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为了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法,切实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并以文载道,在习作教学中求创新,求发展,使兴趣与能力在习作教学中优化互补。《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实践、观察、调查、对比等方法,取得了具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简介 1、课题背景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非得说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习作成了蒙蔽老师和自己的帷幕,而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生对习作自然兴味索然了。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这些问题有所缓和。但许多学生仍然存在着习作畏难情绪,依然视习作为“苦事”。这些问题令人忧虑,也激发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和研究。、课题的界定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了。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
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一)、转变观念,倡导自改
一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集》,其中一段关于改作文的论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频繁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就学生能力的锻
炼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因此,叶老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老师要做的事是转变习作评改观念,切忌大包大缆,不应以教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应该是激发学生自改习作的兴趣,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因此,提倡让学生自改作文,自主参与作文的全程训练,既可减轻老师沉重的改作负担,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激发兴趣,乐于自改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导师,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种潜在力量。但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心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有的懒于修改,有的想改,但无从下手;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有的是“奉命修改”,“师命难违”。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对作文的修改缺乏正确的认识,兴趣不大,甚至认为“多此一举”,这自然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调动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常常背诵修改文章的名句“文成于改”“千修百改成华章”“文章不厌反复改”,了解名人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如《欧阳修追字》《推敲的由来》,鲁迅创作的严谨风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经过反复酝酿才确定,使得该句成为千古名句,从而激发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此外,还可以找一些原稿以及修改稿印发给每一位同学,组织他们读原稿和修改稿,并且组织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谈谈读后的感想,体会修改后的好处,让习作修改“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三)、教给方法,学会自改
1、以学定教,重视讲评。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先学后教”“作后讲评”。有一个比喻,说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在前面跑啊跑、学生在后面按着老师的步伐,跟啊跟的教学;以“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啊跑,教师在后面关注、倾听、关照、扶持、帮助的教学。在批改时,第一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摘录学生作文中表达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子;第二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第三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 作文,边读边看学生作文中有没有普遍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创意的表达,值得大家学习,找到了这一个点,课上进行训练,由缺点而练成优点。这种训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欢迎。
2、示范引路,由扶到放
下水示范。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
具体做法:(1).欣赏。讲评课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也感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荣耀。诸如学生作文中“神说:世界要有光。于是光芒普照大地。比尔·盖茨说:我要有钱。于是微软垄断全球。老妈说:我要更漂亮。于是她就把大冬瓜做成了面膜”之类的话,不仅本身精彩,还能使课堂上产生欢快的笑声,笑声里大家知道了什么叫有魅力的语言、有情趣的语言。
(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出现的。挑刺,我主要着力于句病,有时也抓段病。句病如“我”病、“我想”病、“在”病、“今天”病等。如:“我跑到了一个墙角,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一滴,两滴„„我想:我也想为班级增光„„”句中的“我想”完全不需要,有了,反而阻碍语言的流畅。
(3)训练。讲评课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写好对话,写好场面,写好心理活动,写好人物外貌等。不管哪个内容,都要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①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②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走“无序之序”的训练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所指引出的“序”,就是最好的“序”。
另外也要教给学生自改习作的一般步骤:如中年级的“三读三改法”:
(1)、一读,通读,改正错别字和用得不当的词语及不正确的标点。
(2)、二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改正不通顺的句子。(3)、三读,默读习作,对照习作要求,发现成功精彩之处,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进行自主修改。
这样,学生清楚整个评改过程,使得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评改时可以效仿。
3、集体合作,共同提高
因自改后,习作明显完美多了,但难免还有许多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就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即进行互改。互改是建立在自改的基础上的。互改时,首先把每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互换作文后,自己轻声读习作,了解重要内容,接着一人读三人听,在评价别人的文章时多看别人的闪光之处,哪怕有一个好词、有一个好句都要给予肯定,多看他有进步的地方,每个人都要善意地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逐一轮换读,讨论修改之处,找出修改作文的方法,在
集体探讨中摸索修改作文的门路。其次,是在上述训练一段时间后,改四人一组为二人一组进行互改,就是在集体修改中掌握修改方法后,可设同桌互改,前后桌互改,前后交叉互改。改后换回自己作文,再次进行自改。此时,自改不仅可对照同学的改文学习到好的修改方法,得到好的修改结果,而且也再次锻炼了自己修改的能力。
4、面批面改,呵护心灵。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在面批学生的作文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做一次认真的阅读,就学生的作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了如指掌,也就是面批做好“备课”。例如,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作文,和学生一起寻找习作中的亮点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改完以后让他读一读,并适当加以鼓励。这既是对孩子的呵护,也是对孩子所写的习作的高度关注。采用面批这一形式,老师与学生之间边读边谈,有时还会心灵上的近距离接触,让你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冲出火花。在谈话的过程中完成作文的批改,老师有讲有析,学生有听有问,随时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学生的充分参与,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激情。
(四)、展示成果,善于自改
通过“佳作欣赏”、“经验推广”、“得到启示”等多个角度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体验自改习作的喜悦。“佳作欣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优秀作文中得到启发;“经验推广”优秀习作作者从自己写作体会或构思方面把经验介绍给大家;“得到启示”谈谈自己通过在作文修改上得到的启示和收获,“你认为本次习作中,你最满意的修改在哪里?”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等展示自己的修改“成果”,“你学会了哪些修改方法?”如怎样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怎样把细节写具体等。老师评定等级时,习作等级可设为“习作等级+修改得分”,习作等级在学生第一次完成习作后就评定,修改得分在学生自改后评定,老师针对学生的修改,采用加分的方法,而且不封顶,可超过百分,让学生看到到自改习作的成绩。哪怕他们只改出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也应该得到肯
