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盛唐—诗人的时代
群星闪耀,无以伦比(群星璀璨,各放异彩)
——盛唐,盛产诗人的时代
一、古代诗人的绰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 “算博士”。
2、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
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 “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3、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
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4、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宋代宋祁因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又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李清照有三个名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所以被称为三瘦词人。
5、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
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6、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 “梅妻鹤子”的美称。
二、诗人雅号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
1、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潇洒飘逸,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 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2、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无不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他为“诗圣”。
3、诗魔--白居易(诗王)
其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妪都解。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分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4、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的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5、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诗鬼”的称号。
6、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7、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9、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而被誉为“诗家天子”。
10、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11、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12、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3、诗瓢——唐球
其平时做完诗,就把诗稿捻成团丸,放入一大瓢内。后来卧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愿道:“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漂浮到新渠,有认识该瓢的人说:“此唐山人(唐球)诗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捞上来,整理后得诗数十篇,仅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诗瓢”来称呼唐球。
14、诗神--苏轼(宋朝)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15、五言长城--刘长卿
唐代刘长卿极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时以“钱郎刘李”并称,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6、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7、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押官韵,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虽数举进士不第,却常代人作诗。一生作词颇多,现存六十余首。
18、郑鹧鸪--郑谷
郑鹧(zhè)鸪(gū):唐代郑谷自称“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司空图则称他“当为一代风骚主”。他写过一首《鹧鸪》诗,其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广为传诵,被人称为“郑鹧鸪”。
19、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20、红杏尚书——宋代宋祁
其写诗作词辞文优美,描写生动。所作《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为不朽名句,时人称他为“红杏尚书”。
21、张三影——宋代张先
其作词注重修辞,语言工巧,曾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三句善用“影”字,被誉为“张三影”。
22、贺梅子——宋代贺铸
其作词擅长锤炼字句。他作《青玉案》词,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景色和相思情意,特别是末尾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令人赞赏,被称为“贺梅子”。
23、谢蝴蝶——清代谢学士
其咏吟《蝴蝶诗》三百首,时称“谢蝴蝶”。
24、祁鱼虾——清代祁珊洲
因有“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的诗句,被诗人王海洋称为“祁鱼虾”。
第二篇:盛唐诗人
盛唐诗人
第一节 盛唐边塞诗人
一、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颀、高适、岑参等,其中高适、岑参又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合称“高岑”。
二、王昌龄:
(一)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离情,写自己要光明磊落、坚持操守。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觅封侯:指从军,立下军功,以取得封侯的爵赏。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宫怨诗
(二)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二句写战士守边环境的荒寒;第三句写战事的频繁和残酷;第四句展现战士们为国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二句:写景“月照边塞”,烘托出边地荒凉;叙事,说征人常年征战,有家不得归。同情战士久戍的痛苦,希望国家将帅任用得人,边防稳固。
三、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一、二句写边地的壮阔荒寒,三、四句写征人久戍思家的怨情,但怨而不失其壮,能自我排解,胸襟豁达。
四、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表现战士慷慨出征,视死如归的豪情。
五、高适:
(一)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
内容:
1、赞美战士慷慨出征、死战报国的英雄豪情,“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同情战争给普通家庭造成的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3、揭露军中的苦乐不均,将帅的不恤士兵和无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刘湾“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曹松“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五、岑参:
