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资料1

时间:2019-05-14 18:1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文学资料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文学资料1》。

第一篇:现当代文学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是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旨在促进我国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文化繁荣的基本方针;坚持在文艺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计论。

(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作家作品: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宗璞《红豆》

2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是由现代京剧等改编移植的一种戏剧形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所有的“革命样板戏”都是在“京剧现代戏” 和小说、电影、话剧以及民族新歌剧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京剧现代戏”,又主要是根据“沪剧”、“淮剧”和“话剧”等戏剧形式移植的。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 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等第二批“样板戏”。

(样板戏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继续。是当时革命斗争与巩固政权的需要。自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共产党一直在试图创建自己的文学,并且把文学作为一种革命与建设的工具。样板戏人物是三突出、高大全的钢铸铁浇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

3朦胧诗:

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是指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的歌唱。“白洋淀诗群”是它的血脉。

朦胧诗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主要特征是在艺术上,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代表性的诗人和诗有:北岛;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江河的《祖国呵,祖国》;杨炼的《大雁塔》;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

(回归了诗歌的本质。朦胧诗派以反叛的态度表现了他们的现代意识,大胆地对这个世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在艺术上,他们把诗从庸俗升华为高雅,从生活上升为艺术,恢复了现代诗的意象化传统,并对意象思维进行了新的拓展与创造。)

4反思文学:

(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文学是从政治、社会层面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教训总结的文学现象。具体说是反思建国以来多种运动和极“左”思潮对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显示生活和人们精神上的烙印;反思党和人民的关系,批判官僚主义;对扭曲人格或心理及“国民性”的剖析和针砭。

它思想深邃,富于理性色彩,反“左”意识强烈,主题深刻。它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深度和历史容量,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读者的反思意识。

代表作家作品:高晓声的《“漏斗”户主》;张贤亮《绿化村》、《灵与肉》;王蒙《蝴蝶》;(人道主义:戴厚英《人啊,人》;婚姻题材: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知识分子题材,知青题材等)

5地下诗歌:

是写作和“发表”都处于秘密、半秘密状态的诗歌。作品的存在方式是以手抄本形式或手稿在读者中流传或保存,在创作当时不能发表。

“文革”时期,一批被残酷的政治和思想斗争无情置于敌对地位和社会低层的诗人创作的诗歌。

代表诗人作品:“七月派”诗人:曾卓《有赠》;绿原《又一名哥伦布》。“九叶派”诗人:穆旦《春》。知 青地下诗歌最先探索者:黄翔和食指。文革地下诗歌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诗歌群落“白洋淀诗群”:多多、芒克,北岛。

6文化寻根小说:

文化寻根小说是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它包括在文化寻根文学里,文化寻根文学是超越社会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思考的文学现象。

儒道文化寻根小说以传统文化哲学观为基础,努力于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续接”,着力表现的是传统中国的儒道文化思想。代表作家作品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史称“三王”)以及系列小说《遍地风流》等。《棋王》是他的代表作。

神秘文化寻根小说受拉美现实主义影响,以非常态人物及其非常态行为方式的描写,揭示民放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具有较强的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代表作家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1984年,他发表了《文学的根》,提出了 “寻根”口号。这篇文章被称为是“寻根派”“宣言”。

原始文化寻根小说是指那些以大漠荒野或闭塞落后地区为背景,表现渔猎、放牧等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人的原始生命力和自然人格的作品。代表作家作品有郑万隆的《异乡见闻》,莫言的《红高粱》和张承志的《黑骏马》最有代表性。

(其他代表作家作品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的《那五》,贾平凹的《古堡》)

7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的小说。反权威、反主体、反文化、反历史成为他们小说创作的追求目标。

(先锋文学标志着一种充满创作欲望的前卫艺术姿态,既具有艺术创作的自觉意识,又表现着对既成社会规范和艺术传统的叛逆或超越企图,构成一个时期罪尤生气的文学现象。)先锋小说被一些批评家认为“现代主义”小说的中国化文本。

80年代中期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的《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代表作家作品:洪峰《瀚海》、苏童《妻妾成群》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格非、叶兆言、孙甘露《访问梦境》、北村等

二、简答题

1文革前四次文艺批判运动(P18—25):

①延安整风运动对王实味、丁玲的批判: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的《反对党八股》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始。

王实味的《野百合花》,先是被打成“托派”,最后被枪决;丁玲、罗烽、艾青的文章——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长期被视为“毒草”,并于1958年受到政治批判式的批判。是延安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的文学批判运动。开了从思想批评上升为政治斗争运动的先河。

它以政治斗争替代文学批评的运动方式,采取行政的手段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群众批判运动的方式,对批判对象进行分化处理的手法,都为新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瓦解,埋设了有害的精神种子。②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国内重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样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尤其在文艺领域揭开序幕。

1951年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就是先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批判《武训传》宣扬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改良主义”美化了封建统治者,污蔑了农民革命。成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群众性思想的批判运动,成为新中国首例名为作品讨论实为政治思想批判文案。

确立了文学从属于政治这个观念的权威地位。③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思想的批判:

1954年,毛泽东亲自发动了对《红楼梦》研究的思想批判运动。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是导火线,主哟批判对象是胡适及其“资产阶级唯心论”。

把意识形态斗从文艺界扩展到学术界,标志着文艺界和学术界的“公共空间”从此残缺不全。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批判认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根本性错误”,“实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和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文艺方针背道而驰的”。

胡风后来回应“三十万言书”,后来又被指斥的所谓的“五把刀子”。

是批判规模声势之大、涉及面之广、牵扯人之多、远远超过了此前的文艺斗争,批判所损害的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而且涉及到私人生活领域,助长了极“左”思潮的畸形发展。

2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

(参考)(1叙事、写景、抒情并用、诗情画意,有“诗的小说,小说的诗”之称。2长于白描手法刻画人物。3语言清新、优美。)

3《红旗谱》的思想内容的艺术特色(P69-70)

