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_萧萧_赏析_阅读专题

时间:2019-05-14 18:2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灯火_萧萧_赏析_阅读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灯火_萧萧_赏析_阅读专题》。

第一篇:灯火_萧萧_赏析_阅读专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点题)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引起下文)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以上是第一部分:灯火触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引起下文。)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以上是第二部分:宕开一笔,对煤油灯的名称来历及外形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与介绍,并且是饱含深情地描写与介绍。这样写是因为:从文章写作方法上来看,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只有对所借之物进行详细地描写介绍,物的形象在读者头脑中才会更加具体、鲜明;这样,才能很好地融情于物,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文中的煤油灯就寄托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对煤油灯的描写与介绍已经是回忆儿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使儿时的生活,真实、具体;此外,介绍煤油灯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根据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片段一:灯下苦读,雅趣盎然。)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片段二:灯下祖孙相依相守,温情无限。也有对祖母的怀念,此为最是温馨的画面之一。)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片段三:挑灯剪烛,诗意无限。)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因“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为下文的“移灯护火”情景的描写做铺垫。)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片段四:提灯护火,惜灯如宝。)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以上是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写了对儿时灯下生活片段的回忆。本部分由四个温馨美好的儿时的生活片段组成。)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社会在发展,而温馨在逝去。)......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第四部分:写各式各样的电灯,但没有了过去灯火下生活的温馨。此部分,意在反衬儿时生活的温馨美好,也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的主题:社会进步了,而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消失了。)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此段写与祖母欣赏万家灯火的幻想,既有对过去..................

美好生活的留恋,也有对组母的深切怀念。)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第五部分:怀念过去,怀念祖母的感情达到高潮,收束全文,呼应开头。)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导读】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灯火”触发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生活的回忆。文章通过对灯火下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儿时温馨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怀念,及对祖母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社会进步了,而一些美好的东西却消失了的深刻主题。

【试题:】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①寄托作者对童年时光、童年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②使童年的生活图景更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答案】

(1)①即使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2)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怅惘;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16.【答案】

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17.【答案】①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灯火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③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第二篇:灯火礼赞

灯火礼赞

米郦

(一)朋友,你可否记得,几年前背起的那个充满牵挂、装满嘱咐的行囊?

朋友,你可否记得,当初离家时,那个些许憧憬、些许迷茫的方向?

朋友,你可否记得,初到京城时,那个豪情壮志、深藏心底的理想?

岁月徜徉,沉淀记忆,曾经的一切让我们或是想起、或是忘记,然而无论境遇如何改变,心情如何变化,总有一盏灯火,守候在你当初离开的地方,总有一盏灯火,指示着明天未知的方向,我们一路行来,寻觅着那盏灯火,正是这份寻觅,这盏灯火让你我有幸结缘,结缘于我们共同的家——润万嘉!

(二)见贤思齐,齐家齐国齐天下;

风轻雨润,润你润我润万家。

带着理想、带着希望,润万嘉与你一起行走北京,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理想,从此,你的行囊是我们共同的行装。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

我们信仰,共砺磨难,共创辉煌;

我们信仰,一份耕耘,一个希望;

我们信仰,品质赢得市场,诚信打造未来;

我们信仰,在共赴理想的路上,有你我梦想中的那盏明灯

——那盏最温柔的灯火,就在通往家的路上。

(三)还记得那个流光溢彩的五月么?

京城的烈日记得我们店铺选址的脚步;

各家供应商记得我们挑选设备的仔细;

有识之士记得我们招聘时的精挑细选;

各界宾朋记得我们开业庆典上的欢歌笑语。

时隔一年,有一个五月!

