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站推荐)
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5-20 14:48:01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发行现代银行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也是农发行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有效服务“三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学习十堰,主要是学习其克服困难、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勇于担当的“十堰精神”。与其对比,鄂州优势更大、潜力更多、明天会更美好。而关键是要把握机遇,用好用足政策,在开拓中寻求发展。
一、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收购银行”职能作用被市场削弱,业务范围拓展后农发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将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农发行鄂州市分行(以下简称“鄂州市分行”)把握政策导向,突出业务营销与发展重点,将客户营销工作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有效对接,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配置到地方政府重点关注、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中。根据鄂州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城乡一体化”、“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规划,以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实现了农发行的政策金融优势与政府政治组织优势相融合、农发行发展与政府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相融合、农发行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相融合。通过采取高层营销、上门营销、介绍营销、项目立项提前介入营销等措施筛选优质信贷载体。截止2011年3月,鄂州市分行营销了县域经济发展新项目5个,分别是:省联投、市城投、葛店城投、华容城投、鄂城城投。经省分行批准发放贷款支持的项目3个,分别是市城投、葛店城投、华容城投。经省分行批准发放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贷款金额11.09亿元,其中:市城投7.34亿元、华容城投0.9亿元、葛店城投2.85亿元;已发放到位贷款金额6.23亿元,其中:市城投3.18亿元、华容城投0.9亿元、葛店城投2.15亿元。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力地提升了鄂州市的经济实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形象。
在传统业务经营方面,鄂州市分行履行职能,积极支持粮油收购和储备。按政策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做好粮棉油收购贷款供应管理工作,支持粮棉企业开展粮棉油收购与储备。近几年,鄂州市没有发生因农发行原因收购向农民“打白条”的事件。鄂州市分行加强金融服务,年年都支持中储粮系统完成了政策性粮油收储任务。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支持符合贷款条件、有仓储设施、自有资金比较充裕、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粮食加工企业入市自主收购。鄂州市分行运用信贷杠杆督促粮油企业加速库存周转,年年实现了清库结零。由于国家放开了粮棉油收购市场,统购统销的粮棉油经营体制被彻底打破,农发行对粮棉油企业的收购贷款刚性降低。目前,农发行收购贷款政策是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支持符合贷款条件、有仓储设施、自有资金比较充裕、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经营效益较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入市自主收购,分批次、分品种认定油菜籽、小麦、稻谷收购企业贷款资格并向上级行报备,2009年以来认定11家粮食企业和龙头企业具备收购资格。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强烈呼唤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信贷支撑。
1、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发展压力加大。从县域经济的分类来看,县域经济有两个支撑点,一是民营经济,二是乡镇经济。民营经济相对偏弱是经济发展不快的主要因素;乡镇经济的复兴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培养回归企业又是复兴乡镇经济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发展的希望在工业,所谓无工不富,工业企业能否顺利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兴衰。发展工业的关键在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突破口在骨干企业。从工业企业的经营来看,虽然部分骨干企业经营相对景气,但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发展受堵。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瓶颈”和市场因素。仅2011年1季度,鄂州市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就在110亿元以上。从市场因素来看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培育骨干企业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要务,必须创造条件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鄂州市的“软环境”仍是当前招商引资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中小企业融资难,制约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从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存在“两难”。一是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处于创业积累和规范完善阶段,难以满足金融部门规定的评级和信贷准入条件,或财务体制不健全,或抵押物不足,影响了信贷资金进入;另一方面是少数企业借力银行发展的意识不浓、意愿不强;再次是金融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嫌贫爱富”、“晴天借伞”的现象,对经营效益好、规模较大的大中型企业千方百计进行营销、注入信贷资金,而对那些虽然有发展潜力、又确需银行信贷资金扶持、但短期难于偿还贷款的中小企业却不愿涉足支持。从调查情况看,鄂州市现有中小企业获得各家银行扶持的企业只有近千家,份额较低。二是自筹资金难。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资金不足,当前中小企业在自筹资金方面,除向家族借贷或内部职工进行集资参与经营外,面向社会公众集资基本上做不到。让企业“望“民间借贷”或“地下钱庄”高额利息,而止步”。
3、金融产品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分散多样的县域经济的信贷需求。一是在贷款品种上,目前金融部门对企业的贷款品种一般停留在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和部分固定资金贷款层面上。在抵押贷款方面,除房产、土地、机器设备常规抵押外,再无其他抵押方式。像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收费权(经营权)质押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科技改造贷款等新型贷款品种应用较少。二是在贷款期限方面上,大多数银行发放的是短期商业性贷款,期限一般在1年左右,对真正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2至3年的中期贷款,5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投放较少。三是在用信方面,虽然各家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及内部授信或公开授信,但在实际投放贷款中除发放抵押担保贷款外,一般很少发放或不发放信用贷款。金融部门恐惧信用贷款,企业“输血供氧”不足。
(三)“四大矛盾”制约着农发行信贷投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1、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自身弱质与农发行严谨的风险防控措施矛盾,导致信贷支持覆盖面不广。从农发行现有贷款企业的地域来看,一般都在大集镇。从农发行贷款支持的对象来看,主要是粮棉油收储企业及部分粮棉油加工企业,其收购占主导地位。从贷款投放领域来看,主要是涉“农”企业,且申请贷款条件较高,导致信贷覆盖面有限。从多年来的信贷工作实践看,鄂州市大农业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五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已成为企业融资和农发行提供金融支持的障碍。
