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的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

时间:2019-05-14 18:29: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惯性的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惯性的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

第一篇:惯性的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

一、惯性的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

经典物理学是从否定亚里士多德的时空观开始的。当时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赞成哥白尼学说的人主张地球在运动,维护亚里土多德----托勒密体系的人则主张地静说。地静派有一条反对地动说的强硬理由:如果地球是在高速地运动,为什么在地面上的人一点也感觉不出来呢?这的确是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名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那位地动派的“萨尔维蒂”对上述问题给了一个彻底的回答。他说:“把你和一些朋友关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让你们带着几只苍蝇、蝴蝶和其他小飞虫,舱内放一只大水碗,其中有几条鱼。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的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舱内各方向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便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向这一方向不必比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向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等。当你仔细地观察这些事情之后,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匀速,也不忽左忽右地摆动,你将发现。所有上述现象丝毫没有变化。你也无法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来确定,船是在运动还是停着不动。即使船运动得相当快,在跳跃时,你将和以前一样,在船底板上跳过相同的距离,你跳向船尾也不会比跳向船头来得远。虽然你跳到空中时,脚下的船底板向着你跳的相反方向移动。你把不论什么东西扔给你的同伴时,不论他是在船头还是在船尾,只要你自己站在对面,你也并不需要用更多的力。水滴将象先前一样,滴进下面的罐子,一滴也不会滴向船尾。虽然水滴在空中时,船已行驶了许多柞。鱼在水中游向水碗前部所用的力并不比游向水碗后部来得大;它们一样悠闲地游向放在水碗边缘任何地方的食饵。最后,蝴蝶和苍蝇继续随便地到处飞行。它们也决不会向船尾集中,并不因为它们可能长时间留在空中,脱离开了船的运动,为赶上船的运动而显出累的样子。”

萨尔维阿蒂的大船道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真理,即:从船中发生的任何一种现象,你是无法判断船究竟是在运动还是在停着不动。现在称这个论断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萨尔维阿蒂的大船就是一种所谓惯性参考系。就是说,以不同的匀速运动着而又不忽左忽右摆动的船都是惯性参考系。在一个惯性系中能看到的种种现象,在另一个惯性参考系中必定也能无任何差别地看到。亦即,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平权的、等价的。我们不可能判断哪个惯性参考系是处于绝对静止状态,哪一个又是绝对运动的。

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地静派对地动说的非难,而且也否定了绝对空间观念(至少在惯性运动范围内)。所以,在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过渡中,许多经典力学的观念都要加以改变,唯独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却不仅不需要加以任何修正,而且成了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之一。

二、惯性定律的建立

人类是如何认识惯性的,惯性定律为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别称,而不是伽利略或笛卡儿所发现的?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对这一问题作初步阐述.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他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有推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方法得到结论的,他没想到用实验来验证,在他的思想中对惯性根本没有任何认识.

比亚里士多德稍晚的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0年)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尽管原子在质量和形式上是那样的不同,然而它们却以同样的速度在虚空的空间中运动.”古罗马原子论者卢克莱修(公元前约99�55年)在《物性论》中说:“每样东西虽然重量不相等,都必定以同样的速度冲下,通过寂静的虚空运动.”他们两人的看法虽有惯性运动的见解,但仅仅是一种猜测和推理而已.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论辀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竭,犹能一取也.”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这显然是在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14世纪的布鲁丹曾经说过:物体被抛出后,若无外力的作用,它本身的冲力(动量)就能使物体永远保持匀速运动.15世纪罗马教会主教库萨的居拉(1401�1464年)说:“在光滑地板上运动着的光滑小球,将继续运动直到受到某些物体的制止.”这些人的看法都是从一定哲理出发;缺乏实验根据.但他们都曾先后冲击着亚里士多德的断言.

