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

时间:2019-05-14 17: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

第一篇: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

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

摘要: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传统积淀是乡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乡村工业在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经营观念等各方面无不体现着历史积淀的影响。传统与现代在时序上是延续的,这不仅意味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也意味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但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是一种替代或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不仅在时序上存在着延续或继承的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并存和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工业;历史传统;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9―0051―04

中国乡村工业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它使中国形成了城乡两大推动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相结合的道路。本文从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乡村工业,追溯其发展源头的历史积淀,探索传统与现代耦合的渊源。

一、历史积淀与当代乡村工业的发展

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天然的延续或继承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乡村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从明清时期的原始工业化,到近代乡村的半工业化,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社队工业,最后发展为当代乡村工业化的实践,每一进程都不会脱离前期的历史轨迹而凭空产生,每一进程也为后期的进步准备着历史条件,并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影响着后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尽管当今乡村工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与近代或明清时期已有天渊之别,但仍能发现传统与现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生产技术方面看,当代的乡村工业基本以传统的手工劳动技术为起点,其产业模式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低的纺织、服装、小商品、鞋帽、食品和土特产加工等行业,这与明清时期乃至近代乡村工业的“超轻结构”一脉相承。许多地区的农村工业正是在直接继承了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江苏盐城市龙岗镇储巷村,村里人善于编制柳器的历史已有数百年,上辈乐教,子孙乐学,一代传一代,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重操旧业,靠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用柳条编织富裕之路,全村352户,有1 050人加工柳制器具,仅1994年就实现产值450万元,一部分产品还通过外贸渠道,飘洋过海创造外汇。从生产组织形式看,当今乡村工业的“夫妻店”、“父子联营”、“兄弟合伙”等各种家族式经营模式与明清时期乃至近代乡村工业的家庭规模生产组织形式一脉相承。尤其在温州地区,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初期,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家族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尽管许多以家庭工业为主要形式的生产组织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演进与变迁,仅温州地区就拥有3万多个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在私营、股份合作企业基础上组建的为数不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许多企业集团,但其内部至今仍难以抹去夫妻工厂、父子公司或亲属集团的痕迹,家庭化和家族化的色彩依然相当浓重。在市场经营意识和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当年的“浙商”、“徽商”、“闽商”和“南洋侨商”的后世子孙们,秉承先人的理念和智慧,继承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发扬吃苦耐劳和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善于捕捉商机,敢于冒险进取,勇于开拓市场。正是这些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特殊文化基因的发扬,推动了当代中国乡村工业化进程。

当代中国乡村工业从传统积淀的土壤中吸取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营养,从而迅速而茁壮成长。在短短的三十年中,不靠城市资本,不靠国家投资,靠农民自己劳动成果的积累,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创造了辉煌的乡村工业化奇迹。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农村地区已成功走过从家庭手工业到半工业化再到工业化的历程。如,温州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用自有资金、传统技术和家庭场所创办家庭副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的“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经济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家庭工业通过联产、联营、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逐步演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而取代个体、家庭工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农村工业在发展中逐渐由家庭作坊、手工劳动转向大工厂和机械化、自动化,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化经营,从前店后厂的小作坊转向店厂分设的专业化经营,从家庭成员个人所有转向合伙、股份制经营,从家族血缘信任关系为主转向现代契约和法制关系为主,从国内集市贸易和区域市场走上国际市场。如今,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农民已从手工劳动、家庭作坊的起点走上了现代工业化的大舞台,他们创造了“中国鞋都”、“中国电气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锁都”、“中国塑编之都”、“中国印刷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等区域性的集群经济。这种集群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形成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及品牌的集聚优势,由此形成了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传统与现代的延续和并存

