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18: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

第一篇: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4个小题)

(1)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班固、张衡、扬雄四人,他们的作品标志着大赋内容、风格的成熟。其中,司马相如不仅是大赋名家,也是骚体赋的高手,他的作品代表着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著有名篇《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是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代表作有《羽猎赋》、《甘泉赋》;班固的代表作有《两都赋》,张衡有代表作《归田赋》、《二京赋》(2)七体:西汉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促进了汉赋的发展,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3)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4)《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其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它是我国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基本内容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此外,它的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5)纪传体:指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6)正始文学:指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其代表作家“竹林七贤”,其中又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7)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8)左思风力:指诗人左思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代表是《咏史》诗八首,主要抒发了对寒士的不平以及对门阀士族制度的蔑视与反抗。他的诗作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后世称之为“左思风力”。

(9)三曹七子:三曹指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10)大小谢:指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而谢聎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意境新颖,富有情致,成就很高。

(1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西晋太康时期的几位诗人,文学家。其中,“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其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其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12)永明体:指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它是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用典的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二、简答题(5个小题)

1、以子虚赋为例谈谈汉赋的特点:(1)视野广阔,气魄宏大(2)虚实相间,铺写有序(3)词藻华丽,意象繁复(注意结合《子虚赋》来谈)

2、谈谈汉乐府作品的艺术风格:(1)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2)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3)灵活多样的体制

3、《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1)以五言句为主,句式工整

(2)文字朴实,自然浑成,引人联想

(3)语言浓缩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4)诗中较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5)富含日常用语,造语平淡却有韵味

(6)讲究对仗并巧用叠音词,使得诗句韵律和谐,极具美感

4、《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比兴意义: 这两句诗的本义是北地的马虽南向却依恋北风,南方的鸟虽北飞却筑巢于南向的枝。诗中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以鸟兽尚留恋故乡,不敢忘本暗示物尚有情,更何况于人呢。从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生别离的思妇对远行在外的游子的深切相思之情。

5、谏逐客书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通过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对比说明逐客之错(第二段)

(2)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对比进一步说明逐客之误(第三段)总结:文章运用利害并举的对比论证方法,说明事实时,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极言逐客之误。

6、晁错《论贵粟疏》中有哪些具体的对比?(1)古今对比

(2)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3)法令与现实情况的对比

7、《李将军列传》是如何塑造李将军形象的?

(1)通过叙事表现人物形象:作者精选典型事例,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李将军善射、善战、善治军的典型特征。

(2)正面描写。通过记叙李广的语言、行动,表现了他的勇猛过人,精于骑射,临危不惧的形象特点

(3)侧面描写:先用匈奴人对李广的敬畏写出他的神威;又用皇上阴诫卫青的话,揭示了李广悲剧下场的社会原因。

(4)对比手法的运用:将李广与匈奴射雕人对比,其带兵特点与程不识带兵风格对比,都充分显现了李广的名将风采。而写李广的不幸遭遇,作者又将其与李蔡对比,更加突出李广的悲剧形象。

8、《李将军列传》在语言方面有何成就:

(1)抛弃了铺张排比的写作手法,而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很具有感染力

(2)语言生动活泼,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物对话常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充满了感情

(3)在叙述中根据不同场面,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着,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很具有感染力。(4)极少用骈句,却很有韵致,富有生气

9、班固在《苏武传》中塑造了苏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性格特点:

(1)意志坚强,不屈不挠(2)不卑不亢,重民族气节(3)忠君爱国 通过:

(1)对比(苏-卫、苏-李)(2)细节描写(“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语言描写(语气变化:对卫:刚烈、怒斥;对李:诚恳,柔中带刚)

10、《登楼赋》中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典故:

(1)孔子在陈遭受厄运

(2)钟仪被囚弹出楚曲(3)庄骂显贵露出乡音

作用:

运用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

11、洛神赋是如何描摹美人形象的:

(1)大量运用华丽的词藻正面刻画美人形象

(2)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从构思到细节全都出自想象)(3)传神的描写,刻画

(4)比喻、烘托、对仗等手法的运用

12、谈谈曹植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尤其是《赠白马王彪》的写作风格 成就:

(1)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2)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3)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4)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5)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赠白马王彪》写作风格: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恰当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

13、左思咏史诗(其二)艺术手法的使用及作用: 手法:

(1)借古讽今(2)比兴(3)对比(4)用典 作用:

通过以上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寒门子弟在门阀制度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

14、举例说明大小谢山水诗的不同:

(1)谢灵运的山水诗多为他游历山水过程的记录,其中景象繁杂,变化多端。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写其从石壁下山入湖,到湖对岸拾舟趋径,最后回到东屝这一路所见的秀丽景色;而谢眺的诗多融情于景,注重情感的表达。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借登三山以及瞻望京城所见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2)大谢厚重富艳,在山水景物的描摹中时有名理的说教,如《登池上楼》;小谢清新自然,讲究音调流畅和,如《王孙游》。

(3)大谢取景幽奇,多为绝壁、连嶂等,难以引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而小谢则多取日常习见之景,如轻萍、池荷等,景之于人更加平易近人。

(4)谢灵运的诗注重形式美,富丽精工,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过始宁墅》;而 谢朓的诗则大量使用对偶句,工整流丽,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5、谈谈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

(1)陶诗语言风格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2)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3)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6、谈谈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1)内容上:南朝题材狭窄;北朝涉及的社会生活要广泛得多(2)形式上:南朝以无言四句为多;北朝五言、杂言等形式都有,较为复杂

(3)风格上:南朝民歌绮丽、婉转、缠绵,多以女子口吻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情; 而由于反映的生活面较广,北朝民歌则多表现出粗犷、豪放的风格

三、作品分析题(给原文)答题思路:汉代诗歌质朴、自然、受民歌影响大,南北朝开始向文人诗转变:语言趋于华丽,在诗歌中讲究对偶,用典

四、论述题(注意举例)

