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8:0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

第一篇: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

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黄帝内经》最基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更是秉承于《周易》。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而64卦又是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坤、震

、巽

、离

、坎

、兑

、艮

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象又是由—、--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是由阴阳所主宰。

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

为乾、为坤,而乾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

,上为两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

,风以其动之性,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为阴。坎卦本为水,而以

表达,两阴爻中夹一阳爻,代表阴中有阳;离卦代表火,而以

表达,两阳爻中含一阴爻,代表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或言阴阳是相互包含的。兑与艮分别代表湖泊与山岭,二者分别源自地壳的凹陷与隆起,是彼此互依的,因此兑卦为

,上为阴爻,表湖泊之面为阴水之性,下为两阳爻,言其以山之凸现为基础;艮卦为

,上为阳爻,表山岭凸起之形状,属阳性,下为两阴爻,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阴凹。借此表达阴阳的互根性。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阳的内涵与关系,即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天地阴阳为万物之宗

《黄帝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谈阴阳、谈生命、谈六气、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词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在《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是8个基本卦象中的2个,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易传·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辞下》),认为乾坤二卦,是进入《易经》的门户。作为分析、总结64卦

之义理的《易传》,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下面试作分析,看如何“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为众卦之首,天地为万物之元

64卦有8个基本卦象,而这8个基本卦象,则以乾坤二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坤二卦演变而来,如《周易·说卦》所言:“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即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而64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气,《易传·系辞下》则对这一义理表达为:“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是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坤二卦演变出的64卦所携带的信息与征象,才会与人类的生命、与社会、与生产乃至战争、商旅的运转规律存在契合,这是64卦可以进行占卜的基本原理。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多的哲学命题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

受《易经》的影响,《黄帝内经》同样亦将人类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来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等等,均在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强调人体生命源于天地之气,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具备与天地、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属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的规律、相同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医之门也。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地置于众理之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的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

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所以能化生万物,在于二者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二卦构成的新卦象,《易经》是以天在下、地在上为泰,表明天地之气运动不已方能保持万物安泰;以地在下、天在上为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周易·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匪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即“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彖》)。“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即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双方,均应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

《内经》论天地之气,系《易经》乾坤之主旨在医学中的延伸,《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番天地之气升降的图示,即是对《易经》泰卦的文字描述,而后这种升降关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

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及《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天地之气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引申到医学,则有《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

乾阳之气为主导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坚实的作用。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

《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体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

元、亨、利、贞为乾阳之性用

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言:“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

元主起始

“元”位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周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文解字》言“元,始也”,宋·朱熹《周易本义》言“元,大也”,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即表达出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朱熹言:“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形”。《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

“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亨为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来知德《周易集注》则进一步解释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认为“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之于人体,这种阳气的流通作用体现为一种温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等病理变化。

利从助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在64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吉。这一观点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与应用,如《管子·枢言》云:“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认为从国家执政者所体现出的能力阴阳性质及阳气多少,直接主宰国家的兴衰存亡。《管子·四时》云:“量功赏贤,以助阳气。”《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这些都是重视阳气对世间万品助益作用的思想体现。

在《黄帝内经》所阐发的阴阳理论中,似乎时刻都在强调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等的相互关系,诸如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互制互胜等。但在其对生命活动的阐发上,对阳气的重视又不时跃然纸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篇章,其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内涵,其实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标志,“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之论。对阳气的认识,已经由佑之、利之万物,发展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贞乃坚固

对于乾卦的“贞”之性,历代诸家均解为“正固”。如朱熹《周易本义》注:“贞,正而固也”,“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亦言:阳气“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意为乾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而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解为乾阳之气护卫、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灵枢·本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因此,阳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病中的胸痹、胸腹疼痛,甚至各种积证,无不有寒邪外侵或内生的因素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周易》与《黄帝内经》,都是集中反应阴阳理论的著作,《周易》是关于自然阴阳的哲学,《内经》是关于人体阴阳的科学,《周易》的阴阳思想是《内经》理论的渊薮,但《内经》的阴阳理论,在论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将《周易》的阴阳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第二篇: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黄帝内经》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均未脱离《易经》之圭臬,研究二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黄帝内经》最基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更是秉承于《周易》。从《周易》阴阳思想入手研究《内经》阴阳理论,对准确把握《内经》阴阳理论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周易》是殷末周初的一部卜筮书,书中记载了64卦的卦象、64条卦辞和384条爻辞。而64卦又是由8个基本卦象构成,即乾、坤、震、巽、离、坎、兑、艮,代表自然界天、地、雷、风、火、水、湖、山8种最常见的自然事物,而这8个基本卦象又是由—、--两爻组成,所以,《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2个最基本的因素看待的,64卦所有卦象的变化均可以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周人用64卦占卜祭祀、战争、商旅、婚姻、生产等的吉凶祸福,就是说他们把自然界所有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即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均是由阴阳所主宰。

