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赵氏小品中的修辞格
试析赵氏小品中的修辞格
姓名 李佳玲 学号 11010510 指导老师 傅惠钧
摘要:喜剧小品在很多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赵氏小品,即赵本山小品在我国喜剧小品中很有代表性,而运用了多种的语言又是其作品的主要魅力所在。本文主要从赵氏小品灵活多变的语言修辞方面分析其活力所在。
关键词:赵氏小品;语言特色;修辞格
前言:小品,“泛指文学艺术短小的表现形式,它展示人们瞬间的情感、情绪。”这是一门借助语言来塑造、描写人物的舞台幽默表演艺术。小品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风靡当代中国艺坛,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近十几年来的央视春晚上,来自北方特别是东北的小品、相声几乎垄断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而其中的代表赵本山的小品,以其精湛的表演,独特的幽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与其小品语言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密切相关,以下是对赵本山小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修辞格是修辞策略当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亦是切实有效的修辞手段。修辞格的熟练、巧妙的运用,可以是作品的语言变得幽默风趣,增强作品的喜剧效果。在赵氏喜剧小品中,修辞格所体现的艺术效果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他的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属飞白、词义别解、换序、易色等,但也不乏常见的排比、双关、仿拟、对偶等修辞手法。
一、飞白
飞白属于一种高级的修辞手法,随着新语汇的不断涌现和表达方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渐趋广泛,经常被用作调侃逗趣的工具。它的智性色彩很浓,在传情达意上的优势取决于使用者的智慧,也依赖于读者的会心理解。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飞白属于一种积极修辞,其解说道:“明知其错故意仿效的,名叫飞白。所谓白就是白字的‘白’。故意运用白字,便是飞白。”即飞白是一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明明知道是错误的语言,故意实录或仿效的修辞格。例如:
①教练:“等……等一下,等一下啊,先不急着换衣服,在训练之前呢,我想看看大家的基功。”
队长:“基功(鸡公),带来没?”
教练:“基功不是带来的,基功就是基本功,就是模特行走的基本步伐,从仿生学的角度讲呢?就是猫步。”
队长:“啊?猫在散步?”(《红高粱模特队》)
②钟点工:“麦当娜你都不知道谁啊?她妹妹你准认识,麦当劳嘛。(”《钟点工》)赵氏小品的人物常常是年龄较大的农民,没多少文化,但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理解,朴实、健康、风趣爽快,这就为这种修辞格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使之成为语言上的一大特色。例1、2的戏中人并不了解词语“基功”“猫步”“麦当娜”的确切含义,只是按着自己的理解意会出来,就形成了飞白。
二、词义别解
词义别解是忽略词语本身意义,根据它的读音赋予它另一种含义,这一含义往往出乎意料,修辞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人们明明知道这种新含义并非词的原意,却乐于接受并能在其所创设的幽默氛围中发出会心的笑声。例如: ①高秀敏:“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戴高乐么。”(《拜年》)②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昨天•今天•明天》)“戴高乐”、“秋波”这些词语,有其确定的含义,但在赵氏小品中都有了新的含义,显示了新意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对听众来说也比较新鲜,展示其特有的赵氏幽默。
三、换序
换序就是有意把两个语言单位的位置加以对调,以求新颖别致、令人称奇的效果。赵氏小品中有时会将词语的顺序颠倒,成为另外一个词,而这个新词又能带来幽默效果。例如: ①宋丹丹:“我白云大小也是个名人!”
赵本山:“你白云什么名人,那就是个人名!”(《说事儿》)②毕福剑:精辟。
赵本山:精辟啥,他是屁精。《不差钱》)
以上三例,只是改变语素的顺序就有了新意。“名人”说成“人名”既达到讽刺宋丹丹的目的,又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而故意将“精辟”说成“屁精”,因为在人们的认识中,“屁精”是贬义词,“精辟”是褒义词,这样将词语的两个语素调换位置,这是换序当中的词内换序,换序之后产生语义突变,词语色彩也改变,诙谐逗趣效果突出。这种改变语素顺序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是汉语独有的,既幽默又耐人寻味。而在后一例中,还有语音上的改变。
四、易色
易色就是变异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等,如褒义贬用、贬义褒用、雅词俗用、俗词雅用、古词今用、今词古用等以此口语当中,即把通常用于大场合、重要事件中的词语用于与之极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件之中,把大词降为小词使用,小题大做地制造幽默诙谐的气氛。例如: ①马丫:“你还怪有招呢!”徐老蔫:“以毒攻毒嘛。”(《相亲》)
②崔永元:“二老都这么多年了,风风雨雨这么多年了,为了看个电视,我觉得不值得。”
赵本山:“可不是咋的,后来更虢了,这家伙把我们家的男女老少东西两院议员全找来了开会,要弹劾我。(”《昨天 今天 明天》)
在上两例中,“以毒攻毒”“两院议员”“弹劾”都属于大词小用,这些词一般都用于比较严肃的场合,但在这里却用于平时的交际中,使人重新认识这些词语的使用语境,得到了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五、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排比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用之于小品中,其幽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 ①赵本山:“瞎么杵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拜年》)
②赵本山:“听说他不当厨师,改开防忽悠热线了,竟敢扬言再也不上当受骗了,残酷的现实已直逼我心理防线了,今年我要不卖他点啥,承诺三年的话题我就没法跟观众兑现了。(”《功夫》)
上述第一例连用四个“自制歇后语”,尽管用了一些方言俗语,如“瞎么杵子”“够不着嘴”等,语言也完全通俗化、口语化,但俗中见雅,句式齐整,押韵和谐,结构整齐,把一个质朴、幽默的农民活生生的展现出来了;而第二例尽管句式结构不完全一致,但每个复句的末句都是相同的,而且押韵整齐、自然,也造成酣畅顺达的效果,幽默诙谐之趣显明。在赵本山的小品中,排比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手段,它是形成赵本山小品语言风格的重要构成要素。
六、双关
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例如: ①赵本山:咱们是老乡,你不是大连人吗 毕福剑:是的。
赵本山:咱们是亲戚,我的姥爷住在大连 毕福剑:叫什么名字 毛毛:毕门庭
毕福剑:你姥爷打麻将很厉害(《不差钱》)
①赵本山: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们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我们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崔永元:大叔啊,那后来怎么样了?
