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的七个故事

时间:2019-05-14 18:3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要读书的七个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要读书的七个故事》。

第一篇:为什么要读书的七个故事

爸爸,为什么要读书?

一、高考那几天,有一段话很流行:

“高考其实是所有年轻人在一起,做同一份试题,然后决定去哪座城市,和什么人成为同学,做什么工作,今后和谁相知、和谁旅行、和谁一辈子。”

更好大学往往意味着——

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学妹,更好的同学,更好的专业,更好的老师,更好的学历,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校友会,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会让你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用一年时间去换取更多的人生选择权,在我看来是太划算的事情了。

二、上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问我:

“爸爸,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老师和你们都要我努力学习?”

我没有讲理想、梦想、眼界这些大道理,而是找来了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仅仅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给儿子解释这段话:

努力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你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权。

三、王远成出过一道选择题:

总有一天,我们最爱的父母会老去,得癌症,进医院。

比如得了肺癌,要化疗。

化疗药物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进口药叫“贝伐珠单抗”,2万元一针,不医保,副作用小,不掉头发,化疗后不呕吐,病人精神。

而普通国产化疗药,一千多一针,可以走医保,吃了呕吐,头发掉光,病人生不如死。

半年后病情进展,化疗没用了,于是医生又给你两套方案。

一种是保守治疗:吃中药,疼到死。

一种是吃进口靶向药,易瑞沙和特罗凯,一天一片,每天1000元,不医保,全自费。但效果好,病人吃了以后,不昏迷,能躺床上跟你聊天。

这是你最亲最亲的人,你怎么选?

还怎么选?

不努力,真的没资格选。

努力和不努力,中间差着一个选择权。

四、“萌医生”讲过另一个故事:

前几年,我在医院实习。

有一天夜里,急诊室冲进来两位农民工,一位用左手紧紧握住右手,鲜血直下。

一位拿着一个酒瓶,瓶里泡着半截手指。

不用说,手指断了。

我导师说:现在接还来得及,以后手指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他问:要多少钱?

我导师说:三千左右吧。

他愣了一下,说:那如果截掉呢?

我导师说:三百。

他果断地说:截吧,不要了。

我倒吸一口凉气。

那一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贫穷限制的不只是想象力,还有人生的选择权。

弱国无外交,弱者无选择,这是人生最残酷的事情。

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权的生活。”

五、选择权究竟有多重要?

重要到超乎你的想象。

前几天,陆拾一讲过一个例子:

“我很穷没钱的时候,觉得找个月薪一万的男朋友就非常棒了。

当我月薪到了一万时,觉得月薪两万才能做自己的男朋友。

等我月薪到了两万时,觉得男朋友月薪怎么也得五万。

当我月薪到了五万时,又觉得月薪十万的男人才能入我眼。

可现在,年收入几百万后,我已经不看月薪找男友了。

这种感觉就好比,你没有房子,所以特别渴望对方一定要有房。

你没有车,所以要求对方得有。

可当你拥有的一切,能填满自己时,你对男人的要求反而会变得纯粹。

你给我爱情就好了,面包我自己买。”

一个人的终极安全感是什么?

是拥有生活的自主选择权。

自己给的,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六、有一个故事误导了很多人:

一位渔夫在海边晒太阳,一位富翁走过来对他说:

“为什么不去捕鱼呢?”

渔夫说:“捕鱼干什么呢?”

“捕鱼你就能挣很多钱啊?”

渔夫说:“挣钱又为了做什么呢?”

“挣钱你就可以买一艘更大的船。”

“买大船又做什么呢?”

“这样你就可以挣更多的钱。”

“那又能怎么样呢?”

“你就可以像我这样,在海边晒太阳。”

渔夫说:“我现在正在晒太阳啊。”

这个“渔夫和富翁”的故事,误导了很多人——你看,你想晒的阳光,我现在就晒着呢,你想拥有的悠闲,我现在就拥有呢,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呢?

其实,两人看似都在享受阳光,但实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富翁拥有选择权,而渔夫没有选择权。

渔夫兜里钱用光了还能晒吗?

渔夫生了大病还能晒吗?

渔夫有了娃之后还能晒吗?

但富翁是不一样,他不仅可以选择天天晒,还可以选择在最好的海滩晒,还可以选择不晒太阳,去山上看夜景,去湖边吹风……

康德有句话说得好: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拥有选择权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最棒的生活状态是拥有选择权。

我们年轻时为什么要努力奋斗?

《离婚律师》中有一段台词,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我认真做人,努力工作,为的就是当站在我爱的人身边,不管他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都可以张开双手坦然拥抱他。他富有我不用觉得自己高攀,他贫穷我们也不至于落魄。

这就是女人努力上进的意义。”

努力,不是为了跟谁攀比,只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爱想爱的人,过想要的生活。贫穷一点也不值得赞美

王心仪自幼家贫,却一直成绩优异,2018年以707分的高分考取北京大学。她说,“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和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她写的这篇文章《感谢贫穷》,在网上爆红,感动了很多人。在贫寒的环境中,考上北大,我们应该为之鼓掌、喝彩。不过,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2017年北京市高考状元曾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我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对于教育固化、阶层固化的大讨论甚嚣尘上。

同样都是高考取得非常好的成绩的优秀学生,同样爆红网络的两段话,2017年的学生说出了家庭基础对成才的重要性,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2018年的学生说出了贫穷对自己的磨练,却鼓舞了很多人。

