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部发出通知明确福利费纳入工资总额
财政部发出通知明确福利费纳入工资总额
房补饭补交补今后要缴个税
财政部11月12日下发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单位经常性的补贴像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等都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
据专业人士分析,这部分费用如果计入工资收入,可能会导致职工多缴个人所得税。例如在一家文化公司工作的张小姐,公司每月发给她1400元的交通、通讯补贴。根据新的规定,这1400元补贴今后将要和她的5000多元的工资收入合并缴税。
财政部下发的《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
企业职工福利费还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职工困难补助,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企业重组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执行。
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据《北京晚报》)
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第二篇:哪些员工福利费需计入工资总额
哪些员工福利费需计入工资总额
2014-10-29 11:40:06来源: 博客转载作者:【大中小】
核心内容: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福利费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凡符合该法第四条第四项规定的福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进一步解释道:税法第四条第四项所说的福利费,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从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生活补助费。国税发(1998)155号文解释说,生活补助费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给纳税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难,其任职单位按国家规定从提留的福利费或者工会经费中向其支付的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
如,按规定从企业福利费中支付给职工的困难补助、救济金、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工伤补偿费、丧葬费、抚恤金、独生子女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等,均可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不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的福利费项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活补助费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55号文)规定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一)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
(二)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
(三)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
如,企业从福利费中按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发放给职工的供暖费补贴、防寒费、防暑费等,应并入职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一并计征个人所得税;企业从福利费中发放给职工的实物,如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等非货币性集体福利应该按市场价、购买价或者其他价格折合成等额的货币额,并入职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一并计征个人所得税;企业自办食堂或固定在某个餐厅午餐,由企业与饮食店结算,应当把餐费分解至每个职工名下并入职工当月的工资薪金一并计征个人所得税。
另外,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已实现货币化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车改补贴、通讯补贴不再作为福利费开支,应纳入工资总额管理,并计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什么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具体如:
(1)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2)职工困难补助,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3)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不缴冤枉税首先就要加强财务管理
2014-11-5 10:10:32来源:搏实资本作者:【大中小】
税收,对于企业来说,和其它各种费用一样,都是企业的一种支出,在法律充许的情况下,当然是缴的?为此,有的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以节税,更有的企业通过偷税等违法手段少缴税款,但是却有不少的企业由于对税法理解不深,因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对于税法赋予的权利也没能很好的利用,以至于糊里糊涂的多缴了税款。
其实要想不缴冤枉税,首先就要从加强财务管理,只有这样,用足用好税法规定的各项权利。这是每个企业必须具备基本功。有些企业可能连本身应该享受的权利都没有享受到,但却采取违法手段进行偷税等活动。最终却可能因自己的违
法行为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企业所得税条例》及细则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各额。即:应纳税所各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这里所说的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这里要特别注意,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内容是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而不是实际发生的金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企业所得税条例》还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
比如有些费用虽然是企业的实际支出,但并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象违法经营的罚款支出,企业支付给投资者的分红等是不充许税前扣除的。还有目前有扣除限额的项目,如工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只能在规定标准内扣除。另外,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出,要按法定的使用期限扣除,而不能在投入使用时一次扣除。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加以注意的。
在这里重点要说的是,由于企业对税法的不准确的理解或财务制度不健全,使企业本该享有的权利而因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到。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生商品购销行为没有取得符合要求的发票
