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一种区域经济,总体上属于一种门类齐全、行业众多、功能完备的经济单元,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又具有地域特色性的区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区经济。具有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包括县及县级市但不包括市辖区在内,对于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河北省区域经济现状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抱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境内既有全国贫困县也有全国经济百强县;既有交通发达的平原县也有交通极其落后的山区县;既有资源大县也有农业特色县等,县域类型齐全。全省拥有136个县域(不含市辖区,下同)仅次于四川,排全国第二位,其中县级市22个,县108个,民族自治县6个;截止到2008年末,全省县域人口5851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的85.55%;县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98%;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1.54%。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农村性突出。二是县域经济规模逐渐壮大。三是产业结构有所改观。四是县域储蓄能力逐步增强。五是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
总之,河北省县域具有数量众多、层次齐全、地位突出、特色明显等特点。县域经济直接关系到全省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全省社会发展的基点、经济进步的基石、和谐稳定的基础、“富民强省”建设的基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县域经济已经是构成河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消费的重要场所、就业的重要方面、资金积累的重要渠道、劳动力的重要来源,这就决定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1、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全国部分沿海省、市县域经济的对比差距明显,形势严峻。河北省县域经济与其他沿海省份县域经济相比,在县域GDP规模、县域人均GDP及县域财政收入均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县域平均财政规模只有山东的1/3,浙江的1/4,江苏的近1/5。除了思想观念落后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个根本原因外,具体来说,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外向度低等问题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我省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相对较慢。
2、河北省在全国百强县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在连续四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河北省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逐年减少,由2000年的8个降到2004年的3个。河北省在沿海7个省份中,排在最后一名。河北省县(市)级单位136个,分别比山东、江苏、浙江多45、82和78个,县级单位多,个体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高,2003年,县均生产总值仅为江苏的30%、浙江的36%;由市管县带来的体制性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省136个县(市)中有50个县财政收入负增长。
3、河北省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明显不均衡。一是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明显,2004年占全省县(市)总数22%的前30强,人口仅占全省县域总数的27.4%,却创造了县域40%以上的社会财富。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影响。河北省地处环津京、临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我省30个强县的分布看,也表现为京津周边和沿海县市进入的比例明显高。
4、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二元结构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而百强县市二元结构不明显,其经济发展大部分是“繁荣的城镇,富裕的农村”,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保持在1.5:1左右。河北省与百强县比较二元结构矛盾更突出,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2)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值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3)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河北省县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管已跨了几个大台阶,但是社会事业方面仍存在教育、医疗保障还不够健全、就业还不够充分等问题。
5、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河北省县域经济仍带有工业化初期阶段低层次、粗放型、不稳固的特点。特色产业一直停留于生产规模的低层次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空间的优势项目很少,产业升级步履维艰;企业经营粗放、设备落后、管理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
6、企业经营困难、管理落后。县域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处在融资难、用地难、人才短缺、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的困境中。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低,表现在多数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家族式、一言堂,目标短期化,决策随意化,没有健全的财务核算制度、产品质量差、没有树立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
7、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部分县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的额度,忽视了环境保护。有的县掠夺性的开采资源,使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大量流失和浪费。
(三)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措施
与科学发展观和统筹观的要求相比,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越来越高,我省县域经济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依靠科技,这些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流程还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发展了,三产业才更加繁荣,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等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地得到加强。
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比如浙江省,省内全国百强县人均出口总额达到911万美元,是非百强县域的6.48倍。县均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88亿美元,分别是非百强县的6.3倍和7.3倍。所以对外开放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度量表。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国最发达100个县(市、区)中,浙江省总数居全国第一。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民营经济。浙江民企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二的广东南海,更是形成了以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独特的“南海模式”,企业的密度已接近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产值超亿元的逾100家,铝型材、陶瓷、布匹等支柱产业,均由民营企业挑大梁。即使是外向型经济突出的珠江三角洲,民营经济和混合型经济都唱了主角。而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明显落后,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较差,急需优化。
