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证据的一点理论和一点运用

时间:2019-05-14 03: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民事证据的一点理论和一点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民事证据的一点理论和一点运用》。

第一篇:关于民事证据的一点理论和一点运用

提纲:

1.视频:从民事诉讼欺诈中看民事证据的重要性

2.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神示论据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判,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协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1、对神宣誓:又称神誓法,就是当诉讼双方的陈述相互矛盾,冲突时,裁判者便要求双方分别对神灵发誓,以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

2、水审:水审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当事人接受水的考验,显示神意,借以判定案情的陈述是否真实。

3、火审:是古代神示证据中广泛使用的另一种神证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要被告人接受火或烧红的铁的检验,显示神意,借以判定当事人的陈述是否真实。

4、决斗:

(三)对神示证据判断制度的评价

1、提高了人类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因而有助于维护社会铁序。

2、该制度在某些情况下也确实能够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3、该制度也表现为在适用过程中对社会上一般人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能力。

二、法定证据制度

(一)概念: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1、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实行有罪推定。

2、刑讯逼供是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是获取证据的合法方式。

3、具有形式主义和等级性的特点,机械地、僵化地对证据的收集、使用及其证明力进行规定。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评析

1、体现了人类的理性与智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

2、法定证据的有些规则,反映了运用证据的经验。

3、但从本质上讲,法定证据是反科学的,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残酷性。

三、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

(一)概念:又称内心确信证据制度,是指法律对证据的证明力不作预先规定而由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加以自由判断的制度。

(二)主要内容

自由心证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法官的理性和良心,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

3.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事实。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构成要件(特征)

(一)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具有客观性。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它存在的形式是客观的;第二,民事诉讼证据反映的内容具有真实性;第三,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内容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二)必须与待证事实存在着联系,即具有关联性。

1、概念:它是指证据与证明对象之间具有的某种内在的联系。

2、确定标准:判断有无关联性的标准是:由于证据的存在,使得待证事实的真实或虚假变得更为清晰,从而有助于证明待证事实的真伪。

(三)法律性

合法性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收集证据的合法性

(2)证据形式及形成的合法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证据的形式应当符合法律的要求,必须以法律规定的存在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当法律规定某些事实或法律行为须用特定形式的证据来证明时,应当使用特定形式的证据。

(3)证据材料转化为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4.民事证据制度的种类 第一节书证

一、书证的概念和特征

凡是用文字、符号表达人的思想,并能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称为书证。

书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书证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2、思想内容是以文字或符号记载于一定物品上来表达的

3、思想内容可以用来证明案件中的一定事实。

二、书证的分类

(一)以制作书证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公书证和私书证。

(二)按书证的内容分,可分为处分性书证和报道性书证。

(三)以书证的形式不同,可分为一般书证和特定书证。

(四)按书证的制作方式不同,可将书证分为原本、正本、副本、复印和节录本。

三、《民诉证据规定》对书证设定的有关适用规则与评析

(一)在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上,要求当事人应当提供书证的原件。

(二)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出示书证原件是一种诉讼的权利。

第二节 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和特征

物证是指以其存在、外形、质量、数量、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具有以下特征: 1.可靠性较强。2.稳定性较强。

3.需要结合举证人的说明发挥作用。

二、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一)从实质看,物证是以物体的外形、质量、规格等证明案件事实的;而书证则是以物体上的文字符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

(二)从形式看,书证可以用副本、抄本、复印件来代替,而物证则不能代替。

三、《民诉证据规定》对物证设定的适用规则与评析 有关适用规则所暴露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其中的多数缺陷与上述对书证设定的适用规则大体相同。主要体现在:

(一)关于允许一方当事人提供经法院核对无异议的物证复制品问题。

(二)关于无法与原物核对的物证复制品问题。

第三节 视听资料

一、概念和特点

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和数据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较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利于保存,便于使用。