从无到有,由少至多,一家家门店,一份份业绩。

润万嘉已经有了自己的规模,润万嘉已经有了自己的团队。

年轻的心态,荡漾着火一般的热情,执着的信念,坚守着心中那份等待实现的理想。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面对困难,我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我们很平凡,平凡得像大地上的一棵树苗,我们很普通,普通得如大海中的一滴水珠。但是,虽为树苗,我们也有参天大树的梦想,直冲云霄,虽为水珠,我们也有中流击水的勇气,浪遏飞舟!我们把根凝聚,我们把心凝聚,我们要做夜空中的一颗明星,虽然远小,也要散发点点星光,指引万家点亮灯火的路径。

(四)奋斗因为方向,憧憬因为梦想。

我们仰望远方,寻觅着那盏灯火,我们脚踏实地,追求着那盏灯火。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故事,我们坚守——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蒙蔽欺骗为耻;

以价格透明为荣,以投机取巧为耻;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感动,我们坚守——

以公平公正为荣,以乱抬房价为耻;

以平等条约为荣,以霸王条款为耻;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执着,我们坚守——

以自愿交易为荣,以强买强卖为耻;

以星级服务为荣,以客户投诉为耻;

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从容,我们坚守——

以合作友好为荣,以偷单跳单为耻;

以广交朋友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五)既然选择了方向,且只顾风雨兼程,在时间的轨迹中,寂寞的汗水,也有荣誉的味道。打点心情,绘就蓝图,击响战鼓,携着激情,携着梦想,我们扬帆起航,我们的心中汹涌着火一样的力量

在万家灯火中,总有一盏,正为你我点亮。耕耘希望,收获变化,我们是军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

我们是学校,谦逊好学,专业进取。我们是家庭,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润万嘉人,再次将战鼓擂响。

抖落一身的疲惫,怀揣无限的激情,润万嘉人再次 ——启程!远航!

第三篇:《萧萧》文学评论

《萧萧》读后感

整个小说语言真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成功的营造了一种与自然相近的氛围。同时文笔细腻,将主人公萧萧内心的种种起伏波动、那种微微触动的少女心描绘的细致而生动。情感没有大的波澜,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却也让读者融入到了某种在都市喧嚣中感觉不到的细腻与自然之中。

如果要描述主人公萧萧的话,有三个词是必须的——单纯,希翼,悲哀。说到萧萧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单纯”。然而,萧萧的单纯既是一种纯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知的愚昧。这个在如今的社会已经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词汇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似乎成了女主人公的代名词。萧萧的单纯是一种纯洁。沈从文朴实自然的文笔赋予了这个农家姑娘淳朴可爱的天性。

“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等得,混混沌沌的过着内容单调并且不断重复着的日子;花狗“诱她做坏事”,她心里乱了,但当花狗对天赌咒之后就觉得“一切有了保障”,一切尽他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单纯到极点的愚昧?当她意识到自己怀了花狗的孩子,商量未果,希望穷尽时,她想到的是进城。只是一味的想进城躲避——也为了心头那淡淡的遐想——全然不考虑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少女在城中该怎样过活。所以当花狗反驳她说:“你想逃到城里去自由,不成的。人生面不熟,讨饭也有规矩,不能随便!”时,她只能心急的骂花狗“没有良心”,而根本无法反驳他,因为她太单纯„„最后,被逼无奈的萧萧想到了自己跟随女学生进城——这和她吃香灰、喝冷水的行为一样——是想与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分离或是逃避不想要的东西的一种非常幼稚的手段。在她脑海里,似乎有一个单纯的概念——不喜欢,不想要,就分开,就逃走„„复杂的世事在她眼中是如此的简单„„

萧萧是一个一直抱有希望的孩子——不管是多么渺小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她终究是抱有着的,这是她的可爱之处,也是她与其他农村人不同的地方。希望在那个黑暗时代的黑暗社会里实在是一个奢侈的词,既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抱有希望那么就做梦吧!虽然只是梦,但也是对自己希望的事物的一种抽象的追寻„„所以萧萧做梦了,做了她年龄的人都会做的梦——从最简单的想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想有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到向往自由,变成鱼各处游,或变得很小很轻,飞到众星上去;再到想念起也许连面都没有见过的母亲„„用做梦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似乎太过卑微和悲哀,但萧萧至少有这样的希翼,而我们都知道拥有希望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怎样的不可估量„„说到萧萧的希翼,不得不提的就是“女学生”——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求,这是花季少女的一种本能。萧萧梦想着女生学和她们的生活,以至于在最后走投无路时会想到跟着女学生进城——“你赶快找药来,我想„„”想进城的愿望被花狗大反驳之后依然不甘心,这句话如果说完恐怕是“我想进城,去看女学生”吧„„即使有郎中买药,即使有了药就能让自己解除这个心头之患,但萧萧还是想进城,这就说明她进城不仅仅是想逃走,更是想要握住那小小的希望的苗芽。

