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
浅谈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
我是一名上班将近两年的幼儿园教师,高中毕业上大学时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在大学期间对幼教事业充满了期待,脑子里想象的都是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总以为各地的幼教都应该是那么的完美,当进入工作时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刚开始进入工作的那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很快就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与我预想得不同,后来就与大学同学交流发现她们和我的感觉都差不多,现实和幻想总是那么的遥远。我后来又辗转去了些城市和乡镇参加工作,对幼教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渐渐的也开始关注起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
一、城乡幼儿园硬件设施的差距:
1、城市幼儿园配备了大、中、小型幼儿玩具,有利于幼儿课余时间玩耍,参加体育活动、室外活动,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开展健康活动;而乡镇幼儿园的玩具缺失、损坏、老化现象很严重,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许多幼儿园教师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基本不让幼儿接触玩具,乡镇幼儿也基本没有室外活动,幼儿们整天待在教室里,放学了才算走出教室。
2、城市幼儿园里的桌椅板凳、教具齐全,幼儿上课时可以利用教具更好的理解教学活动;而乡镇幼儿园的桌椅板凳陈旧,甚至每个幼儿都不能分到一个板凳,如果班级里幼儿来齐就有幼儿要站着上课了,教具基本没有,幼儿只能靠耳朵听教师在那不停的说,一遍一遍的解释。
3、城市幼儿园有许多“高科技”,例如:每班都配有电视机、VCD、钢琴、消毒柜、饮水机、投影仪,还有多媒体教室等,幼儿可以通过这些先进的机器进行学习和生活,幼儿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眼睛、嘴、手都可以全面的去学习,去感受生活;而乡镇幼儿园的教室里除了桌椅板凳基本找不到“高科技”的影子,如果你去问那些孩子他们基本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这些“高科技”,有些甚至连他们的老师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去使用这些东西了。
4、城市幼儿园配备有休息室、卫生室、图书室、舞蹈房等专门的房间,这样幼儿上课睡觉时就可以有床去休息,生病时可以第一时间接受治疗,去图书室可以看到许多书籍,让幼儿从小养成看书、爱书的好习惯,上舞蹈课时有专门的教室可以让幼儿尽情的蹦跳等;而乡镇幼儿园连教室都不充裕,有的一个班级都七八十个幼儿,连走动都困难,更不用提专门的休息室、卫生室、图书室了,幼儿睡觉基本都是趴在桌子上,或者靠在椅背上就睡了,生病也得不到积极的治疗因为离医院太远了,乡镇幼儿园教师都没有书籍去看更何况幼儿呢。
二、城乡幼儿园软件设施的差距:
1、城市幼儿园教师基本都是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对钢琴、舞蹈、美术、幼儿心理学、教育学都有专门的培训和了解,她们就可以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交给幼儿,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教学中的难题;乡镇幼儿园教师基本都是非专业的教师,自身对钢琴、舞蹈等都不了解,就无法教他们的幼儿,因此乡镇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就很单调除了识字就是数数,乡镇幼儿园大部分从中班就开始写字,背着重重的书包,还有写不完的家庭作业,对于他们根本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幼儿园教育变成了小学化教育。
2、城市幼儿园教师年轻化,更愿意吸收新知识,从而可以掌握新的技能,她们上课时就会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例如:使用PPT教学,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可以让幼儿在音乐中学习,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而乡镇幼儿园教师年龄普遍偏向老龄化,思想守旧,对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去学习,她们的教学基本是年复一年没有任何的变化,从而幼儿也无法接受这些新的知识。
3、城市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通过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全面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城市幼儿幼儿园毕业能歌善舞;而乡镇幼儿园教师基本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除了识字、计算,基本不开设其他课程,禁锢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当这些幼儿幼儿园毕业时已经开始厌学,上学对于他们来说太累了,没有任何兴趣可谈。
4、城市幼儿园的管理模式比较严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行“等级”化管理,把责任层层下放,包到每一个教师身上,园长和教师们的责任心也因此加强了;而乡镇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比较松懈,存在很大的漏洞,导致管理层和教师之间分工不明确,教师工作变得越来越散漫,不利于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
三、城乡经济差距导致城乡幼儿教育差距:
1、城市幼儿基本都是由父母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的素质高基本就会以一个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而乡镇的幼儿父母基本都出外打工挣钱,她们变成了“留守儿童”,基本都由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带,他们对于孩子基本属于溺爱,很难用正确的观点教育孩子。
2、城市幼儿的父母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幼儿的学习仅仅靠在幼儿园的那几个小时是不够的,父母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意识的创设环境教育幼儿,幼儿才会更好的学习进步;而乡镇幼儿的家长,有的自己连字都不认识,对于教师的那些建议根本不予理睬。幼儿的家庭教育基本属于空白,甚至还会从中学习一些不良习惯,例如: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家里面乱扔垃圾,幼儿耳濡目染的都是他们的行为,不管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的纠正,幼儿出了幼儿园他们还是会恢复到原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吧。
幼儿是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全国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都直接关系到我们祖国的未来发展,城乡幼儿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幼儿的发展水平差距也将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尽量缩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首先,各地方财政和教育局要对乡镇幼儿园进行整改,对校舍等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对部分贫困幼儿园进行资金补贴,给乡镇幼儿园购置一些大、中、小型玩具,教具等,尽量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拉小城乡幼儿园教育的差距;其次,培养较多的年轻教师到乡镇幼儿园教学。多举行城乡幼儿园教师结队帮助活动,城市幼儿园教师可以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传授给乡镇幼儿园教师。乡镇的幼儿园也可以经常组织部分教师出外学习,倾听名师讲座、教学等,回来进行汇报课教学,让那些没有机会出去的教师也同样可以学习新知识,新的教学理念;最后,乡镇幼儿园教师要多关注那些留守儿童,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沟通,把一些教育方法和要求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送给他们,他们的帮助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成功的后盾力量。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会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对于新的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从而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希望我们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可以从自身做起,那样我们的城乡幼儿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乡镇幼儿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幼儿园教师我们一起努力吧,使我们的幼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浅谈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
