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8: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教师是保证教育事业质量、实现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其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未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的是随青年教师工作时间的推移,其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职称、收入等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发展过程。其可以包

含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是青年教师入职后的时间进程;二是内容维度,包括职业发展目标、自我认识、教学水平、教学管理能力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度等。但是目前由于体制、机制、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客观原因,以及青年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认识不足,致使青年教师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职业发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12792874.htm

一、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无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教师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如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职业思想等,依据教育事业与所在学校发展的具体需要,分析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以确定青年教师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而相应地制定能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计划。

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应该说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虽然他们有着满腔热情,对于教育事业充满神圣使命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干劲十足,但因他们中大多数人刚刚走出校门,普遍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还有部分青年教师仅出于找一个稳定工作的目的,进入教育行业,因此表现出工作中没有发展目标、没有想法、过分关注经济利益、不重视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的现象。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制定的发展目标往往不切实际,且不能根据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相应地来调整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2.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多发

作为典型从事育人职业的主体,教师,尤其青年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曾经发布过一个“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在对15个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职业倦怠调查中,报告显示,相比于其他行业,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而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自身及学生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影响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现象在青年教师中比较普遍,已引起业内人士的重点关注。职业倦怠,也被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 Berger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通常被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当从事育人职业的个体长期处于压力与心理冲突状态而无法有效排解时,便可能引发职业倦怠。青年教师从事教师工作之初,需要一段时间完成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换,面对的挑战性很大,又因为收入水平低、购房压力、社会责任等,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教师承受着更多压力。再加上缺乏工作和人际交往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小,一旦出现挫折就很容易否定自己,对教学工作失去热情,产生痛苦、焦虑情绪,职业认同感降低。这些情况如果得不到缓解,将

形成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更不用说职业发展了。

3.青年教师缺乏话语权,针对青年教师的特定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必要途径,激励机制一般分为两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对于刚刚参加工作,没有一定物质基础与精神认同的青年教师来说,激励机制更加具有提升青年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作用。而且随着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变化,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愿景和目标也随之改变,因此教育系统的激励机制就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现有的激励机制往往忽视对教师不同专业、不同分工、不同发展需求等方面具体情况的差异分析,没有建立起一系列能适应教育发展现实情况,针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多维交叉的有效激励体系。现有的激励机制往

往激励方式单一,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尽合理,且量化考核所占比例较小。由于自身所处的地位限制,作为年轻群体,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没有话语权,经常被排除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之外,缺乏有效的表达自身发展诉求的机会。而且现有的工作业绩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考核大多采取领导评议外加群众民主评议,以及学生评教,没有其他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这样使得青年教师往往担心得罪领导,得罪同事,甚至担心学生给自己太低的评教分数,而不敢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心有余悸,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对青年教师创新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1.针对青年教师特点,分不同时期给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

针对很多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意识淡薄、职业发展目标不清晰的现实情况,学校有责任对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和方向性的指导。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致力于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学校长远发展方向的有机融合,可以达到学校和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

(1)构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的完整体系

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不仅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尤其有利于初入教坛的新教师的成长,还关系到教师梯队的建设及学校整体的发展水平。构建一个学校各方积极参与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体系,使青年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据此结合自身情况及时调整职业发展方向,对教育教学事业具有推动作用。

(2)入职初期的职业生涯指导培训

入职初期,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

初始阶段。此时,学校在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指导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其尽快适应新教师这一工作岗位,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在入职初期,学校可以通过入职培训等措施帮助新教师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熟悉学校的基本情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专业技术职称条件等,以帮助新教师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帮助其正确地完成自身定位,根据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发展愿景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初期的规划。同时,学校也可召开新教师座谈会,倾听新教师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好的环境,增强其归属感。

(3)为青年教师指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导师

教师职业能力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而新教师刚刚接触教学工作,虽然学习过相应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但离真正的教学实践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学校为他们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师德高尚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可以缩短其进行角色转换的时间,避免其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此外,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经验,及新教师的各项特点,帮助新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2.加大投入,完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我国一直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目前,各类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得以改善,这也为改善青年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保障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生活质量提供了制度与物质保障。

