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俗文化和旅游表达范文

时间:2019-05-14 17:5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俗文化和旅游表达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俗文化和旅游表达范文》。

第一篇:名俗文化和旅游表达范文

广西的民俗旅游和开发

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它进行开发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的。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探究了解,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更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情趣的乐观性及主题的对外性等特点,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广西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人生、信仰、交际、婚恋等习俗。汉族居家选址、安葬先祖讲究“风水”。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客,侗族打油茶迎客,苗家有“拦路酒”迎哭嫁和“不落夫家”等独特的传统婚俗,其崇拜灶王与庙神的信仰习俗融合了汉族的礼仪之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白裤瑶砍牛的葬俗中则体现了母权制社会“娘亲舅大”的传统遗制。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山歌一次又一次走向了国际舞台,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努力,广西已逐步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以上表明,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对其的开发利用也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的体现,也是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其信仰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开发、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但观赏、体验民俗文化,还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信仰习惯。不同的民族其信仰和禁忌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宗教禁忌,有饮食禁忌,有男女交往禁忌,有节庆禁忌,等等。这些民俗都是当地民族积久成习相沿下来的,属于信仰文化,作为旅游者在尊重当地民族民俗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了解来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文化知识。总之,广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要我们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旅游道路。

第二篇: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召开

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我市支柱产业 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召开 陈卫中柳鹏王春生讲话 周伟主持 王扎东

周晓红等出席

7月20日,全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召开。

市委书记柳鹏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旅发委党组书记、主任陈卫中,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王春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兰州文理学院院长刘仁义、省旅发委副主任火玉龙、兰州文理学院副院长张焱等出席会议。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周伟主持会议。

市领导王扎东、周晓红、张柯兵、魏文徳、王国斌、王正萍、胡细如、张延保、刘长城、鞠毅等出席会议。

陈卫中指出,武威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来培育打造,率先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重点景区市场化运营,出台极具含金量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重视程度高、政策举措实、项目支撑强、发展后劲大等显著特点。

陈卫中强调,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旅游产业的竞争特性及其特殊发展规律,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市场驱动、生态可持续,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传承与创新、全域与景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更加科学的理念引领推动武威旅游业实现产业化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在打造文化旅游核心产品上下功夫,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更多知名度高、吸引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文化旅游大景区,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龙头产品。要在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旅游交通、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厕所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武威旅游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要在乡村旅游富民惠民上下功夫,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打造一批宜业宜游、美丽宜居的旅游风情村镇、田园综合体及精品乡村民宿,切实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在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上下功夫,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战略投资企业落户武威,引导扶持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集群。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深化旅游业改革创新,在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全面突破,走在全省各市州前列,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

柳鹏在讲话中指出,文化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是高成长性、高带动性、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与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看,武威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势在必行;从政策机遇来看,武威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正逢其时;从资源禀赋看,武威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得天独厚。全市上下必须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和信心,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战略目标。

柳鹏强调,要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重点,科学、规范、有序、务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一心、五园、三带、四区。要完善旅游要素支撑,在“吃”上做文章,在“住”上提品质,在“购”上下功夫,在“娱”上求突破,促进全产业链开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全面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加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提升旅游服务环境。要拓展产业领域,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体育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相互融合、城乡建设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跨界融合,促进多元融合发展。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科学规划,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加大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力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使乡村旅游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支柱产业。要强化宣传营销,树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宣传营销,提升旅游影响力。

柳鹏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健全领导机制、靠实工作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务实运作项目、培育骨干企业,强化督查考核、健全激励机制,推动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王春生强调,要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切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切实做大做优文化产业“总盘子”,助力推进文化强市、文化旅游名市建设。要扩大引导文化产业消费,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坚持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相结合,提升文化消费供给能力,实现生产与消费之间互通互联。要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做大生态观光游、红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力度,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加大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开发力度,努力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旅游综合收入中的贡献率。要推动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特别是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活起来、走出去,真正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周伟强调,各县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这次大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再添措施、再鼓干劲,真正把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要把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各项任务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照旅游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强弱项、补短板的工作。全面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总体水平和发展活力。切实落实好扶持政策,举全市之力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层层靠实责任,强化工作督查考核,紧盯文化旅游名市建设任务不放松,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推动工作落实,确保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会上,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国斌对《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作了说明;凉州区、民勤县、市文广局、市文旅集团、普康集团作了大会发言,古浪县、天祝县提交了书面发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柯兵代表市政府与兰州文理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第三篇: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