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修改后的进步,尝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还可把学生修改后的原稿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把自改后的习作发布到“班刊”“博客”“班级网站”、推荐到报刊发表等,体验到自改习作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意自改习作。
“文从改中出”,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我们必须给学生充裕的修改作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学生才会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写作的窍门,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相信孩子的语言会在一次次修改中亮起来的。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一个班(4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我们首先对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问卷,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将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写作水平、评改能力等情况,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自我写作与评改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出新的写作与评改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充分发挥潜能的课题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平时在学生语文写作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其他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内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师撰写案例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各种写作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教学途径。
(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的步骤
⑴启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计划,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召开课题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研究初期,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为研究做好准备。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和听课。
了解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学生的学情调查。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每学年规定课题组成员至少每人上一节研究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每班每学期至少有2篇习作在网站上交流。
调查、了解、分析习作有效教学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及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学反思或叙事或论文在网站上交流
⑶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2月)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
编辑成果专辑,教师、学生成果汇编成册。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研究结题鉴定。
六、具体措施
本课题从2012年9月申报开始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半,虽然研究时间比较短暂,但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课题实践力度较大,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开展了如下的工作。
1夯实管理,健全研究机构
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课题组为了确保研究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内容、步骤,为课题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如:每学期要制定具体的短期研究计划,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一般每四周一次),交流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研究困惑与困难,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内容;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
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写下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个研究阶段至少撰写研究心得或论文两篇;每次专题活动或研究课有记录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2理论引领,创设研究氛围
自课题被批准立项以来,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著作和经验文章,统一思想,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
每学期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探讨在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等。课题组先后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的相关专题,鼓励大家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题沙龙活动,这一个个举措逐渐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习作教学观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也使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等活动,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积极开展公开教学,定期安排一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共营互惠。这些学习有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能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课题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为此,我们根据中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消防演练、学雷锋活动、庆六一征文、读书笔记评比、小组流动日记竞赛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自由、自主、快乐地写作,在玩与写的过程中发展了习作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课题 “提高中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生作文兴趣有明显提高,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1、学生的转变
(1)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2)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一个多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3)提升了学生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让此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虞快同学的作文《小章鱼脱险记》发表在《新作文》周刊上。《请为我送上祝福的掌声》发表在《常州晚报 小记者》等。蒋妍、蒋依辰同学在溧阳市作文选拔赛中,获二等奖。
(4)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写作和评改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教师的转变
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写出佳作。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
(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教给学生写作与评改的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写作教学中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陈丽娟老师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陈学秀老师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有效指导小练笔》,戴惠仙老师的《想象作文设计举要》《探究作文教学之“三源”》,黄爱红老师的《培养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一年半,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作文也的确得到了提高,但仍有许多困惑,特别有几点思考需在这里提出:
1.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虽在提高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缩短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更好地、真正地让每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呢?