4、完善县域政府激励与监督机制。县域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强县扩权势在必行,但应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以保证权、利、责的统一。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体系和保证评价客观的考评程序。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精神文明齐抓共管;短期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指标并重的原则。考评结果与职务待遇挂钩,能者上,庸者下,渎职者罚。
目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支点。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表明“县域经济”已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布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正在想区域经济转换。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重大挑战,积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操作性优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篇: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个体经济的发展。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个体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对
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稳定社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市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经济增长因素。个体经营户已成为富民强市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一、全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及行业分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拥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2556户,分布在14大行业。其中,户数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有9916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4;其二是交通运输业5579户,占24.7;其三是工业2309户,占10.2;其四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17户,占9.4;其五是住宿餐饮业1977户,占8.8。以上五大行业合计户数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的比重达到97.1。
2004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38498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数最多,达14896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38.7;其次是交通运输业5911人,占15.4;其三是工业6191人,占16.1;其四是住宿餐饮业5236人,占13.4;其五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980人,占10.3。以上五大行业合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个体户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93.9。
2004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7亿元,其中,资产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拥有固定资产10918万元,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原值的28.2;其二是交通运输业,拥有固定资产8204万元,占21.2;其三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5917万元,占15.3;其四是工业5802万元,占15;其五是住宿餐饮业5789万元,占15。以上五大行业固定资产合计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94.7。
根据以上个体经营户的户数、人员和资产数据可以看出,**市个体户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2、主要经济指标及行业分布
2004年,全市个体经营户共实现营业收入20.89亿元。其中,营业收入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为11.11亿元,占个体户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3.2;其二是工业,营业收入为3.36亿元,占16.1;其三是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为2.15亿元,占10.3;其四是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为1.85亿元,占8.9;其五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44亿元,占6.9。以上五大行业合计营业收入占全部个体户营业收入的比重达95.4。
2004年,全市个体经营户共缴纳各项税费5520万元。其中,缴纳税费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缴纳税费2156万元,占全部个体户缴纳税费的比重达39.06%;其二是交通运输业,缴纳税费1500万元,占27.2%;其三是工业,缴纳602万元,占10.9%;其四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缴纳474万元,占8.6,其五是住宿餐饮业,缴纳457万元,占8.3。以上五个行业合计缴纳税费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缴纳税费总额的比重达94.06。
3、个体经济区域分布
全市个体经济从规模和效益看,都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的局势,这与全市人口总规模和经济总量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从户数看,舞阳坝办事处5015户,占22.23%;小渡船办事处3046户,占13.5%;六角亭办事处2550户,占11.31%;三个办事处个体户数量占个体户总数的47.05%;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共有个体户3191户,占14.1%;其余10乡中个体户户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屯堡、白杨、芭蕉、红土、盛家,分别占6.2%、6.1%、5.7%、3.7%、3.7%。从年末从业人员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0060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26.1;小渡船办事处6574人,占17.1%;六角亭办事处4473人,占11.62%;三办合计占总数的54.82%。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个体从业人员4797人,占12.5%;其余10个乡中个体户从业人员排在前五位的是芭蕉、白杨、屯堡、红土、盛家,分别占5.2%、5.2%、4.8%、2.9%、2.8%。再从个体户经营收入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户经营收入为46772万元,占22.4%;小渡船办事处33675万元,占16.1%;六角亭办事处33096万元,占15.8%;三办合计占54.3%。三镇合计19215万元,占9.2%。其余10个乡只占36.5%。从经营户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三大指标
第三篇: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调研
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个体经济的发展。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个体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稳定社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市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经济增长因素。个体经
