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7:3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第一篇:《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作品原文

昌国君乐(yuè)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1,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刦代之将2。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刦3,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4,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臣不佞5,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6,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7,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8,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9,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10。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11,而骤胜之遗事也12。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13,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14,故鼎返乎历室15,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16,植于汶篁17。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18,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19,施及萌隶20,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21,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22,故吴王远迹至于郢23,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24。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25,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26,故入于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27,堕先王之名者28,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词句注释

1、燕昭王:燕国国君,曾求贤复国,振兴燕国。

2、骑刦(jié):亦作骑劫。

3、田单:齐国大将,曾用诈降之计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刦。

4、左右:国君亲近之人。

5、不佞(nìng):不才。

6、不肖:不贤。自谦之词。为辞说:用言词辩解。

7、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畜幸:畜养宠信。

8、假节:节,使者的符节。假节,奉命出使。

9、擢(zhuó):提拔。之:我。乎:同“于”,从。

10、亚卿:仅次于上卿的官位。

11、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余教:留下的功绩。

12、骤胜:多次战胜。遗事:往事。

13、齐王:齐闵王。

14、大吕:钟名。元英,燕宫殿名。

15、故鼎:燕国过去的鼎,为齐取去,如今复归。

16、蓟(jì)丘:燕国都城,今北京市西南。

17、汶篁(huáng):齐国汶水边的竹田。

18、不顿命:不辜负使命。

19、庶孽(shùniè):妾生的儿子。20、萌隶:指百姓。

21、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善成:善于守业。

22、伍子胥:即伍员,春秋时楚国人,仕于吴,吴王阖闾伐楚,伍子胥为之谋划,大获全胜,后遭谗害,被吴王阖闾之子吴王夫差赐死。阖闾:即吴公子光。

23、远迹:在远处留下足迹,指长途伐楚。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

24、鸱(chī)夷:皮革制的口袋。

25、先论:预见。

26、量:气量。

27、离:通“罹”,遭受。

28、堕:败坏。白话译文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去攻伐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并把这些城池变成了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齐城没有攻下时,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于是就派骑劫去代替乐毅当了燕军的统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齐将田单用巧计欺骗了骑劫,终于击败了燕军,并收复了七十座城池来重建齐国。燕惠王后悔了,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着燕国战败的时候而进攻燕国。燕惠王派人去责备乐毅,同时也向乐毅道歉说:“先王把国家委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为先王报了深仇大恨,天下各国无不为之震动,我哪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适逢先王逝世,寡人刚刚继位,左右大臣就蒙骗寡人做错了事。但我所以派骑劫去接替将军,是因为将军在外辛苦作战的时间太久了,因此召将军回国暂且休息,并共商国家大事。可是将军听信了流言,误解了我的意思,因而和寡人有了隔阂,于是抛开了燕国跑到赵国。如果将军是为了自己打算,当然是未尝不可的,但您又用什么来报答先王知遇将军的情意呢?”望诸君乐毅就派人送去一封信,回答燕王。