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戏曲谚语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浅析戏曲谚语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内容摘要】戏曲谚语是戏曲前辈艺人对人品艺德、演唱技巧、表演经验等方面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戏曲谚语虽语句短小,但对仗工整、言简意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从事戏曲表演、戏曲教育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更需要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艺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尤其是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年演员和青少年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戏曲谚语人品艺德专业学习演唱技法戏曲哲理
戏曲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伴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前人总结了人品艺德、演唱要领、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朗朗上口、字字珠玑的戏曲谚语。戏曲谚语经过了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到如今逐步完善,成为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极为珍贵的艺术资产。
一、有关道德方面的戏曲谚语
“做人要讲道德,唱戏要讲戏德”“学艺先学德,无德艺难成”“立业必先立身,立身必先立品”“艺高不如德高,艺高更需德高”。这些看似平淡无奇、通谷易懂的戏曲谚语,却说出了道德品质在戏曲工作中的重要性。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说过的“戏比天大”,也从另一个方面阐述了艺德的思想内涵。常言说,艺如人品。一个演员的艺术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着审美品格和艺术气质,决定其艺术创作的态度和追求,并直接影响其表演艺术风格。
一个具有高尚艺术品质的演员,一定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演出,也一定会以真诚善良的情感塑造好每一个艺术形象。相反,一个品行不端的演员,纵有很高的技巧,也不会有太好的艺术成就,更不会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家。的确,良好艺术品德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认真学习、日积月累的结果。
二、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戏曲谚语
“曲不离口,弦不离手”“人不常练没功,角不常练戏松”“书靠念,功靠练,曲靠唱,戏靠演”“小时不练好,大时演不好”“幼功好,演到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
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四功五法”是每一个演员必不可缺的基功。而幼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童子功更加重要。在人的一生中,幼年是最珍贵、最美好的时光,是一个人发育的关键阶段,肌体柔韧性好,可塑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记忆力、模仿力都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对翻、爬、滚、打等武功技巧的训练,更是得天独厚。假如过了这一时期,身体的骨骼、关节等器官逐渐钙化,就不可能再练好了。
在学习戏曲艺术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没有刻苦的练功,就不会有过硬的功夫,也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不经过酷暑、严寒的磨砺,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
学艺贵在持之以恒,最怕时断时续,必须坚持“曲不离口,弦不离手”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样,才能练就扎实、过硬的基本功,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练功方面的戏曲谚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无功,台上稀松”“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基础打不牢,演戏演不好”。舞台是展示演员水平的考场。平常练功的好坏、表演的优劣全都一览无遗地展现给了观众。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演员一声出众,绝对会引来阵阵掌声。相反,一个平时练功偷懒、学习不认真的演员,根本不会在舞台上有惊人的表现。
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演员,必须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好的表现,还必须将全部精力投入进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不间断地去研究、打磨人物内心情感,练习唱腔、身段。即使这样,也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好演员。何况那些得过且过,靠混来度日的演员,要想成名,简直是痴人说梦。
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不仅具备嗓音、形体等先天条件,还要在“四功五法”上有扎实的功底,掌握系统的表演程式技巧,还要求艺术素质全面,有独到的创造能力,更要有为艺术献身的执著精神。正如戏曲谚语所说的那样,“十年能培养出一个状元,十年培养不出个好戏子。”话虽直白,但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四、关于演唱技法的戏曲谚语
“咬字归韵,尖团分清”“唱好声韵辨四声,阴阳上去要分明”“口型错一线,字音错一片”“唱念要讲喷口,须按五音要求”“唱戏靠声,声要靠气”“快板吸气浅,慢板吸气深”。
在演唱中,演员的发声是由气息振动声带,而后经由共鸣器官共振放大而来。没有“气”的运动,就没有人唱歌的存在。演员的音色、音质、音域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息的运用技巧。
演员在演唱时,对咬字很讲究。既要咬住,又不能咬死,把握咬字的力度分寸是演唱的诀窍。掌握好咬字的技巧后,演唱时就能做到字音清晰、轻重适度。
“三分天,七分练”“嗓子靠练不靠天”“用喉莫伤喉,练喉勿骄喉”。对戏曲演员来说,嗓音的自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见得嗓音好就一定能唱好戏。还要靠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加以科学的练习,通过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加上真挚的情感去演唱。这样就会唱得优美动听。先天条件不好的演员,只要掌握好科学的演唱方法,通过锲而不舍的刻苦训练,持之以恒,就能练成一副百唱不哑的好嗓子。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她小时候嗓音条件不好,正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派艺术风格。虽然她现在已有80多岁的高龄了,但嗓音如初,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艺术舞台上,并赴北京等地演出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北京。
