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自考鲁迅作品研究

时间:2019-05-14 17:1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自考鲁迅作品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自考鲁迅作品研究》。

第一篇:湖北省自考鲁迅作品研究

引言

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鲁迅在前期即1927年前,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后期即1927年后,由于事实的教训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逐步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鲁迅一贯强调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他前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有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作用,后来由“为人生”的文学发展为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文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翼,文学应为解放全人类的理想而斗争。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从艺术方法看,早期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后又接受了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因此,表现在鲁迅的创作中,艺术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呐喊》《彷徨》,又有以浪漫主义为主调的《故事新编》,还有充溢者象征主义色彩的《野草》。矛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矛盾在《精神的食粮》一文中说:“鲁迅是思想家,同时也是艺术家。在现代中国,没有人能像他这样深刻的理解中华民族性,也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与拥戴。”“他的小说和杂文,教育了现代中国无数的文艺青年。正在成长途上的文艺青年固然从鲁迅的文学遗产中得到教益。即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长的即成作家,也正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继续得到教益。比他年轻16岁的我,不消说,是从他那里吸取了精神粮食。我常常想,每读一次鲁迅的作品,便欣然有得,再读,三读乃至数读以后,依然感到一次比一次有更多更大的收获。他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咀嚼。其唯一的原因是,就是因为他的作品的精深与博大,就是因为他既是思想家,又是艺术家。”

巴金在思想上和创作上受到鲁迅的影响也很大。他在《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说:“1925年8月,我第一次来北京考大学,住在河北沿一家同兴公寓。因生了病我没有走进考场,半个月中始终伴过我的就是一本《呐喊》。在这苦闷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他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了艺术的力量。几年中间,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呐喊》,带着它走过好些地方,后来我又得到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更热爱的熟读着它们。我至今还能够背出《伤逝》中的几段文字。现在想到我曾经写过好几本小说的事,我就不得不感激这一个使我明白应该怎样驾驭文字的人。鲁迅先生原是一个普照一切的太阳。”

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所说:“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了,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鲁迅精神在于号召反抗,推翻一切传统的重压的“东方文化”的国故僵尸,他是真正介绍欧洲文艺思想的第一个人,他的作品才成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座纪念碑!”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的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

第一章 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人”的觉醒。

鲁迅小说表现在思想内容的现代化上。其标志是“人”觉醒。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鲁迅小说的现代化艺术形式:白话小说;横断面写法;人物性格中心;多样化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也对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

2.鲁迅的短篇小说不是中、长篇的浓缩,也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的流水账,而是截取生活的片断,来显示现实的全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这种截取生活片断,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写法,在“五四”当时,无疑是对旧小说形式的一次革命。

3.鲁迅的小说突破了我国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我国古代小说大都是说书讲史的形式,十分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而鲁迅的小说却不同,它重视人物性格的朔造尤其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人物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

4.随着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和叙事角度上也发生了变化。我国旧小说几乎都是采用流水账式的顺叙方式和全知全能的视角。鲁迅的小说突破了这一单一的格局,使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多样化。它既有传统的叙述方式,更采用了现代西方小说经常用的倒叙、插叙;既保持有全知全能的视角,也采用了不少其它视角;既有第三人称的描叙,也有很多第一人称的描叙。鲁迅小说中的“我”的不同作用。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极富独创性。他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很多,但同是用第一人称手法,表现形式却又千变万化,同中有异。《狂人日记》是日记体,通篇是“我”的内心独白;《孔乙己》也是用第一人称表述的,但与《狂人日记》不同,“我”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而是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作品是通过一个旁观者酒店小伙计“我”的回忆来展开对主要任务孔乙己的描叙的;《一件小事》也是第一人称,通过“我”来展开情节,但这个“我”分量很重,他不是穿针引线的人物。作品通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同车夫对比,将“一件小事”同“国家大事”对比,从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含义;《故乡》也是第一人称,但这个“我”更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意味,通过“我”抒发了浓烈的诗情,阐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祝福》是用倒叙手法,通过“我”的回忆把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生活片断组织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鲁迅继承与借鉴中外文学的经验,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鲁迅的小说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中国新文艺的经验。鲁迅在艺术上的创新,起点是外国文艺学习,而落脚点却在民族化上。他的一些小说在艺术构思、艺术结构、表现手法和技巧上,明显地接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但是,用白描手法勾画人物,强调神似,以形写神,以及作品的抒情性、讽刺性、哲理性上,又完美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国画、剪纸、古典小说及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

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吸取其他艺术方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鲁迅的小说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的,但又吸取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方法的有益部分,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鲁迅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鲁迅与现代乡土小说流派)

鲁迅的小说创作对我国“五四”以来的小说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乡土文学”派的形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鲁迅在二十年代创作的《呐喊》、《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充满浙东绍兴一带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方色彩。由于作品思想深刻、格式新颖、技巧圆熟,是新文学中的经典式作品,因此,它们的发表引起了不少年轻作者的仿效。他们凭借对自己家乡的生活积累,纷纷写起了乡土小说,形成了二十年代一个有相当影响的流派。

沈雁冰(矛盾)对鲁迅小说“新形式”的评价。

沈雁冰在一篇文章中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鲁迅小说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文学作品。

A、首先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的现代化方面,其标志是“人”的觉醒。

B、其次表现为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国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具体说:

1、鲁迅是中国现代化文学史上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

2、鲁迅小说采用“横断面”手法,截取生活的片断,来显示现实的面貌。不是传统小说从头道来的流水账式结构方式。

3、鲁迅小说突破了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

4、突破了旧小说单一的线性叙事和全知全能视角,叙事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

第二章 鲁迅小说创作的准备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好友徐寿裳探讨国民性问题。

他曾与好友徐寿裳探讨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国民性)?2.中华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

《罗摩诗力说》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内容:1.鲁迅针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情况提出文艺家必须 “撄人心”的重大使命。

2.鲁迅认为文艺的性能与其它科学不同,它是以触动人的情感为其特征的。

3.文艺不仅以触动人的情感为特征,而且它同样能显示生活的规律、人生的真理。

4.鲁迅指出文艺是为人生的。

意义:1.1907年写的长篇文艺论文《罗摩诗力说》中,深刻地阐述了伟大的诗人(文艺家)、文艺作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大作用。

2.介绍拜伦、雪莱等19世纪欧洲几个积极浪漫主义的诗人,赞扬他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革命精神和“不克厥适敌,战则不止”的顽强意志。提出他们的共同态度是“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反映了反封建、反外族统治、要求民主解放的思想,强调了文艺在振奋人心的改造社会中的鼓舞力量。

3.提出封建思想是求自由求解放的严重思想障碍:“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4.文章呼唤:“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表示热烈期待着在中国也能出现上述诗人一样的“精神界之战士”,以打破中国的萧条。

5.同时期待在中国出现“第二次维新”,以改良当时由于黑暗统治所造成的落后于世界的状况。鲁迅创作的知识准备。

1、鲁迅青少年时代酷爱读书,他曾自白:“少喜披览古

说”。鲁迅写文章时,一些历史故事、寓言典故,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即得力于此。

2、鲁迅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在创作小说之前,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集、整理了许多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资料:无论是涘烈娜的英雄形象还是斯巴达勇士的集体英雄群像,都写得奇伟非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怀旧》的新颖构思

《怀旧》的构思新颖。它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一个9《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抄》,对鲁迅从事小说及其它作品的创作也有极大的帮助。

3、鲁迅曾大量阅读外国文艺作品,并且筹划翻译外国小说集《域外小说集》,翻译虽不是创作,但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这对于后来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是大有帮助的。

鲁迅生平思想发展脉络。

鲁迅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青少年时代到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是他的早期,这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期。从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到一九二七年,是他的前期(也可以称作为中期),这是他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期。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他的后期,这是他成为老练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熟期。

《罗摩诗力说》的基本文艺观点和重要意义。

1、鲁迅针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情况提出文艺家必须 “撄人心”。

2、鲁迅认为文艺是以触动人的情感为其特征的。

3、文艺不仅以触动人的情感为特征,而且它同样能显示生活的规律、人生的真理。

4、鲁迅指出文艺是为人生的。

1907年写的长篇文艺论文《罗摩诗力说》,深刻阐述了伟大的诗人(文艺家)、文艺作品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大作用,是鲁迅从事文学创作之前写的第一篇文艺论文。

第三章 《斯巴达之魂》与《怀旧》

《斯巴达之魂》对旧小说的突破

《斯巴达之魂》虽然是一篇用文言文写作的小说,但是在艺术表现上却突破了旧小说的格局,这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而是采用外国短篇小说的方法,截取战争生活的几个片断,“借一斑略知全豹”。《斯巴达之魂》的浪漫主义风格

《斯巴达之魂》是一篇有着浓厚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情节和人物具有传奇色彩。作品气魄宏伟、热情奔放、诗情洋溢、文采飞扬,字里行间有一股不能遏止的激情在奔流。作者刻画人物时,时常借助艺术想象,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如涘烈娜死谏的壮烈,真可惊天地、泣鬼神:“丈夫生矣,女子死耳。颈血上薄,其气魂魂,人或疑长夜之曙光云。”又如写斯巴达勇士浴血奋战之英雄气概:“呐喊格击,鲜血倒流,如鸣潮飞沫,奔腾喷薄于荒矶”,“然敌军不能撼此拥盾屹立,士气如山,若不动明王之大磐石。”以上可以看出 岁孩子的天真的眼光和心理活动,将现实生活的几个片断联缀起来,反应出辛亥革命前夜农村乡镇各阶层对革命所抱的不同的态度。我们知道,在此之前我国传统小说大多采取第三人称的表现形式。传奇、话本以至《聊斋志异》等无不如此。而第一人称,尤其是通过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的眼光、心里来反映社会人生的面貌,对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无疑地感到十分新鲜有趣。《怀旧》的艺术特点

在艺术方法上,《怀旧》是用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大多是冷静的叙述和客观精确的描写。它的人物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

《斯巴达之魂》与《怀旧》的比较分析:

1.《斯巴达之魂》是一出动人心弦的壮美的悲剧,《怀旧》是一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讽刺喜剧。

2.从《斯巴达之魂》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古典诗词及《红楼梦》的某些影响。从《怀旧》中,又可以看到《儒林外史》对作者创作的某些启示。

3.《斯巴达之魂》是以浪漫主义为主调,其中不乏现实主义因素,《怀旧》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但某些情节富有传奇色彩。

《斯巴达之魂》基本情节

小说开头部分概述斯巴达勇士的温泉门(德尔摩比勒)保卫战,主体部分讲述女主人公涘烈娜的故事。涘列娜是斯巴达的一名妇女,她的丈夫亚里士多德因眼疾未参加温泉门保卫战,贪念儿女之情,回家探望妻子来了。涘烈娜痛斥丈夫忘却了斯巴达武士“不胜则死”的誓言,拔出长剑,以死谏夫。妻子的壮烈行为激励斯巴达武士亚里士多德重返战场,他在后来的一场战斗中马革裹尸,战死疆场。后人为涘烈娜树碑,称她为“斯巴达之魂”。

第四章 《呐喊》、《彷徨》的基本内容

《呐喊》《彷徨》基本内容、总主题、思想核心。

基本内容:“充分的表现了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集中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反映处于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双重压力下的农民生活的面貌,描写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不仅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以实际的成绩为白话扩大阵地;并且一开始便将文学艺术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在具体的形象创造中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总主题:是希望与绝望双重主题的演变;在绝望中寻求希望,希望失落后对绝望的超越。

思想核心:揭露国民性的弱点或“攻打国民性的病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几种悲剧类型。