(一)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塞外八月飞雪的景象。在他人眼中荒凉可怖的边塞奇寒,岑参看来却是充满“奇情异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先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来势逼人的敌兵,意在反衬下文的汉家将士。再写天气苦寒,还是反衬军纪的严明,汉家将士的无畏,并预料战事之必胜。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观察思考比较深入,更多地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看到战争非正义的一面,诗歌豪迈中有现实的沉重感。而岑参用绚丽的笔调写边塞的异域风光,用豪迈的口吻歌颂将士们不畏艰苦、慷慨报国的英雄豪情,岑参的边塞诗奇丽豪放,乐观昂扬,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六、小结唐代边塞诗:
1、题材内容广阔丰富——边塞风光的刻画、建功立业和报效祖国的豪情、戍边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军中苦乐不均的揭露„„
2、意境宏阔,基调豪迈,最能体现乐观自信的盛唐精神。
第三篇: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人
形成边塞诗派的各种因素:
1、战争——安边
拓边
2、关心——边塞生活
3、文人——失意
第一节 高适
高适:前期:功名未就,报国无门。
漫游燕赵,体验边塞生活,与李白、杜甫结下深厚友谊
后期:安史乱后,仕途遂顺,创作渐少
诗歌内容:
1、边塞诗:《燕歌行》:
岑参:求仕未成,结识名士,显露头前期:出仕前——抒写怀才不遇出师——战败——被围——结局(死斗)
现实主义
2、反映民间疾苦,关心人民生活:
《封丘县》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3、咏怀送别诗:《别董大》第二节
岑参
角。两度出塞,皆不得意。
中期:出仕后两度出塞
——大量边塞诗问世
后期:三度为郎,两调外任
——诗歌多壮志难酬之慨
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奇——奇景
奇事
奇情
奇寒 边塞诗:风光——奇异:严寒、狂风、热海
(浪漫主义色彩 爱国
主义热情)
战争——悲壮激昂
乡思——情深意浓
民族交往——关系融洽团结
第三节
王昌龄、李颀等诗人
王昌龄——七绝圣手 边塞诗——歌颂边关将士
爱国热情: 《从军行》
四、五
——抒写战士“边愁”:
《从军行》
一、二
——揭露战争弊端:
《代扶风主人答》
《出塞》——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小诗:写宫女、思妇:
《长信秋词》《闺怨》 王之涣: 《凉州词》《登鹳雀楼》
第四篇: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投唐都学刊)
盛唐边塞诗人尚武精神解析
马 桂 启
摘要:边塞战争促成了盛唐时期民族的统一和社会的繁荣,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获取军功成为当时成就功名的出路。于是诗人们顺应时代的需要,投笔从戎,创造了大量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气象雄大,恢宏豪迈,充满了尚武精神,对战斗精神教育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边塞诗 尚武精神
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气势磅礴、雄奇高亢,充满爱国激情,令人振奋鼓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以边塞战争为背景,盛唐边塞诗歌颂战场军功,塑造军旅英雄,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体现了强烈的尚武精神。深入分析盛唐边塞诗的尚武精神,对于开拓我军战斗精神教育的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战斗精神教育的感染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功名只向马上取—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产生背景
在中国古代,中原农业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生存斗争延续不断,游牧民族经常在中原秋黄粮丰之时南下抢掠。秦为抵御匈奴而修筑了长城。到了唐初,中原内地则遭受着突厥、吐蕃和契丹的严重侵扰。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七月,突厥人颉利可汗率军10万余人大掠朔州,太原唐军张瑾部全军覆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颉利趁“玄武门之变”,亲率10余万骑兵进占武功,威胁长安,后被李世民智取而退。为解除突厥人的威胁,朝臣建议修复和加固长城,李世民晓谕臣民:“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①!”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军备战,为发动边塞战争创造了条件。630年,唐灭东突厥,657年,唐平定西突厥;唐还与吐蕃征战了200余年,至851年,吐蕃衰落。
唐朝的边塞战争,尤其是前期的拓边之战促进了民族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唐朝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声势浩大的边塞战争中,唐王朝创建了统一的大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强大和光辉的时代,文治武功显赫于世,国运天威震慑四方。由于边塞战争事关国运兴衰,唐王朝对战场上有功人员给予高度褒奖并委以重任,以鼓舞士气,激发战斗精神,于是唐初社会就开始形成了向往边关、渴望军功的社会风气。“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敦煌曲子词《生查子》)正是这种风气的集中表现。
二、感时思报国—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价值取向
上述社会风气引起了唐朝诗人的群体性高度关注。浩浩荡荡开赴边塞的大 ①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第3900页,西安出版社。
军,不时传来的胜利捷报,无不使诗人们受到鼓舞,激起了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形成了盛唐诗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洋溢着浪漫色彩的时代精神,于是边塞诗应运而生。初唐四杰杨炯在《从军行》中宣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为这种崭新气象奏响了铿锵的第一声。伴随着边塞诗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擅长创作边塞诗歌的杰出诗人。他们创作的边塞诗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唐诗这座诗歌艺术高峰之上的璀灿明珠。尽管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早有雏形,唐以后亦继续出现,但是,能够在诗坛上发生如此重大影响、形成如此宏伟局面的,却只有唐代的边塞诗。这根源于唐朝诗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唐朝的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并达到高峰的时期,政治较为开明,统治较为宽松,这为新兴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边塞战争关系国运沉浮,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诗人们则感时而动,顺势而发,投笔从戎,远赴疆塞,代表当时潮流的杰出诗人,几乎都涉足了边塞诗这一领域。当然,“学而优则仕”,在已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唐朝,诗人们当然也有强烈的求取功名之心,但是“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他们能够把奔赴边塞、报效国家作为求取功名的途径,体现强烈的使命意识,这就把他们个人的价值需求与时代的呼唤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因此他们因自身价值需求而外显的投笔从戎、驰骋疆塞的行为总能得到朝廷与社会的肯定和褒奖,不断得到激励和鼓舞。这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艺术潜能,使他们以最大的热情去实践,去书写,不断地进行艺术创造,铸就了后人无法逾越的诗歌艺术高峰,也成就了一大批千古流芳的盛唐边塞诗人。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用诗句“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对这一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和总结,而“男儿本自重横行”的高适则是边塞诗人价值追求的成功实践者;高适出塞归来曾官至节度使、封渤海县侯。岑参的经历则更能说明盛唐诗人的价值取向与他们的艺术成就的关系。岑参在未出塞前,一心不忘获取高位,无奈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致使他的诗歌的内容多为感叹身世,写景赠答,缺少深刻的社会意义;戎马风尘的边塞生活,大开拓了岑参的诗境,最终成为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大家。