“声音是外形,感情是灵魂”“既要字正腔圆,更要唱动人心”。演员在表演时,非常讲究声情并茂。演员要善于综合运用声音等外部技巧,准确把握角色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融入真切动人、极富美感的演唱中,以声传情,唱出人物、唱出意境、唱动人心,引导观众进入剧情,使观众身临其境,产生共鸣。戏曲谚语的种类多种多样,从艺德到演唱、表演方法到戏曲哲理等,实在太多了。这些谚语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传诵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并具有极高的人文哲理内涵。虽说这些谚语的创作者没有太高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目不识丁的老艺人,但他们所创造的这些戏曲谚语却是丰富多彩的,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非常高。对于我们从事戏曲艺术的人来说,这些谚语本身就是生动的专业格言,特别是对正在学知识、长身体的从事戏曲专业学习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部浅显易懂的好教材,对整个戏曲界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克俭.豫剧演唱谚诀的人文阐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1).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第二篇:关于戏曲的谚语
关于戏曲的谚语
宁穿破不穿错。
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私下练,台上见。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腔好唱,味儿难磨。
字不清,唱不明。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
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
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神不到,戏不妙。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
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站有站相,坐有坐样。
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忙而不乱,慢而不断。
百艺不如一精。
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闲着练,忙着用。
艺要会,得挨累。
台上一现,台下十年。
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力不磨得锈,腿不练得皱,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傅。
慢功出巧匠。
念书要讲,种地要耪,学艺要想。
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后台象绵羊,前台如猛虎。
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见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
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
先看一步走,后听一张口。
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神在两眼,情在脸面。
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第三篇: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主笔人:黄想平
查资料者:谢秀芳、李锋铃、黄想平、唐芳芳、李海连、漆小凤、谢凌芸、石蕾、贺梦遥、李娜、陈颖郡、盛雅婷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是我国学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错过或贻误这一关键教育,将会对儿童的一生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和损失,有鉴于此许多国家 逐渐认识到前教育的重要性,纷纷把为儿童提供优质科学前教育作为政府优先发展的领域而加大投资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教育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除了对个人的各力发展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外,还可以促进男女之间的平等。减少贫困人口,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学前教育具有极高的社会投资效益国际权。美国佩理学前教育项 目 一 项 长 达 年 的 跟 踪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 在入学前能 接受一至两年优质教育,这些儿童 在 40岁时投 资的总体回 报率达 1:17.7其中对社会的回报率高达1:12.9,表明 社会回报中,88%源自于犯罪率的减少,4%来自 于 特 殊 教 育 与 辅 导 的 减 少,7%来 源 于收入税 增加,1%来自于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国内 多研究也支持这一 结论 这说明学前教育是 投 入最少而 收 益 最 高 的 事 业。其 社 会 收 益 率 高 于 个 人 收 益 率 因 此应 尽 快 将 其 纳 入 义 务 范 畴。由 政 府 提 供 公 共 资 金 进 行 资 助以 利 于 教育的大力发展
学前教育内涵。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什么是学前儿童教育呢?目前较规范的概念是指: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在我国是指促进学前儿童(0-6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通常也称早期教育或婴幼儿教育。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幼儿在出生后到小学入学前是其身心发育最快,获取知识最迫切的阶段。与之相对应,针对幼儿进行的学前教育有着极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前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一)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胎教是专门针对孕产妇及胎儿,保证胎儿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孕产妇顺利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一类特殊教育,主要借助饮食、环境、精神、劳逸等各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在孕育期,胎儿的大脑功能听力感觉等均获得初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美妙的胎教音乐、孕妇良好的行为举止、乐观的精神状态都有利于胎儿的成长。
(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1.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期是一个人认知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人的整个认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生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2岁以前儿童尚处于“运动感觉阶段”,通过先获取动作的逻辑,逐渐发展出事物间的次序、维度、因果性等知识。此阶段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后续2~7岁之间的“前运算阶段”,并持续影响且决定 了在日后社会性、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在幼儿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智力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曲线自出生后快速上升,10岁后曲线上升趋势减缓,18岁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或持平。由此可见,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儿童期”,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刻,通过良好的儿童早期智力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快速提升。
