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8: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72-2

0 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但同时也面临着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这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家政策不健全

当前,在我国教育体系内部虽然出现了很多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职业大学等,但是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很多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政策还存在很多限制,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正常进行。比如派遣时间限制、跨省时间限制等。此外,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等也不完善,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形势下,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培训活动,但是由于就业指导模式落后、形式单一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以往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培训方法,即教师讲解,学生在下面安静地记笔记,这样的指导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作用,但是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每年的就业形势进行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内容陈旧,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只是对就业信息进行了发布,造成了大学生的盲目就业心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求职技能,在进入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丰富培训的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率。

1.3 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阻碍了大学生有效择业

当前,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走上了社会。因此,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很多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择的过程中过分的要求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另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在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过分注重学生的学历,一份简单的工作,本来本科生就可以胜任,却故意提高招聘门槛,只招聘硕士和博士生。

1.4 大学生对薪资期望过高

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他们把自己估计得过高,对自身缺乏正确的了解;其次,是由于很多的大学生来自于农村,他们为了回报父母,想要获得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最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现代的医疗、住房、物价、房价等行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薪资观念。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创新,切实保证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创新,保证大学生就业的顺利实现。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就业工作保障制度。高职高专院校在建立就业工作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院校内部要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起全方面的保障机制,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其次,要建立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使授课内容与就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结合。当前,国家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制度,很多高校也在学生中间施行了“双证制”,用人单位也比较关心学生的职业资格证和工作经验,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渗透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保证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最后,建立大学生创业制度。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创业制度,保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

2.2 加强就业市场调查和预测,合理设置相关专业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和预测工作,积极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走向,量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将普通专业和热门专业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多样化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专业的长远发展性,一方面要加快热门专业的发展,也要重视普通专业的建设,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服务水平。

2.3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

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现。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必须要加强就业市场建设。这就需要政府在中间起到宏观调控职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规范化的就业市场。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时监控,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4 端正大学生的就业观

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能力方面相对于常人来说占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薪资待遇方面会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单纯地认为自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殊不知,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会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与社会实际发展不相符合的状况。当前社会形势下,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很多的大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当前的就业实际情况,也端正了自己的就业观,对薪资也有了一个合理的要求。

2.5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素质偏低,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一般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担任的,他们平时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事物管理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即使进行了就业指导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建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并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为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之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在选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过程中,要选择那些既懂得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制度的,还要精通就业方针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另外还要对工作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要能够根据市场形式的变化不断作出评估,帮助大学生作出正确的就业引导,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效率的提升。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群体,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但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

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追求大城市,不愿到乡镇;追求大专院校,不愿到中小学;追求大企业、大单位,不愿到小企业,小单位:追求到东部地区工作,不愿到西部和边疆工作。有些大学生受

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2)有业不就,宁可当“漂”族

当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就业着急上火时,“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就业工作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来,我们对就业工作进行了深入改革,建立 了一整套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因此,在毕业生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就业情况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现在就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总体来说,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有人说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不是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的就业主要还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

(3)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目标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 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们非常重视和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面对现实,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大

造成就业难度增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大学扩招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数量的增加直接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一方面,新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增长却较缓慢,客观上引发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当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毕业生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2.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吻合。

毕业生就业难与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也有一定的关系。经济、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要么颇为吃力,要么就只有改行。另外,一些工科学校升格成综合类大学,设立了不少文科专业,而到了毕业时,社会对这些学校毕业的文科生认同率不高,这造成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难。

3.薪水与预期相差较大。

大学生的薪水预期与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二)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更新滞后

分析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原因主要有:

1.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特别是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不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就事论事多,长远设计少,过多地考虑待遇、地区,抱着“就高不就低,往东不往西”的思想找工作,而较少考虑国家的需要,缺乏艰苦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准备。

2.自我认知的偏差。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对自我存在的各个方面作出的评价。现在部分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不少毕业生在自荐书上写道:给我一个机会,我为你创造一个辉煌!他们在显示自信的同时,也暴露出过于理想化的求职心态。

3.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大学生的智力得到了比较好的开发,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相当的发展,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阅历的磨练,思维中仍然表现出一定的浅表性,导致认识问题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肤浅性,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简单化的心理。一方面不善于将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加以分析、综合与判断,作出科学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不肯降低择业标准,高不成低不就,因此错过了