信中说:“臣不才,不能很好地奉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乎您的心意,我怕蒙受到杀身之罪,以致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损害了您的仁义,所以才逃到了赵国。我背着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自己辩解。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落我的罪过,我担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留用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用来奉侍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写信作答。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不随意把俸禄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授给功高的人;不把官职随意赠给他所喜欢的人,而是让给称职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是能够成就功业的国君;根据人的品行来接交朋友的人,是能够显身扬名的贤士。我以我所学的道理来观察,我认为先王的举止措施是意向高远而超乎世人之上的,所以我才借着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国的机会,使自己得到了燕王的了解和赏识。承蒙先王破格举用,把我从一般宾客中提拔上来,而且高居于群臣之上,不与宗族贵戚商计,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认为遵奉命令,听从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了,因此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先王指示我说:‘我对齐国怀有深仇大恨,不顾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齐国作为国家大事。’我回答说:‘齐国继承了称霸天下的传统教化,又有屡次战胜诸侯的余威,武备熟练、惯于作战。大王要想进攻它,就一定要联合众多的国家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各国,莫过于和赵国结盟更便当了。再说,齐国的淮北地区及宋国旧地,是楚国和魏国都想占领的地方。如果赵国同意与我国结盟,楚、魏一起尽力,四国共同攻打齐国,齐国就会大败了。’先王说:‘很好。’臣就亲自接受先王的命令,准备好符节,遵命出使到了南面的赵国。待我完成使命归来时,就起兵攻打齐国了。凭着昭昭天理,托赖着先王的威望,齐国黄河以北的地区,随着先王的兴师伐齐就全部归燕国所有了。我们驻扎在济水边的部队,奉先王命令追击齐军,也大获全胜。轻装的精锐部队,使用锐利的武器,又长驱直入齐都,齐闵王逃亡到莒地,仅仅身免于死。齐国的珠玉财宝,武器装备和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里,燕国原有的被齐国夺去的大鼎又返回历室殿中,齐国的宝器陈列在宁台之上,蓟丘的植物也种到了齐国汶水旁的城下池边去了。自从春秋五霸以来,功绩没有赶得上先王的。先王觉得他的心志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辜负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块土地赏赐给了我,使我可能和一个小国诸侯的地位相比了。我不才,自认为能遵守命令,听从教导,可以幸免获罪,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推辞。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在建立功业之后,就不让它半途而废,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人士,在得到名誉之后,就不使它遭到败坏,因而能够流芳百世。像先王完成了报仇雪耻的大业,削平了拥有万辆战车的强国,缴获了齐国八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宝,直到他将离开我们的时候,还最后发布诏令——告诫后代继承者的遗嘱。那些执政管事的大臣,按照先王的旨意,安排好了先王的庶出子孙,恩德施于百姓,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代。我听说善于创始的人,未必善于最后完成;善于开端的人,未必善于了结。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能够远征到郢都。吴王夫差却不以伍子胥的意见为是,终于赐死伍子胥,并将伍子胥装在皮囊中投入江中。由于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生前的意见能够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后也不悔悟;伍子胥不能及早地看到两代国君胸怀、器量的不同,所以直至要沉入江中时,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所以免遭杀身之祸,保全自己的功业,用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所选择的上策。自己遭到诋毁和侮辱性的非难,从而毁坏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为担心的啊。冒着不测的重罪,以侥幸而为自己捞好处,这种不合道义的事我是不敢做出来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断绝了,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即使离开了原先的国君,也不去设法为自己洗清名誉。我虽不才,却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了解我这被疏远者的所作所为啊。所以我冒昧地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费心浏览一下我这封信并好好考虑一下吧。”作品简介文章选自《战国策·燕策》,题目是后人所加。主要叙述燕昭王时,大将乐毅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害怕出现祸患而出奔赵国,燕国就战败了。惠王遣使谴责,乐毅便作书辩说。先缅怀先王对其知遇之恩,追述伐齐之功业,也表明自己对燕之耿耿忠心。