2.影响儿童人格品质的发展
作为个人素质的核心体现,人格品质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学前期是起始阶段,更是关键时期阶段发展学说(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发展中,人格组合的形成具有不同的阶段,整个形成过程始于儿童期,并环环相扣。岁前是人的性格、态度、习惯、情感等因素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儿童养成诚实谦让、友爱、分享、合作、互助、责任感等良好人格品质的关键期。
(三)影响特殊儿童的发展
特殊儿童指的是身心发展不健全的个体,既有先天性也有后天性。通过对低能儿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的考察,蒙台梭利发现引起孩子身心缺陷的主因是教育,而非医疗。并且,通过大量实践,蒙台梭利证明,借助差异化的训练与辅导,可以明显提升7岁前幼儿多方面的能力,部分幼儿甚至可以转入普通学校接受正常的学习。对于此类特殊儿童,在学前教育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对其生理和心理上的补偿教育,可以极大地削减身心缺陷对他们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影响儿童的体格发展
学前教育不光对儿童的性格发展有很大作用,同时对儿童的体格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通过适合儿童的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必要的安全与自我保护知识等。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的意义
学前教育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我国系统学制教育的第一环节,其成效直接影响着后续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乃至个人的终身发展。目前,大家已经公认,良好的学前教育可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2020年我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幼小衔接研究”,通过对学龄儿童入学前后半年的连续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扎实的入学准备,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入学后的儿童在身体、情感、适应性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由学前向小学的顺利过渡。此外,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影响,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学前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前教育对家庭的意义
首先,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一个幼儿能否健康成长都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决定了家庭生活题和谐幸福,进而牵动着整个社会。其次,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个人发展很重要,但却普遍缺乏针对性。而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学前教育可以纠正、弥补家庭学前教育的诸多不足。专业教育机构提供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是家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而通过其学前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在身心方面获得更大发展,所有由专业教育机构开展的正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对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开端环节,承担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学前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的早期教育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联系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领会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在终身教育观的指导下积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全身心地为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奋斗。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个真实的经典的故事。故事的题目是《两种结果》,说的是: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父母的教育对人一生造成的影响,他挑选了 60位成功人士,都是某一领域里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物。他同时也挑选了 60名犯罪分子,都是犯下了滔天罪行的囚犯。他分别去信函,想了解父母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一件事。很快,他们都给了回信,他对其中两封印象最深。一封是政界某著名人士的,一封是正在监狱服刑犯人的。他们谈的是一件相同的小事,即“小时侯妈妈分苹果”。那位犯人的信是这样写的:
记得是5岁那年大年三十,妈妈从街上赶集回来,买了很多东西,我和哥哥妹妹都抢着去看,大声嚷着:过大年喽!穿新衣喽!吃大肉喽!吃苹果喽!妈妈说:“新衣裳初一早上穿,大肉来客了吃,苹果嘛,敬罢爷了在分给你们吃”。我们都扫了兴,妈妈把苹果放到神桌上,六个苹果分成两摞,两个又红有大的苹果放在最上面,四个小点的放在下面。我们兄妹三人撅着小嘴,眼巴巴的看着这几个苹果,尤其是那两个放在上面的红通通的,个头最大的最显眼的苹果,口水都流到了下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点苹果或其它零食,平时就别想。一直盼到初一下午,一家七口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兄妹仨)都坐在屋里烤火,妹妹依偎着妈妈搀着要吃苹果。妈妈说:“好吧,六个苹果七个人,你们兄妹仨说怎么分法,你们想要哪个?”。我早就喜欢上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很想得到它。我正要说要哪个最红最大的,妹妹抢在我前面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妈妈听了,瞪着妹妹训 “好孩子不能老想着自己,斥到: 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于是妈妈给我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听了心里一动,改口说:“妈妈,把两个大的给爷爷奶奶其他四个分给爸爸妈妈哥哥妹妹,我就不吃了”。说着就把两个大的苹果送给了爷爷奶奶。听了这话,妈妈很高兴,她亲吻了一下我的脸蛋,直夸我又乖又懂事。爷爷做为奖励,又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给了我.妹妹哭了,奶奶把她手里的大苹果给了妹妹。从那以后我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学会了撒谎或哭闹.接着又学会了打、偷、抢,我不择手段的去获得想要的东西.因此犯下了滔天罪行,使我锒铛入狱,我恨我的妈妈。