真正令人们信服的论述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1564�1642年)所作出的,他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通过萨尔维阿蒂(伽利略的代言人)和辛普利邱(亚里士多德的代言人)的一段对话,对惯性作了阐述:

萨:“„„假想有一光滑如镜的平面是用钢那样坚硬的材料制成的,该平面同地平线不平行,而是略微倾斜,如果在它上面放上一个钢那样的又硬又重的材料制成的滚圆的球,你认为在松开手之后这个圆球会怎样呢?„„如果把同一个可运动的物体放在一个既不向上又不向下倾斜的表面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辛:“如果只是把它放在这个平面上不动,在这种情况下,该物体一点也不动,但是如果沿某个特定方向已经给了它一个初始冲力,那末就再不会有加速或减速的原因.”

萨:“确实如此,但是如果没有引起圆球减速的原因,就更不会有使它停住不动的原因了,那末你说这个球会继续运动到多远.”

萨:“如果这个空间是无限长的,那末在这个空间中的运动也同样会是无限的吗?也就是说,是永恒的吗?”

辛:“我看是这样.”

在这段对话中,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使亚里士多德的代言人不得不承认,一种非天然运动竟不需要外力,也能继续不断地运动下去.伽利略还在《关于动力学和局部运动这两种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写道:“我们可以进而提出任何速度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度就可以保持不变,不过这是只能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因为在向下倾斜的平面上已经存在一种加速因素,而在向上倾斜的平面上则有一减速因素.由此可见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永久的,因为,如果速度是匀速的,它就不能减小或缓慢下来,更不会停止.”伽利略的这些叙述明确地提出了“惯性原理.”

伽利略的惯性原理的结论是作了大量观察和实验推理得到的.因为任何实际运动是不可能把所有外界影响都消除掉的,所以单凭实际观察是不可能作出“维持运动不需外力”的结论,还必须运用推理,即对实际的运动加以理想化,正是根据理想的实验,伽利略得出了他的正确结论,把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从复杂的实际现象中抽象出最简单最本质的理想情况加以分析,从而得出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伽利略方法的突出特点,也是他能在科学上作出超越前人贡献的基本原因.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曾说过:“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物理学的进化》第3页)他还说:“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这就是伽利略发现的重要意义.”(《物理学的进化》第5页)

伽利略虽然发现了“惯性原理”,但他并没有完全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尽管他明确地指出了在无摩擦无边际的水平平面上运动将是永恒的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其他地方,特别是在较早出版的《对话》一书中,他却一再强调均匀圆运动才可能是天然的和永恒的.他说他同意亚里士多德的那些结论,承认世界上是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体系,因此是最完善的.由于世界是最完善的,它就必然是秩序井然的.“为了维持宇宙各部分的完善秩序,那就必需说运动的物体只能沿圆周运动,如果有什么不沿着圆周运动的物体,那它就必然是不动的.这就是说,只有静止和圆周运动适宜于维持秩序.”所以显然在这里伽利略所说的平面是指各部分和地心等距离的水平面而不是空间的一条直线.

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儿(1596�1650年)在阐明运动量守恒规律时提出:“运动的本质是,如果物体处在运动之中,那么如无其他原因的作用的话,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线方向上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这为人们最终获得惯性定律搭好了跳板,在笛卡儿看来惯性是忍受外界作用的能力,但笛卡儿曾猜想惯性是可变的,即速度不同惯性也不同,这是他的失误.

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物理的奠基人牛顿(1642�1727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于1687年发表了历史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对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下定义,其中定义3:“物质的惰性力或固有力是一种反抗的能力,由于这种力,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其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现状.”对此定义牛顿又作了如下的说明:“由于物质的惰性,物体要脱离其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是困难的,基于这种考虑,这种表示惰性的力可以用一个最确切的名称,叫惯性力.”惯性作为一个物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固有的或天然的属性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这是牛顿首先提出的.牛顿还认为:“这种力总是与具有该力的物体成正比.”这句话在现代教科书上通常写成:一个物体的质量是它的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牛顿继续在“原理”中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冠以首位的是:定律1:“每个物体都要继续保持它的静止状态或沿着笔直的直线和匀速运动的状态.除非对它施加外力,以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个定律揭示了任何物体都具有一种保持其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即惯性,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处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体现了它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惯性会对运动状态的改变进行反抗,这时这种特性就明显表示出来.所以惯性的正确认识和惯性定律的建立最终应该归于牛顿,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被称为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建立,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它告诉人们惯性是所有物体具有的本性,打破了地上运动和宇宙空间运动的人为界限,统一了宏观与微观的运动,并提出了处理任何运动的单一模式.由此出发可顺利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它是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础.

