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量代换》评课稿三年级下册
《等量代换》评课稿
安溪九小
汪朝发
《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个内容,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但这些知识比较抽象,特别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难以理解,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之一。而沈老师通过精心构思,用心设计,使这些难点问题迎刃而解,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并不觉得难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沈老师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用一元硬币换两枚五角的硬币或十枚一角的硬币。先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也让学生初次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知等量代换的知识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二、讲解生动形象,把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理解知识,沈老师制作了一系列课件,如一个西瓜代换4个1千克的砝码,用4个苹果代换1个1千克的砝码,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可代换成几个苹果。这一思维过程都是借助课件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起等量代换的表象,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激发学生思维,应用创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环环紧扣,教师在整堂课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计算方法。
总之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体现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又很好地解决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换?(无法直接交换的时候)
2、拿什么换(相等的量交换),3、怎样换(只要是相等的量,可以一个一个地换,也可以一份一份地换)。
第二篇:《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但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该如何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这一思想方法,听了老师这节课使我感受颇多:
1、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体会等量代换方法。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老师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动物体重替换来引入,使学生体会到“等”是“换”的前提,理解了代换的前提是“等量”,感受“相等的才可以替换”从而引出新课;例题设计西瓜如何换苹果,为使学生把自己的思路理清,设计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画图、推理等方法体验了方法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使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变为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教学的主体部分是以学生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2、取材广泛、富有层次性。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到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教师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重建,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及生活味和数学味于一体。如内容由价值相等、重量相等到古代的以物换物,最后抽象到数学图形,老师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学素材。有情境图的,有图片的,有简单符号的,有文字描述的,有代数方法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3、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老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老师将《曹冲称象》这一学生所熟悉又喜爱的故事放在课题出示之后,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并且通过这个故事先让学生理解“石头和大象”两个数量之间的等量代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也让学生再次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而且还使学生发现等量代换这一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陌生,它还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理念
“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它有广泛的应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课设计理念上,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活动,突显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创新性、科学性、思考性、互动性。让全体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的意识。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09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丰富的数学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等量代换的思想也是数学知识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当中经常要用到。教学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第三篇: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 教学的关键。听了刘永招老师上的课使我感受颇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李老师将《曹冲称象》这个熟悉又喜爱的故事引出,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并且通过这个故事先让学生理解“石头和大象”两个数量之间的等量代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出课题让学生领略古人在很多地方也进行物品之间的等量代换,从而更好地感知“等量代换”。而郑老师则是用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成长积分活动,用五张推荐卡换一张积分卡的活动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取材广泛,富有层次
不论是新课的引入到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两位老师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及生活味和数学味于一体。如内容由价值相等、重量相等到古代的以物换物,最后抽象到数学图形,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学素材。有情境图的,有图片的,有简单符号的,有文字描述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的原则,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信息数学,融为一体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两位老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都能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总之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体现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能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计算方法。
第四篇: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评课稿
这节课《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对这些刚在形象思维过渡时期的三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纵观整节课,张老师上课思路清晰,始终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稳步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开门见山,渗透思想
张老师从课一开始,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平时玩的“翘翘板”中,导入这三种小动物猪,猴,兔,他们重量的比较。在这里,猪比猴重,猴比兔重,问:猪和兔谁重?中很自然的要去揭示,“如果没有直接关系的2个量,要去比较的时候,必须要去找到一个中介,利用这个中介猴的作用去求猪和兔的关系。其实要找到这个中介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这节《等量代换》的核心。张老师从课的一开始就去渗透这种代换的思想,大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选材适宜,激发兴趣
熟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张老师在选择素材上,选择学生熟悉而又喜闻乐见的“跷跷板”乐园材料呈现给学生切入课题。在例题的选择上,教师应本着“缘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设计教学,自然地选择了“跷跷板”中的等量关系来探索新知,而摈弃了书本中“西瓜,砝码,苹果”的例题,这充分地利用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在课堂过了15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时,张老师及时的引出“曹冲称象”这一内容,又重新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抽象出“石头和大象2个数量之间的等量代换”的内涵。
在练习环节中,通过提问“生活中的等量代换”,如公交车换硬币,班级星星卡等,又引起课堂的高潮,也同样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这些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引导观察、推理、表达来帮助学生感悟等量关系。也更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自主学习,有效课堂
“学生经历‘做数学、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是关键。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中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新授过程中,张老师在教学一只猪=()只兔和“一头牛=()只羊”的过程中,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让学生自主地尝试用“等量”的思想,自行去摸索出,必须要找的“中介”—1只猴的重量=3只兔的重量,2头猪的重量=3只羊的重量,4头猪的重量=6只羊的重量,然后再创造出新的等量关系,从而自主建构“等量代换”的思想。这种探究学习,最大魅力在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从探究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四、教学设计,尊重认知
我认为,张老师在这节课中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前提下,对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有很好的体现。
当然人无完人,针对张老师的这节课我也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
在张老师出示的板书上面“猪=猴+猴;猴=兔+兔+兔”这里,教师可以这么简写,但在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表达成:一只猪的重量=一只猴的重量+一只猴的重量,一只猴的重量=一只兔的重量+一只兔的重量+一只兔的重量。这样表达方式是否会更妥一些?