分析八卦的符号组成,亦可了解《易经》表达的阴阳之间的关系与属性,如以 为乾、为坤,而乾坤天地是相对存在的,二者一上一下,表明阴态,而后爆发,以声火呈现,转化为阳,其卦象为,上为两阴爻,下为一阳爻,由上到下,代表阴转化为阳的过程与现象;巽卦代表风,其卦象为,风以其动之性,应属阳,故上以两阳爻为象,但风吹至人体,却有凉感,又为阴性,故下以一阴爻为象,代表阳可以转化为阴。坎卦本为水,而以 表达,两阴爻中夹一阳爻,代表阴中有阳;离卦代表火,而以 表达,两阳爻中含一阴爻,代表阳中有阴,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或言阴阳是相互包含的。兑与艮分别代表湖泊与山岭,二者分别源自地壳的凹陷与隆起,是彼此互依的,因此兑卦为,上为阴爻,表湖泊之面为阴水之性,下为两阳爻,言其以山之凸现为基础;艮卦为,上为阳爻,表山岭凸起之形状,属阳性,下为两阴爻,表山之形成源自湖之阴凹。借此表达阴阳的互根性。

《内经》的阴阳理论对《易经》所表达的上述阴阳的内涵与关系,即阴阳的对待性、互根性、转化与相互包含均有承接,在此不作赘述。

天地阴阳为万物之宗

《黄帝内经》中,“天地”一词的出现频次很高,谈阴阳、谈生命、谈六气、谈养生,无一不将“天地”一词冠于段落或文章之首,将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去认识,从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在《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是8个基本卦象中的2个,似乎与其他6卦地位是平等的,但作为阴阳代表的乾坤二卦在《易经》中具有高于其他卦象的独特意义,可以说,《易经》之卦象的演变、义理的推演,均是基于乾坤二卦而来,《易传·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言:“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孔子亦言:“乾坤,其《易》之门邪”(《易传·系辞下》),认为乾坤二卦,是进入《易经》的门户。作为分析、总结64卦之义理的《易传》,为何如此推崇乾坤二卦?下面试作分析,看如何“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乾坤为众卦之首,天地为万物之元 卦有8个基本卦象,而这8个基本卦象,则以乾坤二卦为基本中的基本,其他6个卦象,皆是乾坤二卦演变而来,如《周易·说卦》所言:“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即八卦之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皆源自乾坤二卦的相交,而64个卦象,又是八卦的两两相合,故引申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包括男女、父母、上下、牲畜、作物、色泽等,均源自于乾坤天地之气,《易传·系辞下》则对这一义理表达为:“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是基于万物化生于天地之气这一命题,万物才蕴含了与天地共同的运转规则,以乾坤二卦演变出的64卦所携带的信息与征象,才会与人类的生命、与社会、与生产乃至战争、商旅的运转规律存在契合,这是64卦可以进行占卜的基本原理。同样,这也是《易经》中表述的众多的哲学命题诸如天人一体观、顺时变化观,以及援物比类等思维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

受《易经》的影响,《黄帝内经》同样亦将人类的生命活动,置于天地之间来看待,认为所有的生命,均是源自天地之气的相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等等,均在反复地表述这一理论。强调人体生命源于天地之气,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具备与天地、以及天地化生的自然万物具有某些相同甚至相近的属性,包括人与自然万物相同的规律、相同的结构以及存在彼此的通受关系,从而成为《内经》天人一体观学术思想产生的基础背景,也可以说,天地,是医之门也。集中表述阴阳理论的篇章,亦将天地置于众理之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天地的运行特性、天地阴阳的属性来认识人体、认识阴阳,是《内经》从《易经》中所承接的重要思想。

升降交流是天地二气存在的基本状态

乾坤之所以能化生万物,在于二者处于一种不停息的升降、交流之中,乾为天,本位在上,故以下降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坤为地,本位在下,故以上升为基本的运动方向,因此,作为乾坤二卦构成的新卦象,《易经》是以天在下、地在上为泰,表明天地之气运动不已方能保持万物安泰;以地在下、天在上为否,表明天地之气隔绝不通,《周易·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否之匪人,„„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并由此推演而来阴阳双方皆应以交流为基本存在方式,即“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周易·彖》)。“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周易·说卦》)。即以阴阳所代表的所有事物的双方,均应处于一种不停息的交流之态。

《内经》论天地之气,系《易经》乾坤之主旨在医学中的延伸,《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番天地之气升降的图示,即是对《易经》泰卦的文字描述,而后这种升降关系被拓展至所有的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及《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业”,天地之气的升降交感,化生了人体生命。而作为天地之气交流的一种具体体现,则是自然界云雨之气的形成与互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描述其“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引申到医学,则有《素问·经脉别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素问·水热穴》“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者也”等关于人体水液代谢方式的推断。,乾阳之气为主导的阴阳关系

