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标题 关于民事诉讼中证据补强规则的适用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关于民事诉讼中证据补强规则的适用
摘要
英国法学家Jeremy Bentham说过:“证据是正义的基础。”现代诉讼莫不以证据为基石,一切的诉讼裁判结果都应当以证据为基础,此为证据裁判主义。随着证据裁判主义的不断发展,各种证据规则应运而生。证据补强规则在英国的确立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起源于刑事诉讼案件。证据补强规则不同于其他证据规则,它是针对证据证明力而设立的规则,证据补强规则是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例外,是证据裁判原则的衍生。证据补强原则有助于更好的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有助于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防止法官恣意。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证据补强规则做出了较详细的规定,但是我国对于民事诉讼证据补强规则并没有做出系统的立法规范,本文在此提出该规则在民事诉讼中运用,并据此提出个人的些许意见。
关键词:补强,补强证据,补强证据规则,民事诉讼证据补强规则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About corroboration in civil lawsuits’ application
Abstract British jurist Jeremy Bentham said:” The evidence is justice foundation.” Modern litigation base on evidence,all litigation referee shall be based on the evidence,this is evidence-judging doctrine.With the evidence-judging doctrin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various kind of evidence rules came into being.Corroborations rules in Britain has 300 years of history, initially originated in criminal litigation.Corroboration different from other evidence rules, it is aimed at evidenceability.Corroboration is excep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discretionalevaluation ofevidence.Corroboration in civil lawsuit help better to found the case facts, able to limit the discretionary power granted to the judges.In our country, to the corroboration, our civil procedure has not make a systematic legislation.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in person to the corroboration in our civil law.Key words:corroborative, corroborative evidence, the rules of corroborative evidence, the rules of corroborative evidence in civil lawsuits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引言
第一章 证据补强规则的概述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1.1.证据补强规则的沿革
证据补强规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英国宗教法对证人数量的规定,早在神示证据制度时期,公元九世纪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法律”中助誓人(Oath-helper)的誓词就产生了补强证据的萌芽。证据补强规则在英国的正式确立应当在十七世纪的下半页,当时英国发生了一起盗窃杀人案,当时法官根据被告人的自白判处了被告人死刑,结果在数年之后,原本被大家认为早已死去的被害人突然从国外归来,引起了国内一片哗然。当时便有人提出“凡是杀人案件必须有被害人的尸体才能做出有罪判决”的主张。英国证据补强规则的确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在英国,由十陪审团成员的非专业化,使法庭不得不建立起许多规则,以排除某些看起来容易使不善逻辑思维的人受到错误引导的证据。”([4」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60页。)如英美法系国家在证据规则中针对某些证明力薄弱容易引起陪审员错误判断的证据设立了强制提醒制度。
二、随着法定证据制度向自由心证制度的转换,法官对于案件事实认定的自由裁量权得到了不断的扩大,法官凭借“内心确信”做为认定案件证明的标准,应当通过证据补强补强规则这一自由心证制度的例外来限制法官审理案件的恣意性。
事实上,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口供中心主义”诉讼观念到了近代,特别是十八世纪随着人权观念的逐渐兴起而越来越遭到驳斥。证据补强规则恰恰从客观上起到保护被告人权、克服“口供之上”错误观念的作用,这可以看作是证据补强规则在产生后获得的又一个重要的功能。结合自由心证制度来看,防止误判这一证据补强规则目的是为了避免因虚假的口供造成冤假错案,按照自由心证主义达到内心确认的程度,如果判处有罪,就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高度心证的程度,而如果光靠被告口供不能达到此基准又没有其他与此相符补强强化的证据,当然就不能判处被告有罪。
在英国早期确立的证据规则中看,最重要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文书证据规则。稳住胜局规则经历了从文书见证人的不可或缺到证据补强规则,也称证据佐证规则。但是,在“契约之诉”代替了“文书审”之后,见证人便失去了原来的必要性。随着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交往的不断频繁化,文书证据在审判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文书见证人规则的使用范围也扩展到所有的涉及文书证据的案件中,但是它已经不再具有绝对的约束力。
证据补强规则对其在我国的来源进行考究的话,这一概念并不完全是一个舶来品,证据补强规则来源于我国史学的传统规范“孤证不引”,这里的“引”指的是自己的观点。“所谓孤证不立,偏难概全”,孤证立论乃史学学派之大忌,此点尤为被考据学派所强调。史学与诉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两者都是在于发现事实的真相。后来“孤证不引”这一概念被应用于我国的司法领域,并形成了“孤证不能定案”这一不成文的法律原则,在我国的刑事诉讼司法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我国早期的证据补强规则的确立,主要是针对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供述,在1979年《刑事诉讼法》中第35条(现在的第46条)中规定:“只有被告人的供述 ,没有其他证据的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后来随着我国立法的不断发展,证据补强原则不仅在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立法中开始不断出现。
1.2我国对于证据补强规则的定义
1.2.1 关于证据补强规则定义学界中不同的看法
对于证据补强规则的定义,学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查阅相关书籍,对此总结,对于证据补强规则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把证据补强规则等同于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中的一种,即把证据补强规则仅限于刑事诉讼中加以解释。例如,“补强证据规则是以直接保障口供之证明力为目的的规则。它要求仅有被告人口供不能认定其有罪,还必须附加其他证据佐证。”③(。汪建成,孙远:《刑事诉讼中口供规则体系论纲》,《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第80页。)
第二种,把证据补强规则限定为对言词证据进行补强的一种方法。例如,“所谓补强规则是指,对于那些司法经验表明虚假可能性较大的言词证据,为了防止误认或发生其他危险性,而在运用这些证明力明显薄弱的言词证据认定案情时,必须存在其他证据补强、支持其证明力的证据运用规则。”(①樊崇义、锁正杰、牛学理、吴宏姗、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苏凌:《刑事证据法原理与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第三种,把证据补强规则界定为一种实质上的数量规则。例如,我国台湾学者陈朴生认为,补强规则是数量规则的一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设置补强规则的立法意图在于对那些属于单一的证据,其证据本身在质量上缺乏应有的证明价值,因此,需要对这种证据从数量上加以补强,即从数量的角度来强化该种证据在质量上的证明价值,以此保障借助这类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真实可靠性。数量规则是认为某种证据存在弱点,须与其他证据合并提出的规则,如主要的待证事实,须有二人以上的证人或某种供述证据,须依其他证据予以补强,借以担保其真实性的价值。②(。参见陈朴生:《刑事证据法》,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534页。)
第四种,认为补强证据规则是一种如何增强、补充主证据的证明力,用来增强案件事实认定准确性的正确规则。也就是“当某一证据由于其本身在某些方面存有瑕疵或弱点,必须与其他证据合并提出,才能借以担保其真实性或证明价值的规则。”(毕玉谦:《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649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证据补强规则不仅仅是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一种,而且同样是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中的一种,需要补强的主证据的范围也不限于言词证据,而是包括所有证明力无法单独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我国学者吴高庆老师认为,证据补强规则指的是“为了防止错误认定案件事实,保护当事人尤其是刑事被追诉人的合法权益,在运用某些证明力显然薄弱的证据认定案情时,必须有其他证据来补充、强化证明力。”(参见吴高庆:《证据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379页)
1.2.2 证据补强规则的概念
笔者认为,对于证据补强规则的概念界定,笔者比较认同于第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证据补强规则的限定于刑事诉讼活动和第二种把证据补强规则仅限于言辞证据进行补强的概念定义不免过于狭隘