学校应积极成立研究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困难的工作组,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环境、思想状态、评价激

励机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以及流动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创造青年教师可以无顾虑地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平台,给予其一个表达自身诉求的机会,以期找出目前阻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症结所在,并据此对症下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努力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和制度保障。要建立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教改项目申报、审批程序,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教育资金扶持,完善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机制,将其在一定程度上向青年教师群体倾斜。

因为青年教师往往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学校还应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定和人事聘用制度,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抓紧完善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绩效评估从教学能力、师德、工作态度与工作成绩等方面综合考核,“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别量化打分,对于师德应该优化其

评价体系,采取更加合理的评价标准,以保证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公平。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将量化考核纳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奖励的重要依据,让那些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同时对于那些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将以高职低聘或不再聘用的方式进行淘汰,从而形成良性的激励与淘汰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动力与工作积极性,自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及职业能力。

3.重视师德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师德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是其立业之本、立身之本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师德不过关,职业生涯发展无从谈起。大多数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奉献和公益性感悟不深,再加上目前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均为“80后”,吃苦耐劳精神比起父辈相对缺乏,因此学校

现阶段更应该在青年教师中重视师德建设,帮助其明确教育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弘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园丁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和弘扬优良师德,使青年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师德对于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帮助其更好地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应积极开展实施“师德建设工程”,重点抓好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首先应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要对其开展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教育目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等的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也可以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宣传月”等活动,促进广大教师明确并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还应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通过“师德先进个人”、“青年师德标

兵”、“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奖项的评选,促进大家争优学优,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还要加强对教师师德水平的考核和监督,加紧健全完善党委领导、行政为主、工会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把师德水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为年度或聘期考核、评优、职务提升等的重要依据。

4.多措并举,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

众所周知,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如何通过各种举措开展相关培训等,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授课等业务能力,对于一个学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而且青年教师在刚入职初期,必然在工作中缺乏相关经验,在此时,如果学校不开展一些措施给予他们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这对于青年教师的心理将产生极大的负担。如果受个性影响,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调试,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将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设置很大的障碍。因此学校需要针对青年教师特点,做一些相应的工作。

首先,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老教师和历年来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方式,促进其尽快成长。定期组织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老教师和历年来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一起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为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方式,促进其尽快成长。学校要促进青年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每位青年教师第一次授课之前,组织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所授课内容进行集中评议,以使青年教师不断提高备课水平和授课水平。

其次,应该选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到高校深造。让青年教师更加快速地成长,不断地更新知识,以更好地提升其业务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广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使业务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优秀青年教师有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将严重影响到未来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因此,及时发现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指导其形成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而且在网上购物便捷,节约时间,效率高并且成本低。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研究了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交易中安全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中国现在还没有很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消费不安全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因素。信用卡信息的安全,数据传输的安全,个人隐私等问题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有阻碍。当网上购物变得越来普及的今天,安全问题更亟待解决。

2.观念约束的问题。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对于网上购物存在顾虑。传统的眼见为实的观念限制了人们网上购物的积极性。思想的约束包括看不到交易的实体、自己的隐私、信用卡信息、虚拟的交易环境等所带来的担忧。

3.法律规范的问题。网上交易作为一种交易手段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形势,还没有健全的法律体制,使得网上交易不规范,影响网上交易的发展。而且中国还没有像重视实体产业一样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开店要不要到工商局注册、要不要收税、如果收税如何制定收税标准等都是不好与实体产业相一致,衡量的标准和方式也很难确定。现在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法律的扶持。过严的约束会限制它的发展,同样法律规范的疏漏也会让其畸形发展.4.专业人才问题。21 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电子商务课程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但过程是漫长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限制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用人单位苦求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也苦恼工作难找,两方都处于尴尬窘困的地步。