赵本山:涛声依旧了。(小品《昨天今天 明天》)
第一例中丫蛋说自己的老爷叫“毕门庭”,而老毕却听成“闭门听”,既而老毕认为这是打麻将时的专业术语;在第二例小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妇孺皆知的歌名《涛声依旧》及其歌词中的内容“今天的我们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来表明小品中黑土和白云婚姻关系在小波浪之后回归平静。歌词和歌名是表面意思,希望恢复稳定的婚姻关系是里层意思。如此表里相应,含蓄又不失幽默,让人捧腹大笑,回味无穷。这是语义双关,还有语音双关。
七、仿拟
仿拟是一种有意模仿特定既有的词语、语句、名篇的结构形式而更替以全新内容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文本模式。赵氏小品的语言,借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适时地运用歇后语、俗语、歌词、名言、诗歌等,或者对其进行改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落差之间引人发笑。例如:
①范伟:“忽海元边,回头是岸!”(《功夫》)②宋丹丹:“……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昨天•今天•明天》)③赵本山:“床前明月光,玻璃好上霜。你要不勤擦,整不好就得脏。”(《送水工》)
以上这些台词,都是对人们熟悉的原有表达形式的再加工,这里既有严肃经典的名言警句,也有时尚新潮的流行歌词,还有通俗易懂的俗语。在小品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套用原有形式,创造性地融入新内容,使观众听到这些台词时,既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更有打破既有体验的新奇感,加之使用者一本正经、真心实意地表达,使人忍俊不禁。同时成功地塑造小品中人物诙谐幽默的形象。
八、对偶
对偶是在现代汉语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修辞格之一。汉语运用中经常出现字数(或音节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两两相对的言语格式,通常称为对偶或对仗。例如:
①大叔:“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撵跑。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儿个内阁下台,明儿个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昨天•今天•明天》)这段台词比较接近严整的新体格律诗。这一例属宽式对偶,整而不齐。看似通俗随意,却包蕴普通农民对国家、对党的认识和感情,其中有对民情国情,民心军心,国家和党的政策等几个方面的概括总结: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被战胜了,粮食又获得了丰收,老百姓心里的喜悦溢于言表”,感激人民军队、“齐夸党的领导”;还通过对比国际形势来衬托国家的安定团结,富有启发性的告诉人们“稳定”的重要性,与我党全面抓局势稳定的政治目标相一致。这进一步增强了小品的思想性,达到文艺作品为社会宣传服务的目的。
结语:赵氏小品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幽默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氏小品对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都是灵活和富于创造性的,并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尚的步伐来调整话语习惯,这是赵氏小品的成功之道,也是其小品在语言方面的显著特色,而在这其中修辞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例子,都是赵氏小品台词中极具代表性的语言。他的小品演绎的都是东北农村的生活琐事,贴近现实生活。质朴的地方语言和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在给人们带来笑趣的同时,还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象,可谓一举多得。正如台湾修辞学家沈谦所说,“追求语言文辞之美”,大概有“拙”、“通”、“巧”、“朴”四个阶段,“以最寻常的题材,最平淡的字句,最熟稔的意象,表达最深刻的情理„„”
参考文献 [1]祝莉,《小品幽默性构成的语言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9 [2]宋群,《赵本山喜剧小品中几种独特的非言语偏离》[J],铜陵学院报,2006.5 [3]叶涛,《成功的基础———读赵本山演出的喜剧小品文学本》[J],1992 [4]沈谦,《语言修辞艺术》[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3 [5]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2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 [6] 龚维才,《幽默的语言艺术》[M],重庆出版社,1997.[7] 编委会,《小品相声创作技巧与作品鉴赏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3
第二篇:“赵氏小品”语言风格探源
“赵氏小品”语言风格探源
赵本山20年来主演的大量喜剧小品,受到各个文化层次人们的喜爱,被称为“赵氏小品”,形成了稳定的风格。因此,在语言上也表现出一贯的特点,具有“俗”和“活”的整体风格色彩,既俚俗上口,又机智俏皮,看来平实生活化,又常常语出双关、多关,语义繁丰、耐人寻味,常于平常词语之间焕发出言语的奇异美,每个小品都创造出很多流行语。
考察赵氏小品的代表作,结合了解作品创作的人文环境,我们会发现,除利用现代汉语的特点,凭借语境,灵活地使用汉语语言材料以外,以下方面是语言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创作群体相似的艺术生活道路