没错,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家庭条件好,所以优秀;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优秀。

真理只可能有一个。我当然站前者。

贫穷不可能是优秀的前提

很多人大脑里是没有一点概率思维的,他们头脑里都是一个一个孤立事件,单向思维。

你说“北大人都很厉害”,他说“也有人退学”; 你说“湖南人都爱吃辣”,他说“也有人不爱吃辣”; 你说“重庆女孩儿漂亮”,他说“也有人不好看”;

你是没法聊的。因为你脑子里有一个百分比,而他脑子里没有,他只记得:我在网上看到某某某被退学、不爱吃辣、不好看。我要说的是——概率。

当北京的父母们为了孩子能上金融街牛小学而斥资千万买入学区房时,农村贫苦家庭的父母脑袋里是没有“学区”这两个字的;

当大城市的父母周末带着孩子奔波于英语、奥数、钢琴、围棋、舞蹈、朗诵等补习班时,农村贫苦家庭的父母不知道世界上有“补习班”这三个字,就像王心仪的母亲说:你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是这块料,我会供你读到最高,如果不感兴趣,上专科也没关系。

当大城市一节奥数补习班500块钱时,好一点的农村的补习班还是10块钱能管一天的。

当大城市的父母拿着小鞭子催促孩子拼命考取更好学校时,农村贫苦家庭的父母居然会问:考大学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大城市父母暑假带着孩子去草原、山谷、海边、长城、故宫、龙门石窟时,农村贫苦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是连作业都不管的放羊式,孩子是随处游荡的。。。

你问我你说的是真的吗?当然,因为我就是那个从农村考大学考出来的。你要问我从农村考学改变命运的概率?估计有2-3%。

你知道吗?概率里边1%左右就是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的规律是:你随便点一个人时,他绝对不会是那个成功者。

所以我根本不关心这2-3%,我根本不关心王心仪这样优秀的孩子如何看待贫穷。我想问的是:谁知道剩下的97-98%的农村孩子,去哪里了?

他们去了村子里震耳欲聋的简陋加工厂,去了风吹日晒下雨淋冰雹砸的农田,去了城市里高楼大厦建成之前丑陋肮脏又危险的工地,去了尘肺病高发的工厂。。我想问的是:这97-98%的农村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之后,他们的孩子会去哪里?

他们的97-98%会去村里的震耳欲聋的简陋加工厂,会去风吹日晒下雨淋冰雹砸的农田,会去城市里房子建成之前丑陋肮脏又危险的工地,会去尘肺病高发的工厂。。

那2-3%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才是小概率,是农民不浇地不施肥不除草不爱护,随便撒下种子,无心插柳成的荫,是祖坟冒青烟,是靠天收的。贫穷,是可以要人命的。前几天火爆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让所有人记忆犹新的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穷病。这也是这部电影写实的关键之一。

《感谢贫穷》文中也有一句:贫穷。。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优不优秀还是小事,贫穷,是可以要了人的命的。

如果在网上搜一搜白血病、尘肺病、癌症等,你会看到一个一个的家庭,被小小的细菌、病毒击碎,他们为了治病,会倾家荡产,直至被死神带走。其中很多都是贫苦家庭。

他们如果有足够的钱,会因为生病家破人亡吗?会像电影里白血病患者老吕那样为了不拖累家人而自杀吗?

贫穷,什么时候成了优秀的前提?贫穷,什么时候成了值得赞美的事物?贫穷,什么时候成了可以让人感动落泪的故事情节? 关于贫穷的一切赞美和感动都是极端错误的。值得歌颂的是——奋斗、坚强、突围。

就像王心仪一样,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仍然能够奋发图强,尽最大努力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庭命运。王心仪是好样的!

我相信,她进入北大,北大中文系能够为她提供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学校历史、各业名师、各地才俊能让她增长更多的见识,开阔眼界,毕业之后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能够留在大城市,扎下根来,结婚生子。

她的孩子,也将从一出生就享受大城市最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将来能够上比农村更好的小学、中学,能够上很好的大学。

王心仪以一己之力,改变命运,进入城市,这才是她最值得赞颂的地方。可是,谁会关心剩下的那97-98%的落入贫穷死循环的孩子们? 他们为什么会陷入贫穷死循环?

是他们傻吗?智商低吗?不爱学习吗?低人一等吗?活该吗? 我是绝不认同的。他们中很多人都很聪明,勤奋,能干。

但是,他们掉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掉入了一个巨大的无法识别、无法反驳、无法抗争的陷阱。

因为他们在井里,所以几代人都只能生活在井里,只有少数人拼命往上爬,才重见了天日。因为他们在井里,所以他们抬头就能看到井口大的天空,他们生下来就认为天空就是如此,远远看去只有一个碗那么大。

因为他们在井里,所以他们封闭、迟钝,有时怡然自乐,有时自相残杀。因为他们在井里,所以他们等待随时被疾病或猎人捕获。因为他们在井里,所以永世不得超生。唉,泪如雨下,我是没法写下去了。北大学霸感谢贫穷的底气,不是人人都有

1、一篇关于贫穷和希望的文章

最近一周,有两名准大学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个是云南小伙崔庆涛,跟着父母在工地拌砂浆时,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称走出大山也会回到大山,但回来时,期待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另一个则是河北女孩王心仪,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好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此前写下的一篇“感谢贫穷”短文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

王心仪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不得务工,只能在家照看农田和孩子,以及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

她有两个弟弟,大的即将升入高

三、成绩优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

从小学开始,王心仪就主动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喂鸡放羊,采摘棉花,春耕时还会帮妈妈下地犁田,她在前面拉,妈妈在后面推……

尽管家境贫困,但天生乐观的她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各种奖状、证书贴满了墙壁,四个多月前还在全校师生面前代表高三学子讲话:

“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们便没有辜负这段青春、这段韶光!”