营户已成为富民强市的一支重要生力军。[那一世范文网.文章-http://.找范文,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全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及行业分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拥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2556户,分布在14大行业。其中,户数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有9916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4%;其二是交通运输业5579户,占%;其三是工业2309户,占%;其四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17户,占%;其五是住宿餐饮业1977户,占%。以上五大行业合计户数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的比重达到%。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38498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数最多,达14896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其次是交通运输业5911人,占%;其三是工业6191人,占%;其四是住宿餐饮业5236人,占%;其五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980人,占%。以上五大行业合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个体户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亿元,其中,资产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拥有固定资产10918万元,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原值的%;其二是交通运输业,拥有固定资产8204万元,占%;其三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5917万元,占%;其四是工业5802万元,占15%;其五是住宿餐饮业5789万元,占15%。以上五大行业固定资产合计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
根据以上个体经营户的户数、人员和资产数据可以看出,市个体户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2、主要经济指标及行业分布,全市个体经营户共实现营业收入亿元。其中,营业收入最多的是批发零售
业,为亿元,占个体户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其二是工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其三是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其四是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其五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为亿元,占%。以上五大行业合计营业收入占全部个体户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全市个体经营户共缴纳各项税费5520万元。其中,缴纳税费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缴纳税费2156万元,占全部个体户缴纳税费的比重达%;其二是交通运输业,缴纳税费1500万元,占%;其三是工业,缴纳602万元,占%;其四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缴纳474万元,占%,其五是住宿餐饮业,缴纳457万元,占%。以上五个行业合计缴纳税费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缴纳税费总额的比重达%。
3、个体经济区域分布
全市个体经济从规模和效益看,都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 的局势,这与全市人口总规模和经济总量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从户数看,舞阳坝办事处5015户,占%;小渡船办事处3046户,占%;六角亭办事处2550户,占%;三个办事处个体户数量占个体户总数的%;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共有个体户3191户,占%;其余10乡中个体户户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屯堡、白杨、芭蕉、红土、盛家,分别占%、%、%、%、%。从年末从业人员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0060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小渡船办事处6574人,占%;六角亭办事处4473人,占%;三办合计占总数的%。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个体从业人员4797人,占%;其余10个乡中个体户从业人员排在前五位的是芭蕉、白杨、屯堡、红土、盛家,分别占%、%、%、%、%。再从个体户经营收入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户经营收入为46772万元,占%;小渡船办事处33675万元,占%;六角亭办事处33096
万元,占%;三办合计占%。三镇合计19215万元,占%。其余10个乡只占%。从经营户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三大指标可以看出,三个办事处都是排在前三位,是全市的领头羊。
4、与全州其它县市对比 市作为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个体户户数、从业人员、经营收入都居全州之首。全州共有个体户96524户,市就有22556户,占%。居全州第一位。比处于第二位的利川多6128户,高出个百分点;比处于第三位的建始多10124户,高出个百分点。全州个体户从业人员162866人,市38498人,也是全州最多的县市,所占比重达%,比利川多11233人,比重高个百分点;比建始多17559人,比重高个百分点。全州个体户营业收入亿元,市为亿元,占%,比利川多亿元,占比高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利川市的个体户营业收入绝对额和占比都只有市的一半。从缴纳税费来看,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全州个体户共缴纳税费25771万元,市为5520万元,占%;而利川为5431万元,占%;绝对数和占比都和市接近。分88个街道办事处和乡镇观察分析,全州5个街道办和6个县城关镇是个体户集中的区域。个体户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的共有7个办事处和镇,其中,市的舞阳、六角、小渡船街道三个办事处都名列其中,此外还有利川市都亭街道办,巴东的信陵镇、来凤的翔凤镇、鹤峰的容美镇。建始邺州镇、咸丰高东山镇收入超过2亿元,宣恩珠山镇过亿元。市其它13个乡镇营业收入都在亿元以下。收入过5千万元的有市龙凤镇、崔坝镇、柏杨乡、屯堡乡、芭蕉乡、利川市的汪营镇、文斗乡,建始的高坪镇、红岩寺镇、花坪乡,巴东的沿渡河镇,水布垭镇,宣恩的沙道沟镇和鹤峰的走马镇共14个镇。
二、个体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个体经济在安排就业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
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涉及行业广泛。个体经营户所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除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外,还涉及到房地产、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和居民服务等十四大行业。
2、从业人员众多。全市个体户从业人员共有38498人,这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与生存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与法人企业相比,有的行业甚至占据了绝对优势。如交通运输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交通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的倍;批发零售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批发零售企业从业人员的倍;住宿餐饮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住宿餐饮企业从业人员的倍;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个体户从业人员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倍。