比如,企业发生购入商品行为,而没有取得发票,只是以白条或其它无效的凭证入帐。或者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在购进原材料等商品时,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只取得了普通发票。,在没有取得发票的情况下,那么你所发生的此项支出,就是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如果你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即使取得了普通发票,你也无法按规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因为按规定只有取得了注明增值税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费用支出没有取得凭证或没有取得符合规定的凭证
如企业发生业务招待支出,而没有索取发票。企业发生运费支出,而没有向运输业主索要运费发票。这些都是企业经常发生的,尤其是一些以家庭为单位投资的企业容易发生这类情况,在他们看来,反正是自己花钱,要不要票无所谓,其不知,只因为不要发票,就失去了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条件。
还有,公益性捐赠是企业可能发生的行为,企业的公益性捐赠,如果按照规定的程序,渠道进行捐赠,并取得相关的凭证是可以按不同捐助对象按1.5%、3%、10%、30%或全部税前扣除的了。这就是要符合如下规定:
1、要通过中国境内的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受赠单位进行捐赠。而不是企业直接向受赠单位进行捐赠。
2、要取得接受捐赠或办理转赠的非营利的社团和国家机关,按照隶属关系分别使用由中央或省级财政部门统一负责(监)制的捐赠票据,并加盖接受捐赠或转赠单位的财务专用印章。税务机关才能据此对捐赠单位和个人的捐赠进行税前扣除。
应该扣除而没有及时扣除的费用
很多的费用扣除都有一些规定,有一条原则是配比原则,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比如,现行的企业的固定资产大多数都实行直线法扣除,即在规定的时限内平均扣除。如果在应申报扣除的年限内,而不申报扣除。在以后是不充许补扣的。类似的还有无形资产摊销,开办费摊销的等。
应该提取而没有提取的费用
税前扣除的确认还有一条重要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即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在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象企业因经济情况等原因,实际以经发生的费用,当期可能支付不了,但以后是必需要支付的。比如企业的工资。借款利息等。都应在费用发生时确认扣除。如果不按规定提取扣除,到实际支付时按规定就不能再扣除了。
合格的财务管理是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条件
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对企业的财务核算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规定:纳税人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应分别核算,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不能分别核算的,不能享受减免税;核算不清的,由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核定。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国税发[2000]38号)规定:纳税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一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不设账簿的或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应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二是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收入总额能够查实,但其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的;三是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但其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的;四是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正确核算,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纳税资料,难以查实的;五是账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但并未按规定保存有关账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的;六是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关健是纳税人实行核实征收方式的,不得享受企业所得税各项优惠政策。纳税人按规定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期间或优惠政策到期后3年内,如出现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一经查实,应追回因享受优惠政策而减免的税款,其中,按规定执行优惠政策尚未到期的,还应按核定征收的方式恢复征税。
其实,企业如果符合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是最好的节税方法。但即使你符合规定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也可能因为你的财务不符合要求而不能享受本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
增值税对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也有很高的要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65号)规定:纳税人一经认定为正式一般纳税人,不得再转为小规模纳税人;虽然纳税人一经认定为正式一般纳税人,不得再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好象纳税人的身份有了保障。
但其实会计核算不健全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损害更严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1995]15号)规定:对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上,会计核算不健全,或者不能够向税务机关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一般纳税人,经县级以上国家税务局批准,停止其抵扣进项税额,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同时取消其专用发票使用权,并收缴结存的专用发票。待纳税人完善会计核算,能保证向税务机关提供准确的税务资料后,方可准许抵扣进项税额,重新批准其专用发票的使用权。
纳税人在停止抵扣进项税额期间所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以及按规定抵扣的期初存货的已征税款,不得结转到经批准准许抵扣进项税额时抵扣。
以上是财务核算状况直接的影响企业利益的情况,其实更多的对企业进行的节税筹划的前提都是企业要有符合规定的财务核算。所以,我们说加强企业的财务核算实在是企业节税的基本前提。企业要想节税,就必需从加强财务核算入手。
【相关链接】企业财务管理五大重要性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五大重要性包括: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同有关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一种价值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分配,一切涉及资金的业务活动都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
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制约和检查。