1、觉醒者的悲剧或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狂人(《在酒楼上》)、疯子(《长明灯》)、夏瑜(《药》);惯。他们形成一个天罗地网,步步紧逼,使广大民众挣脱不得,从而从精神到肉体逐渐走向毁灭。所以,鲁迅在描写人们的悲剧时,总是将它们同那个罪恶的时代、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挖掘人物思想性格与批判旧社会、旧制度、旧传统、旧思想同时进行;改造国民性、改造人们的心灵与改造整个旧社会、旧制度、旧思想同时进行。那个罪恶的时代、社会、制度造成了大量悲剧,清除悲剧的途径是直接面对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奋起抗争,扫荡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子君、涓生(《伤逝》)。

2、奴隶的悲剧或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祥林嫂(《祝福》)、闰土(《故乡》)、华老栓(《药》)、单四嫂子(《明天》)。

3、旧的封建主义世界的殉葬者的悲剧。

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觉醒者悲剧的两种类型。

一种是(《狂人日记》、疯子《长明灯》、夏瑜《药》),他们因坚决反对封建政权、家族制度、封建礼教道德、文化,而被杀、被囚;一种是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子君涓生(《伤逝》)。他们都是具有新思想,并从不同的方面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因而遭到旧势力的种种迫害,终于无路可走,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或重新去教子曰诗云,或躬行自己先前所反对的一切,或又回到封建家庭的牢笼中,在无爱的人间死去。

奴隶、觉醒者双重的悲剧性质。

《呐喊》、《彷徨》中的闰土们,本应该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但是在旧制度、旧思想文化的统治下,他们却失去了主人的资格,甚至失去了做“人”的资格,成为了奴隶,这是第一重的悲剧。沦为奴隶后,他们的奴隶地位并不稳固,不论如何辛辛苦苦,奉公守法,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这是第二重的悲剧。

改革者的悲剧也是如此。觉醒了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历史使命,起而奋斗、抗争,但在强大的旧势力围攻下,变革失败,希望破灭,这是第一重悲剧。失败后,旧社会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使他们精神扭曲,心理变态,从而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这是再一重悲剧。

鲁迅的悲剧观、悲剧产生的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根源。

悲剧观:“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既可以是美好善良的生命的毁灭,也可以是一种美好的希望、理想的毁灭,或一种可贵的精神、人格、品质的毁灭。

根源:造成鲁迅笔下人物悲剧的原因,不仅有看得见的兵、匪、官、绅,而且还有那从古到今、从上到下、无处不在又难以捕捉的旧制度、旧传统、旧文化,一切旧的风俗习

这些食人者,掀掉人肉的筵席,毁坏这厨房,砸烂这窒息人的铁屋子,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鲁迅的喜剧观及两部喜剧作品。“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讽刺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代表作《肥皂》和《高老夫子》。对鲁迅小说基本内容的多层面概括

1、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革命的关系看,可以概括为中国现代革命的一面镜子。

2、从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关系看,鲁迅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3、从鲁迅小说创作动机看,主要是“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攻打国民性的病根”。

4.从小说的哲理意蕴来看,是希望与绝望的双重演变。

5、从美学范畴看,是悲剧艺术的高峰。

第五章 鲁迅与果戈理

鲁迅对果戈理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鲁迅说:“果戈理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的讽刺是千锤百炼的。” 果戈理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果戈理对鲁迅的小说创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狂人日记》的创作上。果戈理创作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有利的揭露了俄国社会中官僚等级制度的腐朽,嘲笑了大人物的种种丑陋态,表达了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1918年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显然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均有独到之处。其次,果戈理的创作对形成鲁迅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再次,鲁迅曾赞扬果戈理:“他的讽刺是千锤百炼的”。鲁迅的作品中也常常充满讽刺的喜剧性。果戈理《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

1、两篇作品虽同样具有反封建意义,但是内容的侧重点以及它们的深度,广度有别。

2、两者同样以狂人为主人公,但两个狂人的思想境界不同。

3、两篇作品虽然同样是以内心独白的日记形式展开情节,但两者的创作方法不尽相同。

4、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基本上是客观写实的手法,鲁迅的《狂人日记》却较为复杂,他可以说是多种艺术方法的融合,统一。

5、两篇作品的艺术风格不同。

果戈理笔下狂人与鲁迅笔下狂人的异同。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的形象。实社会人生的写照。所以它大体上是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

法。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却较为复杂,他可以说是多种艺术方法的融合,统一。既有对现实的真实具体的描写,字里行间又蕴含着巨大的激情;既有对旧事物的无情揭露,抨击,又有对未来的展望。从作品的情节和狂人的形象看,它还具《狂人日记》中的波普里希钦对那个黑暗的社会缺乏抗争的勇气,他并不是出于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而被迫害发狂,而是由于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与部长小姐结婚的幻想无法实现而发狂。所以,他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相反的,在骨子里他却是一个等级观念极重的人。

鲁迅笔下的狂人却不同,他是那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因受到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严酷迫害而发狂,他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敢于向整个封建社会挑战;他充满勇气和自信,坚信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怀抱着伟大的理想,盼望着一个“真正人”的世界出现。果戈理创作对形成鲁迅“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影响。

鲁迅同果戈理创作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关心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但是,关心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不一定写重大题材,相反地,他们落笔时往往是从看来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中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从而显示不平常的意义来。鲁迅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一文中,曾深刻指出:果戈理创作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显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民灭亡于英雄的特别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鲁迅的小说也几乎取材于平凡的生活,而努力挖掘出它深刻的意义来,其特点是寓深刻于平凡中,即使是辛亥革命这样震撼全国的历史事件,也只是通过未庄的平常生活作了插曲式的描写。果戈理《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艺术风格的不同。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悲剧中含有大量的喜剧因素。作者对狂人波普里希钦的态度是同情中夹着调侃、揶揄、嘲讽。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却完全是悲剧格调,没有一丝喜剧成分。作者对于狂人的态度,是同情,支持中包含着激励和赞美。从语言风格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基本上是散文式的语言,细腻、流畅、亲切朴素,富幽默感。鲁迅的《狂人日记》不少段落是一种诗的语言,苍劲挺拔,精炼含蓄,富暗示性,象征性。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较多。

果戈理《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创作方法的不同。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基本上是客观写实的手法。虽然两只狗——美琪和菲德尔的通信,对话的情节十分荒诞,近于浪漫主义方法,但是他们通信,对话的内容却基本上是现 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因此,它可以说是写实、浪漫与象征方法的结合。狂人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狂人却不同,他是那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因受到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严酷迫害而发狂,他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敢于向整个封建社会挑战;他充满勇气和自信,坚信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他怀抱着伟大的理想,盼望着一个“真正人”的世界出现。这个理想的“真正人”的世界,带着新时代的特点,显然有别于旧的以“吃人”为特征的剥削阶级专政的世界。

第六章鲁迅的《药》与俄国文学

《工人和白手的人》与《药》的异同

在《工人和白手的人》和《药》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度的两颗伟大艺术良心的颤动。但是相似的题材却采取了并不相同的表现形式,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屠格涅夫采用了散文诗的表达方式。他写得极为精炼、概括,全文才四百字,却揭示了相当深刻的思想,艺术表现的成熟、巧妙非一般之辈可比。但《药》却更富于象征意味。他的情节对于华、夏两家的悲剧有更大的概括力量和象征意义。同时,选择“人血馒头”作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与群众享受牺牲的愚昧行为的纽带,含义更深刻、丰富、发人深思。因为“人血馒头”的“血”是革命者的热血,他比绞绳具有更深沉、更内在的思想意义。人们只知道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吃人肉,喝人血,没想到被统治、被压迫的群众,由于愚昧也在帮着喝革命者的鲜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剧啊!《药》对人们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

《齿痛》与《药》的异同

《齿痛》和《药》的作者怀着同样悲愤、沉痛的心情,描写了麻木的群众如潮般向刑场奔涌的场面,这些人都盼望从他人的流血牺牲中得到一种满足,应该说两篇作品中对愚昧群众的描写是相当深刻的。但正面人物的刻画,以及他们在读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尽相同了。《齿痛》中的圣者——耶稣的形象显得较为模糊,作品中仅有一出地方对耶稣作了简单的交代,至于这位圣者的精神世界却丝毫没有触及。而《药》中革命者夏瑜的形象虽然没有从正面描写,但通过茶馆中闲人们的议论,寥寥几笔的点染,夏瑜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却烘托得相当突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不屈不饶、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文学作品只有较充分得描写出正面人物的精神品质,才能更有力量地衬托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在这一点上《齿痛》显然较《药》略逊一筹。安特来夫的“阴冷”对鲁迅的影响

《药》的结尾确如作者所说,受到安特来夫的“阴冷”气氛的影响。尤其是夏四奶奶同华大妈上坟的描写:枯草、荒坟、乌鸦、纸绽,以及周围死一般的寂静,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从整体看来,《药》的结尾没有那种神秘莫测、绝望发狂的恐怖气氛。《默》的氛围是愈来愈阴冷,“鬼”气笼罩着一切,而《药》却在“阴冷”中显出明亮。发表颇有些滑稽意味的议论,由此往下,作者的喜剧笔调和人物悲剧命运水乳交融地溶合在一起,一直贯穿到作品的终结。但是阿Q这一典型概括了无比深广的现实和历史的内容。在这一点上,《胜利者巴尔代克》是无法与之匹敌的。鲁迅为什么喜爱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作品。

鲁迅早年之所以接近显克微支的作品,除了有着类似的出身、教养和生活经历外,主要的还是为了寻求唤醒民众的药方,以求得民族的生存和解放。因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悲凉中渗出希望。

为什么说《药》在整体上高于上述作品,是鲁迅先生在艺术上的一个创造。

首先,《药》的思想格调高于上述作品。其次,《药》概括深广,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上述外国作品都是一条线索,一个故事,内容较为单纯。第七章《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碳画》 阿Q形象分析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剥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但是他不正视现实,常以自欺自慰的种种精神胜利方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比较鲁迅小说与显克微支小说的共同点

1、它们都以农民的性格被严重扭曲作为描写的重点。这两部作品都着重人物性格的刻画,着力于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创造,而不着重情节曲折离奇;在人物刻画上都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而使外部特征的描写服从于内心变化的需要,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阿Q同巴尔代克这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典型人物,有着类似的人生哲学。他们不仅在“质朴、愚蠢”这一基本品格上一致,而且在生死关头的某些思想、心理活动也是相似的。巴尔代克和阿Q在得意时也有相似的精神状态。

2、在艺术风格上,《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也有相通之处。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都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悲剧性的性格,在人物的喜剧性冲突中,往往潜伏着人物深刻的悲剧危机。《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一开头,作者便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对阿Q和巴尔代克的名字发表颇有些滑稽意味的议论,由此往下,作者的喜剧笔调和人物悲剧命运水乳交融地溶合在一起,一直贯穿到作品的终结。

《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艺术风格的异同。

在艺术风格上,《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也有相通之处。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都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悲剧性的性格,在人物的喜剧性冲突中,往往潜伏着人物深刻的悲剧危机。《阿Q正传》与《胜利者巴尔代克》一开头,作者便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对阿Q和巴尔代克的名字 中国处在世界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之下,情况颇类似波兰。因此,反映波兰人民苦难生活的显微支的现实主义创作,自然引起了鲁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波兰人民在民族的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下,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这些在显克微支的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令人怵目惊心的描写,鲁迅称之为“叫喊和反抗”的文学。正是在这一基本点上,伟大的鲁迅从外国的先辈身上看到了自己应走的文学道路。因此,着力描写在民族的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广大民众的痛苦生活,并为此“而呼号,而战斗”,就成为鲁迅和显克微支小说创作的共同特色。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长明灯》与《红花》的共同点