第三种观点将证据补强规则界定为数量规则,用证据的数量来达到证明力的增强,这种定义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证据补强规则不仅仅是一种数量规则,更是一种质量规则。证据补强规则的目的在于发现案件事实的真相,对于证据补强规则的要求,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不仅仅要求数量上符合规则的要求,而且要求被补强证据与补强证据结合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补强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的需求和补充,使其强大的关系。对于补强证据的概念来源于英国,利用原点性方法进行定义的话,在英汉字典中,补强证据(Corroboration)的释义为:“进一步的加强。”而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corroboration的解释为:“Confirmation or support by additional evidence or authority
1.3 民事诉讼证据补强规则的理论基础
1.3.1 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是指司法人员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据查证属实的证据。换言之,司法人员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未依据,其诉讼证明活动必须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因此又称“证据裁判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在摒弃神明裁判和主观断案的司法证明方法之后所确立的一项证据法原则,它不仅符合诉讼证明的客观规律,而且体现了现代法治国家在诉讼活动中的价值取向。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西方各国在诉讼中普遍实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司法官可以依据自己的良心,理性和经验,对证据进行自行判断并用以认定案件事实,因而使证据裁判原则成为可能。在实行职权主义的大陆法系国家,为了保障发现案件事实,其法律大都明文规定了证据裁判原则。而在奉行当事人主义的英美法系国家,虽然其法律和诉讼理论中没有直接明确证据裁判原则,但是在其诉讼和证据法律中存在大量的关于证据关联性、可采性的规范,这些规范与证据裁判原则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宋英辉、汤维建主编:《证据法学研究评述》,103页,北京,中国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证据裁判原则是文明、理性的诉讼理念的体现,适用于现在所有的诉讼活动,并且对行政复议制度,仲裁制度同样适用。首先,整个诉讼活动就是为了如何正确的利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而设定的。其次,证据裁判原则相对于其他证据规则,具有着“帝王规则”的地位。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或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也鲜明地体现了证据裁判的要求。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为依据作出裁判。
从诉讼法理论和各国的法律的规定来着眼的话,那么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应当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基于证据支持。其次,没有证据不能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最后,根据法律的规定,在某些情况下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可以不依据证据。证据是裁判的必要手段,没有证据的是必然不能认定案件事实的。即使有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但是证据的证明力薄弱,同样不能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在证据补强规则中,被补强的证据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但由于自身的瑕疵缺陷不能达到证明标准,需要通过其他证据加以增强其真实性和认定案件事实的准确性。从这个概念上来讲,证据补强规则通过引入了新的证据来作为佐证用以增强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这正是证据裁判原则的题中之意。1.3.2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自由心证原则”,又称“内心确信原则”,是指法律不对证据的证明价值预先作出规定,所有证据均由法官依其良心和理性自由评价,并根据所形成的内心确信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原则。在这一证据制度下,法官在诉讼证明过程中不再受讲话的法律规则的约束,而是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发现案件的实质事实。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学者称之为“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我国既反对法定证据制度,又不承认“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我国的证据制度是建立在世界可知性的认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存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人类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客观上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必然在外界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物品、痕迹,或者为某些人所感知,为查明案件客观事实提供了事实依据;另外我国的证据理论制度认为我国的司法机关有党的坚强、统一的领导,有广大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群众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支持,有一支忠于法律、忠于事实真相,掌握丰富经验和一定科学技术的司法干部队伍做为查明案件客观事实的保障,是完全有可能对案件事实做出符合客观实际认定。这一 “客观真实说”所导致的结果是 “中国法官在事实上比公开承认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英美法国家的法官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并且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十分普遍、突出”。(13刘立霞.证人证言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170-171)证据补强规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防止了法官恣意。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官对于某些证明力薄弱的证据,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要求当事人对这些证据加以补强,而不能依靠这些证据据以定案。
美国法学家迈克尔.D·贝勒斯曾指出:“与纯科学不同,法律的目的并不在于发现真相,并不在于发现全部真相,并不纯粹在于发现真相。”(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民事案件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是高于刑事诉讼案件,其案件的复杂性并不在于民事案件有多么的曲折,而是在于其琐碎和繁复。任何一个法官都无法全面认识案件的全部原貌,在实际审判过程中只能把握个大概,并据此作出裁判。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学者提出“法律真实说”的证明要求,认为客观事实在实践中不但无法实现,而且会带给我们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任意司法、蔑视法律和法治等。(IG樊崇义等.“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载证据学论坛(第一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206)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对于证据补强规则的相关规定
2.1 我国民事诉讼对于证据补强规则的相关规定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于证据补强规则做出了较详细的规定,如《民事诉讼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做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7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证据规定》第69条专门就证据补强规则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使证据补强规则不仅适用于言词证据,还适用于视听资料,证人证言,书证。《证据规定》第69条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二)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三)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四)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五)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2.1.1 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发育的不成熟性,未成年人对于案件事实的观察、认识、理解、记忆、陈述常常受到自身的客观原因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由于限制行为能力人作证的复杂性,我国并没有对未成年人出庭作证做出详细的规定,《证据规定》第69条对于未成年人的证言要求与年龄和智力状况相当并不是针对其证人证言资格而设定的,而是针对其证明力大小设立。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设置要求具备两点,首先,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其次,要求精神正常。那么除了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外,是否精神病人,存有异常精神状况的证人证言,是否应当划入被补强证据范围。笔者认为,精神病患者或者在存有精神异常状况的人,应当划入被补强的证据规则范围,这一点有待立法的完善。
2.2.2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1[1]我国现有法律中尚无明确规定证人证言的法律概念,学术界对证人证言的界定也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在诉讼过程向司法机关陈述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内容。”(江伟主编:<民事证据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