许多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形势和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择业期望 形势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的一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责任感低下,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为国家、不能很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就看不清社会的前途,认不清前进的方向,走不好人生的道路,担不起社会的责任。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的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建功立业加强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充分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岗位需要,一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毕业生,有的毕业生掌握着许多用人单位有效需求信息,却不积极就业,有的毕业生手里却没有任何需要信息。“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加强就业指导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

最后,希望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第三篇: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几种问题、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不明确。由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不是很了解,对就业信息的分析判断不清,导致

自己茫然不知所措。、就业的定位不切实际,就业期望值过高。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往往存在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就业期望值过高,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使许多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基层招聘不到人才,浪费了岗位。所以我们毕业生应在充分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择业的目标。让自己先就

业再考虑发展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择业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有一所高校曾作过一个相关的调查,在调查中,有 40.5% 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没有信心,有 57.5% 的学生说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只有 22.2% 的学生表示自己在找工作中有信

心。而缺乏信心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锻炼,各方面的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4、就业的心理浮躁。现在一些毕业生进入大学后不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研究学问,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贪玩好耍,急功近利;离毕业还早早的,就到处联系工作,无心读书,更谈不上系统地研究某个课题。这种浮躁不安的心情严重地剥蚀了大学生的深造潜力,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当用人单

位面试时又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寄希望于权力和关系。在旧体制和意识的长期影响下,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存在着关系网和权利网络。只要这个网络还存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这种现象,对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毕业后就业没有真才实学不要紧,只要有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他们信奉“关系和权利就是生产力”,于是到处找关系,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机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干扰,也给部分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带来误导。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校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鉴于此,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四、几点希望和要求、要找准位置,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国家包分配,不愁找工作。现在不同了,大学生付费上学,毕业时双向择业,自谋职业。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理想的职业,必须在大学里认真刻苦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毕

业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重新理解就业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一锤定终身的“铁饭碗”。这种观念已难适应新的形势,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有了一定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展以及我国进入 WTO 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必须重新理解就业内涵。现在指的就业是指只要凭着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从事有一定的收入的劳动,就应该算是就业。在工作单位上,既可是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也可是私营企业,还可是自主创业。这种对大

学毕业生就业的重新理解可大大拓展就业的范围,与传统意义的就业存在很大的区别。、增强勇于竞争的意识。

自强、自立、自信地寻求就业之路,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对于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种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市场和竞争机制推动生产流通和有效地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配置,但这种配置是双向选择,即劳动岗位的竞争来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利,否则便可能失去工作的机会。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摒弃被动性的等待就业观,代之的应是主动性的就业竞争观。

总之,衷心希望各位同学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立志成才,勇于拼搏,敢于竞争,在学习和求职的路上,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从而报效祖国,回报父母,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专业技能不过硬

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或技能操作不熟练而被企业淘汰。比如,有的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发出“这些学生上学时候都干吗了”的感慨。所有人力资源经理都表示不会录用专业技能差的求职大学生,企业不会培训他们应该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就业观念有待调整

大学生求职目标容易锁定大企业、好企业。所以被访谈企业中的知名企业可以“优中选优”的挑选人才,而一些小企业“望才兴叹”,招不来急需人才。85%的人力资源经理指出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锻炼。如一家大型企业,子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北京生源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外地工作,外地生源的大学生又希望能够留在北京。同时,部分人力资源经理指出大学生缺乏踏实作风,频繁跳槽,这给他们留下不好印象,影响他们对大学生的招聘录用。

3、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尤其是专科生,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本来就信心不足,害怕遭到拒绝,在竞聘时特别是和本科生同场竞争情况下,专科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不能放松,不敢理直气壮,说话没底气、怯场。根据我们对30家企业对求职大学生学历起点要求的统计: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28%、51%、18%、0%。

4、缺乏团队意识

部分大学生过分崇尚“个人奋斗”,缺少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不能很好地融入公司之中。主要表现为行为取向功利化、缺乏合作意识。日常活动中以个人目标为中心,处处想着个人怎样获取更多的实惠,功利化取向明显。而合作意识淡化,对集体的事情和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在这方面与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求职者形成明显反差。