(1)整体水平偏低。一是技术装备水平低。鄂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设备和技术水平普遍较落后,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低。鄂州市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据资料显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率为40%,深加工率为2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1。而鄂州市的情况是:全市农产品总量142.1万吨,真正加工增值的只有25.1万吨,占17.7%,且大部分只是简单的粗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的农产品只占农产品总量的5.4%;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0.4:1,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率比全市工业平均水平还低3个百分点。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但由于整体素质不高,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低,实力不强,有的企业刚刚起步,产品市场还没有完全拓展,真正能起“龙头”作用的较少。
(2)企业改制不到位。国有粮棉油企业的体制决定其负盈不负亏,经营自主权不落实,包袱沉重,经营机制不活,诚信意识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政策扶持不到位。尽管鄂州市出台过一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与周边地市比较仍不够优惠,尤其是在融资担保平台、土地征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激励机制等方面,有很大不足。特别是担保平台不能发挥担保的作用。鄂州市现有3家担保公司,但没1家取得省分行认可的担保资格,贷款发放中实际上没有担保公司的担保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和企业的热情。
(4)规范管理滞后。鄂州市农业标准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要求,质量监测体系也不够健全。目前,全市加工生产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未经过国家质量认证,进入超市的产品较少,优质安全农产品比重偏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同行业之间没有行业协会组织指导,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恶性竞争,有些行业还在低水平上盲目扩张,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浪费了资源、砸了牌子。如鄂州市武昌鱼、红尾鱼产品牌子打响以后,上百家小型作坊式加工企业遍地开花,大量质量低劣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武昌鱼”这条文化鱼品牌的形象。
(5)发展环境欠优。一是鄂州市尚未建立具有省农发行认可资格的信用担保平台。二是乱收费依然存在。有的政府组成部门没有很好地执行有关文件精神,认真遵守企业宁静日制度,对弱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乱收费,中介收费较高,企业难以承受;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用电没有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执行的是大工业电价。三是企业融资需办理资产抵押担保的各种规费过高,政府几经研究的优惠政策因部门利益而难以落实,直接导致银行贷款难、企业难贷款的“两难”被动局面。四是治安环境急需改善。企业与周边村民关系难协调,企业收购、运输农产品、拆建厂房等正常经营活动却经常遭遇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垄断收购、强搅强包、保护费等“地霸”行为的侵害。五是办理土地抵押它项权证手续过多,时间过长,而且费用过高,加大了企业融资的压力。
2、县域经济发展主体需求多样与农发行信贷产品单一的矛盾,导致支持领域单一。目前,农发行信贷支持的领域虽然由过去的纯“涉农”支持粮、棉、油收购,向粮棉油加工企业延伸,向农村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贷款延伸,但从各行业的特点看,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业方面,对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品深加工等行业涉及不够;对工业领域虽有接触,目前超出了业务范围未能支持。
3、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资金需求旺盛与农发行信贷增长相对缓慢的矛盾,导致支持力度不够。受农发行信贷服务范围等因素制约,当前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支持的企业数量和金额有限,特别是在支持农业小企业方面数量更少,且贷款额度一般在500万元以内。就鄂州市地域而言,目前只对申请贷款额200万元以上的农业小企业发放贷款。二是从现阶段支持力度来看,因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尚处于创业阶段,其经营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还不够规范,达不到农发行贷款支持条件暂未支持,仅处于培育阶段。
4、县域经济发展主体融资需求灵活性与农发行复杂的管理流程的矛盾,导致对农发行认可度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农发行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管理工作模式,主体业务仍是粮棉油收购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涉农”企业。在信贷服务上,申请一笔贷款一般需经客户部门初步调查、客户部门主调查、信贷部门审查、提交“贷管会”审议、分管领导签批、“一把手”领导签批、省分行再调查、省分行贷款批复等,信贷流程发起、审查、签批等环节多,程序复杂;且服务领域单一,资金供应单一,非“农”企业对农发行缺乏足够的认知。
二、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统筹推进农村其它改革。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要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鄂州市委市政府提倡学习“十堰精神”,以“夸父追日”的勇气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解决新农村建设信贷资金配置方面理应充当主角,以提高县城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国家拓宽了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托。从组建之初到2005年的十多年间,农发行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资金的供应。2006年7月,国家银监会同意农发行将现有的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业务对象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业范围内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林、牧、副、渔业产品的种植(养殖)、流通或加工转化,提供包括流动资金以及技术改造、仓储等农用设施建设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所需的中长期信贷资金。国家银监会同意农发行开办农业科技贷款业务,支持领域限定为《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通知》确定的优先主题领域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和中长期资金支持。2007年初,国家银监会再次批准农发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业生产资料贷款业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支持范围包括农村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范围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改造、农业生产基地开发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和销售环节。2007年4月,农发行全面开办农业小企业贷款业务。2009年6月,国家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县域城镇建设贷款业务,范围限定在县域(包括县级市、城市郊区郊县)内的城镇化建设,贷款用途限定为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和农民集中住房(包括农村集中居住区、棚户区、泥草房等)改造工程建设(银监复[2009]192号)。国家扩大了农发行业务范围以后,农发行已经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银行。随着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处武汉城市圈核心层的鄂州市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鄂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为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农发行的发展营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要转变思想观念,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上因循守旧问题。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银行的角度讲,谁抓住了县域,谁就抓住了未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银行经营压力加大背景下,要充分认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增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经营管理理念上,不能因循守旧,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观念,“放下望远镜,拿起显微镜”,两眼向下,按照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非禁止即可介入”原则,积极与发改委、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搞好协调,争取在政策允许条件下积极开办新业务,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适时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创新贷款品种,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农发行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新的起点。