人类对于惯性的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再一直至牛顿,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个有名无名的科学家的探索才逐渐趋向完美,而其中对伽利略的用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段历史对每个学习物理并愿通向成功之路者是最好的借鉴.

三、惯性参考系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都能成立的参考系。简称惯性系。并非在所有的参考系中这两定律都成立,例如在自由下落的参考系中,可看到地球加速上升;在绕轴转动的参考系中,可看到地球反向转动,这些现象显然违背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地球既有自转又有绕太阳的公转,严格地说,以地面上任一点为原点的参考系,都不是惯性参考系,但因这些点的加速度很小(自转加速度在赤道上只有 0.034米 / 秒,其他地方更小;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只有0.006米/秒2),一般仍可视为惯性系。在地面上生活的人们,也丝毫感觉不到地球在动,虽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线速度都大得惊人。中国古代的学者早就发现这问题,约1800年前编成的《尚书纬·考灵曜》中,就写有“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舱而坐,舟行不觉也。”西欧直到1632年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才提到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匀速的,也不忽左忽右地摆动,则在密闭的船舱中,小虫向各方面飞行,水滴从舱顶落向舱底,人并脚上跳,都将和静止时一样,不能从其中任何一个现象确定船在运动还是静止,从而伽利略总结出经典力学的重要规律,即不论进行怎样的力学实验,都不能判断一个惯性系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在作匀速运动。这条原理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对任一惯性系作匀速运动的参考系都是惯性系;对惯性系作加速运动或转动的参考系,牛顿运动定律就不能成立,称为非惯性参考系,简称非惯性系。要使牛顿运动定律仍能在非惯性系中成立,就须给非惯性系中的物体附加一个惯性力。这个力从惯性系角度来看是虚拟的,既没有施力的物体,更不存在反作用,只是为了计算方便而添加的;但就非惯性系角度来看,尽管这个力没有反作用力,但它像真实的力那样起作用,惯性力包括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

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也可解释为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尽管物体的动量、动能在不同惯性系中有完全不同的值,但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见动量守恒定律)乃至一定条件下的机械能守恒(见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切惯性系中都成立。这个相对性原理在经典力学中的成功使物理学家相信,任何物理现象及其规律都应遵循这条原理。但在19世纪发现并非全是如此,A.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指出: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像通常为人们所理解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比如设想一个磁体同一个导体之间的电动力的相互作用。在这里,可观察到的现象只同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有关,可是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两个物体中究竟是这个在运动还是那个在运动,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如果是磁体在运动,导体静止着,那末在磁体附近就会出现一个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场,它在导体各部分所在的地方产生一股电流。但是如果磁体是静止的,而导体在运动,那末磁体附近就没有电场,可是在导体中却有一电动势,这种电动势本身虽然并不相当于能量,但是它——假定这里所考虑的两种情况中的相对运动是对等的——却会引起电流。这种电流的大小和途径都同前一情况中有电力所产生的一样。从这类例子和证明地球相对以太运动的实验的失败,使爱因斯坦放弃旧的时空观,而以新的时空观解决了上述“不对称”的问题。在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使惯性参考系展现出更为辉煌的光彩。

第二篇:萨尔曼-可汗的故事

萨尔曼·可汗的故事,颠覆了美国教育的数学教父

文章标签: 外国名人故事教育名人美国教育 文章导读: 他一个人就颠覆了美国教育,连比尔盖茨也是他的狂热粉丝,这个不起眼的小伙子叫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今年39岁。他颠覆了美国教育,成为了数学教父,让数学老师不再讲课,讲述萨尔曼·可汗的故事。

他成功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封面,但是他却拒绝了10亿美元!