5.物流限制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最终实现是依靠发达而健全的物流的配送来实现。中国物流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配送不合理,物流成本高等都成为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相应的认证体系、技术不健全等问题,而且电子商务的普及教育培训也需加强。

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当电子商务的基本环境逐渐成熟之后,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再是外部环境所造成,更多的表现在企业内部,如经营战略、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对新环境下电子商务的重新认识等方面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1.所占比例低

进入1999年之后,中国电子商务开始迅速发展,以网上零售为例,其标志是诞生了以8848为代表的一批电子商务网站,风险投资大量投向B2C网站,媒体将电子商务吹捧上了天,上市公司只要与网络发生关系,股价就会在一夜之间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那时普遍认为中国电子商务面临“三座大山”,即上网用户数量少、网上支付环境不成熟、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经过几年的发展,早期严重制约电子商

务发展的三大障碍尽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5910万人,是1998年底(210万人)的28倍,从数量上说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而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赶超美国,其市场潜在力和迅猛的发展速度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时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也日益成熟。但中国电子商务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类似的新兴产业商品不够多样化,应该不断扩大网络销售公司的规模,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等,尽管目前生存下来的电子商务网站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但在整个商业零售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

2.规模化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美国数据显示电子商务降低了消费者的费用尤其凸显在旅游业,书店和汽车零售业。例如由于电子商务的影响书店和汽车零售业由“大而全”向专业化模式经营,并且逐渐贴近消费者需求并建立自己的区域化管理,有关于“大而全”还是专业经营的理念,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更好的收益。目前,国内销售网站规模化低,产品选择性局限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成熟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交通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何况许多电子商务网站本身在技术方面还不完善,尤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性化,通常正是一些不太引人关注的细节问题让交易最终无法完成。在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4.核心思想认识不深刻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人认为电子商务的核心在于营销手段,营销方法,如何赚钱。当电子商务基本环境成熟之后,如果经营业绩不佳,仍然将原因归结于用户的消费习惯,营销方式不当等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并非消费者单方面的问题,更多的还在于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身的认识。关于“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思想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说明。例如,“用户个人信息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在国内电子商务企业中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布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网站比例还比较低,许多网站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也没有明确说明这些信息将被如何使用,或者并没有严格执行网站上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在电子商务活动中 ,为了研究用户的上网/购买习惯或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往往需要用户注册,根据不同的需要,要求用户提供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如果遇到一些网站要求用户登记很详细的个人信息,除非对该服务特别有兴趣,用户可能会选择放弃注册,对商家来说,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潜在顾客。个人隐私问题引起的另一种情形是用户会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又难以验证,这样根据用户在线填写的信息来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往往会形成信息的错误传递,造成效果不佳或者资源浪费。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因素,用户甚至不会因此而投诉,已经下意识的拒绝了电子商务,而经

营者对此尚无感觉,所以核心是人的思想还需要经营者进一步探索。

三、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首先,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信息技术(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和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后,从2001年开始已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如今的电子商务已经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和光明的阶段。但面对”新三座大山”, 在电子商务的管理上应普遍采取了登记、备案、许可的制度及同时充分重视网络安全与加强网络管理。在电子商务立法中,我国对网络安全与加强网络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刑法、电信条例到不久前出台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都有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行政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出台的法律法规作进一步的落实工作。相应的,安全性问题,交易主体的合法化和信用问题,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的有效性问题,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等相关法律问题,就自然成了我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应致力于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建立数字化市场的基本原则,并充分发挥企业自律和市场推动的作用等。这些原则在我国已出台的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中初步得到了体现,并且,也必将成为我们在今后的电子商务立法和结合WTO相关规则修订法律时的主要参考。