那位政界著名人士的信是这样写的:
在我刚过六岁,大年初一吃过午饭,妈妈拿了三个苹果放在桌子上,它们红通通的个头大小不一.妈妈说:“过年了分给你们兄弟仨每人一个苹果”。我和哥弟都想得到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妈妈用手举起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她告诉我们:“这是个最红最大最好吃的苹果,你们都想要它,好吧,现在你们来比赛打扫卫生,一人洗碗,一人扫地,一人抹桌子,看谁的活干得又快又好,这个苹果就属于谁的.我们兄弟三人开始比赛打扫卫生,我想要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于是就全力以赴,争取比哥弟干得好,后来我赢得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母亲让我懂得了一个简单也很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力争上游。因此我很感激母亲。
我认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母亲,你可以教他一次撒谎成为罪犯,也可以把他教育成诚实的、力争上游的人。孩子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母亲手中。两位母亲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愿教育好孩子,但不同的教育方法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个母亲也许认为自己是在努力教育孩子建立起互相礼让的兄弟之情,但是却造成了这样的恶果,让纯真的孩子通过说慌得到奖励而洋洋自得,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日后扭曲的人生道路。而第二个母亲的教育方法是,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美好的东西。这样就替孩子将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一个案例,德国有一个牧师叫卡尔威特,他 52岁时得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时,四肢抽搐,呼吸急促,明显先天不足。婴儿时期反映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邻居都认为孩子是白痴,背地里为孩子的未来犯愁。卡尔威特虽然也很悲伤,但他没有绝望,他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他认为: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从孩子出生到五.六岁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别说出生就具有非凡天赋的孩子。既是仅具备一般天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卡尔威特制订出周密而严格的教育计划,决心将孩子培养成为 “这样的傻非凡的人。妻子也不赞成他白费气力,绝望的说:孩子再教育也不会有啥出息”。当时的教育家们得知此情后更是嗤之以鼻。但卡尔威特坚定不移,执着的实施着自己的教育计划,给孩子以极大的爱。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考入来比锡大学,10岁考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就被授于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世界权威。他的一生都在德国著名大学里任教,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学到 83岁逝世为止。
老卡尔威特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用大量的事实证实了他的早期教育观点,并总结出了儿童教育潜能递减法则即:假若儿童生来具备 100度潜在能力,如果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既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成为60度能力的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再能力实现就越少。
总之,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这时期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喜欢发问,是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所谓学前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训练孩子提前接受学校教育,而是在于利用大人的经验,配合孩子们的兴趣,以启发孩子学习的意向,而学前教育在进行时,我们不妨多留心。孩子们真正所想要的是,在人们适度的关心,以及给他们所想要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为人父母者,站在辅导立场,应该顺着孩子的志趣,提供他们学习环境,循序渐进、慢慢发展,人格与志向的逐渐养成,一旦步入学校教育后,父母将会减轻许多困扰。
学前教育10501.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系别:数计系班级:姓名:王文科学号: 10数本班
20100201406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所导致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这一大功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问题。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大趋势,我们相信,生态文明之光终将照耀整个世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内涵、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更加注意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生态文明提出的,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和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的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倡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二)引起了一场价值观的革命。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于人类自身需要和欲望急剧膨胀,人对自然的尊重被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所代替。近年来,沙尘暴、泥石流、酸雨等频繁发生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的提出,便是人们自我反省的结果。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必须以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四)国家已经把生态文明列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良秀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五)人类社会活动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转向以文化活动为主。即在生态文明时期,科学、艺术、教育、信仰、伦理、道德、审美、健康、智力开发等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逐渐转向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洁、健康、优美、舒适的“绿色生活”。(六)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已有的历史行程中,人类有过太多的战争、权力争斗和仇恨、暴力,使许多生命在痛苦中死去。人类在当前生态环境危机条件下,决不能再让无数生命的无辜离去,因此我们应该着力使未来生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使走向新世纪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伟大情怀。因此,保护环境,崇尚绿色和对生命条件秩序重新作出科学安排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八)我们要把追求知识、智慧和环境质量看作是人生的目的。