1、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

简答题中有概括,但论述题中要举例说明

2、谈谈史记是怎么塑造人物形象的(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 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注重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又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同时又借用其他事件表现李广的其他性格。

(3)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4)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5)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6)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3、《苏武传》塑造苏武形象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件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典型事件:

(1)两次自杀,卫律逼降(2)幽禁断食(3)北海牧羊(4)李陵劝降(5)苏李诀别 手法:

(1)对比: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2)细节刻画: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疆壮出,及还,鬓发尽白。”深刻刻画了苏武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再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既写出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也写出了苏武的九死不悔的坚忍品质

(3)语言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对待不同的人,苏武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他在怒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可耻的同时又宣扬了国家力量的强大,一大段话既使卫律无言以对,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而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前后态度的变化既写出了苏武的爱憎分明,又充分表现了苏武忠君爱国,重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

第二篇:古代文学第二卷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演变过程:

一、秦汉朝廷设置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关;

二、汉朝人称合过乐的诗歌辞为歌诗

三、至六朝,人们把此机构采集,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乐府

四、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合乐的、不合乐的一概称为乐府

五、至唐朝,不用乐府旧题,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写作的诗,称之为新乐府

六、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之别称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劳动群众的爱憎是对《诗经》开创的写实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二、叙事诗数量多,艺术性高,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成熟

三、形式自由多样,有杂言诗,逐渐向五言而出现成熟的五言诗

四、语言质朴简白,却精炼传神,极富表现力

五、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为后世作家积累了丰富的写创作经验 第五章 汉代文人诗 张衡:其《四愁诗》是楚骚的变体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内容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游子思妇离别之苦;一类是写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于仕途失意的苦闷与哀愁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重要抒情手法之一;运用比兴是其抒情的又一手法;明白晓畅、浅近自然,而又精炼丰富、情味隽永是其语言的重要特色;

古代文学第二卷 绪论:

1、文学自觉及其三大标志

一、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鲁迅说:“他(指曹丕)说诗赋有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歌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字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所谓“文学自觉”,就是把文学当作与经学、史学、哲学相并列而不是从属的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文学的独特审美功能,抒情言志。

2、三大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2)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类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知;(3)重视文学的审美特性。建安文学

1、三曹、建安七子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旸、刘桢七人。王粲诗文兼擅,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诗以《七哀诗》最为有名。这是建安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风格特点:“建安风骨”

指内容充实、笔调明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刘师培将其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和华靡。3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与风格:

曹操诗歌全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其中四言诗已脱出“诗三百”束缚,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多艰;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东西门行》。

二、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这类诗歌悲歌慷慨,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曹操诗歌风格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开建安文学一代风气。

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评其诗 “跌宕悲凉,独致超绝”(《采菽堂古诗选》卷五);

冯班评其为“慷慨悲凉”(《钝吟杂录》)。

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散文清峻、通侻,说话大胆,辞锋爽利,一扫汉代儒生的文章动辄援引经义、迂远空阔的习气。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生平之志,略无掩饰做作之笔。文中自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等

2、曹丕的诗歌艺术风格

(1)善于抒发个人真实而细腻的情感,诗风清丽婉转,低回哀怨;(2)运用文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选用清词丽句配以协和的音韵,表达他的纤丽情思,在艺术形式上,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3)语言名族化,通俗自然。

4、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1)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的抱负;(2)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3)反映社会乱离;(4)闺怨诗和游仙诗,往往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艺术成就:钟嵘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对其诗歌风格的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具体来说:

(1)诗歌有浓郁的抒情化色彩;(2)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3)语言绮丽自然,韵律色调和谐。曹植精通音律,他的诗注重对偶、炼字和声色之美;(4)讲究谋篇布局。曹植诗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善于以警句开篇,精警突出,造成强烈影响。

正始文学:

1、竹林七贤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2、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3、阮籍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4、主要内容:(1)抒写孤苦寂寞和忧生惧祸之情;(2)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和黑暗,有的诗则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3)表现饮酒、求仙生活。

艺术特色: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用曲笔。风格隐晦曲折。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腔愤懑不平,却由于害怕招致迫害,不敢直接表露心迹。史称他为人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隐晦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钟嵘评阮诗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

5、嵇康诗歌的主要内容与风格

嵇康的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四言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章,内容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

嵇康诗的风格,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内容丰富,风格清峻通脱。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明诗》)又说: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体性》)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诗亦如此。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

两晋文学:

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太康时期,文坛上出现了更多的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称。太康文学表面繁荣,实则空虚。诗文崇尚模拟雕饰,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是潘岳和陆机。

2、太康诗风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潘岳的代表作《悼亡诗》,陆机的代表作《拟古诗》

3、左思风力:钟嵘评左思《咏史》说:“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诗品》上)“典”即典雅,多引史事;“怨”即不平,用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精切”即指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得精切贴当;“得讽谕之致”即是指诗歌具有鲜明的讽刺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咏史》诗内容深刻、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语言直率质朴,其风格与建安诗人相近,故钟嵘称其“左思风力”。

4、左思的代表作品及写作特点:代表作:《咏史》;写作特点:“咏史”之作,虽起自班固,但左思对咏史诗有很大的创新。多引史实以借古讽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述史事,而己意默寓”。

5、刘琨诗歌的主要风格:这些诗表现了爱国思想、悲歌慷慨,格调悲壮,直承汉魏风骨。在当时思想性薄弱的诗坛上,显得尤其可贵。

6、玄言诗的代表诗人: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支遁等

7、游仙诗的代表诗人:郭璞 陶渊明

1、山水田园诗兴起的原因:(1)世族庄园经济,为士族文人提供舒适优裕的生活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山水田园之美,并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的题材;(2)永嘉南渡后,北方士人南迁,江南秀丽山川景色,让文人们登临山水,流连忘返。他们纵情山水,在自然山川中澄怀观道,体悟玄理;(3)朝隐之风的影响,士人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精神慰藉;(4)玄学之风的影响。魏晋玄学在清谈中发挥老庄自然哲学观、体认人与自然的关系。