极力颂扬先王之贤明,君臣之融洽,反衬惠王之昏庸。最后言自己奔赵正是为全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以古之君子为榜样。同时也对惠王提出了希望。全文无正面批驳,而从表明自己心迹入手,心平气和,情辞恳切。清浦起龙评:“无一语遮盖,一字粉饰,浑厚平直,昌明磊落,战国第一流人,第一等文。”创作背景战国时期名将乐毅,为招贤纳士的燕昭王所用,拔齐七十余城,立下大功,燕昭王死后,齐人用反间计,使燕惠王听信谗言,撤销乐毅兵权,乐毅畏祸,弃燕归赵。后齐国反攻,燕将大败,燕惠王惧乐毅帮赵国乘机攻打燕国,自己不深切悔悟,承认过失,反而文过饰非,使人责让乐毅。乐毅则写了这篇书信回报燕惠王。作品鉴赏整体赏析文章前部分是史官的叙述,交代了乐毅为燕昭王破齐立下大功,后燕惠王误信齐国的反间计,夺乐毅兵权,乐毅不得已投奔赵国。齐乘机败燕军,收复失地,复兴齐国。燕惠王悔,派人去责怪乐毅不该离燕,并望他回国。为此,引出后部分乐毅的“报燕王书”,陈情述志,表明心迹。乐毅针对燕惠王对他的责怪进行驳诉:首先,言明自己奔赵的目的在于:“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并强调自己不能“顺左右之心”,暗示自己遭人构害。其次,回述自己受先王(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献策联合五国之力攻齐,成就燕国的大业,遂了先王报仇雪耻之愿。尽管如此,自己仍然是小心谨慎,以为只要“奉令承教”,就可以幸免于罪。再次,以“贤明之君”、“蚤知之士”作比,颂扬先王的英明。他不仅成就大业,还能在遗训中教导后人,安排大臣,遵法循令,施惠于百姓。同时以伍子胥的悲剧为例,暗喻自己同伍子胥一样不明白两位君主度量之不同,可能遭受伍子胥一样的命运。最后,再次袒露心迹:“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自己常受教于君子,决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全文委婉曲致,动人心扉,表现了乐毅对燕昭王的一片赤忱,对燕惠王误信谗言的遗憾。深沉忧愤,忠心难抑,可谓是“自古忠臣多磨难”的剖心之语。分段赏析第一段叙述乐毅为燕昭王所用,成就大功,后为燕惠王所疑,弃燕奔赵,而齐人反功,原伐齐之功,毁于一旦的历史。这段叙述历史,线索清楚,不像其他文章,叙述事件原委一般较简单,这大概是出于使读者更易于理解书信内容的考虑。这段表明乐毅对燕国功劳之大,燕昭王用人得当,以及燕惠王的过失和乐毅的不幸。这里以事实突出了乐毅之才。有乐毅,则战而能胜,无乐毅,则得而复失。第二段写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惧乐毅助攻燕,遣使责乐毅,进一步交代乐毅作书的因由。这段开始写燕王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因而燕王才遣人责让乐毅。在责备乐毅的过程中,燕王也作了自责的表示,称“左右误寡人”,也褒扬了乐毅为燕国立下的大功,但这种表示都是因为惧乐毅助赵,因此,燕王仍然文过饰非,推托责任,以致指责乐毅“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这一部分从历史背景的追述和燕惠王责乐毅两方面交代了乐毅复书燕惠王的原因。第三段以下是第二部分,即乐毅报燕王书的本文。第三段叙述乐毅遣人献书回复燕惠王。第四段,乐毅以委婉的言辞概括地申诉自身的委屈,反驳燕王的责难,说明自己必须写作此书信的原因。乐毅在文中开头先说明逃离燕国来到赵国的原因,难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而后申明本不想再提往事,宁肯背着不肖的罪名,不加辨白。但由于燕王的责备,使他不能不写信表白先王之所以用乐毅的道理和他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意。这既点明了书信写作的原因,同时也表明了文章的中心,下文都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第五段乐毅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指出燕昭王就是这样的君主,同时也是论行结交,立名之士。这段围绕上段所提出的中心,先从道理上说明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而是察能授功;作为贤士,就要“论行而结交”,把自己的才能献给知人善任的君主。然后,把自身与燕昭王君臣际遇的事实,概括地加以证明。这里既表现了燕昭王善于知人,“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于群臣之上”,又表现自身善于识主。这两点正是针对文章中心的两点而论证的。第六段,进一步用事实来论证君臣际遇的最佳关系。这段写燕昭王将报仇雪恨的心事托付给乐毅,而乐毅为其出谋划策,联合诸侯,终于打败了齐国。这里文章称赞燕昭王是自春秋五霸以来,功未有及者,他的成功是知人任贤之功。同时文章也说明了自身受燕昭王封赏亦当之无愧。第七段,阐述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的道理。这段先从道理上讲贤明之君功成而不废则能够名垂青史,有预见的贤士名成不毁则能称于后世,这里前后两句,前句是主,后句是宾。接着以燕昭王功成于生前,并有遗令,望后代继承来论证此理。这里隐含着批评燕惠王不能继承先王的传统,使先王之功废于身后。第八段以伍子胥的典故同自身遭遇比附,表现他对燕惠王不能继承父业,又不能理解和重用功臣的惋惜和哀伤。这里用伍子胥的典故与作者自身的遭遇十分贴切。最后两句表示乐毅对夫差沉子胥而弗悔的气愤,和对子胥人于江的不胜惋惜,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乐毅为自己去燕归赵之举辨白。第九段,写自己自知难免于祸,只好以走为上计,而此举正是为维护先王之名和惠王之义所作,从而为自己辩护。第十段,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回扣开篇,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惧疑之心,给燕王一颗定心丸。这篇文章本是针对燕惠王的责备进行反驳的,但乐毅却没有正面地直接地批驳燕惠王,也没有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入手,反复申诉自身与燕昭王如鱼得水的融洽关系,心平气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襟怀。这篇优秀的书信体散文,比口语更讲究炼句和选词,深沉感慨,文字雅洁,被《周文归》评为:“行文委婉恳笃,洗心爽透凄其,乃奏疏之最优者。”主题归纳信中以辨冤明志为中心,倾诉了对昭王的一片忠诚,对惠王的满腔愤怒,抒发了人才受压的抑郁之情。

