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

时间:2019-05-14 18: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

第一篇: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

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从概念上讲,举证时限制度实际上包含着举证期限和逾期举证法律后果问题。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虽然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但对于举证时限制度没有作出法律上的规定,致使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民事诉讼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使得民事诉讼法确定的举证责任制度无法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在《若干规定》实行以来,对有关案件的举证时限规定存在不同理解,导致各地法院对有关案件举证时限的确定在司法实践中具体作法不尽相同,甚至分岐较大。本文拟对实践中的有关案件的举证时限的确定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参考。

一、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问题

《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在举证时限的设置上规定了两种类型,即指定举证期限和约定举证期限。所谓指定举证期限,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所确定的举证截止期限。所谓约定举证期限是指由当事人之间采用协商一致的方式所确立的举证截止期限,但必须经过法院的认可。约定举证期限体现了诉讼契约以及尊重当事人意识自治的主导思想,同时,当事人在此的合意,必须经过法院的认可,因而是一种有限度的意思自治。根据《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而在审判实践中被告通常是在收到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后才知道原告对其提起了诉讼,在此之前几乎不可能对举证期限同原告进行协商,因而可以确定:从时间顺序关系上看,指定举证期限先于约定举证期限发生。由于《若干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后可否对该期限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加以变更,于是有人就认为:指定举证期限是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体现了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应当不允许当事人对该期限用协商一致的方式加以变更。我认为,这种观点有问题。《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表明:指定举证期限先于约定举证期限。如果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允许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予以变更,那么,《若干规定》就完全没有必要规定约定举证期限,因为约定举证期限没有存在的价值。既然《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约定举证期限,就表明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可以对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予以变更。

二、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的举证时限确定问题

《若干规定》对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的举证期限如何计算未作规定,导致审判实践中对此类案件在计算举证期限时产生分岐。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管辖权异议的含义。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向受诉法院提出的该院对案件无管辖权的主张。民事诉讼法中之所以设置管辖权异议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可能对管辖权做出错误判断而受理了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从而导致法院的裁判最终无效的问题,因此为了使当事人有机会向人民法院表达关于管辖权问题的不同意见,同时也为了使法院能够在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后对管辖问题作出审慎的决定,使法律关于管辖的规定得到正确适用,从而使法院对案件的审判活动具有正当性、合法性。所以在诉讼法理论上,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应当优先进行裁决,以解决受诉法院对案件有无管辖权问题,从而使受诉法院的审判活动具有正当、合法性。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就在于如果当事人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而是针对原告的诉状提出答辩状或提交证据,就视为当事人认可受诉法院对该案件依法享有管辖权。因此,当事人在法定的提交答辩状期间,要么选择提出管辖权异议,要么选择提交答辩状或证据,认可受诉法院对该案件的管辖权。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大多以30日为指定举证期限,而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限是15日,审理异议的一审期限为15日,再加上不服一审上诉10日,二审审理期限30日,解决管辖权异议的时间一般都在30日以上。因此,如果将管辖权异议的期间计算在举证期限内,一方面剥夺了当事人的举证权利,于法无据,另一方面法院对案件的管辖处于不确定状态下,却要求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有违公平原则。因此,对于提出管辖异议的案件的举证期限的确定,正确的作法应当是:若管辖权异议被驳回,法院应在驳回裁定生效后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若管辖权异议成立,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重新确定举证期限。