生态文明不是把高消费作为人生的目的,它完全摒弃了“增加和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观念,把追求拥有更多知识、智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看成是人类真正的幸福。(九)社会的民主的绿化。生态环境危机不是自然本身的危机,而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的危机。因此,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人类自身。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停留在个体的环境政策上,还应是整个社会的生态化,而这种生态化的基本含义就是现行框架的进一步民主化。同时,社会与经济制度的民主是社会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只有社会与经济决策和生产过程的民主,人们才能确保经济生产基于和服务于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因此,政治与经济的充分民主即是社会生态化的基石,也是走向绿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生态文明也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平等合作关系。
生态文明的日益发展将使人类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强调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全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一种平等合作关系,以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针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还在向人类文明深处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它在突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局限,以一种新的理论原点,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是要我们学会在地球上真正生存的智慧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功绩!(二)生态文明的提出加深了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也只是迈开了稚嫩的一步。在科学意义上,生物学的发展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而对生命科学的提出则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揭示生命系统的生命科学只是在20世纪后期才开始。由此,对生命必须从生态意义来理解,才比较符合实际和比较科学。
对任何生命而言,其环境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人是特定时、空的有限存在物。人是生物群落中的消费者。且处在与生物群落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关系中,处在与非生物环境的能量交换中。人是消费生产者,但最终必然被分解者所分解,被生产者所消费。实际上我们研究生态文明所追求的正是“自然——人——社会”平衡和谐统一。
(三)生态文明的提出促使社会财富、阶层的重组及其理论的深化。
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平衡基础上,全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时期,人类智力的增长和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社会财富租阶层进行重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阶层的变化必将引起社会劳动观、财富观、价值观、就业观和文化观的变化。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
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好了,对人类自身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益。现在,人类已经跨人生态文明时代的门槛。我们可以预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曲折和需要付出许多艰辛,这是在所难免的。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大趋势,生态文明之光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参考文献:
1.杜宇.刘俊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科学管理研究 2009(3)2.李校利.王永刚浅议中国特色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期刊论文]-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3)3.李校利对生态文明理论定位和现实途径的分析与讨论[期刊论文]-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4.李校利创建生态文明重要课题举要[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 2009(1)5.陈思敏论“天人合一”与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徐岩我国传统生态思想对构建现代生态文明的启示[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12)7.王信建建设生态文明与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林业经济 2008(6)8.杨大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08(35)9.刘水芬.朱丽雪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现状、成因和对策分析——以赣中农村为例[期刊论文]-特区经 济 2008(11)
第五篇:浅析中国当今戏曲的文化内涵
浅析中国当今戏曲的文化内涵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以极富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不仅如此,它还在世界剧坛上享有很高声誉,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为之倾倒。戏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向,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戏曲发展至今,从汉朝开始的原始歌舞到现在成熟的各种剧种,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其继续散发魅力,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戏曲 文化 传承 传统 舞台 对比