以上是我的浅析,望各位老师提出您宝贵的建议和看法。谢谢!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案1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个性品质目标:通过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紧密合作,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图片学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今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个,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动画)
2.师:曹冲用什么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呢?
生:称出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师:说的真清楚,老师奖励你一朵小红花。为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生:因为石头的重量与大象的重量相等。(指2—3人说)
3.师: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换一换的办法来解决。比如李世院把1块橡皮与普希金的1支铅笔进行对换。小白兔把2000克的胡萝卜与小灰兔2千克的白萝卜进行对换。根据数量相等或重量相等来进行东西对换这叫做等量代换。(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社会没有称,也没有我们现在用来购物用的钱币。那古代社会的人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该怎么办呢?
2、出示课件:在古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想要的物品,交换双方经过商量达成一种价值相等的协议来交换。
3、师:张大伯家养了很多羊,他想和王大爷换猪,王大爷的一头猪换张大伯的一只羊,谁划算呢?会不会就这一样一对一的来换了呢?
4、出示课件:经过商定后张大伯决定用他家的2只羊去换王大爷家的1头猪。
5、出示课件:李大哥看见张大伯和王大爷在交换羊和猪,李大哥也想用自己家的牛来换猪。经过商定,4头猪换1头牛.6、出示课件:李大哥换到了猪,还想换羊,他商定和张大伯用2头牛去换羊。请同学们帮帮他们,2头牛可以换多少只羊呢?
7、先四人小组讨论,该怎么换?再动手操作: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温馨提示:①用学具摆一摆;②用文字写一写;③用符号画一画; ④用算式算一算等。
8、派个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组的解决方法,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三、操作练习、实践新知
师:同学们学的很不错,老师想带你们去看看我们学校的。(一)、三种笔的代换。
1、出示课件:铅笔、圆珠笔、钢笔。2支铅笔=1支圆珠笔 5支圆珠笔=1支钢笔 2支钢笔=?支铅笔
2、怎么换,动脑、动手解决。
3、请学生演示交换过程。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这里教师)
生:叙述思考过程。(学生会怎么说?)(教师及时评价)
(二)、三种食物的代换
1、出示课件:糖、早茶饼、三明治 2、5颗糖可以换1包早茶饼,2包早茶饼可以换1个三明治,那么治可以换()颗糖。
2个三明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这里教师)
生:叙述思考过程。(学生会怎么说?)(教师及时评价)
(三)、水果店水果代换
1、老师最爱吃带有“瓜”字的水果,酸的甜的都爱吃。出示课件:酸木瓜、木瓜、西瓜。是不是所有的瓜都能吃呢?(傻瓜不能吃),不想做傻瓜的请开动脑筋解决这些不是傻瓜的瓜的问题。2、3个酸木瓜的质量=1个木瓜的质量
1个西瓜的质量=3个木瓜的质量
1个西瓜=()个酸木瓜,3个西瓜=()个木瓜=()个酸木瓜
3.图形代换。
师:原来我们在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有趣的数学等量代换问题。那文具、食品、水果我们会换了,生活中的等量代换问题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做个有心的观察者课后多去找找,出示课件,比如:
1、童装店里的袜子、内裤、短袖;
2、商店里的味精、盐巴、酱油;
3、六一活动中的小票换铅笔、作业本......生活中有许多和数学有关的等量代换问题。数学图形你们也能正确的进行代换吗?请同学们拿出题卡,认真读题,动笔算一算。(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的答案?
生:(……)
四、总结全课、延伸新知
师:请大家坐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自由回答)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大家都能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还有很多同学通过努力得到了老师发的小贴画。如果你手中的两张小贴画能换老师手中的一铅笔的话,有哪些同学能够换到呢?
等量代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今后我们还会陆续学到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学好它,并运用这种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