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

时间:2019-05-14 17: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

第一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_..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县已进行近八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县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于2008年9月申报了“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三期教科研重点课题。旨在使我县数学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目标就是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为先导,立足于我县数学教学的实际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对教学策略的分析、改进和应用,探索符合新课改理念和落实苏教版教材编排意图的最佳教学途径,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专业化成长,造就一个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师群体。

现实意义:

1.本课题实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整体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2.本课题实验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是联系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改变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有利于促进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全县实验教师提供使用苏教版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本课题实验有利于充分体现和发挥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对苏教版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定会给教师以启迪,更好地使用好教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给所有学生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给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特点和作用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

三、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关注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相对于课程改革以前来说,现在更加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如有效教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等。这些研究特点是:①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②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③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缺乏学科针对性,未能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尤其缺乏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县教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紧扣牢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和更新教育观念、深刻自我反思等方面的教师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

四、概念界定

1.有效教学: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2.策略: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3.有效数学教学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6.实践性原则: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口,深刻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2.发展性教学理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能促进儿童一般发展要求的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3.发现教学理论。发现教学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它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4.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以往的知识结构对于现有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走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差异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

5.有效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6.小学教学“数学化”理论。“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理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小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分工

1.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实小 负责人: 仇小红 联系人:赵文超 2.子课题《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实小 负责人:王志娟 联系人:赵文超 3.子课题《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负责人:陈佳梅 联系人:葛卫星 4.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与师生课余活动的关系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负责人:段立兵 联系人:葛卫星 5.子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众兴实小 负责人:陈月梅 联系人:刘小红

6.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

负责学校:泗阳众兴镇中心小学 负责人:史立峰 联系人:刘小红 构建小学数学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市内外的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与同类课题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低效的教学方法的摒弃,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2.都是借助于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并试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论证上升为教学理论。

区别:

1.研究的背景不同: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实验近八年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组织实施者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2.研究重点不同:其他研究大多侧重理论方面,而本课题试图借助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验中,实践新课标理念,寻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同时丰富教育教学的价值性理论。

3.研究对象、范围不同:其他实验研究均在一所学校选择实验班级进行实验,选择实验对象的面不广,对不同地区的情况缺乏了解,实验成果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限制,而本课题实验受主持人职务之便在全县设有实验班级,这样获得的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时,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

十、研究周期(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及任务

1.起步阶段(2008.10~2009.3)(1)组建课题组

(2)撰写课题论证报告、申报立项(3)组织课题组学习,有关理论(4)撰写课题研究方案(5)组织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2009.4~2010.2)

(1)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每周一次)(2)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四次)(3)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4)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

(5)邀请新课程专家讲学,上研讨课(6)撰写有关计划、总结、论文等。3.深入阶段(2010.3~2010.7)(1)课题专项研讨(2)收集信息、整理资料(3)收集教师成果

4.总结阶段(2010.8~2010.10)(1)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2)编写课题研究论文集(3)收集整理各类资料

(4)编写《有效课堂教学案例》(5)组织鉴定结题 课题组人员分工:

陈今晨 赵吕森 王 通 课题组顾问,指导课题工作; 陈 忠 赵文超 负责课题具体研究工作;

葛卫星 刘小红 陈佳梅 仇小红 负责课题指导协调工作;

陈月梅 陈佳梅 仇小红等负责组织协调、整理资料、撰写阶段总结; 史立峰 王志娟 伏芸芸 孙成前 蒋丽 负责收集材料;

段立兵 王志娟 张前侠 孙成前 蒋丽等同志负责实验研究、资料收集、落实课堂教学、撰写笔记、交流汇报。

十一、研究成果的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验总结、科研论文、课堂教学;

终结性成果: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案论文集、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课堂教学。

十二、保证措施 1.课题组主要成员中现有省特级1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骨干教师5人,市教学能手4人,省、市优质课教师4人,县优质课教师6人,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课题的深入开展。

2.教研室确定的四所学校都是省级实验小学,各校有图书资料10万多册,报刊杂志100多种,电脑全部联网,便于资料收集。

3.四所学校共计在校生达18000多人,教学班320多个,便于实验研究。4.作为省级实验小学,各校都重视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教师参与教科研积极性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5.县教研室做好组织协条工作,确保每校课题研究经费足额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2)《中小学数学》2005第4期和206年第6期