梁斌的《红旗谱》被某文学史家誉为“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小说以翼中平原上的革命风云为背景,通过朱老忠、严志两家三代和冯兰池一家两代尖锐的冲突,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道路。由于小说将“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虎子掉泪下关东”、“朱老明三告冯友兰”这些古老而又惊心动魄并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和“反割头税”斗争、“保二师**”运动糅合组接,因此小说基本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

(主要人物形象朱老忠:兼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农民革命斗争英雄;春兰(与运涛的相爱):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之一。严志:内向、软弱、善良,打官司诉败,奶奶暴死、丢失“宝地”、儿子被捕,沉重的生活磨难激起了他反抗的火花。逆来顺受,安分守己。小生产者的保守性狭隘性使他患得患失,在斗争中表现得软弱。)

①“民族形式的主要问题是语言问题”。小说吸收了新的、活生生的群众语言: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②采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布局和表现技巧,每章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通过人物对话、行动,粗线条勾勒人物性格特征。如开篇的契子“朱老巩大闹柳树林”。

③民族风格的展现。形成了新时代的“燕赵风骨”。

④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的描绘。

4比较分析杨朔和刘白羽的散文特色(P119—P123)(具体看书有五点)

①取材;②诗意;③感情;④结构;⑤语言;

5《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P160—161)(具体看书有三点)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剧本以北京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塑造了将近70个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从1898戊戍变法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将近50年的历史变迁。(参考)

1、结构上采用四种方法:

(1)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串全剧,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康顺子。观众不但看到了这些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而且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了时代的变迁;(2)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3)采用自报家门的传统表现方法,让每个角色都有说自己的事;

(4)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而去。因此,人物虽多,但主线明晰,事件繁多,情节不乱。

2、个性化的语言

6从文化小说到寻根小说的历史文化语境是什么?什么是“文化语境”?(P213—214)(具体看书有四点)

7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P234—235)(具体看书没具体划分,联合内容看各段第一句)

“新写实小说”涌现于80年代中后期,是一种以写实为主,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文学现象。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官场》;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桃花灿烂》;叶兆言的《艳歌》;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等。(参考)①以写实为主,强调在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的过程中给读者“毛茸茸的感觉”;

②主题表现为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③作家只作冷漠叙述,不作价值判断。④显现出悲剧形态的美学特征。

8舒婷诗歌的特点(P295—297)(具体看书,没划分,联合内容看每段第一句)

舒婷是有代表性的“朦胧诗”人。主要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舒婷擅于用单纯的意象反映丰富、复杂而又深刻的内涵。

(参考)在诗的内容上,善于揭示理想追求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表现一代青年被愚弄、被遗弃后从迷惘到觉醒的痛苦、欢乐的过程。80年代后,舒婷就像一个行吟诗人,扮演了一个安慰者的角色,安慰那些在不断挫折和严酷考验面前变得悲观失望的同龄人。

在艺术上,舒婷往往在朦胧中以通感、比喻的手法构成象征;同时,她常常借助转折、假设、让步的句式和语序构筑情绪。

三、论述题

1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41—45)(具体看书有三点,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参考)

①以农村为题材,以农民为描写对象,塑造各类农民形象。(歌颂先进农民,批判小生产者的弱点,打击农村中的反动势力。)

②歌颂解放区的新生活,反映解放区农村的伟大变革。

③探索现代小说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道路,坚持为农民创作。

⑴故事性强,借鉴传统评书,单线发展,脉胳分明; ⑵以烘托手法写人物;

⑶语言通俗、流畅、简洁、质朴、充满乡土气息。

2论析王朔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P253—257)(具体看书,没划分,联合内容看每段第一句,结合作品分析)

(参考)王朔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文坛上,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早期作品如《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都是模式化的言情小说。但是其取材、口语化的表述已有“新写实”趋向。《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等“顽主”系列的发表,社会迅速形成一股“王朔热”。

王朔作品以其颠覆性的叙事方式反叛了占统治地位的知识分子话语,一切既成的道德伦理、一切美好、崇高、庄严、神圣的情感和价值都受到了无情的戏谑和调侃,而化为轻松的一笑。王朔小说之所以在当时引起一定反响,客观上是它表现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变化,为市民文化争得了自身言说的一席之地。艺术上,他好用“文化快餐”的方式和“反智”的策略,故而对传统精英文化的高雅也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冲击。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下册 整理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

※非常重要一般看看

1、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概念

1949年后:新中国建立为界

1990年后:最近的文化板块

最近10年:时间的当下性

1917~今: 用白话文、新思想写作

2、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

时间:1949.7.2-19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郭沫若致开幕词并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1)名义上的“群众团体”,实质与政权机构里的文艺部门一样安排和管理全国的文艺

工作。

(2)体制内的等级关系:老解放区高于新解放区(原国统区)

4、《武训传》事件与《红楼梦》研究问题(可能是简答)

《武训传》事件

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源《武训传》1950年12月在全国公映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武训传>的讨论》在《人民日报》发表:不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奴颜婢膝,狂热宣传封建文化周恩来、周扬作检讨,上海市文管会副主任兼文化局局长夏衍于1951年8月26

日《人民日报》发表《从武训传的批判检查我在上海文化艺术界的工作》

总结:195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江青参与的毛泽东审改的《武训调查记》;8月8日发表周扬《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源<武训传>批判》

影响:为以后的文学批判运动开了一个先例

《红楼梦》研究问题

旧红学:王梦阮、蔡元培

新红学:胡适、俞平伯

俞平伯1923年出版的《红楼梦辨》修订后于1952年出版,易名《红楼梦研究》,并发表《<红楼梦>简论》等文章。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史哲》1954年9期发表。

1954年18期《文艺报》转载此文,冯雪峰撰写低调的“编者按”。

1954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两作者的《评<红楼梦研究>》,将俞平伯的研究与胡适联系起来。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运动的真正目的:“彻底清算胡适流毒”(1955.3-1956.4,300万字的批判文稿)※

5、反右运动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论调突变。在“帮

助共产党整风”的名义下,少数“右派”正在“向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挑战”。同日,中共中央发出了毛泽东起草的《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开始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反右运动”。

