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滨水公园的使用后评价
题目:**公园人工湖滨水植物景观(空间)构成** 1 具体内容:
研究主要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州城市公园内的人工湖植物造景设计为研究对象,具体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主要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化游憩活动空间与文化传播场所的城市公园为目的建设的人工湖的水陆交界区域的植物景观,包括流花湖公园、麓湖公园、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天河公园、珠江公园、云台花园、白云湖、海珠湖等9个公园。
可包括以下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植物景观(空间)构成的意境表现、游人行为情况、视觉情况、色彩情况、质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与研究;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现今游客滨湖地区活动的规律,对植物景观空间需求情况;结合理论研究,提出现今广州的人工湖植物景观空间构成的特色要求;
(3)如何通过植物配置的方式满足植物景观空间需要,减轻或者避免植物景观受不同环境、不同季节(尤其是冬季)的影响而发生不良效应。
第二篇:毕业设计-----设计说明滨水公园
设计说明
镇江古运河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摘 要
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从生态的角度出发,着重对当地绿色景观的缺乏进行治理规划,改善该区域景观环境匮乏现状,有效地防止生态的破坏欲恶化。提高市容市貌和市民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满足市民对户外活动的需求。同 时将该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向联系起来,打造成城市对外展示的门窗,运用滨水公园设计主题中蕴含的交流合作思想与充实的文化底蕴,来树立城市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既迎合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对现代城市景观欣赏的眼光需求,同时运河文化也得以延续和体现。
1.现状分析
如果把城市比做人体,那么古运河就是人体的血脉,古运河在城市中蜿蜒流淌了1300多年,滋润着城市的一草一木,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该地块位于古城风貌区内,周边有众多的历史古迹、人文传说。随着城市的开发,周边地块已经规划为城市高尚住宅区、商业区等,该地块在城市规划中控制为城市滨水公园。
2.设计理念与构思
2.1.设计理念:滨水公园景观设计采用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来展现运河的文化,对规划用地进行合理的绿色有机设计,从而改善生态与景观的缺乏,提高规划地的绿化覆盖率,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科学的娱乐活动景观场所。
2.2.设计构思:2.2.1.主题思想立意于镇江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采用较为抽象的手法来表达主题设计理念。主题由两环相叠贯穿于景观轴线的造型来分别表示两条弧形主干道和 中心凸起的主广场以及一条与运河相通的溪流的穿于主广场的构思来营造公园的主体空间结构。寓意镇江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悠久的运河文化。
2.2.2.人流由弧形主干道汇聚到中心广场。市民从中观赏景观、参与各项娱乐活动与广场景观相结合,展现人为鱼,路为水,两环相叠的柔畅动态美与石材坚韧美的意境。
寓意镇江的经济、文教、医疗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谐顺畅,如鱼得水。2.2.3.(1)广场中的水体是从运河引流而来穿过广场再流向运河,使水体循环流动于整个滨河公园,营造出整体动态景观的气势,暗语悠久的水上发展历史与未来前景。
(2)中轴线地面铺装采用米花色、橘红色、赤红拼花(传统花纹)铺设。暗寓玉米之乡的美誉和镇江发展的未来之花,将传统与现代化发展再次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结合更好的表达主题设计思想。
3设计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滨水公园的设计应使之成为市民良好的场所,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间,还是幻彩期房的夜景,都使市民感受到功能使用的便利和无度的舒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休闲场所。
3.2.自然优先的原则: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的情况下,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关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做工过程与布局的协调来减少设计中对生态的影响。
3.3.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统一以适应场所功能需求的自然过程。就地取材植物主体是用乡土树种,合理与当地自然背景想协调,便于分期建设和日常的管理维护。3.4.公众参与性原则:更好的使人们参与各项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从而提高场所活动的内容,进一步的加强活动的广泛性和深化。在符合人们户外活动的意愿的情况下,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规划场所更富有弹性。3.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以生态性的生活方式为中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尊重自然发展的战规律,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3.6.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在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情况下,以统筹发展的前瞻性进行规划,创新,发展,并保留有发展空间。通过各个景观的细部片段内容隐喻,来传达城市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的信息。
4.总体布局规划设计
根据规划要求和立地条件,将本区环境分为八个小的功能区,即主广场景区,文化展示区,亲水景观区,老年活动区,花卉观赏区,健身区,儿童活动区。
