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是什么[精选]
概括起来讲,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规范,还应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依法行政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行政主体合法。行政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并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该项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公务组织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其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权的取得和行使合法。具体包括:一是行政权的取得必须有法律依据。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是固有的,而是来源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赋予的;二是行政权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该项内容包括行政活动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依据,否则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权利义务的行为;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越权无效;行政主体不仅有消极的义务遵守法律的规定,而且要积极地采取行动或措施保证法律规范的实施;行政行为不仅要符合实体规定,也要遵守程序性规定。
(三)行使行政权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权责统一。具体包括:一是,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相统一;二是,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相一致;三是,责任与违法相对应,违法必须受追究;四是,基于行政主体的地位和公务的要求,行政公务人员还有一种道义上的责任,如对公务员的纪律要求。
.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本身具有强烈的扩张性、侵犯性、排他性、诱惑性、腐朽性、渗透性等不良特性,如果没有法律规范的限制,就很有可能出现滥用权力、腐败,乃至于独裁的现象。而且,公共行政系统与社会、与公民发生着最直接、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关系,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公民从生到死的全部生活都与公共行政系统履行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与公民受到行政系统侵权的可能性也就最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法律规范的规定总是相对抽象的、原则性的,法律的适用也经常是模糊的、有争议的。事实上,作为执法机关的行政系统因而也就拥有了自由裁量的巨大空间,也就拥有了权力不断扩充的极大可能性。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如何控制迅速扩张的公共行政权力,就成为各国政府与社会面临的一个基本宪政问题。迄今为止,实行行政权力法制化,促成依法行政,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至少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选择。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要根据行政管理法、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的规定来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法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依据,因此,依法行政必须要根据行政管理法的规定。但是,仅仅根据行政管理法的规定还是不够的,依法行政还必须依据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程序法的规定。行政组织法规定政府的职权与职责,政府违反行政组织法的规定就会越位(即政府内部越权)、错位(即政府外部越权)、缺位(即政府不作为)。行政程序法规定政府行为的方式、过程和步骤,作为规范行政权力、体现法治形式合理性的行为过程,行政程序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依法行政和行政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尺,政府违反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就会导致行政权力的专断和滥用。比如,城市规划必须根据规划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具有行政组织法规定的规划许可权限,虽然有了这种规划许可权限,但是,你如果没有按照行政程序法的规定向行政相对人说明理由、听取申辩或举行听政,仍然 1 不能算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作者:陈代清 文章来源:扑水去网 点击数:4067 更新时间:2009-04-20 01:34:49
(一)何谓依法行政?
1、这里的“依法”有何讲究?“依法”即依照法律。首先,这里的所依之“法”,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或少数利益集团意志。其次,这里的所依之“法”应主要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政府规章以及部门规章、其他政策、办法、红头文件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克服那种“黑头如红头,红头不如笔头,笔头不如口头,口头不如无头”的错误认识和作法,真正树立法律至上观念。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仅停留在法律具体条文的机械理解和运用上,是不利于依法行政的。所以在进入“五五”普法后,中央在法治意识领域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一个是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另一个是“弘扬法治精神”。再其次,这里讲依法,还有一个主体的问题,即谁来依法?单就“依法”这一词语来讲,这里的主体,可理解为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而当“依法”与不同的词语搭配时,其主体则各有所指。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依法办 事”等等,讲到这些词语时,实际上隐含着相应的主体。依法治国的主体应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依法行政的主体应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管理、依法治理的主体应该是泛指社会组织;依法经营的主体应是企业管理者;依法办事的主体可以理解为所有公民。
2、准确理解和把握依法行政中“行政”一词。
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这与我们平日里所讲的某某单位的“行政处”、“行政科”“行政办公室”等所涵盖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即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则,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指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国家的社会公共事务。行政行为的种类很广,诸如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应对突发事件的行政处置、行政给付、行政救济、行政确认等等,所有的行政行为,从实体到程序,都必须依法进行。就拿行政确认来说,当前我们各地正在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踏查、勘界、丈量、公示、告知、登记,发证,这就是行政确权,这就是行政。这里也有依法的问题,所有应履行的程序一个也不能少。各地反映较为头痛的问题是有数量不少的人家举家外出打工,在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不少环节必须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和认可。如果工作不做细,单靠简单的打电话征求意见,口头同意,但以后时间一长,或牵扯利益纠纷,他说未经他同意而反悔,就会很 被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留下可靠的证据,如通过信涵、传真、电话录音,或抓住春节民工返乡过年的机会上门叫当事人亲自划押最好。
3、依法行政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依法行政的概念和内涵:
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它的主要内涵是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能超越职权,也不能放弃法定职责。平常讲的“三位”:即政府行政管理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就体现着依法行政的原则和精神。在这一主要内涵的基础上再展开一点来理解,还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依法行政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行政权的取得、运作及其监督都要依法。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有句顺口溜说:政府的行政管理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最后还得管老百姓拉屎放屁。而对公民个人来说,出生后的户口登记、接受义务教育、婚姻登记、工作和劳动遵章守纪,从生到死,甚至生前的计划生育准生证和死后的殡葬改革搞火葬,也都摆脱不了政府的行政管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直到临届点才肯罢休。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规范和监督。因为行政权的行使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弄不好,就会造成公民人身和财产的损失。2003年1月28日,吉林市某客运公司的一辆客车在哈大高速公路昌平段发生恶性交通事故,造成17人死亡、多人重伤。经调查,肇事司机是在吉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未经考试领取的驾驶证。据查,2001年 至2003年8月间,数万个未经考试的驾驶证非法发放到社会,吉林市交警支队有7人共收受贿赂近400万元,未经考试获得驾驶证的人员,仅在吉林地区就发生交通事故124起,死亡11人,重伤11人,轻伤23人,经济损失122.64万元。
第二,严格依法行政,必须理解和把握行政执法的特点。一是行政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最多,达80%以上;二是使用制裁手段概率最多,经常地、大量地、反复地使用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手段;三是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强制性、单方面性的特点,不需要征得管理相对人的同意,就以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
第三,依法行政所依之“法”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
第四,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坚持依法行政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体制对于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作风、执法态度有重要影响,不好的体制可能助长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例如,政府机构设置过多、部门林立、职权交叉重叠的体制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会导致行政机关相互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行政相对人到行政机关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八个大盖帽对付一个破草帽”、“吃了原告吃被告”等有损政府执法形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六,坚持依法行政还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努力克服态度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的做法。俗话说:“良言 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会看到种种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骑车撞倒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在公共汽车上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不让座、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待群众态度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打伤打死行政管理相对人,是决不能容忍的。如2000年2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的福建、湖南、山东、江苏、海南省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粗暴对待群众的五起典型案件就很让人愤慨。如福建省将乐县漠源乡农民吴祖木被打致死案。该县农资公司副经理根据电话举报暂扣了农民吴祖木受亲友之托运输的之后,县农资公司业务股副股长增华光通过外单位人员柯清泉叫来柯志杰、谢锋二人对吴进行殴打,致吴颅骨粉碎性骨折及颅内出血死亡。案发后,将乐县委决定,并按有关程序,给予县供销社主任周建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给予县农资公司主持工作的副经理朱春燕留党察看一年、行政撤职处分。三明市人民检察院以六吨碳铵,在工商部门还未查清是自用还是无证经营的情形下,农资公司干部便纠集外单位的人员对吴租木殴打,导致吴某颅骨粉碎性骨折及颅内出血死亡。司法机关经依法审理,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一人死刑,两人无期徒刑。
4、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的关系
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执政理念;而依法行政是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式,基本原则。两者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分。依法执政是对执政党提出的一个要求,而依法行政是对政府行政机关提 出的要求。在我国,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共产党员在行政机关中占多数,所以要实现依法执政,必须强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一个实现方式或者是实现途径。另外一方面,依法行政又是依法执政的保障。因为在我们600多万公务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执法第一线,大都是在政府部门,他们能否率先垂范依法行政,直接决定着我们依法执政能否实现。所以,首先要在政府系统强调依法行政,这样才能够实现依法执政方式的转变。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五条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这些基本要求是在借鉴国外普遍认可的依法行政基本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依法行政实践需要,针对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所作出的规定。应当说,这些内容基本上既涵盖了现代法治对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具有指导性和普遍可接受性,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下面就具体讲讲合法行政、程序正当、诚实守信这三项要求。
1、合法行政
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主体合法、执法权限合法、执法依据合法,不得违背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优先原则,是指上一层次的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活动都不得与法 律相抵触。第一,法律的效力等级高于政府立法。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政府立法是指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2、程序正当。过去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重实体,轻程序”。现在依法行政,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严格按程序办事。