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

鲁承新

秭归县屈原镇委、政府早在十一五提出了“特色农业立镇,民营经济富镇,旅游经济兴镇,库区经济强镇”的“四镇”战略,经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镇域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当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重大部署,各级分别确立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屈原镇作为秭归的一个移民新镇,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思想理念。日下当时正处于十二五初期非常时期,镇村两级换届选举后,新任政府领导班子集体,起步关键之年,屈原镇明确地提出了“特色农业立镇,优势工业富镇,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文明兴镇”的四镇发展之方略。在此,让我们来共同探讨如何助强劲之力深挖屈乡文化资源,创新文化空前发展,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并形成共识用文化大理念、大发展、大繁荣,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绘制可操作、可持续、可发展、可名镇、可致富的宏伟蓝图,全面提升屈原文化发展软实力,加快建设与屈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名镇”步伐,切实做到“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文化旅游走廊进行初略研探,仅供领导参考:

一、发挥区域优势、凸显文化品牌,高举文化大旗

秭归县屈原镇位于长江南北两岸,地处大巴山荆山余脉,山峦叠嶂,四面环山,长江横贯全镇中心,沿长江向两岸绵延升高,最低海拔175米为西陵峡等5个自然村江岸,最高海拔为九岭头村颠峰2024米。为高山、半高山、低山侵蚀型山区地貌。地跨东径110°46′~110°52′,北纬30°54′~31°02′。东接夷陵区,南与九畹溪镇、郭家坝镇相连,西同归州镇接壤,北与兴山县毗邻。政府驻地属三峡工程新建后迁新址,由长江北岸长江村东迁北岸龙马溪村左岸前山坡。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5.6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5.68千米,总面积21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07.06平方千米,占95.41%,拥有耕地面积1164公顷。水域9.94平方千米,占4.58 %。全镇12个行政村和新滩1个居委会,共65个村民小组,7902户,总人口1960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06.6人。境内共有公路32条,通车里程176.12公里。其中省级道路11公里,县道45公里,镇级道路43.07公里,村级道路77.05公里。12个村通水泥路,通车里程57公里。距秭归县城46公里。

屈原镇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地,是全国知明产品桃叶橙的盛产地,是峡江过端午赛龙舟的发祥地,是市级授予体育明星乡镇的乡镇,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屈原文化历史悠久,在这片217平方公里神奇的故土上有屈原的骸骨,在这里可以把握屈原祖先的脉搏,在这里可以与我们的祖先对话。

二、立足思维创新、文化战略引领,强化文化大理念

屈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屈原人民的精神家园。青滩千年古镇,蝶变移民新镇,屈原镇要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以文化为根本,以文化促发展的新招式,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把文化建设放在“文化旅游名镇,富民强镇”的战略高度,树立大文化理念,筑牢屈原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之魂。否则,政府提出“四镇”的方略,确变为“困难中”的策略,口号月月呼,年年叫,日月如梭,一届五年一晃而过,把超常规大发展的大好时机,成为政府年终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游戏,成为领导届期目标未能实现或空前大发展机遇失落的客观原因。

(一)让文化精神引领屈原文化转型。文化淬炼时代精神。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发展、引领屈原文化转型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取向,要以“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推动新跨越、实现新赶超”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诗意乡村乐平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培花思廉”等活动载体,有机结合“农民骚坛诗社、干部理论学习、党员培训、电子政务、村电教室”等宣教平台,广泛开展“屈原文化登讲台、屈原文化进校园、屈原文化进社区、屈原文化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把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引向深入。传承屈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培育“爱国”精神,注重提升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接受屈原文化熏陶,着重增强镇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文化意识,努力形成政府号召、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新氛围,全面凝聚屈原文化转型发展跨越的精气神。彻底扭转解决问题靠上访,文化活动靠打牌、改善生活靠婚庆等不良的社会之邪风,让文化精神领引屈原文化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真正转型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之上风。