三、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是提起反诉的,举证时限的确定问题

(一)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否重新确定举证期限问题

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通过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所提出的权利主张,这种权利主张是一种诉讼请求权。所谓增加诉讼请求,通常是指在原来的诉讼请求的基础上主要涉及财产请求权在数量上的变化,或者要求对方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方式新增了不同的要求。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可以增加诉讼请求,并未规定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因为在传统诉讼法理论中与诉讼请求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诉讼标的,所谓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依据实体请求法院保护的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与诉讼标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学理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因此,传统的诉讼法为了保护诉讼程序的安定和注重被告方的防御地位,对诉讼的变更采取严格禁止的态度。因为诉讼标的的变更,将会使诉讼发生变更,实际上等同于当事人之间可据此发生另一起诉讼纠纷,从法律后果来看,诉讼的变更势必触及案件的管辖,适用普通程序还是简易审理以及诉讼费用收取等一系列问题。而根据《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既应包括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责任方式的变更,也应包括对诉讼请求或诉论理由所依据的诉讼标的或法律关系予以变更的情形。反诉是被告一方针对原告的本诉而提出的反请求。而根据《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就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对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反诉的,法院应否重新确定举证期限,司法解释未作规定,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作法不一。我认为: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人民法院应当重新确定举证期限。其理由如下:首先,从学理上讲,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从广义上而言也是对原诉讼请求的一种变更,既对先前诉讼请求的一种改变。既然《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那么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也应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而反诉与本诉从本质上讲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诉,只是它们之间在法律或事实上存在其种联系,法院为了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而将两个诉进行合并审理,因此针对反诉,为了保障当事人的举证权利,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其次,从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上看,被告处于一种被动、防御者的地位,在攻击与防御的对抗中往往处于劣势,往往只能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来收集证据反驳对方的诉讼请求,被告在审判实践中在对方提出新的请求之前,不可能预先准备好证据用以反驳新的诉讼请求。因此,法院就应当为当事人重新确定举证期限,以便当事人有时间为对方增加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时调查收集证据。

(二)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是否合理的问题

《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届满前提出”,也就是说,该司法解释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的时间界定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应当说,既然规定了举正时限制度,如果不对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时间加以任何限制,即举证期限届满之后允许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其结果必然弱化甚至损害举证时限制度。那么,这里为什么还要讨论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是否合理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一下《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内容。《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针对《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的内容,司法解释却没有对如果被告没有在答辩期限内提出书面答辩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确规定。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均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的规定,认为提交书面答辩是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被告人可以行使,可以不行使。被告人不行使,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其实民事诉讼立法的这一规定是与证据随地提出主义相适应的,这一规定无助于在民事诉讼上确立当事人之间的诚信观念,因而在审判实践中造成诉讼成本增大,拖延诉讼,甚至使当事人利用程序空当玩弄诉讼技巧,大搞证据突袭,使当事人之间不能够借助正当程序来行使诉讼权利,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审判的公信力。有鉴于此,据说在起草《若干规定》,曾经考虑过借鉴国外不应诉裁决(被告如在法定期间内不提出答辩,将被视为放弃诉讼权利,法院作出不应诉裁决,而使对方当事人直接赢得诉讼)这种方式直接对被告不及时答辩的诉讼行为产生实体上的法律后果,以遏制审判实践中被告不及时行使诉讼权利这种任意行为。但最终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第32条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没有规定违反该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正是因为《若干规定》并未规定被告在答辩期届满拒不提出答辩在诉讼上对其将生产任何不利影响,因而《若干规定》第三十四第三款的规定就显得极为不合理。法律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双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相关证据材料,否则逾期将产生失权后果。如果法律允许被告在诉讼的任何程序或阶段都可以提出答辩,就应当允许原告享有在被告提出答辩之后提出变更诉讼请求的权利,这种程序设置的重要目的在于限制或防止被告利用诉讼空当玩弄诉讼技巧以此损害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因此,《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并未规定被告在答辩期间因拒绝提出应诉答辩而产生任何失权的法律后果,却在《若干规定》第34条第3款中,对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明确规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这一规定对原告一方当事人是显失公平的,是极不合理的。

第二篇:解析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

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

孙琛

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从概念上讲,举证时限制度实际上包含着举证期限和逾期举证法律后果问题。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虽然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但对于举证时限制度没有作出法律上的规定,致使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民事诉讼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使得民事诉讼法确定的举证责任制度无法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在《若干规定》实行以来,对有关案件的举证时限规定存在不同理解,导致各地法院对有关案件举证时限的确定在司法实践中具体作法不尽相同,甚至分岐较大。本文拟对实践中的有关案件的举证时限的确定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参考。