而萧萧的命运终究还是悲哀的„„

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身为女孩本来就是悲哀,只能是以帮男方传宗接代的工具的身份而活着,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能违背或者操控,因为是别人在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萧萧的生活由婆婆和祖父掌控,萧萧的生死是由伯父决定„„自由究竟能承受的住多少束缚的枷锁?花季的心究竟能承担多少压抑的奴役?当你连生死都要由别人决定时,你在这个世界上还谈何自由?而萧萧的另一个可悲——也是最可悲的地方,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可悲之处——就是不懂得反抗。不反抗,不奋斗,不争取,不懂得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可以靠自己争取到的,只是一味的顺应悲惨的命运,逆来顺受„„不过话说回来,残酷的现实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是容不得自己去改变的„„可悲?诚然。忍受?只能如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这就是萧萧,生活在受尽压迫、压抑和束缚的年代却有抱有希望,纯洁、可爱却又有着无知的可悲。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沈从文通过她将人性中接近自然的部分一一展现给我们看,即纯洁,活泼,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对自由的向往,对本能的索求,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中也本能地对生活抱有飘渺的希望„„

《萧萧》是沈从文的避风港,保留他乡下世界中一贯的完美与朴实,是他的理想世界的绘图。而萧萧的乡间是他心中永远的寂寞的风景。这就是沈从文向往的未受**世事染指的宁静、恬美的乡村世界,这就是他要努力揭示的优美、质朴、善良、宽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这就是民族的精神!

第四篇:《萧萧》教案

沈从文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苗族人,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军旅家庭。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懋琳、璇若、若琳、甲辰、炯之、上官碧等。著名作家,文艺批评家,古文物专家。

沈的家庭是凤凰名流。祖父沈宏富,是曾国藩湘军部署,满清时曾任提督、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提督,这使他家长期存在“再出一个将军”的梦。父亲沈宗嗣,曾作过裨将、上校军医官。母亲黄英,出自当地开明的文化名流世家。这一切使他具有一个优裕开明自由的成长环境。他从小进入私塾学习,1917年,他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境败落而加入湘西土著部队,随后六年随军移防,由预备兵到上士司书,辗转流徙,足迹遍及川、湘、黔、鄂交界地带及沅水流城,他体验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等,湘西沅水流域的风俗人情、山川景物给他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他饱览世事沧桑,杀戳和死亡,使他厌倦了政治。此间他继续学习传统文化,接触五四新思想。

1922年,他告别湘西和沅水,到北京,去追寻文学之梦。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报考大学失败,他边做小职员,边旁听于北大,自学于京师图书馆,在公寓中伏案写作,经郁达夫、林宰平、徐志摩及胡也频等人的鼓励和帮助,自192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此后,其作品大量见诸于《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及《小说月报》等报刊上。从此一发不可收,开始了文学之旅。

1928年,他南下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尔后,他受胡适、杨振声等聘请,以一个小学毕业的作家身份,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在中国公学时认识了苏州名门淑女张兆和。

1931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教授“小说习作”课,云天海水使之心境虚廓,眼目明爽,因之写成《月下小景》、《从文自传》等书,艺术臻于成熟。

1933年由青岛去北平,9月与张兆和在北平成婚,任教于北京大学,同时开始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培养了大批年轻作家。此间并写成《边城》,成为“京派”小说的柱石。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南下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同时发表长篇小说《长河》,中篇《看虹摘星录》。1946年,抗战胜利后北上北平,任教于北京大学。并同时担任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平明日报》、《大公报》四家报纸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