传统与现代在时序上的延续,既意味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也意味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从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看,现代的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是一种替代或冲突关系,在两者之间不仅时序上存在着延续或继承的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并存和互补的关系。从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情况看,机器棉纺业是以纺纱来供应乡村手工织布为起点的,然后才转向用机器织布。近代机器棉纺织业的发展之所以比较顺利,实际上得力于华北等广阔乡村半工业化手织业的兴起,城市的机器纺纱为乡村的手工织布解决了原料供应的“瓶颈”问题,而乡村的手工织布又为城市的机器织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再从当代乡村工业的发展状况看,蓬勃兴起的乡村工业,不仅以其轻型产业特征矫正了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形成了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平行发展的格局,而且优化了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资源的配置。乡村工业以农业剩余投资起步并发展,而其利润的一部分又流回农业,用于支农、补农、养农。从而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辅的小农自然经济,逐渐过渡到一村一乡甚至一县的农副工业综合发展,使农工相辅的历史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上升到更高的平台,乡村工业和农业与城市现代大工业相互提供产品和市场,形成城市现代化企业与乡村传统经济互补,农业与工业相辅,城乡共同发展的局面。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乡村工业的发展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使农民收入与城

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这对缓解城乡收入差别、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从发展趋势看,传统社会迟早要进入现代社会,这在逻辑上是无误的。然而,这种发展趋势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以往的研究成果似乎形成了这样的逻辑线索,好像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传统因素会逐渐减少直至消亡,而现代的因素会一点点增多,直至完全取代传统。这种看法在理论上具有片面性,在实践上也缺乏经验的支持。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在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找到例证。如,日本不仅在社会生活方面可以显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和谐,而且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时至今日仍保留着大量传统的家庭或家族企业模式。可见,即使已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也不可能将传统完全取代。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仅不可能在工业化进程中将传统的历史遗产丢失殆尽,相反,会将其精华传承并发扬光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三、工业化道路的多样性与曲折性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发展过程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各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面临的初始条件不同,因而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不同。随着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不断增多,为人们展示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形式的多样性。这种现实使长期以来一直占支配地位的达尔文单线进化发展观发生了动摇。20世纪70年代后,在有关发展研究的文献中,发展道路和形式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上升到主导地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形式。如,杉原薰从资源禀赋优势的角度,通过对西欧和东亚的研究,将全球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和两条道路,第一阶段大致在1500~1820年间,这一期间的两条道路,一条是起源于西欧的工业革命的道路,另一条是东亚所开创的勤劳革命的道路,两条道路各自发展,互不影响,发展成就也相去不远。第二阶段始于英国的工业化,尤其是19世纪上半期,这一时期一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技术发展之路,另一条是以东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发展道路。第三阶段则是从20世纪的后半期后,日本实现了重化工业化,达到了与西方同样的技术水平,但仍旧保留了东亚传统的体制特色,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工业化的不同道路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杉原薰关于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道路的结论与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不谋而合,显然他们的研究都注重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本质特征。而且杉原薰的研究是以日本和中国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乡村纺织工业发展为证据的。在杉原薰的工业化道路分类中,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一个类型。然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各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差别,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特有的发达程度、自然条件、文化禀赋及历史传统等,都会使这些国家或地区具有自己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原始工业化进程的过密化特征,而且在于它从近代开始的双重道路的并行。这种双轨并行的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由政府主导,以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南京政府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提倡为表象,从国外直接引进先进技术,直接创办大型机器企业,这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它的起点高、规模大,能够产生示范效应和先导功能,但却要受到国家财力和外国技术转让的制约。另一条是由民间自发的,以乡村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蓬勃兴起和市场拓展为表象,在传统手工业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渐进式地走上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嫁接型”的工业化道路,它的起点低、规模小,数量多,可以调动亿万民众的创造性,因而富于活力,能够产生“功到自然成”的效果,但其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并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际上走的依然是城市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双轨发展的道路,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过度偏重于城市工业化,乡村工业因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而难于发展,结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和工业化进程的缓慢。

