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古代诗文阅读]
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五专题训练
(四)——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组:(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
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注】 ①脱粟: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墨”,指贪污,不廉洁。
答案:B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力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①说明海瑞廉洁为官;
③和④分别是从皇上和任江南织造的宦官的反应来间接表现。均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④,故选D项。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中“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有误,原文中“帝犹优诏奖瑞”“„„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
改督南京粮储。(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句中,“忤”译为“冒犯”;“市”译为“买”;“遁”译为“逃跑”。(2)句中,“已而”译为“不久”;“劾”译为“弹劾”;“鱼肉”,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鱼肉”,也可引申为“迫害”之意;“缙绅”,借代用法,译为“士大夫”。
答案:(1)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是不会逃跑的。
(2)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6题。(11分)
题农庐舍 丘 为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5.“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两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绿”字用得最好,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生动地表现了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
6.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春日农村风俗画,表现了作者与世无争,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2)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3)_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______________,恨晨光之熹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答案:(1)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2)其叶沃若 无食桑葚(3)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第二组:(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固山阴道上【注】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
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臵于丛篁灌莽中。子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删改)【注】 山阴道上:指绍兴城西南一带。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堪称 .解析:堪:可以。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分)()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析:①是原因,不是表现;⑤是卜筑的做法;⑥是客观描述园内景致。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嬉戏,经历变故因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很
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建园成痴。
C.园中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解析:“万壑千岩的丽景”非兴建原因,“哥哥未罢的工程”理解有误。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得分点:“躬”、“荷”、“胼胝”)(2)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建构的情况。(得分点:“作文”、“韵”、“营构”)参考译文
我家在原来的绍兴城西南一带。家旁有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好像和我有缘分,它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玩小孩子的游戏。等到后来的二十年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季超兄就离去,我也将它们丢弃在丛生的竹子和杂草中。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起了兴建山园的兴致,兴致起来了就不可抑制,这就是开园的原委。
兴建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停下来。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子,某处可以建房屋。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我的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我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某处可以建亭子,某处可以建房屋,果然是不可缺少的。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就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间与众不同、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次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体现在梦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别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早晨出去,傍晚回来。极寒酷热,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都不认为是苦。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我的身体也是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
园子全部拥有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和花木各占一半。其他的轩与斋与此类似,但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房屋与山房与此类似,但高的、低的分别显出,共显佳妙。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地相互衬托。大抵虚空的地方就使它充实,充实的地方就使它虚空;聚集的地方就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就使它聚集;危险的地方就使它平坦,平坦的地方就使它险峻。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就像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建构的情况。
园子开始兴建于乙亥年的仲冬,到丙子年的孟春,草堂宣告建成,斋与轩也完成了。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建构。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池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的水池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这是开园的时间。
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只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家中的树木)。四季的风景,都可以泛月迎风;在隐者园内,自然可以呼云醉雪。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11分)
踏莎行·晚景 陈 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5.此词上片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和“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槎牙老木乌鸢噪”则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流水”“孤村”“荒城”“古道”“夕阳”“疏林”“芙蓉”“老木”“乌鸢”,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其景物特点就是孤寂荒凉。
答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
6.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关键在于理解“登楼望极群峰小”和“欲将归信问行人”这两句话。“望”什么呢?很可能是遥望故乡;而“归信”就更加明示了作者的情感就是思乡之情。全词主要内容是描写眼前之景,作者将自己的羁旅愁思寄托在景物之中;“欲将归信问行人”,兼具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答案:思乡之情。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心理描写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亲朋无一字,________。戎马关山北,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 觉今是而昨非(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3)老病有孤舟 凭轩涕泗流
第二篇:201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广东专用古代诗文阅读梯级训练:第二编.
