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堂深思的化学课
一堂化学课的深思
长兴中学
王建明
东庐中学在江苏南京远郊,地处偏僻,学生来源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几年前东庐的教学质量还是有名的倒数,那么怎么会在短短几年中一跃而成为一所向全国开放的示范学校呢?个中原因只有当你走进了课堂、走近了学生和教师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第三节是10:00一直到10:45,学生中间休息30分钟。我是化学教师理所当然选择了听化学课,由于想要了解许多为什么?所以提前10多分钟就进人了教室。映人眼帘的是“乱哄哄”的场面,而此时听课的教师也已很多了。化学教师也在其中,学生们还是旁若无人的交流着,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此时的教师也没有阻止的意思却采取听之任之的策略。仔细思来这是还学生的本来面目,休息时就应该是生龙活虎。原来还以为这种情形教师的课堂纪律如何维持一定会有问题,其实我的顾虑是多余的。随着上课铃的响起,展现给听课者却是另一面。学生们奔放的思维也随之进入了课堂。上课了,怎么没有老师的呢?走上讲台的却是一个长得并不高的学生,老师在那里?这是我心中的疑惑。学生主持首先把晚上做的讲学稿拿了出来,放在投影机上,呈现在屏幕上的几个问题
1、碳元素能形成哪些单质?
2、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之一吗?
3、描述石墨的物理性质?当学生主持回答到石墨很软所以可做铅笔芯时,忽然从侧面座位上传出了一个质疑的声音,原来是老师,难道软的一定能做铅笔芯吗?此时学生有点搞不清楚了,老师的追问很有说服力:口香糖也很软为什么却不能做铅笔芯?其中有个学生也回答了黑,老师不乏幽默的说,要做铅笔芯除了软还必须像你一样黑。学生们大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第四个话题是C60,学生主持根据预习内容,简单的描述了几个知识点,老师又举手要求发言了,问了主持人对C60的其他知识的了解,主持人实话实说不清楚,此时他没有慌张,采用的策略是请求帮助,学生的思维再一次的活跃起来。纷纷指出可以找网络,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相关的知识,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知识。10:36课进入尾声由学生分发课堂练习,有10个小题,心想来得及吗?在这练习之余,老师把一本记录发到了一些学生手中。我怀着好奇心瞄了一下才知,原来老师把一个班级分成了10个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学习。有紫廉寻梦、畅想哈佛、全无敌队、铁锤队、中国石化共10组。组长们根据学生课上回答的情况进行打分呢?课堂小练习大概用了5分半时间,接着老师把一位学生的答案呈现出来,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不做任何拖泥带水的无效工作,我的担心也是多余的了,因为学生已经非常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了。
启示:这一堂化学课采用的教学模式非常之新,老师与学生形成了共同的学习体,学生通过预习基本掌握了书本上的识记点,老师对这些内容没有作任何多余的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是自觉自愿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被有效的调动起来。但是教师也不是旁观者,当学生遇到深化知识时,教师的点拨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毕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其次学生的分组学习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方面培养了集体的荣誉感。譬如一个学生的考试卷面成绩是100分,但真正的成绩可能是96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组内某个学生考得不理想,96分是组内的平均分。这样就要求成绩优秀的学生必须利用空余时间去辅导学生,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避免了教师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使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了最大化。另一方面分组学习起到了团结学生的目的,优秀学生不会歧视学困生只会帮助他。而较差的学生也没有感到集体会遗弃他,通过同学的辅导而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再次这一堂化学课看似老师非常的悠闲,45分钟大都是由学生主持人在操作,但是学生主持首先是学生委员会的角色,该委员会由两男两女组成,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主持从而锻炼了学习之外的能力,譬如演讲能力、组织能力等,所以这种教学是非常符合学生口味的,它能使学生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培养创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有益的。老师却不轻松,因为这种教学需要教师是一个演员,既有机智的一面也要有幽默的地方,更需要搞笑的元素。所以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胜任这种教学方式。总之学习方式的改变来之于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最得益的一定是我们的学生。
2009-12-20
第二篇:一堂有效的化学课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教师善于启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和谐课堂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标从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要求与原来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课堂能够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了许多老师的共识。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中如何选用装置”的教学片段来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案例的描述:首先,设置问题情景: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作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通过学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你能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选用制备装置取决于什么?收集装置取决于什么吗?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探究兴趣。接着让学生讨论总结,得出:1、作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应该具备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特点。2、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装置有两种。3、实验室收集气体的装置有排空气法、排水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同氢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然后,学生动手实验:选择下面的仪器来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铁架台、试管、集气瓶、橡胶管、水槽、酒精灯……教师辅导,学生组装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案例反思:以上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然后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实验模式。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再通过问题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使其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这个片段中也体现出了新教材实施后教师教学方式上的改变: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如何上好一堂优质的化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优质的化学课
化学课组
刘升
2012-2013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我感触良多,也收获颇丰,因为我处在一所刚刚建立不到三年的新学校,新的环境为我们迎来了崭新的篇章,新老师和新学生更为我们增添了无限的朝气。学校主张“以老带新”的教学政策,我也正是在不断地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长,收获喜悦,收获经验。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我们共同的心声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那么,一堂优质的化学课的标准是什么呢?