(3)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二篇:关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浅思考

关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做法

南城区阳光第一小学史忠艳

内容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从数学角度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解决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尝试和重复结论的层面上,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在探索、获得解题策略的过程中,也同时获得建构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与方法。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形成策略抽象概括建立模型理解运用解决问题

就数学教育而言,“解决问题”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主要是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发展性目标领域中专门提到解决问题,并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和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学生学习新的数学思想和技能的工具,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去教数学,用有趣的、精心挑选的数学问题去吸引学生,能激发儿童对重要的数学思想的探讨,培养学生挑战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强化学生理解和使用各种策略、数学特性和关系。

“解决问题”作为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解决问题”目标的实施,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景或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参加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粗浅地谈一谈“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特有的,而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有趣的、可探究的、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走进情境中,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中“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出示了一张学校某个班级的桌椅摆放照片(照片上有8列桌椅,每列有7套),并告诉学生我们学校有37个这样的班级。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信息以及教师的描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来。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图片信息和教师的语言信息,很容易提出“全校一共有多少套桌椅”这个问题。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有利于提高他们对信息材料的处理能力,更为解题策略的形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问题,形成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们一接触数学问题,不是先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是在题中寻找数字,然后想怎么列式(所列算式多向最近刚学过的计算方式靠拢),甚至试着计算,如果能计算出一个整数的结果来,就认为解决了问题。实际上,从“情境问题”直接进入“解决问题”中间少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特别是如果遇到问题的情境比较复杂,这中间的跨度就更大,学生解题遇到的难处和容易出现的错误就在这里。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就会给学生搭建一个阶梯——抽取有关数量,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上述“全校一共有多少套桌椅”的教学中,我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并没有马上让学生列式计算,而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思考之后让学生之间交流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就明确了这样几种思路:可以先用8×7,求一个班级桌椅的数量,再乘37求出全校桌椅的数量;也可以先用7×37,求出全校37个班级某一列桌椅的数量,再乘8求出全校桌椅的数量;还可以用37×8,求出全校37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列,再乘7,求出全校一共有多少套桌椅„„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这些习题使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每一个具体步骤分别是求什么,为接下来的建模打下了基础。其实,解决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尝试和重复结论的层面上,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在探索、获得解题策略的过程中,也同时获得建构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与方法,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意义远远大于仅仅获得某些数学知识。

三、抽象概括,建立模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抽象与概括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形成方法、得出规律的关键性手段,同时也是建立数学模型最为重要的一环。如上述教学中,学生列算式解决完问题并且将几种算法板演之后,我引导学生闭目反思这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看看这几种方法每一步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学生反思和交流之后,就抽象和概括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先求问题当中某一部分相同事物的数量,再乘以相同部分的个数就是整体事物的数量。这个模型的建立,简明地呈现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为学生运用这样的解题策略提供了数学化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对于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更能

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一)理解运用,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形成了策略,建立了模型,如果再进一步将模型升华为思想和方法,不仅能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也将使数学思维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结合教材以学校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数学问题。从学校生活选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如在上述案例中,我在学生建立模型之后,依次给学生提供了这样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1、小丽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每天绕400米跑道跑两圈,她一个星期(7天)要跑多少米?

2、学校37个班级,平均每班每天饮用2桶水,一个星期(5天)要饮用多少桶水?

3、每本相册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两本相册可以放多少张照片?

4、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们家三口人。一年大约产生多少垃圾?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不但使学生从复杂的信息中剥离出有用信息、剔除多余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而且使学生逐步深化了对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和构建,自然地养成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找出同一结构关系的数量模型的思维习惯和数学观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努力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那么,数学学习也应该回归生活。只有实现数学学习的本源回归,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锻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案例的最后,我引领学生回顾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之后,布置了让学生到校园或社区里搜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的问题,课后和大家一起交流的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必要的铺垫,但这种铺垫不是老师直接的告诉学生,而是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教学资源,利用得当,会加速实现学生的认知飞跃。生活