图自公众

号“河青家长会”(下同)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王心仪的表现都非常好。

妈妈心疼她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平常孩子的一半,每次在食堂买饭就买大白菜,舍不得吃点荤的;班主任夸她乐观开朗、格局很大,“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的确,她爱好广泛,视野开阔,最重要的是很有主见。

虽然高中学的理科,但基于对文学的喜爱,填志愿时她选择了北大中文,这让周围很多人不解——为何不学个更赚钱的专业?她说,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更重要。

高考后,她经高中物理老师介绍,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做辅导员。当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时,她正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让妈妈把信封里里外外拍了个遍。

就是这么通透的一个18岁女孩,面对姥姥的患癌去世、上学之路的艰难、同学对自己衣着的嘲笑,在文章中通通化为了两个字——“感谢”,宾语是“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这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一经发出,感动了许多网友↓↓

同时,也让不少人搬出已故作家张贤亮说过的话(不可考,但很有道理)——

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我宁肯放弃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只要能够让我以前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我就很满足。谁赞美贫穷,他一定在撒谎!

2、贫穷没有意义,战胜贫穷才有

虽然媒体报道的标题是“感谢贫穷”,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女孩字里行间感谢的是一路奋斗、倔强不屈的自己。

她没有感谢贫穷让她失去了亲爱的姥姥,没有感谢贫穷让她遭受同学的嘲笑,也没有感谢贫穷让她在长身体的时候,只能吃最便宜的大白菜。

她感谢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那股战胜贫穷的志气。她的感谢,更多的是在对贫穷和苦难表达胜者的藐视。

不可否认,有的人在环境的压力、需求的刺激下会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但这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力量,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

这既回答了”为何走出困境的穷人小孩是少数“;也是为什么最后超越了贫穷的人、绝不会再想要贫穷的道理;更是国家长期以来坚持扶贫帮困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会误认为,贫穷的成长环境是生命中的财富? 大抵是太容易被生活中那些通过自己努力、战胜贫穷的事迹所激励,把个人的奋进、意志的光辉笼罩在了贫穷的上面,将”阳光总在风雨后“作为精神寄托。

不是贫穷成就坚强,而是坚强的人没向贫穷低头;

贫穷只会带来苦难,而苦难无论何时都是苦难,它带给我们的伤害是无论如何不会改变的,苦难不值得追求和感谢,磨练意志只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就像咱们的作文素材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坚持写完了《史记》,后人赞扬的是这种历经苦难不忘初心的精神,怎么也轮不到赞扬宫刑。

贫穷也如此,不否认寒门女孩考入北大这一个案可以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带来希望,但绝不能因此而号召大家肯定贫穷、感谢贫穷。

如若一定要为“感谢”找一个客体,不妨说是她妈妈。

看王心仪文中的描述,尽管妈妈身体不好、上学之路又破得不成样子,但她坚持每天接送孩子,风雨无阻、从不误时↓↓

当班上同学嘲弄孩子的衣着“土得掉渣”,她不气不恼,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给她很多务实的道理↓↓

虽然没多少文化,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换作别的母亲不一定能做到这一步,对女儿的要求或许是读书无用,不如早点打工嫁人养弟弟↓↓

如此看来,王心仪的原生家庭在物质方面没有给予她太多,但精神上她已然是个十足的“富二代”:

勇于面对并克服贫穷带给她的痛苦、挣扎与迷茫,相信贫穷只是暂时的,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相信努力能赢得尊重。

这样的孩子无疑是令人钦佩的,她的“感谢贫穷”是如今罕见的精神力量,相当了不起,但背后也映照着一种无奈——如果不贫穷,成功之路会好走许多。

3、如果不贫穷,可能出现更多的“王心仪”

网友的评价不无道理,“现在的社会是越缺少什么就越宣传什么”。

穷人家的小孩能考700多分,很少很正能量,所以成了新闻;那些家里有钱还考700多分的小孩更常见,实际比例更大。

跟美国的超级英雄一样,“富的靠科技,穷的靠变异”,中国小孩想要读个好大学,是富的靠资源、走素质教育路线,穷的靠拼命、得三更灯火五更鸡。

2017年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说过这么一番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中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虽然“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广受诟病,但肉眼可见的是,穷人家的孩子确实很可能出生不久就落后了。

在一些学者眼中,这种情况跟古时候是一样的,科举制度刚开始给社会提供了比较高的流动性,但随着社会逐渐成熟稳定,社会流动性都会降低。

举个例子,北大光华的颜色教授做过一项研究,看明朝的进士里,有多少是从精英家庭出来的,又有多少是普通老百姓。

早期,出身于精英家庭的进士比例只有20%,随着时代发展,这个比例一直上升到60%,后来虽有下降,但总体趋势还是上升的。到了万历时期,80%的进士出自精英家庭,基本没老百姓什么事儿了。

明代出身于精英家庭的进士比例(via.颜色)

进一步的,他们还研究了天气对进士出身的影响,发现恶劣天气一多,农业收入减少,穷人更没钱上学和考试,所以这些时段精英阶层中进士的比例更高。

研究之后,这位教授以自己任教的光华管理学院为例,得出一个教室200多个学生,只有不到10%来自农村家庭的调查结果……

事实上,无论最近崔庆涛和王心仪的新闻多么振奋人心,“寒门难出贵子”依然是现在的大趋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是课本上的一句古诗而已,穷人的生存环境、学习条件确实糟糕,甚至有向更糟糕发展的苗头。如果能得到改善,那么是否可以期待更多的“平民贵子”出现?