涡阳县东风幼儿园
张向玲
第二篇:城乡收入差距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本文综述了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到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4的2.56∶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而且双轨制的(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税收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4.监督制度
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施,为某些寻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 jijuefangfa 除了从宏观上调节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之外,除了从政策上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之外,对农村影响最为巨大的变革莫过于税费体制改革。在许多农业大省,税费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前所未有,很多吃财政饭的闲散人员不得不自谋出路,“当干部”已经不再是令人羡慕的营生,农民的不合理支出有了明显的减轻,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奉献,城市亦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及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从根本改变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产业体系。改造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现在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的壁垒,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灵活创新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按常住人口和暂住户口进行户籍登记,对在城市有固定收入、固定职业、工作并居住在城市若干年的居民,应允许其转为正式户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三)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广大农村劳动者未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制度改革,也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应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行业收入差别,关键在于抑制部分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其主要途径有: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上限;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
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当务之急是推进户籍制度及相关改革。一是积极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贯彻落实中央各种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措施。
消除或取缔非法非正常收入,关键在于继续推进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这包括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等。(南开大学陈宗胜 武鹏)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低收入群体身心和谐,使之心理失衡。这突出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在社会比较中,某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对剥夺感”便油然而生。在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相对剥夺感”的强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在我国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收入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造成的社会结构是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由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幅较大,财产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这种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上端,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其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则是人口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包括大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处于这两极的社会群体都缺乏安全感。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后的基本生存威胁;强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快速膨胀的财产。这两个群体之间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冲突。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39 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49 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据统计,学习费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高达164.6%。这一平均水平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实际支出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其子女不仅在国内可以接受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还可到发达国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一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则不堪重负。据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用于教育的投入很少。这导致了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据有关资料反映,学龄儿童入学率,城市为99%,农村为80%左右,边远山区只有50%;小学毕业升学率城镇已基本普及,农村却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毕业升学率城镇为69%,农村只有10%。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8.46%,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7.62%。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56 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我国的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如果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善,那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这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关键是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高”,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击牟取非正当收入的行为,其包括取缔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三篇:城乡孩子差距