(二)让文化精品丰富屈原文化内涵。没有优秀文化产品作支撑,谈不上文化的繁荣发展。屈原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北起屈原村人物景观文化遗址有照面井、读书洞„„等八景。其它遗址有望凉亭、雷劈石„„等十多个等地名文化传说。有七龙霸天下、勒马回头望„„等人物传说;峡江文化遗址江岸,南北江岸早有归乡寺、屈原祠„„等十多个庙宇文化遗址固然已淹没江底,但文化遗风尚存;江南有总理基金治过的链子岩瓦缸寨和链子崖地质公园,左邻西陵峡村新石器时代,有石斧及大溪文化夹砂红衣盆壁等,面积约300平方米;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绝壁之谜遗址尚存;江北长江村有近代举世闻名的新滩大滑坡遗址,镇中龙马溪村(新石器时代.商周)面积8000平方米的石斧和陶片均属大溪文化泥质红陶釜、盘、支座及商周泥质灰陶绳纹罐等文化遗址;同时并存着农民开创的长江河流,疏通川江航道的历史先河,从而创作的《船工号子》、《背夫号子》等盘滩文化、背夫文化等;新镇东侧博蓝田君纪念碑遗址就是最历史的见证,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峡江儿女的成长;道教文化独树一帜,北起25公里北峰村的五指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年间,明成祖派人对五指山的三元宫进行兴修打造道教古建筑群,相继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扩建明月宫等文化遗址残存,天然形成五指山的一峰、一岭、一寨、一线天,二宫、二观、二桥、大观音洞、小观音洞、妖洞、方子洞、无名神洞、犀牛望月、肚脐子包、西洋房、玉皇垭和九狮拜金顶等30多个道教名胜景观与大老岭生态文化旅游区连为一体独特区域优势;红色革命遗址尚存,东起5公里铺坪村霖泉寺首次成立屈原镇第一个党支部,曾留下中共地下共产党员王首先、石光灿、向曦等同志在此宣传抗日救国方略,涌现出杜东曾等革命先烈,孕育了铁道部长杜政远、革命前辈杜作祥等历史名人;孕育了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杜东曾、李发盔等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李青春、杜远富、熊辉照、杜森祥、刘千祥、刘明强等先进人物自强不息的精神。综上所述,充分展现屈原文化具有深远历史文化影响,彰显时代精神风貌,塑造不同时期屈原精神和文化形象,来支撑“文化旅游名镇”经济新高地建设。

(三)用文化精英服务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名镇,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大力张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传、帮、带的社会效应,着力提高区域内资深文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搭建“用武”平台,充分发挥服务旅游发展重大作用,牢固树立“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的理念,在解放思想中把握文化人才发展规律,建立屈原文化人才信息库,加强对各类文化人才的培养,恢复政府文史办赏常设机构,重新组建文化精品创作小组,办公经费、创作出版纳入年初财政预算,着力造就一支文化创作家、企业家精英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文化人才配置,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实施基层文化工作者“固本工程”、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工程”、促进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确保尽快地创作、结集、出版一批承载文化精神、激励教育后人、影响广泛深远的精品力作。建立完善文化精品传播、激励机制,打造屈原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平台,特别是要重点推出《峡江遗风屈原魂》、以《屈原文化》为主体的深入挖掘《赈灾文化》、《庙宇文化》、《习俗文化》、《语言文化》、《食品文化》、《民间艺术》等丛书,服务旅游发展,引领全镇人民齐心聚力,加快建设与屈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精英服务旅游发展。

三、树立以人为本、推进成果共享,实现文化大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屈原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要立足本镇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

(一)着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镇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以项目为抓手,以资本为纽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吸纳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投向文化基础设施,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高规格建成文体活动中心、完善文化服务中心、镇、村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填补集镇影视剧院空白等,促进屈原镇“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大提升。

(二)全面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镇村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必经之路。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强化政府“政策引导、部门负责、中心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新模式,依托“双迎双促”、“文明创建”、“六大走廊”和 “和谐屈原”创建等活动,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助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诗意乡村乐平里”文化品位的提档升级,拓宽文化服务领域、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推动公共文化资源走向农村、走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实现城乡文化统筹协调发展。在文化权利上的平等、在文化发展上的互动,构建公共文化资源真正覆盖到村、社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更加丰富。