在我们回顾计划经济时期追随西方国家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化道路的历程、总结违反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教训时,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性,忽视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重要性。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中,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经济中,这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表现为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平衡。尽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三次产业分类的理论框架已被人们广为接受,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基础地位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当然,重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走计划经济时期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老路,而是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同时,中国不能仅仅满足于利用劳动密集的资源优势,而忽视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禀赋相匹配,必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选择适合本国的产业和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技术创新方面的后发优势,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时,可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自身技术不断改进,从而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就一些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说,距离工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农业就业人口占社会就业总人口的比例高达近50%,按照一般工业化20%以下的要求,需要从农业就业人数中转移出2亿多人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在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乡村工业继续发展并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尽管30年来的改革开放极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总量在30年间获得奇迹般的增长,但中国的人均收入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已明显出现经济周期波动、金融体系脆弱、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潜在的危机。可见,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纵观中国乡村工业发展史,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乡村工业的蓬勃发展,是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以及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的逻辑延伸,是深藏于民间的以数亿农民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蕴涵着传统与现代的延续和继承,而且蕴涵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互补,传统不会被现代完全替代,即使在未来它的精华也将会继续发扬光大,而且其历史越是久远也就越是珍贵。正因为历史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耦合,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这是一条充分发挥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的道路,是一条政府主导的城市工业化和民间兴起的乡村工业化双翼腾飞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不远的将来,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梦想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闰春英)

第二篇: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从传统到现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本和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教学: 1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

2由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引出1914年上海画院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写生引发一场轰动,随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要求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引发学生通过查阅或结合历史知识思考中国现代美术起始的时期社会发展变革的特点以及该时期美术发展的历程和基本特点。

二、新授

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5.教师展示《江山如此多娇》和《潇湘奇观图》,通过对比分析现代画家的创新 6.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7.教师总结: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

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13.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材第45~46页关于林风眠《白衣女》的个案分析,理解现代美术中西合璧的探索。

14.教师总结:我们所讲的上述作品都是属于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引入外国的美术形式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呢? 15.学生思考并回答。

16.教师总结。指出从20世纪以来,有很多艺术家到西方留学,并且将西方传统的绘画形式引入中国。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经出现过几次高潮。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3~44页,并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来分析一下。17.教师展示油画《父亲》,指出油画的本土化。

提问:观察到哪些细节?这是罗中立的父亲吗?哪一处与形象不符?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7.教师展示年画《阳春白雪》、《赶火车》以及《丰衣足食图》,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分析与教材的内容,分别指出这些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是如何体现出来的。18.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回答。

19.教师总结:年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美术门类,它与传统的习俗有关。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年画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绘画的表现内容、主题、形式和技巧上。21.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

第三篇: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

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从传统到现代》,我主要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五说板书设计来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

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本课的难点是: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步骤四:通过幻灯片展示多幅传统年画与现代年画,比较之间的不同,以提问教学法和观察体验法进行师生交流,得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一些新的事物纳入了年画的表现范围,表现内容也不再是门神福禄寿,更多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步骤五:与学生交谈他们喜爱的漫画作品,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出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和《西游漫记》,由学生发挥想象,讲述作品中描绘的小故事,锻炼其表达能力,总结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第三环节:归纳总结

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评价,因此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优差点。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

本次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指导,谢谢

第四篇: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

《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

育才高级中学

张科锋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要说的是《从传统到现代》一课,为了更好的阐述本课我分了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一、说教材

(一)、《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将前面传统美术进行一段了解和分析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国学国粹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通过对本课的讲解与学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和现代艺术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大纲要求,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由于内容和篇幅过多,四十分钟难以达到教学效果,若把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讲解难以符合学生的学情和能力。所以我将教学设计重新整理整合。分作两个课时进行讲解,本课是以中国美术为主题。以便更好的更系统的讲授与探究学习。主要内容为两点:

1、介绍传统在新时代的冲击下产生了新的面貌,以及造成这些面貌的成因。

2、中国画在新时代形成了新的面貌,以及在这些变化中中国画永恒不变“笔墨”灵魂。我个人觉得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不仅仅是把教材的内容原封不动搬过来,不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阳春白雪”式教学难以达到效果。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将知识生活化通俗化。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讲授和体验。使学生在传统与创新上有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生活的变化引申到现代美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中国画精髓“笔墨”的通俗讲解使学生从表及里。提高了自身的美术素养。