3、不论是从来源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具有广泛性。

二、《民诉证据规定》对视听资料设定的适用规则与评析

《民诉证据规定》对视听资料设定的适用规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规定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上,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

(二)当事人有权要求出示证据的原始载体。

(三)法官对视听资料的审核认定问题。

(四)视听资料的审查判断一方面依据辩论主义,另一方面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手段。

第四节 证人证言

一、概念与特点

了解案件有关情况而接受法院询问或被传唤到庭作证的人,称为证人。证人向法院就案情所作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证人具有以下特点:

1、是知道案件情况的自然人和有关单位。

2、是与本案的诉讼结果在法律上无利害关系的人。

3、是能够正确反映案情事实的人。

二、各国对证人的不同认知

1、广义上的理解

2、狭义上的理解

3、除了自然人以外,作为非自然人的“单位”也可以作证人。

三、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作证问题(对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的范围之界定)

(一)大陆法系国家采取基本上对证人的年龄不加限制的做法。

(二)在英美法上,传统的做法是,从法律上讲,未成年本身并不能作为取消作证资格的理由,但是,只要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尚不成熟,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知、记忆和陈述,那么就可以取消其出庭作证的资格。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的年龄没有作明确的限制规定,而主要是从证人的智力状况或精神健康状况来判断证人的资格的。未成年人的作证问题

案例:一当事人系小男孩四岁。一天晚上七点多时,家长从幼儿园将其接回家,发现小孩胳膊红肿,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孩称在幼儿园睡在第三层床上掉下来摔骨折,幼儿园老师开始“认账”,领着看病,后来不承认此事,小孩从三层床上摔下时,当时有三个四岁左右小朋友在场。这三个四岁的未成年人能否作证?其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四、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与不足

(一)法定义务和法律上的后果相脱节

1、我国现行立法并未规定证人负有被强制出庭作证的义务。

2、《民诉证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

3、《民诉证据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的评析; 第一,《民诉证据规定》第55条第1款虽然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但并非是从强迫证人出庭作证的角度来作出这一规定的,而是从保障有关证人证言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适格性这一角度来作出规定的。

第二,根据《民诉证据规定》第55条第2款之规定:“证人在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证据时出席陈述证言的,可视为出庭作证。”这一条款的规定显然弊端大于有益之处。

(二)民诉立法上未对证人作伪证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

(三)对证人权益保障明显不力。

(四)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质疑证人证言的程序与规则。

五、实务研究

(一)未到庭作证的补救措施与证言的效力 题例:在我国.因对证人拒绝到底作证缺乏处罚措施,实践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证人常常拒绝出庭作证,但同意人民法院向其调查,在此种情况下,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证人,其申请人民法院可否准许?此类情况在实践中如何办理?

(二)对证人证言的具体认定问题

题例;一方当事人主张口头协议的存在,另一方当事人否认,证人先称记不清,一年后又证明有口头协议的存在。对该证人证言效力如何认定?

(三)举证期限对证人所作相互矛盾证言之影响

案例;在举证期限内,一方当事人提交了证人证言,但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或在开庭当中,另一方当事人又出示了该证人再次作出的与原证言相矛盾(证言)证据,其证据证明力如何判断?理由是什么?

(四)两份内容截然相反书面证言之认定

题例: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却给当事人双方出具相反的书面证言或调查笔录签名认可的“证言”,法院应否采纳?为什么?