经验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线索和方向,并不能代替严谨系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的意识,从而也就有可能使学生日后在面对不熟悉的问题情境乃至数学学科以外的现实世界时,能够像数学家那样进行模型化处理。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研究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解决问题”不再成为教学中的难题,以真正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3、《小学教学参考》2010-5《让解决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摘...(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摘要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师的教学语言放任自由,缺乏导向;

2.回避矛盾,不敢评价;

3.教师的语言缺乏提升;

4.教师的激励语言没有针对性或缺乏深度;

因此,对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进行实践与研究非常有必要。

二、研究综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的语言愈来愈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沈红在《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她认为:“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要善于总结知识口诀,加深记忆;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伯巧云在《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一是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二是要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三是要课堂语言具有激励性。他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

张欣烈老师在《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管见》中指出:数学教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的具有鲜明学 科属性的学科教学用语,其主要作用是将数 学语言转化为学生熟知的语言加以表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从而转化为 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有以下特点:①规范性,教师的口语,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口语,而是高品位的标准的数学学科口语;②激励性:在课堂中应结合学科内容、特点。适时地引喻设比、启发诱导,激发感情、杨长避短,善于理解并通过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并寄以希望。③反馈性:不断调整语言的谐频,选择好的语言契机和突破口,对准口径与学生配合 默契。④审美性,通过口语的表达、构建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水到渠成的衔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以及回味无穷的结尾美。

从以上可以看到,现在比较多文章主要是在数学语言规范严谨、生动形象、评价激励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主要是解决了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而

本文则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调查、纪录与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缺乏导向;回避矛盾,不敢评价;缺乏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想法。

三、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1.教学语言

首先,教学语言是一种专门从事教学工作职业性语言。

其次,教学语言是口说的书面语言。

再次,教学语言是借助非言语表达手段的语言。

总之,教学语言是口头表达的借助非言语表达因素承传教学信息的书面语言。它不同于一般的口语,除了一般口语所拥有的交际功能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功能。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它能提高教学效果。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鲜活示范。教学语言是口语的榜样。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型参照,耳濡目染模仿的标尺。它能展示教师的才华和功底。

2.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性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

(1)教师课堂提问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3)教师是否使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用语调查研究

2.意义:

(1)组织、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一批理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五、本课题支撑性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2.建构主义理论: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3、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高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材。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要根据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成为学生的观察者,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协助者,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教师应该具有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包括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本课题着重解决实践问题,努力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更好地为高效课堂服务。

2.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现状调查记录和档案,同时构建对策

研究的具体运作方案。

3.通过研究,提供感性材料,丰富教学理论。

4.通过研究,促使更多的数学教师加入到研究“高效探究”的教育上来。

七、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有目的地对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情况进行调查)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得出数据)

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和学生不定期的探讨,总结积累有效的经验,掌握事实材料,调整反馈从而得到提高。)

资料文献法;(寻找相关资料、查阅有关文献)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07年3月—4月)申请课题、资料收集,分工落实。

2、实践研究阶段(2007年5月—2008年3月)现状调查与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3.深化研究与效果评价阶段(2008 年3月—4月)归纳总结、分析研究,写出结题报告。

九、完成课题研究具备的条件(已有研究基础、研究人员水平、掌握资料等)

1、组员均取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而且任教数学学科多年,是数学学科的骨干教师。

2、数学组一直对教师教学语言有效探究活动做好记录,并建立档案,登记在册。

建德市明珠小学王燕

2007年3月5日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仍然以教材为本,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师一般很重视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最优先考虑的是自己如何试图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往往设计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很少注意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理解探究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我们寄希望通过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型”的课题研究,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眼中的数学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为新课程改革注入活力。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从80年代开始,西方数学教育界提出“非形式化的数学”的口号,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摆脱过度形式化的束缚,主张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增加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更强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的研究,将借鉴和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成果及理论在新形势下进行再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的一般模式及评价体系。区别在于,本课题研究注重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通过研究建模,学生也将成为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者。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2、理论价值: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便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

式,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目标意识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3、我校通过校本培训和教师自身学习有关教育专著,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课题组成员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4、校长室和教科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网上查阅和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保证。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概念的界定:(1)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2)生活化课堂教学:

生活化课堂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问题的规律,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

(3)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将课堂建模。让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化,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又能让学生提高知识,又能让学生提高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2、理论依据:

(1)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学的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2)新课程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3)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想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4)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5)创新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新的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现实生活的课堂教学,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枷锁。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探索生活化教学的一般模式,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一种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2)、探索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学生的学习方式。(3)、探索信息技术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整合。(4)、探索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七、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研究形成生活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般模式。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让学生经历“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3、探索信息技术与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通过利用多媒体,将现实生活情景浓缩,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

4、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发现自己的潜力,激励自己。我们要做到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5、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及生活化习题分年级编定成册,补充完善学校教材资源。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课堂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逐步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记录失败的、优秀的课堂案例,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闪光之处,作出评价。编定成册,补充完善学校教材资源。

八、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借鉴,拓展研究视角,处理把握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求实践创新。

2、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际层面入手,提炼出行之有效,适合农村小学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3、经验总结法:从已有的关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成果中,筛选提炼出规律性的经验,用以指导生活化课堂实践,提高研究效果。

4、案例分析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整出相应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2、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相关理论培训。

3、在学校内调动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帮助实验、帮助总结,探索出一种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十、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准备阶段:(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完成课题选题的论证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2)参加相关培训,寻求技术指导,作进一步修改。(3)完成审题报告,进行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9月)

(1)2010年1月~2010年12月,开展课题分析,落实措施,完成调查报告。(2)2011年1月~2011年5月,生活化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本校区进行相关的实验。

(3)2011年6月~2011年9月,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报告,形成理论实践的一整套评价体系。

3、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整理材料,完成结题工作。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的研究报告。

2、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3、专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反思)

4、课题研究资料分类归档

5、一套低、中、高数学生活化课堂习题的资料。

第五篇: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董博涛)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延安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组

为了提升我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为了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了打造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根据我校实际和教科处的要求,依据小课题“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抓住一个实在的问题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特制定《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数学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2011版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已经看不到“应用题”这个名词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同样的,“解答应用题”也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变化不是因为应用题这个名词不时髦了,要换一个说法,而是有深刻的内涵:“首先,在内容方面,《标准》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特别是

不同于那些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非思维性活动就能够解决的‘题’。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解决的。其次,在具体内涵方面,《标准》的要求的多方面的,包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标准》提出的上述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不是以往的解答数学习题,特别不是通过“识别题型,模仿例题,套用解题”的解题,而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学情谈需求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双基目标的达成,提升学生的的做题能力,忽视了思维训练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以模仿套用代替创新与生成,忽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后果是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不过硬,不能在数学问题的解答上游刃有余,灵活变通,更谈不上方法的创新了。

在小学几大问题中,从学生平时上课举例和做题中发现,喜欢举

行程方面的例子然而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又经常出错。因此,我们就抓住学生学习需求,抓住行程问题的要点进行突破,以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为切入点,对数学教学中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在研究中使得师生在解决行程问题上有共同提高,促使今后的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解决: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行程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画线段图和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是指为完成某一任务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可理解为方法,却又不完全等同于方法,其指向顺利地完成任务,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思维与行动的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

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强调为教学实际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与再创造。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也就是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数学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自主学习本身的过程、机制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促进问题解决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层次,让学生以最为有效、最简洁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对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二)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活动中进行探索、猜测、修正,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三)学生能主动地对已有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模式等进行分析、综合、转化、调整,从而形成对新问题的领悟,促进新问题的解决。

(四)不仅要教会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更要帮助他们认识数学的价值,掌握提出问题的艺术,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断探索其他问题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研究内容

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会受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问题的难度、解决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以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为载体,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

(一)行程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理解行程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理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看能否用平常的语言把问题陈述出来,并通过对问题的陈述产生关于问题的内部表征,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向。

(二)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寻求和确定

经过了对行程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接下来的重要步骤就是寻求和确定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案,即找到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不同,解题的策略也有所不同,同一行程问题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也可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想通过教师的引导、扶持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三)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与调整

学生在确定了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桌间巡视,根据学生个体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四)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交流、评价与反思

学生个体的数学问题解决后,再引导他们借助动作、图画、符号、文字等形式把解决行程问题的结果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间的交流与评价,并及时进行反思。

以上还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再实践,以求让学生形成解决行程问题的良好意识与能力。

五、操作措施

(一)研究“课标教材”和考题中解决行程问题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解决行程问题的心理特点。