1.一堂优质的化学课,首先应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2.一堂优质的化学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3.一堂优质的化学课,应该有“个性化”色彩,不应该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
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优质的化学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统得过细过死。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优质的化学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总之,上好一堂优质的化学课是每个新老师的目标和希望,我现担任高二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因此我得到了很好的锤炼,我认为课堂教学本领的高低才是真正体现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条件。每天在我不断重复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总结了关于一堂好课的成功要素,现在根据实验中学(不同的学生教法会有差异)学生的学习状况,我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堂优质的化学课的成功要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化学实验与课本知识相融合,注重实验带给学生的兴趣与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课堂上如果充分利用实验的优势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让学生喜爱化学。记得一次去听陈小微老师的公开课,她在讲《Fe2+和Fe3+的性质比较》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们清楚的观察到Fe2+和Fe3+溶液的颜色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接着她又让学生代表上讲台做实验,并让全班学生纠正他们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老师再加以更正,从而实现了很好的课堂互动效果。可以说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更能让学生热爱化学。
二、考点演练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注重做题带给学生的信心与热情。
俗语说得好:光说不练嘴把式。做题的效率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最有效方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想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测评,可是学生自身还不具备自我检测能力。因此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灵活地穿插各种高考题型,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学生的信心会大大地增强,学习的热情也会 不断的提升,因为学生们喜欢在一种拼比的课堂氛围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我在讲《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时,不断地举出各种关于浓度的易错考点,学生们主动动手练习,并积极回答,我再通过不同的方法讲解知识,这样既促进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也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本节的知识要点,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灵活运用,注重信息化带给学生的好奇与憧憬。
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老师的专业技能素质尤为重要,现在多媒体教学已频繁的在各地区使用,因为它的特殊功能可以使全国教育联系在一起,所有的老师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尤其是新老师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时候,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各地优秀教师的讲课风格,不懂的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得最好的答案,这样对于新老师的知识素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在课堂上谈笑风生,应对自如,学生们才会像老师学习,更加热爱知识,热爱祖国的文化,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2013-7-2
第四篇:一堂优秀化学课的标准
一堂优秀化学课的标准
优秀的课堂会让学生忘记时间,忘记饥饿完全沉浸在只是的海洋中。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优秀的课呢?通过几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省级国家级公开课的经历我总结出一堂优秀化学课的几点标准。
复习巩固。你想讲的必定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新加的知识,你就要让学生首先想起来这点。一般来说知识点都是层层递进的。我采用的方法是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到讲台前提问,同学们抢答,小组积分,每周总结。
兴趣引课。一节课如果45分钟的话,那么这引课的5分钟是最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这节课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兴趣盎然的听你的课。思想上跟随你。记得在讲授燃烧的条件时,我用了北京奥运圣火点燃的瞬间引课,配合着音乐学生们瞬间就被吸引了。所以接下来的课就很顺畅,师生配合非常高效。
学习目标。不能一开始就讲新课,要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把学习目标简单的介绍一下。比如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学习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解时放热和吸热现象三个大块知识点。就要在引入新课之后马上告诉学生他这节课要学到掌握的内容。他就心中有数,事半功倍。
教授新知。这是最考验老师的一个环节。我在课堂上讲的比较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讨论,自己去想,然后我来总结。这样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而不会昏昏欲睡。但也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想。我把一节课的中心思想总结成最简短易懂易记的,我们的负担重了,学生的负担才会轻。
小组活动。化学中实验是最重要的。化学实验具有特殊性,“惊艳”与“危险”并存。看到现象时非常兴奋,可是不注意操作规范就会有产生危险的可能。每次分组我都讲明规则,每组安排监督员、记录员。确保实验有效安全。
成果展示。这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环节。他们朝气,活泼,热情,勇敢。乐于把自己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最喜欢热烈的讨论后得出结论。他们那么喜欢,我作为老师怎能不提供环境呢?