其次, 企业终归是企业,它有自己的业务领域,就电子商务而言,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是外行就象农民进城后觉得汽车、电梯、地铁、娱乐城等什么都好,就是不会玩儿。那么体现在电子商务上的弊病就是规模化低,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成熟, 网络平台的潜在商机和利润让每个商家都想分一杯羹,但却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销售模式,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变成了企业的附属品,而并没有作为独立的新型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和实施。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做,建立自己完善的网络销售平台,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专业的管理和销售团队,相信规模化低和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将不是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新兴产业对社会就业,医疗,福利的影响是深远的,很大程度电子商务给当代生活带来了便利,当现代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旧的生活模式也同时受到了影响,但从另一方面考虑,由于生活模式的转变更大程度的失业率也会给政府社会带来影响和负担,信息产业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对专业知识匮乏的应聘者或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多年的老员工面临找不到工作或失业的困境,由于经营模式的改变使得一部分人与社会更加脱节,从而联动影响福利医疗等多个行业。电子商务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它与经济、政治、法律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各方面都发挥其作用,发挥其联动性,电子商务才能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并发挥其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智能化,电子商务是辅助的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外市场需求每况愈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逐步转向国内,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专家认为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在小城镇,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最终落脚点也在小城镇建设上。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小城镇房屋、道路等建设,能够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冶金机电等产品需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小城镇在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消费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联系新晃县的实际,对小城镇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一、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东部地区借助地缘优势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2008年全国千强镇评选,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占据绝大多数,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南省能入围的镇却寥寥无几,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明显,从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往往是东总沿海地区的一个乡镇的人口和GDP就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县或地级市。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巫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由于政府功能不完善,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

缺乏合理规划,特色不够鲜明。规划是城镇建设的第一资源,由于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完成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有总规,没有控制性详规,为随意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空间。同时,在规划编制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建设中,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广场位于场镇中心,民用建筑一般高 ,建筑布局单调呆板,“千城一面”现象突出。

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照搬别人的建设经验,结果不适合的发展道路不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二)小城镇的规模过小

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研究表明, 2-3万人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 人口超过5万时, 经济效益的增加则更明显。小城镇人口的数量级低,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目前我县23个乡镇,除新晃镇等个别以外,其它镇的人口基本上都是在2万人以下。城镇人口总体偏小,镇区人口积聚不足,再加上近年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更加制约着我县小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

(四)小城镇发展中政府权责不明,管理不够到位

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分散,未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小城镇所在政府往往集决策主体、规划主体、建设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于一身,有时为实现主观愿望而破坏规划、违规建设,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责任不明加之人力、物力等原因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在小城镇投入上存在“平均主义”,重点不突出,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二、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的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各种相应政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一)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在建设小城镇的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与大中城市等的通道连接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 , 按照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 保护利用好耕地, 抓紧编制好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在认真做好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 加快编制控制性详规。编制小城镇规划时, 要采取招标、引资等多种方式, 确保规划质量要加强与其他规划间的沟通, 衔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按照比较经济利益的原

则,研究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展产业聚集型、市场带动型、旅游提升型、资源开发型等特色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 结合地形地貌, 搞好场镇的风貌设计, 切实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新晃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自治县,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就应当保留原来的少数民族风俗,因为这些具有很浓的地方特色。像在建筑方面可以尽可能的用吊角楼,在文化方面也要保留原有的文化,你侗话,赶集,赶坳等等。尽可能在小城镇的建设中做到“原汁原味”。这样以后才能为日后发展为生态旅游城市做下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城镇规模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

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

另外,小城镇的数量众多,而政府的力量有限,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小城镇建设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坚持“非均衡一均衡”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壮大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区位优越、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小城镇,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帮助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承载力,不断积聚吸纳周边农民,拓展城市规模。通过重点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空间的均衡发展,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进一步明晰城镇功能区分,突出各自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例如侗乡的饮食,新晃的牛肉等等。再就是打造一批工业、商贸、旅游强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 实现小城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 不断增强乡镇的经济实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打破单一靠政府投资的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是解决小城镇资金问题的关键。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处理好上级政府和镇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不能仅仅依靠镇政府财政来筹措建设资金。政府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和利用外资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来,像当前新晃县河道沿岸改造开发的工程,就引用外来资金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需要政府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四)加强政府管理、凝聚合力