2、情感与德育目标:通过对笔墨精神的理解和现代作品附有新面貌的分析。使他们更加的尊重多元文化。增强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的意识。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现代化社会文化下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的。作品在那些方面有了新的面貌。

(五)、教学难点:中国画在创新的同时,他的不变的艺术灵魂“笔墨”讲解。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和学具体验,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探究学习。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现代美术的共同特征与成因,并对传统“笔墨”深入浅出的演示和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在我看来有效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课堂。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快乐的。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增加了学案内容。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本节课以探究分析为主,在教具学具充足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和体验实践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主要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物激趣法:导课阶段我用“筷子”阐述了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学生更易于接受。因为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生活非常常见。以生活的经验作为突破口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融入情境。

(二)、学案分析法:教师将所扩展的知识做成学案,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更具有一定的带动性。这种方式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地总结血案经验。更好的为学生自学服务。

(三)、创设情境法:通过所学的知识,将学生带入“虚拟“的情境中参与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说将知识直接转化为能力考验学生知识接受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潮。通过一个鉴宝活动学生融入情境达到了教学效果。

(四)、打油诗小结法: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只要细心有效地挖掘总会找到一点适合自己路子文化理念和信息。去掉一些“阳春白雪”的知识点,将一些朗朗上口的打油诗和谚语加以小节。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提高了收视率,教师学生共同融入氛围气氛和谐。又增加了文化意味。

三、说学法

一堂课好的课在备课阶段要认真备好学生的学情和班情。才能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导课开始到本堂课结束他应该是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观察作品与分析问题、体验技法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学法进行学习。

(一)、观察体验法:美术的特性决定着教学的学法,他必须通过观察视觉的图像进行分析归纳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更为直观更为生动。中国传统的“笔墨”若用专业抽象的概念去分析,对于我们普通的高中生太过于“遥远”。所以通过简化生活化的理解和体验尝试更使学生增加了认识同时又不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二)、自主探究法:课堂学习的氛围应该是和谐的快乐的,在学生的发展空间上必须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这样更利于他们知识与审美的成长。知识的深度挖掘更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会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金量。高中美术欣赏课在注重教材内容的同时。更要深度“勘探挖掘”才能达到知识与文化的升华。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的学法才是一堂有质量课的根本。教师的路子铺的好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才能挖到宝藏。本堂课通过现代作品与传统的共性探究出了从传统到现代永恒不变的“笔墨”灵魂。从而进行了深层次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简)

(一)、第一环节

导课:一双筷子引发的思考

教学预想目标:通过这一活动,引入传统与现代。使学生明确本课主题。通过生活的感知进入学习氛围。传统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并附有了新的内容。

(二)、第二环节 进入新课:(实物激趣)

步骤一:身边的变化:展示图片,从建国以来,不同的年代人的审美和精神面貌总有不同的体现。

步骤二:小结:打油诗小结。

教学预想目标:通过不同的年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分析造成这些不同感觉的原因。生活导入艺术,打油诗小节引起下文

(三)、第三环节(探究学习)探索新知 步骤一:展示、现代作品《阿Q像》《齐白石肖像》《素描头像》让学生分析三者其间的内在联系。

步骤二:展示两幅山水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富春山居图》(局部)比较 步骤三:《樱花小鸟》与《漓江烟岚图》通过教师的提示找出两者共同的内容。总结归纳。引起下文

教学预想目标:通过比较和联系,现代中国画受西方或时代精神焕发出了新的面貌。造型上接受了西方的素描造型丰富了现代国画的内容。通过作品的比较出中国画共性特点。即“笔墨”引起深一步的探究。

(四)、第四环节(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知识深化: 步骤一:“笔”与“墨”的解释与示范。通过赵孟頫的书画同法论让学生理解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步骤二:示范笔在绘画中的掌握,让学生体验墨的自然变化

教学预想目标:通过对“笔墨”的讲解与示范。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更关注了理得认识。提高了个人人文素养。从另一个层面上提高了文化层次。