5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页。)也有人认为,“证人证言,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向当事人和司法机关所作的与案件情况有关的陈述。”(卞建林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民事诉讼中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是指与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存在利害关系的证人,就其亲身感知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作出的客观陈述。这里的利害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直接利害关系,指与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具有血缘身份上的关系,如近亲属关系;其二,间接利害关系(也可称为一定利害关系),是指与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没有近亲属关系,但存在可能影响证言公正性的身份、情感、利益上的密切关系,包括: 一般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以及商业伙伴关系等等。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中常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证人证言形式。具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在学界普遍被认为是最影响证人证言真实性及准确性的要素之一。由于民事诉讼的繁复性,经常在庭审过程中出现证人与当事人之间存有利害关系,而做出有失真实性的证人证言。
2.2.3 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做为我国的法定证据种类,具有生动真实,易于保存,信息储存量大,形式多样的特点。但同样,视听资料具有容易被修改和毁灭的特点。因为此点原因,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证据规定》第69条第3项进一步规定,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法院在审查该类证据时,应当首先考虑其来源是否合法,有没有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则应当考虑其证据本身是否存有瑕疵。对于存疑的视听资料,由于其本身易于被修改和删除的特点,应当加以其他证据补强来证明案件事实。
2.2.4 无法与原物进行核对的复制件和复制品
《证据规定》对于无法与原物进行核对的复制件和复制品认定为无法单独认定案件事实。《证据规定》第10条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为《适用意见》)第78条规定:“证据材料为复印件,提供人拒不提供原件或原件线索,没有其他的材料可以印证,对方当时又不予承认的,在诉讼中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在证据认定的过程中,当事人拿出复印件而无法拿出原件予以核对,如果对方当事人否认的话,该证据一般是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的。从立法本意来看,加以字面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复印件是不能单独加以认定而并非不能认定。从这种意思层面来看,复印件的证明力决定于当事人是否能够拿出其他有效的证据加以补强。
2.2.5 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民有作证的义务,但是由于没有详细制定证人出庭的保障措施,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补偿等规定,导致证人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出庭作证。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证据规定》中对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情况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指出“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包括下列情形:(1)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2)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3)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4)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5)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除了以上这几种情况外,作为定案根据的证人证言都应是在法庭上作出的。因此对于应当参加庭审而无正当理由不能参加庭审的证人所作的证言,无论其真实性,可靠性如何,都不能单独作为定案的证据,必须使用证据补强规则,以保证其可靠性。
第三章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补强规则适用的第页
第二篇: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适用
试论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适用
发布时间: 2005-02-02 08:55:45 浏览量:1403
江津市人民法院 政治处 郭明华
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以下简称强制措施),该适用而未予适用、不必适用而随意适用、该适用而不当适用的情形并不鲜见。该适用而未予适用的在审判阶段较明显,不必适用而适用或该适用而不当适用的主要反映在执行阶段。这不仅有损法律的尊严,司法的权威,也不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甚者还直接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强制措施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未正确熟练把握强制措施适用的要领。由于强制措施只能由人民法院适用,外界人士对“适用”这个实践问题较难探讨著述,法官探索交流强制措施的正确适用是责无旁贷。笔者就通过审判和执行工作实践领域,试就如何正确适用强制措施浅述于后,以期抛砖引玉,深化强制措施适用性探讨。
一、掌握强制措施的概念、性质和种类。
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为保证民事诉讼顺利进行,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采取强制手段,以排除妨害的保障措施。适用于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包括审判阶段和执行阶段;适用于妨害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案外人。
强制措施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它本身不是诉讼程序,而是保障诉讼程序正常进行的措施。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民事制裁,更不同于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后三者是对违反实体法行为给予制裁,而强制措施不是制裁。强制措施是以排除妨碍保障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为目的,不是以制裁为目的。虽然强制措施中罚款、拘留也具有处罚性质,但是从根本上讲仍然是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手段。强制措施也不同于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二者在适用主体、适用对象、适用目的上均有不同。前者的适用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后者的适用主体包括公检法机关;前者的适用对象是有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当事人、诉讼参与人或案外人,后者的适用对象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分子;前者的适用目的是排除已经实施了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障碍,保障诉讼正常进行,后者的适用目的是防止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犯罪分子逃跑、自杀或进行犯罪。
强制措施的种类有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和拘留五种。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构成犯罪的,则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充分认识正确适用强制措施的意义和作用。
强制措施的正确适用,对于维护诉讼秩序,保障诉讼活动正常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实体权。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往往影响当事人正常行使诉讼权利,妨碍当事人通过行使诉权来维护自己的实体权利。如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直接侵害了当事人举证权乃至胜诉权。只有及时正确的适用强制措施,才能有效制止妨害,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和实体权。
(二)保障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但实践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或妨碍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时有发生。只有正确适用强制措施,才能有效排除妨碍,取得案件所需证据,保证审判和执行的正常进行。
(三)保障开庭审判的正常进行。开庭能否正常进行,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有效行使审判权。实践中,有的当事人和诉讼参加人无视法庭纪律,藐视法庭,甚至哄闹冲击法庭,使开庭审判难以正常进行。只有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采取正确的强制措施,才能保证开庭审判的正常进行。
(四)保障生效裁判的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以及调解协议和支付令所确定的义务能否履行,关系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实现。现实中,有些被执行人以隐藏、转移、毁损财产等各种方式妨碍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甚者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抗拒执行,断然对其正确适用强制措施,方能有效排除妨害,保证执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法律尊严。