小品语言风格是内容和形式结合而产生的“特殊的言语气氛和格调。”小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所塑造的生活中的人物对小品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起着决定的作用;同时,创作主体不同又使同样题材的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养成不同的艺术品位,从而形成各自的创作模式。比如同是“东北派”的小品,赵氏小品的语言与别家一味地渲染火热、泼辣的言语气息不同,是从容和缓、徐急平匀的,即便甩“哏”也是行之所当行,止之所当止。与很多笑星搞笑、搞语言噱头不同,赵氏小品语言给人以回味,喜剧效果不是泡沫式的,而是带给人绵长、由衷的艺术审美愉悦。赵本山和很多在喜剧表演上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一样,都是来自生活底层的普通人,甚至是饱尝生活艰辛的人。这样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使他们对普通人非常地了解,对民间艺术分外地熟悉和喜好,民间生活和艺术便以其丰富性、深厚性成为创作的源泉。
(一)得天独厚的民间艺术氛围
赵本山成长于辽北一个普通的山村,辽北是民间说唱艺术的沃壤,生活着许多豪爽、刚健、热情的农民,他们对民间艺术有着朴素但执着的需要和追求,在农村,只要是人“起堆儿”的地方,肯定就有能说会唱、“俏皮嗑儿一套儿一套儿的”人,给大家伙儿带来乐趣;冬闲的时候,人们常三五成群地凑在谁家里,磕着瓜子说着家常,口齿伶俐、声音脆亮,语言丰富幽默,如果哪里来了唱“地方戏”的“班子”,人们就会赶几十里山路去追赶着看个没够,随便一个农村大叔大嫂都能来两句“猪八戒拱地”(二人转著名曲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自然生长的民间艺术之火使辽北成为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之乡,近些年受欢迎、影响大的喜剧小品和喜剧演员很多都出在辽宁一带,足以说明人文环境对小品的影响。赵本山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很早就培养了民间艺术的欣赏意识和创作意识,领略了喜剧艺术的真谛——在生活中汲取语言营养。
(二)自幼艰难的生活经历和多种文艺活动实践
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和习惯是自幼在模仿、操讲母语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在于他对各类人群语言生活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赵本山正如他自己说:我的苦难就是我的财富。生活经历使得他得以接触各色人等,对他们的言谈举止早已烂熟于心;他积累了大量民间流传的俚语俗语、民谣、笑话等喜剧笑料。
五岁丧母,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了北大荒,只剩他一个人过着类似流浪儿的生活,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东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处事方法,交际习俗,语言特色,以及乐天知命的人生观,都对赵本山的幽默感起着催化的作用,使他说起台词来收放自如,语言分寸感恰到好处。比如使他成名的盲人角色,就得益与他自小跟着盲二叔,一起吃住生活,赶集看戏,唱“二人转”,对盲人的表情、言语才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耳濡目染的熏陶唤起了赵本山的驾驭语言的天分,很早就开始了艺术实践,在学校时便是宣传骨干,后到公社宣传队又说三句半,唱二人转,还说过相声、大鼓,这些文艺演出活动为他积累了口头语言艺术的从业经验,更重要的是练就了极高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后的小品创作中才能厚积薄发,对各种语言手段运用自如,在真实的舞台实践中学到了活用语言的真本领。
(三)创作群体其他成员的创作相承。
赵氏小品的“智囊团”,都是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包括编剧和导演,早期都是专门从事民间艺术创作和演出的民间艺人,他们深谙民间艺术的创作规律,对东北普通人的生活一样地深入、熟悉,尤其是东北老百姓口中生动的语言,是他们创作的宝贵财富。如早期主要给赵本山写剧本的李忠堂、崔凯、张超和张惠中都是和庄稼一样在农村肥沃的泥土里慢慢成熟起来的。后期的专职作家何庆魁,也是扔掉锄把拿起笔的东北农民小品作家,这使得赵氏小品语言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同时在语言手段的利用上更加多样化,如他写的《红高粱模特队》就更多地发挥了副语言手段的作用,有歌,有规模较大的歌舞,以及服装等“标志语”的作用。《昨天 今天 明天》还设计了谈话的节目背景——《实话实说》节目。创作群体这种从最底层——贫苦山村开始的相似的艺术生活道路,带来了平民化的语言,使赵氏小品自始至终通俗晓畅、智俗幽默、白俗浅近、俚俗有趣且雅俗共赏。
二、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说口的深刻影响
所谓“二人转”,就是男女两个人在台上转,边唱边舞,隔一段时间,适应情节的需要,二人就停下来说一段儿,这就是“说口”,一个逗,一个捧,“说口”几乎都是语言笑料。赵本山自小和盲二叔经常走几十里去看“二人转”,对“说口”有浓厚的兴趣。说口讲究逗哏,还特别注重“蔫哏”,就是一个人扮相、“捅词儿”,把观众逗笑,这是赵本山特别擅长的。从早年的戏曲小品到完全脱离唱腔的喜剧小品,赵氏小品对“说口”的借鉴,经历了直接模仿到艺术汲取的过程。
(一)借鉴言语节奏:张驰有序 “二人转”在唱的时候铺垫了情节,“说口”恰倒好处地抖开“包袱”,一下子就把观众逗笑了。说完笑完,再接下去唱,这样就有了韵律感,节奏急缓交替,渐进情节的同时渲染了演出气氛。赵氏小品较好地借鉴了这种节奏,把喜剧必须的笑料均匀地撒在小品的各个部分,让观众有回味的时间,又不耽误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一般是开头来一段很上口的独白,抛出第一个“包袱”,然后展开情节,在下面的内容中视需要每隔几番对话安排一处特殊的语言手段构成的“笑料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常在小品的结尾处一定会设计一个“包袱”。如《红高粱模特队》,开始是模特队长的独白,(原文略)里面有“太好了!正愁没人教,天上掉下个粘豆包”“讲文明,懂礼貌,虚心学,让他教,他说咋着就咋着!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榨干他身上所有的艺术细胞。”这样的“上口句段”,立刻把观众的情绪撩拨起来,小品的基本背景也定格了;十几句对话后,又有“我们白天想,夜里哭,做梦都想赴首都,首都的楼儿高又高,我们时刻——”给观众极深印象的“俏皮嗑儿”。按这样的节奏,相继有‘“基功”“猫步”“走直线”“感受”分别被语义飞白为“鸡公”“猫在散步”“猫走不走直线完全取决于耗子”和“忍受”,都让人忍俊不禁,人物的形象也逐渐地清晰起来。接下来把练习模特步与给果树喷农药联系在一起,言语设计令人拍案叫绝,在用一本正经的语气大声宣称“劳动者是天下最美的人”之后,一系列语言包袱如一挂鞭炮,相继被引信,响声过处都是欢乐。最后是歌舞滑稽表演,调动了多种副语言手段,渲染气氛。整个小品,语言框架节奏鲜明,高潮迭起,观众始终沉浸在笑的艺术享受之中,却没有紧张疲惫感,有趣儿的言语也因此得以传播。