乾坤是阴阳的代表,二者虽然在卦象的组成上是一种完全对等的关系,但从64卦卦辞、爻辞以及《易传》对二者的阐释来看,乾坤阴阳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呈现出乾为主体、坤为从属的自然观。如64卦之首卦为乾卦,其卦辞为“元亨利贞”,此四字,在《易经》卦辞中是吉、顺的象征,某卦得其一即为吉卦,而乾卦独得四元。元,原也,万物由此化生;亨,通也,事物由此亨通无阻;利,宜也,可有利于自然万物;贞,正也,固也,事物得之而稳固坚实。由此,表达天阳之气主于化生、流动、补益与使万物坚实的作用。而坤卦则仅表达为“元亨”,即参与万物化生,以及同天气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易传·系辞上》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表达乾坤阴阳以阳为尊贵、阴为卑下的不同地位,又言“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及“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易”者,变化也,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而主持这种变化的,则是“乾”阳,表达乾阳主于起始、变化,坤阴则主于从属,甚至亦可以理解为天地所有事物的变化,均是源自阳气的变动,包括量的增减、作用的多少、参与的方式等。

《周易》对乾坤阴阳的主次定位亦被《内经》所承接,虽然《内经》之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语,似乎将阴阳二者是完全置于一种平等的地位看待,实则字里行间均流露着阳气为主体的思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以重视阳气为主旨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更明确地表述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阳气失常则生命折损,生命的存在在于阳气的运行。

元、亨、利、贞为乾阳之性用

乾卦作为64卦之首,其卦辞为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言:“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四字在《周易》64卦中出现一字即时“吉”的征象,而乾卦独得四元,体现出《周易》对天阳之性用重要性的认识。

元主起始

“元”位乾卦之卦辞“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周易·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说文解字》言“元,始也”,宋·朱熹《周易本义》言“元,大也”,明·来知德《周易集注》综合为“元者,大也,始也,始者物之始,„„言万物所资以始者„„,此言气不言形,若涉于形便是坤之资生矣”。即表达出乾阳之“元”的作用,是赋予万物一种气,而这种气,是事物发生与生长的一种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朱熹言:“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坤卦虽亦具“元亨”之性,但之于乾元,其“元”的始生性在于“赋形”。《易传·系辞上》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在注重“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易经》思想中,乾、坤之“元”的作用是不同的。

《周易》乾元之气之于万物的这种起始作用,在《素问·五常政大论》表达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即生命活动的化生、赋形、繁茂、凋亡均源自天元阳气的作用,进一步引申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生方有阴长,有阳杀方有阴藏,阳主于化人体之元气,阴赋予生命之形质,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素问·阴阳离合论》)。因此,对于人体阴阳气血诸不足,《内经》在治疗上始终强调温补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亨为流通

朱熹《周易本义》言:“亨,通也”,来知德《周易集注》则进一步解释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之意,认为“云行雨施者,气之亨,品物流形者,物随造化以亨也,虽物之亨通,其实乾德之亨通。”因此,乾“亨”之意强调天阳之气的流通,认为云气的流动、雨水的施降均源自天阳之气的作用,是天之阳气流动变化的一种征象。之于人体,这种阳气的流通作用体现为一种温通、温化人体阴津的功能,诸如血液在脉中的流动需要阳气的推动,即《素问·调经论》所言:“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如若阳气受伤,则表现为血液的凝滞、血脉的阻闭、水液的停蓄等病理变化。

利从助益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言天阳之气对万物具有助益、促进等作用,在64卦中,凡阳爻为主或阳爻处于正位的卦象,其卦辞、爻辞多主顺、主吉。这一观点在古代文化中亦得到充分延伸与应用,如《管子·枢言》云:“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认为从国家执政者所体现出的能力阴阳性质及阳气多少,直接主宰国家的兴衰存亡。《管子·四时》云:“量功赏贤,以助阳气。”《文子·上德》说:“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这些都是重视阳气对世间万品助益作用的思想体现。

在《黄帝内经》所阐发的阴阳理论中,似乎时刻都在强调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等的相互关系,诸如互根互用、消长转化、互制互胜等。但在其对生命活动的阐发上,对阳气的重视又不时跃然纸上,《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言阳气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为《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篇章,其顺四时养生的基本内涵,其实即是根据四季阳气的生发、长旺、收敛、闭藏状态的不同,调养人体的阳气,尤其是冬季养生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等,均立足于保护人体的阳气。《素问·上古天真论》亦将阳经之气的衰减,作为男女两性生命衰老的重要标志,“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故张介宾有“凡物之生死,皆由阳气”之论。对阳气的认识,已经由佑之、利之万物,发展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贞乃坚固

对于乾卦的“贞”之性,历代诸家均解为“正固”。如朱熹《周易本义》注:“贞,正而固也”,“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亦言:阳气“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意为乾阳之气具有使万物坚固而善其终的作用,引申可理解为乾阳之气护卫、坚实万物之属性。《内经》中阳气的卫外之用、坚阴之用应是这一经旨的延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灵枢·本脏》之“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因此,阳气受损,是所有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内经》阐发众多疾病的原因,常以寒邪立论,如外感病中的热论、咳论、痹论,内伤病中的胸痹、胸腹疼痛,甚至各种积证,无不有寒邪外侵或内生的因素存在,这种病因观的确立,是《内经》重阳观的体现,更是《周易》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周易》与《黄帝内经》,都是集中反应阴阳理论的着作,《周易》是关于自然阴阳的哲学,《内经》是关于人体阴阳的科学,《周易》的阴阳思想是《内经》理论的渊薮,但《内经》的阴阳理论,在论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将《周易》的阴阳理论从抽象变为具体,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第三篇:浅谈周易的阴阳之道