(1)程序公开。外国有句谚语叫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路灯是最好的警察。现在城市搞亮丽工程,除了美化城市外,还可以减少小偷小摸等治安案件的发生。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做到程序公开。一是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机关在信息方面占绝对优势,与相对人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二是要公开有关行政信息。除了涉及国家秘密、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外,行政机关应当尽可能公开相关的行政信息。三是要公开行政决定,以便行政相对人及时了解行政决定的内容,从而自觉履行行政决定设定的义务,或者行使其确认的权利,或者在不服行政决定时,有针对性的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2)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行使行政管理、实施行政处罚等有许多程序,如立案程序、调查程序、审理程序、一般程序、简易程序、告知程序、听证程序、法律文书送达程序,当事人不服行政处理的申诉复议、行政诉讼等程序。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必须做到:一是,在涉及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实际权益时,要主动告知。行政机关告知的内容既包括实体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又包括程序法上的权利 和义务。二是,听取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陈述。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肯定性的,也可以是否定性的。行政机关不能因此而加重处罚。三是,听取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申辩。行政机关在作出对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前,应当允许其提出异议和反驳。行政机关听取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陈述和申辩一般应当记录在案,以作为将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法的证据。四是,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保障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享有的救济权。要给相对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和依法请求赔偿的权利。
(3)认真执行回避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处理的事务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主动回避。这样可以消除相对人对程序结果不公正的怀疑,提高其对行政决定的认同。对于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回避请求,行政机关如果驳回,应当说明理由。
3、诚实守信。香港某公司与中国大陆某市的路桥股份有限企业成立了一家合作企业,目的是在该市投资修建一座长江大桥。该市政府向省政府请示,得到省政府的同意。于是,该合作企业开始动工修建长江大桥。香港某公司为修建大桥,共投资4亿人民币。大桥建成之后,该市政府允许合作企业在大桥两端设收费站,对过往车辆进行收费。物价局根据市政府的决定,核定了收费标准,该合作企业正式对过往车辆进行收费。本来合同约定20年。可是,一年之后,政府一纸通知就将收费权收回,这一做法严重违背了信赖保护原则,是错误的。即使市政府确因法定事由要收回收费权,也应当给予香港公 司相应的补偿。下面讲讲诚实守信原则的要求。诚实守信准则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要求是:
(1)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的信息,不仅会导致信息的混乱,损害行政机关的权威,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恐慌和灾难。今年我国发生的两件大事关于信息的发布正好形成截然不同效果,一是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国家及时、准确地发布消息和抗震救灾情况,保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而我省瓮安的“6.28”事件,之所以酿成那样严重的事件,就是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缺乏政治敏锐性,事情发生后没有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也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快速处置造成的。(2)严格遵守信赖保护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是,非经法定事由与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或者变更已生效的行政决定。否则,行政机关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决定就是违法行为。但是,撤销行政决定可能对公共利益有重大损害的,不得撤销。二是,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撤回或者变更。
三是,行政机关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二篇: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则,其他原则可以理解为这一原则的延伸。实行合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活动区别于民事活动的主要标志
二、合理行政原则
合理行政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行政决定应当具有理性,属于实质行政法治的范畴,尤其适用于裁量性行政活动。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合理行政原则包括三个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2.考虑相关因素原则。作出行政决定和进行行政裁量,只能考虑符合立法授权目的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
3.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合目的性。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为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前准确理解和正确确定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多数情况下,法律会对其立法目的作出明确规定,但有时法律规定的目的可能比较含混,这些情况下就需要行政机关根据立法背景、法律的整体精神、条文间的关系、规定含义等因素作出综合判断。第二,适当性。是指行政机关所选择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应当为法律所必需,结果与措施和手段之间存在着正当性。为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拟采取的措施对达到结果是否有利和必要。第三,损害最小。是指在行政机关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某一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即行政机关能用轻微的方式实现行政目的,行政机关就不能选择使用手段更激烈的方式。
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三、程序正当原则
程序正当是当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行政公开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第二,公众参与原则。行政机关作出重要规定或者决定,应当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特别是作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利的决定,要听取他们的陈述和申辩。第三,回避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四、高效便民原则
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则。基本内容有二:首先是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禁止不作为或者不完全作为;其次是遵守法定时限,禁止超越法定时限或者不合理延迟。延迟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权的表现。第二是便利当事人原则。在行政活动中增加当事人程序负担,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权行为。在国际贸易中,行政当局不合理延迟和增加当事人程序负担,也被认为是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形式。
五、诚实守信原则
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实原则。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无论是向普通公众公布的信息,还是向特定人或者组织提供的信息,行政机关都应当对其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第二是保护公民信赖利益原则。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六、权责统一原则