(三)强力推进文化供给系统建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就是文化工作的方向。借助“武陵山区”、“整村推进”强劲之力,大力实施“科技扶贫”、“艺术扶贫”、“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科技、医疗、文化三下乡”、“四进社区”、“屈原文化”下基层、“屈原文化”进校园、“传承文化”进农家和“高雅民间文化艺术”进广场,优秀文化进企业等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端午文化节和重要节假日文化巡演、农民骚坛诗会、屈原故事会、书法书画摄影展、民间传承作品展和“屈原文化”宣讲团等活动,激发全民读书、全民宣讲、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等公共文化事业,鼓励文化中心常年开展“结对共建”、“文化家园”、“城镇文化进社区”、“本土文化进集镇”,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企业、机关文化,让文化真正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实现城乡全覆盖,逐步构建完善的文化供给系统,实现文化资源人民共享。

四、坚持纵横捭阖,联动创新突破,实现文化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方式,以大视野、大境界和大力度,增加文化的含金量、文化的含金品位和经济价值,以文化大繁荣促进屈原镇大转型实现新跨越。

(一)、古今联动创造文化振兴新载体。传承千年屈原历史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整理、利用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有机结合镇文化中心、村级文艺宣传队扩编转型,发展壮大龙舟协会,激活以“青滩琵琶丝弦”、“三闾花鼓舞”为代表的民间戏曲皮影戏等,丰富传承民间舞蹈、蚌壳、彩莲船、舞狮等具有独特的曲牌和曲艺风格,张扬民间挑花、刺绣等艺术,提升五句子山歌、小调、儿歌、哭嫁歌、薅草锣鼓歌、转丧鼓歌、三闾跳丧歌等文化含金品位,确保农民骚坛诗会、划龙船、吃棕子、挂艾蒿等文化底蕴。挖掘杂技世家、音乐世家、书法名家、文化传人等民间文化艺人,挖掘、盘活、提升“诗意乡村乐平里”新载体,共同撑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体育明星乡镇”的旗帜,做到古今文化联动,成就文化大发展。

(二)文旅联姻塑造屈原文化大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链子崖旅游景点的提档升级”为导向,政府急于着手乐平里、五指山的建设和开发,政府要建立常设机构,专人专办,聘请高层次的专业机构,联合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科学详规,积极争取“武陵山区”与屈原故里国际旅游综合开发区统筹规划。规划到位,逐年分步实施。深入挖掘屈原“古”(遗址、传说等)文化、“峡江赈灾”文化,道教文化、大溪文化等文化资源,具有一支强大的实施文化与旅游联姻专业队伍,整体提升“文化旅游名镇”亮点纷呈,名镇天下响。大力实施新镇古筑、景区民宅改造、道路基础设施硬性建设,大胆设想策划龟包休闲旅游、龙马溪水域内湖水上休闲、水上上善、江滩浴场、青滩滑坡生态农业等项目规划,塑造“屈原福地、道教圣地、赈灾奇地、上善休闲”名人文化、峡江文化、道教文化、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品牌齐头并进,联合开发。

(三)多点联合开创文化产业新局面。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土地优惠、税收减免、投融资、市场准入等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态势。创新市场模式,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扶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充分调动各方的优势资源,全面激发民间团体活力,吸引各类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大学生返乡、劳务工返乡、移民反哺创新创意产业园。以334省道,长江水道径跨西陵峡村、链子岩村区域优势,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模式,提升链子崖景区文化品位和开发规模,加快建设西陵峡村“宜居村庄”建设和长江村沿江生态旅游经济带。以前山坡中心集镇向西北方向延伸发展,形成四坪(铺坪、漆树坪、仙女坪、落脚坪)、一山(五指山)、一场(九岭头林场)“山、水、景、文、商”的人文旅游和商贸协调发展的格局。尽快地进入“武陵山区”第一方阵。在规划和开发时,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初建开发立足于地形不改变、景点不破坏、开发不随意、环境不污染的现行开发原则。着眼于长远打造“屈原文化”品牌。着力引进具有强劲实力的开发商、港外华侨等集团、商人联盟开发文化产业,谁人能引进,谁就是能人,出台优惠的奖励政策,要奖得大家看了脸发红,全身发紫。力争十二五期间初具规模,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农业向工业调头,旅游产业支撑全镇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国际知名,国内闻名的“文化旅游名镇”。努力实现2016年,屈原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835元,年均增长15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万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50万元,年均增长20%的奋斗目标。