(见学生用书第92页)【考点对应练】
对点一: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粉黛”是用女子化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已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答案】 借代,反问。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
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可根据题干中“对比”的提示找到词中“当年”“而今”这一组词语来解答问题;第二问可根据诗下注释理解“万岁山”的含义,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 领起句是“想当年”,“到而今”。“珠翠”,妇女佩戴的首饰,此处代指宫女。修辞手法是借代。
对点二:表达方式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 ①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含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
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①撚(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理解时,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词中人物的微妙情感。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虽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却全出于内心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撚”着花枝时,爱花之情是何等深切;当其“放”却花枝时,惜花之情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后,继之以“无语”,正源于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
【答案】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达方式是:细节描写。(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即可。)
对点三:表现手法
5.(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ng):悲伤。【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咏怀诗一般都是采用象征手法,用所写之物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志向。诗歌前半部分写到了凤凰志向的远大,后半部分却写了悲伤。两相对比体现了怀才不遇的悲伤。从中不难分析出诗人以“凤凰”自喻而流露出的痛苦情感。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或“比兴”)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 风 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辨明这首绝句有何寄托,一要考虑到李商隐的身世,二要紧紧抓住“掩灯遮雾”这四个关键字不放,若能联系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
不见使人愁”,回答起来就容易多了。
【答案】 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象征以谗言蒙蔽视听的小人。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
对点四:艺术构思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侧重考查艺术构思。前两句一横一纵,形胜的北方中原半个中国,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泪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的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暗含其中。
【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举一反三练】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上阕写寒秋黄昏景象。“秋阴”二句推出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从“秋阴”至“凄“伫听”二句点明词冷”,渲染了一种陷身阴霾、不见晴日的凄怆的悲凉情绪。
“云深”,阴霾深厚,不见鸿雁踪影,音书无望,更见词人伫立庭院仰望云空。
“人去”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酒已人的失落与孤独。下阕写深夜孤灯独映。都醒”,暗示出词人借酒消愁,然而,酒意一醒,羁旅悲愁又“如何消夜永”,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表达到了极致。
【答案】(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
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第二问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旨。这两句诗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答“对比”或“反衬”皆可。
【答案】(1)“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
(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
【滚动提升练】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第(1)题,一要明确诗歌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对于第(2)小题,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东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
【答案】(1)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
(2)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
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贺新郎 寄李伯纪①丞相
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尽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 ①李伯纪:李纲,字伯纪,是著名的爱国英雄。他在公元1126年(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张元干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干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②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此处借指归隐之地。