(五)第五环节(学以致用课堂练习)检验成果小结

步骤一:设置情境,检验传统精髓“笔墨”齐白石真品赝品辨别活动。步骤二:教师以“懒”得方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得出结论。步骤三:押韵的打油诗再次进行总结(诗文略)

教学预想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对美术作品鉴别。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通过富有押韵的诗句概括本课。是我的一个尝试。以便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加深印象。

五、说教学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设计:从传统到现代

一、生活————————变化

时代与外来文化

二、艺术——————————新面貌(中国画)

三、笔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还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各位老师。

第五篇:从中庸思想看现代管理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管理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现代管理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管理理念对于现代管理的价值,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中庸之道强调了执两用中、过犹不及、时中、德才兼备、和而不同等思想在现代管理决策、授权、领导风格、用人、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应用,对我们现代管理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思想的概述

中庸之道产生于2500年前,既是一种基于人性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又是一种深邃的思想方法。纵观中庸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庸之道由孔子首创。《论语•雍也》中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观点,自此之后,学者们就开始对中庸作了权威的阐释。朱熹在《中庸章句》解释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可以说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存于天下的规律,行于天下的准则,它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与骨气。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中庸思想理解有失偏颇,很多人误以为中庸之道是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和合理的道德规范。“中”是不偏不倚、不紧不慢、不焦不燥,讲求注重原则,洞悉环境,把握时机;“庸”不是平庸、无作为,而是指一种通过权衡和把握事物利害,从而选择最恰当的方式。如果说“中”是思想上规范,那么“庸”就是方法上的科学、行动上的提升。“中”与“庸”并行,也就达到了环境、思想、方法和行动上的统一。特别地,中庸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也不是和稀泥的调和主义,它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

二、中庸思想中蕴含的现代管理思想及其应用 1.“执两用中”与管理决策

《礼记·中庸》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执两用中,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其表明着凡事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这相当于决策人的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两个极端。若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做出优化选择。这就是说,在一个决策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符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较佳,恰到好处的优化抉择,这就是中。

《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一书中很好的阐释了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叩其两端,允执其中”。中兴之所以在中国如此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益于他们一直秉承“牛”文化,中兴的“森林原理”和“低成本尝试”原则分别代表了中兴的企业认识论和方法论,使企业有效回避了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抓住每个机会。只是因为他们很好的运用了中庸之道,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的改进与创新,最终在中国通讯行业领先于其他企业。可见,中庸之道对管理决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过犹不及”与授权艺术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阐述了把事情做过了头,或达不到火候两种相反的状况,均不合乎“中庸”的原则。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阐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见,孔子认为过与不及都不可取的,因为二者都背离了“中”。在孔子看来,将“过”与“不及”等同起来放在“中”的标准下来说,它们不如“中”更有利于人际关系及事情的处理,这是中庸思想的一个典型体现。

现代管理要尽量避免“过”或“不及”两种错误倾向,在权力的掌握和运用上不能使权力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授权就是管理者把决策权、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授予较低的管理职位。在组织管理中,集权和分权都是相对的且过度的集权和分权都是十分有害的。按照中庸原则,“过犹不及”,有权不授、因情授权或完全放权都是一种极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因需、因德、因能授权。在授权后领导者应努力克制自己的权力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蒸蒸日上。