(五)营造良好的诉讼秩序。良好诉讼秩序的形成,除法律规定性作用外,人民法院正确适用强制措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该采取强制措施而不采取,那是放任对民事诉讼秩序的破坏,同时还会导致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蔓延;不该采取而随意采取、该适用而未能正确适用强制措施,则不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诉讼意识和行为,造成人们难以适从,损害司法公正,损害相对人合法权益。只有正确适用强制措施,才能起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才能有效促进良好诉讼秩序的形成。
三、把握强制措施正确适用的基本环节
正确适用强制措施,是一件说起容易做起难的事情。因为法官在审判和执行中遇到的妨碍民事诉讼的现象比法律规定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真正做到正确适用强制措施,需要法官熟悉法律,查证妨害行为,准确分析定性,正确适用法律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适当的处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把握强制措施正确适用的基本环节,是正确适用强制措施的基础。
(一)熟练掌握强制措施规定。民事诉讼法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设专章作出规定,详见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至第一百零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的具体适用作出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释,分别规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2条至第127条、《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法释[1998]15号)第97条至101条、《关于在执行经济纠纷案中严禁违法拘留人的通知》(法发[1992]25号)、《关于纠正和制止以扣押人民人质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通知》(法[1994]130号)、《关于必须严格控制对被执行人采取拘捕措施的通知》(法[1996]9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开庭审判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法发[1993]4号)、《关于对因妨害民事诉讼被罚款拘留的人不服决定申请复议的期间如何确定问题的批复》(1993年2月23日)、《关于工商行政管理局以收取查询费为由拒绝人民法院无偿查询企业登记档案人民法院是否应予民事制裁的复函》(法函[2000]4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法发[1993]40号)等文件中。熟练掌握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是正确适用强制措施的前提。
此外,我国刑法还规定了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打击报复证人罪,扰乱法庭秩序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这些规定是维护诉讼秩序的最强硬的手段,也应当掌握,以便分清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应采取强制措施或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准确把握强制措施的实体适用要领。
强制措施的实体适用,要求做到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事实查证清楚,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正确,处理恰当,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强制措施实体适用的要领。
1、把握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是判定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是否成立的基本标准。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要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件,都不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
(1)主体合格(主体要件)
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主体,可以分为当事人,诉讼参与人,案外人;也可以分为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实施了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就是合格主体。对实施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自然人,则应区别对待: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或视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是合格主体;限制行为能力的,一般不应视为合格主体;无行为能力的,不是合格主体。
(2)实施了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客观要件)
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必须是已经实施了的,客观存在的。仅有妨害民事诉讼的意图而未付诸实施的,不能认定其为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妨害民事诉讼行为表现形式,有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是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协迫他人作伪证等等。“不作为”是拒不实施法律所要求的行为,如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关单位拒绝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者划存款等。
(3)是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实施的(时间要件)
民事诉讼过程包括审判过程和执行过程,只有在该过程中实施的干扰诉讼秩序,阻碍诉讼法活动正常进行的违法行为,才是妨害民事诉讼行为。诉讼开始前或诉讼终结后的违法行为都不是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4)是故意实施的(主观要件)
只有故意实施妨害民事诉讼的,才能对其以妨害民事诉讼行为论处;过失行为即使客观上妨害了民事诉讼,也不能以妨害民事诉讼行为论处。
2、把握强制措施适用的基本原则。
强制措施适用的基本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适用强制措施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并为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和有关工作人员所共同遵守的活动准则。强制措施适用的基本原则,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虽未明确规定,但根据法律设立强制措施的目的和审判实践中适用强制措施的效果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
(1)以保障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为目的原则
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措施,其目的是排除妨碍,保障民事诉讼顺利进行。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适用强制措施,也只能是以维护诉讼秩序,保障诉讼能够顺利进行为目的,而不能是以制裁为目的。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就是要求人民法院查证妨害民事诉讼的事实,并以查证的妨害民事诉讼事实为适用强制措施的事实依据。未经合法程序查证的事实,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的事实,即使可能客观存在,也不能成为适用强制措施的事实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要求人民法院以法律及有关司法解释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规定作为标准和尺度,衡量查证的事实和情节,作出正确处理,不能自定标准去衡量和处理。
(3)说服教育与实施强制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说服教育是排除民事诉讼障碍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社会法制意识尚不强的现阶段,说服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审判实践中,大多数的民事诉讼障碍就是通过法官及有关人员的说服教育得以排除的。但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对那些拒不听从说服教育,藐视法律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应予坚决采取强制措施。
3、把握五种强制措施的实体适用条件
(1)拘传的适用条件
拘传是人民法院在法定情况下强制被告到庭参加诉讼的强制措施。适用拘传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拘传的对象是必须到庭的被告。必须到庭的被告是指: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必须到庭的给国家、集体或个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必须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的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二是必须经人民法院两次传票传唤。打电话、捎信等通知方式不能取代传票传唤。三是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如果必须到庭的被告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则不能对其适用拘传。
(2)训诫的适用条件
训诫,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人教育、警告、责令其改正错误的强制措施。适用训诫的条件是行为人违反法庭规则。
(3)责令退出法庭的适用条件
责令退出法庭,是指人民法院责令违反法庭规则,扰乱法庭秩序的人离开法庭的强制措施。适用责令退出法庭的条件是行为人违反法庭的规则。实践中还应该掌握在训诫无效的条件下采用,如果训诫能够排除妨害,则不应采用责令退出法庭。对违反法庭规则的当事人、诉讼参与人,要慎用责令退出法庭,以免影响法庭查清案件事实;必须到庭的被告违反法庭规则,不能适用责令其退出法庭,而应适用其他强制措施。
