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

时间:2019-05-14 17:3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

第一篇: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

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因学科门类庞杂、研究范式多元,论文的质量判断始终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人们通常容易接受自然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对于人文社科研究的规范和创新往往不置可否,人文社科学术论文是否拥有明确的质量判断标准呢? 本文就力图为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论文质量的判断建构一个基本的框架,以利于论文质量的判断更加理性和专业。

一、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人文社科论文背后事实上隐藏着遵照不同范式进行的人文社科研究。虽然如此,与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人文社科类论文仍然会有一些通用的一般性标准,我们可以视之为此类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基于人文社科研究的学术属性和该领域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特征和意识形态特征两个方面:

1学术特征学术既指系统的学问,又指研究学问的过程,因而学术作品一方面含有作为名词的学问信息,也必须内含学问产生的规范过程,我们所面对的论文则是学术过程的产品。人文社科类的论文,有的是显现研究过程的,有的则只是呈现结论及相关的论证和说明,即使显现研究过程的论文,也不可能展现研究过程的全部信息,因而,我们所面对的论文基本上是以文本方式存在的研究结果。面对这样的学术作品,我们需要把握以下量的和质的特征。信息量、知识量和学术含量学术性论文具有天然的求真倾向,其作者要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遵循学术的规范为读者贡献新的信息和知识,只有包含一定的信息量、知识量和学术含量,才会具有公之于众的价值。信息量指一定篇幅的文本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内容,它可以是事实性的、概念原理性的,也可以是方法性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信息,都需要具有经验上的或者逻辑上的可靠性,这是一个文本有意义的基本保证。经验上的可靠,首先意味着文本信息具有经验上的可能性,其次意味着信息来源的真实性。这样的信息可以让读者间接地获得关于世界的真实。逻辑上的可靠,则指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是我们的理性可以想象的。不真实和不符合理性逻辑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学术文本需要避免这样的内容,相反地,应该提供与文本规模相称的具有经验和逻辑可靠性的有意义内容。这是我们从心理上接受一个学术文本的第一条件。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学术研究的求知本性决定了作为学术作品的论文必须提供比例较大的知识性信息,否则,该文本的报道性质就会大于认识论的性质,其背后的研究劳动是值得怀疑的。学术文本中的知识信息,不可能是全新的,更多情况下是较少的新知识信息与较多的旧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在文本中得以呈现,给人的阅读效应是充实、宏阔和连续。这样的论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良好学养。学术含量,是学术作品在结论上的创新程度和得出创新结论的研究过程规范和高明程度。学术研究旨在探索未知、修正已知、追求真知,其结论的底线是具有一定的新意,如果没有新意,一个学术文本要么是“科普的”,要么只是用丰富的资料示范了一个学术过程。真正的专业研究者所提供的论文在他们自己看来通常是有不同程度创新的,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入的考察即是论文所内含的“研究过程”的规范和高明程度。学术作品的质感离不开足够的信息量、知识量,但更为本质的还是作品的学术性,即创新性和创新的规范和高明属性。基础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换一个维度,还可以从质的角度判断具体的学术文本。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这一领域研究者长期的经验,一个学术文本所内含的研究的基础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是其质量高低的重要特征。一般学科都存在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分,其中的基础研究是认识取向的,应用研究是实践取向的。即便是基础研究的内部,也存在着更为基础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通常是贴近一个学科领域核心问题的研究。由于原创性的研究最容易发生在基础性的研究领域,也由于基础性的研究难度相对较大,所以一个学术文本所含研究的基础性程度通常也能反映出其高深的程度。应该说越是基础性的学术文本,其思想性的潜质就越大,因为思想性意味着具体的专业研究成果可以对专业领域之外的人们产生明显的启示作用。显然,越是基础性的研究,因其可迁移的程度较高,其启示的范围相对也是较大的。人文社科类的学术研究应具有思想性的追求,这是使最终的学术文本具有灵动感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意识到专家实践导致的专家人格很容易造成学术文本的局促与狭隘,这样的论文即便在专业意义上精巧,其更大范围的意义是不可想象的。学术文本的文化性与思想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除此之外,学术文本的文化性还指文本作者把所研究的主体与人类历史文化总体相结合的状况。孤立的专业探讨表现为写作上的就事论事,由此而来的论文难有恢弘、广阔与厚重气象,即使把专业的问题说得通透,总是少了一些质感。论文的文化性取决于作者的学术视野,宽广的学术视野有助于论文的文化内涵提升。单从研究的角度讲,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只有既懂得人性,又有文化的兴趣,才能把自己要说的专业问题说清楚。人文是社会的人文,社会是人文的社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需要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2意识形态特征自然科学研究在现代社会基本上无涉意识形态问题,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就不大相同了,原因是人文和社会现象总发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总与该背景下的主流价值观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形态特征在论文中的体现通常被理解为政治标准问题,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落实到具体的学术文本,就会发现意识形态标准的把握是一个特殊的学术问题。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对每一类论文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是一个学术理性过程。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学术文本不难遇到明显有异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论文,极端者会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反面,这也就是无需争议的政治标准问题。此类论文一般是表达文本作者所推崇的政治观念和制度,虽为学术文本,但字里行间能够流溢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客观地说,凡存在此类问题的论文,在学术发展上通常并无新意,只是表达了不同于主流的另一种意识形态而已,因另一种意识形态已经经历了理论的和历史的过程,其学术的价值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涉及一些特殊问题的学术文本有一类论文并不反对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所论及的问题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会具有间接的意识形态效应,这是人文社科学术领域中较难把握的。以宗教问题为例,众所周知,我国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但当我们面对论述欧洲历史上的宗教宽容问题时该如何决定取舍呢?笔者觉得,虽然宗教宽容是一个历史现象,但在启蒙运动时期,它主要表达了要求国家允许个人选择并非国家认可的宗教信仰形式的诉求,这与当下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是有偏差的。从学术的角度看,宗教宽容问题只是一种历史学信息,并无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增长。西方批判理论研究类的学术文本对现实的批判是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取向,在这一潮流中,出现了很多发展性的研究成果,增益了人类的知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比较典型的批判现实的经济哲学著作。被称为批判理论的流派起源于19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除了方法论上的贡献,这一流派的理论家重在说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支配结构和文化构成。应该说批判理论是具有极强学术性的,但也不可否认对现实社会支配结构和文化构成的揭示,会与现实的批判运动具有现实的逻辑关系。