人流由主入口进入沿着景观轴线到达主广场景区,主广场右侧分散的支路可到达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健身区。由主广场继续向前可见到与广场形成对景的运河大桥。沿着桥下的樱花道可来到亲水休闲区。亦可从广场左侧的分布的支路到达活动区,观赏区、亲水区及次入口广场。由次广场左侧的主路可到达观景平台,观景平台的南向为富贵亭,北向是花卉区。满足人们的休闲游赏需求。5.景点分析
5.1.主广场景区:主广场为椭圆形与圆形造型相结合的中心活动场地,在中心的圆形表演区的地面铺装中采用米花色、橘红色、赤红拼花(传统花纹)铺装,以及广场中间加入了地面浮雕,充分体现了镇江的特色“鱼米之乡”的文脉和运河文化的展示。四株10cm胸径棕榈展示出蒸蒸日上的精神面貌,建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人们在休闲廊架里休息观赏景观。5.2.文化展示区:由入口广场至主广场之间为文化展示区,即在景观中轴线处有两道弧形的文化展示景墙,迎合整个设计的主题设计。
5.3.老年活动区:老年活动区利用假山石置石、传统的植物配置和供老年人娱乐休闲的长廊,更好的创造适合老年人的活动空间。
5.4.儿童活动区:活动空间的设置上主要采用木质、塑材及软质铺装为主材进行制造,设置尺度适宜的儿童娱乐活动设施。色彩采用明快鲜明的颜符合儿童的心理。
5.5.健身活动区:活动空间中的地面铺设材料采用强度适中的地面材料,并设置了适量的活动健身器材,在健身活动区西向的涉水开放空间来提供清新的水面空气,形成天然的绿色氧吧,并满足人们户外健身活动的功能需求。
5.6.花卉观赏区:此 景观的特点主要为植物丛植的群落效果与单个的特色园亭来塑造空间氛围,植物以月季、牡丹、贴梗海棠、垂丝海棠为主,展示景观效果。在周边点以玉兰、杜丹、桂花表达玉棠富贵的设计思想。人们可以在传统的六角亭(富贵亭)里进行休息观赏。
6.专项分析
6.1.植物配置:植 物设计在尊重生态基础的原则上大部分采用当地乡土树种,以便苗木供应有稳定的来源保障,降低病虫害的几率,使苗木健康的生长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从植物配 置的整体性原则上,在道路部分采用以对称的方式种植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补充下层空间,中部空间由植物的枝干来表现弥补,以达到视线的通透性,便于对景观的 观赏和控制。
各部分景点与景区则采用散植、孤植和群植的方式表现。利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坪形态和植物属性的差异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来表现植物搭配形成的景观效果。与人们对户外活动的各项需求相协调建立密切的联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6.1.1.观花植物:杜鹃、木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山茶、紫叶李、迎春、樱花、金钟、碧桃、月季、广玉兰等。
6.1.2.观叶植物:红枫、桂花、鸡爪槭、红叶李、银杏、八角金盘等。6.1.3.观果植物:石榴、板栗树、枸骨、火棘、南天竺等。6.1.4.观形植物:雪松、水松、垂柳、棕榈、圆柏、苏铁等。6.1.5.芳香植物:丁香、四季桂、风信子、樱花等。
6.2.景观小品: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
6.2.1.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6.2.2.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6.2.4.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而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
6.3 道路系统:在此景观方案的设计中,对于道路系统的设计采用传统的环形道路系统进行对人流的组织,分级疏导人流,从而改善由于空间小造成的交通疏导困难的因素。使的各景区、景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有序列的循环产生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更好的发挥道路的引导性和交通性。
结 语
“城市是文化的集中体表现,现代化带来了城市文化创新的契机,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应 把城市看作一种文化存在,以自然为底蕴,理性地对待科学技术,使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生息的场所,而且是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李晓敏,建筑绿色景观——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发展例证,新建筑,2002 No.3 [2] 汤振宁,《城市景观河道设计》[A],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J],建筑学报,2006(10)
[4] 沈蔚,《室外环境艺术设计》[A],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 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A],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第三篇:条形码使用后的总结
条形码使用后的总结
宇业7#完全使用条形码扫描,使用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1.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核对后与设计下单数据一致。生产清单+增加清单-取消清单=出货数量
2.效率有明显提升,不会影响堆板的速度。用手写抄包时一些编号较长的会影响堆板。操作得当扫描1件板只需几秒钟(扫描时需感应光线对准条形码竖线位置,不能将扫描枪垂直放置)。
3.使用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
1,条形码有少量脱落(宇业7#发现2件);部分条形码被损坏,主要是矮墙、梁板、K板,这部分需打背楞孔的板,因生产比较难算好合适的位置,所以存在从条形码上穿过的情况。(整改意见:设计提供一般背楞的位置(如500的梁需用背楞时一般是在那个高度),生产避开这些位置贴条形码)
2,在白天阳光照射下操作界面较难看清。(已和供应商联系,暂时无法改变。后期再购买时考虑这点。处理方法用伞或其他物品挡住光线)3,扫描过程中可以扫重复(数据导入时去除重复数据),一定不能出现漏扫的。扫描完的每个包数据需单独提交,避免2个包混合在一起,提交的时候注意不要与之前提交的包号重合,否则会覆盖原来的数据。
4.数据导入电脑后用公式可以快速得到打包清单,大大节省了输包的时间及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数据核对也有明显提升,导入电脑的数据可以直接与前期做好完整数据(包含生产清单+增加清单-取消清单)进行对比,可以快速的得到结果。
第四篇:导学案使用后的感想
关于导学案的感想
童庄小学