一、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问题

《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在举证时限的设置上规定了两种类型,即指定举证期限和约定举证期限。所谓指定举证期限,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所确定的举证截止期限。所谓约定举证期限是指由当事人之间采用协商一致的方式所确立的举证截止期限,但必须经过法院的认可。约定举证期限体现了诉讼契约以及尊重当事人意识自治的主导思想,同时,当事人在此的合意,必须经过法院的认可,因而是一种有限度的意思自治。根据《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而在审判实

第三篇:刑法诉讼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

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

孙琛

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从概念上讲,举证时限制度实际上包含着举证期限和逾期举证法律后果问题。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虽然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但对于举证时限制度没有作出法律上的规定,致使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民事诉讼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使得民事诉讼法确定的举证责任制度无法落到实处。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在《若干规定》实行以来,对有关案件的举证时限规定存在不同理解,导致各地法院对有关案件举证时限的确定在司法实践中具体作法不尽相同,甚至分岐较大。本文拟对实践中的有关案件的举证时限的确定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参考。

一、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的问题

《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在举证时限的设置上规定了两种类型,即指定举证期限和约定举证期限。所谓指定举证期限,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所确定的举证截止期限。所谓约定举证期限是指由当事人之间采用协商一致的方式所确立的举证截止期限,但必须经过法院的认可。约定举证期限体现了诉讼契约以及尊重当事人意识自治的主导思想,同时,当事人在此的合意,必须经过法院的认可,因而是一种有限度的意思自治。根据《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而在审判实践中被告通常是在收到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和举证通知书后才知道原告对其提起了诉讼,在此之前几乎不可

能对举证期限同原告进行协商,因而可以确定:从时间顺序关系上看,指定举证期限先于约定举证期限发生。由于《若干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法院指定举证期限后可否对该期限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加以变更,于是有人就认为:指定举证期限是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体现了法院在诉讼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应当不允许当事人对该期限用协商一致的方式加以变更。我认为,这种观点有问题。《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表明:指定举证期限先于约定举证期限。如果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允许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予以变更,那么,《若干规定》就完全没有必要规定约定举证期限,因为约定举证期限没有存在的价值。既然《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约定举证期限,就表明当事人约定举证期限可以对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予以变更。

二、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的举证时限确定问题

《若干规定》对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案件的举证期限如何计算未作规定,导致审判实践中对此类案件在计算举证期限时产生分岐。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管辖权异议的含义。管辖权异议,是指当事人向受诉法院提出的该院对案件无管辖权的主张。民事诉讼法中之所以设置管辖权异议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可能对管辖权做出错误判断而受理了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案件,从而导致法院的裁判最终无效的问题,因此为了使当事人有机会向人民法院表达关于管辖权问题的不同意见,同时也为了使法院能够在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后对管辖问题作出审慎的决定,使法律关于管辖的规定得到正确适用,从而使法院对案件的审判活动具有正当性、合法性。所以在诉讼法理论上,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应当优先进行裁决,以解决受诉法院对案件有无管辖权问题,从而使受诉法院的审判活动具有正当、合法性。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就在于如果当事人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而是针对原告的诉状提出答辩状或提交证据,就视为当事人认可受诉法院对该案件依法享有管辖权。因此,当事人在法定的提交答辩状期间,要么选择提出管辖权异议,要么选择提交答辩状或证据,认可受诉法院对该案件的管辖权。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大多以30日为指定举证期限,而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期限是15日,审理异议的一审期限为15日,再加上不服一审上诉10日,二审审理期限30日,解决管辖权异议的时间一般都在30日以上。因此,如果将管辖权异议的期间计算在举证期限内,一方面剥夺了当事人的举证权利,于法无据,另一方面法院对案件的管辖处于不确定状态下,却要求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有违公平原则。因此,对于提出管辖异议的案件的举证期限的确定,正确的作法应当是:若管辖权异议被驳回,法院应在驳回裁定生效后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若管辖权异议成立,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重新确定举证期限。