(二)借鉴语言特点:俗化逗趣
“二人转”的“说口”都是来自民间的语言素材,有的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俚俗野话,有的是现编现演现说的人、物、景,看见什么说什么,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特点是简俗、明快、机智和诙谐,与老百姓贴心贴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东北农民那种淳朴、泼辣、达观、乐天、风趣的性格特点。反映到小品的语言上,第一:语言俗化。赵氏小品按照普通老百姓的接受美学观念把流传民间的语词、语句都化为台词,并根据言语组合规律把语言材料俗化搭配,使之成为小品中普通人物的性格话语,本位话语,小品中随处可见的顺口溜,随境编说,易懂易记;很多自创的熟语、俗语生动而富于表现力:例如,“小家雀儿(音qiaor)落电线杆——玩意儿不大架子不小;高压火煮鸭子肉烂嘴不烂;老母猪戴口罩还挺重视这张老脸”(《老拜年》)。第二:寓教于乐。“说口”的目的就是让观众笑,喜剧小品的生命也在于带给受众以愉悦,同时不止于愉悦,赵氏小品牢牢的把握这条艺术规律,把语言素材组织为一个个精致的“笑料包”,恰如其分地抖开,让观众心悦诚服地笑起来,并在笑声中咂摸话语内涵。如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我事儿没办成,搁这儿学会扯蛋了(淡)了《牛大叔提干》等等好多赵氏小品的流行语都使人们在笑声之外领悟了很多讽意、道理或者真情。
(三)借鉴语言手段:开放多样
“说口”还细分为“连口”“零口”“套口”“春口”。除“春口”外,其他类型的“说口”我们在小品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部分,“春口”就是说黄话、脏话。赵本山是个台风严谨、艺术态度严肃的小品艺术家,所以他的小品语言是含蓄、蕴藉的幽默,说口中的糟粕自然不会被采用。“连口”指人物固定的说白。赵氏小品中较多大体叶韵的“顺口溜”,就是一个人的说白,多聚焦大量信息,如大叔:“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要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大妈:“„„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疙瘩挺闹心,美国合伙欺负人。”;“零口”是即兴安排的,是最见语言工夫、考验演员应变能力的部分,小品中特别体现为开放性的临时台词,也是赵氏小品不同于别人的“拿手戏”,象《相亲》原来演出时间只有16分钟,可赵本山在舞台上演出的最长时间竟达四十多分钟,大多是他临时加入了对话、道白。;“套口”多为一个故事,如《钟点工》中“马甲”的故事,《牛大叔提干》中的“扯蛋(淡)”的故事等,就类似“套口”。另外,“小人物”凡人琐事的系列题材也是形成小品语言生活化、通俗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在言语交际中,修辞主体的话语角色和角色关系不同,修辞主体的话语就各具特色”。一方面20年来赵本山塑造了盲人白莲灯、卖报人徐老蔫、老乙、体育教练、农民赵老乐、农村学生家长牛大叔、老农民赵老汉、老民间艺人老香水、养鱼大王赵老蔫、农村大叔、农村模特队队长等等几十个“小人物”;另一方面赵氏小品有着很典型的大众情结,情节几乎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记,这既符合小品“小”的特点又是与人物身份相协调的,但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却是众所关心的:老年孤独问题,如《相亲》《钟点工》,对干部廉政的关注《牛大叔提干》《拜年》《三鞭子》等,夫妻相处的矛盾《小九老乐》、《城市打工妹》,《排戏》等。平凡琐事的林林总总的矛盾纠结和化解,需要的是生活化的语言来讲述和评说,不需要更多理性的哲理化的或者论辩性的语言,这就使赵氏小品透射出平俗的言语色彩,整体上形成了“俗”的风格。另一方面,平常生活是多侧面、多联系的社会交际活动,对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观众,适当地调整表达手段就是我们所说的赵氏小品“活”的语言风味。
参考文献:金景辉 《赵本山传》,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摘自现代语文杂志社)
第三篇:赵氏小品的语言魅力
赵氏小品语言魅力
【摘要】近二十年来,赵氏小品成为春晚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多次获得“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一等奖、二等奖。“赵氏风”已逐步蔓延到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作品分期语言风格;修辞格
一、语言风格
(一)作品分期
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活动,要想长久生存并不断发展,就得求变,求创新,不断给观众带来视觉及听觉上的冲击,才能得到认可,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就赵氏小品而言,其主题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初期 围绕家庭,这个大众化的主题来歌颂党的领导和表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喜悦。如1990年的《相亲》讲的是中年人的情感问题,1991年的《小九老乐》讲的是夫妻间矛盾的产生和化解问题,1992年《我想有个家》通过相亲表达心中对伴侣的渴望。
2、第一个转型期 从家庭琐事到直指社会风气 1995年《牛大叔提干》一改以往家庭温馨及颂歌风格,转而批评当下社会贪污腐败风气,以幽默讽刺批评社会不正之风,让观众在笑过之后进行反思。