浅谈周易的阴阳之道

摘要: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 阴阳; 和谐;

一、何为周易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五经之首”这个界定似乎不足以表达周易对于中国人思想影响的程度,我同意曾仕强教授的观点,把周易列为“五经之始”。有了周易,后来才发展出中华灿烂的哲学体系。周易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之中最深刻的一点是其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又称《易经》,“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阴阳观”,这恰恰区分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界限,同时阴阳之道在东方人心里烙下深深的痕迹。回到我们生活的年代,《周易》的影响持续了数千年之久,有人会说它的影响只存在于思想上,如果你这么认为这可就太错了,《周易》不仅仅是一本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集,我们的祖先还通过卦象造出来很多字(例如:“水”字)、成语(例如:“否极泰来”)。这些一切的一切都基于《周易》的“阴阳观”。

二、关于阴阳概念的来源及阴阳理论

(一)《周易》关于阴阳概念的来源:

《易•系辞》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易学将具有光热的乾天命名为阳物,将没有光而少热量的坤地命名为阴物。这就是说阴阳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光、热、能量的强度;而太阳的固有功能就是产生光热,它的光芒普照天下万物,它无物不照,无物不覆,而又无物能损伤它,自强不息刚直不阿;而且它又有极强的变化功能,它变化风云雷雨雪电,变化四时昼夜,以资助万物的生长化育;正因为它有极强的变化功能,所以当风云雨雪之时,云层布满天空,遮天蔽日,阻碍了光热的传播,就会使地面上的光亮度和温度降低,这就是阴雨天之阴,秋分后随着太阳远离赤道上空而向南运行,地球上得到太阳的光热的能量减少,而使气候变得阴冷,这是由于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季节之阴;而当春分之后,太阳又重新向赤道之北运行,天气又恢复了光明温热的季节;这是季节之阳;这也就是由于太阳自身的运动而形成的季节的阴阳之分;又由于地球自身的自传运动,而当地球的一面背向太阳之时,地球上就一片黑暗,阴暗无光,而且温度下降,而当地球的一面对着太阳时,地球上就阳光普照,一片光明温暖,这就是昼夜的阴阳之分;这就是说,地球无光而本身生成的热能又极少,坤地上的万物均是依赖乾天太阳之光热而得到光明温暖;而且坤地以及万物均是柔顺的顺应乾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周易》就将乾天称为阳物;将坤地称为阴物。

所以阴阳的来源其实很简单,很容易明白,那就是由于太阳的固有功能及其运动变化功能,而使天地万物得到光热度的不同,使其产生不同的实际变化现象,就有了阴阳之,这就是阴阳之意的来源,也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变化规律不断认识总结的结果。

《易•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其意思是:“以阳刚之义配太阳,以阴柔之义配月亮。”“天地的道理,是古人长久观察研究而得到的。日月的道理,就是永远给天下万物以光明温暖。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永远依靠的是太阳独一无二的功能,也就是万物生长只有靠太阳的功能。”“规定乾天变化的规律就叫做阴和阳。”乾天之上,闪闪发光的星辰无法计数;但是都是太阳之光的照耀,月亮也是依靠太阳之光而明亮,所以不能发光的月亮和地球一样,同属阴柔之类。天上,天下的万物都是依靠太阳的功能而生长变化。“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就是只有太阳才真正是万物生长变化的依赖,而没有第二个可依赖的。万物都顺应的是太阳的变化规律,万物与太阳来说,万物属阴;这就是阴阳的来源。

(二)关于阴阳理论的形成:

根据杨国瑾先生的考证研究认为“古人2万年前发明<易经>。[易字是一只飞鸟]。后由伏羲氏著书叫<先天易>。把四季日影长短连成曲线∽,把曲线分布在圆面上(∽)叫先天太极。再把日影长短定为阴阳消长。画成六十四卦。”也就说阴阳的起源在2万年以前,是由古人研究太阳的变化规律总结而来。

俱《史记》记载阴阳观点的形成,远在黄帝时期已经建立了,在皇帝时期,已经能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而八卦、六十四卦的卦爻;阴爻(――),阳爻(-),就是阴阳的体现。俱记载夏朝的占卜书《连山》就已经应用了阴阳爻;商朝的占卜书《归藏》也应用了阴阳爻。

其实阴阳作为卦形符号,远在古人创立八卦时就己经确立了,因它本身就是远古时期用来表示阴阳的符号,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字的雏形。所以说阴阳在六十四卦中,主要是由那一阴爻(――)和一阳(-)爻作为卦形符号而构成了六十四卦的阴阳变化原理。阴阳理论的确立和广泛应用,俱记载是春秋时期的邹衍将阴阳五行的原理完全演绎而形成了系统的阴阳理论。