1、两篇作品都以一个具体事物象征反动势力。

2、两篇作品都以疯子作为主要人物,并写了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的共同品质。

3、两篇作品都是短篇小说中的珍品,都具有单纯、集中、精炼的特色。

《长明灯》中疯子与《红花》中疯子的异同点。

《红花》中的疯子千方百计地要摘除红花,《长明灯》中的疯子则一心一意想熄灭长明灯。然而,两位疯子的个性全然不同,作者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也迥然有异。《红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易于激动的十九世纪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其写作特点是细针密缕,精心刻画,可以算得上是一幅细腻人微的工笔画。疯子作为精神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被描摹得十分真实、生动。《红花》中的疯子虽不时散发出一种“救世主”的气味,但仍不失为一个真实、动人、丰满的正面人物形象。《长明灯》中的疯子则是一个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反封建战士的生动形象。与《红花》的艺术手法不同,作者采用虚实相映、烘云托月的方法,从大处落墨,寥寥几笔就点染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可说是一幅传神的写意画。

《长明灯》对《红花》的借鉴与创新。

鲁迅先生对《红花》既有所借鉴,又敢于创新。在放眼世界文艺时,两只脚却牢牢地踏在我国现实生活及文艺传统的土壤上。《长明灯》不仅内容、人物、情节、语言是十足中国化的,而且艺术手法、艺术风格也是充分民族化的。鲁

迅先生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崇洋媚外。外为中用,努力发展我们民族新文艺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看来在建设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社会主义文艺中,纬莆本是个有血性的改革者,后来却被旧社会逼得“敷敷衍

衍”、“模模糊糊”地做一些“无聊”的事;《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只因在宣统初年剪了辫子,于是“同事是避之如何向鲁迅学习,仍然是一项严肃的课题。

鲁迅怎样评价《红花》。

鲁迅评价:“他的杰作《红花》,叙一半狂人物,以红花为世界上一切恶的象征,在医院中拼命撷取而死。论者或以为便在描写陷于发狂状态中的他自己。” 鲁迅对迦尔洵《红花》的译介。

“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华》一篇,即自记其状。晚岁为文,尤哀而伤。今译其一,文情皆异,迥殊凡作也。”这里所提到的《绛华》即是伽尔洵的代表作《红花》。

比较《长明灯》与《红花》

1、两篇作品都以一个具体事物象征反动势力。

2、两篇作品都以疯子作为主要人,并写出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的共同品质。

3、两篇作品都是短篇小说中的珍品,都具有单纯、集中、精炼的特色。

4、《长明灯》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方法上对《红花》的超越。

第九章 鲁迅小说与阿尔志跋绥夫

鲁迅小说与阿尔志跋绥夫小说精神相通之处。

1、在表现改革者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并由此引起改革者的孤寂、悲哀这一点上,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的创作有相通的地方。

2、《工人绥惠略夫》中阿伦加姑娘“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引起了鲁迅的共鸣。类似的悲剧,在鲁迅创作中也留下了某些痕迹。

3、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一样,都为不幸者的“残酷的娱乐”和可耻的健忘症而倍感痛心。鲁迅翻译《工人绥惠略夫》的原因。

一、作品所揭露的“那个不可救药的社会”与旧中国现实极为相似;

二、绥惠略大的境遇与中国“现在”仍至“将来”的改革者的境遇很相象,他们本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于成了单身。

鲁迅小说中的孤独、寂寞的改革者形象。

鲁迅笔下的改革者也都是孤独、寂寞的。《狂人日记》中反对封建家族制度、礼教的先觉者,被称为“狂人”,没有一个人理解他,被关在屋子中,像关了一只鸡鸭一样;《长明灯》中反抗旧传统、旧文明的战士被当作“疯子”,被全村的人设计关在社庙的西厢房中;《药》的革命者夏瑜,不仅一般的群众不理解他,连他的亲人也不理解他,牺牲时他的鲜血被愚昧的群众买去做了人血馒头,《在酒楼上》的吕 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在路上行走时,还要被路人骂为“冒失鬼”!这一系列孤寂的改革者的形象,发人深思,给鲁迅的创作抹一笔深沉、浓重的哲理色彩,这是作者对我国新文学的一大贡献,在今天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魏连殳与绥惠略夫的异同。

魏连殳同绥惠略夫有某些近似之处:两人都是知识分子,都希图革新旧社会,因此,为旧社会不容:一个被追捕,一个受迫害。在此情况下,都因为社会谋幸福转向对社会进行复仇,以此发泄愤懑与不平,最后都走向毁灭。但是,魏连殳同绥惠略夫向社会复仇的形式是大不相同的,绥惠略夫是在绝望中疯狂地向群众开枪,在流血的杀戮中得到个人的满足和快意,而魏连殳却是在失败后,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以高傲的态势,蔑视过去迫害自己的一群,从无血的杀戮中,求得精神上的报复和快意,这种以自虐为代价换得的复仇的满足,其内在的痛苦是可想而自知了。如何理解鲁迅小说创作中“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性。

‘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悲剧,强烈地震撼着鲁迅的心灵。类似的思想在鲁迅的作品和文章中曾不只一次地流露过。如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当钱玄同动员他为《新青年》写文章呐喊时,他曾这样回答:“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人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但是鲁迅与悲观主义的阿尔志跋绥大毕竟不同,在战友的激励下,终于呐喊起来,向封建主义统治的“铁屋子”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正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前途的信念。他的思想与创作同阿尔志跋绥大既有某些联系,又有质的差别。但是,在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在彷徨求索的苦闷中,这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情绪仍时时袭扰着他。1923年12月,他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沉痛地指出:“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

鲁迅小说与阿尔志跋绥夫小说中改革者对待不觉悟群众的态度的差异。

《工人绥惠略夫》中过份渲染了由于群众的愚昧麻木所

产生的对革命者的重压,以及在这重压下革命者的心理变态:由爱群众转化为恨群众,由向统治者复仇转化为向社会复仇,向群众复仇,终于在绝望中疯狂地向群众开枪,使自己与群众同归于尽。鲁迅对此很不以为然,他严肃地指出:“然而绥惠略夫临末的思想却太可怕。他先是为社会做事,社会倒迫害他,甚至于要杀他,他于是一变而为向社会复仇了,一切是复仇,一切都破坏,中国这样破坏一切的人还不见有,大约也不会有的,我也并不希望其有。” 鲁迅认为中国“大约”不会有绥惠略大这样的向群众开枪复仇的革命者,的名利思想,显示出作者世界观中的矛盾。因此,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揭露、批判是不彻底的。作者在七十岁时还授了岁贡生,可以看出他对科举功名的留恋。

《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就显得不留情面。作者把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看成是封建社会一切罪恶的渊源,却是片面的、错误的。同时,作者把希望寄托在有道德,学问高超,性守礼乐、孝悌,清廉高洁的封建知识分子身上,以为让这样的“真儒”治世,就会出现太平盛世,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表明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洞悉。中国的改革者的确与绥惠略夫不一样,他们往往具有我国传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将枪口对准无辜的群众。恰恰相反,他们却愿意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惊醒沉睡中的亿万同胞。第十章 鲁迅小说与我国古典小说

孔乙己、陈士成、四铭的形象分析。

《白光》中的陈士成是一个醉心功名富贵、利禄熏心,然而终因屡试不第,迷梦破灭,最后神经错乱,沉于水中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他在疯狂致死之前的经历同周进、范进大体相同。他有着对科举仕途的强烈幻想:“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朕捷上去”,“门口是旗杆和匾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可悲的是,他从年青时考起,总共十六回,黑发考成了“斑白”,年纪已到了五十多,周进、范进们的“幸运”始终没有落到他的头上,终至发狂而死。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毒害、摧残,胡子都“花白”了,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腐儒。他因白首穷经为八股所害,一无所能。由于“好喝懒做”,日子“愈来愈穷”,终于沦为小偷,被爬上去了的丁举人打断了腿,潦倒而死。

四铭是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文人,他“卫道”的外衣掩盖着卑劣丑恶的灵魂。四铭对路上行乞的孝女动了色邪念头,他从光棍所说“咯友咯友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啰”受到启发,遍下意识天肥皂绘妻子,以“彩花抡木 ”鲁迅怀着厌恶和憎恨的心情,以嘲讽的异调,截破这帮守旧文人道貌岸然的面具,淋漓尽致的揭露他们肮脏的心思和种种丑态。

鲁迅小说在科举制度的揭露批判上与《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异同。

《聊斋志异》中揭露科举功名弊端的篇什很多,但有他的局限性。作者一方面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一般迷恋功名的知识分子的丑态;另一方面,在《姊妹易家》等作品中,却又以赞赏甚至羡慕的心情,描写了一些在科举上少年得志,扬眉吐气,光宗耀祖的人物,暴露了作者一定程度 《红楼梦》贾宝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主要集贾宝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主要集贾宝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主要集贾宝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主要集中两点:一是它造就了众多的利禄之徒,二是造就了多空谈误事的迂腐之徒了。第一点的批判可以在第一点的批判可以在《儒林外史》中得到印证,《红楼梦》贾雨村形象也可以说明。第二点却是没有《儒林外史》及其他小说涉及的,它深刻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经验它深刻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揭示出科举制度的弊端。从这一点上来说《红楼梦》对科举制度危害的认识比《史儒林外》更深入一层。

鲁迅先生继承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中揭露、批判科举功名的积极方面,并大大向前发展了它。他站在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立场上,用小说作武器投入“五四”时期“打到孔家店”的斗争。

鲁迅在反封建上既与我国古典小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又有所发展提高。

《聊斋志异》到《呐喊》、《彷徨》,对封建主义的揭露,批判越来越深刻,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也越来越明显、强烈。鲁迅先生的小说既吸取了我国古典小说中反封建的的民主思想因素,又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它没有怀古的倾向,更没有异国的情调,而是二十世纪中华大地上彻底反封建主义斗争的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

第十一章

鲁迅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

(二)鲁迅怎样论《红楼梦》。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极力肯定和赞扬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一是“摆脱旧套”,“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他这样说道:“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在小说创作的艺术实践上继承并发展《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主要是在小说创作的艺术

实践上继承并发展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创造精神。他在作品中毫不隐讳地揭露旧社会的黑暗、罪恶,揭露“吃人者”的狰狞面目;沉痛地批判了群众的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

1、打破了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公案小说“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公式化,概念化旧框框,充分提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深刻地挖掘并鞭挞了“国民的劣根性”。因此,他的小说创作数量虽不多,却能真实地再现辛亥革命——大革命前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描绘了各种人物的思想、性格;内心世界,在思想和艺术上完全摆脱了清末至“五四”的前夕旧小说的窠臼,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鲁迅小说的诗境特色和以性格为中心的创作方法。

鲁迅的小说都是短篇,却也往往能用极精炼的笔墨点染出人物与环境的神韵,而那抒情的语言,更增添了作品诗意。他的有些作品如《伤势》、《故乡》、《社戏》、《祝福》、《孤独者》等可以说就是优美的抒情诗篇。即以《故乡》为例,开头由“阴晦”、“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渗透出一种诗的氛围,在情节开展中又描绘了一幅饱含诗情的少年闰土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最后,作品又在充满哲理诗的意味中结束。所以,《故乡》可说是在诗的意境中展开故事的。由此看来,鲁迅的小说不是以工笔画式的细腻逼真的描写见长,而是以写实与写意、情与境的融合取胜,它所创造的诗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空间,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鲁迅也没有将反面人物脸谱化;而是通过典型细节显示出他们各自的个性,并从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表揭示出他们的灵魂的丑恶、肮脏,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至于他笔下的一大批受迫害的不幸的人们,作者是既写出他们朴实、善良的品质,又揭示出他们所存在的愚昧、麻木、落后的精神状态。鲁迅论《儒林外史》