3、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个体经济
已成为全市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她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个体批发零售营业收入为111086万元,占批发零售法人企业营业收入的%;个体住宿业营业收入为2165万元,占住宿业法人企业营业收入的%;个体餐饮业营业收入19339万元,是餐饮业法人企业营业收入的倍。根据普查资料测算,个体工业创造的增加值为22655万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她为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个百分点的份额;个体运输业创造增加值6574万元,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了个百分点的份额。
4、促进了市场繁荣。近几年来,市城乡贸易发展很快,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如胜利街服装市场、东风大道精品市场、州政府门前电脑市场、国泰大厦综合市场等,由于他们的存在,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他们已经成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全市个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市个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管理不规范。个体经济几乎都是家族式经营管理,绝大多数个体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为了求生存,其经营规模十分弱小,按个体户户数计算,平均每户从业人员只有人,每户年营业收入仅为万元。同时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服务挡次低,市场竞争稍为激烈就会自然倒闭。二是行业分布不合理。虽然个体户分布在十四个行业,但有的行业为数不多,只是象征性的有几个代表,大多数都是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道路运输、文化娱乐,社会服务和农付产品简单加工等一些传统的行业,缺乏技术密集型的新产业,缺乏本地特色的规模经济,往往是重复建设,重复经营,同行拼比,结果导致过度竞争。三是缴纳的税费低。市个体户虽然户数多,从业人员多,但缴纳的税费低。个体户户平缴纳的税费
为2447元,低于全州2670元的平均水平。比排在第一的鹤峰低948元,比排在第二的利川低859元。在全州排在第四位。四是无照经营突出。据普查资料表明,市个体经营户总数中,9186户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占全市个体经营户数的%。说明个体经营户法制观念淡薄。这也是造成户均提供税费低下的主要原因。五是发展意识不强。个体经济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性,短时间内什么赚钱大家就一蜂窝的都去干那个,缺乏长远计划和安排,发展意识不强。六是社会服务体系不配套。目前个体经济的行业引导、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十分缺乏。乡、镇、办以及下面的社区、居委会只是搞什么调查或收取什么费用的时候到个体户那里去,平时很少光顾,谈不上什么指导。有关部门对发展个体经济说的多、做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支持关心不够,任由他自生自灭。七是个体经济资金不足,在融资上困难重重,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个
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八是违法经营、占道经营严重。一些个体经营者素质低下,违法经营、占道经营,干扰1 2 下一页
第四篇: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个体经济的发展。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个体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稳定社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市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经济增长因素。个体经营户已成为富民强市的一支重要生力军。[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全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及行业分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拥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2556户,分布在14大行业。其中,户数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有9916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4%;其二是交通运输业5579户,占24.7%;其三是工业2309户,占10.2%;其四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17户,占9.4%;其五是住宿餐饮业1977户,占8.8%。以上五大行业合计户数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的比重达到97.1%。
2004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38498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数最多,达14896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38.7%;其次是交通运输业5911人,占15.4%;其三是工业6191人,占16.1%;其四是住宿餐饮业5236人,占13.4%;其五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980人,占10.3%。以上五大行业合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个体户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93.9%。
2004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7亿元,其中,资产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拥有固定资产10918万元,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原值的28.2%;其二是交通运输业,拥有固定资产8204万元,占21.2%; 其三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5917万元,占15.3%;其四是工业5802万元,占15%;其五是住宿餐饮业5789万元,占15%。以上五大行业固定资产合计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94.7%。
根据以上个体经营户的户数、人员和资产数据可以看出,**市个体户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2、主要经济指标及行业分布
2004年,全市个体经营户共实现营业收入20.89亿元。其中,营业收入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为11.11亿元,占个体户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3.2%;其二是工业,营业收入为3.36亿元,占16.1%;其三是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为2.15亿元,占10.3%;其四是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为1.85亿元,占8.9%;其五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44亿元,占6.9%。以上五大行业合计营业收入占全部个体户营业收入的比重达95.4%。
2004年,全市个体经营户共缴纳各项税费5520万元。其中,缴纳税费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缴纳税费2156万元,占全部个体户缴纳税费的比重达39.06%;其二是交通运输业,缴纳税费1500万元,占27.2%;其三是工业,缴纳602万元,占10.9%;其四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缴纳474万元,占8.6%,其五是住宿餐饮业,缴纳457万元,占8.3%。以上五个行业合计缴纳税费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缴纳税费总额的比重达94.06%。
3、个体经济区域分布