第五节当事人陈述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

当事人的陈述,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向法院所作的于关案情的叙述。

二、两大法系各国或地区对于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证据的认知。

三、当事人陈述的特征

当事人陈述的显著特征是实与虚、真与假的并存。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据效力

(一)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及拘束法院的效力。

(二)具有证据效力。

(三)不具有证据效力。

第六节鉴定结论

一、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征

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专门技术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后作出的结论。鉴定结论是诉讼证据之一,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独立性。(2)结论性。(3)范围性。

二、鉴定人与证人的区别

证人与鉴定人的区别表现为:

1、是否需要专业知识不同:

2、了解案件事实的时间不同;

3、能否更换不同: 三,鉴定人的确定

确定鉴定人是人民法院的职权。第一,在法院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确定鉴定部门;第二,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共同委托受诉法院指定;第三,法院指定。

在我国确定鉴定部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规定鉴定部门:另一种是未作规定。四,《民诉证据规定》有关鉴定人与鉴定结论效力的规定

五,关于鉴定制度的实务问题研究

(一)二审法院受理鉴定申请问题

案例:1996年,原告丁某以四张收条为证据向法院起诉,案由为借款纠纷。被告刘某以原被告之间系合伙为由提出抗辩。庭审中,被告称原告提交的一张收条不是其本人签名,并要求笔迹鉴定。后因未交鉴定费而放弃鉴定申请(法庭有询问笔录)。一审判决被告偿还借款。被告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1997年二审判决),之后被告申请再审。2002年,二审法院受理此案,并进行了复查阶段,现在被告要求对四张收条进行笔迹鉴定,以便启动再审。在本案中,二审法院是否应受理被告的鉴定申请?

(二)法院依职权委托鉴定问题

题例:双方当事人都不申请鉴定,法院是否可以根据案情需要依职主动委托鉴定?

(三)重复鉴定问题 一、二、再审鉴定结论不一致。《民诉证据规定》严格限制:认定案件事实的应实行“谁主张,谁举证”。(1)鉴定由当事人申请;(2)重新鉴定符合《民诉证据规定》27条第一款规定;(3)鉴定一般缺陷规定相应的处理办法

第七节勘验笔录

一、勘验笔录的概念

勘验笔录是审判人员对物证或现场进行勘查检验的纪录。

二,勘验笔录的要求

第一,勘验笔录的内容要客观准确,对物证或现场情况获得一个符合实际的概念;

第二,切忌混杂勘验人员的主观臆测。第三,勘验时应按法律程序进行。

5.视频:最高人民法院规范民事诉讼举证时限

6.民事证据的运用之举证时限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含义

举证时限制度,义称证据失效制度或证据失权制度,一般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出证明其主张的证据,逾期不举证则该证据丧失证据效力的制度。

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与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

(一)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

1,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理论依据并不妥当 2,它可能会违反两审终审制度。

3,它会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

4,在实践中很可能被部分当事人滥用而造成无理缠讼或拖延诉讼的恶果,导致整个诉讼费用增加,给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

5,容易造成诉讼突袭,有悖于诚实信用、诉讼公平的原则。

(二)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必要性,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是落实举证责任的必然要求

2,举证时限制能够确保诉讼公正、公平

3,追求程序安定价值需要确立举证时限制度 三,《民诉证据规定》之前的举证时限制度 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对法定举证时限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具有相对的明确规定相结合。

(二)对举证时限加以限制本身缺乏法律根据,只得借助法院职能采指定举证时限,弊端较大。

(三)法院调查阶段可以反复多次进行。

四、《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设置与应用效力

(一)《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定位模式 《民诉证据规定》在举证时限的设置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①协定举证期限②法定举证期限③指定举证期限。

1,所谓协定举证期限是由当事人之间采用协商达到一致的方式所确立的举证期限,但应当经过法院的认可

2,所谓法定举证期限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其一,从立法的角度规定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其二,凡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为举证期限届满的时间。

3,所谓指定举证期限,是指法院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以及当事人遇有特殊情形需要补充证据或者提供新的证据所确定的举证截止期限。

(二)《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确立的失权效果与例外规定 1,失权效果:《民诉证据规定》第34条设定了举证时限制度的一般原则及相应的失权效力,包括:第一,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第二,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法院不再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2,例外规定:《民诉证据规定》在有关条款内对“新的证据”的设定主要以下情形:

(1)在举证时限届满后进行证据交换时,当事人收到对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并提出的新证据:

(2)在一审中,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

(3)在一审中,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4)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5)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_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6)在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在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7)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第二篇:民事证据调取申请书

民事证据调取申请书

申请人: 法定代表人: 住址: 请求事项:

申请贵院向成都市xxxxx调取xxxx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基础资料。事实和理由:

Xx诉xx人身损害纠纷一案贵院已经受理。由于xx人身损害系其与xx交通事故所致,该起交通事故由成都市xxxx调查处理,申请人无法调取相关证据资料。为查明案件责任认定的事实特依法申请贵院调取,请准许!