(1)上阕描绘了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典”“比喻”是本词主要的表达技巧,请各举一例阐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意境及表达技巧的题目。解答第(1)题,一是要明晰词作上阕的意象,由“危楼”“星斗”“沧波”“烟渚”“扁舟”“大雁”“寒芦”等意象,不难窥测出作者的心境与情感;二是要结合注释与标题等信息,对答案进行整合润色。对于第(2)小题,考生一是要弄清表达技巧的内涵,从基本的修辞手法入手;二是要明确该类题目的答题模板与得分点,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板: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1)上阕意境肃杀苍茫,主要描写了词人登高眺望之景:夜深星垂,月光流泻,江阔涛汹,无人渡江,雁落苇丛。词人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
自伤,表达了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孤寂之情。
(2)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屈膝议和的不满及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斥压制。
第三篇: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劝学(人教必修三)
201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三
《劝学》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今义:参加,参考。
3.疾
4.假
5.金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2.形容词作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 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假
(《狼》)(假装)
4.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2.定语后置句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四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字形教学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识记现代普通话汉字字形
(一)学习目标:正确识记现代普通话汉字字形。教学重点、难点:形声字、易混字。学法指导:勤读勤查字典词典勤归纳总结。典型试题: 考点1:形似字
【例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辨别 筹码 颠簸 秣马厉兵 B.忽略 题词 肄业 优哉悠哉 C.联手 召唤 惆怅 屈意逢迎 D.伏法 寂寥 任性 对薄公堂 考点2:同音字
【例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 矍铄 再所不惜 人情世故 B.部署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梳妆 赋与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考点3:错别字
【例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苍桑 笑靥 秣马厉兵 篷荜生辉 B.脉搏 涣散 耳濡目染 汗流夹背 C.喝彩 炽热 哀声叹气 恼羞成怒 D.副刊 伫立 青出于兰 察言观色 考点4:语言应用中的易混字
【例4】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寒冬腊月,买一些水仙,用小泥盆栽上或用小瓷碗盛清水供上,就可以坐对窗头案上着意欣赏一番。
B.与人间世事变幻、朝代更迭一样,罗布泊也经历了几荣几衰,曾经的浩瀚大湖如今变成了茫茫沙海。
C.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D.少小观潮江海上,常常壮怀激烈,遐想着未来;晚岁观潮,则大多回头审视自己的七色人生,咀嚼着多歧的命运。【2012高考试题解析】
(2012·天津)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概率 陶治 冠名权 众志成城 B.渲泄 开销 暴发力 杯水车薪 C.余暇 神彩 发祥地 掉以轻心 D.倾泻 凑合 摄相机 摄像机 相儒以沫(2012·浙江)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2012·四川)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讳疾忌医 微言大义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B.磐竹难书 两全其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掷地有声 曲意逢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D.至高无上 原型必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012·山东)2.下列词语中,没有特别字的一组是
A.镶嵌 精萃 休闲装 轻描淡写 B.瑕疵 鄙薄 邀请赛 赔理道歉 C.怃然 琵琶 和稀泥 玲珑剔透 D.推辞 观摩 元霄节 伶牙俐齿(2012·江西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家具 赝品 气概 水乳交融 B.萎靡 帐篷 更叠 暴殄天物 C.国粹 输赢 蛰伏 旁证博引 D.惭怍 诟病 九洲 呕心沥血(2012·湖南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冀望 建档 捷足先登 宁缺毋烂 B.抵御 修葺 玲珑剔透 信马由缰 C.壁垒 赎职 心驰神往 视如仇寇 D.缄默 疏浚 得垄望蜀 望风响应
(2012·福建版)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 袅娜 歌声缈茫 荷塘薄雾 B.霜天 廖廓 峥嵘岁月 浪遏飞舟 C.细腻 箫索 落蕊残叶 秋蝉嘶叫 D.嫩黄 葱茏 婆娑起舞 繁茂苍翠(2012·安徽)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脉搏/平添 造型/摄像机 强档/轻歌慢舞 B.慈祥/影牒 摩挲/万金油 返聘/凤毛麟角 C.峰会/对峙 修葺/结骨眼 戏谑 /张皇失措 D.贸然/夜宵 竣工/终身制 熨帖/扶老携幼
(2012·重庆)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修炼 俏皮话 集腋成裘 动则得咎 B.朱砂 冷飕飕 锥心泣血 犯而不校 C.恭候 岔路口 废话连篇 故弄玄虚 D.敲诈 副作用 大块朵颐 分庭抗礼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识记现代普通话汉字字形
(二)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1年全国卷)