2.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需要研究人员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如何调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由于科研能力有限,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走很多弯路。希望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第二篇:中年级小学作文研究 中期报告
(按语:本课题是由胡良华、孙旺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研究结果受到省市专家
广泛好评。)
一、课题研究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但是,我们在常态的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忽视作文课堂教学的。一是作文课堂教学的课时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严重偏少,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每学期六篇作文计算,连教学、写作、评讲在内,也不过18课时,而实际上这也不是每位老师都做到的。二是作文课堂教学内容无序,不知道上一次和下一次作文教学之间有什么关系。三是作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缺乏完整的计划性。四是课堂作文训练的评价标准一成不变,没有侧重点。特别是现有的教材中没有系统的写作教学内容安排,致使很多语文教师对于作文课堂教学感到茫然无措。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到无数学生良好写作兴趣和写作习惯的养成,以及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就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语文素养是人们得以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写作交际能力也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公民素养的教育阶段。虽然我们并不缺乏中考满分的作文,但是却并非由语文课堂作文教学带来的结果,更多的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天赋获得的成绩。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目标不是仅仅培养几个“社会精英”,更多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进入社会准备基本的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标准。
显然,要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有效的作文课堂作文教学及训练。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要探索出一套适合于初中阶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写作知识系列、训练内容、训练方式,通过有效的作文教学及写作训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内涵界定 ㈠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切素质教育的开始,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往往是学生素质水平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自有其“独当其任的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就是语文课程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由学习到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正确理解祖国语言出发,学会阅读;从正确运用语言出发,学会写作;直到“一个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才算是在素质教育中“尽了分内的责任”。素质教育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其中,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能力是知识、智力、技能和情感四位一体的“合金”。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前承写作知识,后启发展智力,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走上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美国教育家韦斯特说,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写作,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写作,人类已进入真正的“写作时代”。
美国拥有著名的文学大师,也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这并不是美国教育界人士引以为自豪的。最令他们自豪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普遍提高了全社会对写作能力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几乎每个中学生都认识到,通过作文来学习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生命中一项无价的技能。他们把有无作文的技能,看成是学生能不能有信心地进入今天的世界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普遍认识到,作文能力可以转化为一种社会沟通能力和生存能力,是一种需要。对他们而言,作文不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而是他们喜爱、有兴趣、有心理需要的能力训练。所以,对中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和改革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在日本母语教学中,作文教学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他们有关国家课程的重要文件中,他们进一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日本新的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都把教学的内容分为“表达”和“理解”,而且把“表达”放在“理解”的前面。学校还开设有专门的“国语表达”选修课。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习作必须从熟悉的生活出发,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作文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这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理念。
这些理论指导我们,在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要达到有效,就必须找到一个抓手,引导学生在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究构建有用的写作知识,并运用这一知识去进行表达,在训练中形成写作能力。㈡课题内涵界定
新课程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呼唤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教育的声音越发高涨,在此背景下开发出来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以“主题”为线索编选一些相关的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连带也是以“主题”为线索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及综合性实践能力。但对于写作教学而言,如此安排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内容、策略、模式,更好地实施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背景”,是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新教材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在新课改的实施形势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状况,在充分继承作文教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中学作文教学实际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
有效:所谓“有效”,并非“无效”,它是相对于过去的“低效”而言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多向互动,达到可以检测的“效益”,即可以检测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定有一得甚至多种收获。要做到“有效”,就必须在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时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果才能明显。作文教学:有别于阅读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是关注如何训练初中学生形成作文写作基本能力的教学。
课堂教学:有别于学生课外的自主的练笔形式的写作,有别于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的自发式的写作;“课堂教学”是由老师主导的,内容确定的、目标明确的教与学的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45分钟)、空间(一间教室)内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着力解决“放羊式”的初中作文训练的随意性、不可预期性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㈠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⒈适合于初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写作知识系列。⒉初中阶段作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⒊初中阶段作文课堂教学方案和学案。㈡课题研究的理念
写作是国民的最基本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每一个公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我们要通过课题研究,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怎样去写作文,让全体学生获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基本的写作技能,使他们熟悉作文怎样才能“有兴趣去写、有东西可写、知道怎么写、写得顺利、写得好、写得美妙”,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培养基本的写作技能。㈢我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要构建起“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相对完整的、逻辑性严密的、适合全体学生和教育教学发展基本规律的”内容系列和方法系列。
