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论文完整版
从社会学习理论看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绪论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建设道德规范的功能。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正日渐流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国的电视选秀节目较国外起步晚,仅可追溯至2004年的一个全国性质的大型电视选秀节目,其内容和形式上均效仿了美国著名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此后全国各省市纷纷效仿,各电视台的选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五花八门的选秀活动充斥着荧屏,“选秀”一夜之间俨然成了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新宠。随之众多有关“选秀”节目的评论也频频见诸各种媒体,选秀节目亦跌进舆论的漩涡,新出炉的选秀节目仍然义无反顾地希望和那些热门选秀节目搭上关系,他们既想摆脱舆论对节目的负面影响,以示自己高雅正统的面目,又想借助热门选秀节目由舆论漩涡带来的影响力提高收视率。于是,出现了“走近”还是“远离”的两难选择。
各种形式的选秀节目在评选形式、程序上虽略有不同,但其相同点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市民化、平民化,表现出了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其本质都是借助电视这种大众化的传播工具,打造“平民英雄”“电视偶像”,为草根阶层铺就一条通过努力和竞争能成名的道路,因此被冠之“草根娱乐”。这种具有广泛平民化、强大参与性和空前互动性等典型特征的选秀节目为促进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做出了成功尝试。
在选秀节目热闹景象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选秀节目仍有待成熟和完善,应逐渐走向更加个性化、生活化、审美化,只有这样,作为一种新的综艺节目才能在舆论压力中实现节目类型的成熟和节目质量的提升,进而才能繁荣丰富和发展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市场。
二.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的电视选秀节目都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收视群体,其参与者也大多为青少年,因此这个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是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直接动因。
1.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
青少年生活在成人为其建立的相对规则的环境中,被置于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之中,因此,青少年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里,缺乏表达思想、表露自我的机会。强烈的成人欲、学习的枯燥和青少年时期必然出现的心理需求使青少年容易感觉生活的压抑、内心的彷徨。这种心理如渐渐涨起的洪水,蓄势待发。选秀节目的出现,使青少年获得了与成人平等表达、竞争的权利,青少年渴望参与成人社会事务、获取与成人平等权利 的心理,在观看、参加、支持选秀节目中得到了满足,其体会到了被赋予权力、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得到崇高精神体验。
2.自我表现欲望
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其中以女性青少年心态较为突出,在丰富多元化的社会,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胆地释放自己、展示自我已经成为今天青少年的普遍愿望,他们因自己的才华和形象能够展现在大众之前而获得了自信心和感到了快乐,而电视选秀节目适时出现则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3.追逐新鲜事物和好奇心
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青少年身边的环境丰富多彩,这使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也敢于打破规范的约束,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喜欢求新、求奇、求异;喜欢拥有自己的观念,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热衷于追求新潮,他们对社会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很容易投入其中。电视选秀节目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满足其追新、好奇心理的平台。客观地说,电视选秀节目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符合了青少年对多样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揭示出了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心理状态,因此,选秀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备受青少年青睐。电视传媒的普及化、娱乐化以及大众对丰富生活的渴求、娱乐概念和形式的多样性也是电视选秀节目火爆的重要原因。
三.选秀节目提供行为示范类型
个体的社会学习大多是在日常情境中对别人所操作的行为进行偶然的或直接的观察基础上发生的。通过电视,选秀节目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各种各样符号性示范行为,青少年仅观看节目,就可以从中获得态度、情绪反应以及新的行为方式。
纵观选秀节目的流程,可将节目提供的示范类型大致划分为参赛者行为、评委行为、主持人行为、粉丝行为。选手是选秀节目的第一主角,整个节目都是看他们的表演。参赛者施展各自的特长,自信得在台上表演,当然也有部分人迎合电视台要收视率、观众有审丑心理,故意哗众取宠用夸张的表演吸引众人眼球,以此通过节目选拨。无论怎样这些非专业参赛者的表演行为,无疑给了观众提示,即使你跟我一样普通,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动人的歌声,也有可能通过这个节目成为耀眼的明星。2004 年超级女声的总参赛人数为5 万,到2005 年猛增到15 万,相信之前参赛者的行为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同时也是后来者敢于参加比赛的动力之一。
选秀节目中的评委也是节目的一大卖点。以往电视节目中的评委都是不痛不痒的点评、对每个选手都进行夸奖,而选秀节目为了吸引观众,评委都是用辛辣刺激、调侃的言语对选手们从歌曲、唱功、容貌、着装、台风等各个方面肆无忌惮的加以评说,甚至出现了一批有毒舌之称的评委。在评审中评委“秀”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魅力,吸引了观众也影响着观众的评判标准。例如较有争议的杨二车纳姆以容貌来挑选胜出选手,虽遭到观众抨击,但也有支持者。
选秀节目“秀”的是选手,相对而言,主持人成了是配角。选秀节目中,主持人主要是串场、把握节目的节奏和营造现场氛围。主持人与节目风格一致,在节目中也能积累一定的观众群。在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作为收看动机“喜欢主持人”也占有3%的比例。主持人机智诙谐的语言,煽情夸张的动作等行为,也为关注他们的观众提供了行为
示范模式。