此致 Xxx人民法院

申请人:xxxx

2017年11月13日

第三篇:实用新型和外观无效请求证据运用

从“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案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无效请求的证据运用

两家以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公司,因一件名称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专利陷入了一场专利权无效纠纷之中。在专利权人一纸诉状将被控侵权人告上法庭后,被控侵权人又针对专利权人的一件实用新型专利和与该专利产品的外观相关的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以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为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日前,专利复审委对两起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从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后,分别作出第15604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和第15496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前者宣告维持涉案实用新型专利权有效,后者宣告外观设计专利权全部无效。

“这两起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无效证据完全相同,但是相同的证据在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专利复审委电学申诉二处审查员、此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请求案件主审员袁丽颖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针对相同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中,针对相同的证据,却获得不同的审查结果,其根源在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对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证据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惹争议

“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是一种轻型房屋,因其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而在各种旅游度假风景区广受欢迎。2004年12月30日,北京佳木装饰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京佳木装饰)就名称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产品的外观设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于2005年8月31日获得授权;同年12月31日,专利权人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名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产品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于2006年1月25日获得授权。

2009年12月,北京佳木装饰发现上海康伯豪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康柏豪建筑)在生产、销售其已经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并将其公司的图纸和工程案例照片登载在阿里巴巴网站和上海康柏豪建筑网站上做广告宣传。2010年3月,北京佳木装饰以上海康伯豪建筑涉嫌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意想不到的是,2010年4月,上海康柏豪建筑针对北京佳木装饰涉案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以两件涉案专利早已公开使用、分别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为由,向专利复审委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上海康柏豪建筑所提供的证据即为北京佳木装饰在诉讼阶段向法院提交的起诉状和起诉状所附的涉案专利的产品公开使用的照片。

随后,经过形式审查,专利复审委受理了上述两件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2010年8月,专利复审委电学申诉二处和外观设计申诉处分别组成合议组,先后针对涉案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口头审理。双方当事人均参加了上述两起无效案件的口头审理,在经过认真细致的审查后,专利复审委分别作出上述两件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相同证据在不同案件中的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起是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一起是外观设计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两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相同、证据也相同,其审查过程也充分证明了相同的证据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具体到该实用新型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审查中,合议组将上海康柏豪建筑所提供的证据中所示出的照片与涉案专利相比较可知,所述照片仅能反映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外观,不能反映出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内部结构特征,而涉案专利为实用新型专利,在其权利要求中明确限定了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内部结构。

“本案中,若提供的证据仅涉及了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产品的外观,没有公开产品的内部结构特征,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所述内部结构特征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则该证据不能破坏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专利复审委电学申诉二处组成的合议组审查后认定,仅凭证据中的照片所公开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外观,不能判断其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为同样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因此,对上海康伯豪建筑关于涉案实用新型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有关新颖性的无效理由不予支持,并作出维持涉案实用新型专利权有效的决定。

具体到该外观设计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案件审查中,北京佳木装饰所提供的证据包括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照片,所述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与外观专利中的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用途相同,但将照片中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的外观与外观专利相比较可知,两者的整体视觉效果基本相同,仅存在细微差别,但这些细微差别对集成组装式活动房屋整体视觉效果不具有显著影响。在专利权人没有提出有力反证予以证明并且没有陈述充分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专利复审委外观申诉处组成的合议组对属于专利权人一方的起诉书中的内容的准确性予以确认。同时,涉案外观设计专利和在先设计的不同点不足以对二者的整体外观设计产生显著性影响,则二者属于相似的外观设计。因此,合议组认定,所述外观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故作出宣告外观设计专利权全部无效的决定。