新闻里说,王心仪和弟弟高中期间一直在领贫困生补助,有位爱心人士也一直在关注姐弟俩,经常说只要他们有困难,随时可以联系他。但心仪妈妈说:“非常感谢社会对我们这个家庭的关照,只要是自己能负担的,绝不会向别人请求资助。我们省吃俭用,辛苦一点也没什么,一家人只要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钱还是去帮助比我们更需要帮助的人吧!”

——他们家的条件已经够艰苦了,却还有比他们“更需要帮助的人”。

话虽如此,该帮的还是得帮,贫穷是国家的耻辱,社会有义务给予所有人战胜贫穷的希望和机会。别的暂不提,作为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教育公平和医疗保障在农村绝不能缺席。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的不是劝人去感谢贫穷、将其喊成一针麻醉剂、扎向所有人;而是齐心协力,让孩子成长的环境好一点、奋斗的路障少一点。这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4、改变命运的机会在考上北大之后

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寒门学子考上清北的新闻涌现,但报道后续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可能对于其中很多人来说,收到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是人生的巅峰时刻。

“通知书只是一张船票,登上高校这艘船就立即作废”,想要顺利前往目的地还需自己掌舵。说“考上北大不等于阶层跃升”或许有些片面,但改变命运确非一次考试就能完成的。毕竟通过高考只需要克服小环境,之后更多的还是要直面大环境,就业、房价、教育,这些跟钱挂钩的社会压力都等着你斗争。

比较极端的例子,高房价。昨天又有一则孩子让家里帮着买房的新闻上了热搜,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个妈妈拒绝了,称“你终归是要自己飞翔的”。

按理说,网友一直以来对国内的巨婴心理极为排斥,认为啃老是三观不正,“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妈妈拒绝为孩子买房提供帮助也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

但这次新闻底下的评论却是这个画风↓↓

不是道德绑架、也不是卖惨哭穷,只是描述一个普通的26岁青年因为没钱所要面临的困境。

新闻主人公好歹还有家里依靠,那些家庭条件本就贫苦、还等着自己来养活的年轻人,可能这辈子都别想在大城市买房了。

另一方面,成都几个小区的业主不久前发生过一场争执,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操作被称为“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

可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没有绝对富有,只有相对贫穷。在国内高昂的房价和不均衡的教育资源面前,谁都可能变成穷的那一个。

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西虹市首富》,沈腾扮演的王多鱼为了花光10个亿好继承遗产,选择只做亏本生意,但不管什么夕阳产业,只要他投,人们就一起投;不管什么脑残梦想,只要他跟,所有人就一起跟。

在首富光环的加持下,“愚蠢”的王多鱼越来越有钱,电影院里的观众们一边笑一边难受,人和人的差距怎么比人和狗的还大?

更让人难受的是:生活都这么苦了,自己却还是得努力奋斗;即便知道奋斗后也可能贫苦如故,却还是不肯放弃自己,向贫穷低头。

这就明显不是贫穷厉害了,而是人的意志厉害。

所以,看到网上广泛宣传“感谢贫穷”时大家才那么激动,因为贫穷带来那么多苦难,绝对不值得被感谢;我们要感谢的终究是战胜贫穷、克服苦难的坚韧精神。

就算是写下“感谢贫穷”的女孩,本意也是感谢那个经过一路奋斗、终于看见曙光的自己,不是吗?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感谢贫穷”只是强者谦词,不能成为“我弱我有理”的借口,人家能争口气考上北大,我等凡人还是继续努力、继续攻克贫穷吧。

第二篇:读书要达到七个层次,你到几层?

第一层:读书有欲

“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算命先生如是说。读书也是这个理。

不喜好读书的不去说它,“尽信书不如无书”不是反对读书,而是说读书不要太书呆子气。

读书人有两类可师可友:

一类平时不太读书,但问题一来,知道到哪里找书,知道找什么书,知道怎么用书,这种人善读书,相信书的力量,求知欲来自问题。学其灵性!

一类人好学不倦,孜孜以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满肚墨水尤嫌不足,恨不得把天下书变为成竹在胸,爱书成癖,求知欲来自自觉。学其习性!