毛之珍
为提高课堂效益、实现高效课堂,镇中心校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就导学案的设计、内容及用后感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使用是为了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
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实际,符合所教学的年级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我今年带的四年级语文,只有一半的学生基础能力过关,这样的话,导学案设计的时候就不能有太高拔高性的题目。
导学案的设计要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相信学生,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候,鼓励他们去独立完成。我听过一位老师的课,使用的就是导学案。但这位老师是当堂发放的导学案,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导学案。同样,学生展示和点评的时间也不充足,最后这堂课没有按预设完成教学要求。
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兼顾所有的学生,那么导学案设计的题目也应该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让大多数学生经过自主、合作、交流,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当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也就被激发出来了。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创新性。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独立完成问题能力的学生,而不是一群只会机械地背诵古诗名句的学生。只有题目时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导学案的内容
学习目标。使用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主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那么导学案上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知道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了。有了目标学生就可以检测自己是不是能够独立完成了学习任务。
基础知识部分。这一部分包括生字新词,可以有音、形、义等各种形式;包括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资料,或是课文内容牵扯到的相关内家。比如《牧场之国》这一课,学生就需要了解一些有关荷兰这个国家的知识,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对课文的总体把握。包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段落的划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的目的。比如《乡村四月》作者是为了赞美劳动人民,《四时田园杂兴》是为了赞美热爱劳动的乡村儿童,《渔歌子》是为了赞美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三首古诗虽都为描写农村题材文章,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知道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易于把握古诗的主题。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较为宽泛。可以是对重点语句的分析,也可以是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可以是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探讨,也可以是对文章特色的归纳。这就需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并且让学生能够理解题目要求。毕竟导学案面对的是一群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知识的积累还较为薄弱。你不能直接出这样一题:请你说出本方描写人物的方法。估计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人物的描写方法。那么你就要找出一些具体的句子来,让学生理解这是采用的哪一类描写方法,是外貌还是心理,是动作还是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拓展题目,考察学生能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运用。这一部分既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检测,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我面对的是一群农村的学生,在学习《乡下人家》这一课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感觉到乡村生活有什么可赞美的,也找不到自己身边生活的美。我就给学生展示一些我自己拍摄的图片,让他们欣赏,很多学生都说太美了,当我告诉他们这些都取自于身边的景物时,他们很不能相信。我就布置给他们一个作业,让他们停下脚步,俯下身子,静下心来认真地观察一处风景或是一种植物、动物。事后学生告诉我,他们真的发现了好多美丽的东西,那么学生也就理解了: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随堂练习。当堂检测一定要有,但不能太多,五分钟左右的题目也就可以了。课后可以再有一份练习案,让学生结合当堂所学到的知识点通过题目的形式复习巩固。
三、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响应中心校的号召,在教学中我开始使用导学案。但困于只了解形式,而不能知其精华所在,导学案使用后,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太理想。下面把我所遇到的问题在这里简单地说一说。
一是没有集体备课和初审、复审之说。我们学校大多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位语文老师,导学案出来之后,也没有人可以帮助提些意见和建议。内容是否全面,形式是否合理,这些只能自己去把握了。
二是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农村的留守儿童太多,基础差的学生也过半,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课下完成,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做到。如果是留在课堂上完成,一些学习好的学习又感觉过于轻松了。而且课堂中做也是需要时间的,感觉时间就有些不够用了。