2015年秋季某山区森林公园景区出现了几名先写作业边卖山货的“小商贩”。经询问得知,他们是住在景区内村民家的孩子,年龄最小的才5岁。孩子们说,很多游客喜欢山里的山货,他们就把平时收集的毛栗子、松子等拿出来卖,好换点零钱补贴家用。由于假期还有作业,他们只好一边卖货一边写作业。不少游客被感动了,纷纷购买,甚至还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叫到摊前教育一番。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城市长大的孩子和农村长大的孩子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我可以告诉你,这种差距是环境天然产生的,是一种先天的差距。有人会说我是说废话 听我慢慢道来
任何脱离环境谈优劣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
假如现同时落水了水了,具备游泳这种素质比具备跑步这项素质要优等。
同样,农村的孩子可能不是很懂名牌,但是对于地里的昆虫可能认识的比较多。农村的孩子可能不讲卫生,但是在农村的环境下可能10天一洗澡比3天一洗澡更加能适应环境,因为农村的冬天烧水比较费时,所以降低洗澡频率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孩子会踢球,农村孩子会养猪。对于农村人来说会养猪当然优于会踢球。
所以,如果评价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优劣。我可以说:农村人在农村优于城市人在农村,城市人在城市优于农村人在城市。
或者说城市人如果全部到农村那么农村就会变成城市,农村人如果全部都到城市城市就会变成农村
好像又是一句废话
不过我只想表明:如果所有的农村人都具备城市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特点,那么将是一种灾难,假如村里的大妈都开始讲究穿名牌但是经济基础没有跟上,大家都讨论足球而不是讨论怎么养猪,那么是一种错位。如果城市的成功人士来到农村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这只是给了大家的生活一点点所料,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无疑会酿成比较坏的结果。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全是废话,现在我开始说结论了:
农村的孩子成长在农村,性格特点,包括很多气质都符合农村的特点,符合周围的环境,城市人也是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社会确实有阶层的差异,从全社会来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基本代表了“上层”,但是农村基本代表的“底层”。当农村孩子从底层像上层过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遇到很多的的问题,凸显很多劣势,这种劣势是环境造成的,因为你毕竟成长在农村,你的前十几年很多的特征都符合农村的环境。
这种劣势,本质上来说是环境变化造成的,是由底层的“农村环境”向上层的“城市环境”过度的时侯表现出来的,本质来说一种不适应性。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代表了一种未来文化和生活的方向(因为这里集聚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教育,更多的交流等等)。所以农村的孩子可以说就有一种天生的“劣势”。当然这种劣势是一种宏观上来说的,对于个体来说照样会有很多的机会。
如果农村小孩想要融入城市的生活,必须抛弃一些以前自己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这对农村小孩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时间成本,伴随着价值观的激烈变化。这就相当于在以前的思维大厦上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势可以适应目前的环境,发展处新的技能。
好,我再澄清一个概念,当我们说农村的时候,我们不是说的华西村,也是不说的一些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就是住在农村的孩子,而是一种大家理解意义的农村。同样当我们说城市的时候,也并不是指的城市的贫民窟。相反,如果你在农村,但是你父母开明素质很高,周围的同学都是很爱读书,老师很好(当然这些都很概率低),那么可以说你接受的是“城市环境的教育”。同样即便你在北京但是你父母都是典型的小农思维,周围的环境也很恶劣,那么你的环境比农村还要恶劣。
我也不是强调一种必然的环境决定论,不过这种影响还是很大的,当然我知道的很多农村有出息的人,基本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差,而且自身努力包括运气都很重要。我们不要一味的埋怨环境,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环境。
所以如果你是农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劣势你可以选择:
1:虽然处在农村,但是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比如:多读书就好像让你天天和高人交流,扩大视野,这比听村口的大爷天天讲故事强多了。
2: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内部环境。不要给他人带太多的道德枷锁,农村孩子更容易有各种处女情结什么的,更容易用道德评价表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种小农生活带给自己的,虽然有时候你知道这种思维难以改变,但是你一定要意识到那是错误的,或者不让其影响你。
3:你也可以是天赋异禀或者是运气极高,不过这基本是不能选择的。所以还是要积极的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改变自己的思维,这不仅是对于处在农村的孩子,对于任何处于一种不太好的环境中的人来说都要这样。
第四篇:浅谈新世纪城乡差距
新世纪城乡差距分析
摘要:转型期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差距的构成也十分复杂。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和道德评价标准,收入分配差距有不同的表现,对应着不同的问题,甚至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此文分析了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探讨了城乡差距的深层原因,并就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差距原因,缩小对策,二元结构 正文:
一·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二元结构)和二元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二元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独特的收入分配差距现状考察体系: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对应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与二元技术结构等决定的经营垄断相对应的行业差距,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和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因此,总体收入分配差距又表现下以下五个具体方面:
(1)城乡差距
一方面,城乡收入相对差距不断拉大且程度较严重。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率先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差距先是缩小。198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49:1,1985年曾一度缩小到1.83:1。但其后,随着农村改革的趋于停滞和城镇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城乡差距又再度扩大。1990至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2.20扩大到3.10。另一方面,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1999年到2003年,这一绝对差值更由3644元扩大到5850元。城乡差距已成为影响总体差距的最主要构成。(2)城市内部差距