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则。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第二是行政责任原则。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权力和法律责任的统一,即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第三篇:党性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推荐)
1、党性原则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二是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公开报道中发表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相反的言论。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新闻宣传是党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战线,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四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五是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防止滥用新闻传播自由权利的现象。
2、新闻真实性的内涵?是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其本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具体要求:新闻的真实性包括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2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4概括性事实真实客观。新闻真实性的更高要求是本质真实。本事真实是指新闻报道要反觔3出事物的内在品质和规律。
3、简称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对外宣传工作政策性和政治性都很强,1、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
2、在涉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问题上,要坚持原则;
3、要树立坚定的国家意识和大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从和服务于我国整体对外战略;
4、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事实为主、以我为主的方针;
5、考虑宣传重点内容和工作部署,一定要着眼于增进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总之,对外宣传工作有自己的规律,要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对外宣传的本领。
4、简称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要做到政治家办报办台,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要善于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新闻工作要通过舆论导向、党性原则、宣传纪律、新闻价值取向、新闻敏感性等与讲政治的基本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和要求,体现政治性。二是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要保持清醒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冷静、正确地分析、把握形势,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做到大局在胸,心中有数,自觉按照中央制定的政策和宣传方针组织报道,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三是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新闻工作讲政治绝对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的。讲政治就必须顾全大局,在处理新闻业务时要从有利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加强宏观新闻意识。五是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新闻工作者要做到知识广博,视野开阔,精通业务,遵纪守法,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艺术。
5、简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 新闻工作者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鲜明特征:一是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二是新闻工作以全社会为其工作对象,也以全社会为其服务对象,新闻工作者能够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三是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作为喉舌、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四是新闻媒介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称为“社会公正的法官”;五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创造性劳动;六是新闻工作者往往是在事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所发生的事件报道出去,使得新闻工作者所反映的生活会同复杂的实际生活产生一定的距离,因而新闻职业具有浮光掠影的弱点。
6、简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
广播电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为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倡导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职业行为,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12月2日向社会公布《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准则共分责任、真实、公正、导向、品格、廉洁和附则七大部分,对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职业行为作了详细的规范,要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切实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坚持客观公正的职业理念,忠于事实,追求真理;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恪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严格做到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偿新闻”。
7、简述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广播传播的特点:
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2、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3、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4、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5、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电视的传播特点:
1、信息符号视听兼备,声像互动,可以传递比其他媒介更多的信息。
2、长于再现,重构时空,现场感强烈。
3、时效性强,同广播媒介一样,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的采制设备也日益趋向小型化,大大提高了其传播效率,时效性越来越强。
4、在传播劣势上,同广播一样,电视也存在转瞬即逝、不易保存,信息选择性差的劣势。
8、齐越的播音生涯?
曾用名齐斌濡。1922年2月23日生于内蒙古满洲里,河北高阳人。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他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是他与丁一岚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许多人便是从他的播音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魅力。1975年调北京广播学院任教授。于1993年11月7日上午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9、简述电视影像的基本特征?