要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县城经济是国家的基石,企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同时带动企业发展。因此,企业价值只有通过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才能充分体现。有效发展就是要实现社会与企业间的目标一致、价值统一与和谐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银行所具有的社会属性、行业特性及职业个性。加快有效发展、创建和谐农发行,必须立足于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一是社会责任。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要切实履行支持粮棉购销,保护农民利益,扶持产业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基础投资、建设新型农村,实施宏观调控、引导资金回流等重要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二是行业责任。积极推进并严格落实按照现代银行要求精心打造农发行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有效提升农发行综合经营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的企业核心理念,建设政通人和、管理规范、运作有序、业绩优良、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三是职业责任。加快有效发展既是农发行的迫切需要,更是每位员工利益需求,必须将农发行发展同每位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加快发展工作重点,克服求稳怕乱的工作倾向,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业务,在继承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打破平均分配的“大锅饭”,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好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职业生涯设计,培养职业型员工,满足员工现实的合理的个人利益,引导和激发员工创造更多、更高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促进农发行事业健康发展。
(三)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着力解决资源配置和责权利不对称问题。
当前农发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相关农业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一是从业人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从业人力资源作为支撑。从目前基层农发行人员的配备来看,县级支行人员配备一般在20人左右,非粮棉主产区或规模小一点的县级支行人员一般15至20人之间,规模大一点的县级支行人员一般在24至30人之间。从纯经济学上看,目前鄂州市分行只能算是一个规模大一点的“县支行”,由于依托是省辖鄂州市行政上按二级分行设置。鄂州市分行业务素质高一点的客户经理一般只管理3家企业,如果考虑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新入行年轻人员和年纪较大的老同志等因素,“人力资源配置”显得相当充裕。二是财力。市场营销离不开“财力”投入,目前基层农发行是按机构、人员和几类行核定费用总额的,过于笼统,应核定出一块费用用于贷款营销。三是物力。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增加交通工具。
在责权利方面,近年来农发行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明确了各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及出现差错、失误等责任追究制,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综观相关制度办法,“责、权、利”不对等,基层行效益再好、贡献再大,与效益一般、贡献不大的行相比,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出现信贷风险,要追究责任,且风险责任界定不够明确,导致现行体制下少做事或不做事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收入分配一个样。上级行对县域机构管理相对太多、统得太死,缺乏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基层农发行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调动基层农发行支持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关键在于创新县域机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更好的发挥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作用。首先在贷款审批权上要“放权”,适当下放信贷审查审批权,保证县域一级支行都有一定额度的信贷审批权并逐步扩大授信额度;在管理方式上要“细化”,要结合自身实际从内部控制、绩效考核、激励约束、信贷管理、资金调度、业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具有农发行特色的、操作性比较强的管理方式;在信贷投入上要按年制定信贷投放计划,信贷投放总量争取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在信贷投向上要面向“三农”,加大对政府平台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水利设施建设贷款的支持力度;在内部体制机制上,总行、省级分行应着力研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基层人员配备问题、经费拨付问题和相关考核考评机制问题,整合相关制度办法,明确上下之间、干部与职工之间“责、权、利”,充分体现“民主、公平”。二级分行要致力于上级各项政策、制度、办法的落实与监督,通过“绩效考核”推进各项业务经营稳健发展。县级支行各岗位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本职工作职责,实施 “尽职免责”,让“责、权、利”高度统一。通过创新经营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要创新适合于县域经济主体特征的信贷产品和管理模式,着力解决信贷产品和管理机制与中小企业不对接问题。
一是要立足服务“三农”定位,尽快自上而下组建“中小企业服务部”,专司县域经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部”,专司县域经济政府融资平台金融服务。二是要认真研究县域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和趋势,找准市场空白的和切入点,按照“风险可控、成本可算、银企双赢”原则,积极开发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如林权贷款、收费权贷款、“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产品,并着力推行 “一站式”服务、综合柜员制、网上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促进业务办理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优化整合。三是在服务方式上,积极创新县域担保方式,强化与各类具备资格条件的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满足县域融资需求;积极创新“银保”合作,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与互动,建立农发行作为第一受益人的科学保险保障机制。四是在金融扶持上,对有发展潜力的县域经济项目进行培育,使之符合农发行贷款条件和要求,待条件成熟后按照“择优扶持”,并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信息服务、贷款利率、信用贷款”等优势,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努力实现“银企双赢”。五是把握银监会批准农发行开办“县域存款业务和县域城镇建设贷款业务”的契机,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办法,积极发放城镇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环境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和农民集中住房改造工程建设贷款等,有的放矢的支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着力研究农发行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积极争取国务院、财政部对农发行实施减免政策。