二、论文的具体质量判断人文社科研究拥有不同的研究范式,不同范式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判断标准是有差异的。因而我们只能就不同的范式来谈论论文的具体质量标准。现实地看,人文社科类研究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哲学思辨类、人文解释类和经验实证类,在此作具体说明:1哲学思辨类论文哲学思辨类论文不只是指哲学学科的思辨类的论文,而是指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本理论研究成果。此类优秀论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我国学术教育和研究传统历来不重思辨。加之学术从业者对于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钟爱,哲学思辨类的研究成果数量上较少,质量高的不多。由此还带来人们对此类研究价值在某种程度的怀疑和轻视。质言之,思辨即以思来辨,它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要依靠研究主体的直觉和逻辑能力,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寻觅意义,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新的理解。对于哲学思辨类的论文,我们首先要判断思辨对象的价值。因思辨发生在经验辨别的边界,经验世界的事物是无需思辨的。对于经验以外的东西,原则上都能思辨,也只能思辨,但并非一切的对象都有思辨的价值。如果我们承认进入思辨范围的对象仅是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时才有意义,那么,一切关于与经验世界平行的、主观设置的思辨对象,至少在学术研究中是没有价值的。所谓经验世界在思维中的自然延伸,我们可以借助哲学本体论中的“存在”概念加以理解。“存在”不是“是”,它与“时空”这一经验框架保持着关联,所以,“存在”与“是”相比较,不是最抽象的概念,可与具体的“存在者”相比较又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显而易见,“存在”概念处于经验世界的边缘,再向前抽象,就到了“是”,也就只剩下纯粹逻辑的规定性了。原则地说,类似“存在”这样的思辨对象是有重要价值的。各个具体的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基础研究领域,其中不乏需要思辨的对象,知晓了思辨的旨意,就容易判断具体论文思辨对象的价值。其次,要判断具体论文的思辨水平。这是一个与逻辑有关又不只是纯粹逻辑学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能够言说的却又只是关联逻辑的部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思辨就是以概念为元素、以判断为中介的推理过程。那么,面对哲学思辨类的论文,要先寻找文本中的关键概念,看其意义是否清晰、界定是否恰当以及前后意义是否一致;再寻找文本中的基本判断,尤其是作为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看其是否具有经验的和逻辑的可靠性;最后,也是很核心的是析出文本的逻辑理路,即推理路线,看其是否合乎思维形式的规则。其实,这只是判断论文思辨水平的初阶,再进一步还可考察文本的辩证水平,这就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范围。不仅如此,高水平的思辨文本通常能够反映出作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逻辑功夫和思维浪漫。再次,要看思辨结论的新旧与正误。一个学术文本必须提供新的结论才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有学术追求的作者通常都力图做到这一点,因而他们通常会自认为有新的进展。这就需要读者具有较好的学术视野和学养,要能判断具体论文的结论是否在已有的最先进的结论基础上有所进益,具体地说,要看其结论对原有认识是否有补充和丰富、是否有纠正和完善。若发现结论确有新意,则要进一步判断其正误。新,并不意味着真,仅意味着不是旧有。对正误的判断又要回复到论文思辨水平的判断上,可见对哲学思辨类论文的质量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2人文解释类论文中国传统学问以人文解释为其要务,以致中国学者多乐于并善于做人文解释的功夫,此类论文也比较多。然而,对于人文解释类的学术研究质量判断却是最难形成共识的,笔者以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此类研究的性质缺乏到位的认识。人文,以文、史为主要领域,兼及一部分哲学的工作,这一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用“做学问”来表达。既是做学问,功夫当在学、问之间,学者虚心涵泳,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借助对经典(或重要)文本的训诂,使人明白文本之义,也可借此阐发研究者的新意。其效用主要在于唤醒历史,彰显人文的活力,传承优秀的文化。从此意义上讲,判断人文解释类论文的质量,不可以创造新知为标准,而是要评估其所释文本的价值、解释的水平及所阐发意义的新旧与启发性。所释文本的价值是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本是巨量的,虽然每一个历史性文本都具有自身的意义,但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就大相径庭了。人文历史的残酷性表现之一就是只选择和留存可以为时代代言的重要文本,此外的文本客观上充当了重要文本产生的背景,正如“一将名成万骨枯”,无数的学者被湮没,无数的文本被搁置,名垂青史的只是有数的节点性人物及其作品。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本着创新的立场,存在着对重要历史性文本的解释性研究,也有把目光转移到较次要文本的做法。然而,文本的确有价值上的差异,如果一个论文所选择的文本少有价值,整个后续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一种体力的劳作,整个论文在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是不可取的。假如文本的选择合适,读者则要审视其解释的水平。说到解释,中国传统学者所作的基本上是考据释义之事,他们忠实于文本,慎言言外之意,讲究无一念无来历,上乘者能够博学、慎思、明辨,其人可温文尔雅,其文能条理不紊。这样的学者有学养,这样的文本见功夫,这样的研究比的是学问的见识和功力,若言思想的创新和知识的增进则乏善可陈。考虑到人文学科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不断解读延续文化的血脉,弘扬人文精神,读者是可以用欣赏的眼光判断此类论文的,但考虑到解释一事在西方已由技术而方法论以至成为一种哲学的思维,又使人无法不面对传统解释作为人文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且不说当代伽达默尔(1900-2002)已将受到人们关注的历史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文本化,狄尔泰(1833-1911)早已把历史世界这一人的经验的整体实在视为解释学的对象了。中国人文学科有悠久的历史,却进步缓慢,看来需作哲学方法的文章,否则,高水平的学术作品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解释文本以喻人为要义,但绝不仅仅使人明白文本自身的意义。当我们把解释视为人文学科创新方法的时候,解释已经不是教书先生的一种本领了,它必须转变为人文学者阐发、挖掘人文新意的途径。在对经典的无限阅读、解读的过程中,人文世界的新思想才能不断涌现,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这也正是人文学者的应然使命。文本启迪学者,学者阐发思想启迪众人,方为人文学科研究的常态。面对大量的人文解释类论文,学术期刊的读者作为论文“社会化之筛”的第一关,固然要审视论文所释文本的价值和论文作者人文解释的功夫,也应该关注人文解释的文化效用。不能简单地认为基于经典文本的思想挖掘和阐发是一种主观的随意,在阐发的过程中,新的思想被自然地创造,经典文本也因此不仅是永世诵读的对象,而且成为思想创造的资源。耳闻有的学者表达阅读经典的心得,屡被有功底的专业学者诟病,笔者意识到的是两种对待经典文本的态度和方法。批评的一方自然是坚守传统经学方法的学者,被批评的一方自觉不自觉地实践了狄尔泰解释学的方法。应该说,双方的学术性工作均有其个性化的价值,但相对说来,被批评一方的工作是应该被理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有义务帮助这样的研究逐渐规范起来,如此,人文学科的研究才能够在延续优秀传统的同时获得新的生命。3经验实证类论文还有一类论文是借鉴自然科学范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这类论文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学科领域,几乎分布在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中。其特征是接受实证哲学方法论的指导,用经验的方法获取数据,用数学的方法处理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研究的结论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对于这一类论文,长于思辨和人文解释的读者是深感头疼的,一方面对经验实证的方法本身缺乏深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对此类研究的价值持有怀疑。对此,我们需要具有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固然不同于自然科学,但的确也存在着一些数量的事实以及可以量化的事实,这也是经验实证方法可以合理移植的基础。要说有问题,主要在于许多研究者对计量研究方法背后的数学哲学思想不甚了了,加上对研究本身的追求缺乏较高的认识境界,实际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借助一个价值不大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实证方法的演练,不免使人对此类论文感到头疼。事实上,经验实证方法的进入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高质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值得珍视的。对于这一类论文的判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问题与目的。一切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一点在经验实证类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按照实证研究的路线,此类学术文本必先交代要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话题(item),而是研究意义上的真问题(question or problem)。我们可以进一步把question解读为“需要解答的问题”,把problem解读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引发研究过程的问题要么是认识上的困惑,要么是实践上的阻障,不用说,这里的困惑和阻障应该是一个领域的人们共同面临的,如果只是研究者个人的困惑和阻障,由此引发的研究对个人是有意义的,但在具体学术领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只有第一而无第二,因而,发现或触碰到了研究领域的真问题时,其后的研究自然是具有创造性的。审视经验实证类的论文,必先对论文所包含的问题作出真假判断。好的论文还会对问题消解之后的效应作出说明,这也就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很多作者容易把问题的解决本身视为研究的目的,虽不为错,却不彻底。当言明了具体问题解决的后续效应,等于把具体的研究与整个研究领域联系了起来,研究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第二,过程与方法。经验实证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方法意识明确,这与哲学思辨和人文解释类的研究有所不同。从此类研究文本中就可以看到,问题提出后,必有具体的研究设计,具体包括研究的过程及方法。人文社科研究所设计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的计量分析等,研究文本通常都会作出操作性的说明。判断研究方法选择恰当与否的依据是研究方法与问题解决之间的适切性。研究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复杂越好,原则上最好的方法选择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方法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所研究的问题意义不大,所得出的结论缺乏新意,整个研究文本基本上在展现研究者(也是作者)的方法修养。这只能说明一部分研究者还没有走进具体学术领域的堂奥,结果是:研究论文层出不穷,我们却很难感觉到学术的明显发展。判断研究过程设计的严谨与否,主要是对研究过程规范意义上的审查。每一种研究方法的使用都是以过程的方式展开的,都有自己规范的步骤,如果严格遵循了规范,研究方法就能发挥出其特有的功能,否则,即使方法与问题是适切的,研究的目的也无法彻底达成。单就研究过程本身来说,若不能完全规范,轻者导致研究不到位,重者还可能导致伪研究的出现。事实上,尽管经验实证类的论文在结构上呈现了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信息,但文字文本的局限性也会使得研究过程信息无法完整呈现,因而,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的审视必须着重用力。第三,结论与讨论。研究者运用种种方法获得有效数据和资料之后,通常会对数据和资料进行数学的或哲学的处理,以此得出研究的结论,并对结论作理论的分析和讨论。这一部分最见研究者的理论功力,也恰恰是这一部分目前普遍比较薄弱。这样的薄弱在感觉上表现为一篇论文的结构失衡,缺乏美学素质,实质上是因作者的理论功力不足使得研究所获得数据、所作出的结论一定程度上被浪费。