五、课题研究对象及主要方法 ㈠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市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初级中学以及其他完全中学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七年级至九年级全体在校学生。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对比研究: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对比研究法——横向对比(一般不采用)。学生个体发展研究法——纵向对比——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教与学的案例,及时反思教学进程,以便综合分析出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情况。
3.资料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语文教材(人教版)中写作能力训练点的梳理、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等,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综合性的分析,不断反思、总结、改进,以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与质量。4.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综合性活动等形式,了解学生作文写作的态度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现状和发展动向,得出有益的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并随着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不断总结研究成果。
5.观察研究法(作为参考性的、辅助性的研究方法)。
这些研究方法的实施,就是为了证明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2006年9月~2009年3月 ㈠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3月——理论探索;开题报告、论文等。㈡第二阶段:2007年4月~2007年8月——构筑初中作文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调查报告、教材初稿、论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课堂教学反思等。
㈢第三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课堂实践、实验、反思、总结、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实录、实验报告、论文、作文教学教材等。㈣最终完成时间:2009年3月完成课题研究、结题。
㈤最终成果形式:论文集、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集、作文系列教材等。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9月,由市一中关丹丹老师的作文研究课《猜猜他是谁》引发思考,市一中语文教研组开设了一系列作文研究课进行初始阶段的研究。2006年11月,孙旺老师在市十二中开设市级骨干教师展示课,第一次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展示在全市初中语文教师面前,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二阶段:2007年元月,在市教研室高主任、教研员陶年生老师的指导下,申请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
第三阶段:2007,课题组组建了课题研究队伍,各校开设了多堂研究课。这一阶段共召开了四次会议(具体内容见会议纪要)。
2007年1月31日,在市教育局第四会议室召开了课题核心组第一次会议,高主任、陶老师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使大家明白了这一课题研究的内涵和目的,布置了梳理教材中可供写作训练“点”的研究任务。
2007年3月20日下午,课题组按时在教育局第三会议室召开了课题组第二次会议,陶老师、胡老师、孙老师就课题后期研究思路、方向做了说明,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材料。会后,市一中彭家芳、徐亮、关丹丹等老师在本校开设数堂作文教学研究课,进一步实践。
2007年5月27日,课题组老师在星光学校开设了两堂研究课,分别由市一中的彭家芳老师和星光中学的陈广兰老师执教。课后先由两位老师说课,接着由盛慧敏老师、毛庆平老师、高青春主任、陶年生老师进行了评课和指导。胡良华老师对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和课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会后,胡良华老师在一中开设了一堂公开示范课《让人物对话活起来》,并形成了教案、学案。2007年10月11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二会议室召开第四次会议,对课题前期工作进行了通报、总结,对后期工作进行布置。会上胡良华老师对如何设计作文课堂教学的学案和教学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高主任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研究任务和方向,要求课题组要将后面的工作重点放在磨课上,要求参加研究的老师要在实践中逐步了解并掌握课题组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会后,2007年11月17日,市七中教研组长王昊老师开设了一堂题为《让人物鲜活起来的金钥匙——细节描写》,首先尝试了在课题组提出的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实践。
第四阶段:课题申请批准,顺利开题,明确任务,确定计划。2007年11月,课题顺利通过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论证立项。2007年12月6日在市一中举行课题开题仪式,由市教育局陈章永副局长任组长,与市教育局教科所毛运方所长、刘决生老师两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长胡良华老师的汇报,指出了课题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勉励课题组深入扎实的开展工作,努力取得成果。
会后,2007年12月14日,市市十一中胡春玲老师、董永梅老师分别开设了题为《浓妆淡抹总相宜》、《定点观察 描写景物》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课;2007年12月27日,市十二中赵永贵老师、冯永康老师分别开设了题为《细节描写显个性》、《让人物站起来》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课,胡良华老师、陶年生老师、孙旺老师分别做了点评。通过开设研究课及相互探讨,大家逐步理解并掌握了课题的指导思想,并逐步落实到作文课堂教学中去。
2008年1月17日课题组在市十三中召开课题研究中期总结会议。会上胡良华老师做了题为《理清思路,勇于实践,构建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的中期总结报告,全面总结了2007年以来课题研究的情况,对课题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后期工作的方向。孙旺老师就课题2008年研究课及作文学案的撰写工作做了布置,提出了要求。
2008年3月20日,课题组第七次会议在市四中举行,本次会议主要针对第六次会议后,市九中的林梅老师、陈炳华老师、市七中的潘世华老师、市十三中的胡邦琴老师、盛慧敏老师、市四中的李军民老师、祖先华老师等开设的研讨课进行研讨,肯定了大家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作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布置了2008年4月份的工作。特别是布置各课题组针对各个学段进行写作知识点的梳理工作,探寻学案的写作框架。
2008年4月15日,课题组第八次会议在市一中召开,重点讨论了关丹丹老师和范德君老师的两堂研讨课,明确了作文课堂教学的进程,即“写法探究——片段的强化训练——自主写作”。
2008年4月29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七楼会议室召开第九次会议,向课题组通报了胡良华老师、盛惠敏老师赴上海参加长三角首届中学语文教育论坛的心得,报告了省教科院杨桦老师对课题研究的指示。布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学案的编写和作文课堂教学的打磨上来。
2008年5月10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一会议室召开了课题组第十次会议。由胡良华老师具体指导各子课题组成员如何编写作文课堂教学的学案。孙旺老师和彭家芳老师还就如何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案例、反思进行了交流和说明。陶年生老师就后期研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2008年6月15日,课题组在红梅酒店召开课题组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对各子课题组在学案编写中遇到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指导,布置了各子课题组近期的重点工作。会上,高青春主任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2008年8月28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一会议室召开课题第十二次会议。会上,市教育局教科所毛运方所长就课题成果推广做了动员。陶年生老师传达暑期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到省教科院向杨桦老师做课题研究汇报的情况,传达了杨桦老师对课题研究的六点意见。胡良华老师就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做了题为《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现状阶段性思考》的发言,进一步从学理上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做了阐述;孙旺老师通报了课题研究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最后,陶年生老师就课题后期怎样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做了说明。
2008年9月17日,课题组在市教育局第一会议室召开课题组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就课题研究成果之一——《同步作文训练学案》的使用问题做了说明,就今后课题研讨课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2009年2月16日和23日,课题组分别召开了第十四次会议和第十五次会议,就课题结题工作做了部署和准备。计划在2009年3月11日召开课题结题鉴定会,邀请省教科院专家和马鞍山市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二年半,通过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们的艰苦努力,课题组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