(1)再现性的本质特征。电视摄像机所摄录画面音响中的对象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物,回面能客观准确地再现镜头前拍摄的现象,包括对象的运动、色彩、影调等等。因此,纪实性电视画面被看作现实的真实再现,能激起观众相当强烈的现实感。(2)时空一体的运动存在方式。电视影像是时空一体、连续运动的活动画面。一方面,电视影像展示的是与客观世界同样的情景,而时空一体的运动变化是人类感知客观世界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电视摄录系统也以它特有的方式纪录、传播其摄录对象,这其中就包含着其自身的运动与变化,如有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等各种不同角度的推、拉、摇、移、升、降、甩等镜头运动。它们提供了人们观察对象的不同视野和视角,也提供了制作者观察、选择与传达信息的能动性。(3)声像一体的信息形式。电视影像具备声像一体记录的能力。现实中的事物一般都是存在于特定的声音背景中的,声像一体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惯常的自然方式,声像一体的相互引导与印证作用,可以使受众更准确、更全面、更轻松自然地把握信息。因而,它是电视影像的传播优势之一,也是受众对电视影像的基本期待。(4)限定性显示空间。就目前而言,电视影像的拍摄与显示还不是全视域的。人们只能在限定的显示屏幕框架内观看影像。这种拍摄与显示上的制约性,决定了电视的摄录、传达与接受方式,具有相当的强制性。(5)感性的符号形式。影像作为符号,是完全感性的自然符号,一般不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它是个别的、特殊的感觉——知觉层面的丰富信息。因此,影像符号长于展示而拙于阐释。(6)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由于画面是客体的再现,而客体是不会自己向观察者讲述其意义——意义是关系的产物;对于影像来说,其意义是人对影像中显示的关系的把握。因而,对处于该关系变化过程之外的电视受众而言,对作为关系要素的各画面或镜头孤立来看,其含义是无法确定的,可以作多种理解。
10简述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四篇: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国务院于2004年3月22日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六项基本要求,是对我国依法行政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依法行政重中治官、治权的内在精髓,高度浓缩了依法行政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有力地支撑了
法治政府的基本骨架,因而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
一、合法行政合法行政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内在要求。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合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二是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三是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四是任何违反上述三点规定的行政活动,非经事后法律认可,均得以宣告为“无效”。合法行政要求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皆不得有悖于法律。职权的运用必须符合法律条文的规定,不能与之抵触。这里的“抵触”既包括实体上的抵触,也包括程序上的抵触。通常,职权的赋予与行使都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机关承受。但有的时候,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授权委托他人代行其部分或全部职权时,则其他团体或个人也可行使法定行政机关的职权。然而,依据合法行政要求,授权和委托需有法律根据,并且只能依法定程序。我们强调依法行政、合法行政,并非消极地限制行政活动,并非要抑制行政的积极性。事实上,只要宪法、法律未加禁止的,不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具体权利义务的,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为了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了增进公共利益而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符合依法行政原则的,现代社会要求充分发挥行政主体积极的能动的作用。
二、合理行政合理行政要求行政实施行政管理时,要平等地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和适当。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必要补充。合法行政解决的是行政行为“合不合法”的问题,合理行政解决的是行政行为“当与不当”的问题。合理行政必须以合法行政为前提,也就是说,合理是合法范围内的合理,而不是合法范围之外的合理。任何违法的所谓“合理”,都是不能容忍的。合法行政对应的是行政区的“羁束行为”,它多呈现出“刚性的一面;合理行政对应的是“自由裁量行为”,它多呈现出“柔性”的一面。正因为如此,后者容易发现和识别;不当行政,人们不容易发现和识别。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后者给人们造成的损害更大,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行政法上合理性原则的确立,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裁量权的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对其控制意识的增强有关。行政上的自由裁量权是客观存在的,是行政管理得以正常开展的必然要求;但与此同时,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较难受到约束,人们也应注意到它常常被滥用的事实出现具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的后果。无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或行政裁量显失公正,都是不符依法行政原则的。故而,我们既要承认自由裁量权的作用,又应当加强对其控制。正是在此需要下,合理行政从实质方面对自由裁量行为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内容适度、适当、合乎情理。可以说,合理行政是依法行政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更高标准和水准的依法行政。我们说合理行政,其“合理性”的标准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公平、公正、合乎情理”。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政行为须有正当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动机,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二是行政行为须有平衡性。即行政主体在选择作出某种行政行为时,必须注意权利与义务、个人所受损害与社会所获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三是行政行为须有情理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对人承担其无法履行或有悖情理的义务。
三、程序正当程序正当要求构成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等等,要符合法律及其精神。也就是说,行政程序既要合法,又要合理。在现代行政法中,程序性法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行政实践中,程序违法现象非常严重。程序正当有如下一些具体要求:1.坚持公开原则。公开是对行政行为的一项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政策措施及行政机关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当依法公布,允许相对人依法查阅;行政行为的程序、手续要公开,应通过公开张贴或其他途径公开发布,使相对人了解;某些涉及相对人重大权益的行政行为,应当公开形式进行,如
召开听证会等,允许公众旁听。行政行为的公开,对改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的本意是公道正直,没有偏私。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有徇私情,合理考虑相关因素;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因