(4)罚款的适用条件 罚款,是指人民法院强制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情节较重的人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措施。罚款适用的条件是有下列行为之一:违反法庭规则的;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扰乱法庭秩序情节较轻的;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隐藏、转移、变买、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打击报复的;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有关单位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者划拨存款的;有关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扣留被执行人的收入、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转交有关票证、证照或者其他财产的;采取非法拘禁他人或者非法私自扣押他人财产追索债务的;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人民法院执行的;有履行能力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和支付令的;擅自转移已被人民法院冻结的存款,或者擅自解冻的;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查询、冻结、划拨银行存款的;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后,给当事人通风报信,协助其转移、隐匿财产的;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向人民法院提供执行担保的财产的;案外人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转移被执行人财产的;撕毁人民法院执行公告、封条的;伪造、隐藏、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指使、贿买、胁迫他人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履行义务的能力问题作伪证的;妨碍人民法院依法搜查的;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抗拒执行的;哄闹、冲击执行现场的;对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或协助执行人员进行侮辱、诽谤、诬陷、围攻、威胁、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和执行公务证件的。
罚款的金额,对单位的罚款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对个人的罚款为人民币一千元以下。
(5)拘留的适用条件
拘留,又称司法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情节较重的人,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措施。拘留的适用条件是:罚款的适用条件中,除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的行为仅适用罚款外,其余均可成为拘留的适用条件。
拘留的期限为十五日以下。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
(6)罚款、拘留的合并适用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的罚款、拘留可以合并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3至124条规定的6种和《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0条规定的10种妨害执行或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行为,也可以合并适用罚款、拘留。单位实施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的6种和上述司法解释中的16种妨害行为的,除可对单位罚款外,还可以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予以罚款、拘留。单位实施了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的妨害行为的,除对单位罚款外,还可以对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予以罚款。
(三)严格遵循强制措施的适用程序
1、适用拘传的程序。由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填写拘传票并报经院长批准。拘传票应当直接送达被拘传人。执行拘传前,还应向被拘传人说明拒不到庭的后果,经教育仍不到庭的,才对其执行拘传。拘传应由司法警察执行。
2、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的程序。由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决定并直接适用。被责令退出法庭而不退出法庭的,由司法警察执行。
3、适用罚款、拘留的程序。由审判人员或执行人员核实查清违法事实的基础上,经合议庭合议作出决定并报经院长批准,作出罚款、拘留决定书,送达被罚款、拘留人。拘留由司法警察将被拘留人送交公安机关看管。提前解除拘留的,也应报院长批准,并作出提前解除拘留决定书,交负责看管的公安机关执行。被罚款、拘留人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五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下级人民法院和申请人。
4、特殊情况下适用的程序。在巡回审理、就地办案时,需要采取拘传、罚款、拘留强制措施的,应电话或其他方式请示院长批准后适用。因哄闹、冲击法庭、冲击执行现场等紧急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拘留措施的,可在拘留后立即报告院长补办审批手续。院长认为拘留不当的,应当立即解除拘留。
第三篇:论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论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通过本学期对民事纠纷处理这门课的学习,我对民事诉讼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了解了一些有助于纠纷争议顺畅解决的途径。当遇到一些民事争议时,当事人可以通过自决、和解、调解、民事诉讼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纠纷,以维护自身的权益。虽然不是所有的纠纷都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但民事诉讼的强制力和严格的规范性使它能帮助当事人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它成为了平等主体之间解决纠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民事案件中,所谓有理而说不清的案件是数不胜数的。有理就是当事人自己觉得有理,也就是所谓客观上有这回事;但说不清,就是指无证据加以支持。无证据加以支持的所谓“理”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理”,也就是仅仅是法外之“理”。比如说,亲朋好友之间借款一般不打借据,等到发生纠纷,诉讼到法院,权利人往往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被告曾向其借款的事实,这样法院就不能认定该事实的存在,就要判决原告人败诉。原告人之所以败诉,其原因无它,就在于他缺乏证据。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只有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裁判。以事实为根据,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要依靠确实、充分的证据来查明事实真相。民事纠纷的案件事实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不可能预先知道或者了解案件事实的全部。因此,在受理案件以后,审判人员必然要从证据入手,依靠证据来查明案件事实。可见,证据制度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自认为有权利但缺乏证据支持,就干脆不要到法院去诉讼了。因为诉讼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证据对于民事诉讼的顺畅解决是至关重要的。
民事诉讼证据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独特功能。一方面,证据是当事人维护自己民事权益的武器。对诉讼当事人来说,证据至关重要,是否掌握充分证据,常常直接决定诉讼的胜负。因为民事证据本身是客观的、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捏造的。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在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过程中形成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当事人要想使自己的权利主张得到法院支持,就需要用证据来证明权利主张所依据的事实。如果当事人未掌握充分证据,即使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是真实的,法院也无法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会因此而得不到维护。这种所谓的错误,在法律程序上并不认为是一种错误,它依然是一种正当化的结果。更准确地说,它虽然是错误的,但却是正当的。法律上认可的事实,并非必定是客观事实;它承认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之间可以存在差异,这也是民事诉讼的一个弊端—法律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由此来看,证据在诉讼中实际上是一个焦点与核心;证据直接决定案件事实的面貌,而有什么样的案件事实,便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或裁判结果。在司法的逻辑中,证据是一个起点。而起点便是基础,便是基石,正是在此意义上,英国学者边沁才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证据乃司法之基础,也是正义之基础。
另一方面,证据是法官查明案件真相的手段。法官裁判需要以事实为根据,以事实为根据,其实就是以证据为依据。因为案件的事实是发生在诉讼前,法官事先并不了解这些事实,这些事实也不会重现于法庭。而证据的内容与案件的事实存在着无可替代、无可脱离的直接或间接的特殊联系。因此当事人在举证时集中提供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既有助于将纠纷争议过程再现出来,又有助于法院排除无关联的证据,限定和缩小核实证据范围。因此法官必须凭借证据才能最终达到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目的,并顺畅的解决民事纠纷。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所有的证据都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但证据不同,其证明作用力的大小也会有所不同,即证据证明力的强弱有所不同。例如,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证明力相比,直接证据的证明力就往往大于间接证据的证明力。传来证据的证明力就弱于原始证