但是阴阳理论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黄帝内经》。《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内经》对阴阳理论的论述应用达到了极致,《内经》对阴阳的原理,对天地自然之阴阳,对人体之阴阳,对天地自然之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药物、治疗等等作了全面的论述。《内经》是对阴阳理论应用最全面而独到的医学科学著作。这就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了空前绝后,仅此一家,决无第二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又具有极伟大的医学意义、哲学、自然科学意义和人文科学意义。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意思是:“一阴一阳的称谓只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能使其继承发展是谓善于应用,能使它成为表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就是体现了万物的本性。”这里己经明确指出,阴阳理论就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示方法而己。也就如用阴阳来表示天气阴阳变化的道理是一样的,天晴就是阳,天阴下雨就是阴;春夏太阳光明亮温度高就是阳,秋冬太阳光热不强,温度低,就是阴,白天明亮温度高就是阳,夜晚黑暗温度低就是阴;用这种方法表示事物千变万化的道理,就是阴阳理论。

其实《周易》关于阴阳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对古人所创造的阴阳理论的肯定,评定,记载和传承,因为《周易》的主要意义就是对古代一些有主要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记载,评定和推广发扬;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关于阴阳理论的意义

(一)万物的阴阳属性

天为阳,地为阴,万物与太阳相类,太阳为阳,万物均为阴;但是万物是由天地阴阳之气化生而来,所以万物各有阴阳属性。天为阳,天上之物有阴阳之分,天有阴阳变化之分;地为阴,地上之物有阴阳之分,万物均有阴阳变化之分;万事万物的相对性就是阴阳的体现。

所以,根据阴阳的特性,易学对万事万物的阴阳属性作了归类: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类似:光、热、高、上、强大、运动、速度、外在、亢进、兴奋、等等变化状态者为阳;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功能类似:晦暗、寒凉、低下、下降、弱小、沉静、缓慢、抑制、衰退、等等变化状态者为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表示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在相对时空中的变化状态。阴阳出自太极,那什么是太极?没有答案。我认为任何对“太极”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要么太抽象要么太具体。我的理解是:把“太”字看成“大”和“点”构成,抽象里面的意思就是“相对”。这是太极的属性,也是《周易》中阴阳观的第一大性质。“太极”可以大也可以小(当然也可长可短)重要的是理解“相对”的概念。程度是怎样的呢?第二个“极”来说明,可以到极致到无穷。在此我需要插入一个“圆”的概念,也可以说成是“轮回”。在数学上我们都认为,数轴是一条直线没有起点和终点,它的“尽头”(这个说法不严谨,数学上定义直线没有尽头)用“﹢∞”“﹣∞”表示。科学家已经证明所有的轨道都是圆的,即便是光,它也是曲折前进的。如果引用到数学上,我们可否认为“﹢∞”和“﹣∞”可以相连接呢?我知道这个想法一提出肯定大部分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无法认同,这只是个假设,可能这样“狭隘”的数学观念只能存活在科学领域。回到“太极”的概念来,极“大”亦是极“小”,这里的“大”和“小”分别就是“阳”和“阴”。

我们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别指“阳”和“阴”,它们不是从太极里面“分”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如果是“分”那么太极就消失了,如果是“生”那么太极仍然存在。我们可以认为在太极中有无数对的阴阳组合,因为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太极中如此“相对”的概念是无穷尽的。那么阴阳的属性是什么呢?阴和阳个代表世间万物的两种相对属性,必须是成对出现,阴阳不能孤立存在。可以说阴阳是同生同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和死,中国人通常把生者生存空间叫做阳间,而死人的归宿就是阴间,阳阴相对生死。不要说这样的阴阳相对是偶然,阴阳观恰恰是中国人传统思想的源泉,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传统思想源于《周易》,说到底是阴阳思想占领了中国人数千年,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属性,不可更改。像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礼让为先。当仁不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细细品味这些话,里面都是阳中带阴,阴中含阳。我们对于中国智慧的古语不懂得去运用。这些古语不是教我们如何去做,而是明示我们这样辩证的道理,指引着我们如何变通,这就是“易”的体现。阴阳之道告诉我们要有“相对”的思想还告诉我们“循环”的概念,可以是看做是阴阳互变。

太极图

我们看到的这幅太极图,俱记载是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所作;周氏所作太极图的理论是:“太极而无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而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化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太极图。

周氏太极图看似简单,但是后世的易学家们却对其含义品评深刻,一般认为其含义有如下几种:

其一,太极图体现了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内部都有着相反的两种属性,也就是阴阳属性;表现了事物内部阴与阳,静与动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的规律普遍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始终。

其二,太极图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互为其根的规律;就是说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二个方面,既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任何一面都不能脱离另一面而独立存在;正如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热,就没有寒一样。

其三,太极图体现了阴阳消长的规律: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运动状态,阴减少时阳就增多,阳减少时阴就增多,也就是一方减少,一方增加的意思。正如《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寒署相推而岁成焉。”

太极图的阴阳图表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微到著,由著到微的渐变过程。假如我们把太极园图看作是一个太阳年的三百六十五天,那么阴阳鱼就表示了四季的变化过程,阳鱼就代表春夏,阴鱼就代表秋冬;假如我们把太极园图看作是地球自转一周所形成的昼夜,那么阳鱼就代表太阳从东方升起,又逐渐升到中空,又逐渐西斜,日落,黑夜来临,阴鱼就是黑夜的象征,黑夜离去,黎明到来,往复循环,一个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就是一个一个太阳日和一个一个太阳年。