相对人的身份、民族、信仰、性别而有所歧视。具体来说,第一,应建立回避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时,应当主动回避或应当事人的申请而回避;第二,不偏听偏信。应当给予当事人同等的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同等的示证的机会;第三,决定对当事人不利的事务时,应预先通知当事人并给予其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是防止独断专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公平公正原则是现代行政程序的起码原则,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3.听证原则。即在行政程序上要保证相对一方当事人对行政行为发表意见,并且使这种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开原则”中的听证,主要体现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知”的权利;这里的听证,主要体现的是相对人的“为”的权利。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核心,它具有加强“官”“民”沟通、促进政治民主参与、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权力滥用、杜绝行政权力专横的功能,能够体现行政程序作为公正和效率整合的深层次价值。4.顺序原则。要求行政程序的各项制度表现为一定的顺序性,如果违反了规定的顺序,即为违法或不当行政。顺序原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表现和要求之一,其实质是保证行政程序的合理运用,防止因时间上的差异而对相对人造成侵害或损害。5.效率原则。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另一个表现,它是为了保证行政活动的高效率,行政程序的各个环节应当有时间上的限制,即所谓时效制度,如超过法定时间,即构成违法。在不损害其他目的的前提下,行政程序应当简便易行。效率原则还包含使某些程序格式化,尤其是各种行政法律文书如记录、裁决等应当作出统一的格式规定,这是保证当事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必要保障,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四、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方便。便民和效率原则,是我国行政法制的重要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既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又力避繁琐,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方便当事人,方便群众,包括简化程序,减少环节,节省时间、费用和精力等等,以合法准确、简便易行、高效灵活的方式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高效便民的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是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使然。行政机关只有把履行职责与方便民众、造福于民统一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尽职尽责。
五、诚实守信社会信用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杆,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应该成为当务之急。而在这个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应该率先垂范。首先,政府必须重诚信行公正,保证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做到令行禁止,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目前,政府在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中,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不容否认,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尺度不
一、随意执法的现象。如有的法规、规章地方化、部门化严重,严重影响法制的统一性。有的法规、规章以及政策措施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够,使人们无所适从,影响了政府的信用和信誉。保持政策的稳定与连续,信守承诺,取信于民,是建立诚信政府的基础工作。其次,政策与信息要公开透明,不能搞暗箱操作。政府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人们平等地享用住处资源。否则,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或者待遇不平等,就有悖行政诚信的原则。第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该平衡,不能僭越,否则就是“违约”,就是失诚失信。政府应当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树立威信,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真正取信于民。第四,确立并践行“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是公众对政府权力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公众安全感受和其工作、生活行为有明确预期的基本前提。如果这种信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受到损害,公众的个人权利、公共利益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于不稳定、不连续的状态之中。因此,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具有公信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决定的信赖应当受到保护。行政机关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消、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六、权责统一权责统一这一要求,可以概括成这样几句话: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执法有保障”是这次《纲要》新增加的内容,而且是放在首要的位置,反映了中央对执法保障机制的重视。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往一些地方执法部门,往往“以罚没养执法”,既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纲要》强调“执法有保障”,规定财政部门要保障执法经费,这有利于提高执法的纯洁性,必将大大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有权力的地方就应该有责任存在,有权利的地方就应该有义务存在。权力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紧密相联、不可偏废的,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光有权力没有责任,权力就会变形;光有权利没有义务,权利就会走样。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尤其要强调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这里的责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行政权力主体应履行的行政义务;另一方面,是指行政权力主体违法行政所应承担的后果,或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后果。目前在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权力机关的监督,有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和内部监督,有新闻舆论监督,有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面对面监督”,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意监督”,等等。当然,无论是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自我监督,还是舆论监督、“民意监督”,目前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尤其是后两者,力度明显不够。要通过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在这里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而言的。追究违法的行政行为,主要有追究行政主体的责任和追究公务员个人责任两种形式。追究违法的行政行为是针对行政机关而言的。追究违法的行政行为,主要有追究行政主体的责任和追究公务员个人的责任两种形式。前一种可以由权力机关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或由有权行政机关直接予以纠正、撤消责令自行纠正、撤消等形式,追究行政主体的责任。后一种主要是通过行政处分来追究公务员的个人责任,当然,触犯刑律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赔偿责任。这里强调的是客观违法原则,即只要行政行为客观上违法,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就应承赔偿责任,而一般不考虑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主观是否过错只作为国家机关向其工作人员追偿的一个标准。客观违法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强行政机关的责任心。