由于他在40年代受到左翼代表人物的攻击,他被文艺界批判。解放后他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工作,他基本上中断了创作,潜心中国历史文物研究,渐渐淡出文坛。50年代他早年作品的纸型甚至被销毁,其作品价值未被肯定。1978年,他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0年应邀赴美访问,受到美国文化学术界热烈欢迎。随后,首先从国外开始对他的评价日趋于高。1988年5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他是难得的“文体家”,其作品在思想内涵上,开创了既有别于“国民性批判”又不同于阶级斗争学说的独特的乡村生活的观照点。在艺术上他创作了诗化小说(或小说的诗化)

他一生著述甚丰,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另有历史文物研究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此为周总理亲自委托研究的课题,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成为我国领导人出访时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的礼品。

沈从文著作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十二卷本《沈从文文集》,此外,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沈从文散文选集》《沈从文选集》等多种选本。

(关于“京”派,是相对于“海”派而言的。“京”派和“海”派,分别指上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的作家群体和活跃于上海的作家群体。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因为这所谓的两派,无结社,无明确的纲领。但学术界多数还是勉强视之为流派。“京”派以沈从文、废名、萧乾、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林庚、芦焚、朱光潜等为代表,主要是自由主义作家群体,“海”派以苏汶、鲁迅等人为代表,主要是左翼文学、时髦的现代派文学以及流行的商业化文学作家团体,相对来讲,京派文学总体上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在审美趋向上采取从容节制的古典方式,也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总体上疏离政治,远离商业功利。“海”派,其实成分比较复杂,有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和堕落文学,有以张爱玲为代表的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的文学,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前卫文学,还有富于使命感和革命性的左翼文学等。“海”派在题材上多写都市各阶层现代文明生活,形式上借鉴海外文学成分较多,呈现实验、创新、开放、多变色彩,商业色彩浓厚,作品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关系密切。“京”派和“海”派曾经在30年代发生过一场争论,“京”派沈从文认为,“海”派文学缺乏尊严感,存在“名士才情”和“商业竞卖”倾向,缺乏“诚实与质朴”;“海”派苏汶则辩白说,海派则代表现代都市文明文学,是现代机器文明的产物。鲁迅则各打五十大板,“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其实,两派之争,不甚明了,多少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的意味。但“京”派对“海”派浮泛作风的批评不无中肯,但也显偏狭。)

二、作者的思想

1、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疏远政治

作者在政治上是个自由主义者,一生对政治厌倦,远离政治,未加入过任何党派。

2、文学思想:张扬文学本体性,强调艺术的自然和个性化,讲究艺术形式

(1)强调文学的独立自主精神,反对文学对政治和商业的依赖,重视文学的与人生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作品不能忍受任何拘束”,文学不能为“狭义的时代”,不能缺少必要的“暇裕”,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主体性,自由性,要求文学应该对抗政治与商业的压力和诱惑,不能成为政治和商业的附属物和奴隶。但他也主张文学应该写人生,反映和关注人生。

(2)强调作者的人格和作品的个人性(尊重各自风格),反对虚伪的“风雅”和媚世的“俗气”。出于对文学独立性,主体性的重视,他强调个人风格的特异,他憎恶文学流行虚伪的“风雅”:幽默,也憎恶文学为了商业利益和政治功利的媚俗。

(3)重视共通人性,讲究艺术形式,注重文学功力

这主要体现于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他的文学批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创作,是朴素和自然而为之。他说:“我以为一个作品的恰当与否,必须以‘人性’作为准则。„„一个作家对于这一点缺少理解,文字又平常而少生命,必然失败。”从批评实践上,他也从人性和技巧方面切入较多,如他说朱湘的诗多是:“飘飘心头留在纸上的人生淡淡的哀戚,”这是从人性的角度进行的,同时又说,朱湘做诗追求“外形的完整与音调的柔和”,“保留的是中国旧词的韵律节奏的魂灵”,这是从形式方面进行的。其文学创作,着力表现山乡蛮野的自然人性美,采用诗化的语言,娓娓述来,深得古典诗词的韵致。所以他有“文体作家”的美誉。