萨尔曼·可汗的故事

萨尔曼·可汗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市,父亲是孟加拉裔,母亲来自印度。可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他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从此成了他唯一的亲人。可汗从小就聪明好学,中学毕业时曾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致辞。后来,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一口气拿下了数学学士学位、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此后,他又在哈佛商学院拿了一个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全能型”的可汗进入美国的一家基金公司,做着与教育毫不相干的工作。

1、无意中成为数学教父

可汗走上这条道路纯属偶然。萨尔曼·可汗有个小侄女叫纳迪亚,2004年她在新奥尔良上七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给她辅导。对于当时28岁的可汗来说,数学是他的强项,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之一就是数学。但可汗和纳迪亚不在同一个城市,于是可汗通过互联网教纳迪亚学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概念清晰,纳迪亚的数学成绩提高神速。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让可汗给孩子辅导数学。经过可汗辅导的孩子,数学成绩都直线上升。

接下来的两年里,先后发生了一些事情:消息在大家庭里传开了,说有人在提供免费辅导。于是,我发现每天下班后,我都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10到15个亲戚朋友的孩子辅导功课。

可汗想,这样辅导效率太低,不如做成视频,放到互联网上,让大家免费观看。结果回到家他就躲进衣帽间里,把自己关起来,拿摄像头开始录制视频。他的视频非常生动,能在十分钟内把一个数学概念讲完,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他把自己关在衣帽间录制了一年的视频,从小学数学,到高中的微积分,再到大学的高等数学,统统讲了个遍,共计4800个视频。

这些视频在互联网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点击率接近5亿,共有4800万人观看。在美国,有2万多所学校,上数学课时老师已经不再讲课,让学生观看可汗的视频,老师只负责答疑。

2、成立可汗学院,颠覆美国教育

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可汗有意识地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便网友有耐心理解、消化。没想到,视频很快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他们的留言充满了感谢与鼓励,让我欲罢不能。”

可汗说,那时,他每天下班后,就一头扎进卧室的衣橱间里,用放在其中的简单设备拍摄、制作视频,平均每晚要工作3个小时。不久,他又开始尝试制作科学、电脑等相关科目的辅导视频。可汗老师教学的方式,就是在一块触控面板上面,点选不一样颜色的彩笔,一边画,一边录音,电脑软件会帮他将所画的东西全部录下来,最后再将这一段录下的影片上传到网上,一切就大功告成了。

可汗学院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教学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其网站开发了一种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教学者参考该记录,可以很容易得知学习者哪些观念不懂。除了视频授课,“可汗学院”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很快,这个网站每月的平均点击量达到200多万次。

2009年,可汗干脆将基金公司的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学院”的建设中来。可汗学院是一个非盈利性的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生、高中数学教师丹·迈耶说:“如果你在美国教数学,你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萨尔曼·可汗。

3、拒绝10亿美元,坚持免费教育!

可汗的视频获得成功后,很多风险投资机构找到他,希望注资成立公司,将视频收费,可汗可以立马成为坐拥10亿美元的富豪!

但是,这个穷小子却拒绝了,他宁愿做一个中产阶级,只接受别人的捐助也绝不收费。他说:我就是要做免费教育,一旦收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孩子不就看不起了吗?我想象不到我的生命中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比我现在活得更有意义。

对可汗来说,“他的人生价值 = 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 他所获得的收入”,这个比值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

2012年可汗成功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福布斯》撰文称这是一个一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而当今市值最高的公司是苹果公司,也不过才7000亿美元。

但是,这个穷?丝偏偏就拒绝了,他就是要免费!

4、比尔盖茨也是他的狂热粉丝!