6、对“双百方针”所鼓舞起来的“百花文学”及其理论的批判

(1)理论批判

1956年9月何直(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1957年1月巴人(王任叔)《论人情》

(2)作品批判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林震

刘世吾(组织部长):就那么回事

宗璞《红豆》

北平国民党败退前女大学生:江玫恋人:齐虹

7、“大跃进”民歌运动及“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该是革

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8、诗歌创作

颂歌胡风《时间开始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田间《天安

门》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王莘《歌唱祖国》

战歌50年代初从战争中走出来

国际冷战环境

战争心态

9、“大跃进”民歌运动及“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该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10、艾青《礁石》被打为右派作品

11、郭小川诗歌创作分期

1、政治抒情诗

带政治鼓动色彩,激情澎湃,颇具号召力

50年代中前期:《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

2、探索期(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

倾注了自己对现实、历史、人生的某些思考,同时在艺术上也力求摆脱堆砌政治

口号的缺点,而注重形象塑造和诗意描写

代表性作品《望星空》

3、新辞赋体

60年代以后是郭小川的诗歌定型期,所谓的“新辞赋体”便是在这时形成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12、贺敬之两类诗歌

1956年后。这一年,他发表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两首诗,此后一发不可

收拾,先后写作了《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又回南

泥湾》、《雷锋之歌》、《放声歌唱》等较为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大概可分两类:

一是抒情短诗,《回延安》是其中的代表;一是长篇政治抒情诗,《雷锋之歌》

是代表。

(三)贺敬之两类诗歌的艺术差异

在艺术表达上,前者较为精细,在意象与意境的构建上颇费苦心,也比较讲究炼

字造句,其中如《回延安》还化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将比兴、对偶、排比等艺术手段交叉使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情;后者则借鉴了

“楼梯式”这种马雅可夫斯基首创的形式,比较注重押韵、字句的排列、节奏的工整。

13、《天山牧歌》的思想内容

在政治话语一统天下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较为清新自然、纯朴真挚的抒情风格,以及对热烈、美好、活泼的青年男女爱情的描写,给当时的诗坛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在闻捷那里,受到赞美的爱情只有一种:那就是与劳动、社会主义建设、高尚的政治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情,因此,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便常常成为美丽姑娘爱慕的对象。

闻捷的《天山牧歌》是以爱情诗面目出现的政治颂歌——通过爱情描写,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道德,歌颂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崇高的建设者,才是这些诗的真正目的。

14、《天山牧歌》的艺术特征(非常重要)

闻捷诗歌在当时成功的原因,除了借助那个时代甚为少见的爱情题材之外,还在于其作品所显露出来的艺术特征。闻捷善于捕捉、描写爱情状态中青年男女微妙的心理,并构建和渲染一种戏剧化的爱情生活场景,《天山牧歌》中的众多篇章之所以吸引当时的读者,一个很大的因素便在于此。如《苹果树下》以一年四季喻写初恋中的朦胧而热烈的男女情感,《舞会结束以后》和鼓手对姑娘的热烈追求。

15、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内容作品联系

16、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茹志鹃《百合花》

17、李準《李双双小传》

“小真实、大虚假”“父法”与“党法”的冲突

18、王愿坚《党费》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世俗人性情感:真实性我、妻妓女:徐文霞

英雄精神世界:虚伪性加丽娅恋人:张俊

19、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名利场中角逐的颜延之、故作高深装腔作势的惠远

20、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

21、两大类别:革命历史题材与社会主义改造题材

(1)革命历史题材(旧民主主义革命题材)

军事题材、英雄传奇题材、革命者成长题材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青春之歌》

对正义战争与革命英雄的高尚品质的歌颂

(2)社会主义改造题材:农村合作化题材;城市工商业合作化题材

《创业史》,《上海的早晨》

冀中平原,锁井镇

朱老巩父、朱老忠子、大贵子;严志和父

胆小怕事软弱、运涛子、江涛子

冯兰池父、冯贵堂子

地主

24、《红岩》是另一种类型的革命历史小说。

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性,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而由“革命传统报告”改写而成的。从创作方式来说,它的署名作者虽然只是罗广斌和杨益言,但实际上它是多方面人员集体创作的产物。

25、《林海雪原》,曲波(1923-2002)

26、《创业史》,柳青(1916-1978)内容看看

梁生宝较虚假

梁三老汉人物塑造较成功

28、1961—1962年相对宽松的文学环境 刘澍德的长篇小说《归家》

29、“两个批示”的问世

在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北戴河会议”)上,他将党内对于大跃进的不

同看法以及在农业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局部调整,指斥为“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把反对国际修正主义与国内各种问题联系起来,在意识形态领域迅速逆转,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全党把工作重心再次转向阶级斗争。(转折点)

① 1963年12月12日在关于柯庆施抓曲艺的汇报材料上,毛泽东作了如下批示:

各种艺术形式——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不能低估电影、新诗、民歌、美术、小说的成绩,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少。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社会经济基础已经改变了,为这个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部门,至今还是大问题。这需要从调查研究着手,认真地抓起来。许多共产党员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这是毛泽东在“文革”前夕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著名批示中的第一个。②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又在《中宣部关于全国文联和所属各协会整风情况报告》草稿上作了更严厉的批示:

这些协会和他们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据说有少数几个好的),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如不认真改造,势必在将来的某一天,要变成象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团体。

※30、1964至1965年间,毛泽东先后授意批判《海瑞罢官》,都因受到彭真的抵制而未果。

后江青在毛泽东的布署和支持下,赴上海组织写作班子,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终于在《文汇报》发表。(注意刊物时间及作者!)