三、相关参考因素面对论文,我们主要进行的是纯粹学术性的判断,同时也会考虑一些相对于学术研究本身来说具有边缘性的因素。比如,文本的情况、作者的情况以及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情况,这些因素虽然是边缘的,却非不重要的,应属于对论文质量进行判断的相关参考因素。

我们所说的文本情况是指写作意义上文本质量,也可说是写作意义上的文本成熟度问题。说一个人学问好,文章也好,显然把学问和文章分开而言了,这是具有合理性的。文章自身的独立性也是写作学成立的前提。上述三类研究中,经验实证类的论文,其文章的结构通常是格式化的和规范的,越接近自然科学样式的文本,其格式化的痕迹越是明显,以致很容易认为这种研究类型的论文在写作上不需要十分考究,其实不然。要知道,即使在纯粹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研究领域,也存在着专门的科技论文写作的训练。虽然经验实证类的论文的大结构难以摆脱共同的规范,但对研究成果的表达还是有高下之分的。相对而言,哲学思辨类和人文解释类的论文,写作上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了。由于这两类研究的表达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因而一个论文的质量实际上是学术质量和文章质量的综合体。读者在判断论文质量过程中,还会考察论文作者的情况。这听起来是一个与论文自身质量无关的问题,但有经验的学者从来不会忽略这一方面的考察。其中的道理是作者年龄、学历、专业方向等信息能够为我们提供论文质量判断的辅助性信息。大家知道,研究人员普遍反映论文发表难,站在期刊的立场上看,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期刊编辑部对优质的论文求之若渴,巨量的论文因不符合期刊的质量要求客观上耗费了编辑们大量的精力。发表难,准确地说是在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难,是不符合发表要求的论文发表难。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人员考核、职称评聘、博士生毕业,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无疑逼迫了那些尚不具备较高研究能力的人们作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谁能否认作者和作品无法分离这一事实?此外,目前已经普遍实施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可以高效、直观地发现论文与已发表文献之间的重合程度,牵涉到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无法忽视。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减少了劳务,却掩盖了许多学术的具体细节。笔者发现目前的“查重”至少遇到了以下两种情形:与其他作者学术文本的重复问题。这里面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有注释的过度引用,这是学术规范问题,二是无注释的抄袭行为,这就是学术道德问题了。与文本作者自己以往发表文献的重合问题。这中间确有作者心性懒惰的因素,也有作者无法在新的语境中重新表达已有思想的能力因素。有一种情形是可以宽容的,即新的学术文本是过去零碎思考的系统化整理,这样的新文本具有学术价值,感觉上存在着新旧文本的高比例重复,但不属于懒惰或低能问题。综上所述,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质量的判断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问题。正因如此,只有把论文质量的判断与人文社科研究联系起来,才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可以说,把握住了论文的基本质量特征和具体判断标准,加上对相关参考因素的考察,读者对论文质量的判断就能逐渐步入自觉、有序的理性轨道。《出版业》复印期号: 2015年07期壹学者精选