“戚而能谐”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深刻地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的小说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的共同点。

“戚而能谐”的讽刺艺术在鲁迅小说中表现为令人沉痛的悲剧因素与使人发笑的喜剧因素的巧妙结合,在一系列的喜剧性的情节中,贯穿着人物的悲剧命运,这典型地表现在《阿Q正传》、《孔乙己》这一类作品中。

“婉而多讽”在鲁迅的作品中则表现为让讽刺完全寓于现场描写和情节的发展中,力避作者站出来对讽刺对象做解释或说明性的叙述,而是以人物自己语言和行动的自相矛盾来构成喜剧性,达到“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的艺术境界。

用对比手法,揭露事物的矛盾,以形成强烈的讽刺,是鲁迅的小说同《儒林外史》的另一共同特色。鲁迅小说与《红楼梦》

2、打破了旧小说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俗套,敢于写出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悲剧。

3、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传奇性故事情节取胜的写法,而是对普通的日常生活进行精心选择与提炼,达到寓意深刻于平凡之中。

鲁迅小说与《儒林外史》

1、戚而能谐的讽刺艺术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

2、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

3、鲁迅小说的对比艺术。

第十二章

鲁迅小说特色(一)

鲁迅艺术构思的显著特点。

高瞻远瞩、熔古铸今,以“立人”、“吃人”为中心,着眼于人们心灵的改造,所以开掘深、立意新。《一件小事》的艺术构思特点。

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将“我”这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同人力车夫进行鲜明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我”同人力车夫思想境界高下美丑的的巨大差别。从对比中显示劳动人民崇高的品质,高大的形象,并榨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心理和“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作品前后将“一件小事”与当时所谓的“文治武功”“国家大事”进行对比,指出“国家大事”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而“一件小事”却将“我”从坏脾气里脱开,从而肯定了“一件小事”,否定了“国家大事”,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

作品通过“我”与车夫的对比,不仅使“我”看出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教我惭愧”,而且,“一件小事”成了促进“我”前进的动力,它“催我自新”,“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终身大事》与《伤逝》艺术构思的不同点以及思想差距。

《伤逝》鲁迅以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悲情缱绻的诗体小说,故事发生在“五四”时期,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知识青年。他们敢于冲决森严的礼教罗网,自由恋爱,敢于同居,但是他们为之奋斗不过是一己的爱情,新家庭建立之后,涓生失业后,对子君隔膜,疏远。左右他们文化心理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便现出来子君安于现状所成为一个平庸主妇。涓生失去“携手同行”勇气萌生救出自己的念头,子君被顽固家庭接回去,最后憔悴而死,涓生深刻反省,准备向新生活跨出去。

《终身大事》提出了“五四”时期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田亚梅的出走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对封建迷信以及旧的习俗的不满和反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五四”时期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反封建精神。但是剧本的反封建内容却相当浅薄的,艺术形式也比较简单,既没有什么尖锐的戏剧冲突,也没有什么动人心弦的情节。矛盾的解决也是轻而易举的:田亚梅“暂时”出走了,而且走的很阔气。鲁迅小说之所以开掘深、立意新的主要原因。

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开掘深,立意新,主要是因为他在构思时高瞻远瞩,熔铸古今,他是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从现实与历史血肉相连的深度来认识、分析、发掘事物的内在本质,铸造艺术形象的。

第十三章

鲁迅小说特色

(二)鲁迅小说艺术表现上的整体特色。

打破旧套、力求创新;写真实、抒真情,着力于人物性格刻画,强调神似,以形写神,以小见大,以实显虚。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鲁迅小说艺术表现上的五种类型及其代表性作品。

1、重叙述,含有杂文式的讽刺类:《阿Q正传》、《孔乙己》、《肥皂》、《高老夫子》、《离婚》、《幸福的家庭》。

2、偏重抒情,含有较多的诗的因素:《故乡》、《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

3、兼有杂文与诗的因素:《一件小事》、《祝福》、《社戏》、《狂人日记》

4、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环绕人物性格的发展来展开故事情节:《阿Q正传》、《白光》、《孔乙己》、《狂人日记》、《祝福》、《孤独者》

5、以事件为发展线索,在故事情节开展中着力刻画人物:《药》、《示众》、《长明灯》、《**》、《肥皂》、《社戏》 鲁迅小说创作的中心问题:写出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性格。

鲁迅对人物的外形描写强调神似,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

在塑造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人物时,鲁迅汲取了我国传统画论的精髓,强调神似,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备。鲁迅在一篇文章中,既批评了漠视“形似”的“神似”,又不同意只注意“形似”的观点。他提出了“形神俱似”的要求。所谓“形似”,是对人物外貌特征和细节的逼真描写,是塑造典型人物的基本要求,也是“形神俱似”的前提;“神似”是要求写出人物由内在的精神特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奥秘,显示出“灵魂的深”,是形似的归宿。鲁迅在小说创作中,是不断地实践着“形神俱似”这一高标准的。他在人物创造中绝不忽视“形似”的重要性,甚至连人物戴的帽子、着的衣衫都有严格、准确的要求,丝毫不能走样。

从平凡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使人物典型化的方法。鲁迅自述他创造典型人物时,大都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是一个拼凑来的角色。”他在《且介亭杂文编﹒

<出关>的“关”》中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

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了。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法的。”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又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段话是作者在创作中进行典型概括的形象化说法。所谓“拼凑”是在“杂取种种人”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也即是典型化的意思,并非俗语说“七拼八凑”。

鲁迅对从生活原形到艺术典型的熔铸、升华过程的概括。

鲁迅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的熔铸、提炼和升华,作者借用传统国画的创作经验,将它概括成十六个字:“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鲁迅小说景物描写的特点与作用:景随人出,景人相映。

鲁迅谋篇布局的特点:善于以小见大,以实写虚。鲁迅小说着力于人物性格刻画:

1、塑造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人物,强调神似,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

2、大量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揭示人物的神态。

第十四章

鲁迅小说特色

(三)鲁迅小说语言的总体特色。

千锤百炼,句中无余字,篇中无余味,善于少中见多、以少胜多,因此,它凝练、冷隽、贴切、传神,是精粹的文学语言。

举例分析鲁迅小说语言的凝炼性特点。

鲁迅小说语言凝炼这一特点是与鲁迅善用传统手法分不开的。由于作者对描写的对象了解得十分深刻,思考成熟,把握住了特征,因此,往往只三言两语,就能收到些人状物栩栩如生。如《药》中,鲁迅只通过敌视革命的刽子手的几句话,就把革命夏瑜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品格揭示出来。举例分析鲁迅小说语言独创性的特点。

1、极善于挑战恰当的动词以增长描绘的形象性。

2、有些及普通的字眼给他精心选用,确有点石成金的特殊力效。

3、鲁迅的语言匀称和节奏美。

4、作者往往采取某一语句多次重复,照应的形式,以增强作品内在节奏感。

如《祝福》中写过年的鲁镇新年气氛时“有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一句,其中“钝响”一词可谓形毕肖地渲染出了当时的沉闷气氛。但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并没有“钝响”一词,这是鲁

迅运用传统的语义造词造出一个新词,将“钝”词素与“响”词素顺时地组在了一起传达出用传统词汇,如“低响”“音响”“闷响”“爆响”等无法传达的意境,是所谓“创新”

小说语言凝炼、冷隽、贴切、传神的原因。

鲁迅小说的语言之所以凝炼、冷隽、贴切、传神,是与他反复推敲,精心锤炼分不开的。

第十五章

鲁迅小说的新开拓

(一)《不周山》的意义。

《不周山》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从“古代”“新”编,一方面热情讴歌了神话传说及历史记载中中华民族的脊梁女娲、羿、大禹、墨子、晏之敖者,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及其代表者的赞颂;另一方面深刻地揭露了伯夷、叔齐、老聃、庄周等历史人物思想中的消极方面,给现实社会中某些错误思想,消极现象以形象的批评。《故事新编》属于何种类型的小说。

鲁迅先生自己认为,“它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故事新编》处理古代题材的三种类型。

一类是史料的“铺排,没有改动的”。如《铸剑》; 采取题材创作小说的开端;一是开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

鲁迅有意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所创作的小说:《不周山》《肥皂》《白光》《弟兄》

鲁迅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开拓。

1、鲁迅一开始运用弗洛伊德学说创作小说,便是以我为主,突出“五四”时代精神,使之为我所以,而不是亦步亦趋,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向泛性论的泥坑。鲁迅的巧妙即在于将现代精神分析学说与古老的神话传说联结起来,用“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2、作者在“五四”反封建思想革命这一精神统率下,吸取、融化精神分析学说中某些合理因素,丰富自己的创作,使艺术方法多样化。

3、鲁迅在不少作品中也通过人物的梦境来显示人物潜意识的隐秘——那些被压抑的思绪,从而揭示出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

鲁迅创作《不周山》的愿意。

鲁迅自叙《不周山》的愿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是“取了弗洛伊德学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缘故。”

第十六章

鲁迅小说的新开拓

(二)《不周山》的创作意图和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不周山》的创作意图是不仅要解释“人”的缘起,还要解释“文学”的缘起。

《不周山》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它不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调,而是以浪漫主义艺术方法为主进行创作。作者在极其简略的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发挥巨大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宏伟的气魄、如椽的巨笔,塑造了一个以宇宙为背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人类伟大母亲的形象,热烈歌颂了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就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创造精神和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不惜牺牲自我的高尚品质。这与作者过去创作的小说是迥然不同的。

《故事新编》的基本内容。

发扬民族正气,刨坏种的祖坟。作者通过对“故”事的 一类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如《起死》;

一类是“古今交融”,将神话、传说、史实与现实熔为一炉。如《理水》《采薇》,这一类作品较多。

第十七章

“只给铺叙,没有改动”

《铸剑》取材于何处。

《铸剑》的小说取材于《列异传》及《搜神记》 《铸剑》创作方法及其含义。

《铸剑》的创作方法,对史实“只给铺排,没有改动”。含义:作者在创作时较为严格地遵循原作的主题、人物、情节,给以铺叙编排,而没有改变原作的基本内容。眉间尺、晏之敖者形象分析。

眉间尺:眉间尺一出场就不像个英雄,只是个平常甚至平庸无知而又优柔寡断的小人物,津津有味地看着红鼻子的小老鼠的挣扎,他似乎得到了一件残忍的快乐,仿佛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而同时,他又那么怯懦,甚至在一只快淹死的老鼠面前都不能拥有自信。一切在他决心复仇后改变。遇到黑色人晏之敖者后,受到极大的教育、启示,使幼稚的眉间尺逐渐成熟起来:由一个爱憎不明、优柔寡断的稚嫩少年,成长为一个视死如归、坚决为千百万被压迫群众复仇的青年战士。

晏之敖:晏之敖者是一位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英雄。他仿佛生来就是为人复仇似的,具有种热到发狂的性格,他甘愿为被压迫者复仇,却拒绝人们给予的“义士”称号,也不愿人们将他的行动称为“仗义”和“同情”。眉间尺把复仇的事业托付给他,借眉间尺的头和宝剑,晏之敖冒充玩把戏的混入王宫,完成眉间尺的托付与复仇任务。