强调大众参与的选秀节目自然少不了粉丝行为。根据粉丝的狂热程度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据《重庆日报》的一篇报道分析,初级粉丝的任务是举海报、喊偶像的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职业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要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扩大选手的影响力。而一些高级的“职业粉丝”甚至与经纪公司等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一起参与和策划各种活动。在节目直播现场,经常会出现粉丝为喜爱的选手加油助威的镜头,为制造煽情环节,节目中会播放粉丝在各地为选手拉选票的活动。粉丝团声势地不断壮大,这些在节目中出现的粉丝行为功不可没。他们给电视机前的观看者力量,为他们提供了支持喜爱选手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操作之前的反应信息的中枢加工过程以符号形式习得的。也就是说,人们要操作某种新行为,必须以观察新行为并把学习到的行为模式转化为信息概念,以符号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为基础。选秀节目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行为模式,不论观众是以什么动机观看节目,他们都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行为主体进行观察学习,将他们的言行举止、音容相貌以符号信息的形式储藏在自己脑海中,并在脑海中替代性的想象模拟,当有合适的场景出现时,他们就可以把学习来的行为加以实践了。
四.青少年学习示范行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示范过程而观察学会的:人们从观察别人中形成了有关新行为如何操作的观念,这一编码的信息在以后场合中就作为一个行为的向导。因为人们在操作任何行为之前,至少可以以一种近似的形式向榜样学习做些什么,所以他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2人们在潜移默化地观察中,学会了各种行为,通过模仿减少了错误行为的发生。这里观察模仿的“榜样”是一个中性词,不单指优秀的人或行为,而是说一切行为皆可作为观察、学习的对象。选秀节目提供了多种示范行为,青少年在观看的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榜样,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获得他们的行为概念进而模仿实施。
1.注意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示范作用之所以能产生学习,主要是通过他们的信息功能。观察者在原型显示过程中获得了示范活动的主要的符号表象,这些表象指导着他们的合适行动。3如果观察者在原型进行示范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行为特征,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学不到新行为。所以要想使观察者学习,首先只有让他对行为产生兴趣,引起他的注意力。
注意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只有人们注意到并且正确地理解示范行为的显著特征,他们才有可能通过观察而学到一些东西。注意过程决定了一个人在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来进行观察,以及在这些示范原型中把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抽取出来,组合成新行为方式。
影响个人注意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涉及到观察者的特征,有的涉及示范活动本身的性质,有的涉及到流行性,还有的与人们相互作用结构的安排有关,这些因素都调节着观察经验的数量和类型。连续4 年热播的选秀节目具有一些引人注意的因素。选秀节目引领了国内娱乐节目的走势,人们热衷于谈论它、参与它、观看它,从前文对节目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节目本身具有流行性。参赛者的平凡普通,让观察者更容易获取、模范他们的行为。选秀节目具备的这些特征,使它的示范行为比较容易被注意、模范。
在各种决定注意的因素中,联想模式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经常与之相联的那些人,或是由于自愿,或是由于强制,会限定一个人的行为类型。青少年在群体交往中,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周围的朋友中有热衷的粉丝,他们会比经常不接触选秀节目、周围没有粉丝的人有更多的观察学习机会。在下图中可以看到,粉丝们不仅会自己投票,还会不遗余力地为自己支持的偶像拉票宣传,在投过票的粉丝中,有85.4%的人同时进行过拉票活动。粉丝们在“拉票”时最常用的拉票方式是“鼓动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为选手投票”,所占比例达到了75.8%。
同时,示范行为具有不同的效力,同样的行为由不同的原型展现具有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那些具有个人吸引力、外貌秀美、性格可爱等特征的人往往比缺乏的人更具有吸引力。这些个人的差异在决定人们会观察哪些原型和忽视哪些原型中同样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超女、超男或其他选秀节目,选手只有在外形、声音或其他方面有突出表现,行为有特色具有吸引力,才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例如2007 年快乐男声中的三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苏醒自信淡定,陈楚生忧郁深沉并且音乐素养高,魏晨则可爱乖巧。他们的行为相对于其他选手更容易引起青少年注意、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也有一部分是由示范行为本身的性质,比如它们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行为会让观察者容易放弃学习。以选秀节目中提供的示范类型来看,由于知识性、专业性等主持人、专业评委行为相对选手、粉丝行为更难被青少年模仿。这也是青少年更多关注选手、粉丝团的一个原因。
2.保持过程
如果人们不去记住示范行为,那么,对示范行为的观察也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涉及到对某个时刻所模仿的活动的保持,这种保持强调地是在大脑里的信息持续过程。当原型不再出现提供方向的时候,观察者要想继续从原型的行为中得到益处,就必须在记忆里以符号的形式把那些反应模式表现出来。这种符号化的记忆强化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从观察中学会很多行为,即使那些观察行为不再出现。
个体的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两种表征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有些行为 是用表象形式加以记忆的。示范刺激的重复出现最终产生了有关示范动作的持久而可回忆的表象。选秀节目不断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即使观众不再观看,那些存储在记忆的表象也能唤起客观上不存在的事件。例如,选秀节目结束后,人们在讨论某场比赛时,仍然可以在头脑中浮现出当时的精彩场景,各位选手的表演、评委的点评等。事物都具有特质,比如一个名字和一个特定的人匹配地联在一起的时候,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就会产生那个人的表象。如说起李宇春在大家脑海会呈现中性装扮的形象,说到选秀就少不了火爆PK 场景。
第二种表征系统是有关示范事件的语词编码。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大多数是言语过
程,而不是视觉过程。通过将视察信息转换成语词代码,以一种容易贮存的形式负载大量的信息,所以,它们可以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当示范活动被转换成表象或易于利用的言语符号之后,这些记忆代码就可以指导操作了。2005 年超女选秀节目之后,关注选秀节目的人都留下了“中性”这个言语符号,许多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都开始以李宇春为模型,在着装、发型上走中性路线。
除了符号编码之外,演习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记忆支柱,当人们在脑子里或者真实地操作示范反应模式时,比起不去想这些,或者不去演习他们所看到的示范动作来,可能会更少地忘记这些反应模式。1个体不断收看选秀节目反复刺激大脑,参与周围朋的探讨,在脑海中回忆节目或选手行为,进行投票等活动,更容易在脑海中留下示范行为的表象。