3、第二个转型期(1995-1999)歌颂农村新生活 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走上康庄大道,作品开始直白的歌颂党和国家,高唱幸福生活基调。如《红高粱模特队》通过农村模特进城表演的事情,展现出农村人民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丰收,而且,在精神上也得到极大提高。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在于加入了舞蹈,使表演不再那么单一,形成说、唱、舞三位一体。
4、转向调侃 在唱完社会主旋律之后,转向纯粹调侃功能。从《卖拐》开始,相互嘲讽的台词间少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同时寓意社会之险恶,缺乏正义之气和教育意义。
(二)风格特点
一种作品或是风格的形成,是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赵本山自身的艰难生活经历、自身的文艺创作活动以及周围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为赵氏小品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这才形成了后来别具一格的赵氏
小品。
整体来说,赵氏小品的语言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俗”。这个“俗”不是“俗不可耐”,是“俗而不媚”,是通俗易懂、是生活化、直接化、趣味化。这是因为,在表演过程中,两三个人物,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憨厚耿直,把生活的故事用生活的话讲出来,用生活的形式展现出来,效果是真真切切
2、“活”则表现在机智幽默、灵活多变、一语双关、时代性强等方面。不管小品主题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是否针砭时弊,我们都能在言语间体会到另一层意思,笑而不忘。观众的思维随着语言而动,不只是纯粹的看。
简单的讲,赵氏小品玩儿的是文字游戏,玩儿的是智慧。
二、修辞运用
语言是一种艺术。艺术家们通过魅力语言,对生活进行加工创造,于是就有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修辞的运用在语言中至关重要,有了修辞,语言才有活力。赵氏小品如何能在多届春晚上拿到奖项,红遍大江南北,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语言的魅力——辞格的运用。
(一)多格并用
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格,将所要描述的对象表现的活灵活现。
如在《策划》中宋丹丹有这样一段台词:被狗仔队发现的呗。第二天全县的鸡鸭鹅狗猫全知道啦。俺们家这只鸡一夜之间就成名鸡了。那家伙——过去俺们家那鸡走道是挺胸抬头,器宇轩昂;卡卡——自打生了公鸡蛋,走道变样了,变这样的了,我瞅着爪子搁地上划拉啥那,仔细一看,明白了,练签名儿呢。
这里,首先是谐音。“狗仔”和“狗崽”谐音双关,幽默风趣,时代感强,同时还具有讽刺意味。其次,由“名人”造出“名鸡”,属于仿拟,将鸡拟人化。三格同用,极具潮流和时尚。
(二)摸仿
通过模仿新造词、句、段、仿行业用语等,以熟悉的语言形式表达心得内容。
1、仿句。《说事儿》 “没有新闻的领导不叫领导,没有绯闻的名人那算不得名人”是仿造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造。
2、仿段。《说事儿》 “啊, 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这些看似非常随意的摹仿中包含着丰富的笑料。
3、仿行业语。《功夫》“猪撞树上, 你撞猪上了吧!追尾了是吧?!”仿交通行业语。“我说你这个人不讲究啊,你不按套路出牌!” “师父领进门, 忽悠在个人。”仿武术行当语。“这是什么造型啊? 挺别致啊!非常6+7啊?”仿央视娱乐节目。
(三)谐音与双关
谐音就是利用字词音同或音近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词来代替本字词, 产生辞趣的修辞格。如《说事儿》中白云大妈说道自己下乡去给企业剪裁去了,黑土大叔直率,说出了实情“那是养鸡场,她剪完就禽流感了,当时死了一万多只鸡, 最后送她个外号, 叫“一剪没”,谐音“一剪梅”,将说话人内心的矛盾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达到损人的效果。还有《捐助》“小子长的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长啊。”其中,“长”与“强”谐音,将二人身高拿来做比喻,显得诙谐幽默。
双关就是言在此意在彼。《说事儿》中:
黑土:你就飘吧,说不定哪天风大,把你给飘走了。
白云:你黑土有能耐,你也飘啊。
黑土:我飘起来那是沙尘暴!
白云和黑土本是人名,俩人在白云和黑土基础义上增加了一层意义,即自然界的白云和黑土,听来让人忍俊不禁。
(四)顺口溜、押韵
顺口溜在赵氏小品中几乎随处可见,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读来朗朗上口,听来自然流畅,理所应当。《昨天今天明天》“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 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 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 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 风景这边更好!多谢!”
这段台词,为了是句式工整,结构上做了些调整,做到了押韵。不仅把当年国家大事呈现出来,还通过国内外对比,歌颂党的领导和人民幸福生活。
(五)误用
把词语已被大众接受的本来义误解,在说话过程中闹出笑话。在《钟点工》里,这样说道:
赵:咱弄明白儿子是叫你来干什么来了你能不能告诉我完再笑?
宋:陪你说说话,陪你聊聊天,陪你唠唠嗑。
赵:三陪呀。
这里,赵把生活中的“三陪”的意义没弄明白,当他听到宋说到此行目的时,顿时反应出“三陪”。塑造了一个憨厚直爽的东北汉子形象。
(六)词序颠倒
词序颠倒后的新词,能够制造笑点。《不差钱》
赵本山:到了,这就是铁岭最贵的一家饭店,这不,苏格兰调情
毛毛:爷,你念反了,这是苏格兰情调。
把高档饭店的招牌“情调”这一格调高雅的词说成“调情”这一低俗语言,典型的农民形象表露无遗,但同时有具有幽默感。
(七)东北特色方言词——整、搁、老
看多了赵氏小品就会发现,很多具有东北特色的词语在作品中被多次使用,一次又一次将东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搬上舞台。以《不差钱》为例:
1、整
整,在赵氏小品中广泛使用,有“做”、“弄”、“搞”意义很相似,可以看做是万能动词。
毛毛:爷爷有一点咸了
赵本山:给整碗白开水去.