可汗成为美国数学教育的宠儿,受到许多科技领袖的热捧。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国的数学教育有多糟,而数学水平的高低对于美国的未来又有多重要。在2011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结果中,美国的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排名全球第52位。

2011年3月,可汗在加州举行的TED大会上发表演讲,全体听众起立鼓掌。比尔·盖茨当场上台,就可汗的项目与之交流。

盖茨可谓是可汗最狂热的粉丝之一。他曾经花费很多时间教3个孩子数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可孩子们总是听得懵懵懂懂。2010年初,有人向他推荐了可汗的网站。没想到,那些他怎么也解释不清的知识点,可汗通过短短12分钟的视频,就让孩子融会贯通。盖茨直言,“我真有些嫉妒他”。

后来,他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可汗,邀请可汗到微软公司面谈,并通过基金会向可汗捐款150万美元。“我认为,萨尔曼·可汗是一个尽一切所能利用技术让更多人学到知识的先锋,”盖茨说,“这是一场革命的开始。”

第三篇:大船称象哲理故事

东汉末年,献帝无能,大权全落入了曹操手里,由于战绩显著,从一开始的将军到丞相,后来又封魏公,到最后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并且加九锡,九千岁,位仅次于献帝一人之下。

东吴的孙权害怕有朝一日曹操率兵攻打东吴,以报赤壁火烧之仇,于是就臣服了曹操。

为讨好曹操,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由于这种动物只有在南方的热带地区才能见到,中原一带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所以这头大象让曹操感到非常稀奇。

曹操很想知道这头大象究竟有多少重量,可是当时没有称这样重量的大秤,怎么办呢?曹操召集文武百官共同商议,人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办法。

这时,曹操六岁的小儿子曹冲打人群中钻出来,对曹操说:“父王要称这头大象,这有什么难的?先把大象牵到木船上,水在船帮上淹到哪里就刻个标记,然后把象牵走,抬石头到船上,压到刚才的标记,再把石头一块一块过秤,不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吗?”

曹操听罢,喜出望外,连忙命人照着儿子说的办法做。

人生哲理:细心观察微小事物,善于分析思考就能发现深奥的科学秘密,或者能在一些看来很平凡的科学领域产生重大的突破。

第四篇:对蒂维人的调查

对蒂维人(the Tiwi)的田野调查

二十年代中叶,C.W·哈特(C.W.Hart)是澳大利亚的西德尼(Sydney)大学的A·E·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的学生。拉德克利夫·布朗是当时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家,在澳大利亚的部落群体的研究方面造诣尤深。在欧洲移民的冲击下,澳大利亚许多部落群体被瓦解,文化严重分裂。但有一些与外界隔绝的群体免遭厄运,其中一个这样的群体就是蒂维人,他们生活在密鲁维鲁(Melville)和巴士豪斯特(Bathurst)两个岛上,离澳大利亚北海岸线25英里。因为人们对蒂维人的情况了解甚少,拉德克利夫·布朗派哈特去研究他们。除了一个慈善机构外,没有白人在岛上定居。哈特决定和这些与世隔绝的、因循传统的人们生活在一起。

在去岛的路上,哈特遇到了—个叫马凌诺(Mariano)的蒂维人:在哈特的田野调查期间,他充当翻译和向导。哈特的调查是在1928年——1929年,他的田野调查报告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五十年前人类学工作者在—个与世隔绝的群体中进行田野调查的生动画面。

我到了由马凌诺统管的慈善机构。现在回想起来,在整个部落中,我找不到一个象他那么有用的人。无论悟性、可靠性,还是分析事物、解释他自己的文化的能力,他都无可挑剔。在我能独立学习他们的语言之前,我简直不能离开他。

