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打了妈妈的屁股(范文)
我打了妈妈的屁股
同学们;你们打过大人的屁股吗?如果打过也不一定是正大光明的。我却正大光明的打了妈妈的屁股“我讲给你们听听吧!
一天,忽然问妈妈/'妈妈”岳飞背上刺的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呢?,妈妈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精忠报国喽!,“是吗?“我眯起眼睛问,妈妈说'’是。没错!’爸爸也应声附合,我却说是尽忠报国、我们三个人两个说,精忠‘一个说”尽忠‘我怎么能说服他俩呢?便机灵一动说'”咱们打个赌吧。说:输了怎么办?妈妈说,”输了打屁股、三下!我暗暗笑了心想;瞧?他上钩了;嘻,被我耍了’他们真是自找苦吃“哼!我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我拉出我的好朋友《少年儿童万事通》”它曾打开过我心上无数的迷团?我飞快地找到《岳飞背上刺的是”精忠报国,吗》那篇文章“妈妈看了”目瞪口呆、说:你懂的比我多呀!我认输了“;我得意的笑了?照着妈妈的屁股狠狠三把掌。这次我靠自己的知识赌过了妈妈'
你瞧、多多读书有用吧?
第二篇:我被打屁股(推荐)
我被打屁股
我是小学三年级时被打屁股的,原因是我数学考了78分,但对爸爸撒谎说我考了87分,那个分数应该是班级倒数的。老师打电话回家给爸爸,我还不知道。
回家要家长签名,我不敢,就自己签了。爸爸等我一回家就问我最近成绩怎么样?我说还行。他说最近考试怎么样?我说没考过。他说没考过?我看爸爸样子不对,说考过了考卷还没发下来。他开始拿打我的藤条了。我吓得说考过了考过了,考了87分。他说87分? 我说恩。他扒了我的裤子就把我摁到沙发上用藤条抽我,说卷子呢?我说在书包里。爸爸就叫妈妈去拿,结果看到78分的卷子上还有他的签名,气得他下手更重了,妈妈坐在沙发一旁还帮腔,说就该狠狠的打,看你读书不好还撒谎。我屁股疼得扭来扭去的嚎,爸爸死命摁住我往死里打。这时候门铃响了,爸爸放手去开门,叫我不许动,我一边哭一边揉屁股,妈妈还在骂。我想总算得救了,是隔壁的小哥哥找我。结果爸爸还不解气,过来摁住我抡起藤条接着打,我说不要打了有人在(尽管我小,但我是女孩子,男孩站在旁边看我打屁股,我难为情死了,那时候小哥哥大概读初中)。
没想到爸爸听我说了,就骂道,现在知道怕难为情了,读书不好就不怕了?他对小哥哥说你站在旁边等一下,看我打完他再说。我也不知道被打了多少下,直到我一边哭一边喊着保证下次再也不敢了,爸爸才停手。而小哥哥竟然真的看着爸爸把我屁股打玩。接着爸爸叫我光屁股跪搓衣板,让我记住教训。我还记得我光保持那个姿势就很疼很疼,一直挺着身子,累了也不敢把屁股搁在小腿后面。没想到的是小哥哥回家和隔壁邻居家的小伙伴说我挨打了,一帮子小伙伴偷偷跑到我家门口看我光屁股罚跪。
我求爸爸妈妈把门关上,说这样我会很没面子。他们也不关门,就说女孩子家读书不好不知道难为情,撒谎也不知道难为情,现在关什么门?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是我被打屁股打得最疼最没有面子的一次。这之后我一个星期屁股都疼,起了一条条的褶子,开始是红的,后来发青发紫了,只能一边哭一边扒着睡觉,坐凳子只能坐半边。伙伴们都拿我这次被打屁股的事嘲笑我,尤其是那个小哥哥,我恨死他了,在他面前我头也抬不起来,他是除了我爸妈唯一看到我被打屁股的全过程的人,还是个男的,还是我被打得最惨的一次。之后搬家就再也没碰到过他,我想除了我对这次挨打记忆犹新,他也一定一样。事后想想,我那次一下子撒了六个谎,不被打才怪。就是打屁股时还被男生看到,真得很没面子。我想要是将来我生了孩子,我会这样教育他吗?用这种羞辱他令他难堪的方式让他终身难忘吗?家长可以这样做吗?