第二篇:《报孙会宗书》杨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报孙会宗书》杨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孙会宗书》杨恽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原文

报孙会宗书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⑴。遭遇时变⑵,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⑶。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⑷。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⑸。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⑹。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⑺。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⑻,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⑼。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10)。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⑾,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⑿。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⒀?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⒁。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⒂。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⒃。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⒄。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⒅。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⒆。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⒇,仰天抚缶而呼乌乌(21)。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22)”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23);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24)。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25)?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26)。”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27〕!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28),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29),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30)。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31)?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32)。

词句注释

〔1〕材朽行秽(huì),才能低劣品行肮脏。文质,文采和质朴,指文章、道德。底,至,到,“底”通“抵”。赖,依靠。先人,指已经去世的父亲杨敞。馀业,遗留的功业。备,备员,充数。宿卫,在宫中值宿警卫,这是郎官的职责。杨恽曾任郎官。

〔2〕时变,时局变故,指霍氏谋反、杨恽告发之事。以,连词,用法同“而”。爵位,指扬恽所获的“平通侯”。

〔3〕终,终究。其,代第一人称。任,胜任,指胜任的官职。卒,最终,最后。会,遭遇,?碰到。

〔4〕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可译为“您”。哀,哀怜。其,代第一人称。愚蒙,愚笨蒙昧。教督,教导督正。所不及,没有做到的地方。殷勤,恳切的情意。

〔5〕然,转折连词,可是。窃,谦指自己,私下。恨,遗憾。推,推究,推寻。其,那件事。终始,首尾经过,原委。猥(wěi),副词,随随便便地。俗,世俗,社会上一般人。毁誉,偏义复词,义偏于“毁”,毁谤。

〔6〕鄙陋,浅薄粗陋。愚心,愚昧的见解。若,好像。逆指,违背来信的旨意。文(wén)过,掩饰自己的过错。默,不说话;息,歇止,停止;乎,语气词,吧;默而息乎,默不作声吧。孔氏,孔子。各言尔志,各人说说你们的志向。《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7〕敢,表敬副词,冒昧地。略,简略地,稍微。陈,陈述。其愚,我的愚见。惟,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君子,对孙会宗的称呼。察,审察。焉,代词兼语气词,于是。

〔8〕方,正,正当。隆盛,兴盛,兴旺。朱轮,指高官所乘的马车,车轮是红色的。汉制,公卿列侯及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可以乘朱轮马车。