很多通过观察而习得的行为,由于社会禁令或缺乏机会,不能用外观的手段轻易地形成。因此,个体把操作合适行为看在眼里,这种心理演习也能增加熟练的程度和保持的时间。由于家长的反对或是没有时间或是自身条件不合适等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够去参加比赛、加入粉丝团进行支持,但是他们不间断的关注,可以在脑海中重复回忆示范行为加深印象。青少年持续的关注,把榜样的行为转化成符号存储在记忆中,不论是外观性的练习还是心理上的演练,这些都可以获得示范行为的模式表征。青少年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这些记忆代码在以后就能知道如何操作行为。
3.再现过程
示范过程的第三个成份是将符号的表象转换成合适的行动。人们在建立自己的反应时,使它们与示范的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一致,就可以获得行为的再现。注意过程到保持过程是信息由外到内、由接收到储存的过程。再现过程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存储的符号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
但是要把所观察学习到的东西付诸行动,在行为水平上还存在别的障碍。观念在第一次转化为行为时很少是正确无误的,人们很少能够一次就具有某种行为模式。例如参加比赛的选手,初次登台表演总会有些紧张,会出现动作不够自然、台风不够有明星的感觉或是唱歌曲音跑调等现象,这与他们平时通过观察学习到的原型的行为有一定距离。
要想达到观念和行为完全一致,通常是通过对初步尝试的正确调整而得到的。在这一过程中班杜拉又一次强调了练习的作用,在大多数的日常学习中,人们一般是通过示范一个非常近似的新行为,然后,他们从各种只是部分地习得的能力、技能的集中演习和操作中进行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经过自我矫正的调整,把这一近似的行为加以精练。1只有不断练习,并与示范行为加以对照,然后经过自我调整,才能做出与示范行为同样的反应来。在专家点评的指导下,随着登台表演次数的增加,选手们通过对失败因素的总结,参照原型的行为模式不断调整最终能够越来越成熟自信的展示自己。新的行为就在不断的练习、调整、改进中内化成个体的行为。
4.动机过程
青少年在选秀节目中观察注意到许多行为模式,但是人并不是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出来,他们虽然获得了熟练执行某行为的能力,但很少或从不表现。同时,由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人也无法复演所学过的所有动作,因而社会学习理论把获得和操作这二者区分开来。
要实现动作的复演,这涉及到观察学习的第四个过程:动机过程。动机是推动人行
动的内部动力,观察学习的动机过程是指观察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它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始终,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
动作再现过程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即观察者将示范行为的认知表征转换成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过程,涉及到主体有没有能力再现动作。而动机过程是从动机方面说明观察主体对示范行为进行实际的操作表现过程,涉及到主体能够再现动作,为什么再现的原因。班杜拉认为动机的来源有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及自我强化三种,这三种强化构成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班杜拉指出直接强化有选择地影响被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过程。人们多半接受示范行为所产生的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大接受没有奖赏或者具有惩罚效果的示范行为。对于有价值的结果,人们更有可能表现出被示范的行为;而对于没有价值的结果或会遭受到惩罚的结果,人们会减弱操作这种行为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赏心悦目的或不愉快的感觉刺激、积极的或消极的社会反应都有可能影响示范行为的实际操作。青少年观看选秀节目,这种娱乐节目给他们带来感官刺激,放松了心情,这让他们会更倾向选择收看节目。
替代性强化起作用的原理同直接强化起作用的原理基本相同。在无数可观察的获得反应中,那些看上去对别人有效的行为,比起那些看来具有消极结果的行为,更为人们所喜爱。看到他人行为的成功,能增加自己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而看到他人的这类行为受到惩罚,则减少了表现的倾向。在超女选秀中,2004 年四川德阳的普通女孩——15 岁女孩张含韵获得了“超级女声”季军,一下子从名不见经传变得炙手可热,签约娱乐公司,出专辑,拍广告,做蒙牛酸奶的形象代言人,广告遍布大街小巷。张含韵的成功,给了无数有着同样梦想的少男少女希望。青少年看着她的梦想实现,也越发倾向去大胆尝试参加下一次的比赛。
同时,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评价反应,也调节着它们将操作哪些可观察的习得行为。他们表现出那些能使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拒绝那些令自己不满意的行为。这体现了人们的一个自我强化能力。例如,有些青少年喜爱一些选手,也观察学习了他们的一些行为,但是由于自认为没有参加节目的能力或勇气,不愿意公开展示自己,他们不会参加比赛。那些行为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大脑里而不会变成真正的行为。
由于大量的因素影响着观察学习,因而即使提供突出的原型,也不能保证在别人身上自动产生相同的行为。一个人无需考虑行动的潜在过程就能产生模仿行为。如果一个原型反复显示所期望的反应,教导人们去再现这一行为,当他们失败时从客观上给以指点,当他们成功时就给予奖励,那么,这个原型就能最终在大多数人身上引起匹配反应。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要想阐明示范作用的发生,并且预期性实现它的效果,那么就不得不考虑上述各种决定因素。因此,在任何特定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复演一个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原因:没有注意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表象中示范动作的编码不适当,不能保持所学习的东西,没有能力去操作,或者没有足够的动因。
五.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我国广电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目前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大众文化所昭示的旺盛生命力、活力及其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在电视选秀节目中,所谓娱乐表现出了明显的颠覆性变化:普通大众从原来的被动接受方走向主动参与,从原来的崇拜英雄到参与制造平民偶像,从原来的距离欣赏到直接感受,从原来的引导性审美到互动、双向审美,从权威定夺到大众认可。选秀节目的发展,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
文化需要、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我们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1.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中的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他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少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电视选秀节目所具有的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们正是在轻松消遣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