三是交流。很多学生不会交流或是不愿意交流,也缺少一些判断能力,大多是看看别人的,一样或是不一样。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一个或是两个积极的学生上台去板书,其他的组员并不关心。
四是任务的划分。一开始我是把任务分到每一个组,一两次后我发现这让有些同学误以为他们只需要完成这一到两个题目就可以,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于是我就让组长把所有的题目按组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划分,也无法实行。四年级的学生能力有限,他们无法全面细致把题目合理的划分下去。
五是点评。展示这一环节没有太大的问题,各组都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但如果让学生来进行点评,基础性的题目如字词方面他们可以判断出对错来,但很多题目他们讲不清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是,他们知道怎么做,也会做到很好,但他们无法讲清楚,这样其他的学生也无法理解。我的方法还是学生展示完了之后,由我来统一的点评、打分,希望一部分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去评判别人的题目。
改革总是需要勇气的。路途也是遥远的。有问题出现是好事,有了问题并发现了问题,我们才会去积极地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第五篇:导学案使用后的反思
关于“导学案”的思考
杨店初中杨敏芬
2009年暑期集训后,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借鉴孝南区西湖中学经验,在七、八年级语、数两科尝试进行“以学为主,学案导学”的教学新模式。我作为八年级数学教师参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以学为主,学案导学”模式的大致情况是这样:
1、编制导学案。同科教师共同商讨,据每节课内容编写“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包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预习要完成的基础训练、课堂讨论后要完成的达标训练和学后反思等。
2、课堂教学。分四个环节,①预习情况调查,把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汇总。②教师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还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精讲,并及时补充、强调出现的问题。③学生当堂完成导学案上的达标训练题,教师进行讲解。④学生小结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3、当堂课结束后收齐导学案,及时批阅,以备下节课或表扬或提醒纠正。
4、发放下堂课的寻学案并指明要完成的内容。
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一段时间后,带来了课堂面貌的变化,也取得了一些实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班级人员较多,每次提出问题时总是那几位“胆大”的学生有问题要发言;批阅导学案后,几乎没有做错的学生,我发现不了到底哪个学生的哪一知识没有消化好;进行个别辅导和对差生的关注上没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保证;课堂上没有以前的激趣的情境导入,少了新鲜感;学生和教师一节课围着导学案转,课本很少有时间翻开;不论什么内容的课,不论什么类型的课都是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
我了解到西湖中学的导学案在每一个学科都用出了效果,于是对自已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有了一些思考,觉得没有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与对学生群体的关注关系,二是导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三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关系,四是谁是思维和过程的主体的关系。
学年中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作为对比科目(没有试用导学案的科目)的两位老师张志国老师和刘学著老师的发言启迪我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另一些想法。张志国老师说,课堂的教学的模式都差不多,连用的资料都一样,他取得成绩的秘密就是坚持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内课外作业,并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刘学著老师说,他上课必须要让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看黑板,每个学生的嘴巴都跟着说,保证每个学生都听讲。虽然科目不同,但我却体会到了不同学科课堂教学的共性。张老师通过自己及时和认真的批改各种作业,提高了作业的利用效率和学生课余的学习效率。刘老师通过学生的“眼”和“嘴”,控制了整个高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足,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它也有不足,即这种模式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好或不好,对于一个地域、一所学校、一个学科而言,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教学模式其实是从广义上讲的教学过程,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只有把每一节课上好了,才是真正把一个教学模式落实好。像张老师刘老师他们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而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成功的。
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方式灵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设计的作业和习题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觉得这节课有趣,有效,有情,学生才会喜欢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