我国专利法规定,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而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袁丽颖表示,由上述两无效宣告请求案件可见,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不同,由于请求人提交证据中的照片仅能反映产品外观,未公开产品的内部结构,因此专利权人的外观设计专利被宣告无效,而实用新型专利得以维持。

总而言之,当事人在对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提起无效宣告请求时,应根据两类专利保护范围的不同,提供具有证明力的相关证据。(知识产权报 记者 薛飞)

第四篇:人民法院诉讼指南——民事、行政案件举证和证据交换指南

民事、行政举证和证据交换指南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在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真实性的责任。如对自己所提的主张不举证或提交的证据材料无法证实主张的,将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1.证据材料

由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司法机关收集到的,在诉讼中被提出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是证据材料。

举证方在向法庭提出证据材料时,应向法庭说明该证据材料的来源、种类及欲证明之事实。

证据材料为物证的,一般应提供原物。对于不宜直接提取的物证,或者属于易损坏、消失、变质、易燃、易爆物品等,可以提供该物证的照片、录像,或对该物证的检查笔录等。

证据材料为书证的,应当提供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件、影印件、副本、节录本等。

证据材料为勘验笔录及鉴定结论的,应当提供原件。

证据材料为视听资料的,应当提交未被剪辑、加工过的原始资料。证据材料为证人证言的,若该证言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起关键作用,则作出该证言的证人为关键证人。关键证人应当到庭作证。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对关键证人的证言无异议、或关键证人出庭确有困难且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可以直接提交书面证言。

作证的证人必须具有作证资格。下列人员不得作为证人: ① 因生理或精神原因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但有证据表明间歇性精神病人作证时所被证明的事实发生当时其精神状态正常的除外;

② 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不能同时充当本案的证人;

③ 本案的代理人,不能同时充当本案的证人; ④ 法律规定,其他不得作为证人的人员。证人应当如实作证,作伪证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证据材料有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由提供该证据材料的一方翻译成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证据材料的翻译,应由专门的翻译机构进行。

举证应当及时。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举证确有困难的,应在举证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是否准许,由独任审判法官或合议庭决定。延长期限届满仍不能举证的,视为举证不能。行政诉讼的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本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材料。被告不提供或者逾期提供的,视为举证不能。

民事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则免除陈述案件事实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当事人的自认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不得任意撤回其在庭审中所作出的自认,除非有充足证据能够证明其所作出的自认与事实不符,并且当时的自认确属重大误解所致。

对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① 众所周知的事实; ② 自然规律及定理;

③ 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④ 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⑤ 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⑥ 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条件之一,当事人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的7日前,书面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及所需调查收集的证据内容、需要由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应具备以下条件:

(1)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需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3)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民事诉讼中,在证据材料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

2、证据材料交换 原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被告提出反诉,或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在诉状中附有能证明其诉讼资格、案件事实及其主张的证据,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的证据副本。

当事人应诉,答辩中应对负有能证明其反驳原告主张的相应的证据,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的证据副本。

民事及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互相将己方准备在庭审中举出的证据材料向对方公开,以固定证据材料,明确案件争点。

第五篇:民事证据中自认规则探析

民事证据中自认规则探析

内容提要:《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仅从举证责任的角度对自认的制度作了一些规定,难于全面的理解自认的基本内涵,笔者试从比较法角度出发,论述自认所涉及基本的问题以及在中国的诉讼价值。

引言

自认制度在国外的立法由来已久,两大法系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它纳入了民事诉讼法典或证据法中。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相对比较滞后,而且至今没有明确规定自认制度,这不仅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弊端,也增加了诉讼成本,减缓了诉讼效率,极大的不利于我国诉讼目的的实现。因此本文拟就自认规则作一初步分析。