31、“八个样板戏”的公布

公布的时间是1966年11月28日

公布的场合是在“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召开的“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上

公布人是“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康生

这八部样板戏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32、1966年2月,江青取得了林彪的支持,在上海秘密召集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干部,观看了30多部电影和三场戏,并阅读毛泽东有关文艺的论述,座谈部队文艺工作。最终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

33、文艺思想专政论:《纪要》认为建国后的文艺界被一条黑线专了政,“这条黑线就是资

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被划进这条黑线的主要论点有:“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等 ,即所谓“黑八论”。

34、三突出:1968年5月23日于会泳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

东思想的阵地》,第一次提出“三个突出”的人物塑造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即中心人物来”。后来姚文元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润色,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同时,将“三突出”理论规定为“无产阶级文艺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在整个“文革”中,“三突出”不仅是创作的根本原则,也是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它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和人物关系变成了简单庸俗的公式,从而产生了一批概念化的造神文学作品

35、茶馆——人像展览法

36、根本任务论:《纪要》还指出“文化革命要有破有立”,并提出了纲领:“我们要标新

立异,我们的标新立异是标社会主义之新,立无产阶级之异。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资料(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第三次作业讲评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吕纬甫。

2.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苏雪林的《沈从文论》。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后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4.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虎妞。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6.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星空》中。

7.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8.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华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中的主人公。

9.王光东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

11.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12.《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13.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神”、“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14.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

15.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腐蚀》。

16.《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傩送。

17.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施蛰存。

18.《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胡四以及洋奴张乔治。

1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废名。

20.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屈原》。

现在大家在对于填空题已经很少会出错了,我只是不知道大家为此花了多少时间,如果能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那还算可以,不然,肯定会影响后面的题目,特别是最后一道分析题。

出错比较集中地出在第14题“曹禺的三大杰作”的理解上。也许,有人会认为,《原野》也是曹禺的杰作,因为现在有人都说曹禺有四大杰作,还有说五大杰作的(加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家》),但这个题目的限制是“三大杰作”,也就是说要在曹禺的所有剧本中选出最为优秀的三部,因此,应该填《北京人》。此外,也还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如第1题,有人不小心,将“吕纬甫”写成“吕伟甫”,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我们有明确要求:“不得有错别字”,因此,一个字也将丢掉这一分。还有同学将第20题的“屈原”的“原”字写成上面一个“厂”字头,下面一个元旦的“元”。这是一个不规范的简化字,电脑打不出这个字,辞典上也没有这个字,但平时有人就习惯这么随手写,在考试时是不行的,我们也特别作了要求:“书写规范”。更离奇的是,有两位同学将第8题的《牛天赐传》写成《朱天赐传》,这我就完全不懂了,第二位很有可能是照抄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但第一位同学是看书看花了眼?

在大家拿到手里的作业册上,填空题部分有一个印刷错误,(我自己的电脑中并没错,估计是编辑部没用电子稿,而是自己重新录入的,未校对出来):第7题将“沈从文”印成了“浓从文”,有不少同学在作业本上主动给改了出来,但也有许多同学并没发现。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C)。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2.《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B)的作品。

A. 沈从文 B.废名

C.周作人 D.鲁迅

3.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B)。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4.请先阅读这段文字:

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然后,再根据“《太上感应篇》”和“吴老太爷”等关键词,判断这段文字出自(D)。

A.老舍的《骆驼祥子》 B.鲁迅的《铸剑》

C.沈从文的《边城》 D.茅盾的《子夜》

5.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C)。

A.《理水》B.《出关》

C.《非攻》 D.《铸剑》

6.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00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7.小说《纺纸记》的作者是(A)。

A.废名B.萧乾

C.林庚 D.芦焚

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D)。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9.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A)。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蜕变》

1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C)。

A.《月牙儿》 B.《柳家大院》

C.《我这一辈子》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C)(D)。

A.《文学杂志》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2.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是(A)(B)(D)。

A.《惶惑》 B.《偷生》

C.《幻灭》 D.《饥荒》

3.萧乾的主要小说作品有(A)(B)(C)。

A.《篱下集》B.《栗子》

C.《梦之谷》 D.《谷》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A)(C)(D)。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B)(C)(D)等。

A.曾文清 B.仇虎

C.陈白露 D.侍萍

令人高兴的是,有同学在这里又为我改了一个错,即第一题的C项《文学月报》,应为《文学月刊》,也许其他同学也发现了,但没有敢改。其实在上一题“单项选择题”的第8题中,《文学月刊》已经出现过。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这一题大家都做得不好,几乎是人人都只有照抄书上的两句话: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说:“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似乎是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连“可谓”之类的措辞也不带改一下。在这个题目上,大家丢分的很多,一半以上丢了2分,有的甚至丢了3分,因为连抄都没抄全。也有的对京派和海派作了解释,但没有说到点子上,也因此而丢了1分。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鲁迅为什么会“各打五十大板”,就会说得十分明白:鲁迅在他的一生中,不仅对传统文化一直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对当时的执政府和一切与执政府媾和的人也一直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他与陈西滢的斗争就属于后者,他始终认为这是公仇不是私仇。由于京派作家跟陈西滢都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京派中的著名女作家凌叔华也就是陈西滢的夫人,因此,在鲁迅看来,他们主要远离政治实际上也就是在政府的“帮闲”。虽然,在京派作家的眼里,上海的作家都属于海派,但在鲁迅看来,真正的海派是以新旧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下海”捞钱的文人,他们已经堕落成出版商的工具和走狗。

当然,也许我们的题目上也有一些问题,说得不是很明白,应在加上一句“为什么”。但大家无论是在在回答什么问题时,都不能只是简单地抄书,一定要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个题目大家都做得不错,大多数同学都谈到了以下主要原因:他放弃了自己创作的个性与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完全按照当时流行的主题先行的路子去深入生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如履薄冰,惟恐歪曲了生活,违反了政策。作者本人的创作完成后,又经过多次审查和反复修改,结果成了思想的传声筒,作者所特有的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此外,有的同学还补充道,曹禺在创作谈中说,许多剧作家,包括自己在内,都在处理人物思想转变时感到困难,认为这是剧本创作中最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因此,顾虑太多,不敢放手,结果削弱了人物的性格的鲜明性,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也有的同学补充说,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名声大了,地位高了,十分在意别人特别是领导的看法和态度,创作上的自信心锐减,写作多是为了配合形势或完成领导布臵的任务。1951年他主动提出要写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剧本,得到了领导的赞许,于是他写出了《明朗的天》……

3.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出现多次的题目,但这个题目犹如一个陷阱,许多同学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还不够,或者说读得不全。教材在72页中说,在老舍的“市民形象”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又称理想市民)。但教材在78页中又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也占有显著的位臵。

虽然如此,大家对老派、新派及正派市民及特点的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

4.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与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有什么不同?