(秭归县屈原镇人民政府)

第四篇:重阳节有哪些食俗文化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有哪些食俗文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有哪些食俗文化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老人吃了重阳糕就不会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给老人吃重阳糕,让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3.大枣

大枣具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除腥祛味,抗过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压、骨质疏松和贫血,是老年人冬季的补养佳品。

4.核桃

核桃是补脑的最佳食品,亦是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食疗品,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疗效。老年人常吃核桃,能够头脑清晰、耳聪目明。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习俗

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 同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历史含义是:认为它是延寿,不老的美称。

吃羊肉面

“羊”与“阳”同音,要吃白面。羊肉性温,特别是冬季天冷时吃了防寒。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吃花糕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喝清茶

吃的东西太多了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消化过滤肠道,只有茶,健康,绿色饮料。

第五篇:旅游名村宣传

先贤文化传后世 杏花古村展新颜

休闲好去处,麻城杏花村

一、杏花村基本情况

杏花村位于鄂东古镇歧亭镇北五里处,紧临大武汉,离麻城市区35公里,据考证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在地,北宋名士陈季常和苏东坡的交往地,宋代词人谢无逸《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的创作地,一代廉吏于成龙剿匪缉盗、教化安民所在地。

今日杏花村依小山,傍清泉,清明杏花带雨堆红,古柏苍松四季长青,山环水抱,田园风光十分宜人,杜公湖水光涟滟,九骡山钟灵毓秀,杏花湖如一轮弯月镶嵌在杜牧广场前,令人心旷神怡,是观光、度假、会议、休闲及修身养性的理想去处。主要景点有东门楼,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杜牧广场、杏花古刹、方山亭、东坡桥、杏花古井、杏花书院、杏园、桃林街仿古建筑群、水色桃林、东坡垂钓处、杜公湖、九骡山、杏花村酒家、先贤园、陈季常故居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杏花村酒坊、岐亭三祠等。

主要特产有:香米、茶油、杏花鸡,歧亭麻鸭、皮蛋、盐蛋、糍粑、米酒等。

流传至今的民俗活动有:荡六辕秋,打糍粑,酿米酒,牌子锣鼓表演及楚剧表演等。

自2007年,麻城市委、市政府将杏花村作为建设武汉城市圈旅游服务基地的重点建设项目之

一、纳入麻城市旅游板块建设项目以来,杏花村充分挖掘本村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游、生态游、观光游、寻根游、农家游等旅游形式。

村民在创建旅游名村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效益,近三年来全村共发展农家旅馆15家,直接安排村民就业107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200余人,2009年至今全村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共50余万元,与旅 1

游相关产业安排村民就业达200余人,村民纯收入增长500元以上。

2008年至今,杏花村获得的荣誉主要有:“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黄冈市旅游名村、黄冈市文明乡村、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并顺利通过了“湖北旅游名村”的验收。

二、杏花村创建旅游名村的主要作法

几年来,杏花村人始终遵循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的发展思路,为杏花村这颗历史文化明珠重见天日积蓄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物发掘和整理、历史遗址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的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7年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以来,杏花村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做了起步性工作,共投入3000余万元资金完成了一些项目建设。

(一)抓规划,突出文化特色。

杏花村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规划是“龙头”,文化是“灵魂”。为此,我们请华中师范大学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李家清教授等专家为我们制订了杏花村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生态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江风教授等专家为我们编制了旅游区详细规划。请湖北金柘古建公司为杏花村作了详细的景观规划。并请湖北金木石古建公司为杏花村做了详细的景观规划。