㈠课题申请获得批准立项,顺利立项、开题。2007年10月,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下发通知,批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研究》为2007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为JG07294。2007年12月6日在市一中举行课题开题仪式,由市教育局陈章永副局长任组长,与市教育局教科所毛运方所长、刘决生老师两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评议通过。
㈡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组织机构。课题组建立了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市教研室高青春主任和陶年生老师任学术指导,负责理论及研究方向的指导;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盛慧敏老师任课堂教学指导负责深入作文教学课堂,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设计、反思、总结;市一中胡良华老师、市星光中学孙旺老师(后调至马鞍山市第十二中学)任课题组长,负责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成员的联系、组织;汇集研究成果;召集、组织各种研究活动,处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事务。课题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㈢组成了壮观的研究团队。在市教研室高主任和陶老师的帮助下,课题组吸纳了我市初中语文一批市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并在这些骨干教师的带动下,全市大批初中语文教师都被吸引到这一课题研究中来,组成了一个壮观的研究队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也为全市语文教师做了大量的关于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培训。
这一课题研究,在马鞍山市开创了校际合作的课题研究方式,为更多的老师提供了研究、合作的平台,做到了教科研成果的共享,为大面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为大面积的改善作文课堂教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同时,通过这些老师开创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的崭新局面,使得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重新获得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㈣理清了概念,明确了目标。通过二年半的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我们逐步厘清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工作目标,确立了努力方向,完成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认为,学生作文(动词性),就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写文章的一种行为过程,也就是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借助于语言这一工具,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形成自己言语作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两种行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实践;要达到一个目的:学会运用语言这一工具,采用恰当的表达形式,把需要表现的内容表达得有一定的意味。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其课内课外的写作活动,在教师教授的写作知识的指导下,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逐步掌握写作规律、形成写作能力。
我们认为,作文的课堂教学,要有恰当的训练目标,有系列的训练内容,以师生共同探究创生的写作知识为先导,以片段集中训练和课外自主写作为主线,以明确的评分标准来判断,以写作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作文课堂教学过程。我们认为,作文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从而达到养成写作能力的目的。
㈤探索了一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组开设了100多节市级研究课,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写法探究→集中进行片段强化训练→学生自主写作→有效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说,这一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师生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创生了50多个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知识,构建了初中阶段语文作文教学内容,应当说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贡献。㈥胡良华老师论文《构建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获得2007年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2008年上半年课题组共收到90多篇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其中获得一等奖的有30 多篇。胡良华老师、孙旺老师的课题论文还在2007的省教科研会议上进行交流。编写出六本初中阶段三个年级的作文课堂训练学案。应当说,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努力,我们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是令人欣喜的。最令我们高兴的是很多老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教学能力得到了相当的提升,这是最令人高兴的事情。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深知,我们的探究工作也才接触到问题的浅层,至少,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还要不断深入地进行反思: ⒈如何构筑科学合理具并且有开放性的写作知识系列。我们课题组目前探究的知识体系还没有找到具有足够说服力的学理依据,究竟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其他一些写作知识,我们还不能拿出有力的逻辑证据。另外,如何建立一个有序但更加开放的知识系列,我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
⒉如何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构成系列写作训练任务。我们知道知识一旦形成系列,往往就会变得封闭,它会按照自身的逻辑要求教学的进度,而课堂教学的实际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按教学内容规定者一厢情愿的安排发展的。教学内容一旦跟教师、学生、课堂结合起来,事情往往就会难以控制。比如,教师如何理解每次教学任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呈现教学任务,往往会因人而异;学生的个体情况永远都是变动不居的,能否按照规定好的教学任务序列来按部就班地实施我们的训练计划是无法掌控的;能否按计划安排一定的作文教学课时量也是个变数。基于此点,落实到每一堂作文教学课,我们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非常不容易预测的。这也是所有课堂教学的雷区。
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创生实用的写作知识。所有教学活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个体获得了什么收益上来,作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在实验中,往往为了落实一个写作知识,会采取很多办法,最终也造成了我们自己的迷惑不解,更遑论学生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专业背景不够深厚(当然不能要求所有语文教师都变成语文知识的研制专家),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专家对我的研究进行广泛而系统的指导和梳理、整合,这显然超出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能力范围。⒋如何处理作文课堂教学与课外写作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的学生,愿意学习的,有做不完的作业;不愿意学习的,什么学习任务都不会做。这就给作文教学带来了限制:课外写作不能保证。另外,学生就是在课外练笔,教师要不要指导?如何指导?指导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探究的。
十、课题组今后的打算
课题虽然结题,但课题研究却永远不会结束。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课题组将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课,继续在实践中深入探讨,使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题组还准备开设各种形式的展示课、研究课,开设各种形式的讲座和研讨会,继续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至今,得到了省市专家、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得到了各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我市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配合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在此,课题组深表谢意!希望能够将这一课题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将课题成果推广开来,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研究》课题
中 期 报 告
我校市级作文课题《新课改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于2013年7月经市教科院课题规划小组批准立项,在县教科室的精心组织下,于2013年8月举行课题开题会。一年来,我课题组成员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有条不絮地开展各项活动,现就研究情况进行中期总结汇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课题的提出