三、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是提起反诉的,举证时限的确定问题

(一)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否重新确定举证期限问题诉讼请求,是指当事人通过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所提出的权利主张,这种权利主张是一种诉讼请求权。所谓增加诉讼请求,通常是指在原来的诉讼请求的基础上主要涉及财产请求权在数量上的变化,或者要求对方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的方式新增了不同的要求。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可以增加诉讼请求,并未规定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因为在传统诉讼法理论中与诉讼请求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诉讼标的,所谓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依据实体请求法院保护的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与诉讼标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学理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因此,传统的诉讼法为了保护诉讼程序的安定和注重被告方的防御地位,对诉讼的变更采取严格禁止的态度。因为诉讼标的的变更,将会使诉讼发生变更,实际上等同于当事人之间可据此发生另一起诉讼纠纷,从法律后果来看,诉讼的变更势必触及案件的管辖,适用普通程序还是简易审理以及诉讼费用收取等一系列问题。而根据《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既应包括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责任方式的变更,也应包括对诉讼请求或诉论理由所依据的诉讼标的或法律关系予以变更的情形。反诉是被告一方针对原告的本诉而提出的反请求。而根据《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就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对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反诉的,法院应否重新确定举证期限,司法解释未作规定,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作法不一。我认为: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人民法院应当重新确定举证

期限。其理由如下:首先,从学理上讲,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从广义上而言也是对原诉讼请求的一种变更,既对先前诉讼请求的一种改变。既然《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那么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也应重新指定举证期限。而反诉与本诉从本质上讲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诉,只是它们之间在法律或事实上存在其种联系,法院为了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而将两个诉进行合并审理,因此针对反诉,为了保障当事人的举证权利,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其次,从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上看,被告处于一种被动、防御者的地位,在攻击与防御的对抗中往往处于劣势,往往只能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来收集证据反驳对方的诉讼请求,被告在审判实践中在对方提出新的请求之前,不可能预先准备好证据用以反驳新的诉讼请求。因此,法院就应当为当事人重新确定举证期限,以便当事人有时间为对方增加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时调查收集证据。

(二)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是否合理的问题

《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届满前提出”,也就是说,该司法解释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的时间界定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应当说,既然规定了举正时限制度,如果不对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时间加以任何限制,即举证期限届满之后允许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其结果必然弱化甚至损害举证时限制度。那么,这里为什么还要讨论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是否合理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一下《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内容。《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针对《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的内容,司法解释却没有对如果被告没有在答辩期限内提出书面答辩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作出明确规定。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均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的规定,认为提交书面答辩是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被告人可以行使,可以不行使。被告人不行使,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其实民事诉讼立法的这一规定是与证据随地提出主义相适应的,这一规定无助于在民事诉讼上确立当事人

之间的诚信观念,因而在审判实践中造成诉讼成本增大,拖延诉讼,甚至使当事人利用程序空当玩弄诉讼技巧,大搞证据突袭,使当事人之间不能够借助正当程序来行使诉讼权利,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审判的公信力。有鉴于此,据说在起草《若干规定》,曾经考虑过借鉴国外不应诉裁决(被告如在法定期间内不提出答辩,将被视为放弃诉讼权利,法院作出不应诉裁决,而使对方当事人直接赢得诉讼)这种方式直接对被告不及时答辩的诉讼行为产生实体上的法律后果,以遏制审判实践中被告不及时行使诉讼权利这种任意行为。但最终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第32条只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没有规定违反该规定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正是因为《若干规定》并未规定被告在答辩期届满拒不提出答辩在诉讼上对其将生产任何不利影响,因而《若干规定》第三十四第三款的规定就显得极为不合理。法律设置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双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相关证据材料,否则逾期将产生失权后果。如果法律允许被告在诉讼的任何程序或阶段都可以提出答辩,就应当允许原告享有在被告提出答辩之后提出变更诉讼请求的权利,这种程序设置的重要目的在于限制或防止被告利用诉讼空当玩弄诉讼技巧以此损害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因此,《若干规定》第三十二条并未规定被告在答辩期间因拒绝提出应诉答辩而产生任何失权的法律后果,却在《若干规定》第34条第3款中,对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明确规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这一规定对原告一方当事人是显失公平的,是极不合理的。