《铸剑》的创作在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铸剑》的创作在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发展中有重要意义。鲁迅是从《狂人日记》开始高举反封建的大旗的。狂人虽然彻底否定了那个“吃人”的社会制度,但是他只止于呐喊“救救孩子”,甚至还曾想劝“吃人”的人回心转意;到1925年创作《长明灯》时有了变化,《长明灯》中的疯子发出了“我放火”的怒吼,并“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待到写作《铸剑》时,情况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铸剑》中的晏之敖者、眉间尺不只是呐喊、反抗、想放火,而是拿起了锐利的武器同反动统治者展开了锲而不舍的殊死斗争,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赢得了被压迫者的最后胜利。

《铸剑》所表现出的这一思想,不仅反映出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现代革命运动的不断前进。由“五四”开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经过几年的斗争、发展,到1926——1927年终于由思想、政治革命,发展到千百万人民群众拿起武器同封建军阀统治者展开流血的武装斗争。《铸剑》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反映了1927年大革命的时代精神,而且渗透出锲而不舍的彻底革命思想,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第十八章

“只取一点原由,随意点染”

《起死》创作方法及其基本含义。

《起死》的创作方法“只取一点原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起死》是一个作者虚构的“独幕喜剧”,它深刻地揭露、辛辣地嘲讽了庄子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为无是非观。《起死》既是鲁迅对其一生从事启蒙的思想的追求的一种隐秘的自我反讽;对于复活的汉子来说,他所迫切需要的是衣服和食物,他根本无法也无心理解庄子所关注的那些思想,又是对所谓民众的怀疑;那些铁屋中沉睡的将要死灭的人们,即使唤醒他们,又会怎样呢?这是一个现代性的质疑。《起死》的创作就是鲁迅试图通过一个古代的语境来思考这一现代性问题体现。《起死》是作者虚构的“独幕喜剧”,讽刺了庄子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无是非观。

当这汉子向庄子要衣服时,庄子却说:“你先不要专想衣服吧,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也’你固然不能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可是当巡士恳请庄子赏一件衣服给赤条条的汉子遮遮丑时,庄子却又说道:“那自然是可以的,衣服本来并非我有。不过我这回要去见楚王,不穿袍子不行,脱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可见还是要穿衣服对,这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自我嘲讽。

作品从哪三个具体问题入手展开对庄子的刻画的。

1、庄周一方面说:“活就是死,死就是活”,另一方面半路上见了骷髅却又认为他确实是死人的枯骨,并召来司命大神将骷髅复活过来,而且一再向那个汉子声明:“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可见,“死”、“活”是界限分明的。如果真认为“死”就是“活”,那么,骷髅就等于是活人一样,庄周也就用不着请司命大神来复活了。

2、庄周一方面说:“奴才也就是主人公”,另一方面,当他被一群鬼魂纠缠时,却又抬出了他心目中最大的主子——楚王来镇压小鬼,说:“楚王的圣旨在我头上,更不怕你们小鬼的起哄!”可见,在关键时刻,主子和奴才是有区别的。

3、庄周一方面说,当巡士帮赤条条的汉子向他讨一件衣裳遮羞时,他又说:“我这回要去见楚王,不穿袍子不行,脱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可见,在这时的庄子看来,不仅是“有衣服对”,而且,只穿一套衣服不行,还要配套。

《起死》与《故事新编》中的其它作品比较的独特之处。

1、就其内容看,颇似一个借古讽今的寓言故事。

2、从另一角度看,《起死》又恰是一个独幕讽刺喜剧。《起死》的基本情节内容。

《起死》的情节颇新奇有趣。战国时宋国人庄周要去见楚王,路过荒僻地段时见到以骷髅,他因闲得发慌,便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以便“和他谈谈闲天”。这人原来是五百年前离家探亲的一条汉子,不提防半路上被强人一闷棍打死在这里,并抢走了他的衣物、雨伞。司命大神复原了他的血肉之躯,但却无法复原他穿的衣物、包裹、和雨伞。这人一醒过来看自己的衣服没有了,浑身赤条条的,便揪住庄子不放,硬说庄子偷了他的东西。庄子年岁已高,被他纠缠不过,只好“赶急从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来”死劲地吹,于是招来一个巡士。庄子请他来判明是非,为自己解围。

第十九章

将历史与现实熔为一炉

《理水》的创作方法及其基本含义。

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的创作方法。含义,描写大禹治水的故事,同时揭露国民党官僚及其御用女人的丑恶和腐朽,是投降祸国殃民的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把锐利匕首。

《理水》的取材特点

前半部,作者以“光怪陆离”的色调,写出了一个由考察大员,官场学者与小民奴才组成的荒诞上层世界,又用“黑色”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由夏禹和他的同事组成的坚毅卓苦的平民世界。这两者是尖锐对立的,前者甚至根本不承认后者的存在。小说的后半部出现了百姓倾城出动“看”夏禹凯旋归来的场面。这显然是“看”和“被看”鲁迅小说模式的再现。夏禹一切真实的奋斗被故事化,神论化,成为无稽的谈说,而失去意义。到最后“终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来凑热闹”时,前面两个对立的世界已合一为同一个荒诞的世界。

分析禹这位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

《理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在远古在远古帝舜时

代,洪水滔天,灾荒连年,百姓处境非常困苦。有消息说,鲸大人因为治了九年水却没有效验,被充军羽山。舜又派鲸的儿子禹接着治水。然而避居在文化山上的学者们大抵是反对禹或者简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禹这个人,开始乱加诽谤。直到奇肱国的飞车第十回给他们送食粮,才证实禹确有其人。禹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治理了大水,又会同益与稷为民兴利,使人民有饭吃。大功告成,他回京向舜帝报告后,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是《理水》的重要特色。

第二十章

《故事新编》的特色

如何评价“油滑”

“油滑”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鲁迅吸取了民间戏曲特别是浙东民间戏曲的艺术经验而作出的一种新的艺又说道:“做皇帝要小心,安静,对天有良心,天才会仍旧给你好处!”舜很叹服,就托他管理国家大事。后来在禹与皋陶的合力治理下,天下太平到百兽率舞、凤凰来朝的地步。鲁迅笔下“文化山”描写的讽刺作用。

“文化山”上的学者们的活动,是对1932年10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刘复、徐炳昶、马衡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一事的讽刺。鸟头先生,是暗指考据学家顾颉刚,他曾据《说文解字》对“鲧”字和“禹”字的解释,说鲧是鱼,禹是蜥蜴之类的虫.“鸟头”这名字即从“顾”字而来;据《说文解字》,顾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头。顾颉刚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歌谣研究会工作,搜集苏州歌谣,出版过一册《吴歌甲集》,所以下文说鸟头先生“另去搜集民间的曲子了”。《理水》的借古讽今的作用

《理水》中揉进去了大量的现代生活细节,其所占的篇幅几乎将近一半。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它不是古人古事的现代化,而是今人今事的巧妙穿插,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古今交融”。它是史料、传说与现实的巧妙融合。

作品内容的古今交融,人物刻画的正反对比、铺垫烘托,术创造。便于彻底撕裂卫道者的虚伪面孔。运用古今杂糅的“油滑”手法,就是要通过这些“油滑之处”,引导读者进行古今比照。例如《奔月》中的逢蒙与当年居心叵测的的高长虹之流,将他们以“二丑”形象糅合在小说中,其中致命的阴险本质即刻被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故事新编》的浪漫主义特色。

1、故事情节传奇性

2、正面人物塑造的理想主义色彩

3、奇妙的想象,极度的艺术夸张。

《故事新编》从哪三方面塑造理想正面人物形象。

1、突出描写古代英雄奇特的外貌与雄伟的气概。

2、着重表现古代英雄非凡的才能。

3、用力描写古代英雄崇高的品德,美好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故事新编》的两大总体特色:一大特色是“油滑”,另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第二篇:自考《新闻作品研究》练习题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单选题:(每题1分)

1.新闻舆论单位所有工作的首位是()

A.吸取更多的受众

B.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C.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2.一般来说,事实的发生和新闻报道间隔事件越短,则新闻价值()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难以确定

3.考察新闻重要性时,一是注意考察新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注意()

A.考察新闻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B.考察新闻与报道者的关系

C.考察新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D.考察新闻与知名人士的关系

4.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

A.邓小平理论

B.党的新闻工作的文献

C.唯物法和辨证法

D.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5.研究新闻作品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是()

A.解放思想

B.依靠群众

C.实事求是

D.服从党的领导

6.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

A.情报

B.信息

C.档案

D.新闻

7.新闻作品的消费过程一是宏观的传播效果,二是()

A.采写活动

B.社会影响

C.受众反映

D.采访目的

8.在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首先要求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方面是()

A.体裁方面

B.材料方面

C.政治方面

D.文采方面

9.新闻既要迅速及时,也不能“唯快是好”,有时要综合()

A.受众心理

B.社会效果

C.传播条件

D.文采语言

10.新闻作品的内容构成包括题材内容和()

A.传播效果

B.新闻材料

C.新闻背景

D.表现形式

11.说“最有力量的意见乃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这句话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胡乔木

D.范长江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较早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是()

A.穆青

B.刘衡

C.邓拓

D.郭超人

13.关于劳动英雄赵占魁的通讯写于()

A.延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4.从社会需要出发,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考察新闻作品的重要性,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鲜明的()

A.民主性

B.群众性

C.客观性

D.政治倾向性

15.因为和别人的看法不一致而放弃自己的见解或趋附迎合、人云亦云。这体现了新闻研究者受

A.指导水平的影响

B.研究能力的影响

C.理论水平的影响

D.心理因素的影响

16.新闻作品研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的一个方面是()

A.研究者必须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B.研究新闻作品,要考虑它的客观传播效

C.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D.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认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17.评价新闻作品的最基本的衡量尺度是()

A.引人注目

B.新鲜生动

C.真实准确

D.迅速及时

18.新闻作品的见就对象是()

A.具体的新闻作品

B.作品的语言、文采、结构

C.某一时刻的新闻作品

D.某一名家的新闻作品

19.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是()

A.新闻第一性,事实第二性

B.新闻高于事实

C.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D.事实为新闻服务

20.新闻作品价值的一个可变因素是()

A.真实性

B.时效性

C.正确性

D.重要性

21.社会现实生活最迅速、最直接的反映是()

A.新闻作品

B.文学作品

C.历史作品

D.档案材料

2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A.注重题材、语言

B.文风正确、主题积极

C.最终事实、反映事实

D.结构和题材一致

23.早期的新闻通讯主要是()

A.纪实性的 B.工作性的 C.经验性的 D.思想性的

24.第二代导语出现于()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25.关于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的报道,成为1979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好新闻,主要原因是()

A.及时迅速的报道

B.数据准确、首次公开

C.灾难性拜倒能引起同情

D.独家新闻

26.新闻作品最起码的要求是()

A.迅速

B.新鲜

C.生动

D.真实

27.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

A.新闻文风、语言

B.新闻的思想性

C.新闻作品的结构

D.具体的新闻作品

28.《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的作者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范长江

D.胡乔木

29.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30.只突出最具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的要素是()

A.复合导语

B.间接导语

C.第一代导语

D.第二代导语

31.如实地陈述客观事实,通过事实表达作者意见观点的新闻写作方法叫()

A.白描

B.缘物寄情

C.议论

D.用事实说话

32.1995年,我国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的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领导干部楷模是()

A.蒋筑英

B.孔繁森

C.邓稼先

D.徐虎

多选题:(每题2分)

1.新闻作品研究者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的错误倾向有()

A.评价新闻作品不是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B.不了解新闻作品特点,评价失当

C.因为与别人的看法不一致而随便放弃自己的见解

D.趋附迎合、人云亦云

E.割裂新闻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

2.新闻作品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B.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D.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作品的特点

E.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考察

3.新闻作品的特点是()

A.真实性

B.及时性

C.重要性

D.新鲜性

E.想象性

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表述,正确的有()

A.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无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它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

D.它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

E.它是指导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5.第一代导语要求具备的要素有()

A.人

B.事

C.时

D.地

E.因

6.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记者因其立场观点不同往往()

A.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B.给予不同评价

C.得出不同结论

D.采取不同表现手法

E.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7.新闻作品研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是()

A.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认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B.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C.研究者必须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D.研究新闻作品,要考虑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E.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8.下列各项中属于新闻作品外部因素的有()

A.题材内容

B.表现形式

C.采制者

D.采写过程

E.传播效果

简答题

1.简述研究分析新闻作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简述新闻的真实性包含的要求?