最好是先说明“革命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丁玲、胡也频、蒋光赤的作品为例,也可以茅盾自己早期的作品或别的初期左翼创作为例,然后再针对这些特点说明茅盾小说的发展和变化。有的同学虽然提到革命文学,但由于只是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与革命文学不同,对革命文学的特点并没有作出符合实际的说明。也有的同学虽然也说到了革命的特点,如“文学等于宣传”、“小说应当起唤醒民众的重大责任”等,他们所说这些特点只是一种推测或想象,除了有人说到“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外,并没有说出当时革命文学的一些十分典型特点,如“革命加恋爱”、“三人行模式”、“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愤激情绪”等。

从这个题目暴露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对诸如“革命文学”这样的文学史上常识不了解,或知之不多。因此,这个题目大家普遍答得不好,比较好一点的同学只凭借着自己对茅盾的了解,十分勉强地作了这样的回答: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是茅盾早期创作中表现出的创作手法,作者主要想为“革命”而写,想通过作品给人们指出一条正确的革命之路,而又缺乏生活体验,使作品显得生硬、牵强,使人感到概念化、说教。而茅盾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创作的《子夜》等一批现代社会剖析小说,重视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概念化,同时也开创了现代社会剖析小说之先河。这类小说……

五、分析题(40分)

1.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何礼赞,即表现在什么样地方。不是问“为什么要礼赞……”用不着去讲一大堆理由。有的同学对作品很熟悉,但不会回答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答非所问”。

选择这一题的同学不多,但也有的同学做得不错。在这个班上,我并没有讲曹禺,在大家做这次作业时,我的关于曹禺的辅导也还有做出来,而有的同学却靠自己的学习,很好地掌握了曹禺的创作。

例一,在以蘩漪、仇虎、愫方等人物形象为例,说明了曹禺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后,这样写道:曹禺对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特别敏感,可以说是这位悲剧性剧作家的天赋,当然又跟他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相关。曹禺早年生活的经历是不幸的,他生下来三天,母亲就去世,父亲是一个日渐潦倒的封建官僚,脾气暴躁,在家里动辄发火骂人,整个家庭气氛极其沉闷压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曹禺自小就充满恐惧心理,处处谨慎小心,非常孤独寂寞。成年以后的他依然如此,不爱讲话,善于幻想,对外界的议论特别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作为一个天性脆弱的知识分子,曹禺却在《雷雨》、《原野》、《北京人》中一再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蘩漪、仇虎、金子等性情激烈、充满强大的心理能量的人物,都是他最花心力去塑造的。这也许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所谓补偿心理。曹禺之所以特别向往“蛮力”,其实正是出于他自身的生存欠缺。

例二,也有同学从曹禺早期接受过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出发,这样写道:这段基督教文化的启蒙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的人生观、创作观的形成有相当作用。从曹禺话剧创作模式来看,表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典型的社会道德剧:《雷雨》是“迷惘人生的罪恶与罚”,《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北京人》是“原始野性的呼唤”。从曹禺剧作的人物来看,他们都是上帝苦难的子民,可分为贪婪型(如周朴园)、淫乱型(如蘩漪)、仇恨型(如仇虎)等等,这里都渗透着基督教的人文意识。另外,对于前期曹禺来说,“家”是一个无法挣脱的梦魇,一个外在的心狱,而冲出“家”的桎梏,即出走,成为曹禺剧作一再重复的潜在主题。在这种心态下,曹禺创作了一系列人物,使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一种原始的力量,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作者要在其作品中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

2.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有的同学对“牧歌”和“田园诗”是一回事,还是两种不同的两回事并不清楚,心中没数,说起来就不可避免地有些含糊。有的同学甚至说“牧歌泛指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田园诗是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二者究竟什么关系,他不敢说。但也有同学开宗明义,一上来就肯定地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牧歌情调……”

例一,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有名的《桃花源记》,文章提到的世外桃源,就在沅水下游,与沈从文的家乡一水相连。一千五百年后,沈从文在他的《边城》里,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这儿的风景和人物更加令人心醉!翠翠这个天真美丽的姑娘,就是山水的精灵吧!从她那水晶一般的大眼睛里,可以看透她那纯洁如水的心灵。她是无言的大自然滋养出来的,没有沾染一丝一毫尘世的污浊。一切出自天性,无论是爱,是天真,还是勤劳、自重……老船夫的身上,也洋溢着边地人民淳朴、豪爽的人性之美。大老、二老、船总顺顺,也都显示出各自的人性之美来。总之,这里没有一个坏人。而这些美的人物,又都活动在这样一个美丽而原始的、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世外桃源里,对沈从文来说,这一切都是他遥远的美好回忆,是可以用来对抗和回避喧嚣的都市生活烦扰的精神“自然保护区”。

例二,在对“牧歌”和“田园诗”进行简要说明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边城》就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均已失望的情况下,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那里,在似乎不文明的生活中发现了人性的美。……地处边界有茶峒,生活是那么宁静安谧,然而又是停滞沉闷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那么低微,知足常乐。作家编织了这样一个动情动人的故事……

例三,回答得最好的,也是行文最为放松和随意的。她在解释了“牧歌”和“田园诗”这两个概念后,这样写道:沈从文的作品《边城》非常具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我在读过之后,从中体验了两种美的意境,一种是自然环境的美,一种是人性的美。然后再分开论述,最后总结说,作品之所以有牧歌田园诗的风格,是由于作者注重意境,善于“造境”,重在表现风格和人情,使优美与平庸交织,淳朴与健康并存,把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尽量融入简朴的生活情致之中,人和自然合一,或者自然环境成了人物的外化……

第四篇:现当代文学

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特点:

1、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价值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讲,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伤痕文学表明文学真实性的回归。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心武 《班主任》 卢新华 《伤痕》(“伤痕文学”源此而得名)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宗璞