据的证明力。证明力的强弱或大小常常是通过对立或矛盾证据之间的比较显现出来的。因此,当事人在收集证据过程中,更应注重证据的证明效力。通常来讲,证据的证明效力越大,越能反映出案件的真象,就越能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可见,证据的证明力对认定案件的事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质证是人民法院事实认定的前提,也是审查和判断证据证明力的基础。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收集和提交的证据材料真伪并存,人民法院只有在证据材料查证属实时,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为了使证据材料转化为证据,只有充分发挥庭审质证的作用,排除与案件事实无关的、虚假的和非法收集的证据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证据的证明力进行分析和判定,才能帮助法庭查明案件的事实,作出正确的裁判。
由此可见,合法并有证明力的证据在民事诉讼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到损害时充分利用证据来为自己辩护,只有如此,我们的合法权益才能真正受到法律的保护。
第四篇: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调查提纲
一、调查时间:10月7日至10月28日
二、调查地点:市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办公室
三、调查单位:市区人民法院
四、调查对象:市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沈翠萍、米家全、程楚峰
五、调查内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书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物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视听资料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六、调查结果和体会:本次调查,通过访问审判人员、查阅案卷资料,主要调查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及对几种主要证据形式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我感到,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有较强的程序性要求,在接到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收集的申请后,人民法院首先要进行严格的程序上的审查,对比如超过举证期限提出的申请,一律不会受理。当当事人的申请被获准,人民法院进行具体调查时,则是严格依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不同证据形式的要求以及不同案件审理的需要,依法进行。通过法官对给我介绍的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也强烈的感受到《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这部法规的实施,的确切实规范了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行为,使人民法院在调查收集证据上有了更强的操作性,从而提高了办案效率,也更加显示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内容提要:
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并于4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它的施行,对于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促进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本调查报告通过对市区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调查,主要反映了该《规定》实施后,在民事诉讼中领域,人民法院是如何依据该《规定》进行证据的调查收集工作的。
一、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
《规定》实施前,对属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只有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有规定,即:“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但何谓“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一直未予明确,审理中也不好把握,使得
实际操作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在调查中,有审判人员谈到,在把握民事诉讼法第64条时的确不好掌握,条文规定过于原则,本来属于当事人自行提供证据的范围,也有当事人以该条提出要求审判人员进行调查收集,这无疑增大了法院的工作量,影响了办案效率,也没有充分发挥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举证的积极性。沈法官谈到一个案例,原告是浙江一企业,被告是我市高新区一加工企业,原告起诉后向法院提出要求法院对存于被告单位的一张发票进行调查取证。但法院审查后发现原告的申请不属于《规定》中规定的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该发票的证据是重要的实体方面的证据,于是依法对原告的申请予以了驳回。沈法官还继续谈到,《规定》实施后,对“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进行了解释,具体分为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两种情形。实体方面的证据指“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 的事实”,程序方面的证据则是指“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如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诉讼法上的事实。这样的规定,规范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的范围,准确地确定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由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的范围。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五项:
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2、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3、需要鉴定、勘验的;4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证据相互矛盾、经过庭审质证仍无法认定其效力的;
5、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中国银行市区支行诉市区兴发机械厂借款纠纷一案中,因为被告市区兴发机械厂的工商档案材料发生过多次变动,原告中国银行市区支行提出请求法院到工商行政部门依法调取被告的工商档案材料,法院审查后认为原告的申请符合《规定》中规定的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
围,故依法进行了调查取证,从而保证了该案的顺利审结。调查中,米法官还向我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对证据进行调查收集,必须提交书面申请,而且申请书中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以及要证明的内容。另外,当事人因客观原因申请法院调取证据时,还应当提供必要的证据线索。有些时候尽管当事人提出了书面申请,要求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但因为提供的线索不准确或者不具体,人民法院也是无法进行调查取证的。市建发摩托车配件厂诉另一摩托车配件企业货款纠纷一案就是这样,原告要求法院对被告单位的一位财务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但却又提供不出该财务人员的有关住家等的基本情况,也找不到该财务人员,这就使法院的调查工作也无法进行,对这样的申请,米法官谈到,即使法院受理了,实际也是
无法开展调查工作的。
同时,依据《规定》的规定,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即要求在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提出。该7日的期间规定在性质上为法定的不变期间,当事人不得违反,否则将尚失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的权利。米法官给我谈到这样一个案例,原告钱某某诉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欠款纠纷一案,法院受理后依法向原、被告发出了传票、举证通知书,但原告钱某某却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向法院提出调查收集证据的请求,依据《规定》,无论原告的申请是否有理,因为超过了法定期间,法院就不会受理了。
二、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书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书证,是指以所载文字、符号、图案等方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品。书证是我国民
事诉讼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证据形式,是我国民事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书证通过将代表案件真实内容的思想记载于一定物体上,不可改变,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本次调查中,我查阅了案卷材料,从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种类来看,书证在其中占有绝大部分,这与书证具有的前述特性,更易被采信具有直接关系。但是,当书证需要由人民法院进行调查收集时,都有些什么具体要求呢?通过调查,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1、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时,应由两个以上调查人员共同进行,这是程序上的要求。我在进行本次调查时,审判人员都强调了这点。他们认为首先保证了程序的公正才谈得上实体的公正,由法院主动进行的证据收集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2、人民法院在调取证据时,应尽量取得原件。我国民事诉讼审判方式改革后,要求在庭审中质证的证据应当是原件,因此这也要求调查人员应尽量调取书证的原件。当然,对于某些书证,比如工商税务登记的档案材料资料、涉及国家秘密的文字材料等,这些是无法调取到原件的,对于这种情况,审判人员告诉我,就可以调取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副本或复印件。现在工商等行政职能部门都刻有一枚专用于调取档案资料的图章,获得盖有该图章的资料也就视为获取了原件。前面谈到的中国银行市区支行诉市区兴发机械厂借款纠纷一案中,当原告的申请被获准后,人民法院首先要向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出介绍信,并派出两名调查人员,对市区兴发机械厂的工商行政档案材料进行调取,复印后由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加盖档案资料专用图章,该材料就是法院调取的一种书证。