财务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共同基础,它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财会工作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必须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财务管理,既要向生产要效益,又要向管理要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企业的中心目标就是围绕着如何以较小的消耗取得尽量大的经济效益,加强财务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节约挖潜、控制费用、降低消耗;通过资金的筹集调度,合力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防止资金的浪费;通过对存活的管理可以优化库存结构,减少存货积压,做到经济库存;通过价格的拉动,可以增加企业的收入;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合理有效地使用国有资产,并且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龙头作用,就能更加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是实现企业和外部交往的桥梁
通过会计核算,对原始数据进行收集、传递、分类、登记、归纳、总结、储存、将其处理成有用的经济管理信息;然后开展财务分析,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对未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作出预计和测试。通过这一系列财务管理环节,使企业能够向外界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国家宏观调控,使投资人进行合理投资,银行做出信贷决策以及税务机关依法征税。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益是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地流动,资金的生命在于“活”,资金活,生产经营就活,一“活”带百“活”,如果资金不流动,就会“沉淀”或“流失”,得不到补偿增值。只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才能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是一种客观必然。
强化财务管理可以找出企业问题的根源
财务部门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经常性的计算、预测、整理、分析、肯定成绩、揭露问题、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十条税收风险预警指标
2014-10-27 10:03:48来源: 博客转载作者:【大中小】
1、增值税专用发票用量变动异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一般纳税人专票使用量-一般纳税人专票上月使用量。
2、问题指向:增值税专用发票用量骤增,除正常业务变化外,可能有虚开现象。
3、预警: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上月30%(含)并超过上月10份以上
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购销合同是否真实,检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是否与签订的合同情况相符并实地检查存货等。主要检查存货类“原材料”、“产成品”以及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现金”以及应收帐款、预收帐款等科目。对于临时增量购买专用发票的还应重点审查其合同履行情况。
2、期末存货大于实收资本差异幅度异常
1、计算公式:纳税人期末存货额大于实收资本的比例。
2、问题指向:纳税人期末存货额大于实收资本,生产经营不正常,可能存在库存商品不真实,销售货物后未结转收入等问题。
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应付账款”、“其它应付款”“预收帐款”以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科目期末贷方余额是否有大幅度的增加,对变化的原因进行询问并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应的举证资料,说明其资金的合法来源;实地检查存货是否与帐面相符。
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变动异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税负变动率;
税负变动率=(本期税负-上期税负)/上期税负*100%;
税负=应纳税额/应税销售收入*100%。
2、问题指向:纳税人自身税负变化过大,可能存在账外经营、已实现纳税义务而未结转收入、取得进项税额不符合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期间购进货物不取得可抵扣进项税额发票或虚开发票等问题。
3、预警值:±30%
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销售业务,从原始凭证到记帐凭证、销售、应收帐款、货币资金、存货等将本期与其他各时期进行比较分析,对异常变动情况进一步查明原因,以核实是否存在漏记、隐瞒或虚记收入的行为。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抵扣是否合理、有无将外购的存货用于职工福利、个人消费、对外投资、捐赠等情况
4、纳税人期末存货与当期累计收入差异幅度异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期末存货-当期累计收入)/当期累计收入。
2、问题指向:正常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期末存货额与当期累计收入对比异常,可能存在库存商品不真实,销售货物后未结转收入等问题。
3、预警值:50% 检查重点:检查“库存商品”科目,并结合“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进行分析,如果“库存商品”科目余额大于“预收账款”、“应收帐款”贷方余额、“应付账款”借方且长期挂账,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实地检查纳税人的存货是否真实,与原始凭证、账载数据是否一致。
5、进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控制额
1、计算公式:指标值=(本期进项税额/进项税额控制额-1)*100;
进项税额控制额=(本期期末存货金额-本期期初存货金额+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外购货物税率+ 本期运费进项税额合计。
2、问题指向:纳税人申报进项税额与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比较,若申报进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控制额,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应重点核查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是否抵扣;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及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是否按照规定做进项税额转出;是否存在取得虚开的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证问题。
3、预警值:10%
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科目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将外购的不符合抵扣标准的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申报抵扣,结合“营业外支出”、“待处理财产损溢”等科目的变化,判断是否将存货损失转出进项税额;结合增值税申报表附表二分析运费、农产品等变化情况,判读是否虚假抵扣进项税额问题。
实地检查原材料等存货的收发记录,确定用于非应税项目的存货是否作进项税转出;检查是否存在将外购存货用于职工福利、个人消费、无偿赠送等而未转出进项税额问题;检查农产品发票的开具、出售人资料、款项支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虚开问题。