A.戳穿 力挽狂澜 暧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汇贯通 喧嚣 响彻云霄 C.深奥 死不瞑目 气慨 雍容华贵 D.凋蔽 哗众取宠 辍学 愤世嫉俗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2年全国卷)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3年全国卷)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4年全国I卷)
A.梦魇
春风和煦
不可或缺
有志者事竞成B.置喙
如日中天
轻歌曼舞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 忤逆
毛骨耸然
拭目以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什物
荆棘丛生
天随人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5年全国I卷)
A.忌讳
砥砺
蜚然成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B.刍议
安详
自鸣得意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C.烦燥
闲暇
焚膏继晷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徇私
编纂
坚如磐石
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6年安徽卷)..A.养分 舶来品 凭心而论 知往鉴今 坐收渔人之利 B.渲泄 擦边球 断章取义 真知灼见 迅雷不及掩耳 C.家具 座上客 明枪暗箭 扪心自问 恭敬不如从命 D.简炼 侃大山 披星戴月 曲意逢迎 毕其攻于一役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007年安徽卷)
A.隐秘 黯然失色 独挡一面 化干戈为玉帛 B.涵养 合盘托出 惺惺相惜 反其道而行之 C.鼓噪 出神入化 难辞其咎 不登大雅之堂 D.膨涨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如坠五里雾中
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2009年安徽卷)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2010年安徽卷)
A.上海世博园安徽馆,选取明清徽派建筑的精典元素作为外墙装饰,粉墙上山水意境之美令众多游客驻足流连。
B.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绿茶,冲泡时叶条在杯中松展,游移沉浮;品茗者观其动态,尽享茶趣,啜饮一口,齿浃留香。
C.六载奉献沤心沥血,两任村官造福一方,沈浩把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他挚爱的热土上,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D.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各部门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展开救援工作。
10、(10年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依稀 膨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 B、涵盖 阴霾 捉谜藏 烘云托月 C、贻误 甬道 交谊舞 寥若晨星 D、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11、(10年湖北卷)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扭怩/扭捏 交接/交结 B.姻缘/因缘 C.口型/口形 D.意想/臆想
机遇/际遇 飘荡/漂荡 定势/定式
急风暴雨/疾风劲草 促膝谈心/抵足谈心 轻歌曼舞/清歌妙舞 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12、(10年四川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驰援 万户侯 明察秋毫 急风劲草 B.规矩 流线形 歪风邪气 通宵达旦 C.催眠 及时雨 寸草春辉 防患未然 D.签订 护身符 屈指可数 语无伦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字形学案答案
(一)1、A(B,融汇贯通--融会贯通。C,气慨--气概。D,凋蔽--凋敝)
2、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其中“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
3、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其中各个词语中都没有错别字,但有一定干扰的是“部署”容易误写成“步署”,“备受青睐”容易误写成“倍受青眯”,“恰如其分”容易误写成“恰如其份”,“可望而不可即”当然是正确的写法,不过现在也有另一种较常见的写法是“可望而不可及” C组“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写作“韪”;D组中“通谍”正确的写法是“通牒”:至于B组“伶牙利齿”,正确的和规范的写法应该是“伶牙俐齿”,4、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 轻歌曼舞”容 易误写成“轻歌慢舞”,“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容易误写成“燕鹊安知鸿鹄之志”。
A项“有志者事竟成”应为“有志者事竟成” C项“毛骨耸然”应为“毛骨悚然” D项“天随人愿”应为“天遂人愿”
5、本题共有十六个词或短语。A 项中“蜚然成章”的“蜚”应为“斐”。C 项中“烦燥”的“燥”应为“躁”。D 项中的“盛名之下,其实难负”中的 “负”应为“副”。B 项没有错字,答案为B。
6、C(A 项中的“凭”应为“平”,B 项中“渲”应为“宣”,D 项中的“攻”应为“功”,“简炼”是“简练”的异形词,就目前来看,不能算错。)
7、C。难度不大,语料都是常见词语,错别字多为“经典”别字。A项“独挡一面”中的“挡”应为“当”,B项“合盘托出”中的“合”应为“和”,D项“膨涨”中的“涨”应为“胀”。
8、D 解析:本题吸取了浙江卷的考查形式,应该说更具理性化。因为当今学生用错字主要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不辨析词义而乱用同音字词造成误用。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9、D 本题主要考查同音字、形似字。A项“精典”应为“经典”B项“齿浃”应为“齿颊”C项“沤心沥血”应为“呕心沥血”
10、C“膨胀”指物体的体积增大,泛指事物的扩大或增长,与水无关。“捉迷藏”蒙目相捉或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难以捉摸,不是谜语,而是重点在于让人寻找。“名门望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望”指有声望,不是兴旺。“寥若晨星(稀少得如同清晨的星星)”如果不明白短语的意思容易判断为对。
11、A “扭怩”应为“忸怩”。忸怩:羞惭的样子,与心理有关,应用“忸”。/“飘荡/漂荡”“定势/定式”有一定迷惑性,要加强平时积累。
12、解析:A项“急”应为“疾”;B项“形”应为“型”;C项“辉”应为“晖”。故选D
高三语文字形学案答案
(二)1、解析:此题考查正确识记字形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即选出书写正确的一组,B组中“优哉悠哉”应为“优哉游哉”,“优哉游哉”指生活悠闲自在。出自《诗经·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C组中“屈意逢迎”应为“曲意逢迎”,D组“对薄公堂”应为“对簿公堂”,A项没有错误,故选A。