全市个体经济从规模和效益看,都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的局势,这与全市人口总规模和经济总量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从户数看,舞阳坝办事处5015户,占22.23%;小渡船办事处3046户,占13.5%;六角亭办事处2550户,占11.31%;三个办事处个体户数量占个体户总数的47.05%;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共有个体户3191户,占14.1%;其余10乡中个体户户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屯堡、白杨、芭蕉、红土、盛家,分别占6.2%、6.1%、5.7%、3.7%、3.7%。从年末从业人员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0060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26.1%;小渡船办事处6574人,占17.1%;六角亭办事处4473人,占11.62%;三办合计占总数的54.82%。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个体从业人员4797人,占12.5%;其余10个乡中个体户从业人员排在前五位的是芭蕉、白杨、屯堡、红土、盛家,分别占5.2%、5.2%、4.8%、2.9%、2.8%。再从个体户经营收入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户经营收入为46772万元,占22.4%;小渡船办事处33675万元
**市个体经营户总数中,9186户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占全市个体经营户数的40.7%。说明个体经营户法制观念淡薄。这也是造成户均提供税费低下的主要原因。五是发展意识不强。个体经济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性,短时间内什么赚钱大家就一蜂窝的都去干那个,缺乏长远计划和安排,发展意识不强。六是社会服务体系不配套。目前个体经济的行业引导、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十分缺乏。乡、镇、办以及下面的社区、居委会只是搞什么调查或收取什么费用的时候到个体户那里去,平时很少光顾,谈不上什么指导。有关部门对发展个体经济说的多、做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支持关心不够,任由他自生自灭。七是个体经济资金不足,在融资上困难重重,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八是违法经营、占道经营严重。一些个体经营者素质低下,违法经营、占道经营,干扰了正常的经营环境,影响了市容市貌。
四、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据有关资料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温州形成了以“效率”、“商机”为核心的时间观;“不怕吃苦,只要有钱赚就做”的价值观;“不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只要有工作就干”的就业观;“人人想当老板,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的创业观。她们成为温州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巩固国有(集体)工商企业民营化改革成果,推进各类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投资理念、创新就业理念、创新管理理念,引导个体私营业主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过去的行为模式,寻求新的发展。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用“放水养鱼”等优惠的政策激励个体户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鼓励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自我创业。
2、进一步营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宽松环境。经济发达地区经验表明:人才跟着环境走,资金跟着人才走,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硬环境上,继续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自然环境,使投资者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在软环境上,政府及其各个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强化服务,坚决走出“管理就是收费罚款,收费罚款用来养人,养人继续收费罚款”的怪圈,真正做到“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收税,你有困难我帮助”。建立和丰富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各类信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将最新科研成果、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及时向有关企业和投资者推荐。
3、加强引导,促进传统的“松散小”型的个体经济向现代化的龙头型、集团化、规模化转变。要使个体私营经济具有较强的发展生存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要引导个体业主克服“小富即安”、“小功即满”的思想,改变“跑单帮”、“自己做事自作主”的经营理念,在业主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合作、联合、实行股份制等合理方式实现企业凝聚,形成规模化的民营经济实业群体。甚至可以鼓励个体私营业主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施低成本扩张,淘汰弱者,壮大强者,增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活力。在产品质量上,引导个体户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在行业布局上,引导个体户由重复经营向特色经营发展,鼓励个体户逐步扩大规模,培育产业集群,总体提升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放宽准入市场,拓宽个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用“放水养鱼”等优惠的政策激励个体户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鼓励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自我创业。
4、积极推行依法治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依法保护个体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吃、拿、卡、要”等行为要坚持打击。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行为,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个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发挥服务职能,关心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个体经营户的创业指导,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以及资金扶持,切实解决个体户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协会在发展个体经济中的协调服务、参谋咨询、桥梁纽带等作用。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展服务功能,为个体经营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我们相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个体经济,多为他们办实事,**市的个体经济必将健康有序的发展,个体经济也必将为**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黄冈经济开发区统计局 洪应政
二OO七年十月八日
县域经济是黄冈经济的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对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认真剖析,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症结,寻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探索符合黄冈实际的、具有黄冈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稳步向小康迈进。
1、经济总量大幅增长
2006 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GDP)达到39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从分县市看超过全市县域平均增长水平的有团风、英山、浠水、武穴等县。全市县域GDP平均达到39.19亿元。超过全市县域GDP平均水平的有黄州、红安、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等县市区。