〔9〕列卿,指九卿之列。九卿是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各朝各代名称不全相同。汉代的九卿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通侯,即列侯。汉制,刘姓子孙封侯者,叫诸侯;异姓功臣封侯者,叫列侯,也叫彻侯,后避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总领,统领。从官,皇帝的侍从官。杨恽曾任“诸吏光禄勋”,所有侍从官都归他管理,并负责监察弹劾群官。与(yù)闻,参与和知晓。

〔10〕曾(zēng),乃,竟。建明,建树倡明。陪辅,辅助,辅佐。负,担负,这儿指遭受。窃位,窃取官位,指不能恪尽职守。素餐,白吃,指不劳而获、白吃官俸。责,指责,责备。

〔11〕怀、贪,思念,贪图。变故,意外发生的灾难,指杨恽被戴长乐上书告罪之事。

〔12〕横(héng),意外地。被,遭受。口语,这儿指毁谤诬陷之语。幽,幽禁,关押。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观阙,是大臣上章奏事或被皇帝召见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

〔13〕自以,自己认为。夷灭,消灭,指杀戮。塞责,抵塞罪责。意,意料,料想。全,保全。首领,头颈。丘墓,坟墓。

〔14〕伏惟,伏在地上想,表敬之辞。圣主,皇帝,指汉宣帝。胜,尽。量,估量。

〔15〕游道,游于大道,即学习道义之事,浸身道义之中。以,连词,而。说(yuè),通“悦”,?高兴。

过,过失,过错。行,品行。亏,缺失,欠缺。长(cháng),长久,永远。没(mò)世,过完一辈子。

〔16〕是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戮(lù)力,合力,齐心合力。耕桑,耕田植桑,泛指农业生产。灌园,浇灌园圃。治产,治理产业。以,连词,表目的,以便,用来。给(jǐ),供给;公上,公家、主上;给公上,供给国家税收。用此,因此,以此。

〔17〕夫(fú),句首语气词。人情,人之常情。止,禁止。

〔18〕君父至尊亲,君至尊,父至亲。这是修辞上的“分承表示法(并提)”。送其终,为他们送终、服丧。有时,有一定时限。古代臣子为君父服丧三年。既,尽,终。

〔19〕作苦,劳作辛苦。岁,指年;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伏、腊,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腊日,秦汉时都是节日。伏,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初伏);腊,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世以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即“腊八”)。伏腊都是祭日。烹(pēng),煮;炰(páo),烤。劳(lào),慰劳。

〔20〕家本秦也,我家本来是秦地人。杨恽是华阴人,华阴本属秦地。雅,甚,很。瑟(sè),一种乐器,有弦可供敲击。古代赵国妇女多善音乐。

〔21〕拊(fǔ),拍,轻击。缶(fǒu),古乐器,瓦制,腹大口小,秦人歌唱时常按节击缶。乌乌,呜呜,唱歌的声音。

〔22〕田,用作动词,种田。萁(qí),豆茎。须,等待。治、萁、时,押韵。这段歌词隐含了对朝廷的讽刺,唐颜师古《汉书》注引张晏云:“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也。一顷百亩,比喻百官也。言豆者,贞实之物,零落在野,喻己见放逐也。萁曲而不直,言朝臣皆谄谀也。”

〔23〕奋袖,挥舞衣袖。低昂,高低起伏。顿足,跺脚。

〔24〕籴(dí),买进(粮食)。逐,追求。什一之利,十分之一的利息。

〔25〕贾(gǔ),商人;竖(shù),奴仆,童仆;贾竖,对商人的贱称。污辱之处,肮脏受辱的?地方。下流,原指水的下游,这里比喻卑贱的身份和受辱的境地。归,归往一处。不寒而栗(lì),不寒冷而发抖。栗,战栗,颤抖。虽,即使,即便。犹,尚且。靡(mǐ),倒下。尚,还。何称誉之有,有何称誉,宾语前置句。