要正确好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有效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有效发展速度取决于市场驾驭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追求速度而不注重质量,是充满风险、没有根基的发展;强调质量而没有速度,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发展,有效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有效发展必须坚持速度与质量相结合、提速与提质相统一。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全方位防控银行风险”的现代监管和发展理念,农发行同样要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发展的全过程,注重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不能人为地将发展与风险对立起来,不干事业没有风险,干了事业就有风险。关键是运用好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支持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仍然是农发行的基本职责和主体业务,但在客户的选择上,要坚持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相统一,执行政策的企业不一定必须是政策性企业。对风险承受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及其他企业,只要能够承担收购任务又保证不出现大的问题,就要优先、积极地予以支持。对机制转换到位、经营成效显著的国有粮棉企业继续支持,而对历史包袱沉重、风险隐患较大的国有企业则适时淘汰。这是农发行谋求有效发展的需要,更是防范风险的需要。二是资金流与物资流的关系。从经济学原理分析,农发行信贷资金运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资金流与物资流间形式转换、价值对应、权利不变、保值增值的过程,即不管是资金流还是物资流,不管是银行控制还是企业控制,都是农发行信贷资金在不同阶段、不同载体的表现形式,都必须处于农发行的监控之下。无论政策性贷款,还是商业性贷款,只要管住了企业库存,就掌控了第一还款来源,就能保证贷款不出现大的风险。三是防范增量风险与化解存量风险的关系。落实风险保障措施是发放贷款的必要前提,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取传统的抵押担保、自有资金、交纳风险保证金、政府信用担保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增量贷款风险。要创新抵(质)押担保贷款方式,注重核准承贷载体法人的“三品”,即法人代表的人品、合规的押品、库存的商品。要通过支持企业搞活经营、提高效益来盘活存量贷款风险,消化历史包袱,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真正实现银企互利双赢。四是地方政府要加强信用城市建设。地方政府的诚信作风引导着辖区内企业的诚信行为,很难想像一个城市的政府不讲诚信,辖区内的企业能讲诚信。一方面,地方地府要努力开辟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维护好党和国家的诚信形象。县域经济发展贷款将更多地以地方政府下属的城投(投资)公司为载体,要以存量土地办理贷款抵押。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五)创新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手段,着力解决管理操作流程上的复杂问题。
目前农发行管理体制的复杂度集中表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在资金计划管理方面,现行资金汇划管理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企业普遍反映,当前农发行对当天累计资金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必须先向当地农发行报计划,由农发行逐级申报,第二天才可汇划资金,感到资金使用不够快捷、不够方便(如遇到节假日和双休日则时间更长),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二是在信贷管理方面,一方面是申请贷款手续繁琐,现行资产评估授权二级分行1000万元以下房产、土地,300万元以下机器设备等额度偏小,不符合县域经济发展新需要;另一方面是贷款审批时间过长,除粮棉油收购贷款外,目前企业申请一笔项目贷款快则一、二个月,慢则几个月甚至半年。较长的审批时间错过企业使用资金最佳时期,部分贷款审批后,企业已不需资金和仅使用较少资金。再一方面是农发行的信贷优势逐步弱化,如过去的“利率”优势和“信用贷款”优势等。三是在考核考评机制方面,过度注重“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等效益指标的完成,忽视了社会效益。四是在操作流程方面,信贷管理系统、会计综合业务系统、统计系统、征信系统的运用从根本上并未减轻基层员工或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反而因“纸质文本操作”与“电子文本操作”并存,加大了从业人员工作量。因此,农发行应创新多层次全方位服务手段,打造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和管理体系。在金融服务上,要培育新客户、新项目。在服务手段上,要着力提高办贷效率。在管理操作上,要强化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与辅导,注重和选拔“专业人才”。在考评机制上,要建立具有农发行特色的考核、考评机制,符合农发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既要充分考虑业务发展指标,更要考虑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廖广
第二篇:农发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汇报提纲
2011年农发行 分行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倾力助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1年末,贷款余额 万元,同比增加万元;2011年累计投放贷款万元,同比多投放 万元,支持企业户,充分发挥了政策性银行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和骨干作用。
一、支持粮食产业经营实现突破
坚决执行国家粮食调控政策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政策性收购引导市场性收购,积极筹集资金,及时投放贷款。全年投放粮食收购贷款 万元,支持户粮食企业收购粮食万吨,同比多投放万元,多收购粮食万吨,没有出现给农民“打白条”和农民“卖粮难”问题。
二、支持政府主导的大项目建设
立足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2011年共审批两个大项目贷款亿元,投放中长期项目贷款万元。
三、支持民生企业发展壮大
向虎林生物质能源热电有限公司、黑龙江鸡东热电公司投放流动资金贷款5000万元,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问题。
四、支持有特色的农业小企业发展
结合我市农业布局和支农方向,对资产、效益较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农业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向黑龙江金果农产品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日信食品有限公司、密山市日出菌业等农业小企业投放贷款2100万元。
五、支持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
支持市区第一、四粮库与中纺集团进行资产合作,虎林绿都集团与上海良友集团进行资产合作,解决企业欠付农发行债务问题,为企业减轻包袱873万元。
六、支持地方财政收入壮大
全年市行及三个县支行共纳税1417万元,成为全市稳定的纳税大户。
第三篇: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结构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大力引资。主要存在问题:由于XXX规划面积大、范围广,严控开展建设,影响整个XX镇的经济发展,同时,现有的XX旅游区、XXX农业观光园和瓜菜生产地、糖蔗基地,对于XX镇来说是最具规模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片区,但片区内的经济形式单
一、重复,片区之间缺乏良好的连片经营,互相之间不能产生辐射效应。需要市政府大力投资或引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促进XX镇经济发展。
二、项目建设需要多元发展、权力下放。存在主要问题:旅游经费不够、XX土地复杂工作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目前全镇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仅有XXX公园初具规模,但其本身仍存在着公园面积开发不够、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不足。XX镇多年来推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品,多局限于以XXX景观为标志的地质观光资源,而如休闲度假游、XX文化游、美食文化游等却基本处于空白,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游客重游和滞留时间不够理想,成为制约XX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加快镇经济发展,增加级镇经济收入、需要市权力下放给镇、采取包干形式到镇一级政府。