小沈阳: 免费的水,是不?
赵本山:白开水就行。
小沈阳:行,哪你等着,我给你整水。.
这里的“整”,就是拿、倒、弄的意思,使用“整”,显得语言具有一定新意。
2、搁
赵本山:我是给你往北京带的,现在带不走了,咱得搁这吃了。.
毛毛:爷,你念反了,这是苏格兰情调。
赵本山:啊,情调哈。就搁这吃。.
两个“搁”是“在”的意思,相当于介词,不用“在”而用“搁”,有语言新鲜感,东北特色。
3、老
毕福剑:爹, 不是,我找您儿子
赵本山:他在乡里等你呢,诶呀,乡里布置的老隆重了,乡长及书记都在那排.
队等你了。
“老”字,形容词,形容人或物年龄大,但在这里是“非常”的意思,表示惊叹。
赵氏小品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众多的观众支持,除了其表演内容的生活化、平民化,语言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东北这片民间文化浓厚的肥沃土地上,养育出了具有东北特色的赵氏小品。只要我们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赵氏小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赵氏小品的发展一样,这需要的是实践的过程。赵氏小品的语言在运用修辞方面,绝不仅此而已,还需要更多善于发现的眼睛。
参考文献
[1]刘全花.刍议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点[J].文化广场,2010,8.[2]梁玉琳.从论元角度看东北方言中“整”字的运用[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3.[3]崔凯。书写东北的风情[N].人物,1996,3.[4]孙莉.论赵本山喜剧小品的辞格运用[N].绥化学院报.2010,2.[5]范文静.论赵本山小品语言形态的变迁[N].南京大学电视研究.[6]李海英.赵本山小品语言表达手段略述[J].修辞学习.2003,1.[7]邵丽娟.赵本山小品语言的修辞手法[N].艺文论坛电影评介.2010,10.
第四篇:“赵氏小品”语言偏离现象分析
“赵氏小品”语言偏离现象分析
提纲:
一、赵氏小品在中国小品界独树一帜,语言别具一格,大量运用了修辞学中的偏离理论,能够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
二、纵观赵氏小品的语言,它的经典语言分为七类进行分析。
1、对词语搭配语义规则的偏离。
2、对正常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的偏离。
3、运用仿拟在小品中制造反差和偏离。
4、小品台词模仿诗歌的形式押韵,对正常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的偏离。
5、运用语音偏离,借助“听文生义”方法,解释出人意料。
6、小品台词把书面语台词口语化,创造语体上的偏离。
7、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创造语音上的偏离。
“赵氏小品”语言偏离现象分析
[摘 要] “赵氏小品”已是家喻户晓,深得人们的喜爱,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独具个性的语言。本文把赵氏小品的经典语言归为7个大类,从语言偏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赵氏小品”语言的一大特色——偏离是小品成功的一大原因。
[关键词] 赵氏小品;语言;偏离
“赵氏小品”语言偏离现象分析
小品这一短小精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喜闻乐见,它是一门表演艺术,同时更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不同的小品具有不同的表演艺术特色,更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赵氏小品在中国小品界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原因除了演员高超的演技外,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更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赵氏小品的语言堪称魅力无穷,在社会中形成一次次语言流行,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主要在于它大量运用了修辞学中的偏离理论,使语言离开人们所习惯的轨道,突破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能够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这种超常规的偏离是一种成功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修辞学界吸收法国新修辞学和比利时列日学派修辞学的成果,引入了零度和偏离两个概念。所谓零度就是正常、规范、中性的话语修辞状态;偏离是对零度的局部性的、非系统性的违反状态。偏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根据所达到的修辞效果可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好的积极的正面值的偏离叫做正偏离;不好的反面的消极的负面值的偏离叫做负偏离。正偏离是语言的修辞价值所在,是修辞学所关注的对象。其次根据偏离度的大小可分为大偏离和小偏离。大偏离是交际双方明显地感觉到了它的出现,由于它的出现也明显地改变了交际的效果;小偏离是说话和听话的人,写作和阅读的人都不太关心的或者还没有察觉到的偏离形式。同小偏离相比,修辞学更重视大偏离,把注意力放在能够引起交际效果重大变化的大偏离上。最后偏离还可分为语言偏离和非语言偏离,语言偏离又可分为语音偏离、语义偏离和语法偏离。本文试图通过运用语言偏离理论来分析赵氏小品语言的偏离现象,从而揭示赵氏小品如此火爆的原因。
纵观20年来赵氏小品的语言,我们把它的经典语言分为七类进行分析。
一(1)老母猪戴口罩——还挺重视这张脸。(《老拜年》)
(2)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拜年》)
(3)猪也是这么想的/那驴也是这么想的。(《功夫》)
(4)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功夫》)
(5)鸡先笑了。(《公鸡下蛋》)
(6)当时这个鸡——心里特别矛盾。(《公鸡下蛋》)
这组类型的台词中所表现的事在物理世界中是不会发生的,语言世界同物理世界产生了不一致。词语之间的搭配不符合事实,是不真实的,不合乎常识的,这是对词语搭配语义规则的偏离,是让人能够完全感觉得到的大偏离。这些话没有语法毛病,但语义上偏离了常规,老母猪不会戴口罩,耗子不会当三陪、当伴娘,猪和驴不会想,鸡不会笑,当然更不会心里矛盾。这些话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就是负偏离——语言毛病。但这些话在小品特定的故事情境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在语用上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具有特定的会话意义,有利于表达效果的提高”[1]就转化为正偏离了。这些话运用超常思维、发散性思维,把人所具有的活动赋予动物身上,使潜性语言显性化,从而产生了陌生化、新奇感的审美效应。从负偏离到正偏离,由于反差大,具有特别的艺术魅力,这些话令人感到新鲜、搞笑,增强了小品的幽默效果。
二(1)你长得就违章了。(《三鞭子》)
(2)我叫不紧张。(《我想有个家》)
(3)哎呀妈呀,这小声儿挺甜哪,含糖量挺高啊,最起码四个加号。你就再陪我唠10块钱儿的。(《钟点工》)
(4)两颗洁白的门牙去年也光荣下岗了。(《昨天今天明天》)[HK]
这些表达都偏离了正常的搭配顺序,在平常说话写作当中一般被归入语病,但在小品特定的语境中,就变得合乎情理又富有幽默感了。这是对正常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的偏离。“长得”一般与形容词搭配,比如:漂亮、好看、俊、丑、美等,不能和动词性成分搭配,这里却运用了动词,且用“违章”一词,委婉地表达了“丑”的含义,形象贴切,具有幽默与调侃的趣味,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这种别出心裁的改换,人们能够理解并且更愿意接受。“不紧张”显然是演员为逗乐故意运用的口误,我叫什么名,大家都知道“叫”的后边应该跟什么内容,没有人会说叫不紧张,这里显然违背了正常的语义搭配规则,但正是这种违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小品人物的心理状态。“含糖量”修饰“小声儿”,“唠嗑”用钱来衡量,“牙”下岗,这些显然都偏离了日常的表达习惯,但都收到了很好的语用效果。
三(1)啊,咱俩原来一个堡子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你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想没想起来?(《拜年》)
(2)崔:“您二老什么时候结的婚?”