2.提供一种宣泄渠道,帮助青少年实现和维护身心平衡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原先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因而常常陷入困惑、矛盾和不可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原先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反应。为了获得新的自我平衡,往往重新寻找一种“模特”作为自我平衡的对象。而电视选秀节目则提供了实现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娱乐减压功能是青少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功能所在,青少年在参与、消费电视选秀节目这个文化产品时,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要求,维护着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3.为青少年提供寻找自我扩展经验的空间
我们社会的教育判断标准相对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有对自身心理世界自我扩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得到一种开放化的社会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选秀节目直接与间接地给予青少年的自我扩展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他们的紧张度,降低他们在挫折中的感受,调整他们的心态。
六.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错位、价值选择功利化
我们看到,青少年对成人世界有相当强的模仿能力,成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成人社会对物质利益追求的短期行为,也已经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生活。从总体上看,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青少年往往心比天高,却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选秀节目所营造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的成功特例助长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梦想着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的心理,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可见,“一朝成名”的急功近利价值取向正在青少年幼稚的心灵里作祟。
2.使青少年价值判断感性化,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受到挑战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内容是传媒提示或强调的即使是少数人或不公正的意见,也会被受众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启动,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产生连锁反应[3]。在电视选秀节目所渲染的热闹气氛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不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电视选秀节目的价值观念。电视选秀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成功,正是基于青少年的价值需求的极大满足。电视选秀节目使青少年获得价值体现的同时,也把自身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作用于青少年心理状态。电视选秀节目漠视年龄心理差异,强调平民参与、平等参与;推崇和树立平民偶像、明星梦想,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在这种价值理念的引导下,更多的青少年将放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道德的崇尚。
3.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念
一般来说,青少年对于时代“潮流”和“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盲从,另一方面渴求与众不同,表现为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等个性化行为。电视选秀节目正是把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通过种种“个性行为”表达出来,而引发青少年共鸣。“个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出位”,一般是审美的出位。审美的出位行为在赢得群体确认后,往往会形成一种风气和时尚。
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快捷的信息传递影响着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从电视到网络、报纸杂志,不同的媒体各有所长,其中电视的娱乐与教化功能尤为彰显。电视选秀节目作为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一种正在发生的重要现象,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平产生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它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未来继承和发展。传播学家城庇•波特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这是电视选秀节目对青少年产生多种影响的根本原因和理论依据。因此,电视选秀节目作为新的社会环境组成与青少年成长心理有着密切关系,深入研究电视选秀节目对解读青少年心理具有现实意义。
七.克服电视选秀节目的消极影响的对策思考
1.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尚未完全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各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正确的成才方向,清醒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其分辨是非美丑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易变性,诱使某些青少年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越来越缺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面对新的形势和美好的未来,我们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
2.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校园媒体具有活跃的组织、活跃的思维、活跃的氛围,其形式可以是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校园媒体发挥着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要努力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
3.加强对电视节目的管理与监督
电视传媒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其
本身活动也必须受到社会的控制和监督。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法规上作出管理和规范,社会公众在舆论上给予监督。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社会主流价值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在制度上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4.优化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社会风气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科学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广、信息量多、感染力和时效性强的优势,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积极营造舆论氛围,使青少年价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之中。只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电视传媒才能真正成为传播社会共同价值观最重要、最高效的载体。