第四篇:试论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研究与分析

试论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

李小民

摘要:本文以崭新的视角,论述了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并简略分析了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举证时限制度作了立法上的比较,在结合审判实践,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在举证时限制度上的不足后,提出在我国建立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想。

正文:

民事诉讼离不开证据,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举证时限问题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是否承担不利裁判风险的一个分界,也是影响人民法院办案效率与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这个定义揭示了举证时限的两层含义:其一是限定的期间,其二是法律后果,包括逾期不举证时一方当事人应承担的全部败诉或部分败诉的不利后果和另一方当事人相应获得胜诉或部分胜诉的有利后果。笔者认为,第一层含义是形式上的,第二层含义为实质上的,只有以法律后果为支撑,限定期间才有实际意义。因此,举证时限制度设立的重点应在第二层含义上,它不单是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更是一项证据排除制度,即强调举证责任的“危险负担”性质,举证责任并不是一项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一种败诉风险的负担。所以,从根本上说,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是为保障举证责任制度落实的手段之一,乃举证责任制度的基石

之一。具体讲,举证时限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主体。在一定期限内提供证据的责任主体是当事人,作出举证时限限制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2、对象。举证时限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举证责任能力的当事人由于种种原因未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在此,对当事人“具有举证责任能力”的限定,就排除了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而必须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

3、客体。举证时限限定的客体是一定的合理的期限。

4、法律后果。举证时限的法律后果是指在限定的期限内不举证,诉讼主体将承担不利于己的后果即全部败诉或部分败诉和另一方当事人相应获得胜诉或部分胜诉的有利后果。

我国民事诉讼法典对此规定含糊,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仅规定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却没有规定举证时限,即没有对提供证据的最后期限做出规定,这对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无疑是一缺陷,也给举证制度的实施带来一些弊端。诸如有的当事人持有证据但故意不向法院提交,以期在庭审中“突袭”而制胜,这不仅会打破审判人员预定的审判计划,影响到案件的审理进度,也会使对方当事人疲于诉讼;有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故意不提出而在二审乃至再审中以“新证据”提出,以期达到“后发制人”甚至规避法律的效果,这样不仅浪费司法资源,也增加了诉讼成本。有鉴于此,笔者在此对举证时限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程序安定理论。所谓程序安定,是指民事诉讼的运作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程序运作的安定必须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中。庭审是诉讼的中心环节,而证据是庭审的核心,当事人的讼争须围绕证据而展开,法官的裁判也须依据证据作出。如果证据的提出没有时限规定,它可以在一审、二审和再审中随时提出,也可以被任意地推倒重来,那么,法院的终局裁决就具有了明显的不确定性,双方当事人最终的权利义务就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限定举证的有效期间,尽量减少或杜绝程序的回复和重新启动,保证程序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时提出证据带来的程序动荡。程序的安定性,作为诉讼的首要价值,应当将其为诉讼过程追求的目标之一,受到法院的重视。