第三篇:屁股和脸
屁股和脸
铜梁〃邹童
在一个人的身体上,屁股和脸不在一个水平面。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在上在前的总是会多受到一点关注的,在下在后的则往往被忽略,这也是人之常情。脸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屁股所受到的轻蔑尽管落差很大,但屁股只是在人着凉感冒了的时候有些反应或反响,其它大多数时间还是大智若愚,与世无争。
表面上看,屁股与脸有些八竿子打不着地风马牛不相及,一般而言,它们各司其职,相见时难,脸看的多是别人的屁股,屁股对着的也多是别人的脸。不是我硬要把它们扯在一起,故作什么惊人之语,实在是我觉得它们既然长在同一个身体上,没有关系也真说不过去。
它们的关系显而易见,脸上的嘴吃下的东西,经过肠胃的吸收与反刍,一定的时间后就要从屁股的一个组成部分里出去。民以食为天,人太注重吃,花样翻新,由填饱肚皮,渐渐演变成一种享受,进而还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可有多少人想到了新陈代谢?想到拉其实也是与吃一样很重要的需求?就是明白,又有谁去深究排泄其实与吸收完全可以同日而语?只有当身体的排泄系统出了毛病以后,才知道原来屁股也非常重要。我知道我的这番谬论在正经人耳朵里听起来很有些不洁,怎么可以这样白纸黑字地说这些没意思的庸俗话题呢?可是这是事实,也许从美学观点上看,确实有些大煞风景,可是既然我写了这个题目,把二者生拉硬拽地放到一起,就不能不把这样的客观现实说出来。当然,我应该点到为止,不能再继续说出更多的不堪来,令人大倒胃口。好,就此打住。那就说精神方面的联系。
以前也不知道出于什么道理,说是打人不打脸上,骂人不骂痛处。理论上讲,骂人打人都是不行的,违反人权。但是不一定理论上说不行的就会自动消亡与绝迹,有些被批得体无完肤的事物,其生命力往往更强。话扯远了,话说回来。骂痛处好理解,那是往人家伤口上撒盐,往人家心上捅刀子。打人不能打脸就稍微有些不好理解,因为打哪里都痛。不打脸,其它的地方怎么就可以打呢?是脸上脆弱的部位多不经一打呢?还是打脸弄得脸上伤痕累累不好看相?对,有伤脸面!这是不能打的根本原因。既然脸不好打了,那当然就得换个位置,换来换去,人们最终选择的结果却是打屁股。比如教书先生对调皮不听话的学生的无奈之举就是打是亲骂是爱,而亲学生选择下手的部位就是屁股,为人师表都带头了,其他人当然有了榜样。
屁股真是好欺负!仔细想想,选择屁股来打也有一定的道理。脸在前,打得破皮塌壳甚至鲜血淋淋很不雅观,而屁股在后,还被衣服包着,就是明眼人也难看得出来。再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脸会讨好,屁股却没有什么可以恭维别人的,被衣服包着也施不出什么媚术,就是偶露峥嵘,两坨白净的肉也做不了什么文章。脸真是占尽了天下之好,不仅不要挨打,而且长在脸上的眼睛可看美色,嘴巴能品美味,鼻子得闻芳香,而屁股吃力不讨好,被坐得生疼还不要紧,什么臭气一律从它那里出去。你看我又说这些有伤大雅的胡话了。该打!打哪里?我自个儿就打嘴巴吧。
还有,我们形容一个人翻脸不认人时就用“翻起个脸来就当屁股”,或受到冷落时就用“热脸贴到冷屁股上”,显然都是重脸轻尻,与上面所说的倒也一脉相承。其实也应该理解,脸是人最重要的部位,脸面嘛!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
脸,不有头有脸,还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获得,实在不行戴副面具也是好的。要脸皮其实是有羞耻心的表现,到了真不要脸的时候,那这个人就可怕了,他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都是做得出来的,一个人无耻了,就把脸不当回事了。女人脸皮薄,比起男人似乎更看重一些脸。“女为悦己者容”,女人出户的时间虽然比男人少,但一出户,她们还是本能地尽量把自己弄得花枝招展一些,让大家的眼睛向自己看齐。所以只要稍微有点闲钱,就大多把它花在了脸上,恨不得芙蓉如面,面若桃花,再不会傻里巴叽地像古时的女人,哪怕“首如飞篷”,也非要等到良人回来才涂脂抹粉,一点也不善待自己。“谁适为容?”给谁看不是看?而屁股是天生怎样就怎样的,是饱满还是干瘪全在父母的遗传,不能象肩膀、乳房等等的可以垫个什么东西来遮掩修饰调整。所以看屁股绝对看到的是原装,很本真。因为要在屁股上弄虚作假,不是没有技术,而是屁股这个地方给服装设计师和美容师出了很大的难题,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没有想到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凡此种种,也就怪不得人只瞻“前”而不顾“后”了。我想这也许是屁股默不作声,也善体人意的原因吧?