结 语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节目,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它提供了各种符合行为模式供人们观察学习,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进程。选秀节目作为一种被电视台大量复制、受观众广泛关注的节目形式,它不仅掀起了全民狂欢的娱乐景象,而且也为受众尤其是热衷于节目的青少年,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新行为模式。青少年在观看节目时,通过注意观察,把选秀节目中的行为模式内化为信息符号存储在脑海,为以后的行为做储备。青少年在参与节目投票、加入粉丝团等活动中,把行为信息转化为行动,不断完善个体习得的行为模式,实现新行为最终转化为个体的实际行为。
媒介是双刃剑,选秀节目也有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它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充分发挥选秀节目的积极行为示范功能,应在了解青少年社会学习基本特点的基础 上,通过电视媒介、青少年个体以及社会其他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威尔佰•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3.[2] 罗森•马那尔.青少年:再生产和政治变革人因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37.[3] 翁秀琪.民意与大众传播研究的结合——诺尔诺曼和她的沉默的螺旋理论[R].新闻学研究(台湾),1990,(7):78-80.[4]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5] [美]班杜拉著,陈欣银、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10 月版,188 页。[6]张国良,张忠民,《超女现象的传播学实证分析-上海受众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 年第8 期。
[7]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报告》,www.xiexiebang.com。
[8]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 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9]万方数据库
致 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陈道珍老师的悉心指导。陈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陈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二载,却给 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陈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此,我还要感谢我们一起上课的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们,正是有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使得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第二篇: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
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信息源,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各种文化娱乐服务,发挥着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建设道德规范的功能, 电视也是当代最时兴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特点主要有:生动形象,现场感、真实感强,集音响、图像、动作、色彩于一身,能同时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发人们的兴趣,这是报纸、杂志和广播不可比拟的;电视在现今己基本普及;时效性强,可进行现场直播和实时报道,等等。事实上,电视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吸引力,因为电视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电视媒介的大众化和电视媒介的人性化。因此,电视不仅充当着人们超越有限生活空间的信息媒介、交流渠道,还是大众的文化载体和教育载体。同样,电视为渴望了解世界、认知社会的青少年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对青少年观众而言,电视满足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渴望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愿望,电视向他们展现的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延伸。
而青少年是大众传媒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社会化过程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学习社会的各种价值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模仿。如果没有正确的电视引导随时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发展比如:电视广告的直观动感,以逼真的表演、高超的动画设计、夸张的解说、奇妙的构思,将产品展现在青少年眼前。电视广告内容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的不良的电视广告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观、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电视媒介有它的两面性,就它的负面而言在学习上。观看电视节目占用了青少年大量的时间,造成青少年读、写、听、笔算、实验动手等能力的下降。沉醉于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中的青少年,精力受到影响,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大大减少。据一项近期对9省(市、自治区)4845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发现,40%的人除了课本以外,基本上没有藏书,藏书50册以上的人只有36%,藏书500册以上的仅为2%。阅读量的减少不仅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而且在思维上看。电视媒体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形象化影响了青少年想像力的培养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处在思维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观看能开发其智力和思维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应该教孩子学会诚实又机智,原则又灵活,善良又警惕。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机制的建立尚不够完善,电视传媒高度清晰的图像和视听兼备的特点,容易使他们过分注重画面的出现,从而忽略了问题的产生,放弃了思考、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同时,现代电视媒体高度形象化的倾向又容易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地下降。