一、自认制度在我国立法上的体现和缺陷分析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没有作系统专门的规定,但在实务和理论界这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当事人无需举证。为了不断适应正在进行的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公布了《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除对方当事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第22条又承认默式自认的效力: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者不予反驳的,可以确认其证明力。1但这些规定的指引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完善证据法规则的呼声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了规定了明示自认、默式自认、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自认的撤销和委托自认的效力等,部分地弥补了《民事诉讼法》中有关自认规则的缺陷,是民事证据规则的新突破,对未来的民事证据立法也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尽管如此,但从总体1 《法律法规倍速记忆》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年出版

看,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自认规则却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从上述列举的法律条文来看,自认制度在我国至少存在以下的几个问题:(1)规定不系统不全面。与国外在基本法典中确认不同,我国在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件中关于自认制度几乎是空白,在《民事诉讼法》中,引入了“当事人承认”的词语,有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立法对自认的规定,其实是个认识的误区:依该法的规定,当事人的陈述并不当然具有证据效力,还必须同其他物证一样经查证属实才可作为定案的依据,而且这种承认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对法院都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必须经过审查,从这方面理解的自认规则与接下来要讨论的自认是不同的,所以不能说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自认制度,而仅是通过司法解释来对自认作一敷衍式的规定,这种效力位阶的规定对实务中的指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想而知,由于无统一法规可循,造成了司法操作中的模糊认识,极大了浪费了司法资源。(2)解释中的承认是不同于自认的。“当事人承认”是受苏联法学理论的深刻影响而引入我国民事法典中的,是与我国司法界历来追求“客观真实”的诉讼目标密不可分的(客观真实论已受到法律真实论的挑战,并逐步处于弱势地位,本文不予讨论)。法院在审判中追求实事求是,对当事人的承认不抱完全信任的态度,虽然有它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中却带来贻害。当事人承认一方面包括承认案件事实和对方的诉讼请求,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效力。另一方面含有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如何判定两者的效力也存在疑问;同时法院审查当事人承认的事实需要投入更大的司法资源,而且容易造成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这些都是由于立法不明所带来的弊端,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迷失方向,所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错误也是可以预见的。

二、自认制度的法理分析

(1)自认制度的内涵

自认制度已经成为民事证据法的一项重要证据规则,尽管各国对自认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对它的效力都给与了肯定,均承认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有法律上的拘束力。

在英美法系国家,对自认的理解较为宽松,《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承认”为“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一方在辩护中承认或要承认的任何要求,包括另一方提出的没有被明确否定的全部指控。一方可以要求另一方承认某些事实,法官可以

被告承认基本没有争议的事情。承认也可以在诉讼程序前或在期间进行”,2根据《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对他当事人主张的案件事实的全部或部分事实的自认。我们可以认为自认是一方当事人对另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加以承认,这是属免证事实的范畴。自认制度在英美国家既包括诉讼内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即另一层面上的正式自认和非正式自认,而且正式自认作为证明的替代在学说和实务上已无争议,非正式自认由于在诉讼外的对不利事实的承认,实际上起到证明事实的作用。在美国,自认制度包含更广泛的含义,有当事人的自认、代理人的自认、于己不利的陈述等。当事人的自认即本人的自认,是指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的承认,代理人的自认和当事人的自认在法院具有同样的证明效力,于己不利的陈述即一个充分知情的陈述者做出的陈述,如果该陈述会与其利益相悖,或者可能陷他于一定的风险中,而他本人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一般不会做出类似陈述,除非这是真实的陈述,依据传闻证据规则,这种证据是可以被法院采用的,具有证明效力。