(二)抓建设,突出基础设施。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我们修筑了长3公里的杏花大道和12.5公里的景区循环公路。建自来水厂一家,对旅游区内的电力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清查和整治,电话、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信号牵到了家家户户,并对规划中的新区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亮化了桃花店等旅游区主要道路。兴建了集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会议会展中心和书画创作室于一体的杏花书院,杜牧广场和杏花村牌坊,桃林街,桃林水色,杏花湖、环湖路和亲水平台和停车场

等;重建了杏花古井、东坡桥,陈季常故居,先贤园;整理恢复了杏花古刹,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美国明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拟投资三千万元,对杏花古刹进行改扩建;改建了放生池、方山亭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设立了游客游乐项目—六辕秋和杏花湖水上游乐运动。同时,我们还从民谣“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中有美酒,村里有美人”入手,着手恢复古杏花村旧貌,动员群众种植桃树、杏树共80000株,种植面积达2000亩,并设置了占地面积100余亩的杏花园。

(三)抓宣传,突出深入人心。

杏花村是一颗被埋没的明珠,旅游开发要让其重放光彩,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精心编印了《杏花村欢迎您》宣传册,并组织专班历时一年出版发行了《歧亭古镇杏花村》一书,全面搜寻和整理歧亭古镇和杏花村所有已为人知和难为人知的厚重历史。该书的出版发行,为“杜牧诗杏花村在麻城”这一观点作出了极为可靠的论证。同时我们还邀请市内外知名摄影家来杏花村采风,并出版了《品位麻城〃歧亭杏花村》专辑,以及杏花村乡土教材。

同时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大力宣传,建立了杏花村门户网站,为宣传推介杏花村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旅游节杏花村开村发布会,杏花村成功申报为黄冈市“十大秀美乡村”,积极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请湖北广电总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荆楚旅游网等媒体来拍摄麻城花挑表演、打糍粑等民俗活动,湖北经视来拍摄“经视欢乐送”,黄冈电视台来拍摄“垄上行”栏目,麻城市电视台编辑、记者一行来拍摄专题片、编写电视散文等活动,提高了麻城市杏花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12月,杏花村组织作词谱曲并邀请歌手演唱的村歌《麻城杏花村》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受奖。

此外,我们还在报刊上刊登文章对杏花村大力宣传。麻城市原市委书记

李开寿亲自为杏花村撰文《麻城有个杏花村》,市委宣传部也组织了记者或通讯员在湖北日报、黄冈日报、楚天都市报、荆楚网等媒体上宣介杏花村。

(四)抓投入,突出部门支持。

歧亭镇是经济小镇,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杏花村旅游开发工作上来。为此,镇党委、镇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请示,请市直相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帮助。麻城市委、市政府对杏花村旅游开发非常重视,每年清明前都要召开杏花村旅游开发的专题推进会,整合部门资金,打造杏花村的景点和设施。麻城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技术、资金、项目到杏花村,为杏花村旅游开发建设献计献策、献财献物,尤其是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三年来为大力支持杏花村建设,累计投入近200万元,为杏花村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杏花书院、桃林水色、杏花大道、旅游循环线,杜牧广场、杏花村牌坊、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东门楼、桃林街、杏花古井、放生池、方山亭及杏花村水厂的兴建,杏园、桃园的恢复,杏花古刹的整理,电力设施的改造等项目建设都离不开这些部门的鼎力相助。同时,杏花村景区也成为湖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麻城所实施的“双八工程” 之一的项目。

(五)抓教育,突出形象意识。

为了树立杏花村良好的旅游窗口形象,我们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建文明新村,做文明村民”创建活动,结合旅游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组织编写了《杏花村新农村建设文明新风“三字经”》,在村部显要位置书写,并印成宣传单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全体村民背诵并遵照执行。组织村里年轻人参加导游培训,以适应景区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多次请省林业厅和项目专家来村给村民们讲授杏树,桃树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请省安监局为村民讲授安全生产知识。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对村民的环保、森林防火和文化遗址遗物的保护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书写墙体标语、印发宣传单、召开村民代表(群众)会议,宣传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目的、意义和将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教育村民人人都是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珍惜这一发展良机,树立形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建好旅游窗口形象。