三、企业的用人偏好

虽然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种种问题及不足之处,但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大多数人力资源经理认为:大学生虽然缺乏经验,但充满朝气活力、观察力敏锐、富有创新精神。大学生这些特质尤其成为时尚、设计方面公司招录员工的标准。例如某家网络公司,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该公司急需具有创新思维的青年人来捕获信息。也有一些中老年员工过多的企业部门需要新鲜血液,例如某大型金融国企的行政管理部门,该部门以中老年员工为主,对于新型管理理念不能够充分掌握,所以就需要招收相当比例的具有管理学背景的年轻人。

同时,根据对访谈记录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在企业的用人方面,人力资源经理有以下四种明显的偏好:

第一,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100%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参加过志愿活动、村官经历、专业实践等活动的大学生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学生。

第二,看重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缺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一些企业往往不考虑他们,招聘时明确规定了相关工作经历年限。如某家金融公司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但没有裁员,反而吸收大型金融公司因金融危机裁减的资深员工。该公司2009年的招聘中,就明文规定“要求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条件。

第三,追求名校毕业生。90%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简历筛选过程中,资质相同条件下,看重知名院校的毕业生。

第四,具有用人“惯性”。这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经理在招聘录用时会倾向选择某些特定高校的大学生。人力资源经理的用人思维倾向可以用“晕轮效应”来解释。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反映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就是,若企业在录用某所大学的学生后,该校学生表现优异,就会使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肯定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用人时会优先考虑录用毕业于该校的大学生。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企业的用人偏好,下面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学校与学生相结合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职业理念,脚踏实地,愿意从基层做起,主动把握就业机会;其次,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在专业问题上有一技之长;最后,注重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求职时就会有自信。尤其是对于非名校的大学生来说,这点更为重要。

总的来说,大学生应该在学校的指导下,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知识,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相关的社会工作,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积累经验,用“人无我有、人有我熟、人熟我精”的优势在竞争中取胜。

第二,从学校来说,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设臵、课程设臵、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不断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其次,动员学生珍惜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学校组织各种活动的机会。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了解社会, 认识自我,不断积累经验, 增强自信心;最后,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为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指导方案。例如对于大一的学生,可围绕了解自己、专业、职业开展系列课程;对大四学生则主要是求职技巧的指导。

第三,从学校与学生相结合的角度,应充分开发校友资源。高等学校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其社会影响正是通过分布于社会各个行业的校友实现的。校友资源,是高等学校的第一资源。毕业的学生,常常称自己的学校为“母校”, 母校这个词突显了校友与学校之间的天然联系,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学校发展的无形财富。高校可以邀请在各行各业里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给在校学生做报告,采访杰出校友,通过新闻报道、校友通讯、校友人物传记等形式,宣传其先进事迹,总结其成长历程,用校友的奋斗经历和感人事迹激励和引导学生,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从更直接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来说,校友可以给学弟学妹们提供实习、工作机会。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专业技能不过硬、就业观念落后、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不足及缺乏团队意识等问题;在企业的用人方面,人力资源经理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看重工作经验、追求名校毕业生和具有用人“惯性”。据此,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学校与学生相结合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给高校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

一、成因分析

(一)自身主观原因

1.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好高骛远。多数毕业生渴望找到待遇高环境好工作又轻松的岗位,但这些岗位往往比较稀缺,并且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二是攀比心理。不少大学生患得患失,求职时唯恐自己找的工作不如同学找的好,怕丢了面子,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犹豫不决。

2.向往大城市。笔者长期在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从日常求职登记和历次人力资源交流会情况看,进行求职登记和参加交流会的大学生非常少,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在县级企事业单位就业;从每年就业报到情况看,本科以上返回原籍的大学生也比较少。原因是许多来自农村和边穷地区的学生,他们读大学的目的就是要离开农村,离开边穷地区,因为农村和边穷地区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较艰苦,比起城市来讲确实存在很多的不便利。

3.学不成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大学,只要有钱,即便没钱有关系也行,几乎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无非是院校的档次和知名度存在差异而已,造成无数纨绔子弟和缺乏学习能力在过去根本没有机会考入大学的群体也进入大学。同时,部分大学院校,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教学质量,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不管,只要交钱就行,三四年大学过去,虽有大学文凭,却无半点本事。笔者在陪同企业招工时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拿着本科文凭,对所学却是一问三不知。