物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及其痕迹。只要能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规格等物体内部或外部特征来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物品及痕迹,均为物证。物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具有
重要的证明价值,由于它客观存在,比较容易审查核实,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在法院调取物证方面,通过我本次的调查,搜集到以下信息:调查人员调查收集物证时仍要贯彻原物优先的原则,而对于不便移动、保存的原物则要予以固定,对于无法提取的大型物品,则要予以封存。有些物证,因为体型庞大而不便带入法庭质证时,则要求调查人员对物证进行全方位的拍照,拍照时要反映出现场方位、物证全貌、物证重点部位等内容,总之要使照片尽可能反映出物证的特性,并要将照片附卷。程法官向我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原告某电脑销售商起诉被告李某某,要求被告给付所欠的购买电脑的欠款七千余元,法院受理后被告李某某提起反诉,称原告某电脑销售商所售的电脑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虽经多次修理至今仍无法正常使用,要求该电脑销售商赔偿损失,并拒绝给付所欠的七千余元货款。因涉及质量问题的电脑因仍在原告处维修,被
告提出请求法院对该电脑进行调取。法院审查后接受了被告李某某的请求,依法到原告处调取了该电脑,法院派出两名调查人员到原告某电脑销售商处对该电脑进行了封存。封存的该电脑就是法院调取的一种物证。
视听资料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视听资料,是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图像、音响及电脑等储存反映的数据资料等,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法定证据形式。视听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电话录音及电脑储存的数据资料等多种形式。在调查中,审判人员谈到,关于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形式,虽说早在1982年我国试行民事诉讼法时就已经创设了,但在实践中,以此作为证据的并不常见。这除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外,还与法院的具体操作有关。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颁布以前,最高人民法院对以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有个司法解释,中心思想就是在以录音等形式取得证据
时必须要获得对方的同意,否则该证据资料将不会获得法院采信。基于这条规定,使得民事审判中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形式比较少见。我翻阅了卷宗,的确,没怎么见着这种证据形式。如果视听资料需要由法院调查人员进行调取,也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所谓“原始载体”,是指以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视听资料为内容的录像带、录音带、微型胶卷和电话录音等。在1 2 下一页
第五篇: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调查提纲
一、调查时间:2003年10月7日至2003年10月28日
二、调查地点:**市**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办公室
三、调查单位:**市**区人民法院
四、调查对象:**市**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沈翠萍、米家全、程楚峰
五、调查内容:
(一)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
(二)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
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书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物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视听资料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六、调查结果和体会:本次调查,通过访问审判人员、查阅案卷资料,主要调查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及对几种主要证据形式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我感到,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有较强的程序性要求,在接到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收集的申请后,人民法院首先要进行严格的程序上的审查,对比如超过举证期限提出的申请,一律不会受理。当当事人的申请被获准,人民法院进行具体调查时,则是严格依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不同证据形式的要求以及不同案件审理的需要,依法进行。通过法官对给我介绍的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也强烈的感受到《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这部法规的实施,的确切实规范了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行为,使人民法院在调查收集证据上有了更强的操作性,从而提高了办案效率,也更加显示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内容提要: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02年4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它的施行,对于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促进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本调查报告通过对**市**区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调查,主要反映了该《规定》实施后,在民事诉讼中领域,人民法院是如何依据该《规定》进行证据的调查收集工作的。
一、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
《规定》实施前,对属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只有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有规定,即:“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但何谓“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一直未予明确,审理中也不好把握,使得实际操作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在调查中,有审判人员谈到,在把握民事诉讼法第64条时的确不好掌握,条文规定过于原则,本来属于当事人自行提供证据的范围,也有当事人以该条提出要求审判人员进行调查收集,这无疑增大了法院的工作量,影响了办案效率,也没有充分发挥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举证的积极性。沈法官谈到一个案例,原告是浙江一企业,被告是我市高新区一加工企业,原告起诉后向法院提出要求法院对存于被告单位的一张发票进行调查取证。但法院审查后发现原告的申请不属于《规定》中规定的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该发票的证据是重要的实体方面的证据,于是依法对原告的申请予以了驳回。
沈法官还继续谈到,《规定》实施后,对“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进行了解释,具体分为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两种情形。实体方面的证据指“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程序方面的证据则是指“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如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诉讼法上的事实。这样的规定,规范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的范围,准确地确定了我国民事诉讼中由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的范围。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五项:
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2、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3、需要鉴定、勘验的;4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证据相互矛盾、经过庭审质证仍无法认定其效力的;
5、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中国银行**市**区支行诉**市**区兴发机械厂借款纠纷一案中,因为被告**市**区兴发机械厂的工商档案材料发生过多次变动,原告中国银行**市**区支行提出请求法院到工商行政部门依法调取被告的工商档案材料,法院审查后认为原告的申请符合《规定》中规定的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故依法进行了调查取证,从而保证了该案的顺利审结。
调查中,米法官还向我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对证据进行调查收集,必须提交书面申请,而且申请书中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以及要证明的内容。另外,当事人因客观原因申请法院调取证据时,还应当提供必要的证据线索。有些时候尽管当事人提出了书面申请,要求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但因为提供的线索不准确或者不具体,人民法院也是无法进行调查取证的。**市建
发摩托车配件厂诉另一摩托车配件企业货款纠纷一案就是这样,原告要求法院对被告单位的一位财务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但却又提供不出该财务人员的有关住家等的基本情况,也找不到该财务人员,这就使法院的调查工作也无法进行,对这样的申请,米法官谈到,即使法院受理了,实际也是无法开展调查工作的。