3.简述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4.新闻的真实性,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要求?

5.试述要联系时代背景研究分析新闻作品?

6.联系具体作品,试述研究分析新闻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单选题:(每题1分)

1.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这是指新闻作品研究的()

A.感性认识阶段

B.理性认识阶段

C.个性评判阶段

D.共性评判阶段

2.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称为()

A.宏观思维

B.立体思维

C.求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3.新闻作品最起码的品格是()

A.倾向性

B.新闻性

C.真实性

D.趣味性

4.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

A.基础

B.入门

C.前提

D.起步

5.对新闻作品的主观理性评价主要是通过()

A.求异思维

B.宏观思维

C.逻辑思维

D.立体思维

6.“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它是感性认识阶段的跃进,继续和深化”这一表述是指新闻作品研究的()

A.感性认识阶段

B.个性评判阶段

C.理性认识阶段

D.共性评判阶段

7.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条件——新闻作品,它研究思维活动发生的()

A.前提

B.起步

C.结果

D.基础

8.“脱弃陈赅,自标灵采”这句话体现了新闻作品个性特点中的()

A.人与事的特殊性

B.鲜明的时代色彩

C.语言运用的特色

D.表现形式的求新性

9.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维方式是()

A.立体思维

B.求异思维

C.宏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0.对于一个认识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的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及整体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的思维方式是()

A.立体思维

B.宏观思维

C.求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1.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如果极端化,有可能的倾向有唯理论和()

A.先验论

B.经验论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12.在分析新闻作品时,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其()

A.个性

B.共性

C.趣味性

D.重要性

13.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

A.超前

B.变异

C.立体

D.求新

14.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

A.立体思维

B.求异思维

C.宏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5.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是()

A.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

C.醒目的题目

D.正确的思想

16.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读来仍使人激动不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A.新闻作品写的富有激情

B.通讯中人物实际感人

C.通讯中闪耀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光辉

D.通讯选材的角度新颖、独特

17.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的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的是()

A.创造性思想

B.宏观思维

C.求异思维

D.立体思维

18.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特殊方法的思维方式是()

A.宏观思维

B.立体思维

C.求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19.《生命的支柱》是一篇()

A.人物通讯

B.人物专访

C.人物特写

D.人物评论

20.反映在全国率先实行租赁经营的通讯是()

A.《经济学家赶集》

B.《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倒闭》

C.《关广梅现象》

D.《长沙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21.勇于突破会议报道陈旧框框的记者是()

A.刘衡

B.金凤

C.郭玲春

D.郭梅尼

22.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与求同思维对应的是()

A.宏观思维

B.求异思维

C.立体思维

D.发散思维

23.“轻视生活,轻视事实,轻视感性经验,不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而从条条出发”。这种错误倾向是()

A.机械轮

B.唯理论

C.唯心论

D.经验论

多选题:(每题2分)

1.下列关于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的表述,正确的有()

A.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B.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C.由一般到个别,再由个别到一般

D.由共性到个性,再由个性到共性

E.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个性到共性

2.构成新闻作品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的因素是()

A.醒目的标题

B.新颖的角度

C.紧凑的结构

D.简洁的语言

E.深刻的内涵

3.感性认识只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低级阶段,它具有()

A.肤浅性

B.片面性

C.局限性

D.表面性

E.不准确性

4.新闻作品研究的任务,要求把握()

A.新闻作品的本质

B.新闻作品的全体

C.新闻作品的内在联系

D.新闻作品的结构

E.新闻作品的特色

5.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有()

A.新鲜性

B.真实性

C.针对性

D.指导性

E.准确性

6.在新闻作品研究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如果极端化,值得注意的错误倾向有()

A.形而上学

B.唯心论

C.先验论

D.经验论

E.唯理论

7.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是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这种辨证统一体现在感性与理性的()

A.相互依赖

B.相互协调

C.相互渗透

D.相互抵触

E.相互制衡

8.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了新闻作品研究的整个过程,能够说明这些特点的大体有()

A.简单性与复杂性

B.全面性与片面性

C.感性与理性

D.共性与个性

E.主观性与客观性

9.为了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有的消息也运用白描的手法,使得消息有形象感。下列作品中有形象感的是()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别了,“不列颠尼亚”》

C.《日本签字投降》

D.《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E.《陕北有煤海》

10.新闻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A.描写

B.抒情

C.叙述

D.说明

E.议论

简答题:

1.(本题8分)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性是怎么体现的?

客观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2.(本题8分)新闻作品研究中的“经验论”倾向是如何表现的?

表现: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式,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不学新闻学,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都不能帮助读者正确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

3.(本题8分)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大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4.(本题8分)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5.(本题13分)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6.(本题13分)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的思维特点?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

(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7.(本题13分)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的意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征。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做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宏观思维是指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中,要求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具有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地观察问题,要从微观上发现典型,又要跳出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主题,升华思想,开掘深度。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手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更深的信息。在新闻作品研究中恰当地采用求异思维,能为新闻作品研究注人新的活力。

以上几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人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各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8.(本题13分)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分析新闻作品要从个别具体作品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离不开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亦既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由于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性。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如果只有个性就丧失了本质属性。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单选题:(每题1分)

1.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是()

a.新闻材料

b.新闻体裁

c.新闻价值

d.新闻主题

2.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整体,能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是()

a.新闻形式

b.新闻体裁

c.新闻结构

d.新闻背景

3.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等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的表现手法是()

a.记叙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4.一般将时效性弱,重要性差而趣味性强的报道称为()

a.硬新闻

b.软新闻

c.慢新闻

d.快新闻

5.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新闻作品的核心是()

a.新闻作品的题材

b.新闻作品的主题

c.新闻作品的语言

d.新闻作品的结构

6.对新闻作品形式进行分析评价的根据是()

a.新闻材料

b.新闻体裁

c.新闻价值

d.新闻主题

7.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主体指()

a.通讯

b.消息

c.特稿

d.评论

8.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是()

a.时效性强

b.政治性强

c.社会反响深远

d.用事实说话

9.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是()

a.抒情

b.描写

c.议论

d.记叙

10.除了一些简短消息只报道某一简单信息,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意义外,多数新闻作品一般都有()

a.结构

b.导语

c.结尾

d.主题

11.新闻的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新闻作品的()

a.形式

b.内容

c.主题

d.体裁

12.新闻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

a.形式决定内容

b.内容决定形式

c.内容为形式服务

d.形式与内容相互作用

13.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政治语言,科学语言的不同之处是()

a.以议论为主

b.以抒情为主

c.以记叙为主

d.以描写为主

14.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研究、分析使用的方法是()

a.对新闻结构分析

b.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

c.对新闻作品形式的分析

d.对新闻作品综合性的分析

15.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手法是()

a.叙述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16.在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求()

a.从形式上看它是否有创新性

b.从贴近性上着眼

c.从可读性上着眼

d.从政治上对它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7.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

a.统帅和灵魂

b.根本和基础

c.前提和条件

d.主体和思想

18.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是()

a.新闻主题

b.新闻题材

c.新闻语言

d.新闻人物

19.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是()

a.新闻表现手法

b.新闻题材

c.新闻语言

d.新闻人物

20.决定新闻的重要性因素是()

a.贴近性

b.及时性

c.可读性

d.主题意义

21.记者在新闻作品中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是()

a.记叙

b.议论

c.抒情

d.描写

22.新闻的重要性是()

a.由题材的大小决定

b.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

c.由新闻任务的重要性决定

d.由新闻媒介的权威性决定 多选题:(每题2分)

1.对新闻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是(abcd)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d.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e.分析一篇新闻作品

2.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包括(cd)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单项揭丑式

d.综合分析式

e.全面分析式

3.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abcd)

a.细节应真实典型

b.细节能说明问题

c.细节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d.细节应生动感人

e.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

4.新闻报道语言的要求是()

a.鲜明生动

b.简练明白

c.准确严谨

d.富有文采

e.幽默风趣

5.下列属于新闻报告体裁的是(acd)

a.消息

b.社论

c.特写

d.通讯

e.短评

6.新闻主题的意义在于(abde)

a.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

b.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

c.新闻主题是所有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前提

d.新闻主题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

e.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7.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ade)

a.要注意新闻作品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b.要注意把握新闻作品的内容

c.要注意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

d.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

e.要注意把握作品运用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8.分析新闻作品的形式主要包括(b d e)

a.对新闻材料的分析

b.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c.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d.对新闻主题的分析

e.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9.新闻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ab)

a.形式为内容服务

b.内容决定形式

c.形式为内容服务

d.内容为形式服务

e.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

10.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的问题是(abcde)

a.把握新闻主题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b.注意新闻主题是否鲜明和集中

c.将新闻主题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d.注意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

e.考虑新闻主题是否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11.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时,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比如(abcd)

a.报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b.所选的主要事实材料是否新鲜、典型

c.新闻要素交代得是否清楚

d.报道内容是否具有时宜性

e.新闻表现手法是否丰富

12.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军事报道的是(ae)

a.《桌子上的表》

b.《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

c.《核弹元勋的“三子”》

d.《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e.《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简答题

1.简要分析新闻述评的特点?

新闻述评的特点,主要是:(1)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边述边评,在内容上叙述多于评论。(2)以述评结合、夹叙夹议的方式,来剖析新闻事件,分析形势,反映事物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联系,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意义及发展趋向。(3)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新闻述评往往是针对实际工作中或国际上的某一问题、某种思潮而写成,以启发引导广大读者。

2.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求注意些什么?

分析新闻作品中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记叙事实要明快畅达;写人状物要生动形象;议论说明要精确严密;抒发感情要情真感人;新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特点,要有个性特色;不同的新闻体裁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

3.简述判断新闻作品结构方式的标准?

判断新闻作品的结构方式的标准是一切从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有利于读者阅读需要出发。

4.简述新闻主题的意义?

新闻主题的意义是: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5.简述新闻作品语言的特点?

新闻用事实说话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写新闻应以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朴素。客观的叙述性语言为主,不能追求夸张的表达方式和加码的形容词。

新闻语言还必须简练、通俗、生动,力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阅读习惯,接近大多数群众的认识水平,并易为群众所接受。新闻语言不应是简陋、枯燥、浅白,而真正的好新闻,其语言应当是具体、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洋溢文采,富有可读性的。

6.简述新闻作品处理悬念的表现手法?

