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

时间:2019-05-14 18:0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

第一篇: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

古诗鉴赏选择题

姓名: 班级: 得分:

1、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2、对《蒹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3、对《蒹葭》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既点出深秋季节一片萧条,又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

B.“伊人”可以理解为诗人所追求的人;诗人对意中人充满了爱悦之情,热烈地追求,然而可望不可即,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重章叠句的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

D.第一章的韵脚是“苍”“霜”“方”“长”“央”,即第一句入韵,其余是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

4、下列对《关雎》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5、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6、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7、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8、选出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语句工整,写得十分壮阔。在写景中抒情,暗示了与友人从此天各一方,会面很难。

B.颔联写离情别意,直抒了“同是宦游人”的困顿和相互之间的友谊。C.颈联道出了惜别之意,既宽慰友人,也安慰自己,写出彼此情谊之深。

D.尾联委婉地批评了友人伤心落泪的举动,间接反映了诗人郁闷,惆怅的情怀。

9、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10、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品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饱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C.首联中 “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13、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14.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B.全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C.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情达意,痛快淋漓。

D.《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15.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16.下列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17.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B.颈联隐喻诗人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C.颔联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意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18.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B.这是一首干谒诗,目的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赏识和录用,但其写景有独到之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投靠张丞相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D.尾联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19.下面对《桃花源记》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关雎》这首诗是按照“爱上姑娘一追求姑娘而不得一幻想得到姑娘”这样的线索展开的。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那种深深的爱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是爱情诗,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21.对《关雎》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唱一和、相亲相爱的雎鸠鸟来起兴,引出女主人的一片情思。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点出了这个小伙子所恋的就是那位在河边采荇菜的有着美好姿态的姑娘。

C.诗歌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窈窕”“参差”“辗转”,以增加诗歌音韵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这首诗写的是小伙子对心上人思念、追求的过程,以及“求之不得”的痛苦。22.下列对《关雎》的相关说法有错误的一项为()A.诗句多用“参差”“辗转”“窃究”等双声叠韵词,更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

B.《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子思念女子的爱情诗。C.“赋”是这一首诗歌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D.本诗的结构严谨,起伏相间,四字句贯穿全篇,节奏欢快,形式整齐,感情奔放。

第二篇:八下诗词赏析复习教学案[原创]

八年级(下)语文古诗词赏析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闻雁

首句以设问起。思乡之情不言自明。第二句“归思方悠哉”,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第四句“高斋闻雁来”,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

中心: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二)池鹤

首联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颔联是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颈联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尾联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一个“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三)迎燕

“为迎”句,直抒胸臆。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全诗写了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四)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接着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诗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抽刀断水水更流”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 烦忧”相响应。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渔家傲

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而从“孤城闭”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六)天净沙 秋思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弃置身”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闻笛赋”表达怀念而已。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八)无题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凄楚情景。“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可谓一往深情。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全诗把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九)夜雨寄北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像是一问一答,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都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

第三、四句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这首诗的构思极富特色,先写妻子思念远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写想像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十)论诗

清人赵翼这首论诗的诗,由于观点新颖,提倡创新精神,符合时代潮流,因而流传很广,经常被人引用。

此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前两句只是为提出下面的见解略作铺垫而已。赵翼论诗的着眼点在于创新。

(十一)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第一、二句写数点海棠花蕾嵌于枝间重重新绿之中。为了突出“数点红”,作者先从“重重新绿”写起。仅此两句,诗人就已写足了海棠的美丽。

第三、四句作者笔锋一转由海棠引出桃李。桃李在海棠之前开花,一个“闹”字显然是从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得来,然而此处却语含讽意,桃李盛开,是为了抢得春光,哗众取宠;而诗人喜爱的海棠不仅美丽不在桃李之下,其格调品位之高,更是桃李所不及的。诗人诚意劝其“爱惜芳心,莫要轻吐”。联系诗题来看,诗人的这一劝诫,表面上是对海棠而言,其深层意思当是寄语儿辈。

(十二)题红叶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女韩氏所写。从诗的内容看,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通过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

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的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

(十三)山中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三、四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托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诗中的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前半首的久客思归的心情,正因为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落叶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十四)城东早春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首句是诗人对在城东游赏时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既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承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诗人抓住“半未匀”的景象,使人仿佛见到枝条上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是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惟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第三、四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清丽的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浓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第三、四句与第一、二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总是重复那已经陈旧的老套。

第三篇:八年级古诗词曲赏析选择题专项训练(柴仕彬)

八年级古诗词曲赏析选择题专项训练(柴仕彬)

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对比。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长期遭贬谪的悲凉、愤懑的心情,同时又袒露出作者豁达豪放的襟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B、一、二句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置于巴楚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已有二十三年了。C、三、四句写作者借吹笛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回到家乡后衣着破烂的落魄情景。

D、五、六句作者虽以“沉舟”、“病树”自比,但不消沉,写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3、选出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错误的一项:()A.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了作者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B.

三、四句连用典故,“翻似”二字,简描旧友被害情状。抒发诗人对战友的深切怀念,表达长期被贬后的人事沧桑之感。

C.