一 古典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在汉代,民间就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戏曲真正形成后,就到了所谓的中国古典戏曲的时期。这个时期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戏曲的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如我们熟悉的《赵贞女蔡二郎》、《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赵氏孤儿》、《牧羊记》、《琵瑟记》等剧本都是那时留传下来的,虽然有很多剧本已经和现在的内容不一致,但那时候戏曲对后来戏曲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显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的戏曲文学无法达到这个高度;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文学的典范。北杂剧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明清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的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这时候就出现了著名的明代四大声腔系统。这四大声腔包括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如现在的赣剧和京剧都用了这种声腔;后者则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这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提供了条件。
二 传承性和传统性
昆曲,是当今戏曲界最古老的剧种,有“万戏之母”之称。其他戏曲在发展的时期,都向昆曲学了很多。如我们熟悉的京剧,旦角的舞台表演就借助了许多昆曲的精华,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们在学京剧的同时,还学习昆曲。梅兰芳先生为了弘扬昆曲,居然一口气学了30多部昆曲剧目,程砚秋先生对昆曲也娴熟得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说过:“越剧有两个奶娘,昆曲和话剧。昆曲告诉了越剧表演的重要性;话剧告诉了越剧要演故事。”越剧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不仅能表演越剧,昆曲也是她们的强项。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为了让黄梅戏更具表演性,就向其他戏曲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昆曲就是其中的一种,她学习了昆曲的身段表演,打破了黄梅戏的只是“上半身”的表演,让黄梅戏具有更大的舞台表现力。
昆曲,源于元末年间,由最早的清唱到后来的舞台表演,一直发展至今,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昆曲的记谱不像现在的音乐记谱而是用工尺记谱,和以前的记谱方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是昆曲传承古老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昆曲最早是流行于市井之间,后来繁盛时期走向雅化的路子,表演形式更加成熟起来,并且因此而使得文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这个时候,在戏剧史和文学史都很有名的作品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尤以《牡丹亭》为著;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其他的还有沈景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优秀剧本,这些剧本为昆曲更添了一份文学涵养。加上昆曲自身发展兼收并蓄,使得昆曲的舞台更加广阔,从而得以发展至今。
通过看戏曲的剧本我们可以得到,现在戏曲的剧本除了一些改编的现代主题,大多数都为古代题材。这些题材中包括表现历史事实的史学题材,如:京剧中的《赵氏孤儿》《负荆请罪》等,越剧中的《寒情》《陆游与唐婉》等,粤剧中的《楚河汉界》等。也有表现神话传说的题材,如:黄梅戏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等,越剧中的《追鱼》《白蛇前传》《柳毅传书》等,京剧中的《白蛇传》《大闹天宫》等。还有表现战争传奇题材的,豫剧中的《花木兰》被很多人熟知,京剧中也有《洪洋洞》《珠帘寨》《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一类的剧目,越剧中同样有《穆桂英挂帅》《木兰别传》《马龙将军》一类的戏。古典传奇故事也是戏曲善于表现的题材之一,《梁祝》在很多戏曲中都有表现,京剧程派新排戏就有《梁祝》,越剧黄梅戏在发展之初就排了《梁祝》,现在已成为戏曲界的经典,尤其是越剧中的《十八相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越剧《红楼梦》已成为众多戏迷心中的经典,神圣的地位不容改变,而《女驸马》现在已成为黄梅戏的经典了,一曲“为救李郎离家园”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孟丽君》《蝴蝶梦》《秦淮烟云》《玉堂春》《李娃传》《孔雀东南飞》等一些表现古代妇女独立、自由人格的戏也被许多剧种改编搬上舞台,这些戏以一种古老的题材、现代的手法向今人描绘着一个个形象动人的人物性格,新颖大胆而又不失古趣。
当然,才子佳人的题材也是戏曲表现的题材之一,但这种题材改变了以前的腐化成分,已然成为具有新时期鲜明特点的故事剧了,昆曲中的《西厢记》《牡丹亭》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已经成为昆曲中的代表,真是看昆曲必看《牡丹亭》,看《牡丹亭》则必听“皂罗袍”“好姐姐”。越剧继承昆曲不少衣钵,《西厢记》也是越剧的代表剧目,俏皮的红娘、傻呆呆的张君瑞、大家闺秀的崔莺莺以及严厉的老太太都是其中的经典形象。看过越剧的必看过《唐伯虎落第》,雅致的唱词、优美的旋律、典型的人物及风趣的念白都是观众记住这部戏的理由。评剧中的《花为媒》,一出幽默的戏曲小品,可爱的人物形象,漂亮聪慧的李月娥、聪明贤淑的张五可、还有滑稽可笑的阮妈,让这部戏成为评剧中的经典,其中的《报花名》《夸月娥》把张五可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是栩栩如生。川剧中的《玉簪记》《柳荫记》用其特有的方式吸引了不少观众。戏曲中还有表现其他特殊题材的剧目,表现作家作品的,新派越剧《孔乙己》《家》《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京剧《黑旋风李逵》等,黄梅戏《雷雨》;表现时代主题的,如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京剧程派新剧《江姐》,越剧新派剧目《疯人院之恋》《被隔离的春天》等;将西方作品融入中国戏曲的,越剧中有《茶花女》《王子复仇记》,京剧中有《公主图兰朵》等。
这些题材大多数为古典题材,这和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是分不开的,中国这片土壤适宜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不仅从题材上传承了古典文化,在唱词讲究上也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京剧《霸王别姬》有这样几句唱词“战英勇,盖世无敌。灭赢秦,废楚帝,争长华夷”,这几句唱词有秦赋的印迹;还有一句著名的西皮二六“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赢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这几句受到唐诗七律的影响,而且后面的押韵很有规律,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规范。越剧《唐伯虎落第·画誓》有这么一句“一弯冷月照寒窗,秋风瑟瑟落叶黄,欲举杯酒邀月饮,酒尽壶空意茫茫”,押韵和一个个古诗的意象尽在其中,“冷月”“秋风”“落叶”,哪个不是古代诗人笔下的意象?观遍现有戏曲,哪个不是用诗般的语言在吟唱,哪个不是在画般的意境中登台?且看戏曲服饰,哪个不是对古代服饰进行写意的复古?