2、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3、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1)描绘了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和对纯朴田园生活的热爱;(2)描写躬耕生活及与劳动人民的关系;(3)反映农村的凋敝景象和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4)、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

艺术成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平淡与醇美统一的风格。具体说来:1.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把平淡无奇的田园生活写得充满诗情画意;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诗歌包含哲理,使情、景、理有机融合。3.语言精工而本色。

4、陶渊明辞赋的代表作品:陶诗风格多样,既有田园诗表现出的平淡醇美,也有咏怀、咏史诗所表现出“金刚怒目式”的慷慨豪放风格,《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借助歌咏荆轲、精卫、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表明自己疾恶抗暴的感情,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一面,是对阮籍《咏怀诗》、左思《咏史》诗的继承。锺嵘《诗品》评价陶诗的艺术渊源说:“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5、陶渊明的影响:思想人品方面:恬淡退隐,固穷守节,不屈事权贵,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人品峻洁,精神高尚,教育和影响了无数代作家。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汉魏六朝最杰出的诗人,是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对田园诗题材的开掘,情、景、理交融的美学旨归,自然纯真的风格,均有巨大的影响。

谢灵运与鲍照:

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1)善于刻画山水景物,营造画境。如“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2)工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多用典;(3)结构单调、雕琢太甚,晦涩难解,多名句而少名篇。其诗结构模式是:“叙事——写景——说理。”先写出游,后写所见所闻的景物,结尾或谈玄理或发感喟,如同旅行日记。

2、谢灵运真正把山水当作审美和描写对象,对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贡献是很大的。对后世诗家如谢眺、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产生了深远影响。谢灵运善于雕章琢句,为齐梁永明体诗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谢灵运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1)从意境的创造上看:陶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整体的自然美。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境界,谢诗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但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2)从语言上看:陶诗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并且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谢诗语言,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评议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但谢诗的语言是有时铺排过甚,颇以繁富为累;对句过多而显得板滞无精神;多使用典故 和深奥的书面语,读来拗口而且费解;(3)从表现手法看: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手法,言不尽意,以不辨为辨,启发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补充。而谢灵运则尽量捕捉自然景物的客观美。充分发挥语言的写实性,努力地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语汇,运用各种技巧去描摹或形容它们,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大自然的美,显示出其高度的驾驭语言能力。

4、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5、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1、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2.描写边塞征戍生活,抒写报国壮志。《代出自蓟北行》,着重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颇为接近。

3、另有游宦思乡、感伤年命,抒写爱情及写景咏物等内容;艺术特色: 1.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建、直抒胸臆。七言诗和杂言的乐府诗最能体现其诗歌特色。其代表作《拟行路难》,内容深刻、感情奔放,诗人悲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2.工于写景、工于比兴。

6、“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代东门行》)描摹行旅场景,真实生动。《梅花落》通篇比兴,借梅花以赞美坚贞正直之士,借杂树以讥讽无节操之人。3.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放俊逸,颇富浪漫色彩。鲍照体气豪迈,内心又多强烈冲突,更兼受南朝尚美文化的熏陶,故其诗俊逸雄迈,华而不弱,声情气茂,贯注全篇。杜甫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所谓“俊逸”,指的是他诗歌感情奔放,音节激昂顿挫,富于变化的特色。

7、鲍照在诗史上的地位:1.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了诗歌的正确方向。2.在向民歌学习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诗的形式,而且变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发展道路,对七言诗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鲍照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七言诗的诗人,他的七言乐府作品,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杜甫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3.其边塞题材的诗歌为唐代五绝及边塞诗派的形成颇有影响。

南朝文学:南朝文章发展的总趋势是:由质趋文,全面骈化。追求骈偶严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富,词藻华美,四六句的骈文成为齐梁时代文章的代表。

1、新体诗: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律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永明体新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王融、萧琛、范云、任昉、萧衍、陆倕等“竞陵八友”。当时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从理论上要求和规范了诗歌创作中的声律,谢眺创作成就较为突出。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谢眺山水诗的艺术特色:1.精妙的景物描绘,情景交融,词语工丽,色调鲜明,诗风清新秀丽2.其新体诗词采华美,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有全篇似唐人律诗。

3、宫体诗及代表作家:宫体诗的概念:梁简文帝萧纲说:“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梁书·简文帝纪》)“宫体”之称,由此而来。宫体诗内容上主要写闺阁情怀,表现变态心理、色情和低级趣味,反映宫廷生活的荒淫,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风格轻艳靡丽。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故人又称“徐庾体”。

4、宫体诗与新体诗是两个不同概念。宫体诗是就诗歌内容、形式与风格而言,内容上描写色情、荒淫生活,风格轻靡。而永明体则专指诗歌声律形式方面,是从声律角度提出来的,它是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过渡,其理论支持是永明声律理论。

5、骈文、散文与赋的区别,齐梁时期骈文、散文与赋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骈文与骈赋

南朝文章发展总趋势是:由质趋文,全面骈化。

骈体文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骈”为两马并驾,“俪”指两相依附,“偶”是两人并耕。

骈文就是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

这种相对,首先是句意的排比,然后发展为句法上的对仗、声律节奏上对称和协调; 基本特点是讲究辞藻,以富赡为能;注重用事,以博雅为工。形成了以骈偶、辞藻、声律、用典为要素的一种不同于散体的新形式。

骈文与散文、赋的区别:

散文是一种句式自由,不重对偶、声律,不押韵的文体。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多用四六句式,讲究对偶、平仄、用典和辞藻修饰。赋体的主要特点是“赋者铺也,体物言志”,讲究文采,韵散相间,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

北朝文学:

1、庾信前后期诗歌的风格区别 民歌

1、南朝民歌的分类与艺术特色

2、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

3、北朝民歌的内容及代表作品 小说

1、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

2、志怪小说及分类

3、志人小说及分类

4、《世说新语》的作者与内容、艺术特色 唐代文学

1、贞观诗风与诗坛领袖

2、上官体

3、初唐四杰及他们的文学追求、诗歌创作

4、文章四友

5、沈宋

6、陈子昂诗歌理论贡献与诗歌创作

7、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8、王维山水诗创作特色

9、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特色

10、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及创作特色

11、王昌龄诗歌题材及代表作

12、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3、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4、韩孟诗派