众所周知,青少年喜爱看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由于制作水平差、说教色彩浓厚等原因,无法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于是,许多电视台就引进外国特别是日本的动画片,如今的孩子已被外国卡通片所包围。如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动画片《灌篮高手》中的五个高中篮球队员,从中国人的眼光看来,他们个个是坏孩子:考试不及格、爱打架、早恋。再如《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小丸子,她不爱学习,成绩不好,又爱睡懒觉,还丢三落四的。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教育所反对的,与中国传统观念相冲突,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利影响。电视动画片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意义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结构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但电视媒介的发展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不可限量,首先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中的青少年不仅是一个“社会学习者”角色,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者”角色。他们一方面学习、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介入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关系系统,对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念进行再生产和再创造。因此,青少年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青少年被动性和主动性、个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电视节目所具有的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等特点,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非常大。青少年们正是在轻松消遣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其次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原先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因而常常陷入困惑、矛盾和不可自拔的心理冲突之中,原先那种平静的内心平衡被打破了,自我出现分裂和危机,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反应。为了获得新的自我平衡,往往重新寻找一种“模特”作为自我平衡的对象。而电视节目则提供了实现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娱乐减压功能是青少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功能所在,青少年在参与、消费电视选秀节目这个文化产品时,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要求,维护着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总之,对于电视的两面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充分发挥电视的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如何取其利、拒其弊,使之成为青少年价值观引导的积极力量。未来青少年能够更多的从电视中汲取成长所需的丰富营养,去建造他们和谐健康的价值世界。
第三篇:选秀节目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及价值观的影响
选秀节目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及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的以儿童为主角的电视选秀节目主要以模仿秀、才艺秀、语言秀等形式呈现,以竞争的方式展开。尤其是才艺类,是一场孩子们的琴棋书画、说学逗唱能力的大比拼。一个孩子通过激烈的角逐,过五关、斩六将,历经海选、初赛复赛、决赛等环节才能取得桂冠。才子城相关论文是这样描述到: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王海英说过,选秀是一场竞争性比赛,儿童选秀活动中筛选标准通常由成人来制定,它实质上是成人权力意志下的造星游戏和成人审美趣味下的选择性奖励。为了达到成人的标准,儿童必须仔细揣摩成人意志,迎合成人趣味,竭尽所能地展现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标准。虽然儿童选秀不像成人选秀那样竞争惨烈,但选秀失败所导致的挫败感仍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其童年生活留下不必要的阴影。
其实,儿童选秀节目不仅仅是考孩子们的才艺,更是对全家的一种考验。孩子们在台上施展三头六臂去迎合评委,取悦观众。台下的家长们为了孩子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是千方百计地去动员亲朋好友投上一票。孩子们对于选秀节目往往抱有很大的幻想,一旦落选,心理落差特别大,对心理造成的损伤也是难以弥补的。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选秀节目的初衷是希望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通过选秀树立孩子的竞争意识,锻炼胆量。但是电视台商业化的节目运作方式往往会使大多数孩子以眼泪来结束自己的选秀,本质上是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的,更不用说自信心的树立了。
儿童选秀节目的“泛成人化”运作不仅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而且也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们一夜成名的不良思想,容易让其产生惰性,丧失正常的学习兴趣,偏离正常成长轨迹。选秀会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种“急功近利”的虚荣浮躁之心,小小年纪就游走于商业选秀活动之间,争名逐利,爱慕虚荣,喜欢被当做明星的感觉。长此以往,孩子们无论是在选秀舞台上脱颖而出、星光闪耀,还是大浪淘沙、星梦陨落,最终都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误导,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儿童群体成长的心理期待和评价标准很多孩子为了能在选秀节目中走的更远,不惜花重金培训,请名师指导,置办高级服饰。精力都花在了如何成为明星上,正常的学习往往被影响,甚至被荒废。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形成了一种浮华虚荣的价值观,那么就会造成许多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第四篇:选秀节目时评
不变无法应万变
无论你喜不喜欢,每年夏天的电视屏幕上,最火的娱乐节目就是各大卫视竞相推出的真人秀节目。以今年为例,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浙江卫视的《非同凡响》、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青海卫视的《花儿朵朵》等选秀节目掀起不小的收视波澜。
按理说,这些选秀节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但事实是,观众非但不觉得节目刺激、新鲜,还啧有烦言,甚至有种视觉疲劳感,看到台上乱轰轰的场面就想换频道,遭遇七年之痒的选秀节目究竟该向何处去?