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呈现时间空间相互统一的渐变过程,这个渐变过程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由数量的变化达到某一极限时,才会发生质量的变化。

其四,太极图体现了阴阳转化的规律:阴阳转化的规律就是指阴阳消长变化由数量的变化发展到一定限度时,发生质量的变化过程。这正是周氏太极图阴阳理论中所指出的“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的含义。

四、阴阳之道对华夏子女的影响

之前的篇幅已经提到了阴阳之道对我们的祖先以及现在的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重复的不再啰嗦,古代无论是“中华”、“中原”还是“中国”我们的标签都有个“中”字。这源于阴阳合一的思想,几千年传承造就了我们中庸的性格。这个“中”是阴阳,是太极,是道。这种文化标签是我们所独有的,西方人学不来,其弥足珍贵不必多言,就希望我们把周易的思想传递下去,造福后世。周易一书的精髓除了告诉后人阴阳之道外,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国泰民安。其实几千年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就被推崇开来,曾经兴盛一时,但后来衰败下来,落到今日重提“和谐社会”,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生活中的起承转合虽然不是生硬的开关,就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也没必要之道,或许生命的意义在于“等待被发现”,说到底都贯通着阴阳。最后引用两个卦名,人在“泰”卦的时候要警惕,下一步就是“否”卦等着你。身处“否”卦也不要紧,要相信经过63天“泰”卦就会再次降临。引用文献:

[1]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庆中.《周易与处世之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刘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

[7]李鼎祚.《周易集解(上下册)》九洲图书出版社,2006-9.[8]朱伯崑.《周易知识通览》齐鲁书社,2004-1

第四篇:从知识到观念 从观念到境界(胡永良)

从知识到观念 从观念到境界

——参加清华大学领导力与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胡永良(2012年4月)

今年3月3—30日,受市委委派,我非常有幸参加了新余市清华大学领导力与执行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学习,是我职业生涯以来受到的内容最丰富、受益最大的一次培训。这次学习,正值我刚刚走上副县级领导岗位不久、在工作面临不少困惑,对我的帮助作用之大,是所未有的。在近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做到主动学习思考,最大限度地吸收各个主题课程的知识,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充分感受清华大学的文化气息,实现了从知识的学习到观念的转变,再到思想境界的提升。现将本人的学习收获与体会报告如下:

一、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整个学习共开课25个课题160个学时。我把这些内容归纳为三类内容:一是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课程;二是关于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课程;三是关于领导干部或公民个人自身修养的课程。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一是打开了对政治经济形势认识的眼界。如叶卫平教授的《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城市战略发展》、孙学峰教授的《国际安全形势与台海关系》、张世贤教授的《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李强 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刘玲玲教授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调控政策》、马骏教授的《国际时政热点》等,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工具,比较全方位地勾勒了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形势、动态、走向、特征,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基本的判断,提高了我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更全面、更深刻、更前沿的认识。

二是打开了我的文化眼界。如张国刚教授的《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董权教授的《领导干部综合素质修炼》、崔国文教授的《易经和领导修为》、刘田教授的《组织行为与文化建设》、周海宏教授的《走进音乐的世界》、蓝天的《政务礼仪与交往艺术》、吴维库教授的《阳光心态》等课程,使我了解了当前我国文化前沿一些领域的基本情况,对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得到了拓展。而各位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体现的高素质的文化修养、人格魅力,又给了我持久的熏陶。在学习期间,我还参观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园,感受了高等学校浓厚的文化气息,参观了鲁迅纪念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了798艺术创意园、宋庄艺术创作区等,接触了文化生产、传播、扩展的新形式、新前沿,得到了文化的陶冶。

三是打开我对领导科学的眼界。由于我刚走上副县级领导干部岗位,对领导科学还处于启蒙阶段,学习期间所开设的领导科学的相关课程,对我的触动尤大。如董权教授的《领导干部综合素质修炼》、刘旭涛教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绩效管理》、丁兆林教授的《公共危机管理与案例分析》、韩菁的《情商与影响力》、王健教授的《创新思维与管理创新》、程文浩教授的《公共部门 战略管理》、翟新兵讲师的《目标管理与执行力打造》、贺林教授的《管理沟通》、张延教授的《博弈思维与科学决策》、彭向刚教授的《领导艺术与领导力提升》、张国庆同志的《公共政策与分析》等,较系统地勾勒了领导科学的主要领域,有深度、有广度,有启发、有思考。

二、极大地改变了观念,解放了思想

知识可以获得,观念却需要思考才能形成。在学习期间,我将思考贯穿始终,力求以知识改变观念,促进思想解放。回顾近一个月的学习,我主要在以下方面的观念有了新的变化:

一是增强了领导干部担当发展重任的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我接触到了全国一些地方顺应经济形势发展的成功做法,接触到了一些领导干部带领一方发展的成功案例,接触到领导干部带好团队、学科决策繁荣一方的事例,这些,内化为理念,使我增强了在工作中服务发展的责任意识,使我感觉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肩负新余发展使命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二是增强了放眼全国、立足本职工作的观念。通过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把握、对全国各地你争我赶的区域竞争态势的了解,我觉得自己一定要从本职工作做起,服务新余发展,在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中把握自己的角色,以创造性的工作促进和谐发展稳定。

三是增强了对新余发展路径、发展方向的信念。通过对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决策、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战略选择等内容的学习,对照我市走“工业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战略,以及新型工业化、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我感觉到我 市的这些发展战略,特别是紧紧抓住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的战略,是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是具有很高水平的战略决策。对这些战略实施的未来,我更加充满了信心。

四是增强了领导科学也是生产力的理念。通过学习领导科学,进一步懂得了领导决策、领导执行、带好团队对于事业兴旺的重大意义。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领导力即是生产力,执行力也会形成生产力。

三、极大地提升了境界,深悟了人世

如果说观念更新需要靠思考获得,那么境界的提升,则需要靠熏陶实现。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无论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还是课余在校园内参观、在图书馆自习、与同学老师交流,以及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造访知名教授,都使我得到了熏陶引导我悟人生,悟世事,提升了境界。

一是提升了我事业的境界。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见到一些大学教授每天工作时间很长,甚至个别教授常常一天上课达9小时之久,我更加感觉到事业是人生自我的一种需求,而不是一种生活中的负荷。领导干部就应该要有这种干事创业的精神境界。

二是提升了我学习的境界。学习期间,看到清华大学图书馆每天行色匆匆的老师与学生,看到上课的教授们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广博深厚的学术功底,使我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它告诉我做人做事即应该如此。特别是课余时间,我拜访了我钦慕已久的 两位鲁迅研究专家——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原副会长陈漱渝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结识了著名的文学理论专家——北大教授李杨、清华教授旷新年,耳提面命,深受熏陶,更加强化了我对学习的自我追求。

三是提升了我人生的境界。知识的拓展,观念的更新,使我感觉到世界之大,人生之深邃,奋斗之无止境,生命之大境界。一些教授的深刻丰富、诙谐幽默,或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些教授的思维敏捷、精彩演讲,或博闻强识、广征博引,深深地感染了我。还有个别教授,其自身的传奇般经历就是一本感染人、启迪人的教科书。如河南农村出身的董晓宇教授对中国农村的深厚感情和怜悯情怀,如高考状元出身、留任清华的贺林教授在热能专业博士毕业之后华丽转身至管理科学的艰难而又完美的历程,如一边做产业经营一边做管理学讲师的实力派管理专家翟新兵对人生、对事业锲而不舍的感人精神,都堪称人生的“心灵鸡汤”,无不提升了我对人生的理解。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从使用人才到经营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从使用人才到经营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对人才的管理理念应该从对人才的使用转变为对人才的经营,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改进。

【行业类型】日化行业

【案例背景】

A企业是我国日化行业第二阵营的“排头兵”,业务运营一直稳中有升。时近新春佳节,人力资源部的李总监却特别心烦。

原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A企业于年初进行了战略调整,决定在市场管

理上推行深度营销理念,实现“市场管理重心下沉”。为此,A企业直接针对零售终端开

展销售服务,更密切地跟踪市场情况,及时做出反应;销售代表的角色从管理和协助经销

商转变为管理零售终端,即所谓的精细化销售运作。具体做法是把所有市场区域划片管理,每个销售代表对所辖经销商的全部零售终端实行定期拜访,进行需求了解、POP张贴、库存管理、铺货和空白零售开发等工作。但公司经营策略这样一变,就必须将现有销售队伍扩大一倍,才能从人员上为实现预定的深度营销计划提供保证。

A企业人力资源部过去就一直为销售人员的招聘问题头疼不已,招聘不力成为被业务部门抓在手里的“小辫子”,这次公司战略调整,更是把人力资源部放在了风口浪尖上——必须在短时间内网罗大批销售精英,确保公司实现“市场管理重心下沉”的战略目标。面对这一棘手的任务,李总监陷入了沉思„„

【专家分析】

日化业招聘的困境

与李总监一样,很多日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都为招人的问题深感困窘,大多面临着如下难题:

招不到合适的人

当企业的发展急需人才的时候,人力资源部却招不到人。报纸广告、网络招聘、现场招聘会、内部推荐等等各种招聘渠道都用上了,收到的简历看着也不少,但真正符合公司要求的却寥寥无几。

人才漫天要价

人力资源部经过频繁的招聘,终于找到一些条件还比较合适的人选,但应聘者提出的薪酬待遇要求却大大超出了公司薪酬体系可以承受的范围,无法满足对方。但这时用人部门又急等着用人,没办法只能请公司总经理特批,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不受公司薪酬制度限制”。但这样的人多了,老员工便开始心生抱怨——“干同样的活,工资差距却那么大,这太不公平了?”