4.不愿到企业就业。当前存在的考公务员热,有的招录岗位竞争比例达1000比1,1000个大学生在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周围不少亲友的孩子毕业不到人才市场求职,也不到用人单位应聘,而是呆在家里埋头苦读,以求在公务员或者机关事业人员考录中一举成功。原因是公务员和全供事业岗位工作稳定,退休后生活有保障,而到企业就业,工作会比较辛苦并因经营形势变化存在不稳定性,很多企业还不为员工办社保,退休后缺乏保障。

(二)社会客观原因

1.供求矛盾。“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则会失衡,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一是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甚至毕业院校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比如当前高校毕业生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尚未普遍确立,许多人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地区工作,就业期望值偏高,从而造成了就业意愿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人为加大了就业难度;四是用人单位出于直接“使用人”的需要存在重男轻女、片面强调工作经验等用人导向;五是中小企业虽然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但因其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工资待遇较低、工作环境不优等问题普遍缺乏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六是公务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开选拔虽然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但同时也助长了毕业生非“铁饭碗”不去的观念。

2.市场缺陷。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市场化程度低,信息渠道不畅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和匹配的成本较高;同时,市场规则不统一,发育不充分、不完善,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导致市场就业的不完全竞争,造成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有的毕业生甚至被迫放弃市场就业。

3.办学失范。高校扩招之后,一方面是民办、合资、股份制等非公办高校异军突起,另一方面是公办学校的层次升格愈演愈烈,还有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样一来,大学院校越办越多,招生人数年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历史纪录。然而,不少院校只求招生人数,只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专业的科学设臵,不是按市场需求设臵专业,也不是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臵专业,而是什么专业经济效益好,什么专业热度高,就设臵什么专业,更别谈必要的设施投入和严谨的教学质量了,造成学历的泛滥、文凭的贬值。

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如户籍、性别,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都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二、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增加有效岗位需求

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导致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岗位比较缺乏。为此应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的大局中来考虑,树立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创造更多的自主品牌,增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型服务业,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经济发展拉动人才需求。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对路人才

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加教学设施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树立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的理念,开设更多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适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的招生计划,按照社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专业设臵,努力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对路人才。

(三)着力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媒体宣传,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并利用案例分析、课件演示、交互式训练等直观、简明、形象的指导方式,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和水平。要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找准自我定位,突破传统就业观念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要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技巧,增强信心,善于辨别和利用市场信息,善于自我展示和推销,通过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各类媒体要与各级人社、教育等政府部门想结合,加大政策宣传和文化渗透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干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克服目光总是瞄准大城市、心里总是想着高待遇的思想障碍,勇于到西部、到农村、到厂矿、到边穷地区就业,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引导用人单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让员工充分享受经营发展成果,努力在工资、食宿、社保、娱乐等方面为员工提供良好服务,努力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前来效力。

(四)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扶持政策,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要加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逐步构建全国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时就业服务。尤其要加强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选拔富有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意识,喜欢基层工作、乐于并善于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高校毕业生从事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从源头上解决制约促进就业工作的瓶颈。要加强促进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经营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扶持服务。要继续贯彻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计划,落实好资金保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社区就业创业,并通过大力宣传在基层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基层就业市场最广阔、最能发挥聪明才智、最易脱颖而出、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浓厚氛围,逐渐转变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成才观,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为什么欧美国家大学生就业比例高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中国这么突出?就因为欧美国家的经济已发展到以高端经济、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主的高级阶段,金融行业、软件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需要高素质人才的产业比较发达,而传统的制造行业等低端产业结构大批向亚洲等地区转移。所以欧美国家对高端岗位的需求会比较多,在就业市场所占比重较大,因而能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尽快立法,使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尽快建立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规定就业市场开设的条件、程序,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遏止“权力就业”,制止欺诈行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运行。尽快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交易规则,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审批制度,明确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交流会的实际效果;加强毕业生招聘的管理,对招聘单位进行资格认定,明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止乱招、滥聘、乱收费、性别歧视和毕业生随意违约等违反政策规定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高等教育法》、《劳动法》、《合同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条件成熟后应尽早出台《市场就业法》、《公平机会就业法》和《大学生就业法》。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是就业指导定位问题必须落实。国家要求“全程化指导”,多数学校均未落实。据调查:52.9%是大四才开始抓,光靠毕业前“临门一脚”根本不可能完成就业指导任务。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塑造大学生、“教之以渔”、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中心,相应地也缺乏现代社会的服务意识,缺乏竞争社会的客户意识,缺乏文明社会的生涯意识,缺乏信息社会的技术手段,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