三、农业生产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XX属XX地质,农业生产用水缺乏、一贯种植以果树、木薯、甘蔗耐旱作物为主,虽然市里正帮助打些抗旱井,但还存在大部农业用水困难需要市政府帮助解决供水工程,和饮水项目工程投资建设的及排涝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压力大;种植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红土片生产用水缺乏,制约结构进一步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和生产排涝工程问题突出。
四、城镇发展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至2007年,城镇化水平仅为8.4%,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36%)和海南省平均城镇化水平(40%),处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初期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道路、水利设施,特别是城镇给水、污水处埋、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还不能适应城镇发展需要。
第四篇:农发行支持水利建设问题研究
农发行支持水利建设问题研究
2011-06-14 10:46:25 来源: 银行家(北京)转发到微博(0)
有1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以河南省为例
殷久勇
2011年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水利建设具有典型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征,是“三农”领域的薄弱环节,靠一般的政府融资和市场手段筹资建设目前还远远不够,而作为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和弥补“市场缺陷”重要工具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通过发挥应有的倡导性职能作用,建立相关机制,完善功能,加大政策性信贷资金投入,对实现水利建设的预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农发行支持水利建设现状及问题 河南省水利建设情况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和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750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国1/4,被誉为中国粮仓。近几年,全省每年粮食产量都超过1000亿斤,粮食总产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2009年,我国发布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中,河南新增粮食又占全国新增总量的近1/3。可见,河南粮食的丰歉,对我国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至关重大。解决粮食安全,首先要解决靠天吃饭问题,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河南是唯一地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据测算,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2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4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40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水库2360座,总库容366.2亿立方米,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4万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743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942万亩。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年供水能力已达260亿立方米,但每年仍缺水40亿~50亿立方米,干旱年份缺水更为严重,2009年冬到2010年春持续四个月的特大干旱就是警示。然而,全省水利灌溉设施老化失修,大部分灌区工程已投入运行30年以上,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改造资金,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工程效益衰减严重,骨干建筑物完好率已不足40%,干支渠基本完好长度占实有长度的35%,斗农渠完好长度占实有长度的60%,斗渠以上建筑物基本完好的仅占45%,20%已失效或报废。众多泵站带病运行,全省还有400座中小型水库需要除险加固,大多数河道的防洪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部分不足5年一遇。针对这一状况,“十二五”时期河南省计划投资1497亿元,其中争取中央安排资金961亿元,地方安排资金496亿元。根据项目建设性质划分,续建项目投资304亿元,新开工项目投资1193亿元。2011年,河南省将启动11项民生水利工程,初步测算总投资将达到691亿元,占整个“十二五”期间水利总投入的46%。很显然,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短期内安排是远远不够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作为政府“看得见的手”及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发行支持水利建设现状
自2007年农发行开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来,农发行河南省分行抓住机遇,积极探索,营销了一批骨干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到2010年末,全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余额100.3亿元,其中,涉农水利建设贷款余额39.1亿元,支持项目16个,涉及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南水北调干线及配套、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如:2006年贷款6.4亿元支持巩义“五龙”公司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已修复原水利设施34处,机井1131眼,10.3万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伊洛河两岸小麦亩产由320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每年可使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2009年贷款5亿元支持郑州生态水系“四河工程”河道治理后,除险加固工程达到了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使100多个村庄免受自然灾害,7.7万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2010年贷款4亿元支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南岸引水口工程的配套工程,将解决小浪底南岸孟津、偃师及洛阳市郊区的61.8万亩农业灌溉、孟津县城40万人用水及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对实现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安定小浪底库区移民生活、改善洛阳市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存在主要问题
各方认识尚未统一,农发行项目营销困难。由于水利建设项目普遍周期较长,需要资金量大,如果采用银行融资方式建设,地方财政也未必有相应的配套实力。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投资水利建设都存在动力不足问题。尤其是地方水利部门,认为水利设施建设是国家的工程,国家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从银行贷款,一怕担责任,二怕找麻烦,三怕出利息,导致银行营销难度加大。