15、韩愈诗歌的特点

16、孟郊诗歌的特点

17、刘禹锡诗歌的特点

18、柳宗元诗歌的特点

19、李贺诗歌特点 20、新乐府的特点

21、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性与艺术特点

22、元稹的悼亡诗

第三篇:古代文学重点

一.作品的作者和年代:

春秋:左丘明——

《左传》《国语》

孔子——《论语》

战国:孟子——《孟子》

庄子—— 《庄子》

屈原——《离骚》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司马迁——《史记》

东汉:班固——《汉书》赵壹——《刺世疾邪赋》班固《咏史》辛延年《羽林郎》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王粲——《七哀诗》刘桢——《赠从弟》蔡琰——《悲愤诗》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 嵇康——《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幽愤诗》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

西晋: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文赋》

左思——《咏史》八首《三都赋》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

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骆宾王——《在狱咏蝉》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 王维——《观猎》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李白——《将进酒》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填空题: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2.《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记事体。4.《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5.汉初:骚体赋 西汉中后期:汉大赋东汉:抒情小赋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本纪:记在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关于天文,水利,历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本纪,世家,列传一些人物为主)

7.《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要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

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①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暴政②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民起义的合理性③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和侠客和一些具有优良品质的中下层社会人物④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8.《史记》中历史人物形象化的代表是、,鸿门宴》 9.《汉书》12本纪,10志,8表,70列传 10.班固《咏史》是第一篇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11.建安文学代表:三曹,建安七子,蔡琰正始文学代表:阮籍,嵇康 12.北朝三书: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13.曹植诗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14.王粲是建安七子中七子之冠冕。

15.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开创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16,阮籍诗的风格:阮旨遥深(一种隐晦曲折的风格)17.嵇康《幽愤诗》:嵇志清峻

18.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1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名词解释:

1.春秋笔法:作者的思想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的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单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而且常常是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2.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3.永明体:即所谓新体诗,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声律的协调和对偶的公整,因为这种诗体产生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4.盛唐气象: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士人多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势,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反映在诗歌上就形成了盛唐气象。

5.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使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诗经简答

1、《诗经》的艺术特点

(1)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很少用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一种铺陈直叙客观事物的方法。它不借助于更多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接了当的叙述,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在场面的描写和事实的陈述之中。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兴就是托物起兴。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中国文学叙事与象征的传统,成为我国诗歌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开我国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2.《诗经》的主要内容?

①祭祖颂歌②农事诗③燕飨诗④怨刺诗⑤战争徭役诗⑥婚恋诗 左转于春秋 3.《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①《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内容②《左传》有自己的编写原则③《左传》有自己的编写体例④《左传》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4.诸子散文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以《论语》为代表,在体制上只是一种简单的言行记录,多是记言、记事的片段,没有完整的篇章。(包括《墨子》、《老子》)

2、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孟子》、《庄子》,在体制上向长篇议论发展。

3、第三阶段: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5.《左传》的叙事艺术?

(1)《左传》生动的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2)《左传》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而且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

(3)《左传》不满足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述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4)《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

6.《左传》的语言成就?(1)行人辞令的技艺非常精彩。

(2)《左传》的叙述语言词约事丰,意蕴深厚。国语战国策

7.《国语》的文学成就?(1)《国语》是一部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演分国记录君臣谋议得失的谈话,基本上属于记言体。

(2)《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这种体例叫做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的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3)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齐,风格也颇有差异。8.《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2)《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出现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5)《战国策》多用比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孟子庄子离骚

9.《孟子》的文学价值?

(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他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只要加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2)《孟子》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3)《孟子》长于论辩,善设机辟,请君入彀。(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5)《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10.《庄子》的文学价值?

(1)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2)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3)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多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宕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11.《离骚》的艺术特色?

(1)《离骚》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表现在他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上,其次表现在它大量的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3)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而《离骚》不止篇幅宏伟,而且具有故事故情节。

(4)《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利于表现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多用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的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运用十分灵活。《离骚》除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

12.如何看待汉代文学?

(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表现:①出现了汉赋这一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②文学创作的兴盛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④由于词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代初步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2)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13.汉赋发展流变?(1)汉初:骚体赋

特点: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尚铺陈但篇幅不长且有抒情色彩,句式整齐,通篇用“兮”字。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

特点:散文化倾向严重,句式参差不齐,规模大,赏铺排叙述,辞藻华丽,“兮”字用的很少。3)东汉:抒情小赋

特点: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通篇押韵,不用问答,也不用“兮”字,语言上很少夸饰,思想性增强。

14.《史记》中如何实现人物形象个性化?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2)为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3)《史记》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看似闲笔却起着重要作用。4)语言个性化。

15.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对积极剥削和压迫的反抗。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3)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16.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4)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1)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书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述意味,使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随着墨不多,但语短情长,余味无穷。4)语言不加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18.曹植诗歌的创作内容?

(1)前期: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2)后期: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后期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19.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五项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也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20.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2)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3)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21.唐诗繁荣的原因?

(1)首先是为雄厚的经济的基础所决定的。2)唐诗的繁荣还与统治者奉行开明政治密切相关。3)唐诗的繁荣还因为他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诗在唐代具有很多方面的社会功用,写诗可以进身,写诗可以显荣,博得声誉,广泛的社交作用。4)唐诗的繁荣也是诗歌这种文学题材自身发展的结果。22.杜诗反映现实的深度?

(1)深刻的揭露了唐王朝的社会本质,那就是统治者残酷的压榨广大的人民2)对时局的认识非常深刻,这种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他对时局的科学预见上3)对战争的看法,不盲目的肯定也不盲目的否定,肯定的是正义战争,否定的是非正义战争

23.白居易的“新乐府”“新”在哪里?