古人有“面壁书橱如北面王”之说,常到栖息谷如能多少感受一点“王气”,也不枉了。

第二层:知书识路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读什么书才最有效,也要有那么一点真功夫。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或者有那么几个引以为“同志”的师友,可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和准确性。

没到栖息谷前,偶对管理感兴趣时,信步到书店,乍一看,管理类的书真是多啊,恨不得每本书都扛回去。在家园读了一两个月的贴,知道了不是每一本或每一种书都需要读,三四个月后知道有太多的书不值得读,半年下来知道了有哪些门类,再接下来,就是逐步了解到各门类的代表著作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再到书店,抱回来的书针对性和系统性是一年前的我不能比的。

没怎么见过大海的人,见着一片水域就称其为“海子”,这也是有的。如果和一帮曾远航的海员混在一起,即便没到过海边,对海洋的博大精深的认识也会深刻得多。

第三层:览书成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不仅是为了到达你的目的地。“走捷径用的时间少,走弯路去的地方多。”这是一个朋友给我的赠言。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到达一个目的地只靠走路未免就太累,看古装电视剧时我常感叹古人不易,要去一次京城或到一次边塞真的太难了。现代人飞机、火车什么的,就是坐长途汽车也不知比古人方便到哪儿去了。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小学生读书是学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中学生读书是念书,一句

一段地念自己的底蕴;大学生读书是读书,一本一本地读出知识、能力、素养;大学毕业后,虽然也有不乏研读专著的时候,但我认为90%以上的书是以览为主。前人有跑马看花、走马观花、下马栽花之论,现代人可能要有坐飞机俯视风景的本事,我不是倡导不认真的读书观,该认真琢磨的时候是一定要静下心气反复研读专著的,但不能否认“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是现代人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否则的话,何谈效率、何谈博学?览书成术,重在一个“览”字,成术了也就有了一种崭新的本事。

第四层:比书长才

少年时读《爱迪生传》,知道了爱迪生年少时曾有顺着书架读书的故事,未解其中味,以为读书就得有这么一种疯狂劲,也有过象今天追星一族追随的意思,不知家人中是否也曾有人如此犯傻过。

后来读到过一本数学科普读物《从一到无穷大》,说古人不知数字之前,对数的大小有一个聪明的比较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把两个数展开来,一对一地进行比较,实际上这个办法在现在的理论数学中仍有应用,如对无穷大的判别。我的理解是,好书就是一个无穷大的数,一对一地比一比往往可以优劣立断。

我读武侠小说极少,但读过。有这么一种感觉,最先出场的人物,不管作者如何着墨,初以为是很厉害的角,越到后来才越发现这些人其实是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读书也往往如此,头脑一片空白的时候,抓住一本书就以为是好书,及至后来,才发现好书多了去了。《老残游记》里一段黑妞与白妞的描述应该知者甚众了,黑妞的好处说得出来,白妞的好处是说不出来的。不比何以知之?

比书是一种习惯,读书之初,务求搜罗能求到之书,以每小时十余本的速度淘汰掉大部分,然后择其可观者比较着读。以后见到类似的书,必与胸中所识忆的比较一番。虽然费事,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已长了见识和比较的才能。书不是数,有时不便直接比出高下,但比不出高下之时往往是认识多维化的开端。再说,读书如果仅为了增长新知毕竟是初级层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比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五层:阅书养性

现代人生活节奏明快,也容易产生心浮气躁的毛病。报纸读标题,电视换频道,用词赶时髦,吃饭麦当劳。这可以说是通俗的写照。搁到读书上,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偏偏读书是个养性子的活,一段时间,有感于自己读书不多,曾对“斯巴达”精神、“苦行僧”生活、“修炼”等等词推崇备至。最有意思的经历是大学待分配时,为了作好被分到艰苦环境时的打算,居然突出奇想去买了一本基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当然不是妄想当什么数学家,只是希望能在艰深的题海中找到一种寄托和精神。

后来知道了“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书是万万不能只这么读的,性情也不能只是这么去练达,所谓“进德修行,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读书何尝不是如此?

书读到一定份上,就感觉其实读书的诀窍在于能“进得来,出得去”,能够“眼高手低”。所谓“进得来,出得去”,无非是捧起书来最多硬读数十行必能被吸引住,而不是看上两三页就昏昏欲睡,抛开书本必有心得,而不是拘其所言。再进一步就是有心得的书必定再读,再读必另有所获,屡有所获的书必定常读,常读常新。至于“眼高手低”,则是眼界要高,出手要勤,其实这又何止是读书呢?

平生有两段读书经历最堪回味,一次是十余年前到油田出差三个多月,白天休息,晚上上班,有的是时间,就着手边唯有的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反复读了几十遍,连带着练字练文章,抄书、模仿、习练文笔,累计的纸字不比原书少。再一次就是进了家园的门后,一年多来,见、览、读及潜心琢磨的书籍资料自己也说不清。

第六层:鉴书见能

做学生的岁月,我酷爱古小说,至今《三国》《水浒》仍是爱不释手,不时会从书架最方便的位置取下来读上一两回。曾有一段时间,最欣赏的人物就是那种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英雄。读书要做到“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应该也是类似的功夫。

现在看来,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等等固然豪杰,但真正的英雄当属那些能把这些豪杰之士“识得出、聚得拢、摆得平、用得上”的家伙子们。所谓“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也。读书也应该是这样吧?能硬啃下几本难读之书当然是水平,能做到“识得出、聚得拢、摆得平、用得上”,更应该是读书的上乘本事。鉴书见能,说的就是这个理。

鉴书和比书不同,比书是以书为主,相互较量中显深浅。鉴书是以我为主,品评识用见真章。鉴书的能耐,依我看要害在鉴定、鉴赏和借鉴三个带鉴的词上。我不喜欢把我的观点带上文字游戏的色彩,可能用下面这种一针见血式的描述更有说服力一些。

考古学家鉴定文物,那是一种真正的鉴定。读书读到苦处,也可能是读书读到乐处,就如同一个考古学家手捧一件文物,远端近详,追溯相关记载,判断历史风格,必要时来点什么放射性测定之类的,这种经验式的概略推论和结构化的硬性指标相结合,正是我们鉴定式读书的基本功。