(一)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教师。虽然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却告诉我们: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至今是一个难题。所以,我组成员决定找出各方面的原因,以便今后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开题时就进行了系统的相关理论学习,特别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加以比照,我们发现小学生作文要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入手,循序渐近地从写话到写文,而且对于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式调查,发现大多的学生很怕写作文,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写,不知道写些什么的占多数,也是令我们语文老师头疼事,但是我们成员还是有信心,在组内明确分工,明确目标,实施计划,争取有所收效。
(二)对症下药
“万事开头难”,如何解决这个开头难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地走上习作之路,我们特此找出教学上的几下方面原因: 1.教师在指导上的失当
我在一篇著名的教学学术论文上看到,小学生的作文应从阅读中接触语言开始,而产生对作文认知活动的思想,可是我们的作文课堂正好相反,有了思想内容再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毫无思想准备下去创作,去空想是我们的弊端,对儿童只会强化,一味的追求写这个,写那个,可就是不知道学生的脑子有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写作文时往往编空话、假话,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缺乏真情实感。我是一名四年级的班主任,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所谓的真事就是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我主张同学们积累下来,其它同学一起分享,就在开学初的第二单元作文中,要让学生写表达爱作文,可以对任何人说心里话,但必须有事例,我在前一天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为自己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课堂上学生为家里人做了家务,洗了脚的,按摩的,总之体验了一回为人做事的快乐。因为他们都从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夸奖。然后我就交代了本次的习作要求,其中有个单亲学生在作文中这样说到:妈妈,今天我头一次给您洗脚,您就感动的哭了,我的心里很难过,不知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你给我洗过多少次脚了,可我总觉得那是妈妈应该的。摸着那长满茧子的脚底板,我的心里也很自责,让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事,累的吧,我在心里也哭了,我长大后一定孝敬您,妈妈辛苦了。在这个学生心中,一定有所感触,其实这就是一件小事呀,我们要以儿童的发展心里考虑,只要尊重孩子们的视角,对与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说真话。
2.教师不愿在学生作文上花时间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的作文老是不容易见成效,作文不同于写字,多写几遍就会了,所以我们教师也不愿意在作文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要改变现状,就要从作文起步抓紧,我的一位三年级同事,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作文时,原以为学生很关注玩的事情,应该会有话可说,谁也没想到的这些学生是寄宿班,几乎没什么业余生活,自然也就写不出来了,他就决定和学生们上了一节体育课,把所玩的活动记录下来。而且要写上收获和感受,这下学生可高学了,活动还很多,有的打沙包,有的踢球,有的玩呼啦圈,教师再适当的指导一些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外生活不就有了素材,不要过多的干扰或操之过急,他们就会不厌恶作文了。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儿童心理学
写作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种活动,每个人表达的水平是随自身的成长而逐步提高的。出自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孩子出生以后就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大量的表达行为,他们正是在反复表达和点滴吸收中,高速而轻松得习得母语。据研究发现,六岁前的儿童便可清晰自然得口述见闻、争论问题、发表意见、讲述故事,这便是口头作文的萌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爱用自创自知的符号和图画进行自我表白,这便是书面作文的萌芽。早期作文的基本能力,几乎出自人类的天性,但国内外早期作文实验已经证明,训练与否是有高下之分、文野之别的,其关键在于有无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二)作文教学理论
研究表明,作文教学的“本”应该是通过作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从而对生活有所认识,有所感悟,对周围发生的事有自己的见解,并从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本课题强调以人为本,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围绕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尊重儿童的理解,让学生随时写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向往爱好;表达自己对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的思考,并运用有关资料来辨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清楚得介绍他们所认识的事物,写一些生活所需的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总目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得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标准》围绕以上总目标,提出了阶段目标:一至二年级叫“写话”,其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三四年级叫“习作”,其重点是“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得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五六年级也叫“习作”,其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这样的写作目标,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作文起步阶段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应该关注这一阶段,任何违背这个阶段的做法如一味地写命题作文、提出较高要求的各种“规范”等,是多余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们组成员对儿童心理学和作文之间的论证,结合我校三至五年级学生的成长需要,准备探索一条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的新路子,让学生从开始写作文时就明白: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作文要倾注真情实感,说心里话,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2.研究内容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以学生生活实践是否丰富与学生写作兴趣程度开展调查,以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与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指导,加强学生对生活素材的积累能力,提高学生作文能的个案研究。四.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开展有效活动。辅之资料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从中吸取好的,及时反思,研究可行的作文教学策略。五.实施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的,自由开放的,便于师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一种教学天地。学生在课堂中、生活中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可用“活动教学”进行组织,创设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的氛围,诱发学生写作的动机,让学生多读书、多活动、多作文,形成创新的思维理念。
(二)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地组织各种作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同时,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为他人评价及他人互评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三)创新性原则
起步作文教学犹如作文大厦的基础,基础打好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写作之路的发展。在研究中,更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我要写,为我想写,使学生朝着更好更高的写作之路不断迈进。六.实施途径
(一)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
1、重视课堂“指导读,培养语感,借读促写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把读课文、学写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为会写作打好基础。
(1)、读法多样,激发情趣。在教学中,要紧扣重点训练项目,选择恰当的读法,通过感知课文时的“配乐读”“配画读”“范读”;分析课文时的“个别读”“引读”“角色读”;总结课文时的“回味读”等形式,有目的地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为写作打好基础。
(2)精读片断,赏析迁移。教学中,对课文中优美的章节要让学生下工夫去精读细品,以便从读中学语言,学表达,学写法。
2、加强课外“博览读”,丰富词汇,以读助写
(1)、读佳作,写好摘记。学生每读一篇优秀作品,都要详细地填写阅读记载簿,力求做到说清主要内容、层次思路(三年级开始)说清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以便达到为写作准备的目的。
(2)、仿佳作,勤于练笔。学生每周要写一篇仿作,进行仿思路、仿精彩片断描写、仿语言表达方法等的训练。教师要定时进行仿作分类指导,并给学生以肯定和表扬,以使其养成自觉仿写的习惯。
学生通过“读”可以活跃思维,丰富语言,掌握写法。重视读的训练和积累,是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由之路。
(二)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 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提高写话积极性,我特地在班中设立了两本“循环日记”,让每次写话好较好的同学,把他们的作品抄在上面,作为班里的写话范文,提供给其他同学阅读、学习。这样,一是对写得好的同学的一种表扬,二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促进。这种方法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效果非常显著。有的同学经常来问他的作品能不能抄在“循环日记”上,还有的常常把“循环日记”拿去学习借鉴。总之,学生都在积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次写话,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循环日记”上。