(1)设置的悬念要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

(2)设置的悬念应与新闻事实相关。

(3)设置的悬念要有答案,要揭示结果。

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严谨,即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所报道的客观事物。

(2)鲜明生动,即具体明快,而不枯燥乏味。

(3)简练明白,即语言凝练,晓畅明了,通俗易懂。

7.简述分析新闻作品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需注意:

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的,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还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作品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8.为什么要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分析比较是人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深刻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优劣、高低、美丑的重要方法。当代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向社会发布新闻、传播信息,新闻作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写作水平也良莠混杂,参差不齐。面对如此众多的新闻作品,只有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社会效果等各个方面,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才能发现那些题材重要、内容新鲜、表现手法新颖、既有普遍指导意义又有自己特点的优秀作品,引导人们去品尝这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吸取精神力量。缺少这种科学的分析比较能力,就可能“有眼不识泰山”,让真正优秀的新闻作品失之交臂。或错把芝麻当西瓜。

9.试述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的方式?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是指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如下:

(1)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比如,把几家报纸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消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2)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比如,把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消息和通讯等不同新闻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

(3)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比如,对一个时期内某一类专业报道(或经济报道,或科技报道,或体育报道等等)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掌握专业报道的规律和特点。

(4)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比如,对某一位有显著成就的记者一个时期内采写的新闻作品,或是对其所有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这位记者的作品的特色和风格。

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还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然而,具体分析一篇新闻作品,这是最基本的,其他方式与层次的分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10.(本题20分)

分析《长江上游仍在砍树》这篇消息的表现手法及在表现主题上的效果。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滔天洪水警示人们:保护生态刻不容缓

恰在此时又有坏消息传来——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

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碧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般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术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宽的江面。

攀枝花市一位林业干部告诉记者,这仅是雅碧江沿岸近期所砍伐树木的很少一部分。由于二滩水电站关闸蓄水拦住了漂木的去路,大量木头在上面几个水运站捞上岸运走了,漂下来的只是“漏网之鱼”。他说,仅沿江国有森林工业企业今年就至少砍伐了30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砍光了5万亩原始森林,而流域各县、乡伐木企业的砍伐量更大。

市专家组成员、四川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刘仕俊说,四川宜宾市以上的长江三大干支流中,金沙江、大渡河两岸的森林早已所剩无几。雅砻江主要流经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的横断山脉,但现在,这条江两岸的森林资源也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全长1517公里的雅砻江主要流经四川省甘孜、凉山、攀枝花等地市州;因水急谷深,沿江所伐树木主要以顺江漂流的形式运往下流,然后再装上火车经成昆铁路运出。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看到,雅碧江下游两岸目前仅存些残次林木,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老乡说:“每一场暴雨就造成洪水和滑坡、塌方。以前江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的,现在变成„黄河‟了。”

答案要点: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一文角度独特,作者客观性的叙述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没有渲染、夸大。用一系列的数字和事实向人们展示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正在遭到巨大的破坏。从而,警示人们保护生态刻不容缓。第四章 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单选题:(每题1分)

1.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盛行一时的报道形式是(d)

a.消息

b.特稿

c.解释性报道

d.调查性报道

2.特稿经常采用的开篇方式是(a)

a.设悬念

b.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c.交代事实的背景材料

d.把重要的事实首先告诉读者

3.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是(a)

a.具体分析、研究单个作品

b.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研究

c.对某一个外国新闻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

d.对某一国家某一时段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4.新闻报道中最大量、最经常用的报道形式是(a)

a.消息

b.通讯

c.特写

d.来信

5.解释性报道是一种(c)

a.开拓性新闻

b.背景性新闻

c.问题性新闻

d.经验性新闻

6.调查性报道又称为(d)

a.分析性报道

b.解释性报道

c.批评性报道

d.揭露性报道

7.西方传统的客观报道发现到20世纪初产生的一种新的形式的报道是(d)

a.通讯

b.消息

c.调查性报告

d.解释性报道

8.调查性报道的种类有单项揭丑式和(c)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综合分析式

d.全面分析式

9.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是(a)

a.消息

b.通讯

c.特写

d.来信

10.西方新闻记者对重大事件或者正在发展进行的的事件而做的追踪报道属于(d)

a.专题报道

b.综合报道

c.系列报道

d.连续报道

11.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的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是(b)

a.解释性报道

b.调查性报道

c.通讯

d.消息

12.西方新闻界消息写作占主导地位的结构模式是(d)

a.对比式

b.并列式

c.金字塔式

d.倒金字塔式

13.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作的追踪报道,在西方新闻界称为(c)

a.系列报道

b.连续报道

c.组合报道

d.解释性报道

14.调查性报道在美国盛行一时的时间是(c)

a.20世纪初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5.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的是(d)

a.消息

b.特稿

c.解释性报道

d.调查性报道

16.通常被喻为“报纸的主体”的是(c)

a.言论

b.通讯

c.消息

d.特写

17.解释性报道做出详尽准确的分析重点是针对(d)

a.WHO

b.WHAT

c.WHEN

d.WHY

18.在西方,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弊端的报道形式是(c)

a.全面分析式报道

b.全面揭丑式报道

c.综合分析式报道

d.单项揭丑式报道

19.“报纸上的主角”通常指(b)

a.言论

b.消息

c.图片

d.版面

20.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注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事实的结构模式叫(b)

a.金字塔式结构

b.倒金字塔式结构

c.纵式结构

d.平行式结构

多选题:(每题2分)

1.通讯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是(bcd.e)

a.通讯

b.消息

c.特稿

d.调查性报道

e.解释性报道

2.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bcd)

a.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b.对某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

c.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

d.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

e.用统一的立场和表达方式进行评

3.西方新闻报道十分注重接近性,这种接近性的表现手法是(bc)

a.点名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突出新闻与受众地理上的接近性

b.点名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

c.按照新闻事实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原则来写

d.淡化对与受众距离远的事实的描述

e.强调接近性是新闻价值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

4.西方新闻作品语言的简洁明快表现为(abd)

a.写作新闻时多用简单句,使新闻事实一目了然

b.谴词造句注意长短交替使用,创造与内容相符的节奏

c.大量使用省略句

d.注意“炼字”、“炼句”,以求富有表现力

e.避免使用描写手法

5.关于特稿的表述,正确的是(bcd)

a.对时效性要求极高

b.更多地采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开篇

c.注重趣味性、可读性

d.将情节、文字的可读性与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 e.仅以重大事件为报道对象 简答题

1.简述西方读者判断新闻接近性的标准?

西方新闻记者在发掘、判断、选择新闻事实时很注意接近性,甚至有细致的标准:()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事情中,发生在离读者最近的地方的事件最有新闻价值。(2)有些事情只有在人们生活所在地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才有新闻价值。

2.简述消息写作的特殊要求?

消息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殊的要求,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决定的。具体来说,消息的内容必须真实,要短小精悍,要迅速及时,还要用事实说话。

3.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

阅读和分析、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使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视野,了解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吸收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借鉴外国的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表现形式,丰富我们的新闻表现手段,拓宽新闻报道领域,做到“洋为中用” 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传播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

4.(本题13分)试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研究方法与要求?

阅读和分析、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使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开拓视野、了解外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吸收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借鉴外国的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表现形式,丰富我们的新闻表现手段,拓宽新闻报道领域,做到“洋为中用”,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传播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意义。

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在多个层次上展开,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一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的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外国新闻作品的内容纷繁复杂,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所以,在具体研究外国新闻作品时,既要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又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品中的反映,以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这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要求。

5.(本题13分)联系具体作品,分析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西方新闻界历来重视新闻背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机构甚至投下巨资兴建“资料库”,收集大量资料信息。西方记者使用背景材料来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和原因,或将一些记者不便作出的判断通过背景性事实揭示出来,从而显示出“用事实说话” 的力量。

对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专业领域的东西,西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一般要运用背景材料予以解释和说明,如科技成果的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

西方新闻作品往往写得生动逼真,现场感强,这与记者采访中不畏艰险,想方设法亲赴第一线,亲身经历,用眼睛采访的作风分不开。如《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单选题:(每题1分)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是()

a.群众性原则

b.党性原则

c.真实性原则

d.实事求是原则

2.正确有效的开展新闻工作和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a.新闻理论

b.政治理论

c.价值理论

d.信息理论

3.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欣慰准则规范是()

a.新闻纪律

b.新闻道德

c.新闻原则

e.新闻政策

4.新闻作品研究者的政策水平是()

a.政治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b.理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c.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d.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5.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 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体现为()

a.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

b.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崇高性

c.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d.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客观性

6.新闻作品研究者理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a.政策水平

b.党性原则

c.职业知识

d.道德水平

7.新闻作品中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是()

a.事实性原则

b.党性原则

c.真实性原则

d.职业素养原则

8.党性是社会新闻事业的()

a.重要原则

b.首要原则

c.根本原则

d.真实原则

9.新闻业务的众多知识中最为重要的是()

a.采访摄影知识

b.采访编辑知识

c.采访写作知识

d.采访记录知识

多选题:(每题2分)

1.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全过程,它体现了下列环节中的(abcd)

a.新闻采访

b.新闻编辑

c.新闻写作

d.新闻作品研究

e.新闻事件发生

2.新闻敏感主要表现在(abcde)

a.判断某一事物的政治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政治效果

b.判断某一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是否会对全局产生影响

c.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以及关注程度如何

d.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次要,并能迅速地进行取舍

e.从新闻线索中,迅速预见是否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

3.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努力加强的素养是()

a.理论修养

b.政治修养

c.知识修养

d.道德修养

e.专业修养

简答题

1.简述新闻敏感及其主要表现?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l)是判断某一事物的政治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政治效果;(2)是判断某一事实在全局中的地位以及是否会对全局产生影响;(3)是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以及关注程度如何;(4)是判断同一新闻事件中的许多事实,哪一个重要,哪一个次要,并能迅速地进行取舍;(5)是从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实中,迅速判断其有价值的部分和方面;(6)是从新闻线索中,迅速预见是否可能导致发现重要的新闻。

2.简述新闻采写业务知识对研究新闻作品的意义?

(1)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者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报道目的,深人凋查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题材的;(2)能帮助我们认识各种新闻文体的特点和基本要求,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更好地把握评价新闻作品的标准和要求;(3)能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事实,经报道者的采访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的全过程,从而减少研究、评析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获得主动权,更好地按新闻规律、新闻采写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做好对新闻作品的评析、研究工作。

3.新闻道德和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各是什么?

新闻道德是新闻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职业活动中,基于新闻工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行为准则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新闻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点:(1)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的政治品德;(2)忠于事实、忠于真理的坚定的思想品德。

论述题

1.以范长江、邓拓为例,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具备广博知识素养的重要性?