(六)抓管理,突出服务规范。

规划建设起步之后,关键在于管理。为了搞好杏花村旅游开发的管理,为杏花村旅游开发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从镇政府、林业、国土、文化、城建等部门抽调专人同杏花村村委会一起组成专班,为杏花村旅游开发保驾护航。为了使杏花村旅游开发管理更加规范,我们于2009年6月专门成立并注册了麻城市杏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对杏花村旅游开发等相关事务实施管理。杏花村及周边村凡在杏花村旅游规划区内的每一块土地的使用都必须经过工作专班和公司严格按照规划上报市政府批准,任何人不得私自更变土地用途。公司制订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严格照章办事;组织相关人员对规划区内的山林、果园、水面、茶园等生态环境进行巡查,发现违规行为立即给予制止,严厉禁止乱圈乱占、乱搭乱建和打击破坏、盗窃历史遗址、文物的不法行为;负责规划区内的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社会纠纷的调解处理等工作。为了游客能在旅游区里自由自在地游览、休闲、娱乐和生活,我们一是请专家设计了美观简洁的门票,门票背面附有游览简图;在售票门楼的附近设置一面导游全景图,具体介绍旅游区内各主要景点及游客接待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就餐场所,公用电话及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二是在各主要路口设置标志牌和导览图,引导游客游览景区内的各景点,在各景点设立景点介绍牌,介绍该景点的来历,发展过程,建设状况,旅游项目及投资者等基本情况;三是在危险旅游项目附近设立警示牌,告诫游客在游览该项目时应注意安全及正确的操作规程,并安排专人负责安保工作,四是组建专门的导游服务团队。杏花村大力招聘外来优秀导游人才、培训本地村民导游,并成为武汉市城市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导游人才。

三、杏花村旅游发展思路

杏花村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现有条件,抢抓发展机遇,坚持长远规划,贯彻“一年抓起步、三年出雏形、五年见实效”的发展思路,落实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合理建设、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方案,利用五至八年时间将杏花村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服务武汉城市圈和周边各城,服务城市居民,使其成为外地游客进入麻城游览的第一站和第一个接待站。同时,我们还在结合自身实际,寻求杏花村发展的新路子。在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方向、建设思路、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创新。一是围绕建设文化名村、生态新村、旅游强村和经济富村的目标,明确搞好建设规划,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研究开发,加强出特点旅游文化景观开发,搞好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二是有效发挥杏花村的带动作用,坚持有序开发。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优势,突,凸现自然人文服务的多样性,形成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等多种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开发问题。三是要坚持群众受益、提升群众素质的方针。积极引导,吸纳群众参与建设发展容量大、门槛低的特色产业,努力提供就业岗位,保障群众在景区的发展中得到实惠,并加强村民的服务技能培训,使村民素质也成为杏花村独特的宣传点。四是继续加强景区管理和宣传推介。学习引进各地先进的景区管理制度方法,不断改进管理服务,使景区管理规范化、人性化;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节会活动、文化推介等多种方式,将杏花村的人文底蕴、湖光山色等有品质的宣传和推介出去。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吸引更多客商参与杏花村旅游开发,将杏花村景区对外打包统一经营,使景区更好更快发展。

下载名俗文化和旅游表达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俗文化和旅游表达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文化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 武汉轻工大学 选修论文 标题:论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姓名:刘阳杰 学号:1204080337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201 武汉轻工大学选修论文近年来,文化旅游逐......

    旅游文化

    旅 游 文 化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班级:老师:饮食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旅游资源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华饮食文化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洗......

    旅游文化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是什么意思?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新鲜出炉,采用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旅游文化doc

    1.大梨树生态农业旅游区 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大梨树国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位于辽宁省凤城市南郊10公里处,总面积21.37平方公里,距沈丹高速公路凤城出口仅5公里。......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课程论文 班级:旅游09班姓名:李国翠 学号:120093604017 江南水乡的风俗民居与饮食 摘要:江南是一个美丽富庶的地方,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江南水乡的民俗民......

    旅游文化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因其本身的形象性和渗透性,与旅游开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色彩文化对于旅游资源评价、文化发掘、特色主题打造、色彩景观设计、资源整合、线路设计......

    旅游文化

    一. 宗教文化和旅游景点相结合介绍其特色和价值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

    旅游文化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Today my topic is …… When travel to an interest, you just can’t help reminding of the time passing away. You may wonder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