(三)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指挥棒”
作文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总结写作的经验,并从中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讲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通过讲评让学生认识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技巧。
其次,要注意讲评的方式。讲评的主要方式有常规讲评、重点讲评和集体讲评。
在常规讲评前,教师先出示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和教师的批注认真看一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议,寻找优缺点。然后根据作文的情况,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评。
我每次选准本次作文中的主要优缺点作为讲评重点。选取主要优点作讲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以继续提高、发展;选主要缺点作讲评,是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克服。有时,我还根据作文训练要求,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发给大家讨论,在共同讨论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作文找差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七.主要成果
作文教学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是也是让我很感兴趣的事情,自参加工作数十年来,我一直在实际教学中摸索,让学生在作文中实现个性化,人性化,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课题研究中,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写下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个研究阶段至少撰写研究心得或论文;每次专题活动或研究课有记录等等。,我认真的结合教学案例,剖析学生作文能力,撰写有效性作文写作方法的论文,有效的指导我校作文课堂教学。现在以我所在的班级内,大部分学生有了改观,通过习作教学,使学生从一段话到一篇文章上,都有了很多进步,这很让我惊喜。
今后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运用并探索各种适合作文起步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今后的习作大门。
第三篇: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的研究方案
《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
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
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一个班
(4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平时在学生语文写作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其他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内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师撰写案例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各种写作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教学途径。
(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研究的步骤
⑴启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计划,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召开课题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11月)
在研究初期,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为研究做好准备。
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和听课。
了解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学生的学情调查。
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每学年规定课题组成员至少每人上一节研究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每班每学期至少有2篇习作在网站上交流。
调查、了解、分析习作有效教学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及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学反思或叙事或论文在网站上交流
⑶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2月)
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
编辑成果专辑,教师、学生成果汇编成册。
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研究结题鉴定。
第四篇:(中期报告)关于提高小学生常规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常规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
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实验课题,探索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作为数学的基础技能无时不刻不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当中是人类生存的必备素质之一。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计算始终贯穿于小学数学各学段的四个主要领域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计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是随着电算化的普及人们从大量繁琐的计算中解脱了出来,孩子们对电子计算器的过分依赖反而使他们对计算的算理一知半解,更何谈准确的计算。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多为农民子女,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就不高普遍教育意识淡薄,专注于务农和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不要说关心学生的数学计算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发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确需要结合农村教育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实际,从不同程度上去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组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从多年的实践中也探索到了一些实用性强的方法。但是对于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的提高总找不到有效途径,经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为此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提出了 《如何提高小学中下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的小课题研究,以期使我校小学更多中下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二、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目标要求都没有离开“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 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 40 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三、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1、造成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和计算灵活性的差的原因。
2、寻找能够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学生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计算灵活性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二、研究目的
1、总结出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不高的初始原因。
2、探究出一套提高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准确率、提高计算速度提高计算灵活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本课题研究特色
1、将原已淡化了的口算地位提升。通过常规化的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各种形式使口算恢复原有的优势和特色。
2、重视算法归纳。关注过程性学习采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同时注重算法。
3、在获得计算技能的同时,保证练习质量。本课题创新之处,本课题立足于新课改后计算教学现状。结合传统计算教学优势,针对我校一至六年级中下学生计算真实状况。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实践后在进行总结,具有现实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作法
一、成立实验机构 研究的组织
由学区主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李平为课题组特邀顾问,指导引领课题的实施。由张亚宝担任课题组组长。组员有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师。
二、实验阶段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实践为一年,具体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 年 1月—2 月)