投机商鉴赏艺术品,那是一种值得学习的鉴赏。鉴书如果学艺术家怎么鉴赏艺术品,结果可能是误入岐途,艺术家偏重于感性和激情,商人则不然。投机商鉴赏艺术品,应该是在艺术和价值之间架起了桥梁,同时明显的取向是在价值方面。鉴赏而不是欣赏,因为读书人读书往往容易欣赏太过,过犹不及,结果落得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笑柄。

借鉴这一条,我想我这个比方可能有些欠妥,我想说要象考试舞弊那样去“借鉴”。虽然我从心底瞧不起考试舞弊这类的人和事,(中学生文摘 www.xiexiebang.com)也可以以良心和人格保证我从没做过考试舞弊这档子事,但不会下蛋难道就没吃过鸡蛋?我想谁都知道考试舞弊无非三招:一是抄夹带或索性抄书;二是照抄别人的答案;三是对答案。其余的什么冒名顶替、改换答卷、贿赂监考等不在此之列。如果抛开舞弊的人品和道德因素,我们或许可以发现,这三种形式其实是在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寻求或者求证正确答案所能做到的,最简单、最直接、最具有效率、也最具有吸引力的省劲方式。试想一下,考试舞弊的家伙们,有谁会心有旁骛地翻看些不沾边的玩意?谁会把些自认为都是错误的东西搬上试卷?这时的“借鉴”,于心理于结果,都是最最务实的。

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个随时面对各种问题的开卷考试,读书然后再去答题肯定不是考试舞弊,只是这场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再就是有的问题可能没有哪本书会有现存答案,不过我们最好还是相信书中肯定会有解答线索,怎么最快最好地在书堆找到并证实答案,就是这篇“鉴书见能”所要探索的要旨。

第七层:批书学问

听说,前人上私塾,念书不念得摇头晃脑那是不能算作念书的,读书人如果象我们今天这样或览或读也不能称之为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在当时应该很普通也很普遍。

二十多年前可能是口袋里子儿不多的原因,我喜欢往古旧书店跑,也曾淘到几本不知是什么年代的破书,记得有的书上几乎全本都是被密密麻麻的蝇关小楷批注给挤满了,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很多时候批注比原书更精彩。后来知道批书的妙处,也曾咬牙买下了金圣叹批注版《水浒》、毛宗岗批注版《三国》之类的。再后来,也曾有过读什么书都在书边写满想法和心得的时候。真怀念那些有闲的岁月,现在书读不过来了,批注的事做得少多了,但留有笔迹的书我是肯定不会轻易处理掉的。

最简单的批书是在书上为字词做上标音或解释,我认识一个现在是博士的小伙,他曾在小学时为了把《西游记》给读下来不惜为每一个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上音;我也曾见过有的老者买到现今世面上屡见不鲜、错漏百出的盗版书后,逐行逐段地把错字和狗屁不通的句子给改正过来。这种事我肯定做不到,否则的话,我的外语水平在学习几十年后也不至于还是现在这么个进退两难的地步,当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做法,但我钦佩这种精神。

比较常见的批书是一种杂想式的批注,可以是注释,可以是考证,可以是心得,也可以是随感。我批书不是太多,但也有些书是我认真读过想过的,有的书上的批感,几年十几年后读感觉特别亲热和诧异,有时想这是我写下的吗?用句时尚点的话说是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了,有的书上批注了好几回,读读每次的随感,确实有自己在不断进步的自豪感受。其实在家园里,地平线的每日一贴有很多就是这种批注性质的感受,只是地兄随手便把这种感受理顺、升华并成文了,而在书上批注的话或许是更随意更自由也更灵活些。

批书更进一步则是带着经历、体验和理论去大胆怀疑、小心考证,也就是说成了一种理性的评论、批评或批判,对于经典著作和权威理论尤其需要有这么一种思维的能力。虽然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不是搞理论研究的,用不着去创新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或考究真理是否成立,但批评是进步的台阶,更何况我们也有我们的实际需求,常有的是应用的选择和判别对我们的适用程度。

其实,批书不应该是形式的东西,批书学问的重心落在一个“问”字上,养成读书时求问的习惯无疑会提高读书收效的效益。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真正能够被我们认真批上一回的书占我们读书总量估计很难超过百分之二三,否则读书也就成了一件很苦而且少有人能为的苦差使了,但就这百分之二三的批书,如果我们有心的话,足以培养我们学问的本领,在我们阅读其他大量书籍的时候,尽管我们没有动笔,其实我们也可以眼到心到,去批书,去学

问。

第三篇:七个习惯读书心得

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在上海总部培训是知道的一本书,这本号称“影响了仅次于《圣经》”的书连带着学习的课程让我收获很多,它帮我解答了很多疑问。

常言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之前我自我感觉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不能抱怨什么,我们能做的就是默默的介绍世界给我们的一切。但是总是对世界保持这种外表下的淡定和不停的抱怨有很多的区别吗?显然,抱怨没有,会让人跟消极悲观;淡定也没有积极作用,既然是不如意,不去改变也没有用。成功的人都不仅保持冷静,而且去积极改变,用实际行动改变外部环境,争强自己,掌握主动。这就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要阐述的,无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改变,自己不主动做,没有人推着你去做,更没有人替你去做。