如果调查者年轻、健康、不追求个人的舒适、还没有结婚的话,1928年——1929年对蒂维人的田野调查是不困难的。跟马劳拉人(Malauila)及门诺普拉人(Munupula)(最闭塞的两支蒂维人)在一起生活,当然也就意味着是非常接近原始状态的生活。使我这个没有经验的人吃惊的是,所需的物品是那么的少。软底鞋、一顶帽子和一件衬衣,是全部的必需穿戴,还有一支用来打小袋鼠和野禽的猎枪,这是用许多介壳换来的;铅笔和笔记本,肥皂和牙刷(或者毛巾);烟竿和烟;一部相机和一些胶卷。这些东西似乎仅是必需的,除了这些外,茶和搪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多的是用之不尽的土产捻卷烟,有了它,无论到哪里都畅通无阻。毯子是不需要的,在寒冷的夜晚,蒂维人睡在两堆小火之

间,这两堆火整个晚上都燃烧著。如果你不滚动,你尽管睡,这两堆火既可使你感到温暖,又可驱蚊。当地的土产是非常丰富的,借枪给土著猎人,大部分时候,我就可以跟和我一起生活的人家共享食物。好在我忘了带剃刀,因为在蒂维人看来,胡子是权威的象征。老年人和重要的男人都留有很长很浓的胡子,胡子越长越浓就越受人尊敬。在蒂维人的文化里,没有胡子是很严重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胡子,简直就被看作是笨蛋。人类学家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否则,他们就同旅游者没有什么两样。

在岛上呆了几个星期后,我还发现,蒂维人和我在一起常有些不安,因为我与他们没有亲属关系。这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另外有些人经常问:“他是什么氏族的?”但总是得到一个否定的回答,他们很不满。在慈善机构附近,回答说:“白人没有氏族”,起码还是一个勉强搪塞的回答,但在象马劳拉人和门诺普拉人这样一些异教徒中间,这样的回答是不可理解的——对他们来说,每个人都必须有氏旅,就象每个人都有年龄一样。如果我有一个氏族,我就被包括在他们的亲属体系里面,这样,每个人都知道怎么样对待我,我也知道该怎么样对待别人,大家的生活将会舒适、顺利一些。

然而,怎么样加入氏族和亲属体系,也是一个难题。就连马凌诺,虽然赞许我的愿望,但也想不出使我加入的办法。似乎没有多大的希望。但是突然之间一个幸运的偶然事件,问题全部解决了。我住在一个营寨里,这个营寨有一个讨厌的老妇女,这个老妇女已经很老了,没了牙,几乎全瞎,走路蹒跚,身体很不好,而且神智糊涂.她老是缠着我要烟,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甜言蜜语,直到我完全满足了她的要求才罢休。当时我已学会了蒂维人的相当于“见鬼去吧”和“混蛋”的话,我喜欢粗暴地对待她,告诉她应当去哪里找烟。听了我的咒骂,营寨的其他人感到很好笑,于是怂恿她继续胡闹,以期能听到我驱赶她的粗话。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一天,这老家伙使用了新的手段。“啊,我的儿子,”她说,“给我一些烟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啊,妈妈,跳河去吧。”立刻,在耳边响起一阵愉快的笑声,营寨的人全都聚在我的周围,拍着

我的扇膀,用一个亲属称谓称呼我。那老妇人是我母亲,我是她的儿子。这给了我一个头衔,使别人能用这个亲属称谓称呼我。从那时起,她的其他儿子就叫我哥哥,她的兄弟叫我“外甥”,她的丈夫(及他的兄弟)称我为儿子,等等。我加入了他们的亲属体系,我的氏族是Jabbijabui(一种鸟)氏族,因为我的母亲是这个氏族的。

从那个时候起,我与部落成员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当一个陌生人被告知我属于Jabijabui氏族,我的妈妈是如此这般的年纪时,严厉的老者便放松戒备,微笑地说:“那你还是我的兄弟呢(或我的儿子、我的外甥、或其他)。”我也力图用适当的称谓来称呼他们。