不过,现在屁股有越来越受宠的趋势,屁股与腰、肩等给女人的曲线和性感已经成为美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也可以再次印证一些像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或此一时彼一时之类的哲理或事理的无比英明。
脸是要经常洗的,不洗就沾满了灰尘,会面目可憎。屁股同样每天都得擦,不擦,自己都不干。可是替人擦屁股的事最好不要干,别人干那是他的事情。
脸是最引人瞩目的地方,也是人身体上表情最丰富的一个部位,心里有什么欢喜悲伤都通过脸泄露出来,所以显得没有什么城府,而屁股则是最没有表情的地方,不管人心里多快乐多悲痛,它都漠然置之,却反倒显得深不可测。如果要说屁股有什么比脸好的,我想,至少这就是其中之一吧。你说呢?
脸和屁股年终考核,结果屁股比脸优秀,理由如下:
1、光滑,不易起皱;
2、节俭,不用花钱保养也白净;
3、细腻,不易长斑,长痘;
4、美观,造型简洁,时尚;
5、严肃,不苟言笑;
6、真诚,不会皮笑肉不笑,不会两面三刀;
7、庄重,大气,福相;
8、和谐,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紧紧围绕一个核心;
9、忍辱负重,从小到大常代脸受过被打;
10、讲团结,连接上下;
11、低调,永远在后,深藏不露;
12、生动风情,稍加扭动,风情万千,动人心魄!
第四篇:我第一次打了孩子,原因竟然是……
我第一次打了孩子,原因竟然是……
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我和弟弟两家人都回家陪父母过春节,弟弟的女儿一岁了,由于是自己的亲侄女,我经常会按捺不住自己的喜爱之情,时不时地抱起她亲吻。当时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豆豆对我的这种做法很不满,但我并没有理解他的情绪,而是对他进行空洞的说教:“宝贝,涵涵是你的亲妹妹,跟外面看到的那些弟弟妹妹都不一样,所以妈妈要经常抱她。你放心,妈妈最喜欢的是你,第二喜欢的是涵涵。” 豆豆并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反而开始动手打妹妹,尤其是当我在的时候,他打起妹妹来毫不留情,边打还边斜眼看我,明显是一副要挑战的模样。我很恼火,这孩子怎么这样?我不是跟你说清楚了吗?你也不打别的小朋友,怎么到了自己妹妹这里,你就这样呢?你怎么这样自私呢? 无知的我冲着他喊:“不许打妹妹,听见没有!”
豆豆当时委屈地自己玩去了,而我则愚蠢地抱着涵涵哄她别哭。
事情的爆发是在我独自带两个孩子的一天。那天,家里人都有事出去了,只剩下我一人带着两个孩子。
一会儿豆豆要拉臭了,一会儿涵涵哭着要找妈妈了,我越忙越乱,真是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来。好不容易把两个孩子都哄好了,我停下来去喝水,忽然听到涵涵大哭,我吓得赶紧跑过去看,原来豆豆在用鞋子敲涵涵的头。
看我到了,豆豆不但没有停手,反而转了个优美的圈,然后再用脚去踢涵涵。
我一下子气不打一处来,抓住豆豆就在他屁股上狠狠地拍了两下。拍完,自己猛然惊醒:我打孩子了!我第一次打孩子了!
看见两个孩子都在伤心地大哭,我瘫坐在地上,又是懊悔又是自责,真觉得自己废物到了极点。
事后,我只要想起这件事,就没有不懊悔的时候。我知道,我到了该学习的时候了,我的知识已经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了。
后来参加了P.E.T.父母效能训练、完形心理学、家庭系统排列等培训,学了更多心灵成长类课程,知道豆豆当时打妹妹纯粹是为了引起妈妈的关注,以便验证妈妈对他的爱,确定自己是妈妈最重要的孩子这个事实。当时,我没有发现这一点,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上,而完全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怪不得豆豆会变本加厉地打妹妹。试想当时,孩子心里该有多委屈和伤心啊!