第五篇: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国务院于2004年3月22日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依法行政的六项基本要求,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这六项基本要求,是对我国依法行政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依法行政重中治官、治权的内在精髓,高度浓缩了依法行政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有力地支撑了法治政府的基本骨架,因而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
一、合法行政合法行政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内在要求。合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合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二是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三是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四是任何违反上述三点规定的行政活动,非经事后法律认可,均得以宣告为“无效”。合法行政要求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皆不得有悖于法律。职权的运用必须符合法律条文的规定,不能与之抵触。这里的“抵触”既包括实体上的抵触,也包括程序上的抵触。通常,职权的赋予与行使都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机关承受。但有的时候,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授权委托他人代行其部分或全部职权时,则其他团体或个人也可行使法定行政机关的职权。然而,依据合法行政要求,授权和委托需有法律根据,并且只能依法定程序。我们强调依法行政、合法行政,并非消极地限制行政活动,并非要抑制行政的积极性。事实上,只要宪法、法律未加禁止的,不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具体权利义务的,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为了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了增进公共利益而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符合依法行政原则的,现代社会要求充分发挥行政主体积极的能动的作用。
二、合理行政合理行政要求行政实施行政管理时,要平等地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和适当。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必要补充。合法行政解决的是行政行为“合不合法”的问题,合理行政解决的是行政行为“当与不当”的问题。合理行政必须以合法行政为前提,也就是说,合理是合法范围内的合理,而不是合法范围之外的合理。任何违法的所谓“合理”,都是不能容忍的。合法行政对应的是行政区的“羁束行为”,它多呈现出“刚性的一面;合理行政对应的是“自由裁量行为”,它多呈现出“柔性”的一面。正因为如此,后者容易发现和识别;不当行政,人们不容易发现和识别。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后者给人们造成的损害更大,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行政法上合理性原则的确立,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裁量权的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对其控制意识的增强有关。行政上的自由裁量权是客观存在的,是行政管理得以正常开展的必然要求;但与此同时,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较难受到约束,人们也应注意到它常常被滥用的事实出现具体行政行为显失公正的后果。无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或行政裁量显失公正,都是不符依法行政原则的。故而,我们既要承认自由裁量权的作用,又应当加强对其控制。正是在此需要下,合理行政从实质方面对自由裁量行为提出了要求,要求其内容适度、适当、合乎情理。可以说,合理行政是依法行政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更高标准和水准的依法行政。我们说合理行政,其“合理性”的标准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公平、公正、合乎情理”。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政行为须有正当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动机,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二是行政行为须有平衡性。即行政主体在选择作出某种行政行为时,必须注意权利与义务、个人所受损害与社会所获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三是行政行为须有情理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对人承担其无法履行或有悖情理的义务。
三、程序正当程序正当要求构成行政行为的方式、步骤和时间、顺序等等,要符合法律及其精 神。也就是说,行政程序既要合法,又要合理。在现代行政法中,程序性法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行政实践中,程序违法现象非常严重。程序正当有如下一些具体要求:1.坚持公开原则。公开是对行政行为的一项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政策措施及行政机关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当依法公布,允许相对人依法查阅;行政行为的程序、手续要公开,应通过公开张贴或其他途径公开发布,使相对人了解;某些涉及相对人重大权益的行政行为,应当公开形式进行,如召开听证会等,允许公众旁听。行政行为的公开,对改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的本意是公道正直,没有偏私。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有徇私情,合理考虑相关因素;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因相对人的身份、民族、信仰、性别而有所歧视。具体来说,第一,应建立回避制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涉及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时,应当主动回避或应当事人的申请而回避;第二,不偏听偏信。应当给予当事人同等的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同等的示证的机会;第三,决定对当事人不利的事务时,应预先通知当事人并给予其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是防止独断专行的有效手段之一。公平公正原则是现代行政程序的起码原则,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3.听证原则。即在行政程序上要保证相对一方当事人对行政行为发表意见,并且使这种意见得到应有的重视。“公开原则”中的听证,主要体现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知”的权利;这里的听证,主要体现的是相对人的“为”的权利。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法基本制度的核心,它具有加强“官”“民”沟通、促进政治民主参与、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权力滥用、杜绝行政权力专横的功能,能够体现行政程序作为公正和效率整合的深层次价值。