同时,依据《规定》的规定,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法
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即要求在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提出。该7日的期间规定在性质上为法定的不变期间,当事人不得违反,否则将尚失申请法院调取证据的权利。米法官给我谈到这样一个案例,原告钱某某诉**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欠款纠纷一案,法院受理后依法向原、被告发出了传票、举证通知书,但原告钱某某却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向法院提出调查收集证据的请求,依据《规定》,无论原告的申请是否有理,因为超过了法定期间,法院就不会受理了。
二、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书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书证,是指以所载文字、符号、图案等方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品。书证是我国民事诉讼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证据形式,是我国民事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书证通过将代表案件真实内容的思想记载于一定物体上,不可改变,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本次调查中,我查阅了案卷材料,从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种类来看,书证在其中占有绝大部分,这与书证具有的前述特性,更易被采信具有直接关系。但是,当书证需要由人民法院进行调查收集时,都有些什么具体要求呢?通过调查,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1、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时,应由两个以上调查人员共同进行,这是程序上的要求。我在进行本次调查时,审判人员都强调了这点。他们认为首先保证了程序的公正才谈得上实体的公正,由法院主动进行的证据收集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2、人民法院在调取证据时,应尽量取得原件。我国民事诉讼审判方式改革后,要求在庭审中质证的证据应当是原件,因此这也要求调查人员应尽量调取书证的原件。当然,对于某些书证,比如工商税务登记的档案材料资料、涉及国家秘密的文字材料等,这些是无法调取到原件的,对于这种情况,审判人员告诉我,就可以调取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副本或复印件。现在工商等行政职能部门都刻有一枚专用于调取档案资料的图章,获得盖有该图章的资料也就视为获取了原件。前面谈到的中国银行**市**区支行诉**市**区兴发机械厂借款纠纷一案中,当原告的申请被获准后,人民法院首先要向**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出介绍信,并派出两名调查人员,对**市**区兴发机械厂的工商行政档案材料进行调取,复印后由**市**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加盖档案资料专用图章,该材料就是法院调取的一种书证。
(二)物证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及其痕迹。只要能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规格等物体内部或外部特征来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物品及痕迹,均为物证。物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证明价值,由于它客观存在,比较容易审查核实,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在法院调取物证方面,通过我本次的调查,搜集到以下信息:调查人员调查收集物证时仍要贯彻原物优先的原则,而对于不便移动、保存的原物则要予以固定,对于无法提取的大型物品,则要予以封存。有些物证,因为体型庞大而不便带入法庭质证时,则要求调查人员对物证进行全方位的拍照,拍照时要反映出现场方位、物证全貌、物证重点部位等内容,总之要使照片尽可能反映出物证的特性,并要将照片附卷。程法官向我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原告某电脑销售商起诉被告李某某,要求被告给付所欠的购买电脑的欠款七千余元,法院受理后被告李某某提起反诉,称原告某电脑销售商所售的电脑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虽经多次修理至今仍无法正常使用,要求该电脑销售商赔偿损失,并拒绝给付所欠的七千余元货款。因涉及质量问题的电脑因仍在原告处维修,被告提出请求法院对该电脑进行调取。法院审查后接受了被告李某某的请求,依法到原告处调取了该电脑,法院派出两名调查人员到原告某电脑销售商处对该电脑进行了封存。封存的该电脑就是法院调取的一种物证。
(三)视听资料调查收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视听资料,是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图像、音响及电脑等储存反映的数据资料等,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种法定证据形式。视听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电话录音及电脑储存的数据资料等多种形式。在调查中,审判人员谈到,关于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形式,虽说早在1982年我国试行民事诉讼法时就已经创设了,但在实践中,以此作为证据的并不常见。这除了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外,还与法院的具体操作有关。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颁布以前,最高人民法院对以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有个司法解释,中心思想就是在以录音等形式取得证据时必须要获得对方(即被录音对象)的同意,否则该证据资料将不会获得法院采信。基于这条规定,使得民事审判中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形式比较少见。我翻阅了卷宗,的确,没怎么见着这种证据形式。如果视听资料需要由法院调查人员进行调取,也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所谓“原始载体”,是指以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视听资料为内容的录像带、录音带、微型胶卷和电话录音等。在调查中,沈法官向我介绍到,从目前看来,视听资料虽说是我国法定证据之一,但对于没有其它证据印证并有疑点的视听资料,法律又规定不能单独以该视听资料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因此当事人申请由法院调取视听资料作为证据都比较慎重,法院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沈法官强调,如果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调取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申请被获准,法院也将会严格依法进行。
参考文献: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
调查记录:
2003年10月8日下午向**市**区人民法院沈翠萍法官作调查。
问:哪些属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答: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包括以下五项:
1、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2、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3、需要鉴定、勘验的;4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证据相互矛盾、经过庭审质证仍无法认定其效力的;
5、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
问:向法院提出要求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况多吗?答: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颁布以前,情形比较混乱,当事人举证积极性不高,依赖法院的思想比较严重。《规定》实施后,这一情况有了明显改善,法院将严格依照《规定》列举的范围操作,对不属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范围将一律不会去主动收集。
2003年10月10日下午向**市**区人民法院米家全法官作调查。
问: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收集证据要提供哪些材料?答:当事人请求法院对证据进行调查收集,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中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以及要证明的内容。
问: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收集证据是否必须提供证据线索?答:这一点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但实际上如果当事人提供不出证据线索或者该证据线索不具体,法院是无法去调查的。
查阅**市建发摩托车配件厂诉另一摩托车配件企业货款纠纷一案的卷宗材料。
2003年10月13日下午向**市**区人民法院米家全法官作调查。
问:对书证这种证据形式法院是如何调查收集的?答:首先两个以上调查人员共同进行,要尽量提取原件。对工商税务登记的档案材料调取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的副本或复印件,但要加盖工商税务部门的档案材料专用章。
查阅中国银行**市**区支行诉**市**区兴发机械厂借款纠纷一案的卷宗材料。
2003年10月14日下午经**市**区人民法院米家全法官同意继续查阅中国银行**市**区支行诉**市**区兴发机械厂借款纠纷一案的[本文来源于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xiexiebang.com]卷宗材料。
2003年10月17日下午向**市**区人民法院程楚峰法官作调查。
问:对物证这种证据形式法院是如何调查收集的?答:要以原物为准,对有些因为体型庞大的物证,则应对物证进行全方位的拍照,并要反映出现场方位、物证全貌、物证重点部位等内容,总之要使照片尽可能反映出物证的特性。
查阅原告某电脑销售商诉被告李某某货款纠纷一案。
2003年10月23日下午向**市**区人民法院程楚峰法官作调查。
问:对视听资料这种证据形式法院是如何调查收集的?答:实践中以此作为证据并不常见。如果视听资料需要由法院调查人员进行调取,也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
2003年10月28日下午经**市**区人民法院程楚峰法官同意查阅**市建发摩托车配件厂诉另一摩托车配件企业货款纠纷一案的卷宗材料。
注:调查中所查阅的所有案卷材料应法官要求一律隐去了相关单位或个人的全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