〔26〕董生,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汉武帝时的大儒。明明,意同“皇皇”,匆急慌忙的样子。化民,感化老百姓。困乏,穷困。这两句话引自董仲舒《对贤良策》三,原文是:“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27〕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引用《论语·卫灵公》的话,意思是思想信仰不同的人,不在一起谋划事情。尚,还。安得,怎么能够。制,标准。责,要求。仆,第一人称的谦称,我。

〔28〕西河魏土,战国时期魏国的西河在今陕西NB060阳一带,与汉代的西河郡(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县)不是一个地方。杨恽故意把孙会宗的家乡讲成是战国魏地,是为了与下文的安定郡对照,讽刺孙会宗。文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始创之君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是著名的贤君。兴,建立,创建。

〔29〕段干木,战国高士,魏人。魏文侯请他作宰相,他坚辞不受,文侯乃以客礼待之,尊他为师。田子方,也是魏文侯的老师,文侯视他为国宝。遗风,遗留下来的美好风范。

〔30〕凛(lǐn)然,严肃不可侵犯的样子。一本作“漂然”,意同“飘然”,高远之貌。节概,节操气概。去就,辞官隐居和出仕为官。分,分别。

〔31〕顷者,最近,近来。旧土,这儿指家乡。临,光临,来到。昆戎,古代西夷的一支,即殷周时的西戎,是当时西方的一个种族。旧壤,旧地。子弟,指后辈子孙。贪鄙,贪婪卑劣。移人,改变人的志向情操。

〔32〕于今,到现在。乃,才。睹,看清。隆,指鼎盛时期。愿,希望。旃(zhān),“之焉”的合音字。毋(wú),不要。

原文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白话译文

我才能低下,行为卑污,外部表现和内在品质都未修养到家,幸而靠着先辈留下的功绩,才得以充任宫中侍从官。又遭遇到非常事变,因而被封为侯爵,但始终未能称职,结果遭了灾祸。你哀怜我的愚昧,特地来信教导我不够检点的地方,恳切的情意甚为深厚。但我私下却怪你没有深入思考事情的本末,而轻率地表达了一般世俗眼光的偏见。直说我浅陋的看法吧,那好象与你来信的宗旨唱反调,在掩饰自己的过错;沉默而不说吧,又恐怕违背了孔子提倡每人应当直说自己志向的原则。因此我才敢简略地谈谈我的愚见,希望你能细看一下。

我家正当兴盛的时候,做大官乘坐朱轮车的有十人,我也备位在九卿之列,爵封通侯,总管宫内的侍从官,参与国家大政。我竟不能在这样的时候有所建树,来宣扬皇帝的德政,又不能与同僚齐心协力,辅佐朝廷,补救缺失,已经受到窃踞高位白食俸禄的指责很久了。我贪恋禄位和权势,不能自动退职,终于遭到意外的变故,平白地被人告发,本人被囚禁在宫殿北面的楼观内,妻子儿女全关押在监狱里。在这个时候,自己觉得合族抄斩也不足以抵偿罪责,哪里想得到竟能保住脑袋,再去奉祀祖先的坟墓呢?我俯伏在地想着圣主的恩德真是无法计量。君子的身心沉浸在道义之中,快乐得忘记忧愁;小人保全了性命,快活得忘掉了自身的罪过。因此亲自率领妻子儿女,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灌溉果园,经营产业,用来向官府交纳赋税,想不到又因为这样做而被人指责和非议。