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市政、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主要投入重点小城镇,在重点小城镇形成政策洼地、资金洼地、项目洼地,促进重点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相关职能部门充实力量,放权放责,强化对

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领导和指导,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要强化对小城镇发展的考核,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努力推进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向城市型转化在实践中探索既不同于大中城市,又有别于农村的新型城镇管理模式。

第四篇: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 李双辰 王玲

内容提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工会内涵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内涵发展主要表现为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加大工会维权力度、提高工会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内涵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必须兼顾传统工作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以推动工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会工作 内涵发展 对策研究

中国高校工会在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维护教职工权益、工会工作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开始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的研讨。笔者认为,高校工会的持续发展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高校工会的发展总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高等教育正在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那么,高校工会的内涵发展就是要根据中国高校工会已取的经验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重视高校教职工的民生问题,提高维权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实现工会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高校工会走内涵发展道路,既面临着时代挑战,又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不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看社会,高校工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时代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

1、高校工会内涵发展根源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的阶段性特征就是进入了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时期。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正是在高等教育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时期,工会应当与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内源于工会自身的挑战

近20年来高校工会以建家升级工作为龙头,依托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重要平台,通过校务公开、教代会等形式把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落到了实处,较好履行了工会维权的基本职责,得到学校党政和教职工的认可。然而,在成绩面前也有民主政治建设后劲不足,建家工作要创新思路,工会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急待解决。因此,来自工会内部的冲击、挑战比任何时候都强。工会工作面临着继续提高工作质量,如何持续发展的问题。

3、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外源于教职工需求的压力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教职工对工会日益高涨的需求。教职工队伍结构的多样性凸现了维权工作的错综复杂性;高校的民生问题也给工会的维权能力带来压力。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面对教职工对工会维权能力的期望值的不断提升,工会如何更好地融入主流服务主体,有效地提高维权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当前要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问题。这些来自教职工需求的压力正是工会内涵发展的动力外源。

二、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我国教育阶段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高校工会工作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最基本特征,就是进入了从基本落实工会维权职能向全面提高工会维权能力转变的新时期。现在,搭建民主政治建设平台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依法治校的问题还有许多事要做;工会工作领域的覆盖面和基本任务已初步明确,但质量和效果成为突出问题;工会通过努力工作获得了学校党政和教职工的充分肯定,但满意率还有较大提高空间。所以,无论从内涵发展的要义,还是高校工会现实状况看,工会内涵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应当关注民主政治建设、维权能力、工作创新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匀速”倾向

高校民主政治建设是工会的标志性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高校已形成别具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模式——以教代会和校务公开为两大支柱的民主政治建设平台。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匀速”倾向,即对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出现了由“加 速”转向“匀速”的征候,甚至出现“教代会有否必要每年都开”的疑问,这对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带来影响和压力。

2、高校教职工民生问题凸现工会维权难度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青年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满意感和由于自身潜能实现而获得的成就感较高,而在学校工作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和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获得的知足感与期望值相差较大。尤其近几年高校青年教职工的民生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主要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住房问题;二是教职工收入问题;三是子女教育问题,这三方面的问题解决难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3、工会工作持续进步的方向急待明确

多年来,高校工会干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创新,积累了许多工会工作的宝贵经验。它包含了民主管理制度的确立、建家工作的深化、维权机制的形成、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等。下一阶段工作的突破口在哪?持续进步的方向何在?

三、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对策研究

工会内涵发展应以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维权和服务能力、工作创新为框架,其核心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坚持“党政工共建”,把民主政治建设做实做强;以和谐维权促进“共建共享”;以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

1、坚持“党政工共建”,把民主政治建设做实做强

认真分析总结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过程,我们认为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突破口可能在于“共建共享”。高校的改革应着眼于进一步调整高校的利益分配格局,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缩小学校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使更多的教职工,特别是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学校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将是未来几年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和落脚点所在。