全市县域GDP总量与2002年相比,增长44.3%,五年平均递增9.6%;县域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20.42亿元扩大到 29.22亿元,增长43.1%,五年平均增长9.37%;县域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由2002年的11.41亿元发展到 15.35 亿元,增长34.53%,五年平均增长7.7%。工商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提高。2006年县域工商税收达到5.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3.9%,占县域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8.78%。工商税收大幅增长,为改善县级财政状况发挥重要作用。县域投资规模逐渐加大,对经济增 长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县域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162.94亿元,比2002年增长95.46%,年均增长18.24%。
2、园区经济蓬勃发展
近几年,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来投资势头强劲,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市四年共引进项目4148个,总投资达到724亿元,实际到资193亿元,外来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县域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94亿元,增长20%,有5个县(市、区)的增速超过30%。全年县域开工工业项目510个,比上年增加了21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的工业项目196个,实际完成投资55.83亿元;投资过1亿元的工业项目11个,实际完成投资22.31亿元。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园区经济已成为县域工业最重要的增长点。目前,全市10个县(市)初步建立了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园区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06年,全市10个县市已建开发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79亿元,增长41.3%。当年新开工项目303个,增长47.1%,外商投资额达到1.52亿美元。县市开发区全年实现经营收入241.22亿元,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68亿元,增长29.9%,占全部县域的89.7%
3、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近几年以来,各地以园区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我市已经逐步形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粮、棉、油、蔬菜、板栗、茶叶、中药材等八大农业产业系列。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37.64:27.28:35.07调整为30.1:32.26:36.77,非农产业的比重上升了 7.5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
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趋突出。2006年全市县域工业实现增加值 100.21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7%,比2002增长76.72%,五年年均增长15.3%,高出县域 GDP增幅5.7个百分点。工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由2002年19.62%提升到2006年25.6%。县域规模工业企业578家,实现增加值48.7亿元、利税 9.4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24.52%和39.6%,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38%。县域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27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7家。
4、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2006年我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53亿元,比2002年增长50.73%,各类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各地,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商品流通领域呈现勃勃生机。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81元,比2005年增长9.8%,比2002年增长45.43%。农民收入扭转了“九五”及“十五”初期低速增长的格局,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比2005年增长8.22%,比2002年增长 34.26%。城区道路宽畅整洁,交通方便快捷,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2006年全市综合城镇化率已达到30.96%,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县域中城区面积596.62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6859公里,供水管总长达1147公里,排水管总长达912公里,城市出租车1751辆,公共汽车1385辆,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平方米。
二、发展中的问题不可忽视
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基础仍较薄弱,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特色不显,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与全省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从发展水平和结构、效益上看,我市县域经济还是处在经济起步期,传统的农业比重大、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收入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农业比重大,发展情况各异。我市县域经济都以农业为基础,但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2006年县域GDP中,农业增加值平均占30.96%,最高的英山县比例达到42.96%,占比超过35%的有3个县,分别为麻城市、英山县、黄梅县。按照产业结构状况,七县二市一区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业主导型,英山、麻城、黄梅,浠水,罗田,其特点是GDP中农业增加值占比高,种植业或者养殖业在全市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对全市农业增长的贡献较大;二是工业主导型,红安,武穴、蕲春,表现在GDP中工业增加值占比高,整体经济由工业支撑,近年来工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服务主导型,黄州区,GDP中的三产比重上升明显。四是建筑业主导型,团风,是全市建筑行业的龙头。
整体水平偏低,人均GDP不足全国一半。2006年我市县域人均GDP是585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4.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72%;农民人均纯收入2861元,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9.76%,除黄州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九县均离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从全省76个县域经济考核情况看,人均最高的黄州区只有13190元,与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第一名的宜都市相比,比宜都低4921元,只比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8302元,高4888元。人均GDP最低的团风县5235元,比宜都低12876元,比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低3067元。