(二)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不举证而逾期提出了新证据,一方面可能是当事人有正当理由不能提出新证据,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当事人出于恶意,故意不提出证据而把它当作“秘密武器”,期待出奇制胜。法律不能约束纯粹的道德,但可以通过约束其意图取得的法律上的利益而加以规制。诚实信用原则引入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在于它可以有效规制诉讼主体地诉讼行为,制约其诉讼权利的滥用。民事诉讼是法律地位平等的主体间的对抗,故双方当事人应当本着真实与信用之准则,不能采取突然袭击这种明显的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如果当事人在法定的期间不行使诉讼上的权能(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基于保护另一方当事人对预期行为的信赖(一方当事人不提交证据,则对方当事人就不必为此作出防御准备),法官可以不再允许该当事人行使此项权能(禁止逾期提出的新证据)。

二、举证时限制度立法之比较

(一)举证时限制度之纵向比较

法定顺序主义阶段是举证时限制度的最早立法阶段。德国普通法时代,为适应书面审理的需要,当事人必须严格依照诉讼阶段提供相应证据,如果当事人在该举证阶段错失了举证的时机,该证据则产生失权效果,之后永远不能复出当作证明该事实的证据使用。这种做法与书面审理主义相结合,其好处在于使诉讼程序稳定,但由于过度使审理过程失去活力而变得僵化,而且因当事人举证能力受限制而导致诉讼的拖延,所以被抛弃。作为举证实现制度的第二阶段,随时提出主义阶段是对法定顺序主义阶段的一种纠正,它规定证据的提出不限于诉讼阶段,当事人可以按照审理的进度调整辩论的焦点,随时提供诉讼资料和证据,甚至可以在后阶段提出前阶段未曾提出的证据,导致程序的回溯。这种立法规定使得证据提出的自由活泼,但有可能引起举证权利的滥用(如突然袭击),存在诸多弊端。这似乎有对法定顺序主义阶段的矫枉过正的嫌疑。然而,这种做法在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第三阶段是限制随时提出主义阶段,限制随时提出主义又称适时提出主义,这是当前大多数国家立法中的规定。它对举证时间规定一定的临界点,证据的限制随时提出主义必然要求在民事诉讼中设立举证时限制度,它不仅有利于诉讼效益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

(二)举证时限制度之横向比较

1、美国。美国是实行彻底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的国家。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6条

第3款第15项规定法院可以在审前会议的事项中确定允许提出证据的合理的时间限制。在法官作出的最终的审前命令中,主要就双方当事人将在法庭审理时所需证据开列证据目录,未列于审前命令中的证据不允许在开庭时提出。若当事人违反审前命令提出新证据,法官可以拒绝审理或者限制当事人的证明活动。美国民事诉讼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程序分开,审前准备以证据开示程序为核心,要求双方当事人调查取证,彼此了解对方所掌握的材料。

2、德国。德国的民事诉讼法可以说是大陆法系的典型。它在1976年修改法典前实行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修改后变为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即设立准备性的口头辩论阶段,当事人应当在此期间提出证据并通知对方当事人,否则其证据失效。德国原来的法律规定只要在法庭辩论结束之前当事人都有权提出证据,现在规定为在主辩论期日之前提出证据,在主辩论期日原则上不准提出新证据。

3.法国。法国现行民诉法第134条规定,“法官应规定将证据通知对方的期限,如有需要,并规定通知的方式,必要时可采取强制处分”;第135条规定,“法官可以摈弃那些没有适时通知对方的证据。”在预审程序之后,当事人相互提供的证据被固定封存,即使当事人在事后提出了新的证据,法官也不予审理。

4、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当事人的举证时限制度。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虽然此条为当事人规定了举证期间,却未涉及逾期后证据是否还可以被采纳是否还具有证据证明的效力,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并未规定举证期限。民诉法典第125条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第132条规定“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可以延期审理;第153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这里的“查清事