6、预收账款占销售收入20%以上
1、计算公式:评估期预收账款余额/评估期全部销售收入。
2、问题指向:预收账款比例偏大,可能存在未及时确认销售收入行为。
3、预警:20%
检查重点:检查重点纳税人合同是否真实、款项是否真实入账。深入了解企业的行业规律判断其是否存在未及时确认销售收入的情况。
7、纳税人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弹性系数异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销售额变动率=(本期销售额-上期销售额)/上期销售额;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应纳税额-上期应纳税额)/上期应纳税额。
2、问题指向: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实现销售收入而不计提销项税额或扩大抵扣范围而多抵进项的问题。正常情况下两者应基本同步增长,弹性系数应接近1。若弹性系数>1‚且二者都为正数‚行业内纳税人可能存在本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不计收入或未做进项税额转出等问题;当弹性系数<1‚且二者都为负数‚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弹性系数小于1,二者都为正时,无问题;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当弹性系数为负数,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上述问题;后者为正前者为负时,无问题。
3、预警值:1 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查看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经营方式以及征管范围界定情况,以及是否兼营不同税率的应税货物;查阅仓库货物收发登记簿,了解材料购进、货物入库、发出数量及库存数量,并于申报情况进行比对;审核企业明细分类账簿,重点核实“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在建工程”等明细帐,并与主营业务收入、应纳税金明细核对,审核有无将收入长期挂往来帐、少计销项税额以及多抵进项税等问题;审核进项税额抵扣凭证、检查有无将购进的不符合抵扣标准的固定资产、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进行税额申报抵扣的情况。
8、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异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收入成本率-全市行业收入成本率)/全市行业收入成本率;
收入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而言,企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主营业务成本都会呈现增长的趋势,所以成本变动率一般为正值。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预警值:工业企业-20%——20%,商业企业-10%——10%
2、问题指向:主营业务收入成本率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应判断为异常,需查明纳税人有无多转成本或虚增成本。
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原材料的价格是否上涨,企业是否有新增设备、或设备出现重大变故以致影响产量等。检查企业原材料结转方法是否发生改变,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将在建工程成本挤入生产成本等问题。
9、进项税额变动率高于销项税额变动率
1、计算公式:指标值=(进项税额变动率-销项税额变动率)/销项税额变动率;
进项税额变动率额=(本期进项-上期进项)/上期进项;
销项税额变动率=(本期销项-上期销项)/上期销项。
2、问题指向:纳税人进项税额变动率高于销项税额变动率,纳税人可能存在少计收入或虚抵进项税额,应重点核查纳税人购销业务是否真实,是否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已满的纳税人。
3、预警值:10%
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购销业务是否真实,是否存在销售已实现,而收入却长期挂在“预收账款”、“应收帐款”科目。是否存在虚假申报抵扣进项税问题。结合进项税额控制额的指标进行分析,控制额超过预警值,而销售与基期比较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实地查看其库存,如果库存已没有,说明企业有销售未入账情况,如果有库存,检查有无将购进的不符合抵扣标准的固定资产、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进行虚假申报抵扣的情况。
10、纳税人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异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全市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全市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100;
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本期期间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收入。
2、问题指向:主营业务收入费用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应判断为异常,需要查明纳税人有无多提、多摊相关费用,有无将资本性支出一次性在当期列支。
3、预警值:
检查重点:检查“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对这些科目的详细业务内容进行询问;对企业销售时间及开具发票的时间进行确认,并要求提供相应的举证资料。
检查纳税人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增长情况并判断其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外购存货用于职工福利、增送等问题,检查企业采购的的渠道及履约方式,是否存在返利而未冲减进行税额;对企业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据进行分析,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挤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以判断有关财务费用是否资本化,同时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应的举证资料。
第三篇:质疑财政部的《职工福利费通知》
质疑财政部的《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向人大法制办请教---完善职工福利制度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据11月26日北青网-北京青年报讯: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企业职工福利费用的财务管理。根据通知要求,交通、住房、通讯待遇、货币化的住房补贴,以及职工节日补助和用餐补助,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1)部颁通知的法律效力及其颁布程序
由于该通知修改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中有关工资总额的组成及福利的界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有关应纳税所得和免纳税所得的定义,使得人们不禁对此通知的法律效力产生怀疑:是财政部一纸通知的法律效力大,还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及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法律效力大?当部颁通知与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不一致时,是按通知行事,还是按法规执行?就算真的有必要修订两部法规的内容,为何不通过法定程序,经听证及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再施行对法规内容的修订?