4.顺序原则。要求行政程序的各项制度表现为一定的顺序性,如果违反了规定的顺序,即为违法或不当行政。顺序原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表现和要求之一,其实质是保证行政程序的合理运用,防止因时间上的差异而对相对人造成侵害或损害。5.效率原则。这是行政程序的时间性的另一个表现,它是为了保证行政活动的高效率,行政程序的各个环节应当有时间上的限制,即所谓时效制度,如超过法定时间,即构成违法。在不损害其他目的的前提下,行政程序应当简便易行。效率原则还包含使某些程序格式化,尤其是各种行政法律文书如记录、裁决等应当作出统一的格式规定,这是保证当事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必要保障,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四、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方便。便民和效率原则,是我国行政法制的重要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既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又力避繁琐,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方便当事人,方便群众,包括简化程序,减少环节,节省时间、费用和精力等等,以合法准确、简便易行、高效灵活的方式达到行政管理的目的。高效便民的原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是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使然。行政机关只有把履行职责与方便民众、造福于民统一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尽职尽责。
五、诚实守信社会信用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杆,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应该成为当务之急。而在这个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应该率先垂范。首先,政府必须重诚信行公正,保证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做到令行禁止,不能言而无信,更不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目前,政府在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中,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但不容否认,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尺度不
一、随意执法的现象。如有的法规、规章地方化、部门化严重,严重影响法制的统一性。有的法规、规章以及政策措施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够,使人们无所适从,影响了政府的信用和信誉。保持政策的稳定与连续,信守承诺,取信于民,是建立诚信政府的基础工作。其次,政策与信息要公开透明,不能搞暗箱操作。政府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人们平等地享用住处资源。否则,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或者待遇不平等,就有悖行政诚信的原则。第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官本位”的思想。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该平衡,不能僭越,否则就是“违约”,就是失诚失信。政府应当确立以民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树立威信,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真正取信于民。第四,确立并践行“信赖保护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是公众对政府权力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公众安全感受和其工作、生活行为有明确预期的基本前提。如果这种信任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甚至受到损害,公众的个人权利、公共利益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于不稳定、不连续的状态之中。因此,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应当具有公信力,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决定的信赖应当受到保护。行政机关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消、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六、权责统一权责统一这一要求,可以概括成这样几句话: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
督、违法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执法有保障”是这次《纲要》新增加的内容,而且是放在首要的位置,反映了中央对执法保障机制的重视。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往一些地方执法部门,往往“以罚没养执法”,既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纲要》强调“执法有保障”,规定财政部门要保障执法经费,这有利于提高执法的纯洁性,必将大大提高执法质量和水平。有权力的地方就应该有责任存在,有权利的地方就应该有义务存在。权力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紧密相联、不可偏废的,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光有权力没有责任,权力就会变形;光有权利没有义务,权利就会走样。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尤其要强调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这里的责任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行政权力主体应履行的行政义务;另一方面,是指行政权力主体违法行政所应承担的后果,或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后果。目前在我国,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权力机关的监督,有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和内部监督,有新闻舆论监督,有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面对面监督”,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意监督”,等等。当然,无论是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自我监督,还是舆论监督、“民意监督”,目前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尤其是后两者,力度明显不够。要通过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在这里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而言的。追究违法的行政行为,主要有追究行政主体的责任和追究公务员个人责任两种形式。追究违法的行政行为是针对行政机关而言的。追究违法的行政行为,主要有追究行政主体的责任和追究公务员个人的责任两种形式。前一种可以由权力机关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或由有权行政机关直接予以纠正、撤消责令自行纠正、撤消等形式,追究行政主体的责任。后一种主要是通过行政处分来追究公务员的个人责任,当然,触犯刑律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赔偿责任。这里强调的是客观违法原则,即只要行政行为客观上违法,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就应承赔偿责任,而一般不考虑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主观是否过错只作为国家机关向其工作人员追偿的一个标准。客观违法原则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强行政机关的责任心。
谈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