(1)自创新题,所用的都是旧乐府没有的题目,不受旧体限制2)写的是当前社会的实事,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

3)他完全摆脱了音乐形式的束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五.论述:

一.《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1.进步之处:(1)《汉书》比《史记》更严整,更为统一2)《汉书》记载汉代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3)《汉书》多收经世之文4)《汉书》补充了许多重要的史实5)班固驳证了司马迁的某些偏颇之见,突出了他所要表达的某些思想6)《汉书》在文字上虽不如《史记》丰富生动,但它简洁,整饬,叙事明晰 2.不足之处1)《汉书》的正统气和儒学气大大增加2)《史记》有强烈的反天道,反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相对迂腐3)对下层百姓的态度不同,《史记》给下层人物列传,而《汉书》对下层人物则一概不写4)《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异常突出,而《汉书》则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5)《汉书》比《史记》的生动性大大降低,文字性上大步后退6)《汉书》有些地方对《史记》因袭的不合理

《汉书》对《史记》的继承有得有失,二者各有所长,《史记》着重才华的表现,《汉书》着重学问,《史记》观点新颖,批判性强,《汉书》谨遵传统,歌颂皇权,奉行儒教,《史记》讲气势讲感情天马行空,《汉书》将客观讲材料细密周严,《史记》像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而《汉书》更像一部严格的历史,从它开始转轨,更明确更自觉的形成了中国正史的传统。二.阮籍的风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风格? 风格:阮旨遥深 原因:这主要是有其时代和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长恐遭祸,故处事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三.谢灵运的诗歌与陶渊明的诗歌有何不同?

1)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2)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写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做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的带有独立性客观性。

第四篇:《古代文学》重点问答

◆ 重点问答

一、汉赋发展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3、对外交往的扩大,宫廷园林的兴建,开阔了汉赋视野,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4、统治阶级的提倡

二、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

1、大赋又叫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体。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三、《史记》与《汉书》的比较

(一)两者的不同点

1、史学方面

(1)《史记》从性质上来说是通史,而《汉书》是断代史。《史记》首创了纪传体,五体分立;《汉书》在体例上基本承自《史记》,仅将“书”改为“志”,并取消“世家”。(2)、从历史观角度来看,《史记》体现了较为进步的历史观,而《汉书》是封建正统的历史观。

3、司马迁与班固的历史视野也不一样

(3)《史记》是以社会为中心,而《汉书》是以帝王为中心。

(4)《史记》有较强的批判主义精神,《汉书》这一方面没有它深刻有力;但《汉书》的史料比较丰富准确,《史记》则比较疏略。

2、文学方面

(1)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史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书》中只有少数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2)从作品的情感性来说《史记》的作者爱憎情感强烈;《汉书》则较少有主观感情的流露。(3)从语言上来说《史记》生动、形象、传神《汉书》则多为典雅的书面语言。

(二)两者的相同点是:对社会现实有较为客观真实的反映,有些篇章更寄托有作者的爱憎与批判。

四、分析《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使用“互见法”,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人物的主要特征放在特定的文章中表现,次要特征放在别人的文章中展示)如《信陵君传》中信陵君说品德高尚、礼贤下士,而在别人的传记里却展示其弱点;

2、人物之间互相对比映衬,如《李将军列传》用李广和李蔡的对比,表现李广坎坷的人生际遇和不幸的待遇;

3、在紧张斗争的场面中,把人物性格推到冲突的尖端

4、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5、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刘邦和项羽的对话。

五、“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1、曹氏父子热爱文学、提倡文学、爱护人士;

2、文学本身的发展

六、建安诗歌的主要内容

1、反映汉末的社会政治现实。

2、反映诗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3、基本特色:情文并茂、文质相称,大量使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

七、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植的诗歌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如《白马篇》。

(2)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

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才能,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人,他的诗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的抒情性。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如他的《美女篇》。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曹植诗注重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善于比兴手法,词彩华茂,言语精练。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如《公宴》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 2 生了很大的影响。

八、(一)阮籍的诗歌艺术成就

在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活动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大大超越前人(1)表现出意蕴含蓄,深沉之美,阮籍诗歌大量表现忧生之嗟,感叹政治险恶、人生艰难、生命苦短,而这些又无法宣泄、排遣,所以产生一种深刻的孤独情绪。

(2)多用典故,比兴,象征的手法。如《咏史》多用比兴手法,注重环境刻画,气氛的渲染,以反映称,对照形成含蓄蕴藉的风格。(3)清逸玄远,容哲理、情感、意象于一炉。

(二)阮籍的咏怀诗:阮籍的咏怀诗多用比兴手法、注重环境刻画、气氛的渲染,以反衬、对照形成含蓄蕴藉的风格。在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活动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大大超过前代。艺术成就表现意蕴含蓄、深沉之美,表现忧生之嗟,感叹政治险恶、人生艰难。而这些无法宣泄、所以产生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多用典故、比兴、象征手法。清逸玄远熔哲理情感意象与一炉。内容旨在写出一种情绪一种心绪。思想意义:传出了黑暗统治下志士仁人的苦闷心声。诗歌意境鲜明而深远,在构思方面作者截去生活中一个特定场景传出了作者感情琴弦的片刻颤动

九、嵇康的艺术成就

1、在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的人生理想境界

2、语言俊切,充满激情

3、发展了四言诗的表现手法

十、陶渊明的艺术境界、文学地位,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影响

(一)陶渊明诗歌的艺术境界:

1、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诗作的意境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是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它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原本无须区分。“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之间相遇。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种种真谛实以寓含其中,然亦不须说、又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

2、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内在感情力量,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样的名句如同口语,但其心与物会物我两融之境,又宛如目前。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生机,天真自然。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的交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3、参与劳动的感受,表现诗人对农业劳动的热爱

4、描写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5、表现和反映诗人高远的理想和志愿

(三)诗歌艺术成就、特色:

1、主体风格: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1)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切再现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是得读者读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