人的感情所不能限制的`事情,圣人也不加以禁止。所以即使是最尊贵的君王和最亲近的父亲,为他们送终服丧,至多三年也有结束的时候。我得罪以来,已经三年了。种田人家劳作辛苦,一年中遇上伏日、腊日的祭祀,就烧煮羊肉烤炙羊羔,斟上一壶酒自我慰劳一番。我的老家本在秦地,因此我善于秦地的乐器。妻子是赵地的女子,平素擅长弹瑟。奴婢中也有几个会唱歌的。喝酒以后耳根发热,昂首面对苍天,信手敲击瓦缶,按着节拍呜呜呼唱。歌词是:“在南山上种田辛勤,荆棘野草多得没法除清。种下了一顷地的豆子,只收到一片无用的豆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享富贵谁知要到什么时辰!”碰上这样的日子,我兴奋得两袖甩得高高低低,两脚使劲蹬地而任意起舞,的确是纵情玩乐而不加节制,但我不懂这有什么过错。我幸而还有积余的俸禄,正经营着贱买贵卖的生意,追求那十分之一的薄利。这是君子不屑只有商人才干的事情,备受轻视耻辱,我却亲自去做了。地位卑贱的人,是众人诽谤的对象,我常因此不寒而粟。即使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讥刺我,哪里还会有人来称颂我呢?董仲舒不是说过吗:“急急忙忙地求仁求义,常担心不能用仁义感化百姓,这是卿大夫的心意。急急忙忙地求财求利,常担心贫困匮乏,这是平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信仰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现在你还怎能用卿大夫的要求来责备我呢!

西河魏地,是魏文侯兴起的地方,那里有段干木、田子方留下来的风尚,他们二位都具有高尚的节操,懂得什么时候该辞官不作、什么时候该出来做官。近来你离开了故乡,到了安定郡。安定郡位于山谷中间,是昆夷的故乡,那里的人多是贪婪卑鄙,难道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了你的品性吗?在今天我才看清了你的志节!如今正当兴旺的汉朝处于鼎盛的时期,望你努力,不多谈了。

创作背景

据《汉书·杨恽传》记载恽失爵位家居,以财自娱。他的好朋友安定太守孙会宗有一次来找他,发现无密可告的杨恽的确是闲不住。他告诫这个朋友,应该采纳前人的经验,大臣被废退后,必须胆小怕事,装成一副可怜相,让人觉得你很低调才好。杨恽不这样认为,他肚子里有怨气,他认为皇帝只凭自己的几句话就把自己废了,的确不符合规矩。当孙会宗走后,杨恽心血来潮,拿纸拿笔,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比较有名气的《报孙会宗书》。在信中,他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逐点批驳孙的规劝,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

作品鉴赏

这封信作者以自己近期的生活和作为起笔,引出了孙会宗的谏诫之言,从而也引出了回复孙会宗之语。回复孙会宗的话委婉曲折,开首即表达了自己想表明心迹二又有所顾忌的矛盾心理,但最终还是一吐为快。作者首先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及自己的过去,以解释自己现在“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的原因,接着讲述了自己的所谓“骄奢不悔”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孙会宗劝谏自己的言词的一种反驳。信的末尾带有讽喻孙会宗的意思。

作者胸怀不平,将嬉笑怒骂之情发为文章,自由活泼,后人以为有其外祖父司马迁《报任安书》的风格。

这篇文章内容给杨恽惹来杀身之祸,有人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字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文中他先是在信中夸耀自己的显赫世家,然后是废为平民后的生活,最后,他狂傲地说,古代有个叫段干木的不肯做官,要效仿他。传说这篇文章还没有传出去,他的侄子读到了,对他说:“您过去有功于朝廷,现在只要低个头认个错,皇帝会重新起用你的。”叔叔大怒:“胡说!这种皇帝,我还为他卖命做甚!”这当然还属于大逆不道之言,在专制时代,为皇帝卖命是权利!但他的这种话并没有被人告发,直到他的《报孙会宗书》被人读了去,又接着而来的是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出现了日食。在古代,却是一件关乎性命的预兆。一旦出现日食,就只能有两种人要死,第一种是皇帝,第二种是大臣。与其死皇帝,不如死大臣。宣帝正在思考不知该死哪个大臣的时候,有一个养马的小官叫拜成的前来告密。他说,日食警告的是杨恽,因为他不但未有悔过之心,而骄奢淫欲,私自经商,又写过一篇文章,很有怨恨之意。宣帝立即叫人拿来那篇文章读,读到“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度。不知其不可也”时,宣帝大怒,下令逮捕杨恽。宣帝为什么会大怒,《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给出了答案:“予熟味其词,独有‘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盖宣帝恶其‘君丧送终’之喻耳。”杨恽觉得,我已经被贬官三年,就仿佛是我给我死去的老子守了三十六个月的孝一样。按礼制,我已经尽孝道了。也就是说,以后我老子再来我梦中找我骂我不孝,我就会骂他。因为我所尽的已经尽到,你已经没有资格再对我说三道四。你皇帝老儿也一样,我被你贬了三年,已经对你尽了忠道。那么,从此以后,咱们就是井水河水,你别来找我,我肯定不会去找你。我们之间君臣的关系已经彻底结束了。宣帝看到这样的话,自然不会发怒,如果他仔细想想,杨恽说的的确有道理,虽然有点强词夺理。但让宣帝受不了的是,杨恽居然把他和死掉的父亲相提并论,这无疑还是那个“有马狂奔触殿门”之语的翻版。宣帝自然就要大怒了。杨恽由告密发家,又以告密身败。可谓成也告密,败也告密。