为方便了解两部法规与《通知》的不同,现抄录两部法规相关规定如下。
1989年9月30国家统计局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中第三章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第十一条规定:
“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四)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六)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2005年10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
(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五)保险赔款;”
颁布一个部门通知,当然无需经过听证;也无需经国务院及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用部颁通知的形式来修订经国务院、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的现行法律法规,实际上是规避了法律制定程序的错误做法。
(2)《通知》的实施范围
《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是发给“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解放军总后勤部,武警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各中央管理企业”的。显然,该通知并非针对上述所列单位以外的所有其他企业的职工福利。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的职工福利应当不在此列。但在日前各大报纸和媒体的宣传中,却
将其解读为针对所有企业的职工福利。是有关部门理解有误还是通知本身不够清晰?还是执
行中有偏离?这需要有关部门加以澄清。
(3)《通知》中的定义所带来的新问题。
《通知》第一条中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
如果职工教育、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都被排除在职工福利之外的话,按照现行《个人所
得税法》的有关规定,今后对企业用于职工的这部分费用支出是否应当征收个人所得税?财
政部这一通知的发布,会不会构成对《个人所得税法》的进一步修订?
《通知》第一条中“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
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中提到的“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是指中国国家机
关和大型国有企业在五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福利体系。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
• 能够享受职工疗养的人寥寥无几,且仅限于国家公务员及大型国企; 未办职工食堂而统一供应午餐的支出从未被税务部门定性为福利支出; 供暖费补贴标准至今没有出台,而防暑降温费也尚未制定标准。
看来,把以上这些科目进一步明确为有限的职工福利不过是让国家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
以外的其他企业和职工“望梅止渴”。
(4)《通知》进一步确立了诸多不平等待遇。
《通知》规定:“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
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可以作为职
工福利费来管理„„”这就意味着,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职工将因这部分福利被纳入
工资总额而承担额外的个人所得税。
一方面,政策要求一部分企业(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已经实行货
币化改革的)将“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另一方面,政策又允许另一部分企业(尚
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将“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这必然使得为数
不多的政府机关,可以继续为领导干部们“分房”或“廉价购房”,“分派轿车”并报销汽
油费。并且作为财政部认定的福利,无需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一个维护特权的规定,怎能
体现公平呢?
《通知》还规定: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一方面,《通知》中说:“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的可以作为职工福利处理;
而另一方面,《通知》又说:“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则“应当纳入工资
总额管理”。如果企业给职工统一购买午饭,可以作为职工的福利处理,员工无需为此承担
个人所得税;而企业如按月支付相同的金额给员工作为午餐补贴,则被视为工资总额的一部
分,职工需为此缴纳个人所得税。将支付在相同科目上的相同费用通过不同的定义加以区别
对待,造成不同企业的职工收益和福利待遇上的明显差异。这不是人为造成的不公平吗?
《通知》中福利的范畴还包括“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
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
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
也就是说,具备这些设施的所有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以及大型国企,都可以将这部分支
出和投入当成福利处理,职工无需为此承担任何个人所得税。而其他没有上述条件的企业,若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员工任何上述福利费时,无论多少,都一定要被认定为工资总额的一部
分而扣缴个人所得税。如此做法再次体现了人为的不平等。
当我们把以往的大部分福利都改成工资总额而要求人们支付个人所得税时,政策的制定
者们应当认真地想一想,国家为政府官员配备的不同级别的专车、司机、勤杂人员以及由国
家支付的汽油费、公费医疗待遇、通讯费和分配的住房,是否应当考虑计算在他们的“工资
总额”之内,征收他们的个人所得税呢?
目前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对职工(包括公务员)福利的处
理,无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福利体系:主要体现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中
型国企,少部分大型合资合作企业中。他们修建和配备了内部的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
室、医务所、托儿所、职工学校、集体宿舍、职工班车甚至设在旅游景区的疗养院。这些设
施的建设,设备的安装、日常维修保养以及这些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等,都可以在集体
福利项下列支。
第二种,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业等。他们没有
能力和资源建立这些设施完善集体福利。员工的工资中包含了上述中国特色集体福利的全部
内容,员工为此支付了全部个人所得税。
第三种,钻政策空子的企(事)业单位。他们大都制定较低的工资标准,以减少用于支
付基于工资缴纳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同时,他们当中经营效益好的企(事)
业单位会以各种名目报销员工的个人费用或发放实物,造成员工福利支出甚至高于薪酬支出的现象。
财政部的《通知》通过重新定义工资总额和福利标准,维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福
利体系(上述第一种情况),保护了既得利益者(国家机关和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大型国企);
但却忽视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上述第二种情
况)等各种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
《通知》中对工资总额和福利标准的重新定义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那些想钻政策空子的企(事)业单位(上述第三种情况)继续以其它名目支付的工资外收入的做法。
比如:你怎么界定员工疗养费报销(福利)和一般差旅费报销的区别?你又怎么界定企
业支付给员工的奖金与企业为员工支付或报销高额MBA/EMBA学费(同样是一种奖励)的区
别?