古时的一切一去不复返,但是仍有这样的艺术在传承着古代的文化,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种独特的艺术,古人已然不在,但是古人的精神却通过戏曲这种载体一直承载下来,古典文化也通过这种方式在一直延续着。
三 地方性和统一性
每个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地方戏,都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亲切感。这和许多地方戏用自己方言吟唱是分不开的。地方戏深深扎根于产生它的家乡,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成长与家乡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剧,相信每一个在国外的游子一听到《四郎探母》中“思老母不由人肝肠痛断,想老娘不由人泪洒在胸前”的旋律一定会深刻地体会到海外的孤苦无依。
悦耳动听的越调一定能够让越乡人感慨万千,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曾让多少人为之痴迷。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也让无数徽人感到无比自豪„„,戏曲的地方性首先就表现在取材的地方性、吟唱的方言化及服饰的地方化。
越剧的取材大多为钟灵秀慧的南方,如《白蛇传》《梁祝》,这些故事发生地点就是西子湖畔的杭城。而《西厢记》《百花江》《孔乙己》《秦淮烟云》取材也是越乡周围,这些故事只有经越剧改编,然后再用吴侬软语吟唱,才能体味出那种情感,如果这样细腻的爱情故事用北方的戏曲来吟唱,就会感觉出一种不伦不类,而温婉的越剧去唱大气的北方故事也会让人有一种别扭的感觉。黄梅戏自田野而来,她就像一位未加修饰的美丽村姑,热情大方,让人容易靠近。它有很多来自乡土的题材,看一看《打猪草》,农村人会因此感到亲切;看一看《天仙配》,人们会对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怀有无限的向往;看一看《徽州女人》,那无限真切的乡土热情会朝你铺天盖地地涌来。
香软的昆曲则钟情于才子佳人题材,幽深的府邸、鸟语花香的后花园、精致的服饰,这是其他剧种都无法比拟的。铿锵的京剧则选择了豪情的战争、忠义题材,用尽智谋的《珠帘寨》、贴面无私的《铡美案》、趣味横生而又不失威严的《乌盆记》、不枉私情的《赤桑镇》、忠肝义胆的《江姐》、饱含真情的《锁麟囊》„„。产于河南的豫剧似乎也秉承了北方特有的大气,看《穆桂英挂帅》,是不是让你真正感受到了女将五十三岁出征的英姿;而《花木兰》是不是把你的思绪唤到了木兰女扮男装大夫出征的那个时代?川剧以其“变脸”绝活响誉中外,其实这种绝活何尝不是地方赋予的呢?想象古代的西南,一定是傩戏流行,面具是做戏人的必备道具,所以“变脸”中一定要利用面具来装饰。花鼓戏和乡土联系紧密,所以它的取材也十分具有泥土气味;采茶戏源于采茶之余,它的取材十分贴近大自然,如莺莺鸟语,响彻在茶山上下。
地方戏因为产于各个地方,在他产生之初只是为了娱乐当地人们,所以方言吟唱肯定是其一大特点。听听我们熟悉的京剧,虽然它为国剧,但它并不是用普通话来唱的,因为京剧在发展的时候吸收了许多地方的名伶,且其前身为徽班,所以有些咬字肯定带有独特的方言特色。如《凤还巢》中有一句“人生不知顾脸面”中的“脸”要咬成“jian”,还有《霸王别姬》中有“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中的“轻”要唱成“亲”,这是深受南方方言中没有后鼻音的影响。还有现在中国的第二大剧越剧是用嵊州话来演唱的,不管是念白还是唱,都有浓浓的越乡味,所有的词唱起来都没有翘舌和后鼻音,也没有圆唇,还有一些字也有很明显的南方特色,如《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个”应该读成“guo”,“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中的“南”应读成“nuan”,声调也发生了变化。黄梅戏因是用安庆话来唱,安庆话属于北方方言,大多数话和普通话比较接近,但是还有少许字音有些不同,如《女驸马》中有“我也曾打马御街前”的“街”就应读作“jiai”,还有就是黄梅戏念白很有安庆调。豫剧典型的是用河南话来唱的,其每字每腔都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河南味。昆曲源于苏州昆山腔,但是由于后来的不断发展,不少地方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昆剧院。因为各地的地方性不一样,导致昆曲念白特色发展不一样,北昆带有很强的京白,苏昆是典型的苏白,而浙昆则有一定成分的浙白味道。广东的粤剧则是用粤语来唱,福建的高甲戏用的又是特点鲜明的闽语来演唱。但由于所有的方言都能归一到共同语中来,所以虽然用的是方言来吟唱,仍然具有很大的统一性,每个剧种都有能吸引其他地方人们的综合因素。