萨提亚有一个冰山理论,如下图所示,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海平面上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我们需要的,就是发现行为下面所隐藏的内心世界,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否则,仅是纠正行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正如下图所示,冰山分为七层,最上面的一层是我们所看见的,就是行为,下面一层则是埋在冰山下面的,我们一眼看不出来的东西。就拿豆豆打妹妹这个事情来说,这七层依次是:1.行为:打妹妹。
应对方式:指责、攻击。2.感受:愤怒、恐惧。3.感受的感受:担心。4.观点:如果没有妹妹,妈妈就会爱我。5.期待:我可以得到妈妈的关注。6.渴望:爱。7.自我:我是不重要的,不被爱的。在我按照这个冰山图进行心理分析时,我的心又一次受到了震撼,如果不是仔细去体会、分析,我哪能想到豆豆一个简单的打人背后包含着这么多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常常说孩子不懂事、自私,不懂得分享,可我们何曾想过要用心去体会下面的“冰山”呢?不懂事的到底是大人,还是孩子?
在孩子打架的问题上,我通常的做法是不干涉,孩子们爱打架打去,父母们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我相信孩子们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但是像豆豆这种因情绪问题引发的频繁打人,却是需要大人帮助的。
如果我们能真正关注到孩子打人这个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排除那种因争夺玩具、发生口角的打架,因为这种是完全正常的,是孩子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那么解决问题、满足孩子需求的办法也就会应运而生。
记得豆豆刚上幼儿园约半个月后,忽然开始频繁地打小朋友,争抢玩具时会打,没有任何征兆时也打,不管老师在与不在,他都照打不误,其他孩子自然也会对他的行为作出反应:孤立他,都不和他玩,给他起了个外号——“幼儿园最爱打人的孩子”。
虽然每次他打了别人,老师都会抓住他的手告诉他:“小手喜欢做工作,不喜欢打人。”可是,豆豆打人的行为却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在家里他也开始出现晚上反复做噩梦哭闹的情况。所以,当老师请我去幼儿园谈话时,我心里是非常难受的,尤其是当我看到一群孩子围着豆豆喊:“豆豆,我们不喜欢你!你是幼儿园最爱打人的孩子!”豆豆孤独无助而又倔强地站在中间,我心酸不已,让孩子独自面对这样的情况,这是做父母的失职啊。
当时老师建议我给豆豆讲故事,她们推荐了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中的一个治疗孩子打人的故事《张牙舞爪的小螃蟹》,让我讲两个星期试试,看孩子的状态有没有改变。故事讲完了以后,豆豆打人的情况明显好转,我窃喜不已,以为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想到几天后,老师又打来电话,说豆豆故态复萌,还是经常性地打小朋友,尤其是在老师看不见的时候!老师说:“故事应该是有用的,只是这个故事不是您自己编的,可能不适合您的孩子,我建议您自己给孩子编个故事疗愈一下孩子的这个行为。”
这可把我给难住了,虽然我之前经常给孩子编故事,但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目的性随口编的,真正的治疗性故事我还真没尝试过。
恰在那时,我正在参加“小巫艺术养育课程”的培训,有一天的课程是教我们编故事,小巫老师说,治疗性故事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针对孩子的某个行为编故事。比如孩子打人,我们就针对孩子打人这个行为,编一个故事,将孩子的行为和解决方案全部编进去(比如《张牙舞爪的小螃蟹》抓人是行为,解决方案是戴手套)。这是头痛医头的做法,对五岁以下的孩子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但对五岁以上的孩子往往起不到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针对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编故事。比如孩子打人,他为什么打人呢?是因为嫉妒妹妹,对吧,那就编一个不要嫉妒妹妹,兄弟姐妹和平友爱的故事。如果第一个层次是在部分叶子上洒水,那么第二个层次就是在所有的叶子上都洒上水,而真正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树根上洒水,这也就是治疗性故事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我不管你的行为是什么,我就看你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根据心理需求来编故事。
就比如豆豆在幼儿园打人这件事,他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豆豆为什么在入园半个月后开始打人呢?