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不平衡性明显。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自然环境差,区位优势不显,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总体表现出“三大差距、二大矛盾”。三大差距:一是人均水平的差距。我市十个县市中人均GDP 分别为黄州区13190元、武穴市9277元、黄梅5151元、蕲春6265元、麻城4624元、罗田4406元、红安5205元、英山6426元、团风5235元。人均GDP最高的已达13190 元,最低的仅4406元,最高的是最低的2.99倍。人均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最高的武穴市353元,最低的浠水县仅144元,相差一半以上。二是经济总量的差距。我市超过全省县域GDP平均水平(50.87)亿元的只有麻城市和武穴市。2006年GDP最高的已达到53.31亿元(武穴市),最低的才17.72亿元(团风县),相差3.01倍;财政收入最高的达到4.7亿元(武穴市),最低的才1.04亿元(团风县)。三 是增长速度差距。2006年与2002年相比,GDP年平均增速最高的达到13.6%(黄梅县),最低的只有8.27%(蕲春县)。财政收入年均增幅最高的达到18.3%(武穴市),最低的只有5.4%(浠水县)。两大矛盾:一是县级财政收支的矛盾突出。2006年,全市县域地方一般性财政支出49.08亿元,而地方一般性预算收入仅为13.18亿元,收支相抵财政赤字35.9亿元;10个县(市)中,都是支大于收。可见,目前我市的所有县(市)要依靠中央、省、市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眼下县域普遍面临着必须主要依靠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特别是为改变落后面貌,又必须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开发区,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等等,必然增大财政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县级财政收支的失衡。二是金融存贷差的矛盾突出,资金倒流严重。10个县市区从2000年起由贷差县变为存差县,2006年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68.02亿元,贷款余额145.91亿元,存大于贷222.11亿元。一方面花大力气在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却让存款大量外贷,显然是不利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
发展的基础不牢,阶段性明显。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受不同的发展环境、不同的政策导向和不同的市场环境的影响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78至1985年间表现出明显的恢复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间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8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7%,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1986至1991年间又表现出明显的低速运行特征。由于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各项改革全面铺开,此间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了6.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了5%。1998---2001年间表现出明显的增速回落态势。产品的相对过剩,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约束明显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回落,5 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年均增长5.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
发展要素制约日趋严重。一是建设用地紧缺。目前国家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将未利用地也纳入计划管理,进一步缩小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一些县已出现建设项目等土地或因无土地留不住引资项目的现象。二是发展资金短缺。目前全市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发展资金迫切需要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然而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十分有限。2006年,县域人民币贷款余额仅145.91亿元,占全市64.7%;当年新增贷款9.74亿元,仅占全市47.6%,两者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三是企业面临招工难。由于我市大量劳动力输出,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县(市)的企业已出现招工难、招技术工更难的现象,由此对招商引资和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制约。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就是全市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回顾历史,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也曾有过辉煌,出现过闪光的时刻,但在全省、全国的全局中比较,黄冈的县域经济还是落后了,面对落后我们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新形势需要新思路、新观念,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让思想走在行动的前面,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分析我市县域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客观条件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主观上、思想上没有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拓宽视野,跳出县域看县域,跳出县域求发展,以全局性的战略眼光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大格局中去寻求定位,开拓进取。要坚持“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不仅要提倡个人树立科学的冒险精神,而且要逐渐 在社会上营造允许试、鼓励闯的风气,促进思想进一步解放,激活加快发展的源头,催生富民强县活力。
从实践看,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走富民强县之路。县域经济作为以农村为主的经济,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面对新形势和农业发展新阶段,要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个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三大问题。
一是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按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农村经济。依据比较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基地建设,在一个县、一个乡重点发展一个或几个优势品牌,形成区域特色,形成规模优势。
二是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尽可能提高农副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8:1,我市这一比值很低。美国利用玉米可加工成3500多个产品,日本利用大米可加工成300多个产品,小麦可加工成2000个产品;棉花加工后可增值8倍,菜籽加工成油料,再将附产品深加工,后者比油料增值11倍。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前景广阔,要正确处理好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关系,把农业产业化链条拉长、做粗、扭紧。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生产实践,不断推进新的优质品种和成熟的保优栽培配套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优质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通过提高单产和 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从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入手,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实现农产品的安全优势,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把农业生产由产量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最终促进农民增收。