(2)朴素的语言、真率自然的抒写。语言自然精粹富有意境美的同时通俗易懂、用语朴质无华却包含着丰富的形象。

(3)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平淡中有深意蕴含着某种人生哲理。

2、富有意境美。陶诗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另一种境界去。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所呈现的物:几间草房、几缕炊烟、犬吠、鸡鸣;而是这一切所构成的境界,宁静、安谧、纯朴自然。

3、简洁含蓄

4、风格多样,虽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也有时显得抑郁悲戚。

(四)影响:

1、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回归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金刚怒目式疾恶除暴的精神。但其消极避世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苏白。

2、在诗歌领域,他开创了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3、其诗风为后人景仰,“拟陶”与“和陶”相成风,如鲍照、江淹等。

(五)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1、把田园为官场的对应物,是超脱社会黑暗的淳朴去处,作品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2、把田园生活理想化

3、歌颂生产劳动

4、反映农民的艰辛

十一、大小谢山水诗的特点以及比较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善于营造画境,创造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往往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在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议论或感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这一模式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倾向的雏形。

2、写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趣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

3、写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生动的描绘,善于炼句用字,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能注意到诗中色彩的和谐写明暗对比。

4、风格典丽精深、声调声涩凝重、写境密实繁复。(精工艳富的风、格以赋法入诗、细腻的景物刻画、结构上程式化、玄言词句多、词藻堆砌有句无篇、艺术上崇尚声色)

(二)谢眺:风格清新秀丽,声调平易流畅,写境空灵简淡。

(三)两者比较:在山水诗方面,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免了谢灵运诗歌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的弊端,同时还摆脱了 4 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谢眺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尤其在山水刻画方面;而谢灵运在意象创造上颇多客观刻画不同于谢眺的带有更多主观因素。

十二、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其乐府诗具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把惯用的并兴,善叙他人他事的乐府发展为一种直接抒写自己感情,叙说自己遭遇的诗体。把浓烈的抒情与构辞的美丽融为一体,表现自己的澎湃情怀,抒情特色外露、强烈,流畅也节奏急速。

2、注重锤炼诗句,词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

3、对七言诗的发展具有贡献,如《拟行路难》为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的自由换韵,使诗歌音节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本放恣肆的感情。

4、五言小诗开南朝文人学习乐府生歌的先例,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十三、左思的《咏史》

(一)左思的《咏史》八首诗艺术成就

1、抒写了建功立业的愿望、胸怀阔达,笔力雄迈

2、充满着一股不平之气

3、据称建安文学传统,在诗歌中引用历史典故来抒写现实的忧愤,刚健有力,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所以被誉为“文曲以怨”或“左思风势”。

(二)分析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的艺术特色

1、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全诗以咏史舒服个人落拓不遇的情怀

2、采用对比的手法,取象于涧底松的直立对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结构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物及人,以今及古。

十四、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

1、内容:南朝民歌为清商曲辞,内容丰富多彩、大都出于女子之口与爱情有关。

2、艺术特色:(1)格调明快、清新,不仅再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现了南朝妇女的浪漫情怀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2)语言清新流畅,多用双关和谐音,比较含蓄、婉转、耐人寻味。(3)形式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意长。(4)比喻形象,语言清新自然、清丽婉转。

(二)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1、内容:北朝民歌属于鼓角横吹曲辞多为军乐战歌,但反映生活面比较广多为反映北园风光,塞外人情;反映北方的尚武精神和豪侠之气、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

2、艺术特点:是形式多样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杂言等。语言朴素刚健、风格粗犷、豪迈雄壮

(三)两者对比:

1、两者的产生地不同一南一北,题材不同。

2内容上南写男女之事的情歌而北是战歌、牧歌和情歌的融合。3情感表现不同:北粗犷南婉转

4语言风格不同:北歌以质朴刚劲、富于力感见长,南则以华美的文辞、精致的手法及双关、隐喻为特点,绮丽精工。

5诗歌体制上:南以五言四句体为主,但北还开创了七言四句的七论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6艺术手法上:南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朝多为袒露直率。

十五、《世说新语》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内容:掇拾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遗闻轶事

(1)大部分描写“魏晋风度”“名士风流”,比较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暴露和认识意义,如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的暴露及豪门士族穷奢极欲生活的暴露。

(2)记载和称颂了一些好人好事,如《言语篇》中的爱国思想体现。艺术特色:“记言则玄远泠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1、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作漫画式的夸张描绘,使之栩栩如生。如《忿狷篇》中玉蓝田性急吃鸡子肋时,通过几个小动作,“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把他的性急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

2、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世说新语》便能将记言及记事巧妙的结合为一,如“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这句话是晋孝武帝深夜入园看见彗星后,举杯向星空祝酒所说的话,将他故做旷达的心态,表露无遗。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如温峤娶表妹为妻的故事,人物对话诙谐,内容极富戏剧性。又如刘伶假借病酒,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情节也是饶富趣味。

4、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当面对事情时孙绰等人是“色并遽”、“喧动不坐”,而谢安却是“貌闲意说,犹去不止”,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

《世语新说》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但由于作者的士族阶级地位,是他的思想观念受到一定的局限,《世语新说》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十六、志怪小说进步内容(思想艺术特点)

1、鞭挞残暴势力,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

2、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反映封建礼教、制度对自有婚姻的摧残和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最求

4、赞扬人们不怕鬼,敢于斗鬼的精神

5、表现人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补充

十七、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答:

1、善于叙事

(1)用第三人称写法的叙事诗已经出现(2)故事性和戏剧性加强

(3)刻画人物的多样化,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表现人物

2、形式自由 句式篇章变化多端,无固定章法句式,整散不拘,长短随意,以五言为主,兼用杂言

3、言语朴实生动 通俗化、口语化,而带有深厚的感情,富有生命力的口语传唱,富于生命气息

4、富于浪漫色彩 抒情小诗《上邪》如山洪般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

十八、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答: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描写民间疾苦,贫苦的生活,反映出阶级对立,如《孤儿行》《东门行》(2)反映战争要以带给老百姓的深重苦难,如《十五从军行》(3)婚姻、家庭、社会问题,如《陌上桑》