1、树立“职业指导”理念,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要把“就业指导”改为“职业指导”,由把毕业生送出校门上升到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的层次,帮助毕业生作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总体计划和总轮廓的勾画,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有机整体。个人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与个体所处的家庭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于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指明了途径和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就应在明确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制定出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升级的关键一环。

2、树立全程指导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要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色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为此,要加强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做到专家化。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提高指导效果。

(四)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闯出了大学生创业之路,学校建有鼓励学生创业基金和相关机构,并有专人进行创业指导。四川2006年有533位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均已获得稳定发展。希望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简化相关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积极给予扶持。各高校也要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关怀、支持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能成功地走上创业之路,茁壮成长。

(五)制定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国家虽然对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有优惠政策,但政策的落实和完善还存在问题。例如,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可享受工资优惠政策,但有年限,不利于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和边远地区长期工作。在助学贷款,深造学习和晋升机制上还应有明确的措施。

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臵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形成结构性失业。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臵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加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制订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是市场发挥优势的重要保证。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臵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保证市场秩序。

★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钱建国 宋朝阳)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是个社会热点问题,本文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当前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了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各自优势,才能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和很好的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个社会热点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就业需求角度和供给来看,存在很大矛盾,大学生仍然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这是很有意义的。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这些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年达559万人,2009年达610万人,2010年达630余万人,因此,就业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在新形势下,许多大学生毕业生都自我感觉良好,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而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择地域。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大都市总是意味着多机会、有高薪和有发展前途的地方,这就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小城市很少人有问津,而大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选单位。许多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单位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

从目前情况看,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比较流行。以上存在的问题都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2、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企业选择大学毕业生有许多要求,主要有:忠诚企业、学习能力、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富有激情等方面,有许多企业还提出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而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存在招生的盲目性和专业设置的滞后性,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按照高等教育规律要求,高校在招生时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现实是我国教育体制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用人的目标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才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大多在综合能力上比较欠缺,专业素质也不过硬,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质量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对策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除了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外,也必须注意发挥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非专业优势。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因此,只有在认知自己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有的放矢,确定出最佳职业目标。大学生要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将出现的热门职业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当前和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状况;从事所选职业的所需能力。并及时了解就业制度改革方向、当前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同时,大学生还必须做好职业规划,规划好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是通向成功的基石。在认知自我和社会的基础上,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岗所需。遵循“人职匹配”的原则,选择最佳的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职业目标要符合个人的价值观、职业兴趣、专业技能、人格特质及社会需要;二是目标要适度,要有弹性,便于面临挑战性环境时进行适当调整;三是现实性与挑战性、可行性与激励性相结合,激发自己坚忍不拔、勇于成才的斗志,并把目标的实现落实到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步步为营。

2、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

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来说,要把促进就业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优化专业设置,积极主动的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性人才,努力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各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重要的战略任务和当前工作重点,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任务分工,逐级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确保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上的“三到位”,健全就业工作体系。此外,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对就业创业规律的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程质量。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观摩、评选等活动,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与服务,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努力完善就业信息网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深入各行各业为毕业生挖信息、找岗位。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要加大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学生毕业前有充足的顶岗实习学习经历,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并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并逐步扩大规模。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下载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61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362论中小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培养 363论开放式教育 364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365论学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及对策(精选5篇)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浅析及对策 沈 翔 摘 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伴随着高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

    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题目: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就业难人力市场就业能力 摘要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

    工程索赔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1 绪论建筑物工程索赔指的是在房屋建设工程具体施工的过程里,由于出现了施工方面的问题,遵照合同要求合同相对方进行一定的赔偿,这是一种愈发常见的施工过程中的现象。特别是现......

    酒店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酒店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酒店营销过程, 酒店营销, 酒店营销策略, 酒店营销问题, 酒店营销问题处理 酒店营销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为使酒店盈利而进行的一系列......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 名牌效应 首先,名校与一般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名校学生给予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基于自己心理优势和面子问题,许多人有傲气甚至......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最终定稿)

    201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超过本科生 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步入就业市场,这使得严峻的就业形势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与一些就业压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