>一个月能写好博士论文吗?>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常见问题>盘点世上那些最牛的博士论文,跪拜!>社科论文结构特征与写作用语>张春满:如何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

第二篇:人文社科类心得体会

他们以他们的对生活经历或是人生感悟或是生命思考,给我们以一种净胜的向往。他们或是可以不带一本书,只是带着自己的心;带着自己的故事,带着活跃的头脑,在讲台上,引吭高歌,侃侃而谈,而思绪的有时的跳跃,让人也是激动连心。有故事的人,或是讲故事的人,总是多了我们一些感悟,多了我们一些智慧,而我们也愿意从故事里,听出不同的人生。

在讲座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霍教授利用哲学方法论的思维给我们讲解了追求幸福的方法。从中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幸福的误区,片面认为幸福就遭罪;对矛盾的概念不清晰;在形而上学的看待矛盾,并从中走出误区。首先,要理解幸福、体验幸福;因为幸福就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体验,并不是主观或客观地存在着。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体验幸福,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而不是仅仅在思想上的幸福,更不是别人给予的幸福。其次,我们清楚知道在生活中矛盾时时事事都存在着。哲学上的矛盾则是指不同事物,以及事物的各个方面之间既相互依赖有相互排斥的关系。比如你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学到了新知识,就可以说是矛盾作用的结果。矛盾不一定是事物内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对某种事物的看法不一样,行为上有冲突,即使两者不一,但也具有相当之重要性。再次,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并提出矛盾就是幸福,就是缘分。我认为,国与国之间、家庭、朋友之间也会出现矛盾,但是矛盾也是考验两个人感情的深浅,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矛盾,要想解决矛盾,这就需要生活智慧。

霍教授在哲学方法论上总概括一句“没有务实的务虚是空谈,没有务虚的务实是蛮干”既简单扼要又显浅易懂。使得平时我们觉得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的哲学问题更好的得到了解决的方法。让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不同的认识,感触颇多,增长了许多知识,仿佛生活又增添的许多色彩。自然科学类——经济数学发展历史

每一门科学都有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在古代数学早已成为专门的课程,而如今也是。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也越来越完美,它不断给予我们生活的利用和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难题等。

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历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通过名师讲座更是了解到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是怎样发展成现代,而且一直都被运用,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如果说危机是数学长河的主流,那数学是历史上一道道悬而未解的难题猜想。发现数学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数学史料,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历经数学萌芽期、初等数学时期、变量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现代数学时期,这如同胎儿的发育过程。

数学作为人类社会的智慧结晶,如果说浪花是美丽的,那数学更是美丽的,英国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无上的美——一种冷峻严肃的美,即就像是一尊雕塑,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样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洁到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完美境界”。

第三篇: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人文社科类)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人文社科类)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行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

论文结构

论文一般包括封面、扉页、目录、论文摘要(中、外文)、缩略语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前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论、讨论、对策等几个部分组成。

论文书写

论文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左边距32mm、右边距25mm、页眉20mm、页脚15mm。页眉采用宋体小五号居中排列,其中奇数页页眉为论文题目,偶数页页眉为“华中农业大学XX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阿拉伯数字(1、2……)编排。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论文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与正文、表头、题头等可以用不同的字号和字体加以区别,但通篇论文的同级标题和正文应采用统一的字间距、行间距、字体和字号。论文标题一般可设三级,一级标题采用三号黑体,二级标题采用小三号黑体,三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且都采用左对齐排版;标题以外的正文,一般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图表应同时标注中英文对照标题,中文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英文标题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图表内的文字一般中文采用五号宋体,英文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体。

论文中的各级标题应采用统一的编号体系,一般按“一”、“

(一)”、“1.”体系进行标题编号,不能将“

一、”、“

1、”、“1.1”、“(1)”等混编在一起。

注意孤行控制,一段文字的最后一行不能落在下一页,一段文字的启始行不放在前一页。所有的表图,包括表题、图题和脚注等,都应尽可能放在同一页,以保持表图的完整性。

封面和扉页

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导师姓名、职称、论文完成时间等。论文题目应高度概括和准确反映论文内容,力求简洁,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论文封面同自然科学类式样,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印制,学生自己填写后进行包装。

扉页应包括分类号、密级、论文题目(中英文)、学生姓名、导师姓名、职称、学生所在院系、论文完成时间等内容。扉页同自然科学类式样。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是论文的导读图,包括论文中各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一般编写到第3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完全一致,各级标题均应注明其页码。编排时注意不同级别标题写作格式上的差别,相同级别的标题字体、字号应相同。

摘要

摘要包括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是论文目录之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排列顺序为: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摘要是文章的缩影,要求简明确切、不加注释或评论地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发明发现、研究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使用符号、略语或缩写必等须符合学科规范。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内容应基本一致,英文的使用必须准确无误。

关键词是摘要的一部分,一般由3-5个相对独立的反映论文主体内容和涉及范围的词或词组组成,是论文分类和建立索引的依据。中文关键词在中文摘要之后,英文关键词在英文摘要之后,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分别放置在中、英文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各关键词之间用“;”隔开。为增加检索的信息量,关键词应避免与标题相重复。