五、六句写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D.结联在酬答白居易的感情时,明确表示振作自持的态度,表现出坚忍不拔的豪迈情绪。

4、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5、对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

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6.选出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7、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8、对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9、文天祥《过零丁洋》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10、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A.“明月„„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14、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15.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月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6、下列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前的小序写出了与弟弟苏辙已久不见面。中秋对月,怀念手足兄弟,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B、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叙述了思想的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而描写月色的写景之语,出现在词的上片。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富含人生哲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是放达宽慰之语。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17、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工,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18、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峰恋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19、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002年,厦门)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句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D.曲子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0、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1、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逐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怀。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2、对陶渊明《饮酒》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宁静田园的喜爱,以及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第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飞鸟归林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心境。

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也能言传。

23、对《饮酒》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车马喧”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个为权位、名利翻

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B.“悠然见南山”中一“见”字写出了诗人在采菊时在有意之间看见南山的情态,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C.“飞鸟相与还”有双重含义,既指鸟儿飞向天空经受风雨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现在的归隐。

D.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安闲,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的名篇。

23、对《饮酒》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4、对陶渊明《饮酒》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25、对陶渊明《饮酒》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2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

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7、对李白《行路难》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而有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

B.这首诗巧妙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28、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29、对《行路难》下列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些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济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30、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31、选出对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交代了送别之地和到任之处。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点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情。

B.颔闻承上联而来,你我同是远离故土,作客他方,彼此都是一样的,安慰朋友,不必悲伤。

C.颈联转叙别后思绪。“存知己”、“若比邻”给友人以深情安慰和富于哲理的启迪,慷慨而别,鼓舞而去。

D.尾联转入眼前叮咛:如果没有作为,常年奔波,连儿子、女儿都要哭得泪湿手巾的。

32、对李商隐《无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33、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而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34、选出龚自珍《己亥杂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35、对龚自珍《己亥杂诗》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6、选出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

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37、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读有误的一项:()

A、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胸襟博大,见识就高明。

B、一二句叙事,气度不凡,活画出诗人当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狂傲的性格。C、“千寻”千百次寻找。诗人一登上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D、三四句借题发挥,充分表现了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乐观自信的精神。

38、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对《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是:()

A、首联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B、颔联意似悲而旷达之胸襟可见,以此慰勉友人。

C、颈联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亦如同比邻一般。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D、尾联系由前三层逼出——既是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则自当于别时不效儿女之态。以此作结,恰当好处。

39、对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

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40、对《相见欢》(李煜)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秋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

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

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41、对《相见欢》(李煜)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无言独上西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名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是一番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辽宁省中考古诗词曲赏析选择题

1、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2009沈阳市)B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选出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2010年抚顺)

A.整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反映了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的心理历程。B.“冰塞川”“雪满山”是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D.全诗主要抒发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悲凉愁闷情怀。

3.选出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2010年本溪)A.颔联运用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二是“烂柯人”,“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本是诗人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在客观上却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尾联,似乎写得很平淡,说的是酒席上的事,其实是点睛之笔,含义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010年沈阳)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5、下面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1葫芦岛〗 A.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写出了一路所见西湖的美好景象。

B.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春天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令人神往。

C.这首诗尾联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诗人留流忘返,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春日西湖无比喜爱的思想感情。

D.该诗的语言既符合格律诗的规范,又清新明快、晓畅平易,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6、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本溪〗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7、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抚顺〗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中,作者的思绪从前文的“坚冰塞川的黄河”和“大雪满山的太行”飞到遥远的上古,从上古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中得到慰藉和启发。

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反复咏叹,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D.此诗想象丰富雄奇,感情基调豪迈乐观,充分显示出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8、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2011铁岭市〗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9、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沈阳〗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

B.“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

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第四篇:八下诗词赏析

新街镇中学八(下)语文诗歌赏析

一、《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而自明。)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回怅惘之情。)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

1、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2、写作背景: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时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

3、文常介绍:雁是一种大型游禽,在我国北部繁殖,到南方沿海地区越冬。归雁在古诗文中,历来是思乡思亲之物。

二、《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

是“群鸡”能比的。)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色彩美)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像鹦鹉那样“语声娇”,去讨好别人。)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写池鹤的鸣声美,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

无奈。)

写法及主旨: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这首诗勾画了丹顶鹤的超凡的风姿和孤高品格,描绘了它的形象美、色彩美、鸣声美和心灵美。诗人以鹤自喻,抒发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感情。

三、《迎燕》

【宋】葛天明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过年华”。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简析:这首诗不仅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四、《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写作背景: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请结合写作手法对这句作赏析。

答:这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和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2、“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两句诗各有何指代?

