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文体常识

时间:2019-05-14 17:0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叙文文体常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叙文文体常识》。

第一篇:记叙文文体常识

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 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这种因素(依据)的存在,使文章成为一个内部有联系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

(6)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7)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② 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也就是注意篇末的议论、抒情句。

③ 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揭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分析时代背景,好的文章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8)记叙的详略

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如何做到详略得当呢?与主题有关者要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要略写。

(9)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议论、抒情、说明仅起辅助性作用。

①记叙文中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般分为两类:人物描写,包括肖貌、语言、行为、心理、神态等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叙述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既要抓住特点,又要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阅读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三点:

a、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 b、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描写; c、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记叙文中的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③记叙文中的议论

在记叙文中经常穿插适当的议论,用以点明记叙的意义,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记叙文中,记叙是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归纳与深化。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以下四个特点:a、关键上议论,即不议论不足以表现记叙的中心之处;b、议论要画龙点睛,简明精要,不可长篇大论;c、记叙与议论高度融合,不能生加硬贴;d、可以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也可以集中叙述、集中议论。

④记叙文中的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

(10)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①象征 是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包括本体和象征体两个方面。运用此法,必须把握二者在读者心中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②对比 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③作为表现手法的夸张,不同于修辞手法的夸张,它是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④衬托 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古文中《爱莲说》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衬托手法的小品文,为了突出莲花的美,文中有三处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菊花是旁衬,牡丹是反衬。在反复的衬托下,逐步揭示了人们“爱花”与人生观之间的关系,并最后表明自己爱莲的缘由,从而逐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⑤渲染 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⑥抑扬的表现手法, 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它有两种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⑦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1)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例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控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开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故乡》“高墙”是比喻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闰土、杨二嫂等人)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主题所在。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

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12)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

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 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

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 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

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 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

主人公。如《驿路梨花》一文,主人公梨花姑娘始终没有出场,但全文写的却是梨花姑 娘的感人事迹。她的精神品质全部都是通过侧面描写,通过大家对她的评价写出来的。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

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 写。如《最后一课》中在记叙韩麦尔先生上习字课时,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挂在课桌 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

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最后一 课》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和敬爱老师,以 至于他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正体现了小弗朗士的逐步 成熟和强烈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认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 性格。

二、记叙文阅读的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整体结构。

(2)归纳文章中心意思和要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含义。(4)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作用。(5)理解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6)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谈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有益的启示,做出自己的评价。

记叙文中的散文和小说又是记叙文阅读的重点,重点分析如下: 散文阅读中应重视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神不散”。(1)“形散”。

①从内容看,散文中涉及的材料面广而多,时间与地域的跨度又较大。

②从表达方式看,散文往往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于一炉,使之相互配合,以提高表达的力度。

③从语言风格看,散文的语言一般都具有鲜明、准确、生动的共性,同时就具体作品而言,则风格各异,或活泼生动,或沉郁凝重,或隽永优美,或恢弘壮阔,并无一定的规范。

(2)真正认识散文中“不散”的“神”,也就是每篇散文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感情。如《藤野先生》中就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情感与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与怀念,正是这样崇高的情感将文中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表现各不相同的人,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读者读来非常没有散乱之感,反而能从丰富的内容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与教益。因此,认识、把握散文中的“神”是十分重要的,否则诸多材料都只能是堆乱的碎片,无法在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当然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3)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形”与“神”间的结合点,因为正是这结合点充分体现出“形”与“神”的巧妙融合,“形”“神”确实是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勉强的凑合。小说阅读的要领:

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思想内容、作家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首先,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具体地说,应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更应该注意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的表现,从中去认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故乡》中就是通过对少年、中年闰土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对比描写来揭示主题的。同时,还须努力探求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既有其特定的个性,又饱含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那一群”小人物的共性,使人从他身上看到了社会弊端、时代的烙印,进而认识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其次,要通过小说中情节的分析来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与巧妙构思。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全家盼望于勒,而于勒来到面前却又不敢、也不想认的情节,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憎恶。由此可见,对情节的正确分析会有利于加深对人物特征与作品主题的认识。

再次,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的分析使阅读收获得以补充与深化,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

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里喝酒人及酒店气氛的描写就具体地显示了当时沉闷的社会环境、泠漠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必然性提供了依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三、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1)整体感知。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兼有议论和抒情,通过记叙人的言行来表达中心思想。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尽快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意,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每段文字的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结合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景物,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几步来进行: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章大意。

(2)再读感知主题和写作特色,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把握文段的结构、特点,理清记叙线索,明确记叙顺序,找出段中关键词句,概括出文段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审清题意。