所有的戏曲服饰都有很鲜明的能吸引观众的特征,但是由于地方的不同,戏服的制作又有特殊的学问,看越剧和昆曲的服饰就有很强的苏绣杭绣的特征,精致的刺绣,清新淡雅的服饰之美真是显于其中。黄梅戏的服饰比起越剧和昆曲来,就多了一份真切感和田野感,一点都不矫揉的服饰,和安徽的民风浑然一体。粤剧的服饰则多了一份南国的野性,明显带有古代少数民族的特色。
四 舞台装饰的想象性和内容情节的矛盾性
戏曲不像其他的舞台艺术,其具有更强的想象性和规范性,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舞台上,有唱、念、做、打,每一门都是艺术,要做好这门艺术,演员们需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有点戏曲知识的人都清楚,戏曲艺术更重要的是写意,而非写实。初次看戏的人都会被戏中的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弄得团团转。在戏曲中,生旦净末丑都有特殊的化妆,尤以京剧最为规范,且各种角色饰什么样的人也有特殊规定,如京剧中,饰小生的,化妆时要在脑门中间抹一缕红;花脸饰的人一般都是奸臣或者是包公之类的角色,还有老生一般饰中年男子等。
在戏曲的道具中,都是具有写意化的。那些刀枪都市用木头做的,而非真刀真枪,不想我们平常看的电视剧和电影中的道具都有很强的写实意味。如果骑马则用一马鞭来代替,老生专门带髯口以区别其他行当。在戏曲中,周围的很多场景无法用道具来表明,这就需要靠演员来演,这也是测试演员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像昆曲《林冲夜奔》中,要在明亮的舞台上演出那是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着实需要功夫,于是昆曲界有一说法“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就需要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互动,才能把这折戏演好,演员要演出这是一黑夜,观众要想象这是一黑夜,能调动观众的想象也是演员的一大本事。
在戏曲中,虽然舞台只是一个舞台,但是演员的表演却能让舞台成为很多场景,舞台上没有门槛,演员把适当的地方想象出一个门槛,要到另一个地方去,只要走几个圆场,就可以改变地点,这时候想象是不可少的。演得让观众都觉得是真的,就体现出这个演员的功底不一般。
在戏曲中,光有道具和好的演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剧本,能够将整个故事情节整合起来吸引人。《红楼梦》在越剧可谓已成经典了,其中有一折《金玉良缘》让众多戏迷百看不厌,首先是林黛玉的焚稿,后来是宝玉和宝钗的洞房,再就是宝玉的哭灵,三出戏的设置让人感觉反差十分之大,正是从这种反差中,我们才能看出整个故事的矛盾发展。黛玉焚稿的冷清,洞房的热闹之后就是悲情万丈的哭灵,洞房就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也好像是夕阳西下的无限美好,抑或是回光返照,故事中包含着另一故事,情节中融入了其他情节。看越剧《百花江》,故事中矛盾重重,本来的仇人却是以前救自己母亲的恩人,真是情仇两难分,后来的结局更是令人大跌眼镜,自己的丈夫反而不如自己所谓的仇人。在这个故事中,人物的好坏已经很难确定了,有的只是情和义,戏曲告诉我们的何尝不是真实的人生呢,用一部部戏来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
处在梨园的边缘地,看着戏曲文化的深层内涵,心里不禁有一种辛酸的感觉,试想,现代人,有哪个真正关注了我们曾经深深自豪的国粹艺术呢?
参考书目:
中国戏曲史话 知识出版社 彭隆兴编著 1981 古典戏曲编剧六论 中国戏剧出版社 祝肇年编著 1986 戏曲美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苏国荣编著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