一种可能是他想赢得关注。豆豆是不是为了在新环境中赢得老师关注而打人呢?但我在向老师了解后得知,不管老师在不在,他都会打人,老师不在的时候,甚至打得更厉害,因此,他不应该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而打人的。
另一种可能是环境的变化,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压力。孩子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位置,也不知道老师和小朋友们是否真正接纳自己,他很想试探一下,看看大家到底对他怎么样,而对于一个三岁多的男孩,他能想到的试探手段就是打人。
我想到的第三种可能是,豆豆此时恰好三岁多,这时正是男孩子稍微有点力量的时候,这时的男孩子经常会像公鸡一样骄傲,仿佛自己就是国王,就是大力士,因此他很想试验一下自己的力量,更想让别人承认自己的力量。可是他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个力量展示出来,于是他就开始打人了。
弄清楚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后,编故事就容易了,在小巫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同组的乔瓦娜、杨莹一起,现场编了这个故事(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小巫的指点和两位同学的通力合作,尤其是乔瓦娜对故事的整理):寻找光明的小王子
口述:乔瓦娜、杨莹、云香;指导:小巫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王国。王国里住着国王、王后和一个快乐的小王子。小王子最喜欢佩着一把又漂亮又锋利的宝剑在森林里玩耍,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一天天地在长大。有一天早上,小王子睡醒了,发现天空布满厚厚的乌云。乌云挡住了太阳,还把蓝天盖得严严实实的,一丝缝也不露。整个王国见不到太阳,白天像晚上一样昏暗,夏天像冬天一样阴冷。时间长了,树叶开始凋谢,花草也枯萎了,庄稼不再生长,动物们奄奄一息,连国家的子民们也变得没精打采,瘦弱无力,许多人都生了病。
国王很着急,每天都在和大臣们讨论救助国家的良策,却始终没有解决办法。国王与王后愁容满面,唉声叹气,急得头发都白了。小王子看到了,很想帮助父亲和母亲排忧解难,分担烦恼。他看着阴雾浓重的天空,真想用手中的宝剑把乌云劈开!他一口气跑到森林里,冲着遮挡天空的树冠拼命地劈、砍,大树上的树枝、树叶在利刃之下纷纷折断、掉落。他不停地劈啊砍啊,连着砍了七天七夜,一大片的树都被他砍得光秃秃的了,天空却还没有晴朗起来。
小王子又累又气,终于躺在一地厚厚的枝叶上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他突然在梦里听到了一个声音: “在那乌云最深最重的地方,有你想要的答案!”
小王子被这声音惊醒了,他左看右看,并没有找到说话的人。他决定不管那么多了,站起身来顺着那声音的指引,朝着乌云最深最重的天边走去。
那天边可真远啊!小王子在森林中不停地走,累了就歇歇脚,饿了就吃点果实。
他走着走着,遇到了一大片荆棘,又密又尖的刺挡住了去路,他便用宝剑把它们砍断,继续前行。
他走着走着,遇到一条大河,水流又深又急,把道路截成了两段,他便用宝剑砍掉一些粗树枝,扎成木筏载着自己过河。他走着走着,遇到了许多豺狼虎豹亮出牙齿和利爪,他就举起手中的宝剑把它们杀退,继续向着天边走去…… 越走,云雾就越浓重;越走,道路就越迷茫。小王子一口气走到了云雾的深处,那里,已经黑得看不到自己的手指了!小王子跌跌撞撞地一边摸索一边探路,突然,他绊了一跤,扑到了什么人的身上。
“你来了,我的孩子!”响起一个威严又和善的声音,小王子拔出宝剑,手中的宝剑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四周照亮了。小王子一看,面前站着的是一位老人,老人被粗重的锁链绑在石柱上。“你是谁?” “光明之神!”