仔细读题,主要是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语,了解命题者意图,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表达的意思和命题者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意思。明确题型题意后,找出通过读文章感知到的知识和试题间的连接点。

(4)组织答题。

组织语言进行表述,语言一定要规范,要符合书面规范,尽量用文中语言组织作答。

4、各类记叙文的阅读(1)叙事性记叙文的阅读

叙事性记叙文是指以叙述事件为主的记叙文,所以阅读时应从掌握主要事件为主,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明确事件六要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明确记叙顺序。

事情总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何种顺序来安排的呢?明确记叙顺序对把握内容和主题都有重要作用。③明确文章中心。

所写事件体现的主题,通常用“记叙了„„事,歌颂(批评)了„„,表现了„„”的模式来回答。(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以人物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的记叙文,阅读时应以把握人物形象为主。

①明确主要人物(主人公)。

一篇文章总共有多个人物出现,其中以谁为主要形象,谁就是所谓的主人公,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于勒、菲利普夫妇、“我”,三个形象,谁是主人公呢?文章主题有两个:一是批判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甚至金钱可战胜亲情、代替一切的错误观念;二是描写小人物辛酸的生活史。而这两点不论哪一方面都是在非利普夫妇身上体现出来的,所以主人公就应是菲利普夫妇。

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人物同时都能体现文章主题,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爱国,小弗郎士在他的感召下也爱国了,所以说,到底谁是主人公就无所谓,两人的地位同等重要。

但要注意一点,主人公并不一定是文中描绘篇幅最多的人物,如《修鞋》中无名战士甚至没有出场,只是由大个子军人取鞋时一句话点出,可人物形象丝豪没有受影响,相反却更加光辉,失去双脚之后还记得欠别人的几角钱,光辉的形象跃然而出。②注意人物描写手法。

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无一不是围绕表现人物性格来展开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见到穷水手于勒后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将他们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因而生恨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重视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还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文中景物描写不多,只有两句,“(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体现人物旅行时快活而骄傲的心理;“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体现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话虽不多,但对莫利普夫妇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性格却有很好的烘托作用。

④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可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类。所谓横向对比,是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看法,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日本学生对“我”的无理刁难,先生对“我”的无私帮助,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藤野先生的光辉形象。所谓纵向对比就是指同一人对同种事物(事件)前后的不同看法,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做法,把胡屠户这一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侩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3)写景状物记叙文的阅读

写景状物记叙文是通过描摹某一事物,通过对这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来体现主题的记叙文。进行这一类文章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紫藤

萝花的描写就抓住了它富有生机和活力这一特点,对花叶瀑布的描写都是围绕它展开的。②对比手法的运用:这类文章大多采用对比手法。如《紫藤萝瀑布》中藤萝花以前与现在的对比。③象征手法的运用,写景状物是为表现一定主题,所以所写事物往往富含象征意义,如《行道树》中行道树就象征了像行道树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4)新闻与通讯阅读

①重视对标题的把握。新闻与通讯的标题一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新闻的“主标题”,所以我们读这类文章时先要提炼标题内容,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就明确了正文内容,而《谁是最可爱的人》也表达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②重视对新闻导语的把握。如果说标题仅是概括正文内容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较详细地介绍事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细节。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人物),从一千余华里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事件)。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地点)。” ③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新闻与通讯要求语言准确,虚假性的、欺骗读者的语言绝不能出现,而且一定要具体、准确。如“西起九江(不含)”括号中“不含”一词,如去掉就会让人产生疑问。

④新闻通讯虽要求记者实事求是地记录事件全过程,但在写作中总会有作者观点和情感融入其间,所以我们阅读时也要把握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个人爱憎、好恶等情感。

(5)小说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①理清故事情节。情节是人物活动的产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在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时,一要理解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在理清作者的构思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好小说的结构特点,并联系作者要表达的题旨和情感作深入的思考。

②分析典型环境。环境是人物赖以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阅读、鉴赏小说时,我们就要参照对小说典型环境的分析,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世态风情,去体会小说所展现的人物活动场所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去领悟小说所揭示的人物典型性格的独特魅力及产生此种性格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

③把握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借以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重点。在阅读小说时,需要从作家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入手,去分析小说的人物特征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④品味语言特点。一般说来,阅读小说首先要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这就需要弄懂词句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特别是要着意去体会小说中那些关键词句,尤其是那些通常不被用来描写事物的词语、句子。还需要着意去理解小说语言中所隐含的信息,多角度地分析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仔细品味小说语言的特点

四、记叙文的考题形式及答题要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原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注意审题,要看看材料、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要对语 句进行理性分析。

3、品味语言

考题形式:(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含义

答题思路: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或该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有时也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赏析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考题形式: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可选取的角度:

①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例:通过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什么样的效果。注: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特点;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

排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对偶——句式整齐、押韵,富有音乐美和节奏美。

②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等。

③从语言风格上:亲切自然、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优美生动等。④从用语、遣词上:准确、传神、巧妙等。

⑤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⑥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等 ⑦从表现手法上:对比或衬托,突出事物的特点。(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查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的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不单独出题。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咏物类:托物言志

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6、发展性考题(1)仿写

考题形式:给你一个句子,让你仿写

答题思路:①要读懂题旨要求 ②要抓关键词语思考 ③要考虑句式、修辞手法的使用。(3)谈感受

考题形式可分为:对描写对象、对人物情感、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答题思路: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组织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性。

物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在于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

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第二篇:记叙文文体知识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最后一课》)和复杂记叙文(《背影》《藤野先生》)。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我的老师》《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记叙文(《社戏》)、写景记叙文(《春》《济南的冬天》)、状物记叙文(《白杨礼赞》)。

三、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

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五、记叙人称

1、第一人称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举例:《孔乙己》以酒店小伙计的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事,能做到客观叙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描绘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使故事的可信度大为提高,故事的情节亦显得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定义: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至今仍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感觉更加亲切。

3、第三人称

定义:以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叙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能直接展示生活,不受时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选取三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记叙文顺序

1、顺序

定义: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这一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2、倒序 定义: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作用:强调了事件结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举例:《羚羊木雕》一文,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

3、插叙

定义: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补充内容,丰富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举例:《故乡》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

4、补叙

定义: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七、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举例:《春》中朱自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

2、拟人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举例:《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突出小山的可爱。

3、排比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举例:《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4、夸张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举例:《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服时写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以极尽夸张的手法,突出皇帝的穷奢极欲。

5、反问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举例:《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爱之情。

6、设问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举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

7、对偶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一般用于古诗文中。

8、反复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举例:《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9、反语

又叫“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

作用: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10、引用

增添文学性或趣味性,丰富作品内容,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引出下文。

11、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意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分类:谐音双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谐音双关“思”;语义双关,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泪”表面上指 “烛泪,烛液”,暗指“情人相思之泪”。作用:一语双关,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1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

13、互文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替,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一般在古诗文中使用。

八、表达方式

1、记叙

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的、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

解说。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

是文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如《我的老师》中“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两种。

5、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借以抒发情怀。

九、记叙文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1、人物描写 1>神态描写

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描写.作用:反映出人物的某种心理状态,更加凸显人物个性。2>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3>动作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4>心理描写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5>肖像描写

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作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2>社会环境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答题格式:通过对……的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感情/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3、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4、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

十、常用的写作(表现)手法

1、伏笔

概念: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方法。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特点: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2、悬念

概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举例:《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概念: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分类:①起段与题目的照应:《白杨树》破题,统领全篇。

②前后照应:《白杨树》尾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与开头照应。

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白杨树》

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白杨树》中“不平凡”之类的语句前后四次出现。《背影》中“背影”出现了四次。

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

4、衬托

概念: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用……从正面(或反面)衬托……,突出……特征或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举例:《藤野先生》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5、对比

概念: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答题格式:通过……与……对比,突出了……特征(变化)或……人物形象,表现(反映、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举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极大的讽刺。

6、铺垫

概念: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分类:①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背影》中第二段关于家境的交代。

②衬托式铺垫:即用此要情节、次要人物正面衬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如《绝唱》中琴师和黑妞两个人物为白妞出场作铺垫,同时正面衬托了白妞技艺高超。

③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和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前面的“盼于勒”和后面的“躲于勒”形成反差,并为其作铺垫。

④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岳阳楼记》中一阴一晴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的议论作铺垫。

7、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印象更深刻。举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

8、烘托

概念: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举例:《最后一课》中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佛朗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9、象征

概念:又叫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作用:①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②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举例:《海燕》一文中将“海燕”象征为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10、借景抒情

概念: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举例:《春》中通过对春天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1、卒章显志

概念:层层铺叙,篇末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引起思考。举例:《我的叔叔于勒》最后揭晓卖蛤蜊的人的真实身份,揭示主题。

12、白描 源自我国“白描画”,本是中国画的手法之一。特点是纯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加色彩的渲染。后被借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仅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如《藤野先生》中的肖像描写。

13、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如《皇帝的新装》,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14、以小见大

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便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如《囚绿记》。

15、联想 概念: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分类:①接近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其他事物。

②相似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外形或内在品质上有共同之处的事物。

③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一个事物的回忆或感知联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④关系联想:是指由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产生的联想。

16、想象

概念:想象是头脑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过程。

分类: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过去感知的材料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

17、类比 概念: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举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8、详略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19、衔接