主要任务:建立课题研究组,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研究对象的个人档案,选择实验的方法及撰写实施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期测评,组织培训实验教师,做好开题报告和开题课的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2016年2 月—2012 年5月) 主要任务: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不断讨论、反思、总结、修正、交流研究成果。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有效方法。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有效方法。探索出提高学生计算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 年6月) 主要任务 对研究对象进行中期测评,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六、主要结论 一、二年级以口算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每天安排 3—5 分钟口算训练。控制一定训练量,培养学生一定的数感能力。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加强运算练习,通过实验我们小学数学组寻找出一套适合各年级段提高计算的方法,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熟练地技能技巧。三、四年级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平常练习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认真审题分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五、六年级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课加入前一天作业的易错处,让学生纠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易错题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是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七、课题实验的效果、体会。课题实验的效果
1、速度。以口算为例。口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学生口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上。口算时又快又对的学生,能迅速地再现计算时所需的基本知识,且其知识已经条理化,并善于缩短运算的环节和推理过程,合理选择口算方法简捷地得到结果。通过 1 年的实验,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口算的技巧,口算速度较实验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前,多数学生 5 分钟最多能做 20—30 道简单口算题,有的学困生只能做 10 道左右。通过 2—3 个月的口算训练,多数学生能在 5 分钟内做完 50 道复杂口算题,学困生能基本上完成 40 道左右。经过一个学期不间断的口算练习,学生的口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全班学生都能在 5 分钟时间内轻松完成 50 道各种类型的口算题。
2、正确率。在口算速度加快和掌握大量简便方法的前提下学生计算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也随之有很大的提高。我校经过实验训练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也说明了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基本养成。实验前,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不会认真审题,提笔就算。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抄错数字、符号、等现象。书写草率,学习马马虎虎。这些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粗心,而是缺乏对学生的严格训练,没有养成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通过实验学生养成了做计算题时,认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再动笔演算的好的计算习惯。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能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地计算,大部分学生的作业也做到了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就连演算也非常的认真、仔细。学生不仅养成了认真计算的好习惯,还养成了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能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做到了耐心细致,逐步检查。由于学生养成了良好地计算习惯,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做课题体会
教师也有很大的提高。实验前,教师普遍存在对计算重视不够或者叫无能为力的现象。比如,在教学中对能口算的式题也让学生慢慢动笔算,觉得不管用多长时间能做对就行了,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失去了训练其思维敏捷性的机会,导致了学生对复杂的计算算不快、算不准。经过近1 年的实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师不仅认识到了计算教学的重要,而且掌握了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八、展望
通过做《《关于提高小学生常规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小课题研究,中下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相信我们每个人会延续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会探讨出一套比较好的提高计算准确率的方法。
第五篇: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小结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阶段性小结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是我上学期确定的课题,自实施以来,已经一年了。一年来,我按原订计划向着实验目标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围绕课题实施方案,在课题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对自己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教学目标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体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学法指导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低中阶段的教学中,我们探讨了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为主,培养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问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并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主要体现在: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乐于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小熊分饼的情景,使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提出半个饼该怎样表示的疑问,然后顺利地引出分数的教学。这里我就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操作模仿转化为探索性、创作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过程中,我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是尽量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如,在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各种物品的长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很好的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3、根据不同操作类型采取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自愿参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 时,让学生先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学生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拼、拆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验证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己摆小棒,通过动手,促进动脑,理解进位加的算法等等。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矫正、再实践、总结,我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数学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的探求,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最终获得成功。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且实验效果明显。
1、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形成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过程和方法,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
2、专题研究初见成效。一是学生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二是教师的学习与研究的意识已形成。在专题的学习与研究中,我能自觉行动 积极认真的参加课题组活动。三是教学水平在提高。通过上研讨课,优质课,经验交流活动等,我们的教学方式开始发生根本上的转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
由于我们的研究起步不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研究和行为研究法,虽从理论探索和实践究两方面着手,力求整体改革,但由于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所限,仍有相当多的经验成分,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1)怎样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教学的需要;(2)如何通过有效的操作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3)如何改革评估、考核方法,用整体的观点评价学生等等。
三个庄子中心学校
程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