实”,不排除当事人在二审中举证。由此可见,民诉法允许当事人在二审中继续举证,且没有规定举证终结的时限。第179条规定了再审程序的启动条件之一是“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总的说来,我国允许当事人在一审、二审和再审中都可提出证据,也无相应的证据失效(失权)制度,所以认为我国举证制度采取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当无疑义。这种作法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影响诉讼的效率。举证无时限,不仅增加当事人诉讼成本,使对方当事人疲于诉讼,而且客观上拖延案件的审理时限,影响人民法院审判效率的提高;二是使人民法院的裁判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三是易导致伪证增多,影响人民法院判案的公正性。由于立法上的不足,客观上给当事人提供了规避法律的条件,司法实践中由于未规定举证时限,使得一些当事人有足够的时间拼凑材料,甚至串通、贿买、指使他人作伪证,而后不断向人民法院提交所谓的“新证据”,严重妨碍司法公正。[

三、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想

建立举证时限制度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应当对当事人举证时间做严格规定。可以在在司法解释中把举证时限的界标定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在二审中原则上不应该接受新证据,而在终审后,参照世界许多国家的做法,应禁止发现新证据而申请再审。之所以把这种规定先放在司法解释中,是考虑到证据法(下转第105页)(上接第103页)制定的时机问题,因为建立完备的举证时限制度和配套制度须假以时日。把举证时限先规定在司法解释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法院的执行立即缓解举证制度目前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司法实践中积累关于举证时限制度可行性的措施,成为立法之鉴。之所以把举证时限的界标定在一审辩论终结前,是考虑到规定在一审开庭之前太过仓促,其它保障制度无法跟上,因而设置过渡性的目标,以此为最终立法的一个尝试阶段。

(二)应当明确举证责任人在规定期间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真正推行谁主张谁举证,不举证承担败诉责任的原则。但应当赋予当事人相应的权利,因为把举证时限定在一审开庭之前对当事人举证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收集的证据的质量成为一种隐忧。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当事人举证行为严格规制的同时,应当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为其调查证据的活动给予更多的自由和便利。

(三)关于举证时限的例外问题。程序的不可逆性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也不能把它绝对化。制度设置一定要考虑影响证据提出的原因,避免失权的绝对化。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举证不能,如不可抗力和其他条件限制。例如美国,也并非以一刀切的方式规定任何证据超过举证时限的皆不予接受,而是有诸多例外,值得借鉴。笔者认为,在当事人非因恶意而举证不能时,不能一味排除逾期提出的证据,而应给予适当的补救。一则法院在涉及专门知识和借助专门技术手段才能收集证据时给予当事人帮助,可以由法院依职权调取证据;二则在当事人有正当理由需要延长举证期间时予以酌情放宽限制,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6条虽然对例外情况作了类似规定,但其不明确性却导致实践中当事人以此为依据多次申请延期,拖延诉讼。因此,法律应对举证时限的例外情况作出明确规定,防止当事人滥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举证时限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如果把举证时限的临界点定在一审开庭前,就意味着必须在审前准备程序中冻结双方的争执点,一次性解决证据的集中问题,那么审前程序的证据开示制度就成为配套改革的重点。

笔者认为,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是一个不小的变动,在构思改革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其可行性,采取稳妥的步骤。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以法官中立、加强当事人的对抗性为突破口的,因此强调庭审中双方当事人的平等抗辩。由于过去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往往导致“突然袭击”,破坏这种平等性,因此庭审中新证据的提出应当受到限制,而且庭审的集中化要求证据的集中化,所以从程序安定与诉讼公正的高度来看,把举证时限的界标定在一审开庭前应当是证据制度立法的最终选择。

综上,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置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实现的,认为只要立法上作了如是规定就可以迅速扭转传统做法的观念忽视了立法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从当前广泛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改为把证据提出限定在开庭之前,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必须考虑以中间的过渡性步骤来支撑。任何试图一步到位的做法都可能导致原来程序的紊乱,而只有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举证时限制度才能真正随着立法的完善而落到实处。

第五篇:人民法院诉讼指南——民事、行政案件举证和证据交换指南

民事、行政举证和证据交换指南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在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真实性的责任。如对自己所提的主张不举证或提交的证据材料无法证实主张的,将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1.证据材料

由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司法机关收集到的,在诉讼中被提出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是证据材料。