缩略语表

如有必要,在摘要之后、正文之前可以列出一缩略语表,列出文中涉及的各种缩写、略写等用语的确切含义。

正文

正文包括前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与讨论对策等部分。根据需要,每节还可分成若干小节,用小标题分开。

7.1 前言

前言应包括研究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意义等基本内容。

研究问题的由来应明确提出论文研究所针对的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并指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意义。

文献综述内容主要是回顾、评价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选择所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创新性(包括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等)、可行性、合适性(即选择的课题合适研究者本人的特点),是作者对相关文献阅读、消化后的综合、提炼与升华,反映作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因此,文献综述在叙述前人工作的同时,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应将文献综述写成前人工作的简单堆砌,也不应像教科书一样写成知识性介绍。

研究目的部分应提出科学假设或假说,指出论文研究要实现的目标或达到的目的。

7.2 研究方法

对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可在引用他人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描述,不必交待细节。但对于自己改进或发明的新方法则需要作详细的交待,说明在前人基础上的改进部分及其理由、意义等。

7.3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论文的主体,要求思路清晰,阐述透彻,逻辑严密,文笔流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7.4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应详尽陈述课题研究结果,所作结论应明确具体,并阐明论文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点。在写作上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作者不需要在本部分作过多的讨论。

7.5 讨论

讨论是反映作者综合分析、逻辑思维水平和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在透彻理解结果的基础上,精练地归纳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本研究结果的进步所在和所解决的科学问题,阐明研究结论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的价值、前景,并对研究中提出和发现的一些重要学术观点进行深刻的探讨。讨论内容应注意与前文的研究目的相呼应,并在研究深度上进行挖掘,以避免讨论内容成为研究结论的简单重复。讨论中还应指出本研究及其结果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工作的不足方面、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思路和建议等。鼓励学生以严谨扎实的研究为基础,进行大胆假设,提出全新的学术观点。

7.6 对策(措施)

对策(措施)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科学、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供政府和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7.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紧接正文后面列出,与文中的文献引用一一对应。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姓氏拼音字母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位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1997a”、“1997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之间用“,”隔开,超过3人时,列出前3名作者,后面加“等”(是外国作者的用“et al”)以示省略;作者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国作者姓名的姓应写全,且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姓与名之间用“,”隔开,空一字符。名字可以进行缩写,即仅写出名字各个部分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名字的字母应全部大写。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但可作脚注处理。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和逗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和“,”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各种来源的文献书写格式举例如下: 1.何帆.涉过WTO的激流险滩.http://, 2005 14.Wang X M.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USA patent, 5670366.1997-09-23

以上范例所列参考文献包括常见各种来源文献,其著录格式分别说明如下:

文献2和10是期刊论文,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刊名(外文刊名用斜体),出版年,卷号:起讫页”。

文献3和14是专利,其著录格式是:“专利权所有者.专利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授权日期(年-月-日)”。

文献4和9是学位论文,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文献6是会议论文集,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In(见):编者(主编或编,英文编者后加ed. 多编者加eds.), 文集名.会议名,会址,会议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5是技术标准,其著录格式是:“起草责任者.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7和11是著作,其著录格式是:“作者.书名. 版本(第一版不标注).(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8和12是专著章节或文集,其著录格式是:“作者.题名.见(In):编者(主编或编,英文编者后加 ed. 多位编者加eds.), 专著(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讫页”。

文献1和13是电子文献,其著录格式是:“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未包括的文献类型可参照以上基本格式作相应的处理。一篇论文中发现有5篇以上(含5篇)文献的列法不合规范,则视为形式不合格。

致谢

致谢是作者对完成论文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的个人或单位发自内心的感谢。致谢要实事求是,谦和真诚,力诫浮夸,更不宜对导师或其他个人进行过分的赞扬。在致谢对象中,既不能将对自己完成论文提供较大帮助的单位和个人遗漏,也不能将无关的个人或单位罗列进去。

附录

附录出现在论文的最后,一般包括论文的补充材料,如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公式推导、数据处理程序等。

注意事项

10.1 文献的引用

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只有在论文必需、引用后确有效果的情况下才采用。引文要少而恰当,忠于原意,表意完整,准确切题,不能仅摘取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在文章中将引文内容作观点使用时,可以不作解释、说明,但作为论据使用时,需加适当的解释、说明。

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用处标注被引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献发表的年份。若所引文献只有1名或2名作者时,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献只列姓氏);当所引文献作者有3名或3名以上时,列出第一作者,后面加“等”以示省略。如“(李崇光,1998)”,“(祁春节和雷海章,1999)”,“(冯中朝等,2001)”等。外文文献引用也同样处理,如(Smith, 1990),(Smith and Jones, 1992),(Smith et al., 1993)等。

10.2 图、表的编排

每个图、表都应有标题(图题或表题),以表1(Table 1)、表2(Table 2),图1(Fig.1)、图2(Fig.2)等形式统一编号。标题应简洁明了,准确恰当,中英文对照,相对于图、表居中排列。表题一般置于表的上部,图题一般置于图的下方,每个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应能做到自我解释(即不看正文能理解各图表的数据、信息)。

论文中的表格一律采用3线表格式,表头应简洁,必要时可加脚注(中英文),即表注。表注用右上角半括号阿拉伯数字或小写英文字母如“1)”、“2)”、“a)”、“b)”等表示。照片(或图片),要用反差大、图像清晰的原版照片(图片),或计算机处理的高质量的照片,不应采用复印图。图上的各种标示、箭头等应符合正式发表论文的规范。

图表要运用恰当,讲求质量,并注意美观,在文中适当位置插入,力求避免跨页。

10.3 符号、缩写、代号、计量单位和数据的表示

10.3.1 符号、缩略代号

论文一律采用标准化的西文符号、代号等,正确使用大小写、上下角标、正斜体。一般使用西文斜体书写格式的有:生物学属及属以下的拉丁文学名、基因名称符号,用字母代表的数、一般函数及统计学符号,量符号和量符号中的代表量或变动性数字的角标字母,如体积V、浓度C 以及数学公式等。符号、代号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要用括号注明中文名称。

对在文中出现次数较多(≥ 5次)的较长的名词,可以采取缩写。缩写的名词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要进行必要的定义,并将自行定义的缩写列入“缩略语表”(或“缩略名词表”)。