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总是会有差距的,很多人在现实和理想中会迷失,丢掉理想附和现实,也就失去了目标,最终徘徊与迷失,浪费着生命。无论对于工作还是家庭,以至于生命,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要以始为终,BEGIN WITH END IN MIND。任何事情都以目标开始,要有计划。这是第二个习惯。

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同样对待,要有主次之分。无论事情迫切与否,总要把要事放在第一位。但是这个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很难,我们总是会被一些琐碎的急迫的事情烦劳,要做到要事第一,必须学会对某些事情说“不”。

前三个习惯告诉我们这么提高个人的能力,习惯四,五和习惯六则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也就是告诉我吗如何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习惯四告诉我们要有双赢思维(THINK WIN/WIN),双赢思维基于互相尊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既不是损人利己也不是损己利人。我们从小到大被各种考试,比赛,评比,培养了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思维,我们要树立这种双赢思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必须很注重这个习惯的培养。这个习惯要求我们有一种正直,成熟和富足的心态和品德。

习惯五,要求我们知己解彼,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就是要求我们要想被人理解,要先去试图了解对方。这个理解对方,不是去用手段沟通人际,而是要用心去聆听别人,真正的沟通。尊重别人,也得到对方得认可。

1+1可以大于2,这是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告诉我们的。人与人直接的合作,不止两种选择,要抛开各自的看法,寻求第三种方式解决问题,创造1+1大于2的结果。这是一种创造试的合作,不仅仅是抛开不同,妥协不同,而要集思广益的合作。

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不断地使锯子锋利。谈的是在身体,精神,智利和情感方面都要不断更新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全面的提升和保持。我们的目标是过着身心平衡的生活,我们的更新也是全面的。

以上这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前三个习惯在于我们本身,确立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着重于如何进行个人修炼,由依赖转向独立,实现“个人成功”;第四、五、六个习惯,即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前六个,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实质性的变革,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第四篇:《七个“怎么看”》读书心得

《七个“怎么看”》读书心得

这段时间以来,中宣部编写的《七个“怎么看” 》通俗理论读物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书。通读完这本读物,感到豁然开朗、如释重负,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我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七个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的回答,观点准确、说理透彻、事例鲜活、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应当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好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就难有科学发展的步调一致。《七个“怎么看” 》所列七件事,即“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怎么看就业难、怎么看看病难、怎么看教育公平、怎么看房价过高、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犹如人们日常生活涉及的“开门七件事”,哪一件都是人们的挂心事,是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关键事。这七个“怎么看”让普通读者能够读得懂、信得过、用得上,读后感到茅塞顿开、心里亮堂,可谓独具匠心、殚精竭虑。正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七个“怎么看” 》一问世即抓住了人们的眼球。解决了这七个“怎么看”的问题,必然有利于人们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七个“怎么看” 》所

列问题,是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过程中必然遇到的困难,是绕不过去的七道坎,是阻碍科学发展的“拦路虎”。找准问题,是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七个“怎么看” 》把“怎么看发展不平衡” 放在七个问题的首位,抓住了解决一切问题的“牛鼻子”。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制约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从全国发展大局看,党中央为了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充分调动了西部地区党员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东中部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的优势,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实惠,西部地区的跨越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科学正确的。促进平衡发展做好了,其他的问题,像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也可相继解决。因此,牢牢地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也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群众最讲实际、最重实惠。解决好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我们党执政根基的迫切需要。《七个“怎么看” 》从人们熟悉的“招工难”现象入手,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分析深层次矛盾,解决深层次问题,有助于就业人群理性看待、冷静选择,促进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就业。

科学理论始终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七个“怎么看” 》就是中国

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金钥匙”。相信随着这本通俗理论读物深入人心,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难题都将逐步得以化解,中国这列意气风发行驶在现代化建设快车道上的“动车”,必定会跑得更快、跑得更稳、跑得更精彩!

第五篇:读书报告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看标题,我就很厌烦,因为看起来这就是一本成功学的书,我就像往常一样,把书丢一边,然后对成功学又是一番吐槽,记得高晓松曾经说过,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千万别去信仰。然而,从一翻开书,我就后悔了,而现在不断的工作经历,让我理解更加深刻。经历、习惯、成长,三个过程,让我完成思想的完美蜕变,每天都是奔向一个目标——创造价值,追求价值。

经历

人的三个阶段,依赖,独立,互助,作为新入职的新人,依赖是必不可少,也是无奈之举。每个人都渴望思想独立,渴望行为独立,但是,如果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就无法独立,即使你四肢发达,但是你的思想是无法独立的,因为你什么都不懂,每一个指令都需要别人发出,每个动作都需要别人示范,你就是简单的人造的机器人——man made robot。

其实人生短短几十载,糊涂一生也是过,奋斗一生也是过,但年轻人必须是热些沸腾,满志踌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奋斗不艰辛?年轻人要成长,必须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成长历程。出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聪明,不是没有责任心,缺乏的是一种经历,一种蜕变。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就不能意识到自己还是处于一个依赖期,和别人一样肩负着责任,却不能够独立完成,意味着这份属于自己的责任被别人分担,就无法独立。如果自己能够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做事,然而没有合作的意识,即使以一己之力勉强完成工作,但绝对是无法高效能地完成。只有经历这样的成熟模式,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这样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丰富自己的经历。