(4)曲折反映东汉末期社会**带给人们的漂泊之苦,如《妇病行(5)其他善写人生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6)还有激烈直露的情感表现,如《上邪》

乐府主要内容:1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如《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2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3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抗议如《江南》《孔雀东南飞》4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闻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邪行》

艺术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有热情《孤儿行》,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有杂言和五言诗体),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文学史地位:表现在继承“感于哀乐,緣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诗歌形式的创造主要是杂言和五言诗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增强诗歌容量和表现力,叙事诗的写作技巧如心理刻画、细节描写等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十九、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艺术风格

答:思想内容:(1)表现游子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受

(2)追求功名富贵的强烈愿望,仕途失意,苦闷哀愁

(3)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苦和仇怨及思想怀人的离愁别绪,如《明月何皎皎》、《涉江采 芙蓉》、《行行重行行》《客从远方来》《冉冉孤生竹》等 艺术风格即特点:书213——216页

(1)《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触景生 情,寓情于景,二者紧密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中作者通过遐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景中。通过“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句把织女的离愁之情点出来了。

7(2)《古诗十九首》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没有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落彷徨,却是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的对那位歌者的同情,正表明了作者此刻的失意失落的心情,生不逢时的无限感慨。(3)《古诗十九首》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称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作者用鸟兽比拟人的怀乡之情。(4)《古诗十九首》的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通俗易懂,简单凝练,生动传神,将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在抒情的深度上,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活动上,在运用比兴手法上大大超越前人

二十、嵇康的艺术成就

4、在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的人生理想境界

5、语言俊切,充满激情

6、发展了四言诗的表现手法

第五篇: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24.长吉体

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臶。

25.比较刘柳诗风柳、刘是韩白两派外的名家。清人贺裳评价刘、柳诗云:“五古自是刘诗胜场,……使千载后人犹为之欲哭欲泣”,“柳五言诗犹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刘柳指柳宗元、刘禹锡。柳、刘是韩白两派外的名家。二人并称,诗风不同:前者峭拔简洁,后者雄豪苍劲。《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子厚骨耸,梦得气雄,元和之二豪也。” 柳——沉重、内敛、骨峭——淡泊简古;刘——昂扬、外扩、气雄——风情朗丽。

26.谈谈你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

长恨歌》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幕,意在讽刺告诫在位君王,莫重蹈覆辙。其言萋萋,其盼也切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些全是讽刺。如果把《长恨歌》的主题定为爱情说,那么面对 诗中大量的讽刺,显 然是站不住脚的。至于诗中描写玄宗与贵妃的恩爱悲伤,也是不悖于题旨的。“汉皇重色”是题旨,自是讽刺,之所以长恨,正是由于“人非草木皆有情”。由情而生恨,无此情则无此长恨。对情的描写正是对恨的反衬。其情愈深,陷得越深,其恨也愈浓,愈重,愈久。可见,对情的描写非但不悖于题旨,相反是对题旨的深化,可谓寓讽刺于风情之中。

既有对荒淫生活的讽喻,也有对爱情悲剧的同情。

取材于李、杨的爱情故事的《长恨歌》,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对荒淫生活的讽喻,也有对爱情悲剧的同情。它的后半部分以充满同情的笔触描写了李、杨二人天人永隔的刻骨相思,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它的前半部分则露骨地唐玄宗“思倾国”、“日高起”、“不早朝”的荒淫生活。但是从作品的客观效果看的话,我们不能不承认,《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明显倾向于同情。历史证明,唐玄宗的荒淫生活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误国”,即天下不乱,生灵涂炭,这是国家和人民的“长恨”;二是“误身”,即他自己变成了可怜的悲剧人物,这是他和杨贵妃的“长恨”。然而在《长恨歌》中,作者强调和着力描写的竟是后一个结果,而在描写这一结果的时候,又明显把李、杨的爱情理想化。如此的艺术构造和题材的处理,只能有一个解释:便于作者表达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它所产生的客观艺术效果也只能是令读者哀其不幸,悯其深情,从而淡忘了他们(主要是唐玄宗)对历史 变乱所应承担的罪责。

白居易对唐玄宗这种既批判又同情,甚至同情超过了批判、不惜将李、杨的爱情理想化而加以歌颂的态度,是有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的。首先,唐玄宗功过参半。他既是巨大变乱的制造者,又是令人怀恋不已的“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有着如此特殊历史地位的人物,留给当代和后代的印象,不可能只是令人痛恨的漆黑一团。其次,象一切具有进步思想而又忠诚于本阶级的封建士大夫一样,白居易的世界观充满了矛盾,他反对君主的荒淫生活,但又不忍目睹自己所属阶级的最高代表受到“过分”的惩罚。他为人民的痛苦留泪,然而对于历史上君主的悲惨下场却也总是抑制不住地流露着伤感的同情。

27.联系作品,分析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1)新颖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化为人们熟知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2)描写琵琶女娴熟的演奏技巧和饱含的深情。(3)描绘乐曲的变化和传达的琵琶女的情感活动。(4)写了听者的感受。(5)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互不重复。

51.说明白居易《琵琶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的特点:琵琶女受人冷落摒弃的悲惨命运与诗人横遭贬谪的坎坷际遇有某种类似,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孤寂之情与诗人身处穷乡僻壤的郁郁心境 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描述与同情,寄托着自己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二者比兴相纬、融合为一,从而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义。

28.元和体 名词解释: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29.古文运动及其两重意义

古文运动:中唐散文文体文风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关係密切;自形式言,是由駢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要求。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称為“古文运动”

两重意义:从内容言,是一种儒学復兴运动;从形式言,是文体改革运动。就其解放文体、推倒駢文的绝对统治、恢復散文自由抒写的功能这一点来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30.韩柳古文理论的主张 1.文以明道,注重实用。

2.不平则鸣,穷言易好。韩愈的“道”指儒家之道

閎中肆外,气盛言宜。韩柳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作家的品德是根本的,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

