一个好,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
大家都不做声。她的目光转到别处,望着空中,泪源源滚到老皱的脸上来。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
难言的悲恸,强迫我走开。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桌面上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先前我没有注意。这当然不是给我摆的。
“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徐大爷始终沉浸在他自己的哀愁中,不可知的思想中,或幻梦中。“没有,没有客。” 老人抬起头来懵懂地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翘翘下巴指着筷子,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那一双是我外甥女的,她来住几天。这一双是„„是她给他放的。”
请想想两位老人的惊慌吧,当我终于硬着头皮站起来向他们告辞的时候。
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两位老人从后面追上来,直把我送出大门。
两位老人继续留在门口,许久许久,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
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4. 文中画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幽暗、寂静、荒凉,没有生机。
作用:奠定了全文凄清悲凉的情感基调,暗示了两位老人悲惨的命运。
5. “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这句话体现了徐大爷和徐大娘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徐大爷明知儿子已死,对生活近乎绝望,但把这份痛苦深深掩埋在自己的心里,欺骗着老伴,让老伴带着期待的念头活着。
徐大娘天天担心城门落锁以致儿子回来不能立即回家,可以看出她每时每刻都在期盼孩子回家的心理。
6. 本文题为“期待”,如何理解其内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期待”有这样几层含义:徐大娘期待知道儿子的下落,期望孩子早日回家;徐大爷期待徐大娘不要再纠结于弄清孩子的下落,期待“我”不要言明实情,对老伴一直“欺待”;“我”期待两位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用:“期待”是两位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二老痛失爱子精神孤愁的悲惨命运;“期待”与“欺待”制造波澜,推动着小说的情节发展;“期待”中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欺待”中表现了逆境中互相关怀的温馨与人性的善良。
7. 有人说,师陀的小说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然环境比较简约,小城街上幽暗寂静,但是这寂静的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2)小说人物看似只有三个:“我”、徐大娘和徐大爷。暗线中尚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徐立刚至关重要,他是“期待”的焦点,他的死控诉着这个黑暗的社会。(3)小说情节看似单一而平淡但却让人感受到一段辛酸而又复杂的情感:一对老夫妻对已身亡孩子的绝望的等待,徐大爷知情却隐瞒,徐大娘不知情而期盼。作者将等不到求不得的痛苦、死的悲哀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凸显了作者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关怀的温馨。
第五篇:高考语文-小说的环境和语言
小说的环境
一、知识整合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场所。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是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方面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1)烘托心情;(2)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3)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1)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3)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4)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5)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1)揭示主题;(2)深化主旨。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指人物活动和情节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待人物生存的环境、社会关系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背景。
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揭示影响人物活动的因素。
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二、考题类型
类型一
概括特点,分析作用型
“概括特点,分析作用型”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文中某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作用。
本文第×段(一般为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2014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
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
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
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現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⒀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14)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15.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解析本题包括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都是在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抓住一些关键字眼进行分析。“远离现代文明”“古爽”“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自然地洋溢着”,这些词句中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写这些内容是为塑造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服务的,也为陈皮匠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环境依据,同时也是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的。
参考答案: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②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解题指津:
关于解答概括环境特点的试题: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其次,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描写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再次,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最后,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写景时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理解其寓意。
1、解答自然环境描写类试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自然环境本身(交代×X时间,交代xX背景,营造××氛围,渲染×x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一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X具体描写了×X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x×气氛;渲染(定下)了x×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xx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2、解答社会环境描写类试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找出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模式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x×,为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x×(情节)形成对比。
模式二:烘托(衬托、映衬)了了X×(思想品质、精神神世
界),有助于塑造xX的形象。
模式三:触发×X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模拟训练: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2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环使文章结构完整。类型二
景物描写,赏析技巧型
“景物描写,赏析技巧型”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分析其特色。
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例(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解析】析】这段环境描写出现在第2段,作者定点(壁顶上)换景,变换说角。“万线壁垂直而下”“深远似细流”两句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
“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描绘了人仰望怒江的“声”;“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绘了人俯望怒江的“感受”。由近及远再到近,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所处的环境,极具感染力。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党、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题指津
环境描写手法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
通过审读题干中的关键词,把握题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1)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渲染、衬托。
(3)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从写景角度看
(1)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2)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2、认识环境描写的特殊性
注意区分题干要求分析“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要等描写技巧的。
模拟训练: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
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
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的语言赏析题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
分析文中指定词语的含义。
2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
赏析文中某些段落的表达特色。
4
全文语言风格、艺术效果进行分析或探究。
例(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增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搬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有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噬。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自言自语(他可不在乎这个):“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解析:赏析语言类试题的解答,首先是要准确判断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时,应立足于上下文这个具体的语境。
参考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解题指津: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2010年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就是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3.鉴赏语言(语句)“四角度”
角度一: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函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简洁传神、细腻通真、生动形象地描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时表现出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一方面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以语言的个性化角度品味。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角度三:从语言的表达形式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运用的修辞,其中词语的选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
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答题规范:确认技巧(特色)+例证分析+作用效果。
模拟训练: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蓑
衣
张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
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一变肥,你就浑!”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雨丝先是细细的,后来就变粗了,变密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呵。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似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彤红彤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最后两声呼喊像是达子的声音,小格不由得加快了步子,一会儿就把他们甩在身后的黑影里了……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她将两手插进衣兜里,身子轻轻摇晃着。她望着他,问:“你还准备做什么呀?”
达子侧着身子,一边往旁移动,一边说:“我还准备用轻骑载上你,乱跑乱跑!……”
“你!”小格跺了一下脚,威胁地瞪了他一眼。他跑开了。
“朝霞很红。她望着朝霞,又往前走了几步。她觉得这样似乎离朝霞近了些。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2)画线2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把耕过耙过的土地比喻成梳理过的头发,写出了达子的辛苦劳作的成果。注重仪表的达子此时头发蓬乱,写出了达子的幸苦劳作与真诚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