承贷主体选择困难。由于水利设施大多产权不清,其管理方难以作为符合银行要求的承贷主体。根据农发行现行信贷政策,可以作为政府主导的水利建设项目借款人的主要有融资平台公司、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三类。但由于政策原因和历史原因,农发行在选择上述三类承贷主体时仍面临一些困难。一是政府融资平台公司。2010年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清理整顿,金融机构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受到新政的严格限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地方财政实力不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规范、清理的进度也不一样,一些山区县、贫困县,政府融资平台实力弱、包袱重,规范和清理的进展慢,但恰恰是这些偏远贫困地区,对水利建设贷款需求更为迫切,这无疑加大了农发行选择承贷主体的难度。二是事业法人。地方水利局不像公路局、土地局等职能部门下属有项目运作经验丰富的事业单位,缺乏合法有效的承贷主体。水利部门体制机构的缺失使农发行的信贷资金面临“无人承贷”的窘境。三是机关法人。尽管农发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将“机关法人”纳入了借款人的范畴,但没有对“机关法人”进行确切定义,也没有规定“机关法人”的贷款条件和准入门槛,在政策上存在模糊地带。相关配套机制不健全。水利建设项目大多期限较长,没有收益或收益少,承贷主体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能力。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银行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贷款补偿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贷款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但至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缺乏类似的配套机制。
内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农发行大多数县支行都缺乏开展水利建设等中长期信贷业务的项目评估、风险管理、法律事务以及信贷管理系统人员。在业务开展中,对地方财政实力和信誉的评估缺乏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和掌握标准,在垫付贷款额度、贷款方式、期限确定以及贷后管理等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一些行对项目分析评估报告还缺乏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农发行支持水利建设着力点及模式选择 支持水利建设的着力点
农发行在支持水利建设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政府主导、带有明显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项目作为信贷投放着力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末级渠系建设、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工程、粮食核心产区建设配套资金等。
防洪抗旱体系建设。包括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抗旱排涝体系建设、蓄滞洪区建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水毁灾毁水利工程修复等。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包括骨干水源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大中型水库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污水处理回用工程。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包括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水生态修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
信贷支持模式
政策性银行贷款本质是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属性。按照詹姆斯·M·布坎南创办的公共选择理论及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共品理论,其供给也可打破政府统揽格局,采用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运作。具体而言,可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类型的信贷公共品,将筹资主体和生产主体分离,把政策性贷款的生产交给政策性金融机构,由其提供政策性贷款产品。而政府只需要以出资者的身份,以提供补偿、政策支持、担保、让渡收益权等方式,向金融机构购买相关产品,以提高政策性贷款供给效率。据此,政策性银行可选择以下信贷支持模式。一是政策支持型信贷模式。即政府部门通过给予政策性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来源优惠、不良贷款处置等),并且准许贷款利率由市场定价,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特定农业生产或特定群体的信贷投入。
二是财政补偿型信贷模式。即政府部门承诺以财政资金对政策性金融机构从事某项农业信贷投入而产生的损失给予补偿,指定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封闭运行的方式进行农业信贷投入。
三是政府保障型信贷模式。即政府部门通过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为农户或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帮助农户和企业达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以取得信贷支持。
四是收益权抵押型信贷模式。即政府部门将具备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项目的收费权或预期收益权抵押给政策性金融机构,从而取得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农发行支持水利建设目前可采用的模式有:
财政补偿型(垫付性贷款)。对中央或省级政府规划并由财政全额出资承建水利建设项目,当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比较集中,政府逐年分期进行拨款或实施“先干后补”政策时,农发行采取低风险财政垫付性贷款方式支持,缓解政府资金投入的前期压力。此类项目不受国发〔2010〕19号文件关于融资平台贷款条件的约束,民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大,财政补贴拨付及时可靠,还款有保障,项目应重点支持,模式应积极提倡。其前提是当地财政必须承诺分年按计划偿还贷款本息,并有相应的担保措施。
收益权抵押型(准公益性项目)。对地方政府关注、涉及民生且有一定经营收益的项目,如农村饮水工程、工业供水工程、水利景观建设等,应以“项目经营收益+借款人自身经营收益+借款人能获得的其他现金流”作为组合还贷来源。农发行支持的贷款主体必须是运作成熟、财力雄厚、经营性现金流充足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其操作的难点和要点在于合理评价贷款存续期内借款人各项自身收益的来源和额度,针对各项收益来源分别制订专门的管控措施,抓牢还贷资金。同时应落实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以缩小风险敞口。此外还需关注融资主体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总额,综合判断贷款本息覆盖率,确认还款来源合规足额。
银团贷款方式(农发行主导)。按照银监会“关于大力推进银团贷款,有效防范集中风险”的要求,对那些投资较大、贷款期限较长、风险相对较大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采取以农发行为主,寻求与实力较好的商业银行合作,以筹组银团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贷款投放,一是可以降低农发行信贷风险,二是可以将政策性银行优势与商业性银行优势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支持整体效应。
内外部配套政策 内部配套措施 建立与政府和有关部门合作机制。首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紧紧依靠地方政府,跟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营销思路,紧盯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拓宽营销视野,深挖客户资源,制订相应的业务拓展计划;成立由政府牵头,成立跨部门合作组织,加强对信贷支持水利建设工作的领导。同时,做好与水利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促进融资平台的建立完善。其次,提升项目营销层次。水利建设项目起点高,规格高,资金投入大,单纯依靠开户行进行前期营销接洽,会存在信息不对等、级别不对称、对话不畅通的问题。因此省市分行应走向营销前台,提升营销层次,获取营销效果。
把好准入关口。在项目准入方面,准确界定业务范围,细化项目入库、培育、出库审核条件,选择优质项目进行支持;突出政策导向,优先支持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与水利建设挂钩的项目,促进土地出让收益更多地投向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支持土地整治项目拓展延伸到的公路项目和其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用土地增值收益来覆盖其他项目贷款风险。
集中规模和资金,加大投放力度。农发行发展新业务的资金主要靠发行有限的金融债券筹措,期限刚性强,规模有限,因此要抢抓机遇,及早筛选上报项目,用足信贷规模,把钢用在刀刃上,加大投放力度,把有限的信贷资金集中一块用于水利建设方面,支持水利建设实现大的突破。
完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办贷流程。对政府主导、上级财政补贴的水利建设贷款开通“绿色通道”,主要是优化操作手续,从简从快,避免重复劳动。例如对在农村和山区建设的水利项目,可不要求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文件;对事业单位承贷的水利项目,也不应将企业财务分析办法生搬硬套,测算事业单位的资产和盈利。