概念:使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

分类:意接:上下文之间无过渡的文字,主要依靠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

语接:上下文之间有文字搭桥接轨,称为过文。20、托物言志

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如《陋室铭》、《荷叶·母亲》(冰心)

十一、小说相关知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分类

按篇幅和容量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按内容分:历史、现代、科学幻想、公案、武侠、言情、传奇等。按写作体例分: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按语言形式分:文言、白话。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十二、散文相关知识

1、散文的概念

散文这个概念具有历史性。在我国古代,与韵文对称,指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一切散文文章。现代散文,则是同小说、戏剧、诗歌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的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2、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②意境深邃 ③语言优美

④表现方法灵活,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3、散文的线索 ①时空连“线” ②因物取“线” ③反复出“线” ④以情导“线” ⑤定神看“线”

4、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先后分 ②按地点转换分

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

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 ④按思想感情变化分

⑤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分 ⑥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

第三篇: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阅读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

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

例:《十五册“拉萨的天空”的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的作用

理解记叙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6、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 交待背景 ②衬托人物 ③烘托气氛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人物描写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小桔灯》对小姑娘描写的作用;《七根火柴》对无名战士的描写

1.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小桔灯》《孔乙己》等。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

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3.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间为线索

2以某一人物为线索

3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4以某一物为线索。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4.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

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驿路梨花》。5.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6.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7.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很多是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①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②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③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⑤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8.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三、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以时空变化划分

(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深化主题,或首尾呼应。

第四篇: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3、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三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4、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5、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二、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包括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五人墓碑记》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游黄山记》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石钟山记》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张衡传》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包括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⑤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 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有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④讽谏: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书、序、跋有①书,一般指书信。如《答司马谏议书》、《报任安书》。②序又分为序文和赠序。序文指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的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一般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如《指南录后序》。列在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如《送东阳马生序》。

6、史传有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项羽本纪》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陈涉世家》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7、祭文

追念死者生前经历颂扬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的文章。袁枚《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三、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上古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2、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干宝的《搜神记》。

3、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4、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如李朝威的《柳毅传书》。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

5、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拟话本小说)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形式,如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6、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如四大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7、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称之为“谴责小说”。谴责小说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

8、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如《隋唐演义》。

四、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我国古代的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标题会有三个部分组成:宫调+曲牌+题目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介是动作、表情。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角色有“末”“旦”“外”等。3)传奇是一种戏曲形式,盛行于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了杂剧的特点。情节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角色分工更为细致。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五、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屈原为代表的“骚体”向赋过渡称“骚赋”;汉代确立了赋的体例,称“辞赋”,如司马相如《子虚赋》;魏晋向骈文发展叫“骈赋”,如左思的《三都赋》;唐代由骈体转入律体称“律赋”,如《阿房宫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

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六、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第五篇:记叙文问题常识归纳

记叙文问题常识归纳

记叙文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常识归纳

一、记叙的要素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也必须要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二、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抒情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① 文章的标题 ② 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叙述类型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在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的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身难忘的往事。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

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插叙: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四、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 点明题旨的句;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 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 引用的句子; ⑤ 起承转和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音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音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五、重点语句和关键词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的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F前后呼应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具体如下: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呼应后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总结全文)

六、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遭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七、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各类描写答题技巧

① 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ⅹⅹ心理状态、ⅹⅹ地位、ⅹⅹ处境、经历以及ⅹⅹ心理状态,ⅹⅹ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ⅹⅹ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ⅹⅹ性格特征或ⅹⅹ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ⅹⅹ思想,揭示了人物的ⅹⅹ性格或者ⅹⅹ品质。

④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ⅹⅹ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ⅹⅹ情感、预示人物的ⅹⅹ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ⅹⅹ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ⅹⅹ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

A. 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

B. 作文:议论的目的在于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作用

分类:一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抒情;一种是寓情于景或托物抒情,叫间接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八、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写出ⅹⅹ事物的ⅹⅹ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ⅹⅹ事物的ⅹⅹ特点

(3)夸张:突出特点,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印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九、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十、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十一、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 “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发生,要明确中心,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 “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下载记叙文文体常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叙文文体常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记叙文阅读的复习1、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

    语文记叙文文体特征

    www.xiexiebang.com 语文记叙文的文体特点 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

    文学文体常识 答案[范文大全]

    1、毛泽东革命家《沁园春·长沙》 2、郑愁予郑文韬“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错误》 拟人化手法春天使者爱的天使《郑愁予诗的自选Ⅰ》 3、江河于友泽顾城、北岛、食......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

    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样式。所谓记叙文,就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

    记叙文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第一章 记叙文阅读 第一讲 掌握和记叙文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常识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