3.“权变时中”与领导风格

孔子说“君子之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适应不同时机,审时度势以求中。在管理中,注意分寸、抓住时机,讲究“适其时”、“取其中”、“合其道”,以便能够“得其益”。即根据时地等特定条件,采取不消极、不过激的方法,以得到合理的成果。在管理实践中,“时”、“中”、“益”、“道”四者相互关联,实质是讲求“合理与适度”。而管理本身也要求其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合理地协调“人财物”等因素,力求使事物达到合理、稳定的最佳状态,以得到最佳结果。“中庸”的权变思想不断深入到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顺应了当代日益复杂的危机形势。对此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一名顾客购买的海尔冰箱出现质量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海尔三天后才予以调换,该顾客气愤之下在其和讯博客上撰文宣泄其对海尔售后服务的不满。海尔售后部门在见到该博客后,立即派遣服务人员以两个大西瓜作为礼物登门道歉。从这一小案例中,我们足以看见海尔危机处理的智慧。网络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媒介,负面新闻的传播会对新闻主体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海尔正是预见了未来的损失,抓住了公众要求了解事实真相的心理,勇于承担责任,以退为进,不仅及时化解了潜在危机,在美誉度和知名度上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危急状况下,顺境中的各种政策已经临时失效,在权衡利弊之后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转危为安,甚至创造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把握利害,洞悉未来发展趋势,讲求变通的“中庸”权变智慧。由此可见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因时、因地制宜行事,领导风格亦如此。

4.“和而不同”与创新意识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外国的管理思想,也不能闭关自守,拒绝外来事物,而是应该树立创新意识。中庸思维中“以分求一”,揭示了世界“多元”与“统一”的关系。世界发展的的宏观统一性,与各国发展的特异性,也正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和而不同”。

5.“德才兼备”与用人原则

现在经济发展进入平稳阶段,一些有才有德的人也开始进入主流社会,社会由唯能是举慢慢转向德才兼顾的方向。这自然在在企业管理中也会有反映。德才兼备是用人的一个永恒标准,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对此,企业不能被动地接受,要主动地参与塑造。基于中庸的思想,有该这样的用人原则:一是德者、才者都可为我所用,不求全责备;二是对德有余而才不足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通过培训补其不足,使其达到基本要求;三是让有德者和有才者,形成互补结构;四是让德与才相互辉映,既能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达到身心和谐,又能使企业减少道德风险,提高人力资本价值,提高企业的和谐水平。

创造乳业奇迹的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的座右铭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也折射出了中庸的智慧。

三、现代管理中中庸思想的体现

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经营管理上忠于中国儒家管理思想,他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认为,“儒学”是“和魂”的基础。在他创办的500多个大企业中,极力推行“中庸”的管理方针;

广为人知的日本管理之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在企业管理中广泛的推行《论语》之学,他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绝“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在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具有“中国式管理之父”美誉的培训大师曾仕强教授更是认为:中道管理是中国式管理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不掌握中道管理,无以掌握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和全貌。并结合儒家的“中庸”思想构建了著名的M理论。可见“中庸”之管理学价值已受到很多管理家的重视。

“中庸” 作为一种理念管理的存在具有其独有的管理内涵。其最终目标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追求整体的和谐,包括与人的和谐,与己的和谐和与环境的和谐。总之,“中庸”在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相信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庸”将会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对中庸思想加以总结借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孔子与现代管理》

曾仕强的 《中国式管理》

陈德述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管理新举措》 百度文库

本国贸114刘超丽

下载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乡村工业发展史看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传统走向现代-说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CC,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

    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早在60年代,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就已认识到物流供应链对企业而言的战略价值,从而将“物流”概念置于二战后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位置上。物流的定义被确认......

    从传统家电营销看净水器营销

    从传统家电营销看净水器营销 净水器厂家营销,净水器经销商营销,无论是家电企业还是经销商都会忍不住问:家电市场怎么啦?有时候家电商场搞一些促销也很能唤起我们消费者的购买欲......

    传统与现代生产管理

    2.现代生产运作管理和传统生产管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尽量降低成本,赢取最大利润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的精益生产模式,更大的提升了效......

    传统与现代__作文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物流业已从发展以运输、仓储为主要功能的阶段转入以物流组织和管理体制创新,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

    《从家乡看祖国-----传统与进步》教案2

    《从家乡看祖国》教案 课题2、传统与进步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 了......

    从图片看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发展史

    可口可乐的百年变装史 100多年前,美国药剂师彭伯顿调配出一种作为头痛速效药的糖浆,希望招徕顾客。大家却愿意把它当作热天的清凉饮料来喝。就产生了至今经久不衰、风靡全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