举证方在向法庭提出证据材料时,应向法庭说明该证据材料的来源、种类及欲证明之事实。

证据材料为物证的,一般应提供原物。对于不宜直接提取的物证,或者属于易损坏、消失、变质、易燃、易爆物品等,可以提供该物证的照片、录像,或对该物证的检查笔录等。

证据材料为书证的,应当提供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件、影印件、副本、节录本等。

证据材料为勘验笔录及鉴定结论的,应当提供原件。

证据材料为视听资料的,应当提交未被剪辑、加工过的原始资料。证据材料为证人证言的,若该证言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起关键作用,则作出该证言的证人为关键证人。关键证人应当到庭作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对关键证人的证言无异议、或关键证人出庭确有困难且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可以直接提交书面证言。

作证的证人必须具有作证资格。下列人员不得作为证人: ① 因生理或精神原因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但有证据表明间歇性精神病人作证时所被证明的事实发生当时其精神状态正常的除外;

② 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不能同时充当本案的证人;

③ 本案的代理人,不能同时充当本案的证人; ④ 法律规定,其他不得作为证人的人员。证人应当如实作证,作伪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证据材料有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由提供该证据材料的一方翻译成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证据材料的翻译,应由专门的翻译机构进行。

举证应当及时。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举证确有困难的,应在举证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独任审判法官或合议庭决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举证的,视为举证不能。行政诉讼的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本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材料。被告不提供或者逾期提供的,视为举证不能。

民事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则免除陈述案件事实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当事人的自认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不得任意撤回其在庭审中所作出的自认,除非有充足证据能够证明其所作出的自认与事实不符,并且当时的自认确属重大误解所致。

对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① 众所周知的事实; ② 自然规律及定理;

③ 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④ 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⑤ 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⑥ 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条件之一,当事人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的7日前,书面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及所需调查收集的证据内容、需要由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具备以下条件:

(1)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需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3)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民事诉讼中,在证据材料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

2、证据材料交换 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被告提出反诉,或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在诉状中附有能证明其诉讼资格、案件事实及其主张的证据,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的证据副本。

当事人应诉,答辩中应对负有能证明其反驳原告主张的相应的证据,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的证据副本。

民事及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互相将己方准备在庭审中举出的证据材料向对方公开,以固定证据材料,明确案件争点。

下载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事证据规则中关于举证时限如何确定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事证据中自认规则探析

    民事证据中自认规则探析内容提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仅从举证责任的角度对自认的制度作了一些规定,难于全面的理解自认的基本内涵,笔者试从比较法角度出发,论述自......

    民事证据调取申请书

    民事证据调取申请书 申请人: 法定代表人: 住址: 请求事项: 申请贵院向成都市xxxxx调取xxxx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基础资料。 事实和理由: Xx诉xx人身损害纠纷一案贵院已经受理。由于xx......

    民事 9延期举证申请书

    延期举证申请书申请人:张明灯,男,1963年6月18日出生,安徽金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职工,住合肥市瑶海区土山路96号8栋1号,联系电话***. 请求事项:请求法院准予延期举证,以保障申......

    民事再审案件举证指引(精选)

    民事再审案件举证指引 2006/11/02 17:46 为保证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民事经济纠纷诉讼举证要点

    北京杨文战律师法律文集法律常识篇 民事经济纠纷诉讼举证要点 买卖纠纷举证要点 根据买方与卖方的不同义务,确定各自的举证要点,比如买方应该证明自己付款,卖方应该证明自己......

    民事再审的举证技巧[★]

    民事再审的举证技巧 因出现"新的证据"进行再审的民事案件,当事人有举证的权利和义务。 “新的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包括在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出现或新形成的证......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期限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期限 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举证期限不受30天限制,除法定不得适用简易程......

    浅谈民事诉讼中如何指导当事人举证

    当今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所遇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纳,那么人们应采取怎样的诉讼行为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目的,如何收集证据,如何在诉讼中举证,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