《我是谁?》

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紧随在伤痕文学之后。特点:

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天云山传奇》 刘真

《黑旗》

张弦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

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许多作家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便是改革文学。时间:1978年改革开放后。特点:

1、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2、在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对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在当时被称为新人物形象塑造。代表人物和作品: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锲

《改革者》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种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时间:1985年前后。特点:

1、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2、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

3、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人物和作品: 汪曾祺 《受戒》 韩少功 《归来去》 贾平凹 《古堡》

先锋小说

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点:

不仅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方面,而且在思想观念、文学精神上,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接收和吸纳。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徐星

《无主题变奏》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新写实小说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时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点:

1、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原生状态的感觉。

2、在主题上更多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代表人物和作品:

刘震云 《一地鸡毛》 《单位》 池莉

《烦恼人生》 《不谈爱情》

张贤亮代表作,作品内容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讲述的是主人公许灵均苦难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土地和乡亲中找到灵魂归宿的精神历程。

汪曾祺作品内容,特点 作品内容:

80年代的小说世界面貌“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职业》、《幽冥钟》;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如《受戒》、《大淖行纪》;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噱,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

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从平淡转向苍凉。特点 :

1、在汪曾祺小说中,那些随时插入的成分,多关乎风俗民情和自然景观,且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说到哪儿是哪儿的神韵展现出来,它不只是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而且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

2、就叙述的语言质地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敛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3、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

贾平凹代表性作品 小说集《野火集》、《天狗》、《兵娃》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等。

在80年代的小说,以对西北乡土人生的表现著称,在艺术上独具一格。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强烈关注的同时,注重从乡土社会的历史、风物、地理、掌故中汲取创作的元素,厚重沉郁,富有浓厚的民间文化的气息和生命力。

莫言《红高粱》内容,叙事策略特点 内容:

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叙事策略特点:

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首先,小说中的“故事”是以“非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即小说的展开并非依循事件的逻辑来建构,而是由感觉引导,有情绪推动。它通过叙述者“我”在现实与过去的“追忆”之间的自由穿梭,将完整连续的事件链条彻底打碎和肢解,竭尽打乱时空顺序之能事。于是,情节的逻辑联系最大程度地被淡化,叙述显得自由散漫,了无拘束且生气勃勃。

马原代表作

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中短篇小说《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师》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平坦》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质,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观念对80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归来者”诗群

因为政治原因从50年代中期起陆续在诗坛隐失,后来在拨乱反正中得益平反,于是重新提笔“归来”的诗歌创作群体。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创作群体成员庞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能自觉地在创作中贯穿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与作品:

艾青 《归来的诗》 《在浪尖上》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以莫明这样一些特征。时间:20世纪80年代。特点:

1、诗人抒情主题的回归和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2、体现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3、显示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4、运用象征的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现实世界的描述模式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模式,使诗中的一系列形象获得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代表人物与作品:

北岛 《回答》 《一切》

顾城 《一代人》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高行健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徐迟代表性作品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新生代作家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特点:

1、一方面他们认为,写作等同于生活本身。

2、另一方面,“在边缘处叙述”也表明新生代小说在艺术形态上对“返朴归真”境界的追求。

代表人物与作品:

陈柒 《时光与牢笼》 《无处告别》 朱文 《我爱美元》

鲁羊 《银色老虎》 《九三年的后半夜》

王安忆《长恨歌》的内容

小说成功写活了一个奇特的女人——王琦瑶。王安忆写《长恨歌》就是要表现一种苍凉,一种透到骨子里的人生的沧桑感。小说三卷就是写的王琦瑶人生的三个阶段。王安忆以一种细腻、抒情而又绚烂的笔法把一个女人40年的情与爱、伤感与痛苦、绝望与希望,写得一波三折,哀婉动人。

王琦瑶虽然是小说的中心和主体,但是又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象征。她既是一种精神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又似乎是上海与历史的某种象征。

余华的代表性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

苏童代表性作品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武则天》、《米》等。《米》的内容:

讲述了一个人物流浪和家族颓败的故事。首先,小说刻画了五龙逃离乡村,流浪于都市的生命历程。五龙是故事的主体,也是故事的衍生剂。他的流浪生涯是故事展开的核心。五龙的流浪经历了三个阶段:进入都市,占领都市,逃离都市。他最终以个体生命的抛掷完成了由乡村到都市再返回乡村的流浪。

王小波代表性作品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黄金时代》共收录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被公认为是王小波的代表作。

王朔代表性作品和小说特点

《空中小姐》、《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小说特点集中在调侃上,美学特点是以俗戏雅。

余秋雨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

一、童稚视野里折射出的绮丽梦幻

儿童的视野是单纯与天真的,《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着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萧红把无意识记忆中的串串童年生活符号象串红辣椒一样地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抒写着她温暖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心灵

三、心灵伤痛营造出回忆的凄凉

萧红在与萧军分手之后,“于是萧红又走上了距离死亡仅仅四年的孤苦而寂寞的征途。”(19)萧红在她的寂寞里重新界定了她与故乡血脉相成的关系,浓浓的“思乡”情结使《呼兰河传》的前两章以庞大的气势,俯瞰了呼兰小城的风土人情画卷,萧红悲凉的情绪把现实与记忆时空所发生的一切贯穿起来,心灵的伤痛诗化了她笔下的景物与风情。

1,社会反映的层面

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题是表达了什么什么。这种批评的方法来看,《围城》确实有它写实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呀,确实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确实,我认为通过读《围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界的情况,比如说城市里面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就是说它描写了现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实呀,钱钟书在他小说的开头序言里面就说了,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就可以说是世态人情嘛。这是我们读《围城》时应该注意的。有个批评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对这种说法现在有的年轻的评论家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我认为《围城》是有这层意思,就是说《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上那种陋习,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写呢,是非常真实的。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周朴园既是一位在德国留学过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具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他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在《雷雨》中他被定位为一个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和典型的剥削阶级资本家形象。