10.3.2 计量单位

文中计量单位使用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量和单位》中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如时间单位使用“s(秒)”、“min(分)”、“h(小时)”、“d(天)”等;浓度单位使用“mol/L”、“mg/L”等,原用的“ppb”、“ppm”、“克分子浓度(M)”、“当量浓度(N)”等均已废除,不得使用;面积单位用“m2”,“cm2”,“hm2”,而不用“亩”;光强用“勒克斯(lx)”;辐射强度用“贝克(Bq)”、“库/kg(C/kg)”,而不用“居里”、“伦琴”;质量单位用“kg”、“g”或“t”,而不用“斤”等;生物技术中DNA以及蛋白质片段的质量单位用“克(g)”、“毫克(mg)”、“微克(μg)”等。凡阿拉伯数字后所带单位,均使用国际通用代号或符号,如“1 mol”不用 “1摩尔”等。农业科学中有些单位习惯用中文表示的,与数字组合使用,采用国际通用代号,如“3天”用“3d”、“5小时”用“5 h”、“10分”用“10 min”、“13秒”用“13 sec”表示。组合单位在文字中采用如下写法:“mol/L”、“mg/L”;转速用“r/min”,不用“rpm”。

10.3.3 论文中数据的表示方法

数据的有效位数表示要一致,有效位数必须全部写出,如“0.8600”,“1.0000”为4位有效数,不能写成“0.86”,“1”;论文中各种单位的计数计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如 “10年”、“3次重复”不能写成“十年”、“三次重复”;表示参数与偏差范围的数值,如“20±2℃”不能写成“20℃±2℃”;“50%-60%”不能写成“50-60%”;附带尺寸的单位相乘的数字,如“长宽高”应写成“30m×20m×10m”,或写成“m:30×20×10”,不能写成“30×20×10m”;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和百分数表示,如“增加了2倍”,“增产10%”;数字的减少只能用百分数和分数表示,如“降低10%”,“减少了1/5”等;公历纪年,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也不能用“去年”、“今年”、“明年”表示。

10.3.4 标点符号的使用 文中使用各种标点符号应恰当,尤其在输入中应注意中英文软件环境的区别,是中文叙述的文字就应采用中文输入环境下的标点符号,是西文叙述的文字就应采用西文的标点符号,中西文标点符号不应混用。英文的标点符号后应空一格。

10.4 特别提示

上述各项要求和规范须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装订中严格执行,否则,在毕业论文审查中将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将退回学生本人,并不得办理论文答辩的其它手续。

本规范未尽事宜,可参照相关标准及规范执行。

论文(或设计)封面、扉页、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范例参见自然科学类撰写规范附件。

第四篇:马哲人文社科类读后感

读《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后感

若是半年以前,我对哲学没有丁点兴趣,甚至还会认为哲学只是一群无聊的人想出的无聊的想法罢了。

但当踏入大学之后,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正如其名,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哲学书,由托马斯·内格尔著写。

下面就其中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主题谈一谈感想:

(一)外部世界是否存在

初次看到这个命题时,我不禁笑了。外部世界不就在那里么!你脚踩的是什么?你坐着的是什么?你望向太阳时为什么会觉得刺眼?不就是简单的因为外部世界是存在的。

然而哲学家们并不会因为这些小小的怀疑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坚定地认为外界的存在仅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即心灵是唯一存在的东西。

按照他们的思维,我所提出的怀疑是建立在我的感官证据之上的。我之所以能够用这些感官证据来说明视觉经验是如何产生的,只是因为我已经在心灵之内预设了外部世界的存在。但这一预设正是我已经有所怀疑的东西。而此时,我用自己的感觉印象去证明感觉印象的可靠性,则是陷入了循环论证,根本无法得出任何东西。

可能有人会说,现今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足以向我们解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然我一开始也是坚信这一点。但在了解了些许哲学观念后又发现,即使科学观念从理论上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的观察,可是我们又怎么知道在我们意识之外的世界对应于这些观念?如果建立不了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可靠联系,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信赖建立在这种联系上的科学理论。

对此,我想我对外部世界的存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许心灵未必不是唯一的存在的东西,尽管实际上我并不能认真地让自己相信周围的东西可能并不真实存在。

我想,这便是一种信仰吧。

(二)对与错

谈及对与错,不禁使我想起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花千骨》中白子画常说的一句话:“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管什么理由。”是的,对错之分在常人眼里界限分明,不需作过多解释。

一件事的对与错,多半在于其所造成的影响。例如书中图书管理员是否应该对朋友带走书置若罔闻,一方面影响了其他读书者,另一方面对不起老板所给的薪水。然而,当管理员要论证这是错误的时候,朋友根本不在乎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他又有什么理由控制自己不去干那些被认为是错误的事?

同时,当我们在评判一件事的对与错时,不同社会和时代有着不同的结果。例如奴隶制,农奴制等被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在以前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可见,一件事在很多方面是对的,又在很多方面是错的着,依赖于具体情况以及社会被接受的标准。

(三)死亡

谈及死亡,我会感到恐惧、悲伤。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随着我们的终结,生命中的一切好事也将终结。一个没有了我的世界将继续存在,而我已经化为乌有,这很难接受。

有人曾说,人死后灵魂还会继续存在着,它只是离开了身体,不再会有和身体间的联系。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在人死去之前,有意识的生命完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运行,因而似乎没有理由相信死亡生活的存在。

死亡,有时是一种解脱,有时又是一种遗憾。解脱是因为终于能够摆脱在世时的无聊与痛苦,遗憾是因为未能体验在世时的有趣而又令人愉悦的事。由此看来,死亡有着一定的价值。

但是,死亡似乎又不可能存在价值,因为无论积极还是消极,一个不复存在的人既不能受益又不能受损。

人终有一死,既然如此,还是坦然地接受吧,过好有限生命里的每一天。

……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让我对哲学有了初步地了解,它或多或少地刷新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无论接受与否,我想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定会发现它存在的意义。

第五篇:“挑战杯”人文社科类评选标准

“挑战杯”社科论文审稿要点

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论文所表述的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乎规律性的认识。由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社会科学论文在表述方式、结构、语言等方面与自然科学论文相比,有较大差异。例如,自然科学论文多是用实验、数学方法来描述客观现象,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的,而社会科学论文则多是以社会现象为依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来对社会现象进行阐释。自然科学论文具有鲜明清晰的结构,而社会科学论文的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社会科学论文与自然科学论文之间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性,即它们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目标都是求真。这决定了我们在审阅社会科学稿件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论文的审稿方法,对稿件的价值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判断。