大叔:“我们相约五八”;大妈:“大约在冬季”。(《昨天今天明天》)
(3)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昨天今天明天》)
(4)那钱儿不是有个罪名叫——挖社会主义墙角!是,给我定的罪名就是薅社会主义羊毛。(《昨天今天明天》)
(5)床前明月光,玻璃爱上霜。要是不勤擦,只好自己脏。(《送水工》)
(6)“你好,这里是借你一眼慧眼防忽悠咨询热线。我是资深上当者老范,凭借多年的上当经验,对你是否被忽悠做出明确判断。有人卖拐,请按1;有人卖车,请按2;有人出脑筋急转弯,请按3;有人卖担架,直拨110。”(《功夫》)
(7)说来话长啊,记得那是2003年的第一场雪,比2002年来的稍晚一些!(《功夫》)
(8)下自己的蛋,让别人说去吧!(《公鸡下蛋》)
这些话语都模仿了原已存在的句式,或模仿歌词,或模仿诗句,或模仿名言,或模仿人们熟知的移动服务热线。像“相约五八”模仿《相约九八》,还有彭丽媛的《父老乡亲》、毛宁的《晚秋》、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李白的诗等等,它们虽然以模仿的形式出现,但在小品制造的新的语境中,就融入了创新,并不会使观众感到枯燥、落入俗套,反而使观众在感觉到熟悉的同时,又觉得新颖。与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比起来,这种仿拟形成一种反差和偏离,在语义表达上让人意想不到,改变了人们头脑中早已熟知的语义,让人们在惊奇的同时又愿意接受,能让观众也产生再创造的愉悦感,并且这种表达把小品中人物机智幽默的形象凸现了出来。
四(1)我能把正的忽悠斜了,能把蔫的忽悠谑了,能把尖人忽悠嗫了,能把小两口过得挺好,我给他忽悠分别了。今天卖拐,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卖拐》)
(2)虾蟆蜍子上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够不着嘴。(《拜年》)
(3)因为你两脚离地了,腿就没压力了,病毒就上不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卖车》)
(4)咱们那个地方戏团办成气功训练班了,排练场租给小商小贩卖货摆摊了,把我这副科级挤兑靠边了,整得我一周七天全是礼拜天了。(《老拜年》)
(5)听说他不当厨师改防忽悠热线了,竟敢扬言再不上当受骗了,残酷的现实已直逼我的心理防线了,今天我不卖他点啥,承诺三年的话题就没法跟观众兑现了。(《功夫》)
(6)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的。
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都精神;海湾那旮旯挺闹心,英美合伙欺负人。(《昨天今天明天》)
(7)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钩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昨天今天明天》)
(8)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胃下垂。先用盅,再用杯,用完小嘴对瓶吹。(《牛大叔提干》)
(9)收腹,是勒紧小肚;提臀,是把药箱卡住;斜视,是要看准果树;这边加压,这边就喷雾。(《红高粱模特队》)
(10)霹雳一生震天响,来了小范当乡长,领导农友闹革命,哼啊嗯啊嗯嗯哼。(《拜年》)
(11)香港回归、三峡治水、十五大召开、江主席访美……(《拜年》)
这种类型的对正常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的偏离。,比如(1)中的斜、谑、嗫、别属于“十三辙”中的乜斜辙,(2)中的北、腿、美、嘴属于灰堆辙,(3)中的地、力、去属于一七辙,(4)中的班、摊、边、天和(5)中的线、骗、现都属于言前辙,这是对正常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的偏离。对正常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的偏离。平常没有人会像朗诵诗歌那样把话说出来,在小品中,当小品角色用一连串押韵的句子来表达语意,势必会引起观众的注意。臧克家说押韵却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有如鼓点。它可以使诗的音强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这组台词中,每句台词都运用排比的句式并押韵,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感染力。
运用衬词也是赵氏小品语言中的一大特色,这组台词中很多运用了衬词“了”。衬词自身并无意义,只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人们说话一般不会出现每句话都带“了”的情况,即使有必要说“了”我们也会尽量换用别的表达方式来避免,否则就会使人觉得语言啰嗦、句式单调。每句话都带“了”的语言现象是一种负偏离现象。负偏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正偏离。小品幽默搞笑的环境为句尾带“了”的负偏离现象提供了转化为正偏离的条件,从而使这种语言现象增强了节奏感,说起来上口,并幽默诙谐。这种类型的台词还注重了押韵字声调的选择,尽量使用“同调押韵”,形成“一条龙”,更有助于感情的抒发。
五(1)“专机”,就是“拉砖的拖拉机”。(《说事儿》)
(2)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昨天今天明天》)
(3)猫步,就是猫在散步。(《红高粱模特队》)