我一直不甚清楚他们对我加入他们的亲属体系看有多重。可是在我快离岛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惊讶不已,因为这件事表明他们一些人把我加入他们的亲属体系看得比我想象的重得多。

八、九个熟识的年纪比我大的男人围着我,他们都是Jabijabui氏族年纪较大的成员,我称他们都得叫哥哥或舅舅。他们来找我是商量一件需要慎重处理的事情。他们是Jabijabui氏族的年纪较大的成员,他们决定除掉那个首先称我为儿子,而我叫她妈妈的衰弱老妇。我知道,他们也说,这是蒂维人的风俗,当一个老年妇女身体很弱,无法照料自己的时候,就把她埋掉。而这只有在她的儿子和兄弟都同意之后,才能这么干。因为他们不愿因此而引起兄弟间或氏族成员之间的纠纷,导致长期不和。我“妈妈”这时已经全瞎了,经常被木棍绊倒,或掉到火堆里,她氏族的长者一致同意,她最好是离开这个世界。我同意吗?我已知道有关“活埋”的一些情况。蒂维人和许多其他的狩猎及采集民族一样,有时会埋掉他们的前辈和弱老的女性。其方法是在荒寂处挖一个坑,把弱老的妇女放入坑内,然后回填泥土,只留头在外面。所有的人都走开,一两天后回到那坑去,很吃惊地发现那弱老女人已死。因为她已弱得无法从泥土中拉出自己的胳膊。没有人“杀”她,在蒂维人看来,她的死是自然而然地死的。她的亲属最后看她的时候,她还活着。虽然我知道这是一种风俗,但我从未亲眼见过,所以,我问我的兄弟,是否要我参加“活埋”。他们说不用,他们干就行了,但他们必须征求我的意见。

当然,我同意了,一两个星期后,我在我们的营寨里听说我“妈妈”死了,所有的人都哀泣,并戴上悼念的装饰物。马凌诺很反对这件事,私下嘀咕说要报告给达文(Darwin)的警察,但我很快告诉他,这是Jabijabui氏族的事,既然他不是Jabijabui氏族的人,就与他不相于。(哈特·1970)

第五篇:罗蒂公主的故事

罗蒂公主的故事!

寝室里面的小胖是个好吃鬼,全长沙的美食基本上都尝遍了,这也是叫他小胖的原因,平时只爱吃不爱动,原本徘徊在微胖界的美女,一年下来荣升为超胖界的一姐了!自从我们目睹了这一惨痛的结果时,为了不使自己也成为胖子里面的一员,我不得不离得她远远的,因为我实在是难以抵御美食的诱惑!跟她一起玩的话,话题永远只有一个:哪里哪里有什么好吃,你跟我一起去不!

不过,她介绍的东西还真的蛮好吃的,比如说那个罗蒂公主面包,真得是好吃,我本来都不吃甜品,那一次是小胖硬是拉着我陪她去买罗蒂公主的面包,她买到了之后拿给我吃,我一看那面包,样子做得蛮诱人的,还散发着咖啡的香味,让人一看一闻就想吃,不过我还是不怎么敢吃,你说一般的面包甜味不说,那个腻啊,反正我是受不了的了!结果你们猜小胖给我来句“不吃罗蒂公主面包就找不到男朋友!”

我顿时哑了,她硬是把那面包噻进了我嘴里,我不得不嚼下去,不过,这一嚼那味道就出来了,这罗蒂公主面包好特别啊,吃起来居然不腻,香香脆脆的,并且不是那种让人反感的纯甜味,而是甜中有点咸!呵呵,那味道我语文学不好,所以形容得不是很到味,反正那味道就是很特别!对于吃的呢,我这个人呢很专一,只要是喜欢上了什么吃的啊,那么在同类里面我就只吃那一个味道了,比如,饮料里面我只喝茉莉清茶,自从那次吃了罗蒂公主面包之后,面包界我就只吃罗蒂公主的面包了!

我那时候还拍了几张照片,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的!不容易,我跟小胖去买的时候两个人排了好久的队才买到的,呜呜!不过,好吃,值了!