三、作者作品的艺术风格

1、沈从文小说的内容

沈从文的小说总体上由“沉沦病态虚伪的都市”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乡村”两大世界的对比观照。(1)“湘西小说”展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人性”和“神性”)对于“湘西世界”多采用歌颂的态度。

如:《边城》反映的是人性化的人生形式,而《媚金,豹子,与那羊》反映的则是神性化的人生形式。(2)“都市人生小说”——“我是为你们高等的人造一面镜子”,展示都市上层社会道德的堕落和人性的沦丧。对于“都市人生”多采取讥讽批判的态度。

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作品,常用讥讽调侃文笔,刻写城市各色人物,特别是“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和变态,民现“文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相辅相成绑人类自己,导致生命力缺乏的“阉寺病”(阉寺,指宦官,阉寺性,指柔弱,缺乏生命力)。

两个世界中,都有大量的性爱题材,他以此作为观察和表现两个世界生命形态的切入点,从而揭示不同文化制约之下的人性的健全或病态。

2、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

自然人性、化外风俗和诗化笔墨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重要支架,也是他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色。(1)自然人性

人性探索是沈从文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社会环境中,以宁静的或超越的态度坚持纯艺术道路的思想中枢。“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使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使沈从文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沈从文人性选择的基本思路是:扬卑贱而抑豪绅、非都市而颂乡野、疏政治而亲人性。(2)湘西世界

美丽蛮荒的自然风光、特异的风土人情、质朴的人生形式,表现出边城人民质朴的生活形式,没有现代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循着特有的朴素的自然的规律生活。

(3)诗化笔墨

这是一种抒情笔墨,体现出空灵而又仪态万端的艺术风格。

A、善于驱遣多种文学体式的因素,是指搭配、交织、融合,从而使其结构体制非常活跃、千姿百态。B、小说的结构,不仅讲究内在自由,而且追求外在自由,即追求篇与篇之间的不重复、不粘滞,翻出新意新姿。

C、“文字组织的美丽”,语言柔韧含情,清通爽利、新鲜自然。

语言新鲜活泼,句法短峭简练,忧郁的情绸与诙谐的风致糅合,在描写人物事情时,往渗入民情风俗的联想。

“我的文章并无何等哲学,不过是一堆习作,一种‘情绪的体操’罢了。是的,这可以说是一种‘体操’,属于精神或情感的那方面的。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的体操。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

3、沈从文研究和评价回顾 30年代,苏雪林《沈从文论》,认为其作品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意身到老万龙种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青起来,为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夺自下而上权利”。批评沈文体“富有单纯的美”,但又有“玩手法”的毛病。

40年代,他受到左翼代表人物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攻击,说他是“一直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是“桃红色”的文艺家,他的作品被归入“粉红色”系列。

50年代,他从文坛上消失,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称之为“多是以趣味为中心”,“鼓吹一种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写法是幻想的”,“文字是优美的”,“一方面固然表现他不满于现实但不自觉地其实对过去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

60-70年代,他在海外备受重视。1961年,美国学者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说他是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1977年美国学者金介浦以沈从文作博士论文,后又出《沈从文传》,注意沈笔下的乡土中国描写的特色,将其与契诃夫并论。

80年代,开始对沈作“重新评价”,为其翻案。如: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说:“目前在全世界提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作家,也只有沈从文和老舍”。凌宇的《沈从文论》则系统阐析了沈从文的作品。深得其壶奥的弟子汪曾祺的《沈从文的寂寞》则肯定他“民主主义的基本倾向”和“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这些都倾向其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评价。80年代后期开始从审美价值方面去评价他。突出收获是对沈从文文体的研究。汪曾祺的《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明确提出所谓“沈从文体”的概念,赞扬他语言的功力和技巧,认为其物色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朴实则有情致”。凌宇重新写成的《沈从文论》从思想价值和文艺内涵上对沈从文加以审视。