《通知》规定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
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如果其中常见的手机费是发放现
金还好控制;如果是实报实销,又如何界定哪些手机费与工作相关,哪些手机费应当算作工
资总额的一部分呢?让员工就因公发生的手机费承担个人所得税恐怕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吧?
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职工薪酬福利方面的政策法规到底应当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门定义管理,还是由财政部门,或税务部门定义管理?给人的印象是,只要涉及到员工的薪
酬与福利,谁都可以伸手,而且大家的口径不一。
我的建议是:国家制定规范限定福利与工资的比例,比限定福利的科目以控制工资外收
入要公平和有效的多。
比如:限定各企业用于职工福利的全部费用不得超过企业平均工资的百分比。规定在限
额之内的福利费用,无论用于什么科目,都无需征收个人所得税;而超过的部分则由企业补
缴超过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及罚金。这样企业就不会刻意将员工工资定得很低,而可用于福利
支出的的费用定得很高了。
其实早在90年代初期,北京市劳动局就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提取各项福利费的使用和
工资总额计算标准,其中可用于职工福利费用的比例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0%,用途为:
失业保险费、日常集体福利费用、独生子女费、托儿费、探亲假路费、职工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等。
2001年,北京市国家税务局颁发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提存中方职工集体福利类费用税务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其中提到:“其他有关各项福利费均在企业全年职工税前工资总额14%的范围内实际列支;除上述各项以外,企业不得在税前预提其他职工福利类费用”。
在这些规范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虚报福利的现象?很显然,企业支付的通讯费和汽油费完全可以被解读为上述通知规定“等”中所省略的部分。由于规定把福利定的太具体了,它使那些没有能力提供“内部的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职工学校、集体宿舍、职工班车甚至设在旅游景区的疗养院”的企业会“比照”国家机关以及那些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福利标准,为员工提供其他的报销科目以充抵福利。
如果我们能够严格按照上述规定提取和使用企业福利费用,并给企业以足够的自主权,这无疑既能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还便于监督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所有的企业及国家机关都使用同一标准提取和使用福利基金,解决了不同企业和国家机关福利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2)彻底消除隐性收入。无论是实物还是现金,用于福利的支出一旦超出企业平均工资的给定比例;超出的部分不再作为企业福利处理了。
3)鼓励经营状况好的企业为员工多谋福利;
任何企业和部门都无法钻空子了;有条件提供福利设施的可以继续提供,但用于这方面的支出同样不可以超过用于福利的企业平均工资的百分比。而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选择发放福利现金,同样不得超过企业平均工资的百分比。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经营效益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高的,其福利待遇就会自然高一些;不但公平合理,而且鼓励了经营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多谋福利,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各种政策限制和减少国民收入和待遇的做法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比如:
2007年7月,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公积金缴存有关问题的规定时,对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比例规定了上限,使得企业本应为员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大幅减少。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得的经济补偿金作出了上限的规定,使得员工在被企业辞退时所能得到的经济补偿大幅降低。
2009年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意图将职工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意外伤害排除在工伤保险范围之外外,使得员工自身的风险大大提高了。
接近年底,财政部又出台文件缩减福利范围,将原有部分职工福利划入“工资总额”。这些将企业本应承担的经营成本转嫁到百姓身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此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变革还是应当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为好。
附:财政部通知全文:http://finance.jrj.com.cn/2009/11/2611326531897.shtml
第四篇: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明确
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明确
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
[2009]3号,对企业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扣除有关问题进行了明确,企业应特别关注。
一、什么是合理的工资薪金
“合理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薪酬委员会或相关管理机构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规定实际发放给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务机关在对工资薪金进行合理性确认时,可按以下原则掌握:
(一)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
(二)企业所制订的工资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
(三)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
(四)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
(五)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
二、职工福利费包括内容
国税函[2009]3号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1、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其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等集体福利部门的设备、设施及维修保养费用和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
2、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3、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安家费、探亲假路费等。
第五篇:财政部就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政策答记者问
人民网北京12月3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2009年11月12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日前,财政部企业司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通知》出台的背景主要是什么?