(4)“平镜”理解为“平静”,“机动车”理解为“激动”。(《三鞭子》)
(5)你就搁家,整个网,上网呗。——我多年不打鱼了,还哪有网呀?那么多年了。(《钟点工》)
(6)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啊,戴高乐么。(《拜年》)
这里运用了语音偏离,演员借助“听文生义”这种方法,对一些自己不熟悉而观众熟悉的词语,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与原来的意思发生了巨大偏离,这种解释必定是出人意料的。这些话语表面上遵从了合作原则,实际上是对合作原则的一种偏离,偏离了人们正常的思维轨道,但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偏离是成功的,它因牛头不对马嘴而使人觉得滑稽可笑,又能表现小品人物的憨厚朴实。西方的大哲学家柏格森在《笑——论滑稽的意义》一书中就曾说过:“当一个表达方式原系用于转义,而我们硬要把它当作本义来理解时,就得到滑稽效果。也可以这样说:一旦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暗喻的具体方面时,它所表达的思想就显得滑稽了。”①[注:转引自高胜林《音形趋同语义偏离》,载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六(1)距离拉开了,美没了!天天吃饭啥的也不正经叫我了,打电话还说外语,hello哇,饭已OK了,下来眯西吧!(《昨天今天明天》)
(2)鼓逗猫呢,鼓逗猫呢,鼓逗猫呢!这回咱看着他我就告诉他倒腾狗呢!(《有钱了》)
(3)我告诉你,我们的工作往大了说叫家政服务,往小了说叫钟点工,在国外叫赛考类激死特(psychologist),翻译成中文是心理医生,啥也不懂,伤自尊咧。(《钟点工》)
(4)无情的病魔正在吞噬着你的大脑健康细胞,一个崭新的植物人即将诞生。(《卖车》)
(5)你现在就是给我们喝云南白药也无法弥补我们心灵上的创伤。(《拜年》)
(6)只听咔嚓一个响雷,范乡长诞生了。(《拜年》)
(7)现在是不时兴送礼了,都讲究用感情沟通。(《拜年》)
(8)你想知道详情,请登录白云飘飘点博客点com。(《公鸡下蛋》)
这组类型的台词把书面语运用到小品台词这种口语色彩比较强的语言中,创造语体上的偏离。书面语色彩比较强的词语“家政服务”、“伤自尊”、“病魔”、“吞噬”、“弥补”、“心灵”、“创伤”、“诞生”、“感情沟通”,专业术语“心理医生”、“植物人”、“博客”,外语“hello”、“ OK”、“眯西”、“鼓逗猫呢”、“ 赛考类激死特”、“com”,流行语“距离产生美”、“登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和地道的方言口语“啥的”、“不正经”、“咱”、“往大了说”、“往小了说”、“咔嚓”、“时兴”连用,不同语体风格的词混杂连用,是对正常使用语体风格的偏离。但这种混杂型语体是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挖掘了不同语体词语的语用潜能,话语表达大放异彩,实现了新颖化。从小品表达效果看,赵氏小品中人物往往是普通农民或市井人物,他们使用书面语、专业术语、流行语,使小品人物形象和所使用的语言形成巨大反差,体现了小品中人物夸张幽默的形象,也给小品带来了新鲜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感。七(1)那我有数了,装经理,现在经理也多,连我们后院老杨头,养两只羊,现在见面都管他叫杨总。(《牛大叔提干》)
(2)完了完了,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拜年》)
这里运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创造语音上的偏离效果。(1)中“杨”“羊”借助小品舞台这一背景形成谐音双关的修辞方式。单看台词只有一层语意,无非因现在社会上经理泛滥,也给老杨头来个时髦称呼“杨总”,而实际上这个“杨总”是人们听到的而不是看到的,所以人们在“解码”活动中就会出现“杨总”“羊总”并存的局面,这个“羊总”是由老杨头养了两只羊得来的。正由于“杨”“羊”同音形成同音双关,才产生这种幽默效果,如果说“老杨头养了两头牛,管他叫„杨总‟”或“老牛头养了两只羊,管他叫„羊总‟”都不会产生这种效果。(2)中运用“生”“升”谐音,小品中人物机智地把不便直说的话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既避免了尴尬又传递了信息,适合当时的情景。结合当时情景,小品也只能运用语音偏离的方式才能把表演延续下去。“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词或一段话只有在不仅仅传达词本身的意义,而且揭示了语境的整体意义以及发话者的角色意义时,这个词或这段话才有意义”[2]。赵氏小品独特的语言特色当然不止上面几种运用偏离的类型,幽默搞笑的话语不胜枚举,像“谁说我的脸像鞋拔子,我这是典型的猪腰子脸”,“那老太太长得没你难看,你长得比她难看,她长得没你难看”,“屋里憋屈型、没事儿找抽型、吃饱撑着型”都运用了偏离理论,但不同属一种类型,这里就先不细述了。
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赵氏小品正是运用有悖于常规的语言偏离,造就了独具个性的语言,奠定了它在小品界的王牌地位。
“赵氏小品”语言偏离现象分析
[参考文献]
[1] 秦海燕.试论语义偏离现实的类型[J].松辽学刊,2001,(2):73.[2] 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44.
第五篇:《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