他的发家史就是中国大资产阶级的发达史,唯利是图、自私、专横、冷酷、残忍是他形象的反映。为了自己发财,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就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名工人,每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当了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后,残酷剥削工人,工人起来罢工,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唆使矿警开枪打死30多个工人,镇压工人罢工运动,同时用狡猾卑鄙的手段收买工人代表。而他个人的“事业”,“地位”,就因干了这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蒸蒸日上。30年前,还是大少爷的他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女佣人侍萍及侍萍怀里奄奄一息的才生下三天的他们的小儿子,作者借这些行为表现了周朴园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残忍。30年后,周朴园逼繁漪吃药这一场面,把他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繁漪认为自己没病,不愿吃药,他却当着两个孩子的面强制性地命令繁漪把药喝下去,他冷峻地对繁漪说:“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直到繁漪含泪喝下才肯罢休。应该说,此时此刻,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繁漪的病,他注重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性,他的话语就是法律,要繁漪吃药的目的是要她给两个儿子做出服从的榜样,他竭力要维持自己家庭的表面平静,让家庭成为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周朴园,这是一个封建顽固的伪善家长,一个专制蛮横的丈夫,也是一个虚伪的资本家,更是一个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周朴园坏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他专横、粗暴,是封建礼教的象征。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结婚,他把遭受他侮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驱逐出去。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态度。过去人们认为周朴园对侍萍是始乱终弃,而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和怀念也被认为是虚伪、假善。令人感到颇有意味的是,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周朴园是爱当年的梅侍萍的,我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而且他爱梅侍萍爱得刻骨铭心。从整个剧情看,周朴园对梅侍萍也付出了真情,他后来一直对梅侍萍念念不忘,正是这一段感情太深的缘故,才会导致他后来两次婚姻都不如意。如果周朴园只是一个始乱终弃的人,是见一个爱一个的花花公子,那么他就没有理由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保存完好,将侍萍的照片珍藏身边,保留侍萍在世时的生活习惯,连梅侍萍当年生孩子不敢吹风要关窗这个习惯都保存下来了,保留侍萍给他缝过的旧衬衣。每年四月十八都要为侍萍做生日,为大儿子取名为“萍”,向人介绍时,把侍萍美化为很贤惠很规矩的小姐等等。剧中有几回蘩漪说“热”,要开窗,仆人就说,“老爷说过不叫开”,为什么?老爷说已经死掉的大太太过去是怕开窗啊。可以想象,周朴园把梅侍萍赶走以前,他们是有很深的爱情的。由此可见,周朴园不应该只是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资本家,在他内心深处也有更丰富的情感,至少还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和侍萍共同生活的岁月,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也不应该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虚伪之举,而是他内心受到长期自责又无处排遣的表现。因为封建社会的“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和家庭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使他无法选择,使他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决定,使得侍萍雪夜出走。而且剧目的四幕,都透露出他不断地对侍萍进行忏悔。所以他仍是有人性的,是痛苦的,无可奈何的,他跟侍萍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有许多真实的成分,当然,这种怀念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那就是以侍萍的“死”为前提,以侍萍不再对他的名誉地位妨碍为条件。30年后的一天,当侍萍活着出现在他面前时,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他在前边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一言一行都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本性。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私利,他的社会地位和他在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雷雨》中出现的人物具有复杂性,周朴园也是复杂的。我认为周朴园的人性是被那个时代所异化的结果,他是封建家庭伦理的被吃者,他的专横、狡猾冷酷、虚伪不是他自己所想的,都是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所造成的,他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把他自己的人性压抑起来。那个时代让其成为了牺牲者,他是值得我们同情的,让人不自觉地感到深深的同情。

她素来有些阴鸷怪异,时而敛声息气,时而疯狂爆发,还有她那畸形的爱情、欲望的冲动,都裹挟着一种闪电雷鸣般的突发性和猛烈性。她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绚丽光彩。作为周朴园的继室,她不甘心为人摆布,敢于反抗周朴园,面对周朴园的训斥,繁漪敢当面顶撞说:“不,我不愿意。”可以说,繁漪是周朴园家长专制的掘墓人。她厌倦了冷寂阴沉的家庭,在形如枯井的心底却跳跃着一丝如火的热情,她爱上了周家的长子周萍,落到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可是在她看来并不是可耻的,反而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办法。所以当周萍痛苦甚至厌恶这种乱伦关系时,繁漪却发出这样的呐喊:“我跟你说过多少遍,我不这样看,我的良心不是这样做的。”

曹禺借繁漪的口发出了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的呼喊,以摧毁这个灭绝人性的社会,但也深知专制主义的强大,也只能是无奈地看着这个社会怎样在吞噬着自由和人性的幼苗。《雷雨》震撼观众的艺术力量就在于它形象再现了专制主义对一朵自由之花的摧残,描述了专制社会使人变成鬼、道貌岸然的邪恶扭曲人性的历程,使你深深厌恶这个罪恶的社会。难怪说打开新文学的人物画廊,像繁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无论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却不得不承认她的深厚丰满,她的特异的性格光彩。她的形象像雕塑家手下的塑像,最明晰最细致的纹理,都显示着鲜明的性格。而最重要的,是她的复杂心理,交织着错杂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天才地刻画得惟妙惟肖。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这样说:“我最早想出的,并且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最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责。”“可见繁漪在作者的心中是令人同情的,她敢爱敢恨的突出个性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笔者对繁漪的爱恨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如果从传统伦理道德的角度,从乱伦的角度来看,繁漪会被认为是个坏女人。笔者认为可能有些偏颇,应该把繁漪这个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环境中理解这个可怜的女人。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男尊女卑”是中国数千年来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层的观念。女人只能顺从,只能是弱者,不能有半点反抗,如再红杏出墙,乱伦等,简直是大逆不道,会被千刀万剐。所以当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来临时,女性们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为自己的个性自由而摇旗呐喊。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比起处在那个时代许多把自己的一生归于命运安排的女性来说,她的确勇敢得多,她不屈服于命运,她敢于大胆追求,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试想,在一个根本不被当女人看,不被当人看的家庭里,四周都是窒息的空气,没有一点新鲜空气,繁漪为了抓住一根活命稻草,追求自己的爱情,难道没有她的合理性吗?