90年代后,沈从文研究相对沉稳,有多本较为系统的著作出版。如赵学勇的《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大学1990年版)吴立昌《人性的治疗者》(不少文艺1993年版),向成国《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湖南师大1997年版)。最值得提及的是王晓明《潮流与旋涡》(中国社科院1991年版)中的一篇《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他认为,沈从文描写湘西风情的作品用的是“地方志式的文字”,是“笨拙而独特的文字句式”,“木讷迂缓的叙事方式”,以及放弃逼真描写而追求“暗示和象征”,都是为了传达他那“乡下人的感觉与梦想。并指出他的文体有矫情的毛病。认为他渲染特歌情致主要来自他都市生活中的受挫的情绪和“乡下人”的自卑心理,所以他在他表达朦胧感受的湘西小说中有意无意地赞美那睦与城市文化对立的东西,不管是原始的性爱还是愚昧的迷信。

四、作品赏析

《萧萧》这篇小说是属于沈从文描写自然人性的“湘西小说”的范围之列的。阅读欣赏这篇小说可以以萧萧这个女孩的命运历程为走向,贯穿起小说中对于自然景观、风俗人情、礼俗制度以及生存命运描写的思考,从而去体味沈从文在该小说中融注的“真味”。

1、小说梗概

无依无靠的孤儿萧萧,十二岁嫁给一个年仅三岁的小丈夫作童养媳。由于天真、单纯,在哄丈夫的过程中,因为打枣和唱山歌而与工人花狗亲近,从而在不经意中被花狗变成了妇人。怀孕之后,随着腹部日惭隆起,而惊慌失措。她想与花狗私奔城里过自由生活,花狗却先溜之大吉,她想跟了女学生走的路上城,没动身被家人发现。等待她的是“沉潭”和“发卖”,大伯舍不得她“沉潭”,于是“发卖”,但没有来买,她在等待人来买的过程中生下儿子。萧萧最后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

2、人物形象分析

萧萧这个女孩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等女孩子有着共同的特色,都天真、单纯、美丽、质朴,都有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都有着美好向往的失落。不同的是作家在处理这些类似的题材时因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所以,从文本中渗透出的内涵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

《萧萧》这篇小说中比较直观地塑造了萧萧这样一个女孩子的形象。首先,她天真、单纯。尽管早年失去父母,只能跟着大伯长大,并随后被当作童养媳嫁了出去,但萧萧是快乐的、自由的。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自然长养着她,“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院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萆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境的困苦并没能阻挡住天生的纯真与快乐,无论生活在何种情形下,萧萧都会是快乐的,即便是被长工花狗睡大了肚子之后有着短暂的忧虑,但随之而来的仍旧是愉悦。其次,她单纯、天真得无知无识,对自我的命运毫无所虑。在现代人眼里,萧萧天真、单纯的美丽、可爱,但是正是在这种单纯与天真中显示出了她的无知。无论过去在“娘家”,还是现在在婆家,萧萧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的生活、命运,所以,坐上花轿别人荷荷大哭,但她是笑着的;被长工诱惑了,她是糊糊涂涂的;事情败露之后,她是听命于家长的。即使在出事之后,她想到过死,想到过要逃出去,但终究因为对生的留恋、对逃往缺乏积极能动性,最终一样也没能实现,只能是任凭家长处置。在以家长为核心的传统家庭里,我们不能否定萧萧缺乏对未来的认知,只是这种认知仅仅是村里人的只言片语,并且是朦胧的只言片语,所以,从来没有接触过城市文明的萧萧也就自然不会有清醒的意识,她只能和其他人一样被生活的习惯裹挟着向前走。所以,萧萧在生下了和花狗的儿子之后,仍旧做着小丈夫的大妻子,还为小丈夫生下了另一个儿子。可以说,生活在萧萧那里并没有因为曾经怎样而发生着改变,婆家因为她生了儿子善待着她,而生活依旧按既定的程序向前流淌。