新闻工作以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报道范围的广泛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我党优秀的新闻战士范长江、邓拓,就是这方面的榜样。

范长江涉猎广泛,博古通今,他的有关中国西北角的通讯报道,内容涉及旧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的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全部,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政治之黑暗,吏治之龌龊,灾祸之蔓延,民生之艰苦,构成了一幅旧西北极其形象的图画。

邓拓也可谓博学多才,论历史,他是有名的明清史专家,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23岁时就发表了专著《中国救荒史》;论新闻,他25岁当晋察冀日报社社长,30多岁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是著名的记者、编辑、政论家;论文学,他是诗人、散文家;他还是书法家、金石鉴赏家;他掌握了两门外语,翻译过长篇小说。

因此说,作为新闻作品研究者,除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外,丰富的社会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政治经济知识、法制知识、历史地理知识、哲学、文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都应在学习掌握之列,范围越广越好。同时,新闻作品研究者要有广泛的兴趣,对新知识、新事物有高度的敏感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只有这样,在分析、研究新闻作品时,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孤陋寡闻、知识浅薄的研究者,在分析、研究这样的新闻作品时,难免会产生井底之蛙的拙见。

2.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对新闻作品研究者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研究评述新闻作品的时候,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科学的解释和阐明;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党性原则还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避免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的主观性、随意性,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读者和作者负责。

3.结合实际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新闻作品研究者个人各方面的素养,对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者既是读者中的一员,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读者,他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应比一般读者高,分析的洞察力应当比一般读者强,视野应当更加开阔。只有这样,面对各种各样题材内容、体裁样式、风格的新闻作品,他才有博大的心理容量,丰富多样的认识层次,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基于这样的要求,新闻要求研究者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素养。

(1)政治素养;(2)理论修养;(3)专业修养;(4)知识修养;(5)道德修养。

熟悉新闻采写业务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记者是如何根据一定的报道目的,深入调查研究,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问题材的;能帮助我们认识各种规律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等,更好地把握评价新闻作品的标准和要求;能帮助我们比较全面地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事实,经济报道者的采访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的全过程,从而减少研究、评析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获得主动权,更好地按新闻规律、按新闻采写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做好对新闻作品的评析、研究工作。1987年《经济日报》开展的“关广梅现象” 的报道,我们在分析研究时,首先要从当时全国的大形势、大气候出发,研究记者是如何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大局,抓准问题,挖掘深刻,跳出了就事论事的圈子,把关广梅在全国率先实行租赁经营这一事件,与当时的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体现了工作通讯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

第三篇:鲁迅作品

鲁迅先生作品集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

①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

②小说集《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③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④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⑤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⑥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第四篇:自考复习专题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人物新闻

写作特色:人物对话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

短消息

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

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人物新闻

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

消息

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

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

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钟鸣百又八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经验性消息

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消息

写作特点:角度新颖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消息

写作特点:避开常见的冗长、呆板的掉词,运用灵活多样的笔法,对金山同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其新,主要在于记者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新颖的表现手法,使得这条“白色新闻”,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的老套子。

京郊出现“科学热”

消息

特点: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

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现场新闻

写作特点:写水与写人紧密结合,场面生动,波澜起伏,主体突出,首尾呼应。

抢菜记

现场新闻

写作特点: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现场新闻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是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的迅速及时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写作特点:包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体育快讯

结构特点:以“零的突破”贯穿全篇。

陕北有煤海

反映陕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煤藏丰富、煤质优良的新闻。

好啊!诚实永存

人物消息

结构特点:段落短小、节奏感强。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

现场新闻

特点:同在抗洪大提上的所见所闻,以实情实景、实声,鲜明直观、真实具体地报道抗洪斗争,表现重大主题。

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

经济新闻

写作特点:精选典型数字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并贯插必要的背景材料。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国际新闻

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特色。全文分为7段,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紧接着第二段、第三段交代有关北京材料,说明情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以记者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两位高级代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在次之前双方谈判的会谈要点。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体、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地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设。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华美窗帷的后面

风貌通讯

邹韬奋

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

通讯

范长江

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

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桌上的表

通讯

张明

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访“葡萄常

人物专访

邓拓

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春夜

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事件通讯

中国青年报记者

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

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

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一厘钱”精神

工作通讯

新华社记者

李峰

余辉音

写作特色: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人物通讯

穆青

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水城威尼斯

国际风貌通讯

穆青

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域风貌。写景动静相衬,语言风格优美清新。

写在绢帕上的诗

人物专访

柏生

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

结构特点:以文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并非鱼草之争

工作通讯

陈晓微

周守瑾

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

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夜宿车马店

通讯

刘云山

宏观照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

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通讯

熊先志

写作特点: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小城风光更迷人

通讯

林黎

特点:语言较为凝练生动。

“飞天”凌空

人物特写

夏浩然

樊云芳

写作特点: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

“妈妈教我放鸭子”

刘衡

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

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

《“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访厕所

罗详兴

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核弹元勋的“三子”

人物通讯

李春

王进昌

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相思正是吐黄时

通讯

连锦添

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

《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华阳礁上补给忙

现场短新闻

刘冰

徐文良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华阳礁上补给忙》在写作上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义深远。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当地补给战斗的真实现场。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醒来,铜陵!

龚声

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

《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菜价追踪

经济报道

新华社记者

苏会志

王进业

写作特点:以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人物通讯

何平等

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师魂

人物通讯

黄绍全

陈朗

特点: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语言朴实无华、描述自然。

日本签字投降

美国记者

霍墨·比加特

特点:客观地叙述介绍,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火葬——甘地永存

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写作特点:语言凝练、传神。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道这一时间,在一时无法实地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播写出了这篇报道。

此文有很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

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了读者。

写作特点: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

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法新社

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短新闻

写作特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特点:段落多,但多而不烦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大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特点: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风格,不拘一格进行报道,写出新意,写出情趣。

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特点:运用现场,精练的文字,运用确切的数据描写,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切感。

记鲁迅

人物特写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

彭德怀印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本篇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景。

前苏联著名记者

爱抡堡

写作特点:选材典型,以一当十。寓鲜明的爱憎于冷俊的叙述描写之中。

水面下的桥梁

通讯

前苏联著名记者

西蒙诺夫

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事件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

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

美国

米尔顿·布莱克尔

写作特点:虽然场面大、事例多,但行文简洁有序、内容集中、鲜明。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奥斯威辛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被毒死后的14年,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写下了这篇报道。此文揭露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

美国

A·M·罗森塔尔

特点: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威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情、景事融为一体,双线交织,气氛沉重。

英迪拉·甘地

政治人物专访

意大利

法拉奇(被称为“政治访问之母”)

采访风格:言辞泼辣、提问尖锐、不卑不亢。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

人物特写

美国

尼尔·夏恩

写作特点: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世界最佳急诊室

特写

美国

乔恩·富兰克林

阿伦·多尔夫

写作特点:结构新颖,采用双线式布局方法:一条线描述这个急诊室的一次抢救活动的工作过程;一条线介绍这个“猛烈创伤中心”的现实情况和背景材料。两条线交叉并进,互为补充。

问答题部分

1.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3.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行研究?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1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14.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举例)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0.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21.什么是研究新闻作品的宏观、微观把握?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一篇新闻作品,它的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从作品的整体上考察它的思想内容和总倾向,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这就是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2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需了解作者?(举例)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成的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烙印。作者的政治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乃至他的兴趣爱好等,都能反映在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23.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要考察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因为新闻作品不是藏诸名山、束之高阁的古玩字画,不是象牙塔中的玩赏品。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有迅速及时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所以,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24.考察新闻客观效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是,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又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何不同?

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的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之处在于,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它主要不是依赖感官,而是依靠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思索与判断,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表现在哪能些方面?

1)二者是相互渗透,对立统一的心理活动。

2)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和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27.新闻作品研究过程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28.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

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50年代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抓住了志愿军英雄们炽烈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2)

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华山同志所写的《生命的支柱》就是大胆地叙写了张海迪想自杀的情节及她又如何战胜了悲观的自我,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而被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

(3)

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郭玲春同志所写《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从“新华体”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

(4)

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新华社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

29.新闻作品研究是怎样的思维活动?它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新闻作品研究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特殊的思维活动。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30.研究新闻作品在思维方式上应注意的几点是什么?

(1)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

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3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人的思维特色有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

32.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答案同30题。

33.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究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作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2)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

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也可运用立体思维。

(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当今我们正出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正猛烈地冲击着一切旧事物、旧观念、旧习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事物、新观念也应运而生。要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4)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深刻的信息。

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可恰当采用求异思维,也能使新闻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5)总之,以上几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4.评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对其主题进行分析。(怎样分析主题见35题)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包括:对新闻结构的分析,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对新闻的语言的分析。(具体解释见36题)

35.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1)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2)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3)

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4)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自己针对每一条举例说明)

36.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1)

首先要对新闻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例如《醒来,铜陵!》,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的主题。

(2)

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设置悬念等。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现场描写、人物描写(白描手法)、细节描写

议论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说明:对比手法。

(3)

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看它是否准确严谨,是否鲜明生动,是否简练明白。

37.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方式?

一是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二是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三是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四是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38.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有哪些?

1消息(电讯)、2特稿、3解释性报道、4调查性报道

39.简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接近性之所以成为新闻价值的要素,归根到底是由于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同受众厉害相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关心,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即使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40.为什么要加强新闻研究作者必须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的体现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新闻事业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常常通过具体的新闻作品体现和发挥出来。所以,从事新闻作品研究和从事新闻采写一样,都有着鲜明、强烈的政治性。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4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党性原则?它们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它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注意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研究评述新闻作品的时候,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的结实和阐明;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42.新闻作品研究者为什么要加强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素养为什么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

当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说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水平?

为什么说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较全面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由哪几方面体现?

对新闻作品研究者来说,掌握和熟悉新闻采写任务知识有何重要意义?

什么是新闻敏感?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强调新闻工作研究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素养?

结合阅读分析新闻作品,阐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增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五篇: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

文内容丰富广博。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的批判,猛烈抨击封建性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暴露、针砭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此外,也有一部分歌颂了新生力量,歌颂了革命斗争。

鲁迅的杂文常常通过比喻的方法,援引例如:媚态的猫”等等动物的特点概括或一人群的精神面貌,便是描写直接论列的对象,也往往能够深入一点,绘声绘色,铸成“锢弊”的“类型”。譬如他写舞台上二丑扮演的清客之类的佞伪,在说明他依靠权门,凌蔑百姓,帮着主人吓唬和嘲笑被压迫者之后,接着说:“不过他的态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过脸来,向台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点,摇着头装起鬼脸道:你看这家伙,这回可要倒楣哩!”(注:《准风月谈·二丑艺术》)文章表现帮闲们一面受着豢养,一面预留退路的性格,鞭挞忮心,直逼肺腑。作品所描画的对象愈具有代表性,它的社会意义也就愈普遍。

鲁迅杂文不仅具有内容和思想上的深刻性、批判性,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文学特征首先表现在形象性。杂文作为文艺性的论文,如一般议论文一样,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而鲁迅的艺术天才,使他极善于以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深奥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还在于在杂文中创造了艺术形象。如脖子上挂着铃铛作为知识阶级标志,领着群羊走上屠宰场的山羊,吸人血又哼哼发一套议论的文字等等,这些形象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各种各样的社会形象相类似,这也是鲁迅杂文的重大的艺术贡献。

鲁迅的杂文,还具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艺术特点。他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类抒情性的杂文,固然是情文并茂,以浓烈深沉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即使是抨击时弊、驳难攻讦的杂文,如《友邦惊诧论》、《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也渗透着炽冽分明的爱憎感情。他的杂文,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是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使人们在开颜一笑中,否定这些东西。

鲁迅的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政论、文论、短评、速写、随笔、小品、书信、日记、序跋、演讲、通讯、寓言等等,不拘一格,为“古已有之”的杂文,开拓出极其广阔的天地。风格也多姿多彩。作为鲁迅杂文中最主要部分的如《友邦惊诧论》这一类短评、杂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鲁迅对旧势力没有丝毫妥协与幻想的战斗立场和“论时事不留面子”的锐利面鲠直的性格;也由于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了解,“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致强敌于死命”。正如

下载湖北省自考鲁迅作品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自考鲁迅作品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作品交流

    鲁迅作品交流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

    鲁迅作品分类

    鲁迅作品分类 小说集: 《呐 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戏》《**》《头发的故事》......

    鲁迅作品分类

    鲁迅作品分类 小说集: 《呐 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戏》《**》《头发的故事》......

    对鲁迅作品

    对鲁迅作品《故乡》《社戏》中童年故乡的认识 淮安市涟水县陈师中学薛雪 初中三年里,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数篇作品,可以说篇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故乡》和《......

    鲁迅作品读后感

    鲁迅作品读后感 篇一:鲁迅作品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

    鲁迅作品赏析

    《鲁迅作品赏析》读后感 鲁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还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个个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时夸奖着那些为中国做出贡献的人。今天,我读完了......

    鲁迅作品复习题

    鲁迅作品复习题 1.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原名,字,与其弟和一起并称“周氏三雄”。 2.原名,是作者鲁迅的回忆性集。其共收10篇回忆文章,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

    鲁迅作品赏析范文合集

    鲁迅作品赏析 传媒学院0802 倪海琳 220803013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