2、【纠错剖析】答案为D。错误原因:不明词语中的重要字的意思,造成与其他字的混淆。如不明白“经络”的意思,结合误写为“精络”,不懂“祸福与共”的意思,结果把“与”这样简单的字也写错,不明白“即”与“既”的区别,结合混为一谈。
【举一反三】防止因不明字义而误,除了运用上面所提供的方法外,还应该:
一、多注意那些次常用字,以求积累起足够的词语。
二、借助生活经验识记字形。很多词语反映的是生活现象,只要联系生活,再认真辨别字形,就容易弄清字的正误。
3、【纠错剖析】答案为A。错误原因:字形相似而写错。比如“沧”被写成“沧”,“蓬”被写成“篷”,“浃”被写成“夹”。C项“唉”被写成“哀”,D项“蓝”被写成“兰”,都是因为音近而误。
【举一反三】防止因字形相似而误的方法:1.依义辨形。根据词语的意思判定该字的意思,再根据该字的意思判断它的正误。如“寥若晨星”,词义是稀少得如同早晨的星星,如果把“晨”写成“辰”,词语的意思就变成了:稀少得如同天上的星星。意思就不对了。2.依形辨义。认真分析字的结构,进而分析其意思,从而断定字的正误。如“戮力同心”和“戳脊梁骨”中的“戮”和“戳”字形不同,意思也不同,不能弄混。
4、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常见易写错的字,没有生僻字,较简单,C组中“急功进利”的“进”应为“近”,“平心而论”就是“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功,成功;近,眼前的。”。,所以答案选C。
1、【答案】A【解析】B项“渲泄”应写为“宣泄 ”。C项“神彩”应写为“神采”。D项“相儒以沫”应写为“相濡以沫”。
2、答案:备 哄 疾
3、【答案】C【解析】注意:A项“万事俱备”的“俱”;B项“罄竹难书”的“罄”;D项 “原形毕露”的“毕”。可根据汉字的形义关系推断。
4、【答案】C解析】A、精粹;B、赔礼道歉;D、元宵节
5、答案:A(B、更迭;C、旁征博 引;D、九州。
6、【答案】B【解析】A 项中的“宁缺毋烂”应为“宁缺毋滥”。C项中的“赎职”应为“渎职”,D项中的“得垄望蜀”应为“得陇望蜀”。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正确的读写的积累,否则很容易错选。
7、【答案】:D【解析】:A项中的“歌声缈茫”应为“歌声渺茫”。B项中的“廖廓”应为“寥廓”。C项中的“箫索”应为“萧索”。
8、【答案】:D【解析】:A项中的“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B项中的“影牒”应为“影碟”。C项中的“结骨眼”应为“节骨眼”。
9、【答案】:D【解析】:D项中的“大块朵颐”应为“大快朵颐”。
第五篇: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部分复习学案五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部分复习导学案五
复习目标:
1、能仔细地阅读诗歌,弄清楚诗歌的大意和其中意象的内涵,并能将之组成画面加以描述。
2、能大致分清楚诗歌语言的特色(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3、能结合诗歌内容准确地说出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4、在以上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能体察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并形成语言加以复述。
考纲要求: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3页。
◆预习案
预习任务:
一、细读详见《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3页的“考纲解读”,并勾画你认为的重要的信息。
二、细读《三年高考两年模拟》P146“知识清单”中“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预习自测:6.(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的内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语句并加以积累。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3)题。4.(安徽省泗县2009届高三语文期末综合测试题)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闻邻船吹笛杨 基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场所。【注】分:料,料想。
中 秋 月苏 轼(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境。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答: 之情。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1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
5.(蚌埠市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答:
班级姓名组别组长签字
答:
10.(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题。
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听 筝柳中庸
何不同?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7.(北京市宣武区2008~2009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诗,完成后面问题。答:
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⑴从本诗末句透露的信息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人名)。(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
⑵本诗首句表现了梅花的品格。次句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赏析。
了的景象。答:
◆探究案
8.(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第二次抽样测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当堂检测:12.(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阅读题。
遇旧友吴伟业 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山居即事王 维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注】 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B.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答:
D.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答: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太原五十九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