3、主题意蕴阐释

在萧萧身上,以及萧萧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传统依旧存在,文明未起波澜。任何事情的发生,人们遵循的依旧是传统的方式去处理,而在蛮荒的夹缝中渗透进的所谓的“自由”只能使人们茶余饭后的插科打诨,没能在这个偏远的地带起到真实的影响。所以,萧萧最终也只能在朦胧的意识中与“自由”擦肩而过。

其实,可以这么说,作家沈从文自己也因为矛盾而是忧郁的,因为从萧萧的命运中,从湘西人的生存状态中他既看到了人们的质朴与善良,但同时也看到了原始的愚昧与宗法制度的残酷。尽管这愚昧与残酷中展示着湘西人的人情美、人性美,但是,没有文明渗透的生活毕竟是少了点什么,至少那种愚昧和残酷是不能洗去的。所以,作家在常规的对于原始人性的礼赞与向往中,开始思考和批判着这种生存方式。乡下人的萧萧虽然天真、单纯,犯下了失贞的大错,但乡下人的伯父、家人却在善良本性中原谅了她,接纳了她,一切皆在乡下人自然的人性中发端和消释。客观上,作者歌颂那种湘西乡人原始的、质朴的、善良的人性美。但这其中又传达出作者对乡下人愚昧、缺乏自主自由意识的隐忧和同情,以及对宗法制的残酷的批判。

4、作品的艺术特色

(1)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作为女儿的萧萧与城里的女学生的生活的二元对立。作品关于萧萧的生活是前台的显明的叙述和描绘。作为后台的潜隐的是城里女学生的生活的描述,主要借祖父之口描述了城里女学生生活。乡下人的生活单纯、有序、自在,城里人的生活无聊、错乱、不可思议。但乡下人却在无知与麻木在生活中,而城里人却在清醒与自主中生活着。透出作者对乡下人喜忧参半的思索。

(2)淡化的情节处理

作品所写事件存在尖锐冲突的可能性,作者无意于对故事情节的精心编织和对矛盾冲突的刻意渲染。意在通过娓娓的叙述表现乡下人的天真、质朴和善良的自然天性,展示湘西风土人情特有的地方魅力。

(3)富于地方色彩的风俗人情的描绘

如关于结婚风俗的描写,关于对失贞女人的原始的残酷的处置方式的描写,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些景物和场景的描写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如对夏夜光景的描写:“坐到院心,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的纺织娘子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禾花风悠悠吹到脸上。”体现出湘西乡村地域特色。

(4)简短凝练、、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诗化语言。

语言句法短峭简练,使用大量短句,更符合乡村人的语言、思维习惯。同时语言清新活泼,读来如清风扑面,富于地方色彩,使人似能嗅出一股泥土气息,与恬淡静谧的湘西世界的描绘相得益彰。语言中还透出作者一股扰郁的情调,有诗化的感觉。

五、思考与练习

1.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答: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裹挟着向前。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考。

2.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答:《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萧萧》中“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第五篇:《萧萧》文学评论

《萧萧》文学评论

——解读女主人公萧萧

在上了中国现代小说课堂后,让我理解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让我受益匪浅。老师还布置了一个任务——写一遍关于沈从文的《萧萧》读后感。

沈从文的小说《萧萧》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少女生活中的点滴和坎坷。整个小说语言真实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成功的营造了一种与自然相近的氛围。同时文笔细腻,将主人公萧萧内心的种种起伏波动、那种微微触动的少女心描绘的细致而生动。情感没有大的波澜,情节没有大的起伏,却也让读者融入到了某种在都市喧嚣中感觉不到的细腻与自然之中。

如果要描述主人公萧萧的话,有三个词是必须的——单纯,希翼,悲哀。说到萧萧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词就是“单纯”。这个在如今的社会已经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词汇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似乎成了女主人公的代名词。萧萧的单纯是一种纯洁。她带着能称之为“弟弟”的丈夫到村前的柳树去玩,到溪边去玩,一面亲嘴一面说着:“弟弟,哪,啵。再来,啵。”——多么纯真,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她还会做这种年龄的人都会做的梦——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爬树,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游,甚至飞到天上众星中„„即使因为说了梦话而被骂也不怕,还暗暗的笑着,为刚刚美好的梦境而留恋——多么纯洁,多么真实的孩子啊!沈从文朴实自然的文笔赋予了这个农家姑娘淳朴可爱的天性。