在大陆法系国家,自认的理解相对比较严格,其证明效力不得与真实情况相悖,而这又与法官的内心确信相连。在法国,自认含有诉讼外的和诉讼中的之分,对前者能否有证明效力以及有多大程度由法官自由裁量,并应由诉讼中其他证据予以补强;对后者的证明力无需证明,可以直接予以采用。日本著名民诉学家兼子一认为自认是一种诉讼行为,有裁判上的自认和拟制自认,前者指在口头辩论或准备程序中,当事人作同对方当事人的主张相一致的,对自己不利的陈述,后者指在口头辩论过程中不明确争辩对方所主张的事实,并从辩论的总的意图看来不能认为有争执时,由于该事实不需要证明,就视为自认。由此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自认属于辩论主义的内容。在两大法系,关于自认的理解并没实质的区别,对其效力也是如此,不同的是自认能否作为证据及其在哪种程度上作证据使用。

而在我国一直采用“当事人承认”一说,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主张及其事实的承认,由于职权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当事人承认并不构成定案的依据。这种定义明显不同于上述国家的理解,在立法上规定得不完整和自认效力的不确定性给我国的实务部门带来不便。2 《法官论证据》吴家友主编 2002年法制出版社第393页

由此看出,构成自认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自认必须在诉讼过程中向承办此案件的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的法官作出。诉讼过程是指从立案到审理、判决的全过程;二是自认的必须是对方提出的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通常承认对自己有利的事实不构成自认,而且是承认该事实为“真实”,否则不能成为免证事实;三是自认可以以明示或默式方式作出,效力是等同的。

(2)自认的效力

一般认为自认具有两方面的效力:一是对当事人而言,具有免证的效力,自认同推定、预决的事实一样构成了免证事实的一部分。在诉讼中,自认效力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当一方提出本证,另一方不提出反证的时候。在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即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必须对自己所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否则可能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这充分体现了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理念。提出本证后,对方要进行反驳,此时举证责任发生了转移,他必须提出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事实和请求,从而排除本证的效力,如果不提出反证,无疑承认了本证,另外从一般人性人情出发,一个有理智的人除非有特殊情况不会陷自己于不利处境,可以推知此事实为真的概率很大;当一方提出反证,另一方不提出反证的反证的时候。通常说“打官司,打证据”,此话很有道理,在法庭上,有说服力的只能是证据,所以双方当事人尽量在最大范围内收集证据,以立于不败之地。在对方已经提出反证时,提出本证方要继续承担举证责任,不能提出,无论基于何种理由,此事实可以推知为真,即这一事实不存在异议,根据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理原则,当事人就无需对此举证,即免除了这一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二是对法院而言,自认也有拘束力。当事人对某一事实的认识趋于一致,法院不得对此作出相反的结论,其裁决必须在对此事实判定为真的基础上进行,无需对此进行审查,不仅如此,自认的效力不因级别管辖而发生变化。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自认也并非具有绝对的效力。并非任何承认都构成自认,法院也可以对其效力进行限制。(1)属于司法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公理定理经过了反复的实验得到了数代人的认可使用,等等,这些不属于自认的范围,二者效力不可等同。(2)预决和公证的事实。在判决中已经经过了质证、认证的事实不能构成自认,尽管不同诉讼法的判决所依据的事实有可能出现矛盾,但此事实无需当事人的反复承认是确定的。公证的事

实由于经过了公证,作为诉讼争点的事实已有公证文书的证明,其证明力较之一般证据具有更大说服力。(3)其他事实。已经被法院所否定的事实以及其他缺乏证据“三性”的事实不构成自认,应予以根本排除的。而且法院可以就这部分事实的承认是否违反公共利益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做出裁定是否认可,如涉及人事诉讼的自认。