说了这么多,我的重点不在面包上面哦,知道为什么小胖为什么说“不吃罗蒂公主面包就找不到男朋友!”,为什么罗蒂公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吗?呵呵,我是来给你们讲罗蒂公主的传说的。

Roti Princess(罗蒂公主)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大约公元1460年,第四任苏丹统治者,也是当时的马六甲统治者——苏丹曼苏尔.沙与明朝皇帝的一场智斗成为一个传奇,明朝皇帝对苏丹欣赏有加,并将女儿汉宝公主嫁给了苏丹,公主次行带了500个侍女住在一座“没有居民居住的山”——中国山(Bukll China),公主在那里因思念家乡而整天郁郁寡欢。

这天公主的一个随从从山下拿了一盘食物送给公主吃,公主吃后胃口大开,心情愉悦,从此深深的爱上了它,它其实就是一个其貌不扬的面包,公主逝世后,苏丹每次吃上“公主的最爱”时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汉宝公主,露出幸福的微笑,于是叫它——公主的面包。

这是一则王子跟公主的浪漫故事,听起来是比较浪漫的啊!小胖说,能够吃到罗蒂公主面包的都是很幸福的,因为去那里买面包的人大多数是年轻的情侣,当女孩子拿到自己心爱的人给自己买来罗蒂公主面包时,那种幸福感自然是不可言喻的了!单身多年的我,是羡慕死她们了,其实我心里也有一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哪天我也能吃上我心爱的人给我买的罗蒂公主面包,让我也做一回真正的公主!呵呵,我又要做梦了,这个小小的心愿就埋在这个小小角落里吧!怀着罗蒂公主的美梦,我要睡觉了!看那死小胖,估计又梦到什么好吃的了,嘴吧里“河水”泛滥着。。。

下载惯性的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惯性的故事——萨尔维阿蒂的大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谱简介(阿尔卡蒂奥)(5篇范文)

    家谱简介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第一代 乌尔苏拉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之妻 第一代 何塞·阿尔卡蒂奥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之长子 第二代 丽贝卡 何塞·......

    阿郎的故事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意大利 【天堂电影院】Nuovo cinema Paradiso 法国 / 意大利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意大利 / 美国 【天使之城】City of Angels 美国 /......

    阿维莫泮市场调研报告

    阿维莫泮为口服的外周u阿片受体拮抗剂,用于治疗术后肠梗阻和因服用阿片类药物导致的大肠机能障碍。 经过重医附一、重医附二进行市场调研之后得出的以下几点: 1) 目前在这两家......

    《在阿维翁大桥上》教案

    《在阿维翁大桥上》教学设计 任城区廿里铺中心小学 徐志宁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法国儿童游戏歌曲。旋律平稳,节奏欢快,情绪活泼。歌曲分为两乐段。第一乐段为上下句单声部旋......

    故事中的故事——阿郎的故事

    故事中的故事——阿郎的故事 很久,很久没有耐下性子去看一部电影了,很久也没有为那一部电影如此的感动过。确切地说,是因为“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

    阿郎的故事影评

    其实故事也很俗套,年轻的阿郎狂荡不羁,天生有开车的禀赋因为放纵失去事业,因非法赛车被捕入狱,,因为欲望失去爱情,女友心灰意冷,独自赴美国发展。阿郎与儿子相依为命,十年后,在时装公......

    我和阿衰的故事

    我和阿衰的故事 李可名 在我家中放着一堆漫画,其中我最爱看的漫画是《阿衰》。我整天沉浸在阿衰的漫画世界中,隔几天就跟爸爸要钱买《阿衰》。 一天晚上,我在家中做完作业后,一......

    《阿含经故事选》读后感

    《阿含经故事选》读后感只有能受持正法实践正法随戒、随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修行,让灵山塔放光佛法是源于东方的科学,佛陀是首先证实这个客观存在的大科学家,并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