人员流失率高

经过人力资源部千辛万苦招聘来的新员工,一旦对公司环境稍不满意,或者难以融入团队,就非常容易离职;同时,老员工离职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A公司去年有一个省区,由于竞争对手加大了投入力度,使业务拓展很不顺利,实际销售完成量与预算目标差距较大,结果这个省区的考核排在各省区之末,绩效奖金受到了严重影响。半年总结的时候,人员流失了一大批,让人力资源部的人好不心痛——“那都是我们辛辛苦苦招来的啊!”

日化人才为何短缺?

国内的日化行业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尽管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人力资源管理却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人才供需失去平衡。笔者认为,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条:

行业的迅速发展使人才供给不足

近些年来,日化行业不仅是那些掌握了市场先机,规模迅速扩大的企业用人需求在不断增大,而且更多新生的中小型日化企业对销售人才的需求也都非常大。无奈“僧多粥少”,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的销售人才短缺。

销售人员工作环境不佳,难以吸引人才

薪酬调查表明,日化行业的薪酬增长水平是高于各行业平均薪酬增长水平的,但从当前来看,还并没有看到销售方面的人才大量涌入日化行业的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化行业的工作环境较艰苦,其销售人员分布在城市甚至乡村的大街小巷,吃住条件较差,这与许多人心目中想象的宽敞、明亮的写字楼环境相去甚远。待遇水平尽管增长了,但跟其他行业相比没有特别显著的优势,加之销售工作本身业绩压力大,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许多企业只管短期使用,不管培养人才

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口头上高喊重视人力资源,头脑中还是缺少“人力资源管理”这根弦,认为塑造产品品牌的市场推广和完成销售目标的销售工作才是日化企业的“管理王道”。企业老板常对人力资源经理说:“中国这

么大,人才多得很,能不能招到人关键看我们的招聘水平。凭我们企业这样的知名度,只要下功夫,一定就能招到,实在不行就高薪挖人!” 而实际上“做企业就是做人”,企业管理者的这种短视必然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缺失;凡是没有经营“人”,而只是经营“产品”的企业,肯定经常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头痛,为不断流失的人才心碎。

企业的管理就是对员工的管理。而员工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其社

会性决定了对其的管理的复杂性,不能单纯依靠一种方式或一种策略。

如企业不能认为薪资是留住员工的最佳方案,某些员工可能更追求精神

层面的满足。所以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应该从对人才的使用转变为对人才的经营。当然这

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所以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的情

况不断调整策略。

一般地,要想将人才真正变成企业的一种资源和资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加大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投入力度。一般地,企业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投入是非常保守的,他们将人力资源部门定义为后勤部门,认为应当把钱投入到一线生产部门。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步转移到核心人才的竞争上,所以企业应当转变之前的观点,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使人成为一种资本。

其次,完善招聘体系,招聘最适合的人。在案例中,失败的招聘与其招聘体系应该是分不开的。招聘岗位与招聘员工只有做到人岗匹配才能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绩效。完善招聘体系,招聘到最合适的人,让员工在岗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在创造企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后续的人力资源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完善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体系。当然,对人才的管理和经营离不开对人才的激励。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员工绩效的提高,实现企业绩效的增长,还能让员工在一种良性循环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双赢,增加企业归属感。

第四,逐步开展长期留人计划。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能够让员工为企业创造利益,还应当是在创造利益的同时可以保证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大规模的离职会给企业造成严重后果,只有留住核心人才,建设人才梯队,建立人才储备中心,才能最终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人计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调整。案例中留不住人的现象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困扰,如何消除这种困扰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管理者深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方面,不断考察和调研,得到正确的原因,并改进。

下载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时间:2004年4月21日晚7:00 地点:北京大学勺园多功能厅 李开复:各位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又来到北大,每次来到北大都是很担心,又是很快乐,快乐的是有一批非常聪明的......

    从“有神论”到“唯实论”[范文大全]

    从“有神论”到“唯实论” ——探微古人的灾害思想 金晓霞 直到现在,在一些偏远山村,年龄大一些的人,或许能记得“祈雨、祈晴”这样的活动,相传龙能够呼风唤雨,人们便尊龙王为......

    从优秀到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 摘要:高校教务管理在大学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高校基层教务管理者能对教务管理工作研究透彻,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就有可能从优秀到卓越,成为专家型高校......

    从雷锋到当代雷锋

    从雷锋到当代雷锋 说到雷锋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因为从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向雷锋学习,要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直到上了大学我才深刻的了......

    从“统治”到“治理”(范文)

    从“统治”到“治理” 陶涛 一、“统治”与“治理”的异同 冷战后联合国有关机构文件中频频使用“治理”一词。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当时非洲形势时,就有了“治理危机”的提......

    从催眠到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与催眠结业论文 姓名:张建 班级:1136006 学号6111900613 指导教师:裴秋宇 从催眠到精神分析 张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催眠是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的一种治疗手段,一种重要......

    从简单叙事到情景交融

    从简单叙事到情景交融 【真题】 题目: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60分)【解析及写作要点】 要知道,遇到一个标题,你首......

    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精选合集)

    从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 备课日期月日 上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介绍生物进化的一般趋势,使学生知道爬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