然而,萧萧的单纯既是一种纯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无知的愚昧。萧萧是一个一直抱有希望的孩子——不管是多么渺小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她终究是抱有着的,这是她的可爱之处,也是她与其他农村人不同的地方。希望在那个黑暗时代的黑暗社会里实在是一个奢侈的词,既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抱有希望那么就做梦吧!用做梦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似乎太过卑微和悲哀,但萧萧至少有这样的希翼,而我们都知道拥有希望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怎样的不可估量„„说到萧萧的希翼,不得不提的就是“女学生”——对于陌生事物的好奇和探求,这是花季少女的一种本能。萧萧梦想着女学生和她们的生活,以至于在最后走投无路时会想到跟着女学生进城,这就说明她进城不仅仅是想逃走,更是想要握住那小小的希望的苗芽。

而萧萧的命运终究还是悲哀的„„

生在那样一个时代,身为女孩本来就是悲哀,只能是以帮男方传宗接代的工具的身份而活着,对自己的命运丝毫不能违背或者操控,因为是别人在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萧萧的生活由婆婆和祖父掌控,萧萧的生死是由伯父决定„„而萧萧的另一个可悲——也是最可悲的地方,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可悲之处——就是不懂得反抗。不反抗,不奋斗,不争取,不懂得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改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可以靠自己争取到的,只是一味的顺应悲惨的命运,逆来顺受。

这就是萧萧,生活在受尽压迫、压抑和束缚的年代却有抱有希望,纯洁、可爱却又有着无知的可悲。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角色。沈从文通过她将人性中接近自然的部分一一展现给我们看,即纯洁,活泼,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对自由的向往,对本能的索求,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中也本能地对生活抱有飘渺的希望„„

下载灯火_萧萧_赏析_阅读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灯火_萧萧_赏析_阅读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萧萧》读后感

    《萧萧》读后感 《萧萧》读后感1 看到题目,想必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要说的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刚刚看完《萧红文传—呼兰河畔的萧萧落红》这本书,心里着实难受,虽然生......

    灯火会欢迎词

    灯火会欢迎词各位父老乡亲、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春节好。 告别已逝的岁月,我们正走向春的世界。黄河上下,长江内外,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歌颂丰收的喜讯,欢呼时代的巨变......

    灯火美文随笔

    静夜,倚窗眺望这城市霓虹的容颜看见你穿越绵绵群山激流奋进,气势磅礴的豪情听见你拍击在乱石嶙峋万马蹄声,声震山岳的高歌触到你凌空泻下浪花飞溅,珠沉玉碎的壮志一次次冲击在人......

    灯火教学设计

    《灯火》教学设计 四明中学 戎骁 一、导入: 昨晚反复读《灯火》,忽然心有所感,仿佛自己儿时的记忆也历历在目,下面给大家看张图片,滚铁环。我记忆里第一个铁环是我的外公戴着老花......

    灯火晚会作文

    [灯火晚会作文] 学校为了我们过好中秋节,特意为我们准备了“灯火晚会”的节目,灯火晚会作文。 你知道不知道,“灯火晚会”是我们学校2003年9月11日星期四第一次举行的晚会,过......

    分出一点灯火美文(精选)

    从前,有个年轻人要取火种,他听说在遥远的地方燃烧着一堆圣火。于是他动身离家,走了很远,终于发现了圣火。年轻人用圣火点亮了自己的灯,带着这个小小的火种回家了。一路上,他小心翼......

    萧萧英文读后感

    Knowledge Changes Females’ Fate ——After reading Xiao Xiao 2012级英语6班20124031050易津言 Xiao xiao is a book which written at the main line that the heroine,......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简评短篇小说《萧萧》 沈从文的小说多表现湘西下层民众特异的生命形式,对故乡的农民、兵士、水手、吊脚楼下的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