一、审结构

结构是论文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反映。一定的内容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完整的内容必然要求以完整的形式来表现。而形式的残缺总是意味着内容的残缺。编辑审稿,首先是对论文结构的考察,通过对论文结构是否完整的考察,来判断论文是否完整。

自然科学论文由引言、实验方法及设备、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构成,其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与之相较,社会科学论文的层次结构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便会看出,它们都具有内在的结构同一性,即都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即是提出问题。对于自然科学论文,在引言中必须说明从事本项研究的理由,要说明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要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路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改进、完善的过程。任何科学问题的提出,都不可能是脱离已有知识而凭空构想的。因此,在引言部分必须交代清楚与本课题相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是引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缺少这一部分,就失去了本课题赖以成立的理由,失去了立题的基础。同样,社会科学论文亦应在引论中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编辑对社会科学论文引论的审查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一是看是否提出了问题,二是看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论文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提出的问题是陈旧过时或荒诞不经或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那么,论文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社会科学论文引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问题的突兀化

所谓问题的突兀化,是指仅提出某一问题,而不述及有关这一问题产生的背景、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过的研究、同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等等。2.问题的模糊化

所谓问题的模糊化,是指仅给出了论文所要涉及的某一领域、范围,却未能明确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模糊化将导致论文题旨的泛化。3.问题的非学术化

所谓问题的非学术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无法在学术层面上展开,没有学术意义。4.问题的重复化

所谓问题的重复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缺少特殊性,没有新鲜感,不具有信息价值。

5.问题的非解化

所谓问题的非解化,是指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而不具有解决的可能性。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作者并未提出问题。

本论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然科学论文的本论是由实验、实验结果和讨论,或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来构成,具有比较清楚的结构特征。而社会科学论文的本论则是根据调查或统计结果,运用某种特定的理论,引用经典文献,进行逻辑推理来构成的。由于其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故结构特征具有模糊性。对论文本论部分进行审读,关键在于抓住两点,即看其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谓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现象内部的失衡性、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具有可实践性的理论及方法。失去了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而若仅分析了问题,却未能提出解决的措施,亦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理论类,即所论及的问题属于纯粹的学术理论范畴,它可以与现实问题有密切联系,也可以与现实问题保持某种距离;另一类是现实问题类,即所论及的问题是现实生活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由于类别不同,论文的论证方式也就有所差别,这是编辑在审稿中应当注意的。学术理论类论文,大多是对某些长久的、没有得到公认的命题进行分析论证,或者是对某些已经得到公认的理论观点,指出其理论建构的裂罅与缺陷,进行新的质疑与辨析。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引经据典,理论运演。现实问题类论文,大多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其特点是所论及的问题对于社会具有现实利益性和亟待解决性。这类论文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以具有可操作性为特征。例如,为决策部门提出建议性意见等。编辑审稿时,要注意区分论文的类别,根据其特点,合理掌握评价的尺度,而不可僵化地以同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类别的稿件,以免造成偏颇。自然科学论文是用公式、图表、数字来论证问题的,具有精确性。而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科学论文很少将论证数字化和公式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某些论文,还是应当要求其适当用公式、数字、图表等来进行表述的。例如,一些经济类论文,应当以统计数字、计算公式等作为论证的依据,否则会失去可信性。一些社会学类论文,也应当列出必要的数据,例如,社会调查的方法应当是采用某种数学方法,其结果应当予以量化。我们在审稿中常见的问题是,论点的提出缺少量化的根据。例如,在谈到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笼统地说存在什么什么问题,而不能具体地指出根据某项调查的结果,有多少同学存在那些问题。缺乏根据的立论,其论证过程就会是空中楼阁。

结论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与总结。耗费了那么多的心血,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坎坷,终于到达了彼岸。山重水复,云遮雾绕,在这里终于豁然开朗。一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规律终于浮出水面。应当高屋建瓴地对研究过程加以归纳、提炼、总结,用精确无误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研究成果。然而,有相当多的论文,其结论部分,要么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未能予以归纳总结,要么是用情绪化的语言表述某种愿望,使结论变成了空洞的豪言壮语。例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不懈努力,就一定会„„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我们一定要„„”这些套话是完全不必要的,它给人以虎头蛇尾匆忙收场的感觉。

二、审内容

社会科学论文的内容审阅,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论文的价值审阅和错谬审阅。错谬主要是指论文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的错误与疏漏。能否纠错指谬,主要取决于编辑的文字功力,这里不再赘述。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对论文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其作出符合实际的价值判断。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评判标准是:是否提出了新的学术理论或见解,是否完整、合理地解释了某一社会现象,是否具有先进性。依其价值水平的高低,社会科学论文可以分为两种,即低级层面的论文与高级层面的论文。所谓低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虽然不具有重大贡献,但在一般意义上,有益无害,它是科学殿堂中的一片瓦、一块砖。所谓高级层面,是指论文所阐述的理论观点,是对既有理论体系的某种突破,对特定的学术领域或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与积累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或社会意义。它是学术原野上的一股清风,社会天空中的一声惊雷。无疑,编辑所期待、所关注的是高级层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敏感性 即论文所阐述的学术及社会问题,是人们一般不愿提及的,因为它最能刺激人的思维神经,最有可能影响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最有可能给作者带来某种麻烦。2.挑战性

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某种理论体系或社会观念提出怀疑,如能成立,将产生重大影响。3.复杂性

即论文所阐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其论证过程表现出多层次、多向度、多色彩、多元化。它所涉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4.风险性

即论文对所述问题进行的论证具有相当程度的试错性质,发生错误的可能性相当大,一旦被确认为是错误的,将承担某种责任与后果。风险与效果总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具有高风险性的论文,往往具有较高的价值。5.奇异性

即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人们所不曾预料到的,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想象性,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并不荒诞,具有相当的美感和魅力。6.完整性

即论文的理论阐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难找到叙述中的破绽,无法将其中的任何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出去,构成了首尾相接的思维链条。

上述特点是高级层面的论文所具有的特征属性。这些属性规定了论文价值的可能性。编辑审稿,是在掌握了这种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