答: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普遍实行低工资制,同时在工资之外,辅以其他多种形式的福利待遇。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从企业成本(费用)中计提职工福利费,是长期以来与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并行的一项分配制度。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欠缺和“低工资”为背景建立的“高福利”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2006年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41号)取消了企业职工福利费按标准提取的政策,要求企业据实开支职工福利费。当前,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企业职工福利费与工资及其他成本费用边界不清。有些企业随意调整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既有人工成本无序增长,侵蚀国家税基,侵害企业投资者权益的情况,也有任意压缩开支而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
二是部分企业职工福利费发放或支付不合理,扩大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据2008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决算反映,中央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3387元,占工资总额的7%,其中最高的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4.46万元,占工资总额26%,最低的企业人均福利费支出为149元,仅占工资总额0.6%。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分配。因此,企业应当规范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维护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问:《通知》对企业职工福利费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在《企业财务通则》对企业职工福利费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的基础上,《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是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相对于工资薪酬,职工福利只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企业应当参照历史一般水平,合理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的比重,避免无序增长的福利性收入扭曲社会劳动力真实成本和市场价格(即工资)。
二是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为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企业目前仍承担大量集体福利职能的,应当逐步推进内设集体福利部门的分离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
三是逐步将职工福利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企业应当结合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整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将职工福利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问:企业职工福利费的开支范围有哪些?
答:企业的人工成本,可划分为工资(含年薪、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和福利两大类。其中福利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按与工资的相互关系,又可划分为两类,一是按工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的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二是其他与工资没有固定比例的福利待遇支出。《通知》规定的职工福利费,即为第二类职工福利,具体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是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如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职工疗养费用、自办食堂经费补贴或者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二是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折旧、维护和工作人员的人工费用;
三是职工困难补助,或者企业统筹建立和管理的专门用于帮助、救济困难职工的基金支出;
四是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
五是按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包括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以及符合企业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
问:《通知》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与以前的财务规定相比有哪些调整?
答:《通知》关于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的规定,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以前的财务规定进行调整:
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已经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或提取,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再列作职工福利费管理。
2、其他属于福利费开支范围的传统项目,继续保留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比如: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工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丧葬补助费、抚恤费、职工异地安家费、独生子女费、探亲假路费、职工困难补助、福利部门人工费用等。
3、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职工疗养费用、防暑降温费、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及维修保养费用、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
4、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过去未明确纳入职工福利费范围,《通知》印发后,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作为“各种津贴和补贴”,明确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如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讯补贴;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相关支出则调整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5、对于企业给职工发放的节日补助、未统一供餐而按月发放的午餐费补贴,明确纳入工资总额管理。
问: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允许企业向职工发放各类购物卡、消费券,但事实上屡禁不止。《通知》对现实中企业发放的这类购物卡、消费券是如何考虑的?
答:企业职工福利费在定义中就明确了“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对于职工福利费各类项目,《通知》采取列举法进行规范,事实上是难以列举齐全的。因此,根据《通知》规定,对于“符合职工福利费定义但没有包括在本通知各条款项目中的其他支出”,企业都应当纳入职工福利费规范管理。
问:按照《通知》的规定,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补贴,应当怎样管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如果已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住房补贴、通讯补贴,无论是直接发放给个人,还是个人提供票据报销后支付的,由于已形成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普惠制”定期按标准补偿的机制,具有工资性质,因此,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这与国家统计局关于企业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是一致的。
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待遇相关支出,如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上下班班车、集体宿舍等相关费用,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但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和国家有关企业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统一规定,企业不得为职工购建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
二是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职工个人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不得由企业承担。
三是企业生产经营发生的或者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发生的、不定时间、不定金额、据实报销的市内交通等费用,既不具有工资性质,也不属于职工福利费,仍按原有规定列作企业成本(费用)。
问:《通知》发布后,交通、住房、通讯方面的货币化补贴计入工资,企业或者职工个人是否会增加税负?