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4.含英咀华,词必己出。

韩柳自觉遵循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前人积累的艺术经验去粗取精,含英咀华。韩柳古文理论的精华在於对“文”的论述,这凝聚了他们更多的心力,从而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31.唐传奇

1.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称唐传奇,它的出现是六朝志怪和杂史杂传演变发展的產物。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同时也灌输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大多文词简洁优美,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标誌著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 32.唐传奇分期与各自特点

⑴初盛唐发軔期,也是从六朝志怪体向传奇体转变的过渡期,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不够成熟 王度《古镜记》“犹有六朝志怪余风,而大增华艳” ⑵中唐繁盛期

传奇样式成熟,艺术成就高,作品数量空前增多,是传奇小说黄 金时代。题材由神怪逐渐转向现实生活,涉及爱情、歷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方面;爱情小说

• 陈玄祐《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 • 贞元中期到元和末: • 元稹《莺莺传》

• 借寓言、梦幻以讽刺社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传奇作品 • ⑶晚唐衰落期。①在题材上豪侠小说和讽刺小说取代爱情小说而兴起。②出现不少传奇专集。

33.晚唐诗歌题材与风格走向(内容、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 晚唐诗坛整体状况: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题材境界狭窄。

• 前期以“小李杜”成就最高。晚唐诗的例外

• 后期,诗人们更多地感受到个人在歷史和命运中的无奈,创造出幽美深婉、清旷明丽的颓唐诗境,诗歌的气势和力度弱化。

• 唐王朝面临全面崩溃,诗歌向两端发展: • 重提白居易诗歌主张,创作反映社会的作品

• 消沉地追寻个人心理的平静,写出许多散发著哀愁迟暮之气的山水诗

一、杜牧與懷古詠史詩 ⑴政治咏怀诗。五古名篇如《感怀诗》《郡斋独酌》。七律《河湟》《早雁》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揭露

842年,杜牧任黃州刺史,《早雁》x226;p417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運用比興手法,把逃避回鶻侵擾的邊民比作哀鴻,抒發民生哀怨,隐含对朝廷不能御侮安民的不满。

晚唐怀古咏史诗数量大增,情调也与往时不同。晚唐诗人则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情调,悼古伤今

杜牧咏史诗最為人称道。《过华清宫》p418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对明皇贵妃的荒淫误国加以艺术概括,二、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温庭筠的《春愁曲》

三、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皮陆、司空图等人诗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怀。司空图《有感》其二“从此当歌惟痛饮,不须经世為閒人”。

四、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諭

唐末诗人臵身**,关注社会灾难、民生疾苦 • 聂夷中《咏田家》p437 • 杜荀鹤《乱后逢村叟》《山中寡妇》p440 34:谈谈李商隐对唐诗的开拓

以李商隐為代表,在盛唐中唐之后,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 ⑴随著时代的盛衰变化,诗人心理由宏放开朗转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為收敛;

⑵随著诗歌技巧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緻工细;

⑶随著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的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為更多向内心体验搜寻。

这第三重境界在气概上有衰颯式微之感,但从诗歌发展看,则是峰迴路转,通过向内心世界的深入,别开了诗歌天地。35:李商隐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把心靈世界作為表現對象,重在對人物心境的挖掘與開拓。 許多詩所寫的不只一時一事,乃是整個心境,而他的心境又非常复雜。對政治的執著關注,使他的精神境界通之于人世、宇宙、歷史和治亂興衰等方面的探究,在實際生活中,各方面的困擾又纏結於心。這種心理狀態,被以繁复的意象表現出來的時候,便無法明確地用某時、某地、某事詮釋清楚。

 有些詩,雖有一時一事觸動,但著力處仍然在於寫心境,要表現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覺或情感。

36:唐五代词的发展状况(这一题还是最好概述一下书上480 几页的内容)

一:敦煌曲子词 主要反映的内容:书上479页开始共4点 二:中唐文人词:

文人染指词者,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

三:花间词人和晚唐五代温、韦词 37:花间词风

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 花间词风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 花间词把视野完全转向裙裾脂粉,花柳风月,写女性的姿色和生活情状,特别是她们的内心生活。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密室、歌筵酒席、芳园曲径。此外,虽也写郊游中的男女邂逅,女道士的春怀,宫女的幽怨等等,但中心仍然是男女情爱。与这种情调相适应,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所谓“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衣剪叶,夺春艳以争鲜”(《花间集序》)。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花间词风的形成:花间词出现于晚唐五代,离不开当时特定时代、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晚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文人“曲子词”的成熟,也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了市民意识的空前高涨,舞榭歌台、贵府酒筵成了词的流播之地,使得镂金错 彩、偏重闺情的花间词大行其道;巴蜀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花间词写闺情、抒愁怨,委婉言情文体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巴蜀城市文化的兴盛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成型的文化基础;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导致的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氛围,成就了花间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序》)的独特品格;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熏染了花间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下载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

     先秦叙事散文《尚书》、《春秋》、 《左传》 《国语》、《战国策》先秦说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作品的作者和年代: 1. 春秋:左丘明—— 《左传》 《国语》 孔子——《论语》 2. 战国:孟子——《孟子》 庄子—— 《庄子》 屈原——《离骚》 3.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

    古代文学重点必考打印

    古代文学总概论 1、学习古代文学的原因: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文学修养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 文学与广告都需要创造性地、艺术化地运用......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 1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2甲骨卜辞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的简短散文,可以算是散文的萌芽。 3......

    古代文学总结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 1、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是流传在原始人类中的古老歌谣和神话故事。 2、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模仿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劳动说。马......

    古代文学 总结

    《古代文学》总结 1.东汉中末叶,有比较多的文人开始创作五言诗。其中有些佳作广为流传。人们把这些诗称为“古诗”。南朝梁萧统在《文选》中选载了19首这样的“古诗”,题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资料先秦部分 《诗经》: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根......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共5篇)

    一、填空题 1、《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分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 2、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 3、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