编辑对论文是否具有正确性的判断,实际上是对这种正确性具有的可能性进行估价,即论文所描述的理论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对社会科学论文而言,这些条件是: 1.论据

论据必须充分可信,否则无法证明其立论。考察其论据是否充分可信,就是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使用了第一手资料,看其所使用的资料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如果一篇论文大量引用二手资料,且资料来源不具有权威性甚至是模糊的(例如,不指出资料的出处,而只说“据统计„„”),则论文的价值及正确性就要受到怀疑。2.推证

学术论文所阐述的是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推证是基本的论述方式。而推证必须合乎逻辑。任何有悖于逻辑的推证都是站不住脚的。常见一些论文,很少或根本不分析“因”,而只论述“果”。例如,在论述我国加入 WTO后,可能对某一领域产生的影响时,不是具体分析WTO的内涵及特点,而是笼统地谈我们应采取何种何种对策,给人以无的放矢的感觉。再例如,在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时,往往不深入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及其特征,而是罗列一大堆大学生“应该如何如何”,缺乏说服力。3.比较

任何学术论文总是要提出某种新的理论、新的见解。而要证明其正确性、先进性,总是要与旧的理论、旧的见解加以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一篇论文只是在叙述没有经过比较的某种新理论、新见解,那么,其正确性和新颖性是无从考察的。

社会科学论文的价值判断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社会在变动,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动。价值观正确与否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往往会变得模糊。我们应该认识到,编辑是根据既有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来对稿件进行价值判断的,这种判断基本上是符合特定的时代要求的,是与特定的社会利益相符合的。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这是我们应当意识到的。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与不变中,我们应当确立基本的判断准则,那就是:只要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繁荣兴盛,这样的理论就是有生命力的,就是有价值的。

三、审语言

社会科学论文是作者对某一现象分析研究终了后的文字表述,它应当是不带感情色彩、不含主观价值判断,而只表达对现象的认识的中性语言。使用中性语言,有助于读者抓住论文所述事实的核心,认识作者所阐述的理论观点的本质。学风越严谨、水平越高的论文,其语言的中性程度就越高。语言的中性程度低,往往反映出作者情绪浮躁,研究不够深入。编辑对论文语言的审阅,就是看其是否在用中性语言来阐述对问题的认识。论文中存在的语言问题主要有: 1.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本来形貌的放大。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可以收到某种增强艺术美感的效果。但是在社会科学论文中使用夸张性的语言,则会产生误导。例如,我们读“燕山雪花大如席”,脑海里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会呈现出一种浑厚阔大的气势。而如果将其放在冷静的科学情境中来考察,就会显现出荒唐了。也许,作者在社会科学论文中使用夸张性语言是为了使所述事实形象化,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其说服力。但是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往往因失之严谨而适得其反。2.武断

武断是指主体强加于客体的、偏离客体性征的主观判断,它多表现为对某一认识对象在缺少足够的分析论证的情况下,就作出以偏盖全、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结论,语气生硬,霸味十足,不给人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文革”中的那些大批判文章即属此类。或许是其遗风所致,现在有些文章仍霸性难改,动辄就拿出教训人的口吻。语言的武断,反映出作者思维的简单化和认识问题的片面化。3.矫饰

矫饰是指作者用一些夸耀性的语言,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褒奖,以证明其正确性和可信性。例如,在审稿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终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等诸如此类的语言。须知,社会科学论文与报告文学不同,它需要的是清晰的、客观的表述,而不是模糊的、主观性的自我评价。什么叫“大量”?什么叫“不懈努力”?“领导的充分肯定”就一定意味着正确?在科学研究中,搜集资料是必要的,不懈努力是应该的,领导的肯定也没什么不好。但关键在于所搜集的资料是必要而可靠的,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效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合理的,研究的结果是能够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形容词,对社会科学论文而言,以少用为宜。4.角色错位

角色错位是指主体的叙述语气与其身份不协调。这种角色错位多表现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体的位置置换。例如,一个基层的普通工作人员在论文中却动不动就以高级干部的口气讲话:“全党都要如何如何”,“我们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如何如何”,这种语气应当出自中央领导,否则是欠妥的。再例如,分明是个人的研究行为,却偏偏总是说:“我们如何如何”,似乎是只有“我们”才更具有群体性,人多势众,能够增强其论述的力度。语言的角色错位在一个侧面上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公文化、文牍化,即用工作报告、讲话发言式的习惯性方式来写作学术论文,这在更深的层面上反映出作者在论文的写作中缺乏学术思维。有无鲜明清晰的结构、充实合理的内容、准确无误的语言,这是编辑审稿的基本要素。尽管稿件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但是只要我们从这几方面入手,条分缕析,认真审读,是可以对其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评价的

下载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判断一篇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的质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文社科类期刊投稿建议

    现在的刊物无非分为核心与普刊两类,刊物的级别又决定着编辑的态度,当然不同核心期刊之间编辑的态度也会完全不同,所以面对毕业危机,且需要发够一定数量核心期刊的博士与硕士其实......

    关于做好2013年度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统计通知

    关于做好2013年度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统计的通知 各相关二级院: 根据省2013年度科技/社科统计年报工作布置会议的有关精神和省教育厅的要求,为全面了解社科研究工作现状,特进行20......

    常识判断-人文常识题

    常识判断-人文常识题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指出者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2.下列作品中属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A.《左传》B.《史记》C.《论语......

    申报人文社科类项目相关的三个文件5则范文

    2011年度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申请填报说明一、关于申报资格 1.重大项目:申请人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博士研究生学历。必须有2所以上高校(不包括申请人所在学校)......

    《经济视角》人文社科类核心刊物论文发表征稿启事

    《经济视角》人文社科类核心刊物 论文发表征稿启事 《经济视角》是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科类核心,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吉林省一级综合类期刊,CNKI中国知......

    XX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立项指南

    XX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院内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立项指南说明:以下立项范围,仅供参考,并非具体项目选题或项目申报名称。申请者可参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细化出具体的研究......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结项标准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结项标准 一、 人文社科类 1、 重点项目结项标准: 研究周期内,在原有课题申报的基础上,须连续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且完成下列任务之一者: (1) 申报的......

    学术论文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五篇范文)

    学术论文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分别给予奖励。凡符合以下国内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者,均认可为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