城市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经济制度变迁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都较快的一“元”,其收入分配份额在总收入分配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城市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差距持续扩大并有两极化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测算,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一直在增加,从分组统计看,城市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也已显著拉开。
二是城市内部的低收入者形成弱势群体阶层。这一阶层是指在就业和发展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收入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进而导致生活质量和主观感受显著低下的社会群体。(3)农村内部差距
农村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另一“元”,其分配主体的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最大,而在总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却最少,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也有自身的特殊性。
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部分条件好的较早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到城市从事各种形式的就业的,由于自身人力资本质量较高而在劳动效率和生产决策上都占优势的,这三部分人构成农村的高收入层,且其收入的增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也迅速拉开。
农村的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最多。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调查的2万多农户中,其中67%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平均值,还有19%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贫困线(人均收入1000元)之下,如果将贫困线的标准提高,这一比重会更大。
二·城乡教育差距:
(1)城市拥有大量的公共服务机构、各种政府机构、大量的公司、商场等等,孩子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农民及农村孩子从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现代信息很少。这是造成城乡孩子之间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
(2)城乡教育差距也表现为机构质量的差距。城乡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自不待言,学校之外的其他机构也存在质量差距。
(3)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现有优势构成了对农村教育的剥夺。从生态学视角来看,环境越复杂,资源越丰富;同样,教育环境越复杂.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越丰富,教育机会越充分。相反,教育环境越简单,可以获得的教育资源也越贫乏。
(4)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它很大程度的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城市的师资力量从学历等各方面要远远高于农村。
三·城乡差距扩大原因:(1)收入的不平衡
行业垄断带着计划经济深深的烙印,虽然在一定期间可明显提升此行业与国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其长期存在,必然导致行业间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因行业垄断由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自然垄断的行业,以及一些因行政体制原因产生的制度性垄断行业,由于机会不均条件下的垄断和特权,在这些行业从业的人员几乎都成为社会的高收入者。由于行业垄断,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规律”,弱化甚至排斥了市场的调节功能,使垄断行业与非垄断的行业出现了收入上的差距。再有是一些人将权力作为一种资本参与收入分配,贪污腐败,导致收入分配的严重变形。这些权力资本的使用不当已经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2)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基础,它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符合当时对城市倾斜发展和城乡社会稳定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它已成为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农民劳动力转移不顺畅、农民工子女上学(中小学)难等问题。(3)市场运作不规范
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健全的前提下,保证市场运作规范的重要条件是法制建设的先行。当前,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或执法不严,致使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存在;而且由于市场运作不规范,城乡间信息的不对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农业产业布局不科学,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方面的相对不均等性,特别是医疗保险,使农民由病返穷。虽然国家在2005年采取了农村医疗统筹,但就实际情况看,对于完全单纯靠土地生存、困难(孤寡老人)及大(多)病的农民群体,按现在的统筹标准,其本身 支付的部分也是有相当难度的。(5)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据2002年9月12日的《经济时报》报道,各级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格局为: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只分别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2%和11%,也就是说只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极小部分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分别负担了经费的绝大部分。县乡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却是对农民的征收,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城镇居民则是无需缴纳这部分费用的,这就更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四·城乡差距缩小对策:(1)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通过法律形式来查处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和打破垄断,保证机会的均等,允许民间资金进入,消除不正当竞争。(2)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的实质是去除依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上的均等,社会身份的同等,使户籍只承担对人口的社会管理职能,不再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3)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解决贫困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4)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增加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且使广大农民拥有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5)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来调整收入差距,因为税收可直接有效地减少高收入人群的比例,并且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于农用物资也应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照一定比例来减少其税率,让农民最直接受益,让城乡差距能较快缩小。(6)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农村基础教育列入中央预算,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模式,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此外,还要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员素质,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五篇:21世纪城乡差距