作者简介

杨恽(?—前54),字子幼,华阴(今属陕西)人,司马迁的外孙。父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汉宣帝时,恽以父荫补常侍郎。以才能见称,名显朝廷,复擢为左曹。后因告发霍氏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居官清正,有治绩,擢为诸吏光禄勋,亲近用事。为人轻财好义,廉洁无私,但自矜其能,不能容物,每有忤己者必欲害之,因此得罪不少朝廷显贵。

太仆戴长乐怀疑杨恽在背后暗算他,就上书告发杨恽平日言论诽谤朝廷,无人臣之礼,恽被免为庶人。后逢日食,有人上书归咎于恽骄奢不悔过所致,他被捕入狱。廷尉按验时,在家中搜出他写给孙会宗的信,宣帝看后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其妻儿被流放到酒泉郡。孙会宗也因此而罢官。

第三篇:《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作品原文

刻舟求剑(战 国)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原文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故事启示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摘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近义词

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表水涉澭、引婴投江、按图索骥

反义词

看风使舵、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成语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成语寓意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揭示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译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第四篇:《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作品原文

谢太傅⑴寒雪日内集⑵,与儿女⑶讲论文义⑷。俄而⑸雪骤⑹,公欣然⑺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公大笑乐⒀。即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注释译文

⑴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

⒀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

⒁即:是。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白话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作品鉴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名家点评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范子烨:本文塑造了鲜明的聪慧才女谢道韫的形象,作者着意刻画的魏晋新女性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后世影响

宋代苏轼在他的《谢人见和雪夜诗》中写道:“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道出了对谢道韫比喻的称赞和对“渔蓑”佳句的赞美。谢道韫有了一个别名:“咏絮女”。之后,“咏絮女”成为才女的代名词。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的判词,其中“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也是借指《红楼梦》中的才女。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第五篇:《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叶公好龙》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yè【sh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作品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作品注释

1、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2、子高:叶公的`字。

3、钩:衣服上的带钩。

4、写:画。

5、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6、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7、“文”通“纹”。

8、以:在。

9、闻:听说。

10、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11、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2、牖(yǒu):窗户。

13、施(yì):延伸,同“拖”。

14、堂:厅堂。

15、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16、走:逃跑。

17、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18、是:由此看来。

19、好:喜欢。

20、夫:这,那。

21、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作品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词语辨析

叶公好龙是指表面很喜欢,实际上不喜欢,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含义用反,下面的例句就是使用错误:

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成语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好:喜好。

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成语用法

示例:~,好其是而非者。★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借事喻人,用叶公式的人比喻社会的现象。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下载《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乐毅报燕王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朋党论》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作品原文朋党论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大全五篇]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精选合集)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那么问题来了,你......

    《陈情表》李密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范文大全]

    《陈情表》李密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李......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五篇模版]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为了帮助大家......

    《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最终定稿)

    《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2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

    《爱莲说》周敦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范文大全

    《爱莲说》周敦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为了让......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优秀范文5篇)

    1 文言文短文(原文、注释、翻译) 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