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教师作为主要角色。把学生自己得出的和通过实验得出的都总结在一起。变成口诀,变成规律。比如紫色石蕊酸里红碱里蓝;无色酚酞酸里无碱里红。这些学生通过实验看到过,编程口诀就非常好记。
习题作业。课堂上的习题不易过难、过于复杂。否则刚刚学会的新知识本来很有热情被难题的冷水浇灭了。我一般都选择书后题,或者将书后题改编程更贴近中考的练习题。作业就更重要,不能让学生负担过重,精选习题。作业不超过30分钟。
通过这样的八个环节,一节课张弛有度,既不死板也不杂乱。每一节化学课就像一次神奇的旅行。从变化到性质、从氧气到空气、从化学式到化学方程式。通过一年的学习不仅中考能取得好成绩。在将来的化学学习中也保持了相当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将它进行到底么?
第五篇:怎样上好第一堂化学课
设计三个精彩“亮相”,上好高中化学第一节课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对学校而言,却是“一年之计在于秋”,秋季一开学,学校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学年,新陈代谢已经完成,一批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一拨新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读书,这时,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第一节课,而对学生来说,最盼望的也是第一节课,那么,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呢?我认为,对于高中化学的第一节课来说,关键的是设计好三个精彩的“亮相”。
一.为自己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师生见面,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对于自己的亮相一定要精心设计,力图给学生留下一个最深刻的第一印象。
一般来说,教师的亮相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外表,一定要干净利落,显得精神饱满。但仅有外表是不够的,还要把自己最突出的教学优势表现出来,尽量在第一次上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这能为将来的师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该如何设计下一步的亮相呢?最重要的是分析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特点“量身定做”。比如,有的老师,尤其是现在刚毕业的年轻老师,英语功底不错,那么,你就可以用英语设计自己的开场白,让学生从佩服你的流利英语开始,对你和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有的老师,擅长绘画,那就可以事先画上一张化学家的头像或者火箭升空、陶瓷写生的作品,从精美的图画开始讲述化学发展的历程从而引入话题;还有的老师,写得一笔好字,那就可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上自己的大名或自己最想与学生分享的一句话,从与学生的交往开始进入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别的特长,也可以就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设计几个引人入胜的实验,把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发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亮相设计。
有这样一位老师,字写得不怎么样,但电脑水平不错,他就用电脑制作了一个漂亮的课件,带着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了第一节课,精致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丰富的内容都让学生大开眼界,兴致勃勃,他成功地扬长避短,给了学生一个最佳的第一印象,后来再上课的时候,他在写字上的缺陷也被淡化了很多。对他来说,这就是最聪明最精彩的亮相设计了。
二.为高中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教师自身的亮相虽然重要,但却不应该是第一节课的重头戏,而仅是一个引子,接下来要完成的,则是为高中化学知识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了。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那么,在第一节课里,教师就要让学生对高中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大体了解,使他们在心理上做好准备,然后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加速适应过程的完成。
高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分成无机和有机两大块,而无机化学又是以元素周期表为主线来编排的,对于每一主族的元素,又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变化规律等,再穿插一些理论知识,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网络,那么,要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网络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必须借助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录象带、VCD碟等,条件有限的可以自制一些图片和幻灯片等,帮助学生在头脑里构建一幅知识网络图。
这个网络图不宜设计得太复杂,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刚刚从初中升上来的,此时他们的思维特点还是以具体为主,如果把图设计得太复杂,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反而不可能对高中化学知识有多少了解,这样是费力不讨好的。
在讲解这个化学知识网络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法进行初步的指导,比如: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注意实验现象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灵活记忆;在学习物质的量时,要抓住概念和公式,勤思多练等。避免学生在以后摸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走太多弯路。
三.为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亮点,而且从试点地区近年的高考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但现在的学生因为小学初中并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所以,在第一节课里,教师为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个精彩的亮相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那么,在前一个部分对知识网络的介绍中,就要对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一点说明。在这一部分里,则可以侧重在以一个课题为例,阐述一下如何对它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可以很小,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我们来研究“纸”,那么,可以研究些什么呢?可以查找资料研究纸的种类、用途,可以去调查居民生活中用得最多的纸是哪几种、平均月耗纸量多大,可以去工厂了解造纸原料的来源、成本、原料与纸质的关系,还可以去造纸厂检测污水排放的情况等等,从很多方面来进行研究,可以做出很多不同的课题,也要运用到很多科目的知识以及各种能力。整个过程,包含查资料、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象这样以研究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做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就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最后,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就绪言中的相关内容,留一个小的研究性课题,比如,你可以从化学史的角度,让学生去查找“中国化学发展对世界化学发展的影响”的资料,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图书馆等得到需要的资料;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材料”的实物或拍摄“材料“的照片,然后编辑成册,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取证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在高中化学的第一节课上,如果上述三个“亮相”都很精彩的话,可以想象,将来的化学教学就会较顺利地走上师生和谐协作的道路,而学生们也大多会回报给教师一个同样精彩的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