必须承认,如今的中国选秀节目已步入一个死胡同,它的命运注定同曾经风光一时的综艺类、谈话类节目一样,将成为我们的一段记忆,只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样的娱乐节目才是民众最需要的?娱乐节目怎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过去我们曾迷信明星的力量,电视屏幕上到处都是大小明星们作秀的身影;现在我们发现草根也有搞笑的智慧,于是乎草根一族登台亮相,这无疑给了平民成为明星的机会。但再丰盛的宴席,倘若一天三顿,观众的胃口也会被撑坏的。一涌而上的选秀节目慢慢褪变成恶心人的舞台,甚至成了个别毒舌评委的秀台,再加上太多的场外因素、人情干扰,节目的公正、公平性备受质疑,观众新鲜感一过,谁还愿意吃“剩饭”、“馊饭”?
不妨借鉴一下美国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成功经验,该节目历经9年而长盛不衰,最主要原因在于节目本身所坚持的平民理念与朴素的价值观,即用娱乐的外表包装平民的故事和梦想,诠释“小人物也有大梦想”、“平凡也能创造奇迹”这一主题,尽管选手们平凡得如同一颗沙粒,却可以借助非凡的歌唱才艺让自己的梦想绽放,这种对普通民众心灵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真实,更具人文情怀,也更能打动人心。反观内地选秀节目,明显存在刻意放大选手背景故事的倾向,或者滑入恶俗炒作的边缘,如《中国达人秀》曝出的“女导演色诱男选手上床”事件,让观众产生一种厌烦感。
套用一句流行语:拿什么拯救你,中国选秀节目?恐怕持续不断的创新力,以民为本的情怀,精益求精的环节设计,才是重新唤起观众兴趣的不二法门。
第五篇:选秀节目进
选秀节目进“竞丑”时代?存在“七年之痒”?
2004年,湖南卫视第一届超级女声拉开了中国内地选秀节目大战的序幕,如今7个年头过去,“我型我秀”、“绝对唱响”、“加油好男儿”等一批批选秀节目由盛转衰,2010年,选秀节目进入了“七年之痒”的疲软期。
年初,江苏卫视因不看好选秀市场,宣布打造多年的品牌节目《绝对唱响》停办,变相搞起了电视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糅合了选秀节目的刺激性、平民性,一经出炉,风头压过了传统的选秀类节目。
纵观传统类的选秀节目,也各出奇招,比如湖南卫视仍然高举选秀旗帜,《快乐男声》、《花儿朵朵》、《我要拍电影》仍然在大力推进。《快乐男声》也因为“ 著姐”的走红,而再度持续了选秀的热烧。以“著姐”为代表的非常规选手也开始在各大选秀节目里走红,被网友批评为雷人辈出,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也对此作出了回应。
与此同时,“竞丑”、“竞怪”似乎成为选秀节目搏出位的唯一法宝,竞形象、价值观、炒作手段之丑,竞言语、表现之怪。最近,浙江卫视的《越跳越美丽》开始在网上引发争议。春节改版后,该节目邀请来“凤姐”和拜金女马诺,节目中,帅哥向凤姐表白、“富二代”向马诺赠宝马,引发炒作的嫌疑,几乎缩影了时下选秀节目的种种怪现状。作为2010选秀节目的一个模板,本报记者专访了《越跳越美丽》的制片人陶燕,她正面回应争议,并讲述了选秀节目的重重困境。
怪状一:炒作
5月20日,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请来《非诚勿扰》里因拜金出名的马诺,请她担任评委。节目录制过程中,她大胆向主持人自称:“现在一般人都会送我房子……好烦啊。”节目中还出现了一个自称“富二代”的人,当场求爱,该男子双膝跪下发表爱情宣言:“你心目中的另一半是有责任心并且开宝马的人,我想我就是那个人。”并奉上宝马车钥匙,马诺收下钥匙,引发现场一片哗然。
马诺在节目中非常自负,对自己拜金的特点丝毫不掩饰,还与美女嘉宾刘美辰对骂,中断录影并退场。整场节目,被一些网友认为是有明显的炒作之嫌。
陶燕回应:
社会发展到现在,应该很包容了,做节目也是,只要言论不伤害别人就可以吧。
选秀节目注重的是极致化,需要“操控”。但《越跳越美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选秀节目,注重的是真实感。邀请马诺作为美女鉴定团评委,是编导们的有意之举,马诺代表社会某种价值观,并且是电视红人,节目捕捉热点,自然会提高收视。而宝马男只是编导邀请的众多“富二代”中的一个,他们之前对此事并不知情, 事后也不清楚马诺是否收到了宝马。