21世纪城乡差距
摘要: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发展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带来政治、社会等很多方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基本保持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的发展,对建立现代工业基础,培育整个经济的强力增长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整个经济已具有相当基础后,城乡非均衡发展还继续惯性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关键字: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教育差距 正文:
伴随着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表示,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现在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4,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提高了80%,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城乡收入差距。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如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的收入差距,就国际一般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直超过国际一般情况,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2.47∶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距比为3.2:1。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1)收入的不平衡
2)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3)市场运作不规范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5)教育机会不均等
三、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
城乡教育差距是众多教育差距当中最令人担忧的一种,人们一般把它的形成归于制度不合理,而有意忽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地域性差距或自然差距。制度分析显示了人们对政策因素的过于依赖以及对非政策因素的过于忽视。生态学全面的、联系的和开放的思考方式告诉我们,学校并不是惟一起作用的教育机构,其他各类社会机构均是有用的教育资源。因而考察城乡教育差距的形成原因及化解办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类教育资源的差距。中国高等教育的城乡差异可以从受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方面来理解。
(1)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明显差异
首先,入学数量上存在差异。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92-1999年本科生源为例(见下表)。此表显示:入学数量,城市学生的人数是农村学生总数的四倍,也就是说占中国人口近70%的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只有城市学生的1/4。其次,城乡学生受教育机会在性别上差异更大。城市中男女学生受教育机会比例基本相当,而农村女孩上学比例远不如男孩
(2)受教育过程存在差异
教学资源,城乡学生利用率不同。农村学生更乐于操作、演习现代教学设备,对教材积极思考,充分吸收教授的知识。对于多媒体教学,他们更是潜心钻研,而城市学生则反之。消费水准,城乡学生差别很大。假期利用率更不同。调查发现,城市学生假期旅游居多,农村学生则进企事业单位实习、培训,打零工,搞义务服务等。
(3)教育结果差异
首先,就业来源地歧视。毕业生就业被户口阻拦,特别是北京、上海。小林是北京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因
他没有北京户口而录用另一位北京籍的普通毕业生。其次,就业性别歧视。目前有近七成用人单位限招女大学生。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
四、中国高等教育城乡差异的原因
(一)经济原因
第一,经济落后地区家庭承担不起高额学费,国家对农村困难家庭支持力度不够。中国城市实际收入是农村的几倍,城乡教育两重天,农村孩子越上学家越穷。据统计,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清华大学23%,北京大学30%,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35%,北京林业大学2000-2001年贫困生比例高达48.7%,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比例增到41%。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政策,但还必须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优先取向”思路残余。据社科院调查,2002年全国教育投资5800多亿元,用在占国家人口总数不到40%的城市的投资比例为71%,而占总人口近70%的农村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城乡分割办学制度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幼儿园到大学的各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
(二)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造成偏差
基础教育的办学制度导致城乡义务教育资金投入严重失衡。1993年上海小学生人均经费3556.9元,是贵州农村323.6元的11倍,初中差距达12.4倍。自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有1.5亿少年儿童没能完成初中教育,大部分为农民子女。令人发指的是2007年广东省汕头市,小学升初中考试中“推荐优质学位”,义务教育呈现优劣之分,严重违背义务教育的初衷。同时教育指标不公平。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因此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导地位。
正面(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前了(在汽车等方面)。(2)推动农业发展。(3)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负面(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
结语: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给我国社会稳定带来了一丝不安定的因素。从根本上说这不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过高,而实质是农民收入趋缓,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制度上着手,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完善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等,同时也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尤其是教育的投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以及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