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解决了按时开会等制度建设问题后,下一阶段应抓好教代会四项职权的落实问题,特别是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权限落实问题是党委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学校行政的强力支持,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保证。学校行政在下阶段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应着力做好两件事:一是认真落实《北京市高校校务公开目录》的各项校务公开工作;二是大力抓好提案工作,用提案工作成果促进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工会的协调作用,是深化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保障。工会在学校党政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落实教代会工作任务,检查督促教代会决议、提案的落实,及时将教代会决议和提案落实情况通报给广大教职工和教代会代表。

有了这样一个党政工合作共建平台,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能够克服“匀速”倾向,沿着健康轨道持续加速发展。

2、关注教职工民生问题,以和谐维权促进“共建共享”

破解高校教职工民生问题应当是一个社会范畴问题。高校可以说是社会中和谐度较高的区域,但决不能掉以轻心青年教职工中的民生问题,也不能因为有些问题是学校无能为力的而不作为。随着高校教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和维权工作的不断递进,“和谐维权”成为当今维权工作的新内涵:双向维护得到广泛认可;分类维权成为新特点;特殊维护(教师中的拔尖人才)成为新需求。

3、加强工会团队建设,以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

“深度服务”是指工会在已建立的一套服务机制基础上,创新思路和方法,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为教职工提供更贴实际、更有效、更到位的服务。

如何通过管理创新促进“深度服务”?按照管理学的激励理论,取得工作效绩的方法就是激励。因此,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造就一支服务优良管理到位的工会团队。工会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共同发展”,通过与学校共同发展、与兄弟工会共同发展、与广大会员共同发展来拓宽个人发展空间。我们要以需求为导向,以管理为支柱,以激励为手段,以满意为目标。只有以高水平的管理为支撑才能实现“深度服务”。

1)提高维权能力是实现“深度服务”的保证 工会在维护教职工权益和为教职工服务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立服务区,在这里工会应当发挥主角作用。工会在维权中的作用取决于工会的地位和执行力。如果工会总是徘徊在学校的主流工作之外,工会的源头参与和维权执行力就是空话。所以,工会应以融入主流服务主体来提高工会的维权执行力。融入主流工作扩大了工会在学校党政心目中的显示度,也就为工会获得了维权的话语权。

2)管理创新是“深度服务”的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职工对工会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创新是实现深度服务的基础,而“需求分析”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还要注意克服 “思维定势”,工会在多年“围绕中心服务主体”的工作中建立起一套服务体系和工作方法,受到教职工的认可,但教职工对工会工作方法的“喜新厌旧”和难点问题的轮番轰炸也使工会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见,高校工会要真正实现“深度服务”,必须从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出发.把握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拓展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大创新力度,探索改革形势下高校工会内涵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求是.2005,(8)2. 郭大成.创新高校工作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M】.2008,(3)3. 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J】.求是.2005,(8)

作者简介:

李双辰,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王 玲,华北电力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教授

第五篇: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

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4.民间投资进入都市农业尚有顾虑。成都都市农业受地形地貌、土地人口结构、历史传统、消费特征等限制难以形成太大规模,它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和外来大型投资商,必然以民间、尤其是来源于附近地区的中小投资者为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应历史欠帐巨大、配套不到位,农村基层行政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己的组织且经济、市场、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不清晰,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因关键领导的原因随意性大,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够(调查发现,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的贷、存款比例近年一直低于50%)、农业保险极度欠缺,这些导致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等风险,使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比如近年来在邛崃等地的一批农业项目的运行艰难就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

5.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对接还多有阻隔。由于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主导,区域消费单边集中在城市,未能关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流通、交易、加工环节多有障碍,而少有考虑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和引导,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波动大、检验检疫不规范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农业消费的提升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6.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这里指粮食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成都都市农业目前几乎没有经营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有人均土地指标太低、粮食消费下降、成都偏爱休闲、产出效益驱使等必然因素。考虑到成都巨大的人口规模、生活消费,对基本的粮食底线、刚性需求也是甚为巨大的,出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保证底线规模粮食的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是必须的,就未来相关指标测算、预测来说,维持650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必须确保。