加强风险管理。落实政府承诺、土地出让收入返还质押、项目回笼款监管、账户管理等组合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一是落实担保方式。应从法律效力和政府信用两个方面慎重把握,在符合《担保法》、《物权法》的前提下,创新担保方式。对权属清晰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优先用于贷款抵质押担保。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般额度较大,如一种担保方式难以覆盖贷款本息的,可采取多种担保方式组合的办法。采用土地出让收入返还质押的,要合理测算土地预期出让收入和返还收入,并落实相关手续。积极探索并推行“二次担保”措施,即项目建设期间,以土地预期出让收益、各类收费权质押或以在建工程抵押,项目建成后,及时置换或追加担保措施,以储备土地或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办理抵押和保险,从而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二是严控操作风险。认真执行银监会“两个办法、一个指引”相关要求,尝试将粮棉油收储贷款“封闭管理”的概念引入项目贷款管理中,严格落实资金支付规定,重点从“规范支付、审核用途、监测进度、及时回笼”四个环节,防止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加强与地方政府、财政、土地、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密切关注上级补贴、本级配套、项目收益等资金的筹措、拨付进度,资金到位后直接转入农发行账户,优先用于收贷收息。三是强化贷后管理。针对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创新贷后管理措施。要对土地出让返还质押账户实行最低额度控制,将综合收益或项目经营收益留存在该账户,还清对应贷款后再允许借款人支配剩余部分。要对质押物按月监测,要重点关注相关土地的出让情况,相关土地出让后形成的收入要接受农发行监管或直接收回对应贷款。要合理安排收贷收息。根据贷款批复,合理确定贷款宽限期和分期还款计划,防止“大头向后”,集中偿债。同时,可设置还贷准备金专户,专门收拢各种来源的还贷资金,确保贷款偿还有计划、有来源。
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培育优秀评估团队。开展多渠道业务培训,适当引进紧缺岗位的专业人才,同时应在依托现有贷款调查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政策水平高、专业性强的评估团队。考虑到农发行现有组织架构,评估人员可由市行推荐,省行选定,兼岗不调动,短借不长借。二是引入专家顾问机制。从水利、土地、财政等相关部门和大专院校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团,对一些大型项目进行前期咨询、评议,然后再进入调查、审查等环节,从而提高办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外部配套政策
进一步明确支持政策。针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信贷需求特点,按照不同的项目类别,区别对待贷款项目。对符合国务院19号文件要求的公司承贷的水利建设项目允许农发行继续给予支持。对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可分两种情况进行支持:一是对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安排的项目,在财政资金拨付到位前可由农发行先行发放垫付性贷款解决;二是对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投资加地方财政匹配投资的项目,在地方安排的财政资金到位前可由农发行先行发放垫付性贷款解决。对准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可采取项目法人承贷、财政贴息的办法由农发行提供项目贷款,本息由项目自身收益如水费收入等偿还。如贷款项目无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可用项目自身或延伸产生的土地出让收益返还收入或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及其他财政性资金予以弥补,促使土地出让收益延伸带动水利建设项目。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建议国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货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通过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的方式,补充农发行资本金,使其不低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建立中长期贷款财政补贴机制,由中央财政对中长期贷款项目进行贴息,合理补偿农业项目贷款的高风险、高成本和低收益。二是执行优惠税收政策。减免农发行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并允许在税前增提呆账准备金,提高农发行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实行适当倾斜的货币政策。信贷计划比照对商业银行的做法,将对农发行信贷增量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降低或取消对农发行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增加可运用资金,缓解农业和农村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
打造金融生态环境。支持水利建设,需要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作支撑。各级政府应给予农发行和承贷主体宽松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抓紧规范完善各类融资平台,使其真正成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公司类实体;引导企业合规使用银行贷款,并专款专用;培养贷款企业诚信意识,落实项目资本金和自有资金,确保与信贷资金匹配使用。银监部门应单独建立适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监管体系,对支持水利建设等政策性贷款实行单独考核,单独监管。
进一步整合水利资金资源。建议对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水利建设基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等各类现有用于水利建设的财政性资金进行整合,存入在农发行开立的专户,专项用于对水利的投入或偿还贷款本息。
(作者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党委书记)
第五篇:我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研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并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个体经济的发展。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个体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生活、稳定社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市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经济增长因素。个体经营户已成为富民强市的一支重要生力军。[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全市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及行业分布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拥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22556户,分布在14大行业。其中,户数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有9916户,占全部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4%;其二是交通运输业5579户,占24.7%;其三是工业2309户,占10.2%;其四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17户,占9.4%;其五是住宿餐饮业1977户,占8.8%。以上五大行业合计户数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的比重达到97.1%。
2004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为38498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人数最多,达14896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38.7%;其次是交通运输业5911人,占15.4%;其三是工业6191人,占16.1%;其四是住宿餐饮业5236人,占13.4%;其五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980人,占10.3%。以上五大行业合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个体户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93.9%。
2004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87亿元,其中,资产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拥有固定资产10918万元,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原值的28.2%;其二是交通运输业,拥有固定资产8204万元,占21.2%; 其三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5917万元,占15.3%;其四是工业5802万元,占15%;其五是住宿餐饮业5789万元,占15%。以上五大行业固定资产合计占全部个体户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达94.7%。