答:“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小谢”指南朝诗人谢朓,李白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清发”一词,暗指自己的作品风格和小谢一样清新秀发。

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境界阔大,想象奇特,试作赏析。

答:诗人与族叔李云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诗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形象精妙,试作赏析。答:“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销愁愁更愁”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呼应。

5、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两句诗中,你看出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不满现实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消极避世的心态。

五、《渔家傲》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简析:这首词上片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下片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未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1、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壮志难酬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在层峦叠嶂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3、理解“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妙处。答: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简析: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1、描述“枯藤老树昏鸦”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几棵黄叶凋零的秃树,在秋风中瑟瑟地颤抖,傍晚时分天空中点点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悲戚。昏鸦尚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他心中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

2、“小桥流水人家”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物截然不同,作者这样安排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这种安居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适。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使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悲凉。

3、这首曲中有一些词很有表现力,请品析其表达效果。

答:如“枯”“老”:深秋时节,藤蔓枯萎,树木沧桑,刻画了一幅萧瑟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游子漂泊异乡的悲戚、凄楚之情。

“昏”:黄昏时分,乌鸦归巢,可游子却还在异乡漂泊,归家无望,他内心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呀!“瘦”:“瘦”不但写出了因长途跋涉,马儿疲惫至瘦弱不堪,而且使人想象到马背上的游子因思乡情切日夜兼程的情景,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艰辛与苦楚。

“古”: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

“西风”: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断肠”:漂泊他乡的游子因思乡情切以致柔肠寸断,肝肠欲断,可见其思乡之情何等深重!

4、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滴血„„

七、《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简析: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在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答:“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二十三年”指被贬时间之长,“弃置身”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不满。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两个典故表达归京之后怎样的感受?

答:“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表现对许多已经去世旧友的怀念。“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流露了对人事全非的怅惘之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颂千古的名句,它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怎样一种心态?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还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八、《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东风”即春风,“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景物特点,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语言巧妙多姿,精彩感人,请作赏析。

答: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这两句以蚕丝和烛泪象征爱情,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现在往往引申为为执著追求理想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写数点海棠花蕾嵌于枝间重重新绿之中,突出了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桃李盛开,是为了抢得春光,哗众取宠;而诗人喜爱的海棠不仅美丽不在桃李之下,其格调品位之高,更是桃李所不及的。)

十、《题红叶》

【唐】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通过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忠告,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牢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了。)

十一、《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身处万里之外的诗人思恋家乡将欲归去。)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托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十二、《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绿柳才黄半未匀。(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惟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的消息。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三四句以景色的浓艳已极、环境的喧嚷若市与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十三、《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第一次的“巴山夜雨”借凄凉的秋夜雨景书写客愁旅况。诗人因归期难料,秋夜听雨,倍感孤寂凄凉。第二次的“巴山夜雨”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这样写使诗境于回环映照中更增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

2、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后两句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表现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答:原指与妻子团聚,秉烛长谈离别之情。后泛指与亲友相逢叙旧。

十四、《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简析:此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突出“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的道理,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八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古诗)

苏教版八下语文期末复习(课内古诗部分)

1.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基础题】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和概括。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高阶题】(5)“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 净 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基础题】(1)《天净沙 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天净沙”是。(2)《天净沙 秋思》作者,是 代著名 家、家。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高阶题】

(4)全曲表达了旅途中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3分)(5)“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6)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句子是:。(2分)3.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渔 家 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⑴星河:银河。⑵谩有,空有。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基础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阶题】

(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3分)(3)下阕哪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4.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基础题】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2分)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高阶题】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5.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基础题】

(1)标题中的“乐天”是,写出一首他的诗歌《 》(2分)(2)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高阶题】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居室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基础题】

(1)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2)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和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3)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4)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表达思慕的诗句是:。【高阶题】

(5)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6)“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7.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基础题】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和 则有“小李杜”之称。(2)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3)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4)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5)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高阶题】

(6)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表现的是,第二个表现的是。(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8)“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9)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0)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小练习(课内古诗)答案 1.(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D

(4)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天冷,声杂,城孤

(6)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7)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其他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想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可以。

2.(1)小令 曲牌名(2)马致远

戏曲

散曲(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表达了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游子心境。

(5)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1)B

(2)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1)C 别号是鉴湖女侠

(2)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4)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5.(1)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等

(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4)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6.(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6)“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7.(1)杜牧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B

(6)第一个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的愁苦感受,第二个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突出思亲念归。

(7)“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8)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9)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10)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下载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八下古诗赏析(新兴中学姚国)

    苏教版八下古诗赏析 迎燕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

    初三语文古诗赏析复习(合集5篇)

    二十四、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 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

    古诗赏析(精选)

    一、思想内容 意象,主旨,情怀 二、表现技巧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它的常规性作用。例, 类比:以浅寓深,以近比远,生动形象,通......

    古诗赏析范文大全

    “浣溪沙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的里的词句.他的这篇词是写他对酒当歌,看到花儿凋谢,时光流逝,让人惆怅,但是他又看到燕子飞回来了,增添了喜气,所以他悟......

    古诗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少府:少府是一个官职的名字,他的朋友姓杜,并不是叫杜少......

    古诗赏析整理

    一、《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

    古诗赏析范文大全

    古诗赏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之心,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

    如何赏析古诗

    如何赏析古诗? (1)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