三、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实现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县域工业化为核心,走工业强县的路子。实现县域工业化,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集约化发展和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和中心集镇的整体规划,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抓好组织实施工作。一是要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规划要体现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土地使用、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到高起点、高品位,兼顾中、长期目标,整体规划适度超前。二是加快推进园区的建设。坚持政策推动和体制推动相结合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联手、多元投资的路子。起步阶段侧重政策推动,最大限度地放开搞活,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地为本、投资联动、滚动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思路,采取以土地换基础设施的办法,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做到边建设、边吸引项目进驻,尽快形成园区产业群,培育块状经济。三是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精减、高效、统一”的工业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对工业园区实行统一的优惠政策,在用地方面,入园企业可以采取出让、租赁和土地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
二要突出抓投入、上项目。项目建设是拉动县域投资和消费市场,形成县域经济新增长点的主要动力,是推进县域工业化的 主要手段。在发展县域工业化过程中,必须树立“关键抓投入,首要抓项目,突出抓招商”的思想,切实抓好项目,多方融资,进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作为经济基础还较薄弱的县份靠财政大量投入不现实,靠国家投入毕竟有限,如何增大投入,一是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超前决策,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适应投资方向,把握投资重点,宁愿让项目等时机,也不能让机会找项目。二是利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坚持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切实搞好项目储备实施申报和管理,集中力量新上一批事关全局、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顶天立地的项目。
四、坚持以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培育特色经济,才能在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中寻找到自己最佳位置,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立足优势,打造特色,是县域经济中带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问题,是推动经济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特”要特在战略上。制定一个思路清晰、富有新意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做到“知己知彼、定位准确、措施配套、优势充分发挥、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和实施”。一个县要制定发展战略,就必须侧重研究那些影响县域经济中最核心部分的相关因素,要研究项目核心竞争力及其时效性。战略定位应该跳出县域,从别人的眼光、从市场的眼光、从全局的眼光来考虑。仅从本地的资源出发,这是非常不够的,关键是看本地资源与全国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最后做出准确的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思路,一定要有配套措施跟上,因为任何一个县在发展过程中,有优势就有劣势。配套主要就是怎么避免劣势,遵循“木桶原理”,解决一个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的问题。通过配套,把经营优势的薄弱环节堵上,使之成为可实践的操作性方案,真正形成整体性的优势,使战略落到实处。发挥优势,并不完全是自己的优势,要考虑怎么借助别人的优势,做好自己的文 章。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是动态的、留有空间、带有弹性的,遇到大的市场变动,能够灵活调整,备有应急办法。在动态中逐步丰富完善,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在发展中逐步细化,使战略更具操作性。
“特”要特在产业上。在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时,要面向市场找准本地传统产业和资源优势中的亮点,使市场需求与本地优势相结合,随时接受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的挑战。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资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和结合,充分发挥县域内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又需要外向带动,借力腾飞。眼睛向外,迅速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始终需要牢牢把握的重要着力点。必须坚决克服和纠正过去以县域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式发展的小农经济道路,始终坚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开放的思想,确立县外就是“外”的观念。还需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培育。顺应资金随着项目走和扶强、扶优的投资趋势,立足于本地优势,立足于国内外客商合作意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广泛联系,及时准确地捕捉信息,积极发展与域外、境外的联合与合作,争取项目,培植载体。通过组织专业性招商,变大规模综合性招商为经常化、小规模的对口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益。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工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坚持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推进小城镇建设,要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方针,要新思路谋划,大手笔绘制,快机制运转,硬措施落实。不能盲目地进行,它必须符 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初始宏观规划,还是日后的各项具体建设,都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县情实际,在构筑城镇框架的同时,集中力量做一些应该做且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以便达到提高小城镇的质量、建设精品小城镇、增强其功能的目的。二是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的原则。加强小城镇建设,其切入点应该在产业发展的定位上,根据县域的区位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小城镇建设,加快县域经济结构和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特色。着重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兼顾其辅助产业的发展,围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非公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依托和可靠的产业支撑。三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加强小城镇建设时,统筹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小城镇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把小城镇的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把小城镇的工业化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相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多元筹资的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引导农民带资进镇经商办企业,实现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支持和鼓励各类开发公司出资参与小城镇综合开发。
撰稿人:洪应政
核稿人:王礼端 刘应文 童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