三、击剑酣歌当此时—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动力源泉
唐朝前期尤其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艺术风格雄浑豪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社会的高峰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开元盛世”。宋代的诗论家严羽曾经用“盛唐气象”来称赞唐代开元前后的诗歌,而“盛唐气象”这一文化魅力在边塞诗中的体现更为突出,边塞诗人们用乐观高亢的基调和恢宏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全盛时期 2 的精神风貌。盛唐边塞诗总体上都以积极的审美观念反映了人民为强大国力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这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是边塞诗尚武风行的动力源泉。盛唐边塞诗大多是英雄尚武的赞歌,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忠君报国做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战场军功作了热烈的颂扬,如“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与妥协的政策,例如“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送刘同直赴安西》)。
四、男儿本自重横行——盛唐诗人尚武精神的表现形式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了边塞诗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崇尚军功的历史背景、投笔从戎的价值选择、气势恢宏的民族自信使唐朝边塞诗人们确立了尚武的创作风格,对进步的边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彩的描绘,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等唐朝社会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艺术画廊,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充满了阳刚的气概。大唐帝国版图辽阔,那一望无际的广阔原野,巍然险峻的高山奇峰、奔流不息的长江大河、荒野茫茫的戈壁沙漠,都是盛唐诗人写不完道不尽的诗歌题材,表现了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风采,歌颂了建立军功的理想,“不作边庭将,谁知恩遇深”(张说《幽州夜饮》)。他们往往不注重战争血腥场景的细微刻画,主要着力于英雄人物意气风貌的表现和边塞景物、生活情趣的描绘。
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从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我们可经看到一种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忠君报国思想;从岑参的“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我们又可以看出一种横扫敌患、靖定边尘的自信自强精神;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更能看到唐朝诗人向往边关、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高锐.中国军事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4.张晓生.历代兵诗窥要[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5.刘全胜.汲取军旅诗词的战斗精神[J].《解放军报》2007年1月17日第七版
通 联:(710025)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文法教研室,马桂启 副教授
电 话:*** *** 3
第五篇:诗人
诗人简介大全六、四班
補金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628篇诗文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61篇诗文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58篇诗文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746篇诗文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00篇诗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203篇诗文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52篇诗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贾岛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404篇诗文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7篇诗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64篇诗文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465篇诗文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01篇诗文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445篇诗文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37篇诗文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4篇诗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83篇诗文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8篇诗文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142篇诗文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17篇诗文
高适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7篇诗文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0篇诗文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2篇诗文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17篇诗文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9篇诗文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246篇诗文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125篇诗文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0篇诗文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6篇诗文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9篇诗文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