根据以上个体经营户的户数、人员和资产数据可以看出,**市个体户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
2、主要经济指标及行业分布
2004年,全市个体经营户共实现营业收入20.89亿元。其中,营业收入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为11.11亿元,占个体户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53.2%;其二是工业,营业收入为3.36亿元,占16.1%;其三是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为2.15亿元,占10.3%;其四是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为1.85亿元,占8.9%;其五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44亿元,占6.9%。以上五大行业合计营业收入占全部个体户营业收入的比重达95.4%。
2004年,全市个体经营户共缴纳各项税费5520万元。其中,缴纳税费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缴纳税费2156万元,占全部个体户缴纳税费的比重达39.06%;其二是交通运输业,缴纳税费1500万元,占27.2%;其三是工业,缴纳602万元,占10.9%;其四是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缴纳474万元,占8.6%,其五是住宿餐饮业,缴纳457万元,占8.3%。以上五个行业合计缴纳税费占全部个体经营户缴纳税费总额的比重达94.06%。
3、个体经济区域分布
全市个体经济从规模和效益看,都呈现出以城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乡镇扩散的局势,这与全市人口总规模和经济总量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从户数看,舞阳坝办事处5015户,占22.23%;小渡船办事处3046户,占13.5%;六角亭办事处2550户,占11.31%;三个办事处个体户数量占个体户总数的47.05%;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共有个体户3191户,占14.1%;其余10乡中个体户户数排在前五位的是屯堡、白杨、芭蕉、红土、盛家,分别占6.2%、6.1%、5.7%、3.7%、3.7%。从年末从业人员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10060人,占个体户全部从业人员的26.1%;小渡船办事处6574人,占17.1%;六角亭办事处4473人,占11.62%;三办合计占总数的54.82%。龙凤镇、崔坝镇、板桥镇个体从业人员4797人,占12.5%;其余10个乡中个体户从业人员排在前五位的是芭蕉、白杨、屯堡、红土、盛家,分别占5.2%、5.2%、4.8%、2.9%、2.8%。再从个体户经营收入看,舞阳坝办事处个体户经营收入为46772万元,占22.4%;小渡船办事处33675万元
**市个体经营户总数中,9186户没有办理营业执照,占全市个体经营户数的40.7%。说明个体经营户法制观念淡薄。这也是造成户均提供税费低下的主要原因。五是发展意识不强。个体经济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性,短时间内什么赚钱大家就一蜂窝的都去干那个,缺乏长远计划和安排,发展意识不强。六是社会服务体系不配套。目前个体经济的行业引导、科技培训、信息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十分缺乏。乡、镇、办以及下面的社区、居委会只是搞什么调查或收取什么费用的时候到个体户那里去,平时很少光顾,谈不上什么指导。有关部门对发展个体经济说的多、做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支持关心不够,任由他自生自灭。七是个体经济资金不足,在融资上困难重重,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八是违法经营、占道经营严重。一些个体经营者素质低下,违法经营、占道经营,干扰了正常的经营环境,影响了市容市貌。
四、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据有关资料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温州形成了以“效率”、“商机”为核心的时间观;“不怕吃苦,只要有钱赚就做”的价值观;“不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只要有工作就干”的就业观;“人人想当老板,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的创业观。她们成为温州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巩固国有(集体)工商企业民营化改革成果,推进各类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投资理念、创新就业理念、创新管理理念,引导个体私营业主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出过去的行为模式,寻求新的发展。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用“放水养鱼”等优惠的政策激励个体户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鼓励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自我创业。
2、进一步营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宽松环境。经济发达地区经验表明:人才跟着环境走,资金跟着人才走,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硬环境上,继续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自然环境,使投资者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在软环境上,政府及其各个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强化服务,坚决走出“管理就是收费罚款,收费罚款用来养人,养人继续收费罚款”的怪圈,真正做到“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收税,你有困难我帮助”。建立和丰富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各类信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将最新科研成果、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及时向有关企业和投资者推荐。
3、加强引导,促进传统的“松散小”型的个体经济向现代化的龙头型、集团化、规模化转变。要使个体私营经济具有较强的发展生存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要引导个体业主克服“小富即安”、“小功即满”的思想,改变“跑单帮”、“自己做事自作主”的经营理念,在业主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合作、联合、实行股份制等合理方式实现企业凝聚,形成规模化的民营经济实业群体。甚至可以鼓励个体私营业主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施低成本扩张,淘汰弱者,壮大强者,增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活力。在产品质量上,引导个体户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在行业布局上,引导个体户由重复经营向特色经营发展,鼓励个体户逐步扩大规模,培育产业集群,总体提升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放宽准入市场,拓宽个体经济的发展空间。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用“放水养鱼”等优惠的政策激励个体户发展,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鼓励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自我创业。
4、积极推行依法治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依法保护个体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吃、拿、卡、要”等行为要坚持打击。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行为,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个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5、要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发挥服务职能,关心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个体经营户的创业指导,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以及资金扶持,切实解决个体户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协会在发展个体经济中的协调服务、参谋咨询、桥梁纽带等作用。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展服务功能,为个体经营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我们相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个体经济,多为他们办实事,**市的个体经济必将健康有序的发展,个体经济也必将为**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