三、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1.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1)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制定农业投入政策。第一,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中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较难计算,其效益也不易为人所认识,根据郭淑敏[3]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3倍。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第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第三,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2)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第一,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围绕多功能的理念,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状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为全域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有机体;第三,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2.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1)根据成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引导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2)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及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稳定性。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引导技术、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积极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科技鸿沟”。(3)培育农民自己的内生组织,壮大都市农业发展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第一,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通过建立和探索多方合作机制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促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农业生产多环节和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城乡统筹进程。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1)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农民职业化是传统农民身份终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已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其他职业一样,农民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事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又需要很强的管理经营才能,职业化的农民与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与体制保证。

(2)加强复合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经营农业企业。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以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另外,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

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4.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1)把握主体和重点。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民,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鼓励家庭投资开发联户集资开发,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的意义。要从过去的“口号农业、口粮农业”转变到“市场农业、商品农业”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些比较大型的联合开发项目可以实行股份经营,使开发者和资金支持者互利互惠。(2)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确保农业投资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为主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要完善和加强以工补农,适当提高积累率,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要探索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如,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培育良好的农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降低都市农业项目风险。此外,应继续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办法,打造载体,创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开发农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3)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要为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效率的短期改善,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简化行政法律法规手续,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企业的“帮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

5.破除城乡隔阂,对接农村发展需求。(1)加强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与引导。第一,尊重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权益、规律、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消费方面既要合理引导乡村的相关消费进入城市、更应通过改善乡村消费环境疏通城市消费到乡村释放,形成城乡消费相互流动、补充、兼容的良好局面。第二,通过交通、饮水、排污等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既有利于留住乡村居民的大宗消费和置业消费,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消费,充分释放城市消费对乡村的辐射,乡村围绕城市良性地发展各类延伸产业、特别是休闲服务业。第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增强新城对市中心城区的相互支援和独立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自身消费和经济发展留下更多宝贵资金,同时也促进消费。第四,改善乡村治安、人文环境,依靠独特自然资源,以留住当地居民、又吸引城市居民光顾、休闲、投资、居住,乡村在坚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和谐相安。第五,引领城市人口进入乡村。通过城乡一体的民政、法律、公共福利服务,疏通城市老龄、闲养、恋乡人口流向农村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安全、方便、合法地到乡村消费、居住、购置产权,使相关的服务业投资跟着流进乡村,既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又满足城市新消费需求,同时可人性地疏解“大城市病”的累积。第六,在城市周边丘陵地区推行林、园、荒地使用权物权化交易,对城市巨大的生活性置业投资提供释放空间,既能使这些地区获得宝贵的治理生态环境资金、又能使农民就地就业、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消费(投资)动力。(2)促进资源、信息、资本等的交融流动,以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外围圈层的发展,并通过产业、要素的梯次转移推动成都周边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成都目前有耕地620万亩,现有人口12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将呈现机械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人口将达到1600万以上,而耕地将逐渐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是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背景,也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基于我国实际确定的基本发展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是确保大中城市主副食品稳定供给的需要,也是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农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也为政策和定位确定了基调。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目标结构也不同,其变化遵循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过渡的一般规律。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在任何时期对这三大目标均不可偏废。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如何兼顾包装供给、农民收入、环境保护实现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业只能从国情、市情出发,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3).[2] 卢树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42).[3] 郭淑敏.都市农业生态功能货币价值化计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探索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68).

下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

    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形势下,学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充分发挥已凸显出了巨大的优势和作用,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

    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异军突起,各地民办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也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新兴生力......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与分析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与分析对策研究 [摘 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中逐渐以普遍使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工具、畜力农业。我国进入农......

    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繁荣,我国的快递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已经很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产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服务态度,信息技术和规......

    鞍山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鞍山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投资银行最早于英国诞生,大约诞生于18世纪后期,左右。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产生于欧美,主要是由十八、十九世纪众多销售......

    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嘉兴学院 朱美丹 摘要:农村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一个较为新兴的事物,其的作用正日益的体现出来。可以说村镇银行的出现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