1.我们在把握《标准》理念的基础上,深入钻研“课标教材”,理清教材在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编排体系、特点,把握解决行程问题教学的要求,做到:①体系清:解决行程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的?②特点明:解决行程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是怎样的?③目标准:六年级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2.观察学生解决行程问题时的动作、表情、书写的规范程度等表现,询问学生实际问题解决时的思维过程,来把握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心理特点。

(二)设计符合解决行程问题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善于把握生成的教学资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探索有效的解决行程问题课堂教学模式。

1.引导学生经历行程问题的发现、提出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情境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目标性、趣味性、开放性、现实性等特点。

2.引导学生经历行程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作为每个学习个体,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整理问题的信息,画图分析过程,思考各个量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对解决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正确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进行反思、验证。作为一个学习群体中的一员,要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三)对学生学习解决行程问题的情况作出合理评价,探索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评价的方式。

1.确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观点,确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观点。

2.明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①第一学段,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关于行程方面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②第二学段,重点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六、研究的步骤

我们准备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实施我们的小课题:

(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14日)

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修定课题方案,并成立课题组。

2.收集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对行程问题掌握的现状。

4.拟定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方案。课题组,对实验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二)研究阶段(2014年3月17日——2014年6月中旬)

1.制定三个研究阶段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始操作性研究(从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过桥和渡船等综合问题着手,从基础题、变式题、综合题和创新题逐层探究行程问题解决策略)。

2.在研究的过程中,随时调整研究方案,做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思维和方法并重。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中旬——2014年7月)

1.课题组成员整理有关小课题的所有资料、数据。

2.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接受评审组的评估鉴定。

七、研究设想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设想

1. 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学生在解决有关行程问题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 通过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成功体验

3.我们对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之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国内外也不少,但是从我们这样城乡结合的学生入手研究的并不多,并以学生常举例而又常犯错的行程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因此,本小课题具有“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本小课题研究与2011版新课标相关理念的研究,其共同联系是“问题解决”策略优化的特点。

八、课题的组织和管理

组长:董博涛

组员:高晓艳

石榕

课题任务分工:

董博涛: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相遇问题)、负责组织第一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结题报告和汇报材料。

高晓艳:填写立项评审表,撰写第二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追及问题)、负责组织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

石榕:制作学生问卷,撰写第三阶段工作计划和选题(过桥和渡船及综合问题)、负责组织第二阶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策略和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 1.领导组织,制度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分别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教科处对本课题的研究做有效的筹划组织和协调领导,无论从研究资料的获得、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充分的优先

考虑,保障了课题实验有序、高效开展。

2.前期积淀,理论保障。

建校后,学校主抓教科研,通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等形式狠抓小课题研究工作,围绕《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我们还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搜集了许多与新课程及高效课堂相关的文章,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了我们对本课题核心概念问题解决的认识和界定。紧扣新课程标准理念、内容和要求,着力推动课题《小学数学行程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的研究,为构建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的研究》“1+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讲三练,边教变练;举一反三,拓展提高的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力求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健全校本研修机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3.学情调查,真实保障。

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前沿的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深入细致地进行学情、教情调研,寻找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症结。通过对修订后的课标进行深度学习与对比学习、开展教师大讨论、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真正领会高效课堂的本质和高效课堂制度文化的内涵,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讲人作用,先让研究课做“样板”,以抛砖引玉,其他教师先“临帖”,再创新从而形成教师人人探求、研究高效课堂的良好氛围。

2014年3月7日

下载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内容提要:本文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要从“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

    试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数学计算、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等显著......

    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低年级数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

    农民工子女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农民工子女教育策略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农民工子女入学后的学习状况却同样让人忧虑,同样需要社会各界......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问卷调查分析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问卷调查分析 铜矿二小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在课题开展前,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还不太高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课前预习,而且教师对学生课前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计划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2008.3----2009.1) 数学课堂新授部分有效提问的研究 玉泉河南小学 叶长生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总结

    课题编号:JXKT-XS-04-016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阶段研究总结 ----问题的设计、提出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数学研究课题(范文模版)

    数学研究课题 1、中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2、数学课程新增教学内容训练体系建构的实践与研究 3、几何画板辅助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4、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策略的案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