答:《通知》对企业发放或支付的交通、住房、通讯补贴,规定了什么情况下纳入工资总额,什么情况下纳入职工福利费,属于企业财务规范,不是税收政策,不能对企业或者职工个人如何缴纳所得税进行规定。因此,企业或者职工个人缴纳所得税问题,应当遵循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
问:《通知》将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纳入了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为什么?在企业重组情况下,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的财务管理又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及离退休人员其他统筹外费用。虽然离退休人员已经不再为企业提供劳务,应当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予以保障,但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仍然比较低,企业为他们支付统筹外费用,实质上属于延期支付福利。因此,正常情况下,企业为本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或支付的统筹外费用,应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
但在企业重组情况下,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则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9]117号)执行,主要有以下特殊要求:
一是按规定从重组前企业净资产中预提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由重组后企业承担人员管理责任的,重组后企业发放或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从预提费用中直接核销,不作为企业职工福利费。
二是企业实行分立式重组,将离退休人员移交存续企业或者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并将按规定预提的统筹外费用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给管理单位的,管理单位发放或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从专户中列支,也不作为管理单位的职工福利费。
三是企业在财政部财企[2009]117号文件实施前完成重组,重组后企业将离退休人员移交上级集团公司集中管理,但当时未预提并划转相应资金的,重组后企业定期向上级集团公司缴纳费用,应当纳入职工福利费;上级集团公司代为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统筹外费用,不纳入上级集团公司职工福利费。
问:《通知》对企业负责人福利性货币补贴和公用事业企业以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在政策上有何考虑?
答:对这两个问题的财务规定,实际是回应了社会上对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的关注,体现了财政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责。
按照《通知》的要求,已实行年薪制等薪酬制度改革的企业负责人,企业应当将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性货币补贴纳入薪酬体系统筹管理,发放或支付的福利性货币补贴从其个人应发薪酬中列支。实行年薪制之后,企业负责人领取的报酬,实际上已全面考虑了其管理要素的贡献、职务消费和福利待遇等因素。因此,企业负责人福利性货币补贴收入是其年薪的组成部分,企业不应在其年薪之外单独发放。
根据《通知》的规定,国家出资的电信、电力、交通、热力、供水、燃气等企业,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作为职工福利的,应当按商业化原则实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者低价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生活必需品,相关企业将其作为实物福利提供给职工,国家对这种行为并不禁止,但如果不是按商业化原则交易和核算,而是供职工及其亲属免费或低价使用,将会在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公众之间造成不平等待遇。此外,由于一些交通、热力、供水等公用事业企业需要由国家财政进行补贴,如果对作为福利向本企业职工提供的产品、服务与向社会公众销售的产品、服务实行价格上的区别对待,还会增加财政不合理负担。因此,对于给职工提供的本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应当按市场价格计算营业收入和福利费。
问: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遵循什么原则和要求?
答:《通知》第六条明确了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一是制度健全。以新《企业财务通则》为主体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旨在维护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因此,《通知》没有规定企业职工福利费开支项目的具体标准,而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要求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明确职工福利费开支的项目、标准、审批程序、审计监督。相关制度应根据法律和企业章程规定报经股东会或董事会批准。
二是标准合理。国家原来对企业职工福利费支出有明确规定的,企业应当予以执行。国家没有明确规定,而企业又需要的,企业应当参照当地物价水平、职工收入情况、企业财务状况等要求,按照职工福利项目制订合理标准。
三是管理科学。预算是有效控制成本的财务管理工具。企业应当统筹规划职工福利费开支,实行预算控制和管理。职工福利费预算应当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纳入企业财务预算,按规定批准执行,并在企业内部向职工公开相关信息。
四是核算规范。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当按《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准确反映开支项目和金额,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
问:企业从何时开始执行《通知》?企业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财务口径变化后,与其他管理要求不一致,应当怎么办?
答:《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不溯及既往。企业在2009年10月底以前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不需要按《通知》作调整。企业自2009年11月开始,应当严格按《通知》执行,规范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
货币化福利补贴计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开支内容进行调整,企业负担的人工成本总量不会变化。目前,国有企业大多实行工效挂钩办法,工资总额的核算口径应当与财务规定保持一致。2009年执行《通知》由于不是完整的会计,对有关机构原已核定的工资总额以及其他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可以在有关报表附注、管理文件中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