然而,她同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又有本质的区别,在她身上还残留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首先,作为一个真正觉醒的新女性,她应该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繁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点,她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为普通百姓谋幸福的思想境界,一样张口闭口下等人如何如何。她心目中的理想至高也就是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且是一种畸形的爱情。笔者不赞成繁漪对周萍寄予的感情,因为认为周萍没有真爱过蘩漪,或许女人的心天生是软的,很怕每一份自以为是的感情从身边滑过,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周萍的爱中,似乎

只有周萍才能使这个桀骜的女人改变桀骜的个性。这从周朴园让周萍劝蘩漪吃药的细节上可以一眼看出。虽然繁漪和周萍在年龄上属于同一辈人,但他们谁也无法改变他们既定的社会坐标,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而周萍是周朴园的儿子。而且在追求爱情中,她施尽手段破坏周萍和四凤的爱情,一次次哀求周萍把她带走,甚至许诺即使把四凤一起带走也可以,在得不到周萍爱情时,她竟采取玉石俱焚的做法,这难道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吗?另外,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新女性应该是理性的,而繁漪是自私的。为了爱情,她的行为甚至有点让我瞧不起。作为周冲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然而她鼓励自己的儿子追四凤并不是因为做母亲的自私而是做女人的自私。到后来她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勉强他的感情,这些不符合她要强的个性,既然她敢于反抗周朴园,为什么最终要向周萍下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个性吗?

无可否认繁漪的悲剧深刻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这个家庭和社会,犹如一个封闭禁锢的黑匣子,是连一点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的。人性被扭曲异化,美的心灵被扼杀窒息。“雷雨”的世界,是一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同时还表明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中国追求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以追求个性自由所产生的拼搏力量毕竟是软弱的。但是如果过高的估价繁漪的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追求,好象太牵强了些。所以笔者认为繁漪只能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生活时代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一、芦笛:一支忧郁的苦难之歌

艾青一生写过土地遭受蹂躏的痛苦呻吟,也写过那游弋于地心的沸腾热气;他描摹寒冷干涸土地上农民悲苦不堪的日子,也热切欢呼带给大地光明温暖的黎明与太阳。作为诗人,他总是“置身在探求出路的人群当中”,与他们“共呼吸、共悲欢、共生死……使自己的歌成为发自人类的最真实的呼声。”[2] 可以说,诗人浸润流溢于诗篇中的忧郁是为着贫苦农民的痛苦,振奋是由于土地的苏醒,欢欣来自民族的解放。正因为这样,时代题材和诗人个性心理气质的糅和,构成了艾青前后期诗歌不同的诗美风格。

二、土地:一支深沉的爱之恋曲

1937年至1940年,当诗人投身于斗争的洪流,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重庆、西安等地的三、四年里,走南闯北的生涯让诗人获得了大量丰富的生活素材,艺术上趋于成熟,先后出版了诗集《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及长诗《火把》和《向太阳》等,形成了艾青诗歌创作的旺盛和高峰期。大量的作品表现出富有艺术个性特征的“艾青式的忧郁”。

三、太阳:一支圣洁的光之赞歌

当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由民族危亡走向新生伟大历史转折时,诗人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时代的变化,发掘出“民族潜藏着的生命力,也是民族解放最深厚的伟力”[8]。在《向太阳》组诗群中,与众多苦难意象对立的光明意象群开始出现。如火把、火焰、号角、春天、曙光、黎明、太阳等,艾青诗美风格开始朝向对光明事物的歌颂,而成为诗歌创作主题的,是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四、乡村:散文化了的诗情律动

艾青不仅以诗人饱满的情怀去感受生活,表达自由解放的理念,在他朴素的诗行里,他又独特地运用他曾作为画家的眼睛,从散文和绘画当中汲取诗美艺术之精华。他的散文式的诗句常以长短相间,自由活泼地表现,无拘无束;加上鲜活朴实的口语,力求一种种随诗情而产生的“内在旋律美”,与诗行内在节奏、音律与意象相一致和融合的色彩感受;他的诗,意象愈发丰满,显得那般绚丽;诗体自由的新诗创作追求,亦是他一生诗歌事业的伟大贡献。

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语言质朴凤趣,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性格,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主要体现在不同于所有的中国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社会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面貌,而且是真正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在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和行动中,戴光中的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把赵树理方向的内涵重新界定:问题小说和民间文学正统论;强烈农民意识和艺术上的民族保守性;在中国农民较低审美层次上力图维护发扬农民的审美方式。赵树理的作品不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割裂,而是对其未竟事业的一种补充和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的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赵树理还秉承了现代知识分子独立的理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不趋时、不媚俗。这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曹禺《雷雨》人物之繁漪:她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老一代农民”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等等,都是背着沉重的封建主义思想包袱的旧式农民,他们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赵树理往往写他们的落后,也写他们的质朴、善良,并常安排或暗示了他们的转变与新生。

年轻一代农民,即“新人”形象。如小二黑与小芹,还有李有才,他们都是试图开始掌握自己命运,并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的解放了的一代,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自然植根于解放区的典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下载现当代文学资料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文学资料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 1928年1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太阳社和创造社(P147)  真正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基,开一代诗风的是郭沫若《女神》。  闻一多提出的白话新诗的理论主张可概括为:......

    现当代文学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1928年后,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高涨,并成为文学发......

    现当代文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填空;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确定了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总方......

    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和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

    Ervhre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资料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第一章1917~1949......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范文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作品题与人物考察。 1.《红楼梦》研究的小人物:李希凡、蓝翎 2.十七年重要诗歌代表:郭沫若的《新华颂》 3.流沙河代表作:《草木篇》 4.郭小川代表作:《......

    现当代文学复习整理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 现当代文学 一、选择(单项/不定项)(1×20) 重点:左联文学刊物 1、胡适——文坛领袖—《文学改良刍议》(五四文学革命的标致,纲领性文献) 陈独秀——政坛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