(3)自认制度的诉讼价值

由于自认构成了免证的重要部分,在诉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是自认符合当事人主义的诉讼理念,这便于改变我国历来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思维。长期以来,我国受苏联法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几乎完全承袭了苏联的诉讼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实事求是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在实践上减少了错案的发生,提高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确立了国家机关的权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理论的深入研究,职权主义越来越显出它的局限性,西方当事人主义由于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权利,发挥了他们的举证积极性,维护了程序的公正,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大力推崇,使得立法者不得不考虑立法的价值趋向,在构筑诉讼法时,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尤其在民事诉讼中认可了当事人主义。自认正是体现了这一变化。二是由于自认免除了其中的一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这就减轻了当事人的举证负担,促使了案件的及时审理与判决,极大的提高了诉讼效率,同时法院无须对自认的事实进行调查,节省了诉讼成本,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在我国现有司法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三、自认制度的立法思考

每一项法律制度的设计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立法者必然考虑多方面因素。“法律的价值具有三个基本含义:它指的是法促进哪些价值;指法本身有哪些价值;在不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评价。”法律的产生过程实质是价值法律化的过程,反映了主体的价值追求,同样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确立也反映了立法者对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充分考虑以及对国外先进法律的慎重选择。自认制度的设计也是如此。

在设计自认制度的时候,必须正确认识自认的含义,兼顾我国实际中法律现33沈宗灵《法 正义 利益》1993年第5期《中外法学》

代化的进度。应先认清以下问题:(1)对事实的承认与对诉讼请求的承认。举证即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提出的事实的真实性和主张的合理合法性,承认前者并不必然导致诉讼的失败,而是使这部分事实直接进入定案的证据链条中,而对后者的承认却直接导致诉讼的完结,当事人进入诉讼过程就是要使法院通过判决的方式支持自己的请求,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两者是不同的。(2)在诉讼中的承认和诉讼外的承认。在诉讼过程中,一方自愿作出的陈述一般能代表自己的真实意志,所以无须法院的审查,即不需要经过法庭的质证和认证,而在诉讼外,由于无法了解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作出的,法院应慎重视之。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予以审查,在诉讼中也不排斥质证认证。

正确认识了以上问题,再结合现有情况,建立自认制度。首先要在我国的基本法中加以肯定,不仅是现在的原则性规定,而是更为详尽,使实务中能有法可依,期望在将来的民事证据立法中能得到具体的体现;其次,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抄袭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改变已有的职权主义理念不是一挥而就的。中西不同的法律传统不可能要求同样的法律制度,否则只能导致更大程度的混乱。再次,使用”当事人承认”比较符合我国一直以来的习惯,运用起来也容易些,但对自认的内涵必须清楚。

综上所述,自认制度作为一项民事证据法的重要规定,它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处改革的时代,大量的问题正浮处水面,吸引先进的制度和理念,对于处理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正如自认制度可以改变目前司法实务把案件一拖再拖,对任何事实都要进行审查,浪费了本已有限的司法资源,不利于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等消极现象。

下载关于民事证据的一点理论和一点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民事证据的一点理论和一点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事证据材料的证明力

    民事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内容提要】 本文拟从对几对相关概念的辨析着手,初步指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民事证据材料之证明能力制度的必要性,并比较两大法系中主要国家关于证......

    规范证据运用 防止冤假错案

    规范证据运用 防止冤假错案 规范证据运用 防止冤假错案卞建林 邹长恩 最近一段时间,若干个刑事冤假错案的曝光,使如何防止与纠正冤假错案问题在树立司法公信力的大背景下再次......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敏)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

    民事证据立法研究管理论文(精选五篇)

    民事证据立法研究管理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民事证......

    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调查提纲 一、调查时间:10月7日至10月28日 二、调查地点:市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办公室 三、......

    民事 8调查收集证据申请书5则范文

    调查收集证据申请书(民事)申请人: 申请事项:请求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申请理由:申请人与据因系(1、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2、涉及国家秘密、......

    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理解与适用 一、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保全制度的修改 证据保全是指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今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法院依申请或者依职权予以调查收集和固定保护......

    大学生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情况的社会调查

    调查提纲一、调查时间:2003年10月7日至2003年10月28日二、调查地点:**市**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办公室三、调查单位:**市**区人民法院四、调查对象:**市**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沈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