“你为什么被绑在这里?我们需要你!”小王子说着,拼命地举起宝剑去砍那锁链,宝剑与锁链相击,迸射出无数火花,闪烁着寒光。锁链太结实了,小王子的手都震疼了,但无论如何都砍不断那锁链。
光明之神一直耐心地等着小王子:“这样砍是砍不断锁链的,请你把宝剑插到锁链中间试试看。”小王子照做了,只听“铛”的一声,锁链重重地落在地上。光明之神恢复了自由,他拿起小王子的宝剑说:“这本是我的光明之杖,有一天它被丢失了,我就被黑暗困在这里。现在,它回来了。谢谢你帮我把它送了回来。”话音刚落,宝剑就回到了光明之神手里,变成光明之杖原来的模样。
光明之神举起失而复得的光明之杖,将它指向天空。只见浓雾聚集,乌云翻滚,天空一瞬间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随着雨点越来越小,天空渐渐晴朗起来。不一会儿,风停雨住,河水奔流,枝叶繁密茂盛,花草郁郁葱葱。
接着云雾散开,一束金色的阳光照射着大地,天空出现两道美丽的彩虹。小王子与光明之神告别,走向了回归自己王国的路。他回过头望了望光明之神的方向,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那是光明之杖发出的金色光芒。这个故事我给豆豆讲了两个晚上,从第三天开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豆豆不再主动打人了!很快,他在幼儿园的被动状况也得到改观,再也没有孩子说豆豆是“幼儿园最爱打人的孩子”了!无独有偶,当时和我有同样困扰的乔瓦娜对自己的儿子讲完这个故事后,也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有效解决豆豆在幼儿园打人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它是对症下药的,针对的正是豆豆打人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相反,如果我没有分析出豆豆打人背后真正的需求,而直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故事是不可能起到这样的疗愈作用的。
我分享这个故事,不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疗孩子打人的故事,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每个孩子打人的原因不同,打人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也会不一样,不一样的心理需求,就不能使用同样的故事。找到孩子打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是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孩子的关键。
做父母的,时刻都要想着孩子所谓的“不当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可爱、善良,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都值得我们去尊重,都值得我们尽力去满足。备注:本文摘自《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云香著。作者:云香
第五篇:孩子被同学打了,我应该怎么做?
孩子被同学打了,我应该怎么做?
孩子上学了,在家里是娇娇宝贝的,但是当某一天你的孩子回来哭着对你说他被同伴欺负了应该怎么办?仰或者他不告诉你,直接在学校被同伴欺负,打骂不还手,这时候又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不要慌忙,接下来就让晴天宝贝来告诉您如果您的孩子总是被同伴欺负应该怎么办?
晴天宝贝觉得孩子在学校被同伴欺负,回家向父母诉说的事,在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大班,是常见现象,因为这类事层出不穷。
而这些被欺负的小孩,大多是在家庭里被娇生惯养的“心肝宝贝儿”。他们被人欺负,还击无力,只好回家向父母诉说。
“心肝宝贝儿”被人欺负,比自己身上的肉被人挖去一块尤甚,这还了得!“谁欺负你。”“怎么欺负的?”“你为什么不向老师报告?”听了孩子的诉说后,这些父母往往急不可耐地追问,之后便“为儿请命”,动起干戈。
小学、幼儿园的同伴,大多是街坊邻里,这么一折腾,往往引起不应有的不愉快,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使孩子往后的生涯更加难挨。要么被人孤立,要么招来更甚的被欺,直至被欺而不敢告状。
那么,孩子被同伴欺负怎么办呢?晴天宝贝早教专家答疑如下:
凡事有果必有因。孩子被同伴欺负,肯定有其被欺负的原因。作为家长的,听及孩子被欺的诉说时,应持冷静态度,查明真相后,再作区别处理。
一般说,孩子在校被同伴欺负,有两大类型:一是奇装异服、发式特殊或所携带的东西与众不同,这就容易遭受调皮孩子的作弄;二是孩子见到别人的东西,想抢为己有,遭到狙击。这就是孩子被同伴欺负的原因。因此,父母要想自己的孩子不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就得让孩子趋众合群,所携带的东西和发式、服装等,应尽量与众人一致,不要搞特殊化。
在过去的日子,地主老财的孩子成了众矢之的;农村小孩进城市洋学堂被城市儿童嘲笑作弄。那时,称之为孩子间的“阶级斗争”。今天,这种话听不到了,但旧意识的残余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作祟。于是,把孩子之间的事无限上纲,造成人与人之问的反目。亦给对孩子的教育带来人为的屏障。
我们知道,社会是共生的,人是群居的,群居共生的结果必然形成行为的趋同要求,渐而渐之,便成了习尚与准则。人既不能离群索居,当然,其行为就必须从众了,彼此平等。
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布道中,问他的弟子们:“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众弟子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释迎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一滴水孤零零的,论分量只能以毫克计,论体积微不足道,其寿命能有几何?然而,当它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便获得了永生!
这就启示我们:要使自己的孩子不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就应收起“超”人观念,让孩子融进集体,成为集体的普通成员;要使孩子茁壮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亦须把孩子融进集体,与人为善,与集体共命运,同生长。
所以各位家长千万不要急忙的去怪罪孩子,亦或者去告状什么的,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受到更多的欺负,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搞特殊化,要让他学会融入集体,融入团队,这才是避免孩子被欺负的长久之计,关注晴天宝贝,晴天宝贝为您讲解更多的育儿知识哦!