习惯

我们刚进入职场,注定我们需要积极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根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注定我们要以始为终,我们的使命宣言注定了我们的高度,一个人站的越高,看的才能更远。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对生活不同的认知,来源于我们将心如何安放。给心一个可以缓冲的角落,狂躁的时候,需要一些安静;愤怒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忍耐一些;难过的时候,给自己 一些快乐的理由;低落的时候,寻找一些温暖的安慰。给自己一个角落,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很快的冷静,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一切,生活就不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追寻。

所以,有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能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外部环境,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自己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同时以积极的心

态选择自由。.以终为始这个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有一点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那就是思维的根源:人生的最终理想蓝图。于是你必须开始重新思考那些教诲和曾经的行为,标准化的价值观,你的人生的理想蓝图,相信当重新回到起点时,你会格外的充实,面对目标和使命,你也会无比的坚定,因为这是你想的!一只鼬鼠要与一只狮子决战,狮子果断地拒绝了。鼬鼠说:“你害怕了吗?”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多打搅,因为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目标不放,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琐事上。我们不能不去面对的是这些生活的琐事,但是只有了明确了目标,以始为终,我们才能做好自己,达成目标。要事第一这个习惯在财务部是说的比较多的,张广平总监经常教育我们要把事情归类,紧着最重要最急的事情去做。参加工作一个月了,但工作起来,经常会遇到困难,有时候自己每天都忙得脸都绿了,几项工作却都没做完,成长的焦急让自己刻意的去寻找更好的方法,直到今天看了“要事第一”,才算是看明白什么才是我们必须真正遵循并坚定执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准则。其实,对于我来说,最让我受益的其实就是:首先分清自己在工作中所担当的职责,然后将这个职责的任务罗列出来,进而形成一个周密的计划,当然在这些事物当中,要按照紧迫性以及重要性来区分哪些是属于我们重点关注并花费主要时间和精力的“重要非紧迫”的事物,哪些是属于其他三类 “重要紧迫”、“不重要紧迫”、“不重要不紧迫”。然后再按照计划来安排和执行自己工作。现在我才明白公司要求我们每个月做汇报的目的了。当然,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样会过得太累,生活很死板,但是,我们合理安排我们的工作时间,我们休闲时间,即使碰到突发的事情,我们也能从容淡定。

双赢思维,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互利的思考框架与意愿,目的是获得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不是基于资源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我们面对自己的同事,合作做好事情,对于客户,我们做好服务取得收入,这就是双赢。我认为成为一个好的会计人员,如果想成功的把账做好,就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对每个服务对象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想一下,不同的服务对象对于同一件产品肯定有不同的需求。

知彼解己,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气,能平衡两者,则可大幅提升沟通的效率。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会计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在与枯燥的数字作斗争的时候,更多的是沟通,我现在是做五金采购结算和铁路运输结算,尽管操作不是很熟练,但是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去了解别人的想法,相互间误解就少了,工作也顺利的多。

统合综效这个习惯的来源是:总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1+1>2.他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比自己各自奋斗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就是号召大家要有合作精神,要有团队精神.而统合综效的沟通,则需要每个人都敞开心扉,贡献自己的想法,并接纳别人的想法,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当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有分歧的时候,那分歧的部分肯定有自己没有想到的东西。因此尊重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够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够达到统合综效.同时,在合作的时候,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不能够消极对待,一致并不代表团结,要学会化阻力为助力,这样才能够推动前进.个人的参与决定着集体的成败,越是努力地付出,就越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越能够促进整个集体的成长和发展.习惯七,不断更新。孙子兵法中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止步不前,一成不变只会被淘汰。不断更新谈到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七习惯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

成长

当然对于我这样的社会经历比较少的毕业生来说,无论从思想,经历,能力等各方面都无法做到完全独立,更谈不上互赖。但是,一颗心越滚烫,就越强壮,我喜欢学习,乐于学习,敢于担当,我相信只要这样努力的磨练下去,不能做到最好,至少我能做到更好。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更要有脚踏大地的地(底)气。尤其是我们青年人,一定要立足实地,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

这次学习的七个习惯确实是一把遮阳伞,涵盖了我们整个成长的方方面面,而在这把伞下的我们是选择在下面熟睡,还是举起它大步向前走,这又是我们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了。

下载为什么要读书的七个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要读书的七个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个习惯》读书报告

    12月读书报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个月看的书是美国史蒂芬·柯维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不光是领导者、管理者要读,而是每个人都应该......

    目标管理的七个故事

    目标管理的七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爱丽丝的故事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爱丽丝说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去哪里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应以读书为要

    语文教学应以读书为要 一直有一个想法,不一定正确,就是觉得“课外阅读”中的“课外”两个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课外阅读”的习惯提法给人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阅......

    成功要付出的七个代价

    成功要付出的七个代价1、你必须控制自己,因为你总是会有一种想要提醒友人自己是多么以事业生涯为乐的冲动 2、你可能有必要结交新朋友。当你开始投身于一个充满亮丽前景的工......

    宣传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七个创新”

    宣传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七个创新” 1、坚持观念创新,增强宣传工作的开拓性。 在强化观念创新创新推动宣传工作与时俱进上,要重点树立三个方面的意识:一要树立战略意识,党风廉......

    我的读书故事为优秀作文

    我的读书故事为优秀作文 书是有价的,但其中的知识却是无价的。就如培根先生所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我从这本就得到了光彩、乐趣和才干。 动物,是与......

    二十七个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二十七个古今中外名人故事 一、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

    七个心理寓言小故事

    七个心理寓言小故事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