怪状二:恶俗
《越跳越美丽》以选美为卖点,在九头身美女和选美皇后的节目中,出现美腿五连拍,美女
五连拍。突出选手衣着暴露,动作诱惑,对内涵没有考评。节目中不少片段,近距离切换到选手的胸部、腰部、腿部,与以往选秀靠唱歌或表演不同,完全是靠选手的“身体”作为节目拍摄的主要内容。
陶燕回应:
暴露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现在的女生喜欢展示自己的性感一面。选手的泳装等是自己带来的,并且上场前不像以前要经过长时间劝服。选手穿泳装很大方,通过泳装等展示能让观众更加了解女生,就像平常选美,都会出现泳装环节。美丽和身材对现代女生来说还是很重要,所以她们对这两方面就比较重视。
怪状三:竞丑竞怪
在3月份的一期节目中,《越跳越美丽》请来“凤姐”,节目中某帅哥和“凤姐”亲密接触,还有亲手拥抱等环节,迅速被网友们称为“凤姐夫”在网上流传。该期节目也被一些网友认为搞怪、猎奇。
“伪娘”刘著以雌雄莫辨的嗓音和外型,再度让选秀节目《快乐男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刘著,在青海卫视“花儿朵朵”网络唱区比赛中,一名叫郑雨涵的选手令评委大跌眼镜,这位有着一般男生相貌的女生令在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心存疑虑,导演组为此事临时召开会议讨论,无论是报名主页,还是该选手的身份证上均显示女生。在工作人员的一再确认下,郑雨涵承认自己刚于去年做过了变性手术。导演组表示,虽然她对音乐的执著让人感动,但是由于赛制要求无奈劝其退赛。
李浩解释:
《快乐男声》海选的范围很广,一些选手造型的出位,以及表达方式很吸引眼球,这在媒体和传播方面很容易进入大家的视线。现在还远没到后面正式的比赛,这些选手也未必会成为主流。很多有潜力的选手会慢慢热起来。(对于刘著怎么看?)《快乐男声》是一个包容的舞台,只要是有梦想,符合条件的选手就可以来,这个舞台不会去打击他们的。
-分析
选秀节目陷入恶性竞争?
同类型节目模仿严重
陶燕坦言《越跳越美丽》原本是一档全民选美女节目,但推出不久,就有同类型节目模仿,收视压力很大。同样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成功后,各大星级卫视有超过7个同类型节目模仿出炉。
“每一个节目都希望自己能吸引眼球。”对于节目中邀请帅哥与“凤姐”亲密接触的炒作传
闻,陶燕回应说,《越跳越美丽》选择的美女应该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所以台上的就不会出现像“凤姐”这样的人。邀请“凤姐”是因为她很自信,也自认为非常优秀,择偶条件非常高,节目借她供人们分析这种现象。
“节目收视率与对大众文化引导同样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收视率并不是节目很精准的考量体系,但是收视率能体现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工具,需要做好引领工作,但并不能片面地依附观众的要求。”陶燕透露,节目下半年将会有大动作,将推出《全民美女榜》杂志,这档节目也有望成为浙江卫视最时尚的节目。
不存在“七年之痒”
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认为,选秀节目不存在“七年之痒”之说。“湖南卫视的选秀走到今天,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链了。虽然每一年越到后面就越难做,大家都知道这是很大的一个命题,但并不是„七年之痒‟就不做了,只是给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浩认为,选秀走到今天,不是疲软,而是已经趋近成熟了。它的模式是固定和成熟的,但每年选出来的艺人和市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2005年可能就是需要李宇春那样的,去年就是需要曾轶可,每年模式都不一样,不然选秀就永远是青涩的了。怎么玩、怎么创新,这是可以变化的。”(记者 李培 实习生 许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